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十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十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3:2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篇1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相关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概述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疗行业事业单位,从2019年1月1日起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补充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专用基金科目下设置医疗风险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共三个明细科目,用来核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根据医疗业务收入和医疗业务盈余提取的专用基金。专用基金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提取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补充规定,财务会计的专用基金包括医疗风险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三类,而与之对应的预算会计的专用结余则只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两类。因医疗风险基金为按财务会计收入类科目金额计算提取计入当期费用的基金,所以预算结余类科目中不会体现。原制度下的科研培训基金在政府会计制度中未曾提及,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科目核算体系,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业务分为三大块,即医疗、公共卫生和科教。鉴于此,原制度的科研培训基金核算内容可以放到科教这一块来核算,或在发生培训费用时直接计入当期医疗业务活动费用。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的提取及账务处理

根据政府会计制度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充规定,专用基金提取是按照财务会计本期盈余或者本期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而非预算会计的预算结余和预算收入。如此,当两种核算基础导致财务会计的本年盈余与预算会计的本期结余产生差异时,因年末提取的在预算会计专用结余科目下反映的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金额与财务会计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提取金额相同,而差异通过预算会计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科目全部挤到了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1)以财务会计的医疗业务收入为基础提取的医疗风险基金。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规定,按财务会计医疗业务收入的1%计算提取医疗风险基金,财务会计财务处理借记业务活动费用/提取医疗风险基金科目,贷记专用基金/医疗风险基金科目。因为没有资金的流入或流出,预算会计不做账务处理。(2)以财务会计本年盈余为基础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年末根据财务会计本期医疗业务盈余(扣除财政基本拨款和项目拨款形成的盈余以及非同级财政拨款等具有限定用途资金形成的盈余)计算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按照计算应提取的金额,财务会计借记本年盈余分配科目,贷记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专用基金/奖励基金科目。同步,预算会计借记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科目,贷记专用结余/职工福利基金专用结余/奖励基金科目。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的使用及账务处理

(1)根据补充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取的医疗风险基金用于支付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发生的费用和实际发生的医疗事故赔偿费用的资金。使用医疗风险基金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和支付患者赔款费用时,财务会计做借记专用基金/医疗风险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预算会计借记事业支出/其他资金(自筹资金)科目,贷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2)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方案,对年末从医疗盈余中提取的奖励基金进行分配,按照发放的奖励基金金额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会计借记专用基金/奖励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预算会计借记专用结余/奖励基金,贷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3)使用职工福利基金时,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专用基金购买固定资产的,按照支付资产价款的金额,财务会计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贷记累计盈余科目。预算会计借记专用结余/职工福利基金科目,贷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第二种是非购置资产的情况,财务会计直接做借记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的处理,预算会计的处理同上。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会计制度下职工福利基金使用的账务处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职工福利基金产生影响。使用职工福利基金购置固定资产时,一方面增加固定资产减少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减少专用基金增加累计盈余,然后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并将折旧费用按月计入当期业务活动费用,从而减少了当年盈余及累计盈余,这与正常购置固定资产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使用职工福利基金来购置固定资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还不如直接按正常方式和流程购置固定资产,这样不会减少专用基金,所以很少有机构使用职工福利基金购置固定资产。(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补充规定中未明确职工福利基金具体使用范围。职工福利基金,顾名思义,就是用于集体福利的基金,从原医院会计制度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对于职工福利基金的用途表述基本上是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的资金,并未进行详细说明和展开阐述。在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时,有部分机构将专用基金直接用于公租房建设、职工食堂建设等后勤保障资产的购置,与本期和累计盈余无关。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后,因为要进行账务处理,机构不会选择使用职工福利基金购置固定资产;而采购没有达到固定资产价值标准的其他物资往往与职工集体福利真正含义存在偏差,有些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似乎更为恰当。(3)专用基金的各明细科目余额差异较大。专用基金总账科目下的三个明细科目余额中,职工福利基金余额最大,医疗风险基金余额次之,奖励基金基本无余额。原因是奖励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的计提比例分别为医疗业务盈余的20%和30%,奖励基金计提比例相对要低而使用范围清晰,可以按照年初的绩效方案在年底一次发放完成,而职工福利基金的计提比例相对要高而用途范围比较窄,所以余额比较大。医疗风险基金每月按医疗业务收入的1%计提,若未发生医疗纠纷,除每年度支付医疗责任保证金之外无其他支出,所以累积起来的余额也不小,对于只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足以抵抗医疗风险。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专用基金管理的建议

从医院会计制度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使用的账务处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在当下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双基础核算模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更偏向于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会计,职工福利基金的使用不像奖励基金那样操作简单,使用范围也没有那么明晰,使用职工福利基金购置一些与职工生活相关的资产或设备,与机构的正常购置资产没有区别,所以在实践中,年末按照盈余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显得意义不大。(1)国家制定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政府会计补充规定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制度后,各省结合实际酌情考虑和规范各项专用基金的计提比例。一是医疗风险基金不超过当年医疗收入的1%,下一年度因医疗业务收入的增长、支付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及医疗纠纷赔款等因素的影响变动后,通过补提医疗风险基金使年末余额达到当年医疗收入的1%比例。二是适当提高奖励基金计提比例,用于发放完成核定任务和对单位有突出贡献的职工奖励。三是降低职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明确职工福利基金滚存较多的机构,可以适当降低比例或暂停提取,少提或暂停计提的部分全部转到累计盈余。(2)各省主管部门明确和规范职工福利基金的具体使用范围,各地主管部门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特别是职工福利基金管理使用的指导,为下属部门提供具体的业务指导。(3)各区县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的具体业务指导和监督,引导各机构参照政府会计制度的业务规范对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处理。另外,区县主管部门在对各机构年度考核时,综合考虑财务会计的盈余情况及非财务考核指标。上述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中专用基金的相关管理规范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用基金计提和使用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操作建议,其中职工福利基金在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建议尽快出台制度细则,以便对职工福利基金的提取和使用进一步规范。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篇2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

