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十篇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十篇

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0:08

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篇1

对于如何对涉及公知常识审查意见进行答复,笔者仅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供大家参考。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公知常识。关于公知常识,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创造性部分第3.2.1节中关于判断创造性的三步法中第三步: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有所提及,即在下述情况中通常认为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技术启示:所述区别特征为公知常识,例如,本领域中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惯用手段,或教科书、工具书等中披露的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此外,例如,审查指南第4部分复审与无效请求的审查第4.3节关于证据的认定也有所提及,即对驳回决定和前置审查意见中主张的公知常识补充相应的技术词典、技术手册、教科书等所属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性证据。从审查指南的记载可总结出,公知常识为本领域中的惯用手段、教科书、工具书(技术词典或技术手册)等中披露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等。公知常识是经过长期科研、生产、使用或者生活积累而成,已经获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可,并为相关领域所有技术人员所知或者应该获知。因此,基于这种特性,一旦某个技术特征被认定为公知常识,则必然地通过其获得技术效果默认为公知的,那么以此技术特征为区别特征的技术方案也必然是显而易见的。

了解什么是公知常识之后,应该针对对应于公知常识的区别技术特征进行相应的陈述。

首先,可以根据审查意见中所给出的现有技术,即检索报告中出现的a类文件、X类文件以及Y类文件进行分析阐述。检索报告中出现的这些对比文件和现有技术代表着目前该技术领域先进的或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包括目前广为使用或认可的技术方案)。仔细阅读这些对比文件,针对这些对比文件做出相应的分析,从而得出对申请文件有利的结论。

为了得到相应的结论,需要进行以下几点的分析:

第一,需要分析检索报告中的这些文件是否公开有或暗示有审查意见中所针对的区别技术特征,一般情况,如果在审查员所检索到的文件有所记载的话,审查意见中往往会提及,因此,通常这些文件中都没有关于相应区别技术特征的记载。

第二,通过分析来确定这些现有技术所记载的技术方案构思是否大体相同。如果相同,那么这些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很可能是本技术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从而可以确认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在此,笔者认为其中一两篇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同不足以说明该技术方案是公知常识,因为公知常识应该是已经获得了非常广泛地认可的技术方案,并为相关领域所有技术人员所知或者应该获知的,而不能仅凭一两篇所公开的专利文献就认定该技术方案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因此,为了明确上述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否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有必要对上述现有技术文献中所记载的相同技术特征进一步检索,以最终确定上述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否为本技术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如果确定上述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公知常识,那么就可以从正面论述本申请的区别技术特征并不是上面通过分析论证所获得的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如果无法明确确定这些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话,可以接着进行以下分析。

第三,如果这些现有技术文献所记载的技术方案或进一步检索到的现有技术文献均不相同或大部分不相同,即无法确定本领域的公知常识,那么可以进一步论述说明本领域中关于相关技术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技术方案来实现,而目前被认为是本领域公知常识的区别技术特征也是实现上述相关技术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从而以论证的方式证明审查意见中被认为为公知常识的区别技术特征是目前所寻求解决相应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不同技术方案,从而获得审查意见所认同的区别技术特征不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的结论。

其次,应该详细分析针对区别技术特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判断审查意见中所给出的对比文件是否给出了解决相应技术问题相应记载/公开。如果对比文件与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不同,那么很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没有动机获得相应的技术方案,即该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

如果对比文件与本申请所要求解决的技术问题相同,那么需要进一步分析对比文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与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果两者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相同,那么就要进一步分析对比文件中相应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效果与本申请中相应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效果。通常申请者在撰写申请文件时往往会把相应发明点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明确记载在说明书中,因此,对比对比文件与本申请相应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以明确获得对比文件是否给出相关区别技术特征所给出的技术启示。如果对比文件所获得技术效果与本申请完全不同,那么很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从对比文件获得相应的技术启示来结合该区别技术特征以获得该申请的技术方案。

因此,在上述论述的过程中,一定要摆明观点,即审查意见中的区别技术特征并非公知常识,而且在对比文件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能获得相应的动机/启示对对比文件进行改进来获得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

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篇2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表示,此次知识产权宣传周有两个亮点:第一,将首次举办“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果展”,最高人民法院将通过中国法院博物馆,融合创意、技术和实物,全方位展示30年来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所走过的路程和所取得的成就,最高人民法院主要领导将出席开幕式,各中央有关部门领导、部分驻华使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部分世界500强企业代表将应邀出席。

第二,将首次《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纲要》(下简称《保护纲要》)。这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次针对专门审判领域制定的保护纲要。是最高人民法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是加强产权保护和将经济发展新理念融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运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指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实践的重要成果。制定纲要的目的,旨在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使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司法保护能力更大提升,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同时为国际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供更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宋晓明庭长介绍了纲要的主要内容。纲要明确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措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司法主导、平等保护、严格保护、分类施策、比例协调、开放发展等8个原则。

据Chinaip记者了解,《保护纲要》中详细介绍了15条重点措施,将影响知识产权行业未来5年各方面的发展。《保护纲要》后,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

15条重点措施

(一)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

积极改进民行交叉案件的审判机制,避免循环诉讼,加快纠纷的实质性解决。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根据不同审级和案件类型性质,实现案件审理程序和裁判文书的繁简有度,做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适当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知识产权案件,可以简化审理程序。充分发挥审判委员会总结审判经验和加强审判指导的职能作用,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二)建立有效机制确保法律正确实施

认真总结专利、商标授权确权行政纠纷案件、商标民事纠纷案件和诉前行为保全中的法律适用问题,适时制定相关司法解释,统一裁判标准和尺度。推进植物新品种司法解释修订工作,加强植物新品种权的司法保护。积极开展对涉及标准必要专利、新商业模式、著作权集体管理、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前沿法律适用问题的调研。加强对中医药、民间文学艺术以及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及时制定司法政策,明确裁判原则和要求。加强对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涉平行进口、转运过境、定牌加工等知识产权纠纷问题的研究,妥善予以解决。积极参与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修订工作,力争将司法解释、司法政策中的相关规则上升为法律,推动解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双轨制”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审判“三合一”

遵循知识产权司法规律,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三级联动、三审合一、三位一体”的集中型立体审判模式,重点解决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侦查、批捕、公诉、审判等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问题。高级人民法院要建立辖区内人民法院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的沟通联络机制,协调公安、检察机关做好刑事案件的侦查和移送工作。高、中级人民法院成立相应的协调组织,负责指导监督辖区内的“三合一”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适当调配审判力量,加大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支能够驾驭三大诉讼的复合型法官队伍。知识产权法院要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的相关决定适时开展“三合一”审判。

(四)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制度

按照知识产权案件适当集中、布局合理、审判模式“三合一”的原则,统筹确定知识产权案件的地域管辖、级别管辖和专门管辖。在中级人民法院辖区内的一般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原则上指定一个基层人民法院跨区划集中管辖,案件数量多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指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案件数量少的地区可以由中级人民法院提级管辖。级别管辖主要按照案件类型划分,逐步实现技术类案件集中管辖。要明确案件管辖权移转的条件、范围和程序,重大、疑难复杂、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可由上级人民法院提级管辖。知识产权法院及法庭实行跨行政区划专门管辖专利等技术类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

