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7:46

生态修复的建议篇1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修复启示建议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生态修复在局部地区初见成效,其做法和经验是宝贵的,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深刻的。

1几点启示

1.1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路子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时期对水保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挑战,水保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原有的旧框框,提出新思路,寻找新对策。生态修复的提出是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的成果,但这仅仅是个开始,试点面积还比较小,需要热量计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生态修复引向深入。

1.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加强植被保护

开展生态修复大大加快了植被恢复的速度,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丰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断发展的必须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实践证明实施生态修复不仅在南方,而且在黄土高原和风沙区也都是可行的,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进一步开展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1.3突出水土保持的综合性

搞好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方能取得好的成效。一是在管理上要突出综合,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管好用好资金,发挥资金效益,提高工程质量。二是在治理措施上要突出综合,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三是在效益上要突出综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四是山川秀美的目标要突出综合,不仅要山川秀美,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而且还要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几点建议

2.1充分重视水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水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在我国西北地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当前的退耕还林在8年后没有补助了怎么办?天旱了又怎么办?生态修复怎样才能持久进行?经济社会如何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依靠什么?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搞好水利水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吸取宁夏西吉县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中的沉痛教训,重视水利水保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资源,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搞好水资源的利用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关键和保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生态修复这一新思路、新举措落到实处。

2.2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力度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江河洪涝灾害和面源污染等殃及的是中下游,而其祸根在上游,因此要标本兼治。大江大河治理要实现堤防不决口、水质不超标、河道不断流和河床不抬高的四大目标,水土保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力度。要贯彻落实新的治水思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建议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生态修复经验,扩大范围,大力推广。

2.3基于创新的生态修复要进一步创新

一要创新体制,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构筑水保生态建设平台。近年来,多部门都在利用多种渠道的资金参与水保生态建设,如何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提高工程质量,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水保生态建设是一项跨部门、多学科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需要一个职能部门来协调、管理。陕西省延安市实行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成立了山川秀美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与水保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水保部门协调水保生态建设,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的制定、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有关部门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保证资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共同搞好生态建设。贵州省毕节地区以"捆绑式火箭"的方式,按照水保统一规划,开展生态建设。湖北省梯归县在移民安置上,要求县水保局按照统一规划进行审批、把关。这些经验受到北京市、江西省等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市长刘澳同志批示:"只有制度创新,才可加快我市山区县的生态建设步伐。以生态来统一造林、治水、治沙、舍饲、脱贫等工作。"北京市在机构改革时,就赋予市水利局有主管生态的职责。理顺体制,明确水保主管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协调、管理地位和作用,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依法行政,强化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和归口管理,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开展水保生态建设。

二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伟大事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的工作力度,总结推广陕北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适应新形势,对实施生态修复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总结推广山西省黄土高原世行贷款项目实施报账制和专业队治理管护的经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治理进程。

三要科技创新,提高生态修复科技含量。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重视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水保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水是生态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中,首先要研究水的利用。重视"3S"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的建议篇2

目前,海岛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工作进行了有效管理,组织专家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提出改建意见,对于提高项目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项目申报,提出以下两点建议。31进一步明确规定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深度现行的《关于启动实施2012年海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与领海基点保护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2〕113号中,规定了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编写的大纲和主要内容,对于规范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写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是,没有详细明确每一部分内容编写的深度。由于项目申报各单位对编写大纲理解的不同,编写的内容深度不一。为了全面、翔实、客观、可行地反映项目内容,不同项目之间又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建议制订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要求,明确编制深度,特别是针对项目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指标、图件部分应该详细说明。目前,已经组织实施了多个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基本掌握了生态整治修复内容,能够进一步提出各内容和技术指标要求。项目申报材料增加海岛所在县级政府的意见当前,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一般由县(市)级海洋主管部门作为承担单位申报并组织实施。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很多是针对有居民海岛的整治修复。根据《海岛保护法》的规定,有居民海岛由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管理。建议有居民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申报材料,应当征求海岛所在县级政府或项目承担单位同级政府部门的意见,并由县(市)级人民政府或项目承担单位同级政府部门出具申请方案文件申报,以便县级政府统筹管理辖区内的有居民海岛,统一安排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海岛生态整治综合工作,也便于项目批复后县(市)级海洋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管理

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批复后,如何进行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验收和管理,尚未出台有关的规定,各地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都是参照其他行业项目实施,正在探索经验。本部分针对项目实施管理提出5点建议。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流程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组织申报并同财政部进行会审后予以批复。方案编写、总支项目预算编制、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施工图纸审查、施工过程的检查管理和技术监理、竣工验收管理等是项目实施工作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项目执行质量的关键。管理部门应当逐渐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对项目任务实施管理。陆地上建设工程从申请立项到施工许可,再到工程实施和竣工验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流程,明确了管理依据和审查要件。对于新兴的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的任务实施管理,可考虑以下两种方式。(1)项目实施方案批复的同时,财政部下拨了项目经费,后续的管理流程可参照现有陆地上建设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如会商规划部门会审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会商建设部门会审施工图纸、审查施工合同、备案安全措施、施工许可证等,会商监理单位和建设部门进行施工监理,会商建设、规划等部门联合进行工程预检查验收等。(2)国家海洋局应当建立具有海岛特点的统一管理的流程,明确项目施工图纸、施工、监理和验收等规定,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也可以对部分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其他环节与陆地有关管理部门合作。明确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的质量。目前,陆地上的建设工程,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对具体承担单位都有明确的资质和技术要求。但是,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不同于陆地上的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岛陆及周边海域两部分,施工作业极易受到天气、交通的制约,造成项目实施难度大、成本多、危险系数高等诸多不利制约因素,部分整治修复内容,如岛陆植被修复、沿岸防波堤建设、植被保护绿化等,都需要考虑耐海水、海风腐蚀和海洋性气候因素,项目实施的风险较大,不确定性较高。应当根据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属性的特点,以工程量或投入经费为标准,明确提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建立完善的项目档案材料项目档案记录了项目立项、实施、竣工的全过程,而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和声像等是项目档案管理最有效的载体,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也是对海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效果的最好见证和检验。对于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除了与一般建设工程相类似的档案资料外,项目实施前的海岛现状和项目实施后效果的数据和影像资料尤为重要。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是要通过各种人为修复手段改变海岛生态环境受到破损的状态,修复前后的海岛对比资料是说明生态修复效果的最好依据,也是检查、验收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的重要档案资料。因此,建立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料,尤其是准确、客观地反映修复前后的数据和影像对比资料,是管理部门需要引起重视的重要环节,也是各项目实施单位需要做好的基础工作。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的部分建设内容是否按照方案实施,在实施工程中难以准确把握。例如,采取补沙的方式整治修复沙滩,由于海水的流动性和潮汐的自然作用,实际补沙的数量很难检查;修复岛陆植被,可能由于极端天气和客观环境的影响,植被的适应性能要求高,造成成活率极低,实际修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核实。因此,除了遵循现有的管理规定外,还应当建立结合项目实际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度,组织管理部门和专家队伍实施跟踪管理和全过程的记录管理,规范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执行,确保国家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已经开展了《海岛整治工程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建议结合项目的特点,应尽快组织应用,为实施项目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撑。组建专家团队跟踪项目执行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刚刚实施不久,无论是管理还是施工技术,可能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部分,国家和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应当组建专家团队,采取异地或本地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跟踪项目执行过程,包括项目施工设计、项目施工、修复技术应用、项目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项目验收及项目档案管理等,查找不足,完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国家编制了《海岛生态修复整治技术指南》,专家团队应当跟踪技术指南的应用情况,掌握这些技术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是否有新材料和新技术能够应用,不断提高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技术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把海岛项目做成百年大计工程。

