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酸碱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3:45

无机化学酸碱理论篇1

论文摘要:将《电解质溶液与电离平衡》一章中酸碱理论的内容提到盆类水解的前面介绍,统一了盐类水解与溶液酸碱性的公式,并与后续课程《分析化学》中酸碱滴定部分的内容前后一致,保持了连贯性.

在无机化学中,有关电离平衡的知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大部分无机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而且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沉淀一溶解平衡是《无机化学》及后续课程《分析化学》所涉及的四大平衡中两类重要的平衡.笔者翻阅过很多版本的《无机化学》,对庞锡涛老师主编的师专《无机化学》教材中《电解质溶液与电离平衡》一章有关内容的编排,笔者作如下探讨。

1.教材中电解质溶液和与高平衡一t的内容编排

当介绍完电解质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缓冲溶沼后,教材接着介绍盐类的水解,然后介绍沉淀溶解平衡,最后才介绍酸碱理论。

1.1.盐类的水解部分介绍了四种类型盐类的水解

它们分别为:(i)一元弱酸强碱盐的水解:(2)一元弱碱强酸盐的水解:(3)一元弱酸弱碱盐的水解:(4)多元弱酸强碱盐的水解。对于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的计算均由水解方程式求出水解常数;再根据水解平衡来计算溶液中,上述四种类型盐类水解后溶液中时分别为:

1.2.酸碱理论部分重点介绍了酸碱的质子理论在酸碱质子理论下,重新定义了: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叫做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叫做碱。酸给出质子后转变为相应的碱,喊接受质子后又转变为相应的酸,即酸启质子+碱,这种存在共扼互变关系的酸和碱称为共扼酸碱对。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碱的范围。同时酸碱反应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如水溶液中的电离反应、中和反应、水解反应等都统一归属于酸碱反应.

2.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内容编排之我见

2.1把酸碱理论的内容提到盐类水解之前

从上得知,按庞锡涛老师的教材编排体系,得出的盐类水解后溶液中的计算公式形式较复杂,记忆及使用都有些不便,尤其是本章内容、公式较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为此,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均未按本书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而是在介绍完第一节电解质溶液、第二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三节缓冲溶液之后,接着介绍第六节酸碱理论,重点学习酸碱的质子理论,这里的酸、碱强度也可用来定量、衡量,且补充介绍互为共辘关系的一对共扼酸碱对的与标之间有如下关系:

以此类推。

这里由于扩大了酸、碱的范围以及酸碱反应的范围,以下盐类的水解也归结为酸碱的反应来讨论。22.盐类水解的计算公式推导上述四种盐水解后溶液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一元弱酸强喊盐的水解,如naac,浓度为c

ac为一元质子碱,其与水的酸碱反应为:电离出的[oH-]公式推导与一元弱碱(如)相同,设

这就是一元弱酸强碱盐水解[oH-]的近似计算式,与一元弱碱溶液[oH-]的近似计算式相似,便于记忆和使用.同理,可导出:

一元弱碱强酸盐[H+]的近似计算式为

酸弱碱盐中酸碱质子理论下弱碱的共扼酸和弱酸的共辘碱的电离常数):

多元弱酸强碱盐

3.教材内容,新编排后的优点

3.1.将盐类水解与酸碱电离的计算公式统一起来了

只要是酸碱质子理论定义下的酸,则要是酸碱质子理论定义下的碱,则多元酸或碱主要考虑一级电离只不过是,若式中的不能直接查表而得,而共扼的喊(或酸)可查表而得时,要利用共扼酸胶对的与称的关系来求,即(具体见2.1.).这样学生只要会求酸碱溶液的[H+]或[oH-],盐类水解后所得的溶液的[H+]或万[oH-]计算也就迎刃而解了.统一了公式,简化了计算,方便了使用。

3.2.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调整以后的计算公式与后续课程《分析化学》中《酸碱滴定》一章中溶液酸喊度的计算公式一致,加强了教材的连贯性。对《分析化学》教学而言,可减少《酸碱滴定》一章的教学内容,又可节省课时;对学生而言,为他们学习《酸喊滴定》一章打下基础,同时又可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经调查,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教材内容这样编排比原来的教材编排好,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也有利于《分析比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庞锡涛.无机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无机化学酸碱理论篇2

楼主小李飞刀:最近朋友之间都在转发一封关于酸性体质容易致癌,多吃碱性食物可预防癌症的邮件,说一位先生肺部长了个肿瘤,后来遇到一位医学博士,建议他少吃酸性的荤食类,多吃碱性的蔬果类,结果五年后,肿瘤真的消失了。人体酸碱真的和癌症相关吗?酸性体质容易致癌?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呢?

回复

2楼暖洋洋:楼主楼主我也收到这封邮件了,还转发了呢!这段时间网上一直在说酸性体质的人容易亚健康,我觉得我就属于亚健康状态,整天疲惫不堪,精力不足,还容易感冒。最近我都在尽量多吃水果蔬菜,几天没沾荤了,十分想念啊!

支持[67]回复

3楼圣斗士:话说这个我不太相信耶!癌症如果这么容易避免,那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患上癌症?而且有的癌症现在医学界也拿它没办法,无法治疗。那个什么医学博士肯定是个江湖郎中,胡说八道!

支持[35]回复

4楼妈妈咪呀:网上说通过尿液的ph值可以测酸碱度,还有一些测试人体酸碱度的题目呢!

支持[27]回复

5楼完美主义:我从事多年中医临床工作,还真没听说过这个说法,在主流医学上,并没有酸性体质、碱性体质的专题。身患癌症的人,其体内的癌细胞会产生酸。所以我认为这说法是因果倒置了,不是酸性体质容易致癌,而是癌细胞容易产酸。

支持[92]回复

6楼春晖:我同意5楼的说法。人体出现酸碱不平衡的状态,通常是患病所致,例如在快速减肥或罹患糖尿病时,人体内产生的酸性物质明显增多,甚至出现酸中毒。人体的血液不可能靠吃、睡就“变酸”,正常情况下,体内的酸碱度是相当恒定的。

支持[106]回复

7楼小麻雀:央视的那个播音员罗京身患淋巴癌去世,都说他是因为酸性体质而得了癌症啊!我觉得这种东西,还是宁可信其有吧,不就是多吃点儿蔬菜水果嘛,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没啥不好!

