农业项目实施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9:18

农业项目实施计划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现代农业投资方向,优化财政支农项目,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根据《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延长县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管理的办法》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上级安排用于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和安全高效农业发展、促进粮食安全生产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类现代农业项目。

第三条财政支农项目整合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的原则。把发展现代农业与优质产业化升级结合起来,与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要坚持规划先行,重点突破,依据全县“十二五"规划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实施计划。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优势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大、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优势产业。从县情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把示范区建设与发展提高优势产业整体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我县农业生产上档次上水平。

坚持科技引领、多元投入的原则。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标准化生产的重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实现农产品生产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在项目建设投资量大而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坚持多元投资、财政补助,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与社会力量积极投资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整合资源、板块推进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项目资金管理模式,增强发展活力,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做

到整合资金,划定区域,连片开发,板块推进。进一步发挥项目资金的聚合优势,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章部门职责

第四条县现代农业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以下简称项目办)、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在现代农业项目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县项目办主要负责现代农业项目协调工作,汇编全县支农项目年度计划、长远规划,制定项目建设议事规则,协调做好项目组织验收等工作。

(二)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分乡镇、分部门的项目规划、立项、审查、上报、招标及项目计划报批。负责审核项目实施方案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年度投资计划,指导、监督、检查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等。

(三)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实施方案(或项目合同书)的编制,组织项目实施,按计划和工程进度申请、使用资金,接受现代农业项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及社会各界对施工项目的检查监督等。

第五条县现代农业项目领导小组要认真审核各乡镇、各部门编报的项目规划和年度计划,项目办根据审核结果,制定《延长县现代农业项目规划》和《延长县现代农业项目分年度项目实施计划》,报经县委、县政府、县现代农业项目领导小组审定后,逐级上报省市财政部门审批。

第六条县项目办根据上级财政部门批复的《延长县现代农业项目工作方案》和《延长县现代农业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将任务进行分解,下达各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企业)项目计划。

第七条项目实施单位或企业根据计划部门或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计划,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行政主管审批后,方可组织实施项目。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八条项目实施前,坚持实行政务公开,在项目区推行现代农业项目就地公示制,接受当地人民群众监督。

第九条项目按规定进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项目建设中,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质量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监督跟踪制和监督抽查制。

第十条项目主管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企业)法人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权限和责任。

第十一条项目实施单位(企业)要严格按设计方案组织施工,县项目办严格按计划审核和拨付资金。

第十二条项目建成后,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县项目办提供建设有关资料,申请对项目进行决算,同时,审计部门要及时对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审计完成后,县项目办及时将完成情况汇报现代农业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单位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并申请上级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复验。

第十三条县项目办对每个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项目库管理,作为以后年度申报、安排项目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四章资金管理

第十四条根据上级计划部门、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县现代农业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批复的项目计划,进行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实行项目主管、项目实施、资金结算三分离制度。

第十五条县现代农业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资金文件,下达项目实施单位资金文件。

第十六条县项目办负责设立现代农业项目资金专户,严格执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的“三专”制度。

第十七条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资金拨付按照《延长县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由项目实施单位填写《延长县财政农业(扶贫)资金报账申请单》,并附有效凭证,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实施单位做好帐务管理。

第十八条资金实行拨付“直通车”制度,由项目实施单位实施的工程,县项目办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对补助到农户的项目资金,县项目办直接拨付到各乡镇财政所,由财政所向农民直接发放,以减少资金运行中的中转环节,尽快尽早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九条建设类项目按照工程进度报账,项目开工预拨工程总资金的25%作为启动资金;项目建设期间按照实际完成进度报账,到项目竣工时累计拨付工程总投资的65%;项目完工1年后,经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复验后,工程末出现质量问题,拨付剩余工程总资金的10%。

农民培训、环保等其他项目,按照前中后三个阶段分段验收,同时按30%、40%、30%报账拨付项目资金。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应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的,县项目办有权立即收回所拨资金,并取消下一年度专项资金申请资格。

第二十一条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定期向县项目办报送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主动接受其监督。

第二十二条县项目办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对不能如期组织项目施工或工程质量不合格的,终止计划执行,并限期整改;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市场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和不可抗力等因素影响,使项目失去建设意义或达不到预期效益的,通知停工,资金余额上交县项目办。

第二十三条县项目办负责协调项目主管部门认真做好项目资金的投资评审工作,参与建设项目的概预算审查,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和竣工决算工作,并会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做好交付使用资产转为国有资产部分的审查验证工作。

第二十四条县审计局要加强对项目资金预算及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监督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农业项目实施计划篇2

1.创新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活力

机制创新是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近年来,我县在创新中求发展。

一是以规划为先导,高起点规划。在规划上,我县紧紧围绕县农业产业规划和各镇(街道)的地理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并不断提高开发标准。按照整体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科技推广项目,使项目实施内容与项目区的基础条件及产业发展相结合。

二是落实立项制度,规范项目前期工作。在项目立项前首先组织农业、水利等部门及项目单位的镇(街道)领导及专家进行座谈论证,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和示范带动作用。在确定实施方案时,通过现场勘测、实地规划,认真听取有关部门、技术专家、基层干部、人大代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实施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是理顺县农发办管理体制。我县自2002年开始将农发办机构纳入县财政局,目前共有农综专职在编人员4名,统一由财政局考核和管理,县财政视年度项目量每年预算安排农综事业费,确保人员支出及日常管理支出需要。

2.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水平

一是强化项目管理。在项目立项前、规划设计通过后、招标完成后分别在项目涉及镇(街道)、村进行公示,增加项目和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对超过5万元以上的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从2003开始,对涉及公共安全的桥梁、水闸、道路工程全部实施监理制度。

二是规范资金监管。认真落实资金配套计划,县财政每年将县配套资金列入年初预算安排,确保县级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严格按计划筹措镇(街道)村和农民自筹资金。项目资金全面实行县级报账制、财政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账核算”的“三专”管理制度,确保了项目资金安全、规范运作。

三是落实建后管护。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与项目区镇(街道)签订管护合同,移交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从2008年起,县财政每年按项目总投资3%安排专项工程管护资金。

3.落实监控机制,促进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一是严格竣工验收和工程决算制。工程完成后,县农发办及时进行竣工验收和组织项目验收,验收以省农发办有关政策制度和文件要求,以及省农发办批复计划为依据,对项目资金管理和工程建设分别进行检查验收,之后向省农发办申请省级验收。

二是全面推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制。县农发办每年每期接受县审计局同级审计,对审计工作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是积极探索绩效评价。2009年起,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行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投资决策水平。

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效

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实现了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路相连的现代化农业的格局。据测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每亩比立项前增加130公斤。全县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23530吨,实现了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预期目标,农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基地辐射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过程中,我县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的新思路,积极引导项目区群众充分利用开发后形成的有利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农业园区和核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提高辐射效应,促进了全县粮食、蔬菜、水果、畜牧、花卉、水产、食用菌及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形成。

3.农业龙头企业得到进一步培育壮大

全县实施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农业现代化项目、科技推广项目和农业产业化贴息项目10个。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社会民间资本的投入,建成了一批如鲜切花、食用菌、特种养殖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嘉兴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嘉善宏联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基地建设,企业通过签订收购合同、保护价收购、提供种苗等形式,与农民形成联系紧密的生产加工链,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农业项目实施计划篇3

今天,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动员会议,主要是认真学习领会“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双百”培训计划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县实施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让项目给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带来实惠。刚才,农办马主任宣读了县上《关于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工作实施意见》,县政府与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会上,政协邵主席还要做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全面实施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双百”培训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温暖工程是一项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公益事业,自1995年启动实施以来,始终按照“为国分忧,为民效力,急人所急,雪中送炭,灯亮一盏,光洒成片”的指导思想,坚持把扶助社会困难群体作为基本任务,先后在全国10多个县份启动实施。特别是20__年以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温暖工程基础上又提出了“双百”培训计划项目,即利用5-10年时间,在全国欠发达省份遴选100个县,为每个县资助培训1万名农民,帮助他们提高技术素质,顺利实现转移就业或就地创业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据了解,“双百”培训项目正式启动一年多以来,已经筹到以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为主的海内外善款3.2亿元,已在广西、云南等12个省份的21个县组织实施,共有7515名贫困农民接受了培训,转移就业率达到98%。

