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绩效管理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0:00

税务绩效管理原则篇1

关键词:科学;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所谓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指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确保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的目标作为子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从服于且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

以往的税收征管质量评价体系存在几个弊端:一是重事后评价而轻事前和事中控制,特别是事中控制是在评价过程中的沟通,能够及时进行调整评价指标、积极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防患未然,优化评价结果。二是重财务指标而轻非财务指标,以征税完成额考核各级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的工作绩效,而对非财务指标如纳税人满意度指标税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等方面反映不够。合理的指标设计是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且这两类指标的权重组合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重事轻人,缺乏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影响评价效率提高。在评价体系中,要将“薪酬激励”、“情感激励”、“上升激励”相结合。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时应本着系统性、战略性、灵活性的特点,从经济和效率两方面出发,注重对指标的联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

一、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利用计算机数据的大量性、准确性、快捷性为基础,结合税收征管模式和企业经济情况,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某一时期内的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一是建立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税收征管内部考评指标,包括执法准确率、奖励加分率、税收服务满意率、综合考核率;税收征管业务类指标,包括申报率、登记率、入库率、欠税率、滞纳金加收率、处罚率。二是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包括各单位基本信息模块、业务处理模块、输出结果模块等。

(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层次化,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针对量化指标要求低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针对定性指标要求低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优化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引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劣质的指标只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税务系统反作用。

(三)激励和约束相结合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功能。作为经济人,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方法的多样性,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上的绩效评价与绩效薪酬是互为依托。而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好的税务人员受到奖励同时对其他人员产生了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评价差的税务人员受到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因此,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紧密联系,协同发挥作用。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一)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层面的绩效评价体系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基础上,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然后在目标下设立n个独立的关键指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统一有机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目标管理”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具体就是要可度量性、有代表性、可实现性、现实性、还要有时效性、效率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在平衡计分卡中,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体现在财务方面,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人们通常称平衡计分卡是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管理层面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管理层面是建立在指标层面上的工作,它强调纳税人导向、评价结果导向。另外它也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这些工作又和客户的需求、财务指标、管理内部运营联系在一起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管理层面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根据“目标导向,流程处理”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按照“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关键质量指标”的思路,建立起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过程的控制要注意一下几点:(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4)提供服务的质量。(5)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6)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事中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并在过程中抽查结果,主要关注重点。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操作层面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战略目标,对于客户是提高纳税人纳税认同感,对于财务是为了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关键指标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对于运营中采取的既定的税制模式,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入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内部运营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内部运营指标表现在4个方面:(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3)纳税申报质量。(4)税负水平指标。当然,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征管结果也不一样,税收和经济基本成正比关系。操作过程中,定期对税收业务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讲评、反馈和改进落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各项税收工作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税务绩效管理原则篇2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把目前的税收工作目标、业务规程、岗责体系、工作标准、绩效考核等主要内容融入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之中,进行优化整合,创建一个科学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税收管理水平。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顺应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潮流,符合税收管理的发展规律,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创新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应当遵循以下五项工作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税收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依法治税的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应当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税的要求,严格遵循现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管理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本身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提高税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税收执法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管理效能,促进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水平的提升。

(二)科学管理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对现有规章制度的补充修订,应当体现科学管理的特征,要借鉴、吸收当代管理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体现工作流程精简、业务标准精细、绩效考核精确、管理体系精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

(三)注重实效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求真务实,立足于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当抓住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和精髓,解决传统税务管理方法的薄弱环节,要注重制定工作标准,实行过程控制,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制定和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减少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

(四)简便易行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搞繁琐哲学,应当做到指标科学明晰、标准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可行。同时,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应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自动考核为主,设置预警提示,进行过程控制,减少纸质记录。

(五)积极稳妥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循序渐进,先进行试点,完善后再全面推广。如可具体分为五个阶段,即方案制定阶段、体系设计阶段、推行试点阶段、全面推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体系设计是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总体设计思路围绕“目标引导、面向流程”。所谓“目标引导”,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紧紧围绕提高税收管理质量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体系设计,并将总体目标具体量化,形成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将税收质量指标逐层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岗位,确保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所谓“面向流程”,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过程控制,变事后考核为事中监控,明确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要求及控制要点,确保整个业务流程的顺畅运作。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在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工作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设计质量指标体系。根据工作的实际,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实现三个总体目标。即:牢固树立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绩效理念,打造“政府放心、纳税人满意”的品牌;制定、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提升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要设计科学、合理、便于考核的具体税收质量指标。分等级,量化指标,应当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岗位进行考核。

