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重点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1:55

病理学重点知识篇1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CpBL教学改革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科学知识急剧增长的新时代,作为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也随之突飞猛进向前发展,旧的医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是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CpBL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新知识时期和培养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作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往往使学生在学习时望而生畏,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积极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探讨将CpBL教学模式引入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CpBL科学理念及形成基础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就因医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不断丰富、医学生负荷不断加重、在死记硬背理论的同时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的培养被忽视,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的偏差和危机,提出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问题。CpBL科学理念是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对传统的教学法不断进行分析、批判、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1.传统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是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系统地讲解基础理论。LBL教学模式具有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大,讲授的进展速度易于掌握,学习的系统性强等特点,对基本概念的讲授较为深刻、全面,尤其对于没有太多知识背景的低年级学生显得比较重要。但是LBL教学模式基本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摸式,以大量灌输、强调记忆为特点,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中的学习感受、体验及双向交流启迪过程,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地培养。

2.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与LBL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利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Barrows教授最早在加拿大memaster大学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实际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全世界已有2000余所医学院校采pBL教学模式,成为目前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摸式之一。

3.CpBL(CaseandproblemBasedLearning,CpBL)教学模式是基于“学教并重”的教育思想,在精选临床病例的前提下,提出相关问题,围绕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复习和讨论分析。在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中南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提出了CpBL教学摸式。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医学理论是为了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CpBL教学模式强调从病例分析着手,紧密结合临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查资料,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二、病理生理学采用CpBL教学摸式的优势及能力培养

病理生理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医学边缘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基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特殊学科地位,采用CpBL教学摸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具有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其任务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推理性,学生们普遍反映抽象难懂,学起来不得要领。CpBL教学摸式结合实际病例,提出问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意景,将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和具体疾病密切联系,把病理生理学抽象的理论感性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减少死记硬背,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病理生理学与多门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联系密切,其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需要应用有关的正常人体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综合、分析患病机体的科学思维,才能正确认识疾病时患病机体出现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和发病机制。CpBL教学摸式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联系,经过自学、讨论,提交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有条理的、完整的、系统的思维线条,可使病理生理学知识系统化,克服传统教学中人为将知识划分得零碎、不完整的弊端。便于学生复习、应用已有知识,学会归纳、概括,以完整地理解、系统地掌握病理生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3.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疾病,其责任是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在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架起“桥梁”,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具有开展CpBL教学的良好基础。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临床疾病的概念较多,使处于基础医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比较困难,而在该阶段难以安排学生上临床实践。CpBL教学摸式通过选择能紧扣课堂目标及知识点、既简明扼要又有一定难度的真实病例,带给学生一系列密切相关的基础、临床知识问题,以缩小与临床教学的距离。运用病理生理知识去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去理解临床诊治方法,可更好地完成桥梁作用。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多变问题的判断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病理生理学CpBL教学摸式的探索及实践

如何通过CpBL教学,将病理生理理论内容与基础知识、临床问题相联系,使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掌握牢固的病理生理学知识,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对CpBL教学摸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CpBL教学的病例选择。进行CpBL教学选择病例是关键。我们按照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及讲授的重点、难点内容,针对性地选择临床病例。紧扣课堂目标及知识点,对采用的实际病例进行一定程度的编写,使病例讨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适当地应用医学术语形象描述,使讨论的病例真实、简明扼要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能力。选择的病例先小后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使学生逐渐进入准确地理解病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出正确结论,掌握病理生理学习中重点、难点内容。

2.CpBL教学的组织实施:(1)在讲授课程中展示病例课后讨论,上课时把典型病例展示给学生,用病例导入教学内容,并以该病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能够使学生对病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结合病例提出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老师系统地讲解概念、病因、发病机理、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把病例中的问题一个个阐述清楚。课后给出相关讨论题,讨论结果上交给老师。老师经过认真批阅,发现问题,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学生,提出解决方法,使学生通过病例讨论分析掌握知识要点,巩固所学病理生理学的知识。(2)理论课基本完成后,精选2~4个涵盖教材中90%左右的基本病理过程和各个器官系统病理过程临床病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带共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老师提前两周将病例资料印发给学生,提出病例分析思路,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到图书馆及网络上查阅文献、专著和教材。各个教学班自行组织学习小组作为病例讨论单位,学习小组采用自由组合方式,小组内分工协作,查到的文献信息资料共享,相互讨论,寻找解决问题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3)安排课堂病例讨论会,在教学日历中安排2~4个学时在课堂展开病例讨论。各学习讨论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对病例的某一问题做专题发言,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任意提问质疑或补充发言,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了课堂病例讨论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讨论中老师首先是倾听者,然后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解答疑难,最后作出概括性总结。课堂病例讨论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及自我表达能力。

