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十篇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十篇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7:32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篇1

关键词:量子力学;经典科学世界图景;非机械决定论;整体论;复杂性;主客体互动

abstract:asoneofthreerevolutionsofphysicsin20thcentury,quantummechanicshasgreatlytransformedtheworldviewofclassicalscienceinmanyaspects.Quantummechanicsbreaksthoughthemechanicaldeterminisminclassicalscience,transformingitintononmechanicaldeterminism;itchangesscientificcognitiveprocessfromthetheoryofreductionismtothetheoryofwholism;itshiftsthewayofthinkingfrompursuingsimplicitytoexploringthecomplexity;italsoestablishestheinteractionbetweensubjectandobjectinscientificresearches.

Keywords:quantummechanics;worldviewofclassicalscience;nonmechanicaldeterminism;wholism;complexity;interactionbetweensubjectandobject

经典科学基本上是指由培根、牛顿、笛卡儿等开创的,近三百年内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观点、方法、学说。经典科学世界图景的最大特征是机械论和还原论,片面强调分解而忽视综合。以玻尔、海森伯、玻恩、泡利、诺伊曼等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理论三部曲:统计解释—测不准原理—互补原理所反映的主要观点是:微观粒子的各种力学量(位置、动量、能量等)的出现都是几率性的;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运动的几率性描述是完备的,对几率性的原因不需要也不可能有更深的解释;决定论不适用于量子力学领域;仪器的作用同观察对象具有不可分割性,确立了科学活动中主客体互动关系。[1]量子力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科学世界

图景。

一、量子力学突破了经典科学的机械决定论,遵循因果加统计的非机械决定论

经典力学是关于机械运动的科学,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运动。说它最简单,因为机械运动比较容易认识,牛顿等人又采取高度简化的方法研究力学,获得了空前成功;说它最普遍,因为机械力学有广泛的用途,容易把它绝对化。[2]机械决定论是建立在经典力学的因果观之上,解释原因和结果的存在方式和联系方式的理论。机械决定论认为因和果之间的联系具有确定性,无论从因到果的轨迹多么复杂,沿着轨迹寻找总能确定出原因或结果;机械决定论的核心在于只要初始状态一定,则未来状态可以由因果法则进行准确预测。[3]其实,机械决定论仅仅适用于宏观物体,而对于微观领域以及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的研究就产生了统计决定论。[4]

量子力学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以及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理解,同物理学机械决定论是根本相悖的。[5]按照量子理论,微观粒子运动遵守统计规律,我们不能说某个电子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现,而只能说它在某处出现的几率有多大。

玻恩的统计解释指出,因果性是表示事件关系之中一种必然性观念,而机遇则恰恰相反地意味着完全不确定性,自然界同时受到因果律和机遇律的某种混合方式的支配。在量子力学中,几率性是基本概念,统计规律是基本规律。物理学原理的方向发生了质的改变:统计描述代替了严格的因果描述,非机械决定论代替了机械决定论的统治。

经典统计力学虽然也提出了几率的概念,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严格决定论,量子力学的冲击则使机械决定论的大厦坍塌了。量子力学揭示并论证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不可避免的随机性,它不遵循严格的因果律。任何微观事件的测定都要受到测不准关系的限定,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它们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只能描述和预言微观对象的可能的行为。因此,量子力学必须是几率的、统计的。而且,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发现量子统计的随机性,不是由于我们知识和手段的不完备性造成的,而是由微观世界本身的必然性(主客体相互作用)所注定。

二、量子力学使得科学认识方法由还原论转化为整体论

还原论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是指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所得出的结论代替对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认识的观点。它用已分析得出的客观世界中的主要的、稳定的观点和规律去解释、说明要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简化、缩小客体的多样性。这种方法在人类认识处于初级水平上无疑是有效的。如牛顿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定律成功地还原为他的重力定律。但是还原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以及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决定了还原论不能揭示世界的全貌。

量子力学认为整体与部分的划分只有相对意义,整体的特征绝非部分的叠加,而是部分包含着整体。部分作为一个单元,具有与整体同等甚至还要大的复杂性。部分不仅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外在联系,同时还要表现出“主体性”,可将自身的内在联系传递到周边,并直接参与整体的变化。因而,部分与整体呈现了有机的自觉因果关系。在特定的临界状态,部分的少许变化将引起整体的突变。[6]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本质特征,也是量子论、量子力学理论思想的灵魂。用经典观点来看,也就是按照还原论的思想,粒子与波毫无共同之处,二者难以形成直观的统一图案,这是经典物理学通过部分还原认识整体的方法,是“向上的原因”。可是微观粒子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只表现波动性;而在另一些实验条件下,只表现粒子性。这两种实验结果不能同时在一次实验中出现。于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就在客观上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矛盾和我们关于微观世界认识的矛盾,并试图寻找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就是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即波粒二象性。这就是整体论观点强调的“向下的原因”,即从整体到部分。同样,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说明不能同时测量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这也说明绝不能把宏观物体的可观测量简单盲目地还原到微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造成经典科学观与现代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不同的根本在于思考和观察问题的层面不同。经典科学一味地强调外在联系观,而量子力学则更强调关注事物内部的有机联系。所以,量子力学把内在联系作为原因从根本上动摇了还原论观点。

三、量子力学使得科学思维方式由追求简单性发展到探索复杂性

从经典科学思维方式来看,世界在本质上是简单的。牛顿就说过,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喜欢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追求简单性是经典科学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它获取成功的动力。开普勒以三条简明的定律揭示了看似复杂的太阳系行星运动,牛顿更是用单一的万有引力说明了千变万化的天体行为。因而现代科学是用简单性解释复杂性,这就隐去了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

量子力学初步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经典科学的简单性是与把物理世界理想化相联系的。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理想的物质客体。它不但用理想化的“质点”、“刚体”、“理想气体”来描述物体,而且把研究对象的条件理想化,使研究的视野仅仅局限于人们自己制定的范围之内。而客观世界并不是如此,特别是进入微观领域,微观粒子运动的几率性、随机性;观测对象和观测主体不可分割性等都足以说明自然界本身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现代科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了相对论的低速现象的特例,成为非线性科学中交互作用近似为零的情况,在量子力学中是测不准关系可以忽略时的理论表述。复杂性的提出并不是要消灭简单性,而是为了打破简单性独占的一统地位。复杂性是把简单性作为一个特例包含其中,正如莫兰所说的,复杂性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复杂性比简单性更基本,可能性比现实性更基本,演化比存在更基本。[7]今天的科学思维方式,不是以现实来限制可能,而是从可能中选择现实;不是以既存的实体来确定演化,而是在演化中认识和把握实体。复杂性主张考察被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对其作出层次与类别上的区分之后再进行沟通,而不是仅仅限于孤立和分离,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协同。

