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8:42

经济建设调研报告篇1

这次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是贯彻落实全市第六次加快发展现场会议精神、专题研究部署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听了四个单位的发言,很受启发,总的感到各部门各单位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市纪委常务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张军同志的工作报告,对下一步的环境治理工作任务作了具体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搞好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形成“加快发展要害是环境”的共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决定》,扎实有效地搞好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经过三年的治理,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营造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光荣,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三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维护了投资者和群众的合法权益;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经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招商引资“洼地”效应逐步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三年,是经济发展软环境发生可喜变化的三年,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三年。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必须充分肯定。但从“双评”和群众投诉举报情况看,从有关部门调研的情况看,软环境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单位思想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没有下气力抓软环境建设;有的单位对软环境建设动员了,工作也抓了,但高潮过后开始松懈;有的对存在的问题捂着盖着,不认真查处;有的同志至今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快发展要害是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加快发展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不强;有的部门在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外搞“体外循环”,少数单位办事效率不高,“三乱”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出现反弹。对这些问题,如不认真解决,就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引起外商和企业的不满,挫伤投资者和群众的积极性,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市委、市政

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进一步表明推进软环境建设的坚强决心,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动员全市上下全力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环境。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软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提升XX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档次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洼地”效应。

首先,从实现市委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和“四优”标准看,必须进一步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今年,市委确定了“一个目标、两个确保、五个新突破”的奋斗目标: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做强做大现有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发展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北”开发的新突破。为实现今年奋斗目标,市委提出了“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的“四优”标准。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要求和“四优”标准相比,全市软环境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在政策落实方面,个别地方和单位对市委、市政府《决定》贯彻不力,对应该简化、下放、放宽、减免的有关政策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行政审批层次多、环节多,运转程序复杂,审批流程太长,市场准入的门槛仍然很高。在投资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的对投资者在用水、用电、供暖、通讯等方面的困难解决不及时,造成工程延期;有的对外来投资商衣、食、住、行及子女入学、入托、就医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落实不到位,导致生活不便,引起不满。在服务质量和水平方面,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服务质量差,有的部门和单位衙门作风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有的机关工作人员违规执法、作风粗暴,刁难外商和群众,甚至有的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损害投资者和企业的利益,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在市场秩序方面,行业垄断、画地为牢、搞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敲诈勒索、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装强卸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仍时有发生,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投资环境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洼地”效应就难以显现,外商纷至沓来、资金蜂拥而至的良好局面就难以巩固,就会直接阻碍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进程。顺利实现“一个目标、两个确保、五个新突破”奋斗目标,就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优”标准,加大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切实解决好以上突出问题,着力营造招商引资的新优势。

其次,从加快XX发展的紧迫性来看,必须进一步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这三年,XX发展比较快,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但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全省加快发展的势头很猛、步伐加大,竞争更加激烈。况且按人均算,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还比较低。稍有放松,就会陷入被动,有时甚至抓得很紧很紧,也可能落后于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快发展的竞争就是环境竞争,关键体现在环境优势上。大量事实证明,哪里环境好,哪里就会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会形成优势明显的“洼地”效应,就会带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哪里环境不好,不仅外地投资者望而却步、难以光顾,就是本地企业和资金也会纷纷“出逃”,各种资源也会大量流失,必然导致人财两空,发展停滞。对这个问题谁认识得早,谁动手抓得早,问题解决得快、解决得好,谁就能赢得主动,赢得发展的优势。可以说,今后的发展,成也在环境,败也在环境。在当前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不付出巨大努力不仅难以追上标兵,而且最终被追兵超越。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担当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任,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自我加压,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一刻也不放松地抓好软环境建设,以环境的优化赢得加快发展的比较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从投资者和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要求看,必须进一步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三乱”行为,不仅直接侵害企业和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终还会直接影响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引起企业和群众强烈不满。投资者和群众惩治“三乱”的呼声一直很高,愿望要求也十分迫切。但是,目前我们惩治“三乱”的力度和效果都还不尽如人意,离投资者和群众的愿望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由于有些部门和单位不能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想问题、办事情,考虑部门利益多,考虑全局利益少,总是站在局部、小团体或个人的利益上,不惜损害和牺牲全局利益,总是为了小团体或个人利益而损害和牺牲投资者和群众的利益。从近期全市受理投诉举报情况看,“三乱”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有些地方还比较严重,就是原来治理过的有些“三乱”问题也死灰复燃,出现反弹和回潮。如有的对已明令取消和停止的收费项目,又以种种借口恢复收费;有的以查超载为由,强行扣车收费;有的不但不给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反而以收费、罚款、检查为名刁难投资者,为投资者落户设置障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严重侵害企业和外来投资者的利益,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使环境治理工作前功尽弃。因此,只有不断加大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坚决惩治“三乱”,才能顺应投资者和群众呼声和愿望要求,把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是第六次加快发展现场会,作出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这对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自觉做到“一个落实、三个力度不减”:即严格落实责任,惩治力度不减、专项治理力度不减、源头治理力度不减,确保软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严格落实责任,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抓好软环境建设的工作责任心。要按照“三个体系”建设的要求,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其他班子成员、工作部门及每个工作人员抓软环境建设的责任,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真正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形成严密的目标责任体系。要加强对软环境建设工作的考核,作为政绩评定、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做到奖优罚劣。要严格责任追究,对由于领导不重视、工作不到位,导致“三乱”等问题发生,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要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以督促各级干部切实增强工作责任心,恪尽职守,在软环境建设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坚持惩治力度不减,始终保持对“三乱”行为的高压态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提出的用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惩治“三乱”的要求,坚持快受理、快调查、从快从严处理,进一步加大惩治力度,始终保持对“三乱”行为的高压态势。对群众投诉举报能及时办结的要及时办结,不能及时办结的,要向投诉人承诺办结限期。该自办的要坚持自办,决不能层层下转、一推了之、久拖不决;对转办的也要加强督办和催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对“三乱”案件一经立案,就要组织力量快速出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把问题查清;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要集中领导、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迅速组织查处,尽快给投资者和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要做到事实定性快、研究处理意见快,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为准绳,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决不搞姑息迁就,不搞下不为例。这次会议之后,各县市区都要进一步强化措施,再集中查处一批投资者和企业反映强烈的、有影响的“三乱”案件,并通过召开新闻会等形式,及时进行公开通报曝光,形成治理“三乱”的强大声势,进一步增强对“三乱”行为的震慑力。

(三)坚持专项治理力度不减,进一步优化各方面环境。要紧紧围绕优化“四个环境”,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一是紧紧围绕优化政策环境搞好专项治理。要围绕《行政许可法》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决定》等一系列改革发展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集中开展一次专项检查,看看还有哪些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有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认真搞好整改。通过监督检查,把中央、省、市关于改革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二是紧紧围绕优化政务环境搞好专项治理。要采取专项检查、明察暗访、受理投诉等形式,以具有管理权、裁决权、审批权、处罚权的部门和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窗口单位为重点,积极开展机关效能监察,及时发现和解决审批行为不规范、政务不公开、滥用执法权、行政不作为、推诿扯皮等问题,促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高效理政、廉洁从政。三是紧紧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专项治理。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专项治理整顿,对从事行业垄断、搞不正当竞争,搞地方保护主义,敲诈勒索、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装强卸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和领导的责任。要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解决影响市场秩序的深层问题,保护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切实维护我市的市场信誉。四是紧紧围绕优化社会环境搞好专项治理。要认真纠正在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对上学难、看病贵等专项治理工作,继续抓好“行风监督网站”、“行风在线”、“窗口对话交流”、“行风建设十佳部门(行业)评选”“四个载体”建设,切实解决少数党政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及个别机关工作人员违规执法、作风粗暴、刁难群众等问题,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激发经济发展的社会活力,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源头治理力度不减,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的问题。工作中,要突出抓好“四个重点”:一要突出抓好“双评”制度的落实。要在总结以往评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好今年的“双评”活动。要扩大评议对象范围,凡是列入政府“三个体系”建设实施范围的部门(单位),全部纳入企业“双评”范围。要进一步完善评议程序,建立健全参评企业动态数据库,对参评企业实行总量控制、按比例随机抽取,适当调整大、中、小企业的参评比例,确保评议公平、公正。要注重评议结果使用,严格兑现奖惩,真正把环境建设的评判权交给企业。二要加强“公共服务行政审批中心”建设。要对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取消不符合规定的审批项目。将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审批服务大厅,实行“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同时,把政府采购、土地交易、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交易、产权交易等招投标项目纳入审批服务大厅,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杜绝“体外循环”、“暗箱操作”等问题的发生。三要抓紧建立外商投资环境评价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制定外商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抓紧建立我市的外商投资环境评价体系,使之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四要扶正祛邪,着力营造风正气顺心齐的良好氛围。在对干事创业者提供强有力支持和保护的同时,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对自己不干事又对干事者说三道四,情节严重的,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对那些打着改革发展的旗号,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严重违纪违法的,进行严肃查处,充分调动和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人心思上、人心思干、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领导,不断把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推向深入

