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十篇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十篇

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5:08

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建设对策

乡镇畜牧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高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是乡镇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为畜牧养殖者提供动物疫病检测、预防的服务,保证乡镇畜牧业能够顺利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文章就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对如何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进行分析。

1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保障制度,防疫工作很难落实

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制度,并且在《动物防疫法》中规定,动物疫病预防,由县级以上政府畜牧兽医行政部门制定计划,导致乡镇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很多情况下处于被动状态,加之乡镇工作任务繁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被其他工作任务牵绊,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专业技术工作中,对我国乡镇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2国家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投入不足

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收支来源单一,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基础设备的更新,国家也没有对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引起重视,甚至很多乡镇兽医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制约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3乡镇畜牧兽医队伍素质较低

首先,我国大部分乡镇条件较差、交通闭塞,很多高校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没有投身乡镇畜牧兽医的意愿。其次,由于畜牧兽医的社会地位不高,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大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都是初级技术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畜牧兽医技术和素养。

2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2.1加强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素质

乡镇畜牧兽医站应该积极吸纳高校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乡镇畜牧兽医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并且地方政府应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惠条件,加大乡镇牧兽医的吸引力。其次,要对原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技术和综合素质,促使其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了解国家政策、制度,推进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1]。

2.2加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推进畜牧兽医推广体系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畜牧业的发展与畜牧兽医推广体系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各级领导应意识到畜牧兽医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如:社会信用资金、民营资本等,加大对乡镇畜牧兽医体系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更新改进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基础设施设备,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我国农村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2]。

2.3建立完善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

我国乡镇人事、财务等都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协调管理,并且侧重于农业、水利等方面的发展和建设,没有完善的乡镇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体制。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乡镇畜牧兽医建设发展政策,积极展开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调查和分析,促进管理体制和政策计划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促进乡镇畜牧业和兽医服务事业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为畜牧养殖者提供养殖新技术、动物疫病检测、预防的服务,促进乡镇畜牧业顺利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强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提高乡镇畜牧兽医人员素质;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建立完善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作者:程忠权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医疗保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1

当前居民医疗保险是政府以及居民关注的重要课题,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居民医保统筹的制度建设,健全市级统筹的居民医保模式,完善待遇支付方式,逐步提高待遇支付标准,加强医疗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及加强监管力度控制道德风险,各级政府更要加大对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以促进我国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情况

我国当前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前几年我国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部分农村地区进行试点,通常情况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保,另外这项制度是由政府及各单位共同筹资,给农民减轻了相应的负担。随着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试点的展开,很多农民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观念,健康意识也得到很大改善,主动参加新农合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同时合作医疗制度的展开也使得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不仅缓解了农村居民的就医负担,也使农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必然会打破户籍束缚,破除旧制度间的限制,从而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在很多地方都有着相似性,所以有学者提出将这两项制度并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参保意识的增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并轨也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很多经济社会状况较好的地方,大多出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并轨的现象,这一工作的实施为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二、居民医疗保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有待完善

在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工作中,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推行和营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服务模式的好坏更影响着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未来的开展。当前存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定位系统太过庞大,很多部门划分的比较笼统,不能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农民的需要,也不能真正发挥卫生服务中心的价值;另一方面,很多乡镇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现有的硬件设备有限,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居民,对于居民的需求也不能很好的满足;其次,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的师资力量有限,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于居民出现的问题不能给予较好的解答,这一现象的出现也降低了民众对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程度。

2.医保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我国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已普遍实施,但是医保平台建设依然存在滞后性,在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的实施中已基本具备硬件设备,但是医保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于一些专业问题不能明确的解答;另外,当前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平台表面上做的很好,但实质上缺乏相关的医疗保险政策制度的规范,也缺乏实质性的指导,这给很多居民在参保时造成麻烦,同时参保缴费时的相关数据比较混乱,后期的审核、监察、责任追究等工作无据可依。

3.医保办没有承担起应有的宣传义务

当前医疗保险改革是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它不仅关乎农民医疗保险,还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另外医疗保险改革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很多群众了解的知识有限,所以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甚至有一部分人认椋去医院看病只要带着一张社会保障卡就万事大吉了,但其实去医院看病还需要有一定的程序,例如挂号、预缴押金等。医疗保险工作实施过程中,很多医院并没有做好宣传工作,很多群众对去医院看病的程序并不熟悉,这也给医保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三、对策

1.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医疗工作的质量,这就需要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得相关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相关人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对策。经济不断发展,医疗保险事业也不断进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险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所以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医疗保险中,居民的基础费用是由医保人员决定的,所以相关医保人员要确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同时对居民医疗费用进行合理的调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疗保险工作有条不乱的进行。

2.逐渐扩大医保覆盖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医疗保险作为保险的一种,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起到分散风险、经济补偿、社会管理的作用。当前居民医疗保险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将属地居民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医疗保险的统筹范围之内是很多政府工作的重心,也是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考验。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就医看病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象征,它的建立和完善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3.加强医疗保险工作的队伍建设

要想加强医疗保险工作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平台建设。医疗卫生服务面对的人群是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医疗保险队伍的建设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工作,从而确保城乡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近年来,许多政府对城乡医疗保障试点工作非常重视,对网络平台的建设也比较关注。因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所以,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设覆盖城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提供技术保障。

四、结束语

虽然城乡医疗保险工作已在多个地区进行试点,但是在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当前各级政府也通过多方努力,不断对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进行完善,这些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从而进一步促进医疗保障城乡统筹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娜,周会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1).