四、量子力学使科学活动中主客体分离迈向主客互动

经典科学思维方式的一个指导观念就是,认为科学应该客观地、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地获取“照本来样子的”世界知识。玻尔告诉人们,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真实”,除非你首先描述测量物理量的方式,否则谈论任何物理量都是没有意义的!测量,这一不被经典物理学考虑的问题,在面对量子世界如此微小的测量对象时,成为一个难以把握的手段。因为研究者的介入对量子世界产生了致命的干扰,使得测量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海森伯看来,在我们的研究工作由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时,我们就会遇到一个矛盾:我们的观测仪器是宏观的,可是研究对象却是微观的;宏观仪器必然要对微观粒子产生干扰,这种干扰本身又对我们的认识产生了干扰;人只能用反映宏观世界的经典概念来描述宏观仪器所观测到的结果,可是这种经典概念在描述微观客体时又不能不加以限制。这突破了经典科学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客体自然存在的状态下进行观测的假定,从而建立了科学活动中主客体互动的关系。

例如,关于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辩论了三百多年。玻尔认为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去观察它。一种实验安排,人们可以看到光的波现象;另一种实验安排,人们又可以看到光的粒子现象。但就光子这个整体概念而言,它却表现出波粒二象性。因此,海森伯就说,我们观测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8]

量子力学的发展表明,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世界。物理学的全部意义,不在于它能够描述出自然“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够明确,关于自然我们能够“说什么”。

参考文献:

[1]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0-271.

[2]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2.

[3]刘敏,董华.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2):44-47.

[4]宋伟.因果性、决定论与科学规律[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9):25-30.

[5]彭桓武.量子力学80寿诞[J].大学物理,2006,25(8):1-2.

[6]疏礼兵,姜巍.近现代科学观的演进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5):56-58.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篇2

本部分的基本理论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部分内容始终贯穿着辩证思维,即对立统一思想。在研究范式上,显著体现出"概念--判断--推理"的叙述逻辑。具体而言,几乎每个主要理论都是首先提出两个对应的概念,如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唯物史纲与唯心史观、价值与使用价值;然后,阐述这两个概念的差别性与关联性,即辩证统一关系,即判断;最后,叙述这两个概念及其原理在现实运用中的方法论,即推理。为此,考生在本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可在粗读完原理后,在书本上标示出"概念"、"判断"和"推理",并在笔记本上对应抄写,着重理解和记忆关键词,即可快速了解要考察的重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本部分内容的核心关键词是"理论",它与《史纲》形成了关联和差异。具体而言,毛泽东思想是理论,中特理论体系也是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中又分别含有许多分支理论,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等。既然都是理论,其叙述逻辑是相对固定的模式,即"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提出的过程--理论的内容--理论的实践--理论的意义"。这就为我们复习毛中特部分指明了方向。考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叙述逻辑,用相对简略的语言来梳理和总结主体内容,使庞杂的体系明晰化、结构化。当然,如果能结合理论去分析社会热点,那就更完美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本部分内容的核心关键词是"事件"。所谓历史纲要,简单说就是以时间为轴,将重要历史事件加以简述并串联起来。既然都是重要历史事件,本部分的叙述逻辑是按照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评价"依次展开的。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和评价,才是这部分重点考查的内容。具体而言,背景,主要考察主、客观条件;人物,主要考察其阶级性及观点、主张;评价,主要考察的是意义、经验和教训。其他是略看。至于时间,注意今年具有整数纪念年的事件即可,如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在复习本部分时,考生可将叙述逻辑所涉及的内容简要标出,或将相关历史事件按照叙述逻辑进行图表对比,即可一目了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本部分的内容最杂,主要围绕三个核心关键词展开,分别为"思想"、"道德"和"法律"。具体来说,"思想"就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按照内容划分就是--个人道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法律"偏重于宏观的考查,主要考点是道德与法律、社会主义法律及法治社会、权利与义务、宪法的特殊性和法律的分类。在复习本部分时,考生务必注意与以上内容中的核心概念,很有可能直接进行辨识性考查。同时,要注意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与当代青年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篇3

【英文摘要】inthistreatise,conceptsandproblemsofthe complex andcomplexityarediscussed,meaningsofcomplexityon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aretooresearched. ConnectionsbetweenComplexityandnonlinear,Chaos,Fractal,Fluctuations,mutations,Randomicity,Determinism,too. a definition ofComplexityonontologyandonepistemologyispresent.

【关键词】复杂性/简单性/本体复杂性/认识复杂性/随机性

Complexity/Simplicity/Complexityonontology/ Complexityonepistemology/Randomicity

【正文】

复杂性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是“无法认识”和“难以处理”的代名词。简单性被认为是世界自身的基本属性,复杂性从没有被认为是世界的属性,至多被认为是简单性复合产物,是现象。复杂性甚至被认为是认识主体运用简单性原则处理问题能力不足所致的结果。因此,无论在认识论或本体论上,“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地位都是不对称的。近年来,人们仍争论“复杂性”是不是世界的属性,表明“复杂性”本体论地位仍未得到认同。而“复杂性”认识论意义更未澄清。本文提出复杂性有关的问题和观点,就教于同行,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1 “简单性”与“复杂性”问题

问题1:“复杂性”是这个世界的客观本质属性,还是“简单性”的复合现象?有人认为,这个世界骨子是简单的,复杂只是世界的表面。简单是本质,复杂是现象。也有人认为,复杂性也是世界基本属性。我们称问题1为“复杂性存在论”问题。连带的认识论问题是,复杂性是人们认识能力不足造成的呢,还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质呢?

我对问题1的回答是:“复杂性”是世界的本质属性,复杂性是客观的,不是简单性的线性组合和现象,特别不仅仅是简单性的表现结果。证据如下:彭加勒和后来的KLm理论都证明,可积系统测度几乎为零,而不可积系统的测度几乎为无限,这个证明的意义就是复杂性世界真实存在,理想的简单性世界倒更像是人类的幻象!