支持[59]回复

8楼苏世横流: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并非因为属于碱性食物,而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并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营养膳食强调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只吃所谓的“碱性食物”不吃“酸性食物”会导致人体营养失衡,不利健康。

支持[80]回复

因果倒置

不靠谱的“酸性体质论”

一个时期以来,在各种媒体上,流传着一种“酸性体质论”,指出酸性体质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也是引起癌症的主因;只要维持弱碱性体质,癌症就无从发生;只要把癌症患者的酸性体质纠正成弱碱性,癌细胞就无所遁形;等等。

经过追索,这个理论的源头是某些美国的“专家”,在国内外盲目追随者,不乏其人。有些“专家”甚至称该理论来自世界顶尖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并进而推销测定体液酸碱度的试剂和改变酸性体液的药品。为此,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在不久前辟谣声明,指出这与本学院毫无关系,是某些江湖郎中所为。

误区一:体液变酸,是疾病的原因

人体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除了某些酸中毒患者外),其血液(包括组织间细胞外液)本来就是严格地保持于弱碱性的,即pH值保持在7.35~7.45之间。有时候变得低于7.35了,那是酸中毒,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其原因视具体情况而异,有的是由于产酸太多,有的则是体内调节酸碱的功能发生障碍,更重要和常见的则是由于肾脏或肺排酸的功能障碍。一句话:体液变酸,是疾病的后果,而不是疾病的原因。

当然,人的体液有时也会出现pH值高于7.45的情况,那是碱中毒。

误区二:“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可以改变体液的酸碱度

“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养生理念,其实是偷换概念。所谓“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是指有些食物在体内经过新陈代谢之后会改变尿液的酸碱度,而不是改变体液的酸碱度。蛋白质类食物在体内经过新陈代谢之后,遗留的一些酸性物质,如碳酸、硫酸和磷酸等,经过血液所在的缓冲系统中和之后,多余的酸由尿液排出,使尿液变酸性(pH下降);反之,植物性食物在体内新陈代谢之后,其有机酸部分经过分解,剩下碱金属离子,如钠、钾等,多余的也随尿液排出,因此尿液变碱性(pH上升)。

在医学上,多食蔬菜水果有利于健康,是由于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抗氧化剂等,而不是由于它们会把体液变碱性;同样,进食过多的肉类食物,对健康可能有不良作用,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其中含有太多的胆固醇、饱和脂肪酸等,而不是它们会引起体液酸化。

饮食是绝对不可能明显地改变体液的酸碱度的。如果强制性地为了碱化体液而食用大量的碱性物质,只会引起碱中毒的不良后果。

癌产酸,而非酸致癌

就癌症而言,是癌细胞可以产酸,而不是酸性体质会引起癌症的发生,所以治疗癌症应该针对癌症本身,而不是纠正酸性体质的问题。

1924年,德国的诺贝尔奖得主、生化学家瓦尔波提出,癌细胞由于新陈代谢异常,失去了有氧氧化的功能,因而贪婪地摄取大量葡萄糖,通过葡萄糖酵解作用获得能量;即使在氧气供应充分的条件下,癌细胞仍然不进行有氧氧化,进行糖酵解,故称为有氧糖酵解(正常细胞只有在无氧情况下才进行糖酵解的)。这个作用被称为“瓦尔波氏效应”。在葡萄糖酵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因而使癌组织局部的体液变酸,但是由于缓冲体系和呼吸以及尿排出的作用,血液的酸碱度并不会发生显著的改变。

很明显,按照瓦尔波的理论,酸是癌细胞产生的,而不是酸引起正常细胞变成癌。这个理论被体质论者颠倒过来,变成酸性体质产生癌症,再进一步推论,改变酸性体质就可以治疗癌症,只要把酸性体质改为弱碱性,癌细胞就无所遁形,等等。设想,如果癌症患者听从他们的意见,不对癌症本身进行积极治疗,而只是食用“碱性食物”或改变酸性体质的特效药,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瓦尔波效应的医学意义

经过几十年来反复论证,瓦尔波效应已成为癌症发生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至今科学界仍在深入研究其分子机理。其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上,也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无机化学酸碱理论篇3

关键词:甜菜碱,盐,基因工程

 

生长在自然界中的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态特征,使植物本身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的统一体;另一方面,环境的变化又使植物受到逆境的影响,给植物的生长及经济产量造成一定的损失。目前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的最主要环境胁迫因素是盐碱和干旱。

一、盐分对植物细胞的伤害和渗透调节物质

盐分对植物细胞的伤害主要是生理干旱和离子毒害。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膜,是一个半透性膜,它允许水分自由透过,而其它物质只能有选择地通过。这样就使膜内存在的有机分子、无机离子等形成一定的渗透势。当细胞内的渗透势大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势时植物就能吸水;如果小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时,植物就不能吸水,结果植物缺水干死。免费论文,基因工程。另一方面外界盐离子的大量进入,破坏了细胞中原有的离子平衡,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过量的盐离子进入细胞质后,会使原生质凝聚、叶绿素破坏、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蛋白质水解作用加强,造成体内氨基酸积累。这些氨基酸有一部分会转化为丁二胺、戊二胺及游离氨,当它们达到一定浓度时细胞就会中毒死亡。

与此同时,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适应机制来抵御盐胁迫的伤害,其中合成并积累高浓度平衡渗透物质以调节细胞的渗透势就是一重要策略。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渗透物质是细胞代谢的一般组成物,它们具备以下特点:①分子量小,水溶性好;②在生理pH范围内呈电中性;③本身不改变酶结构,且能维持酶结构的稳定;④合成酶系统对盐胁迫敏感,且能在很短时间内积累到足以降低渗透势的水平。在这些有机溶质中,较重要的、研究最多的是甜菜碱。

二、盐胁迫下甜菜碱对植物的保护作用

甜菜碱对植物细胞的保护主要集中在渗透调节和保护酶活性方面。植物受盐碱或水分胁迫时,为了生长和生存必须保持其膨压。细胞质中积累大旱有机渗透调节剂如甜菜碱,而将细胞质中的无机渗透调节剂(主要是K+离子)挤向液泡,使胞质与细胞内(液泡)外环境维持渗透平衡,这样就避免了细胞质高浓度无机离子对酶和代谢的伤害。甜菜碱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在占植物细胞体积90%的液泡中,却很难找到它的踪迹。因此甜菜碱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在细胞质中逐渐积累直到很高水平,从而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的水分平衡,并且对细胞没有毒害作用。除此之外,甜菜碱还起到保护细胞内蛋白质和代谢酶类的活性,稳定膜结构的功能。对小麦施用外源甜菜碱和转BaDH基因烟草的研究发现,甜菜碱能保护抗氧化酶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氧化酶(asap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的活性,增强细胞有效排除活性氧和氧自由基的能力,保证细胞质膜和叶绿体膜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同时它还能提高呼吸过程中的酶如异柠檬酸脱氢酶(iDH)、苹果酸脱氢酶(mDH)、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o)和光呼吸途径中的羟基丙酮酸还原酶(HpR)、乙醇酸氧化酶(Go)等的活性,明显增强光呼吸过程,使植物减少或免受光抑制的破坏。免费论文,基因工程。保护叶绿体pSii颗粒,防止高盐浓度造成的外周蛋白脱落。

