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十篇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十篇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4:22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产权集团化证券化

一、产权的股份化

银行业具有相对较高的风险性,同时要求有大量的自有资本金,这些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一般应是多元化的,这也能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保证,尤其是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和防范风险的约束机制。因此体制改革问题可以说是国内银行,尤其是非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1、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

目前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是关键在于改革方案的设计与选择,从而能够有效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对此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按地区或按业务分拆上市,另一种是整体改制上市。考虑到银行业的规模效应十分显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合并,分拆将减弱国有银行在规模上的竞争优势;其次我国银行普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若只将经营情况较好的分行分离出来上市,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不利于银行整体的长远发展。因此通过对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整体改制上市的可行性较强,所需要的时间必然更长一些,而且必须先切实解决好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对长期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的处理。

2、发展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

一个完备的金融体系是由少数较大的银行和大多数中小银行组成,银行的资本构成也具有多样性,目前我国的银行资本仍主要由国家投入,缺乏民间资本的参与。因此发展民营股份制银行成为金融界的热点之一。由于银行有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新的商业银行,其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元人民币,且银行对经营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民营资本自行发起设立新的民营银行有一定的难度,也必须十分谨慎。目前发展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吸收民间资本入股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人民银行正在鼓励各家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通过增资扩BR来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而进行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是解决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情况复杂,其产权主体较为混乱,在具体操作上应首先对清理整顿后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企业、城乡居民个人等的资本金,组建成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二、经营的集团化

中国加入wto以后,以“分业”为背景的国内银行业面临着以“混业”为背景的跨国金融集团的强有力的竞争,实行经营的集团化,即构建金融控股集团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

虽然目前金融控股公司在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中信、光大、平安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直接控股其他金融企业的金融集团,国有银行通过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的投资银行转变而来的金融控股集团,也有通过各种形式控股多类金融机构的工商企业集团,这说明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新的组成部分,它采取“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形式,以资本为纽带,控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等金融机构,母公司一方面可以对各子公司进行资本调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子公司之间在业务、技术上的合作,从而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经济以及风险分散等混业经营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三、资产的证券化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外资银行;金融领域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5―0023―03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当代社会结构正在变得愈来愈复杂,商业银行和其他许多国际企业一样,自身经营规模愈来愈大,企业的活动也随之变得多样化,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在各方面都显得日益密切。因此,可知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将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渐扩大化。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些的时代性特征和这样一些显著的发展趋势,使得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议论,变得更加复杂和更具挑战性。

一、全球化发展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无疑,本世纪初的几十年是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加快了我国企业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制定和实施海外扩张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如中国海尔集团、奇瑞汽车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联想集团等等,均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实现跨国经营和全球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之中。这种银行国际化可以包含有两种战略模式,即引进外资银行和本国银行跨国经营。正如前面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影响力逐步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的分行和代表处等机构也初见规模,发展速度同样也十分迅速。例如,截至目前,中国银行的海外机构最多,在欧美、港澳、亚太地区拥有分行、附属企业或代表处,总数已经达到559个,海外总资产已达1400亿美元,海外雇员约2万人;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机构总数也已经超过70个,其中通过兼并或收购在海外拥有的附属企业已近60家,如在香港和伦敦分别拥有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等附属金融机构,海外总资产已经达到600多亿港币;中国建设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总数为9个,海外分行总资产达70多亿美元;中国农业银行也在海外建立6个分支机构。另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有几家在海外拥有分支机构,其中交通银行6个,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招商银行分别3个。总体上,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还十分有限,由于业务品种单一,主要服务于华人社区和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基本处于边缘银行的地位,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跨国购并也在迅速发展,可以预见,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步伐势不可挡。

伴随着国际化扩张战略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更加严峻的社会责任挑战:在国际市场上,将面临国际社会如潮似涌的社会责任运动的深远影响,不认真对待社会责任问题,将可能意味着国际战略的最终失败;在国内市场上,将面临国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责任呼声的强大召唤,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义务,将意味着逐步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制定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多层次的社会责任战略,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社会责任标准进行业务管理和提供金融服务。在国内市场,商业银行等企业需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义务,以便能够顺利地与国外战略投资者开展战略联盟与合作发展,但同时还应对战略投资者最低和最高持股或减股进行明确的规范,防止其短期行为可能对我国银行和客户利益造成的不利影响,以便真正能够赢得国内客户的认可和信赖,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在国外市场,我国商业银行等企业需要遵守经营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规,保护当地环境,保护当地劳工权益,尊重员工文化多样性,改进当地就业水平,参与当地社区服务项目,支持当地慈善事业等,以便不断改善自身形象和信誉,增强利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并实现与当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和共赢发展。