一、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高效进行。总结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人员方面

财务管理作为基层医疗管理机构中的枢纽,关系到医院资金的流动状况。但由于医院的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足够重视、管理意识不足。此外,他们所学专业都属于医学专业,欠缺与财务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便会导致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的认知产生较大差距,可能会出现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人员意见难以达成统一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危及单位的财务账目问题。

2.财务从业人员方面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个管理体系中,相关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屡见不鲜。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社区以及乡镇医疗机构的财务从业人员取得学历的方式为函授,夜大等,也可能是是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由学医人员转换岗位调到财务部门。这便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的处理各种基础财务问题,更不必说一些复杂的财务工作了。进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会计信息质量差、财务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3.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大多欠缺一个系统性的、较完善的、适用性强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所以,就会导致医疗机构的各项收入没有按时上缴、支出没有按时上报申请的情况多有发生。如此进行下去,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个财务环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模式,有许多潜在隐患,值得我们引起注意。

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具体方法

1.提高财务部门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每一个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专业的财务工作素质。这不仅会影响到整个部门的工作能够正确、高效地进行,也有益于整个医疗机构的良好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实现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强调医疗机构在进行财务工作管理人员招聘时,注重其是否具备专业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强调工作人员在按照会计准则按时、认真、准确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定期组织财务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的总格素质提升。

2.形成完善的基层卫生机构核算信息体系

作为医疗机构的核算、监督管理的必备条件,一套完善的基层卫生机构核算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它关系到了整个单位的经营活动的正常、良好运行。准确掌握单位的各项收支活动记录会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例如,有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采用沈阳丰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核算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对门诊开方到收费室、中西药房、住院部的关键科室实行了电脑记账,从而降低了财务风险。

3.更好的发挥基层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控制职能

财务控制是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财务工作相关人员对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把控,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避免单位产生财务问题。其中,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完成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按照目标核定、收支核准、绩效考核、超支不补、结余按要求使用的基本原则完成对预算报表的编制。这有利于执行国家的各项医疗政策、财务政策,保证单位的合法、合理化。

(2)加强财务科室收入支出的管理工作

基层卫生机构的收入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组成。其中,医疗收入包括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而药品收入被并入到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作为新会计制度要求下的重点、难点,分为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和项目支出补助收入。在实际工作中,上级主管部门对公共卫生支出的以下问题应进行重点检查:①公共卫生支出科目缺少明细科目。②没有按照规定列出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支出。③缺少基本公卫支出支出明细附件。④没有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编制基本公共卫生辅助专账。

总结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艰巨任务,需要凭借各级人员在严格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共同学习、努力、创新,实现财务管理工作在良好的轨道上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杨玉敏.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浅析.财经界(学术版)[J].2016(04).

[2]鲁风涛.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完善.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J].2016(15).

[3]赵云丽.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策略.经济研究导刊[J].2016(07).

[4]杜艳香.浅析以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完善.中国总会计师[J].2015(07).

[5]徐洁.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J].2015(1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篇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也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人们对基层医疗的环境和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在注重医疗业务的同时,却忽视了基层医疗系统财务管理问题,基层医疗机构中账务混乱,会计基础薄弱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因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促进基层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

二、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现状

1.基层医疗机构中会计核算意识较弱,会计基础较差。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一般更偏重于卫生医疗方面,地方机构在招聘相关人才时,更倾向聘请医疗方面人才,而不聘用专业的财务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财务人员准入门槛较低,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整体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会计基础较差,相关人员财务工作极其简单,缺乏基本的会计核算,能提供的财务指标有限,没有系统的财务机制。

2.基层医疗机构中财务部门记账方式较为原始,缺乏信息化应用。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资金和人员配备有限,缺乏相应的现代化的财务应用软件和系统。较为原始的记账方式,一方面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易产生错误,加大了误差。没有现代化的财务系统辅助,没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缺乏较为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诸多因素制约了基层医疗体系的发展。

3.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缺乏资金,整体医疗系统水平难以提高。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收入较低,运营成本较高,且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财政预算和成本核算,对外支出难以保证,经营中往往出现资金不足状况。

4.基层医疗机构中缺乏内部监督。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运营过程中,内部监督意识不强,把控力度不到位,对于资金的运用上把控不严,违规使用单位资金状况时有发生。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服务质量,加强内部审核和控制能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财务管理的专业能力,促进基础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序发展。

三、国家更加重视乡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在乡村基层医疗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督促医疗卫生事业的规范化、信息化,提高基础医疗卫生事业水平,在新医改的要求下,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公益性事?i单位更好地解决人民看病难问题,形成当前惠民新举措。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环节的水平和效率,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人员建设,适时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准入门槛,从源头杜绝没有会计基础的人员,在工作中加强业务人员的培训学习,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在实践业务核算中锻炼,提高实际实务水平。另一方面从专业财务知识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财务知识,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并进行学习考核,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加强专业财务人员的引进,建立一支高素质、财务知识过硬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队伍。

2.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通过财务软件和系统,快速进行会计核算,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节省更多人力和时间。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提高整体会计核算水平,有利于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财务系统和软件更新换代很快,财务信息管理要走在时代的前沿。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使用监督。同过进行科学的财政预算,核算当期的资金支状况,根据当前资金持有量,调整支出项目,确保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在资金的运营方面,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建立内部监督体制,对业务流程的审核和对资金的拨放,逐一管控。通过内部机构和外部机构的监督、审核、察验,提高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利民的特点。

