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十篇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7:42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1

学校精细化管理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前天,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精细化管理培训班学习,聆听了刘老师的授课.通过形象,生动的实例,受到了一次愉快而深刻的思想,管理知识教育.进一步启迪了思维,开拓了视野,细细品味感受很多.以下是我个人学习以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了解到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老子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还提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对于企业是一样的道理,现实的工作中,需要做大事的机会非常少,多数人,多数情况下只能做一些琐碎,单调的事情,或平淡,或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生活,每一个个体成为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中往往因一件小事而导致全盘否定,就会出现100-1=0的现象.因此,在现代管理中细节决定实体发展的成败.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学校;培训管理;标杆可视化;策略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招生扩招以来,我国各种类型的学校也处于高速发展中,不同类型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式的成立、起步、成长以及消亡,虽然我国学校规模发展迅速,但高校教学质量却呈现与之相反的发展态势,即随着我国学校规模、数量的总体不断壮大之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却出现了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产生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于学校生源质量的下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教师总体素养的下降,这种变化是否预示着在未来学校的发展迟缓甚至会出现大多学学校在竞争中消亡呢?

无需过分悲观,让我们回到学校的本质上去看待问题,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间竞争的核心在于什么?在于人才的竞争,也就的说现今至很长一段时间的未来,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潮流中屹立不倒,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学校的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有学校具有持续性创新氛围,教师具有持续性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如何培养学校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多方的投入,其中对学校教师的培训管理成为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我国各种学校已经认识到培训管理的重要性,在学校实际工作中,也推行了大量的培训管理,如针对新教师的基本技能培训,针对特殊情况的案例分析讨论会以及不定期的学习交流等。

表面繁华,但在我国学校培训管理过程中,培训管理的投入产出比相当低下,简而言之就是学校培训管理与学校所需要的期望值之间差距很大,甚至没有达到基本要求,这和学校培训管理现状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为了首先学校培训管理的高效化,提升学校教师的综合能力,为学校输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满足学校应对不同竞争环境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学校培训管理的现状,并对培训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为提高学校培训管理的实际效果,从标杆可视化角度,提出几点意见及建议。

二、我国学校培训管理现状及分析

纵观我国学校培训现状,虽然培训类别众多,学校投入资源量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管理流于形似、教师积极性不高;培训方式方法单调,效果不显著;培训管理成果难以转化为学校实际生产力以及关于培训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

(一)培训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学校针对教师能力的提升基本都采用了培训管理,但培训管理体制机制与培训管理实际而言,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现状,尤其对于我国众多中小学校而言,甚至缺乏应有的培训管理体制机制,这就必然衍生很多的问题,具体显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培训管理效果好歹没有应有的评价机制,由于体制机制建设的滞后,学校培训管理实际工作往往是只进行培训,对于培训效果的监测由于缺乏标准,往往采取的模式就是教师写一份学习心得等措施进行,这种对学习效果的评测缺乏量化指标衡量,无法对培训管理效果进行衡量;其次,问责制缺乏,由于以上的现象,培训效果评测缺乏,对培训管理人才的问责制就无法建立,这就必然导致相应的培训人才缺乏动力支持等。因此笔者认为想要培训管理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建设刻不容缓。

(二)培训管理流于形式,教师积极性不高

在学校培训管理实践中,一方面,由于没有对学校受培训管理人员提出明确的需求,导致这类群体都培训管理不重视,对于部分教师而言,甚至出现不愿意接受培训管理,这种情况必然使得培训管理流于形式,对教师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管理基本没有与绩效考核机制相挂钩,无法牵动教师的实际利益,基于此,我们对学校教师的心理进行分析就能得出,在教师心中,由于没有与绩效考评相挂钩,必然使得他们认为培训管理可有可无,使之对培训管理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培训管理缺乏导航,教师缺乏榜样

在培训管理实践中,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管理往往只是就知识理论而讲解知识理论,必然使得培训管理课程单调以及教师对该专业的培训管理认识度不足,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根源在不对管理培训操作模式使用有一定的问题,大致说来就是学校培训管理缺乏一些显性的标杆,没有榜样,从而导致培训管理效率低下。

(四)培训管理方式单调,效果不显著

在学校培训管理的实践中,培训的流程大致如下所示:首先确定培训管理课程体系,之后选派专门的培训师进行该门课程的培训。在培训具体实践中,主要采取讲授式的方式进行。这种培训操作模式必然是很单调的,对于大多数学校培训管理而言,由于学校资源的限制,学校培训管理师基本上都是学校内部人员,这类人员由于自身的特征,必然使得培训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讲授式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性不足,使得培训方式单调,直接导致培训效果不够显著。

(五)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从笔者列举的学校培训管理现状来看,导致学校培训效果好坏的根源在于几个方面,首先是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的之后;其次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最后,也是直接影响培训效果不佳的根源,培训管理缺乏导航,缺乏榜样,没有指示引导作用。为此,为有效提升学校管理培训的实际效果,笔者将基于以上分析出的结论,为培训管理的提升,为学校输出更多的、满足学校需求的人才,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三、培训管理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的结论,笔者将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培训管理实际操作过程三个方面,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可视化技术,健全制度体系,为培训管理提供保障

笔者已经论述,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学校,关于学校培训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严重滞后,但纵观国内外著名学校,在培训管理这部分中,不乏很多成功的学校,如日本丰田公司推行的精细化管理、微软公司的柔性管理等,笔者认为这些成功学校为我国众多学校会起到标杆作用。通过可视化技术(由于这些成功学校多数为知名学校,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学校而言相对透明),学校可以组织相关成员,收集相关资料,为本学校关于培训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作用,这样对学校体制机制的快速发展以及完善起到很重大的作用,从而为培训管理期望值的达到提供保障作用。

(二)标杆可视化,提升管理培训师素养

造成培训管理效果不佳的一个方面在于学校的管理培训师技能不足,由此导致培训管理过程单调,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影响培训管理的效果及质量。为此管理培训师的技能提升成为了首要条件,如何提升这类群体的能力,是培训管理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管理培训师的能力培养亦可采用标杆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首先针对培训内容,查找我国著名的管理培训师,了解他们的知识体系以及上课技能实际,并以此人作为自身的榜样,采用可视化技术,先学习模仿这类群体的能力,之后再集成创新,完成超越,这样学校内部的管理咨询师能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着质的飞跃,对培训管理效果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标杆可视化,提升受训人员能力

培训管理的效果如何,主体在于受训人员,现阶段我国学校培训管理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学校受训人员没有榜样作用,为此在培训管理过程中榜样的树立至关重要,这能够从心智模式中有效的对学校受训人员进行激励,使之对培训管理更加积极主动,直接影响培训管理效果,但在榜样选择过程中,更要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榜样的选择应在学校内部产生,选择学校内部在某一方面做的比较优秀、卓越的成员,以此形成教师的激励作用,这样才能依托有效的标杆(榜样),让学校教师可视化的学习,对培训管理效果的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双平.以提升学校教师业务能力为导向的培训管理研究[J].北方经济,2012(05):93-94.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核心能力

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基石,中小学校长是基础教育的“领军人”,也是萌生、成长教育家的人才库。中国作为教育大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需要大批业务能力强、教育理念新、管理水平高的中小学校长。因此,造就一批这样的专家型中小学校长,成为制约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作为校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外部平台,在中小学校长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为了更好地履行培训职能,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需要在满足国家、社会、教育及中小学校长自身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核心能力的建设,这既是适应新时期校长队伍建设及校长培训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又是培训机构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何为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缘于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于1990年首次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企业核心能力这一概念,随即该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并迅速从企业研究扩展至其他领域。关于核心能力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但基本达成如下共识:第一,核心能力是源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第二,核心能力是企业长久持续的竞争力之源;第三,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所独特的对社会有价值对企业有延伸发展的持续创新力[1]。

目前,对组织的核心能力研究多见于经济和管理领域,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核心能力研究较为少见。结合目前已有的研究和自身多年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核心能力是适应社会变化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中小学校长实施可持续发展创新培训的胜任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核心能力是以工作的胜任力为指向的。培训合格胜任的中小学校长是核心能力的内在目标指引,核心能力也是以此积累成长的;二是培训机构适应社会变化、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培训机构的价值不能彰显,区别于其他的独特优势就不能形成,也不可能实现时空发展的延伸;三是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核心能力,不是某个人的能力,也不是某方面的能力,而是培训机构整体长期累积而成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力。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核心能力包括哪些具体能力

