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2:46

信息化指导意见篇1

一、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施中的应用是审计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大力推进计算机技术(包括: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下同)在审计实施中的作用,提高审计职业的信息技术含量,改进审计实施手段,增强审计监督能力,是审计信息化的根本任务。*年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继续扩大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业务实施中应用的普及程度,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使计算机成为审计实施的主要工具,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继续用好审计软件;积极探索将excel、access、SQLServer等通用软件应用于审计实施;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下同)研制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开发完毕后,各地要组织好试用和推广应用。

有条件的地方审计机关,可选择若干审计项目,在审计项目方案中增加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力争在审计组织方式、建立审计业务模型、获取审计所需数据等方面有所突破;在联网审计中,应当首先以地税、财政、部门预算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为对象进行探索。

二、提高审计业务和行政事务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

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对审计业务和行政事务的科学管理,提升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各级审计机关要因地制宜搞好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业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中的应用。审计署金审工程研制的《机关辅助办公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事务管理、审计业务管理三个子系统),在经过署机关、特派办的试用初步完善之后,可以提供给条件具备的省、地级审计机关推广普及,使其成为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日常办公的主要工具。已经开发或购买办公室自动化软件的地方审计机关,要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其作用。继续用好统计、人力资源、档案、党务、财务、机关事务等管理软件,提高审计办公的效率与质量。

使用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的目的,是为审计业务工作服务。要搞好计算机在文字处理、文书运转、设备共享、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但不应当停留于此、局限于此。要从“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科学管理体系提供技术保障支撑”的角度,重新审视、完善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三、加强数据库建设,丰富和完善基础内容

建立审计统计资料、审计档案、审计专家经验、审计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资料、宏观经济数据等数据库,对于总结经验、把握全局、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进程,注意积累审计数据,丰富和完善数据库内容;要及时更新维护财经法规、被审计单位资料、专家经验等数据库,为审计实施提供有效支持;要认真研究审计工作对经济类共享信息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资源,以开拓审计人员视野,增强宏观意识,为开展效益审计、审计调查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四、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各级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实现审计署即将颁布《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相关要求。审计署金审工程开发的《机关辅助办公系统》,根据审计机关指导审计现场操作的信息交互需求,设计了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非实时)交流反馈的功能,在网络条件具备的审计现场还可以实现对项目执行情况的及时跟踪,强化了对审计现场工作的指导与支撑,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了辅助工具。有条件对现有办公室自动化系统进行改造完善的,应当注意加强此功能。

近年来,审计署先后编制了《世界银行贷款审计指南》、《企业审计指南》,并根据指南开发了程序导向式实施软件,目的是加强审计现场实施步骤控制,提高实施规范化水平。承担外资审计任务的地方审计机关,要按照署外资司的统一安排全面使用《外资审计实施管理软件(waS)》。有条件地方审计机关,要在企业审计中推广应用《企业审计软件(eaS)》。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网络应用

目前,绝大多数省级审计机关建立了与下级审计机关的远程通讯联接;多数省级审计机关和部分地市级审计机关建立了局域网。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网上应用,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网络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网络保密管理,实现安全运行。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审计署金审工程将作为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资源网(即政府专网)应用试点,依托政府专网构建审计署机关与各省级审计机关、特派办的广域网络,实现审计信息的网上传递和业务办理。第一阶段有7个试点单位(京津冀、南京、郑州特派办,黑龙江、江苏、四川省审计厅和南京审计学院),联通工作于*年4月底前完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全面展开,各省级审计机关要做好推广使用的准备。

六、整合需求资源,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998年以来,审计机关组织力量进行了审计实施及审计管理软件的研制,2001年审计署评审通过了18个软件;审计署金审工程的应用系统也按照整合需求资源、优化既有软件功能的原则,设计开发了一批软件;it公司也在市场上推出了一些商业软件。“无审计软件可用”局面已经基本改观。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来说,“拿来主义”更切实可行,用好审计软件应放在第一位。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条件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的市、县审计机关,更要找准审计信息化的突破口,突出应用,讲求实效。

审计署金审工程开发的软件,地方审计机关可与署信息办联系积极使用。审计署办公厅已就有关开发推广应用的有关问题发出通知,强调要注意克服重软件开发、轻推广应用,重数据库构建、轻加载更新的现象。对于确需开发的软件,省级审计机关要整合需求资源,防止低水平重复。

七、把计算机培训作为审计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抓实抓好

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审计署的要求,认真部署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全员普及性培训,坚持自学为主、业余学习为主,以考试促培训,以培训促应用。*年审计署将组织3次全国考试,各地要认真组织,当年通过考试的人数不应少于应参加考试人数的四分之一。要严肃考场纪律,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更不能作假舞弊。

对审计业务骨干进行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十分必要。审计署正组织力量对中级培训进行总结完善,充实调整内容,形式逐渐转为自学与强化辅导相结合。各地可依照培训大纲和材,开展适合本地区情况的中级培训。*年审计署还将继续举办3期(150人)的集中培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可根据条件积极报名参加培训。

各地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审计业务和管理工作实际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软件等应用技术的短期专项培训,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八、因地制宜,加快地方审计信息化工程的建设

审计署在金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已经明确:“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规划总体规模为全国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中央和地方两部分。”为了实现审计系统内部网络和数据传递的上下联通,发挥工程的总体效能,各地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避免各自为政,造成浪费。

建设审计信息化工程,是审计系统提高科技水平的一个重要契机。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已经着手有关工程建设的申报,要多方宣传,加快工作进度;还没有申报的地方,应当积极努力将审计信息化列入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

署信息办和计算机技术中心,要指导地方审计机关搞好当地的审计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支持地方审计机关共享金审工程的建设成果。为了保证审计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和统一性,审计署制定的金审工程可研报告、局域网工程建设指导书、机房及配电系统建设指导书、组网技术方案、局域网工程验收办法、软件开发指南、审计系统基础数据库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九、总结经验,制定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措施

审计信息化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在网络建设、硬件配备、软件应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些地方还搞出了自己的特色。江苏省审计人员巧用excel,不但在审计工作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其经验受到微软公司相关专家的高度赞誉。要认真总结交流经验,寻找差距,制定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措施,并尽快加以落实。

*年底审计署要对金审工程一期建设进行总结、检查和验收,经验教训将与地方审计机关分享。审计署将于*年年中召开专门的会议,交流经验,宣传典型。请各地注意总结,做好准备。

十、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力争取得较大进展

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涉及审计方式转变、观念转变、干部队伍结构转变、人员知识结构转变的深刻革命。需要广大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审计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各级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提高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亲自抓、亲自管,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督促检查。