4.加强地方医疗卫生机构运营方面的规范。健全地方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加强了对基层医疗的财务管理运行。构建科学、规范的基础医疗卫生系统,通过会计核算,规范账目,定期盘点核实医疗机构的资产状况。及时关注和检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5.建立较为完善的薪酬待遇和奖励机制。从福利待遇上提高确保基层财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合理调整财务人员的编制,加强专业财务人员的引进,减少人员的流失。相对较高的待遇可以减少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特别偏远山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置简单,医疗设备简单,医疗卫生条件差。提高基层会计人员的整体待遇有利于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保障基层工作人员的生活水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篇4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监督;预算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识码:a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1998年颁布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于规范体制转轨初期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医疗机构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制度,准确核算反映财务信息,满足各方面管理监督的需要。

为此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财社[2010]307号)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号),自2011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同时考虑到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实现强化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二)意义

1、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更加客观的反映收支情况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发展时候要确保收费项目的合法性同时要杜绝乱收费情况的出现。集中核算制度能够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会计收支活动更加客观的反映,这样可以避免自行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出现隐瞒的情况。会计的集中核算可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违规做法被有效的控制,同时也能更好对国家的资产进行保护。会计的集中核算也能更好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更好地监督。

2、会计的集中核算是核算业务更加的专业化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进行会计核算,使核算业务更专业化。还运用权限设置等方法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较好地执行了会计法有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有关制度。同时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独立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外,使其具备更好的独立性,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收入核算有差异

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直接由收费员缴入中心专户,缴存专户后,不少收费员未能及时与医院报账员进行结算交账,造成医院报账员无法及时与核算管理中心进行收入报账和结算,不少单位要等到月末截账后才把收入交到核算管理中心报收入账,造成核算中心的账面医疗服务收入与实际收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医疗服务收入与报账收入有差异,直接影响了收入核算的及时性。

(二)财务管理成本相对提高

由于会计核算管理中心在县城,而卫生院离县城都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申请付款、现金报账还是其他事宜,卫生院都得派人到县城办理。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解自己的收支情况,仍然需要建立一定的账户,并有一些人员进行管理与核算,事实上形成了两班人员和两套账户管理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物力成本。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发票管理不健全,签字不完善、白条入账;支出口径不统一;计提费用不规范,有的提,有的不提,标准也很随意;津贴、夜班费标准不统一;滥发奖金等。由于管理的缺失,加上财务人员水平限制,导致账实、账账、账表不符,也有用电子表格制作报表,公式错误导致数字错误,也有账务处理不及时导致收支不配比等,财务信息失真。

(四)会计监督仍然乏力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收支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核算管理中心的每个会计人员都担任多个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整天忙于报账、记账,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履行监督职能,加上制度、规范、流程、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监督没有完全到位。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预算控制

核算中心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按综合预算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单位综合预算。单位预算的编制,应着力体现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确保年度目标有预算的支撑和保障。建立预算实际执行率的考核制度,从收入和支出预算符合率、预算收入支出配比率、重大项目执行率和预算符合率等指标来控制单位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及实际执行率。完善预算调整机制,凡涉及预算重大调整的,如支出预算超比例增长、改变项目用途或支出总额等,应按预算编制和批准程序进行调整。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定期由核算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两个不同层级的分析。核算中心重点从横向进行主要指标的分析比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围绕单位年度目标进行纵向分析比较,分析差异原因,采取提出改进措施,并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参考依据和年度考核的内容。

(二)强化基层单位内部财务管理

加强与完善各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已成当务之急,提高其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打破以前的思维模式,接受新生事物,并创造性改进工作。充分发挥各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得到他们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有效,使基层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三)增设出纳岗位

在基层单位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出纳人员,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这是实现基层单位会计内部监督最有力的途径之一。同时,《会计法》规定了单位应当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而现行的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取消单位会计岗位,只设报账员一职并不符合其相关要求。一个单位只有一名报账员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会计造假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增设出纳岗位,一方面出于内部控制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其毕竟置身于单位内部环境,对单位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有所掌握,为会计造假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建立信息制度

针对会计信息的不完整情况,在核算中心建立会计信息制度。由核算中心依托会计核算软件提供的分析模块或自制分析表单,定期提出主要会计信息情况表,经由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核对修改后,向有关方面提供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供主管部门、基层医疗单位分析参考,以填补空缺的会计信息链

(五)加强会计监督管理

1、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监督

建立月度经常性支出计划和项目支出计划审报制度,每月末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年度预算的安排,提出下月的经常性支出计划和项目支出计划,核算中心不提出反对意见即作为认可并实施执行,非特殊情况不得超越月度支出计划预算,以控制预算执行节奏。

2、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管

将监管的重点放在现金、物资、项目支出等方面,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制度,从印鉴、支票、收支日报、采购等方面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3、加强管理中心的监督力度

通过管理中心的工作流程改造,改变一个人管若干个机构全部核算的模式,在会计核算前后台分工的前提下,按制单、复核、录入、校对、核算、分析、监管进行分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监管中。

参考文献

[1]郝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财会制度的探讨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7.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篇5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完善

一、前言

随着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基层卫生院同时兼顾着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为使基层卫生院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它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卫生院财务管理、完善财务控制是目前亟待解决,任重而道远的一项工作。本文针对怎样加强基层卫生院的财务管理、促进卫生院的健康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二、基层卫生院财务管理的特点

