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推广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9:03

农产品推广计划篇1

根据__农业厅湘农业科字[20__]185号文件精神,我县的__镇__村被列为全省“科教兴村富民计划”示范村。为了全面落实示范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示范村村级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结合长胜村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科教兴村富民计划”,以农业部《关于推进科教兴村的意见》为依据,以省农业厅《科教兴村富民计划实施方案》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基础,以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科技典型示范和技术培训为手段,以创办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撑,以优化品种为先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合理规划,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效益型农业,带动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

二、现状分析

__县是全国粮食主产区,20__、20__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__镇长胜村位于镇北,条件优越,现有耕地1889亩,其中水田1470亩,山地面积6626亩,辖16个村民小组,农户508亩,总人口1913人,将其作为全省“科教兴村富民计划”示范村建设,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1、地理位区优越。该村是__镇的大村,镇政府、综合农贸市场等座落其中,209国道、枝柳铁路穿村而过,北与怀化市相距40公里,南与__市__x镇相距仅4公里。受城市经济、文化辐射带动较大,是我市“一线一圈”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示范区。对周边地区和209国道沿线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2、基础设施较好。村级公路全长3公里,贯通各组;已于1996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220千伏大型电站在该村征地57亩,已开工兴建;水利设施配套齐全,一座库容4.9万方的小一型水库提供充足的生产灌溉和生活用水,灌渠纵横交错,总长达8000多米;通讯比较发达,已安装程控电话62门,移动电话18台;有线电视网较健全,入户率已达85。

3、农业生产结构趋向合理,种养技术比较先进。该村目前已发展高效经济作物1700余亩,其中葡萄1000余亩,草莓400多亩,柑桔300亩。葡萄栽培水平较高,形成了以巨峰葡萄为主,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的格局,采用标准棚架、篱架、无公害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进行精细管理,品质优良,1988年该村生产的葡萄被评为__省名优水果优质奖;草莓广泛采用了塑料大棚配套栽培技术,果品上市早,质量好,价格高。在畜牧水产方面,推广了三元杂交猪、雪峰乌鸡、工程鲤等优良品种。

4、农民科技文化基础较好。该村实有劳力1109人,其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224人,占18.8,初中文化617人,占55.6,小学文化247人,占22.3。通过了扫盲、脱盲达标验收,消除了文盲。全村80以上的劳动力掌握了1-2名实用技术。村里每年还请农业、畜牧等专业技术部门的专家,开展种养实用技术培训6期以上,培训农民300-500人次。由于从学习农村实用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尝到了甜头,农民学文化、钻科技的热情空前高涨。

5、产业化多种经营已有基础。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村在种、养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产品加工、运输、商贸等多种产业。目前,该村有植物油加工厂一家,面粉、面条、米粉加工机械四台,家庭打米厂6家,藕煤厂2家,加工业平产值30多万元。另外,全村拥有手扶拖拉机8台,大中型翻斗工程车4辆,双排座农用车4辆,中巴车2台,三轮栽人摩托车5辆。全村脱产或利用农闲时节从事餐饮业、副食批发零售业、农产品销售等的农民达40多人,年收入200多万元。

总之,__村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有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较为先进的技术基础,有一定的产业化经营经验,为建设“科教兴村富民计划”示范村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该村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强,尤其是农业的发展速度和科技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口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不成规模,农业生产装备现代化水平低,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尚未形成。这些都将通过实施“科教兴村富民计划”加以解决。

三、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该计划,力争到20__年分别完成如下经济目标:

1、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粮经面积比由现在的3:7进一步调整到2:8。加大养殖业发展力度,使其产值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0以上。

2、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根据市场取向大力发展优质品种,粮食作物五年内更换一次品种,以后3-5年更新一次。畜、禽、水产殖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发展贮藏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产品贮藏、加工能力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0以上。

4、劳动者素质有较大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全省先进行列。到20__年,全村要有300名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农业科技示范户达40户以上,农民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率达90以上。农业科技总体水平有大的提高,在种养新品种、新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主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5、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1850元提高到20__年的3700元,确保村级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学文化、用科学、破除迷信的社会风气普遍得到弘扬,成为时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实施重点

“科教兴村富民计划”示范村的建设,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为原则,坚持依靠科技,依靠人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__村农民科技培训基地。计划利用该村提供的场所,投入少量资金,添置部分培训设施如课桌椅、黑板、电视、VCD、光碟等,开辟农民科技培训室。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地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及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该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该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建立优质高效葡萄栽培示范园。计划以该村__x现有450亩葡萄园为基础,对原有巨峰葡萄进行品种改良,逐步引进、发展京亚、红提、高山葡萄等新品种,做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在栽培管理上,推广搭建标准棚架、篱架,推广果实套袋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避雨栽培技术,无核栽培技术等,推广绿色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创立双溪葡萄品牌。

3、建立优质特种水果展示园。计划在该村__x一带利用20亩比较集中且土质较好的稻田,全部改制发展李、桃、枣等特种水果,面向全市及周边地区提品。

4、推广柑桔品种结构改良技术。计划通过五年努力,将该村现有300多亩柑桔,采取高接换种方式,全部改成适销对路的优质柑桔新品种,提高柑桔生产的经济效益。

5、推广粮油作物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新技术。在水稻生产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杂交稻组合,推广旱育抛秧栽培、保优栽培等新技术;在油料作物栽培上,推广以湘杂油系列为主的优质油菜新品种和育苗移栽、科学施硼等,并利用部分高岸田,进行稻田改种玉米示范。

6、推广农作物专用配方肥。在搞好土壤养分测定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推广葡萄专用肥、柑桔专用肥、水稻专用肥、玉米专用肥、蔬菜专用肥等,提高施肥水平和农产品的品质,保护地力。

7、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计划在抓好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在该村大力组织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农作物健身栽培技术。减少灾害损失,增加农民收入。

8、推广畜禽水产新品种及养殖新技术。计划在该村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畜禽,节粮养殖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等,推动畜、禽、水产养殖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牲猪以二元、三元杂交猪优良品种为主,五年内全部进行改良,家禽以雪峰乌鸡为主要品种,开发冬季养鸭,发展地方特产。同时积极推广饲养配套技术,提高出栏率和产肉率。并适度发展种草养畜,培养一批养殖大户。

9、推广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针对该村葡萄、柑桔、草莓面积大,产量多,上市集中等特点,积极引进推广水果贮藏、保鲜、包装新技术,并有计划地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该村农产品的附加值。

10、发展网上农业。计划投入部分资金,配置一台电脑,在市农业局农业信息网站设立双溪网页,向外宣传双溪,推介双溪,农产品销售信息,并快速获取种子、种苗及种养新技术、农民致富新经验等多方面的信息,促进双溪农业发展。

五、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成立__村“科教兴村富民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指导小组。由__农业局局长__x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督促检查各项计划任务的落实,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等;由__x市农业局总农艺师__x同志担任专家技术指导小组组长,技术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2、搞活机制。一是建立“政府引导,大户带动、多方参与”的投资机制,吸引相关涉农企业和农业大户进行投资,创办经济实体,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二是设立“科教兴村富民计划奖”,奖励在实施该计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3、加强科技示范。要在每个重点项目开发中建立科技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通过单项的、综合的科技进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项目实施。