信息化指导意见篇2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业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推动工业由大变强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影响。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文化加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工业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孕育了大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工业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中国特色的工业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彰显工业文化力量的优秀企业,也留下了一大批承载工业文化的物质财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这与工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密切相关,集中表现为创新不足、专注不深、诚信不够、实业精神弱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工业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及价值取向,是工业进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着力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既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工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工业新形象的战略选择,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主线,大力弘扬中国工业精神,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不断壮大工业文化产业,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提升国家工业形象和全民工业文化素养,推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二)基本原则。坚持传承创新。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广泛借鉴世界工业文化精髓,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推动新时期我国工业文化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提升。发挥硬实力的载体作用,推动软实力的延伸与拓展,促进其相互渗透与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优势与最佳效能。

坚持协同推进。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重点突破。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三)主要目标。传承和培育中国特色工业精神,树立工业发展新理念,提高全民工业文化素养,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通过5-10年时间,涌现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大国工匠和优秀企业;工业产品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现,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中国制造的品质内涵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发扬中国工业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尊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引导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机制,树立“大国工匠”标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使工匠精神成为生产者的行为准则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引导企业“十年磨一剑”,长期专注于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

践行创新精神。提高工业企业创新意识,鼓励企业通过“众创”等新型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的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成果展示、技术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树立一批创新典型,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倡导诚信精神。传承“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推进工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部门间企业信息共享,发展工业征信服务,适时失信企业名单,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让诚信担当成为自觉行动。

培育企业家精神。倡导实业兴国的发展理念,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博怀,强化创业兴业的价值导向。通过创业训练营、行业领军人才培训等活动,培育一批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二)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强化工业文化理论支撑。鼓励开展工业文化基础研究,形成工业文化理论体系。开展工业文化对工业软实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支撑作用的研究。探索建立工业文化发展指数,对我国工业文化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统筹利用各类工业文化资源。开展工业文化资源调查,梳理和挖掘工业遗产、工业旅游、工艺美术、工业精神及专业人才等资源,建立工业文化资源库。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推动资源的保护和开放共享,创新使用模式。

健全政策标准体系。组织开展相关政策研究,推动形成支持工业文化发展的产业、财税、人才等政策体系。发挥行业组织和企业的积极作用,完善基础制度和标准体系,建立科学的工业遗产等级评估标准。

(三)发展工业文化产业。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强化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鼓励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与设计机构协同发展,壮大工业设计产业。建设开放共享、专业高效的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集群。鼓励发展体现中国实力和文化魅力的设计产品和设计服务。

信息化指导意见篇3

1《意见》正逢其时

当前,我国中央企业的信息化,正处在一个新发展的战略起点上:从信息化管理上看,正从基础性管理向集中型管理提升;从信息化应用上看,正从一般化应用向深度应用转型;从市场适应能力看,正从规模优势与效率优势的失衡中获得效率的提升和动态决策能力的增强;从经济效益观上看,正从分散管理带来的方便、快捷体现的潜在效益向集中管理、增强整合资源能力、解放信息化生产力的显在效益转化。

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和关键阶段,《意见》的,对于加快我国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双向考核体系

现代管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新管理职位的出现是管理实践的要求和呼唤。

正是由于加强信息化领导力已经成为中央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意见》才明确提出了,有条件的中央企业须设由企业领导成员担任的总信息师(Cio)岗位,并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考核,将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考核体系的明确要求。

这里,《意见》既强调了建岗、设职,又强调了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双向考核体系。就是:既包括信息化安全运营和管理考核体系,又包括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绩效纳入企业整体管理系统的业务考核体系。这不仅确保了企业信息化战略和整体战略的一致性,又确保了信息化管理融入企业管理的一致性。这就不仅从整体上加强了信息化的体系化建设,而且是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

这次在《意见》中为什么要强调在中央企业设立总信息师呢?我想,除了要和国际对接以外,还有四点理由:是加强大型中央企业信息化组织领导的需要;是加强信息化工作常规化管理和制度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资源开发和价值开发的需要;是整合中央企业信息化分散优势为综合优势,分散效益为集中效益的需要。

这种整合与集中,将进一步聚焦信息化的能量,释放信息化解放生产力的效应。

3如何看待发展目标

《意见》指出,到2010年,中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建成集团企业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多数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目标以及为此所采取的措施,必将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国外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例子非常多。我国的实践也印证了信息化的作用。中远集团在全球拥有近千家单位、7万余名员工,业务涉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是我国国际化经营的大型集团企业。自2002年6月开始,中远从资金结算管理入手,将分散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实时监控,并与银行实时互联,促进高效率的资金调度,为中远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每年减少银行贷款20亿元,增加利息收入5000万元,资金周转率提高20%~30%,每年还节约50%以上银行汇兑费用。

信息化指导意见篇4

关键词微博;意见领袖;舆情;评价

中图分类号G221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一)微博快速普及应用

近年,微博快速普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达到2.81亿人,网民渗透率为45.5%,微博成为信息和观点的集中产生、传播之地,草根阶层有了自己的信息平台。自然也就成为意见领袖云集的地方。

(二)微博推动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革

微博的普及,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微博变革了传统一对多的信息方式,每个微博都成为信息源,形成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并且,微博不仅具有博文功能,还有评论转发功能,因此它相对于其他网络媒体,既能充分展示博主个性,又拥有更强大的互动功能。微博的这种自媒体属性,带来了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多元化;微博的互动性,推动信息在短时间就可以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三)微博意见领袖在舆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随着微信的分流,专业化博主和名人博主逐步成为微博类应用的主导人群。博主的精英化趋势,使得微博类应用的话语权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博主手中。每个网络公共事件,我们都可以看到意见领袖的参与。意见领袖在网络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首先体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表信息评论,借助影响力加速传播,形成网络公共事件,继而由此衍生出更多社会影响。

此外,如果意见领袖盲目传播不实信息,更会误导公众,有可能引发网络事件,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最近,武汉破获掌控312个微博大V的造谣公司粉丝数高达2.2亿。该公司涉嫌利用大V造谣、炒作10余起重大事件,严重误导网友,引起社会不安,造成恶劣影响。

(四)判定意见领袖成为舆情管理的关键

如何在微博的大海中判定博主意见领袖及其舆论倾向,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净化互联网空间,就成为舆情监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博主影响力的定性研究,但是综合评价意见领袖的特征及与影响力的关系还处于空白。随着博主导致舆情事件的日益增多,对意见领袖的深入定量研究已经显得非常必要。为此,本文专门设计了一个评价模型,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博主特征进行了客观评价,从而判定微博意见领袖及其舆论倾向。本文力图通过这个模型,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崭新的观察角度,以便更系统、更全面地审视微博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二、建立意见领袖评价模型