(五)适时制定知识产权诉讼证据规则

根据知识产权自身的无形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诉讼证据规则,引导当事人诚信诉讼。通过明确举证责任倒置等方式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完善诉前诉中证据保全制度,支持当事人积极寻找证据,主动提供证据。探索建立证据披露、证据妨碍排除等规则,明确不同诉讼程序中证据相互采信、司法鉴定效力和证明力等问题,发挥专家辅助人的作用,适当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负担,着力破解当事人举证难、司法认定难等问题。

(六)不断完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

明确技术调查官、技术咨询专家、技术鉴定人员等司法辅助人员参与技术事实调查的方式,充分运用技术调查的各种力量资源,构建有机协调的技术事实调查认定体系,提高技术事实查明的科学性、专业性和中立性,规范技术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和采信机制。对于辅助法官形成心证并与裁判结果有重要关联性的技术调查意见,可以通过释明等方式向当事人适度公开。强化法官在查明技术事实中的主导作用,规范技术调查主体提供的各种技术审查意见的法律定位。

(七)构建以充分实现知识产权价值为导向的侵权赔偿制度

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坚持知识产权创造价值,权利人理应享有利益回报,侵害知识产权就是侵害他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价值导向。建立公平合理、比例协调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以补偿性为主,以惩罚性为辅,让权利人利益得到赔偿,侵权人无利可图,败诉方承担维权成本。推动在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中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定赔偿额。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等的决策要求,实现对知识产权实行严格保护的v史性转变。

(八)开展知识产权诉讼特别程序法问题研究

为适应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需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诉讼特别程序法专题调研,以适当方式适时推动制定符合知识产权审判特点的特别程序法。通过特别程序法确立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地域管辖、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制度、知识产权诉讼证据规则和证据保全制度,进一步明确在专利和商标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对专利和注册商标效力进行审查的职能,明确技术调查官、专家辅助人、技术咨询专家等的诉讼权利义务与责任。

(九)推动健全知识产权审判专门机构

积极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精神,最高人民法院负责统筹协调京津冀技术类案件跨区域管辖工作。探索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天津市和河北省设立派出法庭,集中管辖京津冀技术类案件,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其他知识产权法院在更大范围内跨区划集中管辖技术类案件。认真总结重庆、南京、苏州、武汉和成都知识产权专门审判机构设立以来的工作情况和经验,根据审判工作实际需要,依法适当增设知识产权法院,完善知识产权专门审判机构合理布局。

(十)研究构建知识产权案件上诉机制

按照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的要求,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及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宽广视野,深入研究建立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机制,努力从体制上解决全国技术类案件由于二审管辖分散导致终审判决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从而影响司法公信力的问题。

(十一)积极推行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的知识产权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的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例指导研究(北京)基地”的案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案例群,明确各自案例的遴选机制、效力层级、主体和方式。构建指导性案例和参考性案例并存的案例体系,实现各种案例严格规范生成和不断编纂更新替代的互动机制。建立覆盖全国的知识产权案例数据库,打造智能化案例信息管理和应用系统。

(十二)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有效发挥仲裁和其他纠纷解决方式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纠纷。加强与仲裁机构、行业协会、调解组织的沟通,推动知识产权民事纠纷解决第三方平台建设,畅通诉讼与仲裁、调解的对接机制,统一相关流程和法律文书。支持仲裁机构、调解组织在证据保全、财产保全、强制执行等方面依法履职,形成知识产权纠纷非诉讼解决便捷机制。

(十三)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司法公开

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环境下司法公开的新途径,强化知识产权审判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审判流程信息网、中国庭审公开网等平台的广泛应用,推进知识产权司法公开的信息化、数据化、精细化。加强科技法庭建设,运用视频、音频等技术公开庭审过程,大力推进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和庭审网络直播,创新庭审公开形式,拓展庭审公开的范围。引入数据分析机构、互联网新媒体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分析研发司法数据,加强司法公开的成果应用,提升司法公开的智能化。做好《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以及“十大案件和五十个典型案例”等撰写工作。

(十四)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依托“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上海)基地”,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知识产权智库,积极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研讨交流活动,宣传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就。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通过派员参加国际会议、出国培训、举办国际论坛、邀请外国法官和学者来华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动态,促进相互沟通与合作。通过各种对话平台,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知识产权治理规则创设和修订,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国际规则。

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篇3

一、《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三款

有关客体的审查,发明和实用新型最明显的区别为:发明可以保护方法,而实用新型只能保护产品。即发明是指对产品的形成、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对实用新型保护客体的审查,应着重审查以下三个方面:产品、形状和/或构造、技术方案。同时,审查实用新型保护客体时,应对从属权利要求和独立权利要求予以同样的关注。

实用新型专利只保护产品,不保护方法,产品的应用或用途本身也属于方法。当权利要求中包含对方法本身的限定时,例如产品的加工步骤、工艺条件或计算机程序本身等,在初步审查中不必判断其是否为已知方法,均视为对方法本身的限定,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客体。一切方法以及未经人工制造的自然存在的物品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客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以现有技术中已知方法的名称限定产品的形状、构造的,属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客体。如果权利要求中包含了产品的构造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对方法本身提出的技术方案,则该权利要求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客体,参见案例1。

案例1:

一种抗菌织物,包括织物和无机抗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由纯棉织层和涤纶织层两层粘贴而成;首先将无机抗菌剂喷淋在织物上,然后依次进行浸轧、干燥和烘培。

此外,对于实用新型不能以生物的或者自然形成的形状作为产品的形状特征,参见案例2。其中,产品的形状可以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所具有的确定的空间形状。

案例2:

一种装饰用马赛克,其特征在于其形状为天然雨花石状。

技术方案是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技术手段的集合。因此,判断涉及产品形状的权利要求是否属于保护客体时,应当从解决的技术问题出发,当产品的形状以及表面的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的新方案解决了一定的技术问题,则属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客体;相反,产品的形状以及表面的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的新方案,没有解决技术问题的,则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客体。对于涉及美感的产品或者工艺品的申请,只要利用了技术手段,产生了技术效果属于保护客体,参见案例3。

案例3:

一种具有防滑装置的动感风景画,传动轴表面粗糙,具有防滑作用。产品表面的文字、符号、图表或者其结合的新方案,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客体。

在实用新型的背景下,审查员在审查过程中,针对是否属于新的技术方案,仅需对说明书的背景技术进行理解,只要该申请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申请人所述的背景技术有改进性的区别,即可认为该申请“属于新的技术方案”。如果申请文件(包括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中披露了该申请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在申请之前已经被公开过,或者仅是将现有技术中已存在的公知产品请求保护,则认为其不属于“新的技术方案”。

而对于发明专利申请而言,由于发明专利需要经过检索过程,因此,《专利法》第二条第二款有关新的技术方案的审查不涉及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内容,而仅仅是对“技术方案”本身的审查。

二、《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

根据《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权利要求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主要分为三种情形:

1、是否记载,即相关内容在说明书中是否有文字记载,或是否能够根据说明书文字记载的内容和说明书附图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

