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0:05

市场分析规划篇1

关键词:城市市政广场;规划设计;新理念;研究

文章通过阐述城市市政广场的定义与分类,探讨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同时,分析我国市政广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归纳总结出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即人性化理念、生态化理念、景观特色化理念、功能特色化理念等等。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黄石市人民广场的改造与更新设计,总结该市政广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来指导该市政广场改造和更新设计。

1研究背景

在人类所创造的无数优秀文化成果中,城市也许是人类自身接触最密切、最频繁的成果。城市中的市政广场作为城市形象的代表,被喻为“城市的客厅”,已经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在城市建设与市民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市政广场在提高原有场地空间质量及城市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感觉和印象,甚至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与行为模式。

当前我国的市政广场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如广场尺度过大,场所感不强;缺乏人文关怀,对人的心理、行为研究有所欠缺;广场景观缺乏个性,地方特色缺失;广场绿化效果不佳,生态效益较差等。究其原因,还在于规划设计理念问题,没有准确把握现代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因此,通过分析研究现代市政广场的规划设计理念,从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出发进行规划设计,为现代市政广场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这也就是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之所在。

2城市广场概述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狭义的城市概念是指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和城市空间的总和,即城市是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组体。从文化角度上说,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集中场所,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聚居形式,它综合地反映着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水平。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与城市相同的历史。古今中外,关于广场的定义众说不一。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识的作为活动焦点。它应具有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城市规划》一书中则把广场定义为“城市广场即为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公共空间”。

今天,城市广场广泛存在于城市空间的各个层面,其形态与类型已远远超出传统的模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来分分类,大致可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娱乐广场、建筑物附属广场等。按城市广场的平面组合方式分类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类。

3我国市政广场现状与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设施条件得以普遍改进,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已成大势所趋。于是,全国兴起了建设城市市政广场的热潮。从城市领导到普通市民,对此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市政广场热”已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但是在这股热潮中我们发现我国的市政广场建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3.1尺度过大,空间围合感不强

目前,国内地县一级城市的市政广场,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过广场的尺度,导致尺度过大,并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

3.2广场景观缺乏个性

不少城市在建设市政广场时,不考虑城市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色,盲目攀比,一味模仿,使景观设计趋于雷同,成功之作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决策人或业主常把现成的作品作为范本,重“榜样”、不重创新,功能单一,设施简单,违背了城市环境建设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3.3广场绿化问题不少

近年来,由于缺乏对人的行为、环境本身、广场生态等问题的考虑,我国的市政广场绿化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以大草坪为主的现象,例如大连星海广场。

3.4地方传统文化缺失

目前一些市政广场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成功的广场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规划根据,使得市政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地方特色。

3.5交通与广场的关系处理不善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位于道路交叉口的市政广场而言的。这种类型的市政广场对交通干扰严重,且忽视步行化问题,其复杂的路网结构及混乱的车流、人流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压力,让游人缺乏起码的安全感,难以产生愉悦、亲切的感受。武汉的洪山广场就是其中一个的典型例子。

4我国市政广场规划设计新理念

4.1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在今天,提倡“以人为本”是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地位的重新认识和觉醒,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与飞跃。现代市政广场是实现人们交往、休息、娱乐、观赏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开放空间,其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要特别注重人在市政广场上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创作出不同性质、功能、规模、各具特色的市政广场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阶层、职业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4.2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的生态化理念

城市生态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市政广场布局中应着意于全面安排园林绿地的内部构成与种植结构,力求提高植物覆盖率;注重体现生物多样性原则,扩大植物种类选择的范围;并对一些植物的抗污能力进行研究,以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水资源缺乏和蒸发量大的城市则应尽可能减少消耗型的水景,尽量利用地形,采用自然水景。

4.3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的景观特色化理念

每个城市都有其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在我国现代市政广场建设中,除要借鉴国外市政广场建设的优秀经验外,更应立足本国文化和实际情况有所创新。在设计中,应该充分尊重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城市特有的空间形态、结构特征,努力创造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市政广场。

4.4市政广场的功能多样化理念

随着市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市政广场的功能要求也相应提高。广场应该适应不同群体对公共活动场所的要求,特别是市政广场和综合性广场更是要求能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提供多项活动支持。

5案例分析:黄石市人民广场的改造与更新设计

5.1人民广场的区位和概况

黄石市人民广场(图1)位于黄石市团城山开发区核心地段。广场北靠杭州东路,与市政府、市委、新人大政协办公楼为邻;西临桂林南路,与中国银行、人民银行等相邻。广场总面积约为14.84hm2:其中水面1.73hm2,山体面积1.3hm2,硬质地面和游路面积3.44hm2,绿地面积8.37hm2。

5.2人民广场改造与更新的背景分析

在黄石市创建部级园林城市的大背景下,人民广场的改造和更新便成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在人民广场增加广场绿量、完善广场使用功能、提高广场生态功能以及突显广场人文特色,不仅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需要,而且更是广场自建成以来广大市民的呼声。

5.3人民广场现状分析

黄石市人民广场前期规划布局合理,基础硬件设施的施工水平较高,达到了设计预期效果。广场南侧小山的原生态林植被保存完好,生态效益较高,成为广场完美的背景天际线。部分高大乔木移栽后逐渐显现出其景观效应。

与此同时,人民广场在以下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

(1)广场空间过度开敞,绿地草坪比例过大。

(2)广场绿地缺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的植物景观空间,影响了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

(3)广场北面绿地的乔、灌木稀少,极大地影响了广场的生态效益。

(4)广场景观特色不鲜明,对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不够,未能突出本土传统文化特色。

(5)广场植物品种多以常绿树种为主,缺少植物四时的季相色彩变化。

5.4人民广场改造与更新设计目标

人民广场改造与更新设计设计的目标为:

(1)创造恢弘大气、又具人性化尺度的“都市绿色客厅”。

(2)塑造一个具有亲和力和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休闲生态空间形态。

(3)展示黄石历史文化以及改革开放成就。

(4)塑造一个既能够体现黄石地方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空间环境。

(5)成为能够体现植物季相变化、调节区域小气候的,生态功能健全的城市“绿色皇冠”上的明珠。

5.5人民广场的改造与更新构想

5.5.1广场功能分区的细化和完善。这次改造与更新设计将广场的功能分区细化(图2)为以下几个部分。

(1)中心活动区。以广场雕塑为中心的硬质铺装场地,在保持原有硬化场地不变的前提下增添移动式种植容器,发挥其可移动的优点,根据广场不同活动的需要,分隔出各种不同的空间围合的形式。

(2)生态林荫区。位于广场北面、临杭州路的两块绿地。作为广场主入口侧绿地,由于现状乔、灌较少,缺乏广场入口的屏障效果。改造与更新设计沿游路种植高大乔木合理搭配灌木、地被植物,增强绿地的生态效益。

