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管理配套规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1:57

医保管理配套规章篇1

医院的发展需要和谐的环境,通过强化医院的科学管理、优化结构、诚信文明服务,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等手段,提高医院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医院管理和谐环境

一、医院的发展需要和谐环境医院的发展需要和谐的环境,通过强化医院的科学管理、优化结构、诚信文明服务,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等手段,提高医院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及公益性质,根据医疗保障任务的要求,确定适宜医院和谐建设的规模,加强医护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落到实处,保证为患者提供最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二、当前医院还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1、“以患者为中心”未能有效落实有的办院思想存在偏差,运作过分市场化、商业化、企业化,忽视医学科学自身发展规律,不重视职业道德和军队光荣传统教育,不注重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和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f盲目“求新求大”,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有的医院服务设施、服务程序不到位、不配套;有的缺乏“诚信”医疗服务。收费不公开、不透明,甚至分解收费、比照收费和重复收费;有的医师责任心不强,不能较好地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工作粗枝大叶,误诊错治,发生责任性医疗差错和事故;有的忽视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及合法权益与合理要求,服务态度生硬,缺乏情感交流,对“病”不对“人”,少数人员职业道德滑坡,“拿红包”、“吃回扣”,为提成给患者做大项检查,开高档、贵药大处方。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使患者缺乏安全感,人民群众不满意。2、社会转型期矛盾在医院的表现国家卫生体系改革与我国整个国情暂时不相适应,改革配套措施不同步,医疗仪器、药品流通环节过多造成价格虚高和增长过快,社会保障事业、农村合作医疗等改革不尽完善,造成了患者和人民群众对最终执行这些政策的医疗机构的误解,易产生医患矛盾。3、患方及社会部分人群认知缺陷患方及社会部分人群的思想、文化素质不一,常以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或夸大地看待媒体对医院缺陷的曝光,主观臆断地评说医院行为的优劣,对医方缺乏信任感,不遵守医嘱,过分干涉医疗行为,甚至无理取闹,构成了医患关系中的又一突出矛盾。

三、构建和谐医院的对策与建议1、构建和谐医院必须牢固树立规范化管理的意识规范是管理的基础,管理必须规范。规范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和获得最佳秩序为目的。每所医院都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但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执行不力、法规意识淡漠的现象。医院规范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完善的规章制度,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训练有索的管理人员和确保规范管理运行的手段。规范化管理要体现在医院的每项工作中,落实规章制度是重点,提高医疗质量是关键。要用工作中的实例教育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关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要注重教育的即时性与长期性结合。规范化建设不仅仅依靠建章立制,更重要必须体现在执行力方面,要使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能把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强严格监管机制和奖惩制度的落实,以此强化医务人员遵守规章制度的主动性,自觉性。2、构建和谐医院必须加强基础医疗质量建设。学科建设应根据医疗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从医院的功能定位出发做好人才引进、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等工作,不应提倡每所医院都必须开展器官移植等高难手术;明确学科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就要努力发掘和培育自身的特色技术,使其发挥技术辐射作用,各医院在功能、优势、服务等方面应有所不同,不能用一个模式建设、一个速度发展,应该从当地实际情况和医院自身条件出发,不能贪大求全,在购置和以合作方式引进设备时,应特别注意论证基础设备、设施的配套建设问题,要以常规设备为重点,以配套完善、提高效益为目标,防止设备条件与医院结构、功能定位上的不相一致,高精尖设备与基础设施的失衡,设备与学科人才建设脱节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医院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使医院的内涵建设具有根本的依靠。3、构建和谐医院必须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在医院管理中,应提倡科技队伍与管理队伍并重的思想,科主任和护士长肩负着科室行政管理和学科带头人的双重重担,是实现有效医院管理的基础,他们对于学科的发展,人才梯队的培养,医疗质量的保证,诊疗水平的提高,科研及教学任务的完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科主任、护士长应努力主动学习相关管理知识,将管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管理能力。医院必须在医疗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经济管理和决策能力等方面对科主任、护士长进行系统培训,因为这个层面的工作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科室的发展。进而影响全院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应采取引进与培养,通科培养与专科训练,在岗培训与脱产培训等方法,努力培育一支又红又专的人才梯队;稳妥解决高层次专业人员老龄化、部分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部分中青年骨干素质不够全面、能力单一等问题。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要强凋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培养,同时注意在思想方法、工作思路和管理技巧上进行帮带,促其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4、构建和谐医院必须重视建设良好的医院文化。实践证明,在医疗模式转变、医疗体制转型、医疗服务理念转换时期,医院要主动适应,既要注重技术、规模等硬件,更要注重医院文化建设这一原动力。医院文化是一种资源,通过优秀人群的实践与传播使广大医务人员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进取向上的凝聚力形成厚重的无形资产;医院文化是一种群体意识的积淀,能使人自觉转变观念,提升管理理念和水平,从而转化医院的管理机制,形成医院发展的推动力,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真正在临床实践中得以体现,以往“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终将被“以患者为中心”所替代,“优质、适价、高效”将是广大患者选择就医的基本标准,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夯实医院文化的底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也具有阶段性,只有坚持投入,不断从文化底蕴中提升医院的共同取向,医院的整体建设才能向着以人为本、全面统筹、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医保管理配套规章篇2

1县级公立医院在运营的过程中关于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1)制度问题。根据调查,我国相当多的县级公立医院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方面并不完善和健全,有的医院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因此也没有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规章制度。湖南省内的一家县级公立医院,其在新的规章制度出来之前,在固定资产的结算中,它是不计折旧的,这样就导致没有对应的成本核算。此外,医院在购置医疗设备的时候,对其使用效率没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这就为后来医疗设备的闲置埋下了隐患。(2)职责问题。在县级公立医院的运营当中,由于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核算,就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浪费。而医院相关管理机构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与否。由于医院管理机构的职责分配不明确,会导致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医疗设备的采购不合理、维修过程不透明、资产数据不透明等等。而这些因素会使得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在面对外部竞争的时候,则失去了基本的竞争力。