三、甜菜碱的生物合成途径

1、植物中的甜菜碱合成途径

植物体内甜菜碱是在叶绿体内通过光或激素(如aBa)诱导合成的。一般认为甜菜碱的合成是以丝氨酸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反应生成胆碱,再由胆碱经甜菜碱醛通过两步不可逆的氧化反应生成甜菜碱。这两步氧化反应需要两个酶的催化:第一个是胆碱单氧化酶(cholinemonooxygenase,Cmo),它催化胆碱氧化成甜菜碱醛(betainealdehyde)。第二个是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aldehydedehydrogenase,BaDH,),它催化甜菜碱醛形成甜菜碱(betaine)。

(1)胆碱单加氧酶(Cmo)

Cmo是由核基因编码并定位于叶绿体基质中一种特殊的酶。其活性受盐或干旱胁迫的诱导。由Cmo催化的氧化反应在叶绿体中进行。Rathinasabapathi等(1997)用Rt-pCR的方法从菠菜的叶片中分离出了Cmo的完整cDna。开放读码框(oRF)(1320bp)编码一个440个氨基酸的多肽,其中有一个60残基的转运肽(信号肽)。转运肽的大小和组成是一个典型的叶绿体基质靶向的信号肽,这与Cmo定位于时绿体基质的意见完全一致。Cmo基因中包含一个很大的启动子,重组实验表明Cmo是单拷贝基因。菠菜中的Cmo基因同BaDH基因类似,都有一个胁迫应答的顺式调节组件,其表达可能受到盐胁迫的调控。

(2)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

与Cmo基因的研究相比,BaDH基因的研究则要深入得多。从不同植物中克隆出来的BaDH基因全长稍有差异,其长度一般为1.5-1.8kb,包含一个1.5kb开放阅读框。BaDH基因在整个植物基因组中一般至少有两个拷贝。目前为止,BaDH基因已从大肠杆菌、菠菜、山菠菜、大麦、高粱、水稻、等中得到克隆和鉴定,不同生物的BaDH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BaDH是由单一核基因编码的多肽二聚体(mr≈60~64kD),几乎所有植物的BaDH酶中都有一个高度保守的十肽区域,即VtLeLGGKSp,这段序列可能与naD的结合并与催化反应的位点有关(ishitani等,1995)。免费论文,基因工程。但是不同物种间BaDH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很大。免费论文,基因工程。免费论文,基因工程。

2、微生物中的甜菜碱合成途径

(1)单酶催化合成途径

在原核生物――土壤细菌(arthrobacterglobiformis)中甜菜碱合成关键基因是Coda,该基因编码胆碱氧化酶(CoD)。这个酶能独立催化胆碱生成甘氨酸甜菜碱的两步反应,即兼具胆碱单氧化酶和甜菜碱醛脱氢酶的催化功能。

(2)双酶催化合成途径

大肠杆菌中甜菜碱合成途径

胆碱脱氢酶(CDH),在氧的参与下催化胆碱生成甜菜碱醛。而催化甜菜碱醛生成甜菜碱的酶同植物中一样,均为BaDH。

3、甜菜碱的甘氨酸合成途径

通过甘氨酸合成甜菜碱的途径只是在最近才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只在两个极端耐盐的海洋微生物中ectothiorhodospirahalochloris和actinopolysporahalophilia存在。在这些微生物中,甜菜碱由甘氨酸通过由S-腺苷四甲硫氨酸依赖的甲基转移酶GSmt和SDmt的三次n-甲基化作用催化合成。

从目前已转化成功的甜菜碱基因工程植株来看,尽管在它们体内都检测到了甜菜碱的积累并在胁迫下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没有一种转基因植物的甜菜碱含量能超过1μmol/gFw,这个水平比起许多能够自身合成并积累甜菜碱的物种来要低10~100倍(Rhodes和Hanson,1993)。通过对转Cmo基因烟草仔细研究后发现,无论是导入的甜菜碱代谢途径还是甜菜碱醛的毒性,均未对甜菜碱在转基因植株中的最终积累造成影响,而在施加外源胆碱后,却发现甜菜碱的含量大幅度增加。免费论文,基因工程。由此可知,是内源胆碱这一原料的供应不足限制了转基因植株中甜菜碱的最终含量。因此,通过甜菜碱基因工程来改善植物的耐盐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总之,我们还需要辅以其它的手段,如寻找更有效的耐盐基因或多个耐盐基因的联合使用。毕竟,植物的耐盐性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我们要彻底阐明耐盐的机理,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理想的耐盐植物新品种,还需要一个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贾庚祥BaDH基因转化番茄提高耐盐性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无机化学酸碱理论篇4

[关键词]废液无毒处理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016-01

1化验分析废液来源及危险性分析

目前,各采油厂中心化验室开展的分析检测项目主要有:原油物性分析、采出水氯离子及矿化度分析、注入水水质分析、油田用各类化学药剂质检、聚合物检验等废液具有以下危险特性:

(1)毒害性,含有毒成分,如含铬废液中的6价铬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活性且溶解度大,对植物和动物易产生危害。被人体吸收后,可危害肾和心肌,接触皮肤有致癌作用;

(2)腐蚀性,对人体、金属、有机物以及建筑物均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3)易燃性,在常温下极易着火燃烧的液体,如原油、汽油、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4)耗氧量高,有机物难于降解,对微生物有害。

2化验分析废液无害化处理方法研究

2.1含铬有毒废液无毒处理方法研究

2.1.1研究的理论依据

采用硝酸银沉淀滴定法测定水中氯离子含量,目前执行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523-2006《油气田水分析方法》。其方法原理是在pH值为6.0-8.5的介质中,以铬酸钾(K2Cro4)为指示剂,硝酸银与氯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过量的银离子与铬酸钾生成浅砖红色铬酸银沉淀,指示滴定终点,反应方程式如下:

在滴定过程中,溶液中的铬酸根(Cro42-)离子恰能与银离子(ag+)形成铬酸银沉淀(ag2Cro4),指示滴定终点。在25℃时Lag2Cro4=2X10-12,理论上需要的铬酸根离子浓度为:

按Cr6+折算单位后为理论5.8mg/L。

由于6价铬化合物具毒害性可致癌,对人员环境危害较大,几年来,我们将氯离子含量测后废液、过期的铬酸钾溶液以及铬酸洗液统一收集起来,密闭贮存在专用试剂瓶中。对它们的允许排放浓度作了严格规定,6价铬化合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仅为0.5mg/L。