生态修复的建议篇3

哪种修复方法适合松花江的水生态修复,要根据松花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

1)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把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完全复原意味着对所有上下游及滨河带的输入输出(水质、水量、泥沙、生物有机体)的改变、复原,由于河流和流域的联系,只有在对整个河流系统和绝大部分流域都进行完全修复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在松花江多年的治理实践中,修建了大量水资源利用工程、防洪工程等(如取水口、排污口、拦河坝、堤防、河流裁弯取直、渠化等),加之各种人为破坏和干扰,河流原始形态和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不可能再建立过去的那种原始条件。

2)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是在保持动态平衡时,不断发展演化的。河流生态修复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稳定性。正相反,河流系统必须依赖于一定程度的洪水、侵蚀和水质变化的扰动,来保证其多样性。河流的退化正是由于河流生态系统失去了动态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生态系统在自然力与人类共同作用下,已经形成了新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没有必要让河流恢复到原始状态。因此,松花江水生态修复的目标应该是结合防洪、河道整治和城市景观建设等工程规划,对河流系统恶化甚至丧失的(或即将要恶化和丧失的)必要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修复,完善河流自调节机制,并使其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2松花江水生态系统修复的任务

2.1松花江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恢复河流的纵向连通性、横向连通性和竖向连通性;对松花江而言,就是要保持其纵向蜿蜒性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实施退耕还湿,恢复滩涂生态系统;加强沟通水系,增强过洪能力;加大恢复植被力度,增强滩涂生态功能;修复缓冲区,控制人为干扰和过渡利用;采用生态型护坡,避免河道直线化和河岸的混凝土化,使其具有作为河流的自然形态。

2.2水质、水量、水文、水力条件的改善水质条件的改善要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生态技术治污、源头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改善河流水系的水质。水量条件的改善是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维持河流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最低生态水位)和最大流量(最高水位)。水文情势和水力条件的改善是尽量保持自然河流丰枯变化的模式,使河流两岸水陆交错带以及滩涂湿地有适当的洪水的干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3生物物种多样性恢复生物物种多样性恢复包括濒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种的保护、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等。

3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3.1社会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同时修复松花江水生态修复应在满足防洪、供水、发电、旅游等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生态功能。

3.2与防洪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松花江水生态修复应该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要与松辽流域和哈尔滨市的防洪规划相协调,还应与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市政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等规划相衔接。

3.3自然自我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松花江水生态修复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当外界干扰未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可以按照自组织功能靠自然演替实现自我恢复目标。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则需要辅助人工干预措施创造生境条件。然后,充分发挥自然修复功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某种程度的修复。

3.4确保生态系统用水需求应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用水,应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确保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

3.5确保河流水质达标污水达标排放,控制面源污染,确保河流水质达标。

4松花江水生态修复措施建议

目前的松花江哈尔滨市区江段,现有江道形态已失去天然河道的特点,这是哈尔滨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的。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应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修复,建议如下:

1)虽然受两岸堤防限制,整个江道形态固定,但江道内河流的蜿蜒形态依然存在。同时,鉴于现有堤防是多年历史形成的重要防洪体系,而且目前还达不到100年一遇标准。因此,建议两岸堤防位置不变,保持现有江道水流形态的蜿蜒性以及两岸堤防的非自然形态。

2)江道内已有不少滩岛、浅滩和深潭,地表景观较为丰富,具有多样化的水生环境和动植物栖息地,不易再造浅滩和深潭,而应结合《松花江流域防洪规划》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防洪规划修编报告》,清除主江道有碍行洪、恶化航道及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淤积滩涂,增强河流的泄洪功能。

3)现状堤防已将江道严重缩窄,最窄处仅有1.5km,不宜为了土地开发利用或顺直堤防。将堤防向江道内推进,进一步挤占河流的空间和洪水的行洪空间,不利于河流的防洪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修复。

4)鉴于现状堤防、大坝等人工构筑物破坏了江道水流的横向和竖向连通性,可采取措施恢复或改善,修复松花江两岸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使该江段河流廊道成为具有生命源泉意义的百里生态长廊。

5)由于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建设以及松花江7个规划梯级的建设,河流纵向连通性修复困难,但需加强河流水生鱼类等生物的生态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生生态问题的趋势,及时进行科学研究并采取适当修补措施。

6)合理设置生态缓冲区。从哈尔滨市的实际出发,应用生态修复理论,针对哈尔滨松花江城区段堤岸及堤内水陆交错带,研究探索能促进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联系,恢复横向、竖向连通性,并适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的生态型河流堤岸及生态缓冲区。

生态修复的建议篇4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秘书长胡春宏、副秘书长王兆印率团参加了2002年7月21–8月2日在美国举行第二届中美泥沙学术讨论会,我国水利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支持的重大课题《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项目组骨干成员及相关知名专家25人赴美参加交流会,其中水利部所属成员有胡春宏、王兆印、刘成(国际泥沙研究与培训中心)、杨小庆(水科院)、张俊华(黄委)5人。有50名美国和6名比利时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后,代表们实地考察了美国Sheboygan河生态修复项目、peoria湖保护工程、伊利诺伊河、周文德水力实验室、胡佛水坝、科罗拉多河等水利、环境工程。

二、主要内容

1、学术讨论会

7月22日–24日进行了学术讨论会,主题为输沙和环境影响。中心议题为:流域泥沙、侵蚀与环境影响、泥沙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湖泊与水库泥沙、河流水力学与输沙、湿地开发、粘性泥沙输沙及污染物吸附、环境修复。

7月22日上午举行开幕式,首先全体与会者起立,为原美方组委会主席颜本奇(BenChieYen)教授、博士默哀三分钟,他曾为促进中美学术交流、发起并促成第一届和本届中美泥沙学术讨论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后由美方组织单位marquette大学工程学院院长Douglasm.Green(douglas.green@marquette.edu)致欢迎词,中美双方组委会主席王兆印、CharlesS.melching(charles.melching@marquette.edu)分别致开幕词。上午还由美国地调局地表水办公室JohnGray(jrgray@usgs.gov)介绍了中美泥沙合作的报告“美国地调局输沙研究及与中国的合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marceloGarcia博士做了主题报告“河流整体的自然化”,我国北京大学倪晋仁做了主题报告“分洪区点面综合信息损失评估”。

7月22日下午–24日,讨论会分10部分进行了论文宣讲与讨论,共交流了37篇论文,其中中方为19篇。中方代表并在会场展示了22块彩色展板(中方论文及展板作者及标题见附件1)。讨论会交流了中美两国在泥沙与环境研究上的最新进展,讨论热烈,双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会议论文特刊

中美双方组委会主席王兆印教授、CharlesS.melching教授在会间就会议论文集事宜进行了讨论,商定由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选择讨论会中优秀论文,以特刊形式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上发表。由美方CharlesS.melching教授负责提供约2000美元,拨至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用于特刊出版。