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卫生事业;发展;探索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260-01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1我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1.1思渠镇基本情况思渠镇地处贵州省沿河县城西北部乌江中上游,距县城水路29公里,陆路55公里,东与重庆市酉阳县的后坪乡、清泉乡及本县的黑水乡相邻,南接官舟镇和泉坝乡,西与中寨乡、黄土乡接壤,北与新景乡交界。总面积181.4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6%。

全镇辖思渠、银池、杨南、毛渡4个办事处,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96个村民组。政府驻地思渠村,海拔300米。2009年总人口2.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2.3%,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98.6%。

1.2我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思渠镇总人口数:25650人,总户数:七仟多户,总行政村数:22个,村卫生室总数:22个。我镇现有各类医疗机构23家。其中,镇级医疗机构1家即镇医院、村卫生所(室)22个;其它诊所据不完全统计有100多个。全镇医疗卫生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5人,正式职工15人,本科1人,专科3人,中专学业11人,有职称7人,无职称8人。乡村医生人员23人。其中:有职称13人,本科0人,专科0人,中专学历6人,无学历16,共有床位15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0.585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还达不到一人。

2009年镇住院人数470人,住院平均日数为1.29%,门诊人数850人,平均日门诊就数2.33%,书写了各种病历470人份。医疗机构总收入118万元,其中:药品收入75万元,医疗收入19万元,财政补助及其它收入24万元,全镇人均就医消费达到46元。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卫生资源结构不尽合理2010年我镇医疗机构共有床位15张,每一千人口拥有床位仅有0.0006张,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总量不足的同时,卫生资源结构也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镇村卫生资源分配很不平衡,因卫生优势资源相对集中在镇级医疗机构,镇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不足,诊疗条件差,缺少医生,农村居民得不到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

2.2药品价格虚高现象依然存在就我省来讲,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多,流通环节复杂,一些企业违规操作,搞虚高定价,销售利润大多通过回扣提成流向批发商、商、医药代表等中间环节,医务人员拿回扣提成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导致了药价虚高问题的产生。具体到我镇而言,镇医院相对处于垄断经营地位,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现有的个体诊所药店与公立医院的竞争也仅限于头疼脑热等小病的治疗,无须医生指导的用药品种上,所占比重较小,无法有效参与竞争。地方政府在小范围内,难以扭转药价虚高的现状。

2.3投入不足导致医疗机构逐利倾向明显近来年,我县陆续取消了对乡镇卫生院的差额补贴,镇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为了养活自己、留住人才、购置设备、改善环境等只能“以药养医”、“以医养医”,靠自主创收求生存、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终将生存和发展成本转移到患者身上,导致医药费用增长过快,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就医负担加重。可以说,我镇卫生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药高价利润的支撑。

2.4目前的诊疗设施与群众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全镇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设施主要有,手术床2张、X光机2台、B超1台、制氧机1台等。虽然有了设备,但是没有一项设备用起来。村级卫生所用房全部为村居委会的房屋或租用民房,没有任何诊疗设备。镇卫生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先进的诊疗设备,加之缺少相应的专业操作技术人员,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仍以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老三件”为主要诊断手段,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2.5医务人员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差、技术缺乏,医疗服务水平低,素质低。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与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广大人民群众对我镇的医疗大不满意,目前,全镇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工资待遇差、保障水平低、工作环境艰苦的情况,待遇远低于其他干部和农村教师,造成了我镇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有的村医只是为了有个看病的招牌,根本就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

2.6业务收入较差,经济运行困难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到县城或县外就医的日益增多,乡镇卫生院收治病员日益减少,收入不断降低,制约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同时,职工的社会医疗、生育、失业、养老、婚育等保险费支出压力大,镇医院无法支付,镇卫生院运转困难。

2.7领导对卫生事业认识不到位大局意识不强,不能妥善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问题,执行上级政策打折扣、搞截留的问题。把握发展规律,破解发展方式落后、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以及盲目发展、片面发展等难题,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的问题,解决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态度不好、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说多做少、工作不落实等问题,要出了医疗命案才引起重视。

3对策及建议

3.1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政府应把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标体系。应把卫生工作同经济工作放在同等位置,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卫生工作,像扶持教育事业一样扶持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卫生事业的发展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加大乡村二级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改善力度,下大力气解决制约全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设备、经费等问题,逐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

3.2深化我镇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完善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乡公立医疗机构的人员实行乡一体化统一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城乡之间、系统内部人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改革现行卫生系统绩效工资制,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岗位工作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工资财政供给。应制定出台相应的考核激励政策,建立符合新形势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搞平均分配。在职医务人员的工资要与医疗机构经济收入部分挂钩,在保证大部分职工有饭吃、吃饱饭的前提下,鼓励有能力、技术好、业务精的医务人员多劳多得,形成良好的激励竞争机制。

3.3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要以农村公共卫生为主要职能,切实发挥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枢纽作用,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基本医疗等服务,为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村卫生所要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重点做好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大力提高诊疗水平,开展好各类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工作。

3.4建立财政长效保障机制要保持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由各级政府分级负责的财政投入政策,保障公立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经费,使医院逐步恢复其公益服务性质,为广大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首先,政府应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根据镇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对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保障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做到既保证运转,又不大包大揽;既放手发展,又不放任不管。

3.5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我镇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认真兑现落实引进人才的有关优惠政策,花大力气聘用一批专业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骨干技术人才,引进一批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科院校毕业生来我镇工作。同时,不断加大医务人员医疗等社会保障力度,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真正使镇村两级医疗机构能够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研究制定我镇卫生医疗人才培养规划,建立选派骨干技术人员到省市知名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业务技能。建立卫生人才轮岗、交流机制,使乡村共享现有卫生人力资源。合理调整镇医疗机构人员比例,鼓励县直医疗机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到乡镇医疗机构工作,严格执行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不断充实乡镇卫生院技术力量。促进我镇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3.6积极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面工作,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广覆盖,降低个人承担比例,尽可能发挥医疗保险资金保障参保人健康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切实提高保障水平。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鼓励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就近解决大多数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问题。完善乡低保对象、无主病人、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扩大救助面,提高救助标准,逐步健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增强群众就医的承受能力,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3.7建立有序的医疗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盘活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医疗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总量。在竞争性比较强、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领域,形成良好有序的竞争氛围,让医药价格真正降下来,把医疗服务扎实搞上去,使群众真正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3.8解放思想,强化宣传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解放的思想,改革的胆略,需要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政策,新任务,及时报道工作进展及成效,总结新的经验,好的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事业的良好氛围。

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篇4

内容摘要:医疗保障是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的重大民生问题。2009年,《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又称“新医改”)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城乡差异”展开研究,结合大连的数据,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其城乡差异的表现予以分析,并提出了包括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以及构建多渠道医保筹资体系等在内的旨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医改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大连

2003年10月,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拉开了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序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构建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不仅有助于促进城乡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均等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且对于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也大有裨益,因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又称“新医改”),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长远目标,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方向已从单纯重视城市医疗转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之下,针对我国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结合大连的数据,对现行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概况及其存在的城乡差异问题予以研究,并就如何构建一个覆盖城乡、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连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况