问题2:复杂性是从简单性中生成的呢,还是始终与简单性并存的世界属性?按照演化逻辑,这世界是逐渐生成的,是从简单到复杂演化而来的。因此会问,既然复杂性从简单性中生成,那么,简单性不是更为本质吗?另一方面如果认为复杂性与简单性同为基本属性,也可能带来复杂性只能生成复杂性,简单性只能生成简单性的问题。我们称问题2为“复杂性演化论”问题。

我对问题2的回答是:承认复杂性是从简单性中生成演化而来,并不妨碍承认复杂性是世界的基本属性。我们有一种陈旧的类比观点,即认为凡后出现的属性,一定是先前属性的从属属性,一定不是可与在先属性并列的、处于相同地位的属性。既然这个世界是演化发展的,为什么不能承认后演化出来的属性也同样是世界的属性呢?产生在先的属性已经不能概括整个后演化出的世界,而复杂性又是一种凸显、超越,为什么不能承认这种复杂性不可还原呢?先开端的因素也许先退化,后发展的因素也许后来居上。事实上,我们太把属性看成从来就有的,如果把属性看成演化的过程因素,承认整个世界是一个过程,问题2就比较好理解。问题1和2,均属于本体论层次的问题,但问题1是问复杂性是否为存在本质,而问题2则问复杂性是否也演化。当然,复杂性是相对简单性而言的,在本体论上它们存在绝对界限,在认识论上则只有相对意义。

问题3:承认复杂性的客观地位,有人会问:科学模型难道以后不再追求简单吗?要复杂性就会丢掉简化的模型方法吗?连带的问题是,科学就是追求简单吗?刻画世界的复杂性方法与简单性方法仅仅是简化上的区别吗?我们称问题3为“复杂性方法论”问题。

我对问题3的回答是:科学模型不是追求简单,而是追求简化。科学模型的最大目的是模拟被认识对象,如果对象是复杂的,模型就不能为了追求简单性而舍弃真实;复杂性的方法可以与简单性方法区别开来,例如,混沌学和分形理论的方法,抓住复杂性中的标度不变性和奇异吸引子等特性,找到了描述复杂性本质的简化方法,但是它却不是线性简单化方法。认识复杂性不是把复杂性对象所有因素一个不拉地统统写入“方程”,复杂性的描述也需要简化,但需要能抓住复杂性本质的方法,而不是把复杂性本质的非线性方面近似为线性的简单性加以处理,后者这种处理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丢掉了复杂性的本质。

2 描述“复杂性”概念的约定和限制

描述事物复杂性,首先应该约定把描述限定在某一层次。离开层次谈事物的复杂性,复杂性就是一个无法度量的具有无限深度的虚假问题。如一个生命,我们是在哪一个层次讨论它的复杂性呢,是原子、分子层次,还是组织层次或整体呢?显然,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约定,复杂性无法加以讨论。第二,定义复杂性也要限定它的描述精细度,或粗粒化程度。这两个限定,都是认识论范畴意义的限定。第一个限定,不仅涉及观察者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而且也涉及事物本身的结构层次问题;第二个限定,则不仅涉及观察者的认识能力,也涉及事物可认识的理论极限等问题。

有了上述规定后,我们才可以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讨论复杂性概念。对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建立的某种复杂性概念,我们可以在本体论上了解它是否真正描述了事物的复杂性及其程度,在认识论上了解它是否有效地描写了事物相对复杂性以及人们掌握此复杂性的认识程度等问题。

3 复杂性概念

词典语词表达的日常意义“复杂性”概念,并不充足和科学,〔1〕目前已知至少有30种以上的“复杂性”概念,如计算复杂性、语法复杂性、生态复杂性、演化复杂性等,〔2〕、〔3〕、〔4〕大多数“复杂性”概念是涉及计算和计算机算法方面“复杂性”问题以及生物学或生态学、经济学方面的概念,论述一般复杂性,或对复杂性研究进行概念抽象的“复杂性”概念则比较少。较一般的定义如F.克莱默〔4〕把“复杂性”定义为,系统表明自身的方式数目的对数:K=Logn。(式中K是复杂性,而n是不同的可能状态数目),该式与波尔兹曼的熵定义式类似(S=Logw),有把系统熵最大等同于系统复杂性最大的混淆嫌疑。较早在哲学层面对复杂性进行研究的,也主要是研究与复杂性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属性,如对非线性、混沌、分形等概念、理论的研究。有人认为“复杂性”有三层涵义:〔5〕复杂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复杂性是客观事物层次之间的一种跨越;〔6〕复杂性是客观事物跨越层次的不能够用传统的科学学科理论直接还原的相互关系。这定义缺陷在第一和第三上方面。建议对上述定义修正如下:客观复杂性:客观事物某种运动或性态跨越层次后整合的不可还原的新性态和相互关系。认识复杂性:对客观复杂性的有效理解及其表达。

有人提出复杂性的基本属性有:突变、约束、编码、组织〔5〕。我认为,除突变、约束(洛伦兹〔7〕称为:compact,紧致性,拉兹洛称为会聚〔8〕)和组织外,并非所有复杂性事物都具有编码特性,隐会性(非不知,非随机性)可能是复杂性属性之一。复杂性的基本属性还有:非线性;混沌、分形;分岔;随机性、被冻结的偶然性〔9〕与时间不矢[不可逆性];循环的嵌套;递归等〔10〕。非线性是复杂性产生、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是连接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桥梁;混沌和分形是复杂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性态;涨落和突变是可编码外的复杂性演化内在特性;随机性和被冻结的偶然性是其在复杂性演化道路上的表现。复杂性演化必须具有约束或紧致性,风中飘扬的旗帜状态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被约束在飘扬的可能空间中,如果发散,运动就不存在,何来复杂?

度量复杂性的标度有:系统状态空间维数(原指系统内部独立运动的要素、关系、层次个数);系统随参量变化的阶数(原指阶数反映处理问题的难度)多少;演化中相互关系的次数多少。根据近年来研究的发展,系统空间状态维数此时不仅是系统内部独立运动的要素多少,而且标志系统占领状态空间的能力大小。分数维数的出现,标志着复杂性的度量有了新的尺度。复杂性标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在不同标度变换下的不变性,这是认识复杂性的重要尺度,自相似性和分维都是这种尺度的反映,也是复杂性的层次穿越性。换句话说,当我们遭遇未知事物时,可以根据以上方法测度,如果事物表现出分数维数、自相似性和混沌运动性态,就可把它归结到复杂性范围。目前,运用复杂性方法研究人体、音乐、结晶生长、地震、经济演化等,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表明复杂性方法抓住了复杂事物和过程的本质。当然运用和创新复杂性方法还任重道远,复杂性认识和方法还十分年轻,前面不知有多少困难和未知等待科学家解决和认识呢!