3、下届中美泥沙会议

中美双方代表举行了专门讨论会,讨论继续合作的议题和形式,根据大家的提议,经过磋商,提出第三届中美泥沙讨论会拟于2005年在中国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流域的生态修复。中方组委会由北京大学倪晋仁教授负责;美方组委会由nebraska-Lincoln大学土木工程系DavidaDmiRaaL副教授(dadmiraa@unlnotes.unl.edu)、伊利诺伊水调局自然资源处(illinoisDepartmentofnaturalResources,illinoisStatewaterSurvey)misganawDemissie博士(demissie@sws.uiuc.edu)和naniG.Bhowmik博士(nbhowmik@uiuc.edu)负责。

4、会议、考察报告

中美双方商定联合起草本次学术讨论会报告及考察报告,以提交给中美双方自然科学基金委。

5、重大课题项目会议

会议期间,水利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支持的重大课题《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项目组负责人、课题组负责人及主要骨干成员举行了会议,就项目研究成果专著的编写和2002年的年会进行了讨论。讨论并决定:(1)各课题组9月20日以前完成编写工作,由倪晋仁、王兆印和王光谦三位教授进行审核,10月底将反馈意见返回各课题,各课题根据意见修改,于年底本项目的年会召开前完成修改工作;(2)项目年度工作会议定于2002年12月21日~2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主要内容是有关项目结题的工作安排和学术交流。

6、重新启动中美水文备忘录附件4的活动

会议期间,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iRtCeS)与美国地调局(USGS)举行了会议,讨论重新启动中美水文备忘录附件4的活动。我方参加人员有胡春宏、王兆印、杨小庆、刘成,美方参加人员有USGS的JohnGray和伊利诺伊水调局自然资源处的misganawDemissie和naniG.Bhowmik。双方同意由USGS起草项目建议书,中方进行修改,报送至双方资助单位。中方拟申请资助单位为水利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建议书包括如下内容:(1)合作单位:iRtCeS和USGS;(2)联系人:中方为王兆印,美方为JohnGray;(3)研究方向:推移质、悬移质和泥石流的测量技术。美方希望中方能提供一个清单,列出可以合作进行研究的具体方面及地点;(4)经费:经费能否申请到依赖于好的项目建议书,可分别向美国政府、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申请。

7、国际水利协会(iaHR)会刊JournalofHydraulicResearch副主编

会议期间,国际水利协会(iaHR)会刊JournalofHydraulicResearch的主编marceloH.Garcia(mhgarcia@uiuc.edu)邀请王兆印教授出任本期刊的副主编,最近将寄出邀请函。王兆印教授愉快地接受,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学者学术论文在国际期刊的发表。

8、美国咨询公司合作意愿

美国inter-Fluve咨询公司密尔沃基分部经理()martyRye,p.e.(mrye@)表示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美国inter-Fluve咨询公司主要从事河流、湖泊和湿地的设计、建设和生态恢复,致力于解决与河岸侵蚀、城市化、河道退化、湿地有关的环境问题。该公司在蒙大纳,奥勒冈州和威斯康辛州有全面服务的办公机构,在密西根州和华盛顿有卫星办公室。

9、美国学者赴清华大学讲学

ColoradoState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地球资源系的ellene.wohl教授(ellenw@cnr.colostate.edu)在同与会的清华大学学者讨论时表示,她希望并愿意到清华大学进行2个月的教学工作。ellene.wohl于1984年获arizonaState大学地理专业硕士,1989年获arizona大学地理科学博士。1989年起在哥伦比亚州立大学工作,2000年任教授。

10、中国留学生回国贡献

参加会议的中国留学生美国西北大学土木环境工程系的任建红(Jianhong-JenniferRen,j-ren@northwestern.edu)、LouisianaState大学的路霄霞(lux@che.lsu.edu)、Buffalo纽约大学地理系的胡世雄(sxhu_2000@)、高鹏(pgao@acsu.buffalo.edu)等人表示愿意早日学成回国,为祖国发展贡献。与会代表们向他们介绍了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的现状,鼓励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尽可能多学习最新科技知识和技术,早日回来报效祖国。

11、悼念颜本奇教授

7月26日在伊利诺伊大学期间,中方代表在美方宋大伟(ta-weiSoonG,dsoong@usgs.gov)陪同下到颜本奇(BenChieYen)教授墓前献花致哀,缅怀他为促进中美学术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

13、学术考察(7月28-8月2日)

参观考察Sheboygan超级基金资助地(superfundsite):在威斯康辛–密尔沃基大学,威斯康辛自然资源处的tomwentland、Baird协会的BruceHalverson、威斯康辛–密尔沃基大学的erikChristensen(erc@uwm.edu)介绍了Sheboygan超级基金资助地的基本概况、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情况及基金的获得和使用情况。美国超级基金用于受到工业污染地区的污染土层的清除、处理及处置以及当地生态修复工程,超级基金由美国epa代为提供,最终追究造成本地污染的工厂、公司根据其对污染贡献的大小支付。美国epa根据污染情况,确定用于生态修复工程的超级基金数额,通过调查确定应承担责任的工厂和公司,要求他们支付此金额,如果不服,将通过法律程序处理。Sheboygan超级基金资助地曾受到严重污染,Sheboygan河水质恶化,通过钻孔取样和水质监测,发现土层、水质严重污染,pCB和paH等污染物严重超标,并通过调查确定了这些污染主要是由已经搬迁的数家企业和公司造成的,通过epa,由这些企业和公司提供基金,对此地污染土壤进行了挖掘、清运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污染土外运处置。目前此地已经是绿草萋萋,环境宜人。这套环境修复工程超级基金的做法对我国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工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代表们实地考察了治理后的Sheboygan河上、中和下游。

考察周文德水利实验室(VenteChowHydrosystemsLab.):周文德水利实验室是以伊利诺伊大学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周文德命名的水利实验室,主要进行河流水力学、环境水力学、海洋潮流等方面的实验研究。marceloGarcia介绍了实验室概况并带领代表们参观了实验室,演示了大型波浪水槽进行的波浪对沙床的影响实验、环形水槽中波浪作用下粘性泥沙的再悬浮实验、沙质河床河道演变实验、水库曝气产生气泡羽流改善水库水质实验等。

考察伊利诺伊河及peoria湖:在伊利诺伊水调局自然资源处的misganawDemissie和naniG.Bhowmik带领和介绍下,代表们参观、考察了伊利诺伊河和peoria湖及其生态恢复项目。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支流,起源于伊利诺伊东北部,向西南流向密西西比河,总长约273英里。伊利诺伊河是联结Great湖到墨西哥湾的唯一陆上水道,因此是美国重要的商业航道。流域面积为75156平方公里,其中64000平方公里位于伊利诺伊。•伊利诺伊河生态恢复项目主要是解决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问题,如泥沙淤积引起的回水及边滩的损失、不稳定的支流、改变了的水动力条件等其它问题对河流系统的生态影响。主要包括4个方面:(1)流域和支流恢复–––着眼于河流恢复、湿地恢复、水土保持等方面,解决支流退化和不稳定问题;(2)河流边滩和回水区恢复–––恢复水生生物环境,包括深水河道环境、回水湖、边滩和岛屿等;(3)水位管理–––降低快速波动,恢复自然水流;(4)洪泛平原恢复和保护–––评估洪泛平原的使用、洪泛平原功能的恢复以及自然生态保护项目的价值。•peoria湖生态恢复项目:泥沙淤积毁坏了peoria湖的鱼类和自然生物的生活环境,与1903年相比,湖容积减少了68%,水深从8.1英尺减少至2.6英尺。水深的减少,促使了泥沙的再悬浮,增加了紊动水平。松软的湖底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通过实施生态恢复项目,新增的岛屿降低了湖水一些部分的波浪,从而降低了泥沙再悬浮和紊动;改善的水质并没有刺激岛屿边滩水下和漂浮植物的生长;草木丛生的湿地保护区提供给迁移的鸟类足够的食物;河道的疏浚形成了新的河岸线并恢复了边滩的水生动植物生活环境。