(3)阳光草坪区。位于广场东南角。本次设计除了增加一定量的乔、灌以及地被植物外,还特意将这块区域划分,组合成人们可进入的草坪区域。允许市民进入草坪区并开展活动、游憩,以增添广场绿地的生气和活力。

(4)小山探幽区。即位于广场西南角的原生态自然山林,现仅用几条登山小路组织游览线路。本次设计在山体的合适区域布置亭、台等园林建筑,补充大量的休闲坐椅,使其成为市民寻幽揽胜的天然氧吧。

(5)滨水休闲区。位于广场东面,有人工湖与磁湖相连。原设计有茶室和浮雕墙,但由于缺少休闲设施,缺乏人气。本次设计在此区域增添商业元素和音乐露天茶座、水吧等,为此区域聚集人气。

5.5.2广场绿地生态植物群落的补充与丰富。人民广场现有绿地的乔、灌木稀少,绿地缺乏层次,生态效益较差(图2)。本次规划以大规格乡土植物为主,以观赏花木与遮荫乔木的季相变化相结合,形成以常绿植物为基调的绿化空间、层次变化的乔灌草复合植物群落栽植,季相变化的色彩设计。结合引进优良品种、特色品种,科学合理配置开花地被和花木,构成植物品种多样、群落结构多层、景观空间多变、季相鲜明的绿色景观(图4),营造优美宜人、富有个性的植物群落景观,完善广场的生态、游览、观赏功能。

人民广场所需增加的乔木量,按照疏林草地每100m2栽植3株乔木的密度测算,广场8.37hm2的绿地应栽植乔木约为2500余株。现有乔木约1000株,此次规划共增加胸径20cm乔木树种15种计950余株,小乔木570余株大灌木及球型植物870余株、花灌木及观花地被13000m2,石头桩景12处。

5.5.3地方人文精神的弘扬和体现。

黄石作为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城市,无论是其作为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冶炼基地之一的铜绿山古矿遗址,还是其近代以钢铁冶炼为龙头的金属冶炼加工业,无不体现黄石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金属冶炼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人民广场的中心雕塑“过去与未来”正是采用青铜器和现代工业的一些抽象符号来体现地域独特的文化背景。本次设计将广场与人工湖之间自然落差的挡土墙改造为浮雕墙,以成组浮雕的形式展现冶炼业从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现代工业的转变历程,增强广场的人文、教育、游览的功能。同时,在绿地中增加青铜器抽象符号的坐凳(图5),以及刻有黄石本地文化名人诗词的景石,使广场增添厚重的本土文化底蕴。

6结语

现代市政广场的价值和功能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多样化,从而对市政广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对市政广场规划设计理念和实例的探讨与分析,对设计建造成功的市政广场总结出如下优点与特色:符合城市规划要求,选址合理,通达方便,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规模适当,尺度宜人,不求最大,只求最佳;适应市民对公共活动场所的人性化需求,具有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景观生态化是广场发展的重点方向;具有反映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文化内涵,个性鲜明,景观艺术创作精良,元素构成得当。

事实上,市政广场建设只要切合实际,抓住了市政广场的发展趋势,方法正确,思路合理,“市政广场热”再“热”一些亦未尝不可。当然,这需要领导者、设计者、建设者以及使用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王珂,夏建,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建国编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市场分析规划篇2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分析;系统规划;人性化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日益关注城市形象的营建,特别是公共空间的建设。近几年杭州充分利用城市绿地、水体等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历史古迹、文化传统等人文积淀,新建了一系列城市广场。这些城市广场的建成,创造了崭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改变了城市面貌,并给城市生活注入了活力。然而,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杭州城市广场分布缺少连续性,并且缺少有特色广场,分析杭州城市广场景观特征并有针对的提出规划对策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杭州城市广场的景观特征分析

(一)市民化

在杭州改建、新建的城市广场中,我们看到城市公共空间中传统的内向封闭形态的摒弃,隐含政治意义的消失,城市广场市民化的凸显。位于延安南路的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原址为杭城50年代标志性建筑。2002年迁建至环城西路后,一改原有封闭、严肃、内向的议政建筑的形象,并结合广场的设计体现出具有亲切感、市民化的景观意象。在主体建筑周边的城市开敞空间上,分别设置了礼仪广场、市民广场、文化广场,多种景观元素的塑造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供集会、休憩、交流的城市开敞空间。

(二)结构复杂化、空间立体化

随着杭州城的发展,城市广场空间与城市建筑、交通的接纳、渗透,拓展了广场的空间形态,也创造了整体性的、富有张力的城市空间景观。如近年建成的西城广场、庆春广场就是城市广场结构复杂化、空间立体化的典型。

如庆春广场分为中心广场、市民广场、下沉式广场和生态广场等四大功能区块。中心广场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有一组大型音乐喷泉。市民广场建有休闲长廊,适宜市民晨练、散步。下沉式广场建有200平方米的露天舞台。广场地下建有杭州市的首个大型地下商场,是目前杭州城区档次较高、功能较全的开放式广场。

(三)文化性、休闲性

以吴山广场为例,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的休闲文化定位。吴山广场倚山而建,顺山势层层迭高,利用地形自由展开。立体化的空间构成使人感受到步移景异,景观构成具有层次性、吸引力。吴山广场的设计中,还利用了“水”这一景观元素。九口古井组成的中心广场上设置了涌泉和旱喷,其东侧设有跌水和露天舞台,西侧则有天鹅嬉水雕塑与水幕。

在广场景观细部塑造中,还通过景观要素传达杭州的历史文化,中心暗喷广场周边的地灯设计,利用简洁抽象的手法传达了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形态。广场东部弧形断墙上细部装饰纹样采用了龙的图案。

三杭州城市广场规划存在问题

(一)广场设计缺少人性化

在杭州一些广场的景观塑造中由于缺少人性化的设计制约了广场作为城市重要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有的广场表现为单一匀质的空间形态,没有空间的二次组织,难以承担复杂多样的功能活动;有的广场绿量不足、公共设施匾乏、缺少可停留空间;还有的广场景观塑造注重自我展示的视觉效果,忽视了人的感受与体验,积极空间匾乏,广场空间缺少向心力。

(二)城市广场缺乏系统规划。

杭州的城市广缺少一个科学的、有效的控制,城市广场在整体上缺少系统性、在结构上缺少层次性、在分布上缺少连续性。现有广场分布比较集中,主要聚集在主城区的湖滨及武林广场地区。杭州主城的五大城区,除了江干区新建的庆春广场、拱墅区在建的运河广场,其它城区都没有形成明确的区级中心广场。

(三)广场与城市未能有机融合。

一些广场与城市道路、绿化等公共空间割裂,或者没有与其周边的限定性建筑有机联系与融合,因此广场无法对其所在区域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更无从提升区域景观品质;广场成为道路尽端、道路交叉点的“孤岛”;广场和城市建筑在结构上彼此孤立,缺少互相穿插、有机联系,没有有机延续建筑空间,广场也由此缺少活力。

