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十篇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十篇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2:50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篇1

关键词:职业沟通能力训练课程改革行动导向

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求职、入职和升职的必备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沟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重视。由此,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院学生开设《职业沟通能力训练》公共课,旨在训练学生求职就业以及职场历练过程中的沟通能力,此举走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

《职业沟通能力训练》课程以高职教育改革思想为指导,根据沟通能力训练的内容、特点和需要确定教学思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实施实践教学任务,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积极创新教学评价,集技能指导、能力训练、活动开展于一身。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起“专兼结合、教研一体、教辅融合”的师资队伍和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职业沟通能力培养初见成效,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职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1.确定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是指学习完某一门课程后,学生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水平或程度的描述。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进行思路清晰和目标导向的课程开发,才能围绕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因此,课程目标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职业沟通能力训练》课程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礼仪,力图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与沟通能力,做到职场沟通无障碍。

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质。经过梳理理论、调研企业行业以及调查学生,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职业沟通能力训练》整体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认知目标:懂得求职就业以及职场实战所需的口头表达知识;懂得常用书面沟通文书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懂得个人礼仪、交往礼仪、交谈礼仪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巧。

能力目标:运用口头表达知识,适应就业和职场中自如地进行人际沟通的需要;能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写出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畅达、合乎文体要求的书面沟通文书;能够在职场中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得体交谈,适度交往,正确运用礼仪规范。

素质目标:注意口语沟通的技巧,通过倾听、表达与交流,树立文明交往的沟通态度;恰当使用书面沟通,培养良好的职业沟通意识;提高礼仪修养,展示良好的职业形象。

2.设计融入职业情境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融入职业情境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之实效。

难度必须循序渐进。在设计情境时,应该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首先设计相对简单的职业情境,然后再设计比较复杂的职业情境。注意职业情境的前后承接关系,后续情境以前导情境为基础,让学生能够把任务的知识技能点自主地用到学习过程之中。

重在实操,精讲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任务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点,重点进行典型范例演示或者示范性操作;少讲精讲或者不讲知识,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学或通过活动的方式予以渗透,知识点只讲解重点和难点。

学生体现主体地位。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并监督实施。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集中讲解某些普遍问题。对于非典型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任务,达到要求。

为满足高职学生的求职就业和职场发展的需要,《职业沟通能力训练》以“求职沟通”与“职场沟通”为基本线索,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结合课程认知、能力、素质三维目标,设计了综合项目——“模拟招聘”“微职场”,以“主题—情境—任务”为基本设计思路,根据求职应聘以及晋职升迁的现实需求,将按照知识逻辑组合的教学内容转变为与真实职业场景相一致的五大教学情境——求职沟通之准备篇(求职材料准备、职业形象塑造);求职沟通之面试篇(面试礼仪、面试自我介绍、面试交谈);职场沟通之人际关系篇(与上司沟通、与同事沟通、与客户沟通);职场沟通之口语技巧篇(交谈技巧、说服技巧、谈判技巧);职场沟通之社交礼仪篇(个人礼仪、交往礼仪、交谈礼仪),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有机融合。

3.探索行动导向的四步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以达到训练能力的目的。由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结果的途径并最终得到结果,进行结果展示,开展自我评价,通过完成学习过程,相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以行动导向教学为指导,结合《职业沟通能力训练》的课程特点,以任务、项目或者主题为线索,创立了四步教学,即通过明确任务、实施任务、展示任务、总结拓展等四个步骤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明确任务环节,主要让学生领会任务的重要性,为布置任务做好准备。通过提出有针对性地层次化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能力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任务载体。

在实施任务环节,一方面布置任务,明确任务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教师做好监督与指导工作。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开始展示任务。

在展示任务成果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机会,也为学生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进入总结拓展环节,师生共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与交流,同时,总结任务知识点与技能点,强化任务的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动手操作,能够学会运用任务成果。

四步教学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上,既是对行动导向教学的校本改进,也体现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精神实质。此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大胆采用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围绕任务展开教学的任务驱动法,以实施项目为核心的项目导向法,基于团体心理训练需要的小组合作法以及根据情景展开活动或者进行演示的情景模拟法等。

4.开发活动导向的教学实践活动

活动导向教学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为其创设轻松愉快、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职业沟通能力训练》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借鉴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指导、创设学习情境,开展项目任务,实施项目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求职实战演练、超级秘书大赛、职业形象展演、微职场、职场达人、口才大比拼等活动,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强调理论梳理与职场实践相结合、课内指导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内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深化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形式,增强了教学实效。

在课堂教学环节,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通过创造职业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课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队学习,在团队活动中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5.建立综合立体的考核评价方法

由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生成果,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考核评价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突出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具体做法是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评各自所占比重,增加实践活动考核,通过综合测评的方式把职业核心能力的课内外学习过程和能力测评结果纳入考核范围。《职业沟通能力训练》课程的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课内外作业等,分别各占总成绩的50%。第二部分是对培养成效进行综合性的能力测评,占总成绩的30%。第三部分为实践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参与学院的相关活动,以调研、报告、总结、音视频记录等方式体现,占总成绩的20%。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突破了以往知识教学的逻辑顺序,以任务、项目、主题为主线,将知识融入到基于职业岗位需要的具体教学任务中,力求使教学任务成为未来职业情景的再现或者重组。在教学方法的安排方面,基于行动导向教学,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的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保持同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以“够用”为准则的知识网络,而且在能力上能够达到“会用”的要求。在教学考核与评价方面,一方面,评判学生通过主题任务的完成是否可以达到“会用”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强调学生能否在实际生活以及日常工作中“用好”经过提炼和简化的职业岗位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解吸收后转化为职业能力。以“体现专业特点,强化职业能力”为指导理念,经过探索、实践与总结,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沟通能力训练》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为学院的一大亮点。

注:本论文是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韩承江.高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06(4).

[2]韩茂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释义及实践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3]孙征.情境教学在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7).

[4]王龙.论高职课程体系逻辑建构中三个重要关系[J].江苏高教,2012(3).