(二)制定《管理工作标准》。每项管理工作标准应当明确工作职责、质量目标、业务流程、质量要求、控制要点、绩效考核、责任追究、表证单书和引用文件等主要内容。

税务绩效管理原则篇3

 

关键词:税收管理 绩效评价 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o~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润滑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

  

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

税务绩效管理原则篇4

关键词: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

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

税务绩效管理原则篇5

 

关键词:税收管理 绩效评价 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税务绩效管理原则篇6

一、抓基础环节,在部署上下功夫

我厅将20__年定为绩效管理年,把绩效管理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股股长为成员的绩效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综合股,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并抽调了素质高、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充实到绩效办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在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全市地税系统绩效管理试点推广动员会的基础上,专门召开动员会,结合办税服务厅工作实际对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通过座谈交流、撰写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心得体会,统一了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增强了工作人员参与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加强学习。通过每日早课学习、“四个一”活动、专门辅导培训等形式认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绩效管理办法,掌握绩效管理概念、意义、程序,增强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组织培训2次。今年2月份,组织干部职工到绩效管理试点单位贵溪市地税局参观考察学习。认真听取了贵溪市地税局工作情况介绍,查阅了绩效管理相关资料,学习了试点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并于2月份邀请了贵溪市地税局征管股股长张伟波现场指导培训。

(四)加强宣传。立足前台,积极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横幅,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宣传标语,在纳税服务工作中积极向纳税人宣传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取得纳税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积极撰写信息报道,及时宣传我厅绩效管理工作动态。

(五)扎实开展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规范化文本,进一步明晰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认真组织规范化文本知识学习,加强规范化管理软件的操作培训和运用。积极开展规范化内审。5月底,对办税服务厅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内审,及时发现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具了不合格项。

二、抓关键环节,在运行上下功夫

(一)制定办法,建立制度。一是制定绩效管理办法。根据市

局绩效管理办法,结合办税服务厅工作实际,抽调了专门人员在龙虎山宾馆封闭编写了个人、股室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绩效考评细则及20__年绩效目标,并通过多次座谈讨论,明确了绩效管理的工作目标、股室和个人岗位kpi和考核方法步骤,确定了试点工作的方法、步骤和要求,确定了工作原则、目标、个人岗位指标、一级和二级考核内容、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制作了市局办税服务厅对各股的绩效考核作业指导书。二是建立科学的绩效[文秘站:]管理制度。结合办税服务厅工作实际,建立了绩效辅导制度、绩效联系制度、绩效管理督导制度,制定了个人绩效考核办法、股室绩效考核办法,实现绩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科学设定绩效目标。根据省局、市局绩效方案要求,结合办税服务厅工作实际,以省局、市局指标、要求为标杆数据,结合各股工作实际,制定了《鹰潭市地方税务局办税服务厅绩效管理实施方案》,科学设定部门绩效关键绩效目标,将税收执法、纳税服务、服务征管、争先创优都纳入关键绩效目标,做到既能体现“争做第一”的工作理念,又能切合工作实际。在设定个人岗位kpi中根据员工具体特点、能力水平,将各股绩效目标分解到每个人身上,做到职责清晰、授权充分和相互联系,围绕绩效目标施策,周密制定目标施策,实现了“人人有指标,个个有压力”。

(三)加强绩效沟通与辅导。采取定期辅导和不定期辅导两

种形式,建立个人股室办税服务厅绩效领导小组市局绩效领导小组的沟通渠道,每月召开一次绩效评审会议,报告绩效目标达成情况、目标施策情况、绩效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等,认真落实绩效辅导制度、绩效联系制度、绩效管理督导制度,做好绩效报告、施策表的编写工作,相互交流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改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四)客观公正地开展绩效考评。专门制定了个人、股室绩效考评细则,成立绩效考评组,引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日常检查和专门考核相结合、全方位评价等多角度考评方式,采取“听、查、问”的检查方式,对关键绩效目标逐个进行考评,仔细核实分析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开展了定性指标的测评,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同时与规范化内审、规范化第二方外审、税收执法检查、税政检查、票证检查、考核结果等其他检查考核相结合,加强相关检查结果的运用,认真落实绩效面谈制度,指出未达到的绩效管理目标及存在的问题,听取被考核人意见和建议、。