4 本体论复杂性概念

为区别于日常生活意义“复杂”概念,我们把“复杂性”概念做了分类。如按事物本身运动或形态、性态分类,有运动复杂性、结构复杂性等。如按人们的认识区分,则有算法复杂性或计算复杂性、有效复杂性等概念〔11〕。第一类称为本体论复杂性概念,第二类称为认识论复杂性概念。

1 两种运动复杂性

至少有两种运动复杂性,第一是突变论的——指运动曲线或轨道非光滑有突跳的运动。第二是混沌的——指运动的相邻轨道永不相交、相互分离的运动。以上两种运动都是传统数学不可分析的。现代分析工具主要是混沌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等。运动复杂性涉及运动发生条件以及对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程度,同时也涉及不同层次和尺度的运动。

2 两种结构复杂性

同样存在两种结构复杂性,第一是分形的——指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多层次、多部分,并且各个部分相互联结、嵌套、递归;第二涉及结构稳定性,局部非稳定的结构具有多个分岔点、鞍点,它同时也是复杂性的结构;当然也有完全不稳定结构,但它存在时间极短,有时处处不稳定,或时时不稳定,这种结构目前还不可分析。此外稳定与非稳定结构还牵扯着结构演化以及演化方向问题。

5 认识论的各种复杂性概念

认识论的复杂性概念涉及到认识主体或观察者的认识能力、范围、主体间相互交流的状况和水平,特别涉及理论上的复杂可认识性,涉及一种可共享的语法、语意和语用环境。在信息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复杂性描述分成两个层次: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复杂性描述。我们首先涉及的问题是,如何度量复杂性?一般度量尺度有:数量多寡、种类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多少。这种经验性的尺度,仍然属于本体论范畴。如何把本体论的复杂性度量尺度转换成为认识论尺度呢?按一些学者的观点,认识论的复杂性就是主体之间关于事物认识的描述长度。然而问题在于怎样描述事物。复杂性概念主要是主体信息交流过程中可理解的复杂性。在一定的共享意义下,描述长度越长,所涉及的对象就越复杂。复杂性概念应能确切表示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复杂性”,即对事物复杂性的理解性。另外,当理解者认识程度、水平和能力不同时,这个描述长度不同。目前人们常用算法复杂性或计算复杂性、有效复杂性等概念概括与描述长度相关的认识复杂性。

算法信息量或算法复杂性(algorithmicinformationcontent,简称aiC)是计算机专家用来描述事物的计算机程序信息串的长度,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描述长度来定义描述的复杂性。一个事物如果其包含的信息是很难获得的,那么它就是复杂的。算法复杂性是申农语法信息意义下的复杂性,不能包括意义中含混、歧义等语用成分,对有效复杂性理解描述是不完全的。

有效复杂性概念,指的是对某事物或系统或数串的规律性的简要描述长度。我们对事物复杂性或复杂程度的认识,通常通过辨识其规律而获得,而不是仅仅在表面上感觉事物头绪繁多无从下手而已。所以,复杂性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人们能够认识它的规律性。例如,众所周知的混沌,原来意义就是一种认识上浑浑噩噩的朦胧状态,是对复杂性事物的一种朦胧感受而已。现在的非线性混沌,对它的属性科学家已经有了许多了解。

在有效复杂性概念下,数量这种描述长度需要改造。1摩尔纯氧至少有6×10[23]个氧分子,但容器中的气体整体并不复杂。故应在这个尺度上加以限制,定义为:不是元素而是要素数量多少是复杂性的一个量度。换句话说,系统内部相互独立的不同种类组分越多,描述系统才越复杂。

在有效复杂性概念下,类间联系这种描述长度也需要改造。系统内部可相互独立的各个要素之间如果完全没有联系,这个模式被认为是简单的。以点为例,其描述长度为“所有点间完全无关”;而系统内部可相互独立的各要素间如果完全联系,即全部点之间全部存在联线,它的描述长度为“所有点间完全相关”,在语法信息角度上,两者描述长度完全一样(语用信息角度不同吗?),所以并非联系越多越复杂。在一个有限系统内,类间联系这种描述长度的复杂性应是一个非线性函数,最少与最多都简单,而介于两者间才复杂。要有效复杂性大,aiC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系统既不能太有序,也不能太无序。但是由于这样一个概念无法精确化,无法给出介于有序和无序间的程度,而无法度量一般最大有效复杂性程度。或许有效复杂性本身就是一个“有个性”的概念,每个系统其最大有效复杂性都处于该系统演化的无序和有序间不同时空点。当然,复杂性的非线性类并不是每一个与另外一个现象毫无相似或共同之处,目前已经发现,非线性至少存在三个类:孤立(子)波、混沌和分形〔12〕。

6 复杂性与确定性、随机性

当复杂性表现为混沌时,其本质被洛伦兹称为确定性混沌。混沌具有非周期性和宽带连续频谱,而噪声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换句话说,如何区别具有的非周期性混沌复杂性和随机性表现的噪声呢?洛伦兹把混沌的特征称为“貌似随机性”,而普里戈金则以确定性的终结为题,阐述了概率性描述的基础本体论意义〔13〕。表现为随机性的那部分复杂性(如算法复杂性中的随机性)是混沌还是噪声?它可转化为有效复杂性呢,还是转化为噪声?如果为前者,那么有效复杂性仅仅表达了人类认识复杂性的那个部分,如果为后者,有效复杂性表达了复杂性全体。作为本体的客观复杂性,有没有类似前者的随机性或貌似随机性的东西,而这部分我们恰恰没有认识或根本不能认识?也许复杂性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它的全部恰恰是由具有规律性的可压缩的数据信息流和具有混沌性的不可压缩的非数据信息流两部分构成。也许复杂性起源于确定性和简单性,但世界的复杂性更在于它的复杂性演化过程中,它从来没有停止过演化。

因此,

复杂性的世界具有潜在复杂性(potentialcomplexity);有效复杂性也并非对复杂性的表达已经完备,有效复杂性概念也应该用潜在复杂性概念加以补充。但是一补充后,复杂性是不是至少有一部分就变得不可认识了?

直到今天我们虽然能够测量复杂性类别(如大脑层次数目),但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结合成为一个复杂性整体的。对一个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差别我们常常能够用图表表示,但是我们很难产生一个生态系统复杂性的图表,这是因为全部复杂性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事物,或几个事物就能够产生那图表。仍然存在一些天真的朴素期望,即复杂性就是对一些单一事物测量的聚合。现在对全部遗传信息的某些测量正在开始,但信息总量仍不能揭示交互作用复杂性是什么〔15〕。这表明复杂性是这种组分综合后产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也表明复杂性本身就是一个并未完全界定的开放问题。

以上我们简要地讨论了“复杂性”问题的若干方面,我们仍然无法给出复杂性的全部含义,对复杂性做出圆满的解释,并给出定量化的描述。但是这个世界的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复杂性是世界的基本属性,它可能产生于简单性,但是不能归结为简单性,它穿越于不同层次,把自己的整合功能传递给每一个层次,认识到这点多少也是令人鼓舞的事情。认识复杂性的动力学起源,被普里戈金称为当代科学最引人入胜的概念难题之一。而我们还要进一步说,研究复杂性的演化与整合特性更是当代科学最复杂的认识使命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95-397页.

〔2〕DavidRuelle,ChanceandChaos, [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1.136-149.

〔3〕http://Sciencemag.org/.Science,1999april 2[J].“复杂性”研究专辑.包括Complexity in Chemistry, LifeafterChaos,ComplexityandthenervousSystem,Complexity inBiologicalSignalingSytems,SimpleLessonsfrom Complexity,Complexityandtheeconomy,ComplexityandClimate.

