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概论课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2:50

给排水概论课程总结篇1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给水排水工程概论》

一、外文原版教材作为双语教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主要是依托外文原版教材。原版的学习教材创造了一种学科英语的环境,学生不仅能在其中学到知识,更锻炼了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的能力,为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者发现外文原版教材存在着价格昂贵、教材内容与我国所设专业的教学内容不符、语言本科生理解有难度等一系列问题。

在教学内容方面,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存在与国内教学体系不匹配的问题。笔者查阅到二十余本与《给水排水工程》相近的原版教材中,尚无与我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配套的相近内容设置。原版教材与国内教学体系不匹配也是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不同的反映,对于非英语专业的理工科本科生来说,英语水平与专业水平使其无法接受原版教材教学内容。在最初《给水排水工程》双语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原版双语教学,教学中发现由于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对所采用的外文原版教材存在望而生畏的情绪。对于教师而言,凭借自己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多年积累,可以轻松阅读和理解外文双语教材,而对于尚未完全掌握专业知识、专业英语词汇缺乏的大多数本科生而言,外文原版双语教学教材往往心存畏惧,部分学生由于语言因素而造成学业困难,而且阅读英文教材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来说有些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通过外文原版教材获取专业知识。双语教学的本质之一是传授专业知识,由于教材选择不当而影响教学效果则得不偿失。

此外,价格问题也使原版教材的引进不切实际。以《给水排水工程概论》双语教学课程为例,最初选用的教材为“wateRSUppLYanDSeweRaGe”(byterenceJ.mcGheeande.w.Steel,publisher:mcgraw-HillCollege;6thedition,iSBn:0070609381),售价为184.89$,折合人民币约1500元,这样的价格是学生根本无法接受的。鉴于该种情况,后将《给水排水概论》课程教材改为“Basicenvironmentaltechnology:waterSupply,wastemanagement,andpollutionControl”(byJerrya.nathanson,publisher:prenticeHall;4thedition,iSBn:0130930857)的影印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价格为人民币56元,暂时解决了双语教学英文教材问题。但是,在内容设置上,该教材是针对整体环境治理过程涉及到的水处理问题进行部分章节介绍,内容不详细,仍不能满足《给水排水工程》双语教学授课需要。

尽管外文原版教材有诸多优势,但为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须慎重引进。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撰既能反映国外技术进展、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则是使我国双语教学顺利开展、保障双语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二、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思路

1.总体思路与目标

针对《给水排水工程概论》双语教学中发现的外文原版教材存在的缺陷问题,借鉴外文原版教材的先进之处,对于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整体思路确定为立足于我国国情,难度适中、中英文并重的双语教学教材。如在《给水排水概论》双语教学方法建设总结所提到,双语教学的内涵在于传授专业知识,因此,编辑出使学生能容易接受、并有所收获的教材是最终目标。

2.教材难度确定

对于教材难度的确定,则涉及到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的原则问题,即什么样的课程适合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对于专业性极强,理论难度较深的专业课程不宜于设置为双语教学方式。因为,毕竟,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使用母语教授,学生接受都有难度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授课方式只会是事倍功半。而对于一些概论性课程,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掌握起来得心应手,采用双语授课方式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3.教材内容设计

对于双语教学教材内容确定,本着基础知识与技术发展前沿知识并重设置的原则。根据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自身特点及学生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的。在参考、整理国内外优秀教材、原版学术期刊的基础上,结合对《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专业主干课内容设置和教案,并根据近三年来《给水排水概论》双语教学实践体会,确定了《给水排水概论》双语教材内容。内容分为水源及污染现状、水质指标及标准、给水处理常规技术、污水处理常规技术、水处理新技术五部分。内容来源除了上述两本中文教材外,还将参考原版英文教材和原版学术期刊,这样既可以密切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又可以引入先进技术扩宽学生知识面。

三、结语

本文结合双语教学体会,对《给水排水工程》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总体思路与目标、教材难度确定及教材内容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教材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大专院校尽管大量设置了双语教学课程,但配套的、结合我国教学实际的双语教材仍很缺乏,因此,需要加大对双语教学教材建设的探索,以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

给排水概论课程总结篇2

论文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形式、以及对该课程的考核方法等方面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全国高等院校数学以及各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与学生已学过的其他数学课程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学生学起来感到难以掌握。大多数学生感到基本概念难懂,易混淆、内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解题不得法、不善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笔者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法4个方面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教学内容和安排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以及教师授课一般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缺少该课程本身的特色及特有的思想方法,课程的内容长期不变,课程设置简单,一般只局限于一套指定的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3大类:①理论知识。也就是构成本学科理论体系的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主要包括随机事件及其运算、条件概率、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极限定理、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理论知识,这些是学习该课程必须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论知识。②思维方法。指的是该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不确定性分析、条件分析、公理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这些大多蕴涵在学科理论体系中,过去往往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对于学生知识的转化与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③应用方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有大量的成功实例。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局限于一套指定的教材,应该在一个统一的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教材建设应向着一纲多本和立体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进度表中应明确规定该门课程的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时数、自学时数(在以前基础上适当增加学时数),这样分配教学时间,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形式

1)开设数学实验课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实验:在校门口,观察每30s钟通过汽车的数量,检验其是否服从poisson分布;统计每学期各课程考试成绩,看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并标准化而后排出名次;调查某个院里的同学每月生活费用的分布情况,给出一定置信水平的置信区间;随机数的生成等等。通过开设实验课,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原貌,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2)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多媒体的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增强了教学趣味性。如在学习正态分布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在图形窗口观察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和概率分布函数随参数变化的规律,从而得出正态分布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概率统计例题字数较多,抄题很费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对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讲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增加课堂信息量。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复习课、习题课等都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形式,配以适当的粉笔教学,这样既能延续一贯的听课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比如在概率部分,把几个重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率、概率密度、期望、方差等列成表格;在统计部分,将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假设检验问题的拒绝域列成表格形式,其中所涉及到的重要统计量的分布密度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这样,学生觉得一目了然,通过让学生先了解图形的特点,再结合分位数的有关知识,找出其中的规律,理解它们的含义及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以便更容易记住和求出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问题的拒绝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透彻,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从实际生产中产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因此,采取案例教学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随机现象时,用抛硬币、元件寿命、某时段内经过某路口的车辆数等例来说明它们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讲数学期望概念时,用常见的街头用随机摸球为例,提出如果多次重复地摸球,决定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它的规律性是什么等问题,然后再讲数学期望概念在产品检验及保险行业的应用,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期望的概念并能自觉运用到生活中去;又如讲授正态分布时,先举例说明正态分布在考试、教育评估、企业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然后结合概率密度图形讲正态分布的特点和性质,让同学们总结实际中什么样的现象可以用正态分布来描述,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正态分布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另外,也可选择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的案例,例如概率与密码问题、敏感问题的调查、血液检验问题等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处理,使学生经历较系统的数据处理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新晨