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核心能力,具体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的能力:清晰的自我角色定位能力;精准的战略规划和精细的项目设计能力;务实高效的项目实施能力;融于教育系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一)清晰的自我角色定位能力

任何一个企业或组织机构要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首先必须对自身在社会变化发展中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是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已经形成以下两大工作体系:一是由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市(地)教育局、县(区)教育局组成的校长培训管理体系以及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各省教育学院、市(地)教育学院、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组成的校长培训工作体系。二是依托大学和师范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校长培训机构网络体系。目前这两大系统,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为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两大体系间相互封闭的缺陷日益突出,急需重新构建开放、多元、专业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工作格局。在这一工作格局重构过程中,培训机构能否清晰地定位自身角色,成为决定该机构是否具有核心能力的关键。

从现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网络层次来看,培训机构确定其自身的层次是不难的,但各个层次的培训机构应做什么、能做什么,许多培训机构对此依然认识不太清晰。从培训机构的组织构成特点看,有以培训为专职的培训机构,有非专职的培训机构;有以教育科研为支撑的培训机构,也有专门组织培训教学的培训机构;有自己独立师资或主要以自身师资为主的培训机构,也有无自身师资或主要以外聘师资为主的培训机构。这些情况决定了各培训机构具有不同的组织构成,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及利弊。从培训机构的培训目标看,总的来说,都应以提高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为指向,但培训机构的培训力差别会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如教育家型校长培训、职业胜任型校长培训、教育管理型校长培训的不同层次;校长职业化的综合培训、校长专业化的某个单项培训的不同类型。从培训对象看,中学校长、小学校长也有差异,城市、农村校长对培训的要求也有着不同。清晰的定位,就是准确地把握自身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情况,适合自己,适应社会,形成自身的培训特色,进而使培训工作有着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生命力。

(二)精准的战略规划和精细的项目设计能力

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核心能力不在于它现在做什么,而是体现在对未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对未来规划设计了什么。精准的战略规划和精细的项目设计能力是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核心能力的内核。战略规划确立的是方向,项目设计明示的是进程,方向不明、进程无序,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谈不上有着核心能力。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应有对未来发展态势的预测和判断,并结合实际为自身做出精准的战略规划及获得相应的项目设计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本培训机构具有可持续创新胜任力。当前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需要什么,培训机构怎样适应;创新教育对中小学校长有哪些要求,培训机构对其培训些什么。对于这些基本问题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要有明确的方向和超前的规划,并通过具体项目设计贯穿于培训机构的发展过程中。

(三)务实高效的项目实施能力

项目实施能力是根据项目设计方案组织落实的能力,是核心能力的现实外部显示和衡量标志,也是核心能力的常态呈现。务实高效的项目实施是培训机构工作的运转过程,是按照精细的项目设计方案,招收学员、安排老师、组织教学、评估反馈、服务保障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化、精细化、优质化的培训能力展示。项目实施能力是执行能力,但由于核心能力的内在传动和外部辐射,它就能表现为落实项目设计工作的稳定性、程序性、实效性,这是培训机构长期累积而成的能力,是培训机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有效能力。如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支撑保障能力等。离开培训机构的可持续创新胜任力,教学实施、组织管理、支撑保障就不能务实高效,同样,没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能力展现,也使核心能力显得空乏和难以评估。加强核心能力建设,不仅是对发展变化的创新应对、规划设计,更多的则是培训机构的正常运转,工作落实,活力激发,素质提升。

(四)融于教育系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中小学校长的成长是在其办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而实现的。培训中小学校长是办好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工程,培训机构要有培训合格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自身必须融入于中小学的办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因此,融于教育系统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机构核心能力的显著特征。有无融于教育系统的沟通协调能力,对培训的规划组织、培训的项目设计,培训的质量保障、培训的持续都有重大影响。

融于教育系统的沟通协调能力,表现在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培训对象、与有着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成果的培训师资力量的沟通协调上。这种沟通协调不是临时性的,也不是功利性的,而是融于教育系统之中正常性的工作。这三方面沟通协调工作的成效大小,也是培训机构核心能力的特色显现标志。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核心能力如何体现

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核心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准备状态,在选择、评价校长培训机构时,需要对各个机构进行观察与比较,因此培训机构的“品牌”成为衡量一个机构核心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外显标志。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在其核心能力建设中应当高度重视自身品牌的建设,可以从机构的课程品牌、项目品牌、校誉品牌三个层面推进建设。

课程品牌是培训机构品牌建设的基础和主要内容,要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安排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培训的实效,得到社会的公认。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中小学校长角色将向更加民主、平等、专业、共享的方向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多样,理念更新、能力发展、知识替代周期将更趋缩短,对校长的要求也将更高[3]。但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较为统一,培训课程的系统性、一般性注重多,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专题性注重少;理论性、政策性课程安排多,操作性、探讨性课程安排少;课程教学上,单向的教师讲授模式多,双向的让培训对象参与研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比较少。这已然不能适应培训胜任的中小学校长的要求。因此培训机构要围绕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设计培训课程体系。

项目品牌是培训质量彰显特色的主要标志,以某一项目作为某个培训机构的特色品牌,应是努力追求的。作为教育大国,中小学校长培训面广量大,培训对象因学校层次、地域区别、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也有着不同。从培训对象看,中学校长、小学校长,中学校长中的高中校长、初中校长,城市学校校长、农村学校校长等等都有着区别。从培训目标看,可以有教育管理提高型校长培训、职业素质提升胜任型校长培训、教育家成长发展型校长培训三个不同的层次。培训机构要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好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建立起自己的项目品牌[4]。

校誉品牌是对培训机构核心能力的全面肯定,是课程品牌、项目品牌取得丰富成效的必然发展,是社会对培训机构全部工作的全面认可。高等教育中的名校效应对社会有广泛的影响,争创名校是不少高校改革发动力,同样,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也要重视校誉品牌的培育,不仅仅在课程、项目品牌上下工夫,更涉及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全部,是培训机构全员、全程、全方位工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部门行业教育培训机构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课题组.论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能力――部门行业教育培训机构核心能力建设[R].现代企业教育,2008,(13):81.

[2]叶进.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125.

[3]陈向阳.校长培训机构核心能力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构想[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5):19.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4

一、专题性理论讲授培训模式

专题性理论讲授培训模式是长期运用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一种主要模式。它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主要用于对中小学校长进行政治素质和教育管理素质等理论方面的培训,在短时间内较系统地传授知识,提高校长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这种培训模式在“理论至上,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价值观指导下,在提升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拓宽知识结构、把握基础教育改革脉搏、启发办学思路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培训效果。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从提高校长专业知识素养的需要出发,确立校长培训的目标,根据培训目标选择核心培训课程,聘请优秀的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实施培训活动[1]。但这种培训模式过于以培训机构和专家为中心,偏重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培训目标要求整齐划一;多数课程设计自上而下,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学校实际,对校长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不足[2]。

二、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它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情境,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用于校长培训中,是指围绕一定的培训目标,选取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培训的校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思考,经充分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的一种教学培训模式。在这种培训模式中,校长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研究、总结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也可以使校长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组织专家编写和精选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呈现这些案例,现场组织分析研讨充分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其次是要培养善于组织案例教学且又具有实践智慧的培训教师,这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三是这种培训模式还容易忽视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学习,导致经验型管理定势。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又称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和知识建构过程。它于上世纪90年代从医学教学引入到校长培训中,它要求校长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校长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这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关注能力培养和参与性教学,非常适合于中小学校长培训[4]。

这种培训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校长和教师都参与问题的选择与培训内容的确定,这就能更好地做到按需施教。问题确定以后,培训者把问题呈现给校长,校长面对不确定问题的解决过程有着极大的思维和尝试空间,这就能促使校长把学习理论与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校长在研讨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甚至能在培训中形成探究的氛围,演变为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校长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在校长培训中大多演化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修一体化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确立培训目标,依据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来选择培训内容;根据培训目标与校长需求来安排讲座的内容和研讨的主题,培训教师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组织校长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校长围绕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启发新思想。这种培训模式要求培训机构有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强大的教师队伍,否则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培训耗时费力,成本较高,很多培训机构望而却步。这种培训模式为用而学,容易陷入实践至上,使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四、教育会诊培训模式