[5]吴丽萍、解仁美、席光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阈下的高职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成人教育,2012(8).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实践

职业指导是目前各层次院校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开设的有关于就业政策、就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就业技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尽快转换角色,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就业率。

近些年,随着就业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为促进就业工作,高等教育早已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纳入立法范畴。在中职院校,也普遍开设了职业指导,并将其与“德育”、“礼仪”等课程共同纳入必修的基础类课程中。[1]

然而,仅仅开设课程是不够的,近几年,中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迈上新的台阶,教学工作要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方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原有职业指导课程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改革的形势,面临着进一步的提升和建设。

一、加强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技术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并重的社会需求

1.1国家政策的指导

我国政府积极出台各类促进就业的政策,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将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概括为交流、应用、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语言等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部、劳动部相关文件一再强调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讲授,它更多的依托各类文化课、专业课进行渗透。目前,很多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都加强了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环节,因此,在职业指导课程中加大能力培养环节成为迫切的需要。

1.2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

中职院校提供给社会的服务,既面对学生,也面对企业。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企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前提是打造积极、团结的员工队伍,因此,积极主动、善于沟通、有团队意识、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许多企业面向学校招工时,明确地将对劳动者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排在了第一位,迫使学校更多的开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和途径。[2]

2.教学对象存在问题

相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的境况在最近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受教育人群比例的提高,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却在不断下降。现实情况中,进入中职层次就读的学生,知识体系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和习惯都不尽如人意,相当比例的学生面临着家庭贫困、单亲、基础教育程度差的状况,可以说,他们更多的是以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或失败者的心态走入中职院校的大门,内心最大的渴望无非是找个好工作,对于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看待所从事的行业,如何规划好未来的职业生涯,如何不断提升自我,都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且自卑情绪弥漫。在行为上,许多学生表现出来的反应迟滞、自信心不足、被动交流、对周围漠不关心等特点,恰恰是面临职业生涯时最大的障碍。进入企业实习阶段后,学生的被动、欠缺沟通导致的不稳定会给个人、学校和企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中职院校的学生,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需要锻炼能力的平台,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强烈的关注。

3.现有教学材料存在的缺失

目前中职院校采用的职业指导教材并不统一,市场上提供的教材也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单纯为就业作指导,缺乏能力训练环节,二是教学可采用的方法单调,多数内容还是只能以课堂讲授为主,三是案例量少或停留在理念传播层次,学生听得多,做得少。劳动出版社的《360职业生涯―职业指导教学训练丛书》相对较好,也被许多中职院校采用,但仍存在训练环节相对单薄,很多理念没有好的活动为载体,只能流于简单了解,无法使学生深刻领会。因此,无论是课程的模块选择与架构,还是方法的选取与应用,都需要在实践中予以进一步的丰富。

二、课程模块的设置

在目前的实践中,课程模块的设置思路是建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体方法是将课堂建设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平台,课程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转变为教师提供基础理论与相关材料,学生主导学习过程、强化展示个人及团队学习成果的模式,其目的是在对职业与就业相关内容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展现自我、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3]

1.模块设置的原则

1.1内容建设针对性强

前面提到,该课程的开设覆盖各层次院校,对象不同,教学目标的差异会很大。中职院校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基础差、综合能力不强的特点,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普及就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个人能力的目标。不能大量选择艰深难懂的理论、法规,理论内容要简明扼要,任务设置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另外,低年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往往是在做中学、练中学、乐中学的效果更好,我们设定课程内容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特点,力求摒弃枯燥乏味的内容,增强实践环节。

1.2课堂任务具备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职业指导课程解决的不是深奥的理论问题,也不是某个具体学科的知识,它是要实实在在的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解决实际矛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注重切合实际,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在实际工作中重点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内容进行分析;知识点要符合时代特点,不能空洞艰深,要容易理解接受并在实践中实施。

职业指导课程在中职院校专业教学计划中一般为96学时,而课程本身涉及的知识点和信息量比较宽泛,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课程本身对各方面知识的涵盖,又要调动学生为主导,进行沟通和展示,并且要尽可能覆盖全体学生,总课时量并不宽裕,因此,选择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的任务非常重要,好的课堂任务,要吸引学生,确保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深刻理解并接受工作要求。没有好任务的课堂,就会出现理论抽象,内容空洞、概念模糊、听者乏味的情况,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模块内容的架构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结合企业需求,设定模块、教学内容、并据此具体开发学习情境。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企业需求,笔者认为,好的职业指导课,必须包含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在确定以上模块内容后,着重开展工作情境的设立,多角度多层次的设置教学目标,力求学生在活动中寻找答案,这样的过程会使学生体会更为深刻。考虑各年级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可以随时调整课时分配。

三、教学思路

1.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取为课程成功提供了基础保障,而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是课程成功的关键。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激励学生主导课堂、自主解决问题、在百家争鸣中锻炼综合能力。因此,要尽可能多的穿插使用各种手段,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1.1角色扮演法

这一方法广泛应用在就业技能模块。如模拟企业面试的环节,就可以由学生来扮演企业招聘人员提出问题,引导课堂进程。使用这种方法的重点是进行角色扮演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教师提前准备好较为充分的面试问题,对扮演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了解提问的方式、判断的标准、课程的节奏、深入引导的方法,使整个提问环节既能按教师圈定的范围进行,又能引起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在课程进行中,教师还要时时刻刻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角色扮演的同学掌握进程,评价参与面试同学的表现,或引导观看同学客观评价双方表现,力争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4]

1.2活动体验法

在职业意识模块应用这一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课程可以采用“盲阵”活动,其方法是由被蒙住双眼的一个团队在规定时间内用几条绳子抻出正方形并使全体人均匀分布。貌似简单的游戏,进行过程中会出现争论不休、无法决策、沟通不畅、各自为政、消极怠工、方法落后等很多问题,无论是结果成功还是失败,学生们都会有很深刻的感触。在之后的活动总结中,构建团队、民主决策、领导艺术、配合意识、沟通技巧,思想的火花会不断涌现,教师要做的,一方面是设置提问的问题,不能使学生就事论事,只考虑某个角度的问题,而看不到全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刻挖掘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展开讨论时学会总结归纳,将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也是实践过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之一。

