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安全监管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2:48

电力安全监管条例篇1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力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规范电力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控制、减轻和消除电力安全事故损害,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电力安全事故,是指电力生产或者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或者影响电力正常供应的事故(包括热电厂发生的影响热力正常供应的事故)。

第三条 根据电力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或者影响电力(热力)正常供应的程度,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由本条例附表列示。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的部分项目需要调整的,由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由独立的或者通过单一输电线路与外省连接的省级电网供电的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以及由单一输电线路或者单一变电站供电的其他设区的市、县级市,其电网减供负荷或者造成供电用户停电的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由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条 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加强电力安全监督管理,依法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的各项制度,组织或者参与事故的调查处理。

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组织、协调、参与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五条 电力企业、电力用户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电力安全管理规定,落实事故预防措施,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重要电力用户,应当按照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的规定配置自备应急电源,并加强安全使用管理。

第六条 事故发生后,电力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准确报告事故情况,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防止事故扩大,减轻事故损害。电力企业应当尽快恢复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热力)正常供应。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应急处置和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八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发电厂、变电站运行值班人员、电力调度机构值班人员或者本企业现场负责人报告。有关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上一级电力调度机构和本企业负责人报告。本企业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设在当地的派出机构(以下称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热电厂事故影响热力正常供应的,还应当向供热管理部门报告;事故涉及水电厂(站)大坝安全的,还应当同时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报告。

电力企业及其有关人员不得迟报、漏报或者瞒报、谎报事故情况。

第九条 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核实有关情况,向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报告;事故造成供电用户停电的,应当同时通报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对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并通报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

第十条 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区域)以及事故发生单位;

(二)已知的电力设备、设施损坏情况,停运的发电(供热)机组数量、电网减供负荷或者发电厂减少出力的数值、停电(停热)范围;

(三)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四)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电网运行方式、发电机组运行状况以及事故控制情况;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十一条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工作日志、工作票、操作票等相关材料,及时保存故障录波图、电力调度数据、发电机组运行数据和输变电设备运行数据等相关资料,并在事故调查组成立后将相关材料、资料移交事故调查组。

因抢救人员或者采取恢复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供应等紧急措施,需要改变事故现场、移动电力设备的,应当作出标记、绘制现场简图,妥善保存重要痕迹、物证,并作出书面记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不得伪造、隐匿或者毁灭相关证据。

第三章 事故应急处置

第十二条 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编制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应急处置的各项措施,以及人员、资金、物资、技术等应急保障作出具体规定。

第十三条 电力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企业事故应急预案。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指导电力企业加强电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第十四条 事故发生后,有关电力企业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置措施,控制事故范围,防止发生电网系统性崩溃和瓦解;事故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发电厂、变电站运行值班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立即采取停运发电机组和输变电设备等紧急处置措施。

事故造成电力设备、设施损坏的,有关电力企业应当立即组织抢修。

第十五条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电力调度机构可以开启或者关停发电机组、调整发电机组有功和无功负荷、调整电网运行方式、调整供电调度计划等电力调度命令,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应当执行。

事故可能导致破坏电力系统稳定和电网大面积停电的,电力调度机构有权决定采取拉限负荷、解列电网、解列发电机组等必要措施。

第十六条 事故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的,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电力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尽快恢复电网运行和电力供应,防止各种次生灾害的发生。

第十七条 事故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开展下列应急处置工作:

(一)加强对停电地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点单位的安全保卫,防范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二)及时排除因停电发生的各种险情;

(三)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者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困人员的,及时组织实施救治、转移、安置工作;

(四)加强停电地区道路交通指

挥和疏导,做好铁路、民航运输以及通信保障工作;

(五)组织应急物资的紧急生产和调用,保证电网恢复运行所需物资和居民基本生活资料的供给。

第十八条 事故造成重要电力用户供电中断的,重要电力用户应当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迅速启动自备应急电源;启动自备应急电源无效的,电网企业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援。

事故造成地铁、机场、高层建筑、商场、影剧院、体育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停电的,应当迅速启用应急照明,组织人员有序疏散。

第十九条 恢复电网运行和电力供应,应当优先保证重要电厂厂用电源、重要输变电设备、电力主干网架的恢复,优先恢复重要电力用户、重要城市、重点地区的电力供应。

第二十条 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或者电力监管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有关事故影响范围、处置工作进度、预计恢复供电时间等信息。

第四章 事故调查处理

第二十一条 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事故由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务院电力监管机构认为必要的,可以组织事故调查组对较大事故进行调查。

未造成供电用户停电的一般事故,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调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电力监管机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派人组成;有关人员涉嫌失职、渎职或者涉嫌犯罪的,应当邀请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根据事故调查工作的需要,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协助调查。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指定。

第二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事故调查,并在下列期限内向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一)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的调查期限为60日;特殊情况下,经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60日。

(二)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的调查期限为45日;特殊情况下,经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45日。

事故调查期限自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四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和事故发生经过;

(二)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事故对电网运行、电力(热力)正常供应的影响情况;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四)事故应急处置和恢复电力生产、电网运行的情况;

(五)事故责任认定和对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和技术分析报告。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字。

第二十五条 事故调查报告报经组织事故调查组的机关同意,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委托事故发生单位调查的一般事故,事故调查报告应当报经事故发生地电力监管机构同意。

有关机关应当依法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给予处分。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 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电力监管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落实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发生事故的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电力监管机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第二十八条 发生事故的电力企业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电力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_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其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

第二十九条 电力企业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电力监管机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由电力监管机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规定受到撤职处分或者刑事处罚的,自受处分之日或者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第三十二条 电力监管机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以及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漏报或者瞒报、谎报事故的;

(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

(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第三十三条 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事故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事故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二)包庇、袒护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发生本条例规定的事故,同时造成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依照本条例确定的事故等级与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确定的事故等级不相同的,按事故等级较高者确定事故等级,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调查处理;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构成《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的重大事故或者特别重大事故的,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调查处理。

电力生产或者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发电设备或者输变电设备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未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及电力正常供应的,由电力监管机构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组成事故调查组对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未作规定的,适用《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

电力安全监管条例篇2

摘要:介绍中国的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体系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完善立法的探讨。

1、法规体系现状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作为承压的特种设备,一旦发生爆炸或泄漏,往往并发火灾、中毒等灾难性事故;电梯、起重机械、客运架空索道、游艺机和游乐设施、厂内机动车辆作为载人的特种设备,一旦运转失灵,往往会造成人身伤害事故;防爆电气是在具有爆炸危险场所中使用的特种设备,一旦失控,往往造成场所爆炸等破坏性事故。

由于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具有发生爆炸或泄漏、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的危险性,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一般都制定有专门的法律、建立了完善的法规体系进行规范和管理。

中国目前还没有特种设备的专门法律。

对于锅炉压力容器等承压特种设备的安全法制,我国目前主要是依据1982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

《暂行条例》的颁布对于我国建立锅炉压力容器等承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确立了依据。为贯彻落实《暂行条例》的实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根据《暂行条例》第二十三条授权规定,制订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由原劳动人事部于1982年8月7日颁发。以后陆续颁发了有关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先后颁布了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建立了我国的锅炉压力容器等承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形成了“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要求”三个层次的法规体系结构:

第一层次:法规及法规性文件

(1)行政法规:国务院颁布的条例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

(2)法规性文件:《〈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注:关于《实施细则》的归类属性,笔者认为,应属于国务院条例授权颁发的法规性文件)

(3)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通过的条例

根据宪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目前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劳动保护条例、劳动保护监察条例、劳动安全监察条例等,其中21个条例中有与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相关的规定。

第二层次: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这部分内容是监察制度的主要内涵。

(1)部门规章:以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的并经过一定方式向社会公告的“办法”、“规定”,目前以“令”形式的承压特种设备类“部门规章”已有三个,即《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备事故处理规定》(1997年7月18日劳动部令第8号)、《小型和常压热水锅炉安全监察规定》(20__年6月15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1号)、《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20__年6月29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3号)。

(2)规范性文件:以部门文件形式发出的“监督管理规定”、“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技术检验规则”等,目前已有38个,其中监督管理规定、办法类24个;安全监察规程类8个;技术检验规则类6个,(详见下列目录)。

①监督管理规定、办法类:

----进出口锅炉压力容器监督管理办法

----进口锅炉压力容器安全质量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钢印管理规则

----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章程

----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机构资格认可规则

----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单位监督考核办法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资格考核规则

----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

----锅炉压力容器焊接人员资格考核规则

----锅炉司炉工人安全技术考核管理办法

----锅炉使用登记办法

----锅炉房安全管理规则

----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

----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

----压力容器设计资格管理与监督规则

----压力容器制造资格认可与管理规则

----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

----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认证与管理办法

----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单位安全注册与管理办法

----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单位安全注册与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证评审机构资格认可与管理办法

----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单位安全注册与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证评审人员考核注册与管理办法

----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机构资格认可与管理办法

----压力管道安装单位资格认可实施细则

②安全监察规程类:

----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超高压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

----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

----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

③技术检验规则类:

----锅炉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规则

----锅炉定期检验规则

----锅炉化学清洗规则

----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

----压力容器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规则

----气瓶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规则

第三层次: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要求

(1)相关标准:是指一系列与锅炉压力容器有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择其主要的相关标准,列有: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76-1996《低压锅炉水质》

----GB12241-89《安全阀一般要求》

----GB9222-88《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

----GB/t16508-1996《锅壳式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

----GB3323《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

----GB11345《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

----JB1152《锅炉和钢制压力容器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

----JB4730《压力容器无损探伤》

----JB1609《锅炉锅筒制造技术条件》

----JB1613《锅炉受压元件焊接技术条件》

----DL612-199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

----JBJ27-96《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306《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