大连作为东北三省的重要海上门户,地处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及旅游城市。与东北的其他城市相比,大连区位优势突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科教优势明显。然而,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大连的经济结构表现为工业比重大、农业资源少、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大工业,小农业”的二元结构,城乡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协调。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大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7.7亿元,其中,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7.1∶52.4∶4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5%和41.5%;此外,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2009年,大连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4元,年人均消费支出1533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0725元,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403元,分别是城市居民的56%和42%,差距较大。

在医疗保障方面,与我国大多数地区相同,大连的医疗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城镇职工为保障对象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城镇居民为保障对象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它们共同组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种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除此之外,辅之以城镇特殊人群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以及商业健康保险,从而形成了现行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详见图1。尽管从理论上几乎覆盖了全体国民,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差距大等原因,这种医疗保障制度并未真正实现其构建伊始所确定的“广覆盖、无差别”的目标,在实际运行中还出现了包括覆盖不足、力度不够、统筹层次偏低、运行效率低下以及公平性差等在内的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必要的公平性,主要表现为在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保障水平大不相同,对不同身份的人实行不同的政策,在参保要求、缴费和补贴标准、报销比例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出现了所谓的“职业差异”、“身份差异”和“城乡差异”。而“城乡差异”则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公平性的最突出体现,基于此,更多的学者习惯将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称为“城乡二元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我国曾长期推行“重工轻农”城乡二元发展战略。在该战略指导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福利保障制度、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赋税制度、就业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在内的城乡二元制度体系。回顾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这种发展战略的确曾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然而,在我国工业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能力以后仍然延续该战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制约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就陆续暴露出来。现阶段我国“三农”领域的很多问题基本上都与二元政策结构有关,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存在的城乡不公平也不例外(王志,2008)。而这种二元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差异和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障筹资补偿标准、卫生投入水平、医疗资源分布及管理体制等方面。

(一)医疗保障筹资方式和水平的城乡差异

在筹资方式和水平上,国家对几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不尽相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其中,用人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6%、个人按本人工资的2%缴费筹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筹资额为220~500元左右/人•年,其中财政补助约为40元/人•年;新农合筹资标准100元/人•年,其中财政补助80元,农民个人缴费20元。各地对以上三种医疗保险缴费标准的具体规定可在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范围内,根据当地情况酌情增减。以大连为例,如表1所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为单位缴纳职工工资的8%,个人缴纳2%,按2008年大连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7145.8元计算,大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为平均2714.58元/人•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5%筹资,以2008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4306元计算可得,大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为857.65元/人•年,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31.6%;而大连新农合的筹资标准仅为140元/人•年,仅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5.2%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16.3%。可见,大连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筹资和补偿方面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

与大连的情况类似,我国大多数地区医疗保障在筹资和补偿方面均存在巨大城乡差异,以2008年为例,新农合的人均筹资额仅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额的1/15。从医疗报销比例来看,城镇职工能达到80%以上,而新农合只有45%左右,进一步印证了医疗保障在筹资和补偿上的城乡差异。

(二)医疗资源分布上的城乡差异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上的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卫生人员数量、医疗机构设置及先进仪器和设备配置等诸多方面。以大连的数据为例,2009年末,全市医院床位实有数28154张,执业医师实有数为15279人。其中,城镇拥有的医院床位数为19892张,执业医师数为11428人,分别占总量的71%和75%;农村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医师数则为8262张和3851人,仅占总量的29%和25%。此外,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和执业医师数:城市为6.67张和3.81人,农村仅为2.91张和1.36人,分别为城市的44%和36%。

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与大连相比,我国大多数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上的城乡不均现象更为严重,截止2008年末,全国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为5.8张,而乡镇却只有0.96张,仅为城市的1/6;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616.9万人,乡村卫生人员却只有93.8万人,占1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比重高达60%,其占有的医疗资源却不足20%,而占总人口约40%的城镇人口却拥有着全国80%以上的医疗资源,城乡差异与不公平现象可见一斑。

(三)医疗卫生投入水平上的城乡差异

医疗卫生投入来自政府、社会和个人投入三个方面,其投入规模是决定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如表2所示,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的绝对规模呈逐年上升态势,从2003年的6584.1亿元增至2007年的11289.5元,然而,其中用于城市和农村的卫生费用的规模和比例的变动趋势却存在很大差异。2003~2007年,卫生总费用中用于城市的绝对规模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4150.32亿元增至2007年的8754.53元,而用于农村的绝对规模却没有大幅变化,基本维持在年均投入2500亿的水平。截止200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中用于农村的比例已由2003年的37%降至22.5%。而在人均卫生费用支出方面,农村还不足城市的30%。可见,农村的医疗卫生投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且有逐年弱化的趋势,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

(四)医疗保障管理体制上的城乡差异

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医疗保障的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管理部门和队伍的不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各级社会保障部门均有稳定的管理队伍;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卫生部门主管,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实际上由其下属合管办管理,基本没有专业的管理队伍和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这种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多头管理模式,不仅导致了政出多门、业务交叉、体制不顺、协调困难等现象,也加大了医疗保障体系管理和服务的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更进一步加剧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

综上所述,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在诸多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这不仅引发了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影响到了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和素质的提升,更是由“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诱因。因此,打破“职业界限”、“身份界限”和“城乡界限”,真正构建起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已经成为现阶段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责任,发挥政府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鉴于医疗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即政府应该在法律、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为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快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制化进程,逐步缩小乃至消灭医疗保障中的城乡差别、身份差别、地域差别,从法律角度体现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其次,政府应担负起医疗保障资金筹措和增值的主要责任,逐步加大对医疗保障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努力拓宽医疗卫生经费筹措渠道,为发展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事业提供资金保障;再次,应加强政府对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运行的监管,建立科学高效统筹城乡的医保监管制度及相应监管机构。当然,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发展医疗保障事业,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如在医疗保障和服务市场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源兴办医疗机构以及商业保险公司经办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等(姚蕾,2006)。

(二)整合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各项制度的有效衔接与兼容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及从业人员,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促进各项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有限衔接和兼容,就显得势在必行。