二、新技术应用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如金融服务电子化和办公自动化,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体系,高效的机器设备和电子清算网络正在代替人工处理存款、贷款、清算和咨询等业务。例如,atm自动取款机可以提供24小时不间断优质服务;poS终端机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的购物和消费。事实上,当代的商业银行正在演变成一种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电子化交易等正在一步一步地取代劳动密集型的营业网点或众多的银行职员参与的服务功能。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单位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大量裁减剩余员工的社会责任问题,如机器取代人,造成大量员工丢掉饭碗,导致一些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另外,新技术的应用也给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另一个挑战是:安全隐患问题,例如,如何确保客户个人信息的保密和不被泄露,如何确保客户资金的安全等。如果商业银行不能确保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安全的和保密的,即意味着商业银行没有履行好自己对客户的社会责任。无论如何,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正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业务品种和服务功能的重大变化和飞跃,这一发展趋势已经引起当代银行家的密切关注。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顺应潮流,广泛应用电子化和其他新技术,才能适应新时代金融业发展的要求,也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但同时,商业银行还必须认真解决好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问题,以便能够真正借助最新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管制放松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金融管制放松(Deregulation)最初起源于上个世纪末期的美国,随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纷纷仿效,加入到了这场金融管制放松的潮流之中,现这一发展趋势已经波及整个世界。例如,为适应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取消了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interestrateceiling)和交易账户不计利息的有关规定,以使商业银行可以拥有更大的利率自,并使存款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利率回报;放开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制,允许存款机构和信贷联盟从事综合商业银行业务;允许商业银行通过持有其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任何企业的一定量的股票,成立银行持股公司(BankholdingCom-pany),开创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或混业经营的格局。在我国,随着经济和金

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管制放松也将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和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同样会带来更大的社会责任挑战。

金融管制的放松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说它是一种机遇,是因为它从法规层面上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使银行可以开展多种经营,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业务收入来源和盈利水平;说它是挑战,是因为它使得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性成为现实,从而必然导致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的进一步提高。伴随着金融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客户的闲置资金和服务需求必然流向那些回报率高和服务水平优的金融产品,客户忠诚度将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哪里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存款利息高,那里的客户资源就会丰富;哪里的银行优惠待遇多,那里的客户就多。另外,利率的市场化趋势也将使广大客户变得成熟和理智起来。也就是说,客户对利率的敏感性逐步增强,过去那些“忠诚、稳定”的客户也可能变得“摇摆不定,唯利是图”。在我国,银行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且银行机构众多,加上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和对客户的过分“受宠”,这一发展趋势也比较明显。例如,为承揽一笔业务,商业银行有时须向客户或有关企业负责人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通过这种违背社会责任道德标准的做法承揽业务,以换取短暂的、并不牢固的客户关系。总之,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客户忠诚度的下降正在给我国银行的社会责任价值观带来严峻的挑战。

从另一个角度讲,伴随着金融管制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问题也必将面临其他更大的挑战:一是金融管制放松将使得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合谋串通的机会增大,例如,商业银行可以与其持股的证券公司联合起来,通过私自融资安排故意操纵股票或债券市场,赚取非法利润;二是混业经营制将使得商业银行形成庞大的金融集团成为可能,例如,商业银行作为庞大的垄断集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可能会对政府政策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从而使政府的管制能力下降,银行自身的道德风险增强。在上述两种情况出现时,均可能在侵害客户利益的同时,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情况严重之时,均可能导致经济或金融危机,危机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人力资源变化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关于人力资源的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下列几种情况:一是人类社会正在进入老龄化时代,大龄员工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口学家估计,到2025年,许多国家的老年人口将是今天的两倍;而且到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的人口将可能首次超过儿童的人口。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从企业内部来看,面对可能出现的员工老龄化及技术员工短缺问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老年银行职员的问题,比如说,需要增加投入关注老年职工的退休养老金、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福利等问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员工教育和培训支出,更新老年员工的知识结构,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管理者和技术员工等。从企业外部来看,面对人力资源的变化趋势,商业银行需要加大投入,研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开发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年金服务、基本生活必需品贷款、基本生活金融服务(BasicLifelineBanking)等,以适应市场需要变化趋势,同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义务。基本生活金融服务事关贫困人口在无法获得基本银行服务的情况下是否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或有学上的问题(peterRose,1998,pp393)。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商业银行在承担更大风险和关注更多社会问题之间作出合理的道德决策。

二是员工流动性加快,工作稳定性降低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前进,当代新员工,特别是年富力强的高学历或高素质员工,在不同单位之间频繁跳槽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将会给未来的商业银行等广大企业带来严峻的考验。这种挑战可以体现在:如何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社会责任贡献,以留住优秀人才,为我长期服务;如何通过制度建设防止跳槽员工泄露商业机密或拉走高价值客户,以减少违背道德的行为发生;同时又如何通过人力资源外包(outsourcing)和其他灵活用工形式,并制定人力资源“软硬面”战略,解决可能随时随地出现的人力资源匮乏和危机问题。