考察胡佛水坝:胡佛坝是美国综合开发科罗拉多(Colorado)河水资源的一项关键性工程,位于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交界之处的黑峡(BlackCanyon),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大坝系混凝土重力拱坝,坝高221.4m,大坝形成的水库叫米德(mead)湖,总库容348.5亿m³,水电站装机容量原为134万kw,现已扩容到208万kw,计划达到245.2万kw。于1931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1936年3月建成,1936年10月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胡佛大坝基岩为坚硬的安山岩、角砾岩。河床狭窄、两岸陡峭。低水位到基岩的深度为33~40m,最低点为42.4m,低水位的水面宽度为88~113m。坝址处流域控制面积43.25万km²,总流域面积的69%。水库面积663.7km²。坝址处最大年径流量为274亿m³,多年平均径流量160亿m³。

考察科罗拉多河:科罗拉多河被称为美国西南部的生命线,它发源于落基山脉科罗拉多山西侧,流经美国的科罗拉多、犹他、亚利桑那、内华达、加利福尼亚等州,最后在墨西哥北部汇入加利福尼亚湾。1935年,美国在科罗拉多河上建成了第一座大坝——胡佛水坝,在此之后又先后兴建了14座控制性水库和32项灌溉工程,使该河在美国境内的水库总库容达740亿立方米,约是美国境内年平均径流量208亿立方米的3.6倍。科罗拉多河水利工程体系形成后,该河水资源被大规模地开发利用,但总体上水资源一直保持供大于求。1997年,由于美国部分州将自己剩余水量引走,用于补充地下水,部分州超量使用1922年协议的用水量,终于使水资源出现了求大于供的局面。近几年,每年大约缺水12亿立方米。多年来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导致了河道萎缩、水质恶化、下游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不少野生生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问题。科罗拉多高原整体是由中生代的石灰岩层所构成的,结晶岩、片麻岩、结晶片岩等都是中生代地层的底盘,经科罗拉多水系冲蚀形成峡谷幽深、色彩斑斓的峡谷,其中著名的大峡谷的地貌和景色蔚为奇观。大峡谷位于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凯巴布高原上,总面积两千七百多平方公里,由于科罗拉多河穿流其中,故又名科罗拉多大峡谷,由一系列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山脉和深谷组成,气势雄伟,岩壁陡峭。大峡谷长约350公里,峡谷宽6—29公里,平均谷深1600米,最深处达1620米,每天平均挟带的沉积物多达50万吨。科罗拉多大峡谷是考察和研究地质史,分析和划定岩古石层系的理想场所。

三、体会与建议

1、通过中美泥沙与环境学术讨论会的讨论与参观,交流与讨论了中美双方在泥沙与环境影响方面近年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介绍了我国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扩大了我国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另一方面了解了美国在泥沙与环境影响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工程情况,“它山之玉,可以攻石”,对我国未来的科研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学术讨论会也使与会代表交接了新朋友,增加了中美学术探讨和合作的机会,并达成了一些合作意向。因此,中美合作交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水利部继续并加强支持这项活动,使中美泥沙讨论会按系列会议形式继续办下去。

2、通过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与美国地调局讨论重新启动中美水文备忘录附件4的活动,认识到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具有国际交流、国际影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可以负责协调并参与中美和其它双边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的国际交流作用。

生态修复的建议篇5

关于《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的说明

贵阳市人大常委会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20xx年2月4日,贵阳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决定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现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xx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新精神,有效总结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及《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近三年的实施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制度,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巩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制度规范约束刚性,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个环节纳入法制轨道,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进一步坚定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信心和决心,实行更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形成更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合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重新制定《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条例》的形成过程

20xx年10月17日《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通过三周年座谈会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于10月22日研究决定,成立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忠任组长,副主任陈长发任第一副组长,其他主任会议成员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立即启动修订起草工作,加强对修订起草全过程的组织领导,紧张有序地开展了《条例》立法调研起草工作。

11月1日,李忠主任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工作,对起草工作原则、组织领导、工作方法、具体操作等提出了希望和要求。11月26日,李忠主任召开党组会议,听取《条例》起草工作推进情况,明确要求制定工作时间表,既积极又稳妥地搞好修订起草工作。12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室、市法制局分别提前完成《条例草案》建议稿起草任务。12月7日,李忠主任又一次召开党组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情况汇报,讨论《条例草案》初稿,充分肯定起草工作效率、质量和效果,认为《条例草案》文本总体成型,同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办公室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开展了一系列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论证工作。12月17日前,完成了致函全体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区(市、县)人大常委会和政府以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市直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征求意见工作。12月20日-30日,通过市级新闻媒体和贵阳新闻网、市人大信息网、市人民政府网公告,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20xx年1月4日前,完成了向市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市人大常委会其他副厅级以上领导同志以及全体人大代表的充分征求意见工作,召开了省人大各专委、常委会工作机构专题论证会,省直有关部门专题论证会,常委会地方立法咨询专家组专家论证会,市属重点行业、单位专题论证会,省市法律界和环保公益组织专家专题论证会,区县相关部门专题论证会,委托各区(市、县)人大常委会召开以市人大代表为主参加的各级人大代表征求意见会,共计收到修改意见建议466条。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常委会办公厅致函全体与会代表征求了意见,收集到具体修改意见建议19条。

办公室根据所收集的意见建议,于12月29日对《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集中讨论修改,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共对37个条文100余处进行了修改,形成提请主任会议审议的《条例草案》送审稿。1月5日,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主任会议审议,形成《条例草案》议案(草案),决定提请第十次常委会会议审议。根据主任会议的意见,1月10日和11日,李忠主任分别主持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联席会,再次征求各方对《条例草案》的意见。办公室根据这些意见建议,又对45个条文进行了91处修改。

1月15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了《条例草案》起草说明,对议案草案以及《条例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条例草案》已经比较成熟,符合党的xx大精神,符合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实际需要,符合立法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规范要求,应当依照《贵阳市地方立法条例》第四条第二款等规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办公室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再次对《条例草案》14个条文进行了32处修改,形成提请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法规案。2月2日,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法规进行了统一审议和修改;2月4日,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条例》。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贯彻落实党的xx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精神,根据形势的发展、认识的提高和对规律的深入把握,更加准确地界定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外延。《条例》第二条第二款对生态文明定义作了较为完善的表述:“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当将生态文明理念、原则、目标、方法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第四条中规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条例》还在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三十一条等条文规范中,具体体现了对党的xx大精神的落实。

(二)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深化、巩固生态文明发展成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通过三周年座谈会精神和《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目标要求,总结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生态文明法规的实施经验,及时丰富和完善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法规规范。《条例》第九、十、十三、十四、十八、十九、二十条等,与国务院以及国家发改委支持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以及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等进行了协调、衔接。如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应当包括总体要求、空间开发格局、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和制度保障等内容”。《条例》紧密联系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及时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如第六条,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主管部门的职责作了规定,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又如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弘扬生态文化,实施城市精神塑造工程、城市形象传播工程和诚信体系建设工程,发展体现生态文化、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在第二十四条第一款,将公路、铁路干线等对外连接干道两侧和机场、车站周边等区域的取土、挖砂和采石等活动,列入禁止性行为规范。