农产品推广计划篇2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农产品推广计划篇3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农产品推广计划篇4

力求体制创新发挥技术优势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我站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确保全县粮油优质高产及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真抓实干,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层层办好示范、以典型示范引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业适用配套增产技术,提高科技含量,着力推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在保障我县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取得的成绩,

1.全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

我县粮油生产在2003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以种子为龙头的配套组装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全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全县粮食总产量56.4万吨,比上年增长7.25%。其中水稻面积45.5万亩、总产24.4万吨、单产536公斤,总产和单产分别比上年增加0.29万吨和12公斤,增长率分别为1.18%和2.29%;玉米种植面积38.3万亩,总产15.04万吨,比上年增2.4万吨,增幅18.94%,平均单产393公斤、比上年增长6.79%;马铃薯面积24.4万亩(其中秋马铃薯21.2万亩、春马铃薯3.2万亩),总产5.7万吨(5∶1折粮)、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幅为8.6%,平均单产234.9公斤(5∶1折粮);红苕面积23.58万亩,总产6.1万吨,较上年增长13%、平均单产257公斤(5∶1折粮);小麦播种面积23.95万亩,比上年减少6.08%、总产3.6吨、比上年减少6.16%、单产149公斤;油菜种植47.37万亩,总产6.45万吨,比上年增加0.12万吨,平均单产135公斤。

2.良种普及率进一步增大、单产稳步提高

2004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5.5万亩,其中杂交水稻推广面积44万亩,除糯谷外基本实现了杂交良种化,全县水稻平均单产536公斤,较去年增长2.29%,其中杂交水稻单产541公斤、比上年增长2.27%;玉米种植面积38.26万亩,平均单产393公斤,比上年增长6.79%,杂交玉米面积36.56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5.6%,杂交玉米的推广率较去年高2.4个百分点,平均单产400公斤,比上年平均单产377公斤增长6.1%;油菜种植面积47.67万亩,单产135公斤,其中双低优质杂交油菜面积47万亩,占油菜面积的98.6%、平均单产136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24.36万亩,平均单产(折粮)234.9公斤,其中脱毒洋芋8.9万亩,占马铃薯面积的36.5%,平均单产247.4公斤。

3.示范点效果明显,带动效应较强。

今年,我站举办水稻、玉米、油菜、洋芋高产栽培及配套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示范带动交应较强。

(1)南白镇青山村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准两优527"百亩连片示范点效果显著。该点示范面积132亩,平均亩产741.9kg,比全县2004年水稻平均亩产531kg增210.9kg,亩增值379.62元。9月27,省委副书记率省农业厅、科技厅、贵州大学、省农科院、遵义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局、市农科所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专家亲临现场验收,当天验收两块稻田平均单产达812kg,参加验收的领导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同时,著名世界水稻专家袁隆平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2)团溪水稻新技术综合示范点取得成效:示范区实际完成面积3017亩,其中核心示范带面积512.3亩。经县农业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项目核心区及一般示范区分上中下三类田块进行测产验收,示范区3017.0亩,平均亩产609.2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512.3亩平均亩产655.6公斤。示范面积和单产指标均圆满完成项目任务。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609.2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655.6公斤,分别较当地常年水稻单产550公斤增产59.2公斤和105.6公斤,增幅达10.8%和19.2%;项目区共增产稻谷178606公斤,以当地稻谷市价1.80元/公斤计,项目区1685户共增加收入32.15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3)龙坪玉米新技术示范点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经验收:项目区平均单产510.9公斤,比计划单产指标450公斤超110.9公斤,比当地农民常年玉米平均单产380公斤增长31.8%,当地农民纷纷要求继续在该村搞示范。示范区实施的超高产栽培示范经全田验收:2亩遵玉8号单产758.3公斤,0.8亩"奥玉3102"单产785公斤,平均亩产765.9公斤。示范区实施的10亩玉米宽厢宽带套作辣椒试验示范研究:玉米平均单产459.5公斤、超计划单产(400公斤/亩)59.5公斤、超14.9%;辣椒平均单产56.3公斤、超计划单产50公斤的12.6%,按当年当地市场价计算、平均亩产值达1131.6元,获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为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

(4)渝黄一号千亩连片示范点:分别在三合、石板、新舟、团溪、乐山等五镇举办了杂交油?quot;渝黄一号"千亩连片示范点,经验收,新舟点平均单产达172.4公斤,其余点单产均在145公斤左右。

(5)马铃薯高产示范:完成5.7万亩,项目区马铃薯平均亩产1438公斤,超计划指标(20%)8.6个百分点。

4.试验示范研究课题的实施,筛选出了一批有推广前景的新品种(组合),探索出了粮油优质高产栽培的配套新技术措施。

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可靠依据,全年共完成10个水稻新品种三次重复区试1组,11个水稻新品种展示一组,3个水稻新品种示范,水稻生态旱育秧(沼渣沼液在水稻上应用)区试2组,水稻抛秧简比试验1组,水稻抛秧1个;玉米品种区试二组共17个品种(组合),宽厢宽带示范点2个;引进花生品种一个进行试种;10个主推杂交油菜品种示范及简比试验,杂交油菜渝黄一号示范点4个。通过新品种试验初步筛选出了一批有推广前景的水稻、玉米新品种(组合),如玉米新品种渝单8号、东单60等;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准两优527、k优2020、冈优2009、q优1号等。

5.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重点农技推广项目任务。

(1)粮食增产工程。我县实施的贵州省粮食增产工程项目-"20万亩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项目"和"26万亩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水稻旱育稀植增产技术项目,实际完成面积22.64万亩,超计划任务13.2%,项目区水稻平均单产612.5公斤,全面完成了项目的各项目标任务。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实际完成面积28.9万亩,超计划任务11.2%,项目区玉米平均单产达416公斤、比计划单产增长23.3%。

(2)完成了贵州省优质稻示范项目1.1468万亩,平均亩产517.6公斤,亩产值1023.64元,比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值955.8元亩增67.84元,增长7.1%,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完成了玉米宽厢宽带示范1.6851万亩,平均亩产值1436.78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结构调整项目-10万亩"遵玉系列"杂交玉米技术应用,实际完成面积11.8万亩,平均单产达510.8公斤;13个镇共办示范点3000亩,平均单产657.7公斤,比计划单产亩增107.7公斤增长19.58%。

(5)完成水稻抛秧及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项目任务2.2354万亩,平均单产552.3公斤,比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增长3.04%,每亩节省劳动力3.5个、折款60元、节省畜力折价50元、增加除草剂投入15元,每亩增收节支达134.34元,项目累计增收节支300.3万元,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6)推广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15.2万亩,平均亩产421公斤,比全县玉米平均亩产393公斤增产7.1%。