__县作为资源型经济县份,工矿企业较多,人地矛盾突出,劳务输转空间较大。尤其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最大的项目、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全县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但是,从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看,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切实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对此,县上在充分利用县域内各类培训资源,全面加强农民培训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不断拓宽培训途径。去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政协的积极努力下,我县终于争取到“双百”培训计划项目,这是造福全县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村群众的一件大好事。精心实施好这个项目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一是有利于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目前,全县耕地与人口矛盾十分突出,农业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转移压力很大;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特别是三大支柱产业效率不高,农民增收幅度缓慢,核心问题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双百”培训计划项目的实施,能够提高农民的转移就业技能,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人地矛盾,能够提高务农人员的科技应用能力,加快全县农业特别是三大产业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有利于推动劳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由于综合素质较低,外出务工时会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不仅是干苦活、累活、脏活、重活、危险活,而且用工受到歧视、工资被拖欠、超时工作,劳保水平低、生产安全条件差等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在流动人群中,二次失业率高、受伤率高的情况也比较突出。通过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资金的扶持,有组织地对农民工进行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寻找稳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务工人员获得稳定的收入。三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实施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不仅能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同时通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能够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逐步成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民。为此,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体会县上争取项目时的艰辛和付出,准确领会这个项目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乡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全力组织实施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中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进一步加深对实施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实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顺利实施

实施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要求严、标准高。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项目要求,规范实施程序,加大监管力度,力求早见实效,确保今年一次性集中训农民1万人次,全县农民总体素质有一个质的提升。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严格按照项目程序,科学制定培训计划。为了抓好本文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的实施工作,县上已经下发了20__年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近期还将下发《关于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工作实施方案》,这两个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全县温暖工程“双百”培训的总体思路、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地制定本乡镇农民培训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2、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合理确定培训内容。要针对我县农村实际,把对农村劳动力中从事草畜、药材、核桃等产业开发以及拟向非农和城镇转移就业的中青年农民作为培训重点,按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两层面,采取集中施教培训和分散引导培训两种方式进行。要以准备外出务工的中青年为主体,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选择市场紧缺的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电汽焊工、保安、电子等专业,通过短、平、快的培训方式,教给他们一技之长,核发技能证书,签定劳务合同,实现订单输转。要以满足草畜、核桃、药材以及区域特色产业开发需要为方向,以核心农户为重点,加强对青年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和产业化经营理念的培训,以促进全县三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既快又好的发展,加快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3、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温暖工程“双百”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培训专业覆盖面广,培训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动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合力。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县内现有的培训机构为重点,总结推广职教中心开展“两后双百”培训的成功经验,规范和健全乡村两级培训网络,有效整合县内专业、半专业师资力量,聘请省市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方面的专家教授,开展讲座授课、现场指导。要把具备培训资质且培训转移能力较强的煤业集团、乡镇煤矿等培训机构一并纳入这次培训活动,统筹安排,有效整合,切实做到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的优势组合、合理配置。

4、完善设施条件,切实加强培训管理。由于该项目实行报帐制,所有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时必须实行公开承诺“一条龙”服务制度,大范围地公开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保障措施,真正使参训对象在训前有选择、训中有保障、训后能就业。各级培训机构在项目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要多方筹措资金,下大力气解决好培训的硬件设施,改善培训条件,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特别是职教中心要不遗余力地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衔接联系,力争列为温暖工程“双百”培训基地。各培训工作人员要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严格拟订培训大纲,精心编写教学计划,健全学员培训档案,规范使用培训教材,确保农民真正能学到一技之长。要建立健全教师选聘制度,尽快从农牧、林业、科技、教育等职能部门抽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全县骨干培训教师队伍,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如果乡镇师资力量不足的,可由乡镇抽调在本乡镇工作的农林院校毕业生作为培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员要求,适时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尽可能地满足培训需要。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各乡镇、各部门以及各个培训机构要把这次培训活动当作政治任务,千方百计筹措项目资金,积极为参训对象购买笔记本、钢笔等必须品,为培训工作人员提供住宿方便,确保培训活动顺利开展。

5、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努力扩大培训成果。要以促进产业发展、剩余劳动力就业为目的,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形式,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真正较好地发展产业、解决就业出路问题。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以及各培训机构一方面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及时安排学员就业,做到报到一批、培训一批、就业一批,努力使参与温暖工程“双百”培训的学员就业率不低于80%。另一方面,要针对全县草畜、药材、核桃三大产业发展层次低、见效慢的实际,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作为这次培训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农闲时间,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县上计划的1万农民切实得到一次全面系统的培训,努力使参与温暖工程“双百”培训的农民真正撑握1-2门实用技术,推动三大主导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取得实效

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是一项德政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培育新型农民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温暖工程“双百”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温暖工程“双百”培训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开展农民大培训、推动农民大转移、实现农民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的目标要求,把实施温暖工程“双百”培训工作作为推动我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列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解决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组织协调、责任落实、奖罚激励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双百”培训工作推行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县上已经成立了由政府任县长为组长、政协邵主席、县委常委、宣传部杨部长、人大苗主任、政府于县长、政协钱主席为副组长,农办、统战、发改、社保、教育等18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温暖工程“双百”培训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要根据工作实际,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门的工作人员,专抓此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要加强部门配合。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的实施,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程序复杂,任务艰巨,需要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特别是18个成员单位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努力探索温暖工程“双百”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措施,加强协作配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各乡镇特别是乡镇一把手要切实负起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实施的主要责任,加强与各部门、培训机构的衔接联系,认真组织发动群众,协调解决好乡村两级培训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进我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的有序进行。

三要健全各类资料。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温暖工程“双百”培训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基地认定意见、资金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等制度,健全学员档案,制定培训大纲,督促各位参学对象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在确保项目验收时档案完整、资料齐全的同时,确保各个参学对象在实际操作中有据可查,确保整个工作结束后,资料齐全,档案完善,能够顺利通过检查验收。

四要强化督导考核。县“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特别是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大督查力度,对全县培训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要按照项目要求,全面实行首席责任制度,因工作不到位,出了问题,影响项目考核验收的由各单位主要领导承担责任。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县上将按照责任书要求进行严格考核,对培训质量好、学员满意度高的培训机构、乡镇和部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对不负责任、培训质量差、农民和用人单位不满意的培训机构、乡镇和部门,按照责任书要求进行严肃处罚,并直接作为年终综合考核的主要依据。

农业项目实施计划篇4

第一条为促进省级地方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本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方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省级批准立项与组织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下简称省级地方项目),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的重要补充,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三条省级地方项目资金来源:

(一)省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省本级到期回收的有偿资金;

(三)省本级资金占用费、银行存款利息等其它收入。

第四条省级地方项目坚持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

第五条省级地方项目分为三类:(一)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生态工程建设、农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二)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三)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包括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和推广,以及农民的培训。

第六条省级地方项目管理程序分为项目前期准备、申报审批、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运行管护五个阶段。

第二章项目前期工作

第七条省级地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和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论证等。

第八条省级地方项目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其深度要达到或接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一)土地治理项目:应包括项目背景(自然、社会、经济等现状)、水土资源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治理范围、地点、规模、工程量及主要工程、农艺措施、项目区现状及工程平面布置图、投资概算、筹资方案及经济效益分析、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项目背景、资源条件和利用程度、建设单位资产负债情况、建设地(场)址、期限和方案、主要建设内容及项目工艺流程图、投资概算和筹资方案、主导产品的销售预测和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组织实施、运行管护和还款计划。

(三)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包括示范意义、建设地点、示范规模、示范技术和示范方法,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实施项目的基础条件,示范推广的主要技术,技术依托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优势;投资概算和筹资方案、效益分析及辐射带动面积、组织实施及运行管护。

第九条评估论证。省级地方项目由省组织评估论证,但项目推荐市、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必须组织初评,并出具评估意见。

第十条省级地方项目要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并上报项目实施计划。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项目总体设计,主要建筑物设计,机械、设备及仪器购置计划,配套设施设计,主要工程概算,项目区现状图和工程设计图等。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和项目实施计划由县组织编制,报市审批。

第三章项目申报审批

第十一条省级地方项目按照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审批,由省农业综合开发局组织协调,各市、县及省直有关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组织申报。

第十二条省级地方项目申报,必须符合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产业政策以及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和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第十三条各地申报的省级地方项目必须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资金来源和还款有保证,当地干部和群众有较高的开发积极性。具体为:

(一)土地治理项目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开发治理的地块要集中连片,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受益群众面广,单个项目连片治理面积,平原地区需在1000亩以上,丘陵山区不小于500亩。并且得到项目区农民的支持和同意。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本地区农业主导产业,能够带动农民显著增收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流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