2、上位概括,即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包含申请人推测的内容,而其效果又难于预先确定和评价,应当认为这种概括超出了说明书公开的范围。如果权利要求的概括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有理由怀疑该上位概括或并列概括所包含的一种或多种下位概念或选择方式不能解决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则应当认为该权利要求没有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3、功能性限定,即如果权利要求中限定的功能是以说明书实施例中记载的特定方式完成的,并且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能明了此功能还可以采用说明书中未提到的其他替代方式来完成,或者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有理由怀疑该功能性限定所包含的一种或几种方式不能解决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则权利要求中不得采用覆盖了上述其他替代方式或者不能解决发明或实用新型技术问题的方式的功能性限定。

具体到实用新型的背景下,该条款的审查要求为明显的支持。那么什么是明显的支持呢,主要体现在:1、表述一致,且无功能性限定语句条件下的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审查;2、存在功能性限定情况下的审查;3、对从属权利要求的审查。

当权利要求和说明书存在一致的表述时,若权利要求中没有凸现性的功能性限定语言,一般认为权利要求获得了说明书的支持;如果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表述不一致,则需要判断说明书(特指发明内容部分)中是否包含全部的结构特征,且结构关系是否是一致的(即是否具备全部的技术要素),如不一致,要求审查人在不超出原始范围的前提下修改为一致,至于判断权利要求范围能否获得实施方式支持的审查工作,在实用新型审查中酌情削减。

对于存在功能性限定语言时,如果独立权利要求是纯功能性限定的情况,即权利要求保护的仅在于发明目的本身,则认为权利要求未得到说明书的支持;而对于独立权利要求包含部分功能性限定的情况,例如结构+功能,则判断实现该功能的结构是否存在于申请人所认为的现有技术中,如申请人直接或间接地认为实现该功能的措施广泛存在,则允许这样的权利要求存在;如申请人认为实现该功能的特定措施是申请的组成内容,则需要判断实施方式数目是否足够启发他人实现此功能。

此外,对于实用新型的审查中,原则上不分析功能性限定的特征是否包含不能实现发明目的的方案存在,这也是实用新型在发明的审查中在该条款的最大区别之处。

对于从属权利要求的审查,实用新型还应审查从属权利要求中的特征是否在说明书中有相应的描述。由于对实用新型申请进行修改的形式允许将权利要求书中的内容完全补入到说明书中,故对于实用新型申请而言,保护范围与公开范围在一定程度是无差别的。

由于审查指南中所规定的对《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审查大部分是参照实质审查的内容,由于实用新型是初步审查,因此,审查员在实际的审查工作中,往往做不到完全依据实审规定的内容进行审查。

在发明专利的审查背景下,则直接按照审查指南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查。

三、《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二款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第二款中规定“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在实用新型审查的背景下,明显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缺陷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某些仅罗列组成部件的权利要求

仅列举了主题产品所包含的各个部件,但缺乏有关这些部件之间的相对作用关系和连接关系,此情况下,需要考虑权利要求是否缺乏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

例如:一种反向订书装置,包括冲压头、送钉器、操作手柄以及底座。

此权利要求缺乏有关这些部件如何连接来实现反向订书的必要技术特征。

对于此类权利要求还需要关注说明书中对连接关系公开的情况,若未公开可能存在公开不充分的情况。

2、从属权利要求中的附加技术特征应当是独立权利要求中的必要技术特征

多数情况下,在从属权利要求的启发下能明显地意识到独立权利要求正是缺乏了该附加技术特征,此情况下,应当给出审查意见。

在应用此条款对权利要求进行评述时,始终要认识到:必要技术特征是相对于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而言的,不能是审查员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认定的技术问题。

而对于发明的审查背景下,应完全按照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3.1.2的标准进行审查,即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出发,完全地考虑说明书所描述的内容,判断独立权利要求中的全部技术特征能否足以构成区别于背景技术中所述技术方案,且能解决申请面临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综上所述,对于客体问题、权利要求能否得到说明书支持问题、缺少必要技术特征三个方面,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在审查尺度、审查着重点都有很多区别,实用新型对于所有实质性缺陷的审查都是在“明显性”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发明专利申请的相关审查则应该依据指南,充分考虑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的内容,做到全面审查。在审查工作中只有明确两者的区别,才能把审查工作做好。

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篇4

关键词:模糊多属性;技术风险;风险管理;熵权;topSiS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1

1、引言

技术在现代管理与投资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成为现在企业竞争的有效手段。但是技术开发与应用都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因此技术风险管理成为管理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企业风险管理的逐渐重视与深入应用,技术风险的研究也日渐充实。对于技术风险的定量测量,存在多种方法:风险指数分析法、逻辑演绎法、层次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与系统动态法(t.L.Saaty,1970;Forrester,1961),但是目前缺少技术风险管理效果的直接评价方法。相比其他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效果测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较难进行风险损失的计量并且缺少客观评价的基础,必须考虑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多属性决策(multi-attributeDecision-making,maDm)是一类决策分析方法的总称,其最早出现于企业对多个投资方案的选择(Chu-rchman,ackoff,1957),现阶段仍主要应用于相互冲突的多样属性情况下对多个备选方案的选择。但是,这种决策方法在考察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评判主观性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随着模糊数学知识的引入,模糊多属性决策(FmaDm)模型首次被提出(Bellmanhe,Zadeh,1970)并被广泛关注,且方法日趋多样化(Chen,Hwang,1992)。另有学者将不确定性的新理论和方法引入该领域,将Fuzzy集理论扩展为Vague集理论(Gau,Buehrer,1993),指出Vague集理论能同时兼顾集合元素的隶属度和非隶属度两方面的信息,具有比Fuzzy集更好的适用性。上述研究表明该方法对技术风险管理评价可能具有一定优越性,针对多属性决策的评价方法研究是发展技术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法的方向。

2、基于FmaDm的技术风险管理评价模型相关研究

模糊多属性决策的技术风险评价指标按表述方式不同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这与技术风险难以界定有关。其中,定量指标能够使用数字量化表示,而定性指标多为主观属性指标,如技术安全等级、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等,通常用模糊语言表示。此外,FmaDm的指标按决策者的期望又可以分为效益型指标、成本型指标、固定型指标、偏离型指标。效益型指标的属性值增长与决策者的意愿相符,而成本型指标属性值的增长与决策者的意愿相反。对于固定型指标而言,决策者希望其属性值固定在某一数值不发生波动。偏离型指标与固定性指标相反,以偏离某一数值的较大波动为最优。而本文立足于以下的分类分析,即FmaDm的指标按属性值的形式分为区间数指标和模糊语言指标。区间数指标使用区间表示指标的变动,本质上是定量指标的一种。而模糊语言指标主观性较强,但由于其较好地表示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主观思维的不确定性,因而在技术风险研究中有较大应用。

权重确定是模糊多属性决策的重要研究内容。分为主观赋权、客观赋权、组合赋权和交互赋权。主观赋权情况下,决策者依据专家经验和自身偏好程度对各属性进行权重的数量化,如判断矩阵法、点估计方法和Fuzzy集合法等。客观赋权是利用客观存在的数据计算各属性的权重,如熵值法、利差最大化法、线性规划法、两阶段法等。组合赋权法综合前两种方法的优点,兼顾赋权的偏离程度和客观性,主要在体现方差最大化赋权法、组合目标规划法,组合最小二乘法等。交互赋权克服了上述方法的静态性,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属性的赋权,使决策更具合理性,如在归一化处理后对不合理的指标权重进行调整(王宗军,1996);将交互方式引入多属性决策领域,形成方案达成度和综合度的赋权方法(徐泽水,2002)。