病理学重点知识篇2

关键词病理学启发式应用教学

病理学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中起到了联系、沟通的作用,病理知识体系与基础医学中的知识体系联系紧密,且临床医学中的检验、诊断与治疗均与病理学存在密切联系。对此,要重视完善病理学的教学方法,确保整个医学教育体系可以实现健康发展,并由此培养出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能够满足时展要求的医疗人才。①为了能够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要重视在病理学课程的实习带教中积极应用高效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在医学带教中有效掌握以及应用病理学理论知识,并由此提升分析与解决临床医学问题的能力。本文探讨了在病理学临床带教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相关问题,以供参考。

1在医学带教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原则

启发教学指的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与知识储备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确保学生可以在教学中获得思维方面的启迪,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发展创新能力,在获得启发的基础上主动探求真理、学习知识以及牢固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医学带教中主动学习实践性、理论性较强的病理学知识。②为了确保启发教学可以在医学带教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避免启发教学偏离医疗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明确应用启发教学法的原则。首先,应确保学生可以尽快了解、熟悉医院病理科中的工作职责、工作环境,如报告室、冰冻室、取材室、免疫组化及技术室的功能、职责等,同时让学生能够掌握安全防护技巧、病理检测操作规程等。其次,要针对病理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制定带教计划,将启发教学法合理安插到带教计划当中,让学生可以在启发式的医学带教当中系统性掌握组织病理、器官病理及系统病理等知识,同时根据学习效果对启发式带教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带教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与时效性的特点。③第三,在医学带教中应用启发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重视强化理论复习。复习及巩固理论知识是医学带教的重点内容,所以要应用启发教学法反复强调病理学中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指导学生在带教阶段不断强化记忆,如记忆宫颈癌活检切片形态特点等。

2启发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应用直观化启发教学法,有效巩固理论知识

在医学带教中应用直观化的启发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以感性思维理解与记忆病理知识要点,降低知识记忆与实践操作难度,同时有助于激发病理知识学习兴趣,有效培养问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针对医学带教的特点,在病理学教学中可以应用直观化的病历启发法。利用病历开展启发教学是提高医学带教效率的常用方法,在进行启发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临床病历作为教学的主线,将临床症状、临床体征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直观化认识、了解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的基础上记忆理论知识。④例如,在对呼吸道疾病的病理知识进行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展示患者的病历资料。性别:男;年龄:59岁,就诊原因为下肢浮肿、气短、心悸等;患者有10年左右的咳痰史及咳嗽史,症状可在冬季加重;近三年来,患者自觉气短及心悸症状可在体力活动后明显加重,且伴有下肢浮肿症状,在休息时临床症状可逐渐缓解;患者就诊前3天受凉,因此气短及心悸等症状加重,同时出现了腹胀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后可见发绀、消瘦;叩诊可闻两肺有过清音,合并桶状胸;paCo2为60mmHg,pao2为73mmHg,wBC为12.4?09/L,有35年的吸烟史。

2.2应用问题启发教学法,拓展思维能力

在医学带教中应用问题启发教学法,应重在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注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将问题作为启发思考的链条,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基础知识,并在理解病理基础知识后学会拓展自身的思维模式。在应用问题启发教学法时,首先应提出能够引起学习兴趣的问题。⑤例如,在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问题启发学生:适应、损伤及修复之间的顺序如何?适应的意义是什么?损伤会对组织器官功能产生影响吗?其次,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深度,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中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在循序渐进的探索当中获得思维上的启发。例如,在对脂肪变性、水肿变性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教学:在变性发生时肝细胞体积发生的变化如何?病理组织染色情况如何?肝组织器官功能将会出现什么变化?患者可出现什么临床表现?等。在应用上述问题进行启发教学时,能够很快让学生在带教中联想到肝体积变大、组织包膜紧张、重量增加等病理改变;在水增多的情况下,病理组织的染色将会变淡,且肝脏可表现为浑浊无光形态,触摸时有油腻感。

2.3应用演绎推理启发教学法,提高学习效率

在医学带教中需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病因知识、发病机制知识、病理变化知识以及疾病转归知识,为了让学生可以在临床中掌握与运用上述病理学知识,应采用演绎推理启发教学法。由于病理学的各章知识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在医学带教中教师应遵循演绎推理的原则启发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零散知识点串联成统一的整体。在应用演绎推理启发教学法开展医学带教工作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启发学生采用纵向推理演绎法与横向推理演绎法学习知识。横向演绎推理指的是在医学带教中要注意为学生阐述存在对等关系或并列关系的知识点,如梗死、栓塞、血栓、淤血等知识点。⑥纵向推理演绎指的是在医学带教中要为学生阐述存在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的知识点,如病因、发病、病情进展、转归及痊愈等,让学生在纵向演绎推理中学会整体联想与整体记忆,进而提升概括能力。此外,在应用演绎推理启发教学法进行医学带教时,教师还需要启发学生有机融合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点。例如,可以根据肝淤血、肉芽组织的镜下表现推理肉眼表现,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理变化对临床体征、临床表现进行推理,或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对病理变化进行演绎推理等。