本文在总结网络舆情和微博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微博意见领袖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把微博意见领袖定为评价目标。意见领袖是指在微博作为媒介的传播过程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根据对微博意见领袖的定义及发表微博和评论的行为特点分析,本文从三个方面评价微博意见领袖:影响力、活跃度、思想力。然后从这三个方面出发,结合微博信息传播特点建立了微博意见领袖指标体系(表1)。

各级指标的说明如下:

1.影响力

本文通过用户影响力来衡量一个用户对其他用户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微博意见领袖具有设置议题的能力,能够改变舆论进程中的议题走向。因此考察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必须落实到考察在某一主题内特别活跃并在这一主题内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用户。意见领袖的影响力通过转发行为和评论行为来衡量。

转发行为:转发行为成为一种验证或认同或者否定其他用户观点的方式。一种情况下,当用户认可某条信息时,即与用户的价值观相符合时才会进行转发。另一种情况,某用户不认可某条微博,会通过转发的行为辅以评论,实现信息的增值,将不认可的信息进行纠正然后实现传播,则该用户的跟随者们所接收到已经是实现了信息增值的新信息。一个用户的信息被转发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影响越大。被转发量:设定某主题,统计该主题下用户发表的微博的被转发量。有两种情况需要考虑。第一,用户可能在该主题下发表了n条微博,取最高转发量的微博统计。第二,用户可能对自己发表的微博进行自转发,只统计原创微博的转发量,自转发的微博的转发数量已经统计到原创微博的转发量当中。

评论行为:粉丝的评论表达了对于该意见领袖言论态度,在评论中可以表现出对意见领袖言论的支持、反对与中立,而这种态度的表达可以考察意见领袖对于他人的影响。一个用户的信息被评论的次数越多,意味着对于越多的粉丝产生了影响。被评论量:设定某主题,统计该主题下用户发表的微博的被评论量。第一,用户可能在该主题下发表了n条微博,可计算平均评论量,第二,用户可能对自己发表的微博进行自转发,只统计原创微博的评论量。

2.活跃度

意见领袖应该具备深入探索分析某公共事件的能力,需要具备敏锐性与保持积极地参与度。意见领袖的活跃度通过发微博量和跨度时间来衡量。

发微博量:统计某主题下,用户的相关微博的数量。通过关键词搜索与人工观察法进行。由于关键词搜索存在遗漏的缺陷,需要人工观察法。

主题的时间跨度:如果用户就某一主题发表了n条微博,统计就此主题的关注天数。一个活跃的用户不仅应该在事件爆发的时候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且应该对事件给予持久的关注,活跃天数越多意味着用户对事件的关注越持久。

3.思想力

意见领袖发表的内容需要具备思想性,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性、思想性的观点,才能够影响甚至改变大众的观点。微博意见领袖的思想力通过原创力考察。意见领袖对事件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原创比例:原创微博数量与全部微博数量的比例。原创微博越多,说明用户进行的独立思考和特色观点越多。

转发微博中评论比例:转发微博时发表评论性观点占全部转发数量的比例。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众多意见领袖除了发表原创微博外,还辅以转发他人或者机构微博,从而表达对某个热点事件的看法。

(二)基于层次法计算权重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层次分析法的过程是对评价目标建立递进指标体系,然后请专家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矩阵的特征根,从而得出相对权重和综合权重。指标确立的具体过程如下:

1.建立递阶层次模型

对评价指标体系构造一级、二级指标递阶层次,结果如图表1所示。

2.构造权重判断矩阵

请专家委员会对同级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根据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给出比例标度分数(表2),从而构造上级某指标对下级相关指标的权重判断矩阵。经过处理(对各位专家分数进行平均),构造出权重的判断矩阵。

此次专家委员会由业界10位专家组成。依据图表,专家分别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打分,对所有专家的分数平均后,得出各个评价矩阵。

3.各级权重的计算

解权重判断矩阵,得出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检验每个矩阵的一致性,归一化处理后,得出最底层指标的相对上一层的权重,并逐层对上层指标计算权重。

4.综合权重的计算

对所有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计算综合权重。综合权重是本级权重和上级综合权重的乘积。计算后的综合权重值(表3)。

来源互联网实验室

从权重综合计算结果来看,目前专家认为评价微博意见领袖最重要的一级指标是影响力(0.6908)。从综合权重来看,最重要的二级指标是被转发量(权重为0.4870),其次是被评论量(权重为0.2038)。

三、微博意见领袖实际评价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和权重的计算结果,同时,建立对每一项指标的评测打分标准,就可以对现有的微博意见领袖候选名单进行实际评价。

(一)数据来源

本文实验案例采集于新浪微博平台,从该平台上共采集了重庆被解职事件、刑诉法修正案事件、答记者问事件,三公消费茅台事件、周蕊事件等5起微博热点事件的相关微博数据。尽管新浪微博开放了api,但是其中的搜索apl只开放给商业合作伙伴。本文通过定义热点事件主题关键词和时间来进行主题搜索,为了避免关键词混淆,尽可能将搜索时间限定在事件发生后的短期内。统计收集每个关键词下热门微博的前5页的微博数据。

在关键词搜索时,将机构用户进行了剔除。搜索结果发现,在公共事件当中,机构用户,特别是媒体机构用户表现活跃,但是由于媒体机构的微博基本上是中性的新闻报道,与我们定义的意见领袖存在差异,因此进行需要进行剔除。

由于关键词搜索存在缺陷,因此还需要对意见领袖候选名单进行增补。根据意见领袖的特征分析,以新浪微博风云榜影响力排行榜为来源,选取了总榜、科技,财经、文化等各分榜的top50的人进行增补。

(二)意见领袖评价结果

1.意见领袖名单

在实际评价中,各项指标均采用定量方法来测箅。以十分为满分,为各意见领袖确定领袖值分值。分别针对五件公共事件,对博主进行打分,获得了每事件下意见领袖top15名单,如表4所示。

2.意见领袖的特征

分析以上微博意见领袖的数据,发现微博意见领袖具有以下特征。

(1)粉丝数量大。微博意见领袖是受高度关注的一群人。大众的关注度可通过用户的粉丝数量来得到映射。评价过程中发现,88.89%的意见领袖的粉丝数量超过2万,说明高粉丝数量是构建意见领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因素。

(2)活跃度高。微博意见领袖表现出高活跃度。本次调查发现,微博意见领袖的月均微博数量达到473条,而根据尼尔森的《中美社会化媒体比较研究新浪微博VStwitter》中统计发现,新浪普通微博博主月均微博数为72条,意见领袖的月均微博数量是普通博主的6倍还多。