3考核方法

考试是一种教学评价手段。现在学生把考试本身当作追求的目标,而放弃了自身的发展愿望,出现了教学中“教”和“学”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考”的奇怪现象。有些院校概率统计课程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其考试形式是期末一张试卷定乾坤,虽然有平时成绩,主要以作业和考勤为主,占的比率比较小(一般占2o),并且学生的作业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使得教师无法真正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公平合理地给出平时成绩。而这种单一的闭卷考试也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所以,我们首先要加强平时考查和考试,每次课后要留有作业、思考题,学完每一章后要安排小测验,在概率论部分学完后进行一次大测验。其次注重科学研究,每个学生都要有平时论文,学期论文,以此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应用能力.此外还有实验成绩。最后是期末考试,以a、B卷方式,采取闭卷形式进行考试。将这4个方面给予适当的权重,以均分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成绩不及格者.学习态度好的可以允许补考。否则予以重修。分数统计完后,对成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总体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程度和方差大小判断班级的总体水平,并对每道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找出薄弱环节,以便对原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总之,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和反馈,促进教学质黾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给排水概论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翻转课堂教学法;教学改革

引言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1998年7月教育部重新修订并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后,在“大土木”框架下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新增的专业必修课程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1].旨在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新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熟悉土木工程所涉及的工程范围;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结构形式和工程建筑形式;掌握房屋建筑、道路、铁路、桥梁、水利水电、地下结构、特种结构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它们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土木工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和工程管理的规范;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设置、就业前景以及职业规划等内容,以便学生尽快了解并热爱这个行业,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由于土木工程概论在整个学科体系的重要性,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已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3-6],值得借鉴.但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探索适应这一新形势下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和迫切.笔者结合海南大学教学改革实践项目,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及创新.

1课程教学中现存问题

《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开设历史较短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方面都不太成熟,存在诸多问题.

1.1专业知识宽泛,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入门的概论课程,决定了该门课程专业性较强,而且涵盖的领域极为广泛,涉及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等诸多方面内容.因此,比较合理且有效的做法是采取不同学科多位骨干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每位教师讲授自己最擅长的学科方向,共同完成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任务.但我校的实际情况是土木工程专业面窄,教师的专业背景接近,而且每位专业教师都肩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建立一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因此对于独立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师,应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自觉探索和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技术手段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2内容较多,课时较少

对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设置,参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指导,各高校根据各自的办学历史、专业设置和发展定位的不同,在教学内容取舍、学期安排及课时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开课时间一般为大一或大二期间[7],课时多则36学时[8],32学时[9],少则16学时[2].我校的具体安排是开课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课时24,选用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第三版)》作为教材,该教材专业知识覆盖全面,共设15章,课程进度基本上是每次课(90分钟)要讲一至二章的内容,对于知识点较多的章节像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及桥梁工程等课时尤其紧张,采用传统的教师逐个知识点讲解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疲惫,跟不上授课进度,教学效果较差.

1.3考核方式简单

对于课程考核方法,过去我们也和许多高校一样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或写课程论文的形式,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或课程论文占70%.因此存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或论文抄袭现象,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大打折扣.

2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引入

鉴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虑该课程专业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常识性知识较多的特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活动,笔者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讲授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优势在于将布鲁姆的认知层次清晰分开了[10]:简单的记忆,理解,运用被放在课下,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则可以在课上发生.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压力大,老师没有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没有时间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从而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才能或能力等缺点.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国内外很受热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11-14].但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研究未见报导.相比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翻转教学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功夫,进行全过程的教学设计,许多翻转课堂的论述都只是提出了大体的操作策略,而不同的学科和学习项目在实践操作中又各有区别.

3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总体设计

3.1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传递,更关注学生的吸收内化.过去教学因为学时有限,只重视学习过程第一步即“知识传递”,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法通过学生课前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了解及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

3.2教学视频及课前学习资料的准备

课前学习资料除了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视频外,还包括经典的或时效性很强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纪录片、视频资料、工程案例和土木领域代表人物、专家学者简介.如英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伟大的工程巡礼”、央视的“超级工程”、Discovery的“无敌建筑”“工程大突破”、“建筑奇观-亚洲篇”及“建筑哲学”等,以及“911”恐怖袭击世贸大楼的倒塌、汶川大地震和“威马逊”台风等视频资料.工程案例包括中国古代的都江堰、赵州桥、现代的水立方、鸟巢、国外的比萨斜塔、帝国大厦以及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等.土木工程领域的代表人物、专家学者介绍包括北宋的李诫(《营造法式》的作者)、近代的詹天佑以及现代的茅以升、林同炎、刘恢先和李国豪等.教学视频的录制采用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录屏方式制作,并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每课次按照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制作3~4个教学视频,内容尽量简短精悍,以保证每个视频播放时间不超过15分钟.总之课前学习资料既包括基本教学内容,又包括激励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使学生可以在课下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对于像土木工程概论这种常识性内容较多的课程学生完全可以出色完成任务.

3.3课前学习任务单

课前学习任务单可以使学生明确课前需要完成的自学内容,其设计与课前学习资料紧密配合,并考虑课堂活动中学生应提前做好的准备.因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所限,教学视频中无法穿插与视频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给出答案,以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及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任务单中明确学生每观看完一个教学视频应完成的任务,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办法,从而作为考察学生课前学习效果的依据,并在课程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

3.4课堂组织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完成从“讲台上的圣人”到“学生身边的导师”的身份转变,教师要少讲、精讲,把课堂教学的时空留一部分给学生.结合课前学习任务单及课前学习资料在课堂中组织问题讨论、课前学习心得交流及案例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演讲、展示台、交流、论文等方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自学体会.实践经验表明课堂活动一定要与课前学习任务单相联系,这样既可以鼓励同学们认真自学的态度,又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保障课堂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真正使课堂活动助力和展现学生教学内容的“吸收内化”效果.