教育会诊培训模式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是让校长通过学习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过程中提升校长的专业素养。这种培训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因为以前的校长培训都局限于专家讲校长听的课堂,内容深奥,方式简单,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教育会诊培训模式将校长组织在一起,大家集体致力于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使校长有效地将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与自己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理论学习研讨阶段,校长自己设计学习活动,进行个别学习,专家引领提升理论素养;参观考察学习阶段,校长认真听取所在学校情况介绍,深入教育教学实际亲身体验与观察,学习了解他人经验;集体教育会诊阶段,校长围绕会诊学校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各抒己见,根据所学理论对考察学校进行集体会诊,会诊时出现的各种观点无需统一,可请教育专家进行点评,以使参与者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但教育会诊培训模式的培训效果对专家工作的依赖性较大,加之每个学校的实际差异,所得结论在推广使用时有很大的难度。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3-02

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领导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他的才华和智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息息相关。面对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所提出的要求,只有校长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长在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力量。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根据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遵循干部培训所特有的规律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来开展,包括:

1.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理论依据。①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的生存理念己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校长这一角色所担当的职能和具备的素质也在从单一走向多元,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生命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时展对校长培训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开放现代化、效益高质量的需求。②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最初是面对全球环境提出的,现在已经演变为公众普遍认可接受的发展观念,而且已经辐射到教育、经济等社会各个领域。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阐述,对校长的培训不能只着眼于解决补偿性的、短期性的、应急性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要促进校长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只对校长个体角色要求负责,更应该多关注校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法律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保障。我国的校长培训是由国家统一领导,自上而下进行的,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政府行为,集中体现了国家对校长培训工作的领导,这其中行政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①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要法律支撑。②国务院联合教育部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③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还加强对培训的指导引领。

3.系统科学论。校长培训隶属于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子系统,包括:任职资格培训、岗位提高培训、校本管理培训等。在每一类培训中又有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两个要求。

4.能力本位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校长培训也属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定位于培养现代校长较高的能力素质上。

在此观点下,中小学校长培训应确立校长的培训主体地位,是以校长专业化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以开发管理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发掘教育管理、教育经营、教育科研的能力,突出职业道德素养、管理素养、创新求真三大素养的能力培训。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分级管理为特点的中小学校长四级培训网络和培训管理体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创新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教材体系和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受训者方面:①理论传授为主的培训模式很难适应培训发展需要。传统以理论传授为主的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等培训模式,其培训绩效往往不尽人意。这些理论普遍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可是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效用却是微乎其微,这种以培训者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新形势下培训发展的需要②校长自身对参与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缺乏。良好的授课效果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沟通,因此受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参训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只有学员能对授课讲师课堂上的观点大胆质疑,深刻反思,积极主动地提出学校管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并能参与问题讨论与探究的过程,才能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带到具体的培训和教学活动中来解决。而大多数校长由于忙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又加之行政事务的干扰,长期形成了被动接受的状态,在短时间内很难全身心主动参与到培训中。

2.培训者方面:校长培训中授课教师“所提倡的理论和所运用的理论”的脱节是引起教师在培训中不能很好把握理论开展培训的一个因素。授课讲师的思维定式所限对很多理论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当实施面临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时,面对有着丰富阅历和管理实践经验的校长,往往提不出切合校长日常工作实际的问题,或者流于形式而泛泛提出一些貌似简单的问题,从而导致培训的效果欠佳。

3.培训管理方面:培训机构在培训的组织管理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在对校长培训进行组织管理过程中,往往注重对培训者和培训内容的评价,忽视对受训者校长接受培训后的实际效果的评价;第二,过多地关注了培训的结果评价,而对培训实施中的过程性评价不足。

三、解决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整合校长培训课程,适应职业发展需要。校长培训中,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但要考虑校长的现实培训需求,更要引导需求。培训方案制订时,在培训内容整体设计思路上,变迎合需求、促进发展为引导需求、引领发展;培训课程的设置宜少而精,合并关联学科,减少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在具体设置时,应不拘泥于追求完整的理论体系,适当增加专题培训课程,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创新校长培训模式,改革校长培训方法。在校长培训中,培训者要充分利用校长智力资源与丰富的管理实践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分层施教,通过建立学员论坛、研讨交流,实地调研,把培训过程变成问题探究的过程,广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

3.加强培训考核评价,促进校长专业成长。校长培训考核评价的导向应是对校长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校长的专业发展。因此对校长培训实效的评价应注重实践考核,以评估校长通过学结反思,理清办学思路,提炼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姗姗.美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探析及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

[2]孙艳艳.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探析[n].东北师范大学,2007,(4).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6

一、厘清概念――重新审视校本培训的内涵与外延

校本培训是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实际,厘清其概念的基本内涵,使其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于实施校本培训科学管理,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整体推进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据笔者在石门县中小学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上,特别是对其外延的认识很到位,认为“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占95%,但认识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对校本培训具备管理职能”的不足10%,大部分教师认为“校本培训是学校自己的事,管理权应属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进行管理是和学校争夺管理权”,更有甚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是整学校和整教师,教师培训业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是为了方便收费”。据此,不难理解发端于上世纪末的校本培训到检查时真正得到有效实施的不足全县中小学的40%的原因。

在“校本培训”概念的界定上,特别是对于其是否需要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的行政和业务主管职能的认识上,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为代表的部分专家认为,“校本培训活动‘以校为本’,如果仍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规划指导’,指手画脚,学校无充分自,只得照章办事,那么到头来充其量只能算一种设在学校中的培训罢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仅为校本培训提供咨询、建议及一定程度的援助或监督,至多起‘配角’作用”。由此他们将“校本培训”界定为“所谓校本培训,就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这一界定在校本培训的实施目标、主体、场所、形式的表述上相对较为准确,但对校本管理权限却缺乏界定或有意模糊。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教授们这一界定貌似强调“以校为本”,实质上脱离了教育实际,将学校从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孤立出来,将学校和教师发展目标与教育整体目标对立起来,将教师个体发展游离于教师整体发展之外,其后果可能与其设想大相径庭。面对当前教育发展现实背景,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配备严重滞后于学校、教师发展需要,教师囿于现行人事体制难以经常性流动(日本中小学教师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和素质参差不齐等客观现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如不实施有效管理,校本培训将很难有效推进。据笔者调查,源于培训经费、师资缺乏的困难,石门县90%村小、点校(3名以下教师的小学)教师除参加中心学校组织的寒暑假集中培训外,几乎没有参加任何校本培训活动;全县40%中小学由于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而面临培训师资缺乏的尴尬处境;20%学校领导在观念和意识上存在质量指标是硬性指标、校本培训是软性指标的功利倾向,40%以上学校存在“抓质量”一手硬,抓“校本培训”一手软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试设想一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如果不作为,任这样的“校本培训”百花齐放的话,是否背离了“校本培训”的初衷?

笔者比较赞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研究课题《校本培训实验研究》对校本培训的界定:“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规划和指导下,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衔接培训机构的集中培训和教师自学,并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的一种以中小学校为中心、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开放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这个界定一是符合当前教育实际和教师继续教育规律,科学表述了“校本培训”的内涵与外延,厘清了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以及学校与校长、教师的相互关系,明晰了各自责任。二是在不削弱学校“校本培训”主阵地地位基础上,强调了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的地位,同时明确了教师个体与学校整体的双重目标。三是阐明了校本培训与培训机构的集中培训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校本培训区别于院校培训的培训形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这一概念的阐述具备国际眼光,符合当前世界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趋势。虽然世界各国国体政体不同,但是各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在校本培训管理上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不一样,但它们都为教师校本培训提供宏观指导、协调和帮助。如英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有“视学――教师教育局”负责协调与推进校本培训;日本的文部省初等中等教育局和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教师校本培训。在国外教师校本培训活动中,专门教师进修机构在其中所起的支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其总体作用主要有与学校共同制定培训计划、为学校培训骨干、派指导教师、组织校际观摩、组织研讨会和交流会等。如英国在全国设有几百所公立的教师中心,这些中心有的设在中小学校由校长兼主任,也有的设在师资培养机构;美国模仿英国,在各地设立教师中心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所以,我们在推行“校本培训双线管理”时没有讳莫如深、遮遮掩掩,而是大张旗鼓、强力推进。