(3)信息接收度高。Sysomos对2010年twitter用户分析的结果显示,大多数用户关注的人数不超过500个。而本次评价发现,超过了60%的意见领袖关注人数超过了500人。意见领袖不仅自身表现活跃,而且对于微博信息的接收度也高度关注。意见领袖之间通过互相关注建立起关系链,通过微博相互转发、评论,可形成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多个舆论中心,推动某主题的不断扩散。

(4)主要集中于社会精英阶层。针对所选择五件热点事件的81位微博意见领袖分析,他们的社会身份可分为七类:商界人士,媒体人,学者/专家,作家/诗人,编剧,时评家、网站/it经理人、草根及其他。其中媒体人关注度最高,人数占总比重的23.46%。商界人士活跃度较高,人数占总比重20.99%,时评家、网站/it经理人、草根及其他所占比例相同,各占11.11%,作家/诗人/编剧关注度较低,所占比例最小,占9.88%。

(5)粉丝数量多的用户不一定舆论影响力大。粉丝数量代表着一个用户的流行程度,但是意见领袖的粉丝数量大不代表该用户在某事件当中就一定能够占据话语权。转发行为可以看作是普通用户对意见领袖的一种认可方式。从粉丝数与转发量的相关分析发现,粉丝数与转发量或评论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粉丝数量大小并非是意见领袖的必要条件。

本文选取了参与刑诉法修正案事件的部分意见领袖,统计其在该事件上发表的微博的转发量在500以上的意见领袖29人的粉丝量。观察其粉丝量与转发量分布的散点图。数据显示粉丝量与转发量之间的分布呈现出不相关的关系,变量之间的分布关系毫无规律。四、引导意见领袖进行舆情管理的对策建议

通过本文评价模型,结合意见领袖的特征,就可以判定舆情中的意见领袖。针对意见领袖在舆情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期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一)建立日常联系制度,线上线下互动结合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条途径对网络意见领袖建立友好联系,形成线上线下互动,及时沟通信息。首先,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座谈会、新闻会等,邀请网络“意见领袖”的代表人士参加,向他们通报信息,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组织他们参观、考察、调研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帮助他们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情况。其次,加强政务机构微博与微博意见领袖的互动。两者之间的互动,可以使政务机构微博融入到微博意见领袖的群聚圈子中,提升政务机构微博的知名度,使政务微博的言论参与到事件对于公众的影响中,成为集体思想的一部分,进而提升舆论影响力。

(二)设置专家在场机制,发挥微博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学者、著名新闻记者、成功商人等通常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并且已经形成了权威的地位,是意见领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型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的言论,会起到一两拨千金的作用,获得公众的广泛响应,从而强势影响言论走向。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应充分发挥专家型意见领袖的作用。首先,通过沟通交流,向专家呈现事件的真相;然后,由专家作为“第三方信源”,向公众传播相对独立、客观的观点,有助于促进事态的好转。

(三)构建意见领袖监测系统,及时化解矛盾

首先,分类建立微博意见领袖数据库,对意见领袖的动态进行重点关注,识别、了解他们及他们对公共事件的关注点、关注的事件类型、基本的态度与立场等。其次,与意见领袖及时沟通,对他们的困惑,意见和建议进行回应与处理,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最后,设立微博信息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对不良信息或虚假信息做到及时预警,及时反应,防范微博意见领袖负面言论对舆论的误导,将不良信息的危害降到最小。

(四)完善微博管理法律和规章,规范微博意见领袖言行

网络意见领袖的发言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保证其活动在法制框架内进行。为此,主管部门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宣传普及,从制度的源头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管理。另外,行业组织应主动联合博客平台,制定微博管理条例和自律规章,通过制度性规定和实践探索规范网络行为,引导网络自律,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信息化指导意见篇5

关键词:网络意见领袖;社会舆论;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020-02

网络意见领袖,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为他人提供信息,并且对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活跃分子”。尽管互联网空间整体上呈现出去中心化的格局,然而,网络传播场域依然存在着“意见领袖”群体,他们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及影响力,尤其是在社会公共事件传播中,网络意见领袖的话语行动总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浪潮,于众声喧哗中影响舆论格局的变化。鉴于此,本文将对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中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以网络意见领袖促进社会舆论引导的相关对策。

一、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作为网络传播场域的核心节点,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生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在社会转型的现实语境下,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意见领袖的传播行为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并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跨界言说中的信任危机

伊莱休・卡茨指出,意见领袖“必须拥有专业能力,是价值的表达者”[1]。换言之,意见领袖是基于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并通过对专业领域的信息的传播和解读,从而积聚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媒介资源的相对集中,大多数意见领袖都是活跃于特定的社群中,通过群体内人际间的互动来传播专业性资讯,而普通大众也倾向于借助意见领袖的专业资讯及权威观点来更好地认知环境,以减少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

行至互联网web2.0时代,随着自媒体的崛起,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得以不断增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意见领袖开始跳出专业领域进行跨界言说,尤其是在社会公共事件传播中,包括商业大亨、娱乐明星、学者知识分子等在内的各界名人皆积极参与其中,或是转发扩散传播讯息,或是解读事件传递观点。诚然,跨界言说能够扩大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范围,然而,跨界行为也意味着专业性的相对消解,网络意见领袖在跨界表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误传、空泛解读以及价值偏颇的现象,由此直接导致了网络意见领袖的公信力的下降,公众信任的缺失无疑使得意见领袖的引导力大打折扣。

(二)网络碎片化传播中的行为失范

众所周知,网络传播的一大特征就是碎片化,其构成了网络意见领袖参与传播的行为语境。网络传播的碎片化意味着“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2]以及意见观点的分化,文本切割、语境缺失、逻辑混杂以及价值分歧是碎片化传播的负面性所在,这些负面性促使网络传播中的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迪尔凯姆指出,失范是“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3]。碎片化带来的失范一方面表现为意见领袖个体行为中的形式激进主义。不少网络意见领袖倾向于采取极富煽动性的言说方式进行自我“表演”,以碎片式的情绪宣泄和感性号召来争取认同。感性的情绪宣泄不仅挤压了客观事实和理性观点的表达空间,甚至可能演化为极端的话语暴力,如微博中时常出现名人之间的相互攻击;另一方面,由于意见领袖都拥有或多或少的拥趸,意见领袖的激进话语无疑会放大群体极化效应。互联网空间本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意见阵营,而作为群体的中坚力量,意见领袖的行为失范极有可能促成更大范围的群体失范,进而引发各意见“派系”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三)消费主义经济下的主体异化