3.5课程考核

翻转课堂教学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及课堂教学的参与表现均作为课程考核量化内容.具体做法是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平时成绩中考勤、教学视频及网络资源学习记录、课前任务单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及专题研讨表现、课程论文或报告各占10%;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除了考核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概念外,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结合地域特点或时事热点,设计灵活,如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建设之我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等,为考生回答问题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有利于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

4结语

“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深远.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讲授方式进行变革,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启个性化学习之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卓德兵.工程实例教学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材改革,2014(5):117-118.

[3]何忠明,胡庆国.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00-101.

[4]刘建华,付宏渊.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特点及教学探讨[J].中国青年科技,2009(4):111-113.

[5]韩森.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177-178.

[6]郑元勋,蔡迎春.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62-65.

[7]方薇,李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68-71.

[8]李泽波,张文波.《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260.

[9]刘胜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70-71.

[10]胡天硕.翻转课堂在中国教育中的可行性如何[DB/oL].

[11]粱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1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13]董晶,郭桂真.昌乐一中翻转课堂专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3-17.

给排水概论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概论;教改;探讨

theStudyoftheteachingReforminvolvedin“environmentprotectionConspectus”

(1.electromechanicalengineeringDepartment,Chengdutechnologic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1730,China;

2.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ChengduSichuan,610041,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protectionConspectus”isabasiccourseoftheprofessionalenvironment.inorderto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andthecomprehensivequalityofthestudents,theauthorwillfromthefourpartofthecurriculum,roleorientation,curriculum,assessmenttogivesomesuggestionsforthecourseof“environmentprotectionConspectus”.

【Keywords】environmentprotectionConspectus;teachingreform;Discuss

《环境保护概论》是环境监测及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环境专业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环境类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环境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由于本课程是文字性概论性质课程,往往存在老师上课没激情,学生不重视的情况,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浪费了教学资源。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发现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学生不重视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但环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1]。导致学生重设计和操作性课程,对于概论性课程并不重视,有部分学生缺课或上课玩手机,为了修学分而上课,缺乏学习积极性。

1.2教学方法单一

授课教师受到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限制,教学上还是采取老师自顾讲课,学生爱听不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讲课的内容基本都是概念性的理论知识部分,使得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很难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热情[2]。

1.3缺少实验与实践的环节

由于是概论性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时候没有设置相应的实验和实践的安排,使得学生听起来觉得比较空洞,缺少对知识体系的感性认知和掌握,很难让学生集中精神听老师上课。

1.4考核形式单一,评分制度单板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与其说是一门环境专业课程,倒不如说是一门环保知识宣传课,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环境知识教育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因而考核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评价的形式也应灵活化[3]。

目前考试只是笔试,仅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并不能完全达到激发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考核[4]。

我校是工科学校,批改试卷规定中要求严格按步骤得分,对于绝大部分的科目是很合适的,但对于《环境保护概论》性质的课程,这样的得分制度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2教改的几点建议

总结了以上一些《环境保护概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本着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笔者提出了几点思考。

2.1确定课程设置的意义

《环境保护概论》并不仅仅是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它是与能源、材料、仪器、管理、地质、经济、法律等各领域的知识交叉在一起的一门课程。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环境和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的“概论性”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能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普及环境保护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在上第一堂课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表1课程设置意义

此课程是在一年级新生军训完后的第一堂新课,作为本专业学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环境专业的性质以及它的重要性而设置的一门。作为入门课程,重点在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学习的兴趣,由浅入深的讲解来吸引学生往更细化的环境专业课程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调整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教师教的很“主动”,学生学得很“被动”,使得“教”与“学”孤立,很少提供给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机会,导致培养出一批应试型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当的时候当下“学生”,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主动“求助”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最后教师在用专业的角度进行讲解和点评,无论提供的答案对错和标准,都应鼓励主动思考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热情,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2.3课程安排

由于《环境保护概论》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广泛,并且环境知识也日新月异,专业老师应紧跟学科前沿,将环境专业学科的最新技术变革,环保的思想动态、环保产品的最新开发,和环保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本专业的学生。

结合我系老师各自擅长专业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开设这门课程时候,尝试安排多位老师上课的模式,取之所长,传授给学生更丰富的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学生也能有机会感受不同老师各自的授课风格。

每位教师只教自己专业的内容,且只安排1-2次的课程,有充分的时间备课,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5]。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改善授课形式单一,上课气氛沉闷的问题。

表2授课教师安排表

2.4增加考核形式,改革评分制度

该门课程的考试形式可以采用多样化,按一定比分加总的模式来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专业水平。比如说可采取笔试、参观实习报告、实验成绩、课堂讨论、专业论文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

考试中的有部分问答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并没有一板一眼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就已经达到教学的目的,建议此类课程的问答部分的评分留给专业老师一定的自,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3结论

《环境保护概论》是环境专业比较重要的专业素质课,为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几点个人的改革意见。笔者认为没有上不好的课程,也没有真正不想学习的学生,我们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而非过多责怪于学生不认真上课,不爱学习。教师更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来带动学生共同探讨环境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学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煜,赵文玉.浅议普通高校环境专业课程的结构性调整[J].高教论坛,2007(2):38-38.

[2]董怡华,等.《环境保护概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5):43.

[3]黄宏,等.《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改创新,2012(1):155.