(7)完成了"贵州省2003-2004年度100万亩脱毒马铃薯高产示范示范"项目5.7万亩,超计划任务14%,项目区马铃薯平均亩产1438公斤,超计划指标(20%)8.6个百分点,比全县马铃薯平均单产1174.5公斤亩增产263.5公斤,增长22.4%。

二、主要作法和基本经验

1.提高认识、当好参谋、争取领导重视。

全站人员通过不断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领会中央1号文件和各级党委政府政府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精神,提高了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了热爱农技工作的思想,积极深入生产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试验示范结果,及时反馈信息,为领导对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要部署和指导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而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搞好整个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保证。

2.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推广工作效率。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由农业局组织对技术人员技术职称实行评聘分离,竞聘上岗,定岗定位,打破了技术职称的评聘论资排辈和职称终身制的传统,极大地调动了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职工都尽责尽职地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同时,通过竞聘上岗,改变了农推站的人员结构,使业务素质高工作负责的技术干部充实到农推站工作,技术力量明显增强。为了建立健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镇(乡)、村农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县府发〔2004〕34号),在稳定和加强镇(乡)农牧技术队伍的基础上,建立村级农牧技术服务网络,每个配备1-2名农业技术员,负责本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县、镇(乡)、村农技推广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了全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以项目为载体,认真开展新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研究,为大面积推广作好技术储备。

积极争取实施好省、市下达的技术推广项目,,紧紧依靠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结合项目实施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确保各项试验课题数据完整、真实、准确,为大面积推广作好技术储备,促进全县农技推广工作。

4.积极培训、办好示范点、促进大面积生产平衡发展。

全年共开展农技培训1879期,培训农技人员234人次,层层培训农民15.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万份。同时为镇(乡)农技站订《中国农技推广》、《耕作与栽培》40份,以不断提高县、镇(乡)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全县县镇(乡)两级共办各类作物示范点141个,面积4.97万亩,其中县农推站在团溪办水稻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3017亩、在龙坪办玉米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063.2亩、在南白镇办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示范132亩,获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产生了轰动效应,受到各级的好评。

5.做好"四个结合",办好示范样板,推动面上推广。

今年在办新技术示范点工作中,尽力做好"四个结合",即①行政与技术结合,在办示范点时得到县镇村各级党政领导和行政干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县委书记和县长办指挥田,,有力地推动了示范工作;②县、镇、村各级技术推广组织紧密结合;③县级县级各专业技术队伍紧密配合,协同作战;④技术与配套物资结合。通过这一措施,举办新技术示范点得以顺利进行。

6.建立健全农推站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全站技术干部团结奋进。

农产品推广计划篇5

一、推进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有关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精神,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整顿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3、总体目标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先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和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改革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体制

这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我市分三块设置机构,一块为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一块为区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一块为市级示范站。

(一)市级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及编制

1、机构设置

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②市果树工作站

③市蔬菜办公室

④市种子管理站

⑤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站

2、主要职能

(1)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职责:①编制全县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掌握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做好技术情报工作;②调查、总结、推广增产技术经验,引进当地需要的新技术、新品种,经过试验示范,然后普及推广;③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区,建立示范点,运用综合技术,树立高产优质增收样板,做好产、供、储、运和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④开展各学科(包括技术、植保、土肥、农业环保等)的专业调查,规划设计,分析化验,监测预报,综合治理;⑤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宣传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⑥建立健全市、乡、村技术服务网络,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开拓技术市场;⑦受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委托,完成农业行政执法任务,进行市场调查和监督,并提出处罚建议和意见。

(2)市果树工作站的职责:①参与制订市政府果树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②组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开发创新;③组织对全市果树业务队伍的培训,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咨询;④对全市果树推广机构和民办科技组织进行业务指导;⑤开展有关技术质量的监测和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工作。

(3)市蔬菜办公室的职责:①参与制订市政府蔬菜生产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②组织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开发创新;③组织对全市蔬菜业务队伍的培训,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咨询;④对全市蔬菜推广机构和民办科技组织进行业务指导;⑤开展有关技术质量的监测和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工作。

(4)市种子管理站职责: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种子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②负责种子计划、生产、经营和品种及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③核发和管理《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④依法查处违法生产、经营种子的单位或个人;⑤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

(5)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站的职责:①负责宣传贯彻农产品及其投入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②负责对全市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检验;③负责对全市各类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④负责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初审,并组织申报;⑤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委托组织协调对生产基地进行认证;⑥负责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仲裁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⑦组织开展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内外交流;⑧负责对进入我市市场的农产品办理市场准入手续;⑨负责对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3、人员编制

根据省农业厅晋农(推广)发(2008)15号文件关于《种植业基层公益性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测算参考标准》的通告精神,经认真核算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编制应为129人,其中市级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为68人。

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属正科级建制,全额事业单位,编制33人。

②市果树工作站,为股级建制,全额事业单位,编制11人。

③市蔬菜办公室,为股级建制,全额事业单位,编制8人。

④市种子管理站,为股级建制,全额事业单位,编制10人。

⑤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站,属股级建制,全额事业单位,编制6人。

(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机构、职能及编制

1、机构设置

①东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辐射服务东社、南白两个乡镇辖区;

②苏龙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服务苏龙口镇以及原白石乡辖区;

③沿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服务沿沟乡以及原大芳乡辖区;

④崞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辐射服务崞阳镇、大林乡两个乡镇辖区;

⑤中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服务中阳乡辖区;

⑥西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辐射服务西镇乡、大牛店镇两个乡镇辖区;

⑦闫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辐射服务闫庄镇、王家庄乡两个乡镇辖区;

⑧解村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辐射服务解村乡、楼板寨乡两个乡镇辖区;

⑨轩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辐射服务轩岗镇、长梁沟镇、段家堡乡三个乡镇辖区;

⑩新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辐射服务新原乡、子干乡两个乡镇辖区。

2、主要职能

①制定本区域内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和农业技术培训方案,并协助当地政府组织实施;②为当地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依托,并当好参谋和助手;③承担和引进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搞好区域内农业科技园区建设;④发展和扶持农技推广示范户,种植业专业组织;⑤负责本区域内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监测调查和预测预报,对重大疫情和突发性害虫制定预警机制,协助政府实施统防统治;⑥负责本区域内土壤地力、墒情的监测,指导农民科学施肥;⑦负责本区域内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监测,以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的检测;⑧围绕农业标准化,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⑨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提供有效的农业公共信息服务。

3、人员编制

按照“充实基层”、“充实一线”,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区域站和乡镇站)的人数占编制人数的比例不少于60%的要求,区域站和乡镇站编制计划为79人。

目前,乡镇农科站有在职人员83人,按计划编制为79人,超编4人,但从年龄看,有4人将明年退休。所以我们将采取自然减员的方法来达到编制人数,尽量控制人员不超编。

(三)市级示范站机构设置

1、机构设置

①撤销市农作物原种场,成立市农作物试验示范站

②市果树园艺场,成立市果树试验示范站

2、主要职能

①市农作物试验示范站的职责:负责全市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及境外隔离试种等工作,建立新品种示范园区,安排新品种品比试验,筛选主干品种示范推广全市广大农民。