互联网是技术与经济合谋的产物,尤其是在经济利益主导的现代消费社会,网络意见领袖的传播行为常被消费主义的逻辑所吸纳,由此通往一条主体异化之路。从表面看来,意见领袖似乎是其信息生产行为的唯一主体,但在这背后,商业力量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商业经济的逻辑视之,作为“自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拥有可观的注意力资源和象征性资本,许多商业机构都意图借助意见领袖的“名人效应”来进行商业推广,在经济利益的诱使下,不少意见领袖都乐于将广告信息植入新闻讯息及日常表达中,甚至成为资本的代言人。事实上,商业植入是一种相对显性的异化现象,属于信息文本的异化。随着消费主义经济的全面渗透,网络意见领袖的异化更为主动也更为隐性,表现为个体精神的异化。根据达拉斯・斯迈斯的“受众商品论”,意见受众是网络意见领袖拥有的可供交换的商品。为了提升自身的商业价值,网络意见领袖需要尽可能地吸引受众乃至生产受众,因此,其在信息内容的生产中更倾向于采取迎合性的话语规则,甚至彻底被群体意志所裹挟,独立性的缺失与话语权的滥用也导致整个网络意见领袖群体逐渐“污名化”。

二、通过网络意见领袖促进舆论引导的对策

如上所述,由于个体、传播环境及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网络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于此,我们仍需从意见领袖、网络媒介及社会体系这三个层面出发,在规避负面效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的力量促进舆论引导。

(一)主体自律:专业素养与公共精神

信息化指导意见篇6

为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提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34号)和《**市信息化条例》的有关规定,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市政务信息共享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政务信息共享的含义和意义

本意见所称的政务信息是指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所称的政务信息共享是指各机关间政务信息的提供、查询和使用。

推进和加强政务信息共享,是各机关开展业务协同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减少信息重复采集和存放,降低行政成本,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有利于实现数据“一数一源”,充分发挥现有信息系统效能,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水平,促进创新型政府建设;有利于实现电子政务“一体化”,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政务信息共享的范围和重点

(一)各机关制作或获取的与其他机关履行职责相关联的政务信息,原则上属于共享政务信息,应列入政务信息共享范围。

(二)全市人口、法人单位(机构)、地理空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四大基础信息库的指标数据是政务信息共享的基础数据和重点内容,其中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指标数据,必须按本意见规定实行共享。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务信息共享办法另行制定。

三、政务信息共享的分类

本意见所称政务信息共享分为完全共享和部分共享两类。完全共享是指政务信息在各机关间的普遍共享;部分共享是指根据需求申请和职能关联,政务信息在部分机关间的共享,或在特定的业务和工作中的共享。

四、政务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和标准规范

我市的政务信息共享,主要依托全市统一建设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实现。原则上市级各机关不再单独建设政务信息共享设施,已建的政务信息共享设施应逐步整合、归并。各区、县(市)政府应按全市统一的标准进行政务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

各机关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共享政务信息的目录编制和交换,应遵照国家和我市相关标准规范执行。

五、政务信息共享的总体目标及任务

(一)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基本完成政务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初步实现各机关政务信息的有序共享,基本满足各机关间业务协同的政务信息共享需求,政务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工作在全国居于前列。

(二)三年任务。

1.20**年,基本完成政务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初见成效,并在社会保障、流动人口管理、法人单位监管等重点领域实现信息共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基础信息库建设起步。市发改委、统计局、劳动保障局、民政局、人口计生委、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工商局、地税局、质监局、人事局、经合办、建委、房管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档案局、行政服务中心,**公积金中心等20个部门完成首批政务信息共享目录编制,并按照本意见规定进行审核和。上城区、萧山区完成首批政务信息目录编制和。全市实现政务信息共享的业务协同不少于5项。

2.20**年,政务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全面完成。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人口、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基础信息库建设初见成效,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统筹建设起步,并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经济调节、公共服务、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形成信息共享。上述20个部门编制和报送新增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市级其他部门完成首批政务信息共享目录的编制和报送;上城区、萧山区编制和新增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其余区、县(市)完成首批政务信息共享目录编制和。全市实现政务信息共享的业务协同累计不少于12项。

3.20**年,四大基础信息库基本建成并得到有效使用。各机关政务信息共享目录陆续、全面,政务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六、政务信息共享的职责分工

(一)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查机关。

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查机关由市信息办与市监察局、市法制办、市委保密局等部门组成,市信息办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二)共享政务信息的提供机关。

共享政务信息的提供机关应加快实现本机关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组织编制本机关的政务信息共享目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认真审查并及时提供、维护和更新共享政务信息内容,确保共享政务信息的安全、准确、全面。

当共享政务信息提供机关无法确定政务信息可否提供共享时,应当报共享政务信息审查机关审定。

(三)共享政务信息的使用机关。

共享政务信息的使用机关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明确共享用途和具体业务环节,在双方或多方(履行职责相关联的两个或多个部门)约定的范围内使用共享政务信息;确需向约定范围之外的其他方提供共享政务信息的,应书面征得共享政务信息提供机关的同意。

共享政务信息使用机关应做好网络安全及数据安全的保障工作。超出约定范围使用共享政务信息的,一经发现由相关部门责令其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共享政务信息使用机关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承担因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共享政务信息使用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重复采集共享政务信息提供机关已经采集的政务信息。

七、政务信息共享的审核制度

(一)完全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核制度。

1.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各机关分别按时提出本机关的完全共享政务信息目录。

2.审查机关对全市统一提出或各机关分别提出的完全共享政务信息目录及内容进行审查。

3.市信息办逐批向市政府报送经审查的完全共享政务信息目录。

4.经市政府审定后逐批共享政务信息目录。

(二)部分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核实施制度。

1.共享政务信息使用机关根据法律规定或履行职责的需要,向市信息办提出共享政务信息的需求申请(申请表另行设计),说明共享信息的用途、使用范围、技术设施、安全保障措施等。原则上一事一申请。

2.审查机关对共享政务信息的需求申请进行审查。

3.审查通过以后,审查机关向共享政务信息提供机关发出《共享政务信息需求联系单》(联系单另行设计)。

4.共享政务信息提供机关根据《共享政务信息需求联系单》作出回复,提供共享信息;确因特殊原因不宜共享的,应提供充足的理由及依据并提请审查机关审议;原则上以审查机关的审议意见作为最终执行依据。

5.市信息办向共享政务信息需求机关和提供机关发出《共享政务信息实施任务书》(任务书另行设计)。

八、政务信息共享的工作要求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落实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结合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对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安排、工作目标考核、行政问责等方面的协同,不断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长效工作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并对政务信息共享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以切实有效、持续稳步地推进信息共享。

信息化指导意见篇7

本报讯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信息化正成为现代物流最重要的核心特征。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对促进现代物流的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提出了推动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求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带动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创业、创新和做大做强;支持以信息化带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