基层卫生院是实行差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它既有国家投入的资金,又有自身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所以既要充分有效利用国家资金资产,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又要实行成本核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所以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甚至直接影响着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更会影响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然而长期以来因为它极强的专业性,管理者往往单纯重视医疗业务的发展,而忽略了财务管理的作用。致使医院财务人员缺乏、管理混乱。如何克服目前财务管理上的不足,提高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有创新的管理方法及手段。

三、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领导的财务管理观念陈旧淡薄

基层卫生院领导对财务管理重视度不够高。由于卫生院规模较小,人员少,大部分院长来源于医疗骨干,他们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在卫生院中更为重视医院的规模建设,片面追求医疗收入增长,普遍认为财务管理只是处理记账、报表和单据这些简单的任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财务管理与医院的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卫生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制度也仅是各大项经济指标的考核,对卫生院的财务管理细项指标、财务控制制度未进行审查评价。事实上一套全面规范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不仅涉及到卫生院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卫生院内部各个部门、每一名职工。

(二)岗位分工不明确,业务素质低

由于现在卫生技术人员紧缺,大部份乡镇卫生院都出现一人多职的局面。财务人员亦如此,会计兼档案保管;出纳兼药房保管员;药房兼收费等等,且很多财务岗位由卫生技术人员兼职,如护士兼收费、医生兼出纳,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财务培训。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使会计基本职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内部监督职能部分丧失。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普遍不高,致使相当多的会计人员都只忙碌于发票的核算录入、记账制单、填送报表的等原始工作。财务人员后续培训、进修机会少也是制约财务人员管理水平提高的因素之一。

(三)财务负责人地位低、基本职能得不到正常发挥

目前,有部分卫生院院长独揽财务大权,重大的基本建设、设备的购置,材料物资的采购、资金的收付都自主裁定,财务负责人没有事先参与决策,更谈不上按预算执行,等到要用资金时,才通知其办理相关收付手续。因此,会计仅作为记账、算账的工具,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医院的管理当中,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在卫生院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财务人员也因此秉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按部就搬。这样,会计的监督职能与管理职能缺失,使医院财务风险增大,给医院造成潜在的风险隐患。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乡镇卫生院大多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涉及到全院的部门和人员,造成各部门的职权和权责衔接不明确,部门间的业务衔接也不明确。如原始凭证审批手续不全,或没有经手人签字、或没有财务人员审核签字;未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常年未盘点;防疫收支,脱离财务管理,国家的基本政策得不到落实;债权债务管理混乱;医院药品的核算并未真正落实,一次性材料领用手续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松懈、未设置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以致账外资产、损失资产、不用资产、捐赠资产账实不符等。

四、加强基层卫生院的财务管理与财务控制的对策

(一)更新强化财务管理观念、提高院长财务管理意识

基层卫生院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使卫生院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其次是发展高质量的服务,扩大服务的数量,不断更新设备更新技术,提高各种人员的素质,多方筹集医院发展所需资金,提高整个乡镇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让群众有一个高效优质的卫生保健机构。卫生主管部门应整体考察卫生院的经营管理,可与卫生院签订财务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卫生院财务管理水平,将财务管理思想渗透到每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彻底从思想上转变重医务轻财务的态度。

(二)岗位分工明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设置不同岗位,不同岗位间应相互牵制,一人不得办理某项业务的全过程。各项业务应配备合格人员,并结合岗位特点和重要程度,实行岗位不定期轮换制度,建立反舞弊控制及监督机制,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

(三)加强财务人员素质教育

卫生院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发展。首先应严格准入制度,对乡镇卫生院财务人员实行严格的岗位准入,持会计资格证上岗。其次应提高在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工作中应内外结合、内辅外导,加强财务人员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制度的学习,并注重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卫生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也应定期不定期对基层卫生院的财务管理进行辅导,帮助找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改正。制定激励奖惩制度,杜绝违反财经经律行为,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四)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最直接目的就是以标准化的管理防止舞弊,预防差错,实现最大可能的节约。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各大类业务的操作者必须是经过院方授权批准的,且应该严格遵循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并应有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监督或复核。卫生院财务控制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卫生院首先应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货币资金控制要做到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真实可靠性、效益性。日常工作中应(1)严格审查发票的真实性、准确性;所有发票必须有经办人签字、经财务部门审核,院长审批。(2)规范经办人的职权范围;对重大货币资金业务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3)应配备合格的财务人员,并不定期进行岗位轮换。(4)严格执行现金盘点清查和银行存款对账制度,做到限额管理、收支规范、日清月结。

2、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制度。卫生院的库存物资主要是药品、卫生材料和一些维修清洁等用品。对这些库存物资应实行成本核算。在保证运营、力求节约的前提下,建立完备的采购与保管制度,做好物资的购、销、存各个环节。物资管理中药品是重点,应经常不定期进行盘点,并分析盘盈盘亏原因。

3、固定资产的内部会计控制。固定资产在医院资产总额中占了较大比重,是卫生院进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点是:固定资产的请购与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盘点控制和固定资产的报废控制。每年末应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一次,设置固定资产卡片,明细核算,定期对专用仪器设备进行检修,并做好日常保养工作。

4、基建、维修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控制项目包括:项目决策控制、概预算控制、价款支付控制和竣工决算控制。严格执行预算、加强工程监督,对项目资金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5、严格预算控制制度。首先,准确编制预算,在编制预算时应秉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细化支出项目、真实准确的原则。其次,预算的执行控制。卫生院要按照批复的年度预算组织收入、安排支出,严格控制无预算支出。第三,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确保预算严格执行。

6、收入内部会计控制。按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原则,医院的一切收入,都要纳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坐支。加强收入凭证管理,防止错收错发,以堵塞漏洞,提高收费工作的质量。加强出院退费、退药的管理。