〔4〕F.Cramer.Chaosandorder——the Complex StructureofLivingSystems[m].newYork,VCH.1993.340-345.

〔5〕颜泽贤,陈忠,胡皓.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7-62.

〔6〕Stuarta.Kauffman.articulationofpartsexplanationinBiology.SeeBostonStudie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a].Vol.8.1971,edit,ByR.C.BuchandR.S.Cohen,Boston,257-272.

〔7〕(美)洛伦兹.《混沌的本质》[m].刘式达等译.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8〕(美)e.拉兹洛.进化——广义综合理论[m].闵家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42.

〔9〕(美)w.B.阿瑟.经济活动中的正反馈论[J]. 科学(美).1990(6):50-61.

〔10〕D.R.Hofstadter.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m].郭维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美)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m].杨建邺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2〕谷超豪.非线性现象的个性和共性[J].科学.1992(3):10-12.

〔13〕(比)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篇4

一、名词解释

1、双因素理论

2、管理信息系统

3、非正式组织

4、流程再造

5、创新

二、填空题

1、经人类一再表明,管理的有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___、___、___。

2、管理科学是美国谁提出来的___。

3、管理部门化有三种主要形式:___、___、___。

4、信息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系统调查、___、___、系统实施、系统维护构成的。

5、控制过程:确立标准、___、___三个过程。

6、集体决策方法:__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科学管理学的主要观点

2、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

3、简述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4、简述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

1、论述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2、论述你如何做好领导.

市场营销学:

一、单选题(很基础)

二、填空题(涉及到4C、营销的发展阶段、产品的分类、促销人员的奖励等)

三、名词解释

1、市场营销

2、潜在需求

3、选择注意

4、渗透市场

5、市场

四、简单题

1、简述产品整体概念

2、简述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

3、简述选择目标市场时的战略

4、简述定价的一般方法

5、简述影响促销组合和促销策略的主要因素

五、论述题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篇5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篇6

1、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a.人生观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也就是人生观

C.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D.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

a.分析和综合的统一B.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D.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3、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a.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哲学

D.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4、“一切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客观实在的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6、抽象的可能性是指()

a.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B.实质上是一种不可能性

C.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的东西

D.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7、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人民群众是指()

a.除领导人以外的普通百姓

B.全体劳动者

C.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D.被剥削与被压迫的阶级

8、实践是指人们()

a.本能活动B.适应环境的生物性活动

C.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D.精神活动

9、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其理论根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1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

C.惟一动力D.最终动力

1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12、中国共产党历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B.《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D.《军委会土地法》

13、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的中心任务是()

a.消灭******残余势力

B.新解放区土改的完成

C.统一全国财经工作

D.争取全国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14、毛泽东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中共四大

C.中共七大D.1948年晋绥干部会议

15、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共产党和领导

B.一定数量的红军的存在

C.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的影响

16、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八七会议后B.遵义会议后

C.中共六大后D.古田会议后

1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a.社会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

C.国家资本主义社会D.新民主主义社会

18、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有发言权”的论断的文章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B.《反对本本主义》

C.《反对党八股》D.《整顿党的作风》》

19、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一切为了群众

C.一切依靠群众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0、建国初期,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

a.没收富农多余财产B.保存富农经济

C.消灭富农经济D.限制富农经济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权力机关是()

a.国务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政协会议D.人大常委会

22、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D.中共二大

2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第一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是()

a.马克思B.列宁

C.斯大林D.毛泽东

24、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 )

a.党的十四大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概括

B.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D.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

25、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是( )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

C.改革与开放D.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

2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C.实现共同富裕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7、邓小平指出,中国目前的实际是( )

a.人口多、底子薄、劳动者文化水平低

B.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C.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没有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多

28、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社会保障的是( )

a.社会求助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D.商业保险

29、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认为( )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经济是国家干预的经济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础制度范畴

D.市场经济有利于资源基本制度范畴

30、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政治问题B.经济问题

C.军事问题D.文化教育问题

3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a.依法治国B.权力制衡

C.多党合作C.人民当家作主

32、在坚持“两手抓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中,关键是指( )

a.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B.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C.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D.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

33、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D.港、澳、台问题

3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的社会力量是( )

a.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B.工人、农民和私营企业主

C.工人、知识分子和个体劳动者

D.工人、农民和个体劳动者

3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 )

a.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B.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D.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36、“有用就是真理”。

3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8、简述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9、简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所阐述的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

40、简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满分20分

五、部分答案

4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C2.C3.C4.a5.D6.D7.C8.C

9.D10.a11.D12.B13.D14.D15.C16.B

17.D18.B19.D20.B21.B22.B23.D24.a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篇7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解题方法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的“重要概念”指以下内容:1.代表文章重要信息的概念或术语;2.体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立场观点或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内涵丰富、表意含蓄的词语;4.在当前语境下有特定意义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理解重要概念在当前语境下的意义,即作者直接或间接赋予概念的意义及受上下文制约而应具有的意义。

本考查点能力层级为B级,题型一般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偶有简答题的形式。

技巧点拨:对于概念的理解实际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概念本质特征的把握,二是对与概念有联系的相关信息的把握。阅读文本时应注意区分开这两个方面的信息。解答选择题,立足于概念的本质特征方面的信息,关注关联信息的细微之处。解答简答题,重点在本质特征信息的把握上,注意答题的要点及各个要点的信息角度。语言表述要简洁、精炼、通顺、规范,有高度的概括性,体现要点要全面具体,没有冗余和遗漏,要点的序列要得当。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1.体现作品主题思想或重要观点、感情倾向的语句,如主旨句、重点议论抒情句等;2.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3.内涵丰富,表达含蓄,对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如句式特殊的语句、含有修辞格的语句等;4.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语句,如一些结构复杂的单句、关键位置上的复句等。

本考查点能力层级为B级,题型一般为单项选择题或简答题。

误区警示:解答本考点题目常常出现的误区是:①观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学生常常是看见了句子,看不见语境,更看不见文章和文章的标题(或话题),结果对句子的理解往往是一叶障目,片面偏颇。②观其大略,不究细处。有的学生只注意对句子大概意思的把握,不注意细小的差别,特别是常常忽视一些修饰限制语的细小变化,结果答题时因小失大。③观其字面,不挖深意。有的学生思维方式太直观,不能领略句子的言外之意,因而无法准确到位地把握句意。④观其意尽,不能言传。有的学生能理解句意,但不能确切地表述句意,要么不准确、不到位,要么不严谨、不流畅,结果造成做简答题时遗憾失分。

