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研学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1:51

博物馆研学方案篇1

博物馆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博物馆管理工作,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利用或主要利用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国有博物馆。

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

第三条国家扶持和发展博物馆事业,鼓励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博物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博物馆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文物等资源条件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统筹兼顾,优化配置。鼓励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

第四条国家鼓励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

博物馆依法享受税收减免优惠,享有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藏品的权利。

第五条博物馆应当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在博物馆参观或开展其他活动,应当爱护博物馆设施、展品和周边环境,遵守公共秩序。

第六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博物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博物馆实施监督和管理。

第七条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博物馆行业组织建设,指导行业组织活动,逐步对博物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第八条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对发展博物馆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团体或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博物馆设立、年检与终止

第九条申请设立博物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固定的馆址,设置专用的展厅(室)、库房和文物保护技术场所,展厅(室)面积与展览规模相适应,展览环境适宜对公众开放;

(二)具有必要的办馆资金和保障博物馆运行的经费;

(三)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一定数量和成系统的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资料;

(四)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五)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和消防设施;

(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条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设立的审核工作。

博物馆名称一般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简称中国等字样);特殊情况确需冠以中国等字样的,应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非国有博物馆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等字样。

第十一条申请设立博物馆,应当由馆址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后,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博物馆设立申请书;

(二)馆舍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三)资金来源证明或验资报告;

(四)藏品目录及合法来源说明;

(五)陈列展览大纲;

(六)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及身份证明;

(七)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证明材料。

申请设立非国有博物馆的,应同时提交博物馆章程草案。章程草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事项:

(一)办馆宗旨及藏品收藏标准;

(二)博物馆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办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

(三)出资人不要求取得经济回报的约定;

(四)博物馆终止时的藏品处置方式;

(五)章程修改程序。

第十二条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博物馆设立申请材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审核同意的,应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审核不同意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经审核同意设立博物馆的,申请人应持审核意见及其他申报材料,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请取得博物馆法人资格。

博物馆应当自取得法人资格之日起6个月内向社会开放。

本办法实施前已批准设立的博物馆,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6个月内,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交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除(一)项之外的全部材料;非国有博物馆应同时提交博物馆章程。

第十三条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博物馆建筑应当划分为陈列展览区、藏品库房区、文物保护技术区、公众服务区和办公区等,相对自成系统。

第十四条国有博物馆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当报请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论证。

第十五条博物馆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接受年度检查。工作报告内容应当包括有关法律和其他规定的执行情况,藏品、展览、人员和机构的变动情况以及社会教育、安全、财务管理等情况。

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4月30日前,将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年度检查的初步意见报送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于每年5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博物馆的年度检查情况进行审核,并汇总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博物馆的名称、馆址、藏品、基本陈列以及非国有博物馆的章程等重要事项发生变更前,应当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

博物馆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博物馆终止前,应当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终止申请及藏品处置方案,接受主管文物行政部门指导,完成博物馆资产清算工作。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博物馆终止申请和藏品处置方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藏品处置方案等符合法定要求的,准予终止;藏品处置方案等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责令其改正后准予终止。相关行政部门根据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给予办理博物馆法人资格注销登记手续。

第十八条国有博物馆终止的,其藏品由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接收。

非国有博物馆终止的,其藏品属于法律规定可以依法流通的,允许其以法律规定的方式流通;依法不能流通的藏品,应当转让给其他博物馆;接受捐赠的藏品,应当交由其他博物馆收藏,并告知捐赠人。

第三章藏品管理

第十九条博物馆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应当依法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并报所在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博物馆应具有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和设施。馆藏一级文物和其他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第二十条博物馆应建立藏品总帐、分类帐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并依法办理备案手续。

博物馆通过依法征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的藏品,应在30日内登记入藏品总帐。

第二十一条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取得藏品的博物馆可以对提供藏品的博物馆给予实物、技术、培训或资金方面的合理补偿。补偿数额的确定,应当考虑藏品保管、修复、研究、展示等过程中原收藏博物馆发生的实际费用。调拨、交换、借用国有博物馆藏品的申请文件,应当包括合理补偿的方案。

第二十二条博物馆不够本馆收藏标准,或因腐蚀损毁等原因无法修复并无继续保存价值的藏品,经本馆或受委托的专家委员会评估认定后,可以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申请退出馆藏。

退出馆藏申请材料的内容,应当包括拟不再收藏的藏品名称、数量和退出馆藏的原因,并附有关藏品档案复制件。

第二十三条国有博物馆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退出馆藏申请材料的3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委员会复审。专家委员会复审未通过的,终止该藏品的退出馆藏程序。

专家委员会复审通过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将有关材料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和有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公示30个工作日。期间如有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愿意接收有关藏品,则以调拨、交换等方式处理;期间如没有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愿意接收有关藏品,则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统一处置。处置方案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处置所得资金应当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

国有博物馆应当建立退出馆藏物品专项档案,并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备案。专项档案应当保存75年以上。

第二十四条非国有博物馆申请藏品退出馆藏,申请材料应附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书面意见。博物馆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的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允许退出馆藏的决定,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博物馆应当以本馆藏品为基础,开展有关专业学科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提高业务活动的学术含量,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在确保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博物馆应当为馆外人员研究本馆藏品提供便利。

第四章展示与服务

第二十六条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本馆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突出馆藏品特色、行业特性和区域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化含量;

(二)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展品应以原件为主,复原陈列应当保持历史原貌,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和辅助展品应予明示;

(四)展厅内具有符合标准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损害的展出设施;

(五)为公众提供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

(六)陈列展览的对外宣传活动及时、准确,形式新颖。

第二十七条博物馆应当根据办馆宗旨,结合本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鼓励博物馆利用电影、电视、音像制品、出版物和互联网等途径传播藏品知识、陈列展览及研究成果。

第二十八条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公告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变更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的,应当提前7日公告;

(二)开放时间应当与公众的工作、学习及休闲时间相协调;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三)无正当理由,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0个月,非国有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8个月。

第二十九条博物馆应当逐步建立减免费开放制度,并向社会公告。

国有博物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费制度,对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参观实行减免费制度。

第三十条鼓励博物馆研发相关文化产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专业培训、科技成果转让等形式的有偿服务活动。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博物馆违反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地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撤销审核同意意见,由相关行政部门撤销博物馆法人资格。

博物馆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博物馆藏馆功能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博物馆的新职能、新形态、新方法、新的收藏对象也不断地出现。因此,国际公认的博物馆定义也在不断修改之中。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了给博物馆下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定义,进行了很多工作,花了很长时间,曾经作过多次讨论和修改。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时的章程中提出:博物馆是指为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195年、1962年、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多次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讨论修改,直到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很多人认为,这是目前较为适当的一个定义,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国际间的一般性定义,各国仍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对待博物馆。

博物馆研学方案篇2

一堂有趣的科学课

博物馆科学课由博物馆员和学校教师共同为小学生开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兼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具体组织流程如图1所示)。项目的设计也考虑到课堂教学与博物馆参观学习相互促进,由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博物馆员带领学生小组开展校外活动,以个性化参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生物课开在博物馆

项目针对初中学生,在博物馆进行每周1次、为期2年的专题研究性学习。自然博物馆根据参与项目专家的专业特长,设立恐龙的脚印、奇妙的昆虫世界、植物世界、微观世界、保护地球家园5个主题。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包括专家讲座、动手实验、野外科学考察、观看科普片、展厅探索。

