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十篇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十篇

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5:14

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篇1

2016政府调研报告的格式:

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2016政府调研报告的范文:

一、长株潭试验区基本情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人口4110万,分别占全省的45.8%和60%。,城市群实现1亿元,占全省79%。其中,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34万,去年实现gdp4565亿元,占全省40.9%。?长株潭城市群提出及批复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致力于把长株潭培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至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年以来,湖南省实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推进方式,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世行在华的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邀请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机构进行咨询设计,形成了20多个规划。在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境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去年湖南的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

二、试验区获批以来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湖南省委、省政府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广纳民智,对长株潭试验区科学论证、高端定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盘规划,并将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打捆上报,获得国家的一并审批。这在全国现有的改革试验区是第一例。方案的核心在改革,规划的重点是发展。规划和方案将改革试验区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拓展到3+5(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城市群,并突破传统开发区的概念,设计了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为试验区建设拓展了空间,明确了模式载体,打造了一化三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一化带三化;加强三个基础,即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更大平台。

(二)强化规划统领。提升城市群区域规划,确立区域规划的龙头地位,发挥理念上、思路上、行动上的抓总作用。紧扣两型主题,体现国际视野,彰显区域特色。针对建设重点,强化部门和地区专项规划。修订《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强力保障和推进规划实施。顺应综合交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编制了全国首个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中长期规划》,提出了建设能力充分、方式协调、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发展目标,并着重从点、线、面统筹规划水、陆、空交通布局,构建长株潭核心区同城交通系统、区城际复合走廊、中部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全国陆运大通道五大圈层的核心系统,明确了城市群综合交通未来发展的定位和建设的重点。

(三)实施五大工程。一是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按照战略性、先导性、传统性、限制性分类发展的思路,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战略。突出产业的两型化,加快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突出两型的产业化,加快建设长株潭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尽快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两型产业发展。二是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把交通作为缩短城市群时空距离,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全面完善长株潭同城交通能力,大幅拓宽周边五市城际走廊,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陆域通道畅通无阻、水能充分利用、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两型综合交通体系。路网:核心区域重点建设七纵七横的城际主干道,形成以城市主干道相连的格局;3+5城市群重点建设二环六射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核心区3市与周边5市统筹规划,建设连通8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空港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的国际航空中心。到2010年,能满足18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年货邮吞吐量20万吨。港口:重点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等五港一枢纽,打通对接长三角的江海联运通道。同时,加强能源、水利、市政、社会设施建设。三是以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把湘江流域生态治理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标志和突破口,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坚持上下游联动、水陆联动、江湖联动,用5年左右时间,集中解决长株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湘江治理。争取国家将湘江治理列入全国重点流域治理范围,加强株洲清水塘等重点地区的治理,集中实施沿江截污治污、工业源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工程。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今年确保全部完成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明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把环境同治推广到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积极探索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四是以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着力消除城乡二元机构,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3+5城市群,带动全省发展。五是以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工程。规划设立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开发区,目的是通过在农村土地流转、投融资创新、两型产业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各具特色、主题集中的改革试验,快速积累两型改革建设经验,打造湖南发展的经济特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新型城市化展示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到2020年在经济上再造一个长株潭。

(四)推进十大改革。一是创新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是湖南经济的重要聚集区,也是资源消耗相对较高的地区,目前,80%以上能源靠外输入。四个方面重点推进:第一,加快清水塘等重点区域、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改造,将长株潭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群;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健全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和交易市场;第三,加强政策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提高新建项目准入门槛,促使落后产能退出;第四,建立城市群统一的资源节约管理体制,建设节约型城市群。二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最大的特色是生态,丘陵地貌,山水相连、绿色相间。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上积累下来不少环境问题。通过改革,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逐步还清历史旧账,决不欠新账,还湖南碧水蓝天。重点在五个方面率先突破:第一,把湘江治理作为一项标志性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和保护;第二,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实行生态补偿,成为全国生态补偿试点地区;第三,建立完善环境产权制度,设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第四,推进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第五,建立城市群环境同治机制,建设生态型城市群。三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改造任务重。通过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是:第一,建立较完善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第二,制定产业分类指导政策,促使各类产业向符合两型要求的方向逐步转型;第三,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四是创新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构建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重点是:第一,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第二,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城市群;第三,探索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我国高水平技术创新转化基地;第四,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使长株潭成为广泛吸纳国内外人才的洼地。五是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重点在国土资源规划体系、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耕地保护模式、征地用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等方面探索创新。六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市场,健全完善更有活力、更加开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服务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七是创新对外经济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在转变外资外贸发展方式、建设大通关体系、发展临港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建立湘台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我国中部对外开放的门户,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八是创新财税体制机制。逐步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税收激励机制和城市群财税管理体制。九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在打破城乡分割、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城市群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支持三农的体制机制,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加快改革。十是创新行政管理和运行机制。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利益协调、运转高效的城市群建设管理模式。

三、对我省的启示与建议

长株潭试验区的建设已初显成效。一体化进程加快,项目建设强力推动,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两型品牌聚焦效应逐步显现。在座谈中他们认为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改革发展中与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发展中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湖南省干部群众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提到试验区就是先行先试,先行即要行到国务院喊停,先试即要试到里面去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话。解放思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长株潭,解放思想已经转变为实际行动、具体政策和扎实推进的项目。各地积极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如长沙组建了环境资源交易所,株洲公共交通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等。再如,今年初在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要着重突出两型社会建设中省统筹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创新融资模式,发行长株潭建设债券》等提案,授予试验区省级经济权利等意见建议,都得到了省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开展研究。作为试验区的一大特色和重点,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一市一个示范区,一个示范区带动一片区,示范区的总体规划要点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发,

允许先在各示范区内从多角度探索两型社会建设途径,形成成功经验后推广,降低改革成本。

(二)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省政府确定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原则。因试验区建设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推进,两型办存在着协调难,特别是跨区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两型办规划局。规划局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原则不越位、不缺位协调。他们的协调方式俗称为规划落地。首先提升区域规划。《长株潭区域规划》获批后,湖南省对区域规划进行了完善与提升;然后以此规划为纲,由省直部门牵头组织编制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领域的15个专项规划和五大示范区规划;紧随其后着手3+5城市群八城市总体规划同步修编,与区域规划一致。做到区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与投融资规划一起四规统一。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实现从上至下的对接,确保区域规划不成为空中楼阁。规划对接完成后,赋予规划的法律地位,确保落实。今年9月,省人大通过了《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条例》,2010年1月起实施,并将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另外,两型办规划局还以八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形式,建立省级规划决策平台,以用地审批为抓手,城市群建设项目先报规划局长联席会审批,调整城市群产业发展趋同的矛盾,实现产业同步不同质的错位发展。

(三)创新机制,助推发展

如何建立试验区改革建设总体方案推进机制,湖南两型办也在不断探索。一是建立项目库。项目建设是城市群试验区建设的总引擎。两型办建立了重大项目库,建设项目353个,总投资1.57万亿元,以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明确要求2-3年完成。两型办在项目推进中建立了动态管理、项目责任人、统计报表、例会报告、监督机制等管理方式。同时,正在着手建立以两型社会为品牌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拓宽项目和引资渠道。二是建立考评体系。为促进长株潭三市和省直部门加强对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管理和协调服务,形成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竞争力、发展力和创造力。两型办本着客观公正、易于操作的原则,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建立起科学、客观、操作性较强的考评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突出考评试验区内各地、各部门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等方面取得的工作绩效。考评结果一方面用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考核验收,另一方面作为省政府对三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综合绩效考评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年度考评中,省目标考核分值为1000分,其中两型建设相关内容占50分,从而有效地强化了两型建设目标考核的硬约束。三是建立具有两型特色的投融资体制。湖南省将城市群投资公司归口省两型办管理,有利于两型办统筹试验区内重大项目的投融资;有利于两型办提高试验区各市重大项目布局的协调力度;有利于重大公益项目的投融资管理和协调。

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篇2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局严格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与市学习实践活动第七指导检查组的帮助指导下,经过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动员发动、学习培训、专题调研和思想解放大讨论等工作任务。

一、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春节长假刚过,局党委就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从局办公室、人事教育科、政策法规科、失业保险就业科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专班,设综合协调宣传、材料调研和整改建制、学习培训和活动组织三个小组,明确了责任分工。市委召开动员大会后,我局迅速召开党委扩大会,传达市委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应书记、王市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究制定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并对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细化和量化,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步骤方法、目标要求,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严密的制度保障。《实施方案》呈报指导检查组组长签批后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备案。3月27日,我局召开了市直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全体机关干部、各二级单位班子成员以及副科级以上党员共15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任万伦局长作了题为《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员报告,市人大副主任夏述云同志就学习实践活动提出要求,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远浩同志还以讲党课的形式,为大家生动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反响较好。全局干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之中。

(二)丰富形式,营造氛围,着力提高学习成效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我局把理论学习作为学习调研阶段的最基本环节来抓实、抓好、抓到位,制订了详细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辅导、集体研讨、案例分析、观看电视片等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深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努力在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武装头脑、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一是利用周五下午和周六上午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科学发展观论述》、《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重要讲话及其他相关学习资料,观看电教片《重托》。二是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应书记专题辅导及国家水利水电专家关于人水和谐课题的报告会,开阔党员领导干部视野,增强发展信心,创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激发发展斗志。三是分别组织党委中心学习组,组织局领导班子成员、各二级单位一把手和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分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专题学习、讨论和交流。局长任万伦同志在局党委中心学习组和全体机关干部会议上作了两次专题辅导报告。四是在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认真参加统一组织的集中学习同时,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文件与撰写读书笔记相结合,学习讨论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果。每名党员干部撰写了心得体会,利用网络和专栏相互交流,完成了规定的学习文章篇目,读书笔记达5000字。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培训,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夯实了理论基础。五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及时在*劳动保障信息网上开辟了学习实践活动专栏,收集、发表有关活动动态、工作简报、学习体会,通过网上学习讨论,交流思想,及时沟通,为全局党员干部提供一个理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六是坚持“一周一测试”制度。由局工作专班出试卷,每周对全体参学人员开展科学发展观理论测试,通过考试检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效果,防止学习走过场。七是开办学习实践活动专栏,将全局党员的学习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和展示;创办学习实践活动简报,及时反映全局活动开展情况,好的做法,做好活动宣传,截至目前已印发15期学习实践活动简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局干部学习的积极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明确方向,大员上阵,着力研究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实出问题