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强化领导措施,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不断把软环境建设推向深入。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环境治理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定期研究部署。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把环境治理牢牢抓在手上,经常听取汇报,及时作出决策部署,特别是对重大“三乱”案件要亲自过问,并帮助排除阻力干扰,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保证,当好坚强后盾。分管领导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靠上抓,认真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措施,搞好组织协调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班子其他成员要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环境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环境治理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来抓。纪检监察机关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工作,就要把优化环境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同反腐倡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紧抓好,不断增强服务“第一要务”的效果。在领导精力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部署环境治理工作,组织抓好软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在工作安排上,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工作的效果最终都要体现在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上。在力量投入上,要主动倾斜,并充分发挥作用,全力保障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两个中心”要尽职尽责。“两个中心”是环境治理的“突击队”,是展现XX形象的“品牌”。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以企业、投资者和群众的情绪为第一信号,以企业、投资者和群众问题的解决为第一追求,以企业、投资者和群众的满意为第一目标,积极为企业、投资者和群众排忧解难,满腔热情地搞好服务;要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冲破“说情风、关系网”的干扰,对“三乱”行为要一查到底,做到敢作敢为,决不手软,坚决维护企业、投资者和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赢得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赖。同时,要强化大局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经济建设调研报告篇2

一、基本情况

河南村地处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间,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乡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从村北缓缓流过,河水清澈,环乡公路从村边经过,交通便利,为河南村富民产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发展环境。

1、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海南乡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一区”示范村,结合河南村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基础,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为重点,“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三新”即: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一套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村内环境整洁优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级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力争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2、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河南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村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壮大绿稻、西香瓜、食用菌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2.1产业发展。

根据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挖掘潜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绿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个主导产业。

一是发展绿稻产业。由于河南村种植水稻具有多年的历史,种植水稻栽培技术经验丰富,对发展绿稻产业有一定优势,创意包装绿稻品牌,广开销售渠道,提高知名度,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采取大中棚育秧技术,提高绿稻品质,实现绿稻种植1500亩。同时还将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有机稻产业。

二是壮大食用菌产业。利用河南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食用菌规模计划发展到15万袋,到20__年发展到100万袋。

三是推进西香瓜产业。根据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誉,种植经验娴熟,村两委班子规划三处西香瓜种植园区,集中推进发展西香瓜产业。到20__年西香瓜种植面积稳步发展到1000亩。

2.2、环境卫生。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达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边沟、清路障、清粪便)的标准,实现村内环境整洁美观。②对于村内产生的垃圾,实行各家各户园内堆放,由每户自行将垃圾运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日处理。③畜禽实行户户圈养,牲畜群路过散落的粪便及时清理。④人畜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到达到100%。⑤村民庭院内外环境卫生清洁,无三堆存放,花草树木成簇,生机盎然。⑥环境保洁,落实专人,负责村内垃圾清运,保证道路及公共场所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提高群众生活环境。

2.3道路建设。①硬质路建设。河南村共有道路6条,3000延长米。已修水泥道路2条,1000延长米,还剩4条延长米没修。河南村采取村民自筹,集体出资、向上争取的方式,总投资30万元,在基础上,新修水泥硬质路4条,延长米,计生局包扶河南村,并积极出面与交通局协调,修建水泥路1000延长米,计生局协调相关领导无偿给付河南村水泥100吨,用于硬质路改造建设,基本实现村屯道路硬质化,硬质化率96%。②边沟。全长6.2公里,已修2.2公里,还剩4公里没修边沟。计划投入8万元,修建u型槽水泥边沟2公里,计划投入8万元,修建u型槽水泥边沟2公里,两年内实现边沟硬质化达到100%,保证边沟排水畅通。

2.4、绿化美化。①环境绿化美化。本着不留死角,不留土地的原则,科学规划,实现路旁、村旁、沟旁及房前屋后全部栽种绿化树。投入2万元,村内主次干道栽植垂榆600株,实现街道绿化100%。边沟外侧进行彻底平整,栽植花草,达到美化绿化。计划再投入2万元,在每两棵垂榆中间栽植云杉树种600棵,做到绿化树种高低错落有致。②庭院净化美化。庭院内栽种花草,设置盆景,有条件农户沿房屋和杖墙壁栽种攀岩藤条式花果或花木。③公共场所绿化美化。河南村现有村

办公室,村供销商店公共场所两处,对这两处场所分别设置花坛,栽植花期长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环境。2.5杖墙和房屋外饰。①杖墙。河南村主次干道两侧的杖墙投资1万元,用白灰粉刷一新,达到整齐划一。②房屋外饰。对主干道路两侧房屋外墙采用帖面、粉刷或彩绘等形式进行装饰,形成统一格式,效果鲜明,特点突出。

2.6公益事业。①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活跃乡村文化娱乐生活,河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计划在投资20万元,修建一处占地面积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广场,并安装体育健身器材,供人们享受新农村带来的喜悦成果。②以村办公室为中心,修建完善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农民服务中心,建成集办公室、党员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图书阅览、村民培训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活动场所,并在村委会广场安装上了计生局为河南村协调解决体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入户调查问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谈中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个别问题及认识上的误区。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类型的村民组、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一是存在着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研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

(三)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四)农民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发展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河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还需进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为促进河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快速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明白纸、标语横幅、群众会议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组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要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以示范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四)要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

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级经济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五)要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要着眼于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六)要建立农民新保障。做好学校危房改造和减免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工作,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规范化卫生所、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敬老院建设。特别按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新农村幸福新农家”项目文本,建立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经济建设调研报告篇3

一、*街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基本情况及团建现状。

*街道目前共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732家,其中个体经济493家,占总数的67.3%;个人控股的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私营经济共有239家,占总数的32.7%。共有从业人员3554人,党员149名,团员273名。已经建立团组织的22家。非公有制企业以餐饮业、文化、娱乐、医药等服务行业为主。239家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产总额为235092万元,年营业收入为61887万元,年缴纳税收为2778万元。

*街道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共有9家,仅占街道全部私营经济企业总数的3.8%,但资产总额、年营业收入、年缴纳税收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分别为226989万元、55336万元、2293万元,占总数的96.6%、89.4%和82.5%。在9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中,6家为餐饮业、2家为房地产公司、1家为医药零售企业。在9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中,符合团建条件的3家企业均已建立团组织,分别为青年餐厅*分店、红龙宾馆和蟹岛餐饮公司。

二、*街道在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㈠摸清情况,为非公团建奠定工作基础。

街道团工委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充分发挥居委会对辖区情况熟悉了解的优势作用,将居委会书记、主任、青教主任编入非公团建调研小组,对社区中的非公经济组织情况进行调研。

首先,摸清非公经济组织的分布情况,做好团建的设计规划。*地区面积2.14平方公里,共8个社区。*等五个社区为平房区,*等三个社区为楼房区。大多数平房区临街店面多为小门脸,没有较大的非公企业,大多数面临拆迁。*社区临近*街西侧,拥有陶然花园酒店、*家常菜等五家大中型餐饮企业。*等三个社区位于自新路两侧,沿街开设的非公经济企业相对集中。针对这一情况,街道团工委确定社区团委带动战略,在条件较好的*和*分别建立社区团委,以此带动和促进这两个社区和社区周边非公团建工作。

其次,摸清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团员数量,确定团建规模数量。*社区餐饮企业居多,每个单位35岁以下的青年占全体员工的80%,团员人数在8-10名。*社区中型餐饮企业青年在20-30名,团员青年在5名以上。物业公司、美容院等非公企业员工均以青年为主。街道团工委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在社区成立社区团委,社区团委下设团支部的团建方式。在团组织的数量上(团支部),本着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不宜过多,先期一般设6—8个。

㈡宣传动员,为非公团建创造环境氛围。

*街道非公经济组织多为中小型私人企业,企业从领导到员工多为外来务工青年,他们的团组织意识淡薄是团建工作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宣传动员是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手段和环节。