(三)适应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对地方立法的客观需要,积极发挥立法职能优势,完善顶层设计,兼顾前瞻性,搞好与我市相关改革发展决策的衔接,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制度安排。在《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将体现生态价值、代际公平、合理补偿规定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第二款规定“接受生态补偿后的城乡居民收入,不得低于兑现补偿当年本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现行法规规定标准,以与本市率先、全省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合拍,与每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目标值一致,符合党的xx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有利于找到利益共同点,形成补偿者于法有据、心甘情愿出钱,受偿者高高兴兴、长长久久做生态贡献的长效机制。第三十三条优化制度设计,将现行的生态环境和规划建设监督员制度整合为生态文明建设监督员制度,与贵阳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经验相衔接,规定“按照全覆盖、不重叠、网格化和信息化原则,在社区、乡镇村(居)民委员会设立监督员,负责收集破坏生态环境、违反城乡规划和主体功能定位等信息,向生态文明建设主管部门报告”,有利于整合利用社区工作力量,节省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基础,防止出现管理交叉、人员重叠和信息失灵。在《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中,规定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单位第一责任人实行“离任报告制度”。

(四)立足实际,因势利导,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针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有效进行规范,着力增强制度刚性和可操作性。鉴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涉及层次多、领域广,需要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政策和文化等多种手段引导调整,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较为齐全,因此《条例》不面面俱到进行规定,而是从我市市情实际出发,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作出规范。

《条例》第二十九条,总结“三创一办”以及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经验,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门前三包执法检查提出的建议,对门前三包责任制度作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其中规定:“门前三包责任书,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社区服务管理机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与划定范围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个体工商户分别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人履行责任书确定的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绿化维护责任,确保达到规定标准;社区服务管理机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履行相应的组织、协调、检查和督促职责,市容环境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相应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

《条例》总结我市环保审判工作经验,根据征求意见过程中相关方面的建议,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者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认为当事人的行为可能加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生活环境的破坏,或者可能造成难以恢复后果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措施”,即规定了环境保护司法“禁止令”制度。

《条例》第二十五条和第四十九条,考虑贵阳市饮用水源保护实际需要,针对小规模养殖场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现状,将“两湖三库”等饮用水源纳入保护范畴,为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提供更加明确和强有力的法规依据。同时根据饮用水源保护实际需要,对小规模畜禽养殖场的规模在第四十九条作了具体明确,这些规模标准,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省两湖条例的规定是相衔接协调的,符合水污染防治法、省两湖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也符合采用最严格措施保护饮用水源的客观需要,是可行的。

生态修复的建议篇6

今天的会议也十分重要。刚才,刘震同志代表水土保持司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详尽的工作报告,既回顾总结了一年来调整水土保持思路、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深化水土保持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又对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北京、重庆、山西、江西、陕西、广东等六省、市的典型发言,内容丰富,经验宝贵,有新意,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介绍了利用新的机制和措施,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和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做法和经验,听了很受启发。概括起来,这些发言的特点一是思路好,二是做法好,三是措施好,四是效果好,五是经验好。去年以来,各地积极调整思路,深化改革,真抓实干,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效十分显著,这是水土保持战线广大同志们认真实践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励精图治,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下面,我就当前形势下进一步调整水土保持思路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第一,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和植被恢复,尽快改变生态恶化的局面,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此,**中谈到生态建设时,特别强调指出"要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汪恕诚部长多次强调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这些指示精神为我们开展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出了方向,明确了思路调整的重点。为抓好贯彻落实,去年水利部专门下发文件,强调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过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偏重于人工治理,对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重视不够,尽管做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治理进度缓慢,很难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很多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重要信号,按现在的治理速度和投入水平,仅仅依靠人工治理,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调整工作思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大面积的封育保护,加强管理,才有可能尽快改善生态环境。

当前各地要把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防治的艰巨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注意处理好依靠自然力量和进行人工治理的关系,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发动群众积极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封育保护,促进大面积的植被恢复。二要积极进行探索,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水利部决定今年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第一批试点工作,如何开展,在什么地区合适,效果如何等都需要经过探索,逐步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展试点,丰富工作内容。要重点抓好有关封育保护法规和规划的制定,加强部门协调,搞好效益监测等工作,明确不同类型水土流失区的修复模式,探索出一条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新路子。三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控制人为破坏和对自然的侵害,减少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索取。当前要抓住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等一切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机遇,大力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为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

第二,要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农民收入上。多年的水土保持实践表明,治理水土流失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治理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凡是在治理过程中,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取得实惠的地方,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就高,治理的成果就能巩固,生态建设的目标就能实现,反之,就会失败,得不偿失,劳民伤财。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过度向大自然索取,结果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态恶化。当前,虽然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我们仍然面临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因此,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定要针对导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恶化的主要原因和关键问题,标本兼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奏效。一是在工作方法上决不能就水保论水保,就生态论生态。我们的工作要着眼于生态,但着力点要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上。这些年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的重点治理工程中大搞坡改梯、坡面水系建设,在黄土高原推广淤地坝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种植经济林和经济作物,推广沼气,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进而协调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使治理区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水土整治,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以较少的土地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综合治理中,要建设必要的高标准农田,配套水利设施,国家的补助资金也要多向这方面倾斜。高标准农田也不一定只种粮食作物,要根据当地情况和群众要求,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牧区要建设基本草场,能形成特色经济的地方就大搞特色产品基地等等,保证群众有粮吃、有钱花,并能得到稳定发展,以此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三是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保持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制定规划时就应当征求群众的意见,采取群众愿意接受的措施,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实施起来群众的积极性高,治理效益好,成果容易巩固。

第三,加强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关键性措施。要围绕治理区水土流失成因,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力度,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从根本上改善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群众增收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在水和生态建设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在黄土高原地区,要加强以淤地坝为重点的坝系工程建设,上拦下保,减少泥沙下泄,淤地种粮,退耕还林还草,促进林草上山;在长江上游地区,要搞好坡改梯、退耕还林和灌排兼备的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在草原区,要通过加强水源及节水工程建设,发展人工草场和草库伦,促进围栏封育和草原保护;在内陆河流域,要合理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防治土地沙化,恢复绿洲生态。

同时,水利系统各部门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成合力。制定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要充分考虑生态用水,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节水灌溉项目时要尽可能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相衔接,以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要把农村水电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以小水电代燃料,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大面积封育保护,减少植被破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第四,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搞好水土保持基础工作。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加强综合协调,归口管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是法律赋予水利水保主管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当前全社会广泛关注、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各级水利水保主管部门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当好政府的参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努力创造一个统一规划、部门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治理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

一要抓好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坚持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并举,坚持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态用水。规划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形成共识,统一目标,使规划真正代表群众意愿,符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规划经当地政府批准后,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作为统一实施的依据。

二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加强部门协作,分工负责,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同时要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三要重视和加强基础性工作。制定好标准、规范等,为相关部门、行业开展治理提供依据,同时要搞好宣传和技术推广工作,以优质服务赢得部门和行业的支持。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既要严格按程序审批,又要注意简化手续,做到程序少、服务好、管得住。要经常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情况,取得理解和支持,这几年各地在执法工作中加强部门协作,积累了不少好经验,效果很好,要继续坚持。同时,要积级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径,形成合力。