首先,应从根本上破除导致城乡二元医疗保障制度产生的最直接诱因,即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户口身份划分和迁移的行政限制,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以居住地为基础、以身份证管理为主的一元户籍制度,赋予全体公民自由流动、平等择业和生活的权利,为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奠定基础;其次,应尽快整合各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实现城乡统一管理。建议将现有三种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都划归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改变过去由卫生部门和人社部门分而治之、卫生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不合理局面;再次,提高医疗保障的统筹层次。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市级或县级统筹,统筹层次偏低。过低的统筹层次不仅降低了医疗保障的运行效率,也难以发挥医保基金的规模效应,弱化了风险分担的效果,增加了管理成本。加之我国在区域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受统筹地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过低的统筹层次也进一步加剧了医疗保障在地区和城乡间的不公平。因此,应设法尽快提高医疗保障的统筹层次,在全国统筹尚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建议首先实现省级统筹,建立省级统一的医保政策和转移制度,针对各地差异,设计医疗保障转移接续的补偿机制(蒋更生,2009)。

总之,要解决不同医保制度间的衔接和合并问题,从已有的经验来看,鉴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缴费办法和医疗待遇较为接近,可考虑先将这两种制度合并,然后再逐渐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同时,还要统一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建立公共服务、保险、救助管理服务和信息平台,以形成制度设计相衔接、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医疗保障资金的有效供给

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然而现阶段,单靠政府加大对医疗保障的投入规模和力度,还很难满足医疗保障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要,因此,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鉴于医疗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应在医保资金筹措中居主导地位。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引导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增强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提高医疗卫生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各级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应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其次,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适当增加农村集体补助,提高新农合的补偿率,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保;第三,出台优惠政策,采取银行低息贷款、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措资金;此外,还需不断创新筹资渠道,可以考虑发行债券和专项医疗保险,作为补资金来源(章也微,2005)。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及个人的自主捐助,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构建来源稳定、数量充足的多渠道医保资金筹措及运营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志.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3)

2.姚蕾.论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J].求索,2006(5)

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篇5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就是医院的管理者对医院的所有财务活动所开展的管理工作,对于乡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收入管理。收入管理主要是指对医院运营管理阶段的医疗卫生服务收入、药品收入、国家财政补助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几方面按照收入的项目、收入范围、收入标准以及收益分配等几部分进行的控制管理。②支出管理。支出管理主要是对医院的成本支出费用所进行的管理,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医疗成本、医药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其他成本支出内容。③资产管理。乡镇医院的资产管理分为流动资产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两部分内容,其中流动资产管理主要是对乡镇医院的现金、库存药品以及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所开展的管理活动,固定资产管理则主要是对乡镇医院的建筑物、医疗专用设备、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范畴的财务所开展的管理。④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也是乡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完成医院预算报表的编制、审批以及执行,对乡镇医院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⑤财务分析报告。主要是财务管理部门按照医院的账册所编制的,对乡镇医院财务活动进行研究、分析与评价的有关资料。⑥财务监督控制。财务监督控制重点是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要求对乡镇医院的各项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控制,以确保医院所有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并起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⑦融资管理。主要是指为乡镇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或者是扩展运营规模所开展的一系列的资金筹集活动,是乡镇医院扩大经营发展的基础工作。

二、乡镇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乡镇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低

一些乡镇医院由于经营规模小,支出项目单一,因此对于预算控制管理重视不足。在预算的编制上,缺乏对乡镇医院实际情况的全面分析,导致预算编制不科学。在预算计划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也缺乏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对于预算支出缺乏准确的核算,资金超支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二)乡镇医院成本控制管理不科学

在乡镇医院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尤其是成本核算不全面等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乡镇医院的成本核算基础薄弱、成本责任不清晰、成本管理费用分摊不合理、成本目标管理的控制管理效果较差以及成本预测分析困难,这些问题造成了在乡镇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难以实现全过程的成本控制管理,成本支出浪费严重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乡镇医院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内部考核监督

由于乡镇医院的人员少、经费紧张,因此很难抽调专门的人员成立内部控制管理机构,这就造成了乡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长期以来一直缺乏较为全面的财务评价以及监督机制,内部考核内容非常单一,考核目标也非常模糊,阻碍了乡镇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三、强化乡镇医院财务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乡镇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预算是乡镇医院管理决策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医院运营等经济活动的主要控制依据。在乡镇医院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医院的收支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可以综合采用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编制乡镇医院的预算计划,尤其是在预算中应该综合考虑到医院的设备以及药品等物品的采购使用需求,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可实现性。其次,应该加大对于预算计划的执行力度,重点要强化预算对于乡镇医院经济活动的约束作用,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各种背离预算计划的经济活动,确保预算的严肃性。第三,应该健全预算的授权体系与执行流程,尤其是对于预算外的追加资金投入,必须严格审批与授权,充分发挥预算对乡镇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调节作用。

(二)强化乡镇医院成本费用的控制管理

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乡镇医院经营效益的主要措施,对于乡镇医院的成本费用控制,可以综合采取控制预算、可行性论证控制、定额控制、全员过程控制、财务审批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几种方法对乡镇医院的成本进行实际的控制管理。在具体的成本控制措施上,首先应该完善乡镇医院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并对乡镇医院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明确成本控制的重点。其次,应该通过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完善采购招投标制度、强化资金投放使用管理,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改造等措施,依靠各项措施开源节流,实现乡镇医院经济效益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强化乡镇医院的财务监督管理

对乡镇医院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监督,可以确保乡镇医院业务的合法化,并及时的制止、纠正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以及违纪违法问题。在强化医院的财务监督上,重点应该以内部控制管理作为手段,首先应该完善乡镇医院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明确支出的审批管理权。其次,对于医院内部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以及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建立相应的集体会议决策制度,通过权限的约束机制,形成对乡镇医院财务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第三,应该强化对乡镇医院的财务分析与评价,定期对医疗业务开展情况、医药费用控制情况、资产负债变动情况以及收支结余情况等进行分析,确保医院财务状况的真实可靠。

四、结语

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目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农村卫生医疗工作的关注程度也在持续上升,而作为农村医疗保障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随着新农村医改工作的展开,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也逐渐的暴露出来,给我国的农村医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简单分析我国目前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并研究和探讨改进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以期不断的提高乡镇卫生院在整个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作用和低于,从而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迈进。

一、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的乡镇卫生院大部分是属于集体事业单位,这就使得卫生院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会受到太多外部压力和竞争的干扰,导致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的懈怠,从而造成一些卫生资源的浪费。