技巧点拨:解答本考点的题目,主要有四点技巧:①以词语解句。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往往是句意理解的命题点,弄清关键词语的内涵句意就好把握。②以手法解句。特殊表达手段使句子在理解时有一定难度,弄清表达特点,特别是一些修辞手段的具体特点,联系句子的话题及其他相关因素,顺应话题方向即可解读句子。③以结构解句。一定要注意分析句子内部的结构或逻辑关系,因为从句子本身来讲,结构和逻辑关系是命题的重要关注点。④以文段解句。本着“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解读语句的眼光扩展到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及上下文中的照应因素等方面。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对于论述类文本来说,信息主要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文中显示观点态度的语言材料,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态度等;二是文中用做论据的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筛选信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或按照一定的标准,经过辨别、梳理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就是将从文中筛选出的相对分散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并进行加工组合,形成一个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链。

本考查点能力层级为C级,题型一般有三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一般为两项)、简答题。

方法探究:解答本考点选择题型的题目,要掌握四个要点:①审准题干定标准。筛选信息的标准源于题干,要把握题干的要求方向,推敲具体的细微要求,为准确筛选信息把好第一关。②把握选项定要点。选项的把握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项表述的具体内涵,二是选项和题干之间往往存在因果或条件关系。题干是果,选项是因,依据文本,逻辑关系成立,选项就是正确的。③面向文本找对应。信息源于文本,把选项与文本的具体区域和具体语句对应起来,进行比照,信息的正误就好确定。④整体观照再整合。整合信息往往涉及文中多个信息点,需要整篇把握或整段把握。重叠交叉的信息要“提纯”,不同信息要并列或组合。针对选择题,要注意看选项中的信息是否“提纯”或“提纯”是否正确,并列或组合是否得当。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理清文章素材的组合框架,把握文章的思路就是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或行文线索。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弄清文章段落层次的组接关系,掌握文脉的发展方向,破解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本考查点能力层级为C级,题型一般为简答题,偶有选择题型。

解答题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话题入手,探寻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特点。话题是文章的核心,文章是围绕话题展开的,抓住话题,提纲挈领,就能理出文章的脉络。(2)从关系入手,理清文章的层次。文章的段落层次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相承关系,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第二种是相并关系,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第三种是相属关系,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层次之间的界限就分明。(3)从标志词语入手,勾画线索和结构框架。标志词语是行文的“路标”,沿“路标”前行,脉络自然呈现。

技巧点拨:解答本考点选择题类的题目,首先要注意文本的体裁特征,通过对一般议论文结构特点的掌握对照文本,以初步判定文本的基本结构特征,进而大致勾勒其行文的思路。其次,在对文本有一个通览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映照的方式拿选项与原文对照。吻合程度高且相对具体的选项就是正确的选项。如本题C、D两项的说法过于笼统。再次,注意题目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重要作用。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1)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2)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概括中心意思”包含两层含义:(1)论述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

内容要点的具体呈现方式主要有:(1)论点及分论点;(2)论点的若干论据;(3)现象背后的本质;(4)产生现象的原因;(5)发展导致的结果;(6)分析得出的结论。中心意思一般概括后才能得出,少数以观点句的形式直接呈现。

本考查点能力层级为C级,题型一般为简答题,偶有选择题型。

方法探究:归纳内容要点,在吃透题干的基础上,要有“三看”:一看信息分布何处,二看层次共有几条,三看语言哪些重要。

概括中心意思,心中牢记“四抓”:一抓话题,明确作者是就什么立意;二抓目的,探究作者为什么而写;三抓结构,对行文思路有清醒的认识;四抓表述,看是否遵从基本样式。

技巧点拨:解答归纳概括类简答题,要“归”而有序,“纳”而有结,概括全面能“辐射”。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技巧:①依据题干找到相类信息点。能回答问题的信息点可能有多个,有的接近但不完全,有的可能似是而非,但原则是先找到,后比较,再提炼。②尊重原文尽量采用文本语言。回答问题时,尽量尊重原文语言的意义、色彩和格调,特别是一些关键词一定要在答案中体现出来,切忌不做加工地盲目照搬。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作者针对文中涉及的话题或问题所持的或赞成、或反对、或提倡、或贬抑等认识或评价。它在文中的呈现方式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来的意思,即明示信息;二是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即隐含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对文中明确提出来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或评价,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表述;对作者在文章中隐含的观点进行归纳、提炼、概括,使之明朗化、具体化、简约化。

方法探究:对作者观点的表述一般是对于原文来说,选项是变换了的说法。变换方式常见的有:(1)表述角度的变化。依然是原文观点,只是变换一下表述角度。(2)表述句式的变化。同一意思,采用与原文不同的句式。(3)文中对同一观点有不同的说法。错误表述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遗漏背景、语境因素或相关限制;(2)张冠李戴故意混淆界限;(3)突然逆转与作者观点相悖;(4)超出范畴硬性嵌入信息;(5)模糊含混制造似是而非。

针对以上述情况,解题的具体方法策略是:(1)立足不变,对照变化的内容,判断其实质,看是其形式变化还是内容变化;(2)采用“如果我说,该怎么说”的方式,印证选项对作者观点的表述是否有出入;(3)以原文中的相关信息为条件或原因,以选项为结果,组成一个复句,看关系是否成立,成立则对,不成立则错。

技巧点拨:理解作者观点,实际上就是对作者观点进行阐释,而阐释的语言主体还是源于阅读文本,因此,文外题目还应文内答。具体可采用如下技巧:(1)以具体观点阐释概括性观点,或以分论点解说总论点。(2)以对事例的理解概括阐释作者观点。(3)从反例推断解读作者观点。

参考文献: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篇8

热学在19世纪便已发展成为一门比较完备的科学,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深入,关于热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扩展。热学是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与热现象有关的规律的科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掌握热现象规律,了解热现象作为“大数”粒子无序运动的本质,为大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是本科物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们使用的热学教材是经典的李椿等编著的《热学》教材,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总结。

一、热学课程的结构及特点

热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理论部分,称为热力学,是通过直接观察和实验测量,再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总结出来的有关热现象的规律,研究的方法是宏观法,所得出的热力学基本定律是自然界中的普适规律,具有可靠性与普遍性,但是它只适用于粒子数很多的宏观系统、主要研究物质在平衡态下的性质、把物质看成为连续体,不考虑物质的微观结构,没有解释事物的微观本质;微观理论部分,称为统计物理学,是从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出发,即从物质分子、原子的运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系统的热学性质,它可以揭示热现象的微观本质,但由于它在数学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由此做出的简化假设(微观模型)后所得的理论结果与实验不能完全符合;物性学部分,即热学理论的应用,利用前两部分的理论说明物态的性质及其相互变化的规律,包括液体、固体、相变的基础理论[1]。前两部分是课程要求的重点,宏观部分学生掌握起来较容易,但统计物理学部分涉及到微观领域及统计的方法,理解起来较难一些。