(三)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以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主,具有不同区域特点和示范、推广价值;有市级以上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作为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有合理的专业技术力量配备。按照规模化示范的要求,粮棉油等种植业示范项目建设规模不得少于1000亩,辐射带动面积不得少于3000亩。

第十四条各地在申报省级地方项目时,应按规定报送以下材料:

(一)项目申请报告,包括项目单位申请及市、县财政局的申请报告,以及市、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评审意见。

(二)项目建议书(要达到或接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

第十五条各地申报省级地方项目,市、县应严格审查,并在每年10月底前一式3份报省农业综合开发局。

第十六条对各地申报的省级地方项目,由省负责立项审批。省级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估,出具项目评估意见,并据此作为项目是否立项的依据。

第四章资金使用与管理

第十七条省级地方项目资金使用范围

(一)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补助

1.小型水源工程,包括小型水库、机电排灌站、机电井及配套设备、设施;支渠以下排灌渠道的开挖、疏浚及配套建筑物建设;发展节水灌溉设施和设备。

2.购置中小型农业机械及配套农业机具;修建农村机耕路、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及平衡施肥等。

3.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以及建设苗圃、种子等基础设施。

4.农村生态建设,包括发展农村沼气等。

(二)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

1.经济林等基地购苗、引水设施和机械施工费用;大棚蔬菜基地的支架、薄膜、取暖及灌溉设施。

2.畜禽养殖场购种畜禽、土建及必需的生产设施,水产养殖购种苗及必需的基础设施。

3.农副产品加工及服务项目的土建、设备及必要的管理设施。

4.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各类专业协会组织建设。

(三)扶持农业科技示范,用于农业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以及培训费用。

第十八条省级地方项目资金要实行专账管理,严格执行农发资金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省级地方项目财政资金采取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方式投入,原则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示范推广类项目实行无偿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行贴息投入或有无偿结合方式扶持。

第二十条财政无偿资金通过市、县财政部门逐级拨付,使用必须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财政有偿资金由县统借统还,财政有偿资金借款期限为4年,并收取2‰月占用费,到期本金和占用费一并归还;借给用款单位时,必须实行财产抵(质)押或担保方式发放。

第二十一条按照“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要把财政有偿资金的偿还责任落实到债务人,确保财政有偿资金按期足额收回。回收的财政有偿资金继续用于省级地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第二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要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对资金拨借、使用和资金债务落实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审计。对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第五章项目建设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项目实施计划一经批复,必须严格执行。如遇特殊情况,确需改变资金用途,并且调整量占资金总量40%以下的,由市级批准;超过40%的,必须上报省审核批准。凡纳入计划的项目,要按期建成,并达到项目规定的建设标准。

第二十四条项目建设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招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对单项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主要设备、材料的采购实行公开招标。单项工程的施工,要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第二十五条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按照经批准的初步设计组织实施。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市、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检查监督,严把质量关。

第二十六条市、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要在每年3月底前向省报送上一年度省级地方项目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和资金财务决算表。

第六章项目验收与管护

第二十七条省级地方项目竣工必须经过项目批准单位验收。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国家规定的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及工程建设标准,各类项目立项及计划批复文件,以及经批准的项目初步设计或实施计划。

第二十八条省级地方竣工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主要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到位、使用和回收落实情况;效益情况;工程运管情况。

第二十九条省级地方竣工项目实行自下而上验收,县(市)全面准备,市要全面验收,省重点抽验。省级地方项目验收一般与国家立项项目验收同期进行。

第三十条省、市验收时,县级项目执行单位需提供以下资料。

(一)验收报告。包括:项目管理情况,资金到位、使用、管理情况,效益情况及存在问题;

(二)项目计划批复文件和资金拨借文件;

(三)验收统计表(具体格式按国家竣工项目统计表填)。

第三十一条省级地方竣工项目抽查验收后,要按验收标准对被验收项目做出综合评价。验收不合格的,除要求限期纠正并予以通报批评外,要酌量调减投资或不安排省级项目。

第三十二条省级地方项目竣工验收后,必须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要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发挥长期效益。

第三十三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省级地方项目和资金管理,各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搞好地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农业项目实施计划篇5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完成情况。

按照大理州扶贫开发千村推进五年行动规划,我县2009年实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的9个行政村是:××镇××村,××镇古富村、××村,××乡××村、界面村,××镇××村,××乡栗××村,××乡××村、××村,共涉及6个乡镇,9个村委会,117个村民小组,94个自然村,4405户农户,17330人。

在省州党委、政府和省州扶贫办以及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创新工作思路,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严格按照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复的项目计划,超前谋划,及早行动,抓住冬春农闲的有利时机,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迅速掀起“866”项目建设高潮,形成了上下齐抓“866”,家家户户齐干“8个有”的良好局面,“866”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农户“8有”建设全面完成,自然村和行政村两个“6有”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预计11月底前可全面结束。载止目前,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是:

1、农户“8有”项目实施情况。计划新建民居地震安居房20户2000平方米,完成269户26900平方米,分别占计划的1345%;计划改造民居地震安居房175户17500平方米,完成211户21100平方米,分别占计划的121%;计划硬化院心2330户,完成2330户,占计划的100%;计划墙体粉刷3300户330000平方米,完成3842户535700平方米,分别占计划的116%和162%;计划新建沼气池和节能灶1756口,完1908口,占计划的108%;计划新建小水窖(池)427个口,完成461口,占计划的108%;计划新建卫生厕2615间(其中公厕4间),完成2641间(其中公厕6间),占计划的101%;计划新建卫生厩1953间32110平方米,完成2150间36861平方米,分别占计划的110%和115%;计划发展经济林果22303亩(其中泡核桃20184亩),完成26448亩(其中泡核桃24275亩),占计划的119%;计划肉牛冻精改良820头,完成806头,占计划的98%;计划发展生猪养殖2517头,完成1273头,占计划的51%;计划购买基础母牛490头,完成440头,占计划的90%;购买良种山羊500只,完成200只,占计划的40%;计划猪改良产仔1878窝,完成1559窝,占计划的83%;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地960亩,完成520亩,占计划的54%;计划新修沟渠15千米,完成4.14千米,占计划的28%;计划新建人饮工程28件,管道60.9千米,完成23件53.01千米,分别占计划的82%和87%;计划新建人饮水池25个,完成25个,占计划的100%。

2、自然村“6有”项目实施情况。计划新修村组简易公路16条49.1千米,完成23条61.5千米,分别占计划的144%和125%;计划维修改造村组公路15条124.74千米,完成38条125.80千米,分别占计划的253%和101%;计划新修村内弹石路8条,完成6条,占计划的75%;计划新修水泥路31条51417平方米,完成59条55594平方米,分别占计划的190%和108%;计划新建桥涵1座,完成1座,占计划的100%;计划新建高压线3条3千米,完成3条3千米,占计划的100%;计划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650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520人次,完成实用技术培训6146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734人次,分别占计划的109%和141%;计划新建标志碑9座,完成18座,占计划的200%。

3、行政村“6有”项目实施情况。计划村完小危房改造6所,完成6所,占计划的100%;计划新建和改造村文化室540平方米,完成385平方米,占计划的71%;计划新建“两委”办公房290平方米,完成613平方米,占计划的211%;计划改造村“两委”办公房580平方米,完成604平方米,占计划的104%;计划新建和改造村兽医室160平方米,完成205平方米,占计划的128%;超计划完成村卫生室新建40平方米和村民议事点建设5个。

4、资金就位及完成投资情况。2009年9个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村计划投资2749.08万元,就位4463.17万元,占计划的162%,实际完成投资4487.87万元,占计划的163%,其中:中央及省级专项扶贫补助资金计划405万元,就位495万元,就位率122%;州级补助资金计划291万元,就位291万元,就位率100%;县级补助资金计划258万元,就位258万元,就位率100%;财政扶贫贴息贷款计划30万元,实际完成贷款405万元,就位率1350%;部门整合资金计划676.38万元,就位613.15万元,就位率91%;群众投工投劳自筹资金计划1088.7万元,已投入2395.52万元,就位率220%,社会帮扶资金就位5.5万元。