2.1.2含铬废液无毒处理试验

将收集得到的氯离子测后废液、铬酸钾废液于专用废液瓶中,根据其溶酸性和沉淀转化试验结果,采用硫酸亚铁还原法对废液进行无毒处理。

①酸化废液

加入过量1mol/L盐酸溶液,使废液呈酸性pH值≈3。在酸性介质中,铬酸银沉淀将转化为氯化银沉淀和铬酸,铬酸根离子(Cro42-)以铬酸氢根离子(HCro4-)形式存在。依据同离子效应,加入盐酸溶液,其中存在的氯离子有利于氯化银沉淀的完全生成,即铬酸银沉淀的转化以及6价铬以离子形态参与还原反应。将上述废液静置15天。

②分离氯化银沉淀

将废液的上层清液倒入5000ml试剂瓶中,用玻璃漏斗过滤下层氯化银沉淀,将滤液全部转入试剂瓶中。

③硫酸亚铁还原反应

将上述废液倒入2000ml烧杯中,用1mol/L盐酸溶液调节废液呈酸性,使pH值≈3。在酸性条件下向废液中加入适量硫酸亚铁,亚铁离子能把铬酸氢根离子中的6价铬离子还原为3价铬离子。

④加碱使废液生成3价铬沉淀物

向废液中加入5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呈碱性,使pH值≈8,将盛有废液的烧杯置于可调电炉上,加热至80℃左右,得到碱性沉淀物。试验发生如下反:

⑤含铬铁氧体分离

由于得到的沉淀物组成类似于氧化铁,且具有磁性,因此借助磁铁可以将沉淀物(含铬铁氧体)从废液中分离出来。分离出沉淀后的废液经检测6价铬含量为0.2mg/L,不超过0.5mg/L,达到国标要求,可直接排放。

2.2酸碱性有害废液无害化处理方法研究

2.2.1废液酸碱度测定

水质矿化度分析、药品配制产生的酸性、碱性废液,由于具有强腐蚀性,碱度变化幅度大,直接排放破坏生态平衡。对这类有害废液的处理,重点考虑酸碱度的影响。

(1)对水中碱度、碳酸根、碳酸氢根离子含量的测定,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依次用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反应式为:

将反应产物、洗涤移液管、滴定管以及滴定后剩余盐酸一并收集到指定废液瓶中,用精密pH计测定其pH值,废液1呈酸性(pH值=4.2)。

(2)对水中钙、镁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分别用钙试剂和铬黑t作指示剂,在pH值为12、pH值为10的介质中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标准溶液滴定,发生络合反应,反应式表示如下:

mY2-、CaY2-为生成的稳定络合物,与洗涤移液管、滴定管以及滴定后剩余eDta一并收集到另一废液瓶中,用精密pH计测定其pH值,废液2呈碱性(pH值=12.7)。

2.3化验分析废液的回收和再利用

化验分析产生的废原油、废有机溶剂以及各种废化学药剂都是可回收再利用资源。对这类废液进行合理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化验室每年约产生废原油1.2吨,各种废化学药剂(清蜡剂、防蜡剂、破乳剂、絮凝剂、阻垢剂、杀菌剂)0.6吨。日常化验后产生的废液,由专人负责,分类、密闭贮存于专用废液桶中。对废原油、污油定期集中送到联合站回收池进行回收。对各类废弃化学药剂分类、密闭贮存,集中送交有关化工厂处理。对废汽油、石油醚、酒精这类有机溶剂进行再利用,如用于清洗原油样桶、废液杯等,节约化验材料消耗。

3、结论及认识

(1)对氯离子测后废液等含铬废液,在酸性条件下,采用硫酸亚铁化学还原法,将有毒的6价铬离子还原为无毒的3价铬离子,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2)对矿化度分析(不包括氯离子)废液,采用自体中和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废液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pH值为6-9)。对其它化验分析产生的强腐蚀性的酸性、碱性废液可采取加药中和法处理,操作简单,经济实用。

(3)对化验分析产生的废原油、污油、废有机溶剂以及各种废化学药剂等可回收再利用废液,实行分类收集、密闭存放、集中处理、合理回收。

(4)化验分析废液无害化处理方法安全可行,可推广应用。

(5)通过对有毒有害成分的有效处理,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社会效益显著。通过对可回收化验废液的回收再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节约了资源。

参考文献

无机化学酸碱理论篇5

关键词:弱酸弱碱盐;双水解反应;水解度计算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76-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弱酸弱碱盐中阴、阳离子的水解反应可以相互促进,其中某些盐的水解反应可以完全进行生成相应的难溶或易挥发的弱酸和弱碱,这样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水解[1]。对于双水解反应的定义教科书中并未明确给出,多数参考书中强调能完全进行的才可称为双水解,如按此定义,就需要先确定水解程度的大小,而这通常是根据有无该盐的溶液存在加以判断,将al3+与HCo3-之类混合后即可发生剧烈反应的离子归入双水解反应是毫无异议的,但对于在水溶液中不能表现出明显现象的离子间的水解情况则是众说不一,学生经常对(nH4)2Co3之类熟悉的弱酸弱碱盐究竟有无发生双水解感到困惑。此疑问其实是将水解进行的程度和水解后的结果等同看待造成的,以下对几种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做近似计算以分析其区别。

2.机理讨论

五、结论

1.由于弱酸根离子与弱碱阳离子水解的相互促进,弱酸弱碱盐的水解程度大幅增加。

3.水解结果(水解后是否有该盐的溶液存在)由水解程度大小和水解产物有无脱离溶液两方面共同决定。一般来说有Ksp极小的沉淀生成的弱酸弱碱盐不能存在于水溶液中(如硫化铝、碳酸铁、硅酸铵等);但如果水解产物未脱离溶液,即使水解程度较高也还是有溶液存在(如碳酸铵、硫化铵等),但构成固体的离子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存在,即溶液中的溶质不同于固体组成;对于碳酸氢铵、碳酸氢镁之类水解程度不太高但产物易脱离溶液的则要依据具体的温度、浓度分别判断。

参考文献

[1]陆军.关于双水解反应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基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知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3):29-30

[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无机化学(上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99-107