(二)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财务部门存在财务人员配备不到位,财会人员岗位设置不严密,财务人员分工不明确,财务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例如,有些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甚至有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兼职;财务会计人员兼职档案保管、管材料库保管、器材医药库保管以及负责做材料账等;有些乡镇卫生院则没有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的安排。这些都导致乡镇卫生院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低下,进而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缺乏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

乡镇卫生院由于规模较小、科室和人员较少,导致大部分没有实施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或是会计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全面,导致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不到位,造成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不规范、会计账实不符、违规等问题的发生。

(四)缺乏有效的资金利用

目前,我国的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利用不合理、资金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资金浪费问题。例如,目前,我国的乡镇卫生院所采用的医院管理系统软件完全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干预,由于软件系统的频繁更换,不仅导致软件系统的完善度不足,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以及财务系统监管的缺失。

(五)基层卫生院的绩效考核引发的负效应

政府人员经费拨款多年未增,实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势必拉开职工收入差距,造成大部分员工薪资下跌,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薪酬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一道难题。

二、强化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各地基层政府机关以及乡镇卫生院要在新农村建设以及新医改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建设情况,结合当地的医疗卫生需求,建立和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整体以及具体细节方面的制度规定,明确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标准、方法等,确保财务管理工作在执行落实时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加强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的落实和执行,完善相关的管理配套工作。此外,还要引导和鼓励乡镇卫生院“走出去”,逐渐的适应和参与到医疗市场的竞争当中去,将乡镇卫生院的财务活动同我国整体医疗行业市场挂钩,从而更好的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达到资金优化配置和利用的目的。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

乡镇卫生院必须要加强对在职财务管理人员在业务素质、职业技能、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强化提高,通过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专业的教育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知识储备、业务素质、技术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水平,及时认识和掌握当前医院财务管理的新理念、新知识、新制度、新方法,强化他们的业务素质水平和成本核算能力,从而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队伍。

(三)加强财政补偿政策的落实

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政策在对基层卫生事业的相关投入政策方面已经有了诸多的规定和标准,但这些规定大部分属于指导性的意见,在实际的落实执行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强制性保障,从而导致政府的财政补偿政策无法真正的落实到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来。因此,各地政府必须要加强对财政补偿政策的落实工作,改善和优化政府的资金投入方向,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全面投入,从而不断的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提高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而更好的促进和保障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高效、长久、良性发展。

(四)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乡镇卫生院要立足于自身建设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经营管理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明确的综合绩管理估指标,建立和制定符合自身建设发展的绩效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部门、科室的不同岗位和职责情况,将总体绩效评估指标以及薪酬评定指标进行细化,针对职能科室、诊疗科室、医技部门以及护理科室等不同部门,分别设置具体、明确、可行的绩效评估细则,从而更好的提高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结束语

各地乡镇卫生院必须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系统,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并通过采取多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和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从而更好的推动和促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3-0125-02

乡镇卫生院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充当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是其运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规范而有效地实施财务管理收支计划,才能提高其经济效益,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全国乡镇整体医疗水平,减轻百姓的就医负担。乡镇卫生院的资产是指其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乡镇卫生院的收入是指其在进行医疗工作及其他相关活动中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以及上级下发的补助收入、国家财政补助收入等。乡镇卫生院的支出是指其在进行医疗工作及其辅助工作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包括购买医疗成本支出、医药成本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等。

1我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重视度不够高

①乡镇卫生院领导对财务管理重视度不够高,存在重视医疗而轻财务的现象,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②由于卫生院大部分职员都是医疗工作者,普遍认为卫生院应以医疗为主,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行,财务科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属部门,甚至认为形同虚设。

1.2专业性欠缺

部分乡镇卫生院由于条件原因,人员需求紧张,会计人员欠缺,专职管理人员不足,部分存在一人多岗,医生兼职会计或者出纳岗位,更有部分卫生院不回避直系亲属关系,领导的直系亲属(直系亲属关系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配偶亲关系)担任会计或者出纳,很多情况下造成业务办理不规范,财务管理流程不熟练,不能严格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缺乏内部控制管理,最终导致会计部门无法担其重任。

1.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1.3.1收入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工作人员内部协调性不足,在原先制定好的收费程序的运作过程中,常常因为相关财务人员制定凭证不合理、记账不及时、交易数据繁杂等,造成交易时间难以掌控,交易数据错乱,最终造成账面金额与实际交易金额不符,日积月累很难查清账目出现的根本问题,形成收入账目混乱的局面。由于工作人员专业度不够高,导致相关收入业务不能够规范合理办理,出现账务多收、漏收等现象,导致账务缺乏真实性、合法性。对国家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预算收入缺乏有效控制。

1.3.2支出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资产的计量、计价、验收、领退等环节没有相应完整的制度准则,医疗服务等支出出现盲目铺张浪费现象,专项资金支出出现虚报资金支出款、管理人员挪用资金等不良现象,同时缺乏对预算支出的合理控制。

1.4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大部分地区任然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切断了药品销售、医务人员及领导、医疗机构等之间的利益联系,减轻乡镇地区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更加符合非盈利性的体制,但是在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的形势下,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存在推就病患、工作怠慢、效益整体较低等现象。

为了解决我国乡镇卫生院存在的普遍性财务管理上的问题,促进乡镇卫生院的持续发展,保证百姓的安居乐业,提高我国的乡镇发展水平,乡镇医院财务管理体系需要完善,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2解决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2.1提高整体重视度

乡镇卫生院领导对财务管理要加大重视度,并在卫生院内部强调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提高全院职工的重视程度。

2.2提高专业性

2.2.1乡镇卫生院会计人员的任用

乡镇卫生院应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部门,并设置专职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任用应通过严格考核评选,经上级机构批准后正式聘用,会计专职人员必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才能上岗,但是卫生院领导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需要回避直系亲属关系。

2.2.2乡镇卫生院会计人员业务操作应规范

会计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应该遵从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填制虚假会计凭证、财务会计报告,作为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依据的原始凭证,必须经办会计人员签字或盖章、乡镇卫生院负责人或其授权审批人审批签字或盖章。