7、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乡镇卫生院对收到的各种专项资金要单独核算,资金使用上要坚持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的原则,不得截留、挤占、挪用,使各专用资金正确使用达到预期目的。财政部门应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监督,在完成项目、竣工验收的基础上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专项结余资金应报财政部门审批,不得随意更改用途。

8、推行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审程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制约职能,提高控制力度。首先要以财务预算、财务收支状况为主的经济效益审计,掌握卫生院的整体运行状况,为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其次,要进一步检查全院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状况为主的效益审计,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标准,降低医药费用水平。再次,要不断检查以浪费损失为主的经济效益审计,做到增收节支。

五、结束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控制是一项细致而庞大的业务,完善的财务控制,是新医改下的乡镇卫生院健康发展的关键。将财务管理工作逐步推向科学化、规范化,为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经济管理后盾,同时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基层卫生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宁.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11)

[2]谢少磊.新形势下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促进医院健康发展[J].财经界.2011(1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篇6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0.056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加强低值易耗品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让管理工作更科学、更高效,有利于维护机构各项制度的落实,而基于全局视野来看,加强该项工作的质量,更能保障新医改机制在基层的顺利落实和运行。低值易耗品管理缺失是多年来我国旧医疗体制弊端下的产物,2009年之前的医改一直致力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普及,而忽略了对其内部管理机制的调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实施难度的增大,导致其内部控制混乱,内部管理不足,为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制造了风险。因此,加强低值易耗品管理是当务之急。对此,本文立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前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的优化。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的特点

低值易耗品管理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关系着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一个重点环节。我国于2015年2月重新修订了《医药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旨在规范和完善医用耗材管理机制,构建更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其中,对于低值易耗品的规定,一般为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下的设备和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下的专业设备,或其单位价值达到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但使用期限较短或易于损坏需要经常补充和更新的物品。而从管理方面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主要涉及了3个层面:①通过财务管理的介入来规范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和库存,加强成本控制;②管理工作应受相关制度的监督保障;③构建制度维系下的数量登存,对于易损、易耗以及可能造成污染破坏的低值易耗品,严控库存数量,定期盘点登记。从目前来看,具体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的主要包括听诊器、血压计、容器器皿、手术器材、桌椅、橱柜、被服等。由此可见低值易耗品的品种繁多,涉及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药品等,管理工作不仅难度大,而且专业性强。

2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采购制度不健全,审核手续不严格

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关系到了产品质量,进而影响着医疗安全,因此,严控低值易耗品的质量,健全采购制度,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的审核,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存在的两个弊端。

一是定点采购。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择取耗材供应商方面,往往采用“定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会促使医用耗材市场形成新的市场割据和垄断格局。同时,定点采购还严重削弱了采购程序的透明度,许多采购项目都是通过供求双方的电话联系,其间缺乏监督环节,缺乏对耗材质量的检验。

二是高价采购。低值易耗品虽然价格低,但用量大,因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也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但从目前来看,这项工作极易出现高价采购,个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招标负责人与投标方责任人采用协议的方式抬高耗材价格,其间差价的一部分会成为院方相关人员所谓的“好处费”,这种高价采购形式在产生巨大浪费的同时,也降低了耗材采购的透明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带来了风险。

2.2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

当前,有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低值易耗品的会计核算采用“一次摊销法”,即在领用时一次计入支出或成本,这种核算方法显然过于简单。在实践中,有些低值易耗品能够反复使用,而一次计入支出或成本,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财务账面无法准确反映低值易耗品的库存数量、使用情况和成本占用,如此,则极易为会计工作带来风险。相对来说,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相应的制度对该项工作进行制约,或只是流于形式上的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不进行定期的盘点,不进行报废审批,不进行日常维护,使各部门的低值易耗品管理游离于监控之外,形成账、物管理工作脱节,造成资产流失和浪费。

3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的措施

3.1深化低值易耗品采购机制改革

在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立足于自身现状,摒弃传统的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低值耗材机制改革的新路径。首先,要改革采购管理模式,建立领导班子高度统一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实现耗材集约化、模式化管理,在采购、价格、质量和人员配置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监管,优化采购流程,严控产品质量,增强耗材采购的透明度。其次,要增强对采购项目的管理,建立多级建项审核机制,从低值易耗品短缺到采购项目的确立,实施全程监督审查,以增强采购项目的透明度,提升采购项目的可行性。为避免因监审手续烦琐、过程过长所导致的耗材采购项目落实困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采用“提前报”和缩减审批环节的措施,按照耗材管理制度,确立耗材的最低限量,实行信息化审批程序,将监审过程通过互联网来传递,以确保低值易耗品采购项目尽快立项并尽快实施。

3.2建立低值易耗品综合管理机制

低值易耗品综合管理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平台,立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链的实际情况,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联系机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纽带,同时对低值易耗品实施信息化市场调研、计划管控、运输、验收、结算、储存和配送等运作机制,全面实现信息化运营模式,使低值易耗品管理机制更透明、运行更顺畅。二是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让制度来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管理的监管,确保各项工作实现制度维系运行和规范化运作管理。三是要增强库存控制,库存过量或是过低都会影响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为避免因库存问题而加大管理难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将库存控管纳入制度建设中,配合制度建设,增强库存管理。四是要建立低值易耗品管理档案库,将日常管理活动的所有细节录入档案库,以备查阅并为以后的管理制度变更和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3.3以优化会计核算来加强低值易耗品管理