[3]张德山,蒋盛邦.对碳酸钠和氯化铝在溶液中反应是“双水解”的商榷[J].化学教育,1989,(2):46-48

无机化学酸碱理论篇6

[关键词]急诊;酸碱平衡紊乱;血气分析;电解质

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必须有稳定的内环境。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及正常的电解质水平是机体发挥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保障。尽管机体经常摄入一些酸性或碱性食物,在代谢过程中又不断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正常机体通过缓冲系统及调节功能将酸碱度稳定在正常范围,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特别是对于急诊危重患者,由于酸碱超负荷或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可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稳态破坏,出现酸碱平衡紊乱。如不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将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4年11月~2010年10月间在我院急诊科抢救的重症患者96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7例,年龄15~83岁,平均51±4.6岁。主要病种有肺心病、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农药中毒、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1.2方法患者入院30min内抽取桡动脉或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同时抽2ml静脉血进行电解质测定,并在治疗中根据病情变化随时抽取血液进行分析。血气分析参数按各型酸碱紊乱代偿预计值公式进行计算[1]。

1.3分组根据患者最后治疗情况分为两组:生存组(67例)和死亡组(29例)。死亡组临终前最后抽取一次血样进行血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表示,结果用t检验进行处理。

2结果

2.196例患者中出现酸碱平衡紊乱者89例(92.71%),其中存在一种酸碱平衡紊乱者58例(65.17%),双重酸碱平衡紊乱者30例(33.71%),三重酸碱平衡紊乱者1例(1.12%)。89例酸碱平衡紊乱患者与不同病因的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呼吸性碱中毒最为多见,共有21例(23.60%),其次为代谢性酸中毒,共有19例(21.35%)。

各种疾病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见表1。

2.2生存组和死亡组的最后一次血气分析结果比较见表2。

3讨论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急诊危重病人中发生酸碱平衡紊乱的比例非常高,占92.70%,而在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中尤以呼吸性碱中毒与代谢性酸中毒为多,分别占23.6%和21.35%,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中呼吸性碱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最常见占14.61%,这与文献报道[2]基本一致。再从表2我们观察到死亡组血气分析结果的异常程度远远大于生存组,因此在抢救急诊危重患者时需及时发现与正确处理酸碱平衡紊乱。临床上某一病例发生酸碱平衡紊乱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常常是多因素多种变化所致,在这些复杂的情况下一定要充分理解应用pH、[HCo3-]和[H2Co3]三个变量。

首先看pH定酸、碱:pH(>7.45)一定是碱血症(失代偿性碱中毒),pH(<7.35)一定是酸血症(失代偿性酸中毒),pH在正常范围(7.35~7.45)时,也有三种可能,即正常人、代偿性酸碱紊乱或混合型酸碱紊乱。其次看原发性因素定代、呼。因为原发性[HCo3-]增多或减少是代谢性酸碱紊乱的特征,原发性[H2Co3]增多或减少是呼吸性酸碱紊乱的特征。再看继发性变化定单、混。在单纯型酸碱紊乱时,确定一个变化为原发性变化后,另一个变化则为继发代偿反应,但在二重混合型酸碱紊乱时两种变化都是原发性的,一个因素是原发性变化,另一个因素的改变是继发性代偿性变化结果呢,还也是原发性的?这就要看这种“继发性变化”的方向与幅度,方向一致者可能为单纯型,若“继发性变化”与代偿调节方向呈反向者,则一定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继发性变化”的幅度在代偿公式预测值之内,则为单纯型,若幅度过大或过小,则可能是混合型酸碱紊乱。

然后根据na+-(HCo3+Cl-)求阴离子间隙,同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检查及时诊断属于哪一型的酸碱平衡紊乱,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纠正。在单纯型酸碱紊乱治疗中主要应以消除引起中毒的各种病因,纠乱以及改善通气功能等等一些基本的措施,重点在于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因为它常发生在于危重疾病患者的后期,病情较复杂,原因较难判断,须详细分析病情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求得出正确的诊断,在治疗原发病时,处理代谢性因素应先于呼吸性因素,设法先将三重型变为二重,再变为单纯性酸碱失衡。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治并发症与防止矫枉过正。

总之,无论是单纯型或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均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病情的发展,治疗措施的影响,原有的酸碱紊乱可被纠正,也可能出现转化或合并其它类型的酸碱平衡紊乱。因此,在诊断和处理时,一定要密切联系病史,定期作血气分析,动态分析病情,及时准确地作出判断,尽早地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对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无机化学酸碱理论篇7

关键词土壤氮形态;烟叶化学成分;评吸质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S572;S1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1-0165-03

烤烟是一种对氮素敏感的作物,氮素在烤烟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和品质中起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有机氮和无机氮2种形式存在[1],其中有机氮占95%以上,有机氮不易被烤烟吸收,烤烟可以直接吸收土壤中占总氮5%的无机形态的硝态氮、铵态氮以及少量有机态氮如尿素态氮[2]。而碱解氮则是无机的矿物氮和部分有机质中易分解的、比较简单的有机态氮,是铵态氮、硝态氮、氨基酸、酰胺和易水解的蛋白质氮的总和[3],也是土壤氮素的一种综合形态。长期以来,人们对植烟土壤中总氮以及硝态氮、铵态氮对烤烟及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4-7]。但对氮素的有机氮、碱解氮等其他形态对烤烟及其品质的影响的研究,少见报道。笔者测定了云南玉溪地区的植烟土壤氮形态以及对应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并进行烟叶质量评吸,对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及评吸结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相应的定量关系,以期能为改善植烟土壤氮素环境、提高烟叶质量和合理施肥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烟叶采自云南玉溪主产烟区包括B2F、C3F、X2F3个等级,共计150个,品种为K326,每个样品2kg。同时选择津巴布韦相应等级的烟叶样品作参照。

1.2土壤氮形态测定方法

全氮、有机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的测定均按照森林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分析方法系列标准(LY/t1210-LY/t1275)进行测定。其中全氮和有机氮的测定采用高氯酸-硫酸消化法消解土样,用凯氏定氮仪直接测定;碱解氮的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康惠法);铵态氮的测定采用氧化镁浸提-扩散法;硝态氮的测定采用还原蒸馏法。

1.3烟叶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

测定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总糖、还原糖、碱、总氯、钾、总氮,并计算出糖氮比、钾氯比的值,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参见文献[8]进行。

1.4质量评吸方法

由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统一卷制成单料烟样品,并且组织专家进行评吸打分。

1.5统计分析方法

主要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具体统计方法参见文献[9]。

2结果与分析

2.1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的分析

2.1.1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的相关分析。将土壤有机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总氮与烟叶中化学成分全氮、总糖、总还原糖、石油醚提取物、游离氨基酸、尼古丁、蛋白质、淀粉、多酚、有机酸、钾氯比、施木克值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见表1。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氮形态与烟叶中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多酚、有机酸、总还原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淀粉、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相关性较小。另外,总氮与总糖、石油醚提取物、尼古丁、钾氯比、施木克值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有机氮与游离氨基酸负相关性最显著,碱解氮与淀粉、尼古丁相关性最显著,硝态氮、铵态氮与石油醚提取物正相关性最显著。