(二)龙门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龙门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工作规划期限为三年,其中:2009年度实施计划已经通过县试点工作领导组审批,该计划涉及5个大项目46个小项目,计划投入资金3706.26万元,其中部门整合资金2374.56万元,财政资金90.7万元,农户自筹992万元,信贷资金249万元。截止目前,项目资金到位3075.8万元,占计划的83%,其中:部门整合资金1943.9万元,占计划的82%;财政资金85.2万元,占计划的94%;农户自筹809.7万元,占计划的82%;信贷资金237万元,占计划的95%。项目建设完成情况是:完成泡核桃种植和抚育16000亩、万亩泡核桃示范基地碑1块、种植生态茶930亩、改造低产茶园200亩、万亩生态茶示范基地碑1块、新建青贮窖150立方米、畜厩改造300平方米、种植牧草65亩、开展畜牧养殖技术培训1100人次、种植地膜包谷1333亩、创建水稻高产示范样板2000亩、茶粮和粮粮间种237亩、新建沼气池200口、完成龙门乡中心完小教学楼主体工程、龙门中学宿舍楼主体工程、完成龙门司法所办公楼两层封顶、完成龙门卫生院住院楼主体工程、完成李子树村委会办公楼240平方米、购置龙门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设备项目,新建三面光沟37.6千米、新建机耕路8.3千米、人畜饮水管道111.537千米、水窖4个、坡改梯930亩,完成水泥硬化路1千米,龙门村片区综合开发完成青瓦白墙2.5万平方米,自然村道路硬化3条600米、新建节能灶262口、完成大麦地沟渠硬化2条、人畜分离、庭院美化硬化完成10户,改水改厕完成10户,安居房1幢、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幢二层封顶,完成劳动力培训550人次、转移劳动力100人、整乡推进标志碑1块。

(三)××地区综合扶贫开发工作起步良好。根据××地区综合扶贫开发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及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办指导××镇于2009年6月底完成了××地区综合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并广泛征求县分管领导和相关单位的意见,规划于7月中旬完善结束,并上报县人民政府。

规划目标:结合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围绕“解放思想是动力、发展产业是核心、改善条件是关键、生态建设是重点、社会和谐是保障、提升素质是基础”的工作思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法,用三年时间,通过“干部引导,群众参与,整合资金,项目扶持,统筹兼顾,综合扶贫”的方式,到2011年,全镇实现基础产业培植壮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素质显著提高,基本保障更加健全,干部队伍不断加强,公共财力明显增强,发展观念有突破性转变,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的目标。

规划建设时限三年,即:2009年—2011年,规划建设五个建设项目,主要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本队伍。项目概算总投资89604.33万元,其中省补助资金77.7万元,州补助资金269.7万元,县补助资金92.38万元,部门整合资金78303.7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760.78万元,信贷资金6100万元。

目前,2009年的项目正在实施,项目进展顺利,起步良好。

(四)××乡岩北村“中间村”示范点建设已启动实施。

按照州委、州政府“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部署和××县第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积极探索在岩北等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促进‘中间村’加快发展”的具体要求,我办2009年6月指导××乡完成了岩北村“中间村”示范点建设规划。

规划目标:争取国家、省、州、县项目和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利用两年时间,把岩北建设成为全县乃至全州、全省有名的生态文明示范村、特色产业示范村、村容整洁示范村、社会和谐示范村和党建工作示范村,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岩北村“中间村”建设时限规划三年,即:2009年6月—2011年6月,规划九个建设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农户住宅环境改造、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谐岩北建设、村庄规划、科技培训。规划总投资1556万元,其中:州级财政补助682万元,县级财政补助3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202.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51.5万元,信贷资金90万元。

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实施,项目进展顺利。

(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作稳步推进。

2009年以工代赈国债资金易地搬迁项目涉及××镇××村小堆子搬迁点及××镇岩洞村马沙坝插花安置工程,其中:××村小堆子搬迁点计划搬迁农户25户128人,××镇岩洞村马沙坝插花安置工程计划搬迁农户40户189人。计划投资203万元,其中:中央及省补助投资121万元,群众自筹82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45万元,占计划的71.4%。其中:完成国家投资95万元,占计划121万元的78.5%。××镇岩洞村马沙坝插花安置工程已经全面完成;××村小堆子搬迁点正在实施当中,预计年内完成易地搬迁工作。

(六)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2007年争取到100万元项目资金,分别在龙门乡大坪坦、大龙午,××镇青羊厂、卓潘,××乡梅花等5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实施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部级试点项目,全县试点村民小组有农户474户,参互农户378户,占试点村民小组农户总数的80%;互助资金总额达到109.45万元,其中农户自筹入互资金9.45万元,国家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全县发放互助资金贷款250户,占参互户的66%;发放互助资金贷款104.48万元,占试点村互助资金总额的95%;户均发放贷款0.4179万元,其中最高借款额1万元,最低借款额0.1万元。在借出的资金中:贷款投向种植业200户,发放资金87.68万元;投向养殖业50万元,发放资金16.8万元。

2008年向上级争取到项目资金50万元,增加四个村8个试点小组,分别是:大坪坦村2个小组,投入资金10万元;××村2个小组,投入资金16万元;苏屯村2个小组,投入资金14万元;七屯村2个小组,投入资金10万元;用于发展产业。2008年12月发放50万元互助资金,2009年12月期满后,将进行回收。参互农户通过互助资金扶持,户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增收100元以上。我县的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省州扶贫办的好评,省内外先后有17家扶贫部门到我县参观学习,成为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又一新亮点。

(七)、扶贫到户贷款贴息项目促农增收。2009年3月争取350万元的小额信贷资金,目前,350万元已经全部发放结束,项目已经通过县级验收,正在等待州级验收。

2009年9月争取650万元的小额信贷资金,目前,正在协调信用联社,准备发放贷款。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真正使贫困农户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农民增收。

(八)其它扶贫工作进展顺利。

1、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实效。2008年向上级争取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20万元,计划转移培训就业400人,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共六期468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375人,其余93人由培训学校发给学员培训合格证;转移输出468人,项目已经通过州级验收。

2009年向上级争取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116万元,计划转移培训就业700人,开展引导性培训3000人,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之中,进展顺利。

2、产业扶贫工作初建成效。2008年向上级争取50万元项目资金,在××镇实施种植特色经济林果1100亩(石榴880亩、黑腰枣120亩、黄金梨100亩)和××镇种植特色经济林果(冬桃140亩、黄金梨60亩)的产业发展项目。目前,项目已经通过县级验收。该项目的实施,坝区乡镇产业结构调整难的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

3、社会扶贫工作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根据《××县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做好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全县共有118家单位,4954名在职干部职工结对帮扶2713户贫困群众。2008年10月至今,共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折资100多万元,同时,积极为困难群众发展生产出谋划策,切实做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实行高位推动,为整村推进提供组织保证。强化组织领导,切实解决好“由谁组织”和“由谁落实”的问题。为确保“866”工程的顺利实施,县委、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千村推进协调领导组,并实行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项目实施村制度。从州、县机关中选派优秀年轻副科干部到每一个项目实施乡镇、村,任挂职副乡镇长、驻村工作组长,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涉及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由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直接挂钩联系项目实施村。在项目实施中,实行扶贫项目廉政承诺制和项目实施绩效责任制,落实项目廉政责任和项目实施责任。在具体工作中,将农户“8个有”项目实施计划书面通知到户,列出每家每户实施项目的任务完成时间表,并对应到县、乡镇、村三级工作队员上,明确责任,实行个人包保,一抓到底。强化专项督查,由县委、政府领导带队,组织县委督查室、政府督查室和县扶贫办定期不定期深入到项目实施乡镇、村、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加快千村扶贫开发建设进度,7月20日,县人民政府再次召开全县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现场会议,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