二、科学定位――反思校本培训中教育行政与业务管理职能

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管理职能进行科学定位是实施校本培训管理的重要依据。

1.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笔者认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进行宏观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强化校本培训软件建设。一方面负责出台管理意见。笔者认为,在充分尊重基层学校教师自主培训的基础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教师培训业务部门按照层次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制定宏观的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要体现对基层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参与、服务、协调、推动、督导、评估作用,以推动全县各类学校校本培训全面、深入、均衡地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关长效机制。要将校本培训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范畴,要适当加大校本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记分卡》中的分值,同时要将校本培训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挂钩,建立校本培训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2)加强校本培训硬件建设。一方面要保障校本培训必要经费。根据国家和湖南省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在教职工工资总额1.5%范围内,由事业费开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但据调查,这一政策落实情况不容乐观,石门县2008年师训经费仅到位40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师训基地建设。据调查反映: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仅仅报销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少部分培训,而信息技术高级培训、普通话培训、中小学继续教育轮次培训则完全由教师个人买单;同时全县仅50%不到的学校安排了校本培训专项资金,而95%村小、点校基本没有校本培训开支。由于资金瓶颈问题,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自己能力可能的范围之内组织培训活动,这样受经济状况的制约,培训的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对此,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校财局管”的工作范围内,将校本培训按照教师培训费一定比例拨付到学校,严格专款专用,进行定期审计。另一方面要优化校本培训环境。据调查,全县30%学校校本培训基地为临时性场地,而且这部分场地简陋破旧,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全县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城乡分布严重失衡,个别城区学校师生比竟然不足1:5。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校本培训环境:在当前实施农村合格化学校建设时,考虑教师发展需要,配齐配强校本培训设施设备,规划和建设好校本培训基地;按照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合理配置师资,特别是重点保证山区学校优质师资的培养计划与经费。

(3)加强对校本培训检查和评估工作。这一职能的行使好坏事关校本培训工作的成败。一方面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检查工作,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将检查结果与单位、校长年终岗位目标考核和校长升迁进行挂钩。另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评估工作。通过开展校本培训示范学校评估工作,评选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对这部分学校实行培训经费以奖代补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名额倾斜,形成校本培训“瀑布效应”。

2.教师培训业务部门的职能主要是进行业务指导

(1)服务指导基层学校有效组织校本培训的开展,努力为基层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网站建设,不断丰富校本培训学习资源,要根据全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师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网络学习资源,同时,要及时收集基层学校教师需要,开列培训菜单,开设网络培训讲座和bbs论坛,满足中小学教师多层面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要变过去请进来集中式培训为走出去分散式培训,可采用培训教师和中心学校、完职中“捆绑式”的方法,培训教师定期参加指导基层学校校本培训实践,指导制定规划,参与校本培训授课等等。

(2)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调研、检查和评估工作。一方面要做好调研工作。在充分利用全县教师信息库资料基础上,开展全县教师校本培训调研,根据学校发展不均衡实际和教师差异发展情况,帮助不同层次学校确立校本培训目标;为教师个体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并帮助其制定专业化成长计划。另一方面做好检查和评估工作。教师培训业务部门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拟定检查和评估相关文件,确定检查和评估的评分标准,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3)帮助中小学培训校本培训师资。这是教师培训业务部门的重要职能。虽然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师资,但毕竟数量有限,而且他们本身教学教研任务繁重,这部分师资不可能满足全县需要。为此,教师培训业务部门就必须承担帮助中小学培训校本培训师资的重担。通过对中小学所遴选师资对象进行集中强化培训,使他们成为培训的骨干力量,成为基层学校的培训师资,由他们来承担“校本培训”的指定培训任务。同时,还可以组织他们协助师训机构对参训教师实施考核,使他们成为师训质量的重要把关者。而他们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培训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县这种以人为本、以提高基层学校自身培训能力为出发点的管理方式确实既受到了中小学欢迎,也得到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

三、探赜创新――探究校本培训中行政与业务管理职能的策略

中小学校本培训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部门要在管理中明确责任,既分工又协作,理顺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严格工作程序,实施跟踪管理,促进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成效。

(1)明确中小学校本培训“双线”管理模式。石门县根据校本培训运行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反思,相机调整了管理策略,提出了中小学校本培训“双线”管理模式,并在2009年1月开始实施。这一管理模式为:一线为行政管理即“教育局组织人事股――中心学校(完职中)分管师训工作副校长――中小学教师”,一线为业务管理即“教师进修学校――中心学校(完职中)分管教研工作副校长――中小学教师”;“双线”表面上并行不悖,但实质两线贯通,相互交融。作为管理首端的教育局组织人事股和教师进修学校虽然从属不同单位,但他们都要对分管教师培训工作的副局长负责,同样作为另一端的分管师训工作副校长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同样要对中心学校(完职中)校长负责;中心学校(完职中)校长负责向分管教师培训工作的副局长签订校本培训责任书。

(2)理顺校本培训管理机制特别是业务管理机制。据调查,不仅常德市乃至湖南省都存在教师教育和教育科研缺乏真正意义上有效整合的问题,有人戏谑地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教研室教研员闭门造车搞教研,进修学校教师足不出户抓培训”。这不仅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人为地将本来完整有机体的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隔离开来,不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规律。石门县对整合教师教育和教育科研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将教研室、信息中心从教育局中剥离出来合并到进修学校,组建了师资培训、教研教改和教师资源学习中心,实现了教师进修、教研、科研、电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形成“研、训、管”三位一体的模式。这一运行模式实现了教师教育、教育科研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降低了单位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强化校本培训过程管理。为减少学校校本培训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问题,推进校本培训健康运行,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校本培训过程管理。建议建立“申报-立项-实施-督导-验收”校本培训程序管理制度,中小学根据学校不同情况,结合实际拟定校本培训计划,然后向教师进修学校申报,获得审核通过后方可立项,按程序分步骤实施,进修学校和教育局组织人事股对其进行全程督导,并在结束前进行检查验收。在中小学校本培训实施过程中,教育局组织人事股要把好校本培训启动关,要召开启动会议,明确各自责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气氛;要做好协调,协调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在校本培训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要做好校长、师资的跟踪管理,要将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过程的表现与其升迁和评聘挂钩;要做好及时通报,要将校本培训过程中正反典型及时向全县通报,既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又适当惩戒;要把好督导和检查评价关,及时运用评价成果,保证工作的严肃性,推动校本培训强力开展。教师进修学校要把好计划审批关,要看计划是否把握了学校工作实际,是否突出了教师差异性,是否体现了教师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是否具备教育发展前瞻性和操作性;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校本培训全程服务,为学校提供校本培训的网络平台,建立校本培训资源网站,开通教师培训视频系统,要建立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和中小学校本培训师资备课资源共享机制,双方利用网络会诊校本培训课程和共同备课;要拓宽培训空间,运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打破教师培训的时空阻隔,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长年得不到外出学习的教师,实现足不出校就能聆听到专家报告的愿望;要针对山区学校教师走出去难、校内开展教研活动难、专家到校指导难的现实问题和地域分布特点,提供零距离服务,定期安排教师送课下乡,进行面对面培训。

参考文献

[1]龚宝成,朱明山,殷世东.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模式探析.教育探索,2006(4).