(五)扎实进行绩效改进。对绩效结果进行分析诊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考评组和被考评人共同沟通讨论,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强化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把绩效管理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省外培训、提拔使用的依据。

三、推行绩效管理取得的主要效果

一是工作干劲更大了。绩效管理改变了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管理模式,原来评先评优采取测评方式,很难全面反映一个干部的工作,而绩效管理考核是全面、规范、透明的,让每名干部及时了解哪方面工作未达到要求,需要改进,提高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增强了干部之间的沟通。原来干部做完自己的工作就结束了,现在每月召开一次绩效管理评审会,相互交流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互提高,相互促进。三是提高了纳税服务水平。办税服务厅将纳税服务作为股室和个人的重点绩效目标,并占有较大

权重,增强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促使干部自觉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提高了服务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办税服务厅在去年荣获全省地税系统星级办税服务厅评比第一名成绩的基础上,今年又荣获“最佳服务窗口”、“全市文明单位”、“全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四是增强了干部的团队意识。部门的绩效目标和个人的绩效目标相辅相成,如果部门绩效目标完成的不好,必然影响到个人绩效目考核得分情况,促使干部更加关心和努力完成部门绩效目标。五是提高了执法水平。将涉税审核作为绩效管理的加分项目,促进了征收员审核税款的积极性。今年1-11月,对收回发票审核出纳税人少缴税款50余万元。六是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将干部的写作能力、专业知识、沟通能力都纳入了绩效考核,促使干部自觉学习,加强信息报道,目前,办税服务厅全体工作人员取得全国计算机一级以上证书,1名干部入选省局人才库,2名干部入选市局人才库。

四、下一步工作

(一)加强对绩效管理的宣传,取得工作人员对能推行绩效管理的支持。

(二)平稳推进。不断完善绩效管理方案,扎实按照方案实施。

(三)注重沟通,全面运行。通过绩效管理评审会等形式,加强绩效沟通,加强绩效辅导,督促、协助绩效任务的完成。

(四)持续改进。按照pdca循环模式,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确保绩效管理公开、公平、公正。

四、存在的问题

(一)聘用人员如何开展绩效考核。办税服务厅大部分是聘用

税务绩效管理原则篇7

关键词:绩效评价内容选取指标设计税务部门

税务部门为了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绩效管理精神,于2013年出台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绩效管理的意见》,并上线运行了国家税务总局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举措目的是提高税务部门工作效率,落实工作责任制从而倒逼职能转变。相比于其他公共部门和企业,税务部门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本文在遵从一般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研究税务部门该如何评价其绩效,并运用a市国税局绩效评价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当前税务部门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研究

目前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研究集中在:①绩效评价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是一定时期评价绩效时所持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在不同环境下评价者采用的道德标准、评价角度具有差异性,其已逐渐由最初追求效率为导向转变为以结果为导向[1],不仅追求效率,而且还注重效果、公平。②绩效评价的准则。绩效评价准则是指导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性指南。在以效率为价值取向时期,用以评价绩效的标准主要采用3e准则(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价值理念,接受了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的社会公平价值观,从而认为需要遵循4e法则(在3e基础上增加了公平性),由效率延伸到对公平的追求。③绩效评价的指标。为使绩效评价顺利开展,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以“投入、产出、结果(input-output-outcome,简称ioo)”指标评价较多,一些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即在投入指标前增加了一定的情景条件,例如逻辑框架法模型,在结果指标基础上增加了回应性、民主等指标,形成了绩效系统的“资源、投入、产出、结果及影响”的思维分析框架。

对于税务部门,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陈军、杨海光[2],以及佘镜怀、李亚民[3]采用平衡计分卡来构建税务组织、税务稽查的绩效指标体系,而樊勇[4]采用的是3e准则来评价税务行政效率。上述研究表明:公共部门绩效评价试图建立“资源、投入、产出、结果、公平影响”指标链,众多学者做了先验性的探索,但对于税务部门而言,如何协调投入、生产效率和结果分配三个环节的结构性关系研究尚未出现,这三个环节的协调可以体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的价值观。