……

(2)相关技术规定、要求,是指有关部门及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为贯彻落实法规的

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术规定、条件和要求,主要有:

----《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员考核大纲》(劳锅局字〔1989〕14号)

----《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机构〈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手册〉编写导则》(劳锅局字[1989]46号)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定》(电安生〔1994〕257号)

----《关于公布〈锅炉制造许可证条件〉的通知》(劳安锅局字〔1995〕52号)

----《关于公布〈a、B级锅炉制造许可证审查要点〉的通知》(劳安锅局[1995]68号)

----《关于在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阀校验的若干意见》(劳办锅字〔1992〕18号)

----《工业锅炉t型接头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规定》(质技监锅字〔1998〕10号)

----《关于进一步做好锅炉安装质量监督检验的通知》(质技监局锅发[1999]162号)

……

2存在问题分析

尽管上述法规体系、制度的建立,对改善我国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内容。

2.1监察制度缺少专门法律的支撑

与国际上情况相比,我国的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法规体系中在法律层次上存在差距。

鉴于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具有危险性的特点,国际上一些发达的国家对特种设备的管理有专门的法律。而我国的特种设备法规体系中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文本或明确的法律条款。

根据国务院三定方案,对于特种设备的监察管理,增加了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架空索道、游艺机和游乐设施、防爆电器等方面的内容,而对这些设备安全监察制度的建立,则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撑。由于监察内容发生了变化,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和调整。

2.2现行的《暂行条例》已不适应新的管理体制和经济环境

《暂行条例》是1982年颁发的,至今已实施了18年,《暂行条例》颁发后已经历了四次机构调整,主体关系已发生了变化;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各方面的法律责任。

由于目前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暂行条例》有些内容已不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对于特种设备事故的处理、处罚措施缺少明确的规定。

2.3部门规章不健全

作为法规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部门规章”内容不健全,目前,除了《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备事故处理规定》(1997年7月18日劳动部令第8号)、《小型和常压热水锅炉安全监察规定》(20__年6月15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1号)、《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20__年6月29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3号)以外,其他承压与特种设备监察管理规定、办法,都不是以“部门规章”形式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而是以“部门文件”形式发出的。

2.4标准体系不完整

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相比,我国的锅炉压力容器标准体系尚不完整,目前还没有将锅炉和压力容器纳入同一标准体系,因此存在锅炉相关标准和压力容器相关标准(如相关的材料标准、焊接工艺评定标准及无损检测标准)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

2.5亟待明确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主体关系

现行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多数是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前制定的,这些文件的执行主体大多是劳动行政部门,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后,主体关系发生了变化,应对这些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明确各方面的主体关系。

3立法探讨

在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立法方面,完善的法规体系结构层次应该是:“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要求”四个层次的法规体系结构。

3.1立法的可能性

关于法律的确立。在今年三月份召开的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近200名人大代表提出了6项关于制定《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议案。由于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具有发生事故、造成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遭受破坏人民生命财产蒙受损失的危险,人大代表们提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以便强化政府对特种设备的监察和管理,确定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职能,规范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及进出口等环节的行为,明确各方面的责任,明确违法处罚原则,从而遏制恶性事故的发生、达到降低事故率的目的,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人大代表能够提出关于特种设备立法的议案,说明对这类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得到认可,也说明社会各界对特种设备安全法制的要求日益增强,渴望尽快有一部专门法律进行规范和调整。特种设备的立法能够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相信这一点将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暂行条例》的颁布对于我国建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制度确立了依据,《暂行条例》的执行对改善我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状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特种设备的立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种设备的立法,具有广泛的国际基础和较好的立法环境,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完善立法,建立法规制度,是加入wto的要求,使特种设备的质量监督和安全监察工作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

因此,应该继续努力争取设立《特种设备安全法》。

3.2修订《暂行条例》

应该尽快对《暂行条例》内容进行全面修订,使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明确的执法主体关系及各方面的责任;增加压力管道、小型锅炉和常压锅炉的监察内容;增加进出口的有关内容;增加有关罚则。

3.3制定《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条例》

根据国务院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能,全面宣传贯彻《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加强对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架空索道、游艺机和游乐设施、防爆电器等的监督管理,俟条件成熟,制定《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条例》,并完善配套的行政规章、技术规程和国家标准。

3.4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的规章制度

按照《立法法》第七十一条、第七十五条、第七十六条、第七十七条有关规定,国务院各部、委、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部门规章应当经部务会议或局务会议决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部门规章签署公布后,及时在国务院公报或者部门公报和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在公报上刊登的文本为标准文本。

按照《行政处罚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定行政处罚。

根据上述规定,应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的规章制度,凡涉及行政执法、行政处罚以及行政管理性内容较突出的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规定、办法,均应以“部门规章”的形式予以公布。而对于目前已经有的、以“部门文件”形式下发的监察规定、办法,应尽快予以修订和完善,并进行分类,属于“部门规章”的规定、办法,应按《立法法》的规定予以公布。

此外,在法规体系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层次中拟增加有关的内容,诸如:《安全监察行政执法若干规定》、《安全监察人员管理办法》、《检验机构管理办法》、《锅炉制造资格管理办法》、《锅炉安装监督管理规定》、《压力管道使用登记管理办法》、《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监察规程》、《压力管道安全监察规程》、《压力管道安装监督检验规则》、《在用压力管道检验规程》、《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阀校验规则》等等。

电力安全监管条例篇3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确保全县特种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部署全年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我局于3月9日组织召开了2013全县特种设备安全节能工作培训会,全县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各乡镇安全协管员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2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从进一步深化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隐患整治;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力度;创新机制,高标准落实部门监管责任;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服务经济发展和继续加强安全监察基础工作等六个方面对2013年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监管提出了新举措。

为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形成配合联动机制,共同做好相关行业和领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县人民政府与有关部门签订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暨特种设备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职责,全面落实政府、部门、企业责任,并把其工作纳入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工作中。

二、深入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相关技术规范

在今年第十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中,按照2013年“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了汛期电梯和气瓶充装站检查活动;陆续开展送安全文化到企业、到农村、到社区、到学校活动。围绕“安全责任、重在落实”的主题,认真组织和开展了6月10日的“全国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使安全生产月活动达到高潮。进一步落实了《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省安全生产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及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配套的安全规章、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深入宣传了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常识。

三、加强使用环节安全监管,提高防范特种设备事故能力

为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今年上半年开展了电梯的专项整治活动,一是加强对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单位的现场施工监管工作;二是加强对使用单位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监察工作。3月25日,组织全县30家电梯使用单位和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的电梯安全管理工作会,对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集体会诊”和现场答疑。

开展了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工作,督促县内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启动电子标签动态监管工作,着力加强企业充装工作的现场监管,并对2010年开展的气瓶充装站和检验站治理工作进行了总结。

整合资源,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巡查监管工作。将全县划分为三个责任片区,每组设一个负责人,制定了巡查职责、工作要求,有效开展特种设备科学监管。

与特种设备相关责任单位签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共筑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基础。

四、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安全检查

特种设备是一种危险性较大的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必将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我局开展了今冬明春暨“百日安全生产活动”;“春节”和“两会”期间特种设备安全活动;五一期间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活动;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开展了汛期和“七.一”建党90周年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工作;重点对宾馆、招待所、学校和公众聚集场所的锅炉、压力容器(气瓶)、电梯、车用cng气瓶及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及时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责令其限期整改,在具体工作中实现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排除了安全隐患,确保了全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2013年上半年检查发现特种设备安全隐患5起,下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2份。对存在安全隐患较为严重的10个单位的违规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并对存在的问题督促其整改。在整治目标上,按照质检总局提出的无证生产查处率、制造安装监检率、使用登记率、重点监控设备定检率等7个100%的工作目标要求,着力隐患整改。

五、全面加强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是实现特种设备有效监管的基础,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必然要求。根据市局的部署,我局统筹安排,上半年完成锅炉检验、新安验收、水质检测14台(次),电梯检验45台(次),压力容器检测28台(套),起重机械检验45台(次)。为提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今年我局协助市局培训(复审)起重工、司炉工、容器操作人员共70人(次),大大提高了全县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

今年5月20日和6月16日,分别组织了县人民医院和成中集团吉星物业开展了电梯消防及困人事故应急演练,邀请了市质监局,县安监局、县政协、县人大、县工会、经信局相关领导到现场指导,同时要求其他电梯使用单位管理人员到现场观摩。

在全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中,建立了以各乡镇协管员,各企业技安员为组织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建立了以特种设备录入微机管理的数据库信息网络,包括设备的数量、分布、安全状况等,适时掌握特种设备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有效控制各类事故发生。

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要搞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必须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廉洁从政。我局安全监察人员陆续参加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培训考核,做到人员100%持证上岗。积极参加县人民政府和市局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受到企业的好评,社会的赞誉。切实树立和维护了“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

七、下半年的工作思路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种设备长效动态监管机制。

2、加强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察工作。

3、继续开展气瓶电子标签动态监管工作。

电力安全监管条例篇4

本刊讯2014年5月26日,“全国化工安全知识电视大赛――走进淄博”在山东省淄博市圆满结束。经过15天13场次的初赛选拔,最终选出18支代表队参加市级比赛的角逐,然后决出6支代表队进入全国总决赛,争夺冠、亚、季军。据悉,总决赛将在6月中下旬举行。

本次大赛由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淄博市安监局、中国化工网络电视等单位联合举办,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紧扣“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的主题,营造“讲安全、学安全、重安全”的良好氛围。