②市果树试验示范站的职责:负责全市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及境外品种的隔离试种等工作。

3、人员编制

①市农作物试验示范站,保留其正科级建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60人。

②市果树试验示范场,属股级建制,差额事业单位,编制15人。

三、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机制

市农业局为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市级示范场的行政主管部门,区域中心站为市农业局的派出机构,其人权、财权、物权从原属乡镇脱离,归入市农业局统一管理,业务工作归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指导。人员的调配、考评、晋升和工作业绩,要按照百分制实行考核,其中市农业局占30%,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占30%,所在乡镇政府占20%,服务区农民占20%。

农产品推广计划篇6

由于发达国家对本国农业普遍采取高关税、高补贴、高保护的政策,中国农产品进入这些市场又往往受到如关税、倾销或食品卫生标准、药物残留等非关税壁垒的阻挡。如何使中国的农产品成功进入国际市场,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大计。

虽然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补贴大大低于其在世贸组织体制下可以使用的数量,但其农业出口却保持了较大规模和持续增长。美国农产品之所以能在全世界畅销,其根本原因是美国的农业政策和强大而完善的出口促销体系。

强大完整的出口促销体系

美国农业部由各类国家股份公司,如农产品信贷公司、联邦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是直接负责农产品出口促销的政府机构,它集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生活管理,以及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于一身,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一体化管理。

农产品信贷公司是隶属于美国农业部的国有企业,负责多项农产品出口市场开拓计划的实施。其资金由美国联邦政府预算中强制支出。同时,农产品信贷公司还肩负着支持农民所得和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重任。

海外农业服务局是农产品出口促销的具体执行部门。在国会授权下,该局有用于农产品出口支持的专项预算资金,依靠世界上最发达的全球性农业信息通报体系,直接制订并组织执行出口促进计划。

美国商务部负责外国农产品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的申诉和投诉,并帮助农产品出口商解决问题。贸易谈判是美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这个任务是由贸易谈判代表和代表助理完成的。

农业协会是美国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中的半官方机构,在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中起着直接的作用。其资金大部分由海外农业服务局直接提供,部分则由私营的农产品企业捐赠,专门帮助美国农产品生产者和食品加工者出口。其只对极少的一些项目收取少量费用。

农产品贸易协会在美国有七十多家,代表美国各州以及不同类别农产品。这些协会由美国的生产商、加工商和出口商代表组成。可以提供有关美国产品的标准、品种、用途和供应商的详细资料。

此外,美国还有上百个农业团体、协会与政府合作,具体承担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它们负责提供全球市场信息,制订生产计划,督促会员使用统一的商标,建立和利用出口价格协调机制,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等。

周密长期的国际市场战略计划

美国现行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具体体现在各项促销计划之中,并均有相关的法案支持。

国际市场拓展计划。为了促进美国农产品销售,美国国会和政府共同制订该计划,主要资助海外的营销和促销活动,直接面向国外最终消费者。它是所有促销计划中涉及产品面和促销方式最广、支持资金最多的一个计划,实施资金为6.5亿美元,占美国农产品营销促销全部资金的56%。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农产品信贷公司将资金拨给经海外农业服务局审定,可参与计划执行的农产品协会。

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为了全面支持有广泛代表性的非盈利性农产品协会或商会,借以开拓新市场,重点扶持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美国政府制订了此计划。该计划在海外农业服务局的指导下,由农产品信贷公司具体负责实施。实施方式也是由农产品信贷公司和非盈利性农产品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以返还偿付的形式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援助。

优质样品计划。该计划始于1999年,主要用于支持美国贸易机构向新兴海外市场的进口商提供少量农产品样品,让潜在客户发现美国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其针对的是商业和制造业而不是直接的消费者,并优先考虑美国农产品市场份额不超过10%的国家。

新兴市场计划。为了保持或扩大美国农产品对国外新兴市场的出口,提高这些国家食品和农业企业体系的效率(包括减少贸易壁垒以及增加投资),美国联邦政府特制订了此计划。该项计划主要是资助技术性项目,不是以终端消费者为目标。如支持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产业评估、环境考察、专门培训等。因此,资助对象是农业或农产品组织、大学、政府农业部门,并优先资助中小农业企业或农业综合企业。

特定农作物技术支持计划。该计划主要支持政府和企业,针对限制或威胁美国农作物出口的卫生、植物检疫和技术壁垒,为出口商提供援助,冲破限制壁垒。支持的产品是除小麦、饲料谷物、含油种子、棉花、大米、花生、糖和烟草之外的所有作物及产品。促销方式是资助研究会、实地调查、病虫害研究、通关前计划等。

出口信贷担保促农产品出口

美国政府启用了一系列金融服务措施,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信用担保计划,强有力地促进美国农产品出口。

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计划。根据美国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2002~2007年,美国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55亿美元,用于农产品短期出口信贷担保和中期出口信贷担保。短期出口信贷担保计划适用于贷款年限不超过三年的私人贷款。中期出口信贷担保计划适用于贷款年限不超过七年的私人贷款。

卖方信用担保计划。该项计划通过鼓励美国出口商给那些得不到普通商品贷款公司的外国进口商付款担保,使美国出口商更容易出口美国农产品。该项计划由海外农业局审查批准,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具体执行。在这项计划下,农产品信贷公司现行的担保比例是出口金额的65%。

设施担保计划。该计划于1997年12月开始实施,对美国出口的资本和服务提供信贷担保,这些出口的资本和服务须用于改善新兴市场农产品贮藏、加工、处理等农业设施。其管理方式与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计划相似。总担保比例为95%,初期还款支付只为15%,还款期限为1~10年,半年本金加利息还款一次。

完整配套的服务设施

美国食品安全体系是灵活而有力的,以科学为依据,明确行业的法律责任,在整个国家形成了一个综合、有效、健全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服务体系,并在法律规章制度下进行质量安全管理。

美国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起核心作用的是科研与教育。针对国际市场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研发体系,是美国农业从生存农作向世界上最具生产效率的农业企业转移的主要力量。美国农业研究项目大部分是由政府资助,其研究成果成为美国农业发展的支柱。近几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一直徘徊在20亿美元左右,约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农业部支持的优先研发项目首先要能够降低农民成本,特别是使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美国的农产品推广将农民和国际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历史上转让和推广技术最广泛和最成功的一个。美国推广组织是由联邦、州和当地机构组成。联邦合作者是农业部,州的合作者是全美100多家农学院、农业实验站和州政府,当地机构是3150个县或当地组织。大学与地方县政府联合组建县级农技推广中心,负责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由大学教授和地方招聘的科技人员组成。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县政府分别承担。除农业推广外,还有直接提升农民素质的各种教育和培训。