给排水概论课程总结篇5

摘要:《自然保护概论》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总结了该课程的特点,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方法与建议,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老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保护概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62-02

一、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自然保护概论》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地球各圈层生物与环境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自然干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调控与保护自然环境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作榛肪晨蒲А⒒肪彻こ套ㄒ档谋匦蘅纬蹋对丰富学生的基础生态学知识意义重大,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关注环境领域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理解与掌握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自觉主动地把“自然保护概论”的课程知识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增强环境保护的基础理论与宏观管理意识。

二、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特点与现状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是理论教学。在课程教学环节存在一些弊端,如下:

1.教材选取未突出专业特色。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及查阅的课程相关教材发现,相关教材偏少,知识内容略显陈旧。大部分教材主要侧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际自然保护事业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很适合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学生,而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可能会觉得以上内容跟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自然而然的降低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课程内容与专业其他课程有一定重复。本校环境科学专业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分别还有《环境科学导论》和《环境生态学》等专业基础课。上述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与《自然保护概论》有较大的重复度。例如,《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中包括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全球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中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等教学内容;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自然保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均有涉及。这必然引起知识点重复教学,导致学生的惰性心理。

3.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目前,自然保护概论课程并未开设实践环节。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等专题,如果能够在理论授课结束后开展相关专题的野外实践,必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为出发点,根据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特点及环境科学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针对自然保护概论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以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

1.明确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结合环境专业的特色,在遵循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下,重点阐述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遏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专题,如: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石油污染、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入侵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每个专题授课2-4个学时。通过对相关环境问题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明确人的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到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口意识、消费意识和文化意识,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2.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由于自然保护概论的教材主要倾向于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等基本原理与知识,因此不能过多地依赖教材,需要补充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授课老师查阅学科相关的资料,掌握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并整合,在理论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在讲述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可结合气候监测数据和古书记载,阐释近年来频发的洪水现象、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产生的原因与可能的解决办法。并可适当介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与非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nipCC)两派学者关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模拟的可靠性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对气温上升的贡献性大小问题的争论。

3.采用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模式。鉴于“自然保护概论”的学科交叉性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专题多且相互独立等特征,可构建“选题-导学-自学-小组讨论-演讲-反馈”的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模式(图1)。授课教师在导学前应高度重视“选题”过程,增加案例切入式选题方式,将小组讨论和自学过程安排在课堂外,灵活安排学生的讨论形式与内容,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环境的创造者和合作的协调者的角色。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又与课程的考核方式密不可分。授课教师应当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对于某个问题提出与已有观点相悖的观点,敢于提出并能用已有的资料去证明的行为就应该鼓励。并通过采用案例、专题等形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授课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课后钻研。对于出勤率高、课堂表现积极、作业按时完成的同学应该得到更高的平时成绩分数。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授课教授可采取课程论文的期末考核方式。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题目的课程论文,每个人分别查阅资料撰写,完成自己的部分,最后综合成稿,教师根据每个同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贡献给出成绩。

四、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1.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及相关经费投入。为加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建议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开设一个周,重点考察典型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湿地生态系统等地形或生态系统。同时,为保障基本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主要为野外实习经费。给野外实践教学以经常性投入,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

2.选择多方式实践教学途径。为克服实习经费短缺带来的限制,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保护概论的实践教学可打破原来的统一组织安排的模式,采取多方向、多课题、多时段、多地点进行。首先,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框架列出几个大的方向,如参观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化等,由学生选题。或者由学生自主拟定方向,呈报授课教师审查和批准。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方向。

实习场所也可以安排在学生家乡周边、课余活动场所、郊游场所或其他课程实习场所等,由学生自主选择。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教学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距学期末有1-2个月的时间,学生还可以结合所选实习地点的情况,利用周末或假期,在完成其他活动的同时关注周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以完成实习。

总之,笔者认为《自然保护概论》课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过程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增加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突出教学过程的专业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参考文献:

给排水概论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绪论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72-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所有理工科院校的一门数学必修课,且在考研中占着较高的内容比例,因此,在第一次上课时,怎样去讲、讲什么内容,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序言

当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些自然现象加以观察或进行试验时,其结果可能是多个可能结果中的某一个,而且在每次试验或观察前都无法确知其结果,即呈现出偶然性,或出现哪个结果“凭机会而定”。如从大家经常玩的扔硬币、掷骰子和玩扑克等简单的机会游戏,到复杂的社会现象――婴儿的诞生、世间万物的繁衍生息、流星的坠落……人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这种带有随机性、偶然性的现象被称为随机现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是研究随机现象的一门课程。随机现象具有不确定性,那是不是就没有规律?通过大量的在一定条件下对随机现象进行观测会发现某种规律性,比如抛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

的可能性都是,掷一颗骰子出现1、2、3、4、5、6的可

能性都是等。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

性进行学习研究。

通过简短的介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给这门课开一个好头。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简史

概率论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数学分支,起源于17世纪中叶,但当时刺激数学家们首先思考概率论的问题,却是来自不光彩的。法国数学家费马向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下列的问题:“现有两个赌徒相约赌若干局,谁先赢s局就算赢了,当赌徒a赢a局(a

一般认为,概率论作为一门独立的数学分支,其真正的奠基人是瑞士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概率论中的第一个极限定理――伯努利大数定理,即“在多次重复试验中,频率有越趋稳定的趋势”。这一定理更在他死后的1713年,发表在他的遗著《猜度术》中。

到了1730年,法国数学家棣莫弗出版其著作《分析杂论》中包含了著名的“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这就是概率论中第二个基本极限定理的原始雏形。而接着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在1812年出版的《概率的分析理论》中,首先明确地对概率作了古典的定义。另外,他又和数个数学家建立了关于“正态分布”及“最小二乘法”的理论,使概率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分析概论时期。另一个在概率论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泊松,他推广了伯努利形式下的大数定律,研究得出了一种新的分布,就是泊松分布。概率论继他们之后,其中心研究课题则集中在推广和改进伯努利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上。

概率论发展到1901年,中心极限定理终于被严格地证明了,随后数学家利用这一定理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随机过程,而著名的马尔可夫过程的理论在1931年才被奠定其地位。而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概率论发展史上亦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近代,出现了理论概率及应用概率的分支,将概率论应用到不同范畴,从而开展了不同学科。因此,现代概率论已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学分支。

与概率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数理统计学。简单的统计古来就有,但没有形成知识体系。以概率论为基础,以统计推断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数理统计学到20世纪才逐渐成熟。