2.4应用类比启发教学法,提升专业能力

类比启发指的是在医学带教中总结归类属性相同或相似的病理知识点,并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知识点属性的相似性进行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找出异同,由此在医学带教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⑦例如,对于呼吸系统中的炎症病变小叶肺炎、大叶肺炎进行教学时,可以先分类比较两种疾病的临床体征、临床表现、病变特点、病变部位、病理变化过程、起病原因以及好发年龄等,随后启发学生思考及联想小叶肺炎、大叶肺炎的并发症、临床表现、病变特点与病变部位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另一方面,在应用类比启发教学法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临床带教情况对比相同症状的不同病理机制。例如,可以在带教中比较肠阿米巴、肠结核、肠伤寒所引发的溃疡症状,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从形态特点、形成机制等方面入手,启发学生找出不同肠道溃疡病理机制的异同之处。例如,肠阿米巴在侵入患者的肠黏膜之后可不断繁殖,且肠阿米巴的滋养体可侵入肠黏膜中的疏松组织,在侵入后通过伪足运动的形式不断蔓延,在滋养体蔓延的过程中肠黏膜组织可出现溶解与破坏现象,并由此形成烧杯状肠道溃疡,而肠结核引起的溃疡通常为环形,肠伤寒杆菌引起的溃疡则多表现为小圆形病灶。⑧采用上述联想与类比启发教学法进行带教,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类肠道溃疡所具有的个性与共性,并让学生能够在带教中实现学以致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时展要求对病理学的带教方法进行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带教的积极性,并在教学中主动探索知识。在优化病理学的带教方法时,要注重引进先进教学理论与教育思想,全面融入启发教学模式,从而改善带教效果。

注释

①刘慧萍,谷旭宇,张国民,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休克”教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5(4):33-35.

②刘婷,李春旭,柏青杨,等.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新体系培养应用型病理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5):44-45.

③张磊,张子轩,魏清,等.对口高职护理医学基础综合课程(解剖、生理、病理)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6):76-78.

④王红艳,涂永生,张雅洁.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呼吸病理》网络课件的制作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4):376-379.

⑤林信富,郑海音,陈素娟,等.CpBL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10):1891.

⑥郑兰荣,卢林明,张帆,等.模拟开题研究对研究生病理教学中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J].大学教育,2014(4):97-98.

病理学重点知识篇3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课程;知识点;课程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桥梁课程,其病原生物内容、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涉及各个医学临床课程。

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相继出版。《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根据职业教育“贴近临床”的培养目标,内容在编排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有较大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交叉融合为病原生物,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病原生物各论则结合临床传染病特点,以传播途径为纲串写。我们使用该教材迄今已经两年。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读了整个系列教材的临床课程(《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以调研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情况,对《病原生物与免疫》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和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看法,旨在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仔细阅读和系统调研卫生部规划教材《成人护理》(上、下册,第1版)、《儿童护理》、《母婴护理》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第1版)教材内容作分类比较,了解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各知识点分布的密度、深度及其重要性。同时,将临床课程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照,找出两者的差距。

结果和讨论

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的密度见表1。从表1来看,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知识点占72%,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性感染(占32.1%),其次是病毒性感染(占18.1%),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知识点占28%。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病原生物约占总学时的2/3,免疫学约占1/3,与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点密度基本吻合。《母婴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较少,主要分布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章节。《儿童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知识主要分布于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免疫学知识点更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免疫性疾病病儿的护理”系统地介绍,并着重介绍儿童常见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免疫学在临床学科中的重要性。《成人护理》(上、下册)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最多,各系统的疾病病因中均有(病原生物感染致病/免疫机制致病),各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也常用到免疫学方法和手段。在常用诊疗技术章节中还常用到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等。在所有上述临床课程中均未涉及细胞因子这部分内容。

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从表2来看,在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最多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占73%),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次应用到免疫学中自身抗体概念和组织损伤机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用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病原学检查)占18.3%、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占8.6%。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实验时数仅6学时(总学时54时),实验学时比例明显偏低。

章节顺序的比较临床课程章节顺序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章节顺序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临床课程《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按照传播途径来介绍病原生物时也有困惑,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使学生感到混乱。