1.3分组讨论法

这一方法可以在各个模块广泛应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主题,学生分组,对主题内容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后准备展示方案,各小组轮流展示观点。其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小组讨论中会自然产生领导人物,其他人员自觉学会合作,团队成员不断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凝聚力。二是在讨论过程中学会整理思想,将不同的意见分类归纳,取长补短,有机结合,最终形成比个人意见更为成熟的成果。三是锻炼语言表达,现场展示的过程可以是单人的或多人的、简单的或有趣的,展示中其他各组可就语言、内容、仪态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激励学生们不断提高创新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方法可以使用,如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问卷调查法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调整使用,力求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操作要点

2.1强化交流和展示环节

课程实践中最大的亮点是强化课堂上的交流展示环节。这一环节所占时间较多,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无法大面积的开展,但它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各种理解方式和分析方法有助于启迪和开阔学生的思路;其次,台前展示的学生极大地了培养了自身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这是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最为缺乏的,也是职业指导课最大的意义之所在。第三,综合锻炼学生的行为举止、礼仪礼貌、应变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绝不是靠一朝一夕的指点,更多的靠每一节课的积累。有了这一环节,课堂才真正由学生主导,教师要做好观察者、引导者,但绝不是课堂的主导者。

2.2合理引导教学方向,提供学生发挥的空间

在课程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思路与教师教学初衷不相符的情况,学生由于自身水平所限,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教师要耐心对待,循循善诱,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对于遗漏的知识点给予适当补充,绝不能抢过学生的话,滔滔不绝的讲授自以为正确的知识,无形中伤害学生的积极性,也“剥夺”了学生“讲课”的机会。因此,教师的引导贵“精”不贵“多”,要尽可能提供一切机会给学生发挥。

2.3教师要充分备课,力求准备的“广博”和“深入”

讲授职业指导课,最忌教师本人对事物理解过于肤浅,从这方面来说,架构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对就业市场的深入了解。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并不是简单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它不同于“口语交际”中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表述清楚即可;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待同样的问题,个人所处的高度、看问题的角度、分析事物的深度不同,都会对语言表述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只有具备相应的分析归纳能力,才能说出好的观点,提高“说话”水平。因此,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分析事物、总结规律,是每节课都要面对的问题,可以说,一堂优秀的职业指导课,不仅提供学生锻炼和提高能力的平台,更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熟悉职场规则、角色要求、企业文化、国家经济和劳动政策,具备一定的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只有自身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确保课程不流于表面。

3.课程考核方式

教学过程的开放,其结果的评价方式必然也是开放的。在课程中,学生参与活动展示的态度、表现能力、思想内容、进步幅度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标准,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分别设置。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对学生一切积极进步的态度和方法给予肯定,以能力的提高程度为评价的根本依据。

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给与学生正向激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中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较强的自卑感,不敢交流也不会交流,教师授课过程中不当的评价甚至语气,都会打消学生走向前台的勇气,因而,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负面的措辞,捕捉并放大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平台。

四、结语

1.教学方法具有兼容性

在以上提到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程的需求来灵活运用。目标是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另外,使用各种教学方法,都应本着紧紧围绕课程主题的原则,避免课堂上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

2.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指导课程目前尚在建设阶段,缺乏统一的标准,因而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方法,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使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容易开展。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开发,最空白的领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对一的评价和指导,在目前中职院校的现有资源状况下,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待时日。

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大潮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在目前教学实践中,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它使走出校门的学生有了自信,也有了准备,面对第一份工作时具备了更加成熟的心态和方法。在今后的建设和实践过程中,笔者将加强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及时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力争将课程建设的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学生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资料:

[1]田光哲编著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360职业生涯―职业指导教学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童山东编著职业社会能力训练手册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4]王志洲李树斌编著职业生涯规划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37-02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都适时地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掌握择业技巧,做好就业准备,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利于在求职和自主创业中取得成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其教学实效性与教学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如何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准确定位和认识就业指导课

高校就业指导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不佳是普遍的现象,这与就业指导课到底是什么样性质的课有关。准确定位和认识就业指导课,是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前提。教育部早在1995年适时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高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并明确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但是,作为一门新兴旁门学科,就业指导课至今难以让习惯于重视专业教学的高校重视起来。具体表现为: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没有明确的学科指导思想,有些学校还未将它列入教学计划中;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在设与不设、哪个年级设、是选修还是或必修、谁来教、怎样教、怎样学等问题上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2.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与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就业指导,目的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连贯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一年级,主要是意识和方向上的培养,指导他们如何确立人生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主要是专业上的指导,实习和工作经验上的积累,大四则更偏重于择业技巧和面试技巧的传授。显而易见,经过这种指导的学生在毕业时的竞争力会明显增强。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对人生态度的认识和前途的理解,不是一两次讲座和毕业前一阶段的突击所能解决的问题,应当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科学合理地依据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生离校,分阶段按计划针对性地设置该课程。

3.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为目前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不强,学校就业指导课只是理论,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距离;在就业指导上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化指导;信息渠道不全,学生并不了解就业市场,教师指导不符合实际。一些学生甚至总结出就业指导课“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鼓励大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不少学生却昏昏欲睡,还是采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教学内容空洞

高校采取的就业指导教材内容较陈旧,理论居多,实践太少,不符合现在社会的需要。

3.2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讲的内容都是理论,比较空洞,学生在下面听的是昏昏欲睡,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严重缺乏互动、实践性。