2.2.3乡镇卫生院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为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乡镇医院得到更好的发展,乡镇卫生院应安排会计人员定期进行教育学习和考核,学习和考核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要包括会计法律知识、会计道德规范、计算机知识,以提升会计人员法律意识、自身规范意识以及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

2.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2.3.1建立健全收入管理

①确保收费体系协调性。在业务发生时,财务人员应该遵循发生一笔业务记一笔账的原则,有条不紊的将账目记录清楚,合理制定相关收入的凭证,确保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真实性和正确性。

②确保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国家自从实行基本药品制度之后药品价格普遍得到控制,新医改实施之后百姓医疗费用相对得到缓解,但在收费过程中仍应做到“应收则收,应收不漏”,严格遵从国家统一的物价政策,不得存在任何巧立名目收多收的现象。为确保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乡镇卫生院应该配备相应的物价管理监督员,从而实现领导、医务人员、财务人员多方相互监督、内部控制的监督体系。

③国家财政补助收入。新医改政策性,国家对乡镇医院重视度提高,乡镇医院应该对国家财政补助收入进行规范、真实记录,对于国家财政拨款,不论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直接记入“财政补助收入”科目。

④上级补助收入。为了核算乡镇卫生院从上级取得的非财政性收入,设置“上级补助收入”。会计人员应明确上级补助收入的用途及确定的数额分配,例如确定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基层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经费、绩效工资转移经费等应写明其具体数额,避免出现款项挪用等非法事项,起到监督制约作用。

⑤预算收入。乡镇卫生院应根据上年度实际收入水平,结合本年的医疗收费标准及相关的收入目标来确定预算收入总额,确保预算收入的合理性。为了促进收入预算顺利实现,乡镇卫生院应每季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部分乡镇卫生院可以每月进行情况分析,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考核、评价收入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状况,对漏洞问题进行考察,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确保全年总收入预算的顺利实现,也为拟定下一年度预算做准备。同时,会计人员应该依照真实情况编制部门预算收入表。

2.3.2建立健全支出管理

①加强支出管理工作。成立乡镇卫生院支出核算管理小组,全面负责对全卫生院支出管理工作和核算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落实。乡镇卫生院的财务人员负责具体的支出核算工作。

②完善支出核算的基础工作。一方面医院在对资产的计量、计价、验收、领退、内部转移、报废、清查、盘点等环节要建立严格、合理、合法的制度准则,严加预防医药管理人员自行与药商联系购药,从中获取提成等现象出现。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关支出核算的原始记录和凭证,在卫生院建立起合理的凭证管理体系,进行电算化操作,简化成本核算程序,提高核算和效率并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核算时应当确保支出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使各期的支出有统一的关联性,并且可以前后各期进行对比确认。不可列入乡镇卫生院医疗成本的支出项目应该不纳入支出项目核算,如:被没收的财物;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已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工会和职工教育费开支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的支出等。

③医疗服务支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支出项目应当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不铺张浪费、不盲目花费,严格贯彻国家相关政策,遵守相关财务制度。

④专项资金支出。乡镇卫生院专项资金的使用要经过领导批准,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审核,一致通过后才能使用,同时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遵从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原则使用专项资金。从财政部门取得的有指定用途的专项资金应当登记备查簿,并按时上级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有关资料,接受财政及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凡是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大型房屋修缮及基建等项目,必须由乡镇卫生院领导向上级请示,将财务人员制作的支出明细上报上级,由上级批准通过后方可实施,同时大型基建项目须在竣工半年内办理决算手续。乡镇卫生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资金条件合理安排专项资金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确保卫生院领导、财务管理人员、卫生院员工多方进行监督,避免出现虚报资金支出款、管理人员挪用资金等不良情况。

⑤预算支出。乡镇卫生院支应当结合上年度的实际支出,合理编制本年度的支出预算,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预算支出的控制。由卫生院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共同成立预算支出考核小组,每季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确保支出的合理、合法,及时对支出预算不合理部分进行纠正,研究对策,降低成本,促进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2.4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

定期考核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采取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和综合评价、合理量化的考核办法,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考核重点,坚持绩效考核与社会效益挂钩,突出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坚持考核结果与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助、收入待遇等相结合,结合岗位系数和考核分数对绩效工资进行分配。该考核结果作为各乡镇卫生院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依据,一方面提高县市级卫生院对乡镇卫生院的重视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单一的采取收支两条线经营管理模式造成的员工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员工积极性和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田琼芳.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现状及创新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2).

[3]景文霞.强化乡镇医院财务管理的途径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10).

[4]高瑞华,王金茂.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亟待加强[J].山西财税,2015,(11).

[5]张云仙.如何有效加强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J].中国外资,2012,(10).

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篇8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突显,表现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影响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在简要介绍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及工作重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辽宁省医疗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辽宁省;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突显,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工作重点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分析医疗保障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与意义

(一)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和乡村融合的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时,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最佳时机。目前,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60%,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46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47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80年的1.8:1扩大到2012年2.21:1。如果加上城镇居民的住房和医疗补贴,城乡差距则更大。2012年,辽宁省生产总值达24801.3亿元,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7∶53.8∶37.5。可见,辽宁省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服务业呈迅猛上升趋势,农村和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城乡差距很大。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如果扣除用作再生产投资的部分,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将超过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倍,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二)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意义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要通过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化流动,达到以城带乡,以乡促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目的,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在于:第一,通过城乡统筹,可以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动力,有利于改善农村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真正为农村地区的生态化、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通过城乡统筹,使城乡双向流动机制得以稳步推进,从而大大优化城乡人力资源结构。

第三,通过城乡统筹,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升级。据统计,农村人均GDp每上升1000元人民币,将释放出城市3%的GDp增长能力。因此,城乡一体化将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刺激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城市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辽宁省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及运行现状

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的安全网,社会的稳定器。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了构建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其中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四个部分。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98年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国务院决定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三种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我国所有公民,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根据《辽宁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到2012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28.17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35.54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92.6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72.32万人,减少12.71万人。164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24%。全省列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334.57万人。