严格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耗材保管相辅相成。因此,优化会计核算,是降低成本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从目前来看,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最好的方法是采用低值易耗品收付实现制,而真实全面的反映财务状况又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然而实践证实,两者在现实中是存在冲突的。由此,在新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要找到一种既能满足预算管理、又能真实反映低值易耗品占用成本状况的有效方法。

首先,对于日常关于低值易耗品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方法,期末进行数据调整,以尽可能的满足预算管理的需求。权责发生制是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产出应当归属的时段作为标准,来确定当期(月、季、年)收入和费用的方法,其优势在于能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低值易耗品的利用效率。

其次,针对权责发生制的弊端,为了期末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关于低值易耗品的财务状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用“双轨制”会计核算办法,即日常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期末同时生成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同时将预算报告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核处理。如此,则能够有效消除权责发生制的弊病,大幅提升预算管理效率,并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4结语

低值易耗品管理机制的建设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践中,机制建立的主旨并非仅仅为了加强管理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机制建设,能够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发现该项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为消除风险,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因此,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已刻不容缓。

主要参考文献

[1]俞吉波.勿以事小而不为――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易耗品管理[J].中国经贸,2016(6).

[2]谭小玉.医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方法――配给制[J].基层医学论坛,2013(32).

[3]杨俊.加强医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J].医疗装备,2008(9).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篇7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数据安全;分级建设

1实施组织结构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省政府“六大体系”建设中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重点工作,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卫生工作基础在基层,卫生信息数据也大多数来源于基层,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相对薄弱【1】。为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确保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宿迁市卫生局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各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项目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批准项目建设方案的实施;协调市卫生局相关处室共同做好建设工作;指导县区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开展项目需求分析,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培训、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布置的工作事项完成情况;收集、汇总、上报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相应成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项目推进工作。

2项目建设作用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全市总人口560万,列江苏第6位。近年来,宿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医疗行业多元化的社会投资机制,在乡镇分别设立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医院,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主办,承担公共卫生职能,乡镇医院由社会举办,提供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公立还是民营,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有效地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但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在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新农合系统、健康档案系统和乡镇医院的HiS系统。但现有健康档案系统,由于系统功能不完善,没有与其他应用系统做联动,并且不能完全符合卫生部新的《健康档案基本机构与数据标准》,应用情况不佳;乡镇医院HiS系统由于功能不完善,售后服务跟不上,也在被逐步替换。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和基层医疗机构没有信息系统支撑,使得该市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更加迫在眉睫。

2.1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是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必然要求,是规范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手段【2】,是构建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2.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卫生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根据各县区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卫生行业发展远景,建成县级医疗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资源,最终实现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达到统一标准、统一平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2.3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信息化水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立动态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与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规范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基础。

3实施范围和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信息系统建成后将覆盖宿迁市所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医院以及村卫生室,涵盖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使用监管、新农合和药品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功能,和医改“1+2”工程可以充分对接,满足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新农合结报延伸到村、基本药物实施到村的功能要求,并形成区域内居民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

3.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卫生行业习惯上所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指抽有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对卫生机构(组织)分类及编码方法,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卫生机构包括以下几大类: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院、村卫生室、急救中心、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所。因此,一个县域内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应覆盖上述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这些机构之间应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但在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时,可考虑先期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医院以及村卫生室等最基础单位,实现基础数据先期共享共用。

3.2信息系统组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是由机构业务系统、协调系统、行政业务系统、服务系统、外部接口等组成。宿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采取B/S架构,即网页版,实施最终目标将是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实现注册服务、数据资源管理、数据标准化的互操作、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管理。

3.3数据中心管理

数据中心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提供区域业务协同和共享服务的保障。建设目标将是完成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符合性校验、诊疗数据与健康档案数据的匹配、未匹配数据处理、数据组织与存贮管理、数据实时更新、数据质量报告、异常数据的反馈、用户注册管理、业务协同申请、协同响应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协同工作量、数据共享申请、共享申请、共享成功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共享数据量、业务子系统协同信息采集和推送。

4项目建设内容

为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首要是要建设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宿迁市加快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将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3】。

4.1总体架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县级数据中心(县级平台)两部分内容。该系统主要以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有关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药品管理等基层业务应用系统,与新农合信息系统、医保系统、民政救助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健康档案的采集,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服务;支持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县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县级卫生网络连接至县级平台(数据中心)。县级平台、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省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市级卫生网络连接至市级平台。县级独立模式平台与省、市平台逻辑构架见下图。

4.2安全体系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建立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基础上,以安全基础设施为依托,与平台的业务流程、应用架构和数据资源紧密结合,从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为要素进行框架设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框架如下图:

4.3系统功能

4.3.1、涵盖基本医疗(包括医生、护士工作站,门急诊、住院收费、药品管理等)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妇幼保健、慢病管理、传染病报告、健康教育等)各项业务,并做到相互之间有效衔接。

4.3.2提供基本药物使用监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行为管理,居民健康管理,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构运行状况分析和其他统计分析功能。

4.3.3能够形成辖区居民统一、规范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做到服务记录及时入库、动态更新,医务人员能够随时调用。

4.3.4能够与新农合、医保支付结算系统有效对接,开展即时结报。

4.3.5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需要。

5实施步骤

5.1分级建设。市卫生局负责市本级及宿城区、宿豫区、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区、洋河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任务,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的建设由各县卫生局负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积极争取省对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补助,进一步落实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5.2统一部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要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统一部署,与新农合系统有机衔接,与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保险衔接或预留接口。建立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区域影像中心、公共卫生业务咨询中心。

5.3数据共享。民营乡镇医院完成信息系统建设后,要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共享,涵盖卫生资源、经济运行、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使用监管、基本药物监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实现信息实时生成、动态管理,便利经济运行、服务运行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提升和拓展面向群众的服务。