项目把博物馆的展览、标本、实验室和专家资源转化成初中生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弥补了学校在这方面的人力和资源不足。项目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深入实践锻炼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很有帮助,受到博物馆同行的推崇和学生、教师的认可与欢迎。

博物馆教育课程反思与策略调整

2项设计初衷良好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在执行的过程中却遇到阻碍。“一堂有趣的科学课”只与2所小学分别实施1次。除了安全因素阻碍学生跨出校门、走进博物馆以外,学校教师认为占用较多业余时间,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多次、反复讨论,只为打磨1节博物馆科学课,教育“性价比”不高。

“博物馆科学课”项目中,自然博物馆1名科普工作人员负责活动统筹和协调,8名科研人员和3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科普工作人员担任导师,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标本部的同事还根据每次活动的要求准备素材。项目选取了某学校一个班级参与,虽然深受师生欢迎,但人力成本过高,所有馆员从事教育项目付出的劳动都在年度工作任务之外,这是项目最大的限制。如果能在较大范围的学生中开展普及性活动,选出对这个专题有浓厚兴趣和有潜质的“发烧友”,再组织他们在博物馆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也许能提高项目效益。

经过与项目参与者的多次沟通和不断反思,我们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人员专长与项目中的角色有一种错位:让专长于研究、熟悉展品,但不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博物馆员直接带领学生开展科普活动;让专长于教学,不了解博物馆的教师利用展品、标本甚至专家资源,导致双方在博物馆课程中付出大量时间和心血却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考虑调整策略:联合科研、展教和学校教师等三方人员力量开发基于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保证项目的受益面和持续性。

图1“一堂有趣的科学课”组织流程图

0物馆教育资源开发的尝试与经验

2008年,自然博物馆与北京市崇文区教师研修学院合作,由馆员和44位高中教师共同编撰根据博物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案――《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基地指南――自然博物馆卷》。完成《指南》后,大家发现它存在“硬伤”:首先是没有明确地指出博物馆资源与课程的结合点;其次,缺少在馆内开展活动的具体步骤,开放的环境让习惯于课堂教学的老师无所适从;更关键是整个过程缺少学生的参与,方案的适用性和效果得不到验证。因此,一个优秀的校外场所学习指南,需要阐明如何用校外资源支持教育活动,同时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现场进行验证实践,才能保证其可操作性。

2009年,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资助下,自然博物馆着手开发《高中生植物多样性科学考察指南》,为带领学生开展户外科学考察的教师提供帮助。《科考指南》分成三个部分:关于生物(植物)多样性探究式的基本野外实验活动;拓展性实验活动操作指南;背景知识库,并配有相应的视频材料。《科考指南》的开发和编写主要由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人员完成,并邀请高校生态学研究人员、高中生物老师等参与。《科考指南》中涉及到的活动,有些来源于实践,有些属于创意,执行过程中还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还需要补充和完善,才能方便教师使用,真正发挥其作用。

经历了2个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后,我们认识到必须建立适当和相对稳定的工作模式,才能有力地支撑资源研发。2010年起,自然博物馆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简称“教研中心”)携手开展“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活动。教研中心招募北京6个区县65位生物和科学课教师参与活动,教师在自然博物馆参观后,根据课程需要和对学生兴趣的了解,编写教学设计,然后与馆员共同完善方案:设计在展厅中的教学活动模式、设计如何增加标本资源使用、如何适时加入专家讲解。

我们原计划征集两类教学设计:一是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博物馆学习活动方案;二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拓展类主题教育活动。最后收集到的作品大多数属于第一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老师不擅长设计拓展类主题教育活动,学校里这类活动的数量也较少。因此,第二类活动应该是校外机构教育活动的重点,这能发挥博物馆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自然博物馆与教研中心组织的这次活动模式成为开发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基础。活动中共征集到教学设计78份,其中24份被收录在《基于博物馆资源教学设计优秀作品集》中。

如何让博物馆教育项目走得更深更远?

自然博物馆从多年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合作”是开展博物馆教育项目的重要策略。为打破博物馆只能与少数学校合作的局面,增强博物馆开展中小学生教育项目的能力,既需要加强博物馆自身建设,更需要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

博物馆研学方案篇3

[关键词]馆藏文物管理保护利用思考

基层博物馆处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前沿,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的责任。2016年3月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文物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博物馆作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展览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使之长久地保存下去,留传给子孙后代,并利用这些馆藏文物开展社会教育,造福社会百姓,促进博物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做好文物征集,丰富馆藏内容

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是收藏、研究和展示,而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馆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的重要标志。博物馆只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物、资料、标本,才能更好地进行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目前,许多基层博物馆普遍存在文物藏品质量较低、珍贵精品文物匮乏的问题,难以为社会公众提供精品荟萃、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展览陈列。因此,要做好藏品的征集工作,通过征集文物,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基础。

(一)征集重点。为丰富馆藏,基层博物馆应结合实际做好文物藏品的征集工作,确保征集文物、资料、照片的质量。藏品征集的目标要从单一的精品文物扩大到一般文物、近现代文物、革命文物及民族民俗文物,特别是那些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及当代重要实物。基层博物馆尤其要做好能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及人物掌故的碑、志、牌匾及资料;以及反映当地百姓在仕、农、工、商、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等方面民俗文物和反映当地历代名人的文物、实物及资料的征集,以此充实和丰富基层博物馆文物藏品,展示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征集方式。征集馆藏文物是项系统的工程,要鼓励基层博物馆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征集。主要方式:一是捐赠。接受个人、单位捐赠,由博物馆颁发《捐赠证书》或《收藏证书》,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奖励;二是暂存。对于民间收藏者不愿出售和捐赠的文物藏品,可在其自愿的基础上,采用适当支付一定费用,所有权不变的借展方式暂存;三是购买。私人和非管辖系统单位(文物商店、拍卖市场、旧货市场)出售的文物、藏品,可按相关规范和程序购买;四是复制或仿制。对于捐赠、暂存、购买等方式无法获得的文物,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复制或仿制。

二、加强文物管理,保护文化遗产

馆藏文物是博物馆可持续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博物馆的一切工作都建立在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然而馆藏文物由于其脆弱性、偶发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区别于其他藏品,需要特殊保护。当前,许多基层博物馆“库房”简陋,加上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比较匮乏,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现状十分严峻。而加强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是我国宪法与法律赋予博物馆的职责。基层博物馆要坚决执行国家的文物法规和法令,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收藏和管理保护好馆藏文物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强化管理和保护工作,使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长久地保存下去。

(一)加强基础工作。基层博物馆最基础性的工作,一是要建立馆藏文物的账目及档案,健全文物登录制度。账目和档案是馆藏文物征集、鉴定、登记、管理、保护、研究、使用等一系列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和依据,要按照《文物藏品档案规范》和系列文物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等技术标准,开展馆藏文物建账建档和管理工作。二是要开展博物馆库房环境达标工程,推动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努力改善藏品保管条件。三是要加强馆藏文物安全防护,完善馆藏文物防火设施,控制文物保存环境,把文物存放在较适宜的地方,切实降低馆藏文物的安全风险。