2.1.2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的全部进入法(enter)回归分析。将土壤有机氮(X1)、碱解氮(X2)、铵态氮(X3)、硝态氮(X4)等4个形态与烟叶中化学成分全氮(Y1)、总糖(Y2)、总还原糖(Y3)、石油醚提取物(Y4)、游离氨基酸(Y5)、尼古丁(Y6)、蛋白质(Y7)、淀粉(Y8)、多酚(Y9)、有机酸(Y10)、钾氯比(Y11)、施木克值(Y12)进行全部进入法(enter)回归分析,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植烟土壤有机氮(X1)、碱解氮(X2)、铵态氮(X3)、硝态氮(X4)等4个氮形态与烟叶中化学成分全氮(Y1)的回归极显著,对各自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由标准偏回归系数(Beta)可知,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有机氮(X1)>碱解氮(X2)>铵态氮(X3)>硝态氮(X4);R2=0.887,说明该方程可解释总体方差的88.7%,方程的线性拟合度很好。另外,4个氮形态对烟叶中化学成分淀粉(Y8)、石油醚提取物(Y4)的作用都达到显著水平,对多酚(Y9)、有机酸(Y10)、游离氨基酸(Y5)、尼古丁(Y6)、蛋白质(Y7)的作用都达到较为显著水平,而对总糖(Y2)、总还原糖(Y3)、钾氯比(Y11)、施木克值(Y12)的作用显著水平较低,方程的线性拟合度不高。

2.1.3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的逐步回归(stepwise)法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回归方程的显著性,用逐步回归(stepwise)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氮形态对总糖(Y2)、总还原糖(Y3)、蛋白质(Y7)、钾氯比(Y11)、施木克值(Y12)的作用显著水平较低,用逐步回归(stepwise)法无法得到结果,被剔除。而有机氮(X1)对叶中化学成分全氮(Y1)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多酚(Y9)、有机酸(Y10)、游离氨基酸(Y5)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碱解氮(X2)对叶中化学成分淀粉(Y8)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尼古丁(Y6)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硝态氮(X4)对叶中化学成分石油醚提取物(Y4)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

2.2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评吸质量的分析

2.2.1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评吸质量的相关分析。将土壤有机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总氮与烟叶评吸结果中的香气质、香气量、余味、杂气、刺激性、劲头、评吸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见表4。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氮形态与香气质、评吸总分、劲头、杂气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余味、香气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与刺激性相关性较小。另外,总氮与香气质正相关性最显著,有机氮与余味正相关性最显著,碱解氮与劲头、香气量正相关性最显著。与评吸总分相关性排序为:总氮>碱解氮>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2.2.2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评吸结果的全部进入法(enter)回归分析。将土壤有机氮(X1)、碱解氮(X2)、铵态氮(X3)、硝态氮(X4)等4个形态与烟叶评吸得分香气质(Z1)、香气量(Z2)、余味(Z3)、杂气(Z4)、刺激性(Z5)、劲头(Z6)、评吸总分(Z7)进行全部进入法(enter)回归分析,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列于表5。4个氮形态对烟叶评吸得分香气质(Z1)、评吸总分(Z7)的影响都达到较为显著水平,而对杂气(Z4)、劲头(Z6)、余味(Z3)、香气量(Z2)、刺激性(Z5)的影响显著水平较低,方程的线性拟合度不高。

2.2.3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评吸结果的逐步回归(stepwise)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回归方程的线性拟合度,用逐步回归(stepwise)法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氮形态对香气量(Z2)、刺激性(Z5)的影响显著水平最低,用逐步回归(stepwise)法无法得到结果,被剔除。而有机氮(X1)对香气质(Z1)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劲头(Z6)、余味(Z3)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碱解氮(X2)对评吸总分(Z7)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杂气(Z4)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结论与讨论

对云南玉溪植烟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以及烟叶评吸质量进行相关分析,然后应用全部进入法(enter)进行回归分析,最后用逐步回归(stepwise)求得了土壤氮形态与烟叶化学成分以及烟叶评吸得分的量化方程。结果表明:各种氮形态与烟叶中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有机氮贡献率最大;有机氮对多酚、有机酸、游离氨基酸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与游离氨基酸呈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碱解氮对叶中化学成分淀粉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呈显著负相关,对尼古丁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硝态氮对叶中化学成分石油醚提取物的作用达到显著水平,且呈显著负相关。4个氮形态对烟叶评吸香气质得分、评吸总分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有机氮对香气质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劲头、余味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碱解氮对评吸总分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杂气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研究发现,该地区植烟土壤氮形态对烟叶中全氮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对香气质得分、评吸总分的影响达到显著正相关。对烟叶化学成分及评吸质量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最高的是有机氮,其次是碱解氮,再次是铵态氮和硝态氮。这个结论似乎与很多研究者所述的烟叶吸收的主要有效氮源是无机形态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结论相悖,其实不然。土壤中的氮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循环过程,该过程是氮素不断进行生物、生物化学、化学、物理、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进行氮素形态变化的过程。土壤中无机氮的转化途径是多方面的,施到土壤中的无机氮素可快速转化成某种形态有机氮,新形成的这种有机氮包被在土壤矿物-有机复合体或团聚体的表面,具有较高的活性和循环速率,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有机态氮又会矿化释放出无机态氮,因而这种有机态氮处于不断转化循环之中,这种特殊的有机态氮就构成土壤有效氮的暂存“过渡库”。“过渡库”对土壤有效氮的循环和供应具有调节作用,因而影响土壤无机氮素或肥料氮的利用率。有学者研究表明,无机氮只占烟草吸氮的18%~20%,烟草吸收的氮素主要通过土壤或外源有机物中有机氮的矿化而获得[10]。而碱解氮包括无机矿物氮和部分有机质中易分解、比较简单的有机态氮,是铵态氮、硝态氮、氨基酸、酰胺和易水解的蛋白质氮的总和,其易被烟草吸收,对烟叶化学成分贡献率排名第2。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对烟叶化学成分及评吸质量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最高的是有机氮,其次是碱解氮,再次是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结论是合理的。

4参考文献

[1]李志洪,赵兰坡,窦森.土壤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杨春霞,李永梅,洪常青.不同形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烤烟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4(4):18-21.

[3]王艳杰,付桦.雾灵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的关系[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S1):85-90.

[4]曹志洪.优质烤烟生产的土壤与施肥[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蔡晓布,钱成.氮肥形态和用量对藏东南地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66-70.