人力资源外包本身也可能带来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新问题,例如,商业银行将原来由自己员工亲自担任的工作任务,通过合约分包给专业程度更高的其他企业员工代为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那么,这样做就可能意味着银行的一部分原有职工将丢掉自己的饭碗。另外,使用其他形式的灵活用工,也同样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社会责任的巨大挑战。这是因为,大量使用临时工和季节工(这些临时工的社会福利保障本身就是一大社会责任问题),以提高银行效益,将可能意味着正式工作岗位的减少以及一部分正式工的下岗。

三是员工持股者数量增加,雇主和雇员新型关系不断出现。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许多银行员工的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员工既是银行的一般雇员,同时又是银行股票的持有者或所有权人。这种新型雇佣关系也将给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带来诸多的新挑战。例如,银行管理者不能再简单地把员工看成是可以随意支配的“上下级”关系,而是需要处处征求其意见的“同等地位”的伙伴关系。在这种新型伙伴关系下,银行管理者对员工将可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义务,如需要更多地让员工参与决策,更多地下放权利给基层,更多地关注员工的社会福利待遇等。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分业经营

一、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兴起的动因

实行混业经营是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需要。如今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于狭小,制约了盈利能力提高,限制它的竞争力。加入wto后,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银行中有一大部分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综合性的全能银行,它们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其本身经营的多元化带来的高抗风险能力,以及跨国公司内部的补偿机制带来的灵活策略。这给我国的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我国银行业应该寻求良好时机,打破分业限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2.实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长期以来,我国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上,这种情况必然使商业银行风险增大,效益下降,竞争能力受到限制。而在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的相互融合可以产生优势互补、连动效应,依靠业务交叉而创新的中间业务来实现多渠道获利,以此提高金融体系的整合度。同时,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实现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可有效地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

3.发展混业经营可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金融业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关键在于能否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高效、准确的服务并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一方面,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可以为现代个体消费者提供一条龙的理财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并建立起长期的客户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随着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经营和大规模资产重组,它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所以混业经营便成为适应客户需求的一种主流趋势。

4.发展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风靡全球,突破了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非银行金融机构依靠金融创新逐渐发展壮大,而商业银行则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在金融创新方面没有大的作为,其经济效益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下出现普遍下滑。另外,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也越来越偏向于直接融资,造成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规模逐渐缩小,利润下滑。商业银行开展混业经营,可将各种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组合,利用多样化经营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效用来降低成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5.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实行混业经营。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而资本市场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业务精通、技术高超的投资银行的。目前我国的投资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业务主要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的自营和经纪业务,对于一些被西方投资银行器重的兼并、重组、项目融资业务涉足较少,已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从商业银行直接得到投资的渠道被分业的规定所限制,券商只有违规拆借或挪用客户资金,带来了隐含的高风险。总之,中国投资银行业需要商业银行资金的支持,从长期来看,混业经营有利于对资金的有效配置。

6.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银行业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及网络银行的迅猛发展为“金融百货公司”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而融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综合银行,通过业务上的交叉和创新,能实现金融产品效率最大化,从而比分业经营制度下的专业行更具竞争力。金融全球化的实质,一方面是金融活动跨越国界,另一方面是金融活动按同一规则运行,还有一方面是在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同质的金融资产在价格上趋于等同。这也促进了混业经营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目前,从各国混业经营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1)一步到位的德国全能银行模式;(2)金融机构出资新设金融混业机构的日本模式;(3)美国的“母分业,子混业”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美国模式更加适合中国。首先,美国“先混后分再混”的发展经历与中国相类似;其次,美国模式对解决我国监管能力与金融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再次,我国在向混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条件不够成熟,不宜选择一步到位,容易激化矛盾的其他模式;最后,选择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有助于通过金融机构整合,实现我国金融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建议

1.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金融制度。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多种金融业务交叉,多个业务部门和利益主体的存在会产生大量风险,如何防范风险,保障金融安全运行,必须依赖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金融制度。

2.建立严密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的行为更为复杂,风险程度更高,这就需要一套严密而高效的监管体系对其进行监控。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国家审计署,特别是银监会的金融监管作用,落实责任。国家审计署的责任在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避免国有资产发生流失,同时要求尽可能的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责任主要在于规范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操作,防范不规则操作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3.商业银行应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商业银行应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加快金融业务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拓展金融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外部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同时也应注意只有建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才能使银行有足够的能力从事多元化经营,这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条件。