二、热学内容的表述方式

关于内容的表述,不外乎有文字表述、数学表述及图像表述等,而在热学中这三种表述在一个概念中可能都会出现。比如说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涉及到四个等值过程,其中在这些过程中会有过程的图示,即p-V图,也会有能量的转换关系的描述,当然不同的能量也可以由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1.文字表述。科学内容的表达力求严谨,文字力求精确、简洁,例如,平衡态的定义,“孤立系统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定义简洁明了,其中的关键词是“孤立”二字,也说明了平衡态的特性,如没有这二字,也就不能称其为平衡态了。另外,在热学的表述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否定的语言,体现最为明显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涉及到的定律的两种表述,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都是用“不可能”这样否定的词开头叙述内容,之后两种表述的等效性的证明也同样采用了反证法,而不是直接证明。还可以用反证的方法证明两条绝热线不能相交、绝热线和等温线不能相交于两点等类似的题目。

2.数学表述。对于热力学中的概念,文字的描述要多一些,内容也很好理解,学生一般接受也较容易,但对于统计物理中的概念,文字就变得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微观方面,相比文字,数学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记忆。相比于物理专业中的其他课程,热学中涉及到的式子并不是很多,学生也可以根据内容体系,用数学表述的形式把学习到的知识串接在一起,进行系统、有对比、有条理的学习。

3.图像表述。在热学中也运用到了非常多的物理图像表述,相比于前两种表述,图像表述更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例如,在讲解气体分子按速率分布时,速率分布函数的概念较抽象,物理意义不好理解,但通过利用速率分布曲线图,从图中曲线的形状、曲线下包围的面积、曲线的峰值对应的速率等方面可以充分理解分子按速率分布的物理意义,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所以,可以通过作图,把物理概念、数学计算变得简单化,直观化。

三、热学教学的方法

在热学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学生认为枯燥的、难懂难记的知识内容变为有趣的、易于理解的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这门课程,注意每一个细节内容,把零散的看似不关联的内容整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心中有数,这样讲给学生时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学生学习的目标也会变得明确、理解透彻。在课程的讲解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师在讲完每一部分后要对内容做一个总结,把重点内容用一条主线串连起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热力学第一定律这一部分,可以用几个字把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一个定律、两个循环、三个物理量、四个过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热机循环和制冷循环,内能、功、热量三个物理量,等体、等压、等温、绝热四个过程。这样的总结使学生既了解了所学知识的重点,也更容易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另外,在习题的讲解中,也应善于总结和归纳,学生在中学时习惯了大量的题目练习,即所谓的题海战术,通过熟练的做题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怎么去做总结,怎样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首先,课堂上教师针对所讲知识点应选取一两个例题进行讲解,对用到的知识及所用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学习之后对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技巧、用到的知识点等非常熟悉,而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及解题的准确性。

2.类比的方法。类比法是指一类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的方法。通过类比,可以用熟知的知识引出未知的知识,节约学习时间,也使认知变得简单易懂。例如,在讨论热力学过程及其涉及到的内能、热量、功的转化时,可以在p-V图中进行描述,之后,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引出熵的概念后,可以通过t-S图表述理想气体的性质,特点。通过类比,会发现p-V图和t-S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我们用p-V图示法表示系统在准静态过程中做的功,即示功图,而用t-S图示法表示系统在准静态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即示热图;在这两类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平衡态,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可逆过程;闭合曲线所包围的面积等于系统经历一个可逆循环过程后从外界净吸收的热量,也等于系统对外做的功。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会发现原来枯燥的内容也很有趣,在学习中发现物理中的相似的美。再如,在学习气体的输运过程时,粘滞、热传导、扩散三类输运现象也可以进行类比学习,它们分别对应当气体各处的流速、温度、密度不均匀时发生的过程,得出的宏观规律的表达式及微观解释都很相似。通过这样类比的学习,很容易掌握了新的内容,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讨论学习的方法。目前,在教学中提倡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2],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可以结合重要的知识点,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上参与问题的讨论及讲解,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下去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之后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例如,在讲解熵的概念时,不妨先让学生自己先查一些关于熵的内容,比如熵这个物理名词的提出、熵的概念的建立、熵增加原理、熵的应用等。学生通过调研,对熵这个抽象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课堂上讨论时,学生也把他们自己查到的资料讲解出来,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又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准确地认识熵。所以,通过这样的讨论学习,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在思考,互相启发,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但学习、积累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的自己在讲解,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结合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虽然热学课程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时也比较少,但是它是学生进入物理专业后最先学习到的一门课程,学习好这门课程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充分掌握课程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进而学习好这门课程,增强探索求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热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黄秀雯,梁永丰.教师身份的确认:作为教育主体[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20-23.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篇9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把0-8岁儿童的教育称为幼儿教育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

C.英国D.日本

2.原始社会对儿童实行的是()

a.公有私育B.私有私育

C.公有公育D.私有公育

3.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

a.儿童之家B.幼稚园

C.性格形成新学园D.托儿所

4.学前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学前教育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是()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5.早期教育首先影响孩子的发展是()

a.智力B.生理

C.性格D.心理

6.托幼机构的教育特点具有()

a.早期性B.情感性

C.随机性D.计划性

7.在社会学研究中,第一次用“社区”一词的是()

a.托马斯B.珍妮特

C.滕尼斯D.米尼

8.根据美国学者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划分,幼儿所处的环境分为四种不同的界域,即()

a.微系统、中央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

B.周围系统、中央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

C.微系统、内部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

D.微系统、中央系统、周围系统和宏观系统

9.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教育的主要手段是()

a.学习B.游戏

C.劳动D.生活

10.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是()

a.弗洛伊德B.皮亚杰

C.格塞尔D.华生

11.《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寄宿制幼儿园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a.1小时B.2小时

C.3小时D.4小时

12.幼儿园合理控制光线,要求窗户的面积应是地面的()

a.1/4-1/2之间B.1/4-1/3之间

C.1/3-1/2之间D.1/5-1/2之间

13.实施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要求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体现了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中的()

a.适合性原则B.效用性原则

C.动态性原则D.主体性原则

14.以下不是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特征的是()

a.互动性B.互主体性

C.分享性D.性

15.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

a.人际关系B.社会关系

C.师生关系D.上下级关系

16.注重以游戏为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建立值日生制度等是()

a.小班指导的重点B.中班指导的重点

C.大班指导的重点D.混龄班指导的重点

17.注重如何发现、选择及组织那些从事成人事务必须具备经验的目标,这样的课程定义指的是()

a.课程即学科B.课程即计划

C.课程即目标D.课程即经验

18.幼稚园五指活动课程的提出者是()

a.陈鹤琴B.陶行知

C.张宗麟D.张雪门

19.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是()

a.维果茨基的理论B.皮亚杰的理论

C.华生的理论D.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的理论

20.蒙台梭利、杜威、德可乐利以及乌索娃等相继提出了有代表性的()

a.幼儿园教学目标B.幼儿园教学方法

C.幼儿园教学内容D.幼儿园教学理论

21.把幼儿园教学等同于上课,反应出()

a.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理解误区B.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理解误区