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临床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见表4。补体在临床课程中虽有提起,但有的仅提一下名称,有的仅说一下实验室检测时含量增减的意义。《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中白血病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而我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尚无这方面的知识。

改进建议

(一)教学时间——《病原生物与免疫》大纲适当调整

实验课时少,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利于学生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现在免疫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如何保证在3次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对实验内容、时间进行重新考虑,并有序地安排。可考虑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选修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限的54学时与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使得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跟上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个别知识热点。免疫学知识更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将与临床疾病有关的临床免疫部分,如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作介绍。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病原、与传统观点有相悖之处的新观念等可安排2~3次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进行介绍。

(二)教学任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

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现《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对临床已不使用的免疫学方法要进行淘汰,如对流免疫电泳等。

减少临床上少用或未涉及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应确立临床上有用的就是重点的观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将一些培养目标非必需掌握的教学内容过滤掉。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分子水平上介绍的免疫应答知识也可适当减少,补体的难度也可适当下降。

增加新的内容《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在白血病章节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这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和教学中要考虑添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教材中应予补充。

重组各论内容临床课程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其中《成人护理》传染病中再分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给学生带来困惑,建议转变视角,按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来编写,既注重病原生物的系统性,又对应临床《成人护理》中传染病这一章的顺序,也可参照《儿童护理》,将免疫系统疾病专门列出。

(三)教学实施——注重将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疾病融会贯通

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重视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讲自身抗原时,就可以举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使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能作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如免疫分子hl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可多联系临床。

总之,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临床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对照和论证后,可以去除原有《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任务中繁杂的内容,且可以将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和新近发展的内容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的教学。应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加以完善,找到基础医学课程贴近临床,满足医学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途径,从而使两者更好地衔接,有效地克服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弊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裘遂.病原生物与免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蔡小红.成人护理(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蔡小红.成人护理(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程学军.儿童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潘青.母婴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病理学重点知识篇4

【关键词】病案病案教学法内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9-01

第一、病案的定义及病案教学法的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用来记录病患疾病的发生过程、演变、预后、诊断手段、治疗过程、效果及转归的原始档案就是病案。病案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原始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有关疾病的记录,这可以说是病案的雏形。真正意义上的病案则来自于《史记》中的记载,其中淳于意有关“诊籍”的记录,再现了中国古代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1953年,中国国家卫生部将诊籍、病例、治疗过程等统一命名为病案。病案是医务工作者对于诊治经验和临床实践的重要记载和总结,对于后来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受到了医界和学界的重视。

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科学理论具有非常明显的临床特性,需要大量的实践。其理论内容具有枯燥、抽象、深奥、晦涩的特点,学生需要较强的定力和耐心才能够进行学习。这大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病案教学法以真实生动的病案为例,学生很容易参与其中,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学习,由枯燥的理论到生动的案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多的是作为医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其次病案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内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内科学的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结构的模块化和知识点的典型性,其逻辑性和复杂性则有所减弱。再加上内科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所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比较头疼。而病案教学法的使用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强调了临床表现的因果关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体现出临床医治的诊治规律,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最后,病案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内科学是无数医务工作者在长时间的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于人体疾病的反复研究和验证而得出的有效的规律性的总价。它是对于临床实践的高度总结,如果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内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但是随着医疗活动的市场化,内科学教学已经无法安排更多的临床实践来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但是病案教学法则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一缺憾。它通过相应的案例和问题,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临床实践的能力。

第二、以问题为基础的病案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1.授课前。对于初学内科学的学生而言,理论知识过于深奥和抽象。所以在授课前加入与讲授内容有关的临床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课堂开始前,先选择特点比较突出的病案,或是生活中比较接近的案例作为本次课堂的讲授案例。老师可以先介绍此案例的特点、临床表现、部分实验数据等,对于治疗过程、用药剂量等暂不告诉学生,并提出一个与讲授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课程内容结束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之前的案例,试着提出诊断过程、治疗方向等。这种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的优点,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重点记忆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一堂课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授课中。在学生对于内科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来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讲授某个疾病之前,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病案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小组合作诊治的方式来进行。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和集思广益之后,得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治疗方案,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授课后。在百人以上的大课堂中,学生对于内科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之后,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在详细讲解课程内容之后,在最后的十几分钟内,教师拿出一个病案,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学习方面的不足和缺陷,学习到其他人的长处。

参考文献:

[1]黄琼.病理学案例教学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8.