二、税务部门绩效理论模型构建

(一)税务部门绩效的内涵

税务部门属于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绩效要体现以一定的投入成本带来的社会总效益,在评价时,一般会选取ioo三类指标来衡量,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反映公共部门的成本投入,也能反映效率、效果等社会目标,因而被广泛应用。逻辑评价法(Logicmodel)就是其一个重要体现,其核心是“如果”在一定情景下提供了条件,“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其主要逻辑链条包括两个:一是在特定情境下,保证一定的资源投入,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活动,就会预计产生相应的产出;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其带来的结果以及结果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通过该模型链条,可以将服务的投入与最终的结果相联系。在该逻辑框架结构中,关键需要理解ioo三个指标,结合税务部门的特定情景和环境,即税务部门的基本使命在于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因而可以将税务部门的投入视为“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办公场地、设施、人员等,后者主要是对纳税人、客户的各种宣传、教育、指导等;税务服务的产出主要是指上述投入所带来的服务水平,如服务了多少客户和纳税人等。税务部门的结果,是指上述服务投入和产出所带来的直接效果,如纳税额。

(二)税务部门绩效的三个维度

进一步分析ioo指标内在关联,可发现其体现了现代政府施政的3e基本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①经济性,指获取一定投入的成本耗费程度,表明资源投入是否节约,并还需分析资源的投入是否足够,因为没有足够的投入就不可能有足够的服务,可用政府投入水平来表示。②效率性,是产出与投入之比,即:产出/投入,表示政府一定投入所带来的一定产出水平,在研究中,通常采用效率来衡量。③效果性,是结果与产出之比,即:结果/产出,表示单位产出达到的预期效果程度,如纳税人的满意度,体现了税务部门的外部绩效。因而,可将我国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划分为上述三个维度,从投入、效率和满意度等来反映税务部门的总体状况。

三、a市国税局绩效评价的案例分析

(一)a市国税局绩效评价的现状

a市国税局属于县级税务部门,截至2015年5月有在编80名税务工作人员,分布于13个科室,并于2014年成立绩效办公室,负责全局的绩效政策制定、考核等工作。到目前为止,a市国税局做的工作如下:

1、确定绩效考评的内容

这是绩效评价的核心,具体而言包括了六类内容,分别是:(1)“改革发展”类,包括上级税务局及地方党委政府有关税收工作部署,本级国税机关年度重点工作任务。(2)“依法行政”类,包括税收法制建设及依法开展税收征管、税收执法、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的重要工作。(3)“队伍形象”类,包括干部队伍建设、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工作。(4)“满意服务”类,包括围绕服务大局、服务税户、服务基层,改进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质效、接受服务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主要工作。(5)“加分项目”,是指年度内因工作争先创优取得突出成绩、经验或做出重要贡献等情形予以加分的项目。(6)“减分项目”,是指年度内因违反工作纪律、机关管理规范、发生重大责任问题以及职务犯罪等情形予以减分的项目。

2、确定绩效评价指标

依据上述绩效评价内容设计评价指标,具体包括两部分指标,分别是各科室的个性指标以及共性指标。个性指标共109个,涉及到所有科室,如监察室的考核指标之一是如何做好民心网诉求工作。共性指标分为一级指标2个(行政效能、党风廉政),二级指标5个(政务管理、信息安全、工作纪律、廉政建设、机关党建),三级指标29个。

(二)a市国税局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对于a市国税局而言,相比于之前是一个很大进步,因为其已经在工作中逐渐运用了绩效管理的思想,强调对各科室和各工作的考核。但从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而言,a市国税局的绩效评价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1)绩效评价内容侧重于效果性,忽视经济性与效率性。如考核内容涉及到的“队伍形象”、“满意服务”等,是典型的效果性准则,而对于税务部门如何来提高经济性和效率性的内容缺乏考虑。(2)绩效评价指标侧重于产出和结果类,忽视投入类指标。这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一个共性问题,即关注的是工作的产出、结果和影响,而不计成本或投入,包括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成本。(3)绩效评价指标不够细化。共性指标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分类明确,容易掌握,相比较而言个性指标设计不够细致,其指标的考核以文字描述为主,没有量化不利于考核。

税务部门绩效评价工作是当前公共部门职能转型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出税务部门绩效评价框架,认为税务部门绩效评价要注重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注重从投入、产出、结果等指标来衡量绩效。在此基础上,运用a市国税局的绩效评价为案例,发现其在绩效评价的内容上过于重视效果性,而忽视了经济性和效率性,在指标上忽视投入类等问题,这些方面表明当前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是以结果为导向,忽视了过程导向,即没有重视投入成本、效率等。上述研究可以为税务部门绩效评价的改革提供相关借鉴。