三、辽宁省医疗保障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有问题,覆盖面不全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存在缺陷。表现在:部分企业不参保,有些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未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两种制度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新农合制度的主体是农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范围是那些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两种医疗保险制度在覆盖人群上出现了交叉。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家属的医疗保险问题,在各地区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失地农民、“农转非”人口以及部分农林渔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值得关注。很多失地农民以及“农转非”人口等对新农合制度的认可和信任度高,不愿意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允许这些居民自愿选择时,很多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愿意选择参加新农合,有老、弱、病、残的家庭倾向于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种逆向选择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平衡运行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如何实现医保制度的有机结合,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三种医保制度的筹资水平和报销标准不一致,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在当前的经济水平条件下,我省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达到一体化水平,主要表现在三种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与报销水平不同。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以当地居民和职工本人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资为依据,职工所在单位和个人分别按照7%和2%的比例缴费,缴费水平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参保,每人一般缴纳50元,各级政府再补助一部分,总筹资水平大概在200元左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把参保人群按照年龄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实行不同的缴费标准,远远大于农民的缴费标准。三种制度在住院起付线和最高支付限额上也有差别,存在城乡二元格局,有失社会公平。

(三)异地就医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给参保人员带来很大不便

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地就业、异地居住、短期旅游等情况越来越多,在异地就医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由于我省各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文件、缴费标准、支付标准和待遇享受等存在着差异,暂时还没有办法一下子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异地就医结算,实现异地刷卡看病,这给参保人员就医看病带来不便。

(四)管理主体不一致给医疗保险制度的贯彻落实带来一定困难

当前国内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别归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厅、局)和卫生部(厅、局)两个政府部门管理,配备两套管理系统,这一方面会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还会给三个制度的衔接带来一定难度。(五)医疗保险经办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居民人数的不断增加,医疗保险基层经办人员数量不足,导致经办部门工作任务繁重,经办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了工作质量。据统计,我国基层医保经办人员与参保人数之比为1:5000,而瑞典为1:621,印度为1:1813。有些地区依靠临时借调或聘用人员开展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办工作的压力,但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和专门培训,造成经办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到工作质量和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辽宁省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对策

(一)在制度层面上,打通身份壁垒,建立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

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对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整合与完善,探索建立打破城乡二元格局的辽宁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一体化运行模式和机制,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由职工向居民、由城镇向农村的延伸,为取消不同人群之间的待遇差别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在筹资方式上,采取以政府主导的多元筹资方式。根据不同收入人群的需要,设计差异化的缴费标准和报销待遇,使得每个居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和医疗保险需求,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基于经济收入的差异而导致的医保需求的多层次性。此外,可以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特别是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投资,进入医疗保险市场。在保障能力和水平上,应在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前提下,加大财政投入,适当提高经济困难群众的支付标准;同时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支付标准,将医保基金用于最有需要的居民身上,增大基金的效用。

(二)在服务层面,建立一体化的服务管理制度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都纳入到一个政府部门管理,避免政出多头,各自为

1.成立专业、独立的医疗费用审查机构。鉴于医疗处方费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般的保险机构几乎无力进行审查。为此建议成立专业的审查机关来审理。审理成员由保险机构代表、医生代表、患者代表、公益代表4方组成,各方代表分别代表不同立场,以确保审理的中立、公正。在整个审理过程要民主透明,所有处方数据全部都按程序做记录,且对医院、保险机构要做到信息公开,避免医院、药局乱报医药费的情况。其次审理机构还负责统计医疗费用的数据,定期做统计报告,内容包括各医院药局、各地区、各年龄阶段、各病种等的费用情况,并对外公开。上述详实准确的数据记录,可以为医疗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2.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控制成本费用。

(三)在技术层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服务技术平台

目前我省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医疗保险所应用的管理软件系统是各自独立的,互不兼容的,因此,各级各类医院的医保中心需要配备两组人员,执行两种制度,操作两个系统,这给患者、医务人员和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研制、开发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技术平台,实现参保人员信息资源共享,推行就医“一卡通”,能够有效解决异地就医的难题。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总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是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利国利民的良好政策。尽快将这一政策落实,尚需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相应的技术支撑。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医事卫生法治研究中心2013年一般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研究》(YF13-Y08)和辽宁医学院校长基金-奥鸿博泽基金2013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辽宁省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2013-44)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赵维良,赵东霞.辽宁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及对策,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14.

[2]冯少雅.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5-7.

[3]赵曼,吕国营.关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7(7):17-20.

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篇9

一、我县卫生工作的基本状况

目前,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04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家、企业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14家(包括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178家。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在编职工858名,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45名、主治医师职称143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83名。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共同组成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县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了预防保健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我县卫生改革和发展的主要进展有:

1、实行卫生体制改革。一是按照县委常委会议精神进行了县直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县医院、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县新合办主要领导文秘杂烩网上划到组织部任命。二是为加强汪清县妇幼预防保健工作职能,月份将县妇幼保健院产科整合到县医院,进行卫生资源重组,提高了产科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加强了产科安全。三是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投入40万元对汪清镇医院、防保所进行改造,建设成为东城、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相应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进行。年全县共有80641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1.69%;年全县参合农民79264人,参合率为73.23%。年受益农民达8344人,基金总支出556.16万元,其中住院补偿支出450.3万元,门诊慢性病支出25.66万元,家庭帐户支出80.20万元。县新合办克服困难,加强对定点医院、基金使用等各项工作的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多让利于广大农民,运行情况稳定良好。

3、抓好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卫生形象。以抓好反腐败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坚决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及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和谐医院”的创建工作。严格规范工作行为,坚决执行双“八条禁令”,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我县卫生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卫生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就发展方面来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卫生发展资金不足,医疗仪器设备差。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短缺,大部分卫生院都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三件”水平,医疗用房破旧,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不平衡,难以有效正常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和满足农村人群的一般医疗需求。

2、思想观念陈旧,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分配形式还相对落后,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热衷于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不敢试、不敢闯,怕改革、怕下岗,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人事制度方面缺少有效的用人竞争机制,造成领导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普遍缺少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管理水平不高。在管理理念上落后,管理能力不强,表现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管理能力水平落后薄弱,缺乏现代医院服务和管理意识能力,没有真正达到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服务,影响着医院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3、人才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近年来卫生事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卫生事业并没有与社会经济得到同步的发展,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1)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大专院校毕业生回来少,回来的又不愿到乡镇工作,导致我们后继乏人。(2)自我人才培养、提高发展意识能力有待加强。(3)我们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薄弱,既没有引进人才能力,又没有留住人才能力,目前乡镇骨干人员流向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人员流向县外延吉医院等较发达地区的现象较多。