《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期,要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和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为信息化带动物流发展奠定基础。推进工作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试点示范引导,初步探索建设物流信息化体系的有效途径;第二阶段在总结和推广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促进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利用,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提出七大主要工作任务:一是提高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二是提高政府部门物流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三是提高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四是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水平,五是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六是加快物流信息化军民结合体系建设,七是推进物流相关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意见》还提出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重点支持电子标志、自动识别、信息交换、智能交通、物流经营管理、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和位置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支持利用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提高物流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水平。在装备制造、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烟草等具有高附加值或需重点监管的行业,开展物联网应用试点;支持智能交通系统、物流基地综合管理系统、智能集装箱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和应用。(周寿英)

信息化指导意见篇8

摘要: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危机。研究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可以促进政府善识、善待、善用、善管网络,改进工作,有利于密切政民关系,恢复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网络舆论的影响机理方面分析,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沉默螺旋效应、样本偏差效应、累积加倍效应、眼球效应、塔西佗效应、民粹效应、荷叶效应和赈灾效应对政府公信力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现实表明,对网络舆论的应急管理推进到治理层面迫在眉睫。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群体极化;网络舆论;影响机理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0-0042-04

一、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效应,使负面联想的激活力引爆,冲击了政府公信力

网络群体,就是一定规模的网民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集为特征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1]美国法哲学家桑斯坦(CassSunstein)曾描述过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某些人长期压抑的不良情绪在网络中可以一股脑发泄,一些网民因此迅速成长为网络哄客、骂客;众多关于社会阴暗面的报道、揭发和指责,在网络里相互激荡和共鸣,助长了负面的消极情绪。情绪化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很容易得到众多网民响应,从而引发有害的舆论。政府和有关部门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回应疏导,就会使少数网民局限性的经验认识与未经证实的诸多信息相联系并使之绝对化,从而使大众丧失对政府公正的信心。

二、网络传播的首因近因效应,使虚拟社会的聚合力彰显,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首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人们以后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首因近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如果相关政府部门总是落后于网民公布的信息甚至是置网络信息于不顾,不及时公开权威准确的信息,就会导致以讹传讹,尤其是导致涉及政府的负面消息或热点信息的广泛传播。“一个热点新闻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够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比如,自2007年10月15日天涯社区的首帖质疑《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质疑图片的6个疑点》到2008年2月陕西省政府通报批评陕西省林业厅,期间网民的“打假”行动就没有停止过,并一波比一波厉害、一波比一波深入、一次比一次一边倒、一次比一次聚合力强,就是首因效应和不断新出现的证据引发的近因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虎照”真假之争的意义在传播中已远远超出了照片本身或“华南虎”是否存在本身,因而形成了对政府公信力的重大考验。

三、网络传播的沉默螺旋效应,使强势意见的感染力加剧,打压了政府公信力

沉默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发觉某一方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反复循环,便形成了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从网络传播的舆论发展规律来看,网上热衷发表意见的主要是“意见领袖”。在沉默螺旋效应的作用下,意见领袖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强势。意见领袖是网民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是网络传播中的“评论员”和“情报员”,他们在特定的领域和空间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潜意识里影响着数以万计的围观网民。在强势意见的感染下,很多网民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集体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在强势意见的感染下,网民个人的文明程度降低,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在感染的作用下,个体会被一时的冲动所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3]这在涉及政府的舆论传播中,极易导致打压政府公信力的态势。

四、网络传播的样本偏差效应,使网民理性的判断力下降,流失了政府公信力

心理学认为: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认知倾向,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就过分强调这些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考虑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这叫选择性偏差。选择性偏差的后果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作出典型选择,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例如,很多网民轻易将复杂的社会矛盾简化为壁垒分明的社会对立,将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对弱肉强食的义愤引申为仇富、仇官等情绪化的社会心态等。在这种心态下,人的行为会失去理性,产生盲目性和狂热性。样本偏差效应最主要的表现是网络媒体的先行审判。“媒介审判是一种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其具有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的特征。”[4]在网络审判中,网民和舆论的重点都放在了涉政事件的司法内核层面,而司法体制是政府执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政府、社会得以公平、公正地运行的基础保障。因此,网络审判对于这种基础的质疑,会大大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从而对政府形象造成严重的影响。

信息化指导意见篇9

一、网络暴民的界定

网络暴民指在网络参与暴动或暴乱的人,他们是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集合在一起的虚拟群体。网络暴民与传统暴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虚拟性,是存在于网络虚拟环境中而非客观现实中的群体。但网络暴民行为的扩大化对现实社会存在影响,当网络暴民的行为延伸到客观现实,网络暴民则可能会转变成实质暴民。网络暴民作为一种新型暴民群体,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重复性,使得网络暴民群体的形成和解体与传统暴民相比更加迅速和短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曾联合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网络暴民通常被认为具有以下特征:“主观上有恶意制裁别人的倾向、出口成“脏”、不经当事人允许就擅自公开其隐私、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盲目跟随别人的意见。当然,网络暴民也不同于一般网民,他是一种变态了的舆论主体,凡是在网上参与、发表意见的舆论主体可视为网民,而网络暴民是网民群体出现的严重极化现象,“群体通过讨论而对成员已有观点的增强或夸大效应就是群体极化效应”。[1]

二、网络暴民的心理机制

群体极化倾向的网民即网络暴民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中不负责任地公开他人隐私、威胁他人、质疑他人道德、盲目从众有其必然心理原因,就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意见领袖的引导性,这使得网络暴民易出现去个性化心理、去抑制化心理和从众心理,而沉默的螺旋则更加激化网民行为。

1、去个性化心理

所谓去个性化是指独立的个体在群体状态中,感到自我身份意识的缺失的效应。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立一人时,他通常会尽量克制暴力行为,即使受到这样那样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但一旦成为群体一员,他就会意识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暴力念头膨胀,并且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的障碍会被狂暴的摧毁。[2]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个体在群体状态中有意识的人格就会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了上风,个体行为不再受自身意志的支配,而是受无意识的动机支配,从而形成去个性化现象。勒庞认为无论个体社会地位高或低、受教育程度多或少都有可能成为暴民。因为当众多的个体成为群体的一部分时,群体的智力水平会普遍降低,即使个体受教育程度高也会成为暴民一员。每个人都可以参加集体行动并感到他们都是平等的。因此,不能说行为和思想在群体中的人在这种状况下会趋向平均值。实际上,他们是最小的公分母的“平均值”,也就是说,群体中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会接近哪些最低水准的人的平均值。勒庞对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消极方面的断言虽有偏激,但在失控形势下的群体行为会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提出挑战。