淄博市安监局在4月初,就将《化工安全生产知识电视大奖赛题库》在其网站上,内容涵盖化学品安全常识、化工基础知识、化工安全生产技术、防火防爆技术、化工设备安全知识、电气安全知识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等,并发动化工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学习、竞赛,进一步提高化工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对于积极开展活动的区县、乡镇、企业及个人,此次大赛的组委会将评选出优秀组织奖和优秀个人奖各若干名,获奖单位及个人将在淄博全市范围内通报表彰,大赛的获奖情况将计入《2014年淄博市镇、街道安全生产工作等级管理考评细则》的考核内容加分项中。(乔法杰)

安庆石化特种设备作业安全培训强“内功”

本刊讯“易燃介质是指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小于20%,或者爆炸上限与下限只差大于20%的气体。压力管道包括管道的附属设施及安全保护装置等。”2014年6月10日,在安徽省安庆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中心,安庆石化炼油一部职工宋建国正在接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

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自2014年第二季度,安庆石化按照2014年职工培训计划,安全环保部开始分批组织举办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作业人员复审培训班。当日,炼油一部、炼油二部、腈纶部等7个部门106名职工参加了第二期培训。

确保压力容器和管道规范、高效、安全运行,一直是安庆石化安全生产从严管理的重要环节。培训课上,授课教师结合生产实际,授课内容以原理知识、常规操作、应急处理为切入点,以《压力容器操作人员讲义》《工业管道巡检维护讲义》教材、幻灯片等多样化形式,让职工们全面学习了压力容器和管道安全操作要点、常见故障判断、分析、预防和处理等知识。

培训后,安庆石化改变以往考卷答题验收培训效果模式,让职工们接受计算机考试,考题机选,职工们考试完毕,计算机上立马显示成绩,让这次培训更规范、标准。(舒经群)

小河嘴煤矿

成功自制井下回风巷自动喷雾装置

本刊讯2014年6月初,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小河嘴煤矿通风技术人员成功自制出井下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红外热感应自动喷雾装置,实现了井下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喷雾降尘装置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保证了井下职工的职业健康。

在井下采掘工作面作业时,回风巷道粉尘较多,以前安装的喷雾降尘装置是人工手动控制,作业人员经过巷道时,为避免自己被防尘水幕淋湿,经常要手动关闭喷雾防尘水幕。

为解决这个难题,小河嘴煤矿通风技术人员组成攻关组,通过反复试验,将降尘主机、粉尘浓度传感器等部件成功组装成自动喷雾装置,能够实时监测环境中的粉尘浓度和现场有无人员通过,并根据巷道现场情况自动喷水或停喷。

该装置创新采用人体红外信号热释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所在巷道有效范围内是否有人移动,并输出开关信号给控制器。同时,通过传感器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自动调节防尘水幕开关的间隔时间,达到有人通过时,水幕自动关闭;无人通过时,传感器则根据所监测环境中的粉尘浓度情况,自动打开防尘水幕。(杨涛)

华北油田召开安全社区研讨会

本刊讯2014年5月28日,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安全社区建设证后管理研讨会在华北油田辛集矿区召开。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全国安全社区支持中心办公室主任欧阳梅、副主任刘岩应邀参加会议。

截至2014年2月,华北油田8个综合服务处管辖的社区经过5年的推进,陆续进入“全国安全社区”行列。如何进一步完善安全社区建设体制和机制,确保安全社区建设在更高起点推进,实现持续改进,是华北油田安全社区建设各责任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华北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高度重视安全社区建设证后管理工作,公司主要领导多次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研讨会上,华北油田安全社区建设单位分别就安全社区建设的14个方面,介绍了主要做法、工作流程、持续改进意见等,涵盖了安全社区建设标准12个要素。(郑立业)

北京部署电气安全和特种作业“双打”工作

本刊讯2014年6月17日,北京市安全监管局组织召开了2014年度电气安全和特种作业领域“双打”执法工作部署视频会,对全市近期“双打”执法工作进行了部署。

目前,北京市在电气安全和特种作业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持假证、无证上岗问题突出,涉氨制冷企业更为严重;持京外特种作业证件人员数量多,流动性强,真假证辨别难度大,管理难度大等。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电气使用安全监管,提高特种作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意识,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由电气安全隐患和人员违章操作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北京市安监局定于2014年6月在全市开展电气使用安全暨严厉打击特种作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假证上岗、无证上岗”专项执法行动(即“双打”行动)。本次行动坚持“行业牵头、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的原,检查范围包括工业企业、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商业综合楼宇的物业管理单位等重点行业领域。

北京市安监局希望通过开展集中专项执法,重点排查一批电气使用安全隐患突出的企业,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加强电气使用隐患排查治理;严厉打击一批使用假证和无证上岗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特种作业及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意识;严肃处理一批安全隐患多、特种作业及特种设备作业安全管理不到位的企业,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杨璇)

山东煤监局出台9个“七条规定”

本刊讯2014年5月底,山东煤监局结合全省煤矿安全实际,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专业要求,制定了《煤矿科区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煤矿班组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煤矿井下一般从业人员保证安全七条规定》《煤矿安全开采七条规定》《煤矿通风安全七条规定》《煤矿瓦斯防治安全七条规定》《煤矿防治水安全七条规定》《煤矿机电运输安全七条规定》《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安全七条规定》9个“七条规定”。

9个“七条规定”涉及了矿长以下的科区长、班组长和一般从业人员3个层次,包含了煤矿6个主要专业,将“双七条”的有关要求向基层进行了延伸扩展,与“双七条”相配套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要求都是依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从中将容易引发事故的内容提炼出来,以简练的文字进行表述,每项“七条规定”200多字,便于记忆、便于操作、便于执行。

9个“七条规定”,规定了煤矿安全工作的9项重点工作和专业;每个“七条规定”,都明确了“七个必须、七个严禁”的具体要求。“七条规定”的出台,进一步深入细化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七条规定”,使落实“七条规定”更具深入性、细致性、可操作性,对于持续推进煤矿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和“三基”建设,强化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鲁安)

河北省将铁路安保纳入安全生产整体布局

本刊讯2014年5月19日,河北省安监局下发的《关于做好铁路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把铁路安保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整体布局中。

通知指出,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与当地铁路相关部门建立起日常沟通协调机制,针对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安全生产情况,与铁路有关部门组织进行联合检查。同时,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对铁路两侧建造、设立生产、加工、储存或者销售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场所、仓库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

通知要求,各市于2014年6月10日前,对所有监护人员进行一次以反恐和暑期安全为重点的轮训,提高道口监护员的反恐意识。要组织力量对所有预报警设备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通知相关单位进行维修保养,确保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市、县道口办要制定反恐应急预案,于6月底前组织监护员开展一次铁路道口被蓄意堵塞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演练。(冀安)

新《云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7月起施行

本刊讯2014年5月30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会宣布,新修改后的《云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4年7月1日正式施行。

新《条例》对不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的问题作出了回应,如《条例》明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各方面的意见,认为道路限速与道路实际安全通行速度不相符合的,应当会同交通运输部门或者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邀请有关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和社会公众代表对道路限速进行科学评估后予以调整。

电力安全监管条例篇5

受省政府委托,现对《浙江省无线电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无线电技术应用的领域迅速拓展,无线电管理工作的环境、目标、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199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国家条例)已难以适应当前无线电管理实际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制订无线电管理地方性法规。

(一)加强无线电频率资源管理的需要。随着公众移动通信向3G、4G逐步推进,宽带无线接入等无线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我省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对无线电频率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底,全省在册无线电台站总数已达24.7万个,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位居全国第四;手机用户总数达7381万户,无线路由器、无线摇控、蓝牙设备、电子标签等微功率无线电设备数以亿计。有限的无线电频率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逐步显现,擅自设台、用频现象时有发生,迫切需要通过立法,进一步规范频率资源管理,使有限的资源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保障重要无线电业务,保护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重要无线电业务扰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擅自设台、擅自改变台站发射参数,干扰航空导航、铁路调度等业务,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已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和人为破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新建技术设施,特别是固定监测台(站)的站址落地协调难度大,直接影响我省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因此,需要通过立法为重要无线电业务提供保障,为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提供保护。

(三)保障重大活动顺利进行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在我省举办的重大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不断增加。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杭州国际马拉松比赛、G20国际峰会等重大活动一旦出现无线电干扰所引发的不确定情况,将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国家条例和相关规章未对重大活动无线电保障做出规定,无线电管理机构开展保障工作缺乏法律依据。

(四)查处新型非法设台行为的需要。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无线电技术实施非法活动呈现出新型化、多样化趋势。较典型的是通过设置使用“伪基站”、“黑广播”发送非法广告和诈骗信息,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由于“伪基站”和“黑广播”具有“一发多收,即发即收”的特点,受众面广,覆盖面大,一旦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将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另外,社会上擅用、滥用移动通信干扰器逐年增多,对公众移动通信网络造成干扰,直接影响运营商和手机用户的合法权益。上述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通过法律来明确界限、规范行为。

(五)理顺无线电管理体制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在国家层面上,无线电管理涉及的行业、系统、部门众多,一些部门依据国家规定,实际承担着本系统的无线电管理工作,但在省级层面上,有的无线电管理职能尚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开展。如目前我省的渔业船舶电台实际由海洋与渔业部门负责管理,但并无明确的法律法规授权。另外,我省无线电管理机构在各设区市设立的派出机构,人员少、力量不足,与日益繁重的管理任务之间矛盾突出,有关工作需要各市、县政府相关部门配合支持。

目前,全国已有湖南、广东、江苏、福建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了无线电管理地方性法规,为我省立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条例草案的起草过程