温跃宽旅美经济学者

农产品推广计划篇7

一、乡农业发展概况

乡地处洒渔坝子中部,滇字1号工程渔洞水库大坝前,距城区18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人口28598人。全乡国土面积84.57平方公里,耕地17768亩,其中旱地10068亩,水田7700亩,人均耕地0.64亩。辖区内除新河村二半山区外,4个坝区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长期以来种植业收入一直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因此,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我乡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使乡一直成为市、区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乡的传统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因此,乡党委政府认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加农业扶持资金投入,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

二、乡农业种植发展具体规划及扶持资金概算

〈一〉苹果生产

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1、技术培训:计划全乡培训25期,共培训果农4000人次,需要扶持资金5万元。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

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

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四)马铃薯生产

乡常年种植马铃薯9000亩,以玉米套种为主,净种为辅,当前制约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老化,高淀粉品种缺乏,钾肥施用不足,病害发生严重等。对此,近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满足威力淀粉加工厂对高淀粉马铃薯的需求,在市农科所的帮助下,积极从省农科院引进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云薯201、云薯101、ya0.3---7、ya63----6、99---12---2,在本乡新河村试种及推广,今年已扩繁云薯201、ya---0.3---7两品种30亩。因此,全乡马铃薯的发展规划为:扩繁云薯201、ya03----7300亩,每亩补助农户60元,需金费1.8万元,建高规格垄作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每亩补助农户增施钾肥30元,需金费9万元,技术培训费2万元,三项合计共需扶持金费12.8万元。

(五)蔬菜生产

农产品推广计划篇8

2005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大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和投入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要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专项资金以及国有土地出让金中的一定比例资金,搞好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今年计划实施土地整理4万亩,建设标准农田0.8万亩、商品粮基地3.5万亩。加大地力培育,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土地产出水平。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六千”水利工程建设,做好乡村供水、险病水库除险加固、水毁修复、山地水利和堤防建设,搞好渠系配套改造和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今年要争取建成260个村级供水工程,完成24座病险水库保安工程,建设2座小型水库和3万立方米容积的山地水利工程,新增3万亩节水灌溉,整治15公里河道,治理21.8万亩水土流失。加大筹资力度,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改造和路面硬化800公里,并管好已建成的农村公路。三要建立健全农业防灾抗灾体系。加快沙溪、金溪、尤溪等流域防洪设施和县(市)城区防洪堤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洪水预警网络体系,加强抗旱设施建设。发挥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的作用,增强城乡灾害性气候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保证农作物和林业生产安全和高产优质。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和防治,确保免疫密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强森林火灾监控和群众农事用火的疏导,减少火灾发生。四要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强化农科教结合,鼓励和支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到我市从事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切实增强农业和农村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搞好12个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32个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育500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0万户农户,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大农业良种繁育和新技术推广力度,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引进推广工作。继续实施百万农民技术员培训、绿色证书、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巾帼科技致富示范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五要加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绿化造林、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实行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继续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抓好生态农业试点县、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试点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大力推广“猪-沼-果”等农业生态能源建设模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围绕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增加单产和总产、提高粮食品质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粮食安全体系。继续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加大粮食“种子工程”建设力度,推广优质高产抗病粮食品种(组合)及配套栽培技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产量达129万吨。二要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林业要加快“生态建设、森林资源培育、山地综合开发、林产工业集群、新兴产业”五大工程的实施,鼓励青山纸业、永安林业、大亚木业等林业龙头骨干企业延伸开发下游产品和建设原料林基地。畜禽业要重点发展15个万头猪场、20个5千头猪场的规模养殖和一批生猪养殖专业户;建设出栏达百万只的肉鸡基地和25万套种鸡场10个,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增长8%。果茶业要继续加快老果园改造,加大优质水果品种的推广力度,力争全市水果产量增长6%,水果优质率达50%;抓好十大优质生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力争茶叶产量增长10%,优质茶产量占总量的20%左右。食用菌业要大力推广以草代木食用菌,抓好以竹屑取代木屑发展食用菌的试点工作,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力争全市食用菌鲜品产量增长10%。三要突出抓好农业特色产业。继续贯彻“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优化结构”的烟叶工作重点,切实提高烟叶整体生产水平,全市计划种烟45.29万亩,收购烟叶105万担。加快肉牛养殖基地、肉牛种源繁育、牧草种植和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全市计划出栏肉牛5.7万头,种植牧草8万亩,屠宰加工肉牛3万头。加强肉羊种苗基地建设,加大科学养羊培训及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肉羊产业开发,全市计划出栏肉羊21万只。全市计划改造低产竹林28万亩,建设3-5个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实现竹业总产值32.2亿元。加快红豆杉基地建设,计划新植红豆杉1万亩;开发紫杉醇新项目,实现产值8000万元。稳步推进建莲产业基地建设,计划种植5.3万亩,示范推广“建选17号”1.06万亩;加快年产10万吨"闽江源"绿色食品二期工程和年产万吨系列产品项目建设,力争莲业总产值达2.7亿元。四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符合区域布局、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努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不断创新商业银行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方式,解决企业资金紧张问题。积极推行“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新模式,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中介组织,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把订单农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来抓,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提供服务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11个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和20个市级中介组织作用,带动优质肉牛肉羊、粮食、笋竹、建莲、烤烟、水果、茶叶等一批高效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种养规模,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五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标准化进程,继续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扩大绿色、无公害、有机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继续实施“动植物保护”工程,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建设多层次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严防疫情传入和扩散蔓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开展农业生产资料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20个,力争累计达到100个,绿色食品达到20个。六要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巩固和发展农产品综合和专业市场,加快推行农产品连锁、配送、超市、电子商务、交易等现代物流方式。继续推进各类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收集、质量安全检测和场地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化供销社改革,加强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积极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订货会、推介会等经贸活动,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赴省外、境外参加产品展销(博览)会。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品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依法规范和整顿农产品市场秩序,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道路、桥梁通行费,切实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

3、着力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改革创新力度。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原有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不变,给农民的实惠不减,支农的力度不断加大。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完善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执行全面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取消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的政策。强化农业投资管理,对乡村投资和补助项目,实行公开公示制度,通过招投标、资金跟踪监督和项目评估等办法,确保管好用好资金。认真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挪用、克扣农业专项资金,确保各项扶持农业政策落到实处。二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首先,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明晰所有权,落实经营权;开展林权登记发证,发放林权证;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三项任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上半年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同时,积极推进森林资源流转、林权证质押贷款、林木采伐、资源保护、科技服务、林业投融资体制、生态公益林补偿等配套改革,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林权制度。其次,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税费改革配套措施,加大对困难乡镇、村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重视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大力推广清欠还债、核销化债、降息减债、拍卖还债、划转清债等有效办法,逐年化解乡村不良债务。第三,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重视发挥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在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的金融创新产品,加快落实林权证质押以及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第四,要稳步推进水利改革。继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调动农民参加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体制保障。推行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以“卖、股、租、包”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民营经济股份合作办水办电。三要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严格执行涉农税收价格收费“公示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事件“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督查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要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推广“农业155”,整合涉农和科技部门服务网,建立健全集农业实用信息、市场营销、科技示范、资金融通、政务服务五大服务为一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联动网。搞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加强“969155”、“96355”等农业网络服务建设,尽快建立县、乡(镇)、村的社会服务联动网。加强乡镇农技队伍建设,并为每个村配备3名农技员,形成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深化“村会协作”活动,办好现有中介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创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版权所有