3.3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

很多高校把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选修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涉及心理、法律、形势与政策、求职技巧、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任课教师同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然而,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既不稳定,水平也参差不齐,主要由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处、团委或院系副书记、辅导员担任,师资队伍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些人员同时兼有其他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就业指导的教学和研究中去,也缺少系统接受过就业指导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严重地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4.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队伍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加强:一是师资要有保证,按规定配备足够数量的、合格的专职就业管理人员和教师,充实教学队伍;二是素质水平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个人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当前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要强化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保证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高质量、快捷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三是要专兼职结合,鼓励一部分具有就业指导能力的教师兼职讲授就业指导课,发挥他们既有的特长;四是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作外聘教师,为毕业生进行就业问题和知识专题讲座。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大学生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从总体上看,该课程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教学安排功利化,只在毕业班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想一朝之际解决所有问题;教学内容浅薄化,过于重视求职技巧的指导,没有触及学生正确职业观的树立和职业素质准备等深层次问题;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师说教多,师生互动少,学生实践更少;教师队伍非专业化,就业指导师资数量和质量远未达到实际需要;教学秩序自由化,教师调课和学生缺课现象多,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科属性模糊化,系统的高质量的教材少,科研项目和成果更少,多数学校还没有专门的教研室,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就业指导课的作用还没能得到最充分地发挥,因此,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首先全方位推进就业指导课的改革与建设。

一、教学安排全程化

无论是就业观念的树立,还是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的具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建设必须首先改变功利化的教学安排,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着重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使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调整知识结构,培养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塑造和完善自我,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目标的协调互动;对大学四年级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指导,讲授求职方法、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就业程序、就业法规、权益保护、就业信息获取等知识。

二、教材内容科学化

落实全程化教学安排必须有体现全程化教育思想的教材。按照全程化教学安排编写内容科学、形式活泼、实践性强的就业指导教材是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基础。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毕业生择业的日趋复杂,空泛的理论说教己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为此,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应集中体现在它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上,教材内容不能流于说教,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偏离作为指导对象的中国大学生的文化特点和个性特征。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编写教材内容,应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特点、个性特征和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出发,构建合理的理论体系,引导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理论,勤于实践,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科学的内容有赖于丰富的形式来实现。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除采用教师讲授形式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就业行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采用课堂讨论法、典型案例分析法、模拟面试法、优秀校友访谈法、专题讲座法、实地参观法、焦点问题辩论法、视频资料播放法等多种教学形式,使课程增强针对性,富有创新性。

四、教师队伍专业化

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形式都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驾驭。当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其他部门的行政人员和辅导员组成。前两者多数整天忙于具体事务,顾不上进修提高;而辅导员多数是刚毕业的学生,?昨天四处找工作,?被指导,?今天就开始指导别人就业,水平可想而知。所以,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学与咨询队伍是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这项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就业指导或管理工作队伍中,选拔一批从业时间较长,就业指导经验丰富,热衷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研究,有一定相关理论基础的人员组成教学骨干队伍;(2)对这支队伍进行培训,为他们创造学习深造、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机会,鼓励他们到学生中去、到用人单位中去、到其他高校去进行调研和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与教学水平;(3)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学骨干队伍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明确授课内容和方法,通过集体备课、预制教案、主讲示范、课堂听课、课后研讨、书面分析总结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4)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形成就业指导合力。

五、教学机构完善化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需要有必要的组织保障。开设就业指导课之初应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组织、筹划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和出版教材、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实施教学检查、进行职业测评、开展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分析及预测、开展专题研究与课题申报、安排教师学习和培训等等工作,使课程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六、教学管理规范化

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内容、进度要求。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严格教学检查制度,定期安排专人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对个别教师私自调课、擅自减少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间等现象要及时通报和批评。

七、学科研究先进化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篇5

一、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中职学生总体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质量较差。这主要是学生自身弱点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年龄小,求职意识弱

中职学生年龄小,大多处于16-18岁年龄段。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只有模糊的概念。这样导致他们普遍缺乏求职的动力,而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帮助上。根据笔者对任教班级学生的调查,6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由家长和学校来帮助找工作,很多学生甚至从没考虑过求职的问题,对于职业指导课,明显缺乏学习的动力。

2.知识水平低,知识面狭窄

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比较低,中职学校学制较短,主要实行的是二加一模式,也就是两年在校学习,一年社会实践,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又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导致中职学生知识面狭窄,对一些职场知识、社会常识很少关心了解,这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3.社会经验少,期望值过高

现在很多中职学生到了十七八岁,没有干活、打工的经历。学生对于社会比较陌生,只是通过电视、网络和他人了解社会情况。最近几年,劳动力工资增长较快,出现了不少高工资的职工。很多学生据此认为,现在社会上工资很高。在班级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将来的月薪应在3000元以上,而实际上,本地企业的非熟练工,月薪大多在2000元以下。这种好高骛远的态度,造成学生的初次就业心理落差极大。

二、职业指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属于德育课程,课程的内容往往从德育角度出发,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严重,缺乏可操作性。学生学习后,好像懂了不少,但真的走上职场,学到的东西却一点都用不上。

二是中职学校中,职业指导教师大多是非专业课的德育教师,对于学生的专业情况,企业要求等并不了解。在职业指导课教学中,教学空洞,应付了事,不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三是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时量的减少。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只有两节职业指导课。而且德育教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混教的情况比较常见,有时一名教师要担任5~6个班级的德育课程教学,不利于教师精心备课,钻研课程。

三、教师如何上好职业指导课

1.掌握企业信息,熟悉职业要求

职业指导教师要利用中职学校的优势,平时保持与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劳动中介组织的联系,搜集职业指导相关的信息。在教学中,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了解有关的就业知识。在备课中要贴近突出实用性,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还可以采用请企业老总进课堂,带学生下企业上课等多种授课形式,通过直观感受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了解学生特点,调整就业心态

一是课程准备过程中,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进行备课,针对他们的年龄段和学历水平,组织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去除自卑心理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调整就业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前景。

二是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特点,开展一些社会常识教育,如职场礼仪,职业规范等内容。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灌输,可以设置一些场景开展教学。比如:模拟招聘会、如何与老板打招呼、如何与同事相处。通过实践开展职业指导往往比书本教学更有效果。

3.结合当地实际,优化课程教学

中职学生的就业区域往往是在当地和周边县市。因此熟悉当地企业的情况,对中职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职业指导教师,授课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走进社会了解情况,平时多看本地新闻,了解社会经济动态;了解招聘广告,了解市场需求和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比较各个行业前景,了解学生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把这些知识和职业指导教材结合,使职业指导能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就业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职业导向情景教学实践应用