博物馆研学方案篇4

[关键词]评估博物馆教育

一、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国际博协(iCom)对博物馆教育的描述是:“博物馆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发展其作为教育资源为各阶层人群服务的职能;……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吸引更多来自于各个阶层、不同社区、地区、以及团体的目标观众,并应该为一般社区、特殊人群及团体提供机会,支持其特殊的目标和政策。”[1]2015年2月9日,博物馆行业的首个全国性法规《博物馆条例》正式对外公布,里面规定了有关博物馆运行、管理及提供服务的各项内容,当中明确指明了今后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在博物馆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博物馆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式各样的展览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活动和参观人数都在逐步攀升。

二、博物馆教育评估的概念

凯瑟琳・麦克莱恩在《为民众规划博物馆展览》一书中,将评估定义为,仔细评价和研究,以确定对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在博物馆中,评估就是系统收集,科学诠释关于展览或公众教育活动的效果及其影响力等信息,以便博物馆扬长避短,科学履行博物馆教育职责。

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评估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类型。内部评估是指由博物馆内部对本馆教育进行的自我评估,多由本馆教育部门或者相关评估人员实施。外部评估是指馆外与博物馆教育工作有关的机构或人群对博物馆教育进行的评估,他们可能是博物馆上级主管部门、相关的专家学者等。根据评估客体的不同,评估可以分为对人的评估和对项目的评估。对人的评估包括对展览的策展人或者教育项目的实施者进行的评估。对项目的评估,包括了各类活动项目或展览。其中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评估,包括对其职业操守、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估,与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所交叉。因此,本文主要站在博物馆教育部门的角度,侧重探讨内部评估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评估内容等相关问题。

三、国内外教育评估的现状及教育评估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博物馆对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策划、宣传和组织展览及教育活动方面。博物馆教育的内部评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博物馆方面往往在举办完活动项目或展览以后,立刻将人力、物力匆匆投入到了下一个展览或者活动当中,忽略对于评估的成本投入。科学的内部评估要求博物馆评估人员具备专业评估知识和技能,许多博物馆员工现有的专业知识并不足以应对评估工作的需求。鉴于博物馆对于评估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活动开展紧凑、缺乏人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博物馆并没有形成评估的习惯和氛围。许多博物馆仅在对外参评时才会积极主动应对。科学有效的评估能够加强博物馆对于自身教育活动的认识,促进博物馆推行教育职责,对推进博物馆文化教育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西方许多国家就非常重视评估的重要作用,不仅许多西方博物馆将评估作为自身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而且要求博物馆公开评估结果,共享评估经验。伦敦博物馆团体、英国观众协会、英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委员会已于2012年年底联合发起了“分享评估”活动,号召英国博物馆界同行通过博客的形式分享各馆评估、观众调查及相关研究项目中的经验和结论,共同探讨博物馆评估的价值与挑战。[3]

博物馆内部评估为博物馆教育带来最直接的益处就是可以协助博物馆分析、总结展览或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规范、引导和推进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为以后开展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以便发挥本馆的教育优势,改善以往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此外,科学的评估还便于博物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有限的博物馆资源中,选择、开展最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指导博物馆创建自己的品牌活动,建立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推进博物馆建设。如果博物馆教育者只是埋头策划展览、活动,或者仅仅按照自己的想法,甚至机械的复制他人的展览或活动创意,而没有对展览、活动的效果、执行情况进行评诂,则仍算不上履行了博物馆教育的职责。

四、教育评估的标准和内容

每项博物馆教育评估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而拟定评估方案,然而有一些基本内容对于如何进行评估是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指导意义的,针对博物馆展览与教育活动的区别,进行博物馆教育评估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展:

针对博物馆展览评估,美国富兰克林学会科学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曾提出如下五个方面的评估标准:第一,通过分析参观展览的观众构成,评测展览的主题策划是否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第二,通过调查观众在展厅内的逗留时间,评测展览内容对观众是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第三,通过观察观众对于互动型展示装置的操作情况,评测这些装置的效果;第四,通过检测观众的学习成果,评测展览是否向观众传达了预期的教育信息,这是评估一个展览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第五,评估观众对于展览的满意度,即除了从展览中学到知识外,要评测观众是否喜欢这个展览。[4]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讲解、讲座、沙龙、研讨会、手工活动、艺术创作、野外考察、各类剧场(木偶剧、戏剧)、竞赛等形式。针对教育活动,博物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教育项目的前期是否准备充分。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项目的前期准备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教育项目方案的策划,活动的前期筹备等。例如:教育项目的教育目标、活动对象、活动场地、活动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教育策划有没有突出本馆的特色,有没有配合本馆的文物、展览资源或者研究成果,是否符合本馆的文化规划,有没有创新和特色;活动流程和工作人员的安排是否合理;所需物资是否准备充分,相关设备有没有提前调试好;有没有备选方案以应对各种突况等等。

(二)活动项目的宣传效果如何。宣传工作是教育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好宣传工作能够让公众了解博物馆,参与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项目。项目活动的宣传根据时间的先后可以划分为前期宣传、活动中期宣传及活动后续宣传三种类型。在评估活动宣传效果时,可以根据活动的宣传周期,活动的宣传途径、辐射的范围,以及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估。例如:宣传是否起到了吸引目标观众参与活动的作用;能否达到为博物馆培养潜在观众的目的;宣传内容是否清晰、简洁、明了。有的博物馆项目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活动的高雅或标新立异,活动名称或者活动文案过于抽象、文艺,观众阅读后依然不能明白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结果反而没能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三)观众的体验如何。观众的体验和满意度是评估博物馆教育工作成效的最重要的标尺,无论展览还是教育活动都十分重视观众的体验效果。例如:教育活动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否吸引观众;是否根据活动对象的经验、知识、能力等特点,策划适合他们参与的活动;活动参与人数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是活动日期安排的问题还是宣传问题或者别的特殊原因;活动结束后,观众是否满意;通过参与该教育活动是否培养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感情,令观众继续关注博物馆,并在今后继续参与更多的博物馆展览或项目中来。此外,还应该评估活动的开展除了满足了活动的目标观众,有没有为其他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带来不便等等。

(四)活动的教育目的有没有实现。虽然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古板、高高在上的地方了。只是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不是为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也不能为娱乐而娱乐。即便观众的体验非常愉快,得到了休闲与娱乐,但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教育上面来。在活动结束后,应该评估当初设定的教育目标是否达成。

此外,还可以根据活动的举行是否流畅,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对于与馆外其他机构进行合作时,与合作单位的合作是否愉快,沟通是否及时、畅通、高效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评估。

五、教育评估的方法

进行评估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抽样调查方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高效的获得大量的数据信息,便于定量分析,并且因为保护填写人的隐私,能够得到较为真实的内心感受。局限在于,受到填问卷者所处的环境,当时的状态,以及对于问卷内容的理解度等因素的影响,对问卷设计及投放有严格的要求。二、观察法。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众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观察者用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了解观众的行为。[5]观察法的优点是能在极少干预观众的情况下,观察到观众最真实的反应,但耗时较长,且有时候也会存在误读。在对项目的评估中,观察法不仅可以观察观众,还可以观察展览或者教育活动现场的场地、设施、实施状况等。三、访问法。访问法是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观众了解情况的方法。访问法的优点在于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直接沟通,可以调查的更为深入,且可以根据被访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角度有针对性的调查。访问者也有机会尽可能详细的阐述问题,被访者也能尽可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这种形式人与人直接接触的形式相比匿名问卷调查相对更公开,对被访者会产生一点的内心顾虑,有存在“美化”调查结果的可能。进行评估的手段各式各样,且都拥有各自的特点与局限,博物馆应根据具体的展览或教育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案,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结语

目前国内博物馆对于教育评估的进展较为缓慢,然而博物馆教育评估对于博物馆总结自身经验,整合博物馆资源,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效能最大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仅以此文希望促进博物馆对教育评估的关注,提高博物馆的评估意识,强化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评估能力,形成博物馆教育评估文化,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iCom(internationalCouncilofmuseums),1990,iComStatutes:Codeofprofessionalethics,26.