FmaDm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Hwang和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topSiS(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方法,随后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首先考察各项属性的最优值和最差值,由所有属性的最优值构成正理想解,由所有属性的最差值构成负理想解,通过确定各项指标的正负理想解限定各个方案的上下限。随后计算各个方案与最优解、最差解的距离作为评价标准。通过归一化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能够综合评价多个方案,实际应用中适用性较强。但是该方法在权重确定时存在主观性,方案增加会因为逆序问题导致分析结果可靠性降低,这导致改进的topSiS方法的出现,如使用熵权计算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客观方法确定权重,使用绝对正负理想解进行距离计算等。

灰色关联分析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提出。灰色关联分析充分克服了回归分析在多因素、非线性等方面的不足,使用关联度作为动态过程的量化分析。根据各个因子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衡量不同因子之间的距离,并找出影响函数值的主要因子。eLeCtRe法(eliminationetChoicetranslationReality)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Benayown,1969),并逐步得到完善(Roy,Skalka,Bertier,Hugonnard,Yu)。在解决方案无明显排序优劣问题时,该方法借助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差异对方案进行排序。常用净优势值和净劣势值(VanDelft,nijkamp,1976)对方案进行排序。Linmap法(Linearprogrammingtechniquesformultidimensionalanalysisofpreference)。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备选方案两两比较得出理想解。此方法的理想解来自真实数据,而非事先经验确定,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证能力。投影法将每一决策方案视为一个行向量,选定理想决策方案,其他决策向量与理想决策方案存在夹角,夹角余弦的正负能反映各个决策方案与理想方案的方向是否一致,但是不能反映其距离大小,必须将向量模的大小引入,全面考察各决策方案与理想方案的接近程度。整个过程相当于将被考察向量投影于理想向量上,通过投影研究各个决策向量的优劣。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经常存在使用模糊语言对指标进行评价的情况。这类形式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促使学者研究其运算规则,语言有序加权算术平均(Lowa)算子首先提出,并被应用于决策过程(Herrera,1993)。随后,语言混合(LHa)、语言加权取大(Lwm)、混合语言加权平均(HLwm)、不确定语言混合(ULHa)等多种模糊语言算子提出。此外,还存在其他一些方法,如加性加权平均法(awa)是传统被广泛应用的信息决策方法,而有序加权平均被加以改进推广到不确定性环境中,相应出现owGa、FowG、Giowa等多种算子(徐泽水,2002,2003)。

3、基于FmaDm的技术风险管理评价模型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是涉及企业范围内整体风险的综合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的潜在事项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CoSo,2004)。风险管理一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风险表现是盈利能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科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多方面、多层次的风险。这些多样化的风险因素是科技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价指标,类似于经典FmaDm描述中多种方案的决策指标,而不同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则相当于FmaDm分析中对方案整体评价。传统意义上使用风险事件概率对不确定条件下的风险损失进行加权,这种使用损失期望值的方法在表现风险对科技企业冲击的方面失真。使用区间数和模糊语言来描述科技企业的风险损益更科学准确地反映了科技风险的特点。本文探讨使用模糊多属性决策对科技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基于综合组合权重的混合评价指标综合了对定性风险与定量风险多个风险因素,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整体层面的技术风险管理效果,希望为技术风险具体管理实施提供借鉴。

3.1技术风险判断矩阵

考察企业风险管理中主要的技术风险因素,不失一般性假设存在i个技术风险节点(i=1,2,3……),并按照上述第一种标准与技术风险损失的较大波动性,采用区间数表示其预期损失或费用:分别用表示第i个技术风险事件损失构成的向量。由于技术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其损失存在范围波动的可能,因此按实际情况对各个风险损失估计采用区间数表示,以便更好地表示风险损失的波动性。部分指标在现实中采用模糊语言进行描述,将风险损失分为几个等级,针对具体情况确定该风险类别所属的风险等级,并利用模糊语言的等级转换规则将模糊语言描述转化为区间数形式。以为例,是由模糊语言所表示的风险等级矩阵,如科技项目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可以分为从十分完善到十分不完善的多个等级,对于该风险管理节点可以将区间分为m个子区间,每一区间对应一个转换等级,这样实现了模糊语言评价到区间数的转换。这种表示风险的方法对于科技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2技术风险相离度和熵值确权

对于科技企业中的n个技术开发部门来说,设其风险判断矩阵为,j为每一技术开发部门的风险种类。由于区间数在确定权重时不能直接赋权,因此必须对技术风险矩阵每个指标的区间数进行相应处理:若该技术企业的多数开发部门在某一风险衡量指标下的区间大小差异不明显,表明该指标对企业内所有技术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的评价力不足,技术风险管理水平不能通过该指标得到较好反映,应赋予较小权重。反之,若区间大小变动较大,说明该指标在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具有较强的评判力,应赋予较大权重。基于这一标准并结合现有研究,本文采用相离度的方法对风险判断矩阵进行整理。

不失一般性,设为上述任一技术风险节点的两个子区间,相离度采用欧式距离,定义为,由于各区间采用损失值,此处确定为每一区间端点最小值所对应的区间,相应的基于区间数的技术风险矩阵可以转化为相离度矩阵,整理前后两者在衡量技术风险指标的重要性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对区间数构成的技术风险判断矩阵进行确权等同于对相离度矩阵进行确权,而对于相离度矩阵可通过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熵的概念源于物理学,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后被引入信息论中表示信息量的大小,熵值越小表示包含的信息量越大,相应的风险因素对于企业风险管理越重要,其权重应越大,因此利用熵值进行确权是合理的(RudolfClausius,1850;Shannon,1948)。将相离度矩阵规范化

(1)

,(2)

求出熵值,(3)

而依据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权重大小与熵值大小相反,越小的熵值表示的信息量越大,应该被赋予较大权重,依据这种对应关系,将权重表示为

。(4)

3.3topSiS方法的技术风险管理水平综合评价

本部分在相离度矩阵与确权基础上,通过topSiS方法对已经确权的技术风险指标进行加总,计算出科技企业内各技术部门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评价值。由于本文采用风险损失金额作为区间数,企业经营者期望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这种思路与成本化指标本质相同,因此采用基于成本型属性指标的规范化形式,对于任意区间数,规范化后的区间数表示为

(5)

规范化之后的区间数按照前述熵值的方法确定其权重,并确定区间数之间的距离,设是两个区间数,则之间的距离定义为:

(6)

定义最优风险管理情况下的正负理想解,正理想解为,负理想解为,

(7)

各个企业与正理想企业的加权距离为,与负理想企业的加权距离为,

(8)

最后计算各技术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评价值:

(9)

根据每个技术部门的值判断企业内的各个技术部门风险管理水平的优劣。的值越大,说明第i个技术部门与选出的理想最优技术部门在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差距较小,选取的风险测量指标越全面,模糊语言转换的越精确上述结果表示的风险管理水平就会更加精确。

4、结论

科技企业以科技开发为主,风险损失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其风险管理侧重点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传统的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评价方法应用受到限制。本文从另一角度探讨了科技风险的度量方法,借助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与区间数转化过程实现了对技术风险的更为科学地度量。通过对比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风险管理水平评价值,这一分析方法将模糊评价标准的风险评判意识变为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的依据,用以衡量风险管理效果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此外,可以作为经济资本的配置份额的考虑因素,从而将上述方法与经济资本配置、绩效考核等多个风险管理方面相互联系起来。因此,模糊多属性方法是科技风险量化的重要方向。由于不同科技项目的差异性,在形成模糊判断矩阵时需要借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判断,因此科技专业技术评价对风险评分的影响较大,该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成为其使用过程中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宁霞,谢定华,董鹏.Linmap方法在生产企业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2009(10):437-440.