在现代的应用型教育教学活动中,职业导向式教学是高等院校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尤其在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大环境下,开展以职业导向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上佳选择。根据大多数使用此方法的院校反馈意见,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职业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以致用。

一、何为“职业导向”理念

职业导向理念是一种教学模式,一般以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其即将从事的职业岗位任务为教学内容,运用职业行为示范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达到培养职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职业导向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是将纯粹的“老师教”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学课堂观,能使师生融入全新的课堂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好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并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职业导向理念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职业导向教学是指组织学生参与职业项目规划设计、实施执行、管理总结的全过程,在相关的职业活动参与过程中顺利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餐饮服务与管理》的酒店专业课程中,如果采取纯粹的理论讲授方法,学生对于部门的服务流程认知不会很清晰,对岗位所需要的服务技能也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学习与职业岗位工作统一起来,以“导”为主要的授课思路,运用“职业岗位项目导向”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实践技能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及学生对酒店职业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对职业的相关规范及要求能够认知到位,以达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情感共鸣。通过职业项目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酒店专业知识的价值,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实践能力。要完成《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具体实践如下:

(一)确定教学过程。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后,了解酒店行业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建议及对相关职业岗位人才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及教学重点,按照“职业考察――职业规划――职业项目制定――职业项目审核――职业项目运用与评估”的过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实施每一步骤时积极锻炼能力并及时进行总结,使相应素质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得以运用。

(二)确定职业岗位项目及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首要的工作便是根据酒店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来设计相关的职业项目和任务。这些职业项目和任务必须将教学内容蕴含在其中,在现实生活中要有实用价值,能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酒店所需要的实践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并留给学生一定的发挥和创新空间。根据具体的岗位任务来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项目和任务中来。

(三)学生分组,做好职业岗位项目准备工作。由任课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及学生情况,安排学生自由结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一名小组长。为了保证各项职业岗位项目和任务的实施,要求各个小组由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共同组成,以使内部成员之间能够饰演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人数以4――6人最佳,保证每个项目与任务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小组分好后需填写分组情况表,教师下发职业岗位项目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根据成员性格及特征对各个角色进行分工,由学生扮演职业中的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密切合作和角色互换等保证职业项目的操作和完成。

(四)实施职业导向教学过程。在每个小组的学生完成职业岗位项目前,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及职业岗位要求,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对职业岗位进行有效分析。讲解时可采取案例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对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尽量熟悉,并明确理解各职业岗位的项目实施目标,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工作要求及规范要做重点讲解。在实施过程中,从工作流程及规范要求到场景及情节设计,都要尽量贴近真实的工作情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组织、监督和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对于职业岗位项目的实施情况做及时的总结和指正,保证职业导向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相关的实训项目要安排在模拟前厅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进行,通过职业导向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对职业导向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每一个职业岗位项目完成之后,要带领学生及时地进行总结,这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养成的良好职业习惯。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让学生参与评价,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自我评价,然后各个小组进行集体的总结和点评。教师在活动的最后要对整个职业岗位项目作全面总结,对于学生的创新之处和尽心之处做出明确肯定及表扬,对实施过程中的不足要指正和提出改进方向。

运用职业导向理念,《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酒店前厅及客房部门的工作流程及规范。学生在课程学习完之后,会参与到酒店专业和毕业实习中,以检验这一教学理念的成果。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实习酒店相关负责人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方便我们及时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三、职业导向教学理念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职业导向教学理念将高校应用型教育与企业培养结合在一起,以教学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教学。学校通过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定向办学,并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共同实施职业活动项目及任务。而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对职业导向理念的教学成果即学生进行检验,通过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岗位,安排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员工对学生的实习及工作进行具体操作指导,同时继续引导学生实施职业规划,以真正地实现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地完善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国内外职业指导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17-02

【abstract】inthispaper,throughtheliteratureresearchmethod,tothedomesticandforeignoccupationguidanceeducationcomparedwiththecurrentsituation,summarizedtheforeignoccupationguidanceeducationcharacteristic,pointedoutthatthedomesticoccupationguidanceeducationexistencequestion,andputsforwardsomeadvice.

【Keywords】DomesticandforeignoccupatiorguidarceComparativeStudy

职业指导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和美国,1907年,英国学者费齐来在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建立了本地劳动局,开展职业指导服务,并开设职业教育和训练班的夜校班,1909年英国商务部建立了雇佣交流所,专门设立了青少年职业服务部,提供职业训练和职业指导服务。

1908年,美国学者弗兰克•帕森斯在波士顿建立了职业局,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并开始实施职业指导。1919年美国哈佛大学首开先河,在大学开设了职业指导课。自此开始,在教育领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以适应市场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逐渐成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一、国外的职业指导教育现状

1.美国

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早在学校中进行系统职业指导教育的学校,早在1919年,就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

1987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由教育部、劳工部、商务部、农业部、国防部的9位副部长和署长组成。这个机构的职能是指导职业和培训计划信息,制定职业发展指导规范和职业教育规范。1989年,该委员会首次组织制定并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这是一部近200页的指导方针,其中对全国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职业发展指导都作出了规范,是美国最权威的职业指导文件。目前,美国各职业咨询机构、学校、职业发展专业咨询人员,有关职业规划的出版物,都是按照《指导方针》的要求来编制。《指导方针》规定,职业指导从孩子6岁入学就要开始。

2.加拿大

加拿大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指导教育的国家,其职业指导课程的目标研究与构建也已相当完善。

在加拿大,不同的省有规划自己教育的自,不同的学区甚至学校都可以自主开设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指导课程。从门类上看,不同学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各有特色,但是课程目标却是基本一致的。在小学阶段,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在中学阶段,则主要是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进行职业定向、职业探索,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术技能。其职业指导课程的基本宗旨,就是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受到职业指导教育的影响,赋予学生充分发展个人天赋才能的力量。许多中学要求学生毕业前至少要掌握两门技术,否则不予毕业,并将这一制度写入地方法规。