2013年,省人大常委会将条例列入立法计划二类调研项目后,我委成立了条例立法工作组,开展调研起草工作。2014年,组织开展了条例立法前评估工作并形成研究报告。2015年,省人大常委会将条例列入年度立法计划一类项目,我委进一步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加快起草进程,将条例草案征求了34个省级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意见、建议,根据反馈意见,再次修改完善,形成了条例草案送审稿,并于2015年3月上报省政府。省政府法制办按照地方性法规立法程序,对条例草案送审稿进行了认真审核,并采取多种方式征求立法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会同我委对条例草案进行反复研究、修改和完善,并经省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三、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说明

条例草案分为总则、无线电频率管理、无线电发射设备和台(站)管理、无线电安全管理、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和保护、无线电监测和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八章,共四十六条。

(一)关于适用范围。根据国家条例的规定和我省无线电管理实际,条例的适用范围界定为本省行政区域内无线电频率管理、无线电发射设备和台(站)管理,无线电安全管理,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和保护,无线电监测和监督检查等活动,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军事机关(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以及人防系统的无线电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关于政府和有关部门、机构管理职责。鉴于无线电管理涉及行业和部门较多,且县级没有设置无线电管理机构的现状,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无线电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履行无线电管理职责,并确定部门负责县级无线电管理的相关工作。条例依据国家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明确新闻出版广电、水上交通、海事、民航、铁路等有关部门和机构负责本行业无线电管理的有关工作,进一步理顺无线电管理体制。根据国家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等对依法行政的规范和要求,通过立法授权海洋与渔业部门承担渔业船舶的无线电管理工作。

(三)关于无线电频率管理。针对国家条例颁布早于行政许可法,对无线电频谱资源配置相关行政许可没有明确的问题,依据国家立法规定,条例第二章对频率指配条件、使用申请、期限、注销、调整、收回、征用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完善了现行“无线电频率指配”行政许可的法定依据。针对频率使用单位和个人不按时缴纳无线电频率占用费的问题,条例第十二条对缴纳无线电频率占用费作了规定。需要说明的是,无线电频率占用费的征收不是新增收费项目。国家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对无线电频谱实行有偿使用原则。为此,199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原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无线电管理收费规定》(计价费〔1998〕218号),规定无线电管理收费包括频率占用费。

(四)关于无线电台站管理。条例第三章对无线电台(站)执照申请、审批程序、呼号、工作和管理要求、停止使用等事项做出了规定。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了国际会议、赛事等大型活动的主办单位或者承办(协办)单位可以统一向无线电管理机构办理无线电台执照的简易程序,明确了重大活动期间的无线电管理职责、程序以及相关部门单位的配合义务,完善了开展重大活动保障的法律依据。针对近年来查获的“伪基站”、“黑广播”多为无人值守设备的问题,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不得为非法设台提供场所。第十九条第三款特别规定无线电台执照被吊销的单位和个人在二年内不得申请无线电台执照,增加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成本。

(五)关于无线电安全管理。条例第四章对重点无线电台(站)保护,以及无线电安全相关台(站)、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了规范。针对近年来无线电干扰不断增多的情况,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了有关单位和个人有协助排查的义务,以提高干扰查处的效率。针对当前无线电业务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第二十一条提出了“重点无线电台(站)”概念,首次明确电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主体和审批程序,建立自检制度。针对近年来擅自使用移动通信干扰器等危及公众移动通信网络正常运行的问题,第二十三条对无线电干扰设备的使用设置了禁止性条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无线电干扰设备,并对因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保守国家秘密,确需临时使用无线电干扰设备的情况作出了规定。

(六)关于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保护。随着城乡建设快速推进,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的建设与保护面临了一系列新问题,而国家立法缺少相应的保障性条款。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了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的建设原则,明确了建设和运行维护的资金来源。经征求城乡规划部门意见,第二十七条强调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的建设规划纳入城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保障建设布局和选址落地。针对设施建设施工难的问题,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应当支持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有关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应当向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开放。

(七)关于无线电监测和监督检查。条例第六章对无线电监测工作进行了定位,对无线电管理的监督检查措施进行了规范。第三十条明确了监测工作对无线电管理行政执法的技术支撑地位。第三十一条规定了无线电管理机构可采取检测、查封、实施制止或者阻断非法无线电发射等监督检查措施。第三十二条规定了无线电管理相关投诉、举报制度,鼓励全社会共同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电力安全监管条例篇6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三章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与经费

第四章 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

第五章 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

第六章 劳动场所和劳动卫生

第七章 机械、电气设备和锅炉、压力容器

第八章 防火防爆和危险物品管理

第九章 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十章 劳动安全监察

第十一章 奖励和惩罚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境内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在本省境内的中外合资、外资经营的企业(以下均简称企业)。

第三条 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经济委员会或相当部门、企事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做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安全工作必须做到群众化、经常化、制度化,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

第四条 各级劳动安全监察机构和工会监督本条例的贯彻执行。

第二章 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五条 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实行安全工作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经委、主管部门,对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的劳动安全工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本条例和国家的有关劳动安全法规;

二、制定企业技术改造计划时,要包括改善劳动条件的计划,重大项目要纳入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

三、对企业的领导人和安全检查负责人,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

四、组织安全大检查,领导“安全月”活动;

五、组织调查、处理重大伤亡事故;

六、组织劳动安全的科学研究,推广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

各级主要负责人,对安全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管生产的负责人,对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分管其他业务的负责人,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第六条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负技术责任;分管生产的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分管其他业务的负责人及各职能部门,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本条例和国家的有关劳动安全法规;

二、安全和生产要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

三、按年度制定、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四、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五、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

六、组织安全活动,开展安全检查,消除事故隐患;

七、调查、处理伤亡事故,查清事故原因、性质,分清责任,采取防范措施;

八、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女职工保护的规定,做好女职工特殊保护工作;

九、实行劳逸结合,严格控制加班加点;

十、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和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的使用情况,执行职工代表大会有关安全工作的决议,接受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

第七条 劳动者对所在岗位的安全生产负责。

劳动者要遵章守纪、坚持安全生产;发现危急征兆,应主动采取措施,尽力避免灾害事故的发生和蔓延,当人力无法抗拒时可先撤离,后报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制止他人违章作业;对领导人的错误决定和指挥,有权提出批评和控告,各级领导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八条 经委、主管部门应设立劳动安全管理机构。

企业设安全检查机构。安全人员按职工总人数千分之二到五配备,二百人以下的小型企业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人员。女职工较多的单位,应配备适当数量的女专职或兼职安全人员。企业的安全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九条 企业的安全检查机构、专(兼)职安全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检查本条例及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贯彻执行,向劳动安全监察机构如实反映情况;

二、审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对执行计划的有关部门进行督促和检查;

三、协助制订并督促执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计划;

四、参加有关安全卫生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五、制止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

六、参加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七、配合有关部门,按规定对工人做好就业前体检和定期检查;对患有职业禁忌症和发生职业病的职工,调整其工作。

第三章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与经费

第十条 各级主管部门、企业单位必须制订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生产、技术、财务等计划同时下达。

第十一条 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竣工,试运正常,由厂长或总工程师主持,按设计要求组织验收,并报告主管部门;较大的项目,由主管部门主持,有关部门参加共同组织验收。

第十二条 各级政府在国民经济计划中要列出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专款;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经费。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不准挪用。

第四章 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

第十三条 主管部门和企业,要制订安全守则和安全教育计划,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第十四条 对新进厂的人员必须进行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填写三级安全教育卡片,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对调换工种,改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工伤痊愈复工的工人,必须重新进行车间、班组(岗位)安全教育。

第十五条 对特殊工种(锅炉、压力容器、电气、起重、焊接、架子、爆破、瓦斯检验等)的工人,必须进行不少于十五天的安全技术培训,经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取得合格证,才能独立操作。以后每年审验一次,不合格者,停止操作,限期补习,经审验仍不合格者,收回证件,取消操作资格。

特殊工种的工人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十六条 经济管理及工科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在专业课中设劳动安全卫生课程或增添劳动安全卫生内容。

第十七条 省劳动、煤炭、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子、交通、电力、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应设劳动保护教育中心,省辖市也要逐步建立劳动保护教育中心,大中型企业应设劳动保护教育室。

企业要搞好“安全日”、“安全月”活动。

第十八条 安全检查要制度化。企业要进行普遍检查和专业检查,开展群众自查。劳动部门、主管部门要组织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要有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参加。边检查、边解决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建立台账,专人负责,限期解决。

第五章 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

第十九条 工程建设(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必须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规定。

没有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工程项目,审查机关不予批准,建设银行不予拨款。

第二十条 审查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时,应有下列部门参加:

一、企业自行组织审查的,本单位的安全技术、卫生、环境保护、保卫、工会等部门参加;

二、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的,当地劳动、卫生、环境保护、公安、工会、建设银行等部门参加。

第二十一条 企业、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在组织竣工验收时,应提出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完成情况和质量评价报告,经同级劳动、卫生、公安、环境保护、工会等部门参加验收盖章后,方可投产。

第二十二条 矿山企业必须执行《矿山安全条例》和《矿山安全监察条例》。煤矿企业必须对水、火、瓦斯、煤尘、顶板采取专门的安全措施。

第二十三条 地方小煤矿必须按照《河南省采矿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四条 勘探开采有放射性的矿物,必须采取防止放射性危害的措施,工程完工后必须进行封闭。

第六章 劳动场所和劳动卫生

第二十五条 劳动场所要布局合理、整齐、清洁、光线充足、照明适合操作要求,安全标志符合规定,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要妥为存放,垛高适当,不准妨碍操作、通行和装卸。废料应及时清除。坑、沟、池、升降口、走台必须有盖板或围栏。