在宣传动员工作中,街道领导邀请各非公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召开了动员会,阐明了团建工作不仅加强了对各单位员工的组织管理,防止优秀员工的流失,还可以通过团活动对员工进行理论教育,组织青年员工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训业务技能,提高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发展。动员会的召开使各单位领导充分意识到团建的必要性,纷纷表示支持团建工作。

企业中的团员青年是团建的主体,团组织要想重新赢得团员青年,就要把宣传工作做的扎实、细致。在进行宣传工作期间,*社区和*社区每个非公经济单位中,街道团工委都分派社区干部利用员工休息时间为他们讲解团章,使外来务工团员们重新感受到组织的温暖,重新意识到团组织是代表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组织,是反映他们愿望和要求的组织,使这些远离家乡的青年们又有了家的感觉。

㈢精心组织,建立非公经济团组织。

街道团工委不但要确保各非公经济组织建立团支部,而且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为此,调查小组人员再次深入团建单位进行进一步了解,掌握各单位团员青年的详细情况,并与企业负责人、团员青年讨论提出团干部候选人。在条件成熟的单位,团干部按照《团章》规定通过团员大会选举产生,个别不具备选举条件的单位在团组织建立时,按照“重在素质,合理兼职”的要求,由企业负责人和街道团工委协商后任命,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选举。*社区中五家餐饮企业全部独立团建,*社区四家非公企业独立团建,其他非公企业分别成立了三个联合团支部。在各团支部成立当天,街道团工委向每个团支部赠送了一面团旗,向每位团员赠送了一本团章和一枚团徽。团员青年们高举团旗宣誓。

㈣开拓创新,探索非公团建管理模式。

在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团支部基础上,在团区委的指导下,经过民主推荐、组织酝酿、直选等环节,团工委分别在*、*成立社区团委。社区团委直接在社区党委的领导和街道团工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社区团委书记由居委会青少年教育主任、地区内影响较大的团组织负责人或其他便于开展工作的人员担任。社区团委直接负责其所辖团支部的日常工作。社区团委成立后,初步理顺了领导关系和组织系统:街道党工委、街道团工委,社区党委、社区团委关系理顺。初步改变了共青团社区工作中,青年工作和少年工作都由青少年教育主任统揽的工作局面。使社区团委成为统揽社区青年工作的主体。逐步改变了社区青少年工作以少先队为工作主体的局面。通过社区团委的青年工作,逐步吸引青年与驻区非公经济组织中青年参与社区建设,参与团的工作。

㈤开展服务,凝聚非公团员青年。

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团员青年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如何使他们完全融入到社区中,使社区真正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是团组织服务、团结非公团员的重要切入点。

社区团委建立以后,在团区委和街道团工委的指导下召开了社区团委会。在会上向各单位团支部书记发放了团员青年需求调查表,了解青年团员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需求,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根据调查表的反馈情况,社区团委了解到,餐饮企业中的团员青年由于每天工作强度大,又终日身处油烟之中,他们希望能够及时洗上热水澡。但由于单位没有洗浴场所,而社区中的洗浴中心价格太高。因此,想要及时洗上热水澡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困难。经过社区团委的多次协调,辖区内红龙洗浴中心以5元的价格向社区团委青年开放,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热烈欢迎。为丰富团员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团工委与社区团委联手,充分利用社区内娱乐资源,使湖广会馆、职工大学、戏校附中、社区服务中心等十几家单位的设施定期免费向社区团委团员青年开放。团工委还与街道妇联联手为非公团员办理了社区图书室借阅证,并定期为他们捐赠图书。

为了满足团员青年的学习热情,街道团工委与驻区翔达技术学校共同制定了《进京创业青年技能培训计划》。翔达学校以成本价接收非公经济组织中团员青年入学,对他们进行烹饪、面店、酒店服务、管理、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并发放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三、*街道在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1、团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为了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发挥共青团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团员青年的优势,更好地团结、教育、服务团员青年的迫切需要。非公团建的工作是共青团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做好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才会更完善更有活力。

2、团组织的影响面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分布的深刻变化,加强这一领域的团建工作,有利于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避免大量团员青年游离于团组织之外,加强了整个团员队伍的管理,完善了基层团组织的整体建设,延伸了团的工作手臂。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为共青团事业开辟新了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生长点。

3、团组织的引导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提高。通过积极开展非公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增强了团组织对非公青年的思想引导。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技术比武和推优荐才等竞赛活动,并在反映非公青年的合理需求、维护非公青年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所做的努力,都增强了团组织在非公青年中的感召力。

四、影响和制约*街道非公团建工作的主要方面。

在看到*街道非公团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的同时,街道团工委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下,街道非公团建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情况和问题。

1、运行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理念更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对共青团组织和团建工作的接纳程度低,尤其表现在企业主对团建工作不配合、不支持;二是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运行不稳定,经营直接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开业、停业变动频繁,造成团员青年流动性大,一些基本措施难以规范;三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规模、分布和行业性质差异性大,团建工作很难有统一的方法和模式可循,建立团组织的工作难度大;

2、方式方法尚待进一步创新。非公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离新形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非公经济组织中广大青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例如,非公青年不仅有学习的要求,同时还有在生活上存在困难较多,需要组织理解照顾的要求;在工作上实际经验欠缺,需要组织培养锻炼的要求;在政治上要求进步,需要组织予以关怀的要求;在思想上感到困惑,需要组织教育纠正的要求。这些都促使街道团组织要突破固有模式,进一步创新非公团建工作的方式方法。

3、资源整合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据了解,街道有很多组织资源都有利于提高非公团建工作。例如工会、妇联等部门都从自身角度都为的非公青年群体提供服务。但由于目前团组织缺少行之有效的合作项目与之形成合力,造成这些资源难以面向更多的非公青年。同时,因为街道团组织对区域内的资源掌握得不太全面,整合这些资源稍显力不从心,进而阻碍非公团建工作水平的提高。

4、团干部队伍建设尚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社区团干部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直接操作层面的主要力量,存在兼职过多的现象,无法保证团干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研究团的工作。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决定了这一领域团干部流动性大、更换频繁,对团的知识、业务不熟悉,很难有效地开展工作和活动,非公经济组织团的建设难以上水平,直接影响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非公团建工作的不断深化。

五、对*街道非公团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影响和制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发展的几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党建带团建既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团的建设与发展的有效措施。非公团建要获得新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将非公团建工作纳入非公党组织建设考核目标,切实做到党团工作的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核,真正实现双向促进,整体发展。

2、注重实行分类指导工作策略。要主动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研究,通过积极掌握非公经济组织的运行特点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团建工作意见,提供政策支持,并能够根据基层不同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分类指导。对于暂不能建立团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以共青团为核心力量,以行业、兴趣等为基础的青年社团组织、协会和各种服务组织,扩充和延长共青团工作手臂,形成服务先行的团建模式。

3、建立落实定点联系工作制度。要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工作原则,投入力量帮助新建团组织开展符合企业和团员青年实际需求的工作和活动,建立街道团工委委员定点联系非公团组织制度,由联系委员指导和协助所联系非公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确保非公企业团组织活动平稳、顺利开展。

4、充分扩大资源整合利用力度。要积极主动地与本地区工商、统战、工商联、个体私营协会等有关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定期交流情况、研讨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借助这些单位与非公有制组织密切联系的优势,制定有关政策,努力改善外部工作环境。要注意加强与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在建立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发展。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在经费、阵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

经济建设调研报告篇4

__华侨经济区(原佛山市__华侨农场)地处我市三水区西北部,是国家在1978年至1979年越南排华期间为接收安置被迫迁回国的大批归难侨而设的国有农场,也是我市唯一集中安置归难侨的国营华侨农场。当时共接收越南归难侨2652人(称第一代归侨),成为我市归难侨较为集居的地区。

__华侨经济区现有归侨1644人,侨眷788人,共691户,其中第一代归难侨345户,侨眷346户,各占50,目前归难侨住户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的有322户,占归难侨住户的93。由于当时接收归难侨时间紧,任务重,仅建造了简易的砖瓦结构平房作为安置房。这些平房经过28年的风雨剥蚀大多数残破不堪成了危房。现在,归难侨的子女大部分已经长大成家,不少仍和父母住在一起,有的甚至是几代同堂,住房十分拥挤,最为典型的是有一家四代5对夫妇同住在面积只有30平方米的房屋内。每当台风季节到来的时候,经济区干部就要四处奔走,上门疏散群众,以防危房倒塌伤及归侨生命。