四要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工作。要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注意发挥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对不符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求的各类生产建设活动,要依法督促其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同时严肃查处违法案件,查处一件,教育一片。要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不仅要掌握全国的水土流失动态,而且要掌握全国生态建设的效益情况,对有关部门和社会开展的生态建设也要进行监测,凡是符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标准的都应列入统计内容,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第五,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断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将对现行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投入机制、产权制度、监督管理形式、组织治理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快水土保持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为促进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投资多元化机制。实行国家投资、集体投资和个人投资相结合,内资、外资和有偿、无偿资金相结合。要积极为投资者创造条件,保障其合法权益。国家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资金要作为引导资金,尽可能与其他渠道的资金捆绑使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多渠道增加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二是继续推行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租赁和拍?quot;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的水土流失治理责任制。特别是加强对"四荒"治理开发的管理,既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又要兼顾治理开发者的经济利益,不允许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要积极培育和支持大户治理,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政策上给予优惠,通过大户带动群众治?quot;四荒",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生态效益,使"四荒"的治理开发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加快水土保持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结合水土保持的实际积极推行"三制",既要有利于项目的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质量,又不能完全照搬大型基建项目实行"三制"的做法,要不断探索符合水土保持实际的推行"三制"的途径和方法。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和即将取消"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形势,要大力推广云南省的做法,在所有项目建设区实行投工、投劳承诺制。在项目建设前,要先征求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群众需要对投工、投劳作出承诺,做到一事一议,要尊重群众意愿,不能强求。

最后,我就今年水土保持工作和会后的落实,再强调两点:

一是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已经明确,当前关键在抓落实。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把水土保持作为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部里确定的任务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加以落实。当前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抓思路调整的落实,根据中央的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理清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二抓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落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用好国家的资金,加大项目检查力度,保证质量效益;三抓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

二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水土保持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脱贫致富,水土保持部门的同志们要深入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勤政廉政,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水利部把今年作为水利工作的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汪恕诚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一要认真分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水土流失区群众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文风和会风,提高质量,注重实效。三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

生态修复的建议篇7

一、分层次探究

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C层次(基础略差的部分学生)探究的是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B层次(基础中等的学生)探究的是阅读与欣赏,a层次(基础较好)的学生探究的是写作。

二、分模块探究

这个环节,我提出来的要求是,每一个层次的同学要分模块来进行探究。

C层次探究的是第一模块——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汉语拼音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②让学生强记重点难点字音。

(二)词语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有关基础知识。如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②训练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句子

复习建议:①让学生掌握造成病句的八种原因,具备识别病句的能力。教给学生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训练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教给学生仿写的方法。

(四)修辞

复习建议:①要引导学生领悟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这是难点,要突破。②要训练学生在仿写、说话、写作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这是重点,要抓住。

(五)名句的识记

复习建议:①要强调在理解名句的意境和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记忆课本上的古诗名句。这是避免出错,提高效率的前提。②加强默写训练,做到一个字不能错,对于易错的字要强调。③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积累名句的方法。如对比法、联想法、歌诀法、归类法等。

(六)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

复习建议:①注意归纳积累初中课本中的著名作家的有关知识。②引导学生留心基本的文化常识。③指点学生阅读课本附录中的名著介绍。④平时教学中挤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指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七)归纳要点与提取信息

复习建议:抓住阅读提取信息和语言表达这两个环节,找准学生的难点,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注意教给方法,化解难点,切实有效的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B层次探究的是第二模块阅读部分的内容

(一)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考的文体,其中小说的考查角度有:能感知小说的内容,把握小说情节脉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特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含义;理解作品主题,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散文的考查角度有:筛选信息,总结文章主旨;找到线索,把握行文思路和写作顺序;品评关键词语作用,赏析精彩语句;结合语境进行仿写或续写,对文中内容或情感态度的感受与体验。说明文的考查角度有:归纳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指明说明对象,分析其特点;辨别整体说明顺序或局部说明顺序;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辨析限制性词语作用,体味语言特点。议论文的考查角度有:概括内容、归纳提取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辨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概括事实论据和补充论据;判断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弄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分为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两大块,其中诗词鉴赏在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三类。考查的角度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阐述诗歌所蕴含的观点和态度;品味用词的妙处,赏析佳句的特点;把握诗词包含的意象感悟诗句、词句创设的情景;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巧妙构思进行评价。

文言文阅读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及简答题,它考查的角度有:解释和辨析文言实词,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给文言语句断句,划分朗诵节奏;理解、概括或比较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对文章内容或思想的感悟、启发、对选文所反映的某一观点进行评价。

a层次探究的是第三模块写作部分内容

生态修复的建议篇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全市规划修编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则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规划修编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县(区)国土资源局认真做好规划实施评价、基础调查。资料搜集、课题研究以及土地利用重大项目和政策建议的论证等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及时解决规划修编中的重大问题,重视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区划等专业规划、“十一五”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研究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完成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报告

各县(区)政府和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从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出发,根据各县(区)实际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利用中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工作。

(一)研究提出规划修编中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落实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围绕现有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分析规划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和原因,提出分类、分区域处理意见;在各项非农业建设尽最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前提下,预测占用耕地的数量,研究提出控制占用耕地的措施;合理确定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标准,提出生态退耕和耕地保有量的规划目标建议;围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措施。

(二)研究提出利用规划修编调控各业、各类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和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的原则,围绕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从规模、结构和时序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分析各业、各类用地的集约用地潜力,从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环保措施等方面研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指标体系,提出盘活存量用地的措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分析集约用地水平提高的长期变化趋势,预测各业、各类用地的合理需求,提出统筹安排存量和增量用地的措施。

(三)研究提出规划修编时调控城乡建设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按照统筹安排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原则,从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结构、布局的目标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按照居住向城镇化集中,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发展方向和进程,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资源环境容量,预测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不同类型、层次的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研究提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措施: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提出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措施。

(四)研究提出区域土地利用中规划调控指标、目标及政策建议。以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为原则,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与区域经济、产业和人口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调控措施和政策建议,重点是:提出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分析行政区域内不同区域的观有开发密度、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分区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及管制措施;分析区域基础设施合理的发展规模、布局和用地规模,提出防止重复建设的规划调控目标及措施。

(五)研究提出统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调控指标和政策建议.按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研究提出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控措施。重点是:深入分析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等限制因素,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友好型上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

(六)研究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制度、机制和办法。按照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研究土地使用规划、计划在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上进一步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的保障措施。提出确保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实施的制度和措施。重点是:研究提出促进规划法律法规配套衔接的建议,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和考核体系;研究完善土地规划许可制度和规划实施激励机制,提出促进规划目标落实的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措施;结合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价和管理的保障体系。

通过对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制订落实基本原则的规划标准和规划修编目标,从政策、制度、技术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指导市、县(区)级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坚决防止借规划修编名义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三、采取措施,确保规划修编工作依法有序推进

规划修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土地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是规划修编的重要保障,各县(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安排,依法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

(一)做好现行规划实施评价工作。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系统计价,认真做到“四查清、四对照”,即查清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对照检查;查清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与规划确定的节约用地挖潜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违法用地数量的处理情况,与违法用地的处理要求对照检查。严格核定规划修编的各项基础数据、图件等资料。

(二)改进工作方式。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修编各项工作,切实提高规划工作水平。要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咨询论证意见,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三)规范工作程序。要严格执行规划修编条件和程序,各县(区)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报告报市国土资源局集中统一认定,市级规划实施评价和基础研究工作报告报省国土资源厅认定。认定工作结束后,方可开展规划修编工作。各级规划大纲通过规划审批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后,才能进行规划成果编制。