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全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商业银行等经济主体公平地参与竞争,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发展,资金自由流动并且得到有效利用,是资本市场发展必然趋势。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由于发展时间晚,整个体系还处于不完善之中,大幅震荡时有发生,因此,完善资本市场是我国金融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信用是经济社会存续的基础,而我国目前社会诚信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这需要将所有金融主体纳入体系内监督,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文静,崔秀丽.混业经营———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大庆社会科学,2007,(4).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篇4

2015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拉开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序幕,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自然首当其冲。2015年,交通银行的首次试水拉开了国有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序幕。2016年,国家陆续出台的《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加快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各国有商业银行跃跃欲试,混合所有制改革迫在眉睫。

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除了外在的各方面压力,还有来自银行自身的内部问题。据统计,银行业的市场空间已经趋于饱和,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极大挑战,而盈利能力是决定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杜邦分析法是分析企业、上市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的常用方法,本文在经过一定的改进后,找到了更加适合于金融机构的分析模式,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分析提供了借鉴。

一、杜邦分析模型概述

(一)杜邦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杜邦分析模型是?牟莆窠嵌瘸龇⒗雌兰燮笠导ㄐУ囊恢志?典方法。它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逐层分解,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经营者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净资产收益率是杜邦分析模型的核心,它反映了所有者投入资金后的盈利能力,以及企业在投资、融资、资产及业务等方面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进一步拆分为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所有资本的盈利能力;权益乘数则反映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程度的高低。资产收益率再分解为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反映了资产的周转程度,即资产在企业中是否充分利用及有效运转。销售净利率反映了每单位的销售收入为企业带来多少净利润。图1为传统的杜邦分析模型的分解图。

(二)建立商业银行的杜邦分析模型。传统的杜邦分析模型一般用于企业或上市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的财务分析。鉴于商业银行在经营环境、盈利模式及财务特性等方面有别于非金融机构,所以利用传统的杜邦分析模型来分析和研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不恰当的。传统的杜邦分析模型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核心,因此,本文沿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分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独特的盈利模式,调整了资产收益率中的各项指标,以构建适合商业银行的杜邦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二、案例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2005年10月28日,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27日,成功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日挂牌上市。经过持续努力和稳健发展,工商银行已经迈入世界领先大银行行列,拥有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15年工商银行获评《欧洲货币》“全球新兴市场最佳银行”,连续三年位列《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和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首。良好的经营业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标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随着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激烈,工商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盈利能力是否也受到了影响?本文选取工商银行近十年(2006―2015年)的数据,以改进后的杜邦分析法为理论基础,分析其盈利能力,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盈利模式分析。

1.资产收益率。又称资产回报率或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利用资产创造的利润越多,整个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越强。研究期间内,工商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前三项加总指标即净利息收益率、中间业务收益率和其他非利息收益率均呈总体上升的态势,但净利息收益率在2014年和2015年出现明显回落。作差的三项指标基本保持稳定,但营业支出/资产总额在2014年和2015年呈现上升的态势。根据商业银行杜邦分析模型的计算关系,这两项指标的异常变化导致了工商银行资产收益率的下降。由此可见,工商银行对资金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业务发展较为稳定,但收益能力有下降的趋势。如表1所示。

2.权益乘数。权益乘数表示资产总额相对于股东权益的倍数,权益乘数越大表示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越小,企业负债程度越高。但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由上页图2可知,工商银行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利息收入,即依靠客户存款,客户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盈利关键,商业银行只需支付很少的资金成本,便可吸收存款,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放贷,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在商业银行里表现为负债。从上页表2权益乘数分析指标中可以看出,工商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负债(负债=资产总额-股东权益),2006―2015年期间,权益乘数保持在12%―16%之间,特别是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权益乘数表现依旧强劲,表明工商银行的负债盈利能力是较强的。但自2011年开始,工商银行的权益乘数逐渐下降,说明其以利息收入为主的负债盈利能力受到了挑战。

3.净资产收益率。如上页表2所示,工商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在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的共同作用下,也呈现出前期稳定增长,后期回落的态势。但净资产收益率在2006―2015年期间一直维持在10%以上,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较好的盈利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工商银行的盈利模式是以负债业务为主,通过吸收客户存款为公司提供充足的资金用来借贷,以提高公司的净利息收入。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变和利率市场化变革,银行间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愈来愈小。因此,工商银行必须拓展业务范围,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因此,本文对工商银行的收入和支出结构进行剖析,为工商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二)要素构成分析。根据改进后的适用于商业银行的杜邦分析体系,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应重点分析这两项业务的构成。