近代,最早使用统计的是英国经济学家格劳特,他在1662年对伦敦市的死亡人数进行了统计推断。1763年,英国数学家贝叶斯发表《论机会学说问题的求解》,其中的“贝叶斯定理”可以看成是最早的统计推断程序。英国生物学家和统计学家皮尔逊在现代数理统计的建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被公认为现代统计学之父。现代数理统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奠基人是英国的数学家费希尔,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统计方法。我国数学家许宝在多元统计分析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6年,瑞典数学家克拉默发表了《统计学的数学方法》,他系统地总结了数理统计的发展,这标志着现代数理统计学的成熟。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概率论――从数学模型进行理论推导,从同类现象中找出规律性,是数理统计学的基础。数理统计――着重于数据处理,在概率论理论的基础上对实践中采集到的信息与数据进行概率特征的推断,数理统计学是概率论的一种应用。

通过以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简史的介绍,可以增强讲课的趣味性,避免给学生造成这又是一门枯燥的数学课的感觉;可使学生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

三经典例子和日常生活例子的分析

为了阐明概率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可以用“生日问题”、“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和“足球骗局”这三个经典问题为例。

1.生日问题

生日,只论某月某日,不论某年,假定一年有365天,问366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在同一天过生日的可能性有多大?那64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在同一天过生日的可能性又有多大?最后,一个30人的班级中至少有两个人在同一天过生日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366个人的生日排列到一年中的365天,那必然至少有两个人是同一天过生日的,因此这种可能性是1。

通过概率论中古典概型的研究,可以得出,64个人生日

各不相同的可能性为。

故66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在同一天过生日的可能性为

同理,一个30人的班级中至少有两个人在同一天过生

日的可能性为0.7063。

这个问题还可以应用到中国人特有的属相中。通过计算可得,任意四个人当中,有两个人的属相是一样的可能约为50%;而在一个六口之家中,几乎可以断定有两个人的属相是一样的!

如果上述的数据仍让你有所怀疑的话,不妨留意一下以下例子:在美国前36任总统中,有两个人的生日是一样的(第11任总统波尔克和第29任总统哈定生于11月2日),有三个人死在同一天(第2任总统亚当斯、第3任总统杰斐逊和第5任总统门罗均死于7月4日),当然年份是不同的。

2.美国种族歧视问题

有人说美国没有种族歧视,因为据某年的数据统计分析,白人杀人后被判死刑的概率为19/160,黑人杀人后被判死刑的概率是17/160,由此说明美国没有种族歧视。后来有人仔细研究了这组数据,发现如果再看被害人是什么人,则情况是:白人杀白人被判死刑的概率是12.6%,白人杀黑人被判死刑的概率是0,黑人杀白人判死刑的概率是17.5%,黑人杀黑人判死刑的概率是5.8%,由此看到了明显的种族歧视。

所以,在对同一组数据进行统计时,不同的用法可能使结果大相径庭。统计研究数据时能不能把真实的东西挖掘出来,这点很重要。

3.足球比赛的骗局

在“英超”足球比赛的进程中,有人收到一封电子邮件,预测明天有一场比赛是甲胜。收到电子邮件的人当然不会轻易相信他。但若发邮件的人连续5次都猜对,就不能不相信他确有这个能力。经过询问,他说他请著名统计学家编了一个预测软件,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才能每次猜对。他还说,如果给他汇200元钱,就告知明天比赛的输赢。但是,等汇过200块钱以后,就陷入骗局了。

不要以为学了统计就不会被骗。事实的真相是他第一次给2000人发信,其中一半人猜甲胜,另一半猜乙胜,终归有1000人的结论是正确的,于是再跟说对的1000人中的500人说下场比赛丙胜,对另500人说丁胜,如此下去。

所以,在利用统计结论时,一定要想想数据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利用数据进行统计的。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告诉同学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一门课程,并且也是怎样去用所学的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门课程。

四与以前所学数学的联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我们看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中要用到大家在中学所学到的排列组合,但古典概型仅仅是概率论中最简单的情形,为了研究更复杂的概率情形,我们还要用到大学一年级学习的高等数学,特别是函数的微分与积分部分。

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重要性

概率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如:(1)气象、水文、地震预报、人口控制及预测都与概率论紧密相关;(2)产品的抽样验收,新研制的药品能否在临床中应用,均需要用到假设检验;(3)寻求最佳生产方案要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4)电子系统的设计离不开可靠性估计;(5)探讨太阳黑子的规律时,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非常有用;(6)研究化学反应的时变率,要以马尔可夫过程来描述;(7)在生物学中研究群体的增长问题时提出了生灭型随机模型,传染病流行问题要用到多变量非线性生灭过程;(8)许多服务系统,如电话通信、船舶装卸、机器维修、病人候诊、存货控制、水库调度、购物排队、红绿灯转换等,都可用一类概率模型来描述,其涉及的知识就是排队论。

目前,概率统计理论进入其他科学领域的趋势还在不断发展。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经济学中研究最优决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等问题,都大量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如风险理论中的最优投资和再保险策略……这正如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所说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其中绝大多数在实质上只是概率的问题。”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学好这门课。

一次好的绪论课的教学,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使原本枯燥的教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除了要钻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数学教学规律、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外,还要上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绪论课。

参考文献

[1]王正萍.浅谈《高等数学》绪论课的教学[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73~75

给排水概论课程总结篇7

abstract:thispapertakestheapplication-orientedtalentcultivationasastartingpoint.andthen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teachingreformtoengineeringbudgetcoursewithproject-drivenmethodwasdiscussedfromseveralaspectssuchasthetransitionofteachingconception,thechoosingoftheteachingproject,thearrangementofteachingcontentsandthereformoftestingmethod.