[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2015:p361;

[3]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p363;

[4]孔利宁,彭文.对博物馆教育评估的思考.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博物馆研学方案篇5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移动设备三维展示青铜器艺术

一、“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博物馆展示需求分析

(一)基于移动设备的青铜器数字展示的优势

青铜器是人类文明时期的象征,早在6000年前人们就克服了原料的萃取质变,实现了复杂的生产工艺,体现了时代皇权的威严,由于它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目前市场价值也很高。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一直是博物馆中的重量级展品。陶范法、失蜡法、分铸法的铸造方法,使得青铜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器型或纹饰。青铜器的纹饰如环带纹、窃曲纹、兽面纹、夔龙纹等,不仅美观大气,还可以根据图案分析看出器物的年代及时代特点。

利用数字手段如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进行整合加工,可以逼真、生动地再现青铜器历史的辉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实现了博物馆资源最大化共享,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知识传播、教育及欣赏需求职能的高效体现。随着互联网用户及移动终端用户的不断扩充,我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在互联网搜集文物资料,更喜欢走进博物馆去看真真切切的实物。而国宝级的青铜文物非常不方便移动,在博物馆展示时不能灵活多角度观看,更不能轻易触摸。所以我们考虑在博物馆实地参观时,用户可以利用智能移动设备将数字化的文物信息立体展示。如用户可以在平板电脑上直接查看文物,甚至模拟用手指放大、缩小、旋转青铜文物,可以方便、智能地了解青铜器的细节特点。

(二)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应具备的条件

数字博物馆主要功能体现在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源达到较好的宣传利用和保护作用,这包括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分类、传输、展示和利用等。

第一,有丰富的博物馆馆藏品以及相关文化资源作基础,并能够不断地进行资源的扩充和信息的更新,只有这样,数字博物馆才能起到较好的文化传播功能。

第二,需要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数据库后台,这个数据库涵盖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可以把各项内容和信息上传到internet空间,实现24小时为全球观众的网络访问提供服务。

第三,拥有除了互联网展示以外的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多媒体虚拟展示平台,如馆内的互动地面、大型墙体投影系统、穹幕展示系统,以及可以以点带面的平板电脑等,这些高效率和操作方便的多媒体系统,都是数字博物馆的终端表现形式。

第四,实现移动终端与网络信息对接的形式,如用户可以通过设备的拍照功能对博物馆展品进行二维码扫描,获取该文物信息;或直接通过Beacon技术,在博物馆某展区设置文物的丰富信息,直接推送到用户终端。

(三)基于移动设备的三维数字博物馆展示任务概述

该软件要完成的是基于移动设备的平板电脑软件。晋侯墓出土的青铜器居多,按照功能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礼器几类,如果一一展示举不胜举,此次主要选择了酒器中的几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三维展示。目的是让博物馆的参观者能够方便获取晋侯墓青铜器的各种历史信息、艺术价值,本系统的特色是将青铜文物进行三维再现,最大程度还原了青铜器文物的立体效果,甚至可以将当时古人用来盛酒的酒器上的盖子打开,用现代化手段清晰揣摩器物内部珍贵的铭文,使参观者想象国宝在自己手中把玩的感觉。

二、“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的开发方案

本课题将青铜展品依照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礼器等进行分类。主要选取了山西省博物院收藏的镇馆之宝――鸟尊,及其为首的系列晋侯墓青铜器作为展品呈现。

(一)“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的界面设计方案

“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的Ui设计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扁平化设计风格,而由于青铜器是具有悠久历史考古价值的,且其本身的造型及花纹就极具艺术审美价值,所以在扁平化设计的风格基础上结合了三维图形的设计素材。

1.icon设计

icon是指软件系统的图标,在移动终端中也叫“启动器”图标。此次设计采用了我国著名青铜文物“司母戊大方鼎”的形象,凸显青铜器的重要价值。由于同一个icon文件在高精度的屏幕载体上要比低精度的屏幕看起来会小,就要设计适应不同精度屏幕终端的icon图片。但是移动平台屏幕的参数多样化,再加上手机平台,则品种更加繁复。所以依据对屏幕的精度尺寸进行分级,设计多种尺寸的icon,如图1所示。

2.界面设计

界面仍然采用三维写实的风格,营造展品真实的展示空间气氛。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展示界面设计的最主要优势就是能够更整体的把握界面的色调和布局,除了可以设计绘制博物馆的首页展示效果,还可以模拟灯光立体展示效果。界面设计的结构布局、各种Ui元素的安排,空间距离、面积大小、放置位置等都会对视觉习惯产生影响。所以,在设计网页时,既要保证内容的准确传达,又要考虑观众的视觉浏览习惯,界面如图2所示。

(二)三维模型制作

此次“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挑选了晋侯墓出土青铜器物件当中的一组酒器作为展示主体。为了将青铜酒器的三维立体效果完美展示,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三维模型的制作。青铜器建模时需要了解鸟尊的体积尺寸、整体造型、材质、纹理。在山西省博物院的青铜常设展厅拍摄了一些照片素材供建模使用(图3)。

(三)“晋侯墓青铜酒器”技术开发流程

“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主要运用到的技术为3D引擎技术,运用Unity3D软件进行三维场景调试,界面Ui布局,实现脚本控制三维互动,最后生成开发包可以安装于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终端。开发所涉及的软件如表1所示。

结语

本文主要对“晋侯墓青铜酒器”三维数字展示设计的开发进行需求分析,并阐述了“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设计的开发方案,分别从功能设计和技术层面对数字博物馆展示模式的创新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做了进一步的可行性分析。通过此次课题得出研究结论,交互式三维体验,将成为青铜器研究人员、博物馆爱好者的新型交互体验模式。

(注:本文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山西省博物馆数字青铜器展示设计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023)

参考文献:

[1]王巍.夏商周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1999年西陵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物研究所,

[2]施晶晶.新媒体产业的盛大文学模式[J].文化艺术研究,2012(2).

[3]师丹青.手机的新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数字化升级[J].装饰,2013(1).

[4]段建华.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代博物馆中的应用[J].内蒙古艺术,2012(2).