[6]唐经祥,何厚民,江理论.不同施肥因素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1):37-39.

[7]曹一雄.铵态氮和硝态氮对烤烟产量的影响[J].烟草情报服务,1987(10):12.

[8]肖协忠.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李志辉,罗平.Spssfor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无机化学酸碱理论篇8

1、盐碱地种稻概述

1.1盐碱地种稻

盐碱地种稻是指在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土地上进行水稻种植。

1.2盐碱地分类

盐碱地可以分为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出苗率80%左右;重度盐碱地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介于二者中间为中度盐碱地。用pH值表示为:轻度盐碱地pH值为7.1-8.5,中度盐碱地pH值为8.5-9.5,重度盐碱地pH值为9.5以上。

1.3盐碱地改良注意事项

注意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造成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

2、盐碱地改良方法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盐碱地改良和利用技术已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以物理改良、水利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为核心的四大治理体系。在此主要就灌溉洗盐、整地改良、合理培肥等方面进行论述。

2.1灌溉洗盐

通过灌水措施使土壤盐分溶解、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

同时要加台土地平整,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

2.2整地改良

要深耕深翻、适时耙地。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为地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翻耕能疏松耕作层,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控制土壤返盐。盐碱地翻耕的时间最好是春季和秋季。春、秋是返盐较重的季节。秋季耕翻尤其有利于杀死病虫卵,清除杂草,深埋根茬,加强有机质分解和迟效养分的释放,所以值得提倡。

适时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起到防止返盐的作用。耙地要适时,要浅春耕,抢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湿。

2.3合理培肥

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有机无机相结合。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并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抗盐能力。腐殖质可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从而使孔度增加,透水性增强,有利于盐分淋洗,抑制返盐。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加速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对盐碱地采取绿化措施,种植耐盐碱的植物,能够起到很好的培肥土壤作用。

化肥对改良盐碱的作用也很重要,化肥给土壤中增加氮磷钾,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耐盐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作物产量,多出秸秆,扩大有机肥源,以无机促有机。施用化肥可以改变土壤盐分组成,抑制盐类对植物的不良影响。施用化肥时要避免施用碱性肥料,如氨水、碳酸氢铵、石灰氮、钙镁磷肥等,而应以中性和酸陛肥料为好。硫酸钾复合肥是微酸性肥料,适合在盐碱地上施用,且有改良盐碱地的良好作用。

3、盐碱地改良种稻的实践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杜蒙、林甸等地实施了盐碱地改良种稻项目,初步探索出了重度盐碱地改良种稻的处理方法。

3.1解决盐碱地育苗问题。选择耐盐碱的水稻品种,实行客土育苗,大棚大钵体培育带蘖壮秧,提高水稻的耐盐碱能力,育苗用水为深井水。

3.2解决盐碱高问题。一是水利措施。灌排相间,单排单灌,并增设强排泵站,便于洗盐碱,防止暴雨内涝,及时排除明水;二是改良土壤。大量应用牛粪等生物有机复合肥、盐碱地改良剂、沸石粉、稻壳粉等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采取秋翻地,通过冬季冻融交替,提高洗盐排碱效果;三是酸化措施。水稻生长关键阶段用稀硫酸调整pH值,排水后施酸调整,减轻危害。

3.3解决本田盐碱危害及肥料固定问题。主要采取有机、生理酸性肥料,生物有机复合肥、盐碱地专用肥,大颗粒缓释肥料,增施磷肥和锌肥。施肥方法主要采取少施肥、勤施肥、叶面肥等相互配合。

无机化学酸碱理论篇9

酸碱盐是初中教材的重点也是复习的难点,以往的复习常常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知识要点、考点,学生因被动地接受听得无精打采,要么敷衍了事,要么自顾自地做其他事情,课堂效率大打折扣。而改变这一现状的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还课堂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做学习的主人,学习将是高效的。在此,本人结合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复习简单阐述一下。

酸碱盐复习中比较困难的是让学生学会判断物质间能否反应,能否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如在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我给学生罗列以下物质:酸(以盐酸为例),碱(以naoH、Ca(oH)2溶液为例),盐(以na2Co3、CuSo4溶液为例),可供选择的物质: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Fe、Cu、Fe2o3、Cuo、Co、Co2、稀H2So4、Ca(oH)2溶液、naCl溶液、na2Co3溶液、CaCl2溶液、CaCo3。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碱与盐类同):

1.盐酸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写出对应的方程式,注明反应类型。

2.从反应物的类别上小结盐酸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并思考该反应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3.以上哪些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小结复分解反应的类别及条件(可用图示表示)。

4.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鉴别硫酸和Ca(oH)2溶液?

循着这些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发现、辩论、归纳出酸碱盐反应的特点,最后由各小组展示成果。如:Fe能与盐酸反应而Cu不行,总结出只有活泼金属(H前)才能与酸反应;Fe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Cu不行,说明金属与盐溶液置换时应遵循前置换后的规律;na2Co3能与Ca(oH)2溶液、CaCl2溶液反应却不能与CaCo3反应,总结出碱盐、盐盐反应,反应物应可溶;na2Co3能与CaCl2溶液反应却不能与naCl溶液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需要的产物有水、气体或沉淀等。这些规律通过学生自己的总结就会记忆深刻,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整个课堂都充满活跃的气氛,学生在讨论中也会有不同的提高,成绩优秀的可以锻炼自身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不足的可以通过小组互助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巩固基础。

当然,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要以之为核心,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能力,从更深的层次和角度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学有收获。因此,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巩固还应结合具体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审题、找题眼、设计解题思路、正确表述的能力。如2011年中考出现的一题,这条题目综合考察了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CaCl2CaCo3Ca(oH)2

B.agno3Fe(no3)2Zn(no3)2

C.nano3naoHna2Co3

D.Fe2o3FeSo4Fe(oH)3

浅析:首先我们看一下a选项:CaCl2CaCo3,属于复分解反应类型转化,我们可以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反应物间互相交换成分,将题型变式为CaCl2+CaCo3+,通过观察我们很快就能发现反应物中缺的物质必须是含Co32-的某种可溶性的盐,如na2Co3或K2Co3,这种物质存在且能满足反应的条件,因此CaCl2CaCo3是可以一步实现的,以同样的方法判断CaCo3Ca(oH)2,变形为CaCo3+Ca(oH)2+分析得出反应物应是碱,碱、盐反应要求反应物均可溶,而CaCo3显然是难溶物质,反应物条件不满足,反应无法进行,CaCo3Ca(oH)2无法实现一步转化,而通常情况下我们遇沉淀都是加酸溶解的,因此排除a;同样我们分析B,就发现agno3Fe(no3)2可以加Fe,Fe(no3)2Zn(no3)2可以加Zn,均可行,B正确;C选项中nano3naoH,通过变形我们发现反应物必须是可溶性的碱,如naoH等,但是交换产物后生成物中无沉淀、气体或水,条件不满足,不能转化,排除C;D中Fe2o3FeSo4,金属氧化物可用酸反应,反应物可用硫酸,产物应为Fe2(So4)3,不能为FeSo4,无法实现,排除D。从此题可看出酸碱盐知识基础掌握得牢不牢是解题决胜的关键。