4、着力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一要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用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营销和管理,推动工业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以壮大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引进品牌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资产,并从大亚木业、肉牛产业等有影响大项目入手,打破“一县一域”利益格局,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村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率先发展县城区,做大做强做优城区所在镇,不断增强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县域次中心,着力推进5个县域次中心试点工作,使其朝着功能完善、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小城镇方向迈进。搞好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确保小城镇建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三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证、推荐上岗“一条龙”服务试点工作,做好劳务派遣与跟踪服务工作,举办全市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促进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今年全市力争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今年全市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3.5万人。充分挖掘本地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当地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小型加工经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全面清理进城就业不合理收费和限制性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良好环境。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和用工管理,严禁随意清退、限制农民工就业的做法,集中力量解决拖欠和克扣工资、劳动安全、职业病防治等突出问题,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四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竞赛活动为抓手,突出抓好一批能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搞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区外客商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市场,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农业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山海协作,精心组织筹办农业专场招商会、林业专场招商会两场大型农业招商会,广泛开展以项目为纽带的山海经贸协作,着力抓好一批山海协作示范工程骨干项目,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突出抓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规划与建设,大力促进明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有重点地建立一批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创办一批外向型农业实体,形成水煮笋、烤鳗、鲜莲、速冻蔬菜等特色产业。加强农产品出口预警体系建设,主动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五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组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重点帮扶32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31个少数民族村和老区基点村建设,大力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项目开发。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对少数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农户实施异地搬迁。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把国家扶贫信贷资金与发展龙头企业结合起来,搞好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对接。以选派干部到相对后进、薄弱村驻村任职为载体,加大挂钩扶持力度,把更多的人才资源、政策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资源自上而下向贫困乡村倾斜。加大科技扶贫力度,鼓励我市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深入贫困乡村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使每个贫困户掌握1-2门生产技术,提高科技对脱贫致富的贡献率。

农产品推广计划篇9

当前,正值我县春耕大忙季节,xx长一行到我县检查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充分体现了上级部门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狠抓传统支柱产业的提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小区域经济,使全县的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下面就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做个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

20*年,全县春耕生产动手较早,农田地备耕充分,农业及农资部门及早就位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目前,全县大春生产栽种进展十分顺利,截止4月10日,全县完成大春栽种面积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其中:水稻栽插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旱谷播种万亩,同比慢万亩,占计划的%;玉米播种万亩,同比快万亩,占计划的%;薯类栽种万亩,同比万亩;杂粮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豆类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

二、各项农业生产措施落实情况

1、蔗、茶两大传统支柱产业生产情况

(1)高优蔗园建设情况

20*/20*植期,共完成高优蔗园建设面积万亩,占计划万亩的%,其中,秋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冬春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

20*/20*榨季,实际砍蔗面积*万亩,较上一榨季减0*万亩,实现农业产量*万吨,较上一榨季增*万吨,农业产值达*万元,较上一榨季增*万元。工业入榨量为*万吨,较上一榨季增*万吨;入榨蔗平均含糖份和产糖率分别为*和*,较上一榨季明显提高;生产白砂糖*万吨,生产酒精0*万吨,工业产值*万元,实现蔗糖业总产值*万元,较上一榨季增*万元。

(2)茶叶生产情况

20*年,全县茶叶面积累计达*万亩,新建高优生态茶园0*万亩,累计建成高优生态茶园*万亩,茶叶可采摘面积达*万亩,毛茶产量*1吨。农民实现茶叶收入*万元,比上年增*万元,增*。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00*万亩(含农场),其中,2000—20*年建成高优生态茶园*万亩(含0*万亩的无公害茶园),占全县茶园面积的*;老茶园*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今年计划完成万亩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任务,现已完成开挖种植沟万亩,完成计划的%。

2、生物能源完成情况

目前,全县共完成木薯种植亩

3、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调供情况

去年11月至今年4月10日止,共调入两杂种子万公斤,其中,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种子万公斤,玉米群改种万公斤,截止4月10日,共销售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万公斤,群改种万公斤。4月10日止,县供销社、勐省糖业公司、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调进化肥吨,其中,尿素吨、复合肥吨、钙镁磷肥吨、其它肥料吨;农药吨,其中,杀虫剂吨、除草剂吨、杀菌剂吨;农膜吨。农用物资就位早,数量充足,为今年的大春粮食生产提供了物资保障。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

利用农闲时间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冬今春全县共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完成坡改梯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万亩,开挖新田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完成水利排灌沟渠建设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万个,完成土石方开挖工程万立方米。

4、三大粮食作物各项增产措施落实情况

(1)良种种推广情况

截止4月10日,全县共完成良种推广万亩,占计划的%,其中,杂交水稻万亩,占计划的%,水稻中矮杆良种万亩,占计划的%,优质稻完成万亩,占计划的%;玉米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陆稻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

(2)各项配套措施完成情况

①实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项目*万亩,占计划的*;②培育壮秧万亩,完成计划的%;③推广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④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⑤完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占计划的%;⑥推广山区旱粮多元化立体栽培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⑦切实加强对大小春粮经作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工作。共发出病虫简报期份,指导大田防治万亩次,占计划的%。⑧为使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期,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份。

(3)中心样板落实情况

典型引路样板推动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惯用做法,也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以在生产上应用的重要手段。我们选择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群众文化素质高,经济基础好,集中联片的田地块举办样板。据统计,截止4月10日,完成各项中心样板万亩,其中,优质稻示范样板*万亩,杂交玉米示范样板*万亩;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样板*万亩;杂交陆稻示范样板*0*万亩;高寒山区粳型杂交水稻(鄂粳杂)示范样板*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万亩;旱地立体栽培示范样板*万亩;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样板*万亩。

5、小区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完成情况

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开发具有佤山品牌的地方名、特、优、稀农产品,目前为止,全县共推广无公害蔬菜0*0*万亩,小区域经济*万亩,其中:香红辣*万亩,香红蒜*万亩,黑葵花*万亩,土烟*万亩,草果*万亩,香芋*万亩,芝麻、苏子等*0*万亩;开发花椒、核桃、木瓜等经济林果*万亩,使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值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6、新品种、新农药的试验示范情况

今年根据我县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在去年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对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高产性等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共计亩。其中,杂交稻品种个,杂交玉米品种个,以期通过良种试验种植。带动全县良种种植面积。

7、农资市场清查整治情况

为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保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我局共组织开展赶科普街*次,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次,食品安全宣传*次,整顿农资市场*个,检查农资门市*个。对农资经营大户进行农药标签抽查*个,农业系统内部自检自查*次,均未查到不合格的化肥、农药流入我县。查处假种子案件*起,使我县的农资市场质量得到保证,避免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我县*的土地面积是山区,交通不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的救灾、防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弱,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自然农业的现状。