C.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理解误区D.幼儿园教师角色的理解误区

22.要求对幼儿的教学应该以真实的经验与事件为基础,表现的是幼儿学习特点中的()

a.模仿性B.游戏性

C.活动性D.直观性

23.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及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被称为()

a.集体教学B.区域教学

C.游戏教学D.小组教学

24.把孔子的某一教育经验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的学者是()

a.孟子B.董仲舒

C.朱熹D.王守仁

25.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

a.智力类型的差异B.学习类型的差异

C.气质类型的差异D.个别差异

26.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研究指出,每个人至少拥有的智力有()

a.5种B.6种

C.7种D.8种

27.因人施教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

a.提供多元智力课程

B.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C.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提供适合其接受能力和学习速度的教育活动

D.提供多自由的、多选择的开放式教育活动

28.如果增加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伙伴、活动时空等因素的自由选择性,会更易实现该模式的因人施教的目标。这针对的教学模式是()

a.活动模式B.问题解决模式

C.发现法D.方案设计法

29.应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建立新区,这体现的是()

a.分组活动中的因人施教的策略B.分区活动中的因人施教的策略

C.集体活动中的因人施教的策略D.个体活动中的因人施教的策略

30.整个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实施阶段工作的基础是()

a.专家评估B.实地考察

C.托幼机构的自评D.计划实施总结反思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学前公共教育

32.因人施教

33.幼儿园教学

34.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社区教育的特点。

36.简述幼儿园活动区创设的基本原则。

37.简述HiGH/SCope课程模式中pwRe的涵义及其课程的主要内容。

38.简述naeYC(1999)提出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6个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联系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40.联系实际,谈谈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

五、应用题(本大题10分)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篇10

摘要: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运用于多指标多总体同时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方法,又被称为多变量综合评价法。统计理论研究的深入,为药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近些年药学研究领域不断引入pCa、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本文简单介绍几种综合评价方法,然后分析在药学研究领域应用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综合评价方法药学研究多指标

一、药学研究中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的分类

药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分析方法,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四种,即系统工程法、统计分析法、智能化方法和模糊数学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不同的项目采用的方法不同,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分析方法。

(一)系统工程法

系统工程法只是一种概括的综述,实际上还可以细分为很多方法,比较常用的是关联矩阵法、综合评分法、topsis法、功效函数法和层次分析法。这里简单介绍几种:关联矩阵法是通过确定评价对象和权重,来进一步确定各替代方案中相关评价项目的价值量,综合评分法则是将评价对象进行等级划分,然后给对象打分,这样确定处理依据。这两种方法算是比较简单的,操作方便,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他们都是静态评定,无法排除一些干扰因素。topsis法是基于归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到所有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然后让选中的某一方案和这两个方案比较。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考虑到了参评指标的重要性,而且充分利用了数据,简单明了。但是其缺点就是受某一指标的影响很大,如果某个指标离散严重,那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里简单介绍这三种,其他方法不再累述。

(二)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秩和比法和灰关联分析法。pCa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而保持原指标大量信息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是根据因素相关性大小将变量分组,使同一组内的变量相关性最大。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是均具有全面性、可比性和客观合理性。聚类分析通过计算对象或指标问的距离或相似系数,进行系统聚类,其优势在于可处理相关程度大的评价对象。上述3种方法的缺点均为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不能反映客观发展水平。

(三)智能化方法

智能化方法其实就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这是一种模拟人脑智能化处理问题的技术,主要是利用反向传播算法,学习和训练获取知识,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神经元的权值中,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通过联想相关信息,提取出评价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而对属性相同的对象进行评价。这种技术的网络自适应能力很高,具有可容错性,能够处理药学研究中非线性等大型复杂问题。不过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做到很高的精度,而且系统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

(四)模糊数学法

模糊数学法又叫做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从多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将评价对象的变化区间进行划定,并且将事物所属的等级也进行划定,这样就能对事物的描述进行规范化,而且使得对事物的描述更加细致客观和深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数学模型简单,很容易掌握和操作,对干扰因素多、层次明显的问题有较好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得到全面合理的评判结果。其缺点是不能解决指标间相关性造成的信息重复问题,因此该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综合评价方法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评价

对于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一直是医药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将有效成分或部位作为评价指标一直被沿用,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已经比较明显,因此人们都在寻找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一些学者提出按客观赋权法计算权重分配,采用topsis法从可选的方案中寻找最优和最劣方案,找到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之间的差距,用两者之间的接近程度来衡量评价的优劣。由于这种方法以数据为依据,具有可量化的优点,避免了多指标描述的主观性,对药材的真伪和质量都有较好的检验效果。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这种方法,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来。

(二)药物代谢研究

药物开发过程中,了解药物体内代谢途径和对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是一个耗时冗长的过程。pCa是代谢组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式识别方法之一,在代谢组学中的主要应用是在样本代谢组的各代谢物中找出一种或几种组合,使之能代表整体代谢组数据所表达的信息。一些学者将pCa和核磁共振结合使用,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量下乌头碱急性毒性作用后大鼠尿样的代谢特征,这样从pCa图就可以非常直观的表示出时间、剂量等与毒性的关系。

(三)药物制备工艺的优化

在现在中药提取工艺优化中,设置多指标检测标准已经成为重要措施,但是对这些指标如何评价则成为了重要工作,也是提取工艺的关键步骤。而在综合评价中,确定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又是科学合理评价的基础。在现在的中药提取工艺中,比较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是经验性权数法,这种方法对经验依赖很高,因此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就比较大。因此很多医药学者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其中aHp法是比较成功的,这种方法并没有抛弃经验权数法,而是对主观确定指标进行了细化的数学处理,使之较为客观和科学。这种方法也可以和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法综合使用,其效果非常好。

(四)中药成分分析

中药的开发离不开中药成分的分析,而中药药效成分和微量金属元素的种类及含量是中药最主要的特征。目前中药成分分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pCa和聚类分析法。pCa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高维空间中的样本降维处理,然后投影到主成分空间中。这样就可以在不丢失信息的前提下选择较少的变量来代替较多变量,而且可以排除那些重叠的信息,进而可以实现样本分类聚集可视化,这样可以获取样本分类的原因。聚类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分类处理,将样本归类,找到同一类的相似和不同类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方法会同时使用。

参考文献:

[1]沈非沉,王晖,郭源源,等.几种促透剂联合使用对双氯芬酸钠体外经裸小鼠皮肤吸收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3):36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