施工现场的井、坑废弃时必须封填。

第二十六条 人行道和车行道必须平整畅通,路灯照明要符合规定,道路和轨道交叉处应有警标、信号、落杆等装置。

各种便桥必须牢固结实,危险处应设扶手,冬季应有防滑措施。

车辆应按规定行驶,不准超载、超速和带病运行。载运金属熔液和高温熔渣的机车,在厂区内行驶,时速不准超过5公里。

第二十七条 高温作业场所应有防暑降温措施;低温作业场所应有防冻伤措施;厂房和高大建筑物应有防雷电措施,并符合承重、抗震要求。

劳动场所的粉尘和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应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放射防护规定》、《微波辐射暂行卫生标准》、《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按规定设立女工卫生设施,特别繁重或有害妇女生理机能的工种,禁用女工。

第二十九条 露天作业遇有恶劣天气危及工人安全时,要停止作业,因特殊情况不能停止作业时,必须有保证安全的措施。

第三十条 每项建筑工程必须做到安全、文明施工。

高处作业必须设安全网或系安全带;进入有可能发生物体打击的场所必须戴安全帽;在石棉瓦等易碎屋面上作业,或高陡坡、深坑、深槽作业时,必须采取专门安全措施。

第三十一条 企业必须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供应职工劳动保护用品;

职工进入劳动场所必须按规定佩戴劳动保护用品;

生产或使用有毒气体的单位,必须备有防毒救护用具或设立防毒救护站。

第七章 机械、电气设备和锅炉、压力容器

第三十二条 各种机械、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修理,应符合劳动安全卫生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 各种机械、电气设备必须有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不得超负荷和带病运转。

第三十四条 各种机械的外露危险部分,冲压机械的施压部分以及木工平刨、电锯、砂轮等应有安全防护装置。

第三十五条 设备上的安全卫生防护装置应经常保持良好,不得随意拆除或不用。

第三十六条 起重机械及其作业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各种起重机械必须标明起重吨位,其性能不准任意改变;

二、按规定设置的各种安全装置,必须保持灵敏有效;

三、起重机的作业范围,必须与架空输电线路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四、吊装物体必须重心平稳,不准在空中停留;吊装作业时,司机和指挥人员不准离开工作岗位。

第三十七条 物料输送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要制动灵活,操纵方便。车辆的灯、闸、音响装置要齐全完好。

第三十八条 管道要符合有关安全规定。输送易燃易爆物品的管道要接地良好,法兰、阀门处应做跨接线。管道吊架、支架要牢固。管道应按规定涂色,标明流体的流向,严防跑、冒、滴、漏。

第三十九条 电气设备和线路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一、电气设备要绝缘良好,有可熔保险或自动断电装置,其金属外壳必须根据技术条件采取保护性接地或接零措施;

二、行灯电压不能超过36伏特;在金属容器或者潮湿的作业环境中,不能超过12伏特;

三、电钻、电镐等手持电动工具,在使用前必须采取保护性接地或接零措施;

四、在产生蒸气、气体、粉尘的工作场所,要使用密闭型电气设备;在易燃易爆场所,要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第四十条 引进国外设备,必须同时引进国内不能配套的安全装置或附件,其性能要符合我国的安全卫生要求。

第四十一条 经劳动部门批准或备案的单位,方准承担锅炉、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和检验,并严格执行《蒸气锅炉安全监察规程》、《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等规定,未经检验合格的锅炉、压力容器不准出厂。

第四十二条 使用锅炉、压力容器,要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当地劳动部门的规定,办理锅炉、压力容器设备的登记手续;

二、锅炉用水,必须进行水处理,并执行《低压锅炉水质标准》或《火力发电厂水汽质量监督规程》;

三、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装置必须经常保持齐全、灵敏、可靠;

四、锅炉、压力容器必须按规定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必须经省劳动人事厅考核批准。

第八章 防火防爆和危险物品管理

第四十三条 企业必须执行消防法规,建立专业消防组织或义务消防组织,制订防火制度。各种消防设施要保持良好,不准他用。

第四十四条 林区要严格管理火源、火种,未经工段或保卫部门批准,不准带火、用火。

第四十五条 在可燃物与火源之间,各类建筑物之间,都必须符合有关安全、防火间距的规定。过去的建筑设施如因条件限制不能达到规定的,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第四十六条 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试验,科研单位必须根据其技术特点,采取相应的防火、灭火、防爆、放爆和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安全处置的措施。

第四十七条 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保管、发放、领取、运输和使用,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第四十八条 有危险物品的场所,应设置警示标志。

在易燃易爆区域内动火,要办理动火证,并有专人监护。

对残留有易燃易爆物品的闲置、废弃设备和设施,要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九条 对爆炸性气(汽)体,有毒气(汽)体,必须加强检测和管理,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五十条 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危险物品的设备、容器、管道,必须保持完好;电气装置必须符合防火、防爆要求;可能产生静电的,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检修设备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第五十一条 危险的药物、原料、成品的包装必须严密封实。

化学性质互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物品,禁止混装、混存。

雷管和炸药不准同库贮存,不准同车厢、同船舱运输。

第五十二条 凡有爆破作业的单位,必须制定和执行爆破作业规程。

第九章 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五十三条 发生伤亡或急性中毒事故,企业应及时组织抢救,保护现场。因抢救伤员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做出标志、记录或拍照。

第五十四条 企业发生重伤或死亡事故,单位领导人要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当地劳动、公安部门,工会和检察院。对一次重伤三人以上或死亡事故,上述部门要迅速分别逐级转报到省有关部门。对一次死亡三人以上的重大事故,省劳动部门要上报劳动人事部。

企业及主管部门应建立伤亡事故档案。

第五十五条 发生重伤或死亡事故,企业或主管部门会同基层工会成立调查组,当地有关部门参加。对一次死亡三人以上的事故,省有关部门参加调查处理。

第五十六条 在事故调查中,要分清责任事故、非责任事故、破坏事故;对破坏事故,由公安部门调查处理,对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由有关部门分别予以处理。

第五十七条 在伤亡事故的情况查清以后,调查组要提出报告及处理意见;如果有关方面对于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负责人的处分不能取得最后一致的意见,劳动部门应该提出结论性意见交厂矿领导机关或者企业主管部门办理。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可分别报告上级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第五十八条 有关部门接到事故调查报告后,十五天内必须批复,因特殊情况,经劳动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期。违者,追究有关部门领导人的责任。

第十章 劳动安全监察

第五十九条 省、市(地)、县劳动部门设劳动安全监察机构,配备安全监察员和主任安全监察员。

劳动安全监察员和主任安全监察员,由省劳动人事厅任命。

第六十条 劳动安全监察机构的主要职责权限:

一、监督经委、主管部门和企业对国家劳动安全法规和本条例的贯彻执行;

二、监督检查工程建设是否符合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

三、参加劳动安全科研成果和有关新技术(包括引进国外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鉴定;

四、监督检查主管部门、企业制订实施改善劳动条件的措施计划和措施经费的使用;

五、参与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部门和个人,给予经济处罚和建议有关单位给予行政处分,后果严重的提请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六、对事故隐患或职业性危害严重的企业,有权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逾期不改者,有权给予经济处罚或令其停产整顿;

七、对安全监察员和有关干部,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教育。

第六十一条 劳动安全监察员和主任安全监察员的职权是:在执行任务时,可随时进入企业现场检查,参加有关会议,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有责任向领导部门和上级安全监察机构反映劳动安全情况;发现危急情况,有权令其改正或停止作业。

安全监察人员应秉公办事,实事求是,履行职责,遵守保密制度。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大的给予表彰、奖励和晋升。凡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要严肃处理;后果严重的,交司法机关惩处。

第十一章 奖励和惩罚

第六十二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集体或个人,有关部门应分别给予奖励: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本条例成绩显著者;

二、在改善劳动条件或防止工伤事故、职业病方面成绩显著者;

电力安全监管条例篇7

关键词:电力安全事故;预防;应急

作者简介:刘俊才(1984-),男,山西忻州人,内蒙古薛家湾供电局生产技术处,工程师。(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110-02

2011年9月1日,《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及调查处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电力安全事故处置和调查的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电力安全生产工作进入了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电力安全监管工作进入了依法监管的新时期。为了防止和减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及对社会有严重影响事故的发生,建立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事故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理机制,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随着该条例的出台,各大电力公司都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内部电网主架构的分析,将防范大面积停电作为安全工作的首要责任,把防范事故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从而来预防因电网结构薄弱而引起的重大事故。

一、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解读

国务院599号令《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是继2007年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之后出台的对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及事故调查与处置的另一个重要法律文件。两个令涵盖了电力人身、设备、电网事故调查的全过程,《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使事故的调查处置权责更清晰,对事故等级划分、事故报告、应急处置、调查处理及法律责任做了明确规定,对电力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做出了重大调整。更加突出了事故调查过程中电力监管部门的调查权、处罚权,更加强调了事故发生后电网企业在防止事故扩大方面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应急处置能力及报告事故的及时性,这是《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和原事故调查规程本质上的区别。

二、电力事故划分及赔偿标准

按照《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将电力事故进行如下划分。即根据电力安全事故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或者影响电力(热力)正常供应的程度,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并且在第五章第二十九条给出了处罚标准。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由电力监管机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一般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发生较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发生重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三、地区电网网架结构稳定性分析

1.地区电网结构总体布局

准格尔旗境内有500kV变电站1座,即宁格尔500kV变电站(2×750mVa);500kV线路6条,总长度为219.41km。准格尔电网通过宁格尔500kV变电站至永圣域500kV变电站线路实现与内蒙电网联网。220kV变电站5座,即薛家湾变电站、大路变电站、杨四海变电站、长胜变电站及川掌变电站,总容量1920mVa;220kV输电线路23条,线路总长度332.07km。