6小结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统筹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都纳入建设范围,是宿迁根据当地医疗体制改革情况进行的特色创新,并将电子病历、妇幼保健等信息系统合并建设,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模式也逐步清晰,该市将通过不断总结、思考、实践,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政府主导的优势,建设有宿迁特色的卫生信息化网络,覆盖所有公立和民营医疗卫生机构,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便利的优质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饶克勤,胡建平,李包罗,等.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篇8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优点;问题

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其财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实行集中核算后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业务由独立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外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进行,按照“集中核算,规范管理,统一帐户,分户结算”的原则进行集中核算,监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现状的特点

(一)强化预算机制并落实责任。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综合收支补差”的预算管理办法。要求将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并通过会计核算与预算的衔接,实现强化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二)合理划分收支,体现职能定位。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构成,在会计核算流程中清晰反映各种补助资金的流入渠道。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定位,在“医疗卫生支出”科目下设立“公共卫生支出”二级科目,同时,体现政府对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安排预算的补偿机制,将政府承担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支出以“财政基建设备支出”科目单独反映。

(三)规范资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要求和补偿机制,不要求进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无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提取修购基金。合理划分和核算各类收支,防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涨,控制财务风险,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四)结合实施绩效工资,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激励机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中设置奖励基金,规定执行核定收支等预算管理方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年度终了对核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合格后,可按照业务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用于职工绩效考核奖励,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和服务医改工作。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

(一)集中核算能客观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收支活动,既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的合法性,杜绝乱收费等现象的产生,也可促进其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保证所有收入及时、足额入库,防止隐瞒、截留和挪作他用,对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完善招投标制度及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贯彻实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

(二)集中核算有利于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财产管理制度。同时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账实相符。

(三)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进行会计核算,使核算业务更专业化。还运用权限设置等方法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较好地执行了《会计法》有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有关制度。同时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独立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外,使其具备更好的独立性,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也因为单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业务有各自的特殊性,实行集中核算以后存在如下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集中核算后,外部财务监督得到加强,但内部牵制机制弱化。会计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集中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仍然分散在单位,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脱节,弱化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业务交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核算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设会计岗位,只设一名财务联络员。单位财务状况知情面范围缩小,财务负责人一支笔审批,财务支出情况不公开透明。虽然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记账时也履行了监督职能,但由于其毕竟置身于单位外部环境,对单位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无法掌握,有些复杂问题也难以分辨。像有些会计业务经办会计只能识别票据的合法性、合规性,无法识别票据的真实性和经济事项的真伪。一些单位以住宿、会议、印刷、修理及劳务等票据列支的其他不合规支出,经办会计即使发现有以上违规列支的行为,但因缺少足够的证据和精力也很难进一步深究。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不利于责任的划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经办会计远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管理现场,不能了解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真实情况,每天面对大量的票据,无法对票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真实合法性。尽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资金的三项权利不变,但集中核算单位仍然会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相关责任推向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而并不参与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不了解经济业务实质的中心经办会计总是陷入一种两难的局面。当出现虚假会计信息或遗漏核算事项时,就会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之间的相互推委,责任不清。

四、针对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度、会计档案及会计软件的保管和维护制度、单位收支管理制度、业绩绩效评价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管理。

(二)落实财产物资清查制度,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定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产管理员进行物资清查,保证账实相符并落实责任制。建议财政部门也应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三)制定统一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在发放奖金、加班补助、福利费等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标准。对那些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支出数额大的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方可执行。

(四)建议实施远程账务处理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联络人员可在院内登录财务处理系统进行相关操作和查询,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单位能及时了解财务收支情况,增进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篇9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制财新会制度的特点

(一)促进预算约束机制的强化,层层落实责任

在新制度中提出了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实施的预算管理办法。相比对对《医院财务制度》的废止,新制度中进行了“绩效考核补助”的增设,重点要求机构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量及所需经费的分配。预算管理也重点要求以收定支,对于有条件的基础医疗机构可采取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措施,并对其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同时因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核算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财务管理体制上也予以了制定,还针对一些卫生机构缺乏财务核算人员和机构情况予以了会计委托记账的措施。

(二)加强收支的合理划分,体现职能定位

在颁发的新制度中,明确指出将上级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收入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收入,也在会计核算流程中进行了各补偿渠道的资金流程的清晰反映。结合其机构实际情况予以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能定位,进行支出科目的设立,为了满足基础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现实要求,增设“待摊支出”,从而更加准确、客观的核算。根据医药卫生改革精神,在医疗收入中计入药品收入,将药品支出纳入医疗卫生支出中。

同时也对政府予以其基本建设及设备足额安排的补偿机制进行了体现,并单独在补助支出中反映政府所承担的支出。

(三)促进资产的规范管理,强化财务风险

为了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简化会计核算、财政补偿机制、预算编制管理要求的需要,将长期资产取得时直接计入成本中,对于期限超过3年的应收账款,应该按照具体流程报批后核销。还需要对其机构的对外投资进行严格禁止,加大对购置大型设备和借款等方面的控制,并严格落实其论证报批程序。并遵循集中管理原则,不断提高自身资产使用效率,同时对各类收支进行合理划分和核算,避免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出现,通过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保障其公共医疗卫生的社会效应。

(四)结合绩效工资,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激励机制

新制度中提出将奖励基金增设到其卫生机构的专用基金中,其机构只要进行了相应预算管理方式的落实,并达到了合格的绩效考核后,就能够根据其具体收支结余进行相应比例基金的提取,同时,通过与绩效工资结合,作为职工绩效考核奖励,从而建立奖励机制,达到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使医务人员自主参与到医改中,并服务于医改,促进医改的深化。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影响