二、__华侨经济区归难侨住房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是旧有的农场管理体制滞后,制约了__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归难侨住房环境的改善。1978年、1979年间大批来自越南的归难侨被安置到了__,成立了华侨农场,从事着“甜蜜的事业”——种蔗、制糖。上世纪90年代初起,国内糖价走低,__糖厂同国内其他制糖企业一样走向亏损,直至破产,农场集体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职工的医疗费用不保,甚至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从事的“甜蜜事业”变得越来越苦涩。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__归难侨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农场改制前,__被称为珠三角的“北大荒”,当时的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这样一来拉大了与区外的发展距离。

三是缺乏产业引导,单一的农业结构使归难侨的经济状况停滞不前。由于农场改制前没有及时引导归侨从事其它种植业或养殖业,慢慢地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过日子,致使农场的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最终归难侨的温饱都成了问题。

三、推进__归难侨安居工程的基本对策

(一)加快经济区发展是改善归难侨住房环境推进安居工程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__华侨经济区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__华侨经济区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改革深化了农场管理体制。1998年12月,佛山市政府为适应__经济区发展,撤消原旧有的农场管理体制,成立了__华侨经济区。20__年移交三水区管理后,区里向__派出了行政机构,逐渐解决了“企业办社会”的难题。二是加大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1999年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共投资1.4亿多元完成了__干线公路、漫江桥、堤围、水库、高压线路等项目的改造和建设,使__归难侨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三是落实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了职工养老保险等问题。在市政府的扶持下,解决了1998年以前拖欠的600多万元甘蔗款、医疗款和工资,并解决了原农场职工社保问题。市委、市政府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为__归难侨改善人居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建设调研报告篇5

1、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2、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可行性研究报告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来源:文章屋网)

经济建设调研报告篇6

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包括技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及系统工程学等)对一项工程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综合科学。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可行性研究报告分类、用途

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这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2、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该文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发改委根据可研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另外医药企业在申请相关证书时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商业银行在贷款前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项目方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银行,若该报告由甲级资格单位出具,通常不需要再组织专家评审,部分银行的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需要资格,但要求融资方案合理,分析正确,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请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资金、工商注册时往往也需要编写可研报告,该文件类似用于银行贷款的可研,但工商注册的可行性报告不需要编写单位有资格。

4、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5、用于企业上市的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这类可行性报告通常需要出具国家发改委的甲级工程咨询资格。中商智业为多家创业板和中小板企业提供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服务(包括已经上市和正准备上市的),积累的丰富的编写经验。中商智业拥有行业内最为丰富的数据库、一流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丰富的上市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经验。

6、用于申请政府资金(发改委资金、科技部资金、农业部资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这类可行性报告通常需要出具国家发改委的甲级工程咨询资格。

在上述六种可研中,第2、3、5、6准入门槛最高,需要编写单位拥有工程咨询资格,该资格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分为甲级、乙级、丙级三个等级,甲级最高。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格式

1、总论

项目提出的背景(改扩建项目要说明企业现有概况),投资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2、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

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的预测、国内现有生产能力的估计、销售预测、价格分析、产品竞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等、拟建项目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总额、产品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

3、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配套设施情况

经过储量委员会正式批准的资源储量、品位、成分以及开采、利用条件的评述、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种类、数量、来源和供应情况、所需公用设施的数量、供应方式和条件;

4、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矿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交通运输及水、电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厂址方案比较与选择意见;

5、设计方案

项目的构成(包括主要单项工程)技术来源和生产方法、主要技术工艺和设备选型方案的比较、引进技术、设备的来源国别,与外商合作的技术方案、全厂布置方案的选择和工程量估算、公用辅助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6、环境保护

环境现状、预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保与三废治理方案;

7、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8、资金筹措和利用外资方案:

资金用途,主要采购内容和采购方案、列出主要设备、材料清单(含数量、型号和主要技术参考等)合资期限、出资方式、外汇平衡、偿还方案等都要做出明确交待、

9、经济评价

10、附件

“附件”是可行性报告的依据,也是其组成部分,一般应包括的内容:项目建设单位委托书、项目建议书批件、地质报告、产品检测报告、环境分析报告、资金来源意向证明、征地和外部协作条件的意向性协议、其它等。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复杂系统工程,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投资决策水平、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特别是可行性研究工作,对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经济建设调研报告篇7

[关键词]蓝皮书;《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科学院

[作者简介]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编审,研究方向:区域文化、文化产业,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C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2)09-0014-0007

广西蓝皮书是广西社会科学院创立的学术品牌,自1998年出版第一本《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以来,已走过15个年头了。“广西蓝皮书”从最初的一本,已发展到9本,成为一个庞大的学术家族,一个系列丛书了。

一、2012年“广西蓝皮书”出版概况

2012年“广西蓝皮书”由广西社会科学院总主编,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刘建军、黄志勇、黄天贵任副主任。2012年计划编撰出版9本,至8月底,已出版8本,它们是: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小青、毛艳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罗国安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李建平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杨亚非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吴坚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杨鹏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尹建国、肖文苏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吕余生主编。

这批蓝皮书,出版较早的《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和《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前者2011年12月出版,后者2012年2月出版;其余6本集中于2012年6月~8月出版。其中,《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2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余6本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尚有《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民族发展报告》已编好待出版,预计2012年12月面世。

二、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内容

2012年“广西蓝皮书”记载了2011年里广西人民的奋斗历程。既有对2011年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各面的历史记载,又有对2012年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和如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对策参考意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的重要载体。

2012年“广西蓝皮书”各卷内容如下:

1.《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分为七大部分。第一是“主报告”:对广西的宏观经济形势作总体分析和预测;第二是“综合篇”:对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消费、物价、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外贸、金融、证券期货、就业等具体的经济领域作分析和展望;第三是“产业篇”:分析与展望工业、农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千亿元产业及物流业;第四是“区域篇”:主要是展示“两区一带”及各市(县)经济发展亮点;第五是“专题研究篇”:就广西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前瞻性的研究;第六是“个案分析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园区、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及外贸出口企业;第七是“资料篇”:收集了2011年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和数据。

2.《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立足于广西权威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社会调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集中反映了本年度广西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成就、回顾评价,并对2012年社会发展作预测和展望,全书分为“总报告”、“发展篇”、“专题篇”、“调查篇”、“个案篇”和“附录”6个部分,既有对全区各项社会事业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预测,又有对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题分析和调查研究,以及一年来广西社会发展历程大事记等附录,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全区在过去的一年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态势。“总报告”中的《2011年广西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对2011年广西社会发展的现状、成就、特点作回顾分析,并对2012年全区社会发展形势进行预测展望;“发展篇”包涵了广西2011年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的发展描述及对策研究,如《2011年广西教育发展报告》等;“专题篇”主要就广西社会发展中某个重要方面如民族团结创新、发展生态旅游、农村教育、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指出有创建性的建议;“调查篇”则就人民普遍关心的如公众社会心态、食品安全、城镇居民物价承受度、保障性住房民意、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及艾滋病预防治模式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剖析;“个案篇”则通过对广西的两个重要城市,即柳州市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南宁市城市精神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广西城市建设的成就和城市精神的风采,为广西社会发展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3.《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广西区党委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部署展开,努力反映广西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全区文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具体情景,形成对2011年广西文化发展情况的总结和对2012年文化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的年度报告。内容包括:2011年广西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总报告,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研究报告,关于文化事业现状、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个案分析等类别的分报告,以及社科事业发展、市县文化研究等主题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还辑录了2011年广西文化大事记。全书既有对2011年广西文化发展状况的及时报告,又有对2012年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和如何因势利导、加快发展的对策参考意见。重要文章有余益中的《硬道理硬指标硬任务——关于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思考》、《2011年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综述与2012年展望》,吕余生的《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发挥智库作用推动科学发展》,黄健的《2011年广西新闻出版业发展概况》,李建平等的《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廖明君等的《广西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王绍辉等的《广西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增长点研究》、黄伟林等的《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等。