1.营业收入的结构和增长分析。工商银行的收入结构主要包含三部分: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从表3的收入增长率分析来看,2006―2015年期间工商银行三大类收入都有所增长,但受制于经济形势和营业规模扩张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由图3可知,以净利息为主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了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主力。由于净利息收入主要取决于生息资产收益率和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影响,波动一般较小,而且受经济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不大。但近年来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呈显著的增长趋势,且在营业收入结构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至2015年,已经接近30%,这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地位提高的现状相符。可见,发展中间业务和其他非利息收入业务给工商银行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未来盈利能力得以持续、稳定的增长。

由于非利息收入存在很多负面效应,其盈利性和波动性还受到很多质疑。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的结构比例关系。由图4可知,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以银行卡(平均约20%)、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平均约22%)、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平均约25%)、投资银行(平均约21%)、对公理财(平均约9%)等为收入来源。其中,银行卡业务在2006―2015年间呈现上升的态势,其他业务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卡业务收入的贡献度在总体中间业务收入中较高,与中间业务收入的发展趋势类似。

2.营业支出的结构和增长分析。工商银行主要的营业支出为业务及管理费、资产减值损失和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如表4所示,总体研究期间内,各项营业支出没有稳定的发展规律,但近五年来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和其他业务成本的增长率大致呈下降趋势,只有资产减值损失呈上升态势,与营业成本的发展趋势相同。由图5可知,2006―2015年营业支出结构中占比最大的为业务及管理费,与营业税金及附加共同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与营业支出的发展趋势相反;其他业务成本占比最低,但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资产减值损失呈现先降后升的发展态势,与营业支出相同。这说明资产减值损失的权重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i业支出的情况,近几年营业支出的增加主要缘于资产减值损失占比的增加,反映在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即为不良贷款率的增加,这与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大幅开展贷款业务、贷款审批放宽等因素有关,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债转股政策的开展。

三、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以本文构建的适合商业银行业务特点的杜邦分析法对工商银行进行盈利能力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的发展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应对时代变化。

(一)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构建多元化盈利格局。可以从理财、支付、信贷以及建立信用评估体系等方面综合考虑,不断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推出新颖的、操作简便的资产业务、投资理财业务、咨询业务等,重视盈利能力强的中间业务,如银行卡业务。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把握市场和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广泛深入开展衍生品业务,开发新金融衍生产品,联合加快推动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成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力量,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性作用。商业银行以往主要是运用混业经营模式,增加了经营风险,导致金融秩序混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要想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必须要转变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模式,认知到运营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采用合理化的解决对策,采用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现状

通过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已经有大部分商业银行完成了投资入股金融租赁、投资基金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另外,也要求商业银行以外的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也需要结合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金融子行业进行优化战略布局,打造综合性的经营平台,与当前金融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商业银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断向综合经营银行金融方面进行不断的转化,扩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促使商业银行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商业银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品牌经营能力和客户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并且带动了非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与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放大了战略协同的作用,对提高抗风险能力,改善资产结构,确保盈利来源的多元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另外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性角度进行思考可知,商业银行在非银领域的布局存在较多不合理情况,商业银行的布局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效果不同,π幸档姆⒄够岵生较大的影响,导致整体的商业影响力较差。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受高度集权化管理背景影响较大,导致对子公司的考核机制存在严重的不灵活现象,导致商业银行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偏好,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协同效应。从总体角度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

三、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子公司与集团一体化之间的联系

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了“分业经营”框架,是金融环境变化发展的产物。给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充分的展现出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商业银行协同效应的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集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经营惯性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近年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更是占据了商业银行的较大版块,货币基金的突起,导致总体存款量大幅度增加,资本市场长期处于牛市,导致银行存款出现大量的分流现象。给商业银行的保存款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并且子公司无法与集团一体化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3]。

(二)对子公司的支持缺乏持续性

既定的考核方式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较多的不可预见行为。要想促进商业银行的利益最大化,需要强化商业银行的集团化渠道,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客户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子公司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密切关系,分支行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也需要借助合理的考核机制来实现,构建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Kpi考核指标,促进商业银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但是商业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分支行影响较大,子公司对商业银行的支持缺乏持久性。并且商业银行集团化的经营规模和考核制度也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导致商业银行总行对子公司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商业银行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大大下降,子公司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总行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无法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4]。

(三)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子公司发展不适宜

金融机构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受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影响较大,无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合理定位,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承担较大的风险。商业银行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与资本市场呈现出对接情况,导致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对风险管理水平起到了严重的制约性作用。基金、期货和信托等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长期脱离于商业银行总行,仅是沿袭总公司的文化和风险偏好,导致子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子公司的发展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