四.杭州城市广场规划对策

(一)城市广场景观系统规划

在城市新、旧两个中心区,建设、改造市级中心广场,在新的中心广场建设中,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整体设计”概念塑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旧的城市中心指主城区的湖滨及武林广场地区,建设的重点主要在于对武林广场、少年宫广场的规划改造,以及其它城市节点的塑造,提高区域景观连接度。

对杭州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3个城市副中心广场的区位、规模进行定位,促进城市副中心的形成。

在各个城区中心区块,建设富有特色的区级广场。杭州主城区拱墅区的拱宸桥被誉为古运河第一桥。在新建的拱墅区区级广场—运河广场的景观塑造中,突出体现该区块的运河文化。

(二)主题鲜明的地域景观规划

主题鲜明是指通过整合建筑、水体、绿地、铺装、标志物等等景观构成要素,赋予这个特定地域的广场以鲜明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由此塑造富有特色、充满魅力的的广场景观,如商业广场、水景广场、雕塑广场等等。

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含义,既指有形的城市自然特色,也包括无形的城市人文特色。杭州自然景观优越,不仅有秀美的西湖、连绵怀抱的群山,更有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蜿蜒穿越城市,可谓得天独厚。突出城市广场地域特色,不仅指要遵循生态规律、保护杭州当地的自然要素、强化地理特征,适应当地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还要挖掘、保持、延续城市的民族、风俗、历史、建筑等文化特色。

塑造城市广场景观,不仅是在塑造城市有形的物质空间,更是在塑造城市无形的精神文化意蕴。在国内城市个性研究中,杭州被认为是最女性化的城市。在杭州广场的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传承地方历史文脉、与自然要素相和谐、体现宛若江南女子般的精致,同时要构思城市广场整体发展远景、展现大气开放的气魄,传达城市人文精神。因此,重视城市自然和历史环境的融合,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现,是体现杭州广场地域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

(三)人性化的城市广场景观规划

在广场景观塑造中,要重视人在广场中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充分体现出对使用主体的关怀、尊重,从而创造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理想空间。如:在广场系统化的总体规划中,要考虑各个广场的服务半径、人的步行距离,合理布局不同规模层次的广场;处理好广场空间与城市道路的交通关系,将城市广场的步行系统纳入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体系,架构合理的步行体系,保证人的安全,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在广场设计中,通过多种软、硬质景观的塑造,以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实现广场的“可留性”;在广场设计中可以通过运用地形、绿化、铺地等不同景观要素,构筑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封闭及开敞程度的空间,从而满足对人们多样化行为需求的“行为支持”。通过历史人文景观的塑造,丰富广场文化内涵,强化广场空间作为社会向心空间在公众中心的“场所精神”。广场上环境艺术小品的尺度要符合人的生活尺度。人的尺度体现了对人日常生活经验的关怀,使人产生亲切感。

结语

城市广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称为城市的“客厅”。杭州的城市广场景观建设应朝着系统化、人性化,地域化的趋势发展,并展现杭州历史文化及精神风貌的城市广场景观,以期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体现杭州的城市精神。

参考文献

[1]宛素春等编著.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市场分析规划篇3

关键词:广场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42-020引言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文化是濒临相连的,西安市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具有西安地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西安市休闲体育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2011年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安是中国唯一一个被定位“历史文化基地”的城市。西安是发展迅速、产业兴旺的城市。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安的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经济增长连续9年保持了13%及以上的速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健身的需求日益提升,从而迎来了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体育产业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广场休闲体育也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和青睐。因此,对于健身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实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构建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文化品牌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以下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展开分析。并对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新城广场、南门广场、西安市电子商城广场、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西安市樱花广场的实地走访中调研。

1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s)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地处中国的地理中心,作为联接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西安已形成了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主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西安北濒黄河水系最大的支流——渭河,南有被称为中国国家公园的秦岭,东与骊山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南至北秦岭主脊;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自然景观优美,市政设施齐全,现代化水平较高,便利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交通运输环境,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的门户城市。由此看来,西安市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为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便于资金、人才的聚集的良好市场环境和体育商品服务信息。

随着近年来西安市全民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投资兴建了一大批以全民健身为中心的体育场地设施,如:大雁塔北广场,新城广场、南门广场、西安市电子商城广场、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西安市樱花广场等等,从而形成了以“西安市都市圈”为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的休闲体育产业集群效应,并为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硬件保障。

市场分析规划篇4

关键词:土地储备规划城市规划经营性用地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247-01

土地储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是土地储备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实践创新。我市为促进土地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科学利用城区存量土地,保障城市各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的总体目标。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及我市土地储备工作的总体目标,启动《淮北市土地储备规划(2012-2016年)》的编制工作。

1土地储备规划的概念

土地储备规划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对通过收回、收购、征用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科学利用,实现依法取得土地权属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土地储备的最终目的是政府通过掌控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有序合理供应,从而实现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2土地储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市土地储备工作提出了“应收尽收、道路修到那,土地收储到那”,但是在实际实施工作中发现,由于土地收储指导思想不明确,土地储备工作仍缺乏科学性、长远性;各区申请收储土地零散性、随机性较大,造成收储地块缺少相对完整性,无法完全体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城市配套设施布局不均衡,单一地块配套过密,造成土地无法顺利出让;申请收储单位较为分散,申请收储土地与城市规划衔接不紧密;单一地块规划与区域规划衔接不紧密,出让前未能合理评测地块各项规划指标,造成规划容积率调整的随意性等问题。因此,急需编制全市性的土地储备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指导规范土地储备工作稳步发展。

3编制土地储备规划的目的

通过土地储备规划可以实现以下目的:一是实施和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有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促进城市发展;二是摸清土地信息,平衡经营性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促进土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积极发挥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四是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逐步理顺政府供应土地的产权关系;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五是推动旧区改造和盘活国企改革中的土地存量资产,支持有国有企业改革,破解国有企业改革难题的重要手段;六是协调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实施的有力保证;是进一步深化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七是政府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市场方式配置土地的现实需求,是有效增加政府土地收益的措施;八是政府科学引领土地市场,规范零星收储的土地,保障配套设施建设的必然需要;目前在市场交易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应着力加强土地收储工作,且我市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土地资源稀缺的局面依然窘迫。因此,急需编制全市性的土地储备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指导规范土地储备工作稳步发展。

4规划编制的原则

土地储备和规划编制以是政府主导型为主,应着眼城市长远,力求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实施上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科学发展观。结合当地土地储备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方法是决定土地储备规划成败的重要条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采用投入收益模型法、统计分析法、比较择优法和综合分析法等,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在具体编制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依据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淮北市土地储备规划(2012-2016年)》,将该规划作为我市土地拆迁、储备、出让工作的指导性规划。(2)本次规划深度介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科学合理的提出规划设计所需的经济技术指标,规范我市土地市场收储工作,指导地块的合理出让。(3)充分衔接各种专项规划,将土地储备规划作为各类专项规划的指导规划、上位规划,指导土地报批转用、合理配置各类公共配套设施,解决部分地块配套设施规模过小、过散、过密问题,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5规划思路和技术路线