在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法制社会中,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公民身份的网民,要受到道德约束、舆论监督甚至法律制裁。在现实的社会中,个体受到理性意识的控制并不能为所欲为,而网络结构能够瓦解现实的社会等级结构,把权力分散到更多人群中。网络技术在分权化、平等化的配置上较其它组织模式更为优越。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个人更易于采取联合行动。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空间开放性,使其不必受到诸如社会生活中各方面规则的限制,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满足的需求和认同通过网络空间得到了满足。

2、去抑制化心理

对社会规范和内心准则的减弱和消除称为去抑制化。在现实社会中,对社会规范和内心准则的遵守是保证主流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网络上,由于种种不同于现实环境条件,这种抑制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网民行为便出现一种去抑制的特点,网络暴民不加推理的以“是”或“否”的极端语言表达其偏激愤怒情感。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群体中的去个性化之外,去抑制化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谓去抑制化心理就是对社会规范和内心道德准则的减弱和消失。[3]

在现实社会中,公民个体要受到社会规范和个体内在道德的制约。当代社会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法制社会,公民个体作为社会成员要受到外界各种压力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这种抑制会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赫次伯格认为个体的主观意识有两种,分别是公我意识(publicself-consciousness)和私我意?R(privateself-consciousness)。注重公我意识的个体注重他人的看法,在意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注意看待他们的方式,以及他们在其他人面前如何表达自己。注重私我意识的个体则更多的对自我进行分析和思考,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感受。[4]网络中个体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的调控相比于现实社会宽松得多,在网络空间中,网络匿名性使网民个体更趋于根据自己内心思想、情感、动机、态度、目的等来表达自我,网民的私我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公我意识相应的逐渐减弱。网民在私我意识的驱动下直接表达其意见,即使运用一些强大的技术调控也无法防止谩骂、驳斥、冲突等偏激行为的发生。

3、从众心理

除网民个体在群体中的去个性化而形成的网民间身份认同外,从众压力的影响同样使得网民在其行为、情感、态度上保持着一致性。网络空间中的去个性化和去抑制化因素及其从众心理使网络暴民成为不可阻挡的具有强大攻击力量的群体。当一个人的活动是出自其他人都这样活动时,这种活动在心理学上就称为社会遵从或从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泰勒等人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从众是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使其和群体的行为标准相一致的一种倾向性。[5]网民顺从于某种决策与意见的程度将取决于群体人数的多少、直接性、重要性或强度。网民中的多数派有力量,网民彼此情感和意见一致,网民个体则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当网民人数增加时,从众的可能性就加强。尤其大多数网民所持一致意见或情感时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网民持一致态度的多数派不断壮大,成为有攻击性的网络暴民。政府虽然可以从网络暴民的诸如谩骂、讥讽、驳斥等暴力性表达中了解民情民意,但是网民对某一事件关注热情的增加,从而导致的无意识非理性的动乱维护社会秩序带来挑战。勒庞认为群体是犯罪,是具有攻击性、伤害性、毁坏性的愤怒的人,从众或许是个体感性的自我意识的追随,或许是经过个体理性思考后的自认为审慎的决定。

4、沉默螺旋效应

在网络虚拟空间,媒体宣传不仅影响网民对外部世界信息的理解,而且能够提供具有倾向性的意见并影响某一事件发展的趋势。具有共同认知的网民为何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强大社会控制力量?诺尔?纽曼的“沉默螺旋”理论可解释这一现象:人们害怕在社会中被孤立,为了不被社会孤立和制裁,一般人在表达其意见和观点之前要观察“意见气候”,当他感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派”或处于“优势”时,便积极地表达对他人的意见,此时的他显得很勇敢、直言且大胆;当他发觉其意见属于“少数派”或处于“劣势”时,即使有公开发表观点的机会,在无形压力下,可能为防止自身被社会孤立而选择保持沉默。[6]一方的沉默无形中造就了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此方势力越来越大,而另一方由于沉默力量越来越弱小甚至消失的螺旋发展过程。网络传媒的宣传形成了“沉默螺旋”,网络空间中传播与加工的信息大多是民众认为的主流意见或是官方说法。正像诺尔纽曼揭示的,网民意见与强势意见一致,以证明自己做了正确的判断,而那些与强势意见不一致的声音,可能会遭到强势一方的网民的舆论制裁,使得强势意见形成难以控制的强大力量。

三、网络暴民群体形成的客观因素

1、新媒体手段是网络暴民群体形成的重要因素

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媒介对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掌有主动权,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网民习惯性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而新闻媒体在网民中的指向引导功能使得网民无意识的服从新闻媒体宣传的某种意向,而这种意向可能是潜在的或隐藏的。

媒体信息组成的世界并不等同于真实的客观世界,网民通过网络空间提供的与自己设想的“虚拟世界”中进行感知、体验、经历并做出一定反应。正如沃尔特?李普曼所言:“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做出激烈的本能反应。”[7]随着现代社会复杂化而民众注意力及实际活动范围的有限性,对大多数网民来说外部世界是“不可见”的,“他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就是一种反应。然而,恰恰是应为这种表现,那么产生后果――假如他们是一些行动――的地方,就不是激发了那种表现的虚拟环境。而是行动得以发生的真实环境。”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认知外部世界并对外部世界做出一定的回应,通过网络空间提供的信息获取外界信息以认知外部世界。掌握着信息主动权的媒体,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筛选,而网民信息只有被动认知,这种信息不对称使网民在虚拟空间的反应与外界形势的发展不一致,网民所做的决策或许是错误的,这种决策在匿名状态下传播,网民却不需承担责任。

2、信息采集和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大众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舆论领袖”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舆论领袖”指传播媒介接触量大,善于做人际传播,经常积极的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网络中纷杂的信息使受众很难有理性判断,而在网络中的“舆论领袖”的权威性发言使受众依从于“领袖意见”,“领袖意见”主要是指在网络中意见领袖给出的意见,其发出者是“意见领袖”。因此,作为“舆论领袖”的新闻媒体要保证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筛选内容的客观性和多元性,使媒体信息组成的世界更加接近真实世界。网民从中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进而能够更好的认知外部世界使其言行更具有理智性从而引导网民理性,分析外部形势,切实发挥网民对政治事务的监督作用,对于莫须有的事件、有意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信息,网站编辑、网络管理人员不可粗暴删帖,要注意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引导网民理性思考,使之产生认同和共鸣。从以媒体为管理或信息传播主体角度来分析,网民在网络新闻知晓中扮演的角色多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多作为事件的承受者,对其反应进行描述分析研究,但如果新闻媒体掌握了充足的信息资料,对信息搜集和筛选自主选择,故意选择部分真实信息,或制止某些信息的流传,而作为信息被动接受者的网民却仍蒙在鼓里,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网民行为会在媒体的“指挥棒”下任其摆布,网民在虚拟的信息世界中接受自以为是的信息,因此在网络中会时常出现在媒体炒作下的热点事件。