在动员大会上,我局下发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工作方案,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各二级单位、机关各科室的负责同志、业务骨干参加,针对创业促就业、市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省级统筹相关准备工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劳动监察服务理念、劳动仲裁关口前移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前瞻性、系统性研究,努力形成有成果、有分量的调研报告,力求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工作要点,破解发展难题。

在各调研组“走出去”,分别到社区居民、服务对象、一线服务窗口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还坚持“请进来”,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在办公楼一楼设立了意见箱,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农民工等服务对象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当面听取意见和建议。

(四)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确保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开展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我局紧紧围绕“建设人水和谐城市、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支部(党委、党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我们迅速制定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通过专题学习、理论辅导、观看专题片和体会交流、组织讨论等形式,把解放思想大讨论与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强化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同时,利用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文章交流之际,组织全体党员进行专题讨论,帮助全局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明确必须深入解放思想,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科学发展。只有继续深入解放思想,才能很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深入解放思想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解放思想的标准,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在转变观念中明确发展方向,切实在劳动保障事业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深入解放思想,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凡是不符合、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切观念、理论、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都应当突破,逐步地消除和克服。鉴于此,我们在*劳动保障信息网上设立专题留言版块,在公共服务场所设立意见箱,供广大群众提意见建议。局主要领导及二级单位负责人每月准时参加20日上午《行风热线》栏目,与广大市民交流,并及时电话或书面回复当事人。4月22日上午,局长任万伦同志作客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第一期《在线访谈》栏目嘉宾,就创业促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小额担保贷款、惠民政策等问题与广大网民进行了互动交流,反响热烈。同时,各二级单位也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和业务经办大厅以“爱岗敬业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为主要内容,组织窗口服务人员开展讨论交流;市医保局贴近学习实践活动主题,举办“2009年青年医保论坛”,8名年轻业务骨干分别就国家医改新动向、医保新任务、医保基金支付体系现状等方面撰文交流。

二、创新思路,突出劳动保障部门学习实践活动特色

(一)进一步明确劳动保障部门学习实践活动主题

市委将“建设人水和谐城市、推动*科学发展”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为突出劳动保障部门特色,局党委确定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之所以将主题载体明确得那么具体,或者说落脚在某一重点工作,主要是考虑到,创业促就业工作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初具*特色,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月23日,我市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为首批82个部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之一,国家将给予政策扶持,省里将给予重点帮助和扶持;2月25日至26日,省委、省政府在沙市区召开了创业带动就业现场经验交流会;3月14日,我市代表湖北省在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座谈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3月1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创业促就业工作专题汇报,就我市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对下一步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都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未来两年,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是*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选取这一有代表性的工作作为主题,目的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实实在在的创建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劳动保障事业不断发展,为“建设人水和谐城市”服好务。

(二)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部门联系企业、社区、医院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为困难人员、为参保群众、为企事业单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进一步巩固局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县市区劳动保障局和各二级单位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市劳动保障局联系企业(社区、医院)活动,由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二级单位负责人联系中心城区28家企业、社区及医院,重点加强沟通协调,开展调研指导,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有关困难和问题,目前有联系任务的党员干部已经到相关联系点走访一次。近期,我局将在党建工作联系点江汉社区集中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社区大接访暨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咨询活动。

(三)进一步抓好几个“结合”

结合绩效考核和行风评议,把开门纳谏、查摆问题、加强整改作为经常性工作开展下去。结合“三型机关”创建过程中好的经验和作法,创新工作内容、形式和方法,将“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理念贯穿到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中去。结合作风建设年、能力建设年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活动,对一些重要岗位、重点工作要及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去管人、管权和管事,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和约束作用。

三、边学边改,建立健全科学发展长效机制

截至目前,共收集意见和建议586条。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进行了梳理汇总,分析查找出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在工作作风、工作纪律、工作素质、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工作人员履岗能力不强,主动性不够。建议加强职工的在岗培训,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二是是在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简化手续,工作效能有待提高。给退休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太复杂,时间太长;社会保险缴费后,环节太多,到账太慢;硬件设施老化,超负荷运转;社保补贴申报在第一年审批后,第二、三年是否能够从简。三是个别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四是政策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加大失业保险和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税费减免力度;加强城镇居民医保的宣传,进一步明确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区别。五是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建议多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用工信息,摸清企业用工情况。六是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劳资人员的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多开展一些技能竞赛;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为其服好务。七是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社区没电脑或电脑过于陈旧,工作开展不便;有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待遇太低,任务又重,不愿干,留不住人。八是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重点查处非法使用童工和企业参保情况。在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我们坚持边学边查,以改促建,对在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整理出当前劳动保障工作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边学边查边改。

(一)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推进重点工作

加快创建步伐,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市部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方案》。5月8日,我市召开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动员大会暨创业促就业现场会,就进一步推动全市创业促就业工作及全国首批部级创业型城市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会上,省劳动保障厅邵汉生厅长在谈到我市就业工作时指出,“*的创业促就业工作在全国取得了突破和典型经验,受到了部、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创业线路图——创业七步法》很有创意,清晰易懂,值得全省推广”。应代明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我市劳动保障工作无论哪一方面,都在全省有位置、有特色、有经验”,“从*市的发展情况看,我们提出要建设创新城市,如果不是创业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就无从谈起,所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既是历史机遇,又具有良好的条件,要全市动员,奋力拼搏,按期建成创业型城市,逐步建设和形成*特色的创业文化”。王祥喜市长作了动员报告,黄谋宏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开发区)签订了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目标责任书。截至目前,市创业担保公司已为17家符合条件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80元,全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64笔共计9593万元,其中仅5月8日当天就集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87笔6188万元。2009年,我市将帮助5000名城乡劳动者实现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00笔,发放额超过1.5亿元,带动2万人就业;2010年,帮助6000名城乡劳动者实现创业,并带动2.3万人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到2010年末,全市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19%以上,创业初始成功率达到90%以上,创业带动就业人数达到新增就业人数25%以上,创业培训后创业成功率、创业服务满意率达到95%以上。为了保证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顺利进行,全市将着力构建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工作考核体系等五大工作体系,创新五项工作机制,即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创建活力;创新政策扶持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创新平台建设机制,拓展创业空间;创新培训指导机制,提升创业能力;创新督办考核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加大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宣传力度,努力在全市形成人人参与创业、人人支持创业、各行各业为创业提供良好服务的局面,夯实基础,强化服务,采取得力措施,集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创特色、争一流,确保创建工作万无一失。

(二)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劳动保障政策体系

局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带队深入到中心城区街办社区、企业(医院)及新农村联系点开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走访谈心等形式展开调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带着问题下去,找出对策回来。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劳动保障事业实际,组织撰写了十多篇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报告。一是开展农民工工资清欠专题调研,撰写了《2008年度*市农民工工资清欠情况分析》,提出了建立农民工工资银行制度的建议,王祥喜市长、黄谋宏副市长分别在调研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二是对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撰写了《我市当前就业形势及应对措施》的调研报告,被市委办、市委政研室刊发在《领导参阅》上。三是针对农民工提前返乡和我市如果实施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进行调研,撰写了《*市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思考》。四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就我市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进行调研,撰写了《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与现状》。五是根据我市建立经济形势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要求,完善了就业和社会保险情况分析制度,对今年以来社会保险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形成书面汇报供领导决策。六是就我市医疗保险运行情况撰写了8篇调研报告。

(三)加强综合管理,提升部门自身能力

一是对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职能进行调整,统一开展各项经办业务。二是筹集50万元资金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大厅,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经办事项实行集中办理。三是完善市直社会保险代核办法,方便企业和群众参保缴费。四是按照“两集中两到位”总体要求,将原有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精减为12项,设立了行政审批科,审批关口最大限度前移,减少了审批的中间环节,极大的方便了企业和办理群众。同时,开展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行政审批许可及劳动仲裁案件一案一考评试点,全面规范劳动保障依法行政行为。五是进一步强化窗口建设,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行限时办结,将岗位职责、服务质量、意见投诉和工作纪律全部纳入绩效考核。六是以作风建设年和能力建设年为契机,结合劳动保障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的意见》。

(四)加强政策宣传,使劳动保障政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

一是整合市直、*区、沙市区及开发区宣传资源,组建工作专班,实行整体联动,统筹开展中心城区劳动保障政策宣传活动。二是印制《劳动保障服务手册》2000本,内容包括现行优惠政策摘录、办公电话、服务承诺书等,通过办事窗口和服务大厅免费发放。三是在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险服务大厅及行政审批劳动保障分中心等办事群众集中场所设立了政策咨询服务台,使政策宣传工作经常化、日常化。四是在各项专场招聘活动期间,组织就业、社保、培训、监察及仲裁部门工作人员现场接受群众政策咨询。五是结合当前开展的党政领导干部“四方促和谐”活动,认真抓好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和上门回访,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立即解决,不能办理的耐心解释政策。

今年年初,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总体要求,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调高了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等主要指标作为工作目标下达。1—4月,各项指标均超序时进度,其中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完成省下达指标53.2%,市工作目标45.8%;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186.2万人,完成93.1%;征收社会保险费10.8亿元,完成省下达指标51.8%,市工作目标48.5%,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劳动保障工作。

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即将结束,第二阶段即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是巩固深化学习调研阶段的成果、健全完善制度、确保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将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是继续深化学习,突出边学边改。在第一阶段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以“我为劳动保障科学发展献计策”为主题的支部活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践。继续开展以“一周一测试”为形式的学习活动,动员广大党员进一步提高学习热情,做到真学、精学,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髓的理解,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列出整改措施、责任人和责任部门,落实整改责任,以切实整改取信于民。

二是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成员要结合分工,重点查找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是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紧密联系实际,在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查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确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工作要求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具体措施等。主要领导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

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篇3

调查报告格式一般如下:

一、概念与特点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三)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写法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范文一:环境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以下是实地调查出来的报告: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是:1、公共厕所排出的粪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2、工厂排出的废水又黑又臭,还浮着一些秽物。3、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刺鼻,会散发到小镇的各个角落。4、化肥厂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粉尘、铅、煤灰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5、公园的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是:废水、废气、粪便、腐肉、塑料袋、木筷,垃圾等。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有很大的危害: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污水会影响生活水,直接侵害人体。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范文二:环境卫生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按照市爱国卫生委员会的具体要求,受市XX局委托,我处迅速组织力量,文秘部落于2019年8月24日至26日对城区范围内的26个商品市场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查,总的来看,环境卫生工作有喜有忧,但形势不容乐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区商品市场环境卫生现状