2针对县级医院关于固定资产问题的措施

(1)完善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制度。医院在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时候,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可以照搬其他医院的制度。县级公立医院应当建立一套从采购到报废的一整套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做到透明和公开。一般来说,各个科室在申请购置新的医疗器材之前,都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分析,确保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才能按照规章制度,根据合理的医院程序向上级申请,申请通过了才能购置新的医疗器材。(2)明确管理职责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事先建立一个合理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并通过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部分的职责,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关于这个部门的设立,大致可以分为设备科、后勤科和财务科,设备科负责专用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后勤科负责房屋及其它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财务科负责固定资产的核算,清查以及大型专用设备的效益考核工作。(3)根据最新的国家标准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早在2012年,我国就已经实行了最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其中对于医院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医院在经营的过程中,应当把当月的折旧计算到当月的成本当中去。而这对于县级公立医院来说是一项繁杂的过程,从固定资产的种类,到相关医疗器材的使用年限,而且对于资产的来源都要计算清楚,正是由于固定资产核算工作的复杂,医院的有关部门在进行核算的时候,更加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确保固定资产核算的精细化、科学性和正确性。(4)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合理、安全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这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通过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变得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不仅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督,而且有利于资源在医院内部的有效利用。除此之外,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一定要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必要的时候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系统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固定资产资料的可靠性和权威性。(5)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大潮中,应大力呼吁省级及中央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资金投入。我县为省级贫困县,又是农业县,县级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对县级公立医院的投入也是力不从心,致使我院的搬迁工作进展迟缓,医疗设备陈旧,严重影响我院的发展。

3结束语

医保管理配套规章篇3

【关键词】医疗保险;法治;短板;建议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全民医保制度,最可靠的路子当属运用良法之重器、构建法治医保。

1构建法治医保的背景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然要求医疗保险全面进行依法治理,打造法治医保。这是大趋势、大道理,应该人人明白,人人践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从医保制度可持续的内在要求略论构建法治医保的迫切性。以1994年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医保制度改革试点为标志,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国已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目标,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民覆盖目标的实现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政府推动、增加投入实现的,走的是一条以扩面征缴为主要标志的外延扩张式发展之路,制度的公平性不强、成熟度不高、可持续性面临风险。支撑制度可持续的物质基础——医保基金收支失衡的风险越来越突出。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城镇基本医保基金收入增长率为18.9%,而支出增长率达22.7%;新农合基金收入增长率19.6%,支出增长率20.8%。

同年,全国已有225个统筹地区的职工医保基金出现收不抵支,占全国职工医保统筹地区的32%,其中22个统筹地区将历年累计结余全部花完。居民医保基金全国出现收不抵支统筹地区已有108个。卫计委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近三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幅达13.20%,为同期GDp增幅的1.62倍。2000—2013年,职工医保基金收入年均增幅33.20%,而年均支出增幅达34.39%。报告指出,以此趋势推测,到2017年职工医保基金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到2024年将累计出现赤字7353亿元。尽管上述数据来源不同,但结论相同:基金支出超过基金收入,赤字已经出现,如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基金赤字风险将会越来越严重。

除了医保基金收支失衡之外,其他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同样不可忽视:支付制度改革不完整、不系统与基金绩效普遍过低并存;就医诊疗行为不规范、欺诈骗保猖獗与取消两定机构行政审批后的无说法、无所适从并存;城乡医保管理体制分割、资源分散与整合的复杂性、艰难性并存;厘不清社保与商保、基本保险与补充保险、基本保险与“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保障的关系,过分夸大与削弱基本医保的现象并存,等等。这些问题说明,全民医保亟待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式发展转变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从以行政推动、财政投入为主转变为依法治理、提升基金绩效为主的发展方式,全面构建法治医保,推进医疗保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医保法治短板的主要表现

2.1医疗保险的专项立法尚属空白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主要体现在两部综合性法律法规中。一部是1951年2月政务院公布实施的《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是一个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四项保障待遇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依据《劳动保险条例》建立了劳保医疗制度,保障对象是各类企业职工和职工的直系亲属(由企业报销1/2医疗费用)。条例所规定的工伤、医疗、养老、生育四项待遇,在概念上并未冠以“保险”字样,而是将工伤保险表述为“因工负伤、残废待遇”,将医疗保险表述为“疾病、非因工负伤、残废待遇”,将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分别称为“养老待遇”“生育待遇”。这种表述具有科学性,因为这四项待遇是由政府制定政策、企业出资的保障制度,不是保险制度。另一部是2010年10月28日颁布、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一部集五项社会保险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保险法律。

该法在总则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提出五项社会保险的概念,且分别均有专章规定,是社会保险法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填补了基本医疗保险概念及其立法的空白。当然,“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并非社会保险法出台才有。12年前的199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就明确提出了“基本医疗保险”概念,并成为由企业劳保医疗制度转变为新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性标志。但是,本文是从法律视角研究医疗保险,44号文件是政府的行政规章,称不上法规,更不是法律。由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早于、快于医疗保险立法。在法律法规缺失的情况下,政府文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彰显政府的动员、组织和推动能力。但对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建设没能进行总体设计、超前建立或同步跟进,且社会保险法中的某些医疗保险条款也已过时,医疗保险立法的滞后状态迄今未能改变。

2.2现有法律条款过粗,不适应

医疗保险管理要求首先是缺乏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社会保险法是一部支架性的基本法律。同其他基本法律一样,贯彻实施须有配套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包括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形成一个纵向的由基本法律制度到实施细则、操作规范、监督检查的体系。而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与医疗保险相关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医保领域的改革实践执法无据。二是社会保险法中的部分条款执行成本高,且参保风险、基金风险、行政风险较大,又缺乏规避和化解这些风险的具体政策,导致地方不敢积极推行,如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其追偿总是以耗时费力无效果而告终。三是缺乏从上到下的执法监督检查体系,导致执行难到位,致使社会保险法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其次是现有法律不适应医疗保险改革和管理的实际要求。医疗保险直接涉及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参保人就医选择的有序性等方方面面。因此,医疗保险不仅要管理好法定人员的应保尽保、基金的应收尽收,更要管理好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医疗服务质量、医保基金使用的绩效、参保人员的就医流向等就医诊疗行为。为此,世界上不论哪种类型的医疗保障国家,无不高度关注就医诊疗行为的管控。第一个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德国,为管控医疗费用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1977年出台了《第一次抑制医疗费用法》,4年后的1981年颁布《第二次抑制医疗费用法》和《医院医疗费用控制法》。1998年颁布《增进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之间的团结法令》,限制医疗服务提供方以创收性处方为盈利方式的医疗行为。反观我国,管控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社会保险法对医疗服务的规定只有一句话,即第三章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医疗机构应当为参保人员提供合理、必要的医疗服务。”过于原则和单一,难以操作。

2.3有法不依、以政代法的现象严重

存在将法制改为法治,其核心要义就是实现立法与执法的统一,形成尊法信法执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但在医疗保险问题上,置法律于不顾的现象严重存在。部门文件冲击社会保险法。由几个政府部门联合下发的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竟对社会保险法关于“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的规定不屑一顾,硬从医保基金中切出一块,交给商业保险公司进行“保本微利”的经营。请问:这种做法有法律授权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再请问:下发大病保险文件的那几个部门是不是行政机关?如果是行政机关,又没有获得法律授权,是不是有法不依而“乱作为”?法律面前置若罔闻,逆势孤行。