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大春生产形式严峻。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群众的生产费用增加。加之财政困难,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措施不够力,群众的购买力弱,三大作物生产缺肥现象突出,特别是山区玉米更为严重。此外,在病虫害防治上也因缺钱,不能及时施药预防。

三是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由于缺乏农技推广经费,各项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均因经费不足而难以开展,农业技术全面普及的难度越来越大,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新机具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

四是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由于农业系统内部执法部门多,局上又无专门的执法协调机构和人员,涉农法律法规宣传落实不够到位,广大农民不知法不懂法,出现了法盲的误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要取得我县20*年农业工作新突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调动,农产品市场价格拉动,各项工作推动的有利时机,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竟争力,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好“十一五”期间我县“*”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及工作基础,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及农业技术普及率,确保粮食丰产。

结合实际,加强水稻新品种引试推广,促进坝区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山区粳稻良种的利用率;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我县玉米良种实行补贴的时机,合理布局不同海拔高度的玉米品种结构,特别要做好适宜东部高海拔地区,和西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杂交玉米良种的引种推广工作,在水稻、玉米良种利用上取得更大突破。以项目为载体,抓示范样板建设,带动面上技术推广,认真组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配套落实优质高产良种、培育壮秧、规范化栽培、水稻多样性抗病混栽、陆稻立体栽培、玉米立体栽培、平衡施肥、蓄留再生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技配套措施。要正确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农业结构调整理解为“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玉米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资补贴工作,加大宣传落实力度,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应用良种的积极性。

(二)围绕农业资源和特色立县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我县农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竟争力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当务之急是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橡胶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培植木薯、核桃新兴产业。

一是夯实基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甘蔗、茶叶、橡胶经济水平。要加强蔗区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产高糖甘蔗品种,实现原料蔗生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目标,提高蔗糖业竞争力;要持续大干高优茶园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整合茶叶品牌,加强宣传和市场开拓,尽快产生品牌和规模效应,极积开发茶叶新品种,做到名优茶和大众茶同时抓;要抓住天然橡胶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条件,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做好橡胶种苗培育,中小苗管理,割胶技术培训,胶林管理和更新工作。

二是稳步推进木薯、核桃新兴产业的培育。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品种对路既要适合自然条件,又要适应经济、社会等条件因素,高标准种植,加强管理,良种良法配套,确保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县仅有勐省糖厂可以称得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十分低下,农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带动力弱,在结构调整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要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对现有企业通过重组和联合,加强资源整合,为其争取配套项目,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落实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它们引进资金、技术、人材,建设原料基地,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要引导、扶持、壮大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等农村中介组织,使它们成为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有效纽带,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我服务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要积极培育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把培育好、利用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有力武器,不断总结并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技术培训、项目扶持上给予倾斜,增加其发展后劲,使他们在先富起来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四)抓好示范亮点,推动整体工作。

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业务特点,围绕全县*个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试验示范,抓工作典型,所选择的典型不求多,只求精,要在新、奇、特上下功夫,要有新内容,新特色,新看点,示范作用要强,推广价值要高。在办样板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实施方案、有工作措施、有责任人,要自始至终加强管理,达到种植规范,管理科学,记载详细,数据完整,说服力强,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大农村国债沼气建设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农村沼气建设,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保持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落脚点,要把建好沼气池作为一场硬战来打,在布局上要做到集中布局,科学规划,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精心组织实施,杜绝或减少病、废池,提高建池质量,同时要加大农村能源技术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沼气池建设、管理专业队伍。

(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省、市两级的充分肯定,为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劳动力转移的档次水平不高,劳务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甚至由于输出的男女比例不平衡,还导致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因此,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输出和转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要在输出的档次上下功夫,着力打响劳务经济“佤族歌舞”这一品牌,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七)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20*年我县农业项目的争取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上级支持的立项资金达*万元,其中拨付到位的项目资金达*万元,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随着国家新

农村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农业项目争取的一个有利时机,我们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广泛收集信息,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在我县立项实施。一是在建的农村国债沼气项目,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力配合,确保力量,确保任务完成,确保项目顺利验收;二是项目的争取,要多看、多听,广泛收集项目信息,充实完善项目库,各股、室、中心、站、校要及时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尽快确定自己的申报项目,并加紧编写项目材料。

(八)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方针和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坚决遏制涉及农民负担的重大事件、恶性案件的发生,防止农民负担出现新的反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认真解决和调处各种土地纠纷和矛盾,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三要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加强集体财务审计监督,要根据村级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制度,对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村应重点加强监管,尽量减少村级财务管理方面的矛盾;

三要严把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关,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开展农资打假活动,打击坑农害农行为;

农产品推广计划篇10

当前,正值我县春耕大忙季节,xx长一行到我县检查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充分体现了上级部门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狠抓传统支柱产业的提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小区域经济,使全县的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下面就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做个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

*年,全县春耕生产动手较早,农田地备耕充分,农业及农资部门及早就位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目前,全县大春生产栽种进展十分顺利,截止4月10日,全县完成大春栽种面积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其中:水稻栽插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旱谷播种万亩,同比慢万亩,占计划的%;玉米播种万亩,同比快万亩,占计划的%;薯类栽种万亩,同比万亩;杂粮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豆类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

二、各项农业生产措施落实情况

1、蔗、茶两大传统支柱产业生产情况

(1)高优蔗园建设情况

*/*植期,共完成高优蔗园建设面积万亩,占计划万亩的%,其中,秋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冬春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

2005/*榨季,实际砍蔗面积*万亩,较上一榨季减0*万亩,实现农业产量*万吨,较上一榨季增*万吨,农业产值达*万元,较上一榨季增*万元。工业入榨量为*万吨,较上一榨季增*万吨;入榨蔗平均含糖份和产糖率分别为*和*,较上一榨季明显提高;生产白砂糖*万吨,生产酒精0*万吨,工业产值*万元,实现蔗糖业总产值*万元,较上一榨季增*万元。

(2)茶叶生产情况

*年,全县茶叶面积累计达*万亩,新建高优生态茶园0*万亩,累计建成高优生态茶园*万亩,茶叶可采摘面积达*万亩,毛茶产量*1吨。农民实现茶叶收入*万元,比上年增*万元,增*。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00*万亩(含农场),其中,2000—*年建成高优生态茶园*万亩(含0*万亩的无公害茶园),占全县茶园面积的*;老茶园*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今年计划完成万亩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任务,现已完成开挖种植沟万亩,完成计划的%。

2、生物能源完成情况

目前,全县共完成木薯种植亩

3、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调供情况

去年11月至今年4月10日止,共调入两杂种子万公斤,其中,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种子万公斤,玉米群改种万公斤,截止4月10日,共销售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万公斤,群改种万公斤。

4月10日止,县供销社、勐省糖业公司、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调进化肥吨,其中,尿素吨、复合肥吨、钙镁磷肥吨、其它肥料吨;农药吨,其中,杀虫剂吨、除草剂吨、杀菌剂吨;农膜吨。农用物资就位早,数量充足,为今年的大春粮食生产提供了物资保障。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