据调查,我市目前共有各类商品市场26个,总营业面积130762㎡。其中大中型商品市场4个(XX大市场、XX大市场、XX大市场、XX大市场)、农贸市场11个。城区商品市场共有管理人员200余人,其中,专职清洁员120人。从性质上看,事业性管理的商品市场有8家,占30.8%;民营型商品市场16家,占61.5%;股份制商品市场1家,占3.8%。空壳市场1家,占3.8%。4个商品市场配有垃圾站,5个商品市场配有垃圾桶,9个商品市场对厕所每天进行冲洗,9个商品市场有污水管并与市政污水管连接,13个商品市场有公厕,3个商品市场建立了绿化带,15个商品市场聘有保洁员,9个商品市场由环卫部门代运垃圾,11个商品市场每天进行卫生清扫,6个农贸市场有家禽宰杀场地,并每天进行冲洗,1个商品市场对生鲜经营场地每天冲洗,1个商品市场有肉食类保鲜设施,1个商品市场熟食饮食经营人员办有健康证,5个商品市场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贸西街(区XX局南侧)马路市场(未计入全市26个商品市场内),该马路市场既无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无固定的管理人员。但见有人收费,却无人进行管理和清扫,致使市场内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环境卫生令人堪忧。

近年来,城区各商品市场管理机构,围绕经济发展需要,把环境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如XX市场、XX市场、XX市场等,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应的卫生设施配备齐全,每年从收取的门面、摊位和卫生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环境卫生的整治。聘请了专门的保洁员,并做到每天对场地、厕所、排水沟、家禽屠宰场地等卫生角落进行清理,确保了垃圾及时得到清运。XX区市场服务中心为改变市场环境卫生,先后对XXX市场、XXX市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使市场环境卫生工作得到全面升级。但也有少量商品市场由于没有人员管理,也没有相应的环卫硬件设施,业主自发组织请人打扫卫生。如XXX农贸市场,该市场已整体拍卖,正在改建,原来业主自发组织对市场内环境进行清扫。还有XXX建材市场,该市场原属区农委管辖,由于建筑商离开,致使物业无人管理,业主也是自发组织请人对场地卫生进行打扫。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少数商品市场对卫生工作重视不够;二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三是商品市场周边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四是周边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五是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商品市场没有绿化带;六是个别商品市场环境卫生服务工作走过场、标准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七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八是熟食饮食经营人员办理健康证的不多;九是多个商品市场防尘防蝇设施为零;十是治安问题比较严重,经常有被盗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商品市场环境卫生好坏,关系到我市省级卫生文明城市的创建,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二)、积极服务,建立绿色通道。环境卫生管理有关部门要对商品市场熟食、饮食经营人员进行督查,对没有办理健康证的经营人员,采取上门办证服务,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

(三)、继续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商品市场的环境卫生保持24小时清洁,积极加大环境卫生的投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各项规章制度。

(四)、建立绿化带。对有条件的商品市场要逐步进行改造或创建绿化带和公共绿地,提高商品市场的绿化覆盖率。

(五)、切实加强市场内的治安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联动机制,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篇4

工作计划

 

(2021年3月17日深圳市光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主任会议通过)

 

光明区人大及其常委会2021年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质量、高颜值发展理念,按照区委“创新能级提升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部署要求,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推动光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光明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高颜值”发展专项监督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选联任工委  

负责单位:监察司法工委、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教科文卫侨工委、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全年

二、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1.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工作依据: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关于建立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4-5月份

2.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工作依据: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关于建立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4-5月份

3.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2020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项工作报告。

工作依据:环境保护法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4-5月份

4.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的报

告。

工作依据: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地方政府债务审查监督规定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5-6月份

5.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监察司法工委  时间安排:8-10月份

6.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检察院关于司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监察司法工委  时间安排:8-10月份

7.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落实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9-10月份

8.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医疗信息化建设专项工作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10-11月份

9.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的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选联任工委  时间安排:12月份

10.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办理区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情况的报告。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选联任工委  时间安排:12月份

三、计划、预算审查监督

1.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草案初步方案。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1月份

2.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初步方案。

工作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1月份

3.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工作依据:预算法、审计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7-9月份

4.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区本级决算的报告。

工作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7-9月份

5.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工作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7-9月份

6.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工作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7-9月份

7.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对部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逐项开展满意度测评。

工作依据:预算法、审计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10-12月份

8.根据计划、预算执行的调整情况,审查批准计划调整方案和预算调整方案。

工作依据:预算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全年

四、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对“一府一委两院”报备的规范性文件,及时开展备案审查工作。积极发挥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作用,增强备案审查实效,维护法制统一。

工作依据:立法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监察司法工委

负责单位:选联任工委、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教科文卫侨工委、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全年

五、跟踪监督

1.跟踪监督《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规定》执法检查报告的整改落实情况。

工作依据:深圳市光明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办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3月份

2.跟踪监督《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执法检查的整改落实情况。

工作依据:深圳市光明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办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6月份

3.跟踪监督《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的整改落实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5-6月份

4.跟踪监督区人民法院落实加强保障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审议意见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监察司法工委  时间安排:6-9月份

5.跟踪监督区人民检察院落实加强保障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审议意见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监察司法工委  时间安排:6-9月份

6.跟踪监督《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的决定》执法检查的整改落实情况。

工作依据:深圳市光明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办法

牵头单位: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10月份

7.跟踪监督民生实事项目完成落实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选联任工委

负责单位:监察司法工委、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全年

六、专题视察

1.视察我区城市建设管理、治水提质、国企改革等工作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4-6月份

2.视察我区特殊教育工作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3月份

3.视察我区第一幼教集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扩容提质、众创空间建设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4-10月份

4.视察我区文体设施建设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6月份

5.视察我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工作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10月份

6.视察我区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6月份

7.视察我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7月份

8.视察我区“稳就业、促就业”工作情况。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社会建设委  时间安排:8月份

七、专题调研

1.人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监督专题调研。

工作依据:区委调研课题计划

牵头单位: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  时间安排:4-10月份

2.开展职业教育发展专题调研。

工作依据:监督法

牵头单位:教科文卫侨工委  时间安排:4-6月份

八、任后监督

对区人大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任后监督,听取部分单位主要负责人述职报告。

工作依据:组织法、监督法等

牵头单位:选联任工委

负责单位:监察司法工委、财经和城建环资工委、教科文卫侨工委

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篇5

同志们:

根据市委的部署要求,今天,我们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段动员大会,主要是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对下一阶段决策部署和分析检查工作作出安排。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前一阶段工作情况

在学习调研阶段,我们积极宣传、认真学习,科学调研、深入讨论,扎实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活动开展扎实有序。我们切实加强对活动开展的组织领导,注重强化政治责任,领导班子亲自谋划、亲自动员、亲自牵头。明确工作目标,进行深入发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把讨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进入学习调研阶段后,我局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布置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制定了工作日程表,将每项工作细化量化,明确责任科室、负责人和完成时间,确保各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每天坚持向市委活动办公室报送活动进展情况,并被采用刊登了1条,表明我局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得到了活动办公室的认可。

(二)精学深思,思想认识切实提高。我们把抓好理论学习摆在此阶段各项工作的首位,多形式认真组织学习,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一是精学重点内容。我们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重点学习了《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读本,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各级领导的有关讲话精神。党组理论中心组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学习会。同时,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都认真进行了自学,撰写定了心得体会,做好了5000字的学习笔记,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了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来。二是抓活学习交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党员领导干部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带头撰写了7篇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局主要领导还围绕城管事业发展的问题在《丰城通讯》上发表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管理新跨越》的心得体会文章。同时,我局系统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都能很好进行科学发展知识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召开了学习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

(三)广征意见,突出问题全面理清。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广泛征求意见。通过采取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接访基层群众等形式,利用热线电话、局长信箱、机关网站等各种渠道,就影响和制约丰城城市管理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广泛征求意见。通过认真梳理总结,影响和制约城管事业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城管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市政园林基础设施长效机制未建立、城区卫生保洁机制有待深化创新、公交管理现状不佳、供水供气保障不足、城市管理体制仍未理顺仍需加强等6个突出问题。

(四)深入调研,思路对策有效明晰。我们根据市委确定的重大调研课题,结合单位工作实际,确定了城市管理与社区和谐建设、城市管理的现状及期对策、继续解放思想与转变管理理念问题研究、强化公交管理和提升公交服务水平问题、环卫清扫保洁机制探索问题、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保障机制、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问题7个与当前工作密切相关的调研课题。成立了各专题调研组,由局相关领导牵头组织调研。采取面上了解与深入基层相结合的办法,广泛深入下属基层,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实地考察、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认真调查研究,深入思考探索。我们同时召开了调研交流会,对调研课题进行交流分析。随后召开了调研成果汇报会,局领导及各调研课题负责人畅谈调研活动的心得体会,广泛交流经验,总结调研成果。调研呈现二个特点:

一是选题贴近民生。我们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重点调研课题,结合城管部门实际,及时查找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就解决园林城市创建、转变管理理念、强化公交管理、深入清扫保洁机制等方面开展调研,力求为破解制约城管发展难题献计献策。

二是调查贴近基层。各调研组不辞辛劳,积极深入基层,与基层工作者和广大市民进行直接交流,听取宝贵意见。约见政协委员们,并城市管理现存的管理漏洞和不中之处提出建议和意见。

在学习调研阶段,我们学习更加深入,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二是虽然“规定动作”完成较好,但“自选动作”不多,特别是具有城管部门特色的活动不多,形式不够丰富。三是部分调研课题涉及问题比较复杂,所需时间较长,未完成系统、详细的调研报告。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及时整改,查漏补缺,认真加以解决。

二、下一阶段工作意见

接下来,经请示市委督导组领导同意,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转入分析检查阶段。这一阶段从11月21日开始,到12月20日结束,主要工作以开展“一会一评一公开”为载体进行分析检查,提出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这一阶段工作,重点是“五个抓好”:

(一)抓好思想认识的深化。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从思想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进而查找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科学发展思路。只有把状况分析清楚,才能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只有把存在问题找准,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把主客观原因弄清,才能为创新体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只有把经验教训总结好,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形成符合科学发展的举措。因此,我们要继续抓好深入学习,认真学习中央《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读本,把学习贯穿始终,更加系统、深刻地认识科学发展观,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以学习的不断深入,促进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深化。

(二)抓好分析报告的形成。以领导班子名义写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任务,也是下来解决问题和完善机制的主要依据。我们要切实把起草好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单位发展和工作实际的分析报告作为本阶段的中心任务来抓,认真完成分析报告的起草。根据市委的要求,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简要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和经验;二是具体查摆着力解决工作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自身党性党风党纪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全面剖析问题的根源;四是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我们要严格起草分析报告的步骤: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前,要形成分析报告的初稿;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后,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实完善分析报告;最后由领导班子集体审定。