(二)发展特色产业,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牢牢扭住生产发展这个中心,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培植摆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位置,把核桃、烤烟、肉牛和黑山羊、蚕桑、生态茶、红豆杉、冬桃等作为全县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培植。按照全县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围绕人均有1头商品畜出售,人均有1亩400公斤以上的高稳产农田地和人均有1亩特色经济林果的要求,9个扶贫村从各自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出发,按照种养结合、长短互补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家家户户都培植起支柱产业,大大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如:××镇××村在千村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思路和举措,按照“五个一”的思路,即:种好“一棵菜”、栽好“一棵烟”、养好“一头猪”、育好“一棵苗”、转移“一批劳动力”积极破解坝区村无支柱产业、群众增收困难的难题。可以说,××村是我县坝区村破改产业结构调整难的示范典型;是我县坝区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典型。又如:××镇古富村在千村扶贫工作中,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出特色、出亮点、出经验、出典型。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迤古自然村实现了村容整洁、家家户户有青瓦白墙的安居房、有硬化院心和进户水泥路、有卫生厕和卫生厩、有节能灶和自来水、有增收致户的好产业的目标。村内新建了致户路、富民路;新建了群众文化广场。可以说,古富村是我县乃致全州山区村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自2009年以来,先后有省内外20多家部门到此参观学习,得到了省州领导的赞扬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三)夯实基础设施,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着力改善贫困面貌,切实解决好“扶什么”和“怎样扶”的问题。突出“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和项目直接到户”这个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农户、自然村、行政村的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和谐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确定扶持项目,确保了规划项目全部落实到户、到组,实现了家家户户受益。通过“866”工程的实施,9个千村实施村家家户户都有了能抗御6级以上地震的安居房,有了卫生厕、卫生厩、小水窖(池),3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通公路,部分自然村通了水泥硬化路,村容村貌大为改善,发展的基础后劲得到增强。项目建成后,由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和项目后续管理办法、承包管理责任状等,保证项目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四)整合各方资源,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好“钱从哪里来”和“投到哪里去”的问题。县委、政府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县级配套资金258万元足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资金筹措。一是统一规划,集中整合,投入使用。县人民政府专门召开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整合资金任务确定会议,将整合资金的任务下达到相关部门,并与部门签订了责任状,做到资金、任务、责任、权力“四到位”,目前部门整合资金已达93%,好于往年。二是在资金筹措上,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要求,充分整合各种项目资源。把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建设项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将贴息贷款资金重点投放到项目实施村、组的农户。三是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整合力度。由涉及资金整合的部门对照项目实施村的“866”项目规划,最大限度地将资金整合到实施村的建设项目上。四是强化资金管理。按照《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坚持“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的原则,严格扶贫资金管理,认真执行资金预拨报账制,实行行政效能监察制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项目开展前,审计局对工程项目进行事前审计,详细测算工程量及预算是否符合标准;每年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县扶贫办牵头,组织审计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对千村实施村进行了资金审计,加强资金管理。

(五)抓管理活机制,为巩固扶贫成果提供制度保障。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把政策扶持、政府引导和农民广泛参与结合起来,把实施“866”工程从“要”真正转变为“我要干”,切实解决好“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对需要建设什么项目,怎么建设都由村民按照“一事一议”的程序,在认真讨论、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决策,由群众说了算,一旦建设项目确定后由群众自己组织实施,使群众真正成为了建设的主体。对农户“8有”项目数量、建设内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以及自然村、行政村“6有”项目资金使用和物资发放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在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按“一事一议”的原则,制定公益事业筹资方案,一方面对所筹资金的使用坚持由乡镇财政所统一建账、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并成立民主监督小组,对“一事一议”运作的全过程及后续工作进行监督、评议;另一方面认真完善一事一议筹资项目预算、决算和审计监督制度,无论工程大小,手续必须齐全完备,并在经过上级审计的基础上,将筹资的提取使用、项目建设和落实情况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

(六)加强组织建设,为和谐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在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中,我们坚持从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入手,围绕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选好配强村级“两委”班子,把综合素质、感召力、事业心“三强”的农民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上来,把愿服务、会服务、能服务的农民吸纳到农村党员队伍中来,着力提高村党支部的领导能力,增强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在项目建设中,充分调动村民小组长的积极性,注重发挥村民小组长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作用、产业培植的示范作用和公益事业建设中矛盾纠纷的调解作用,真正促进了干群融洽、邻里和谐、互帮互助、健康文明新村风的形成,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享受到了村内发展的成果。

三、存在困难及问题

(一)我县是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受近几年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因灾、因病、因教育消费等原因返贫发生率在不断上升,按照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新贫困标准统计,目前全县有贫困人口4.55万人,扶贫工作点多,面广,工作量大。

(二)资金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各级财政投入到扶贫开发的资金十分有限,资金整合难度大。。

(三)整村推进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几年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每个项目只是15万元资金,主要解决贫困群众温饱最直接相关的生产性项目,未全面涉及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的建设,加之整村推进项目的自然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薄弱,难以达到整村推进的目标,严重影响到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据调查,在我县受自然条件影响,要基本达到整村推进的目的,一个重点扶持村建设至少需要40万元的资金投入。

(四)扶贫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机构运转困难。在严峻的贫困现状面前,我们积极主动与上级扶贫部门沟通,不断创新扶贫工作的思路,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工作得到了上级扶贫部门的肯定,但工作经费不足,一直是扶贫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五)社会化服务不到位。目前我县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体系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多数只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技术示范、推广服务上,而在资金融通、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培育龙头、中介服务等方面严重欠缺。

四、2010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任务。在2010年的工作中,我办将继续扎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把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强化责任心、事业感;三是继续抓好2009年度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及龙门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年内组织完成县级验收;四是继续抓好150万元的贫困地区农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五是继续抓好小额信贷工作;六是做好2009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力度,强化引导性培训,用活用好资金,积极向上争取2010年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七是积极向上争取产业扶贫项目;八是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实施好××地区扶贫综合片区开发项目和××乡岩北村“中间村”建设示范点项目的实施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充分发挥好扶贫办的职能作用;九是扎实抓好我县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等社会扶贫工作;十是扎实抓好2010年实施的九个千推村的项目规划,按时上报2010年我县千村项目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十一是超前谋划,科学合理的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十二是完成好县委、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围绕工作重点,抓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按照中央、省、州的要求,坚持以贫困户为基础,以贫困村为单元,切实搞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一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整合,保证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贫困群众长期受益,贫困村稳定脱贫。二是围绕“866”建设目标,项目到村,扶持到户。坚持建设项目直接安排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扶持资金进村入户,扶持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设什么的原则,扶持资金优先保证安居房、人畜饮水、入户通电、沼气池、节能灶、卫生厕、卫生厩、基本农田地及水利设施、产业发展等关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建设项目。三是依靠群众,民主决策,形成合力。农民群众是受益主体,同时也是参与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作用,在确定扶持对象、扶持内容、项目实施及后续管理等方面,发动农户主动参与,重大事项由村民自主决策;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向社会公告、公示,项目确定后,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建设。四是及早部署,及早掀起“866”建设高潮。计划早下达,资金早安排、项目早实施,抓住农闲时节,掀起“866”建设高潮,2010年5月30日前完成农户8个有建设项目,2010年11月30日前全面完成“866”项目建设任务。

2、推进产业化扶贫,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从特色经济林果着手,大力发展核桃、冬桃、花椒、优质石榴、茶叶等经济林果,努力形成“引龙头、建基地、带农户、城乡联动”的产业化扶贫之路,有效拓宽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新农村建设。抓实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发展项目: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资金扶持,按照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整体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二是扶持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农户发展特色经济林果,逐步建立起具有规模的特色经济林果种植生产基地。三是抓好实用技术培训。一方面依托科技部门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搞好培训,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种植和管理技术的大户,以点带面,带动特色经济林果规模化发展。四是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为种植户提供配套服务。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信息,将准确的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户,并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加工、销售产品,并提供技术、物资、设备等配套服务,推动种植业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是信贷资金贴息扶持,力争每年都有两三个企业享受到财政贴息贷款扶持。

3、培训新型农民,加大贫困乡村劳务输出力度。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不仅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2010年新型农民培训主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二积极探索劳务输出的新途径。坚持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相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走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愿输出的路子,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广开就业渠道,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

4、推进小额信贷扶贫,拓宽资金使用覆盖面。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确保小额信贷资金安全运行,取得效益。对小额信贷还款率低的地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找准问题加以解决。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支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新方法,努力拓展资金使用的覆盖面,使小额信贷扶贫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5、不断探索“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模式,着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一是在互助小组中构建常规的技术交流推广协会,广泛吸收种植、养殖大户的现有技术和已被运用成熟的引进技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贷款户的一些短、平、快、实的项目,并努力把协会建在产业链上,产业链联在入互的农户上,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使互助资金成为中介服务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二是把互助资金试点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民主管理互助资金,逐渐增强村民民主自治意识和诚信意识,增进农户之间的沟通理解,形成互助合作、协同共进的和谐氛围,推进村民自治。三是把互助资金试点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通过互助资金贷款用途调控,重点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倾斜,进一步扶持泡核桃、蚕桑、冬桃、黄金梨、生态茶种植户和肉牛、黑山羊、生猪养殖户,使互助资金成为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四是不断完善“互助资金”的运作机制,加强管理、健全机构、明确责任、规范操作程序、强化资金管理、做好监测评估、完善奖惩措施。五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扶持,努力扩大试点面,进一步加快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农业项目实施计划篇6