参考文献:

[1]包国宪,周云飞.中国政府绩效评价:回顾与展望[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7):105―111

[2]陈军,杨海光.基于BSC的税务组织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J].会计之友,2014(15):67―70

[3]佘镜怀,李亚民.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J].税务研究,2014(4):84―87

税务绩效管理原则篇8

一、抓住“三要素”,注重电子绩效考核严肃性

一是突出三原则。首先,本着“因事设人、因岗设责”的原则,按照科学规范、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重新进行职能划分,明晰了岗位隶属关系、目标责任、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等,理顺了机关股室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及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关系,避免了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其次,本着“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将队伍建设作为共性目标实行定性考核,业务工作指标根据岗位职责不同实行定量考核,从而确保了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第三,本着“重点突破”的原则,针对全局阶段性工作重点,适时对目标考核标准进行修订,强化工作目标的针对性,以服务现实工作。去年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征管核心软件上线等中心工作上,我们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将各项目标管理和数据指标层层分解到分局及干部,保证了各项工作按质按量完成。

二是严格三挂钩。一是与经济效益挂钩。利用经济杠杆,将干部季度奖、岗位津贴作为绩效工资,与目标考核得分多少对应,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打破了分配上的“大锅饭”。去年四季度,全局有24人次因上班迟到、12人次未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年度考核次后的几个单位,每人依照管理规定扣除季度补贴100—300元。二是与奖先评优挂钩。在评先评优中,明确规定只有年度考核位于优秀等次的干部才具备评先评优资格,切实改变评先评优凭印象、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等不良现象;三是与调离岗位挂钩。根据考核情况对干部进行排名,对考核处于末位的干部,予以调岗和离岗。由于挂钩效应,全局干部争先创优意识明显增强。

三是坚持三步走。第一步制定考核方案。成立了以局领导为组长的攻坚小组,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了《应城市地税局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应城市地税局工作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第二步科学定岗定责。结合各分局和机关股室实际,从岗责内容、作业标准等8个方面,对全局岗责体系进行修订完善,编制《岗责说明书》,并以“工单”形式明确了各岗位职责,编写了《工作规范表》、《工作流程表》,实现了流程作业标准化,形成了无缝责任链条和“齿轮转动式”的工作机制。第三步配套运行机制。我们在自主开发电子绩效考核系统的同时,对各项制度进行清理、规范,建立以考勤、学习等为重点的管理机制,以阳光预算为重点的财务机制。这些制度的建立,成为干部立足岗位、创新举措、落实责任、追求卓越的过程,使市局布署的整体推进决策得到迅速贯彻落实。

二、着力“三量化”,增强电子绩效考核公信力

一是量化考核指标。我们依托征管核心软件和税收管理员平台生成的数据,设置绩效目标项,制定奋斗目标,然后分解目标任务,制定目标实施对策。对个人绩效考核,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岗位绩效指标;一个是公共绩效指标。内容包括个人关键绩效指标完成度评分、工作过程质量评分、能力评分、态度评分和德、勤、廉测评分等5项分值。如对综合业务岗,考核系统从基本工作量、质量指标、其他加分3项进行综合性考核打分;管理员岗考核项目为基本工作量、质量指标、效能指标、加分4项,考核系统根据每项工作的实际工作量确定分值,每天自动由电子绩效考核系统提取数据并予以计算得分。由于项目和指标明确,干部职工主动想法完成任务。

二是量化考核分值。设置绩效考核事项分值是整个绩效考核工作的关键和难点。为此,我们将全局整体工作考核内容设为四大项、600分的分值,在制定分值时将工作量与质量指标分值定为1:3,另外对于部分业绩突出或计算机系统无法体现工作的人员,给于加分处理。同时,我们依托税收管理员平台和税收执法责任制系统,突出了日管工作考核和税收执法考核,使全局每一项征管和执法行为都按标准和程序进行,从机制和源头上有效杜绝了执法随意、为税不廉行为的产生。

三是量化考核兑现。绩效考核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通过加分为主、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考核激励机制,尽可能地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按月进行实时监控,根据考核名次兑现奖惩,以“不拉开差距不行,差距拉得太大也不行”为原则,每人每月从工资中抽出200元作为风险金,按照扣一奖三的办法,按考核总得分多少兑现奖金。同时按照计算公式:考核总得分=(各分局总得分×相应分局人数)之和;每分应得奖金=奖金总额÷考核总得分;每个分局应得奖金额=本分局人数×本分局考核总得分×每分应得奖金额。其次,分企业管理、个体管理、综合管理、行政、政工后勤管理各个岗位,考核个人得分多少兑现奖金。