无机化学酸碱理论篇10

【关键词】甲醇;无二氧化碳水;指示剂;酸碱物质

1前言

精甲醇中酸碱质量分数是衡量甲醇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后续产品和后续工艺(如mtp(甲醇制丙烯)、pom(聚甲醛)等)对甲醇越来越高的要求,按照GB338-2011仅分析游离酸碱已不能满足工业需要,故其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时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现根据分析需求对其分析方法进行探讨。

2过程分析

针对GB338-2011中游离酸碱的测定步骤,本文将从无二氧化碳水的使用、指示的选择、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几个方面来进行试验。

2.1无二氧化碳水的使用

常压下空气中的Co2在纯水中的溶解度25℃时为0.436毫克/升,35℃时为0.331毫克、升,通过碳酸水溶液离解常数来计算,这种情况下溶液的pH值约为6.74。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发生下列电离平衡,如式(1)和(2):

Co2+H2oHCo3-+H+(1)

HCo3-Co32-+H+(2)

本实验室使用除盐水制取无二氧化碳水,因除盐水为工业用水,其pH控制在8.5-9.2,为弱碱性水。故打破了水的离解动态平衡,即反应将向式(3)的右边进行,这将促进式(1)和(2)也向右侧进行,进而加大了Co2的溶解度,直至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游离Co2酸度,可以酚酞(pKHin≈8.3)为指示剂测得。

H++oH-H2o(3)

由上可以看出Co2对水的pH的影响较大。通过实验也可得知,当水中溶有微量Co2时,用溴百里香酚蓝指示剂检测,显黄色,为酸性,这与理论计算pH值相符,但用pH计所测pH仍为8左右。

此时,pH计失真。为了验证实验的可靠性,采用pH计和溴百里香酚蓝指示剂同时对从管道流出的除盐水和用容器盛装的除盐水进行比对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论证了实验的可靠性,即此时水的pH与溴百里香酚蓝所测的结果相近。

除盐水pH计溴百里香酚蓝

从管道流出的8.0-9.5蓝色

容器盛装的8.0-9.5黄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实验室用除盐水制得的无二氧化碳水显弱碱性,加入溴百里香酚蓝应显蓝色,而实际是显黄色的。为了防止除盐水中oH-的干扰,最好采用纯水(pH=7)制取无二氧化碳水。

2.2指示剂的选用

在本实验中,由水中全碱度的测定和水中游离Co2的测定可以想到,溴百里香酚兰指示剂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误差。因溴百里香酚兰的变色范围为6.0至7.6,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游离酸时,到达终点pH在8.3左右,即近似等于试样中存在的几乎所有的氢氧化物和一半的碳酸盐及二氧化碳已被滴定,则可选用颜色突变点在7至10范围内的指示剂,如酚酞等指示剂。用硫酸标准溶液滴定游离碱时,到达终点pH应在4.5左右,可认为近似等于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已被滴定,则可选用颜色突变点在4至7范围内的指示剂,如甲基橙等指示剂。或者采用多组混合指示剂,即由酚酞、百里酚蓝、溴百里酚蓝、甲基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配制成的指示剂,这种混合指示剂指示终点更明显,误差会更小。

2.3酸碱性的鉴别

由于无二氧化碳水在实验中只是稀释的作用,为了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在滴定前应用干燥洁净的小烧杯盛装甲醇,对其酸碱性进行鉴别。然后再进行分析操作。

在进行酸碱性鉴别后,对于显酸性的甲醇样,可取50ml无二氧化碳水,用硫酸滴至黄色后再用氢氧化钠反滴至浅蓝色(为了掩蔽除盐水中oH-的干扰),再加入50ml的甲醇样,用氢氧化钠进行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显碱性的甲醇样滴定方法同上。

3甲醇中酸碱物质分析

在本实验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影响和游离酸碱形成缓冲溶液而相互干扰,使得通过滴定得到的结果误差太大,且结果仅仅代表了甲醇的酸度(或碱度),并没有切实反映出甲醇中酸碱等有机杂质的具体含量,使得甲醇中游离性酸碱的测定仅监控了精馏塔操作控制的好坏,而作为后续工艺的原材料,其品质并未得到保障。

在甲醇实际生产过程中,当合成气中水分含量较高时,会产生甲酸、乙酸;合成的甲醇又含有二甲醚、甲醛、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醛、甲酸甲酯等轻组分,在预塔进行脱除并不完全,又会影响精甲醇的酸度;在常压、加压塔加入烧碱后,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等水解产生甲酸、乙酸。综上,我们可以知道甲醇中含有哪些酸性物质。

反应过程所用到的水中含有碱性物质,原料气中可能含有氨,以及压缩机漏气等都有可能产生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等,还有催化剂中挥发的物质中也可能含有碱性物质,这些均是精甲醇中碱性物质的来源。

通过对工艺生产过程的研究,我们推算出甲醇中含有哪些杂质,再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对相关组分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控制工艺条件,以利于后续生产。

4结语

由于国标测定的误差太大,同时二氧化碳的干扰很难消除,并且指示剂的误差也较大,故此滴定分析方法不是很理想。如果本厂的精甲醇仅外销,可采用更换指示剂、采用纯水(pH≈7)制取无二氧化碳水、规范分析手法等方法来完善此分析方法。

如果精甲醇要用于生产丙烯和甲醛,则可按照后续产品的生产对甲醇产品中含有的各种杂质种类及其具体含量的要求,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鉴于分析室拥有岛津和安捷伦气相色谱仪的有利条件,可购买合适的色谱柱(如gdx(或plot)类色谱柱),选择合适的色谱条件,采用FiD检测器,即可同时分析精甲醇中甲酸、乙酸、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另外还可同时分析精甲醇中其它杂质如乙醇、甲醛、异丙醇、丙酮和甲酸甲酯等。若需分析水含量,还可采用tCD检测器。这只是笔者的看法,关于实验效果还在进一步的论证中。

参考文献:

[1]孙斌,贺丰,林敏,袁利忠.精甲醇质量控制浅述[J].中氮肥,2006(03).

[2]李珠.水冷发电机定子线芯的化学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