3.英国

英国是职业指导教育出现较早的国家之一,教育部门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逐渐注意到了社会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在一些法令中规定,相关社会各部门要为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便利条件。大学校园;各企业、事业单位;工厂要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们提供参观和就地实习的场地,使学生有机会熟悉与各专业相关的职业和工种,以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学校也注意赢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注意从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灌输,英国教育部门认为要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仅靠学校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所以,在教育政策上就强调以学校和社会相结合为主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4.瑞典

在瑞典,职业指导在义务教育学校中是必修的课程,该课程贯穿全部学习过程,其中20%的职业指导课程在校外进行,由职业指导老师自己设置。同时,为了增强家长对职业指导课程的全面了解,学校还请家长到学校来旁听职业指导课,对家长进行职业、培训方面的宣传,使家长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和选择学习科目;有时还安排学生到其父母工作的工厂参观,增强其对社会的了解;聘请职业指导专家帮助学生确定所选专业,并且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为慎重起见,学校还会让学生先试选职业培训课程,试读后再做决定。可以说,瑞典的职业指导教育真正做到了职业培训与学校文化教育相结合。

5.日本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指导在日本正式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全面进入“课程化”时期,1958年和1960年,文部省分别对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正式把职业指导更名为“出路指导”,目的在于使学校的职业指导与社会上的职业指导有所区别。学校进行的职业指导,实际上既包含着就业指导又包含着升学指导。70年代以后,根据日本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文部省多次提出加强、改善和充实学校出路指导的意见。强调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指导;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以及自主选择决定将来出路的能力。今天,职业指导早已成为日本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职业指导教育的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指导起步晚,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统招统分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必须纳入国家的整体计划,毕业生就业具有计划经济特征。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用人机制开始朝着“双向选择”的市场配置的方向变化,教育部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中强调,大多数大学生将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进行自主择业。

总体来说,职业指导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内容上,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教学方式僵化。

在职业指导的形式方面,利用讲座和课程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在高校中较为普遍。至于技能的培养则很少涉及。这也造成了学生上课不积极,老师讲课没新意的状况,以至于不少学生认为“老师讲的东西对找工作并没有帮助”。因而对职业指导并没有真正重视。

事实上,高校开展职业指导不仅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更应该强调学生对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技能、求职的技能、职业生涯决策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技能的培养。知识通过思考,技能通过实践才能内化成为自身稳定的素养,高校应创造条件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适合学生特点的真正有效的职业指导。换句话说,职业指导课应远远超出读课文、记笔记、划重点、作试卷的学习形式,只有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才可能给学生带来真正有效的职业指导。

2.指导信息上,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

在职业指导的信息方面,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提供的信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就业政策、面试、简历等有关就业技巧的信息和有关就业技巧的信息和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信息,性格与兴趣探索等有关自我认知的信息等。而对职业分类、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却涉及较少。这一方面与有关职业和行业可使用的信息较少有关,另一方面还是与教学思路有关。职业指导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学生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进入社会的途径。

在笔者进行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统计结果显示,40.5%的学生将公共宣传媒介作为他们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家庭成员的影响、学校的职业指导分别列为获取职业信息渠道的第二、三位。这显示,当前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学校教育帮助学生获取职业信息、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的主渠道作用还没有真正形成。

3.指导老师人员的构成上,社会专业人士极少。

目前在多数高等院校,为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本校的政工队伍承担,考虑到我国高校的人事结构特点,多数老师的个人经历都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这些老师对职业、行业的发展情况多来自与文字资料、他人经验等间接渠道,而不是来自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职业指导师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整合社会资源,以便让更多的有工作阅历有职场感受的人进入高校的职业指导系统,是大中专院校的职业指导教育取得实效的一条可行之路。

三、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我国就业指导工作。

1.加强理论研究

近年来,关于高等院校职业指导的研究文章很多,这些文章多集中在对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国外职业指导理论介绍、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办法等方面的研究,对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还很欠缺。目前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也多是在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来指导国内工作的实践。这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要想真正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职业指导工作应该结合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在内的专家学者,紧密联系我国高校学生就业、职业稳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打破学科界线,相互融合渗透,才能共同推动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理论水平的提高。

2.丰富指导形式与深化指导内容

由于传统教育制度的特点,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负担就很重,他们的生活经历多是“学校――家庭”这样的两点一线,基本谈不上对职业的认知和体验。选择专业多数也很盲目,对个人兴趣、技能和价值观的了解及对职业的了解更是有限。

高校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专业教育阶段,这也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来强化自己对职业信息的了解和对职业体验的最后机会,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考试划重点,答卷子的授课和评价方式应尽快有所突破。真正的职业指导,应该是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打造,而不是增加学生记忆的负担。

3.加强职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使高等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真正取得成效,高素质有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高等院校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和社会其他行业的合作,一方面,邀请各行业内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他们的求职和职场经验可以为高校学生们提供宝贵的借鉴。另一方面,也可借鉴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经验和力量。因为这些机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时间较早,在原则、方法和途径等方面都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较完善的工作体系。并已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值得高等院校深入学习。

总之,职业指导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化工程。各高等院校除了应该在校内开发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活动领域外,还必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种职业门类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信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学生的学习形式和方法,使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生动化、实效化。最终达到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为学生的社会生活做准备、为社会进行最佳的人职匹配做准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63~165

2孙慧.欧盟职业指导的特征及启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议

一、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2012年,从国际形势看,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各主要国家经济复苏依旧乏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产业结构调整等都影响了就业的宏观环境。正如温总理所说,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甚至还在加剧,对实体经济影响究竟有多大,还未见底。据资料显示,2012年就业总量压力很大,全年可提供城镇新增就业机会1200万个,但新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预计将超过1400万人,军队转业人员、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也将达1000多万人,这意味着2012年全年仍将出现近1200万的就业缺口。在农村,还至少有近1亿人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全年也需要转移800万人。2012年,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就业工作任务艰巨。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同时也难于招到合用的人才。一方面是就业市场总量的供需矛盾,总体供远大于求;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的失衡,部分行业企业的部分岗位难以找到适合的人才。在企业重视的要素中,主要包括了:专业知识、道德修养、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等。我们所有大学生要看清形势,要练好“内功”,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工夫,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备在找工作之时不因为自身原因碰钉子。