关键词:土地开发;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土地开发整治工程规划设计重要性

1.1工程的划分

土地开发整治项目主要涉及四个单项工程。其中:

土地平整工程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建设实施的基础。

灌溉与排水工程是指在洪、涝、旱、渍等进行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建筑物等进行改造。

田间道路工程是指主要技术指标按供汽车、拖拉机、畜力车、人力车、摩托车、小型农业机械和人行非汽车交通等使用的道路,是农村道路网的延伸,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必备条件,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等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护工程能够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是保护农田和区域生态环境,具有其他工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述各单项工程的项目划分是否符合实际、建设内容是否完整、施工工艺是否具有普遍性等对项目建设全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单项工程对应的分部、分项以及单元工程的组成特点、建设内容、施工工艺等尤为重要,也是进行项目规划设计的前提基础。

1.2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土地开发整治工程规划设计是根据工程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工程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和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是为土地开发整治项目的建设提供有技术依据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整个活动过程。规划设计文件是根据项目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以及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需求开展的有目标的行为,也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以及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

土地开发整治工程规划设计是否合理,对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项目所反映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指标表现的检验过程。规划设计是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设计成果应用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是确定项目预算的基础,是项目招投标的依据,是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施工的指南性文件,是项目阶段验收和最终验收的依据,是进行后评价、考核项目实施成果的重要档案文件。

2规划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

2.1规划设计思想与现行农村管理体制的矛盾

(1)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思想与现行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方式有比较大的冲突。土地整理的设计思想是通过田、水、路、林、村、山的综合整治,集约化利用土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与现行的农村联产承包的土地政策和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有不小的冲突,突出表现在:

①零碎的耕地使用权属与建设大格田之间的矛盾。现在的农村联产承包、分田到户由于距离农民住宅的远近、田块质量的差异等原因多采用远近搭配(农田离住房的距离)、好坏搭配(农田质量、设施的好坏)的方式,单个农户所承包的土地较少,而且并非连片集中,而是零碎分散,这样的土地使用状况给土地整治中田块平整带来了比较大的阻力。整治后农民依旧把集中连片、整齐划一的大格田分割为零碎的小田块,难以达到方便农业机械耕作的目的,妨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让土地整治的效益大打折扣。

②水利设施重建与现有水利利用格局的矛盾。整治以前的灌排水系大部分是依据自然形成的村组界线自发形成,或者说村组界线大部分依水系划分,两者相辅相成。改造重建时由于要为实施大农业生产服务,要建设满足大灌大排要求的大型水利设施,以提高整体灌排保证率,必然要打破原有保证小范围灌排的水系,也就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平衡,有的人因此认为设计方案不科学,还不如整理前经济实用。

依据建立大农业生产思想而设计的方案必定与实行小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民在土地平整、过路涵和放水口的设置、农用机械下田口的配置、灌排水系的调整布置、甚至田间道路的设置和取水水源等问题上存在不小的矛盾。

(2)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与当前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存在矛盾。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前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已经多元化,如从大型水库取水要支付水资源使用费,小型水库、泵站等水利设施已经承包给农户经营,因此为节约灌溉成本,有些农民就以农田周边的小坑塘收集雨水和田间排水为灌溉水源。土地整治后可能要填埋这些坑塘以增加耕地面积,建设节水型的硬化灌溉沟渠,引用大型水库的水进行灌溉,在现有小农业生产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少部分人的灌溉成本。所以有些农民不同意填埋这些坑塘,有的农民弃新修的硬化渠道不用,用潜水泵从排水沟或坑塘取水灌溉。

2.2规划设计队伍有待整顿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是一个微观上的设计,设计的对象就是农民田间使用的土地和沟、渠、路、涵、桥等建筑物,同时,它又是一个大范围的规划设计,而且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不但设计任务相当繁重,而且需要对项目区的情况达到相当细致的了解。而有些设计单位就是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的草台班子,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都不够,到项目区调查也是蜻蜒点水,三两天就结束了,根本来不及了解当地的水系和地理情况,当然设计出来的项目就不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中没有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公众参与过程中的规划公示也只满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蒙混过关。当然设计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3对策及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与当地实际情况、农民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3.1实施村组合并,适时进行权属调整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区的田、水、路、林、村等硬件设施进行综合整治,必然要求对农村的管理机制等软件上进行相应的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的效益,不然好事会变成坏事,引发许多意想不到的矛盾。因此项目区各级政府应分工负责,以实施土地整治为契机,进行配套改革,调整当前的利益格局。对因水系调整可能引发矛盾的地方可以考虑进行村组合并,并做好土地承包的权属调整工作。

土地权属调整应掌握好时机,不能等到项目实施完成后才开始,而应与项目的实施同步进行。在土地平整阶段就进行权属方案的讨论,应把握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土地权属调整应因地制宜,小田块平整的地方进行小范围权属调整,大格田建设的地方进行大范围权属调整,在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以前就应把土地权属调整到位。这样可以减少好多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减少放水口、机械下田口等构筑物的数量,节约工程成本,保证工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3.2引入赔偿机制,规范项目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必须要深入实地,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做到项目设计与坑塘填埋、房屋搬迁有机结合,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的高度统一。农民是土地整治项目建成后耕地、基础设施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因此田块平整、道路、水利设施等在设计过程中应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初步设计方案必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并由设计人员向群众代表对方案进行详细说明,让群众做到心中有数,对群众的合理建议必须采纳。建议调整有些规定,适当延长规划设计的时间,在有条件的地方,应优先考虑让当地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外地规划设计单位必须聘请一定比例的当地专家参与规划设计。引入赔偿机制,对于因设计粗糙导致设计变更过多的、影响工程进度的要对给予相应赔偿,以加强规划设计单位的责任,促使它们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3.3落实基层国土部门责任,做实规划设计

由于省级国土部门精力有限,对项目区情况不熟悉等原因,在现在项目比较多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详细审查。县级国土部门必须改变以往重申报、实施、轻设计监督的思想观念,承担起参与规划设计、监督规划设计与承担规划设计初审的责任。当然要做到这一步,还需要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面对项目立项与审查权限下放的新情况,应尽快出台规划设计审查办法,明确各级国土部门审查的职责与范围,确保做实规划设计。

农业项目实施计划篇7

为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决策。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履行部门职责,按照“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总体要求,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加强监管和督察。现将有关政策措施和监管要求通知如下:

一、统一认识、迅速行动

(一)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尽快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国土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行动,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切实做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要按照“依法依规、突出重点、节约集约、优质高效”的原则,加强协调配合,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程序,认真做好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区恢复重建等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用地的保障和服务。要切实履行职责,准确把握政策,强化监管督查,确保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严格规范管理中落到实处。

二、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投资项目的统筹和管控

(三)进一步加快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各地要将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在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下,优先安排用地,重点予以保障。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实无法避让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在规划修编中要予以调整。

(四)切实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的统筹和引导。要统筹安排好新增投资计划在建项目、相关规划提前实施的项目和拟新上项目的用地规模与布局。强化对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用地;在农村建设用地中,优先保障游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等用地。同时要切实保障公路、铁路、机场、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

(五)促进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用地尽快到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前,凡列入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计划清单的项目,因选址难以避让基本农田的,可以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其中,中央直接下达计划的大中型项目,规划修改方案随同用地报件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切块下达地方的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规划修改方案报省级政府批准,并在一个月内报部备案。

三、切实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六)科学安排明后两年土地利用计划。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选准选好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既要保证经济发展,又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今后两年土地利用计划编报,要重点保障列入新增中央投资计划建设项目的用地计划指标,部将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

(七)切实落实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列入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计划清单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所需的用地计划指标,在用地审批时部相应安排。切块下达地方的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由各地统筹安排,部将根据计划执行情况相应调剂。

四、提高用地审批效率

(八)积极主动做好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用地预审服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加强对项目建议书编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工作涉及用地的服务和指导,协助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要进一步提高用地预审效率,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已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掌握压覆矿产资源情况的,可在申请用地预审时报审有关材料,用地报批时不再重复审查。