2.电网n-1准则分析

n-1准则,判定电力系统安全性的一种准则,又称单一故障安全准则。按照这一准则,电力系统的n个元件中的任一独立元件(发电机、输电线路、变压器等)发生故障而被切除后,应不造成因其他线路过负荷跳闸而导致用户停电;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不出现电压崩溃等事故。当这一准则不能满足时,则要考虑采用增加发电机或输电线路等措施。根据电网供电安全n-1准则。即:变电站中失去任何一回进线或一台降压变压器时,不损失负荷;高压配电网中一条架空线路,或一条电缆,或变电站中一台降压变压器发生故障停运时,在正常情况下,不损失负荷;在计划停运的条件下又发生故障停运时,允许部分停电,但应在规定时间内恢复供电;该次电力安全事故令,主要针对大面积甩负荷,所以在这里主要通过分析高压电网的网架结构来分析其稳定性。

(1)500kV电网结构问题导致的检修方式下n-1故障运行风险点(4处)。

一是永圣域500kV一条母线停电,另一条母线故障跳闸,可能引起宁格尔地区薛家湾、杨四海、长胜店、大路、川掌、清水河六座220kV变电站全停,最大损失负荷约1000mw。薛家湾有可能达到重大事故标准。

二是永宁一回停电,永宁另一回跳闸,可能引起宁格尔地区薛家湾、杨四海、长胜、大路、川掌、清水河六座220kV变电站全停,最大损失负荷约1000mw。薛家湾有可能达到重大事故标准。

三是宁格尔一台主变停电,另一台主变跳闸或另一台主变所在220kV母线故障跳闸,可能引起宁格尔地区薛家湾、杨四海、长胜店、大路、川掌、清水河六座220kV变电站全停,最大损失负荷约1000mw。薛家湾有可能达到重大事故标准。

四是宁格尔500kV一条母线停电,另一条母线故障跳闸,可能引起宁格尔地区薛家湾、杨四海、长胜店、大路、川掌、清水河六座220kV变电站全停,最大损失负荷约1000mw。薛家湾有可能达到重大事故标准。

(2)500kV系统供热电厂全停导致的运行风险点(1处)。

国华准格尔电厂:准宁一回停电,准宁另一回再跳闸,国华准格尔电厂有可能两台供热机组全停,有可能达到较大事故标准。

(3)220kV电网结构(母线)问题导致的检修方式下n-1故障运行风险点(1处)。

宁格变220kV#1、#2母之一停电,另一条母线故障跳闸,宁薛#1线严重过载,有可能引起薛家湾、杨四海、长胜店、大路、川掌、清水河六座220kV变电站全停,最大损失负荷约1000mw。薛家湾有可能达到重大事故标准。

四、电网电力事故预防措施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电力生产中更是重中之重。该安全条例出台后,电网事故直接关系电网企业的盈利。通过上述分析,确定了电网运行的风险点。所以要预防电力事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强电网构架,二是提高运行人员的运行水平。

1.电网结构层方案

针对地区电网及设备结构的特点,特别是局部区域连续供电要求,灵活地应用n-1准则来确保电网安全。

电力安全监管条例篇8

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

(第77号)

《广东省供用电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7年3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3月29日

广东省供用电条例

(2017年3月29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供用电行为,加强供电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与保护,维护供用电秩序,保护供电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保障供用电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供电设施建设与保护、电力供应与使用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供电设施、受电设施,是指已建或者在建的变电设施、电力线路设施、电力通信设施及其有关辅助设施。其中,产权分界点电源侧为供电设施,负荷侧为受电设施。

本条例所称重要电力用户,是指在国家或者本省的社会、经济、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断供电可能造成人身伤亡、较大环境污染、较大政治影响、较大经济损失、社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本省电网供电范围内的电力用户。

第三条供电设施规划与建设应当坚持科学规划、经济环保、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避免或者减少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损害。

供用电应当遵循安全可靠、高效有序、保障民生、节能减排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供用电工作的领导,建立供用电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供用电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公安、建设、规划、国土、环保、水利、林业、工商、质监、海洋、安监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供用电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明确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等部门在供用电工作中行政执法的职责分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开展供用电执法工作,并可以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实施有关执法。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电力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供电设施建设与保护和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意识。

供电企业应当开展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宣传工作,普及有关用电知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坚持电力市场化改革和科学监督,培育多元电力市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电力供应业务,推进清洁能源并网使用,实现电网公平无歧视开放。

鼓励和支持供用电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光伏发电等分布式电源,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装置,促进供用电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第二章供电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与保护

第七条电网专项规划应当包括变电设施及配电设施位置、电力线路设施及走廊、电力通信设施、地下电缆通道及其有关辅助设施等内容,并划定电网规划控制区范围。

电网专项规划应当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与环境保护规划、林业专项规划、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等规划相协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电力规划的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电网经营企业组织编制电网专项规划,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征求供电企业等有关单位、社会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加强对中高压输变电选线选址的论证和优化,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公布实施,并在政府网站长期公告,供社会公众查询。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电网专项规划。确需变更的,由组织编制电网专项规划的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修改和报送批准。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电网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和预留供电设施用地、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和地下电缆通道。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范围的供电设施布局应当符合自然保护区或者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不得破坏其自然生态或者景观。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避让的,供电企业应当做好项目建设合法性、必要性、选线选址唯一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调整范围等专家论证或者评审工作,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的供电设施所在区域规划采用综合管廊建设方式建设地下管线的,供电设施应当纳入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市政工程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时,应当依据电网专项规划预留地下供电设施的位置和通道,并设置明显标志。

建设住宅区、商业街区和产业园区等,建设单位应当依据电网专项规划,根据供电设施建设需要,预留公用供电设施用地或者用房、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和地下电缆通道。

第十一条经批准的供电设施建设选址、路径等事项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依法进行;造成损失的,提出变更方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第十二条住宅区因供电能力不足需要增加或者变更公用供电设施用地的,由新增用电需求方提供用地并征求供电企业意见后,供电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报城乡规划等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新建架空电力线路不得跨越储存易燃、易爆物品仓库的区域;一般不得跨越房屋,特殊情况需要跨越房屋时,建设单位应当采取安全措施,并与房屋权属人达成协议。

架空电力线路建设必须使用他人土地的,建设单位与有关土地权属人签订协议后,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其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有关土地权属人应当提供必要的便利。

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供电设施,需要损害农作物,砍伐树木、竹子等高杆植物,或者拆迁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与有关权属人签订协议后,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其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应当采取措施,确保高压输变电设施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噪声等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并予以公示。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区的受电设施应当与住宅区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新建住宅项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销售现场公示住宅小区建设范围内的供电设施、受电设施建设规划。

第十六条供电企业应当建立公用供电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履行对公用供电设施的定期巡视、维护、检修职责,及时消除隐患、排除故障和处理事故,确保公用供电设施正常运行。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供电企业对公用供电设施的维护管理。

第十七条供电设施、受电设施的日常维护、安全责任,由其产权人承担。

受电设施产权人与供电企业协商一致将其设施移交供电企业的,供电企业应当对移交的受电设施统一维护管理。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供电设施及其保护标志、安全标志。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供电设施的保护工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应当建立供电设施保护机制,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危害供电设施的行为。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供电设施保护标志,并在下列地点设置安全标志:

(一)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的人口密集地段、人员活动频繁的地区;

(二)车辆、机械频繁穿越架空电力线路的地段;

(三)电力线路上的变压器平台或者围栏,以及变电站、开关站、换流站、串补站等的围墙或者围栏;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地点。

供电企业应当加强对供电设施及其保护标志、安全标志的保护工作,采取适当措施,制止危害供电设施及其保护标志、安全标志的行为。

第十九条禁止下列危害变电站、开关站、换流站、串补站等变电设施及其辅助设施的行为:

(一)破坏、哄抢、盗窃变电设施的器材或者损坏其建筑物、构筑物,或者扰乱其运行秩序;

(二)擅自攀登、拆卸变压器及其附属设施;

(三)利用变电设施的围墙搭建铁皮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或者挖掘沟渠危害其安全;

(四)损坏、封堵变电设施的进站、检修道路,或者在其附近堆放、焚烧谷物、草料、稻草等物品;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危害变电设施及其辅助设施行为。

第二十条禁止下列危害电力线路设施的行为:

(一)在变电设施及其辅助设施周围或者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两侧各三百米的区域内施放风筝、气球、孔明灯等空中飘浮物体或者进行未经依法批准的飞行、滑翔活动;

(二)擅自攀登架空电力线路的杆、塔等设施,或者在其杆、塔上架设线路、张贴广告、悬挂广告牌及其他物品;

(三)损坏、擅自占用地下电力电缆通道或者其他电力辅助线路通道铺设管线;

(四)在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底电缆保护区内抛锚、拖锚、炸鱼、挖沙;

(五)在三十五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的杆、塔、拉线基础外缘(以下称线路的基础外延)向外延伸五米的区域内或者在一百一十千伏、二百二十千伏线路的基础外延向外延伸十米的区域内,或者在五百千伏及以上线路的基础外延向外延伸十二米的区域内,取土、堆土、打桩、钻探、开挖或者倾倒酸、碱、盐等有害化学物品;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危害电力线路设施行为。

第二十一条禁止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实施下列行为:

(一)烧窑、烧荒、烧田埂、烧稻草和燃放烟花爆竹等可能危及供电设施安全的野外用火;

(二)种植树木、竹子等高杆植物或者搭建棚屋、铁皮屋等建筑物、构筑物可能危及供电设施安全的;