(三)抓好规定动作的开展。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公开分析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三个环节”,是开展分析检查工作的“规定动作”。我们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市委的部署,结合单位的实际,切实抓好“三个环节”的开展。

一是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是做好分析检查的关键环节,也是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我局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召开,主要是联系单位和个人实际,着力分析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查找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认识,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是及时公开分析报告。领导班子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找准影响和制约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广泛组织群众评议。除组织好党内评议外,我们还要组织群众评议活动,通过开门搞评议,鼓励群众建言献策,贡献才智。我局的群众评议活动安排在12月上旬,主要通过会议评议、书面评议、网络评议三种方式进行。

(四)抓好边查边改的落实。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是我市整个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根据市委的总体要求,突出实践特色,坚持边查边改,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尽早启动创新体制机制工作。

一是理清城管事业发展的思路。在全面总结我局城市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投入、维护与秩序管理、公用事业保障等方面深入分析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快研究提出我市城管事业发展的方向、定位、目标和发展模式。深入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管理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城市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市容管理工作机制和协调服务机制、城市管理奖惩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推进城管事业跨越发展。

二是全面做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要把当前正在开展的市容环境整治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在学习中不断促进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同时,要把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活动认真做好,按期完成。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活动是我市喜迎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暨我市撤县设市二十周年的重大举措,要把它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落实,以“开放大气、和谐秀美“的市容环境秩序喜迎庆典,积极向外展示我市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城市管理工作扎实的功底。

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篇6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前,我市农村经济基本处于封闭、落后状态,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无足轻重。30年后的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现代都市型农业格局初步形成,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进入发达地区行列,郊区正在成为实现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区。

1.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9.5倍;农机综合作业率超过70%;耕地产出率达到1931元/亩,是1978年的24.8倍;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0570.81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了14.1倍。二是农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农业生产由以粮食种植为主向粮、菜、肉、蛋、奶、渔、果全面发展,城郊型农业结构已经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农业增加值的2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基地化、园区化、设施化农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已达42万多亩,其中仅去年新农村建设20条意见实施以来新建的设施农业面积就达到8万亩,平均亩增效益3到10倍;建成了一批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和优势水产品养殖园区。农民从发展设施农业中得到了实惠,丰富了市民的菜蓝子。

2.农村经济由封闭落后向开放发达转变。一是80年代初,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为标志,*农村进入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郊区工业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郊区工业中规模企业已达到3603家,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数的60%,郊区规模工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全市103个乡镇工业区入区企业达到5064家,累计招商引资超过80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累计突破100亿元,园区实现的销售收入比例占到郊区工业总数的30%。二是进入90年代,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契机,*12个有农业区县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郊区外向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07年,14个区县经济开发区企业总数达到5581个,其中外资企业3043个;累计引进外资68.2亿美元,占区县引进外资总量的50.2%。2007年,14个区县经济开发区增加值增幅比全市农村高11.1个百分点,占有农业区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5%;实现税收93.5亿元,占区县财政收入的25.1%。三是郊区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逐步由以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2007年,全市有农业区县三次产业结构为6.9:55:38.1,非农产业所占比重高达93.1%,二、三产业比重比1978年分别提高了10.4和33.4个百分点,郊区整体上已经达到工业化阶段,环城地区已经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007年,全市乡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重仅为41.88%,比1978年下降了近40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07年,农民人均从非农产业得到收入6269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6%;其中,从郊区工业获得收入4528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7%。

3.郊区地位由附属向战略支撑区转变。一是郊区经济规模迅速壮大。2007年,郊区生产总值达到1485.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6.7倍,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先进行列。2007年,郊区生产总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5%提高到29.6%,提高了27.1个百分点。二是郊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郊区财政总收入达到37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2.4倍,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由1978年的5.9%提高到30.96%。

(二)农村经济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市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了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

1.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一是全面废除了制度,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明确了农民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大大加强。二是明确了农民土地经营权。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分离出来交还给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并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三是改变了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打破了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确立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四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农民纷纷走上了新的联合与合作之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起,2007年,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915个,各类农业经纪人4488人,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产业化经营模式顺势而生。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一批产业化龙头组织,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批发市场带动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2007年,全市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农户数达到78万户,已达到全市农户总数的73.6%。

2.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发生重大转变。一是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单一集体所有制结构,形成了集体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并存的格局,市场主体、产权主体、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二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放开农产品市场,培育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组织,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农村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了多元化投资机制。由单一集体经济时期依靠村、乡自身的积累投入发展,转变为现阶段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投入的多元化融资。

3.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初步建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对“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开展了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三个一”工程、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等,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不断加快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逐步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小城镇建设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化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2004年起,市财政建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2005年,以中心城区联接新城、带动中心镇、辐射广大农村的城镇体系规划框架基本确定。小城镇的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设施水平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口转移步伐加快,农村城市化率由1983年的22%提高到52%。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农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实际,开展了“宅基地换房”试点工作。在国家政策框架之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耕地总量不减少,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和资金瓶颈,摸索出一条加快郊区城市化建设的新路子。

(三)农村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

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

1.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农村已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建立起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支撑的农民培训体系。全市12个有农业区县的177个乡镇(街)均启动了化技术学校建设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实施了“351”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和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余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素质的大幅提升。全市郊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1年的5.2年提高为9.15年,农村劳动力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1981年的6.2%上升为20.5%。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逐渐养成,农村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和舆论监督环境。

2.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立了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每个乡镇都建立了医院或卫生院。400万农村常住人口可直接享受到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一类疫苗防治接种、老年保健等18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显著进步。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一半以上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公园、体育健身场所、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施不断健全。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最低保障标准指导线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地域覆盖,乡、镇、村参合率达100%,农业人口参合率达89.5%;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全面启动,全市54万农村老年人享受到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截止到2007年末,全市共有2万失地农民被纳入保障范围,有效保障了失地农民权益。

(四)农民权益保障实现历史性进步

1.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是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比1978年的153元增长了56倍,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实际增长了14.9倍,年均递增10.22%。二是消费结构显著优化。200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0.8%下降为38%,已经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富裕型社会标准。三是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民家庭拥有高档耐用消费品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6m?,比1978年增长了近2倍,房屋质量、室内设施已今非昔比,住宅成套率大幅度提高,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住进了楼房;大部分农民告别烧柴、烧煤的历史,用上了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农村电网覆盖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部分农民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2.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2004年起,全面推开以“五个取消、一个调整、一个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农村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零税负,为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公共分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彻底取消了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并对农民实行反哺,真正实现了从“取”到“予”的转变。

3.农民民利得到有效维护。一是农民的首创精神得到尊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探索,尊重农民的创造,及时总结推广。各级人大积极为农村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创造条件,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等方式,听取农民的呼声,从立法、监督等各方面保护农民的创造成果。二是农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逐步建立起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建立民主选举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双向约束机制和村务、财务两公开的民主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政社合一”体制下的高度集权、缺乏约束和制衡机制的基层政权形式,全面保障了农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得到提高。通过开展“送法下乡,法律进农家”等活动,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农民群众和党员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和水平。通过多年努力,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强化,参与村民自治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4.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乡镇机构不断改革和调整。通过开展乡镇撤并,乡镇总数由80年代初期的220多个,撤并为2007年底的137个,其中建制镇达到117个,占全部乡镇数量的85%以上。二是农村基层组织决策能力和为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开展“三级联创”、重点帮扶、民主评议、教育培训等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确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市90%以上的乡镇(街)党委、80%以上的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达到市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全市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员工50人以上的单位全部单独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有70%以上达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农业与农村方面主要工作

伴随着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不断加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80年至1993年,以1980年设立市人大常委会为标志。在这十三年中,市人大常委会没有专门的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二是1993年至2008年,以市人大常委会设立农村委员会为标志。这一阶段,成立了农村委员会,作为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并不断完善。三是从今年开始,以成立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为标志。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作为市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性质、地位、作用都有了新的变化,对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的召开,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多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一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围绕中央和市委对“三农”工作的重点部署,针对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加强农村经济立法,依法履行各项监督职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代表服务,不断强化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建设,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保证和促进我市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加强和改进涉农地方立法工作,涉农法规质量不断提高

自1980年6月至2008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农业与农村方面地方性法规34件,现行有效的24件。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牵头组织起草3件;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交办的20多部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工作;编印了《农业与农村法律法规汇编》。这些法规的制定修改,使我市农业与农村方面法规不断健全,农业与农村主要方面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为我市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我市率先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坚持突出经济立法,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三农”工作部署,适应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加强农村经济立法作为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之初,我市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为保护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合法权益,1986年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了《*市保护农村承包经营户合法权益和加强农村承包经营户管理规定》,依法明确了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权利,对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促进了我市农村改革发展。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发展,我市农村进入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的非农产业加快发展阶段。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办法》,维护了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了乡镇企业的行为,促进了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新世纪之初,为适应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对《*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林业,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等一系列新规定,及时贯彻了中央精神,适应了形势的发展。2008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将制定《*市畜牧条例》列入立法项目,为做好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胜玉亲自带队对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条例的制定出台必将对我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坚持立法为民,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与农村地方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作物种子的商品化,出现了生产管理不严、市场混乱等许多新问题。仅1995年一年我市就发生假玉米种子事件22起,造成减产475万公斤。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农作物种子有法可依。针对这种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于1997年制定了《*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实现了监督管理与经营相分离,保护了科研生产单位的积极性,依法扭转了假种子坑农害农的局面。为巩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保护农民利益,市人大常委会于2001年审议通过了《*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使我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步入了法制轨道,使农民多年积累的集体资产有了法律保障。

3.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法制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统一,始终是人大农业与农村立法工作中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上世纪80年代后期,注重发展经济、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比较突出,针对我市侵占绿地和毁坏树木的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开始着手制定《*市绿化造林管理条例》,1989年审议通过该法规,使义务植树成为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公民的绿化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有很大提高。为了对我市基本菜田进行依法保护,1996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市基本菜田保护管理条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乱占菜田和随意改变菜田用途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及时对该条例进行了修改,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保护了菜田资源。针对我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缺乏法律法规管理的情况,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条例的颁布实施,一方面规范了我市野生动物保护,另一方面也填补了区域野生动物管理空白,对国家形成野生动物保护的全地域管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4.坚持开拓创新,体现我市农村地方特色。扩大立法起草主体,是立法工作民主化、科学化的体现。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部门主动提出牵头起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和《*市植物保护条例》。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高度重视,两项法规被批准列入2006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为做好这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部门制定了详细工作计划,牵头成立两个起草小组,明确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反复研究法规需要规范的主要问题,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协调论证,两部法规在2006年顺利审议通过。两部法规都涉及到农业和林业两个行政主管部门,起草工作比较复杂,要求法规的针对性必须强、权责规定必须明确,通过合并农业和林业相关内容,既注意了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又突出了我市特色。