[2]于建川.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的经验及其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2).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成校;管理;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立足于农村的高塍成校,面临成人教育功能向社区教育功能的转化,工作头绪多,培训量大。如何加强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办学效益,丰富办学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挑战着高塍成校领导班子的智慧和管理水平。本文试图对近年来高塍成校的工作作一简要回顾,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成校的生存策略,顺利进行农村成校的角色转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高塍成校在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

一、剖析学校管理现状,建章立制,细化管理

①随着农村成校的功能不断延伸,工作头绪越来越多,培训工作量越来越大。高塍成校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认真剖析学校管理现状,多次组织班子成员走出学校,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或者邀请有关领导或专家上门辅导;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各项规定,梳理、分析学校状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建章立制,细化管理。②高塍成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接受党支部监督,认真实施校长负责制,每个部门都有科学明晰的工作制度,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具体明确的工作要求。由于农村成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做到“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工对集体讨论决策重大事宜极为重视,一般周五下午领导班子商量下周工作,周一上午召开教师会议,并做好记录,有急事及突击性中心工作,随时召开会议商量和布置工作,会议上对学校重要工作均详尽通报。让人人参与,人人明确学校工作,增强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二、加强学习,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①学校师德建设有计划、有措施,除了每周一次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外,特别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宜兴市社会教育机构学历教育班规范化管理要求》和《宜兴市社会教育机构非学历教育班规范化管理要求》,撰写体会文章,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②针对以往培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学校高度重视,组织全体教师对照排查,及时纠错,举一反三,进一步细化内部管理,切实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力争以后使培训工作做得更精、做得更细。③围绕“读好书、传箴言、讲实效”这个主题,按照《全市社会教育机构读书活动实施方案》中推荐书目,紧扣“三结合原则”,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做好读书笔记,进行心得交流,提高教师新形势下的理论水平。④学校统筹安排,勇于承担全市相关课堂教学任务。在编教师在中专班每人承担一门课程教学任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平时深入一线培训课堂,认真听课,并做好听课笔记,必要时进行检查、交流,充分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⑤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特别是近几年寻求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把部分学校中层输送到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江苏省委党校参加培训学习,切实提升这些教师的理论和业务素质。

三、明确分工,人尽其能,提高办学效益

①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安排好资金调配,做好重点村组、重点企业和上级部门的协调工作,落实新的发展项目。副校长配合校长抓好学校内部管理工作,指导培训处做好各项培训,重点抓好新项目培训及拓展新的领域。培训处主任全面安排落实好各项常规培训,抓好培训质量及效果,遇突击性工作要统筹安排。培训处其他老师均有明确的培训任务,同时绝对服从学校其他工作安排。总务处除做好常规工作外,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运转。②根据学校现有情况,力求均衡,人尽其能分配安排好每位教师的工作。老师们在各部门领导下,对自己承担的工作都能早思考,细安排,抓好落实。但相互配合协作还不够,工作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余地。③各个教学管理岗位均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校长带头,有大事集体商量决策,小事相互通气,从不简单武断处事,强化服务意识。

四、拓展事业渠道,强化培训成效

在市相关局、委、办及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始终把培训工作当作学校的中心工作。近几年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拓展各类人才培训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依托电视、纸媒、互联网等宣传渠道,抓住农业转型机遇,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力度,甚至把培训班直接办到村组,延伸到生产一线,培训了一大批职工,致富了一大批农户,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及行政村及相关企业的高度肯定和评价。①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电焊工、起重作业、厂内机动车、压力容器、电工、企业法人、安全员)、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江苏省二级建造师、建筑一线职称、继续教育公修课、青少年艺术体操等培训继续呈增长趋势。②积极主动和江南大学联系,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组织企业技术骨干组建高塍镇机电一体化人才高级培训班,历时一年半时间,较好完成了培训班的教学任务,为助推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储备了人才。各类培训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了长足发展,进一步增加了我校对地方经济良性发展的贡献份额。

五、加强基地建设,突显富民功能

①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示范推广工作,是高塍成校的亮点和重点。近几年来,继续强化宜兴市原野绿壳蛋鸡养殖培训工作,认真做好绿壳鸡蛋的销售工作。尽管受到禽流感的影响,绿壳鸡蛋的销售渠道仍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绿壳鸡蛋依然是紧俏商品。同时,加强禽流感防控工作,由专人负责绿壳蛋鸡专业合作社成员鸡场的消毒工作,保障了合作社农户的切身利益。②加强和江苏省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螃蟹养殖农户由高塍扩散到湖周边其他乡镇,受益水产面积达15000多亩,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物联网政、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实践依据。③依托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潜心调查研究,进一步拓展农民培训项目,达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为高塍地方经济发展再做贡献。

六、引领社区活动,提升居民素养

利用高塍成校的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和参与本校、社区、关工委、工会、文化站等的文体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为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素养,献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心血。①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由工会牵头,建设教工活动室。②由学校工会牵头,每年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企业单位的篮球友谊比赛和乒乓球友谊赛。③每年投入一定资金,举办广场文艺演出,并组织到其他乡镇演出。④积极组织参加市职工技能大赛。潜心研究,精心培训,参与人数广泛,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得到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赞扬。⑤为了充分发挥成人学校的办学功能,以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高塍成校有序有效地向全社区成员推广“宜兴终身学习网”学习卡,确保发出一张卡,激活一张卡,在线学习一张卡。

七、注重教学科研,提升校园文化

①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立教育科研为“发展学校、服务三农”的工作方向,围绕“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面提升学校品位”这一总体思路,推动学校向科研要质量,向内涵求发展。精心组织,潜心调查研究,成功召开了题为“以培训为抓手,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实践研究――以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为例”的市级课题开题论证会,该课题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②根据宜兴市教育局下发的《宜兴市“学校文化提升年”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程,成立高塍成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制度,一把手亲自抓,相关领导具体抓,全员参与,全程运行,全面落实。③学校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专项经费,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经费用于校园文化载体阵地建设。紧密依托本土优势,利用地缘文化,重点突出农村成校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贴近地方经济,着力构建现代特色农业的教育培训平台,着力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八、开源节流,提高后勤管理水平

学校后勤除做好常规工作外,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形势,谋求新发展。进一步建章立制,细化内部管理,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后勤服务“勤快、务实、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落到了实处,后勤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积极努力开源节流,为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提供后勤保障。①进一步完善后勤工作各项制度,认真制定落实岗位责任制。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工作量考核,细化各环节的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条例。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考核对照有标准,以便相互监督,确保后勤服务工作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同时定期不定期广泛征集领导和教师对后勤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意见和要求,建立总务后勤工作计划日志,认真记载,接受领导和教师的监督。通过检查、综合考核,积累了丰富的资料。②加强学校的财、物管理,尤其是学校财产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购物、保管、使用等财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完备购物申请,保管责任到人。对各部门、各专用教室公物实行登记管理。③改革食堂管理制度,为教职员工和受训学员提供价廉物美的饭菜。④合理运用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因学校事业迅猛发展,设备添置和校舍改造需要资金,学校领导班子先讨论,给出预算,然后,教职工会议通过后,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完成或竣工后审计。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8

一、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开展基层党员和干部以及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市镇党校的教学培训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校建设必须适应基层党建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的需要、提高党员素质和增强能力的需要;教学对象需要延伸,教学内容需要拓展,必须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构建以市镇党校主要阵地为依托,能够整合社会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实现党员培训全覆盖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使基层党员干部及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目标,既要培养大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干部队伍,又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更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人才队伍。客观上要求市镇党校必须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同时,从实际出发,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延伸”,即实行培训对象由党员干部向普通党员、农村党员和各类人才延伸;教学内容由政治理论向提高能力、素质和各种实用技术延伸,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基层党员和干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从而实现党建工作、人才工作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良性互动。

(三)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多年来,市委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党员干部全员培训,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方式比较单一,培训对象广泛性不够,科学开发教学资源意识落后,管理考核服务制度不规范,导致培训任务不饱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尤其是农村党员,得不到有效培训。镇党校是培训农村党员的重要阵地,但在发展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镇党委重视党校规范化建设不够,工作制度不健全,党校地位不明;党校办学经费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数量极少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市镇党校的发展。从改革教学体制入手,完善教学布局,加强市镇党校建设,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体现主阵地作用是市镇党校自身发展的必然。

二、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改革党校教学体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建立健全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出发点,通过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优化整合培训资源,构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新体系,充分发挥市镇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大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发挥市委党校的主阵地和整合协调作用,优化配置全市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的新格局。

2、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提高,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农村党员学得会,用得上。

3、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既要推进党校内部体制的变革,又要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尤其要注重抓好培训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对象和内容的拓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4、坚持开拓创新原则。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育培训体制,拓宽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式,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努力实现市镇党校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目标任务

通过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形成以市镇党校为中心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新体系,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通过对市内各部门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市内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合理调配、统一使用、提高效率的新机制。

2、通过对教育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拓宽教育培训的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增强教育培训效果,使市镇党校的教学更加贴近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实际需要。

3、通过对市镇党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职能分工、目标责任、监督检查、日常管理、跟踪服务、奖惩激励等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4、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农村党员“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构建起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新型教育培训体系

通过对现行市镇党校教育培训体制的改革,构建起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纵向建立由“市委党校——镇党校——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构成的四级培训体系,同时把部门党校、街道、社区党校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校也纳入到培训体系中;横向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市委党校具体协调和统筹利用各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把各部门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市镇党校的教育培训体系之中,构建市内以市镇党校为中心的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形成部门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的“大党校”格局。