4.《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

全书汇集了自治区内涉农管理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专题篇”、“经验启示篇”、“探索篇”五个专栏。“综合篇”是总报告《2011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行业篇”是对广西粮食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农业机械化、农村水利、农业区划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卫生事业、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推广等行业2011年发展形势的分析及对2012年的展望;“专题篇”是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建设、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实践与展望、农村金融服务、农业国际及区域合作、广西“三农”信息化建设、农村居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农村社会保障、贫困与反贫困、农民工权益保障等问题的分报告;“经验启示篇”包括《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经验及其对广西业发展的启示》、《国内外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2篇;“探索篇”中的文章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主要切入点的理论思考》。书末附有《2011年广西农业农村大事记》、《2011年广西农业经济主要指标情况》两份资料。该书编纂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突出广西农业主要行业运行特点,展示了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二是重点反映了广西农村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从多方面反映了广西农村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三是注重对区内外和国内外典型经验的介绍和借鉴;四是强化对新的实践问题的探讨,力求提出真知灼见的研究结论,以引起广大读者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5.《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

《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的内容包括《总报告》、《专题报告》、《西江论坛》、《地市报告》、《附录》5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展示。全书总结了2011年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发展的诸多重要内容:(1)2011年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完成投资再创新高,总量和增速均创下历史新记录。全年完成投资55.96亿元,是2010年的1.65倍,是2006年的8.02倍;(2)在枢纽和船闸建设、高等级航道建设和港口码头建设方面新开工建设6个重大项目,续建13个重大项目,6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3)全年完成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0.8亿吨,比2010年增长17.8%;(4)一批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重要港口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5)《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等重要规划的编制取得重大成果;(6)沿江产业重大布局和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7)千里西江绿色走廊护岸绿化工程项目全面启动;(8)部省区合作不断深化,部分西江经济带城市借助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例如梧州市,2011年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新增3个产值超百亿元园区,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地方财政收入达76.1亿元,比2010年增长35.6%,比自治区财政收入增速高10.1个百分点。《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既是对2011年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记载,也是对2012年建设和发展的展望。

6.《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正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主报告,重点依据广西县域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主题式论述和相关理论阐述;第二部分是指标建设,重点提出广西县域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指标阐述等;第三部分是竞争力评价,包括广西县域竞争力的总体评价、“两区一带”格局下广西县域竞争力评价以及不同类型县域的比较研究;第四部分是专题研究,包括广西县域工业化进程的评价以及广西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研究;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重点就国内江阴模式、晋江模式、增城模式和双流模式进行经验分析与研究;第六部分是县域研究与发展规划,包括有关县域经济和广西县域问题的相关学术文献和博士论文的综合评述与概要,以及“十二五”期间国内相关地区加快县域及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内容;第七部分是附录,包括广西县域竞争力原始数据表和相关资料汇总。

7.《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是对近年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今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全面展示全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成就。该书分为4个部分。“主报告”包括《广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探索》、《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国有企业》两篇重要报告;“专题篇”包括《广西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广西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创新广西企业国有产权与收益管理工作》等16篇专题研究报告;“地市篇”是研究市级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分报告,包括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钦州、玉林、百色、河池8市;“企业篇”是研究重大企业发展的分报告,包括《全力打造广西百亿商贸物流集团》、《打造广西最大铝、电产业集团》、《建设大型化、清洁化的钢铁家园》、《制高端水泥树环保标杆》、《构建广西民航运输新格局》等,共24篇。

8.《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

《越南国情报告(2012)》是国内外各界了解越南最新发展情况和研究越南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上篇)为综合研究报告,较为全面地反映和研究了2011年越南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下一年度的前景预测;第二部分(中篇)为越南2011~2012年度的发展分报告,共有18篇关于越南各个行业、领域发展状况的专题报告,包括政治、社会民生、外交、中国与越南交往与合作、军事、农业、工业、交通通信、财政金融、商业服务业、对外贸易、旅游、文化、教育、首都河内、工商业中心胡志明市、2011年越南北部边境经济等;第三部分(下篇)为综合资料,简略介绍越南国家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2011年越南及中越关系大事记、有关重要文献、越南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从2010年度起《越南国情报告》增加了“越汉新词互译”部分,供从事越南问题研究特别是越南语学习、翻译的教师、学生和实际工作者参考。

三、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主要特点

《2012年广西蓝皮书》汇集了学界、政界及商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集权威性、时效性、实证性、原创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于一体,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以最新的数据、翔实的资料、客观的动态分析、科学的预测判断、多视角地展现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探讨广西发展趋势、战略及政策取向,为破瓶颈解难题建言献策,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及广大读者提供广西经济社会全面而系统的参考资料。

《2012年广西蓝皮书》具有如下特点:

1.主题突出,时代感强

每年一部的“广西蓝皮书”,都以当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紧密结合,回答时代任务所需,表现出鲜明的发展主题和时代特征。如《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及时贯彻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围绕该次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广西区党委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部署展开,努力反映广西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全区文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具体情景。《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等,也具有这一特点,突出了2011年广西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主旋律,反映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广西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消费、物价、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外贸、金融等重大问题的分析和展望,对就业、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反腐倡廉建设、民族团结创新、农村教育、食品安全等具体社会问题的深度研究,十分及时与有效。

2.内容丰富、反映全面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丰富内容表现在既有对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方面的全面分析与未来发展的预测,也有对某个行业或某一方面的专题分析和调查研究,涉及当年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工作和问题,还附有最近一年来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大事记等附录,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广西在过去的一年里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态势,内容相当广泛。

3.重视调研,实证性强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各篇文本,都是立足于实地调研所形成。各报告的撰稿人深入相关行业、产业、企业了解情况,搜集数据,在掌握大量情况和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分析判断,所使用的大多是第一手材料,观点和对策建议均以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作为立论的依据,针对性强,吻合相关领域发展所需,研究报告具有极强的实证性。

4.提供预测分析和发展对策建议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充分调研和全面总结上一年度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对当年发展的预测和如何发展的对策建议,经济类的“蓝皮书”往往还制作了相应发展指标,给党委政府和相关业务主管部分提供了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

四、进一步做好“广西蓝皮书”编撰工作的建议

关于如何做好“广西蓝皮书”的编撰工作,广西社会科学院吕余生院长2012年7月13日在“《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讨会”上做了重要指示。他说:编辑广西系列“蓝皮书”是我们广西社会科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蓝皮书”不是一般的总结报告,也不是一般的课题研究;它既不是年鉴,也不是通志,它是集通志、年鉴、总结、调查研究、学术探讨各种元素于一体的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著作,应该是这么去认识“蓝皮书”。吕余生院长对今后“蓝皮书”的编撰出版工作提出三点具体意见:第一,要体现学术性,提出对策建议。一定要把“蓝皮书”的特质深深融入到学术分析和研究里面去。我们不是把当年的情况写完就算了,里面要容有自己的分析和预测观点。“蓝皮书”的特点是既要总结也要分析。文化发展快,发展好,为什么好?为什么快?好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存在问题我们今后应该怎么解决?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广西文化发展应该朝哪个方向走?要有预测,提出我们的观点和建议。“蓝皮书”一定要体现学术性,没有学术性,“蓝皮书”就没有生命力。第二,把好政治关。“蓝皮书”毕竟是面向社会的,和我们内部的学术研究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经常说学术研究无,宣传有,尤其是公开发行的成果。对于发生的事实,作为“蓝皮书”必须记载,但是你怎么去把握分寸,怎么去避免敏感问题,就得掌握好政策,严守宣传纪律。第三,把好质量关。质量很重要,包括观点的正确、版式的设计、文字错漏等等,都要慎重对待,不断提高质量。

综合吕余生院长的指示,做好“广西蓝皮书”的措施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

1.做好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编撰“广西蓝皮书”的第一步工作。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围绕年度工作的要点,制订本年度“广西蓝皮书”的文章选题,并确立重点,使其能够回答形势发展的需求,提供智力支撑之思。同时要设计相应体例,编制好整体编撰出版方案,保证“广西蓝皮书”工作顺利开展。

2.精选总报告和各分报告的主持人

“广西蓝皮书”工作时间短、时效性强,整体上大约只有6个月的工作时间,撰稿者一般只有3个月时间。因此,必须组织一支执行力强的工作队伍展开工作。在确定选题后,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撰稿人,尤其是总报告撰稿人,要既有田野调查的实际工作能力,又要有较强的理论综合和分析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使之能够真正承担起写好较高水平的总报告和各分报告的职责。

3.做好调研工作,掌握相关数据

人的正确思维,一切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均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调研结果。“广西蓝皮书”也不例外,离开对经济运行现状和社会发展实践情况的调查了解,根本无法产生调研报告及其对策意见。因此,要把“广西蓝皮书”编撰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始终强调要深入相关行业、产业、企业和重要活动中去了解情况,掌握数据,尤其是要掌握真实、完整、及时的数据。要在调研基础上开展分析、判断、推演、论证、预测和提出发展对策,借此完成“广西蓝皮书”的编撰工作。