三、坚持“三做到”,提升电子绩效考核实效性

一是坚持日常监督与定期考核齐抓。对公共考核部分,一方面,我们成立了由监察室牵头,办公室、人教股等部门配合的督查工作小组,对分局、机关股室和干部个人进行定期督查;另一方面,依托信息化,建立了工作日志和上下班电子签到制度,做到对每一名干部的日常工作行为、遵守纪律行为、学习行为均有检查、有记录、有考核依据。对业务工作考核,对照目标责任考核标准及岗位说明书、工作规范表、工作流程表、年初目标责任书,组织定期考核,实现了目标任务的量化、工作内容的细化,推进了整体工作的协调运行。

税务绩效管理原则篇9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依据的理论问题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企业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就得掌握税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这些相关理论分别是:

1.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进行的整体化风险管理。其核心思想为,企业风险来源于多方面,因而最终能够对企业产生影响为一系列风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从整体角度对企业所面临风险进行全面管理方可对其进行最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包括以下两大类:其一为tRm,即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该理论以风险决策因素为基础,将风险管理策略的概率、偏好及价格此三因素概念引入,并提出实现此三要素的最佳平衡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但该理论当前缺乏实践;其二为eRm,即以组织结构体系为基础的全面风险标准化度量的风险管理。该方法基于企业整体系统这一角度对结构内部各个层次业务单位及业务环节进行通盘管理,从而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全面有效管理。它与tRm理论相比,可操作性更强,得到了业界多数人的认可和采纳。该方法包括了内部环境、目标识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付、控制策略、信息与沟通、监察等八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2.危机管理理论

美国学者史蒂芬•芬克(StevenFink)早在1986年就提出危机管理就是规避风险的艺术的观点。罗伯特•希斯(RobertHeath,2004)在其专著《危机管理》(第二版)一书中,认为危机管理包括对危机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管理,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具本来说,危机的事前管理又包括风险规避、危机管理员预案、信号侦测及危机预警等步骤、内容,事中管理又包括危机情境、沟通与协作及危机决策与行动等步骤、内容,事后管理又包括评价学习与变革发展等步骤、内容。同时罗伯特•希斯还提出了危机管理的“4R”模型,即将危机管理过程分为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环节,该模型以预备、反应及恢复三个环节为核心。具体来说,缩减环节主要是进行风险评估,预备环节主要包括危机预警系统、危机管理计划和培训与演习等内容,反应环节又包括确认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及消除危机等步骤、内容,恢复环节又包括危机影响分析、危机恢复计划、危机恢复行动等步骤、内容。风险与危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风险可能转换为危机。风险不等于危机,但风险的存在是危机发生的前提,只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管理,才能防范危机的发生。如果对各种危机熟视无睹,或对已识别到的各项风险未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那么风险就转换成危机。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识别与评估体系构建问题

1.企业税务风险识别方法体系

所谓企业税务风险识别指的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在对相关知识与方法加以利用的基础上对企业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加以辨认的过程。风险识别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评估与应对的基础。只有对企业可能存在风险加以识别方能够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因此,在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中,我们必须掌握以下税务风险识别的方法:

(1)基本方法:税务风险清单法该方法是运用类似于备忘录的方式,将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一一列举出来,并联系企业自身运营情况对这些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考察。企业的决策者和风险管理者依据所列举的风险清单,对风险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合理的评估,并探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的对策。但应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企业税务风险清单是基于传统风险管理方式而设计,因而其仅对纯粹风险进行了考虑,而未对投机风险等加以考虑。因此。为避免忽略相关风险事项,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或聘请税务顾问编制出更为全面、具体的税务风险一览表,对照该表企业就能够比较简单地识别税务风险。