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中,关于管理体制的归属问题屡遭节外生枝的干扰。有的主张一手托两家,卫生部门既管医疗,又管医保;有的主张各为人社、卫生划出几个地区,分别管理一段时间后组织第三方评估,谁管得好就让谁管;有的部门把节外生枝作为医改深层次的问题,派出人马跑到各地调研、论证,甚至求助于所谓的国际经验。为什么说这些行为是节外生枝呢?因为早在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已经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规定,总则第七条明确提出:“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由此可见,人社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是法律定论和法定职责,还用得着劳神费财再论证吗?不仅有法律的规定,也有成功的实践。2015年底以前,重庆、天津、宁夏等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进行了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这些地方均将管理体制划归人社部门,又为何视而不见呢?说穿了,就是想通过“搅和”和“折腾”将人社部门法定的社会保险管理职责变成卫生部门的权力。但是,“搅和”不会改变总方向、总趋势。绝大多数地区都会遵循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和先行探索地区的路子理顺管理体制,这是大势所趋。个别人、个别地区被“搅和”得一时迷失方向,不顾法律规定,将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体制划归卫生部门;有的另起“炉灶”,成立由财政部门管理的医保局。这两种做法都是“瞎折腾”。但我们相信,这样的地区在饱尝一段时间的逆行苦果和孤独之后,也会像江苏省的常熟市那样回归按规律行事、按法律办事的轨道。

2.4守法意识缺失,欺诈骗保的违法违规

活动日益猖獗由于打击欺诈骗保缺乏法律依据、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2015年8月17人民日报披露,在贵州部分地区,从县医院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再到私立医院,均查出套骗医保基金问题,出现了塌方式集体沦陷。六盘水市抽查定点医疗机构135家,发现涉嫌套取新农合基金及基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的有107家,占76%以上;安顺市抽查定点医疗机构41家,均不同程度存在套取新农合基金的行为,问题查出率达100%。审计署2012年8月的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公报称,部分单位和个人违规牟取不正当利益。有4家药品经销企业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6.76亿元,虚增药品成本牟取非法利益;6个省本级、75个市本级和226个县的医疗机构等单位通过虚假发票、虚假病例、挂床住院、滥开药物、虚报人数等手段套取医保资金2.87亿元;部分医疗机构采取违规加价等方式乱收费1.94亿元。上述情况无不说明包括少数参保人员、医疗服务人员在内的部分社会成员尊法守法的意识严重缺失。

3构建法治医保的对策建议

3.1加快立法进程,急用先立,补齐短板

鉴于医疗保险立法任重道远,应该分清轻重缓急,从现有法律基础出发,急用先立,补齐短板,逐步完备。现有法律基础,就是立足于已经颁布实施五年的社会保险法,尽快出台配套法规《基本医疗保险条例》,这是当务之急。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应该在基本医疗保险条例的基础上颁布基本医疗保险法,让医疗保险有专门的基本法律。有观点认为,在社会保险法中设立医疗保险专章就够了,不必建立医疗保险基本法律。笔者认为,我国的医疗保险是一个拥有13亿保民、12万个定点医疗机构、19万个定点药店的世界上最庞大的医保体系,调节医保与医疗、医保与医药、医保经办机构与参保人员、医疗机构与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关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应该有一个国家层面的基本法律担当此任。从国际看,只有几千万人口的德国,既有基本法律《疾病保险法》,也有规范参保范围、医疗行为、就医行为、经办机构行为等方面的配套法规,仅笔者的案头就达12件。而且还有包括12卷的《社会保障法典》,将医疗保险纳入其中第五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德国医保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值得我国借鉴。

3.2强化法律实施,排除行政干扰

强化法律实施,应摆正权与法的位置。在我国,法律实施的主要瓶颈在于行政权力大于法律、官治大于法治。因此,应将政府部门、政府官员的决策行为、领导行为、管理行为规范到法律规范之中,排除以言代法、以政代法、以权压法的恶习。为防止或减少以权压法恶习的屡屡重现,对于政府及部门出台的涉及医疗保险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建议增加社会公示环节,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有说话的机会。有的规定还应该征得参保人员的同意,如动用基本医保基金建立大病保险资金,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征求保民意见,这是合法性的要求,也是尊重参保民众权利的要求。医保基金是参保人员的救命钱,是社会保险基金,不是政府财政,政府无权直接动用,但可以通过法律授权来解决。在没有授权、没有征得保民意愿的情况下便将医保基金用于非基本保障,过于武断或蛮横,应该作为构建法治医保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来破解。

3.3加强执法衔接,形成部门合力

这是一个老话题,又是难题,还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课题。实施医保法律法规,仅靠医保经办机构甚至人社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奏效。人社部门及经办机构没有判罪权,骗取医保基金的大案要案的犯罪嫌疑人对此少有顾忌。迫切需要公安、法院、卫生、审计等部门的及时介入,与医保经办机构形成合力,协同作战,增强执法的威慑力,提升执法效率。

3.4加强执法监督,打击欺诈骗

保为提升监督效率,须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发挥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政府官员对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整改建议置之不理怎么办;二是如何将行政监督、社会监督、专业监督、司法监督由分散行事变为有机结合,形成打击欺诈骗保的监督体系和合力;三是如何将多年存在的事后监管为主,真正转变为以事前、事中监督为主;四是如何利用新媒体拓宽监督渠道,提升社会举报的便捷性、及时性;五是如何将依法打击与舆论引导结合起来,形成欺诈骗保可耻、举报违法光荣、全民自觉守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东进.让认知聚焦常识让制度回归本位[J].中国医疗保险,2015,87(12):5-8.