生态修复的建议篇9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的合理性;具体应用

【分类号】:X832

生态修复是指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是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组织和调控或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以促进植被恢复,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1、增强了农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

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参与封禁治理的积极性很高。陕北农民给“信天游”填了新歌词:“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羊羔羔养在家门中;草棵棵赛过粮苗苗,禁牧带来好光景。”这些都是对封山禁牧、生态自我修复发自肺腑的赞誉。2000年和2003年国务院先后下发的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农村群众投工,必须严格执行村内“一事一议”投劳制度,凡是群众不愿意投劳的不得强迫。这方面云南省在“长治”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90%以上的群众愿意投劳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2、实施生态修复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1)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据调查,各地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之后植被覆盖率迅速增加。陕西省吴旗县封禁4年,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1个百分点。福建省永泰县封育治理后,植物种类增加了近3成,森林覆盖率由2.3%增加到43.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40%~50%。1995年,广东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绿化达标,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30%~50%。江西省兴国县曾是一片“红色沙漠”,如今坚持实行了封禁治理,突出了预防保护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74%。过去河床以年均4~6cm的速度在淤积抬高,如今以5~7cm的速度在降低,减轻了洪水灾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生态修复之所以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因为封育保护解除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系统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增强,区域林草植被种类和数量必然增多,水土流失程度自然减轻。

(2)保土减沙效益明显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强的时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水蚀区成效是显著的。截止2001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1.5万km2,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亿t,增加蓄水能力250亿m3,减少入黄河泥沙3亿t。与第一次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比较表明,不仅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而且保土减沙效益也有显著的提高。如“三北”地区的防护林面积由1113万km2(1997年)增加到3873.5万hm2后,防护受益面积可达17936万hm2,防护区提高农作物产量10%,提高牧草产量2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可降至500t/(km2・a)。

(3)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增强

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功能是由地上植被和土壤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实验证明,在有林地区,日降雨量30mm无出水;日降雨量55~100mm,3天后才见细水流出。年降雨量1200mm时,有林地区水分损失量仅50mm,而同样环境条件的无林地区可达600mm,0.07hm2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m3。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能力主要表现是在雨季能蓄水、分洪,在旱季则能抗御干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能大面积增加植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也增加了下垫面的蓄水保水的能力。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黄土高原现有水土保持工程年减少入黄径流10亿m3,规划中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每年将减少入黄水资源量40~50亿m3,单就确保黄河不断流来说,它是不利的影响,但从满足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分析,它所减少的这部分水量是水土保持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所必需的,因此是功而不是过。

(4)改善地区或流域的小气候

在有林地区,日间约有35%~75%的太阳辐射被林冠拦截吸收,20%~25%被树冠叶面反射回大气中,仅有5%~40%射入林中。绿色植物中森林能防风,植物蒸腾可保持空气的湿度,林木可以调节温度,从而可以改变局部地区小气候。如江西省修水县河桥沟小流域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封禁后,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植物群落良性发展,许多动物重归故里。四川省巴中市坚持10年封山禁牧、禁砍禁伐,林草茂盛,山清水秀,人居环境十分优美。内蒙古自治区在连续3年遭受罕见大旱的情况下,封育保护仍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草原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方再现了绿草如茵、风吹草低、蓝天碧野的秀美景色。

(5)生态修复在治水保土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对策和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了乡村工业和旅游业,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修复使我国的农业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转变。陕西省吴旗县在实施生态修复后,大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培育草、羊、杏三项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兴办绿色企业,与实施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一番多。生态修复使我国的畜牧业由满山遍野到处放牧、超载放牧向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围栏封育、休牧轮牧、舍饲半舍饲转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实施封禁治理、舍饲养殖后,牲畜数量较禁牧前增加8.1%,良种及改良种畜平均达到87%,羊的平均个体增重2.5kg,出栏率由28%提高到44%,平均出栏时间由21个月缩短为9个月。内蒙古自治区大规模推行生态修复工作,在舍饲半舍饲牲畜比重达71%的情况下,畜牧业不但没有滑坡,而且实现了稳步发展。封禁保护后,原来低产的林草资源变成了高产的林草资源,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畜牧业稳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牧民们以水为中心建设草库仑,由游牧变为草场承包、定居生活,这样,给大面积草场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草场得到了保护,农民得到了实惠,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大为改善。

三、生态问题现状

近年来,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环境不堪重负,过度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水土资源的流失及生态系统的退化,继而恶化了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在我国,每年的土壤流失量与土流失面积非常巨大,远远大于世界上平均水平,而且土壤流失量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近年来,在全球水土流失继续向恶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土流失总体上在减轻,强度在下降,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总的水土流失格局也没有改变,甚至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进一步恶化,因此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不得不积极采取措施来遏制的生态问题。

四、实施生态修复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修复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是在以人工措施辅助的条件下应用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来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者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的一种理念,辅以人工是为了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科学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有着自身演替规律可以自己完成自身的更新并具有强烈再生能力,可以自己恢复。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生态修复遵循自然生态本身所具备的自然规律,靠其循环再生能力恢复植被,从而来治理水土流失,使其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水土流失面积巨大,情况复杂,在当前社会经济状态下,水土流失问题已刻不容缓。研究表明完全依靠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很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存在很多弊端,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实行的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示范区等措施,已经验证了生态修复在增加地表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的良好效果。有专家研究表明生态修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水保工程效益,如通过自我修复形成的林分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比同龄人工林林分平均增加5立方米,质量也远远胜于人工林,而且森林土壤肥力及土壤涵养水分养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水土保持措施采取生态修复,可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成绩,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植被,较好的减少或控制水土流失。

五、实施生态修复的具体应用措施

5.1加强生态修复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缺乏足够理解与认识,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让群众逐渐了解生态修复这种措施,接受生态修复的观念,使群众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认识到生态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逐步提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而努力。

5.2加大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的力度

生态修复应在技术上科学、经济上可行,这就需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不断的创新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丰富生态修复的理论,提高生态修复的科技含量。要开展多方面关于生态修复专题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及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来总结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然后创建属于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可行的科学体系,从各方面研究的结果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

5.3生态修复需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

生态自我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的。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但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宜一样的方法,不同水土流失地区生态修复的潜力、时间不同,大多数植物生长的状况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当然,实施生态修复仅仅靠自然基础并不够,因为单单依靠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恢复植被原有原生态面貌的,还必须依靠制定各种人工措施,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因此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修复,还要正确对待生态自我修复与人工治理的关系,既要让生态环境在良好的环境自己主动的恢复,又要添加必要的人工辅助,两者合二为一,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5.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自我修复是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两场革命,修复中我们首先要从思想出发改变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传统习惯,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转变,实施各方面的综合治理。在发展生态修复时,我们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还是要以解决群众当前的经济收益问题为重点,保证群众基本收入和稳定的生活条件,无论如何调整都不能减少农民的收入,不能为此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要实施具体的措施发展农业和林业时,比如在发展林业时,如果我们需要封山,就需要在山脚下,比较低的地方来发展农业,种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果树,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

六、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是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生态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生态修复工作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水土保综合治理,不但要做好生态环境的治理,而且要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只有这样生态修复才能顺利的进行。同时生态修复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的好、有成效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政府、群众等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中国水土保持,2003(10).