(2)辅助方法:财务报表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流程图法①财务报表分析法此方法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如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为依据,对企业收入、负债、利润及资产等多方面情况实行风险分析,基于财务角度来对企业将面临的潜在纳税风险进行识别。因企业财务报表中包括了投机风险相关信息,因而可将此方法应用于企业投机税务风险的识别。通过资产负债表则可获取损失暴露相关信息;而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则可对企业盈亏风险来源以及应缴纳税别加以识别;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可对企业现金流量风险加以识别。与此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的分析,来对企业税收负担率指标及利润指标等计算出来,而后对计算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对本企业相应财务指标同本行业及企业的相应指标加以对比分析。若某项指标差异过大,则表明该企业存在着税务风险。此外,还可进行纵向比较,通过将本企业当前变动指标同之前年度平均水平加以对比,对其发展与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对分析项目是否正常的确定来对该企业税务风险的存在与否加以识别。②因果分析法该方法是日本东京大学石川馨教授于1953年在日本川缔公司分析影响产品质量因素时提出来的,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进而被推广。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实践中,引发税务风险的因素很多,而这些因素往往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若想要从根本上应对税务风险,就必须准确无误地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而因果分析法,就是通过描绘因果图,从导致税务风险的原因出发,推导出可能发生结果的一种识别税务风险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得税务风险管理者清楚、有效地整出税务风险和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分析。③流程图法此方法是通过生产过程或管理流程来对企业税务风险加以识别的一种方法。首先,该方法对企业生产运营过程根据各个阶段顺序将其绘制成相应的流程图,而后对其进行动态分析合动态分析。其中,静态分析指的是对流程图中各个环节按照顺序加以调查,在找出潜在的税务风险后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动态分析则指的是对流程图各环节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找出主要纳税环节。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使用动态分析基本上可对企业生产运营各环节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成功识别,并且此方法对企业营业中段以及连带营业中段相关税务风险识别尤为有效。然而流程图方仅强调事故结果,对损失原因则并不关注。

2.企业税务风险评估方法体系

所谓税务风险评估指的是基于税务风险识别运用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的方法对损失发生概率及大小进行测算,并根据该企业应对风险的态度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来对税务风险的重要性及其影响程度加以评价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评估风险产生的影响后果两个方面的内容。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税务风险就越高。评估的方法既有定性评估法,也有定量评估法。

(1)定性评估方法这种评估方法适用于税务风险本身无法进行量比,或不能获得进行定量分析的足量可靠数据,或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呈效益相关原则不符合的情况。定性评估的方法比较多,但本文只介绍Swot分析法。Swot[Strenth(内部优势)、weakness(内部劣势)、opportunity(外部机会)、threat(外部威胁)]分析法是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的优劣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加以对照,对企业目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初步评估,明确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从而制定最优战略,实现企业的目标。此方法相关理念在近些年才逐渐被用于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评估,其主要应用于对企业所处内部税务环境与外部税务环境加以分析,将不可量化风险对整个企业的影响程度加以判断。若企业内外部税务环境均处于良好状态时,该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相对较小;而当企业内外部税务环境处于不理想状态时,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则相对较大;当企业内、外部税务环境两者中一个较好、一个较差时,则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2)定量评估方法①风险预警值测算法该方法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指标设定风险预警值,测算税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指标预警值可依据评估对象规模大小、所处环境、资金流向、所面临风险以及企业产品类型等具体因素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及不同规模加以测算,采用数学方法将加权平均值、算数平均值以及合理变动范围计算出来。在对其预警值进行测算时,应对地区、类型、规划、税种以及生产经营季节等诸多因素,将同一行业、同一规模以及同一纳税人各种相关指标若干年度平均水平纳入考虑范围,以确保预警值更为准确、真实及具有可比性。②综合风险指数模型评估法此方法是以税务风险对各类指数或因素变动敏感度的假设为基础。作为损失额生成过程,多因素模型试图将对所有税务产生系统影响的重要经济力量提取出来,并将其量化,而后将之代入相应数学模型从而实现数据化,根据此进行评估。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应以多因素、多项目综合评估为出发点。因此,可建立下述模型来进行综合风险评估:V(t)=∑Vit=p1it×S1it+p2it×S2it+……+pnit×Snit+eit在上述模型中i=0,1,…,n。我们假设各风险因素其发生概率p与敏感系数S为可知的。其中,V(t)表示的是t时间内综合风险指数;而pnit则表示的是t时间内第i个项目的第n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上述模型中Snit表示的是t时间内第i个项目的第n个风险因素其发生变化对预期收益率的敏感系数;e则表示的是随机误差项;i则表示的是风险项目数;式中t表示的是时间,最好以月或半月来算。该指数模型由于加入了时间因素t,因而其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可根据预期回报率、其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相关因素来对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的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制定出统观全局的税务风险管理策略。