医保管理配套规章篇4

关键词保洁工作医院感染控制存在问题对策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sup】[1]【/sup】,工作中一般注重各项操作和消毒的管理以及各项消毒管理登记环节【sup】[2]【/sup】,却恰恰忽视了对保洁人员的管理,这是一项重要的环节。现就保洁工作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此保洁员40人,均为女性,年龄30~45岁,文化程度为高中文化、初中文化、小学文化等。这些保洁员均来自附近的农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由于保洁员的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动性大,未经正规培训,常常缺乏医学卫生知识。

消毒剂使用不规范(缺乏消毒隔离知识):由于保洁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消毒隔离观念淡薄,尽管接受了保洁方面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但仍然对保洁相关的医院感染知识知之甚少,没有意识到疾病传播的危害性。在配制消毒液时不能严格按照要求的浓度配制。导致消毒液浓度不达标。

自我防护意识差:保洁员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对感染认识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再加上职业的特殊性,每天都要接触处理一些医疗废弃物【sup】[3]【/sup】,接触污物时经常不戴手套或不摘去手套即接触洁净物品。加上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很容易被丢弃的锐器刺伤造成疾病的传播,增加自身感染机会。

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医院保洁工作一般推向社会化服务,采用保洁公司承保的办法进行,保洁公司对医院感染工作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感染的重要性,但是也为了减少支出,无消毒措施,保洁人员也没有防护措施,病区及病房地面的打扫只用水拖地,无地面84消毒,这样极易造成医院环境污染,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几率。

预防对策

加强保洁人员岗前培训,增强对医院感染知识的了解。医院在于保洁公司签订合同时,要注意公司对保洁人员的培训,同时应参加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对保洁人员的医院感染、医学常识等基础知识进行培训,使保洁人员认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及个人防护的重大意义和防护措施,了解清洁、消毒、无菌的概念以及医疗废物的分类。让保洁人员真正做到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进行卫生清洁,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装集中,防止外泄外漏,确保生物安全。

加强保洁人员的自身防护指导她们如何正确防护,如有损伤时要有正确的处理方法。强化洗手意识,指导六步洗手法,注意个人卫生,凡接触血液、分泌物、污染物均戴手套予以隔离,以确保保洁人员的自身健康。同时要求保洁公司管理人员按时、按需求配发口罩、帽子、橡胶手套、肥皂等。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及清洁、消毒、隔离的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保洁员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及安全防护制度等,使她们在工作中有理论指导、有行动依据。

加强监督和检查保洁公司的管理部门人员负责每天对保洁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督导和检查,发现并及时纠正保洁员工作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科室人员经常深入病房了解保洁员的工作情况,指出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责令其及时改正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有关部门管理人员。

对环节质量的监管因清洁工作随时随地进行,必须做好环节、细节质量的监管,否则,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如拖把、抹布是否分区使用,用后是否及时清洗、消毒、晾干;对门把手、水龙头这些经常触摸,易引起交叉感染的部位是否定期消毒;对发生传染病或者疑似病例的病人病房、用具是否严格做好了终末消毒;对医疗废物的回收是否按要求进行等。

参考文献

1李建仁.控制手术室感染的体会[J].山东医药,2002,42(35):81.

医保管理配套规章篇5

关键词:医师;管理制度;启示;执业兽医;法律法规

1我国医师管理制度介绍

1.1医师管理法律体系构成

目前医师行业管理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为核心,包含一系列与其相配套的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中,《执业医师法》对医师的准入、执业规则、考核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定,是医师队伍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根本保障,是医师人员管理制度体系的基本法律依据。在资格考试、注册方面,有《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具有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认定医师资格及执业注册办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办法》《医师资格考试违纪违规处理规定》等;在从业管理方面,有《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中医师、士管理办法》等;在考核培训方面,有《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等;在医疗事故处里方面,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等;在病历、处方管理方面,有《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

1.2医师管理基本制度

1.2.1医师资格准入制度。在我国医师资格须依照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取得。取得医师资格的主要途径:一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即获得医师资格;二是在《执业医师法》颁布之前取得一定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经相关部门认定后方可取得相应的医师资格。

1.2.1.1医师资格考试。医师资格考试的组织管理。国务院及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组织管理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医师资格考试的办法,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则具体组织实施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医师资格考试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两级,每级又包括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其中中医类包括中医、蒙医、藏医、维医、傣医、朝医、壮医、中西医结合医师8类,下面还有更细的分类。目前,我国医师资格考试的考试类别共有36种。医师资格考试形式。医师资格考试包括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实践技能考试合格后方能参加医学综合笔试。已经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如再报考执业医师资格,可免于实践技能考试。医师资格报名条件。执业助理兽医师和执业医师报名条件在学历要求和工作年限上要求不同。执业助理医师报名的学历条件为具有医学专业大专或中专学历的人员,实习时间是需要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等机构试用期满一年;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条件的学历条件为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实习时间同执业助理医师一致。对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的,具有专科学历的,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分别满二年方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专学历需满五年)。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人员和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并推荐后,可以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首先申请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然后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方式也分为临床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考试的具体内容和方案另行规定,不同于普通医师考试。这样的规定,降低对该部分人员的学历要求,更侧重于他们的临床技能和医术专长。

1.2.1.2取得医师资格的特殊情况。一是境外人员,需要取得中国医学专业学历,并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实习满一年才能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可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二是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人员,要有在华医疗机构作为邀请或聘用单位,与聘用单位签订协议,并须经过注册,取得《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方可获得资格;三是乡村医生,符合相关规定的,也可以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1.2.2医师注册制度。取得医师资格的,可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否则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申请个体行医的执业医师,须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五年,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2.3考核、培训制度

1.2.3.1考核制度。考核组织:医师考核是由专门的考核机构按照医师执业标准组织实施。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医师的定期考核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医师考核工作。为保证医学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临床工作,现对住院医师开展了规范化培训工作,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统筹管理。考核内容:医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等。首先由医师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负责工作成绩、职业道德的评定,考核机构对评定意见进行复核。然后由考核机构对参加考核的医师进行业务水平测评,测评方式可以采取个人述职,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的考试或考核,书写医学文书的检查,患者评价和同行评议等一种或多种形式。最后综合各项评议测评结果对医师做出考核结论。考核管理:考核不合格的医师,暂停其执业活动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则允许继续执业,不合格的收回其医师执业证书。

1.2.3.2培训制度。培训的组织:医师的培训计划及农村、少数民族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和组织开展。医疗、预防、保健机构需要按照规定和计划保证本机构医师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内容和管理:医师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通过培训来提高医师的临床诊疗能力。接受培训的医师要经过考核认证合格后方可通过培训

。1.2.4医师的权利、义务。《执业医师法》规定了医师的8项权利和5项义务,权利包括: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诊查、调查、处置,选择合理方案,出具医学证明,获得相应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参加学术交流、学术团体,参加培训与继续教育,组织和参加医师协会的权利及批评建议权等。医师的义务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及技术操作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关爱患者,钻研业务,宣传保健知识。

2我国医师管理制度特点

2.1法律体系完善采取平行立法方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针对《执业医师法》中的各项制度,在医师资格考试、注册、考核培训、行为规范等各方面都有具体的办法作为配套补充。通过细化各项制度,建立相应的配套规章,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医师行业各项工作都能进入依法依规的良性运作轨道。