(一)促进医防并重运营模式的形成

新制度中提出了专业基金中奖励基金和绩效工资的结合,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机构有动力重新配备财力、物力、人力,加强防保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将公共卫生服务所支出构成清晰的反应出来,为公共卫生服务等公益性支出的全面计量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基础资料。从实际生活这一层面出发,新财会制度促进了医防并重运营模式的形成。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

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体制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下实行,推行财务集中核算的方式,同时将委托记账制度实施于部分不具备条件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预算管理与约束,在预算管理中纳入基层医疗机构所产生的收支,以此完善预算,也让其预算更严谨,避免支出随意调整等问题的出现,使医疗机构经济合法、合规,更加透明化,使机构的规范运用,新财会制度中强调审计、财政、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进行财务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更加完善,从而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认真履行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定监管职责,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科学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工作范围及主要内容

对全县基层医疗机构(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一级民营医院、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严格准入管理,规范执业行为,严抓消毒隔离,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和质量安全。

(一)全面清理整顿,依法加强监管

1.对基层医疗机构注册、审批、校验管理开展全面复核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准入管理;同时,将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信息与“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系统”中的医疗机构信息进行比对,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注册联网信息数据,做到底数清楚、信息准确、动态管理。

2.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结合人员、设备和技术水平,严格核定诊疗科目,明确执业范围。科室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注销相应诊疗科目;机构达不到基本标准的,依法暂停执业,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超范围执业、超范围开展技术项目(手术)、出租承包科室、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等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业行为

1.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管,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基础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健全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

2.建立和完善我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与管理,落实各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开展诊疗活动。

3.医务人员(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规定开展执业活动。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中执业的医师,需注册多个执业范围的,应及时按规定办理。

4.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病历管理规定,健全完善门诊记录制度,确保门诊病人和诊疗情况的可追溯性。

5.遵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严格把握药品适应症、禁忌症等。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重点规范抗生素、激素等药品的使用。严禁使用过期药品。

(三)严抓消毒隔离,杜绝感染事故

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手术室、口腔科、产房、消毒供应室及注射室等重点部门的管理。严格执行注射操作规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2.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重点环节管理,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建立健全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消毒器械等进货验收登记制度和使用管理制度,索取、审核相关许可证明等文件。

3.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感染和传染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等现象。

4.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标识,做好医疗废物处置交接时间、种类、重量等登记工作。医疗废物交送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进行集中处置。

三、职责分工:

(一)县卫生局职责:负责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定方案,布署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实施,对基层医疗机构注册、审批、校验管理进行全面复核清理,将各单位上报的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信息与“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系统”中的医疗机构信息进行比对,负责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宣传、督查,资料的收集、汇总、总结上报工作。

(二)县卫生监督所职责:对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民营医院、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对各单位的集中整顿工作进行指导和抽查,对无医疗机构许可证或无医师执业证的黑诊所、黑窝点依法取缔,并对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三)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对本单位进行自查自纠,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集中整顿的实施工作,依法整治和规范基层医疗机构。

四、整顿实施

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分为工作部署、组织实施、迎接督导检查和总结评估四个阶段。各阶段时间安排和工作重点如下:

(一)工作部署阶段(2013年5月上旬)

成立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领导小组(附件1),制定集中整顿工作的实施方案,宣传、部署集中整顿具体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制定集中整顿方案,并组织自查和整改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5月中旬-2013年7月)

1.贯彻落实。各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对照整顿主要内容和相关标准要求,结合日常工作,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县卫生监督所对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民营医院、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做到县不漏乡(中心),乡(中心)不漏村(站),村(站)不漏人,建立一户一档,上报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做到全覆盖、全检查。

2013年6月底前将集中整治情况上报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将对上报的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信息与“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系统”中的医疗机构信息进行比对,对不达标的医疗机构下达整改通知、实施记分管理并公示通报;一个月后,对整改单位进行验收,整改仍不达标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2.督导检查。7月中旬前,我局在全面复核清理的基础上,对集中整顿的重点工作内容进行督查,开展明查暗访,巩固工作成果。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

各单位于8月上旬完成集中整顿工作的总结评估。并于8月10日前将开展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总结(重点是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的特点与亮点、集中整顿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结果和建议等)及集中整顿工作情况统计表纸质版(加盖公章)和电子版上报我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1.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将集中整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确保集中整顿工作取得实效。

2.加大督促检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单位要认真做好动员、培训,结合实际,认真查找薄弱环节,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认真开展清查和整治工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步调一致,按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对于不能依法履行监管责任,导致严重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科学设置规划,强化队伍建设

1.县卫生局将根据我县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结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科学设置基层医疗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举办医疗机构,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民办医疗机构协调发展,完善医疗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2.各单位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充实力量,配齐专业技术和执法工作人员。加强监管人员培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熟悉并掌握医疗机构监管内容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提高依法监管能力和水平。

(三)探索长效机制,强化常态监管

1.各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监管,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要强化与工商、宣传、公安、药监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2.县卫生行政部门将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贯彻实施《省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试行)》和《省医疗机构校验现场审查管理办法(试行)》,严抓日常监管;建立基层医疗机构日常巡查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巡查每年不得少于2次;要做到日常监管与现场校验相结合,宣传培训与教育处罚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指导帮扶相结合,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3.各乡镇卫生院要充分发挥核心管理职能,健全乡村一体化管理网络,县医院和县疾控中心要发挥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管理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做好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服务;公立医院要充分发挥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作用,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将通过热线电话、满意度调查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及时受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群众举报投诉线索要认真查处。

(四)加强教育培训,营造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