病理学重点知识篇5

传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以理论部分为主,涵盖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突变、遗传病以及优生等内容;而实验部分较少,只有切片制作与观察、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等几个实验。虽然这样的设置内容覆盖面广,但受课时所限,面面俱到的讲解只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而且理论部分比重远高于实践部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应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基于该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1优化理论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基因的概念、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大遗传学定律等,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应当删减;而关于细胞增殖、染色体等知识,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且在后续课程中还要涉及,可适当略讲,但要突出重点。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染色体畸变及单基因遗传方面,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后再学习相应的疾病,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疗手段以及优生咨询等临床应用性较强的知识。这样从原理深入临床,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医学遗传学知识。除对知识点进行优化外,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使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模块、基因遗传病模块、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以及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其中基本概念模块主要包括绪论、细胞与遗传知识、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结构与分类等,这些知识涉及大量遗传学概念、原理,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适合在课程初期进行教学;基因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遗传突变与修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以及群体遗传相关知识;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病、造成染色体病的因素及防范措施;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和临床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期最后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分类,使医学遗传学知识结构性、连贯性更强。

1.2调整实验项目,增加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但受课时限制,实验项目少,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与临床联系不紧密。因此,提高实验课比重,增加实验教学内容非常必要。首先,将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分裂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其次,对核型分析实验进行改进,增加对常见染色体病患者核型的比较;系谱分析实验不能局限于对现成的系谱图进行分析,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另外,增加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皮纹分析、染色体病例观察以及遗传咨询等实验,将视频学习、图片分析与医院实诊相结合,使学生既体验了临床真实工作,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医学遗传学知识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1案例教学法遗传病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既要联系理论又要结合临床。应用案例教学法,以临床真实病例或实验作为切入点,引出医学遗传学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契合点,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时针对不同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分别给出临床典型病案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判断,提出疑问,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案。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和总结,通过病例逐步将遗传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遗传病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通过病例分析,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在运用病例教学法时,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要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可操作性强的典型病例。

2.2pBL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现学习和训练的目的,分为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总结几个阶段。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适当采用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单基因遗传病分类以及传递规律”时,可以先根据遗传学三定理提出问题:遗传病有哪些类型?传递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假设,收集资料并验证总结,最后教师补充、解释,从而使学生对遗传病类型和传递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样,在“染色体病形成机制”教学中可以从细胞分裂与有性生殖入手,在“基因突变”教学中可以从基因的表达方面入手,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结合临床病例解决问题,教师再对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形成运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但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又为其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3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再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模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诊疗过程,引发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实现教学、实践训练和能力评估的目的。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遗传病诊断以及遗传咨询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通过情景模拟重现临床接诊过程,学习遗传咨询和遗传病诊断方法,认识接诊对象,掌握咨询问题及沟通技巧,并进行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该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临床诊疗过程,加深对遗传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3考核方法改革合理的考核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对学生学习有引导作用。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能力及课外学习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考核可以分为3部分:平时表现考核、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20%,基础知识和理论成绩占40%,专业技能成绩占40%。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和课堂积极性;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状况及应用能力,通过完成相关教学模块学习后的心得论文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在闭卷考试中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分析应用性试题;专业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平时实验成绩以及遗传病相关技能测试(如遗传咨询、遗传病诊断和治疗等)成绩。综合考评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从而全面评估教学效果。而且综合考核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其临床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3总结

病理学重点知识篇6

病理学主要是针对疾病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病理变动等方面进行判断,实际上就是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合理结合的重要渠道,能够为患者医治过程中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此进行有效的诊疗。因此,在开展病理学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病理学注意形态、功能、局部或整体、病理变动及临床情况等内容之间的关联教导,构建医学知识网,为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目前的基础教学大部分都是以大班授课,填鸭式、广播式、传教式等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容易大脑疲劳,抓不住重点,或零散的知识点对于总结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相对吸收困难,使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另外,课时的压缩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形态学实践的时间减少,导致无法真正融入形态学的宏观和微观世界,对实习课上大体标本和切片的观察无从下手,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描述表达能力,对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极为不利。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数内提高教学效果,这里将讨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即微课。

一、“微课”的概念

实际上,微课最早是由国外相关人员提出的,随着长时间的发展被广泛运用到各类学科教学中。我国教育学者站在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层面对微课概念进行了讲解。微课又被称之为微课程,也就是利用卫星视频网络教学方式对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的一种情景化、支持自由化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教学资源,并可整合一系列资源形成一种新型教学平台[2]。微课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在全国被广泛应用到医学教学实践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生除课堂以外的学习需要,消除大课堂听课疲劳,并且重点突出,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二、“微课”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病理学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病理学是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渠道,知识点繁多、零散且抽象,又是基础医学中极重要的一门课。目前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授课方式是“理论+实习”相结合。这种授课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①理论课以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师在理论课中既要讲授各系统疾病病理变化的理论知识点,特别是相关形态学的知识点,又要把病例分析穿插其中,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很难把病理学的重难点结合病例分析完整、清晰地进行讲授;②对于学生而言,病例讨论往往是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教学活动之一,所以探讨式问题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优越性,但也很难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将大量零散的病理学知识点与相关病例分析深入理解、吸收消化,形态学描述表达能力的培养也相对欠缺,很多学生认为“吃不饱”;③课后缺乏复习资料,无教师讲解病例,复习效果相对不佳。