(二)不断加大涉农监督工作力度,涉农监督工作实效不断增强

对“一府两院”依法进行监督,是宪法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20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大农业与农村方面监督工作力度,突出监督重点,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自1980年6月至2008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在农业与农村方面的监督工作中,共听取市政府专项工作汇报21次,开展执法检查31次,组织各类视察50多次。通过经常性的监督工作,确保了农业与农村方面法律法规在我市的正确实施,促进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围绕农业与农村重点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抓住实施中问题较多、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法规大力开展执法检查。相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市节约用水条例》、《*市动物防疫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进行了执法检查。为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在我市的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从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对该法进行了执法检查。通过大量的调研、视察、听取市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形成了对《农业法》贯彻实施情况强大的监督检查氛围。通过持续努力,《农业法》实施后的三年,我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每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幅度;调动了集体组织和个人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投入年递增率达到39.2%,促进了我市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2.围绕全市“三农”工作大局和农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听取专项工作汇报。市人大常委会把关系全市“三农”工作大局和事关农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问题,作为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的重点。相继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1992年*市农村工作情况及1993年工作打算的报告》、《关于引滦入津工程运行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关于我市农业现代化实施情况的汇报》、《关于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关于建设节水型城市、发展大都市水利情况的报告》、《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郊区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等。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上世纪90年代末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听取了市政府农业现代化实施情况和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连续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了39个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和乡镇工业结构调整情况。在常委会审议和视察中提出,要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认真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与农村应对的思路,把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科技、规模、品牌优势,这些建议、意见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逐步落实。2004年,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的报告》。为做好报告的审议工作,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有农业区县进行调研,召开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为做好我市农民增收工作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3.围绕重点监督工作组织视察。一方面通过视察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将视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促进政府改进工作。1994年,为开展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到有农业区县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进行了视察,通过视察为执法检查作了充分的准备。2007年,为审议好市政府《关于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安排了常规水资源、非常规水资源、控制地面沉降、农村饮水安全、引滦引江工程等7次视察、调研活动,全面掌握了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监督效果。

(三)开展调研活动,调查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市人大常委会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始终把它作为开展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基础,长期坚持,贯穿始终,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立足履行人大农业与农村立法、监督工作职能,开展调查研究。市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立法、监督等工作,先后围绕农村法制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农村集体资产、农业投入、乡镇企业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农村社会保障、农民收入、农村工业、农业科技、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在立法调研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尽快制定我市有关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法规的建议,并尽量吸收运用到法规审议中。2006年,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报告》的准备工作,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就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等问题深入基层召开专题座谈会,在审议市政府报告中,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审议意见,抓紧了编制我市科教兴农“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方案。市财政局专门下发文件,从2007年起将农科院所属的7个差额预算事业单位恢复为全额预算单位,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

2.立足农村全局和农民切身利益,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中已经形成制度化,每年通过召开人大农村工作座谈会进行研讨,确定一个调研主题,已经坚持了四届17年。2004年,针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分析了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征地补偿偏低,农民收益少;二是安置办法单一,难以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三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提出了四个方面建议:一是把就业作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的根本出路;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三是设立分档次的缴纳水准和保障待遇水平;四是要注意新、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这些意见和建议为市政府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办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央和市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把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作为调研重点。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及建议》,调研报告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意见》,把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原预算基础上增加了3倍,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3.增强调研实效性,努力实现调研成果的有效运用。市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人大农业与农村调研成果的转化,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运用渠道。一是建立市人大农村工作座谈会制度。二是把调研报告按程序转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决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参加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三篇调研报告获*市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二等奖、二篇获三等奖。多篇调研报告在市人大常委会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四是在市委《对策与研究》、《参阅件》和《*人大》上发表调研文章。通过这些途径,扩大了成果的宣传,一些调研成果得到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如,在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实施办法》情况报告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同志批示:“此件有指导意义,可登内部刊物”。在关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上,时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黄兴国同志批示:“这个报告很多意见很好,应予充分采纳”。

(四)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05〕9号文件,积极为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了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使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更加顺应民心、反映民意。

1.结合立法监督调研工作开展代表活动。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改进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方式,坚持邀请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坚持在有关农业与农村方面立法、监督、调研工作中邀请代表参加活动,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常委会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前,组织农业与农村专业组代表围绕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专题座谈。在对《*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进行修正过程中,邀请代表参加立法调研,把代表提出的好意见及时吸收到了该办法的修改意见中。在对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调研时,专门召开了来自农村基层和长期工作在水利战线的代表座谈会,代表们通过座谈讨论形成了《关于对我市农田水利设施抓紧进行维修改造的建议》,引起市领导重视,为推进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2.积极为代表履职搭建平台。建立了主管农业与农村方面副市长与人大代表座谈制度,座谈的重点从比较具体、微观的问题,逐步转向事关我市农村发展的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宏观问题。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1993年组建农业与农村代表专业组以来,积极组织代表参加各项立法、监督活动,充分发挥了代表的专业优势。开展了大量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的讲座、培训活动。如2001年,举办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知识讲座。2008年,专门举办了代表开展闭会期间活动的专题培训。坚持为代表订阅《中国人大》、《*人大》等刊物,发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等参阅资料。

3.认真做好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的督办工作。认真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农业与农村方面议案、建议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加强对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反映的意见、建议的督办,推动了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落实。2008年,刘智等13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制定《*市畜牧条例》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对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到部分区县进行了调研,目前该条例草案已经市人大常委会一审通过。

三、努力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对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我市要在农村制度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贯彻中央和市委要求,刘胜玉主任明确指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深刻理解中央和市委精神,更加自觉地贯彻党的决策部署,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大力推进涉农立法、监督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障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护农民各项权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谐稳定,为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前,我们认为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在促进我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下工夫

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市农村置身京津大都市圈,处在沿海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完全有基础、有条件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劳动力就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我们认为必须着力在促进我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下工夫。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出台为契机,尽快对我市依法统筹城乡规划的制定、管理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协调城乡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的要求,对依法调整小城镇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要针对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政策实施多年仍无法可依的情况,结合市委四次全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要求,认真研究依法规范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等问题。二是,在监督工作中:要将市政府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劳动力就业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及时跟踪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及其落实情况,促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要做好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的整改工作,保证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三是,在调研工作中:对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适时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有观点、有分析、可操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明年工作中,准备对我市财政、金融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促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为我市“三农”工作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二)在促进农村提升发展水平上下工夫

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建设水平,是实现市委“三农”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我市城市定位的重要基础。促进农村提升发展水平,要围绕促进我市现代农业、非农产业、农村城市化、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认真总结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情况,研究论证制定我市具体实施办法的可行性,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要做好《*市肥料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该项法规已经列入市人大常委会明年审议项目,要加快立法步伐,突出*特色,把这项创设性的法规制定好。要配合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做好《*市畜牧业管理条例》的二审工作,保证按时、高质量审议通过。要做好《*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尽快将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法制轨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做好《*市河道管理条例》、《*市湿地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促进我市农村可持续发展。二是,监督工作中:要结合落实《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的意见》情况,组织好明年常委会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的执法检查工作,依法促进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针对我市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小城镇顺利推进的情况,组织好明年对我市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视察,进一步促进我市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依法保障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合法权益。三是,在调研工作中:要针对我市郊区非农产业加速发展的情况,明年组织对我市郊区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对调整郊区工业发展布局、增强区县发展后劲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要对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强村强镇、发展设施农业等情况适时开展调查研究,为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献计出力。

(三)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上下工夫

要把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密切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工作,积极了解立法精神和规范的主要内容,指导我市农民权益保护工作。要做好《*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立法工作,该法规已经列入市人大常委会明年审议项目,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大量的立法调研和沟通协调工作。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快立法步伐,争取尽快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二是,在监督工作中:要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农民增收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及时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民增收情况的专项汇报。要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监督力度,这是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中对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建议,要求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性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失业政策和服务、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做好跟踪监督工作,保证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要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情况、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落实情况、对口帮扶区县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确实保障农民得实惠、农村有发展。三是,在调研工作中:要围绕依法保障农民的宅基地权益、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等方面适时开展调查研究。

(四)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制度建设法制化上下工夫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经进入重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实现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使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制度及时上升到法制化的层面,将使其更加稳定、影响各加广泛。促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制度建设法制化,我们认为应该对以下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探索:一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依法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长久不变。二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展集体经济”和党的十七大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要求,对依法规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三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的要求,认真研究依法保护基本农田、依法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要求,研究探索如何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如何依法建立健全土地承包与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五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节约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等要求,认真研究依法保证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同地同价、集体建设用地股份化改革、允许农民依法参与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等问题,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六是要针对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情况,研究探索依法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依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七是要针对近年来制定农业投入法呼声很高,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定出台的情况,研究探索制定我市地方性法规的可行性,依法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八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要求,认真研究村级政权运转保障制度法制化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篇7

一是提案工作扎实推进。七届二次会议共收到以提案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163件,经初审、复审立案161件,2件作为委员来信转交有关部门处理。今年的提案内容广泛,重点突出,涉及我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多数提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行性。4月29日,县政协办联合人大办、县府办召开了20*年度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交办会,提案全部交由拟办单位办理,并对20*年度提案办理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提案交办后,进一步加大督办力度,分管主席多次深入国土、建设等承办单位检查指导办理工作。

二是信息宣传渠道畅通。县政协信息工作有所创新,宣传形式、内容更加丰富,网络成为信息主要渠道。半年来,累计编发信息200余条,收集整理各类动态简讯30余件,编辑《*政协》简报9期。整理上报社情民意信息5条,其中《关于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几点建议》等社情民意信息被市政协采用。

三是委员视察针对性强。今年我县面临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复查两项重要工作。5月27日,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就我县创建和复查工作开展专题视察,视察组采取实地察看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视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二、集思广益、共谋发展,政治协商有新面貌