关键词:应用型;工程概预算;项目驱动法

Keywords:application-oriented;engineeringbudget;project-driven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10-02

0引言

应用型本科人才既区别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又不同于纯粹进行实践操作的技能性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以行业与职业需求为本位,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为了响应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号召,土木工程专业开始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B的模式、方法与途径,而工程概预算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改革势在必行。

1概预算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完全是按照教材中章节的编排顺序和内容进行的,即绪论(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基本建设造价文件的分类)工程造价的构成与计算工程计价依据(包括定额的分类、编制方法与应用)工程计价方式工程量的计算,在这种教学安排下,前面几个章节理论知识过重,关于计价原理的内容、叙述性的内容较多,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对概预算当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缺乏感性认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这部分内容讲透彻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形下,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讲授工程量具体计算的内容,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是懵懵懂懂、对于如何编制一套完整的工程造价文件毫无头绪。

此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和学生练习的题目往往都是书上的一些例题和习题,而这些例题和习题都是零散的,只能展现出一个项目极小的一部分,不能系统的展现出一个完整的项目的造价是如何编制而成的,且有些题目过于理论化、脱离工程实际,不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工程概预算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引入了项目驱动法的应用[2],倡导在工程概预算理论课、广联达上机实践课以及课程设计都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真实工作过程,以任务引领的方式驱动专业课程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中“以理论为主”、“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便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为将来毕业上岗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1教学项目的选取

工程概预算课程中项目驱动法的应用要求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依托,工程项目的选取不仅要贴近工程实际,而且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水平,项目的规模和难易程度要适中,项目过于简单其知识覆盖面不够,缺乏挑战性,项目过于复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里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生自己在进行手算和软件操作时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导致半途而废。因此,根据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概预算课程的理论课时(32学时)和学生的特点,选取了一栋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五层框架结构综合楼来开展教学活动,此项目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够覆盖土建、装饰装修、钢筋的算量及计价的主要知识点,利用此项目的图纸,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概预算基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此项目造价文件的编制。

2.2教学内容安排与项目任务相结合

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完全依照教材进行,应根据工程造价的实际工作过程和企业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既要有效利用教材,又要打破原有知识体系,对课程理论知识点进行整合,不能只进行规范和规则的讲解,应将项目任务分解到每一个不同的知识单元中,让学生在“带着工作任务”的模式下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授土石方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的时候,直接以项目中的土石方工程的计算为例带领学生完成土石方工程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在讲授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的时候,直接以项目中的混凝土基础、柱、梁、板、墙、阳台、雨蓬以及其他零星构件的计算为例带领学生完成此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2.3课程设计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常,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大部分课程都是在学期末才结束,导致很多课程设计都积压在一起,并且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来完成这些课程设计,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急于完成任务,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显然是不够理想的,且教师也来不及逐一进行反馈。若将工程概预算的课程设计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第一堂课便下达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来完成对应的工作任务,这样不仅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定期检查任务的执行情况,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此次教学改革中,课程设计环节仍然采用了教学中使用的框架结构综合楼套图纸,因为课时有限,教学项目中的任务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完成,剩下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完成,作为课程设计的成果,在这种方式下,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4项目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2.4.1下达项目总任务

在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教师即给学生下达总任务书,提供一套完整的图纸,明确工作任务:完成本项目的造价文件的编制。

2.4.2学生分组

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分组,每组4-5人。通过分组方便学生进行讨论,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每次下达的子任务,小组应讨论并确定人员分工,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小组的每个成员,做到人人参与,分工协作,相互取长补短[3]。

2.4.3教学过程组织

每次课教师应首先给学生下达本次课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由老师带着学生进行任务的解析并储备知识,再由学生自行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之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对量,对比自己和其他同学计算的差异大小,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并相互做出u价,教师最后对学生任务完成的总体情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评。针对此门课程出现的“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4],应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比赛,对于算得准算得快的同学和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2.5基于项目任务的考核方式

在传统的工程概预算考核方式中,学生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方面构成,成绩占30%(含出勤、作业等),考试成绩占70%,导致很多学生把目标放在期末考试上,不注重平时的训练,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参与各项目任务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加大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如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各调为50%(见表1),以此突出过程能力的考核,直接以学生平时表现和各个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来评定成绩[5]。

3结语

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止步不前,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来进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10(53):215-216.

[3]严景宁.项目教学法在《工程概预算》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2(10):242.

给排水概论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环境工程

工程力学是教育部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科目,是工科专业主要的基础课程,兼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双重性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基本概念和实际计算并重的课程。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大部分是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发展起来的,属于单独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另外,给排水工程专业因涉及到环境工程给水处理、污水处理以及管网等内容,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与环境工程专业之间的交叉性也越来越密切。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环境工程专业中水环境修复、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方面的投资,各种环保设备的设计及应用越来越多,这些设备在实际当中受力及变形情况分析决定了工程力学开设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专业中开设工程力学,其内容主要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目前大部分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安排学时基本在60学时以下,其中讲授内容约占90%,实验教学约为10%。因此存在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而且由于工程力学存在较多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目前存在计划中要求加快进度而学生实际不具备加快条件的矛盾。因此要尽可能多的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学好本课程,必须调整教学体系,从教学思想上彻底更新,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兼具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人才,就具有更为突出的社会现实意义。

1.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安排

在环境工程专业领域中,与工程力学相关部分主要是各种环保设备及给排水管道在实际当中的受力及变形情况分析,因此学习工程力学需选择合适的内容。静力学作为各种力学内容学习的基础,是各个专业学习工程力学的必修部分。材料力学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是所有工科学生必修的部分,是设计工业设施必须掌握的知识[1]。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学习材料力学需要的理论力学内容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因此结合环境工程及给排水专业选择材料力学的内容将是主要问题。

工程力学是对环境工程中用到的环保设备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的课程。因此应该在开设环保设备相关课程的同时或之后开设工程力学。而实际当中,部分高校往往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学生在还未接触专业知识下进行学习,导致不能与实际情况联系,理解较多抽象的概念比较困难,这一现状不但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后印象不深,进而削弱了学习效果。

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目前,工程力学课程主要还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约占90%;抽象的概念及受力计算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认为难于理解。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物理及数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且提供实际实践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因此可从以下几种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

2.1增加教学实验

实验操作不但能强化感性认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课时有限,目前环境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中主要是材料力学部分开设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材料的拉伸一压缩试验、等强度梁实验等。为了增强理论力学课程的兴趣性,应适当增加相关的实验课,比如在讲解动量矩守恒时,演示动量矩守恒实验:在转椅上双脚离地,站在上面,双手分开。手持健身哑铃或者等重的书本,会发现展开手臂时,转动变慢了,收缩手臂时,转动变快。这个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在户外的健身器材上亲自演示[2]。在讲解脆性材料的扭转破坏现象时,可以在课堂上拧黄瓜来演示,把与轴线成45℃角的断口清晰展示出来。再比如,讲解杆件组合受力变形时,可以演示健身器材握力棒受力变形情况,讲解受力后弯曲方向变化情况。讲解压杆稳定性问题时,可用较细的pVC管材演示不同长细比临界状态变形情况。这些小实验都易于操作、简单直观,又节省学时。比较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录像,并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看。这样以往枯燥无味、抽象呆板的力学课会变的趣味盎然,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3]。另外,教师应总结教学实验经验,编写《工程力学》实验教学大纲,工程力学课程实验指导书等,用于指导实验教学,达到理论和实践良好互补。