(九)适当扩大先行用地范围。新增中央投资计划建设项目的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以及有工期要求或受季节影响急需开工工程的用地,在完成项目批准(核准)与初步设计后,可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部申请先行用地。其中列入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计划清单的项目申请用地预审时,在完成初步设计、确保征地补偿安置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同时申请先行用地。依法须由国务院批准用地的地方批准(核准)建设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项目,不占用基本农田的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可以向部申请先行用地。批准先行用地的建设项目,应在半年内正式报批用地。

(十)切实加快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在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后的初步设计阶段,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提前介入,抓紧开展用地报批的准备工作。对省域内跨多个市、县的线型工程,根据完成用地组件报批和符合动工条件等情况,可按地(市)为单位分次报批用地。符合要求的项目用地,部在一个月内完成用地审查。

(十一)抓紧做好城市建设用地申报前期工作。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预分配的用地计划指标,合理确定报国务院批准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区位,优先保证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用地,于2009年2月底前组织完成申报。

五、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供应

(十二)切实保障民生工程建设用地供应。对纳入新增中央投资计划的城镇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供地,尽快落实到具体地块。对农村民生工程、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加大保障力度,加快供应。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所节约的土地,应当优先满足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

(十三)保障纳入新增中央投资计划的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用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盘活企业关闭、重组和改制等形成的存量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对使用原土地进行增资扩建的工业项目,不再增收土地价款,鼓励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建设容积率。

(十四)及时提供土地产权保障服务。对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用地,要加快办理土地登记手续。使用其他单位腾退土地的,要依法确定腾退前后的土地权属,明晰产权;以土地置换方式用地的,要积极协调各方签订置换协议,明确权属调整;使用关闭、重组和改制等企业存量用地的,要在办理原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注销登记后,及时办理新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手续。

六、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十五)为新增中央投资计划的实施提供稳定的资源基础和保障。加快构建多渠道投入的矿产勘查新机制,中央、地方、企业和地勘单位多方联动,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合理分工、有机衔接,在重点成矿区带统一部署,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进一步降低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有序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实现整装勘查和形成大型资源基地的目标。

(十六)加大地质信息资料社会化服务力度。促进地质资料服务于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社会发展,改善矿业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对地质信息的需求,为工程选址和工程施工提供基础地质信息服务与支撑。

(十七)保障新增中央投资计划建设项目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切实加强矿业权管理和市场服务,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的各项规定,清理取消不符合规定的限制性条款。要切实依法、依程序做好矿业权延续、变更、转让以及探矿权人申请本勘查区块采矿权等管理工作,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科学调整矿业权,引导企业采取收购、兼并和参股控股等方式对小矿山实施整合,进一步提高各类矿产资源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利用,有效保障国家安居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程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七、严格规范用地管理

(十八)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尽量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要按照“先补后占”的要求,在用地报批前完成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验收的补充耕地。对列入新增中央投资计划清单的项目,报批用地时没有条件完成补充耕地的,须提供落实补充耕地资金和挂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相关材料。

(十九)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各地要加大存量土地挖潜力度,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尽量安排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等低效利用土地。要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坚决核减超标准用地面积,确保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各环节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新增中央投资计划中工业及生产性项目应当向园区集中。新增中央投资计划安排的移民搬迁、被征地农民集中安置、游牧民定居、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应优先利用空闲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二十)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严格履行征地程序,采取多元化补偿安置途径,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申请先行用地的,要先行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征得农民同意,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足额拨付到当地政府或部门有关资金专户;动工用地前,要将有关费用支付到被征地村组和农户,做到足额补偿。

(二十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提供及时和高质量的服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保证农村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以及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全。

(二十二)强化动态实时监控。充分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监管平台,及时跟踪监测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用地动态,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健全并认真落实土地执法监察长效机制和措施,及时掌握建设用地审批、供应、使用、耕地补充和违规违法批地用地等情况。加强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和批后监管,进一步加强土地和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动态监测和分析。

八、强化执法监察和国家土地督察

农业项目实施计划篇8

第一条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繁荣农村市场经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现代化发展,激发我省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调动和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基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继续完善和强化农村技术承包工作,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村技术承包活动的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农村技术承包是指全省各有关行业的科研设计单位,技术开发、交流、推广服务单位,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和这些单位的科技人员,以及国家机关的部分科技人员,对县以下的农、林、牧、渔、水利、乡镇企业等部门、实体的生产和技术开发项目实行技术承包,履行合同手续,帮助其解决各种技术、管理及市场问题的经济技术责任活动。

第三条农村技术承包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及时提供各种技术和市场信息,积极创办公司加农户的技术经营实体,促进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三是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四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生产中心任务,大力发展农村规模经济,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五是帮助乡镇企业加强技术管理,引导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六是加强农村基层科技工作,成为政府与基层科技工作紧密结合的科技传输纽带。

第四条农村技术承包的范围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科技培训、中介服务等与振兴农村经济相关的第一、二、三涉农产业。积极支持和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承包、承租、领办、参股、创办各类企业和技术开发机构,直接为农业和乡镇企业服务。科技人员到农村进行技术承包有集团承包、集体承包、公司加农户、个人承包等四种方式。

第五条农村技术承包工作主要以计划引导形式管理。计划纳入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年度科技重点计划之列。对于实施完成效果好的计划项目及人员以政府名义进行评比奖励。

第二章计划管理

第六条农村技术承包计划类型设计。以重大计划项目、重点计划项目、个人计划项目三种类型为主。年计划项目数:集体项目200项,其中重大项目10%左右,个人50项。项目实施时间为1-3年。重大项目实施承包期限一般2年以上。项目规模一般以5万亩左右粮田、1万头左右猪为参照单位,重大项目可突破100万亩(头)。

第七条重大项目围绕国家、省级重点行动目标,以集团、集体承包方式进行。倡导党政领导亲自参与部署,财力物力专项投入扶持,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结合;重点项目主要以专业部门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开展;个人承包要结合星火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科级特派员等多种新型服务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性、示范性培训与指导。

第八条农村技术承包计划的组织申报。省科技厅于年初制定承包项目计划年度指南,省直各有关部门科技处、各市科技局应在每年4月1日前组织申报省级农村技术承包计划,于4月10日前将资料及电子文件报送省科技厅农社处;省科技厅农社处负责年度计划草案的编制,厅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下达年度省级项目计划;会商财政下达相关资金计划。

第九条农村技术承包计划项目申报,必须在承包双方签定承包合同的基础上进行。申报材料包括:项目申请书、承包合同书及项目实施方案等。承包合同应确定明确的承包项目内容、规模、形式、期限、主要承包人员,有关经济指标、技术措施、验收标准与方式及合同双方的责、权、利以及奖罚等事宜。

第十条农村技术承包项目管理。纳入计划的承包项目由承包双方配合协同实施;分别由省(有关厅、局、院、校)、市、县三级科技部门负责组织监督和归口管理。项目实施期间,项目承包方应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和报告,省及市、县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有关行业专家,进行项目的中期检查和完结验收,并监督落实发包方兑现合同有关奖惩条款。

第十一条农村技术承包计划项目的检查验收原则。农村技术承包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坚持定期检查和期终验收,面上检查与定点抽查,典型测产和面上统计,专家评估和行业部门核定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二条要建立农村技术承包项目专业网站,结合中国星火网、中国扶贫网、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将现有农业科技信息资源高效整合,同时各市、县科技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网页,实现全省农业技术网络连接和资源共享。

第三章组织保障

第十三条提倡和鼓励相关组织管理部门,对重点承包项目给予资金引导、补助和匹配,有效实现技物结合;允许和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事农村技术承包的活动中取得合理收入。提倡直接向技术受益者收取承包服务费和实行超产分成、效益挂购等多种有偿服务形式。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农村技术承包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组织协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把农村技术承包工作成绩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十五条开展技术承包的科技人员,所在单位要从物质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方面优先给予保证。在保证本单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照发全额工资和按规定发放的各类津贴、奖金,并与单位其它人员享受同等福利待遇。项目引导经费可用于承包人员下乡蹲点期间的交通、差旅补助和补差所在单位规定发放津贴、奖金等福利开支。

第十六条积极鼓励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以个人承包的方式参加农村技术承包工作,对承包期满综合考评优秀的,可推荐到相关部门就业。对开展农村技术承包工作单位成绩突出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在各类科技计划、科技信贷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

第十七条积极筹备和设立*省农村技术承包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大承包计划项目的引导、各级计划管理、承包项目单位补助、及对优秀科技人员的奖励。