2.2法律制度可操作性强医师管理法律体系规定的各项制度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各项制度有序衔接,操作性强。如在医师资格考试方面,实行了分级、分类的考试模式,确保考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考虑到学历与专长兼顾,既考虑和重视学历,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给传统医学师承、确有专长人员进入医师队伍另辟蹊径;在资格获取方面,对外国人、乡村医师等不同人群取得医师资格的途径都有明确的办法规定。通过对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形分别制定相应办法,明确不同主体职责权限、行为规范及法律责任,更便于医师队伍的管理和监督。

2.3充分保障医护人员合法权益保障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当是立法最重要目的之一。《执业医师法》中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医师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提出保障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在基本工作条件、待遇、人格尊严、自我提高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进一步维护了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其社会地位。同时,规定义务,将其具体的工作职责规范化、法律化。

3我国执业兽医管理现状

在我国,执业兽医制度已基本建立。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正式提出推行执业兽医制度建设。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进一步明确了执业兽医制度的法律地位。农业部先后制定出台《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稳步推进执业兽医制度建设提供保障。我国执业兽医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国家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对考试的报考条件、考试内容、证书发放等都做了相应规定。针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具体组织实施,农业部还制定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管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保密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二是执业兽医注册、备案制度。按照《动物防疫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规定,取得执业兽医资格,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应向注册机关申请兽医执业注册、备案,并规范了执业兽医注册、备案的程序和条件。三是执业兽医从业管理。《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在执业兽医的配备范围、执业兽医师和执业助理兽医师的从业范围、处方笺和病历的使用、执业兽医的义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有效加强兽医从业人员管理。四是继续教育培训考核。《执业兽医管理办法》中规定“执业兽医应当定期参加兽医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实际工作中,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和社会机构也在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组织执业兽医继续教育,但由于没有强制性要求,且目前执业兽医继续教育更多是市场行为,参与积极性不高。

4对我国执业兽医法律制度建设的启示

4.1构建执业兽医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兽医人员的法律法规,在兽医人员管理方面仅有《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执业兽医管理办法》的配套规范性文件主要集中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方面,包括《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管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违纪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保密管理规定》等。在操作层面的规定和规程尚未配套,有些制度的推行缺乏立法支持。应借鉴医师管理法律制度体系,针对兽医管理的具体制度制定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形成健全、完善的兽医人员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4.2借鉴完善执业兽医管理制度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有些长期从事兽医工作人员,其学历、职称不符合考试办法规定,从而不能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二是考生中有些专长宠物诊疗,有些专长畜禽诊疗,在参加现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全科考试或水生动物类考试时,仅对其擅长部分内容答得好,从而影响整体成绩。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借鉴医师资格制度中专业与专长兼顾的方式,给确有专长的兽医一定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借鉴医师资格考试分级分类的方式,按照动物种类将考试进行分类,通过细化考试类别,提高考试的针对性与考试效果,体现择优的目的。另外,我国执业兽医在继续教育、行业自律、医疗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也未建立起来,可以借鉴医师相关制度,来完善执业兽医管理制度体系。

医保管理配套规章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技术不断在医疗器械上得到运用,医疗器械往往是多学科技术的结合,自动化程度和精密程度越来越高,使用和维修越来越复杂,安装和使用环境要求高,这使得医疗器械管理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医疗器械管理已成为医院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医疗器械准入管理

1.1可行性调研论证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疗器械配套。配套越完善,医院的功能就越强,越能促进医院发展。但在实际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基层医院资金困难及多重审批制度的制约。不可能需要什么就装备什么,如何在多重审批制度许可和利用有限的资金,进行医疗器械购买装备,成为医疗器械管理的首要任务。必须进行充分调研,对可进行性加予充分论证,制定最优方案。为此我院在医疗器械选配时,遵循以下几大原则进行调研和制定:①可持续性原则,选用适合将来发展需求,有长远发展考虑,有分批完善的整体计划;②实用性原则,根据医院现阶段规模,发展方向、专科特点而定;③人才培养原则,考虑现阶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技术条件现状,配合人材培养发展方向而定医疗器械装备。本着各学科医学技术全面发展,重点提高的精神原则,有计划分批更新医疗器械装备,逐步完善加强医疗器械配套。

1.2做好市场调研和器械选型当今医疗器械市场采购选择可谓是种类繁多,为采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增添了采购风险。市场有大量伪劣、落后的产品,如稍有调研、选型不慎,就会给今后使用带来不便和给医院造成巨大损失。由此可见市场调研和器械选型的重要性,对各种预选产品的技术性能和价格进行比较,到已配置该产品的医院实地调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科学进行市场调研种论证。器械售后相关服务(使用试剂配套等耗材、维修及保养、后期相关技术帮助等),选型品牌的开发技术能力以及该品牌是否持续性都应考虑在内。

2加强医疗器械院内使用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器械数量增加的同时,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使用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如管理不善直接影响仪器设备操作性能及诊断准确性。由此看来,医疗器械管理工作是诊断和治疗的技术保证,必须建立强有力管理制度。

2.1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影响着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要使医疗器械的使用得到保证,就必须构建适宜的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工作制度、人员职责、操作规程、维修制度、保养制度(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建档分类制度、培训制度等。

2.2医疗器械使用管理档案的建立①为每台仪器建立户籍卡,一式两份,一份随置于仪器,一份置于医院设备科(院办公室),内容包括仪器的名称(中英文)、型号、厂家、购置时间、价格、保管人及电脑档案号;②建立电脑档案,对器械进行分类录入电脑并编号便于查找,内容包括户籍卡、操作手册、维修手册、使用说明、电路图等;③随器械设置使用登记簿(每次)、维修登记簿(维护、维修并及时录入电脑)。

2.3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实行分类专人管理责任到人,按仪器功能分类,由科室骨干分别负责,之后再按每台仪器使用次数较多者落实到个人。主要负责内容保养、配合维修跟踪、清洁等。

3加强医疗器械保养与维修管理

在医院办公室和科主任的领导、科室骨干负责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器械进行清洁、加强使用环境的控制与检查、保养(每日)、维护(每月小维护,每三个月大维护),并做好记录,如发现问题由专人跟进。建立维修制度,在保修期内加强与生产厂家联系,选用正厂配件、正规维修点,尽量做到定点维修。

3.1日常检查日常检查是一项经常性的维护工作,是设备保养的基础,可以预防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必需每天进行,这项工作一般是由使用人员进行。细致的日常维护保养,对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日常保养主要应做到保持仪器表面清洁。使用前应检查电压、电源或稳压装置是否正常。检查相应的电路、光路及水路是否正常、通畅,水路不通畅的应及时进行冲洗。使用中注意观察仪器的功能、性能是否正常并及时填写使用记录。仪器设备关机后应及时盖好防尘罩。