三、构建问题分析

所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的是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后实际结果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手段与方法的适用性、科学性、实际收益等诸多方面加以分析与评价的过程。该评价结果则可作为企业制定新税务风险管理规划制定的一项参考。因而,企业要构建科学适用的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税务风险管理评价人员必须把握以下两个大的问题:

1.评价步骤

首先应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计划。企业相关机构应以本企业具体特点为基础来确定评价范围、对象、目标及评价方法,进而制定出相应的计划,这也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极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搜集、整理与税务风险管理有关的资料。在这一阶段需要搜集的资料主要包括税务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相关资料、当前国家相关税收法律及法规资料、国家相关部门所制定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措施评价方法及其它税务风险管理相关资料等。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再次是编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报告。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国家相关评价格式对本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效果相应的分析结果在汇总的基础上编制出相应的评价报告,并将评价报告提交至相关委托单位与被评价单位。因评价报告是最终成果,故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2.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主要由定量评价的方法与定性评价的方法两大部分组成。这两类方法可以有机地结合使用。

(1)定量评价法企业在固定时段内可通过百分比、金额、罚款或损失次数等对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的指标主要有税务风险发生率、损失程度以及管理成本与收益等。在评价时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指标数据,需要采用“指标对比法”,将税务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的实际数据或实际情况与实施以前的实际情况或实际数据加以对比,找出其中差异。比如,某企业将2013年其实施税务风险管理措施后税务风险事故发生所造成的实际损失与2012年进行相应的比较,就可得出其税务风险管理效果,并可为以后的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2)定性评价法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在基于定量评价法的基础上,还可采取“专题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方法,对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绩效进行定性评价。如调查税务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报告,企业可以通过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广泛吸取他们对评价报告的不同意见,必将有利于克服税务风险管理决策中的片面性;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管理决策的执行情况、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税务损失控制等项目进行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时,企业可以通过听取有经验、有能力的税务专家的意见来分析、评估税务风险管理绩效,得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等级(优、良、中、低、差)。

四、结束语

税务绩效管理原则篇10

为加强对个体经济税收协税护税工作的组织领导,特成立

区个体经济税收协税护税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领导、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各街道有关负责人、工商税务有关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区个体经济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区个体办”),设在区经贸局,具体负责全区个体工商户的协税护税工作和对街道“个体办”的考核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也要在街道经济管理科设立相应的“街道个体经济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街道个体办”),具体负责本街道辖区内个体工商户税收的委托工作。“街道个体办”在“区个体办”和街道办事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

各街道要落实“街道个体办”有相对独立的固定办公场所,并挂牌“xx街道个体经济管理办公室”。“街道个体办”具体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员”),本着精简原则,可由街道经济管理科人员兼任,对录用的员,由税务部门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后挂牌上岗。

三、工作职责

“街道个体办”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税务机关的委托,依法进行个体经济税收(或其他税费、基金)的工作,“街道个体办”在税务机关授权的范围内行使权。主要工作职责:

1.做好税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宣传工作。

2.重点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有照、无照个体工商户和季节性、临时经营户,在税务机关授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税率和核定的经营收入进行税款征收,不得少征、漏征、不征收税款,及时足额将税款解缴入库。

3.协助税务机关加强对个体经济税收的征收管理。

4.妥善保管资料,建立管理台帐。

5.做好受税务机关委托的其他各项规费收缴等工作。

“区个体办”的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对“街道个体办”日常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绩效考评工作。

2.负责与税务部门、工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

3.严格执行票据管理制度,做好相关票据的领发、结报和缴销工作。

四、经费来源及人员待遇

1.“区个体办”人员由区经贸局、区财政局人员兼任。

2.“街道个体办”经费统一由街道办事处进行管理。经费主要来源为“区个体办”经绩效考核后下达的税务部门支付的手续费(“绩效考核办法”另行规定)。“街道个体办”开办初期经费有困难的,街道办事处应给予支持。

3.“街道个体办”的经费只能用于员的人员支出、基本办公及设备费用,不能挪作他用。“街道个体办”要保证员的基本工作,其他福利待遇也实行绩效考核。

4.员的聘用合同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签订,原则上一年一签。

五、其他事宜

1.税务部门负责与“区个体办”签订《委托税款协议》,并颁发《委托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