[2]徐克龙.基于eLeGtRe法的风险决策方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0.

[3]龚艳冰.基于方案偏好和部分权重信息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J].控制与决策,2008(5):507-510.

[4]徐泽水.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排序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4(1):85-88.

[5]郭战琴,周宗放.信贷风险管理的区间数参数模型及其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2):137-139.

[6]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朱方霞,陈华友.确定区间数决策矩阵属性权重的方法——熵值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4-6.

[8]徐泽水,孙在东.一类小确定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排序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2,(5):35-39.

StudyoftechnicalRiskassessmentBasedonFmaDm-topSiSmethod

GUoXiang

(Stuhoolofinsuranleandeconomics,V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Beijing10029)

abstract:atthisstageourvarioustech-companiesgraduallyincreaseawarenessofriskmanagement.withtheintroductionofriskmanagementactivities,howtocomparedifferentcompanies’riskmanagementeffectwithintheindustrybecameakeyissue.Basedonthetheoryoffuzzymulti-attributedecisionmakingmethod,itcanbeusedtoturnintervalnumbercomparisonmatrixintoaphasematrix,withtheentropyofthedifferentriskfactorsforempowermentandtopSiSmethodtocalculatethevalueofenterpriseriskassessment.Finallyitproposedjudgestandardofeffectofenterpriseriskmanagementontechnicalrisk.tech-enterprisescanmeasuretheirownlevelofriskmanagementwiththismethod,alsoasaguidetoimprovetheirriskmanagementcapabilities.

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篇5

摩托罗拉与Y3technologies近日结成一项战略联盟,旨在让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客户能够通过采用无线射频识别(简称RFiD)技术的最佳实践来提高运营效率。这一协议充分利用了摩托罗拉在开发创新型RFiD技术和产品方面的优势,同时发挥了Y3technologies在设计和实施先进供应链解决方案和应用方面的开创性经验。

摩托罗拉与Y3technologies共同开发的RFiD解决方案,不仅能够帮助客户大幅提高数据准确性和生产率――可节省高达30%的人力成本,更能够将库存盘点提前期和物料处理工作降低40%左右。根据协议,Y3technologies将作为摩托罗拉的首要业务合作伙伴,为全亚洲地区的客户合力打造定制的解决方案。

自2004年以来,Y3technologies一直致力于创新型RFiD解决方案的部署。该公司为亚洲领先的供应链公司叶水福集团实施了首个生产级RFiD仓储管理项目,简化了其操作流程并改善了保税仓库供应链的透明度。不久前,叶水福集团还通过Y3technologies部署了包含摩托罗拉RFiD读取器和wi-Fi基础设施的解决方案,在中国上海的临港物流园建成首座具有RFiD功能的仓库。

摩托罗拉亚太区企业无线和RFiD事业部总监JohnCunningham表示:“Y3technologies在为供应链管理客户提供定制的RFiD解决方案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我们对能够与Y3technologies携手,共同为业务覆盖亚太地区的叶水福集团实施首个采用RFiD技术的供应链感到十分高兴。要想在规模如此庞大的RFiD项目的实施中取得成功,不仅要从战略角度了解应用开发及RFiD的设计和实施,还要深入了解客户的工作流程。Y3technologies与摩托罗拉联手满足所有这些条件,我们希望这能推动RFiD在这个行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摩托罗拉与Y3technologies的合作始于2004年,那时Y3technologies正在寻求尖端的RFiD设备来推进其RFiD解决方案的发展。现在两家企业间的关系已由最初单纯的供应商――客户关系发展成为重要合作伙伴关系。Y3technologies是摩托罗拉重要的合作商和反馈渠道之一,双方的合作大大促进了与RFiD相关的通信技术的持续进步。这一战略联盟体现了双方在不断提升各自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承诺,让客户能够充分利用基于RFiD上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所带来的更短上市时间的优势。

据了解,Y3technologies是新加坡的供应链管理应用软件和技术提供商,业务遍及整个亚太地区。该公司提供的一整套供应链管理产品和咨询服务,旨在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客户和供应商的外部效率。Y3technologies在帮助跨国公司整合和优化供应链和网络方面拥有25年以上的经验,并曾将其专业技能应用到了以下四个屡获殊荣的端到端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这些端到端解决方案均具有极强的扩展性,客户可出于管理供应链的制造物料流、制成品分发流和客户售后服务的目的,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单独或结合实施。Y3technologies的客户包括亚太酿酒集团、aerologexpress、百特医疗用品、菲士兰食品、新加坡卫生科学局、新加坡安微尼亚山医院、摩托罗拉、新加坡国立健保集团、先灵葆雅、新加坡信息通信发展局、新加坡电信有限公司、东芝(亚太地区)、联合利华、维佳物流有限公司以及叶水福集团。

Y3technologies首席运营官JamesLoowaiKheong先生表示:“Y3technologies专注于定制复杂的流程,使之能与客户的后端系统进行无缝整合。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客户在其各自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帮助他们从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我们与摩托罗拉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有助于确保我们持有最新、最先进的RFiD工具和基础设施,从而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行业实施最佳的RFiD。”

叶水福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obertYap博士表示:“RFiD是一项对物流业大有裨益的技术,只有采用此技术才能真正实现物料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今天,我们的许多跨国公司客户都了解,我们必须实施创新型RFiD解决方案,才能为他们提供真正实时的供应链,促进实时跟踪和及时了解客户的端到端供应链需求。”

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篇6

neC与汇晨养老集团共同开发的智能老年公寓管理系统是一个针对老年公寓入住老人的服务流程管理、自理/护理业务管理、老年公寓运营管理以及信息化办公管理的应用软件平台。此外,neC还提供了4000台平板电脑,用于老人的房间、医务室以及老年公寓的各个管理层面。汇晨养老公寓不仅是智慧养老的一个成功范例,而且还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它充分运用了脸部自动识别、RFiD、云计算、移动计算等多项技术,集中体现了neC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和技术领先性。

中国市场是战略重点

“包括中国在内,neC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南非政府将neC的指纹识别技术用于数字化身份证;在北美,neC与飞利浦公司合作开发了癌症诊断支持系统;在意大利,neC与eneL共同研发了下一代智能电网;在印度尼西亚,neC的技术被用于智慧微波网……”在7月6日举行的一年一度的neC创新解决方案展上,neC全球总裁远藤信博介绍说,“neC很早就开始了物联网以及智慧城市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于2011年10月正式推出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我们已经把智慧城市业务当作一个战略重点来推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同时中国也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中国的许多城市在平安城市建设、交通与物流、绿色环保、养老与区域医疗等方面有着迫切的需求。正是基于这些观察,neC将中国作为推广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重要市场之一。“neC中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调查和研究用户的需求。经过细致的调研,我们最终选定了安心安全、医疗保健、节能环保和交通物流四个领域作为突破口。一方面,这些领域的客户对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有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这四个领域,neC有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很多成功案例。”远藤信博表示。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发展速度之快让远藤信博感到有些意外。但他同时也观察到,中国很多人在谈论云计算、智慧城市,而且也搭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和平台,但是实际能落地的应用比较少。“neC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促进整个社会安全、持续、高效的发展。”远藤信博表示,“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时而变。neC智慧城市的目标不是在某一个时间段设计一个最佳的智慧城市样板,而是提供一个弹性的能应对未来变化的结构。neC选定中国作为智慧城市业务的战略重点区域后,将不断投入优势资源,同时依托在物联网、云计算方面的技术实力和多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为中国的用户提供符合其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