(三)堆放谷物、草料、垃圾、矿渣、帆布、塑料薄膜以及其他易燃物、易爆物、易飘挂物或者使用钓竿、钓线等可能危及供电设施安全的物品;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能危及供电设施安全的行为。

在依法划定的架空电力保护区、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内进行开挖、施工等作业可能危及供电设施安全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所在地电力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并提前十个工作日书面通知供电企业,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第二十二条通信、广播电视等线路不得擅自搭挂架空电力线路杆塔。因路径等原因确需搭挂的,在线路建设符合安全保障要求的前提下,经搭挂方与被搭挂方双方协商一致并签订搭挂安全协议书,可以搭挂。

擅自搭挂的,被搭挂方有权要求搭挂方拆除搭挂;造成损失的,搭挂方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在依法划定的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违法种植或者自然生长的树木、竹子等高杆植物可能危及供电设施安全的,供电设施产权人应当告知高杆植物产权人或者管理人依法及时排除障碍;拒不排除的,可以由供电设施产权人依法予以修剪或者砍伐,并不予补偿。确需修剪或者迁移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古树名木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对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外,因不可抗力或者生产、交通等事故,造成高杆植物倾斜、倒伏严重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供电设施产权人可以先行修剪、砍伐或者采取其他必要的安全处理措施,并应当自采取措施之日起十日内告知高杆植物产权人或者管理人,依法补办相关手续。

第三章电力供应与使用

第二十四条供电企业和用户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供用电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用户对供电质量有特殊要求的,双方应当在供用电合同中予以约定。

供电企业与用户签订供用电合同采用格式条款的,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二十五条用户享有下列权利:

(一)了解用电的制度、程序和收费项目、标准、方式;

(二)依法向供电企业申请新装用电、临时用电、增加用电容量、变更用电和终止用电,并获得回复;

(三)使用安全、连续和符合国家标准或者电力行业标准的电能;

(四)向供电企业查询其用电量、电费、电价和用电计量装置记录等用电信息;

(五)故障报修后获得及时处理;

(六)自主选择受电设施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和设备材料供应单位;

(七)对供电服务提出异议及投诉;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重要电力用户因事故造成供电中断且启动自备应急电源无效的,供电企业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援,并优先恢复电力供应。

第二十六条用户应当依法加强用电安全管理,使用符合标准的用电设备,并对用电设备进行检查、检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重要电力用户和受电装置电压等级为十千伏及以上非居民用户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建立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受电工程档案和设备技术档案,落实用电安全责任制;

(二)制定用电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协助用电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三)依法配备取得相应资质的电工;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七条禁止下列窃电行为:

(一)在供电企业的供电设施上,擅自接线用电;

(二)绕越供电企业的用电计量装置用电;

(三)伪造或者开启法定的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加封的用电计量装置封印用电;

(四)故意损坏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

(五)故意使供电企业的用电计量装置计量不准或者失效;

(六)采取非法技术手段给电费充值卡充值并使用该充值卡充值后用电;

(七)采用其他方法窃电的。

供电企业认为存在前款规定行为的,可以采取录像、摄影、现场封存非法用电装置和保存负荷监控、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及其他监测装置记录等手段保留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电力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配合处理。

对违反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公安机关、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调查和处理。

当事人对窃电量有争议的,有关机关可以委托计量行政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仲裁检定或者司法鉴定等机构进行认定。

第二十八条供电企业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依法向用户提供电力普遍服务,保障基本供电,并按照法定和供用电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时间、方式向用户安全供电;

(二)实行服务公开,在营业场所和网站公告用电办理程序、服务规范、收费标准和投诉方式,无歧视地提供报装、计量、抄表、维修等各类供电服务;

(三)提升营业网点服务质量,采用信息化手段等便捷方式办理用电业务;

(四)开通二十四小时供电服务电话受理用户咨询、查询、投诉、举报和故障报修,并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予以处理;

(五)对用户查询其用电量、电费、电价、电量记录装置记录等用电信息,在五个工作日内免费提供;

(六)根据重要电力用户申请,对其采用多电源、双电源或者双回路供电;

(七)在用户临时用电结束后,及时、全额向用户退还临时接电费用;

(八)对供电设施建设工程,依法督促施工单位文明施工,在竣工后、竣工验收前拆除工地围蔽和其他临时设施,清理现场;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九条供电企业应当加强供电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提供安全用电服务,指导重要电力用户建立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十条供电企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无正当理由拒绝供电、拖延供电、中断供电,或者采取歧视性技术措施间接拒绝供电、拖延供电;

(二)向用户分摊应当由供电企业承担的相关费用;

(三)违法增设供电条件或者变相增加用户负担;

(四)对用户受电工程和供电设施迁移工程指定或者变相指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试验单位或者设备材料供应单位;

(五)违反国家和省的规定泄露、提供用户的身份信息、用电地址、电话号码、银行账户和用电量等信息;

(六)其他损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供电企业对受理的符合供电条件的用电申请,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电网专项规划、用电需求和供电条件等因素,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拟订供电方案,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与用电申请人签署协议,确定供电方案。

第三十二条供电企业确需利用他人受电设施供电的,在征得受电设施产权人同意并签订有关协议,保证其用电容量、电能质量、用电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该受电设施向他人供电。

第三十三条用户对用电计量装置准确度有异议的,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申请调解或者仲裁检定,并以国家计量基准器具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检定的数据为准。

根据检定结果,用电计量装置的误差在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允许范围内的,检定费由用户承担;用电计量装置的误差超出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允许范围的,检定费由供电企业承担。

用电计量装置的误差超出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允许范围的,供电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用户退还电费或者要求用户补交电费。

第三十四条行政机关不得要求供电企业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电措施强制居民用户履行相关行政决定。

行政机关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供电企业对非居民用户采取停止供电措施强制其履行有关行政决定。

第三十五条需要对用户停止供电的,供电企业应当依法实施,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知用户。

第三十六条供电企业应当加强节能技术研究和推广,通过节能发电调度等措施,提高电能供应效率。

用户应当增强节约用电意识,采取可行、合理的节电措施,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第三十七条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差别电价或者惩罚性电价。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供用电工作的监督管理,有权进入现场进行检查和查阅有关资料,依法查处危害供电设施及供用电安全等违法行为,维护供用电正常秩序,并将供电企业和用户的违法信息移交征信系统管理部门,由其纳入征信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执法人员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不得妨碍用户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资料。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重要电力用户名单,并及时告知被确定的重要电力用户。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电力应急预警机制,制定电力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宣传普及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活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

供电企业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培训应急救援人员,按照国家规定配备发电车、发电机等应急发电装备,指导重要电力用户制定用电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影响电网运行安全的,供电企业应当优先保障主电网安全,开展事故抢险,修复受损电网设施,恢复电网运行和电力供应;需要采取开挖地面、清理树木或者其他抢险紧急措施的,应当在采取相关措施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有关部门补办手续。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公开投诉举报电话、通信地址、电子邮件信箱和部门微信公众号等投诉和举报方式,对接到的投诉和举报,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和回复。

第四十二条供电企业和用户在电力供应与使用活动中产生争议的,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解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第四十三条供用电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引导和督促行业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安全、节约用电知识和有关标准,维护供电企业、用户等的合法权益。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用户代表、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等担任供用电监督员,对供用电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等部门投诉、举报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接到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鼓励新闻媒体开展供用电领域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节约用电知识的宣传,并对供用电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一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理。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规定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理。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四项规定的,由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三条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五项规定,违法泄露、提供用户用电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广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第七十一条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五条供电企业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未履行对公用供电设施的安全管理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供电企业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未制定本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和培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实施破坏供电设施的保护标志、安全标志,或者危害变电设施及其辅助设施、电力线路设施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盗窃电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追缴电费,处应交电费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要求供电企业停止供电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供用电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电力安全监管条例篇9

关键词:电子货币:第三方支付;监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10―0048―03

一、新欧盟电子货币机构监管制度内容

欧盟电子货币监管制度从电子货币机构的准人条件、活动范同、限制以及电子货币可赎回性等各个方面对电子货币机构开业、经营和审慎监管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一)电子货币和电子货币机构的定义

电子货币是电子货币发行商通过收取货币资金,发行的用于支付交易目的、且能够被其他自然人或法人接受的电子化的货币价值,它表现为持有人对发行人所享有的要求权。电子货币机构是指满足准入条件、经授权可以发行电子货币的法人。

(二)电子货币机构的设立、运行和审慎监管要求

对电子货币机构监管的一般审慎原则,仍沿用2007/64/eC第5款“申请授权”条款,第10-15款的“决议的传达”、“授权的撤销”、“登记”、“授权的维持”、“核算和法定审计”条款,及第17款(第7条)“支付服务外包”条款,并做了必要的修订。

1.建立授权、登记和撤销制度。在欧盟国家,从事第三方网上支付的机构须取得银行业执照或电子货币公司的执照才能开展业务。要获得电子货币机构资格,申请者须向所在会员国主管当局提交一份包含操作方案、商业计划、初始资本金证明、保证资金安全措施、内控机制(符合反洗钱和反恐融资规定)、组织结构、董事和管理者身份、总公司地址等内容在内的申请材料。主管当局在收到该申请材料起三个月内通知申请者是否批准对其授权,若拒绝授权须给出原因。获得授权的电子货币机构需要在主管当局设立的登记部门登记备案,并按照授权从事相关业务。同时,主管当局在特定情况下(如电子货币机构通过错误陈述或非正常手段获得授权,或12个月内未对授权采取行动、6个月以上未从事相应商业活动,或继续经营将对支付系统稳定性构成威胁等),有公开撤销电子货币机构经营资格的权利。