半年来,县政协共召开全会1次,常委会议3次,主席会议7次,就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政治协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全会协商议大事。七届二次会议期间,委员们听取并审议了七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大会决议和提案初审情况报告;列席了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两院报告及其他报告。会上,8位委员就“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玩具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等课题作大会发言,《重新定位、整合资源,推进木玩产业与教育互动发展》、《探讨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寻求推动基层团青组织整体活跃的新路径》、《加强宗教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等12篇大会发言材料进行了书面交流。全会期间,组织召开了“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和“关注民生、关注菜篮子工程”建设专题协商讨论会。40余名政协委员与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如何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直面交流,坦诚进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供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二是重点协商献良策。半年来,常委会领导作用进一步加强,重点就全会筹备、委员调整、专题协商讨论会、重点调研课题等议题进行研究部署。同时,常委会协商更加注重协商议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6月30日,七届七次常委会围绕“我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为县我整合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出的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对策。

三是专题协商重实效。上半年,主席会议分别就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制定20*年工作计划、行政区划调整调研和抗震救灾等工作开展了协商讨论。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县政协于5月16日紧急召开主席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走在了全市政协系统的前列。截止目前,已累计募集爱心善款251300元,为地震灾区人民奉献了爱心。

三、围绕中心,深入研究,参政议政有新成效

一是重点调研破解难题。创业创新实践背景下,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要保障。年初,主席会议将有关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问题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5月初,县政协组成调研就深入国土、建设、农业、林业等部门了解我县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实地察看了朱村、云坛等乡镇土地开发整理及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实施情况,详细了解开发后续利用问题。6月中旬,调研工作如期完成,调研组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集思广益、共谋良策,及时撰写了调研报告,经七届七次常委会协商讨论,现已提交县政府,有关建议正逐步得到落实。

二是专题调研推动工作。上半年,县政协专题调研突出“民生”,重点开展了“关注民生、关注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位”和“我县部分乡镇区划调整”等专题调研。特别是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调研,全会期间召开的专题协商讨论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随着“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现行的乡镇区划严重制约了“两化一新”建设的推进,区划调整事在必行。4月中旬,十余名政协委员就部分乡镇的区划调整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针对云坛乡霞晓桥行政村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在广泛听取部门和群众意见基础上,形成了《*县政协关于将云坛乡霞晓桥村划归*镇管辖的建议》,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四、强基固本、转变作风,自身建设有新变化

一是委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1、加强学习。半年来,县政协始终把学习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常委会、主席会议、各专委会及政协机关及时开展了中共十七大、全国“两会”精神和省、市政协重要文件的学习讨论,通过观看会议直播、研读报告原文、听取专家讲解等形式加深理解。办公室还整理编辑了《全国“两会”专题学习资料》印发给全体委员,辅助大家更好地学习领会。2、加强联系。落实《委员约谈制度》,充分保障委员主体地位,拓宽反映社情民意渠道,达到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的目的,有效地增强了全体委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加强管理。七届二次会议召开前,县政协根据《发挥委员作用的意见》有关规定,对10名因工作变动无法正常履职的委员予以调整,扭转了委员“只进不出”的被动局面。同时,经层层筛选、严格把关,并报县委同意,增补了12名同志为七届县政协委员,保证了政协队伍的生机活力。

二是专委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半年来,各专委会工作有序开展,委员履职积极性明显提高。1、调研、考察稳步开展。各专委会发挥界别优势,密切联系群众,反映民情,集中民智,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县委、县政府资政建言。如,科技教育专委会上报的《*县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已获得立项,调研工作如期开展。港澳台侨民族宗教委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调研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2、众志成城抗震救灾。“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专委会第一时间落实县政协布置的任务,在发动委员积极捐款同时,主动承担起抗震救灾宣传工作,广泛动员界别群众、亲属、同事参与献爱心活动,企业界委员还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开展捐款活动,以实际行动帮助灾区群众共度难关。通过这一活动,锻炼了队伍,增进了团结,对增强政协组织的凝聚力和提高专委会工作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是机关建设进一步加强。上半年,县政协机关重点围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开展作风整顿活动。认真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业务知识,全面践行总书记关于“八个方面”优良作风的要求,继续开展作风建设实践活动。切实提升机关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服务理念,加强与委员、各专委会的横向联系,尽可能地为委员履行职能创造条件,保证更好地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和专委会基础作用。组织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政协机关干部走访结对群众,共商脱贫致富对策,树立了政协机关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新形象。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如,民主监督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委员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政协信息、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创新。

下半年工作要点

一是继续抓好学习。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对中共十七大精神的再学习再提高,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促进工作,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另一方面要开展委员学习报告会的前期准备工作,精心选择内容,丰富学习形式,搞好组织协调。

二是组织好调查研究。县政协要继续完成年度计划确定的调研任务。各专委会要按时完成既定的调研工作。如工业经济委关于我县旅游开况的调研;财贸金融委关于城乡一体化信用建设情况的调研;民营经济委关于创业创新、整合资源,提升木制玩具竞争力情况调查等。

三是认真开展专项视察。下半年,县政协要围绕巩固作风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情况开展专项视察,进一步加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力度。

四是按计划做好重点提案督办。坚持重点提案县长领衔办理、主席督办制度,主席、副主席牵头督办的5件重点提案,确保提案真正落实,意见建议抓出成效。

五是做好文史资料收集整理。下半年,协助市政协征编出版《丽水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抗战时期浙江省党政军大转移》及《浙江三线厂纪实》等到文史书籍。努力做好*旅游景点文化和革命斗争历史资料的征集工作。

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篇8

自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入第二阶段以来,城管局按照市委要求,认真落实《活动方案》,扎实开展活动。切实找准了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了问题根源;着实理清了工作思路;定实了改进措施;明确了努力方向。重点做好了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认真撰写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同时广泛组织群众评议,进一步征求意见,形成了较高质量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全面完成了第二阶段三个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阶段性实效。全局上下进一步形成了建设“两宜”城市的良好氛围,增强了推进城管事业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和“抢抓新机遇,加快推进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一、明确工作的目标要求

按照市委要求,紧紧围绕“抢抓新机遇,推进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这一主题,在前一阶段深入开展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党员干部,紧密联系城市管理事业发展的工作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思维理念是否更新、工作思路是否清晰、落实措施是否得力、现机制是否科学、工作成效是否明显”为重点的自查自纠,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认真查找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问题。重点分析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及促进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检查,切实找准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根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工作方向,进一步统一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在事关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为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二、第二阶段工作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分析检查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重要阶段,是对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效果的检验,也是下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市委要求,城管局落实了活动重点环节的全部任务。

(一)通过征求意见深入查摆问题,分析了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的科学发展观。

一是继续征求意见。局党组(机关党委)采取座谈、走访、问卷调查、设置征求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向市直机关单位,各区城管、环卫、爱卫部门,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以及市民群众分别发放千余份意见征求表,重点征求了服务对象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城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找了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将各种意见分类整理、归档,及时反馈,认真反思,切实找准了阻碍科学发展的结症和根源,分析了思想上的差距,进行自查自纠,自行整改和责成整改,为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奠定了基础。二是深入查摆问题。局班子成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以及普通党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开展了“五对照五查找”和“三查三看”。着力找准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了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三是初步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张国彦局长局多次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起草和修改工作。班子成员在充分肯定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建议,达到了统一思想,形成了促进__城管事业科学发展的共识。通过讨论研究、修改完善,报告从整体上全面回顾总结了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情况;深入细致的查找了班子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并结合实际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思路。为专题民主生活会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通过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分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情况。

一是专题民主生活会民主气氛浓厚。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局党组(机关党委)邀请代荣民副市长和市委第四指导检查组,于12月5日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由党组书记张国彦主持,班子全体成员和局属单位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以及离退休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抢抓新机遇,推进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这一主题,结合学习调研阶段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畅所欲言,重点分析讨论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班子成员对照《分析检查报告》查找了自己在思想、工作、作风和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了思想,提出了如何抢抓历史机遇,加快科学发展的建议和打算。会议认真检查了我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了经验教训;形成了发展共识;达到了查找问题、分析根源、明确措施和努力方向的目的。二是党员组织生活会质量效果明显。12月10日前,各支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组织党员召开专题的组织生活会,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查找了自身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思想差距和工作差距,分析原因,交流思想,统一认识,明确努力方向。机关党委领导参加了各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通报了

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对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讨论和开展“五对照五查找”的情况。会议做到了要求严,质量高。三是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有深度份量足。根据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进行分析讨论的情况,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切实把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成果充分体现到了报告中。修改完善后的报告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实事求是,突出了我局特色,进一步加深了对“抢抓历史机遇,加快科学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有利于促进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的逐步形成;将对我局搞好明年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三)通过组织群众评议和监督,深刻分析讨论了产生问题的根源。

一是发扬民主,汇集民意。局党组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具有代表性的直接和间接服务对象、基层单位代表和机关党员群众,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广泛评议。于1月5日召开了群众评议大会。会议通报了形成的《分析报告》;邀请的各位代表积极发言;发放并填写了意见征求表。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评议。对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意见,经过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完善了分析检查报告。二是公布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公开公示了正式形成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并报至市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第四指导检查组。

(四)通过用发展的眼光慎视意见建议,开展了典型案例剖析工作,着力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针对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城市管理方面的35条、本局征求的12条以及民主生活会征求的11条意见和建议,党组会议进行梳理研究,确定了分管领导抓督查、相关单位抓落实的责任制,制订了整改措施、规定了完成时限,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一是加快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在区、市政府的支持下,配备了一大批环卫车辆,市容环境卫生清扫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又开工建设了一批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实施了旱厕、三类公厕改造,添置了环保移动厕所,缓解了市民需求。渣土消纳综合利用、管理逐步正规。二是科学处理了生活垃圾,今年填埋垃圾24.9万吨,焚烧医疗垃圾430吨,处理渗滤液2.3万吨,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逐年增加,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了100%;在加快垃圾产业化进程方面,开辟了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引进北京中科集团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目前已经签约。三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将街道、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环卫作业逐步纳入全市管理范围,不断加强管理力度和保洁密度,使环境作业和管理不留空白、不落死角;同时建立了国家卫生城市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全市目标考核之中,巩固提高了创卫成果。四是较好地处理了“市容”与“繁荣”的关系,宏观上适量开辟了经营市场,引导流动摊贩,方便市民生活。将全市街道划分为严管、控制和规范区域,在严管区禁止设摊,在控制区招标管理,在规范区灵活设置;划定季节性、限时性摊点,开辟农副产品销售通道,既方便群众又鼓励创业。微观上指定一些经营区域,建立便民摊区,合理实施了康居区、新街区占道摊区搬迁规范和改造工程(比如,寺南巷占道摊区整体搬迁,既满足了居民购物又防止了交通拥挤和卫生脏乱、噪音扰民等问题;对冷饮点、报刊亭、政府放心食品小推车进行特色改造)。五是不断提高占道摊区、摊点的设置档次和服务水平,加大摊点的卫生保洁力度,建立诚信经营、持久发展的循环机制,做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六是缓解就业压力、关心低收入群体,今年为残疾人安排了60个经营摊点。七是与商家店铺交朋友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联谊会,帮助特困户排忧解难。借鉴外省市经验,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为政府节约了管理费用。八是优化了政务大厅窗口审批,实现了“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了审批制度,修改完善了《__市城市管理局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程序及办理流程图活页》,对行政审批办理方式、程序、公示项目、承诺时限、申请人享有的权利等内容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提出了系统、明确的要求,并向社会公开。实行了“一站式”审批和“一个窗口”、“一条龙”服务,将所有的审批业务放在窗口受理,大部分业务都能在服务窗口一次性办结,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九是积极参加领导访谈和走进电台直播间活动,与市民和热心听众面对面交流,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一一解答,拉近了执法与亲民的关系,改善了城管综合执法形象。