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淮北市近期建设规划指导下,分层次、分阶段与众多相关专项规划相互协调;确定近期重点储备区域,综合分析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土地权属问题等,划定近期可以储备的经营性用地,完成可储备经营性土地规划图则。

规划技术路线总体分为四个阶段:(1)前期研究阶段:土地现状分析、城市自然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发展导向、用地规划许可核查、用地权属核查。(2)储备分析阶段:依据前期研究,确定土地利用现状情况,摸清土地利用规划情况,落实用地权属问题。(3)储备规划阶段:根据以上分析,落实经营性土地储备近期规划及图纸内容。(4)规划实施阶段:按照规划要求,划分储备时序,落实可储备经营性用地规划图则,确定土地储备规划实施策略和措施。

6编制内容及设计深度

本规划在与《淮北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相互衔接的基础上,主要编制以下内容:(1)明确土地储备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摸清现有存量土地的情况;整理近两年来土地出让、土地储备情况,并分析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2)在已编制完成的上位规划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远期土地储备总量及空间分布进行规划,提出远期全市储备用地的规模及构成。(3)合理安排2016年以前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及空间分布。(4)明确近期储备用地的需求、规模、构成、分布;在分析近两年我市土地投放市场情况,测算近期土地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明确近两年(2012-2013年)储备用地的投放规模、分布、构成、时序。(5)开展土地储备专项研究,即结合上位规划,综合确定地块范围、用地界线、土地性质、容积率、建筑退让、四线控制、基础设施配套等控规内容。(6)研究规划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7结语

通过对土地储备规划编制体现的探讨,分析闲置土地的分布与总量,结合用地需求,制定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大盘活力度、清理闲置建设用地力度,促进我市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有序供应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莉俊,徐里格.城市规划导向性土地储备近期规划初探.2006.

市场分析规划篇5

关键词:系统工程;电力规划;应用;初探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53-03

引言

电力规划工作包括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厂网分开后,二者之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协调统一显得尤为重要。电力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具有规模大、不确定、不精细因素多和涉及部门、专业领域广等特点。电力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大量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还需对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亦要对社会未来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今以计算机作为工具,采用新技术,仍然要特别强调人在规划中的主导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人在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处理非技术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问题,以及降低数学算法的计算复杂性。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采用系统工程的一些方法论,思路清楚,考虑问题全面,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序,能够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随着我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电力工业将逐步进入商业化运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应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有的决策投资都应充分考虑投资的收益率,避免盲目投资。同时,电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要求电源和电网合理分布,产供销同时平衡,安全运营要求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电力规划工作,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应该说难度更大,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工作者应当加强电力市场调查研究工作,分析经济结构优化、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开拓等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收集各行各业发展的信息,充分研究本地区用电量和负荷的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做好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利用、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协调发展,对规划方案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分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确定各个电力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电力发展目标。

系统工程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我们的工作在一定期限内收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效果。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盘筹划,合理安排整体中的每一个局部,以求得整体的最优规划、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使每个局部都服从一个整体目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便发挥整体的优势,力求避免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电力规划关系国计民生,所以规划的成败至关重要。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实施管理,可以使我国的电力规划工作有章可循,可以达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作用。

一、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其在电力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一)系统工程理论概述

系统工程理论创立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由于系统工程具备着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性、适应性等特点,系统工程理论在系统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系统工程理论在大系统规划应用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

1整体性与目标优化原则。系统工程的全过程及其各个方面要服从于其整体目标。且系统的最优化观念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它是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目标。

2有序相关原则。系统工程各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所以,要把管理注意力集中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上,抓好系统内部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

3动态性与等效性原则。对不同系统工程和同一系统工程不同的管理手段,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具有等效性,并在动态变化中求得系统的整体优化。

4分解综合原则。系统工程的分解是将具有比较密切相关关系的组成部分进行分组或归纳出相对独立、层次不同的分系统,这对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是极为有利的。综合则是在分解的基础上完成新系统的筹建过程,即选择具有性能好、适用性的分系统,设计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形成具有更广泛价值的系统,提高管理效益。

同时系统工程在实际应用中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分析方法:(1)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因为在实践中,环境的变化往往对考察系统的运作产生很大的影响;(2)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一个系统往往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应从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角度来对系统进行综合分析;(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些指标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有些则不能用数量来表示,只有通过“定性一定量一定性”的反复循环过程,才能做到系统优化的目的。

(二)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在电力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电力规划的成败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如何做好厂网分开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需要我们在应用以上系统工程的几种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理顺一套科学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在电力规划中具体应用思路,来指导我国电力规划,使之科学合理、有条不紊。

1电力规划要有整体性思想。电力规划系统工程要从系统整体的优化出发,把由一些具体的项目规划构成的整个电力系统规划看作是一个为完成整体优化目标而由若干个项目结构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来处理,还要把这个整体看作是它所从属的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来考察。研究适合电力系统优化发展且其服从于国民经济大系统需要最佳的规划方案。

2电力规划应充考虑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厂网分开后,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不能相互独立,这是由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决定的。需要协调统一,以求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目前中国厂网分开及电力资源分布状况出发,我们建议以电网规划带动电源规划的战略,即电网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积极做好输电扩容规划,并为电源规划(新电厂厂址及装机容量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3电力规划应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电力规划在规模、结构、层次、相互联系等方面高度复杂,且系统的各组成要素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系统与投资环境之间呈开放态势。因而电力规划的管理具有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管理方式的动态性与开放性。

4电力规划方法应用要综合化。电力规划系统工程强调综合运用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内所获得的成就和方法,使得各种方法相互配合以完成系统优化的规划目标。它对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并不是将各种方法进行简单地堆砌叠加,而是从规划的总目标出发,将各种相关的方法协调配合、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进而综合运用的。

5电力规划组织管理上的科学化、现代化。电力规划系统工程的整体化要求管理上的科学化,其应用方法综合化要求管理上的现代化,否则会出现严重的混乱状态,资金用不到刀刃上。又由于它研究的对象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非线性,学科的综合应用日益广泛,这就使得那种单凭经验的小生产方式的经营管理不可能适应客观需要。因此,没有管理上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整体化和应用方法的综合化,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投资项目系统的效能。

6电力规划要积极寻求应对模糊性与灰色性的策略。由于电力规划是面向未来的灰色系统,且电力规划技术结构复杂、涉及面广,影响投资建设的因素较多,规划的经济计算所采用数据大部分来自预测和估计。受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电力规划决策必然包含某些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规划中的模糊性与灰色性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需要一套科学的应对策略,使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决策的失误降到最低。