(四)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晰

金融集团自身的经营价值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率具有直接的关系,金融集团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要选择与一些实力雄厚和规模效应大的企业进行合作,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明确自身的职责权限,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各个子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的差异,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晰,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自为战,导致市场营销、产品研发、投资管理及后台运营等方面的资源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不相适应情况,无法促进集团内部资源的共享,导致资源出现分散化现象,集约化及集聚效应不明显,子公司的优势不突出,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不能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5]。

四、优化商业银行集团化运营和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子公司的控股权比例

商业银行在实施集团化运营和管理后,促进了集团化资源的共享,从全局性的角度对子公司进行合理的定位,展现出了资源共享优势。要求各个子公司需要做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集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给各个子公司提供便捷的服务,促进集团化整体核心凝聚力的提高。商业银行需要充分的展现出自身的核心能力,挑选出适宜子公司发展的共享部分内容,充分发挥战略投资对促进中小股东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商业银行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创新经营理念,提高集团化控股比例,降低行政管理所造成的法律风险。对调动子公司经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战略投资者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

为了提高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强化集团总部的集团化管理,需要突出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能力,做好集团的战略制定与评价工作,强化绩效考核标准,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管机制。同时,集团总部还需要以战略规划为中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对子公司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思维的转变。以客户利益为出发点,强化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突出产品的竞争优势,避免客户出现大量的流失。因此,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子公司的产品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内容,将政策优势逐渐向子公司倾斜,提高子公司对集团的贡献度[6]。

(三)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集F化经营环境

商业银行子公司所处于的经营环境与商业银行总部的经营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加大对子公司的管理,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承担商业风险,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适应自身发展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风险控制能力,确保商业银行运作规范的合理性,推动商业银行的集团化创新[7]。

五、结论

本文对商业银行的集团化运营和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当前商业银行集团化的发展现状,商业银行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导致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并且由于没有与子公司建立长久持续的合作关系,导致子公司在商业银行中的定位不清,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结合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提高子公司的控股权比例,充分发挥集团总部的职权优势,营造良好的商业银行集团化经营环境,为商业银行创业良好的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康美文,罗志恒.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的路径[J].银行家,2015,07:53-55.

[2]王婷婷.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转型升级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思维在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中的运用[J].南都学坛,2015,05:97-104.

[3]孟祥南,庞淑娟,陆正飞.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与利益分配方式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15,11:3-5.

[4]张炜,刘泽华.商业银行集团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金融论坛,2011,07:3-9.

[5]辛华.论商业银行集团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防控机制[J].金融发展研究,2011,12:67-70.

[6]张会丽,陆正飞.集团化运营与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评述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5:111-117.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篇6

[关键词]:新经济形态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一、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商业银行业务范围选择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发展水平对金融体系的不同要求,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及循环上升性。商业银行金融功能多表现在资金创造及资源配置两方面内容,银行直接融资及间接融资业务在不同经济形势以及不同经济发展基础下具有不同的优越性及功能性。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主导产业形成期间,经济发展对于商业金融功能的需求多表现在其创造功能,以银行为主导,经济的成熟性发展逐渐促进资金形式的改变,逐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重视金融资源配置功能。

(二)金融深化水平

金融体系与商业银行业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金融体系深化则传统业务空间逐渐缩小,优势性因素逐渐减小,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传统性业务可为市场提供标准流动工具,实现小额及分散性资金的集中,避免信息不完善所引起的相关风险,促进金融体系稳定,与此同时,除以上优势性因素外,银行同时存在组织成本、规模限定以及资产负债不对称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带来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因此金融体系不发达情况下易造成交易成本增多,资金需求的不断增长逐渐使得银行资金优势减弱,发展空间难以实现有效扩大。

(三)新的经济形态

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方向已逐渐向信息产业发展,而且产业化发展的前景愈发广阔,因此在此大的社会发展背景前提下,商业银行金融体系面临新的发展要求,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使得新的主导业务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规模的资金基础上,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资金成本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失去资金优势,新产业的不确定性及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无法实现对市场的完全理解与掌握,因此导致其优势性必然呈下降趋势。

二、商业银行业务拓展整合及影响

(一)业务拓展

现代社会发展虽逐渐呈现新的经济形态,但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其传统业务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的成本交易,因此市场经济发展中仍需要必要的银行资金支持,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多倾向于小型企业发展资金需求,此类资金经济优势称关系融资,同时企业日常发展中需要一定的流通资金满足企业市场发展需求,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此过程中银行可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以资产证券化为发展背景实现传统业务的拓展,降低自身发展交易成本。从而能够减少资金需求量,扩大经济效益。

在业务开展需求背景之上,商业银行新业务开展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主要是在现有金融产品及服务基础之上实现对其创新及发展,面向客户,针对客户的相关需求实现业务操作。通过对业务的知识的精确掌握和不断熟悉,使银行的业务开展取得新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扩大业务范围,并取得相关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业务整合