二、就业指导课改进的建议

(1)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从课程性质上来说,教育部早在1995年将该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高校就业指导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不佳是普遍的现象,这与就业指导课到底是什么样性质的课有关。200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列入“一把手”工程,并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列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从课程内容上,一方面要加大调研力度,深入了解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培训,对于校企联合培养的班级,学校更要按照企业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在校大学生存在哪些迷茫和困惑,期望获得哪些帮助,在就业准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按教育部规定教材给同学讲就业概论、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对大学生难有吸引力,应鼓励教师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编写相应教材。(2)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的打造。学校在这方面应有政策倾斜,要鼓励教师去企业、政府组织挂职,为期半年到一年,挂职锻炼期间要保持其在学校的待遇不变,也不影响其正常的职务和职称的晋升。这样,教师就能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熟悉企业的运作,同时成为学校和企业的纽带,由深知企业用人需求的他们来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应格外看重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相当实践经验的人选,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让外才为我所用,学校可以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HR和负责人到学校来开就业方面的讲座,可以请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来校讲解国家最新政策等,有可能的话聘请为就业指导兼职教师,给予一定的报酬,事半功倍。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实行了导师制培养,学校要对导师人选严格把关,导师从大一到大四,和所带学生交流最多,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对学生最后就业情况影响较大,很多学校只是把班主任、辅导员的考核与就业率相联系,建议把导师的绩效与学生的最终就业状况挂钩。优秀的校友是母校的重要资源,他们的成长经历是在校学生的楷模,他们的成功是在校学生乐于学习的,他们的曲折是在校生的宝贵经验,请部分校友担任就业辅导员或做讲座也是有必要的。(3)课堂指导与学生的实习实践相结合。凡是参加过招聘会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用人企业往往在招聘信息上会特别注明“有经验的人优先录用”,或者是“需在本行业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对于在校生,用人单位只好退而求其次,对有兼职打工经历的同学、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负责人看高一线,认为他们的能力相对强一些。为了接近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有课堂教学、讲座,可以在校内进行模拟教学,也可以把学生带到实习实践基地现场观摩、授课,组织学生前往用人单位参观、访问,或直接前往用人单位兼职、实习,加深对用人单位的理解和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和社会的各类招聘会,让学生亲身体会,主动与企业招聘人员交流,了解用人单位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东,胡睿,魏媛.企业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素质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4)

[2]郑斯楣.关于高职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0(3):214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篇9

一、就业指导课程开设需求

(一)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是学生需求。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有着强烈的理想性,在主观因素的主导下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定位失准,自我意识模糊,导致个人成长与发展趋势趋于现实和功利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就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制订行动计划、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调适;积累踏入职场前所需要工作技能、技巧,求职能力等方面,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

(二)就业指导课开设是学校需求。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传统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能、技巧,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是社会需求。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是尽量合理地调配人才资源,避免人才的浪费,并发挥其各类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优势专业群体,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学子,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引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职场认知能力,传授求职能力,调适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状态,真正引导学生成长,服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二、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一)课程内容的问题

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出现一些矛盾问题,如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应较多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指导,还是应将内容较多结合实际在求职、招聘、面试等方面的技巧性、技能性指导出现矛盾。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缺乏系统理论、模式规范性、实践实用性,虽然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出现因人而异的情况,但是教学课程设置应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作为基础,师资队伍应规范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手段,不要偏离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二)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

部分学生反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1.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接触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可能是从大二至大三都进行授课,学生在这个阶段,对学业的认识和自身专业的特性不能完全认知,自身职业生涯的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或模糊,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理解上有偏差。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很多学生掌握的技能知识不足,能结合自身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

2.总结部分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以后的实效性,具体可以归纳为学生感到指导后“无收获、无思考、无内容”。“无收获”,指的是没有系统获取专业技能知识和实践训练的知识。“无思考”,指在凭借教师的课堂“灌输”,以社会名人的求职个例,总结其求职经验,让学生自行感悟和体会。这种“灌输”不能实现个性化的指导,起不到深层次的反思效果。“无内容”,指在学校吸收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主要职业生涯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分享,教师多以网络、电视上传播的“脱口秀”、“求职节目”等热门视频作为教学视频播放,这些视频有些能让学生感觉到共鸣,但是学生的心理可能因为这些视频不符合实际的“夸大宣传和凸显噱头”,导致影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和心理健康,使得学生自暴自弃,影响正常的学业完成,盲目追求不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3.教师队伍的问题。主要是新时期下就业环境的影响,导致就业指导课老师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情况:(1)自身原因。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多是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或年轻教师,个人学历层次高,理论知识扎实都是造成教师自满情绪的原因,使得对就业指导的理解不足,而工作经验少,没有求职技能和技巧积累是教学能力不强的因素之一。(2)任教期间,就业指导课程研究教学技能较弱,没有学习理论的基础和交流的平台,教师之间没有成熟经验分享的途径。(3)授课时脱离实际情况。脱离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生源的情况,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不同的,脱离学习能力的实际,脱离学校的实际,没有考虑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的实际。

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分析和思考

(一)课程内容建设。针对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方面的建设,应该依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详尽的授课内容、学生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并建立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机制,有效实时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即时修正课程的相关内容。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适时做好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就业技能培训、求职技巧学习、相关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应当结合学生专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就业环境,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就业实践。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就业指导课程模式都是教师讲授知识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教学模式包含一定教学思想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可进行教师讲授方法的改进,学生学习途径、学习方法的改进;可以归纳和总结以往的成功案例和建立长效评估评价体系。突出理论的指导性,通过教学的基本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适当通过一些教学的辅助系统真正体现教育教学效果。

(三)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应该结合专职和兼职并用的原则,在从事就业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专职教师组为骨干力量,他们的就业指导经验丰富,热衷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课堂教学研究。其次,发动一批有双师资质的兼职教师作为业务指导,因为这部分双师型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从行业特点、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考虑这批教师的学习深造、学术交流较弱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为他们搭建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经验、分享经验的平台。