4.认真研究和写好对策意见

写好发展对策意见是决定“广西蓝皮书”价值高低的关键。如果缺少这一内容,“广西蓝皮书”就与“年鉴”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党委和政府是否重视“广西蓝皮书”,主要就是看"蓝皮书"中间的对策意见是否全面、适用、有效。要写好对策意见,首先要充分做好调研,掌握充分的情况和数据;其次要把握好发展趋势,对形势和任务有准确的判断和分析;第三是突出对难点重点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

5.加快进度尽早出版

“广西蓝皮书”作为年度性调研报告集,要对当年的发展提供帮助,必须高度重视编撰出版时间问题,出版时间不能太晚。出版时间晚了,如到了九月十月才出版,对当年的工作就起不了多少对策建议的作用了,只剩下资料收藏的价值。当然,出版时间太早,上一年度的数据还出不来,分析判断就有难度,预测和对策建议就难以准确。这就需要寻找一个最佳的时间点。一般来说,在上半年出版为宜。

6.开好出版会扩大宣传

“广西蓝皮书”出版后,应当召开出版会,扩大宣传。这既是及时向社会出版消息、早日将该书送到读者案头的需要,也是宣传“广西蓝皮书”的有关内容,包括观点、对策意见、资料和数据的需要,一个扩大社会影响和效益的有效途径。编撰出版“广西蓝皮书”,不应忽视这一项工作。

总之,“蓝皮书”是一个理论平台,也是一个文化品牌。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大众,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认为,作为一本反映和分析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状况的蓝皮书,它必须既有来自实践的真实数据,也要有依据科学分析所形成的判断与预测,还要有指导未来发展的对策性意见,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实际,提供信息,帮助分析判断,辅助工作决策的功能。希望“广西蓝皮书”的编者作者继续努力,把“广西蓝皮书”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黄小青,毛艳.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2]罗国安.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建平.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4]杨亚非.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5]吴坚.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6]杨鹏.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尹建国,肖文苏.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经济建设调研报告篇8

2016调研报告格式:

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2016调研报告提纲: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和各项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教育搞好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没有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没有广大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没有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这种生机勃勃的局面。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按照市委的统一要求,调研组深入我市所辖农村对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多次组织召开了有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走访农户,基本上掌握了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关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组织建设现状:

全市有47个乡镇党委(其中建制镇24个、建制乡23个)、3个经济区党工委(高湾、李石、大南),614个行政村,613个村党支部(其中党委建制的3个,党总支38个,党支部572个),共有农民党员26513名。

二、基层组织建设主要做法:

几年来,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三级联创活动成果丰硕(三级:县区、乡镇、村)。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农村基层组织先进县区考评标准细化为五大项30小项,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乡镇党委考评标准细化为五大项24小项,五个好村党组织考评标准细化为五大项19个小项,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步入规范化建设轨道。

2.软弱涣散支部整顿成效明显。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了以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强化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软弱涣散支部整顿。每年初按照倒排5%的比例,对后进党支部进行分类排队,采取领导包村、部门帮村、下派干部、交流任职等形式,帮助村里找症结,建班子,抓管理,找路子,进行集中整顿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三向培养工程建设影响巨大。从XX年开始,我市在农村深入开展了以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向培养工程。在具体操作中,以平均每村5人的比例在全市确定了3000名的培养常数,按照保持常数、动态管理、阶梯培养的原则,进行跟踪培养。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已经有675名致富能手经过培养成为党员,有576人由普通党员成长为致富能手,有405人进入村两委班子,51人成为村党支部书记,49人成为村主任,有40名培养对象总资产达到50万元以上,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对此,人民网和《共产党员》杂志分别以大篇幅报道了我市三向培养工程的经验做法,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北三家经验得到广泛推广。我市从XX年开始,推广清原县北三家乡的工作经验,对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根据农民党员的从业形式、个人专长、身体状况、思想素质等条件,按照支部设岗、党员认岗、党员大会定岗的程序,为有能力的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了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目前全市有614个行政村全部开展了这一活动,共设立4大类16小类共6248个岗位,农村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示范引领作用得以发挥。

5.党员培训工作扎实深入,党员素质得以提升。市、县有关部门采取照单点菜、自主择训的办法对农村干部进行各类实用知识技术培训,让农村干部在第一时间掌握实用信息和资料。同时积极鼓励村干部通过自考、函授等多种途径进行在职学历教育,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两年来,市、县有关部门共开办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120次,培训13000余人次。

6.考核评价机制得到完善。各县区对村干部普遍实行了任职承诺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制,将任期和年度目标向群众公开承诺,按照承诺内容,年终进行考核,排出名次,兑现奖惩,对连续3年排名末位的村书记进行组织调整。

7.一批典型英模迅速成长。自XX年以来,我市先后树立了大孤家镇小甘河村书记赵景顺、大苏河乡平岭后村书记张金柱、红透山镇红透村书记隋长海等一批全市叫得响、群众评价高的先进典型,辐射和带动了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向高标准迈进。

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令人欣喜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着力进行解决。

1.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乡村干部普遍反映,在农村取消各项税费和林权改革后,村里的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减少,缺乏必要的纽带,党组织的影响力明显减弱,在缺少资金支撑的情况下,各种公益性活动很难组织,甚至个别村党支部的号召力还不如宗教组织的影响力。

2.个别村干部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从XX年以来,我市各级纪检部门立案查处的涉及村干部截留私分扶贫款、乱砍滥伐、倒卖林木、非法买卖或者侵占土地的案件达262件,查处各类违法人员281人。

3.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目前,全市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为7090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9%;55岁以上的党员为12877人,占党员总数的35%。个别村60岁以上的党员超过党员总数的60%。

4.个别村中两委不团结现象依然存在。调研中发现,个别村村书记和村主任坐不到一个板凳上。目前,全市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村数达258个,占全市村数的42%。

5.村干部工资水平过低。我市村干部工资是XX年税费改革时定的,现已五年没有调整。随着农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村干部工资过低的现象日趋明显。

6.村级债务过高现象不容忽视。我市实施土地、林权和税费改革后,土地已全部承包到户,林权已全部下放到人,农民各项税费已全部免除,村集体已无收入来源。60%的村负在外债,有的数额较大。

7.干部选举工作存在问题,急需改进。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主任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各种利益的作用下,有人借用家庭势力上岗,有的地方贿选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发生恶霸分子、劳教人员当村干部的现象。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基层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事关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新农村建设。通过此次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研,我们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是各级领导必须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把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建设抓好。

二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党执政的基础工作来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事关新农村建设事业、事关基层组织执行力、创新力和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集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是衡量村级组织建设的一把标尺。

三是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村两委换届选举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系到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在农村两委换届中,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至关重要。

四是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群众中树立起党组织的良好形象。

五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和加强党员管理和发展的新途径。

六是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以推进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发展经济、民主办事。

七是以理顺两委关系为重点,建立团结共事、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

经济建设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开发;经济评估;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经济评估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发前,为了避免由于决策失误、盲目开发建设带来的损失和不良后果,以期实现项目开发的效益最大化,必须从经济学、生产技术科学、系统工程学、社会环境、法律因素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调查、分析、研究;对可能采取的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等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对该房地产开发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评估;确定其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估算成功概率和经济效益,评估项目是否可行,并作为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基础。

一、经济评估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1、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房地产投资具有前期资金投入量大、回收周期长、投资风险高等特点。项目决策一旦失误,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企业债务负担,会给开发商带来致命性的打击。首先,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者应该根据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决定是否投资开发该项目。而决定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可行的重要前提是经济评估中的相关数据。

2、对金融机构而言,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首先就要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各种经济评估数据,只有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判断资金方面的融资能力、融资数额,在项目建设后有无偿还能力,贷款的风险有多少,从而决定是否贷款以及确定贷款的利率。

3、对国家政府部门而言,如果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失败,会导致对银行的还款滞后,甚至影响城市的开发进程。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政府各级管理计划部门确定是否给予批准立项的依据,而决定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是经济评估数据的准确度。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估中因为涉及到一系列数据与调查的结果,所以有些问题经常出现且不容易立即改正发现。