增长50%

远藤信博明确表示,neC不会将在日本得到成功应用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直接搬到中国市场上来。neC一定会在仔细了解中国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为中国用户提供定制化的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远藤信博举例说:“为了给汇晨养老公寓提供定制化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neC的技术人员在汇晨养老公寓生活了三个月,与老人、医护工作者和公寓的管理者同吃同住。”

neC凭借自身在iCt领域的技术优势,可以提供包括传感器、网络、通信以及后端海量数据云处理平台在内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远藤信博表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无论是先搭建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平台,然后再丰富其上的应用,还是先建立智慧医疗、智慧电网、智慧交通等应用,然后再将这些应用系统统一管理起来,都是可行的。其实,智慧城市的核心还是信息,如何准确、实时地收集信息,然后高效地处理和分析信息,并为智慧城市的应用提供支撑才是最重要的。”

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篇7

关键词:新疆支柱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创新方法模式;企业技术推广;产业进步;产业升级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124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2-0001-03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001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指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最大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在产业技术体系构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产业技术的进步与升级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其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方面,而这方面的工作长期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地处西北,辖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支柱性产业普遍存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弱等问题。

在项目《应用创新方法解决新疆战略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资助下,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集聚国内优秀的行业专家、创新方法专家,面向我区五大支柱产业征集到的技术难题进行筛选,解决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并构建产品技术路线图谱,提升企业对产品布局规划和前瞻性能力,从而将创新方法模式推广应用到我区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解决和产品技术发展路线设计中,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柱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技术动力。

1新疆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模式

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模式成果以国家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项目为依托,从新疆的石油化工产业、煤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中遴选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研究和建立了新疆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模式,即“三阶段、五步走”的实施途径。“三阶段”指的是引入产学研单位、科技型企业典型试点、战略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的三个阶段。其中在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阶段,凝练了产学研团队构建、难题征集与筛选、难题解决、方案优化、跟踪(方案验证及转化)五个环节;五步骤指的是“方法引进平台建设企业试点推进组织产品验证”的五个步骤,其中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是应用模式研究的核心。

1.1团队组建与技术问题的征集筛选

对新疆五大战略支柱产业技术问题进行调研及需求征集,形成技术问题池。首先需要对技术系统范围的界定、技术系统功能的描述,提出各个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做好技术难题征集,确保征集到的技术难题具有行业代表性,项目组联合新疆自治区“火炬”计划办公室,面向我区五大支柱行业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经过前后4个多月的努力,共征集技术难题217项。

在开展技术难题征集活动的同时,项目组面向我区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了行业专家征集活动,重点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煤化工、新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专家,为组建新疆支柱产业共性难题解决咨询专家组集聚了一批技术力量。征集到的技术专家63名。在行业技术问题征集和行业专家组建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针对不同产业技术难题,制定了共性问题筛选方案,组织成立了由相关行业专家、tRiZ理论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采用德尔菲法对技术问题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与筛选,运用Ke进行统计分析,由此筛选出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通过问题筛选,共筛选出五大行业关键技术问题80个,筛选出关键共性技术问题15个。

图1

1.2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攻关

组建由行业专家、tRiZ专家、技术问题提出人组成的专家咨询组,参照tRiZ一般解题模式,制定共性问题的解决模式,并将模式、流程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技术难题的解决。tRiZ问题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说已经是一个具有抽象普遍性的问题,而共性问题模型的构建需要应用更具抽象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建模方法,才可以通过该共性问题的解决指导同领域围绕该核心技术点的具体问题甚至其他领域的类似问题进行解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依靠于技术系统进化的规律来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其一般解题模式为: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凝练,形成问题模型;然后应用tRiZ工具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攻克,从而获得解决方案模型;最后将解决方案模型进行落地实例化,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图2技术矛盾解题模式及流程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五大支柱行业筛选出的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分阶段的创新方法应用咨询,结合参加过创新方法培训的科研人员和行业领域的资深专家的优势,通过系统分析、问题分解和难题转化,运用创新方法,最终得到备选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通过创新方法在不同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中的应用,综合考虑创新方法应用特点、不同行业创新实践活动特点等各个因素,梳理出带有一定普适性的结题模式。通过应用创新方法对筛选出的五大支柱行业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解决,共得到创新方案163个。

1.3方案优化

对应用创新方法形成的所有方案进行评价,找到在企业现有条件下切实可行的最终理想方案。常用的方法包括S曲线、层次分析法aHp、决策分析等。

1.4方案验证及转化

为使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和其创新方案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项目组对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了查新,对所产生的163个创新方案进行了企业验证。首先,我们选取了34个创新方案到12家进行了转化成产品和成果的验证。其验证路径为:验证创新方案说明验证企业确定企业实地检验验证报告样机报告(图片、图纸)知识产权证明(专利证明、经济效益证明)等;其次,对15个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委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查新咨询中心、新疆国际信息检索咨询中心等查新机构进行了技术查新,确定15个问题中有国内首创8项、疆内首创7项。

2新疆创新方法与技术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

2.1创新平台建设的调研

为做好地州创新平台搭建工作,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项目组先后赴乌鲁木齐、巴州、克拉玛依、昌吉、吐鲁番、和田、克州、阿克苏、喀什九个地区进行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条件调研,走访了部分企业,就当地科技创新的需求情况、人才情况、基础条件、企业创新需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同时对当地进行了创新方法知识的宣贯。2012年4月18日,项目组联合新疆创新方法与技术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新疆科技干部培训中心又下发了《关于建设新疆创新方法应用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通知》;截至2012年6月,项目组收到19家单位的申报,并对申报单位和企业的条件和设施进行了分析和调研。经过调研,拟定在乌鲁木齐、巴州、克拉玛依、昌吉、吐鲁番、和田、克州、阿克苏、喀什九个地区的地州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试点企业搭建创新方法服务平台。

2.2新疆创新方法应用服务平台的设计

针对新疆各地区、各企业的创新需求,结合任务目标,项目组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由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和创新助手两大平台集成,由远程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技术咨询、视频答疑、信息录播五大模块构建的“新疆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咨询远程视频服务平台”,并依托地州科技局、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地州行业性明显的企业作为平台搭建的合作单位。

2.3相关地州、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

2012年底至2013年,中心会同平台搭建单位,完成了乌鲁木齐、昌吉、巴州、库尔勒、克拉玛依等地区相关单位、企业的平台搭建工作,各平台引入了创新辅助设计软件,配置了相关基础设施和设备,并培训了部分平台应用人员。与此同时,各平台将在今后和即将建成的新疆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中形成区域协同的共享创新服务平台