2.2理论联系实例

抽象的概念及受力状况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如果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例子加以解释,将能激发学生的理解联想能力,将理论与周围事物紧密相连,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如“约束”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教师可以以教室中的物体为例子,如教室中的某根梁在自重的作用下应做自由落体运动,而它处于静止状态的原因就是此运动受到了限制,而限制它运动的它周围的物体对于它来说就是约束。比如讲解固定铰链支座和辊轴支座时,可以带领学生实际考察一些铁路桥梁的固定形式。在讲构件受力变形时,扭转变形方向只靠教师讲起受力和变形特点学生不好理解,我们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如我们在洗脸时拧手巾,手巾的变形就是扭转变形,让学生试着应用规律进行分析。再比如介绍力矩概念时就可以以教室中的门作为例子,教师可以亲自将力施加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效果,总结力使物体绕某轴转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此方法使学生不但对该门课程更感兴趣、课堂气氛较好、学生乐于参加探索、分析、总结理论要点知识,并且可以与周围事物联系密切,帮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连,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

2.3学生参于课程讲授

大部分课程授课教师基本都是在讲台上口授,长期授课难免枯燥乏味,往往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讲解某一具体章节内容。教师事先向学生布置讲授内容,下次授课前以抽点方式让部分学生讲解,教师和其它学生对其讲课情况进行点评,讨论讲解中存在问题,分析正确的解题思路。未讲解的同学可以通过台上同学和教师的讲解情况与自己的思路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将易范的错误、忽略的问题自我更正。学生在此过程的表现均计入过程性考核成绩中[4]。此教学手段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也提高了学习乐趣及积极性。

2.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恰当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关于工程构件在受力下的变形情况,单单依靠讲解和板书的教学手法,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融为一体,展现工程构件受力及变形情况。有声有色的情景式教学环境,使传统教学中难以讲清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另外,还可以将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及时灵活地引入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兴趣。通过演示三维彩色仿真动画、动态教具和工程实例图片,可以拓展学生工程视野,可以更好地将一些工程实例展现在学生眼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关于计算讲解中存在的缺点,教师需结合板书讲解计算的步骤和做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

为拓宽学生的视野及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应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与课程相关的系列讲座,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此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实际价值。

2.5自编习题册

由于工程力学融合了物理和数学的许多知识,因此学生需要大量的习题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章讲解完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3-5人),让学生以考试试卷的形式(包括填空、选择、判断和计算题),在课余时间总结此章中的内容,掌握知识点的重点、难点。教师根据所出试卷判断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完善每章试卷;最后将全部章节的试卷汇编成册,让学生据此内容进行练习,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准确性。

3.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由于工程力学教学综合了讲授、实验及习题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因此在课程成绩的考核上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评定标准,然而当前普遍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实践能力考核为辅,这就直接关系到在上述问题探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学习兴趣问题。因为成绩的评定和实践部分结合的不紧密直接导致学生对实践部分的忽视,而实践部分恰恰是最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得到应用的部分,因此提高实践考核在课程整体考核中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5]。因此可以按照理论和实践考核分别占50%和40%的比重进行考核,平时课堂上提问回答、作业、随堂测试等情况占总成绩的10%。采用这一综合评定标准,不但能考察学生熟练掌握力学知识的能力和实验动手的能力,还考核学生平时学习的认真态度,使其从先前的被动变为主动,课程的学习氛围会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中得到充分提升。

4.结束语

总之,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的讲授,必须综合学校的特点和学生以及专业的特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课程的内容确实做到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真正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学生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适合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范钦珊.工程力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雅静,李治国,冯海全.浅谈工程力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科技创新导报,2012,19:157-158.

[3]赵冰,张岩.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115-116.

[4]王环.互动教学法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3,(s2):178-180.

[5]张伟,李丹.浅析高校工程力学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科技信息,2012,7:304-309.

作者简介:

王万峰(1979-),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研究及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给排水概论课程总结篇9

关键词:体育说课;概念;意义;内容;技巧

一、体育说课的概念

关于“体育说课”的概念,众说纷纭。施小菊等认为,体育说课是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校体育理论和教材为重要依据,针对某一课时,由体育教师向他人系统地述说其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教学方法等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党柄康认为,体育说课是体育教师在一定场合,根据教学规律,以学科的教育体育理论为指导,以语言为媒介,面对同行或专家讲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构想、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并虚心听取意见,接受指导,达到互相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独立教学环节和教学研究活动。综上所述,所谓体育说课,就是体育教师通过备课,以说的形式,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理论依据说给同行或者专家。

二、体育说课的意义

首先,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体育说课能促进其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体育说课必须以教材为基础,所以教师要领悟教材内容。再次,体育说课可以将说课和现代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锻炼了说课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最后,体育说课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体育说课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学科理论于一体。在说课过程中,教师的多项教学基本功可以充分展示。

三、体育说课的内容

1.教材分析。教材是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师要透析教材,说课时要说出所教内容在整个教学中和单元教学中的地位、意图。同时也要注意教材前后的衔接,根据大纲确定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要分析所学内容的健身价值以及社会使用价值。

2.学情分析。学情指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年级,男女人数,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以及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个别学生的特长等。

3.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和学法是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教学方法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和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采用探究教学法和个别辅导纠错法。学生的学法主要指教师在介绍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4.教学过程的分析。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主要环节。体育教师要说清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队列队形的安排、体育课程时间的安排、课程密度的安排以及室内外场地器材安排等。

四、体育说课的技巧

1.语言表达技巧。语言表达首先要准确。必须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确切、合理、有序地表达体育说课的内容。其次,语言表达要规范。体育教师的语言必须与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求相符,发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叙述事理要符合逻辑性。再次,语言表达要有艺术性。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言简意赅,要展示富有自己特色的说课艺术风格。最后,语言要有节奏感。表述幽默风趣,节奏要抑扬顿挫。在体育说课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首先,体育说课导入部分的技巧。要选择合理的导入方式和方法导入,一般有情节导入、理论导入和操作导入三种形式。其次,体育说课的中间部分。必须具有应激或应变处理某些问题的能力,因为说课时面对的是同行或者专家,要沉着冷静,分析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及时采取对策,尽快进入正题。最后,在体育说课的最后阶段。要有准确、精美的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弥补开头的平淡和不足。