二、我国市场经济下电力规划有关思路和方法的一些建议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逐步建立,电力供应将由市场需求来决定。因此,电力规划的战略方针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规划设计思想的变革,规划者要在充分研究电力市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电力供应方案的技术经济性、需求侧管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从而使综合资源利用最优,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才能使我国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受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启发,并结合我国目前电力工业的现状,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规划有关思路和方法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采用综合资源规划的方法进行电力规划综合资源规划(iRp)方法是在规划期内开发资源来满足用户电力增长的需求,它的特征是采用若干类指标(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环境、社会经济等)对以下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即:发电规划、需求侧管理(DSm)、社区能源规划、电价、输电和配电等。

iRp方法与传统的规划相比:规划方案的选择基于明确的规划目标;对电力供应方案和DSm等进行统筹规划,使资源开发的选择范围更大;在规划阶段考虑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认真对待各种不确定因素;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各种资源开发的选择过程进行更明确的权衡分析。

iRp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与其他战略规划的目标相协调,反映各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如环境、电力企业的利益等)的价值。确定各种资源的特征及其重要信息,建立各种权衡关系。iRp的目标是选择电力供应和需求侧管理两方面综合费用电最低的发展方案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且有利于环境和社会,使客户总的支出费用最低。

(二)重视宏观经济预测分析能源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能源领域的电力工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又具有推动和制约作用,所以在能源资源规划时,对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作出情景分析,向需求预测提供基础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宏观经济预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利用市场经济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社会发展和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如:人口、国民核算体系、投入产出表、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等有关数据,应用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对规划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预测,揭示规划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同时也是需求预测、社会经济等分析研究的重要输入信息。

宏观经济预测包括人口预测和经济预测两部分:

1人口预测分析可采用总量模拟和分组模拟计算方法来预测人口变化,它既包括总人口和家庭户数的增长,又包括按城乡、年龄、性别分组的人口和家庭户数的变化。宏观经济对人口的预测,是能源需求预测和社会经济进行居民用能分析的重要依据。

2经济预测以投入产出方法为基础,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对国民经济进行分析(如消费和投资、就业和收入等),分析时要结合我国的体制和政策,重点研究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累积和资本存量、技术进步等关键因素,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产值和增加值以及就业等重要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包括产业或产品结构、国内GDp、国内收入和产出、各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价格、就业人数、总产出、行业GDp、投资、资本存量等)等经济参数。这些都是需求预测的重要输入数据。

(三)加强电力市场调查研究分析

电力和其他能源形式的可转化性,考虑新技术和需求侧管理对需求水平的影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能源和电力需求进行预测。

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加强电力市场调查研究、充分挖掘潜在的用电需求、对电力市场进行跟踪分析、提高电力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是电力企业(公司)项目决策、资金投向等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电力公司把握市场、开拓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础。需求预测主要是在宏观经济和电力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对规划期内社会各个行业、各种能源终端用户的电力消耗进行预测分析,从而得出全社会的电力需求水平。在进行能源分析时,要对全社会和分行业的各种终端用能形式进行分析预测,终端能源形式包括煤炭、原油、各种油制品、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在分析终端用能形式时应考虑能源价格因素影响及其能源形式之间的可转换性,例如,居民炊饮可以用气体燃料、煤炭等,也可以使用更清洁的电能,农村地区照明可用液体燃料(煤油等)、粮食加工可使用柴油等,但也可以使用电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反之,某些用电的用户有可能转换为使用别的能源形式。这些用能形式的转换与电力市场的服务和开拓、用电的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服务,开拓电力市场,提高电能在整个能源消费市场中的份额。

根据终端用能的特点,通常可将终端用户分为几个行业对能源需求进行全面预测,如:工业、居民、商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等。在进行分行业终端需求预测时,除了研究这些行业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外,还需将这些行业分为若干个子行业进行详细研究终端用能情况,如:工业可分为冶金、化工、纺织等子行业,居民可分为电器、炊饮、取暖、照明等终端用户。这样,我们将一个庞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分解成若干个终端用户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就可以较容易地掌握其中能源消耗变化的规律和用电负荷特性的变化,对电力市场和电力需求作出较客观的分析和预测。

在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和电力市场的基础上,对电力需求预测要重点分析以下内容:(1)用电结构、负荷特性的变化;(2)终端用户用能形式的可转换性、能源价格(包括电价)、电力市场开拓等对负荷水平的影响;(3)需求侧管理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其中包括减少电力传输损耗、提高设备效率、采用节能高效设备、改进产品加工工艺、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鼓励用户更合理有效地用电;(4)科技进步、信息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等。

(四)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认真分析目前和未来的能源资源结构状况,用最经济的资源供应方案满足电力需求,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在电力需求预测完成后就要考虑开发能源资源来满足规划期内电力需求的增长。但是,开发哪种资源投资效益最好,对社会、电力企业、用户都有利,对环境有利等选择就摆在了规划者的面前。传统的电力规划是注重供应方资源而忽视了需求方资源,iRp是把供应方资源和需求方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资源规划,换句话说,就是把终端节能节电等行为作为一种资源纳入电力规划,将需求侧资源与供应方资源置于同等地位参与优选,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

在进行能源资源分析时,首先要对现有和未来的能源资源进行认真分析,分析内容有:现有和未来各类发电和输变电容量、规模、比例、效率、设备利用情况等,各种终端用户节能节电情况和潜力;现有能源资源的结构与电力负荷结构的关系,以及现有能源资源和电源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调整计划;未来满足电力负荷需要的能源资源供应状况和代价,以及需求侧管理的效益和代价;重视和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通过对供应方和需求方资源的综合分析,分析者要产生一系列资源组合方案,包括各种发电资源、从区外进口电力、DSm等,组合方案是用来比较各种可选择的能源资源,筛选后的每种组合方案都要满足负荷增长的需求(电力和电量)、可靠性准则及备用容量。一般步骤如下:(1)产生一系列资源组合方案来满足负荷增长的需求。(2)衡量组合方案的有关性能指标,如:可靠性指标、备用容量,成本费用,大气排放等。(3)调整方案的组合,以便得到所期望的性能指标。(4)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测试,进行灵敏度分析。通过对供应方和需求方资源的综合优选,提出满足各种电力需求水平的有效的备选规划方案。(5)规划方案的成本费用、发电量、装机顺序等结果提供给多因素权衡评价分析。

(五)电力发展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能源发展既会对社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的方面。因此,在获得资源开发备选方案后,就需要考虑各备选方案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多因素权衡评价(mata)是根据政府对国家发展政策和战略目标,从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对各种备选发展方案进行综合权衡分析比较,从而得到在一定的权重(包括子权重)系数下各备选方案相对的综合指标。在技术经济方面,重点研究能源开发的成本费用、财务、运行等有关指标。具体目标考虑如下:投资成本、运行成本、总的投资及运行成本(现值)、运行约束(如水电弃水)、财务及电价影响、资源多样化。环境分析是把能源发展方案的环境影响加到能源开发方案的评估中。在环境影响方面,一般主要考虑如下目标:不可再生能源、土地资源的使用、水资源的使用、生物多样性、大气排放、液体排放、固体废料、环境容量。社会经济影响分析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能源开发方案中厂址的社会影响;二是能源开发方案有可能造成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成本”的影响。一般采用以下目标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影响:家庭收入、农业投资、商业投资、消费支出、健康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因素的权衡分析,并且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如负荷变化、燃料成本、贴现率等)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在不同目标下电力发展规划各备选方案的优劣次序。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电力开发方案的政策建议。