3创新方法工作成果及技术转化情况

新疆创新方法与技术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针对在新疆84家企业提出的190项技术难题,项目组通过创新方法培训、咨询、创新辅助设计软件支持,共产生创新方案1541个,共产生专利意向244个,已申请专利77个,其中发明专利10个,实用新型专利67个,已授权43项。这些创新方案在各个企业陆续得到应用,产生了较好的成效,为企业带来6000多万元经济效益。例如:新疆厚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带来的“对马鹿椎骨加工设备的改进”的技术问题,通过创新方法培训、咨询,共产生创新方案19项,专利意向4项。在后续工作中,该企业选取了合适的创新方案进行了实际应用,对生产流程进行了优化。通过应用,将马鹿椎骨的加工效率提高了40%,加工生产时间缩短,节约直接人工成本每年约25万元。在解决的190项技术难题所形成的1541个创新方案中,有11家企业运用创新方案形成了30多项企业的成果或产品,其中石油化工行业8项、装备制造业5项、煤化工与新材料2项、新能源6项、农产品深加工9项,产生直接及间接经济效益达6000多万元,促进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方案转化为产品。

4结语

创新方法能够解决行业技术难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未来的推广应用也必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通过项目实施,在我区不同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筛选与解决,探索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为今后树立行业示范、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文提出的创新方法模式在进行企业服务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了企业、高校的普遍认可,并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为了使得该成果发挥更大经济社会效益,将其应用于支柱产业共性技术问题解决技术图谱构建,推广内容主要依托前期模式研究中产业共性技术突破的成果以及在整个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中积累的方法、经验、平台、团队和企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李纪珍,等.国家创新系统中发展共性技术的对策研究报告[R].国家科技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分课题之一,1999.

[2]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1.

[3]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J].技术经济,2005,(10).

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篇8

观点一:对于背景技术是否需要公开跟本申请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如果背景技术中并未披露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则有利于授权,但是对于后期的无效存在隐患;

反之,则不利于授权,但是专利权的稳定性强。

观点二:我认为,观点一是不正确的。

背景技术中未披露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并不能说他有利于授权,若审查员检索出来,有时,反而不好授权,至于后期的无效,也是同样道理。

如果在背景技术中,不披露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但是,人要明白,本专利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哪里,在撰写时,要有针对性的写出来,区别特征的技术效果,为以后的实审和无效流程做准备,这样,可审查员检索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因此前期作了准备,详细描述了区别,也容易说服审查员,两个是不一样的,有创造性。

反之,若你在背景技术中披露了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我并不认为就不利于授权,同理,只要你在文件中强调区别特征,及其技术效果,也容易说明审查员,但是,在背景技术中披露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有很大的缺点,反而是无效程序中,容易被无效。而不是专利的稳定性强。因为你把最接近的现有技术都找出来了,人家只需要集中精力说耳边审查员,你这个是没有创造性的,对于无效请求方来讲,更容易些。但是,若你没有公开,他不一定能检索到或他要花很大精力去检索最

接近的现有技术,这都增加了无效的难度。

记得一个美国的人在讲美国专利法时,也提到,背景技术,不要写的过于详细,如果过于详细,有时,是要给无效方上培训课,使其更容易无效你的专利。甚至,有时就用你的背景文件来作为无效的理由。

总的来讲,若认为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公开实在太多,就可以采用不披露的方式撰写背景技术,但是,人心里一定要清楚,那个才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在写文件时,一定要留着伏笔,把一些区别特征及所带来的有益效果重点描述。为将来的实审及无效程序作准备。

观点三:背景技术是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说明,它是作出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现有技术又称已有技术,是指在所属技术领域里已经公开的技术和知识,包括专利文献中存在的技术。

背景技术在说明书中所承担的作用是:1、帮助审查员理解发明内容和价值;2、引导审查员的检索方向和检索内容,以利于缩短审查周期;3、为发明提供真实的比较对象,便于审查员审查发明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因此背景技术要提供与这三个作用有关的信息。

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篇9

【关键词】高速铁路GSm覆盖BBU+RRU逻辑小区损耗

经济发展带动了高速铁路等高效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由于高速铁路在列车形态、行驶速度等方面与传统的铁路有很大区别,现有的GSm网络在面向高铁提供服务时,将面临诸多难题,从而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例如新规划的高铁大量穿越农村地区,原GSm网络覆盖不足,铁路沿线资源不足,网路规划复杂,建设成本高。同时高速列车车厢损耗高达24dB,车厢内信号变差,且受到多普勒效应影响,通话质量差。

因此,需要专门针对高速铁路应用场景设计GSm覆盖方案。在目前的高铁覆盖方案中,普遍采用的是光纤直放站的解决方案,但由于光纤直放站设备本身的限制,此类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引起信号失真、无法增加系统容量、发射功率受限、难以监控管理等。

中兴通讯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基于创新的基带和射频分离的分布式基站设备,辅以逻辑小区等专利技术和完善的网规设计方案,推出专门针对高速铁路的GSm覆盖解决方案。与光纤直放站方案相比,该方案可以提供更好的网络覆盖,易于扩容和管理,并且能提供灵活的网络规划设计方法,助运营商为高铁乘客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

1中兴通讯高铁GSm覆盖解决方案

中兴通讯的特色高速铁路覆盖解决方案,采用了适合铁路线型覆盖的分步式GSm基站BBU和RRU、针对高速铁路应用场景而推出的专利逻辑小区技术,以及适合高速铁路的网规设计。中兴通讯分布式基站如图1所示:

图1中兴通讯GSm分布式基站BBU+RRU产品

中兴通讯在业界创新设计了BBU+RRU产品。在高铁覆盖方案中,BBU与RRU之间物理上光纤连接,承载的是基带信号,因此在对端可以实现无失真的传输。相比之下,射频信号拉远或者中频信号拉远是有损耗的,拉远距离非常有限。

在进行高铁沿线的GSm网络建设时,基带单元BBU一般放置在室内环境如车站机房内,或内置到室外机柜中,射频单元RRU沿铁路进行安装。RRU的体积小、重量轻,并且具有ip65的高防护等级,使其具有灵活的安装方式和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可以借助铁路两侧的铁塔、抱杆等进行安装;对于某些特殊环境如隧道等,还可在岩壁上固定安装。多个RRU之间通过光纤级联到BBU,形成链型连接,BBU则通过标准的abis接口连接到BSC。

同时,中兴通讯对高速状态下的网络规划和优化进行了细致考虑,通过拥有专利的逻辑小区和合理的网络参数设计来解决高速状态下的信号切换等问题,从专利技术的使用和网规设计两方面保证了解决方案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2方案亮点

与传统的铁路覆盖不同,中兴通讯高速铁路覆盖解决方案是专门针对铁路线型铺设、野外环境多,以及列车处于高速行驶状态而设计的解决方案,基于创新的分布式基站设备和专利的逻辑小区、双向小区等技术。与传统的铁路GSm覆盖方案相比,中兴通讯高铁解决方案在提升覆盖质量、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1)降低建设成本

中兴通讯的高速铁路方案基于分布式基站BBU和RRU。与传统的宏基站相比,分布式基站体积小、重量轻,便于维护安装。特别是需要铺设在铁路沿线的射频单元RRU,重量小于24kg,支持上塔、抱杆、墙壁等多种安装方式,对配套要求低,单人即可安装,降低了工程成本。而且多个RRU通过光纤级联,适合铁路覆盖模式,并共享基带单元,节省了主设备投资。