(五)通过积极引导推进,着力改进了党风和作风。

活动中,领导小组多次深入各党支部检查指导活动开展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目前,各党支部、机关科室、局属单位都普遍达到了经常开展政治学习和党课、警示教育;宣传比较广泛;行业法规培训全面开展。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五条禁令”、“六条规定”和行风督察力度增大;党务、政务公开和考勤制度不断完善;执法“一告知、二劝导、三警告、四处罚、五取缔”理念深入人心,“三声、四心、五主动”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提案办理及时,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氛围日益增强,活动成效明显。

三、存在的不足

总的来看,我局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任务已圆满完成,为深入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传统观念的因素。个别干部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理念和方式开展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管事业的发展,对全体干部职工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这需要我们从思想观念方

面不断适应,从实践锻炼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二是主观方面的因素。个别同志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对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虽然坚决支持和拥护,但在具体的贯彻执行中,强调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心不够。影响了大家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自觉性和实效性。三是个别同志忙于具体执法工作,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够系统不够深刻,有的虽然学了,但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管理实践。以上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四、针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及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明确了努力方向,形成了整改措施。

(一)加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一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和国家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等内容,紧扣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将学习教育与明年的工作部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认识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进取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市容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探索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新方法,不断推进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进程,实现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目标;在新华街、步行街开展户外广告设置规划试点工作,制定长远规划,进一步明确设置标准,促进户外广告业的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实施城市管理长效综合考核,制定考核细则,不断巩固创卫成果。三是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效能建设工作,履行好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做到政策上宏观引导,制度上依法规范,方向上正确把握,全局上综合协调,过程上有效调控,总体上体现服务。

(二)强化措施,促进城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采取实践锻炼、在职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大人员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内部管理,加大考核考评力度,实行定期轮岗制度。二是转变管理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和发展的理念,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加大市场建设力度,为占道经营着创造更加有利的经营、发展条件,积极引导其划行归市经营,努力使“市容”与“繁荣”的关系更加和谐。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全民参与。借助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城管法律法规,倡导文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局面,让维护城市美好环境和良好秩序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树立良好的首府形象。

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篇9

今年7月到9月,51位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组成4个调研组开展调研。大家冒着酷暑和不期而至的台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形成了4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本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首次专题调研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集思广益精心选题

“据我了解,上海全国人大代表从来没有做过农业方面的专题调研,今年我们能不能搞个突破?”张兆安代表的提议像投入水中的石头,激起与会代表的共鸣。“这个点子好!虽然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农业占GDp比例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农业的重要性。”“这几年,本市松江等郊区发展家庭农场的探索风生水起,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我们要不就围绕发展家庭农场搞个调研?”“这个题目我看行,通过解剖上海郊区及国内几个试点地区的麻雀,看看家庭农场发展到底有哪些困难,国家宏观层面还可以做些什么来进一步推动。”

在6月6日召开的部分在沪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选题座谈会上,王战、林荫茂、盛亚飞等与会代表围绕今年的调研选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会前大家经过认真的思考酝酿,都有备而来、成竹在胸。很快,十几个选题就摆在大家面前了。经过反复权衡,最后调研题目聚焦在三个:“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完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和“推进农业改革,发展家庭农场”。会后,人事代表工委即通过信函的方式,征询每位本市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

今年的选题工作还有个小插曲。6月13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走访部分来自国有企业系统的在沪全国人大代表,有同志建议就完善企业破产重整制度进行调研。经过审慎研究,这个建议被采纳,今年调研的第四个题目“横空出世”,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姚海同亲自担任这个调研组的召集人。

随后,姚海同秘书长专门召开相关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高级法院的负责人会议,进一步就调研题目征求意见。会上,各部门普遍认为,这些题目立足上海、着眼全国,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现实需求,做好了,对推动上海和全国相关工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各部门还就如何把握调研重点和切入口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至此今年代表调研选题工作基本结束。

创新方式深入调研

今年是本届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开展专题调研,代表参与的热情很高,共有51位代表参加调研,占代表团总数的86%,不少代表还参加了2个以上的调研。在调研动员会上,殷一璀主任强调:“我们要努力在深化调研内容、增强调研实效上下功夫,把高涨的履职热情转化为细致的调研活动,切实做到摸实情、出实招、解难题、促发展。”

为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各调研组普遍采用了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个别访谈、收集资料等多种形式,同时还各显神通,想出了不少“新招”。如,“完善企业破产重整制度”调研组特邀精通法律的盛雷鸣、童丽萍等市人大代表参加调研,还细分3个小组分别负责特定部分的调研任务,以提高调研的深度和质量。“完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制”调研组创办了活动简报,在每次调研活动后都编写详细简报,让每位代表及时了解调研要点及情况。

基于全国人大代表调研“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定位,各调研组还根据调研需要,赴相关兄弟省市考察,拓宽调研的领域和视野。如,“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调研组赴京听取商务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有关全国面上情况的介绍,还前往电商界享有盛名的杭州阿里巴巴和北京京东商城考察“取经”。“推进农业改革、发展家庭农场”调研组远赴吉林延边,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当地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完善企业破产重整制度”调研组用4天时间跑了北京、广东、江苏、浙江4地,掌握企业破产重整的有关情况。

“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真正了解问题和症结所在,我们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切实推进工作。”调研小组召集人冯军的话说出了很多代表的心声。不论是市内调研,还是外出考察,代表都自觉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轻车简从,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掌握了解实际情况,为专题调研取得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密组织保障有力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今年本市全国人大代表的专题调研工作。殷一璀主任、钟燕群副主任对专题调研的组织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还亲自参加了调研活动。姚海同秘书长直接过问组织工作,并担任一个调研小组的召集人,牵头开展调研工作。

经过多年的实践,市人大常委会已经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有效的工作机制,为调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人事代表工委负责总体的联络协调,市人大内司委、财经委、城建环保委、农业农村委等专门委员会提供协助。市人大常委会致函市政府、市高级法院,请他们落实配合部门,指派联络员;致函代表所在单位,取得代表所在单位对代表参与专题调研的支持;致函上海市图书馆,请图书馆落实专人提供信息资料;为每个调研组配备来自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同志作为工作人员,负责调研活动的联络服务等。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市人大、市政府、市高院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协调配合,每位工作人员和联络员尽心尽力做好组织、协调和联系工作,为代表开展调研创造了良好条件。很多全国人大代表由衷地说:虽然调研报告上没有工作人员的签名,但是他们对调研工作的贡献很大,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成果丰硕力促转化

经过近三个月紧锣密鼓的悉心调研,各调研组在掌握大量资料信息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反复修改,形成了4份数据详实、材料充分、分析透彻、建议明确的专题调研报告。“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调研组在主报告的基础上,还针对上海情况形成一份副报告。“推进农业改革、发展家庭农场”调研组还形成了《关于上海市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建议稿。市人大常委会将把调研报告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转相关国家部委研究处理,同时对调研报告进行摘要汇编,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阅。

创建文明城市情况调研报告篇10

[关键词]温州发展;党代会报告;字词分析;改革开放;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6)11-0146-10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温州通过“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1]的发展模式完成了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基本积累,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温州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阶段,既是工业化升级、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期,又是经济结构调整加速、资源环境约束加重、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转型期。温州的战略目标已经从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第二次创业”转向“加快转型发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这一新的战略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温州自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创业”以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呢?

通过观察行动者的言语或者行为来归纳其特征、推测其动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具体行动的正确因果诠释意味着:行动的外在过程及动机可以被如实地把握,并同时达到对其一切关联的有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如果正确地分析行动者的外在语言,我们就能合乎逻辑地推断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总结以前的工作,并提出今后的方针政策,是党的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工作报告(下简称报告),就是一个时期党组织的施政纲领,是党组织的政治话语的集中体现。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执政逻辑,我们选择对温州市七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进行文本分析。然而,经验性认识认为,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就是意识形态优先,宣传色彩和教育色彩浓厚,很难把它作为学术性的研究。为了使这一研究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学术化,这里我们引入字词计量分析的手法,来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党代会报告的词汇逻辑以及表现形式都相当规范,每次党代会报告的字数也相当一致,这为我们通过语词频率的计量分析党代会报告提供了可能。本文将通过分析语词,比较党代会报告中语词的情况,获知哪些语词是七大到十一大的共有词,哪些语词逐渐隐遁,哪些语词较为稳定。为了达到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的研究目的,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分析历次报告的共有词和变迁词,并分析其在历次报告中的位序。

一、共有词分析

在分析温州历次党代会报告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坚持寻找历次党代会的新声音、新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盲目求新,要建立在对报告文本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发展与变迁的情况。共有词是指在历次报告中一直保持高频率的语词。它反映出的工作是长期以来温州发展的重中之重,表明较长时期内由于其核心地位和持久性而形成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继承与维系。这里我们主要选取七大到十一大党代会报告中前15位的高频词汇(见表1)为代表进行分析。

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以每个报告为单位,从七大到十一大5个党代会报告中都出现(即出现5次)的共有词有“温州”“经济”“加强”“社会”“发展”;出现4次的高频词汇有“建设”“改革”“城市”;出现3次的高频词汇有“产业”“企业”“工作”;仅出现1次的高频词汇,有“领导”“干部”(出现在七大党代会报告),“现代”“现代化”(出现在党代会报告),“教育”(出现在九大党代会报告),“创新”“和谐”“农村”(出现在十大党代会报告),“文化”“生态”“转型”“公共”(出现在十一大党代会报告)。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各高频词汇在报告总词汇中所占的份额和比例,我们先把七大到十一大的历次报告合并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总报告,再统计出这个总报告的前15位高频词汇,最后分析各高频词汇词频的比例份额,可以看出共有词的比例分配状况(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发展”“建设”“经济”“产业”“企业”“市场”等词汇的词频在七大到十一大总报告的高频词汇中占64%,“社会”占9%,“城市”占7%,“改革”占6%。这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的工作重心仍然是经济建设和发展,同时注重对城市和社会领域的关注。“继承性”是温州历次党代会的首要特征。