(四)网络平台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可结合现在的网络化信息手段,打造适合学生就业需求的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备课与学生互动,将课程内容有效与网络信息化进行整合,教与学拓展到了网络,拓展到了线上线下,学生可以课前课后利用网络平台自主有选择性地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完成学习内容的能力得到增强,有效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五)实效性思考。就业指导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实效性,表现在:一是职业生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了解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二是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所掌握的基本的就业技能、技巧和求职能力要具有有效性。三是在这些技能和技巧方面要具备可操作性,要能理解还要能运用,现在培养的大学生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养。四是可推广性,指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置、典型性的成功经验、工作模式和工作长效机制方面的成果得以分享和推广,并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提供支撑。

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要提倡以科学的教学模式作为手段,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增强学生发展能力,最终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总结篇10

 阶段性总结

课题名称 职业院校学生基本培养体系创建研究 

课题负责人      xxx               

所在单位  xx高级工程职业学校

填表日期  2018年9月10  日 

 

 

阶段性总结主要分析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项目研究的可持续性,重点是反思、归纳、深化、细化。

 

 

 

一、阶段性总结活动简况:

时间:2018年8月20日

地  点:xx高级工程职业学校明智楼四楼会议室

主 持 人:xxx

参与人员:

xxx、xxx、xxx、xxx、

议   程:

     (一)xxx    主持会议并介绍课题整体进展情况

(二)xxx  汇报开展问卷调查及开展座谈会情况

(三)xxx  汇报实验样本的筛选、监控,收集资料、编写报告等工作

(四)xxx    汇报了资料收集、学生调研等情况

(五)xxx      汇报实验模型建模、实验数据分析,收集资料、编写报告等工作

(六)xxx  汇报课题计划的制定,资料收集整理,以及阶段性总结编写。

    

 

 

 

 

 

 

 

 

 

 

 

 

二、阶段性总结要点: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主要创新点、存在问题、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等。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工作正按照开题报告中的要求有条不紊的进行。

1.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开展科研理论学习。

课题开题后,课题团队依据学习计划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培养体系创建研究等教育理论,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课题组集体学习了教育部于2014年4月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学习了美、日、德、韩等国的国外专家关于综合xxxx的理论;学习了国内陆刚兰、陶国胜、闵清、黄晓初、张丽、白学伟、李文涛、许文霞等学者有关xxxx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的分析、探讨、论述;学习了山东省xx市技师学院院长xxx在《中国培训》2016年第19期发表的《提升职业院校学生xxxx的实践与探索——以xx市技师学院为例》一文,了解了职业院校学生xxxx培育的现状和从学校活动和班级管理当中提升职业院校学生xxxx的方法;学习了xx省工程技师学院的教授xxx在《职业》2014年第17期发表的《浅谈职业院校学生xxxx培养和职业指导》一文,了解到从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等方面提出的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的方法。    

根据学院安排,上学期听取了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杜德昌所长作的题为《职业教育科研方法和策略》的报告和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家臻作的题为《做好课题研究,提炼教学成果—中职教师如何做课题和教学成果》的报告。他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给我们指明了做课题的方法。会后课题组不断进行研讨,查找自身课题研究方面的不足,提升了科研水平。

 

2.用调查问卷法、特尔菲(Delphi)咨询法等了解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xxxx。

(1)印制了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教师版)、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学生版)、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企业版)

(2)招募各年级、层次学生样本。

(3)问卷调查、测量。采用Likert量表5点记分,测试判断各种成分作为基本xxxx的认同程度。

(4)分析调查问卷,采用特尔菲咨询法,与知名教育家、职业院校校长、教师代表、企业家座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框架进行精确分析,对基本xxxx的核心概念进行精确定义。通过与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师代表、著名企业家等进行座谈,征询专家小组的意见,将专家的意见经过“集中、返回、再集中”的几轮征询,最后使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归纳出了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的框架、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的方法与途径等。

(5)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培养结构体系,并建立不同级段的基本xxxx培养结构模型。

3.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学生基本xxxx进一步提升。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发生转变原因之一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最大影响者当属于所教育的学生。在注重培养学生xxxx的教育理念指引之下,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与学生交流,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都将有意识地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呈现给学生优良的一面,以身作则。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下,学生从最初的效仿或是模仿,到逐步的学习内化,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特质,其培养良好xxxx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在此基础上,一批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

 

 

 

 

(二)阶段性成果

1.进行了《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教师版)、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学生版)、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企业版)》的测量、收集与整理;

2.编制了《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培养方案》;

3.写作了论文《基于xxxx培养的中职课程体系研究》。

(三)主要创新点

1.给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分别编制不同的基本xxxx培养辅导方案。通过辅导,指导学生设计不同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成长路线,进行职业耐挫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创业能力等核心素质与能力的指导和培养。

2.基本xxxx培养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岗位、社会适应能力。推广应用价值极大。

3.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特尔菲咨询法、结构方程模型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行动研究法,在职业教育基本xxxx的相关课题当中,比较少见。

(四)存在问题

1.课题组成员进行基本xxxx培养辅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需要培训,资金有限。

3.测试问卷多,调查统计有难度。

(五)下一步计划

(1)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分析实验样本的基本xxxx“量”的方面是否达标。

(2)整理编辑研究报告集、论文集,案例集等。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准备课题验收。

 

 

 

(六)可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新xxxx职校生xxxx素养内涵的研究》

2.编著《职业院校学生xxxx素养的结构》

3.论文《职业院校学生xxxx素养的培养模型及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学生xxxx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三、课题组总结要点:

 

2018年8月20日上午,课题组对xx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素养培养体系创建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经过讨论,课题组形成如下意见:

1.课题组成员分工、进度合理,思路清晰,问题分析透彻,课题研究和学校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2.建议加大对比性研究、体系创建研究,证实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3.加强研究成果的实践运用,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推广到更多的班级和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实训、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提升基本xxxx。

 

项目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