(二)拓展教育培训对象

市镇党校在重点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包括市镇党政部门的党员干部、村、社区干部)的基础上,把教育培训对象拓展到全市范围内的全体党员以及各类人才(包括街道、社区全体党员、企事业单位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各种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负责人)。

市委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市镇(街道)党政部门的乡科级党员干部、村“两委”、社区主要负责人,企事业单位、农村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骨干,党员中心户、示范户负责人,以及乡村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同时,依托市行政学校开展对公务员和党外干部的培训。

各镇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镇直机关党员干部、村干部,农村党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负责人,镇电子信息馆管理员。

部门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部门单位党员干部职工、部门管辖二层机构负责人、部门责职范围内的各类人才。

非公经济组织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非公经济党组织负责人、党务工作者、非公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产业工人。

街道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居委会主任、城乡下岗失业人员、辖区全体党员干部。

社区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社区党员、社区义工党员、社区居民、辖区退休党员干部。

农村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农村各类技术人才和数字农户骨干。

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农村中的入党积极分子、中心农户和数字农户。

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因地制宜地对各类人才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

(三)拓展教育培训内容

市镇党校的教育培训内容,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这一目标,按照“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的要求,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不断拓展教育内容。

1、加强政治理论的培训。要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加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国情、区情和市情、镇情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加强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加强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法制意识。

3、加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富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培训。一是对乡科级和村“两委”干部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社会管理、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以及组织领导群众发展生产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公务员重点进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三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重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四是对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五是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就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能力。六是对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重点进行街道、社区管理、社区教育、卫生、家政服务等培训,为街道社区搭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教育平台。

(四)改革市镇党校的班次设置

1、改革市委党校的班次设置,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发挥市级党校在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教育培训以及新农村建设各类人才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要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拓宽市级党校培训范围,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在坚持办好乡科级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公务员初任培训班和任职培训班、理论骨干培训班等主体班的基础上,增设农村(社区)“两委”主要干部、党员致富能手、非公经济组织党员和技术人才、农村专业协会骨干、农村中介组织负责人等专题培训班。同时,还要办好相关师资培训班,为各镇(街道)党校、农村示范基地、农家课堂培训师资。要充分发挥市委党校作为市委工作部门的职能,加强对全市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街道社区基层党员干部、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协调指导。以市直各部门(单位)培训基地以及镇(街道)、村(社区)培训点为延伸,协调指导市直部门、各镇(街道)党校、农村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农家课堂举办各种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班。

2、改革镇党校培训班次设置,加大对农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各镇党校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协调下,按照市委党校培训计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办好本镇机关党员及干部职工培训班、村干部培训班和农村党员致富能手培训班、农村党员骨干培训班、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农村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专业协会骨干人员培训班等。同时,依托本地专业协会、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开设各种农村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农村党员以及青年农民的培训。要根据企业需要,协助企业搞好企业工人岗前培训、职能技能培训。要结合“创建数字农户、培养新型农民”试点活动开展镇电子信息馆管理员培训班。

3、完善部门党校培训班设置,加强对部门单位党校的宏观管理。各部门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对口支持农村、企业,因地制宜地对各类人员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重点办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术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部门工作人员的各类培训班。

4、改革街道党校培训班设置,加大对辖区党员干部培训力度。各街道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按照市委党校培训计划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办好街道所管辖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居委会主任培训班、社区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城乡失业下岗党员再就业培训班等,重点提高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5、完善社区党校培训班设置,搭建一个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教育平台。各社区党组织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社区党员、社区义工党员、社区退休党员干部、社区居民等培训班,要以社区党校为依托,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采取教育培训、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大力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家政文明礼仪、科普知识、为社区居民搭建一个提高文明素质,构建和谐社区的教育平台。

6、完善非公经济组织党校培训班设置,扎实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培训工作。各非公经济党组织要在市委党校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善非公企业党校建设,加强对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非公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培训、农民工岗前培训。要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培养产业工人,把培训放到生产车间,重点加强《》、《劳动法》、《合同法》、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构建节约型社会等知识的培训,使企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加快企业发展的先行者,合法经营的示范者,共同致富的促进者,实践宗旨的领跑者。

7、完善农村专业协会(培训基地)培训班设置,提高农村协会在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农村专业协会要加强对农民的指导和服务,积极为农民提供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知识培训,要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培训示范基地,吸引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培训,重点举办致富能手培训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数字农户骨干培训班。

8、改革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班设置。要在农村党员、科技能手和经济能人家中设立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和中心农户,并在他们家中开设农家课堂,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政策法规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新型农户培训班等,要把培训延伸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施教。使党员成为实用技术的推广者和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五)创新市镇党校的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还必须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符合市、镇、街道、非公经济组织实际的新型培训模式。一是创新培训方式。要根据党校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变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到“六个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统一安排培训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二是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培训要改变目前“老师讲、学员听”的现状,大力提倡以学员为主体,鼓励学员主动参与,教师与学员进行双向互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把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党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现代培训的新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业务技能培训要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要特别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训练,力求让培训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

四、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时间安排

我市作为全区10个试点县市之一,要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精心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准确把握改革试点方案的内容和有关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合理安排时间和经费,认真探索,努力取得我市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成果,为全区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时间安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7月-8月15日为宣传发动阶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的人员和办公设施,制定实施方案;

2、培训网络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制定实施方案;

3、召开有关会议,落实具体分工,明确各培训网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

4、建立师资库,由涉农部门和市委组织部提供有关人员名单;

5、建立教材库,由各专题老师编写汇编成册;

6、组织教师编写、收集本市生产建设、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建立案例库。

7、各级培训网络确定好所设置的培训班次、办班时间、参训人数、授课老师等;

8、准备有关的文件资料;

9、做好经费预算。

第二阶段:8月16日-10月31日为办班培训阶段

1、市委党校举办10期培训班,每期100人,共培训1000人;

2、各镇党校培训3期,每期100人,每镇共300人,全市共培训6600人;

3、各部门党校培训3期,每期60人,全市共培训18000人;

4、各街道党校培训3期,每期60人,全市共培训540人;

5、各社区党校培训2期,每期50人,全市共培训2360人;

6、各非公经济党组织党校培训4期,每期100人,全市共培训2000人;

7、各村专业协会每村培训100人,全市共培训27800人;

8、每村设5个农家课堂,共1390个农家课堂,每个农家课堂培训30人,全市共培训41700人。

培训网络共培训10万人。

第三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为总结交流阶段

召开**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一个镇召开,选择几个参观点。同时写好总结报告和经验材料迎接全区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现场交流会的召开。

第四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制定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

五、推进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战略,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在客观上要求市镇党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进一步巩固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从农村基层实际出发,改革教学体制,实行两个“拓展”,积极为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搭建平台,同时,各部门、街道、社区党校也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各类人才。因此,改革市镇党校教学体制,不仅是市镇党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要求,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提高对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关于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决策上来,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强化市级党校的协调功能

市委党校既要体现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市委工作部门的作用。要在市委的领导下,负责对各级培训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对各部门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协调,负责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经费和培训设施的统一调配使用、培训绩效的评估检查、培训资料的归档管理等日常事务。此外,还负责协调指导各部门的教育培训工作。

(三)加强“三库一地”建设

针对当前党校现有培训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缺乏实用技术培训师资和实习场地的实际,重点抓好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和实习场地建设。

1、师资库的建设。采取“内部挖潜”和“广借外力”的办法,建设一支“领导干部+党校教师+科技专家”结合、专家兼职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一是加强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在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公务员以及各类人才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根据需要,不断充实党校教师队伍。二是从市内各部门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培训兼职教师队伍。三是从自治区、玉林市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聘请一批专家、教授和相关课目的兼职教师。四是选拔推荐一批思想素质好、群众信得过、致富能力强、生产技能高的农村党员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五是与其他市、县党校系统联系建立教育培训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六是建立领导干部师资库,根据领导干部的专业特长,聘请他们给培训班上课。

2、教材库的建设。要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编写适用的乡土教材;充分利用市委党校电教C级网站的作用,筛选符合本市实际的理论教育和实用技术专题片;从本市生产发展的实际出发,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作实用技术专题片,以发挥其作为培训“师资”补充手段的作用。市委党校要建立专题片库,专题片库存量要达100种200部以上,各级党校也要不断更新充实电教片。