1、调查研究不全面、深度不够、论据不足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估中,某些单位贪图省事,未作全面调研,对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气候、地理水文、名胜古迹、文化背景等平铺直叙,轻描淡写。技术性论述不到位,主次不分,对于拟建项目来说缺乏针对性,项目经济评估的数据确定随意,缺乏充分依据,参考价值不高。

2、立场不公正

为了满足领导或业主的需求,对推荐方案优点讲得多,缺点讲得少,搞陪衬方案,立场不公正。只是作表面文章,缺乏主要工程经济技术数据或数据不真实,估算投资、征地拆迁数据不切合实际。有的可行性研究单位怕担风险,盲目依照业主的要求,投其所好,评估依据不客观、不符合实际,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立场不公正。

3、经济评价不客观

经济、财务评价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核心,是决策阶段项目排序和取舍的主要依据。正因为如此,一些搞经济评估的人员为了满足业主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心理,高估预期收益率,然后对经济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数据人为地进行调整,有的甚至修改基础数据,偏离客观合理。对研究报告中涉及具体数据的结论规避不提或含糊其辞,报告质量不具备可靠性。

4、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估中的有关计量不准确、投资估算偏差大

造成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估中的有关计量不准确、投资估算偏差大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可研单位勘测不认真,个别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不过关,导致得到的工程数量不准确,使得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估中的有关计量得到的结果出现很大的偏差。

三、掌握市场动态,转变经营理念,加强评估管理

在国家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陷入了低迷的状态,那种“只要把房子建起来就不愁没人买”的房地产市场的紧俏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房地产项目开发更加需要重视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相关经济评估数据分析。从市场、技术、效益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方面的分析,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要不断更新经营理念

目前,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许多房地产开发商都把眼光瞄准了商业地产开发方面。但是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地产开发属于不同领域,房地产开发商虽然对于房地产开发较为了解,但未必对商业地产经营熟悉。房地产开发商不应盲目建设开发,要对经营理念进行更新,特别是要采用先招商的方式,让更多深谙商业经营的人士参与到房地产开发前期市场调研中,使项目更加符合商业需求,更加符合市场需要,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房地产开发项目得以成功。

2、要时刻关注国家对于房地产方面的政策动态

国务院在1999年了《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以后,又在2000年颁布了《建设项目质量管理条例》,规定: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首先要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问题,首先要严格加强项目建设前期质量,切实执行房地产项目建设基本程序,各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要做好可行性研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将可行性研究程序简化,对于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文件不达到规定,评估单位坚决不予评估,审批单位更不得进行批准立项。因此,企业应该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慎重立项。

3、要重视市场调研

房地产项目市场影响因素较多,专业较广,行业较多,以及房屋建筑物不可移动性,投资风险较高等特点。市场调研主要包括房地产市场供给、房地产需要的调查、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查、客户调查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经济数据,在市场调研整个环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败。无数个失败的案例已经使开发商逐渐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于市场急于了解的心态和他们对市场的肤浅认识和软弱行动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4、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财务评价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财务评价是指依据前期总体策划所制定的投资方案、进度计划、资金筹措计划、营销计划所编制的财务报表,计算、分析出项目的成本、费用、效益,从而判断和评价项目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收益状况。因此,仔细、谨慎的做好财务评价,才能有效的控制和降低财务开支,减少经营风险,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

四、如何确保经济评估质量的措施

1、评估团队的建设。根据管理学的观点,管理的五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是决定事件成败的最主要因素,只有建立好一支好的团队,才能为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团队中首先要有一个能够积极响应你工作的带头鸟,并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由能够吃苦耐劳,工作认真仔细的人选组成一支具有合作精神的团队。

2、市场调查工作。调查前需对全体团队人员进行交底,使调查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和调查范围,明确调查方法、调查的深度及调查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调查时应具有针对性,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环境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要具有耐心。每个人对调查过程都必须做好记录,记录需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能量化的必须量化,并且计量准确、数据真实。然后通过团队集体讨论、分析,汇总出一个准确的结果。

3、产品定位。市场营销学告诉我们,市场营销是贯穿于产品的设计、建设、验收及销售等全过程中,传统的产品销售模式应该从思想上改变。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产品定位,就是预估和确定产品在未来潜在顾客心目中占有的位置。其重点是在于对未来潜在顾客所下的功夫,并为此从产品特征、包装、服务等多方面作研究,以及考虑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企业对用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目标消费者或目标消费市场的需求。产品定位是对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企业产品结合的过程,也即是将市场定位企业化、产品化的工作。所以,产品定位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今后产品的销售能力。

4、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项目开发建设融资的重要依据,特别项目概算指标,它反映了项目建设各个阶段所需的投资量。一个项目按开发流程划分为项目决策阶段、启动阶段、建设阶段、运行及销售阶段,正确评估出各阶段需要支付的费用,对项目的开发能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说,项目决策阶段的费用主要有机会分析费、市场调查分析费、可行性研究费、决策费。启动阶段的费用主要有土地取得费、拆迁赔偿费、居民安置费、项目申报手续费、图纸设计费。建设阶段又可划分为基础施工阶段、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装饰施工阶段,要求通过计算并列表说明各阶段需要支付的工程造价成本。运行及销售阶段的费用主要有销售成本、产品维护成本和财务成本。从各阶段的费用情况来说对开发的影响较大的阶段主要在项目决策阶段、启动阶段、建设阶段,而项目开发能否成功的转折点多数在建设阶段。所以要求对前几个阶段的费用进行统计,结合当地的相关房地产销售政策,根据销售许可的节点,预先评估出销售形势,计算出投资额的最大量及其节点,也就是说在这个节点上累计投资量最大,也就是项目融资的最大需求。决策者如果在这个节点上满足不了这个需求,项目开发就有夭折的可能。

所以说,只有正确的经济评估才有规范的可行性研究,才能“刹住”盲目投资。我国经过近10年的发展,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在一步步走向成熟,房地产市场初期的“暴利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才能避免盲目投资,被市场所接受。

结束语

在房地产项目投资中,经济评估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在项目开发的顺利程度,甚至决定着成败,在项目开发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及时的研究和预估出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才能从容不迫的规避问题或解决问题,促使项目投资建设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马鑫.试论如何加强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J].城市开发.2008(06).

经济建设调研报告篇10

提供了一批决策咨询研究新成果

一、针对关中率先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做大做强关中经济区的对策建议

首先,就加快启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打造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问题,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由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联合有关部门、单位共同举办了首届“大关中发展论坛”,邀请关中―天水经济区15个城市140余名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与会,就关中经济区建设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会后将这些建议整理成《论坛会议纪要》呈报给省委、省政府领导参阅。另一件是提出了《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建成西部大开发的三大战略高地之一》的研究报告,对经济区的范围界定、发展重点、主导产业和争取国家支持的政策以及启动经济区建设需要采取的若干措施等提出了明确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并交由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加以研究。目前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的具体指导下,关中-天水经济区正式规划即将出台。

第二,提出了《强力推进西咸一体化,打造拉动关中经济区发展的火车头》的研究报告。省委书记赵乐际和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均作了批示,交由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今年的省委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三,针对当前渭河污染严重的状况,我们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采取严厉措施,加快渭河污染治理,确保建设西部强省的生态环境》的报告。提出了以严厉问责、加大投入和严格执法为主要内容的八项治渭对策。副省长洪峰批示要求在今年的治渭工作中,认真吸纳所提对策。

二、针对区域发展中的不同地方优势,就有关地区发展主导产业问题提出了论证报告

西安,我们提出了《支持西安市将高新区建设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专题报告,建议省政府采取“强化协调领导、聚集高新资源、建设金融商务区、扩大区域规模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等八条建议。袁纯清省长在报告上批示要求组织统筹研究,“抓住几个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加快西高新发展。今年2月,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

铜川,最近几年建材产业发展快速。我们应铜川市委、市政府的邀请,对该市这项产业进行了专题调查,提出了《把铜川建成我省现代建材工业基地》的报告,建议铜川市紧紧抓住这一新型产业,实施“三个转变”,构筑“四大平台”,做长“五大链条”。省委、省政府四位领导同志对这个报告作了批示,赞成报告提出的思路和对策。袁纯清省长批示“请铜川解放思想,放开眼界,深入调研,做好规划”。常务副省长赵正永批示“请发改委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指导铜川完善规划”。铜川市委、市政府已专门编制了现代建材工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铜川现代建材工业基地建设。