博物馆研学方案篇6

尴尬的草创

康有为游历欧洲,参观了无数博物馆后,感慨道:“我国之大,以文明自号数千年,而无一博物院以开民智。欧美人每问吾国博物院,事为赧然面赤,奇耻大辱未有甚于此者。”

诚如此言。中国自古只有私家收藏,而无公共博物馆的概念。近代西方博物馆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文化共享与参与。它与市民社会的形成,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民国肇始,为彰显中国已开始迈入现代国家之列,北洋政府兴办了一系列公共设施,其中就包括国立历史博物馆。

1912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设于国子监,4年后又移至午门城楼和东西朝房。此时,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所接收的文物,包括孔庙、军机处、清内阁大库的文物和档案。

然而,在北洋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政府对它的发展并不真正关心。以致于博物馆一筹备就是十几年,直到1926年方得正式开馆。这期间,馆藏制度混乱,文物保护失当。8000麻袋珍贵的明清内阁档案像垃圾一样堆在端门的门洞里,谁都可以顺手牵羊。最后馆方竟以害怕失火为由,把它们当废纸卖给了纸铺子。曾参与过历史博物馆筹建的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中感慨:“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此后抗战爆发,历史博物馆的许多文物也像故宫的国宝一样踏上了南迁之路,直到1948年才辗转回到北平。

“革命”“历史”分分合合

1949年后,北京历史博物馆被纳入新中国文化体系之中。此时,文教机构皆为国有,“国立”二字也就省去了。

1958年,为了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十大建筑”。北京历史博物馆新馆被设计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改扩建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此后,随着中国政治气候的变化,二馆几度分分合合。1969年二馆合并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83年又恢复两馆的独立建制;2003年两馆重新合并成为今天的国家博物馆。

两馆成立初期,职责泾渭分明。历史博物馆负责“中国通史陈列”,革命博物馆负责“中国革命史陈列”。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用文物组织,展示中国历史”,成为筹建人员的更大课题。

于是,由邓拓担纲,云集了翦伯赞、吴晗、邓广铭、夏鼐等众多知名历史学家在内的专家组,开始了反复的研究讨论。大家为中国通史陈列拟定了几条原则,其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表现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劳动人民的斗争史。历代的文化、艺术、科学和人民生活状况则作为点缀。

从1958年10月到1959年7月,中国通史陈列大纲来来回回修改了十来稿,总理前后就来视察过3次。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的王宏均记得,1959年10月通史陈列展出后,一位苏联考古学家每天看几个小时,整整在博物馆看了两个星期,边看还边做笔记。他对通史陈列大加赞赏,认为这个展览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与“中国通史陈列”相比,中国革命博物馆负责的“中国革命史陈列”更加敏感。1970年为了向建党50周年献礼,国务院指示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廿八年党史陈列”。总理亲自指示:“搞廿八年,几个阶段,一条红线。”“红线”指的自然是思想。

然而,此后中国政坛风云变幻,“党史陈列”方案也几经修改。先是过分抬高的历史地位,后又要配合“批林批孔”运动批判。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海回忆,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党史陈列”无法真实地反映历史,有时甚至要配合政治运动随意篡改历史和文物。就这样,直到“”结束,“党史陈列”仍没能对外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潮影响下,再一次修改“党史陈列”的呼声日益高涨。党内一致认为,“路线斗争史”不能代表党史的全部。在党内斗争中,无论是一般错误,还是路线错误,都不能无限上纲。要根据历史事实给予恰当的评价。

新的陈列方案,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党史领域中的一些,努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过去对党的创建人、蔡和森、董必武等表现得很少,陈独秀更只字不提。新方案中,把他们一一补齐;过去对瞿秋白、李立三等犯有“路线错误”的党的领导人,一味批判。新方案则给予了他们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过去对白区斗争史和有影响的党外人士,如孙中山、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基本不提。新方案中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均有所记录。新的陈列出现革命烈士100余人,其中除了共产党员外,还包括不少爱国民主人士和爱国将领。

1979年10月展览开放在即时,时任部长特地嘱咐:“形式上不要搞得太‘神圣’,太严肃,因为这样想,这样做,人们的挑剔就没完没了了。这方面也要解放点思想。”

“党史陈列”开放后,观众蜂拥而至。据不完全统计,开展后的一个月,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9.3万人次,最多的一天达5万人次。观众对重新开放的“党史陈列”反映非常热烈,“普遍认为新的‘党史陈列’内容丰富,恢复了党史的本来面目,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日本共同社报道:“党史陈列馆中,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原副主席的出现,是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忠实于史实的方针搞的,象征着建国三十周年到来的中国现代政策。”

新国博:历史与艺术并重

2003年2月28日,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3月,耗资25亿元、历时4年的国博新馆扩建工程完工。这座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博物馆终于与公众见面了。

国博网站这样介绍新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不难看出,新国博的定位,除承担了此前的教化功能外,向美育和艺术迈出了一大步。

在谈到为何改名时,国博馆长吕章申曾解释说:“国家领导人出访国外,感觉博物馆都是有历史有艺术的,是综合性的博物馆。如果我们还叫历史馆,还叫革命馆,可能就与现在中国的形象不符。”

怎样才能更加符合现今中国的形象?从新国博的展览中,似乎能窥见一斑。“中国通史展览”已改为“古代中国”;“党史陈列”则变换为“复兴之路”。这两个常设展览占据了3层楼、8个展厅。虽然,它们还带有浓重的中学历史课本味道,但对于近7万平方米、48个大小展厅的新国博而言,其比重已经相当有限。作为国博百年纪念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国博连续推出了《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等一系列高水平的展览。这似乎都在实践着新国博“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定位。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改扩建之后,对于国博来说,仅靠通史陈列很难承担起赋予其上的历史性责任,必须将艺术的收藏、展览和研究工作提升到与历史相并行的平台上。”

博物馆研学方案篇7

研讨会邀请函格式【一】

关于出席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讨会的邀请函

XX高函〔2017〕29号

XX省科学技术厅

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XX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明确我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主攻方向,凝练2018-2020年省科技项目申报指南重点内容,推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生活、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XX省科学技术厅决定组织召开XX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讨会。

一、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XX省科学技术厅

协办单位:XX省自动化学会

二、时间和地点

2017年3月24日(星期五)上午9:00-12:00。XX省军区迎宾楼酒店(原XX省军区招待所西院,石家庄市裕华东路100号)五楼报告厅。

三、参会人员

省内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及学术带头人;

省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企业的企业家、产品或技术研发负责人;

省内相关产业园区的管理负责人。

参会人员约50人。

四、相关事项

1、请各位参会嘉宾围绕我省或本园区、本企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的现状、发展重点、创新方向及创新需求等做好发言准备,一般每人发言时间10-15分钟,请制作ppt。

2、请参会嘉宾于3月22日(星期三)下午5点前将参会人员名单报会务组,发言ppt请于3月23日(星期四)下午5点前发会务组。

3、研讨会交通、食宿费自理。

诚邀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产业园区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做交流发言。

省科技厅联系人:

会务组(XX省自动化学会办公室)联系人:

传真:

e-mail:

XX省科学技术厅

2017年3月21日

研讨会邀请函格式【二】

2017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为贯彻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博物馆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落实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科技支撑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XX数字科普协会、XX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XX联合大学拟在6月89日联合主办2017年XX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XX数字博物馆研讨会是在XX市科学技术协会、XX市文物局、XX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下的数字博物馆方面的综合学术交流活动。从200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已成功举办了六届XX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出版了五本研讨会论文集。XX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对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推动博物馆(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推动文物数字资源利用,推动博物馆(科技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得到社会和行业赞誉与认可。

2017年XX数字博物馆(科技馆)研讨会将更广泛地邀请与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相关的博物馆(科技馆)、企业、机构以及科技、科普、教育、设计、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主题和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研讨会还将举办展览,展示数字博物馆(科技馆)、有关企业和机构在此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案例,宣传成功经验,提供更具针对性、务实性的交流机会。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拟组织优秀展览、展示产品评审。在此,组委会特邀请您和您单位积极组织提交论文和展览、展示产品并参加研讨会和展览展示。

一、研讨会议题

主题:用互联网+模式,讲博物馆故事

分议题:

1、新技术应用助力博物馆数字内容建设

2、数字博物馆创意设计与融合发展

3、新兴媒体助力博物馆的传播与服务

4、数字博物馆价值挖掘与应用

二、论文提交方法

本届研讨会论文提交方法:

1.电子邮件:

2.电子光盘:投寄或直接报送均可。

3.收稿截止日期:2017年4月30日。

4.录用通知发放日期:2017年5月15日。

三、论文要求与基本格式

来稿请投中文稿,一般不超过5000字。

要求见附件1。

四、展览展示要求

1.2017-2017年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成果。

2.数字化专项展陈、互动、体验类案例(如app、二维码、微视频等)。

3.数据管理与文物资源最新应用技术及案例。

要求见附件2。

五、联系办法

研讨会组委会办公室设在XX数字科普协会。

联系人: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XX市朝阳区育慧里4号604室

邮编:

研讨会邀请函格式【三】

XX光学系统(RadiantVisionSystems)通过高分辨率CCD相机、分析软件、与技术支持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您将产线生产效率与显示器产品质量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

Radiant将于2017年4月11日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展会现场举办XX光学系统技术研讨会,届时,Radiant技术专家将与您共同探讨平板显示产品及新兴显示技术(oLeD,aRVR,车载)产品缺陷检测等问题,并将为您着重展现这种自动化检测技术在平板显示器及其他显示器产品制造环节的实践应用。

2017XX光学系统研讨会

时间:2017年4月11日上午9:30-12:00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3楼314会议室

日程:略

由于现场席位有限,若您对本场研讨会感兴趣,您可以:

博物馆研学方案篇8

一博物馆建筑设计

注重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座博物馆工程的优劣有多种指标,其中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是否适合后续的展陈内容是评判博物馆是否取得设计成功的关键。展陈工作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今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同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和科研的中心,更是公众主要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展陈空间做为展品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营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展陈空间,有利于实现展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博物馆并从中受益,以实现博物馆运营的目的。

二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营造

的建筑方案会带来诸多问题

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不符

过分强调设计概念、建筑造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为代价。有些博物馆在建成后进行布展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展陈空间不连续、面积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问题。面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不相适应的内部空间,整个展陈内容的编排、铺述及形象展示无论从总体构建到分项结构布局,都会受到即有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多构想难以实现,留下诸多遗憾。不理想内部空间同样影响着展陈线路的设定,很难妥当安置各类展品,使展陈设计经常面对展品丰富,但即有空间狭窄;或是展品缺乏,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又过大的无奈境地,即便采用不同的改造补救措施进行空间调整,却最终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

为改造不合理展陈空间所产生的能源浪费

建筑设计阶段疏于对展陈空间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时需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因建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的内部光环境不适于布展,而重新进行的展示空间围合;也包括内部空间不连续发生的对既有墙体的改造等等,类似的重复建设都会造成博物馆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因建筑追求场面宏大导致的内部公共空间体量的无节制,既浪费了有效使用面积,也加大了空调、照明的负荷,无疑容易让资金本就缺乏的博物馆在后期运营中陷入困境。

存在缺陷的展陈空间影响公众正常观展

有些建筑遗存的内部空间缺陷可以通过展陈设计过程中的改造得以完善,有些却无法解决,内部空间缺陷的无法弥补,让博物馆展陈工作完成后的对外运营很难取得良好收效。观展距离不足、交通拥堵、公众视觉休息空间的缺失都会影响正常的观展,特别是随着目前很多博物馆免费观展日的出现,让一些本就疲于应付的博物馆无法满足瞬间出现的观展人群高峰,这不但会造成公众观展的不适,影响观展效果,甚至会危及公众及展品的安全。为杜绝这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应将布展到观展的连续过程作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依据,从而让博物馆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展陈工作完成后便于公众观展,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来此驻足。

三营造合理展陈空间的几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尽早为建筑设计提出展陈文本

博物馆展陈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筹建部门对自己的馆情及特点分析得不够,没有给建筑师提供详细的展陈文本,致使建筑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与今后的展陈内容不符。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在立项之时,就应研究博物馆究竟要建成怎样规模、陈列哪些展品、各类展厅所需要布展面积多大、空间多高,这些都应以展陈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展陈文本提供给建筑设计单位。目前进行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招投标过程中,博物馆建设单位通常只提供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用地红线图、总投资、总建筑面积以及简单的功能空间分配诸如陈列厅、库房、科研、办公、服务所占面积及数量,而很少将博物馆的藏品及不同展厅内将要展示的展品统计、归类以展陈文本的形式纳入建筑设计任务书中,这就使得建筑设计任务书过于笼统、目的性不明确,很难向建筑师清晰传达设计任务,从而造成建筑设计流于形式。须知展陈文本是博物馆布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博物馆展陈的总体水平。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改变只对后续进行的展陈设计提供展陈文本的习惯做法,而将这一工作提前到建筑设计阶段,从馆藏实际出发确定基本陈列、精品陈列的空间中的展品类型及数量,并对临时陈列的展品大致设定方向,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的建筑设计将会提供相对合理的展陈空间,将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今后布展工作与观展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如湖南省博物馆,该筹建部门本着建筑为展陈服务的宗旨,在建筑设计招标之前就开始了对博物馆各个展陈项目的构想和具体要求进行筹划,将展陈的总体策划提前到了建筑设计阶段。如在重点项目马王堆汉墓陈列上进行了详细的策划与展陈空间构思,并站在公众的角度,精心设计展陈线路及公众视觉休息空间,使得建筑设计能够有很好的展陈设计依据,真正实现了展陈文本先行的原则,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

建筑师应将展陈空间的合理布局作为建筑设计依据

当前建筑设计界出现的过分注重建筑外观造型、刻意强化建筑的象征意义,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风气,同样波及到博物馆的建设,致使很多建成的博物馆功能适应性差,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不能满足后期的展陈要求,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故此建筑师在进行博物馆设计时,除了通过了解当地文化及用地周边环境的分析提出设计概念,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功能划分及构建建筑形态,同时更应考虑如何为今后的博物馆的展陈布局提供合理内部空间,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应将博物馆提交的展陈文本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让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后续的展陈设计策划同步,尽可能消除阻碍今后博物馆顺利进行展陈设计的隐患,使建筑营造的内部空间更适合展品的陈列、公众观展、满足博物馆今后的实际运营,避免出现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所需展陈内容不协调的尴尬局面。从这一点上看三星堆与法门寺博物馆建筑设计做得都很好,两个博物馆就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而言都比较适合后期的布展,之所以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为展陈设计提供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源自建筑师对博物馆的收藏实情及特性的充分了解,从而实现了“博物馆应按其所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内部设计应足于外部设计”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原则。