3、案例库的建设。在普遍研究收集国内培训案例的基础上,重点收集、研究和整理本地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特别要注意编写我市范围内各种成功典型案例,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案例成为培训的重要“师资”。

4、教学(实习)场地的建设。结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每镇最少选择10个具有一定典型性、示范性的果场、养殖场、农户、企业车间作为现场教学和实习观摩的示范现场。采取资金、技术、政策扶持等方式支持教学(实习)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四)理顺市镇党校的管理体制

一是成立**行政学校,市委党校与行政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归属市委党群口统一管理。各级党校业务上接受市委党校的指导,行政上归属本级党委领导。二是加强党校的内部管理。要加大市委党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对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进行调整,按需设岗,以岗定人,明确工作职责;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他们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使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积极主动适应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要不断充实和调整教师及管理人员,完善进出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三是各级党校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配备1至3人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本级党校的培训工作,并对负责对下一级培训进行指导。

(五)加强市镇党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市委党校要逐步完善包括办公场地、教室、宿舍、图书资料室、电脑室、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施。二是各镇、各部门、街道、非公企业党校要做到有培训场地、图书资料室、多媒体等教学和办公设施,有条件的镇还要尽可能建立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三是要对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和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予以扶持,完善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

(六)多渠道筹集教育培训资金,不断增加投入

要多渠道筹措经费,不断加大对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争取自治区和玉林市对我市党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一是把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政增长的状况,逐年予以提高。二是市级留存的党费应主要用于党员教育。三是各部门的培训专项经费,要按照“来源渠道不变、使用途径不变”的原则,纳入全市教育培训体系经费的总盘子。

(七)建立健全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各培训网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完善教育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办学及示范的作用。三是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年初及时下达教育培训计划,年中进行检查督促,年末进行总结表彰。

2、建立健全成效评估机制。改革现行教学考核办法,建立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评估体系。市委党校由自治区党校、玉林市委党校组织评估,各镇、各部门、街道、非公企业党校由市委党校组织评估,各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由各镇党校组织评估。在评估中,参加评估的人员构成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既要重视对实施培训工作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既要重视年末考核结果,也要重视平时的考察,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出台相应的检查评比办法,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党校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定期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给予表彰奖励。二是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及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三是把基层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学习表现和成效纳入党员和干部管理、考核和评议体系之中,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4、建立健全跟踪服务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前,由培训部门负责向培训学员发放信息卡,及时汇总归档,掌握受训学员的相关信息。二是建立跟踪服务机构,对受训学员实行全程跟踪,全面了解受训对象的培训成效,对受训学员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相应的扶持,以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9

——__镇深化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为了贯彻落实刘奇葆同志关于我县党校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__镇党委积极响应县委的号召,勇当改革先锋,积极开展“八个一”(制作一个专题片、开辟一个先锋栏、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创建一批培训基地、培育一批师资队伍、培养一批人才、下派一批科技服务员、形成一些理论成果)活动,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夯实基础,深化改革,不断研究探讨推进镇村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现就当前__镇在党校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的做法及经验进行一些探讨。

一、开展大培训,培育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开展大规模培训的必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需要人才支撑,目前我们面临人才紧缺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大规模培训人才。加上我镇“十一五”规划目标已经确立,当前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确保全镇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关键在人才,主力军就是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我镇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更是我镇每年城镇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的基础和保证。

第二,开展大规模培训的可行性。1、领导机构健全。__镇党校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培育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校长,党务副书记任常务副校长,组织委员任教务主任,宣传委员任班主任,其他班子领导为成员的党校校务委员会,负责协调镇村两级党校的教务研究、经费开支、培训安排、人员配备等重大事项,确保党校工作高效有序运转。2、运行机制完善。镇党校有镇党委书记、镇长等8名专职教员,兼职教员由镇中心学、财政所、司法所、派出所等镇直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同时紧跟时代形势,不断探索教育途径,开辟多种教育资源,建立了专题教学、党性锻炼、实用技能培训等相结合,教学、科研、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的运行机制。3、软硬件建设加强。一直以来镇党委都高度重视党校工作,通过“打基础、把方向、大培训、重实效”不断夯实镇村党校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党校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为全面开展大规模培训提供了有力保障。20__年以来,共投入20多万元添置镇党校电教设备,更新课桌椅200多套,配置了电脑、音响、投影机等电教设备,率先在全县建成了多功能多媒体教室,并为48个村委(社区)各配备了一套电教设备。20__年,镇党委又投资8万多元,为34个播放点配备了29寸彩色电视机、dvd各一台,建立和完善了镇、村、户三级培训网络。同时,通过购买、租借,以及把中央台七套农业节目下载刻录等方式不断充实电教片的内容,目前镇党校电教工作站库存量达360部,24个电教点每个都有50部以上库存,为镇村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4、群众的需要。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现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村科学种养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普及度还不够,农民迫切需要“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了能富”的实用技术的培训。镇村党校是最贴近农村基层的党校,大力深化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面向农村、农民、农业常年搞培训,让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素质,是适应群众需要的。

二、创新机制,努力构建大教育大培训的新格局

镇村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要取得成功,出路在于创新,只有创新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理念、内容、方式和机制,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领军作用,使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一)创新培训理念,围绕改革大局抓培训。要牢固树立“大培训促大发展”和“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全员培训、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把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培训工作放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放到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中来认识,把握和推进,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审视培训工作,以更加科学的思维谋划培训工作。需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改变过去党校即党员培训学校的旧观念,从重视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培训入手,扩大培

训范围,实现“两个延伸”,即在坚持“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同时,将镇村党校的培训对象由党员干部向普通党员、农村党员及各类人才(包括非公经济人才)延伸,重点加强对农村党员以及青年农民的培训;培训内容由政治理论向提高能力、素质和各种实用技术延伸。通过大规模的培训,努力提升建设人才的整体素质,为推进我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创新培训内容,适应实际需求抓培训。要在深入进行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需求出发,在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上抓创新,力求理论学习更贴近工作和思想实际,业务培训更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一要突出强调理论武装这个根本。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紧密联系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不断改进和深化理论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二要强化专业基础。提高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水平,需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专业基础。镇党委要从办精品班、示范班着眼,组织举办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专题培训班。围绕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侧重抓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专业培训。三要拓展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视野。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宽阔的世界眼光,是对当代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坚持举办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科学发展观等知识讲座和抓好全员培训工作,帮助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开拓新视野。

(三)创新培训形式,围绕提高能力抓培训。我们要围绕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培训模式、培训方式和培训途径,以取得更好效果。一是探索培训新模式。如:对镇干部和村级干部,重点进行党性党风党纪、群众路线、政策法规以及市场经济、社会管理、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对企业党员,重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对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农村政策、涉农法规、经营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对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重点进行外出务工的法律法规、实用生产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等等。二是探索教学新方式。采取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培训内容统一安排与“菜单”自选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农闲时段集中培训与村屯夜校临时培训相结合。三是探索培训新途径。逐渐完善镇党校——村党校---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组成的党员和干部以及各类人才教育培训新体系,同时根据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特点和需要,不断探索针对性、灵活性强,干部乐于接受的在职培训新途径。

(四)创新培训模式,围绕健全制度抓培训。整合力量抓好培训模式创新,全面健全培训制度是一项根本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要将培训制度落到实处,把室内培训与室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与推动产业化发展和具体项目实施结合起来,帮助群众学以致用,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技能,获得效益,增强“学、用”的实效性。一要健全宏观管理机制,形成培训工作合力。真正做到既要发挥镇党校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发挥村级党校及其他镇直相关部门的辅助作用。整合镇村党校、农业服务中心、林业、文化、教育、水产畜牧、计生、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的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培训计划、培训信息、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培训经费等,通过整合全镇教育培训资源,实现全镇教育培训资源优化及共享的新格局。二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把党员全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镇党委及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奖惩重要依据;把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学习表现和成果纳入党员管理、干部管理及乡土人才管理的考核和评议体系之中,作为推荐(村)干部的重要依据。三要建立评估机制,确保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对全镇各级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针对性评估,检验培训成效,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党员队伍和各类优秀人才的培训工作任务。四要实行业务指导机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就是一个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镇村形成了四级培训网络(第一级是镇党校培训;第二级是村党校培训;第三级是专业协会、示范基地、村屯夜校培训;第四级是中心示范户或农家课堂培训)。镇党校对下级教育培训机构具有业务指导的职能,并相应的建立教育培训工作联络制度。如镇下派10名科技服务员指导各级培训结构搞好科技培训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跟踪服务机制,以确保培训取得成效。一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前,由培训部门负责向培训学员发放信息卡,并及时汇总归档,掌握受训学员的相关信息。二是建立跟踪服务机构,对受训学员实行全程跟踪,全面了解受训对象培训后成效,对受训学员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扶持。对受训后取得成效的学员先进典型加以推广和宣传。