另外,中兴通讯高铁覆盖解决方案采用的是基于多载波技术的新一代SDR设备,仅一个RRU就可以支持1到6载频的配置,具体数量完全由软件控制。这样,高速铁路覆盖的网络容量就可以通过软件来控制。在铁路开通初期车次较少的情况下,每RRU可以只开通1~2载频;随着车次的增加,可以通过软件配置增加开通的载频数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硬件扩容和维护成本。

(2)维护更加简便

分布式基站可以将BBU和RRU单独安装。BBU安装于基站机房,所有开通调试、软件升级和日常操作维护都可通过网管系统或BBU上的维护终端进行,使运营商通过远程配置管理就可以实现扩容及设备维护。而RRU具有ip65的高防护等级,完全自然散热,无内置风机,提升了设备稳定性。每个RRU有各自的iD和通讯地址,将RRU在物理上分开管理控制,告警和状态管理按照物理位置上报,从而方便运营商迅速定位故障位置,提升网络覆盖质量。

(3)多种创新技术

通过双向小区、逻辑小区等专利技术和多种切换算法的应用,配合有针对性的网络规划,中兴通讯的解决方案可以高度贴合高速铁路的实际应用场景,保证网络服务质量。

在列车高速运行时,由于与RRU相对速度过高,会产生多普勒效应,从而影响到通话质量。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兴通讯推出了创新的双向小区技术。双向小区技术的原理,是针对不同方向上的列车,设立互相独立的两层小区,系统通过判断列车的行进方向(可以通过顺序接入不同的RRU来判断)来选择接入小区层,每个方向上的列车仅通过固定的小区层接入。两层小区间不配置邻接关系,避免手机在两层小区间切换。这样,其中的一层小区针对一个方向上的列车进行频率偏移设置,而另一层小区针对相反方向的列车设置频率偏移,就可以解决基站无法对相向运动的小区用户同时进行补偿的问题。

中兴通讯拥有专利的逻辑小区技术是指不同RRU采用相同的频率及参数设置,在逻辑上设置为同一小区。在高铁覆盖中,通过将相邻的RRU设置为同一逻辑小区,可以有效避免传统覆盖方案中切换过于频繁从而导致切换成功率低的问题。此时,在下行方向,相当于同频分集发射,每个RRU包含同样的BCCH小区广播控制信道和业务载频资源,在相同信道上进行相同的发射。通过对RRU光纤拉远不同距离造成的时延进行补偿消除,BBU内所有RRU是严格同步的。BBU将来自网络侧的每一路信令或话音数据,根据配置的情况,分发到小区内所有RRU的相同信道。手机可以在级连的RRU的覆盖下实现分集接收,增强了下行信号的接收效果。上行方向,基站相当于多路接收,手机在级连RRU的相同信道上发起接入请求,信令或数据通过光纤传递到BBU之后,基带处理板实现多路合并分集接收,提高了上行接收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

除逻辑小区、双向小区等技术外,中兴通讯高铁覆盖网络还开启了多种切换算法,以保证切换成功率,包括上下行质量电平切换、pBGt切换、基于ta的切换、快速切换等等。

通过各种创新产品和技术的应用,中兴通讯高速铁路覆盖解决方案在武广铁路开通后,能为高铁乘客提供优秀的网络服务。

3信号强度设计

高铁专网设计中,首先要对各列车类型作相关的穿透损耗测试,以穿透损耗最大的车型作为设计基础,来确保用户在各种车型中都可以获得正常的通话电平值。表1列出了各种车型的损耗测试结果:

因此,在高速铁路覆盖的设计中损耗值应取24dB。按要求,车厢内提供用户通信的电平值要达到-85dBm,则列车车厢外的覆盖电平需达到-61dBm。中兴通讯分布式基站中,RRU的机顶输出功率最高可达47.8dBm,即使考虑到路径损耗,也完全可以满足要求。在实际施工中,可根据RRU的安装位置和天线挂高进行链路预算,来调整机顶输出功率。

图2为高铁覆盖方案网络覆盖仿真结果。图中蓝色点状覆盖均匀连续,表明信号良好地覆盖了高铁沿线。

图2网络覆盖仿真图

4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BBU+RRU产品形态由于其射频单元能够拉远贴近覆盖区域,因此非常适合高速铁路这种带状狭长地带的覆盖,并且相比光纤直放站等方案具备明显的优势。除了高速铁路,类似的场景包括隧道(含地铁)、高速公路等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案。

解决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区别篇10

性价比高风险低

Vision公司的“云保护与恢复”解决方案为it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通往云计算的高性价比、低风险的选择。创新云保护与恢复解决方案为云服务提供商带来价格适中、灵活、低风险的解决方案,帮助其实现云计算的可观价值。新近提供的产品使VisionSolutions成为云保护与恢复、高可用性、灾难恢复与迁移、跨平台数据共享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商,帮助从中小型企业到大型公司的各种规模企业,以适中价格为其数据、应用和服务器提供高效保护。

Gartner调查显示:“云计算的主要特性是以服务为基础、可升级与灵活性、共享、按使用计费以及基于互联网,这些都使其成为死板而昂贵的传统灾难恢复服务的强大替代解决方案,甚至可用作内部自我管理策略的出色替代方案。创新云保护与恢复解决方案为云服务提供商带来价格适中、灵活、低风险的解决方案,帮助其实现云计算的可观价值。2012年全球恢复即服务的支出为4.657亿美元,到2017年这个数字还将增加至1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

VisionSolutions首席技术官艾伦阿诺德说:“从中小型企业到大型公司,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在考虑将基于云的恢复技术用作通往云计算的通途,在此之前,企业还采用了综合型可升级灾难恢复与可用性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是所有云选项的必备条件。现在,我们推出云保护与恢复解决方案,旨在帮助云提供商获得新的收入途径,帮助他们的客户获得业内最可靠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

逻辑复制按需付费

VisionSolutions新推的方案与现有的存储有质的区别,现有的恢复方法是每隔50分钟时间进行一次快照。每次快照要保存全部数据,而VisionSolutions的方案是实时进行逻辑复制。也就是说,VisionSolutions实时扫描,每次扫描只提取变更的数据发送到存储端。虚拟和云两个颠覆性技术的融合将为新方案提供支撑。

VisionSolutions亚太区销售副总裁艾伦认为:“企业恢复和可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多样化组合型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选择。虚拟和云两个颠覆性技术的融合,正在驱动企业认真审查它们的安全等级和保护措施。”Vision大中华区和韩国地区总经理加布里埃尔·李认为:“按使用付费的机制对于客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在考虑云技术的成本架构,按使用付费机制可以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云计算实施保护与恢复,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使客户获得性价比高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

VisionSolutions提供的云保护与恢复解决方案包括:恢复即服务平台、使用计量、软件开发工具。随着云服务的推出,VisionSolutions还将其产品系列划分为三种解决方案类型,即云保护与恢复、高可用性与灾难恢复,以及迁移和跨平台数据共享。VisionSolutions的迁移与跨平台数据共享技术使提供商获得了必要的产品与服务,用于解决it资源限制,削减因迁移复杂、多层次计算环境而产生的风险,停机时间近乎于零。

云保护与恢复解决方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