2.“微课”的可行性针对以上三点不足,“微课”以它短小精悍以及形式的新颖性,方便学生课后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又以大量形态学的教学资源进行视觉冲击,可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作为学习发现问题和复习巩固知识点的一种途径。这样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理念,从被动性学习转为主动性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效率更佳;同时“微课”迅速切入课题,讲授路线清晰,收尾快捷,可以说是传统课堂授课的一个精华浓缩,既保留了课堂的精髓,又极好地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微课”又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一种特殊途径,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给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此外,录制视频技术简单易学,成本低廉,并可搭配一定的教学技术,教师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制作一堂微课并不困难。

病理学重点知识篇7

【关键词】中职生病理学教学方法探索改进

1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

对于注重器官形态结构改变的病理解剖学来说,一图解千惑,大体标本和切片观察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随着诊疗技术和手段的改进,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疗,伴随而来的便是典型病例稀缺、尸检率降低,标本及切片的来源逐渐减少[2];另一方面,经过长期使用之后的标本及切片,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褪色、模糊等老化现象[3];加上近年来中职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膨胀,这些都造成各种病理标本及切片严重缺乏,成为制约病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同时,对于注重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学来说,传统的动物实验及试剂存在一定危险性,且有较大操作难度,实验中很难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而且实验器械通常价格昂贵,对于办学经费有限的中职学校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负担。信息化教学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成像及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标本、切片及虚拟实验室的问世,使得传统的病理观察方法有了替代途径。学生直接在电脑终端就可以浏览三维立体动态图片及仿真实验,教师可通过控制,与学生达成内容同步,讲解时可通过旋转、放大、缩小,对视野进行调节,清晰展示病变特征,准确示教。数字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病理标本及切片生动形象,较为真实地还原各个病变细节,可同其他教学资料如示教视频一起作为病理学微课、慕课制作的素材,将数字化更好地融合到病理学教学进程中。虚拟实验能够创造如同真实一般的环境,实验者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舒适地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实时仿真操作,完成预先设定的实验目标,甚至所得到的效果还优于真实环境中的操作。对于医学生教育来说,虽然数字化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教学。但是,对于强调技能培养的中职生来说,重点并非掌握临床诊疗技术,而是掌握相应操作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认识众多常见、经典的病理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开阔眼界、掌握技能,同时解决了中职学校病理标本、切片、仪器及资金等严重匮乏而影响实验教学的问题。

2以病例为基础的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现今多数中职学校的病理学教学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按大纲知识点滔滔不绝地讲授,占据了几乎全部课堂时间;然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4],这种教师主导性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考量,以及是否具备“获得知识”、“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5]。可设计针对具体章节的合适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大胆表达自身观点[6],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栓子运行途径时,引用了一个平素健康的小伙子因大面积烧伤入院,股静脉反复多次输血输液近2个月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致死,并附上尸检报告的案例。通过复习血液循环途径,让学生掌握栓子的运行途径,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肺部梗死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对出血性梗死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②下肢静脉血栓脱落的原因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先联系性地复习生理学中抗凝、促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知识,再进行血栓结局的讨论和分析。③如何预防血栓的形成?学生考虑到患者大面积烧伤造成的血液凝固性增高、长期卧床造成的血流速度减慢、反复多次股静脉输液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多种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提出了避免在下肢近端反复穿刺,尽量选择上肢粗静脉以及尽早下床活动、适当使用抗凝血药物等措施来预防血栓形成。因此,将病例与pBL相结合,并注重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可以给学生塑造一堂生动、高效的病理课,初步树立临床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pBL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讨论时常充满不确定和发散性,容易突破原有设定的知识框架且往往耗时较长,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现场控制和引导能力。因此,只能选取相对简单易懂、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且应点到即止,不可过分深入研究。

病理学重点知识篇8

关键词:说课;病理学;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50-02

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下面,笔者就中专口腔医学专业《病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从教学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浅谈说课的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规划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第三版《病理学》第十三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二节“感染性心内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与口腔临床工作关系密切。在口腔临床工作中,如果询问病史不详细,无菌操作不严格,极有可能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所以本节课内容对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强实用性。