三、注重实效,大力培育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

全镇以镇党校为主阵地、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培训活动,掀起了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新高潮。据统计,在20__年1-9月份,我镇四级教育培训网络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了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共230多期,培训人数共15000多人(次),通过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彰显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新效益。

一是干部素质不断提高。通过充分发挥镇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大面积开展党员干部轮训活动,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得到系统地提高,进一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央决策的自觉性,让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感受到了党校资源的广阔,激发了的热情,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积极参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据统计,1-9月份,我镇四级教育培训网络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工作,全镇开展了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共355期,培训人数共23393人次。其中镇机关党员干部培训5期1221人次,参学率达96.7%;村级党员、积极分子66期2640人次,参学率达87%。同时通过聘请区、市、县党校专家以及邀请各级领导,在全镇干部职工中开展理论知识讲座等全员培训。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区党校李建良和王介明分别作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一个市场经济学的新视角》和《乡镇干部如何提高执行力》的知识讲座,在全镇上下引起强烈反响,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促进了全镇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据统计,20__年的1—9月份,我镇干部队伍共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86件,各项工作有了明显进步。

二是全镇经济不断发展。在深化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坚持把党校建设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热情引导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积极开展“六个百日行动”,有力促进了经济建设及各项工作的开展。目前,__工业集中区、县城炮龙文化广场、财政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其中__工业集中区共计用地7500亩,已经完成征地踏界1500亩,立新工艺厂、东林木业、胶合板材厂等企业已经成功进驻。炮龙文化广场已经全部完成踏界工作。财政路已经基本完成拆迁工作;1—9月全镇共调解体处各种矛盾纠纷167起,查处治安案件213起,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共有招商引资项目15个,其中新建项目7个,续建项目5个,正在洽谈项目4个;今年计划投资1450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8888万元,占引资任务6000万元的148%,同比增长31%。据统计,今年1至9月份,全镇完成财政收入6528万元,比上年同期3.8%;农业总产值3.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工业总产值16.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全镇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着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

学校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中学高级教师教学转型培训

是什么促使原本奋力向上的教师在评到高级后就偃旗息鼓了,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这部分教师首选缘由为工作压力大,力不从心,其次为身体健康欠佳,再次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通过访谈,我进一步了解到,这些老师表示按照现行的职称评审条件和中小学教育现状,能在退休前评到高级职称已属不易,对于更高一级的职称评定,他们均表示有心无力。

现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规划得很具体: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并与岗位等级挂钩起来,在我国,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少数佼佼者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成功转向了行政管理的岗位,即红又专。剩下很多教师会选择仰望着“高级教师”这座大山,止步不前,这种现象很普遍,一方面源于测评条件苛刻,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是受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一到中年,精神、体力不支,在教师工作的巨大压力下,能维持健康已属不易,这些人中不乏优质教师,难道他们就没有第二条更适宜的专业发展之路了,在校内做一名专业的“教师培训师”,发挥特长,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国外教师培训师情况

国外教师培训主要由中小学、地方教育当局、大学或教师中心共同参与规划和实施,培养基地在中小学校,学校对教师培训活动负主要责任。

具体实施培训时,首先,要由校长亲自制定专业指导老师,它源于《詹姆斯报告》中的建议:“每一所中小学都要有一名‘专业指导老师’来协调教师的培训工作并负责学校与有关机构之间的联系……所有被指定为这一角色的人员率先接受新任务的培训,这是至关重要的。主要工作包括对新任教师进行鼓励和提供支持,联络其他教师,介绍校外有关培训机构,并让他们了解各种有关的资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和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让资深老师了解并参与新教师就职训练及培训活动,收集整理教师培训有关信息并监管教师培训情况,观察、分析教师上课情况并写出分析报告,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支持,鼓励教师根据自己需要设计培训计划并参与有关课程或活动设计,寻求校外机构专家,为教师提供充裕的信息渠道。

其次,是组建专业发展委员会,一般来说,该委员会主任由副校长或专业指导教师兼任,成员由学校教师代表、地方教育当局的中小学顾问、地方教师中心或教育学院的代表组成。其职责主要包括:为整个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协调与监控;把教师具体培训计划与学校全局发展规划相联系;提出每年度优先发展的项目;在教师培训事务方面与教研组长、年级主任合作;为学校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提供建议。

最后,是教师在职培训小组。由校长和学校的资深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和管理教师培训工作。主要工作包括:收集教育教学新信息并及时让教师了解;组织校内教师的教学观摩与研讨;与教师建立“学习契约”,监控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包括组织同年级教师或同学科教师定期聚会,交流彼此想法,研究困难问题,讨论解决办法等。

二、国内教师培训现状

我国中小学学校培训教师主要由以下人员组成:(1)中小学校长或副校长是学校培训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即第一责任人。此外培训管理者还包括学校的年级组长、学科组长,教务主任等,他们主要是从培训方略角度,对培训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改进,其任务主要包括制定培训计划、政策和制度,开发、设计和发展培训项目,安排、组织、协调培训需要的人财物资源,监测和评估培训质量,以及提供与培训管理活动相关的支持。(2)校内和校际的培训者队伍,包括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他们是校内培训的提供者和实施者,有些还身兼多职,担任着培训顾问的角色,其任务包括:诊断教师工作问题,指导教师教学活动、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将学习结果转化为工作行为和提供其他有关学校皎月教学专业方面的资讯与帮助。(3)校外的教师培训者包括:a.高校的专家学者;b.各级教师与校长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师和管理者;c.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工作人员。这四类人基本上都是兼职从事教师培训的工作,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弥补一线教师们的教育理论不足,拓宽教师们的教育视野,但他们并不熟悉学生,了解学校实际面临的问题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并且这部分培训者提供的培训大多是短期的,缺乏系统性。

当下,老教师带教是各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培训方式,具体演绎形式有“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对”等,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老教师和优质教师们熟悉学校实际工作,能很好的帮助新教师融入群体,他们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教育教学特色也能得以传承和发扬。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这两个不同层次的教师如果是处在同样的岗位类别上,彼此间是存在隐形的竞争关系的,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目前,学校对老教师和优质教师帮带新教师的奖励不足以改善实际上的竞争关系,这种培训很多都流于形式,老教师和优质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保留;另一方面,这些名义上的“培训师”的质量千差万别,资格老,某方面的能力优势并不能保证其就真的具有培训新教师、骨干教师的能力,有些老教师反而不如新教师,形式上的帮带反而成了这些“培训师”评职称的阶梯。

三、中学高级教师转型为校内教师培训师的可行性

要让“老教师带教”的教师培训形式发挥实效,那组织校内教师培训的领导者就必须让他们朝真正的“教师培训师”转化,一是培训能力上的转化,二是工作性质的转化,先在校内培训出一支专业的“教师培训师”队伍,才是发挥校内教师培训实效的保障。

中学高级教师本身就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比单纯的“老教师帮带”更具有质量上的保障,无意再寻求专业发展的这部分中学高级教师可以策其转变工作性质,一心负责校内教师培训的工作。

但由于教师培训师的工作横跨“教师”与“培训”两个交叉业务领域,教师培训师具有四大角色空间,即培训讲师、培训管理师、教育教学专家,学校管理专家。其职责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课程开发和培训教学三模块。

简单的指令这部分老师转型为校内教师培训师,就又会落入“老教师帮带”的窠臼中,必须要加强相关培训师的现代培训理念与方法的渗透,并建立教师培训师资格认证的制度。

将中学高级教师转型为校内教师培训师只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想法,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得到真正有力量的长辈们的帮助和引领,我们也应该体恤那些在教育道路上拼搏了许久的高级教师们,而不是一味的制定各种苛刻的条文来管理控制他们,发展道路不止一条,教师们都应该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