应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建筑设计中

建筑的空间划分程式化、功能布局不合理,是后期布展时最难处理的问题。对博物馆展陈主题及其展品情况缺乏系统的了解,使得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仅凭经验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将各功能区填充到建筑平面内,而不去考虑博物馆展品的类型、数量、体量以及意欲表现的主题,这就势必造成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存在明显缺陷,给后期布展增加难度,对博物馆的运营十分不利,至于某些博物馆的建设实行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则更不可取。通常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投标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操作规范、体现公平及减少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往往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博物馆的工程建设,这种做法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却让建筑师失去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作的机会,相比之下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馆藏的展品,也有着对今后博物馆如何运营的构想,而目前这种将博物馆使用者排除在建筑设计之外的做法,很明显会让博物馆的设计因缺少使用者的合理建议而略显盲目,从而造成给后续展陈设计及运营带来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首都博物馆新馆在设计过程中,因建筑师不了解博物馆业务的特性,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未参与建筑设计,使得建筑本身存在先天不足,遗留了很多问题诸如个别展陈空间安排不合理、缺少无障碍通道;部分展厅公众的通道不够便捷,自动扶梯和通道连接处的两侧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建筑初期介入,将会大大减少后期展陈布局和建筑装饰交叉施工矛盾,为布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方便。类似的例子再如长城博物馆,因其主题宏大、文化内涵深厚、文物展品丰富等优势,极可望做出上乘的展陈作品,但却因建筑师对展陈内容的忽略,出现内部展陈空间狭窄、且分割过碎的缺陷,而且跨度不大的展厅中居然出现了柱子,致使展陈设计颇感局促。因此在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尽早介入建筑设计中,将会减少博物馆建成后的的二次改造问题的出现,从而节约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展陈水平。

提高投标建筑方案对展陈空间的重视程度

目前大型建筑项目方案的确定基本都采用公开的的投招标方式,博物馆建筑也不例外,博物馆筹建部门往往在方案投标期间成立专家组对各设计单位的建筑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最终选定一个得票最多方案作为最终实施方案。这种方案的选定方式虽然比较公平,但由于专家组的成员都是建筑领域的专家,几乎没有博物馆专家及展陈专家的参与,使得专家组在对建筑方案评审时,过多地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去评判建筑形式与功能是否统一、与所处环境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反映地方特色等一系列建筑条款,而很少甚至忽略去评判是否便于后期展陈设计及运营,让选定方案的评价趋于片面。因此在博物馆筹备之初将博物馆专家及展陈资深人士纳入专家组,将会提高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程度,也会使专家评选的结果更趋合理,同时通过对中标方案从展陈设计与博物馆运营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最终实施的博物馆建筑方案尽可能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的是良渚博物院选用的方案,由于建筑设计过程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使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与博物馆的实际展陈需求很和谐,最大程度地满足博物馆的收藏、展陈和讲解服务功能。通过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对原方案中平均跨度为18米的柱距调整为局部36米宽的跨度,将空间原为6米的高度调整为6-14米的不等高度,为今后的展陈提供了可变的空间;并将原设计中局部实体墙改成通透式的玻璃墙,以满足观展过程适当位置自然光和借景的需求。

结语

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博物馆后期展陈与运营过程中的改造不可避免,但如果博物馆筹建部门及建筑师从博物馆的立项到前期的调研、从设计概念到建筑方案审核、完善乃至施工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将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作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去指导建筑方案,将会大大减少建筑遗留问题的产生,进而实现博物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协调,便于后期公众的观展,最终实现博物馆传播信息、交流文化、参与教育的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群,《寻找文化的契合契合点》,《北京文博》2004年12期

2.梅宁华,《关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总结与思考》,《北京文博》2006年4期。

3.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7日。

4.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

博物馆研学方案篇9

关键词文博机构;文化创意产业;网络传播;网络营销

1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

本章对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中,传播模式、传播渠道、传播策略以及传播效果的研究文献进行详细的整合梳理。

1.1传播模式与传播渠道

在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研究中,传播模式与传播渠道的研究于2016年开始受到关注,文博机构文化信息的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方式都是此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范围。尤其对于其文创产品在网络新媒体传播中的渠道研究是此领域研究热点。常丹《陕西历史博物馆信息传播研究》(2016)中,认为博物馆的传播与大众传播类似,其传播模式是在大众传播基础之上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而进行的,常丹对博物馆信息传播的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单向直线、双向循与多向互动三种模式,并针对陕西历史博物馆自身传播活动,在传统背景与数字化背景下,分析了其具体的宣传、陈展、营销方法,包含基本陈列、博物馆网站、数字博物馆、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四个方面[1]。张鲁《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传播模式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2016)中,认为博物馆单一的传播模式使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受到限制,具体问题体现在其单一的互动渠道与反馈渠道上,社交媒体具有其他拓展传播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能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提供了更多可能,他分析并研究了故宫博物院利用社交媒体与观众进行互动沟通实践的案例,并总结其运用社交媒体的策略,基于博物馆传播体系,建立了适用于社交媒体时代的博物馆传播模式“多重互动传播模式”[2]。梁又子《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网络传播研究》(2017)中,以我国11家博物馆文创产品示范单位为研究对象,参照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从传播内容、方式和效果三个层面系统的分析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网络传播,认为国内文创网络传播的方式有微博、电商和微信三种,但各有其传播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且用户对文创产品线上线下的联动需求强烈,并针对博物馆文创网络传播中“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效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3]。

1.2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

在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研究中,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的研究于2016年开始受到此领域研究人员关注,通过运用网络媒体对文博机构文化信息进行传播的策略以及对其文化信息传播效果的数据分析是此领域研究重点,尤其以文博机构文创产品如何运用网络新媒体进行传播策略和手段的分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黄林静《运用新媒体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学解读以“故宫淘宝为例”》(2016)中,认为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路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需转变观念,要把“传播”转变为“服务”,掌握传播对象的接收习惯与喜好,再结合自身特色用创造性的方法进行弘扬,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路径,她从传播学角度分别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结构变化与传播中“信息”呈现的变化,且针对故宫博物院“故宫淘宝”宣传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其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活动,整理其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4]。张春《新媒介环境下的博物馆文创研究——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2016)中,基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数十年数位典藏计划,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创实践为研究对象,分别梳理了其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创建置、文创展示与传播上的实践活动。最后从线上线下展示与传播、文创产业发展策略、文创产品品牌营销以及精神内核等多方面,总结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新媒介环境中开发其文创所具有的生存优势,并以时间为线梳理出了2002年至2010年以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数位化的具体情况表[5]。魏佳瑞《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策略与效果研究》中,以故宫发展历程为起点,梳理了故宫的文化内涵,从传播学角度,结合全媒体传播特点,分别从“传播渠道”“传播主体”“文创产品”“传播理念”以及“数字传播技术”五个方面,对故宫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时故宫的文化传播效果进行初步调查反馈,且以此为基础在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效果,归纳其传播效果的优点和不足[6]。刘璨《海昏侯国遗址品牌的社会化媒体传播策略研究》(2017)中,研究了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传播海昏侯国遗址品牌,对社会化媒体、品牌传播等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海昏侯国遗址品牌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并针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建议,并总结了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同类文化旅游品牌应该遵循“明确传播方向”“传播内容贴合受终”“控制引导传播节奏”四大传播原则[7]。高德龙《互联网时代城市博物馆传播模式及策略研究》(2018)中,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城市博物馆的传播模式”,并以此模式为基础,分析了城市博物馆的传播特征与要素。结合制定的“互联网时代受众获取城市博物馆信息行为”问卷调查,分析了城市博物馆在其管理运营、文创产品网络销售以及城市文物布展与信息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传播策略[8]。

2文博机构文创网络营销

本章对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中,营销模式、营销渠道、营销策略的研究文献进行详细的整合梳理。