延安,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支柱产业单一,结构矛盾突出。我们提出了延安需及早培育接续产业的研究报告,建议延安及早动手,着力发展“五大接续产业”,尽快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省上主要领导对此作了批示。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批示“这个课题研究报告很有分量,现实性、针对性、操作性很强,很符合延安实际。市委常委会要专题学习研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目前市委已将报告全文印发各县区研究讨论。3月5日市委召开扩大会议对此报告进行了专题讨论,做出了具体部署。

陕南,是我省茶叶和桑蚕丝生产基地,但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落后,发展比较缓慢。我们一批专家深入产区调研,提出了《把茶桑两大产业作为陕南绿色经济突破发展的重点来抓》的报告,引起了省上领导的重视。袁纯清省长、张伟副省长均作了批示。袁省长在批示中要求“省发改委在陕南发展项目支持中加大对茶桑产业的支持力度,主要是支持规模化的基础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如今省发改委已加大了对陕南茶桑的支持力度,实施了一批产业项目。

2007年西安至柞水高速公路通车,引发了始料未及的旅游高潮。针对当时西汉和西康两条高速公路也将相继开通的情况,8月份我们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抓住三条高速公路通车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陕南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研究报告,提出突出陕南山水特色,打造三类旅游产品,建设10个旅游精品项目和4条旅游线路。省委书记赵乐际批示“报告提出的问题及时、重要,请陕南三市认真研究,做好规划、扎实推进,并请有关部门给予关注和支持。”省长袁纯清批示“很有参考价值,请宪民同志组织陕南三市相关部门座谈研讨,形成共识和举措。”副省长赵德全批示“这是一份经过深入调研形成的有情况、有分析、建议对策明确的好报告,请省旅文办、旅游局认真研究,对陕南旅游形成一个指导性文件,必要时一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专门做出部署。”随后,省旅游局迅速成立了陕南旅游产业突破发展指导小组,下发了大力推动陕南旅游业的通知,召开陕南三市旅游局长会议,专题研究了贯彻落实措施。去年商洛旅游收入比上年增长122.08%,汉中第四季度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43.6%,安康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36%。

三、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策略

第一,调查总结了神木县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个县在城乡结构急骤变化中,工业和农业同时发展,工人和农民收入同步提高,城市和乡村面貌同时大变。其主要经验是:县财政富了,把钱集中用在支援发展现代农业上;大型工业企业办多了,着力带动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城镇建设规模扩展了,着力提高吸纳新居民的能力。

第二,提出了《实施六大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报告,建设农村道路、饮水、电网、沼气、信息和村居环境。赵正永、张伟两位副省长批示:“‘六大工程’体现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指示“省发改委研究,进一步完善我省已定的方案”积极加以推进。

第三,提出了建立我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建立新的农村金融体系两份建议。据测算,仅农村基础设施一项,我省就需要投入9000亿至11000亿元。如何筹集这笔巨额资金?我们提出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七条措施和重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四条对策,都是着眼于解决对农村的稳定投入机制问题。这两个报告得到了省上领导的关注,省财政厅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落实。

四、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提出了一批破解发展难题的改革措施

去年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在《确保“十一五”从资本市场筹集一千亿建设资金的主要措施》的报告是,建议大力拓展我省资本市场,尽快改变“四个不到位”的落后状况,抓紧制定企业改制上市规划,敢于拿出一批优势企业率先上市,加大上市公司重组力度,实施扶持政策等措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指示新成立的省金融办公室就此问题作了专题调研和规划,省政府并召开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作了具体部署。

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大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我们深入延长石油集团调查研究,提出了《把延长石油集团打造成我省两个过千亿的首强企业》的报告,建议延长集团在发展方向上实现“四个突破”,在发展重点上强化“五大力度”,在对策上采取“八条措施”,力争在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过千亿、固定资产过千亿”的目标。省委书记赵乐际和省长袁纯清分别作了批示。目前,延长集团正以双过千亿元为目标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上市工作正在加紧筹备。

针对我省产权交易市场多头开办、机构偏多、市场分割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整合省市产权交易市场,力争将我省建成西部地区的产权交易中心》的研究报告,建议通过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承担“六大任务”,实现“五个统一”,更好地为建设西部强省服务。省长袁纯清批示“认真组织研究。”副省长吴登昌批示省国资委“提出实施方案”。在省国资委主导下,去年已进行了初步整合,全省国有产权交易已统一交由西部产权交易所负责。

另外委员们对破解发展难题也提出了一批建议,内容涉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制定支持民营企业上市政策、深化矿产权有偿使用改革、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95岁高龄的特邀咨询委员吴祖垲院士提出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5条建议》,受到朱静芝副省长的重视,称赞“此建议很好,望国资委、科技厅能在我省企业中大力提倡”。

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对我省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重要建议

面对全球能源革命和我国能源转型的新形势,怎样才能走出陕西特色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此,由特邀咨询委员汪应洛院士牵头,组织十多位专家,进行了半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陕西能源开发战略思考》报告,深刻分析了我省能源资源的独特优势与当前开发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及制约因素,提出了坚持“三个统筹”的大能源开发战略,以及推进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兴起、发展循环经济等重大建议。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围绕这一国策,我们提出的《对我省保护耕地和建设用地情况的调查》报告,揭示了我省“耕地保有量减少、土地闲置严重、违规违法用地问题突出、损害农民利益严重”的四大突出问题,提出了九条应对措施。省长袁纯清批示省国土资源厅“该调查报告所提建议针对性强,可根据轻重缓急逐项提出我省保护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政策和办法”,随后省国土资源厅召开专门会议,传达袁省长指示,研究了落实措施,目前正在实施。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了寻求解决出路,我们提出了加快启动“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议,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目前省政府已将这一重大工程列为民生工程之一正式启动,开始建设。

六、着眼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之策

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以下属“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名义,提出了《以农民工回乡创业为突破口,开创我省全民创业的新局面》的报告,得到了6位省级领导的重要批示。袁纯清省长批示要求研究提出“几条有利于推动此项工作的措施”。省政府办公厅为此专门召开会议,向全省发出了《关于认真做好农民工回乡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也将这个报告择要编发,报送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参阅。

还有,我们的《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持我省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的报告,揭示了我省民办教育中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三大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建设的具体措施。主管副省长朱静芝批示“此报告内容翔实丰富,请教育厅研究提出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随后省教育厅提出了《加快我省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呈报省政府,省政府已作为2008年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加以解决。

打赢官司“执行难”,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法院工作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对此,我们经过深入剖析,提出了《破解我省法院“执行难”问题的几点建议》的调研报告。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宋洪武批示省高院在破解执行难中认真吸纳报告意见。省高院院长赵郭海认为报告“既有宏观协调,又有微观指导,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完全符合实际”。由此,去年在省委政法委的强力推动和省法院的艰苦努力下,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清理历年积案工作,清理执结积案11441件,执结率达95.6%。

另外,特邀委员、院士山仑提出的《杨凌示范区应更好地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建议,受到省级两位领导的重视,批示在规划中要加以突出并落实。

七、着眼深厚的文化优势,提出了做大做强我省文化产业的建议

楼观台是老子著讲《道德经》和羽化埋葬之地,是我国祭奠老子的唯一庙宇,是道文化的旅游中心。我们提出了应将楼观台建成我国道文化圣地,建议采取六条重大措施加快楼观台建设。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和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均对此报告作了批示,要求西安市加以研究。西安市已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建设方案。确定以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公司为开发主体,筹资80亿元,在今年内开工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创新型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提出的发展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着重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发展思路、发展重点进行了分析,建议抓好工程,采取六大措施,加以推进。对此,主管副省长作了具体批示,省政府办公厅召集有关部门作了专题研究,随后在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吸收了报告提出的有关建议。

为促进科学发展再谋新策

谋划推动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对策。今年中央提出“两防一紧”的宏观调控方针,这对刚刚驰入快车道的我省经济必将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国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引导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抓紧研究加快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提出平抑物价的有效措施;还要研究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等治本之策。

研究促进我省体制机制创新的新举措。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要以省委部署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先导,下工夫研究推进我省的制度创新问题。重点研究国企改革的体制问题,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突破发展,加快发展我省资本市场,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省管县财”体制,建立民生财政,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研究陕南如何突破发展的新对策。着重从水资源优势的利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北煤南水结合发电和现代材料的发展等方面深入研究,力争以大项目带动,促进陕南突破发展。

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把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来对待,研究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设重点、筹资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研究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研究如何以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农村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城乡综合协调发展的问题。

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主要问题。紧紧围绕扩大创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规范提高民办教育、加强社会管理等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落实惠民政策,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