第四章评比奖励

第十八条省政府牵头设立*省农村技术承包奖评审管理委员会(下称‘管委会''''),省科技厅、省农业、林业、水利、农机、气象厅(局)及省农科院、*农大等涉农部门为成员单位。管委会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农社处,具体负责全省农村技术承包计划优秀项目评比奖励工作。管委会下设专家组,主要职责是对承包项目申报、检查和验收进行指导把关和绩效评价,对完成优秀的项目及人员经会议评审,向管委会提出表彰意见草案。

第十九条省农村技术承包奖奖项设置。省农村技术承包奖分集体一、二、三等和个人一、二、三等。年度授奖总项数:集体奖按年度计划项目数的1/3确定,其中一、二、三等奖授奖数,按2:4:4比例计算。个人奖授奖数与集体奖计算方法相同。省农村技术承包奖集体奖成果受奖人员以科技人员为主,每项限定10人,行政人员比例不超30%;个人项目奖成果受奖人员每项限定3人。授奖项目由省农村技术承包管理委员会以政府名义颁发《*省农村技术承包奖》荣誉证书和奖金。农村技术承包奖励待遇视同于科技进步奖。

第二十条省农村技术承包奖组织申报要求。农村技术承包奖申报实行归口管理。所申报的项目必须列入年度计划,实施效果良好并履行了检查验收程序。报奖项目材料包括:部门推荐书、评审卡、项目总结报告、验收报告、合同书、技术实施方案、合同兑现、效益证明等。报奖材料报送省科技厅农社处。

第二十一条省农村技术承包奖评审程序要求。部门推荐报奖项目,经农社处初审合格后推荐行业专家组进行第一轮行业评审。行业评审,筛选确定出等额预授奖候选项目。预授奖候选项目经综合专家组评审,按评审得分确定项目授奖等级。

第二十二条省农村技术承包奖评审行为规范。省农村技术承包奖的推荐、评审和授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评审专家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水准,不得主持和参与本年度报奖项目实施工作;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省农村技术承包奖的候选人。

第二十三条省农村技术承包奖评审考核的重点指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指标要注意横向、纵向以及投入成本、环境的比较。要注重技术的适用性、针对性及先进性,更要考察技术的可操作性。要注重组织政技物的有机结合,技术服务要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要技术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并重,注意技术、服务失误与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区别。

第二十四条建立健全农村技术承包业务考核档案,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对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承包的科技人员,在评定推广技术职称时,应以农村技术推广和承包的业绩为主,论文和学历、外语条件适当放宽。对突出贡献者,不受学历、资历和外语程度的限制,可破格评聘专业技术职称。

第二十五条建立承包风险机制,积极开展农业保险等形式的保险业务。对在承包过程中,确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其他人为破坏,不能完成合同规定指标时,承包方不承担责任。

农业项目实施计划篇9

土地治理项目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点,涉及面广,工程建设繁杂,牵涉的利益主体较多,项目难度较大,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问题。

(1)前期工作需要进一步做扎实。由于规划设计与施工设计工作量大,时间又往往很紧,所以在设计工作过程中,前期的现场勘察、讨论、规划,单项工程的测量放样,工程设计等工作测试不够。这些前期工作做的不扎实,直接导致施工后工程规划的临时调整,单项工程设计的改变及工程量的增减等情况出现,使实际施工与原有工程规划设计出现较大的变动,造成对项目的资金、进度和质量控制较为被动。

(2)项目建设进度有待加快。由于影响农业开展项目建设进度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项目建设设计到上万亩农田,十几或几十个村,上万人口,建设内容往往是几十公里的渠、路等工程,要遇到大量的政策处理工作,从镇到村再到户,工作难度大,时间跨度长,而且项目施工后,受作物播种季节影响很大,基本局限在当年10月至次年4月这段时间的晴好天气施工,若错过了这段时间,就会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

(3)工程监督需进一步规范。工程监理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土地治理项目的单项工程偏小,技术含量也不高,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低,所以工程监理公司包括监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二是项目区范围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往往是分散几个地段同时施工,监理范围跨度大,加上未改造项目道路不畅,所以现场监理难度也大。由于有上述原因的存在,使项目区的监控效果不好,工程质量、工程量的检查核定也不够规范。

(4)建好管护落实不够理想。工程在进行移交后,虽然要求镇、村制定了完善的管护制度,但由于管护资金缺失,导致在项目移交后的实际管护措施不到位。

加强土地治理项目管理的思考

(1)加强土地治理前期工作。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体规划。结合本地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有机衔接交通、水利建设、城镇规划,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法理项目五年规划,总体描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遵循原则,实施要求、开发扶持范围、各类项目的区域布局等。对已建设项目区进行清理归类,按平原乡镇、山区乡镇分两类,对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农业生态项目相衔接,对重点产业、优势农产品基地适当倾斜,分轻重缓急依此排定重点与非重点项目,明确先后实施的时间顺序。

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及专家库制度。项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今后项目建设的成败,是项目良性运行,全面实现既定效益的重要基础。要以规划为基础,完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管理办法》,严格项目入库的5大基本原则——包括:突出重点原则、效益先导原则、集中布局原则、统筹兼顾原则、机制创新原则。根据实际需要,分年筛选和储备一批重点农业建设项目进入项目库,并做好项目前期论证,使项目入库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2)提高项目设计水平。要在继续提高项目设计尝试基础上,重点做到二个结合,确保设计内容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豍将单项设计与定型设计相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面大量广,基础条件、环境各有差异。因此在干渠改造、较大型的渠系建筑物、水库等项目宜单独计算设计,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则以定型设计为主,统一断面、统一材质、统一施工程序,以有效减少设计工作量,提高工程质量,方便工程施工。

豎将理论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首先在设计过程中,要认真踏勘项目工,对现状进行仔细的调查摸底,做到胸有成竹。二是要充分征询当地水利工作者及村民意见,利用乡村的水利干部扎根基层年数长,对工程现场的地质地形,水利资源情况熟悉的优势,采用本地区有一定施工经验,有良好运行效果的单项工程设计。

(3)规范项目建管行为。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继续实施项目的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工程定量审价制等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在具体的项目过程中,要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豍要全面落实项目公示制。首先,每年年初在公共媒体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指南,使有条件的乡镇、企业了解农业综合开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并享受到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扶持。其次,在项目立项、实施后,要在项目区主要地段设立公示牌,将立项后的工程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单位和工程建设成果等进行公布。

豎要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面广量大,工程布局分散,施工单位参差不齐,监理难度不小,因此通过提高监理费用,可以提高监理公司的监理质量,加大监理力度。

豏要妥善协调乡镇关系。作为项目的业主单位之一,项目区当地乡镇政府要充分协调施工单位与施工区所在村及村民的关系,做好项目区政策处理工作,并适当保证其权责统一。

(4)搞好项目验收和评价。对完工并具备验收条件的项目,要确保在30天内完成市级竣工验收工作,并及时办理项目中介审价、竣工审计、财务决算和同定资产移交手续。要积极探索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对项目建设进展缓慢、项目存在问题多、对建设质量差的单位2年内不再申报和安排新项目和投资。

在搞好项目验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项目建设与运行情况的评价工作,对项目的立项决策、建设目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系统和综合分析,对项目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和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通过对已建成项目的总结和评价,查找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措施,为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决策水平提供依据。

农业项目实施计划篇10

二、严格资金使用方向。充分发挥全县特定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择优安排、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或挪用,不得任意改变和扩大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不得任意改变财政支出科目。坚持客观、公平、公正、效率的原则,规范管理。根据农业专项资金跨年度支出较多的情况,原则上必须按项目计划要求及合同期限完工,对不能按时完工的由项目主管单位和实施单位预先做出说明,报财政部门备案。

三、严格工程招标程序。要进一步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按照有关规定科学选择确定有资质的招标公司,公开、公正、公平招投标,切实杜绝化整为零或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标问题。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全程参与和监督招投标工作,防止相互串通、挂靠资质、违规分包、限制和排斥潜在投标人、违规指定招标机构等行为,发生明招暗不招问题。建设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招投标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备案,加强指导。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材料购进原则上要由县政府集中采购办办公室公开招标采购,防止出现资金流失。

四、严格资金监督管理。农业专项资金由县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拨付到位后,应按照上级部门下达的专项指标所指定的专项拨款用途、对象及时向县政府汇报。要严格审查项目前期费用投入,控制资金比例,并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项目变更。项目完工后由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专业人员及监督部门依据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全面竣工验收,并出据验收报告单。审计部门对投资较大的项目要跟踪审计,对完工项目要进行全面审计并出据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