利用农闲时间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冬今春全县共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完成坡改梯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万亩,开挖新田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完成水利排灌沟渠建设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万个,完成土石方开挖工程万立方米。

4、三大粮食作物各项增产措施落实情况

(1)良种种推广情况

截止4月10日,全县共完成良种推广万亩,占计划的%,其中,杂交水稻万亩,占计划的%,水稻中矮杆良种万亩,占计划的%,优质稻完成万亩,占计划的%;玉米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陆稻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

(2)各项配套措施完成情况

①实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项目*万亩,占计划的*;②培育壮秧万亩,完成计划的%;③推广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④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⑤完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占计划的%;⑥推广山区旱粮多元化立体栽培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⑦切实加强对大小春粮经作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工作。共发出病虫简报期份,指导大田防治万亩次,占计划的%。⑧为使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期,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份。

(3)中心样板落实情况

典型引路样板推动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惯用做法,也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以在生产上应用的重要手段。我们选择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群众文化素质高,经济基础好,集中联片的田地块举办样板。据统计,截止4月10日,完成各项中心样板万亩,其中,优质稻示范样板*万亩,杂交玉米示范样板*万亩;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样板*万亩;杂交陆稻示范样板*0*万亩;高寒山区粳型杂交水稻(鄂粳杂)示范样板*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万亩;旱地立体栽培示范样板*万亩;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样板*万亩。

5、小区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完成情况

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开发具有佤山品牌的地方名、特、优、稀农产品,目前为止,全县共推广无公害蔬菜0*0*万亩,小区域经济*万亩,其中:香红辣*万亩,香红蒜*万亩,黑葵花*万亩,土烟*万亩,草果*万亩,香芋*万亩,芝麻、苏子等*0*万亩;开发花椒、核桃、木瓜等经济林果*万亩,使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值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6、新品种、新农药的试验示范情况

今年根据我县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在去年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对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高产性等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共计亩。其中,杂交稻品种个,杂交玉米品种个,以期通过良种试验种植。带动全县良种种植面积。

7、农资市场清查整治情况

为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保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我局共组织开展赶科普街*次,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次,食品安全宣传*次,整顿农资市场*个,检查农资门市*个。对农资经营大户进行农药标签抽查*个,农业系统内部自检自查*次,均未查到不合格的化肥、农药流入我县。查处假种子案件*起,使我县的农资市场质量得到保证,避免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我县*的土地面积是山区,交通不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的救灾、防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弱,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自然农业的现状。

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大春生产形式严峻。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群众的生产费用增加。加之财政困难,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措施不够力,群众的购买力弱,三大作物生产缺肥现象突出,特别是山区玉米更为严重。此外,在病虫害防治上也因缺钱,不能及时施药预防。

三是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由于缺乏农技推广经费,各项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均因经费不足而难以开展,农业技术全面普及的难度越来越大,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新机具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

四是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由于农业系统内部执法部门多,局上又无专门的执法协调机构和人员,涉农法律法规宣传落实不够到位,广大农民不知法不懂法,出现了法盲的误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要取得我县*年农业工作新突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调动,农产品市场价格拉动,各项工作推动的有利时机,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竟争力,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好“十一五”期间我县“*”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及工作基础,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及农业技术普及率,确保粮食丰产。

结合实际,加强水稻新品种引试推广,促进坝区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山区粳稻良种的利用率;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我县玉米良种实行补贴的时机,合理布局不同海拔高度的玉米品种结构,特别要做好适宜东部高海拔地区,和西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杂交玉米良种的引种推广工作,在水稻、玉米良种利用上取得更大突破。以项目为载体,抓示范样板建设,带动面上技术推广,认真组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配套落实优质高产良种、培育壮秧、规范化栽培、水稻多样性抗病混栽、陆稻立体栽培、玉米立体栽培、平衡施肥、蓄留再生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技配套措施。

要正确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农业结构调整理解为“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玉米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资补贴工作,加大宣传落实力度,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应用良种的积极性。

(二)围绕农业资源和特色立县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我县农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竟争力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当务之急是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橡胶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培植木薯、核桃新兴产业。

一是夯实基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甘蔗、茶叶、橡胶经济水平。要加强蔗区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产高糖甘蔗品种,实现原料蔗生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目标,提高蔗糖业竞争力;要持续大干高优茶园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整合茶叶品牌,加强宣传和市场开拓,尽快产生品牌和规模效应,极积开发茶叶新品种,做到名优茶和大众茶同时抓;要抓住天然橡胶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条件,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做好橡胶种苗培育,中小苗管理,割胶技术培训,胶林管理和更新工作。

二是稳步推进木薯、核桃新兴产业的培育。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品种对路既要适合自然条件,又要适应经济、社会等条件因素,高标准种植,加强管理,良种良法配套,确保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县仅有勐省糖厂可以称得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十分低下,农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带动力弱,在结构调整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要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对现有企业通过重组和联合,加强资源整合,为其争取配套项目,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落实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它们引进资金、技术、人材,建设原料基地,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要引导、扶持、壮大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等农村中介组织,使它们成为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有效纽带,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我服务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要积极培育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把培育好、利用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有力武器,不断总结并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技术培训、项目扶持上给予倾斜,增加其发展后劲,使他们在先富起来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四)抓好示范亮点,推动整体工作。

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业务特点,围绕全县*个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试验示范,抓工作典型,所选择的典型不求多,只求精,要在新、奇、特上下功夫,要有新内容,新特色,新看点,示范作用要强,推广价值要高。

在办样板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实施方案、有工作措施、有责任人,要自始至终加强管理,达到种植规范,管理科学,记载详细,数据完整,说服力强,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大农村国债沼气建设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农村沼气建设,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保持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落脚点,要把建好沼气池作为一场硬战来打,在布局上要做到集中布局,科学规划,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精心组织实施,杜绝或减少病、废池,提高建池质量,同时要加大农村能源技术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沼气池建设、管理专业队伍。

(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省、市两级的充分肯定,为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劳动力转移的档次水平不高,劳务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甚至由于输出的男女比例不平衡,还导致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因此,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输出和转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要在输出的档次上下功夫,着力打响劳务经济“佤族歌舞”这一品牌,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七)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年我县农业项目的争取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上级支持的立项资金达*万元,其中拨付到位的项目资金达*万元,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农业项目争取的一个有利时机,我们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广泛收集信息,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在我县立项实施。一是在建的农村国债沼气项目,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力配合,确保力量,确保任务完成,确保项目顺利验收;二是项目的争取,要多看、多听,广泛收集项目信息,充实完善项目库,各股、室、中心、站、校要及时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尽快确定自己的申报项目,并加紧编写项目材料。

(八)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方针和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坚决遏制涉及农民负担的重大事件、恶性案件的发生,防止农民负担出现新的反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认真解决和调处各种土地纠纷和矛盾,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三要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加强集体财务审计监督,要根据村级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制度,对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村应重点加强监管,尽量减少村级财务管理方面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