3.2定期维护定期检查与维护其目的是考查设备的精度、性能、状态和修理前检查。这是减少设备的损耗,消除故障隐患,保持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的防范措施。一般这项工作应由维修人员进行。为了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性能要求,与维修人员一起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除尘和清洁,并进行性能检测。定期运转部位,及时检查和更换易损部件。检查电路、光路及水路是否正常、通畅。检查大型或精密医疗设备的稳压状况和接地情况是否良好等。

3.3维修管理医疗器械发生故障时,除做好必要的记录外,要及时通知维修人员,不得私自拆卸。建立维修制度,在保修期内加强与生产厂家联系,选用正厂配件、正规维修点,尽量做到定点维修。

医保管理配套规章篇7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探析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公立医院要生存、求发展,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实行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医疗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本文拟就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关措施。

一、医院内部控制及其作用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指公立医院依照法律和国家各项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各部门的经济及医疗业务活动以及会计工作本身所实行经济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地、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以达到医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作用:一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二是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完整;三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促进医院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四是确保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协调、有序进行,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二、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医院领导层认识不足。医院院长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有些医院制度不够健全,业务不够规范,有的医院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因院长重视不够,只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忽略了关键的制度执行环节,使制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领导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办事手续繁琐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办事效率,因而既没有对执行情况严格监督和评价,也缺乏奖惩机制,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2、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各项法规、制度现已基本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但关于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有的医院虽然建立了一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不够科学、严谨,仅仅把一些业务规章制度当作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明确,稽核范围过于狭窄,影响了执行的效果。也没有针对医院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执行上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意识。目前,医院虽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经验和做法,开展成本核算,但是,许多医院还仅停留在科室成本核算上,尚未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和成本信息反馈体系。医院无统一的、标准的成本定额,医院成本控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算成本分奖金”的观念导致了某些医院的超前分配,制约了医院事业。

4、预算控制不够科学。公立医院预算编制的依据往往是简单根据上年预算,并按照卫生局的要求编制,预算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具体执行部门,也未进行可行性论证。由于预算编制的缺陷,造成了执行预算时脱节,削弱了其约束力。医院的预算管理大多流于形式,预算执行主观随意性很大,资金运营效率较低,使预算执行失控。因此,这样形成的预算不能反应环境的变化和满足管理的要求,对经营活动没有指导意义。此外,预算执行力不够且缺乏控制,预算调整随意,没有实行集体决策,预算得不到执行。

5、现状不容乐观和忽视。一是医院管理层用人的随意性,有的医院随意任用财会人员,甚至让没有会计证的人员也被领导安排担任会计。二是缺少正常性的会计监督,有的医院由一把手抓财务,实行一支笔审批,往往导致院长个人说了算,导致有的怕受牵连不敢监督,有的碍于关系搞假监督,使监督机制成为“形式主义”。三是会计主管部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缺乏日常的会计指导,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监督,甚至有的医院从来没有接受过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四是内部控制松懈,职责操作意识不强,精通业务、懂会计电算化知识人才匮乏,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思想上缺乏责任性,甚至有的无视财经法规,弄虚作假,使医院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五是医院会计只停留在简单的记账、算账上,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使其作用大打折扣,并导致会计信息的不严谨,失去了决策者参考价值。

三、强化健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1、建立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一是开展建章立制,搞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依据有关的法规政策,认真分析解剖医院存在的问题,抓住改进和改善医院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这个中心,围绕减少医院风险,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赢利水平这个核心,制定本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具体的实施办法。二是此类制度应该从定岗定员、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入手,按照合乎医院发展的要求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产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息真实。三是要考虑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既不能因为内控制度不健全对单位产生负面影响,也不能追求尽善尽美造成无限制支出。即建立医院经济活动和经济业务处理的操作程序,使医院经济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四是医院要按照《会计法》和《医院会计制度》建立会计账册,正确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保障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可靠,建立严密的原始凭证传递程序,明确原始记录填制人、审核人的责任。五是建立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各项会计事务按规定及时办理手续,进行会计核算,各类凭证内容完整,手续齐备,登记会计账簿符合要求,会计报表内容齐全,报送及时,做到账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

2、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框架和配套制度。一是树立现代内部控制理念,拥有一套高效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不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即明确的职责划分,使各个部门、岗位和员工都各自负责、相互制约。在横向上做到权力制衡,各部门之间在合理分工、职责分明的基础上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在纵向上做到精简办事程序,明确工作目标。二是公立医院要严格执行财政部门规定的回避制度,防止会计人员虚设,合理设置岗位,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有计划地进行岗位轮换,确保相互牵制作用的发挥。确保以制度管人理事,实现科学、规范管理。三是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如《医院财务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及绩效分配制度》、《成本管理及核算制度》、《费用开支审批权限暂行规定》、《医疗收费管理制度》等。

3、加强医院的风险评估。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消除一切风险,而在于控制所意识到的风险,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医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的经营管理同样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如市场风险、营运风险、技术风险等。二是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建立风险评估系统,以识别医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经营管理构成的风险程度,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医院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采购控制程序,药房管理程序等规章制度,及时防范和化解其中的风险。如在进行医疗新设备投资时,要综合医院的市场环境、地域、就医消费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做出投资分析,以降低投资风险。

4、强化医院预算控制。一是更新观念,使预算管理成为财务管理行为和理念,通过硬性的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二是收入预算要科学、合理预测编制;支出预算要量入为出,分清轻重缓急;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三是预算编制要细化到部门、项目,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便于执行和监督、协调和控制;及时分析评估,把预算执行情况与医院经营状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避免“编一套、做一套”。

5、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一是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缺失,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在医院内部应科学合理地设立内审机构,使其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地行使其监督权。二是保护医院内审人员依法行使职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强化医院单位领导人在审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必须保证审计资料合法、真实、完整,对那些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当事人、责任人,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不坚持原则、的审计人员调离工作岗位,以确保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三是财政、审计部门要督促医院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杜绝资金往来、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的违法乱纪行为,确保医院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

6、把握工作重点。一是关键环节和重点目标,如财务预算、成本、货款收回、债权债务清偿、费用支出等,尤其是医院门诊收款与医院住院结算、基本建设投资、修缮工程项目、国家资产、药品、库存物资、采购、领发与保管等存在有风险、易产生舞弊行为的环节。二是时间,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三是方向,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四是范围,对本院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五是要求,使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达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要求,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提出中肯意见和有效建议,以达到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在日常工作全过程的控制作用。