市场分析规划篇6

[关键词]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法;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

 

1引言

     轨道交通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百年大计,对城市全局和发展模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轨道交通系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需要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指导每条轨道线的建设,不仅使轨道交通系统自身在工程、运营、经济等方面切实可行,同时又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支持和促进城市总体规划中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

2国内线网规划研究方法分类

     我国的城市轨道线网规划处于探索阶段,线网规划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框架。目前国内线网规划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

(1)层次分析方法。

     以定性分析为主,交通模型用于定量分析客流。

(2)交通模型分析法。

     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为辅。定性分析主要用于模型中参数的确定。其构架思路是以点定线,哪里有客流就在哪里布线,线的编织构成网。特点是线网客流效益好,但可实施性较差。

3目前线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1)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之间不平衡,表现为规模失控。

(2)缺乏投入与效益的宏观分析,制订的修建计划不可行。

(3)线路走向因缺乏论证而不稳定,影响整体网络的合理性。

(4)没有预留工程条件和设施用地,使工程建设难度加大,甚至无法实施。

4“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的线网规划方法

4.1概述

     线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是长远的、指导性的专项宏观规划。它强调稳定性、灵活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稳定性是指在空间上(中心区)和时间上(近期)要稳定;灵活性指规划延伸条件在空间上(区)及时间上(远期)要有灵活变化的余地;连续性指线网规划要在城市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不断调整完善。

     线网规划应处理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依据总体规划、支持总体规划、超前总体规划、回归总体规划”。抓住城市规划特点,追寻客流主导方向,使网络的布局与城市的形态、土地使用功能、城市发展方向相吻合。

4.2内涵

     “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研究方法指通过对城市与交通发展规划和线网规划的多模块研究,以及“面”、“点”、“线”的层次分析,构筑轨道线网方案(图1)。

(1)“模块”是层次递进的研究程序。

     模块一:城市背景研究。

     重点是分析城市特征,城市规划理念,总结城市及交通发展规律,阶段成果确定规划条件、规划内容、规划原则,建立交通模型。

     模块二:线网构架研究。

     重点是研究线网模式、合理规模、客流走廊分析、线网整体形态、服务水平及相关指标计算。阶段成果编制线网方案,并通过客流评价优化方案,形成推荐线网方案。

     模块三:线网实施规划。

     研究工程的可实施性。阶段成果确定线网方案,研究线路敷设方式、主要换乘节点、修建顺序、运营可行性,确定联络线和车辆场站。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及其它交通方式衔接,完成最终报告,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2)“面”、“线”、“点”是3个不同层次的研究要素。

     “面”的分析—整体形态控制,指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基本构架和形态的决定因素分析,包括城市自然条件、性质、规模、形态、土地利用格局、轨道交通的地位、交通需求、线网规模等。

     “线”的分析—客流交通走廊分析,指研究客流路径选择,寻求客流主方向及交通走廊。

     “点”的分析—城市客流集散点分析,指研究客流发生吸引点、换乘节点和起终点。

4.3关键技术环节

(1)综合分析确定合理规模。

     确定线网的合理规模是线网规划的基础,影响规模的因素有城市交通需求,城市规划形态和土地利用格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宁波是典型的组团城市,滨海组团距主城区20多公里,因此长大线的客流效益肯定是不强的。因此本次规划以“主城区”为基础确定合理规模,采用交通需求量法和面积线网密度法框算出主城区的合理规模阀值。

(2)分阶段进行客流测试。

①第一阶段:初步客流测试。

     对轨道线网初始方案的测试,检验主客流方向和各线的运能平衡情况。根据测试结果推荐方案并进行优化。

②第二阶段:详细测试推荐方案。

     该阶段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对轨道线网优选方案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即定量描述出轨道线网优选方案在远景形成时所能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线网的运营效果,并测试有无轨道的道路交通流量指标及公交客运指标。

③第三阶段:对轨道线网推荐方案的具体客流测试。

     对轨道线网推荐方案进行站点乘降量的测试,以此反映出规划各站点的客流集散量,以用于车站设计和站点用地控制规划。

(3)建立线网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线网方案可能会面对各方面的质疑,需要客观科学地作出评价,避免主观臆断。轨道网的评价系统一般由轨道网的结构评价、运营效果评价、实施评价、社会效益评价、战略发展评价五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又包括多个单因素指标。因此,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比较方案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宁波线网规划选取20个指标进行量化评价,运用综合满意度函数法,分别计算各线网规划方案的函数值。

(4)规划阶段考虑辅助场站用地。

     轨道运输必须配备各种场站,否则无法运营。宁波城市快速轨道线网规划按照轨道运营的技术要求,设置了车辆修理厂及车辆段、停车场、联络线等设施。在规划阶段保证各种场、站、线的用地,及早进行“三点两地一走廊”的用地控制。“三点”指每条线的起终点及衔接点,特别是城际轨道网与城市轨道网的衔接及公交与轨道网的衔接用地,“两地”指车辆段和停车场用地,“一走廊”是各条线的区间走廊。

     轨道线网规划是涉及多专业、多系统的集成化过程,关键在于探索出一条技术路线,将各子系统的研究有机结合为一体。“多模块网络层次分析研究方法”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刘 迁,等.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z].2002.

[2]陆化普,朱 军,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保 华,刘 迁,等.城市轨道交通[m].科学出版社.

市场分析规划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调控;理论分析

城市皆有个性个性即城市独有的风貌特色,整体城市的规划特色是整体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点。没有固定的程序,但成功的整体城市规划,无一例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何正确发挥规划在城市综合调控中的作用。打造和谐有序的城市空间结构划分不同的中心。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里简单介绍住房用地为例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关于旧城土地利用的城市规划政策。

1.以住房用地为例的土地利用规划

1.1理想市场模型:城市规划对土地市场的影响

城市规划对限制土地获得、促使提高土地与住房价格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这里从分析规划对土地市场的作用,即考虑在土地交易中,尤其是从农业用地到居住用地开发过程中规划对市场所起的作用开始。

首先,城市规划通过控制土地供应可以促进房屋价格的提升,引起土地价格的升高;相反,增加土地的供应可以引起土地和房屋价格的下降。其次,如果土地的价格比居民收入、房屋的价格及其他商品的价格上升得快,我们就要对此表示关注了;最后,如果住房用地的价格远远高出农业用地的价格,我们仍继续增加被允许开发土地的供应量,那么随着农业用地被开发,开发土地的价格就会下降。

以上城市规划控制对土地市场的影响模型,就城市规划对住房和土地价格的影响趋势作出了分析,可以为规划干预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例如,放松城市郊区的土地供应,可以促进私人房地产开发的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促使住房价格下降到可购买的水平;并且,限制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供应、放松郊区土地的限制,会促进房地产开发的郊区化发展趋势等。