2.肢体语言表达的技巧。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师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肢体语言表达,体育教师示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所以,示范要准确、到位。肢体语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特色,肢体语言的直观性给说课带来了独特的效应,给听者以新的认识和启迪。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技巧。在体育说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说课者说得更加简单易懂,更加生动直观,对提高体育说课的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4.根据内容运用不同的技巧。内容不同,说课的形式也要有区别。理论说课,说课内容要创新,语言组织要注意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幽默感,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结合。实践课说课除了对动作技术的描述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学法,做好示范,动作要求标准、自然、舒展,具有美感。

总之,体育说课是一项新的教研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说课者的业务素质。对于个人来说,可以促使自己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增强教研意识,投身教学改革;对于学校来说,可以优化师资结构,加速教师队伍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施小菊,张华光,等.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说课的理论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2,(02):45-47.

给排水概论课程总结篇10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是信息技术类专业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双语人才的有效手段。地方高校信息类双语课以专业课为主,且学生英语能力差异较大。为更好解决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间的矛盾,我们对双语教学中内容选择和编排进行了思考和尝试,并对教学方式设计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知识分层编排、围绕主干问题讨论、按水平分组讨论、由简入繁等。

信息类学科发展迅猛,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缩短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时间,培养使用外文资料的能力,高校信息类专业在本科高年级展开双语教学。我校针对信息类学科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建设双语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编排与教学设计的改革。历年来的实践验证了课程建设的有效性。

1当前信息技术类双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课程内容信息量大,专业词汇多,内容复杂,即使用母语来理解也不简单,造成了学习上的双重困难;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授课时不得不考虑接收能力的差距;讲授知识要占用大量时间,互动时间少,学生主动性难以调动。

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取与合理组织、编排,在教学方式实施以围绕问题、强化讨论的自主学习,才能解决上述矛盾。本专业不同课程具有很大的共性。在此以《多媒体技术》双语课为例介绍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案和方式上进行的尝试,供大家参考。《多媒体技术》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将文本、图像、语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处理和集成,在本地或网络环境下提供更友好人机交互的技术的总和。课程相关的知识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象处理、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等各个方面,概念和词汇量较多。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案,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和质量。

2内容选取与编排

2.1知识点分层组织

以往内容的组织一般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每个知识点只在相邻一两次课中出现,学生难以建立起对术语接触、熟悉、重现、使用的完整过程,也严重缺乏参与的机会。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知识点一般是分层次的:首先是对相关背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定义的基本介绍,可称为基础层;然后详细介绍技术细节,包括对比性讨论、公式等内容,可称为展开层;最后介绍对技术的应用,可称为应用层。

不同层次内容的学习方法有其各自特点。基础层较易理解,但往往是新思想、新概念的引入,需教师引导式的讲述,并对相关后续内容加以说明。展开层按难易程度可分为两类,简易类完全由学生自学完成,复杂类则需要教师具体讲解。应用层更适合进行讨论,其中蕴含着工程思想、技术特性与工程实际的匹配等,往往正是学生所欠缺的。通过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自然养成使用英语来思考的习惯。

2.2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不同知识点间有各种关联。前后顺序指后面的知识使用了前面的知识;类比关系是指两个知识点的分析方法类似;组合关系是指某知识点是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学习知识和语言都需要有效的重复,方能熟练应用。通过理清知识点间的关系,可采取各种形式使学生“使用”前面的知识,达到有效的重复。如对前面的知识可以提问等。对这些关系的明确,为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3教学方式与方案设计

3.1目标由易入难,培养自信心

双语课不是不能学好,而是不能一下子学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自信心非常重要。简单的鼓励和表扬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更根本的方法是按照学习的规律,由浅入深地安排进度,使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中积累其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首先,是语言上的循序渐进,英语比例宜逐渐提高。前几次课以母语为主,穿插基本术语的介绍。然后,逐渐增加简单句子,加强对术语和句子的重复。这样可以逐步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有信心。

3.2留任务、留空间、留时间

教师授课时争取在前一次课结束时,完成对基础层和复杂展开层的介绍,把需要学生自学、参与讨论的部分留在课后,让其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内容上有自学的空间,也有足够的时间。下一次课就可以对学生提问,让同学参与讨论,甚至尝试部分内容的讲述。由于预留了任务、时间和空间且目标明确,不仅解决了双语授课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有所准备,容易建立自主学习的环境。

3.3根据水平分组讨论

练习语言最佳的方式是讨论,但在英语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水平较差的同学一般不愿意开口,听懂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很困难。通过基本考查,按照英语水平分组。在讨论时给每组不同的主题,要求选派代表进行主题发言。这样降低了英语交流的心理障碍,互学互听,人人主动,并能够体会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深化对学习的认识。讨论时间要严格控制,每个人的发言时间也需要控制,尽量做到机会均等。

3.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省却板书时间,可显著提高授课效率。这类专业课包含大量公式、表格等,非常适合展媒体教学,能有效弥补双语教学中知识传授和语言训练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对知识回顾、概括和预览等效率更高,能提高学生理解的速度和质量。这为教师布置任务、提问、展开讨论提供了便利的辅助手段。

3.5以最终演讲作为目标

期末阶段给每个同学布置英语演讲任务,自己选题、撰写演讲文档,反复练习后上讲台做5分钟的演讲,并回答问题。根据内容、语言、演讲技巧、回答问题等将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该过程促学生利用学过的术语、概念、技术等,完成写作和演讲,锻炼和英语的读、写、听、说的能力,完成一个完整的语言使用过程。

4结语

我校《多媒体技术》双语课平台建设已过三轮,取得了可喜的建设成效。通过知识点分层减轻了课堂授课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了课堂参与面和参与度。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和演讲使学生使用英语的习惯明显加强。但由于学生数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个组;而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深度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电气信息类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7(13):278-279.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模式[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