7、提高素质、全员参与。一是对人员的素质控制,通常包括对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控制。当前,要实现《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的高低。医院要重视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选用与培训;建立岗前培训、在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再教育制度,以确保医院内部控制工作规范、正确。二是加大业绩考评力度,做好责任分配、权利委派体系的建立。医院内部组织机构间、各经办人之间的科学分工和权力分配是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作用的软件条件。加强对会计人员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的考核,对不胜任者坚决更换,以确保会计人员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三是培养参与意识,发动医院全体员工主动介入和参与内控制度的各项活动,医院各部门和人员明确自己的权利、责任以及上级对他们的具体要求,提高内控制度的实施水平和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要综合运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才能真正建立健全完善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医保管理配套规章篇8

【关键词】大型医疗设备;冷却系统;生态冷源;构建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5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03-01

1概述

1.1目前,国内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主要城市或内地主要工业城市大多建有氧气厂,这类企业贮藏氧气的方式为液态冷储于液氧罐中。在需要时,通过空温汽化装置把液氧转化为氧气灌装瓶中外销。同时这类城市的冷库、冷饮、工业制冰服务需求也有很大的商业空间。他们采取的生产工艺多为电力制冷,生产时间长,其耗电量大,从而增加了工业成本。

1.2与此同时,许多类似规模的大型医院也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了液氧罐作为中心供氧系统的氧源。

1.3上述三个条件为本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建立生态冷源,既有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节能减排,所以是非常必要的。

2具体设备分析

以我院放射线科运行的Ri为例,这套设备是美国Ge公司的产品,2003年安装投入使用,该机恒温冷却系统额定功率为10Kw,每天运行8个小时,日耗电量为80度,折合碳排放量为70.6kg,运行成本(耗电折合RB每年约3万元。整机使用寿命以20年为参考值,仅恒温冷却系统使运行成本就增加了60万元。与之相似的大型设备还有该公司的磁导航一台,冷却系统功率是9.3Kw;2012年根据临床及门诊开单统计分析,为满足患者诊治需求又购置Ge公司的3t核磁一台。这套设备的冷却系统功率仍然是10Kw。那么这三套设备全年恒温冷却运行成本约为60万元,20年运行成本是180万元。因此,建立生态冷源是十分必要的。

3生态冷源

3.1冷源

3.1.1人工冷源从物理学角度看,人工冷源可以理解为通过机电或机械设备运行,把单位空间内的热量排出,获得与外部环境相对较低温度的封闭空间,这个空间叫冷源。如空调、冰箱中的压缩机。

3.1.2自然冷源从自然环境中,因太阳光直射纬度随地球公转而形成的季节性低温区域,如南极、北极、冬天结的冰都可做为冷源。

3.2生态冷源所谓生态冷源,没有特定的概念,我们是否可以把它看成是不需要消耗任何资源、近似零成本获得的冷源,如冻伤后用于搓揉冻伤部位的雪;寒冬季节在室外,给高烧病人降体温冻的冰。

3.2.1生态冷源用于经济领域实践目前国外使用一种冷源获得技术,既在封闭建筑内,以水为冷媒,借助专用装置,在冬季冻冰蓄冷,在夏季应用冷藏、保鲜的专利技术。这项技术应用于大型冷库比较合适,初期建设成本高,投入运行后操作简易,管理简单,且低能耗,几乎无成本。

3.2.2大型综合性医院生态冷源的建立①大型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人数众多,危重抢救频率高,吸氧服务需求巨大,这些都要求医院必须配备质量高、数量大、供应足的氧源,而且,氧气瓶管道排供氧的模式正逐渐被更稳定的液氧罐供氧技术取代。液氧要吸收大量空气中的热能完成汽化过程,这个汽化装置释放出来的冷能就是我们拟开发的生态冷源。②与其他生态冷源的比较:液氧生态冷源技术与其他冷源的比较,具有基础温度低-189℃、温度恒定、运行成本低,给大型医疗设备做冷源的配套装置的造价低、运行及管理、养护简单等特点。③该技术的应用状态:我们查询了国内农业、工业、医药、制冷等相关技术资料,国外同行业文献记载,自然冷源应用的报道分析文章很多。但与本文所述的类似技术的文章却未见发表。

4实现该技术的主要设备

4.1蓄冷库①根据制冷荷载确定蓄冷库的容积。②选择节能耐温材料,并采用节能设计方案。③充分考虑荷载需求,增加可能留足拓展空间。

4.2空温汽化器①主体选用耐氧化、耐腐蚀食品级不锈钢管制作。②吸热片选择导热性能好的铝质材料。③结构便于养护,便于更换。④必须设置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避免无关人员误碰发生故障。⑤应有双联设置。⑥附设室外等效空温汽化器1套。

4.3管道设计建造原则①采用耐氧化,耐腐蚀的食品级不锈钢管材。②管道外采用保温材料保温。③三个汽化器并联接驳。④未端与主干并联设置。

4.4管理系统配置①主控装置一套。②未端常态管理为电脑监控与人工巡视相结合模式。③主要节点设置监控系统。④管道系统配备专门技术人员巡护管理,定期排查防患。

4.5换热器①应用导热性能好,不易氧化,不易形变的材料制作。②双联设置,定期轮换运行。③留置维修空间。

4.6蓄冷池①双联设计,一用一备,便于维修及保障运行。②主构造之间使用弹性连接装置。③保障气密性。④构造件造取不易形变材质制作。

5人员配备

制冷、机电工程师1人,普通技工2人。

6效益分析

6.1初期投资在50万,设计使用寿命50年,人员工资年支出5万元,一年或两收回成本,月节余5万元,实现了节能。

医保管理配套规章篇9

社会医疗保险仍然是当前我国普通民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和医疗保障权的实现。2010年我国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为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最有力的法律保障,从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至今,我国的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在建立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医疗保险立法滞后,立法层次较低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医疗保险法律制度体系,在《社会保险法》中关于医疗保险的规定也多是原则性的。当前我国医疗保险的调整和规范主要依靠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国家以及地方的政策;然而,各地方的医疗保险政策规定也各不相同,给人一种我们只用行政手段而不是用法律手段来推动医疗保险发展的感觉。“医疗保险立法先行”这是从世界医疗保险发展史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原因是医疗保险的整个运行过程包括基金筹集、基金的运营管理、支付和医疗服务的供给会涉及到多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这都离不开医疗保险法的调整和规范。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立法层次低,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对医疗保险设专章,但只有些原则性的规定。医疗保险方面的单行法律尚未制定,导致目前各地医疗保险的规范主要依据国务院的决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有的地方甚至仅以地方规范性文件规定。医疗保险立法滞后、层次过低的现象既与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不相称,又不足以保障医疗保险制度的规范运行。