通过对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这一时期温州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第二次创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第二次创业”的提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遵循循序渐进的改革原则,因此就全国而言民营化的过程是渐进型的;而温州由于其特有的地理文化背景,在市场主体的民营化过程中更多地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方式。因此,20世纪80年代当全国农村大体采取集体企业形式的情况下,温州基础脆弱的集体企业在改革初期自动消亡后,长期存在的自发的民营企业就成为普遍的市场主体形式。这种市场主体形式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国有、集体企业,由于其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更加具有竞争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温州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具有一定的制度性优势,从而实现迅速崛起。经历了80年代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专业市场的形成,到90年代初温州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民间资本。但由于原先的企业组织结构松散、经营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少数地方甚至存在严重的假冒现象,温州信誉出现严重危机。同时,90年代全国各地农村集体企业也逐步实行集体产权向个人产权转变的民营化改革,温州改革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深化改革也缺少突破性的进展,发展出现一个“时间滞差”。在当时,温州经济和温州模式发展最缺的已经不是“私人产品”的生产,而是“公共产品”的供给;最需要的不是微观领域的改革,而是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解开了长期困扰温州经济的姓“资”姓“社”问题的思想束缚;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也为温州下一步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浙江省第九次党代会对温州市场取向改革的充分肯定也坚定了温州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信心。面对这一时期的挑战和机遇,在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温州市委正式提出了实现“第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开启了20世纪90年代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所谓温州“第二次创业”,就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途径,以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和加强基础设施为重点,实施科技兴市、质量兴市,力争到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次飞跃[2]。从词频统计来看,七大、、九大的高频词汇都将“市场”包含在内。七大、尤为显著。“市场”一词在七大报告中共出现75次,其词频位列第8;在报告中共出现72次,位列第7;在九大报告中共出现33次,位列第19(见表2)。

经过改革开放15年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已经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灵活机制。温州作为改革试验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许多改革具有超前性,但对照中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对外开放的步子迈得还不大。在“第二次创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七大将“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为90年代后半期改革和建设的主要目标。加快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七大报告提出“九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建立产权关系明晰、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承担风险、组织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企业”一词也被纳入七大高频词汇,共出现45次,位列第15。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造就一支敢于改革、善于经营、乐于奉献的现代企业家队伍,成为重点工作。同时,“第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为核心,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战略重点,因此围绕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展的论述也成为当时七大报告的重点。这两个原因造就了“企业”高票当选成为七大的高频词汇。

根据十五大“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目标。根据这一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战略构架,首要的基本要求就是“形成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开放格局”。因此,从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发展资本市场、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等方面入手,报告将“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列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

(二)“第三次跨越”:凸显“城市”和“社会”建设

经过“第二次创业”后,温州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一时期是工业化升级、城市化加快、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加速、资源环境约束加重、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的转型期。面对这一现实,为了实现温州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2007年温州市十大提出了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第三次跨越”的新目标。从词频统计来看,“发展(212次)”“建设(166次)”仍然高居榜首,成为十大词频最高的两个词汇;“城市(104次)”“社会(85次)”“产业(59次)”紧随其后,在十大词频列表中分别位居第三、第四和第九位。如图1所示,“城市”和“社会”也是七大到十一大报告的高频词汇。对“城市”和“社会”的关注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由于十一大提出建设“三个温州”战略,并将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作为其途径,因此对“城市”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报告指出,中心城市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支点。要通过构筑“三大通道”拓展城市空间、建设“三大新区”优化城市布局、培育“三大中心”增强城市功能、打造“三大精品”提升城市品位、突破“三大难题”来加强城市管理,从而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对“社会”一词的突出,则主要是归因于对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变迁词分析

共有词表示一段时间内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都围绕着某一点进行,表示在某个方面政策的连续性特征。变迁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特定语词在某次报告中的出现或隐遁,反映了该语词表达的工作过渡性或暂时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型和变迁。另一方面,某个特定的共有词词频在历次报告中的位序的变迁,也反映出报告工作重心的转移。

我们以位于历次党代会前15位的高频词汇作为分析对象来统计变迁词汇。首先统计出其词频存在于某次报告前15位而没有进入“此前报告”词频前15位的语词(由于我们选择七大到十一大作为分析对象,所以七大和十一大缺乏相应的“之前”或者“之后”的比较)。用同样的方法,统计出存在于某报告的前15位而没有进入“此后报告”词频前15位的语词。最后再比较这两个词序列,在此前报告和此后报告都没存在,唯独出现在该次报告的特有词,就是此次报告特殊性的关键词。用这种方法我们统计出了七大到十一大的变迁词(见表3)。

从上述的统计可以看到,、十大、十一大是新词的爆发期,七大和九大处于相对平稳期。七大的特有高频词汇是“党”“干部”“领导”“我市”;出现“现代”“现代化”“城市”三个高频新词;十大出现“创新”“推进”“和谐”“农村”“努力”“大力”六个高频新词;十一大出现“文化”“改革”“工作”“加快”“生态”“公共”“转型”七个高频新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高频新词?高频新词的出现是各个时期温州工作重心的集中体现。对于七大的4个高频新词,从当时的背景我们发现,这时正处于温州“第二次创业”的初始阶段。面对温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温州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进行新的改革。由于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能力的欠缺以及其对当前利益的顾虑,因此很难由企业自身来进行“自我革命”。这个改革的推动者必须认识到改革的势在必行,同时由拥有强大的改革能量的主体担当,才能真正开启“第二次创业”。这个主体毫无疑问就是温州市委市政府。同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能力的强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强政府”也是现阶段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体制特征。而“强政府”能力的有效发挥,最重要的依靠力量是在党政部门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所以,七大报告一再强调在“第二次创业”中“党”和“干部”的“领导”作用。

“现代”“现代化”“城市”作为的高频新词是在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作为新的奋斗目标的背景下产生的。进入21世纪,在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愈显突出,主要是工业化进程领先而工业现代化相对滞后,农村工业化进程领先而城市化相对滞后,经济发展领先而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相对滞后,这三个深层次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温州市更快更好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加快现代化步伐来缓解以至解决。为建设现代化新温州,温州市委提出了现代化导向战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切实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到实现产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上来。报告就是围绕这三个现代化而展开。产业现代化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增强科技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城市现代化就是要加强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人的现代化则主要落实于“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温州文明”上。

十大具有实际意义的高频新词为“创新”“和谐”“农村”。“和谐”一词来源于温州这一时期创建三个温州的基本战略:“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而“创新”是强市之本、活力之源、和谐之要,是推进温州发展实现“活力温州”“实力温州”的最大动力。对“农村”的强调则基于十大提出的“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点是协调发展,这也是实现温州“第三次跨越”的“平衡轴”。协调发展首先是城乡协调发展,基本方法就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报告的标题来看,十一大的工作重点在于“改革”“转型”以及“生态”。与之相对应,我们发现十一大具有实际意义的高频新词也是“文化”“改革”“生态”“公共”“转型”。其中“文化”一词在十一大报告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共出现67次,是十一大高频新词中词频最高的语词,同时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前15位高频词中。这也反映了温州在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文化”的重视。十一大提出以建立“三生(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幸福温州”为奋斗目标,作为高频新词的“生态”也反映了十一大报告的这一重点。“生态”在十一大报告中共出现44次,位列第十三。结合十一大报告文本我们发现,报告首次将文化和生态文明相结合进行了论述。这也是十一大报告的一大特点。报告提出着力在文化发展中充分体现生态特点,在生态建设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的实践形式。其目的是倡导生态人文精神,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文化素养,培育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

“转型”一词也是十一大报告的高频新词。十一大报告指出,当前温州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是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社会转型相对滞后,半城市化问题突出,社会建设与管理任务繁重;经济转型相对滞后,产业发展缺乏平台支撑,高端要素难以集聚,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进展不快。

要全面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要改变“低小散”的现状,加快发展以生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并以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4003.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39亿元,下降0.8%;第二产业增加值2015.48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872.99亿元,增长8.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81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8044美元),增长7.1%。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9:50.3:46.8,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3]。

全面转型还包括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即人类社会从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整体性转变。这就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也意味着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变革[4]。社会转型意味着人口与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资本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社会转型可能导致结构性问题的出现,社会结构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出现发展不平衡、变化不协调,阻滞社会分系统以及社会大系统功能发挥。经济社会的转型带来的是空间上的全方位、时间上的加速度、内容上的多层次和内涵上质的飞跃,意味着整个社会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变化正如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的矛盾和冲突、传统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被打破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等问题,成为处于这一社会阶段的温州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因此,为实现“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市十一大提出必须实现三大转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推进政府转型、以城乡统筹为途径推进社会转型、以优化发展环境为载体推进经济转型,以此来缓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论

计量分析最有用的一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证意味,避免了凭空猜测和推断的主观性。每5年一次的党代会报告给人们提供了“定点观察”进行预测分析的机会。笔者通过对温州“第二次创业”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分析,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与特点。就其过程而言,这一时期温州经济社会经历的两个阶段:七大以来的“第二次创业”、十大以来的“第三次跨越”。就其特征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对共有词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阶段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仍然是经济建设,体现在“市场”“社会”“城市”“改革”“产业”“企业”等方面。第二,通过对变迁词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两个阶段中,工作重心呈不断变化状态,并呈阶段性特征。从七大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第二次创业”到将建设现代化新温州作为奋斗目标,从十大“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第三次跨越”到十一大“加快转型发展实现‘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这一过程鲜明地体现了各阶段的工作重心。在党代会报告中的变迁词汇表明党委的关注点,并通过党代会报告的形式形成新的机构话语,这些新话语反过来引起社会主体对这些新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出台相关政策以保证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简言之,社会主体将新的关注点带入工作报告并形成新的话语,同时这些新的话语反过来影响话语的接受者以及他们的行为,并通过他们引起和促进社会变革。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一阶段性特征一方面由上一阶段遗留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在当前阶段的政策有关。今后温州经济社会将呈现什么样的特征,不但与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紧密相关,同时也考验着我们今后的政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仁寿.温州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3).

[2]邱明柱.三次思想解放与温州经济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4).

[3]温州市统计局.2013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3-27.http://wzstat

/info_view.jsp?id0=z0h8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