一般而言,相关商业银行在对自身业务进行整合时多以全面化及专业化发展为主,全面化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相关业务开展中不断进行业务扩充,内容包含现有所有相关业务,但银行业务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该业务通常多以商业银行集团实现业务操作,由集团逐渐向下属部门及公司提供相关业务,商业银行的发展会随着其市场信誉度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会存在巨型银行,专业化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多以一项业务或多项业务为发展重心实现银行业务操作。两种业务整合形式在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巨型银行在发展中需要相关专业人士专业从事专业性业务,同时可对其进行分拆及分包,小规模的商业银行也可获取相关经济效益,提升自身的效益增长及规模发展。

(三)影响分析

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及整合方面受到多因素影响,首先银行内部组织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影响不断趋于规模化增长,多数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向网络化方向发展,不断打破银行发展地域性限制,提升业务空间,促进银行发展;新经济形势下的银行逐渐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竞争逐渐趋于全球发展,使得商业银行逐渐打破国域限制,提升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形势下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受到多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其经营模式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经营模式的变化也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主要包含银行业务范围选择及银行业务拓展及整合等因素,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基础之上,商业银行应不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正确把握市场需求及发展原则,促进银行完善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伟.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李俊涛.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篇7

一、银行业“营改增”的必要性

从现阶段来看,商业银行“营改增”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为,营业税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弊端问题。如,累计税负、重复课征等等。同时,不允许银行抵扣部分增值税进项税额,最终造成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此时,若加快“增改增”政策实施步伐,有利于借助增值税的税制优势,解决营业税的缺陷问题[1];

第二,因为,增值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自2012年1月1日“营改增”试点建设工作开始后,产业链减税效果越发明显。即在2011年“营改增”政策试点方案后,上海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铁路运输业、邮政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均开始尝试推广“营改增”。如图1。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加快银行业“营改增”政策实施步伐,可更好的顺应营改增趋势发展要求;

第三,在p2p、股权众筹等新型金融业态涌现的背景下,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逐渐缩小。此时,若实施“营改增”政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改变商业银行竞争劣势的局面。

二、营改增对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具体影响

“营改增”是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但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税务制度方面。即在改革之前,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所提供的基准利率确定自身存贷款利息利率。在?@种税务体制下,将由商业银行自身承担部分营业税,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负担。“营改增”改革后,商业银行的利润核算刨除了营业税金和附加项。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费用支出,满足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经营需求;

其二,经营制度方面。即在“营改增”政策实施背景下,原有的经营方案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开展需求。因而,需要根据“营改增”特点,对业务关系进行重新确立,由此保证银行的经营制度可顺应“营改增”发展趋势。贷款业务、中间业务、投资业务、金融商品转让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在改革后,银行贷款利息收入中增值税的缴纳可不缴纳逾期90天的以上的利息。所以,减少了相应的税额。而从中间业务角度来看,直接收费金融服务中的佣金、酬金、服务费、经手费等等,可以考虑税负转嫁。这种方式,可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2];

其三,银行成本方面。即在改革后,进项抵扣范围被扩大。所以,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考虑把无形资产、装修费用等各项费用列入到进项抵扣中。这样一来,固定费用的实际支出就会因此减少,最终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利润有所增长。

三、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营改增后的经营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篇8

关键词:分业经营;综合经营;商业银行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

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0年第12期。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篇9

关键词:分业经营;综合经营;商业银行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功能视角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截至2008年6月,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已达到57.7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82倍。从资产质量上看,已股改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2%,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银行机构数量从原来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发展到已拥有近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也层出不穷,已可以为客户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对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问题国内学者从多方面进行过论述,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很少从金融功能视角进行动态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回顾三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历程,围绕我国商业银行具有怎样的金融功能,是否有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三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功能呈现出怎么的变化;金融功能发挥的效果如何;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功能又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阐述。

一、1978~2008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基本脉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功能日趋完善,功能发挥的效果日益显现,回顾三十年改革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78~1984:专业银行逐步设立阶段

中国的金融体制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向市场导向的金融体制转变,这种转变一直持续到现在。在当时计划经济制度安排下,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着双重职能:它既是国家集中管理金融的行政机构,又是统一经营全国金融业务的经济组织,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于一体。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业务;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外汇业务;中国建设银行除了办理拨改贷外,还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承办原来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四大专业银行在它们各自分工的领域办理业务,这一阶段的专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前身)具有了基本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的功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基本的存贷款服务。但当时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的水平有限,因此银行功能的发挥处于较低层次。另外,当时专业银行另一个突出的功能是承担了大量的国家政策性任务,使得银行企业化经营的目标很难实现。银行主要是依靠贷款指令性计划对经济建设所需资金进行分配,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在这样的体制下,银行只是充当财政的会计出纳,贷款按指令计划行事,使得银行不具有风险管理的功能。