2.学情分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素质及主观能动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难易程度、进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为中专口腔医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医学基础课,但由于受文化基础、理解能力及基础课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接受有一定困难,进而造成对病理学的学习缺乏有效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确立以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联系;熟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了解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后及预防。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标本及切片的观察及描叙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德育目标:医者,德为先。在授课过程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培养学生树立关爱病人,预防为主的观念。

4.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本着理论结合临床的原则,确立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教学重点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联系。②教学难点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口腔临床工作关系密切,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授方法上,我注意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同时做到①创设临床病例情境,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②运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对已知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演示本病的发病机制,展示病理变化的标本及切片以及临床病变图片等,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以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2.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例结合临床病例,运用多媒体课件、标本及病理切片图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将已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通过对已知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使知识能得到有效的迁移和升华。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阐述是说课的重点。因为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等,都要通过这个环节来实现。本节课教学时间安排为1学时,整个过程分5个环节:①创设临床情境,导入新课。结合一口腔临床病例:一位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检查无对颌,建议拔除患牙;但医师在详细询问病史后却让病人服用抗生素后再进行拔牙术。提出问题:医生询问病史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让患者先服用抗生素再进行拔牙?举措对吗?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期待寻找理由,解决问题的过程。②展示教学目标,说明教学重难点。通过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说明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明确告知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在听课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③分析探究,解决问题构建新知。结合导课中的病例,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例:分析课题,何谓亚急性,心内膜在何部位,有何特殊结构,感染是何意义等,引出病因并深化问题:病原菌侵入机体,是否一定会引起本病的发生?结合病原菌的致病能力与特点、心脏的解剖结构、血液循环的路径等,通过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病变的标本及切片,师生共同总结病变的特点和要点;进而由病理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最后介绍本病的愈后情况,并分析总结对本病的预防措施等。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开动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在学习中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回顾总结,强化认知。结合板书,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整节课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更加系统、完整的理解、学习和掌握。⑤当堂练习,评价教学。通过对测试习题的当堂提问回答,在了解教师授课情况的同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结束整节课教学。

病理学重点知识篇9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病例教学法;体会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73-01病理学是基础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病例教学以临床病例和临床问题为材料,引导学生将病变与临床表现相互联系,并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能力,已成为目前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1]。笔者将自身应用病例教学法的体会和经验浅谈如下。

1重视病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收集整理临床病例资料是有效实施病例教学的第一步,我们主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病例挑选。首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典型、适用、具有现实性的病例。比如,在总论中讲解急性炎症时,可以选择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这种病例虽然简单,但可以比较全面的阐明教学要点。其次,病例收集尽可能完整,包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最后,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加工处理并制成课件。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整个病例及相关的图片制成图、文、声、动画并茂的课件,很受学生欢迎。在制作课件时,注重围绕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过程、诊断依据等展开,突出强调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注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运用及贯通。其实,在我们进行临床病例选择时,发现不典型病例比较多见。比如,都是急性阑尾炎,有些病例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典型,有些就不典型。对此,我们尝试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别,适当挑选少量不典型病例贯穿于教学实践中。经过对比教学后发现,不典型病例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对不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全面客观认识疾病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尝试将部分病例的临床处理措施及患者病情转归列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确有提高。

2注意加强学生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病理学是形态学科,实践性很强,而疾病的病因及进展是复杂、动态的,学好这门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在病理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尚处于低年级医学学习阶段,他们尚未接触诊断学以及妇、幼、内、外等临床学科,因此,在进行病例教学时,需要教师全面引导并逐步拓展学生对疾病的认识[2]。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课前导入法。该方法要求在新课讲授的前一次课时布置好预习内容,将典型病例发给学生,并对病例进行简单说明,使学生能够通过病例引导预习新课内容。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需注意的是,教师应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在病史上作注释,以免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结一些难以在现阶段理解的临床问题,失去对病例讨论的兴趣。另外,我们还尝试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较为简易的临床医学教材读物,让他们对一些临床知识先建立初步印象和概念,以利于课堂病例教学的展开。

3强调病例教学法的实施技巧

与纯理论讲授相比,病例教学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但是,教师需要清楚,如果认为只要引入病例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是不对的。病例教学有许多技巧,技巧应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病理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比如,多数教师喜欢带领学生进行病例讨论,此时应注意鼓励学生不同看法和不同观点的提出,灵活调节课堂气氛。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对病例进行总结,对理论知识做到恰到好处的升华,使学生逐步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此外,还可以采用定期病例考核评价的办法,来评估已实施的病例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是否已牢固掌握知识要点,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改进教学方法。最后,还需要注意合理分配课堂讲授时间,因为展开病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往往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作为理论课授课老师,我们需要清楚教科书理论知识的清楚阐述是进行病例讨论的基础和前提,病例教学是讲解理论知识的辅助手段,二者不可本末倒置。