2.重要事项报告制度。明确规定当机构的资金保障措施发生重大变动或决策层出现重大调整时,电子货币机构必须要向主管当局报告并必须获得主管当局的同意,以确保主管当局及时掌握电子货币机构的经营情况。须报告的事项包括但不限于:当已发行电子货币所收取款项的安全措施发生实质变化时,须提前报告主管当局:当电子货币机构中的法人或自然人所持有限定资产资本比例或选举权比例达到、超出或低于20%、30%、50%时,或决定并购或处置、增加或减少这些限定资产时,须向主管当局报告。

3.初始资本金。充足的资本金是电子货币机构安全运转、顺利履行各项义务以及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欧盟电子货币监管法令明确提出电子货币机构必须具备不低于35万欧元的初始资本金。而原法令2007/64/eC对以电信、数字或it设备为支付载体本身只起支付中介作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初始资金的界定为不低于50万欧元。

4.自有资金。明确规定电子货币机构持续性自有资金的最低要求。分别对电子货币机构开展电子货币发行业务和其他业务设定了不同的计算标准,如果发行电子货币,其自有资本金的最低持有量不得少于近六个月未兑现电子货币的相关负债总额平均值的2%。

如果不发行电子货币,其自有资金要求按规定的3种方法之一(均来自于条令2007/64/eC第8款,此处不再赘述)来计算。最合适的计算方法由主管当局在国家法令下制定。

5.定义活动范围。除发行电子货币外,电子货币机构还有权从事以下活动:2007/64/eC法令加条款中的支付服务,如开立资本账户、现金存取、支付转账、授予信用、发行或取得电子票据、汇兑、电子支付中介等。对于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而言,不得挪用公众的保证金或偿债资金,沿用2006/48/eC的条款5。不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可沿用2007/64/eC条令,设立专用的支付交易账户,不得挪用保证金和可偿债资金用于其它商业活动一(第16款第2、第4条)。

6.用户资金保护措施。为保护支付用户的利益不受损害,明确规定电子货币机构要确保通过发行电子货币所获得资金的安全。电子货币机构要将自有资金与未兑现的电子货币兑换资金完全分离,为电子货币兑换资金专门开立账户,此账户只能投资于主管当局认定的具有充分流动性的低风险资产。会员国要求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遵循2007/64/eC指令第9款的第1条和第2条。不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适用于2007/64/eC的第9款。

(三)电子货币的发行和赎回

2009/110/eC条令第三部分对电子货币的发行和赋回条款中,对有资格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发行货币作了相关规定,包括平价发行、随时赎回条款、赎回条件、赎回费用和合同终止。并禁止支付电子货币持有人持有电子货币期间的利息:争议解决的庭外控告和补偿程序:最后的条款和执行措施:委员会程序:成员国间的协调;过渡性条款及对法令2005/60/eC、2006/48/eC的修订。

二、我国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现状

(一)监管主体不明确

网上第三方支付业务是集团网络和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与网络运营和金融业务相关的监管机构。如人民银行、银监会、信息产业部门等都可以对网上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某一方业务进行监管,但目前尚未明确由哪一方机构负责对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的全面监管。对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的运行管理、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权责关系等监管都处于真空状态。

(二、监管法律依据不足

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法规,可以依据的只有“三个参考和一个办法”,即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电子签名法》,同年10月26日施行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和2005年6月10日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及2010年6月14日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其中《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第三方支付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问题第一次做出了规定。但是有关的监管法律依据仍存在明显缺陷。

一是电子货币发行的主体资格、电子货币发行量的控制、电子支付业务资格的确定、电子支付活动的监管、客户应负的义务与银行应承担的责任等,还缺乏具体的法律条款加以规范。

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缺乏市场准入监管条例。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主要面临三大法律问题:第一类,通过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网络服务中的法律问题:第二类,电子货币的法律问题,包括电子货币的范围、监管与规范、安全性等;第三类,安全问题的法律问题,如虚假支付网站、网络支付证据认定、电子认证及网络支付责任承担等问题。

三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结算账户并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突破了特许经营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第三条的规定,结算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必须经过银监会的批准才能从事。而第三方支付平台显然已突破了这种特许经营限制,急需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规范业务范围,消除“灰色地带”。

(三)滞留资金监管

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大量资金沉淀,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大量的客户资金沉淀可能引发资金流动性风险或引发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事风险较高的投资活动或其他活动,造成资金安全隐患,引发支付风险、道德风险和企业平台信用风险,从而波及到我国的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但我国并未有相关法律对滞留资金的监管作出解释。此外,滞留资金产生的利息归属也尚未有定论。

(四)对网上支付交易过程的监管

由于网络交易的匿名性、隐蔽性,利用支付平台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出现,其造成的危害令人堪忧。第三方支付平台很难辨别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使得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的非法转移、洗钱、贿赂、诈骗、、恐怖融资、套现以及逃税漏税等活动有了可乘之机。

三、建议

(一)出台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法律和政策

在现有的法令基础上尽快出台专门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的支付清算法规。明确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授权、登记及撤销制度、初始资金额、自有资金额、业务范围、资金安全措施、重要事项报批等条款。加强交易过程中防范信用卡套现、欺诈、洗钱、赌贿、贿赂、反恐融资的监管。向具有一定规模或雄厚实力并符合法律、法规的机构颁发营业执照,明确限定最低注册资本金额并作为进入市场的准入条件,以保障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能力。

制定相应的法规确保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安全,明确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现实经济中的法律定位,降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包括保证金和准备金),给第三方支付系统中在途资金的安全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二)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

建立以人民银行为监管主体,商业银行代为保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滞留资金的监管体系,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保证金制度,商业银行规范结算周期,提高第三方支付系统整体的支付效率,避免由支付周期带来的其他问题。监管对象为以电信、工作、数字技术为载体从事支付中介业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三)明确界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及对交易过程的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须详细界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规范其运作。对发行电子货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该规范准入审批制度、发行电子货币条件、持续性自有资金、赎回条款、审慎监管等。对未发行电子货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加强对其沉淀资金的监管,防止沉淀资金的挪用。如果人民银行批准,可以适当投资于人民银行规定的低风险高流动性资产。

在交易过程中,加强立法,防范虚拟交易中的欺诈、洗钱、贿赂等非法活动。对除开展支付服务以外业务的电子货币机构,应加强对其发行电子货币业务的监管。按照审慎原则对其投资、业务范围及风险管理予以监管。建立重大事项报批制度、电子货币发行及其赎回机制和破产保护制度。

(四)制定资金账户监管和安全措施

电力安全监管条例篇10

第一条:牢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省地局的布署,为保证员工、电工在电力生产活动中的人身安全,保证红光供电区新投运设备及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保证国家资产免遭损失,完成省地局及上级部门下达的安全管理目标,创一流供电企业,特制定本责任状。

第二条:本责任状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和**供电区《安全管理》结合**供电局的特点和实际,适用于**供电局2005年在安全工作中的根本要求和管理关系。

第三条:**供电局实行以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逐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并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保障作用。

第四条:**供电局要始终贯彻“谁主管谁负责”齐抓共管形成网络的原则,并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分管领导是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第一责任人;班组长在安全生产中要当好监护人,把好第一道关口,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做到计划周密,布置到位,检查到位,总结评比及时,考核安全生产兑现奖惩作为重中之重紧抓不放。

第五条:按照**供电局2005年1月20日通过的关于交纳安全生产保证金的决议,必须按规定的数额交纳保证金。局长、书记***元,副局长(含工会主席)***元,班组长***元,职工***元。

第二章目标

第六条:**供电局分管副职(行政管理人员)、班组长及成员年内安全目标。

(一)供电局安全目标

1、不发生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

2、不发生特大设备事故;

3、不发生有责任农村触电死亡事故;

4、不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5、不发生重大火灾盗窃事故;

6、不发生生产人身重伤和误操作事故;

7、不发生违背上级劳动安全,技术监督,公安综治部门规定的职工责任事故。

(二)、分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班组长及成员安全目标

1、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省地局法规条例及供电局制定的工作纪律,提高政策理论素质,按岗位责任制恪尽职守。

2、接受服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检查管理监督。

3、持证上岗,遵章作业,杜绝习惯性违章。

4、按规章规程作业,在作业时安全防护用品齐全不酒后顶岗。

5、持证有权拒绝违章指挥。

6、上杆抄表时配戴防护用品不违章作业。

7、对新设备维护、操作尽职尽责,人为损害公物接受处罚。

8、按时交换班不脱岗,为漏岗,不酒后顶岗,各种记录报表真实、准确、及时。工作期间杜绝打麻将、扑克、看电视等娱乐活动。

9、精心管护好新设备达到最佳状态,适应微机高科技管理的需要。

10、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和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11、施工作业按规程严格执行施工作业票和安全交底制度。

12、学习掌握消防条例中的防火知识,经常巡视杜绝火险火灾事故的发生。

13、精心管护好公物不受损失,人为损失损坏接受处罚。

14、牢记安全职责,对国家、企业、个人负责。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颁发的法规、制度、纪律、技术原则,反事故措施等,坚持作业和工作高标准,杜绝违章违纪发生。

15、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监督,自己不违章,制止他人违章。做到“三不伤害”。

16、积极主动参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供电局组织的安全知识培训、考试,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专业技能,适应电力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处罚

第七条:如发生上述目标内事故,按省地局及供电局有关规定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班组长,事故责任人实施经济处罚,视情节轻重扣保证金,**元至***元。

第四章责任状

此责任状一经签订具有法规效力,从签订之日起至2005年12月31日止有效。

**供电局分管战线领导:

局长:班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