(二)1985~1994:以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制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有银行进入专业银行时期。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成立之后,交通银行在1986年重新组建,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全国性银行也相继成立;外资、侨资银行陆续进入;四大专业银行的业务交叉和企业化经营试验,开始突破原有专业化分工的限制,中国银行体系开始逐渐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一阶段我国银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特点,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基础功能日益巩固。专业银行信贷业务突破了原来短期信贷领域,向中、长期信贷领域扩展;业务的交叉经营扩大了对客户的服务范围,农业银行进城,工商银行下乡,中国银行办理国内业务,建设银行发放周转性贷款,所有银行都开办外汇业务,专业银行成为事实上的金融百货公司,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但这一阶段国有大银行纷纷开办附属的信托、证券机构,从事高风险的揽存放贷和证券投资活动;1992年经济过热时,更把大量信贷资金注入房地产开发和开发区建设,信贷风险也开始逐渐暴露,该时期的风险管理模式具有组合风险管理的某些特征,但重点还在资产风险管理上,银行风险管理功能尚处于初创时期。1994年为分离政策性业务,国家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政策转为政策性银行,为国有专业银行逐步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1995~2002:商业银行改革加速发展阶段

以1995年5月10日八届人大十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7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法》为标志,国有银行从专业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统一法人体制,加强了各总行信贷集中和资金调度,上收了县支行的信贷决策权限,改变了贷款分散决策局面,削弱了省分行权力,统一法人,统一风险管理。1998年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1999年到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约1.4万亿的不良资产,资产结构得到改善,提高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段时期,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商业银行发挥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功能的效率逐步提高,对资金的配置效率大大改进,消费信贷市场的启动,使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领域日益扩大,业务品种也不断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功能更健全、发展力度更大、效果更明显。

(四)2003年至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阶段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2003年12月,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代表国家行使金融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以保证国家注资的安全并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2004年1月6日,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两家银行的资本金,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上市,2005年6月、7月,中国银行分别在香港、中国内地成功发行H股和a股。中国工商银行于2006年10月以a+H股同步发行、同步上市的方式,成功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三家试点银行在今年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控体系,转变经营机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改革分支机构组织

架构和业务流程,落实与战略投资者达成的协议,在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领域加强战略合作。随着商业银行自身实力的显著增强,发挥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本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手段的风险管理和考核机制将取代以前传统的管理和机制,以风险调整后的经济增加值(eVa)和资本收益率(RaRoC)集中反映银行的盈利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和股东回报的高低,标志着国有银行的风险管理开始步入成熟时期。截至2008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世界上最盈利银行,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也已跻身世界前30家大银行之列。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相继成功,有利于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有利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也有利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三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

(一)金融功能的发展是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提供的贷款量始终占到全部社会资金需求的80%以上,信贷结构和质量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功能充分发挥,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逐步提升。商业银行主动适应客户日益多元的金融需求,努力提供便利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发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商业银行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显著提升。

(二)商业银行功能变迁的内在规律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功能演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取得的辉煌成绩得益于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围绕这样一个基本方向,我国银行业基本实现了从专业银行到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从外部体制到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从传统经营方式到现代经营模式的转变。三十年的改革,我们逐步总结出商业银行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稳定性和层次性,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功能演进详见上表。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在发展中逐步剥离商业银行的政策,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从基础的信用中介功能、支付中介功能,向金融服务功能、风险管理功能、引导经济快速发展功能的领域扩展;商业银行功能发挥的效果日益显著,功能日益完善,真实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和个人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功能还会不断丰富和扩展,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

三、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趋势

展望未来,我国商业银行既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又面对许多严峻的挑战,也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显现许多新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需要不断扩展和提升自身的金融功能。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实其金融功能。

(一)顺应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知名大银行综合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改革发展,资本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大大增强,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条件也不断成熟,综合经营成为商业银行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商业银行扩展和提升功能的重要方式。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投资设立或参股的形式,进一步加快综合经营步伐,形成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基金、证券、保险、信托业务齐全的金融机构。

(二)加快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步伐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生产、贸易、投资和劳务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币预期升值和外向型经济加速形成背景下,境内大型企业集团的跨境投资倾向日趋明显,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客观上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服务的国际化。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风险管理功能和风险转移功能,强化信息处理功能和跨国、跨地区资源配置功能,对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趋同,今后一段时期商业银行的竞争将主要取决于能否在提供差异化、多样化服务方面赢得优势。商业银行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客户的服务功能,只有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才能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重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重视自身品牌的培育,加速从同质同类的竞争走向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