[2]杜晓军,高贤明,马克平.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生态恢复的基础与前提[J].植物生态学报,2003(5).

[3]黄成志,秦百顺,董雨亭.认识大自然修复能力促进生态建设[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4(5).

生态修复的建议篇10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学习12月11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王琰君同志在新安县召开的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综合整治现场会上的讲话精神,会上市国土资源局郭建平局长传达了《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和《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意见》两个文件精神,省地矿一院、新安县政府、河南发恩德矿业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分别作了发言,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就如何做好下一步我县这项工作的开展,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资源整合、矿山企业升级改造,开采利用水平稳步提高,矿政管理水平位于全市先进行列。虽说我们大力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但我县一些矿山企业重开发、轻治理,采了资源、富了个人、破坏了生态,把环境治理的包袱甩给当地政府和村民群众的问题依旧非常突出。特别是露天矿山,开山、挖坑,对环境影响更大、破坏力更强。中央环保督察组对河南省的督察、全国人大环境污染法执法检查、省委巡视反馈意见中,都将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摆上了重要位置。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改变传统观念,切实加以整改,否则我们将面临被追究、被问责的风险。对此,大家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全国环保大会上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并强调,资源开发要坚守不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今年先后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均对“积极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加快环境修复和绿化,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讲话精神,到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战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已经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和落实生态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今年6月,省国土资源厅在驻马店市,召开了全省露天矿山开发与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9月,河南省重要矿产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下发了《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开发利用节约集约、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保障发展有效供给、结构调整切实优化”的原则,以“停产整治、关闭取缔、优化重组、生态修复、统一标准、督查验收”为主要手段,对全省范围内所有露天矿山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实现露天矿山开采秩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全生产明显加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矿产资源开发与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充分保障矿产资源刚性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利用三年时间,到2020年底,露天矿山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全面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三率”指标和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排放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矿山大气扬尘得到有效抑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安排部署全县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全省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

针对我县矿山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彻底扭转我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和治理行动迟缓的被动局面,按照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市重要矿产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全市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要求,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露天矿山恢复治理

对照县政府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恢复治理任务的工作目标。对我县范围内的所有露天矿山,进行全面清查,查清露天矿山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现状,责任主体灭失的也要逐矿逐项统计汇总,按照“一矿一策”的要求制定整治方案,实行台账管理。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严格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等设计标准和批复要求,认真开展生态修复,坚决恢复绿水青山。对主动退出或政策性强制关闭的露天矿山,以及可追溯矿主的非法开采矿山、合法开采已闭坑矿山,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责令限期履行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由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对采矿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逾期不履行恢复治理义务的,由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对于经查确实无法追溯的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由各级政府承担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采取地质环境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治理等综合手段,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等原则,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绿化工作,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和抑制矿山扬尘,坚决完成“三区两线”范围内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修复绿化率达75%以上的省定目标。

时间节点要求:2018年12月前,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台账、制定措施、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全面启动;2019年年底前完成70%;2020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二)依法关停取缔违法违规矿山

对证照齐全,但没有严格按照国土、环保、水利、安监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管理要求和相关方案设计实施开采、治理和保护,特别是污染治理不规范、排放不达标的露天矿山,要立即实施停产整治,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整治露天矿山名单和整治合格的标准及相关政策。

对停产整治的露天矿山,要按照“一矿一策”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停产整治方案,并按照方案及时完成政治任务。整治完成的矿山,经当地政府组织验收达标后方可恢复生产。整治期间,主动申请关闭的露天矿山,要按照有关要求注销相关证照,拆除生产设备、设施,并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对拒不停产或擅自恢复生产的露天矿山要依法强制关闭,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要依法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对非法露天开采矿山(含证照过期的矿山)和停产整顿期限内整改仍不到位的,按照“三不留”(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不留建筑物)的标准,由当地政府立即取缔。证照不齐全,或者证照齐全,但在规定时限内,整治不达标,未通过验收的矿山,由当地政府组织依法关闭,及时注销或吊销有关证照,并向社会公告。

时间节点要求:2019年1月底前公布停产整治露天矿山名单;2019年10月底前完成组织验收;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治的露天矿山,2019年12月底前完成取缔工作,2020年6月底前完成关闭工作。

(三)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既需要矿山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也需要各级政府制定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真正把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今后在我县新设矿山,要严格按照绿色矿山的标准进行建设,努力在三年内,再建成一批“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的绿色矿山。

(四)加强矿山固废综合治理

要加大采矿废石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工作,对废石废渣治理实行台账管理。要研究制定废石废渣综合利用计划,出台相应鼓励优惠政策,推动社会企业投资开展废石废渣综合利用,实现废石废渣“吃干榨尽”,消除废石废渣造成的环境问题。对短期内无法综合利用的废石废渣,特别是煤矸石山,要加大监控和防护力度,开展环境影响和安全评估,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产生环境污染、土地损毁和安全隐患,还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需要发改委、国土、环保、安监、工信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促进。

(五)强化矿业权设置出让源头管控

从矿业权出让端口,严控对生态环境破坏。矿业权投放要改变以往的矿业开发利用方式“小散乱污”做法,要充分发挥采矿业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资金优势,用经济和生态理念,统筹谋划资源综合利用和周边“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实现矿业开发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后矿权出让条件必须达到最低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技术保障;要在建立国土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前期系统的调查勘查工作,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在征求环保、安监、城建等相关部门意见,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方可出让。通过“招、拍、挂”成交后,出让部门要与矿业权竞得人签订矿业权出让合同,矿业权出让合同要明确竞得人对矿业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义务和绿色矿山建设作出约定。“三区两线”及特定生态保护区等重点禁止区内不允许设置矿权,已设置的必须立即退出。

(六)严格矿山执法监督管理

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从严执法,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对发现的违法问题立即查处,督促整改,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对其矿业权延续、变更、转让等手续进行限批。同时,还要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定期对矿山企业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和生态保护进行专项督导监测,并将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我县在建和生产矿山,严格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义务,严格按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施固体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和合理有序处置,实现两个百分之百:一是矿山复绿或复垦率必须达100%;二是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必须达100%。

(七)积极推进地质环境综合治理

矿山企业是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在编制方案时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实现边开采边治理,单矿块、单坑口闭坑后,要及时按方案实施治理。各职能部门要组织专家对企业治理后的项目进行验收,对治理不彻底或达不到预期的,责成其重新治理,确保闭坑后的矿山比开采前山更绿、生态环境更好。对建筑石料矿山开采中形成的高陡边坡,视觉污染严重的残留山体,可采取开发式治理,实施治理与造林、造地有机结合,也可与我市开展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相结合,实行综合治理。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政府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关部门是实施主体,要切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坚持保护优先,聚焦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事中事后监管,扎实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工作。

一要落实主体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本行政区域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要切实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二要明确部门职责。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政府下发的《关于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矿业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相关事宜,形成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国土部门负责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组织矿业权出让,对矿业权人履行法定义务的监督检查工作,查处矿产资源违法违规开发利用行为;环保部门负责对矿业权人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违法排放污染物等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并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查处矿山企业的违法行为;工信、煤炭管理部门负责煤炭行业标准制定及生产布局,加强生产工艺和安全监管;安监部门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住建部门负责对矿山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资质监管,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水务部门负责矿山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和河道采沙管理工作;公安部门负责矿山使用爆炸物品的治安管理和涉及矿产资源犯罪的刑事案件侦办工作;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电力部门负责矿山供电管制。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