4注重病理学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病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一定的临床知识,须掌握相关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课前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精心做好病例设计,找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病例与病理基础知识点密切相连。课中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需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精炼而又合理的解释,并且具有驾权一个充分而又热烈的讨论课堂的能力。这些都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挑战。笔者所在学校,校方经常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鼓励并督促教师定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另外,病理学教研室还很重视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建立新教师听课和试讲课制度,注重发挥高年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些都对提高病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病例教学法的实施和应用。

结语

通过在病理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病例教学,笔者体会到,合理灵活地实施病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病理学重点知识篇10

【关键词】结核/预防和控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昌吉州

【中图分类号】R2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088-02

根据全国2000年流调结果显示,91.2%[1]结核病人首诊于各级综合医疗机构门诊,综合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处在病人发现工作最前沿,综合医院的医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认知度与医疗行为直接影响结核病人发现工作。为全面了解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我们于2009年8月对我州10所综合医疗机构625名医务人员进行了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对我州所辖五县二市10所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中,按不同职称、学历、科别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本次测验题目共10道,包括结核病防治一般知识(为1~4题)、国家相关结核病免费政策(为5~6题)、获得肺结核治疗、管理和感染控制知识途径(为7~10题)等3个方面的内容,全部为单项选择题。

1.2调查方法:利用讲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08版)》前的机会,对调查人群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员亲临现场将问卷发放给被调查者,被调查者独立完成并收回。

1.3统计学方法:将调查问卷数据使用excel录入,采用X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一般特征:针对10所综合医院参加全员培训的医务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646份,回收有效问卷62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7%。调查者中,男183名(29.3%),女442名(70.7%),平均年龄35.6%;职称方面:副高以上者70人(11.2%),中级188人(30.1%),初级367人(58.7%);学历方面:医学本科170人(27.2%),大专272人(43.5%),中专163人(26.1%),高中20人(3.2%);科别方面:内科184人(29.4%),感染科13人(2.1%),医技科91人(14.6%),儿科35人(5.6%),公卫科30人(4.8%),外妇科94人(15%),其他178人(28.5%)。

2.2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78.2%医务人员知道肺结核病人可疑症状,但只有23.7%医务人员知道肺结核有效控制措施是积极发现并治愈病人;91.3%的医务人员对国家实施结核病优惠政策中的免费痰检较为熟悉,但知道获取免费抗结核药物的只有66.24%;48.8%医务人员知道新发肺结核病人需要规范治疗6个月以上,24.48%医务人员知道肺结核病人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督导管理,只有16.8%医务人员知道新发肺结核病人正规治疗2~3个星期就没有传染性(表1)。

2.3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知识条数知晓情况。本次调查中,医务人员答对9道以上只有3.3%,答对6道一下的仅达到64.5%,一半以上人员对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知之甚少(见表2)。

2.4不同层次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从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上,综合医院的副高职称以上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67.6%)与初级职称知晓率比较(58.5%),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χ2=27.51,p>0.05);在学历上,本科以上学历医务人员结核病知识知晓率(66.7%)与高中学历比较(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1,p>0.05);在科别上,公卫科(72.3%)和感染科(69.2%)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与儿科(59.1%)和外妇科比较(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35,p>0.05)。

3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仅为60.0%,与国务院下发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目标,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到2010年要达到80%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比较真实地反映本地区综合医疗机构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看出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和普及仍然需要很长时间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规划》要求的目标[2]。

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医务人员对结核病基本知识和结核病免费政策掌握较好,但对结核病治疗、管理和感染控制知识知晓情况较差,平均仅为44%,这说明医务人员在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方面存在不平衡,特别是对结核病规范治疗、督导管理和正规治疗2~3个星期就没有传染性等知识了解的更少,表明结核病知识在综合医疗机构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积极推行定点医院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必须在综合医疗机构的重点科室和重点人员中形成突破。

从此次调查结果看,医务人员掌握9条以上核心信息只有3.3%,64.5%以上医务人员掌握核心信息是在6条以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医防合作中对这些核心信息相关内容培训上是不够的,说明了对《指南(08版)》的培训存在者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和重复性、培训力度还不够等问题。通过调查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和重点[2]。

本次调查发现,副高职称以上、本科以上、公卫科和感染科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是67.6%、66.7%、72.3%和69.2%,初级职称、高中学历、儿科和外妇科医务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是58.5%、52.0%、59.1%和57.0%,这说明了职称、学历高和感染科及公卫科医务人员结核病知识知晓率略高于职称、学历低和儿科及外妇科医务人员,但是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近几年我们对综合医院业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收到了一定效果,也提示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的结核病知识培训作用没有凸显出来,因此加强相关科室人员培训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J].3

[2]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报告[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