四、治理网民道德失范的他律与自律

对网络暴民的消极言行,应在保持民意上传下达的渠道通畅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尽量消解网民的暴力性语言,而对网民个人而言也要善用?w络。

1、政府为主导的虚拟环境治理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网络作为新型传播媒介日益被大众所掌控。鉴于民众的认识普遍平庸很容易导致极端行为,对于主流意见或官方说法只是演变为简单的支持或抵制,以此成为对其他网民予以的正面或反面的回应。网络暴民在其集体行为过程中,将那些可能会遭暗箱操作的事件纳入到公众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民关注的公共事件,我们可以称在网络空间中的恶性事件为“网络动乱”,称网民善意的言论和行为是“网络监督”。如何实现网民真正意义上的监督而不产生非理性恶性事件,政府和媒体要更加重视网络舆论对政治事务的监督,加强信息公开化,对突发事件进行“第一时间”信息,用客观、公正的信息引导舆论,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网民对信息的质疑或是对网络虚假信息的盲目信任;其次,政府应当摒弃“信息不公开”的旧思想,保证民众的知情权,媒体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本着对民众、社会负责的态度,真实迅速的对危机事件进行报道。从信息传播的客观角度对群体事件处理进行分析,增强网民对政府和媒体合法性的认同。

如何净化网络环境,使网民在发表其意见和观点使其从真正的本意出发?有学者提出实行网络“实名制”。认为实行“实名制”可以制止网络暴民对公共事务不负责任的讥讽、谩骂以及鼓动暴乱。诚然,网络“实名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实行“实名制”却阻断了正在发展网民进言的渠道。笔者认为应该实行有限的“实名制”,即网民在特定的网络领域中如在关系国家政治事件使用网民真实姓名,网民之所以在网络上表达其真实意见,网络匿名性是重要原因,如果在所有?i域都实行“实名制”,网民在阐发其意见表达其意志时由于个人信息公开化就不能使“私我意识”充分实现,网络有限实名制这一种他律手段客观上能够促进网民的自律能力,使网民为其言行负责,减少网络暴民犯罪行为。

2、加强网民自身道德规范

信息化指导意见篇10

一、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和意义。

加快形成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56号)(以下简称国办56号文件)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实质,也是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着力推动的重要问题。国办5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重点扶持10家左右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加快发展,积极促进200家左右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健康发展,科学引导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努力形成大型、中型、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领域各有侧重、市场定位各有特色、服务对象各有倾斜、地域分布较为合理,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序竞争、接续发展的良好格局。随着国办56号文件的贯彻实施和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实到位,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类企业从提高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社会公信力角度出发,迫切希望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不同规模事务所的服务对象和客户群体,以指导本单位选择事务所的相关行为。

指导意见适应企业的积极诉求,针对当前会计审计服务市场存在的无序竞争、恶意压价、“小马拉大车”等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为,以《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为依据,从引导企业科学规范选择事务所角度出发,对大中小事务所与客户群体的协调对接提出了原则性、导向性意见。指导意见的实施,有助于各类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要科学选择相应规模和资格的事务所提供优质服务,有助于各类事务所根据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合理选择相应的客户群体,大型事务所服务大型、高端客户;中型事务所服务中型、一般客户;小型事务所服务小型、基层客户的局面将日趋明朗化,有助于促进行业规模布局更加合理,保持行业发展良性态势。

二、指导意见的出台过程。

作为全国会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高度重视事务所合理布局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指导意见各项规定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一)充分调研论证。财政部会计司成立专门的调研组,赴部分地区、企业和事务所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座谈研讨,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起草制定指导意见。

(二)内部征求意见。指导意见草拟完成后,财政部会计司书面征求了部内条法司、教科文司、社保司、企业司、金融司、监督检查局、中注协等相关单位的意见。根据意见反馈情况,会计司对指导意见的施行范围和相关制度安排进行了调整完善。

(三)公开征求意见。在前期内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扬科学民主决策精神,财政部就指导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为期一个月,共收到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级财政部门,以及若干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回复意见百余条。我们根据各方面意见反馈情况,再次组织相关单位座谈研讨,对指导意见作了修改完善,并按程序报部领导签发。

三、指导意见对企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有哪些原则要求?

指导意见的核心是要求大中型企业选择大中型事务所提供服务,小型企业原则上选择小型事务所提供服务。具体而言,指导意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企业选择事务所提出原则要求:

第一,大中型企业应当选择与自身规模、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相适应的大中型事务所提供服务。对于具备h股审计业务资格和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中型事务所,由于这类事务所在执业质量、人才团队、业务规模、国际化水平等居于同行领先地位,大中型企业在选择事务所时可以优先考虑此类事务所。此外,对于采用合伙制或特殊普通合伙制的大中型事务所,由于其内部治理水平、一体化管理水平以及承担的执业责任较之有限责任制事务所往往更高,企业也可以优先选择该类事务所提供服务。

第二,境外上市企业,金融、能源、通信、军工企业以及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骨干国有企业应当优先选择有利于保障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相关服务。这是我国企业做大做强“走出去”、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国际资本市场认可度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办56号文件提出的明确要求。所谓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是指在人才、品牌、规模、技术标准、执业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居于行业领先地位,能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国际化综合服务,由财政部、证监会推荐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第三,小型企业原则上选择小型事务所提供相关服务。对于小型企业出于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升品牌形象或满足业务需求等原因,有意愿或能力选择大型或中型事务所提供服务的,指导意见予以肯定。指导意见所称中型事务所,是指行业排名前200位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含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虽未进入行业排名前200位,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排名进入前10名以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可比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执行。

四、指导意见对企业采取招标形式选择事务所有何要求?

招标是企业选择事务所的一种方式。财政部高度重视事务所招标制度建设,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对企业招标选择事务所行为进行规范。指导意见在现行规定的基础上再次强调,企业采用招标方式委托事务所提供服务的,必须严格遵照《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招标规范》(财会[2006]2号)执行;金融企业应当同时遵照《金融企业选聘会计师事务所招标管理办法(试行)》(财金[2010]169号)的规定。事务所在依据上述文件要求参与投标活动时,还必须满足财政部门、物价部门有关事务所服务收费的管理规定。概言之,事务所招标制度的核心是坚持公开透明、规范有序、质量为先的原则,坚决杜绝招标单位将服务收费报价作为确定事务所中标的关键因素甚至唯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