4、县直医院、尤其乡镇卫生院存在生存、发展的各种困难。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医疗设备较差等等因素,改变了病人的医院选择流向,乡镇病人流向县城医院,县城病人流向省州医院,这些都为医院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

2、思想观念陈旧,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分配形式还相对落后,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热衷于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不敢试、不敢闯,怕改革、怕下岗,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人事制度方面缺少有效的用人竞争机制,造成领导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普遍缺少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管理水平不高。在管理理念上落后,管理能力不强,表现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管理能力水平落后薄弱,缺乏现代医院服务和管理意识能力,没有真正达到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服务,影响着医院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3、人才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近年来卫生事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卫生事业并没有与社会经济得到同步的发展,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1)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大专院校毕业生回来少,回来的又不愿到乡镇工作,导致我们后继乏人。(2)自我人才培养、提高发展意识能力有待加强。(3)我们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薄弱,既没有引进人才能力,又没有留住人才能力,目前乡镇骨干人员流向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人员流向县外延吉医院等较发达地区的现象较多。

4、县直医院、尤其乡镇卫生院存在生存、发展的各种困难。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医疗设备较差等等因素,改变了病人的医院选择流向,乡镇病人流向县城医院,县城病人流向省州医院,这些都为医院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

5、“重医轻防”问题。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的“重医轻防”现象非常严重。目前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不仅数量过少,而且质量低下,使得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本应是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重心,但是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使得原本在功能上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逐渐转为全面竞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共卫生服务无法带来明显收益,故被逐渐弱化,导致乡镇卫生“重医轻防”现象愈演愈烈。

作为“夹心层”的乡镇卫生院,在医疗领域,其便利性和服务价格不及村卫生室(所),在服务质量上又难以与城区医院匹敌,在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惠及乡镇卫生院的政策相继出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新农合”在报销方面向乡镇卫生院倾斜,为其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然而,这些政策仅仅只是“救活”乡镇卫生院,使他们能维持正常运转,没有在乡镇卫生院回归其本来定位上做出实质性贡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然行进在“重医轻防”的老路上。

三、加快我县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县卫生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不顺,体制改革滞后。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关系农村生产力保护和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切实做好我县的卫生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对下一步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全面推行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重组卫生资源。就我县现有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政府的经济实力还很有限,要让政府包办卫生事业一时难以做到。因此,借鉴发达地区卫生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县可借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来兴办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置身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应当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工作新机制。如果按原有体制发展卫生事业,很难摆脱困难,只有摒弃原有体制和发展模式,另辟蹊径,通过改革消除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才能实现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乡镇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篇10

abstract:inthecontextofurbanandruralareas,themedicalproblemsofmigrantworkersinChina'scurrentsocialsecuritysystemisamajorissue.thispaperdiscussesthepresenthealthcaremodelandtheconstructionofmedicalinsurancesystemformigrantworkersfrominsurancewill.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Keywords:governace;migrantworkers;medicalsecuritysystem

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225-01

0引言

目前,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城镇各类用人单位;二是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各类城镇居民。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主要覆盖对象是农民。

1现存三种模式差异比较

1.1面对人群不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主要面向城镇各类企业。城镇居民医保主要面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本县城镇户籍居民,包括未满十八周岁的居民(未成年人),中小学生、未享受公费医疗的大中专及技工、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等。“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面向的是农民。

1.2缴费来源不同城镇职工医保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不享受政府补贴。城镇居民医保缴费标准总体上低于职工医保,在个人缴费基础上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新农合基金统筹方式为:参合农民个人缴费,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补助。

1.3医疗保险待遇不同城镇居民医保由于筹资水平较低,医疗待遇标准总体上略低于职工医保。新农合的医疗待遇最低,报销的范围也最小。

1.4缴费要求不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设立最低缴费年限,达到缴费年限(男25年、女20年)的,退休后不再缴费即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不设立最低缴费年限,必须每年缴费,不缴费不享受待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当年购买,次年生效享受报销待遇,其最低档费用为20元/年/人。

2现阶段农民工医疗保障实施状况

2.1农民工是我国二元结构的夹缝中产生的一种特殊阶层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中,但其户口却是农村的。他们在城市中属于被边缘化的一类群体,享受不到城镇企业职工的医疗待遇。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以后“新农合”又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率的医疗保障。在他们受到病痛侵扰时,多是拖延病情而不及时就医,所以“新农合”对他们来说名存实亡。

2.2现阶段所能覆盖到农民工的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太少,满意度太低一些农民工不参加“新农合”主要是基于“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低,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而且一般都为青壮年得病率低,所以不愿意投保,即使愿意投保,得了病还得回农村报销,参加和理赔程序太繁琐等。

3农民工投保意愿调查

调查发现,由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在执行上是相互独立的,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以后无法享受原籍地的合作医疗,所以合作医疗对他们来说名存实亡,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又覆盖不到他们。所以52.8%农民工希望一种确实可以保障他们利益的医疗保障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险模式。另外,现有的保障范围太小,并不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大多数农民工希望保障范围扩大,调查显示,49.10%的单位认为对农民工应该大小病都保,所以在制度建设上,可以考虑扩大农民工的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保证农民工对基本医疗的可及性。

4基于城乡统筹下的模式选择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四种模式供农民工这个群体参加医疗保险。

第一种模式是单独为农民工设立一种医疗保险模式,设立单独的账户,由专门的组织负责管理,单独保障农民工的切实利益。由我国发展目标是和谐发展城乡,可知这种单独为农民工设立的模式是与现实目标相违背的,所以不能采取。

第二种模式是让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把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与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一视同仁。但是农民工的特征是流动性大,流动于不同城市间,在不同地区参保只能保证当期,所以只保住院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工来说,医疗保险没有吸引力。

第三种模式是让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把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加入到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范围内,保障农民工的利益。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大的特征,可以得出这种模式也是不适合农民工的。

第四种模式是,建立一种全面统筹的,把现有的三种医疗保险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保险模式,实现城乡医疗保险模式的有机统筹发展,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统筹城乡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指明了方向。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应该选择能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衔接以及城乡居民合作医保、城镇职工医保的转化中实现三大系统间关系互动和演化均衡。根据分析得出,这种模式应该是第四种模式,即把现有的三种医疗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这是最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需要的,它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侯文若.社会保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