2.1营销模式与营销渠道

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研究中,营销模式与营销渠道的研究于2014年开始受到相关研究者关注,对其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和网络营销渠道的分类是此领域研究重点,近年来以不同文博机构的文创产品网络营销模式为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是此领域的研究热点。殷符《中国民营博物馆体验式网络营销研究》(2014)中,探索了中国民营博物馆的营销对策,从体验式网络营销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种营销是符合消费者心理和消费需求的营销模式,可帮助中国民营博物馆节约成本、提升营销效果、扩大市场份额,探索并尝试解决中国民营博物馆体验式网络营销目标市场定位、体验平台互动性、营销方法和工具缺乏综合性的问题[9]。袁强亮《当代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实践分析》(2017)中,分析了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营销现状和特征,对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进行了概述,将营销渠道分为“官方网站”“独立网站”以及“第三方平台”,并分别针对三类平台进行阐述。把台北故宫博物院独立网店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淘宝店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实践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在营销实践中需要提高文创产品的质量、制定合理的价格、实行方式多样的推广以及提升服务水平[10]。谷莉《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研究——以江苏省为例》(2017)中,认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网络营销的优势是开拓文创产品市场、传播博物馆文化信息。对江苏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列举了国内外著名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实例[11]。

2.2营销策略

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研究中,营销策略的研究于2014年受到关注,对基于特定文博机构文创产品的互联网平台销售策略、品牌推广手段、网络营销环境、文创产品叙事文本进行分析是此领域的研究重点,尤其对不同文博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文创产品网络销售策略的对比研究是此领域研究的热点。梁姗姗《网络时代下博物馆营销》(2014)中,认为网络对博物馆文化传播、品牌构建、销售文化产品以及增加观众互动等方面均有作用,博物馆已经具备了网络营销发展的时代特征。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结果进行数据梳理与分析,认为苏州博物馆存在“营销渠道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认为博物馆在其营销活动中没有充分调查观众需求、缺乏科学营销理论指导,针对此问题制定了aSiSa营销传播模型,归纳了基于此模型需要进行的实践步骤[12]。高霄旭《浅析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以博物馆淘宝网店的运营为例》(2015)中,整理了博物馆商品销售的主要方式和特点,通过数据采集的方式分析故宫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四川博物馆、陕西博物馆、建川博物馆“淘宝网店”的运营状况,从观众(消费者)、馆藏文物与展览、商业化三个方面,总结博物馆基于淘宝平台推广文创产品的营销策略[13]。李姣《“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创新策略》(2017)中,通过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特征和价值的梳理,在“互联网+”背景下对文创产品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分别列举了在微博、微信、官方app以及SoLomo联合o2o营销模式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营销策略和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14]。孟浣女《数字媒体环境下博物馆的品牌塑造和发展趋势研究》(2017)中,阐述了博物馆的品牌塑造理论,通过对博物馆与数字媒体各自的发展现状、整合的必然性、博物馆品牌塑造的形式以及作用和特点,从品牌展示、设计、传播、创意等方面考量数字媒体环境下博物馆的品牌塑造。例举国内外博物馆品牌塑造发展的案例,提出了“博物馆品牌感情化”与“博物馆品牌跨界整合”概念[15]。李琮《我国文博机构文化产品营销策略研究》(2017)中,认为我国文博机构文化产品存在“两极分化严重”“消费者认可度低”的问题。通过利用Stp理论、4p营销策略组合理论以及4i理论,对比分析国内外先进文博机构文化产品营销策略,整合出有利于我国文博机构文化产品营销、价格、渠道以及推广的策略[16]。宋青《故宫系列文化产品的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2017)中,以新媒体为切入点,整理故宫文创产品营销现状、创新渠道以及营销策略。通过宏观环境、微观环境、Swot三个维度的分析,对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环境与营销渠道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例举并分析了其在新媒体营销路径与营销策略上的成功案例[17]。谢晓彤《基于叙事理论的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内容营销研究》(2018)中,整理出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内容营销的运行模型,并对其文创产品的叙事文本进行概述与分类,从叙事主题、叙事角度、故事情节、叙事语言四方面对其文创产品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对其内容营销策略进行分析,认为故宫文创需要从想象和现实两个维度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总结了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解决方案[18]。

博物馆研学方案篇10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工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当代博物馆不应当只是一个单纯的国民文化补习、怀古思今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获得知识、接受熏陶、收获启迪当然不可或缺的,享受幽雅、体验静谧的文化氛围也是必不可少。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气氛中调整一下工作状态、缓解一下现实压力和放松一下绷紧的心弦,将是博物馆的时代主题。如何高度重视和全力搞好博物馆管理,就成为博物馆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今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主要靠文物的陈列、图片的展示、视听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完成的。理解特定的博物馆学术性质,按一定的文化秩序组织编排,灵活的分寸把握装饰语言、客观独特的视角阐述,寓教于乐,从而满足当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往事的回顾、情感的抚慰、信仰的寄托之需要。从而达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和对话。这已经成为当代博物馆建设的时尚标准。下面结合我们喀喇沁旗的实际,略谈一下博物馆的管理工作。

一、要建立健全制度,细化具体措施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是好事,但管理不到位,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这其中制度缺失将是一个瓶颈。许多博物馆规章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有的博物馆甚至还没有制订免费开放的各种安全工作预案和紧急处置办法。过大的人流量会给参展质量和文物保护都带来压力,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应对,后果难以设想。博物馆必须制订有关免费开放的各种安全工作预案,专门设立应急事件处理办公室和观众投诉接待室,随时解决因免费开放游客大增而随时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

具体措施可以学习一些博物馆采取的“免费不免票”、限制每日参观人数、合理控制观众流量等方式,以确保观众的人身安全、文物安全和场馆设施安全。在避免观众过于集中的同时,各博物馆在实施免费开放之后仍然可接受团体预定,各机构或旅行社可以提前预约,以便博物馆方面及时进行调控。博物馆在做好以上工作时,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措施。同时,对中央空调、恒温恒湿、安防、消防、电梯、照明、展柜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维护和检修,增设展馆应急照明系统;增设、增加导示牌、触摸屏、滚动式电子显示屏、电视机、轮椅、婴儿车、雨伞架、自动存包柜、咨询台、饮水机、休息座椅等设施。为观众提供一个宁静、高雅的参观环境,同时为观众参观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博物馆文物管理队伍

总体来说,我国博物馆文物管理队伍的现状是,多数博物馆的文物管理人员由于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所限,充其量只不过是馆藏文物的守护者和保管者,仅从事简单的文物摆放和文物查询工作,既谈不上文物的鉴定和鉴赏,更不具备研究文物和利用文物的技能与水平,严重制约了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博物馆的对外形象。为了顺应博物馆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就必须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物管理队伍。其办法无非是两种。

一是邀请文物专家来馆,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研究和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或者是委派文保部的工作人员到国内文物管理工作搞得好的博物馆学习考察,与同行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借鉴与吸收人家的文物管理先进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二是今后博物馆对外招聘工作人员时,要重点吸收一些具备文物研究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文保部工作,从而增强与状大文物管理队伍的力量。

三、用积极创新精神加快实行文物博物馆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

文物、博物馆的机构改革是建设先进文化和文博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大势所趋。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该认识,文物博物馆的机构改革是增强文物博物馆自身发展活力,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物、博物馆及世界遗产地等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和规范文博行业组织,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和要求,建立适合文博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有利于中国文博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是深化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力争用3至5年时间,逐步建立起符合文物、博物馆事业单位特点的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健全竞争和激励机制,搞活用人和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管理机制。

三是要以《文物保护法》为指导,加强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

四、强化安全意识教育,注重安全保卫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