1.2规划对住房开发市场失灵的纠正

Harrison,a(1977)认为有大量的方法可以把市场失灵的概念运用于住房土地市场的分析,并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对市场失灵进行修正的理论,并举例说明了外部性概念的具体运用方式。

首先,在土地用途向住房使用的转化过程中,共同存在着社会成本和收益,但是在进行住房用地竞标中,开发商会仅仅考虑直接发生的费用和最终售房所得的现金收入。然而,居住开发意味着房屋存量的增加,并且在住房需求的一般条件下,还会带来地区人口的增长。这种地区人口增长将会对地区服务设施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从地区产业和地区商业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获得来看,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另一方面,对公共部门与地方社区来说,这种影响却是增加消耗的,交通量的增加加大了道路基础设施的负担,同样使给排水管网也变的紧张起来,地方学校会面临超过容量而带来的费用增加等。在所有这些方面,提供土地给房屋建造商的社会成本与收益,有可能会与建造商对土地的私人使用产生偏离。

假定有一个净外部成本,在住房土地市场中,结果将会产生一条低于建造商预期需求的社会收益曲线。因此,根据效率原则,没有规划控制的市场将会以较高的价格超额供给土地。所以,讨论表明,通过规划对由住房开发而产生的社会成本的响应,城市规划在限制房屋土地流量方面具有一种潜在作用。

我们可以把外部性概念进一步应用到土地利用的空间协调方面。由于每一块场地都存在于土地使用的网络之中,并且每一块土地的使用都会对这些土地中的其他地块产生影响,对于连续的地块尤其是这样,所以优美的乡村地区能够提升临近房屋的价值,这是空间的外部正效应;相反地,一个垃圾填埋场将降低临近的高尔夫球场的价值,这是外部负效应。把土地转化为住房使用的影响依赖于其现状条件和相邻土地的本质用途。建议城市规划应该发挥进一步的作用:对土地利用的地块进行分配,以减小外部负效应,加大外部正效应。这不仅会使土地使用者获得最大程度的满意,也会对土地价格有所影响;并且这种满意带来更全面水平的需求,会促进总体地价上升。另外,在土地利用水平上也应该有所提高,尽管这种提高依赖于土地供给的弹性,即如何供应土地是作为价格变动的一种反映。

总之,城市规划在克服市场失灵和建立新的充满效率的市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会引起土地价格的上升,但是这种上升也反映了对住宅供应量和土地使用规模实行规划给建造商将带来更大的利益。

2.关于旧城土地利用的城市规划政策

2.1理想市场模型:作为市场调节的中心分散化

在很多大城市,都面临中心分散化与人口的郊区化,同时,旧城区中心的居民和大量外来移民的人群形成对城市土地占用的压力。下面的理想市场模型分析可为解决旧城土地利用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从旧城土地市场开始分析,经济的增加促进了对土地需求量的增加和土地价格的上涨,而无弹性的土地供给计划会使它们加剧,这种情况意味着土地供应的数量与土地价格的变化是不完全相关的。

供给是固定的(弹性为零),所以价格的改变不会影响土地的供应量。这种分析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成立:旧城土地有特殊、明确的用途,土地供给计划具有从一种用途转化为另一种用途的弹性。而非弹性的供应意味着,对土地需求计划的一个小的改变,会迅速引起相应土地价格的大幅上涨。这种旧城土地的价格上涨会使企业和业主迅速作出反应:他们会调整土地的使用量,使得土地使用密度加大;或者采取分散化以增加市郊或农村土地市场的土地需求量,例如,用办公楼或零售业用地取代低使用价值的工业和居住用地等,我们可以把这些措施从根本上看作是在增加土地的使用价值。

2.2城市规划对旧城土地市场失灵的纠正

以上市场模型强调从价格机制的作用能够解释:企业选址从旧城到市郊地区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土地市场的变化、达到新一轮的平衡,从这点来看,就业的分散化是不存在问题的,对分散理论来讲主要是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反应,其最后的结果是对土地资源的更合理分配。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这种由分散化引起的、人为地放弃城市地区和明显地浪费资源的情况还存在争议。市场失灵理论可以对上述争论作出解释:由于土地市场具有信息的不完全性,要使调整后的土地市场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其过程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与市郊和农村土地市场相比较,旧城土地市场更加容易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参考文献

市场分析规划篇8

电网规划是电力企业在实施具体的建设项目之前所做的前期规划,它能够使电力建设工作的效能得到提高,同时也能使企业投入的建设性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应用。就电网规划的意义而言,电网规划是决定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性因素,一旦电网规划发生失误,那么在将电网规划付诸实施之后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合理布局电网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电网规划的原则而言,电网规划应遵循以下三点:第一,电网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即规划中的电网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当前电力的需求增长水平。电网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满足电力市场的需求,而电力需求的波动性就要求电网规划要有前瞻性,减少对电网建设不利的条件。第二,电网建设必须具有可靠性。可靠性是保证电力安全的重要属性,因此,建设电网时要充分考虑电网的可靠性,使用可用系数、强迫停运率等指标来对电网的可靠性做出评价。第三,电网规划要遵循经济性原则。如果想为电力用户提供尽可能廉价的电能,就要在电网规划上多考虑经济性的问题。比如要预测某段时间内的电力需求,从而确定电网规模,避免资源的浪费;分析单个项目的成本与收益,从中找到收益最佳的项目。

2电力市场改革对电网规划的影响

电力市场改革对电网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电力市场改革使得电力未来负荷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这主要是因为电力市场改革之后,电力负荷发展的影响因素明显增多,于是电力负荷的变化性增强。自从电力市场改革之后,电网规划不仅要预测传统的中长期负荷,而且还要将电力市场纳入考虑范围。而电力市场改革进程的加快,又使得电价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同时电价的波动又带动电力负荷的波动,总而言之,电力未来负荷在电力市场改革的影响下不确定性增强。第二,电力市场改革使得电源规划建设的不确定性增强。在电力市场改革的作用下,电厂与电网相分离,相应的,电网规划与电源规划也就相互独立。电源规划不与电网规划发生联系,而是与电厂投资商有着密切的关联。投资商为使投资获得的回报最大化,在电源的规划上就会有偏向于投资商一方,在电源规划的实施、控制、调整等各个方面都更多的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国家的相关政策、能源的价格、负荷的变化等。整体上看,电源规划建设的不确定性较高。第三,电力市场改革使得系统潮流的不确定性增强。系统潮流是指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它的计算结果是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分析以及故障分析的基础。电力市场改革使零售商和大用户具有了更多的购电的选择,于是电力系统潮流的分布不均衡,进而造成系统潮流的不稳定性。此外,电力用户与电力生产商之间的直接交易使得大规模长距离输电的情况增加,给电网的输电容量增加了许多硬性要求,系统潮流的不确定性也在这方面得到体现。