(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1.缺乏城乡一体统筹的制度设计

目前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体系是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部分构成,该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存在城乡分割、制度分设、资源分散、管理分离等体制性弊端。农村在保障范围、保障项目、保障水平等方面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模式不仅违背了保险大数法则的本质规律,而且造成城乡居民在筹资和待遇水平上的差距,降低了制度的公平性。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和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重复参保和城乡医保无法转移衔接的问题日益突出,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影响了全面医保目标的实现。

2.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设计存在弊端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引入主要是借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经验,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第一,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纵向积累,使职工在年轻健康时能为年老患病时储蓄医疗费用;第二,对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产生激励作用;第三,增强职工基本医疗费用控制意识。但是这种制度设计忽视了医疗保险的现收现付制与养老保险的积累制的区别。第一,疾病发生的不确定性使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具有随机性,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际上很难实现纵向积累。同时,纵向积累也不是个人账户的本质属性,个人账户是否发挥作用主要看它在基本医疗保险中抵御医疗风险起了多大的作用,而不是看它积累了多少,积累也是为了将来更有效的抵御风险。所以通过个人账户积累医疗保险基金的初衷是不恰当的。第二,个人账户起不到激励个人缴费的作用,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一般是用人单位直接从职工工资总额中扣除来缴纳,这样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的高低与用人单位缴纳费用的积极性有直接关系,而与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关系不大。基本医疗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即使在个人缴费积极性很高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用人单位逃避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情况。第三,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也十分有限。当个人医疗账户和社会统筹基金在结合方式上采取直通式的时候,当参保人的一小段有限责任并不能成为大的经济负担时,很可能把花光账户作为获得社会统筹支付的筹码,而且中国目前的医疗费用增长主要是成本推动,而不是需求拉动。所以,控制基本医疗费用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抑制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来实现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控制作用十分有限。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存在还有以下弊端,第一,个人账户造成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大量沉淀,降低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第二,个人账户分散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降低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第三,个人账户管理成本高,账户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大。第四,设立个人账户使基本医疗保险存在大量转制成本,同时降低了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因而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亟待改革。

三、完善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医疗保险立法

通过对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考察和思考,可知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在诸多方面都处于改革发展阶段,更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针对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立法滞后,立法层次较低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实现医疗保险立法由地方立法向国家立法的转变,提升医疗保险立法的效力等级。我国医疗保险立法以地方立法为主的现状,主要是因为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地区性试点模式,因此要实现医疗保险立法由地方立法向国家立法的转变,提升医疗保险立法的效力等级,扩大医疗保险立法的效力范围。完善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应当在总结试点地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适时地制定全国统一适用的医疗保险法律,这样既提升了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也实现了立法的统一性。其次,针对医疗保险立法层次较低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将分散的医疗保险行政立法转变成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系统化立法。因为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尚处于改革探索阶段,全国人大、国务院或其下属机构的医疗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数目繁多,这种低层次的零星分散的医疗保险立法不能保障医疗保险的顺利运行,因此,提升我国医疗保险的立法层次是当前医疗保险立法工作的重要目标。再次,我国《社会保险法》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仅限于原则性和授权性规定,对城乡医疗保险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筹资机制、支付制度、费用分担机制等内容无明确规定,只有授权性规定,这就要求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使这些授权的内容更加明确化具体化。从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实践看,急需制定与《社会保险法》配套的医疗保险法律法规,与《社会保险法》确立的医疗保险的原则性规定进行配套,对社会保险法已明确的内容在程序上加以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配套法律应对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问题、异地就医的转移支付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职工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等问题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最后,我国应逐步制定《商业医疗保险法》《医疗救助法》等医疗保险法律,形成与基本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医疗保险法整体框架。同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制定《医疗保险税法》《医疗保险基金审计法》等,增加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保障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行。

(二)探索建立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法律制度

全国目前已有多个省市进行了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如杭州,长沙等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统筹,这为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提供了实践基础。要实现城乡医疗保险统筹首先要做好统一的顶层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化解城乡统筹的阻力;其次,要推进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的统一,应当整合城乡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实现医疗保险的城乡一体化经办管理,同时要逐步整合城乡医疗保险的行政管理部门,实现行政管理的统一,奠定之后制度融合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最后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统一。在实现城乡统筹的基础上,设置多个医疗保险档次,允许城乡居民自由选择参保档次,使医疗保险制度的强制性与灵活性达到统一。

(三)弱化并逐步取消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医保管理配套规章篇10

【摘要】随着医疗的发展,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服务模式进入医院,临床路径是综合模式,通过临床路径的调整,可以加强交流,提高管理,加强教育,控制风险,减低费用,使医院更符合医学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护理管理;临床路径;外科;应用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由医护人员共同组成,针对某一特定疾病制定和实施的一整套内容简洁适用于大多数患者的标准化程序,通过临床应用可以严格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费用,增强各学科和部门团结协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近年来,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得到普及应用,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临床路径对规范护理行为,技术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临床路径的意义

临床路径是美国最早提出并实施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临床试验,成功降低了医疗费用,证实了临床路径的有效性。随着临床路径的广泛应用发展,现已成为医院管理、诊疗、评估的综合模式。相对于传统路径而言,可有效避免针对某一特定疾病所出现的多方面的差异,从而规范诊疗和护理行为,节约医疗资源,减少或杜绝差错纠纷,使患者在降低治疗费用的同时,获得最佳的治疗护理模式。

2临床路径的作用

通过实施临床路径,对医院、护理和患者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医院方面,可以合理配置医院资源,促进多专业、多学科之间的团结协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加患者信赖度和满意度,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疗护理方面,医护人员在思想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整体医疗理念,实现医疗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分析变异,改进工作,增强责任感,增强医护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护理差错。患者方面,可以选择最佳的医疗照护模式,享受高效、优质、低费、整体、连续的服务。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检查及费用全面了解,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护理过程,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临床路径的护理应用

首先由护理部牵头,组织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医护专家共同参与,通过充分讨论和论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收集分析大量管理、各个学科的诊疗、经济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临床路径表格,制定护理人员综合控制路径方案。从入院到出院,依据住院的时间流程,结合治疗过程中的效果,规定检查治疗的项目,顺序和时限,运用图表的形式控制质量和经费,形成一整套的护理流程图。其次管理人员要做好分配、协调、沟通等工作,包括各种质量控制路径的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按照路径表制定的时间顺序要求进行操作,确保临床路径顺利有效实施。

4体会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一种新的护理管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当代护理中,其不同于传统路径,对护理管理和护理人员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使护理工作不再是机械性地执行医嘱,而是各科室间、医、护、患人员间密切配合,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整体的、优质的护理服务,患者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医疗护理计划,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主动参与,相互促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从而促进护理管理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卢章云.临床护理路径在单病种医疗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志,2006,22(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