3电力市场改革下电网规划的思路

电力市场改革下电网规划的思路应包含以下四点:第一,电网规划要遵循经济原则与安全原则。电力企业是竞争市场中的电力企业,它要想获得生存的权力就必须从竞争中取胜,而要想竞争成功就要尽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这个角度来看,遵循经济原则具有现实依据。而与经济原则密切相关的安全原则,同样是电力企业所要遵循的一个规划原则。只有保证电网的安全性,才能使电力交易成功。第二,电网规划要正确把握负荷的增长趋势以及内在发展规律,从而使电网建设的决策更具科学性和稳定性。对此,电力负荷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是不可少的,同时电力负荷预测方案的使用也是必要的步骤。第三,要重视电网的可靠性分析。传统的电网规划一向重视安全性,而可靠性是电网规划中的约束条件。在电力市场改革下,电网规划要将可靠性融入到经济性中,通过经济性的形式表达出来,具体而言就是使用经济性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可靠性。第四,电网规划要更加灵活变通,在规划网络的结论上可以有多个备选方案。由电力市场改革所引起的一系列不稳定性问题,要求电网规划的灵活性要得到强化,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要进行经济方面和技术方面的比较,从中找出最有利于电网建设的因素,在电网规划中进行强化。而如果规划方案具有多种,则在实施时根据当时的市场条件进行选择。

4结语

市场分析规划篇9

一、市场定位与产品设计定位

根据前期市场分析,确定项目的整体市场定位,并确定目标客户群定位,进行目标客户群体分析,在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总体思路下,提出产品规划设计基本要求,协助确定符合市场需求和投资回报的产品设计方案,产品规划、设计理念,最终完成产品定位。

具体内容包括:项目总体市场定位;目标人群定位;项目开发总体规划建议;组团规划建议;交通道路规划建议;户型设计建议;整体风格建议;外立面设计建议园林景观规划建议;社区配套设施;会所建议;楼宇配套建议;建议装修标准建议;装饰材料建议;物业管理建议。

二、市场推广策划

根据市场竞争环境分析和项目自身优劣势分析,针对目标市场需求,制定有效的市场推广计划,为产品上市销售做好准备。

内容包括市场推广主题策略;营销策略;销售策略;市场推广工具设计(Vi设计及宣传品、销售工具设计);广告设计创作;媒体投放;公关活动策划等。

具体内容是:

(1)市场推广主题定位:市场推广主题,市场推广概念;

(2)项目核心卖点提炼。

(3)项目案名建议。

(4)销售策略:开盘时机选择,定价方法,付款方式,销售组织,销售计划,销售控制。

(5)广告策略:广告推广阶段计划,广告推广目标,诉求人群项目诉求重点,各类广告创意(报纸,户外,电播等)。

(6)媒体投放策略:媒体选择,媒体组合,投放预算,媒体计划,媒体排期。

(7)公关策略:媒体公关,软文撰写,公关活动策划,协助活动执行。

三、项目销售策划(项目销售阶段)

制定销售计划,协助展开促销工作,做好销售现场管理以实现预定销售时间计划和收入计划。

具体内容包括:

1、开盘时机选择,回款计划,回款方式,定价方法,付款方式。

2、销售组织,销售计划,销售控制,销售流程,统一说辞。

3、销售培训,销售制度,销售现场包装策略,样板间策略。

4、布开营销网络,让访客变为业主。

5、销售现场管理,客户资料管理,客户服务跟踪,促销计划。

6、促销策略,月度资金分配,月度销售分析,竞争对手跟踪。

7、市场机会点分析,深度卖点挖掘,价格策略调整,销售策略调整。

房地产营销观念的演变:

(1)生产观念阶段:人们普遍喜欢低廉的房产。

(2)产品观念阶段:人们的需求并非局限于价格上,还有高质量,好性能和多样化的特色。

(3)推销观念阶段:顾客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通常对产品的判断力不足。

(4)市场营销观念阶段:与推销阶段相比,市场营销阶段将企业和顾客在产品关系上单向的“推”转化到企业主导的“推”和“拉”结合的模式。

房地产营销策划分3个阶段:(1)单项策划阶段。(2)综合策划阶段。(3)复合策划阶段。

房地产营销的类型:

(1)房地产投资营销。

(2)房地产定位营销。

(3)房地产规划设计营销。

(4)房地产形象营销。

(5)房地产建筑质量。

营销策划走向误区:

(1)过分夸大营销策划的作用。

(2)忽视营销策划的作用。

(3)营销策划的“经验论”。

市场分析规划篇10

   首先,就本年度市场的整体环境现状进行总结,诸如行业市场容量变化、品牌集中度及竞争态势、竞品市场份额排名变化、渠道模式变化及特点、终端型态变化及特点、消费者需求变化、区域市场特征等等,目的在于了解整体市场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把握市场大环境的脉动, 

   其次,深刻分析市场上主要竞品在产品系列、价格体系、渠道模式、终端形象、促销推广、广告宣传、、营销团队、战略合作伙伴等等方面表现,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目的在于寻找标杆企业的优秀营销模式,挖掘自身与标杆企业的差距和不足。

 

   最后,就是自身营销工作的总结分析,分别就销售数据、目标市场占有率、产品组合、价格体系、渠道建设、销售促进、品牌推广、营销组织建设、营销管理体系、薪酬与激励等方面进行剖析。有必要就关键项目进行swot分析,力求全面系统,目的在于提炼出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进行初步原因分析,然后才可能有针对性拟制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在千里之外。新年度营销工作规划就是强调谋事在先,系统全面地为企业新年度整体营销工作进行策略性规划部署。但是我们还要明白(本文由第一diyifanwen.com精心为你整理)年度营销工作规划并不是行销计划,只是基于年度分析总结而撰写的策略性工作思路,具体详细的行销计划还需要分解到季度或月度来制定,只有这样才具有现实意义。

   目标导向是营销工作的关键。在新年度营销工作规划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销目标的拟订,都是具体的、数据化的目标,包括全年总体的的销售目标、费用目标、利润目标、渠道开发目标、终端建设目标、人员配置目标等等,并细化分解。如终端类产品的销售目标就要按品项分解到每个区域、每个客户、每个系统等等;流通类产品分解到每个区域、每个客户等。

   其次就是产品规划。根据消费者需求分析的新产品开发计划、产品改良计划;通过销售数据分析出区域主导产品,拟制出区域产品销售组合;根据不同区域市场特征及现有客户网络资源状况,拟制出区域产品的渠道定位。然后就要拟制规范的价格体系,从到岸价到建议零售价,包括所有中间环节的价格浮动范围。有时非常必要结合产品生命周期拟制价格阶段性调整规划。

   如果企业仍存在空白区域需要填补、或者现有经销商无法承担新产品销售等原因,还需要制定区域招商计划或者客户开发计划。终端类产品还需要完善商超门店开发计划。

   然后拟制品牌推广规划,致力于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督、美誉度、忠诚度,需要分终端形象建设、促销推广活动、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等来明确推广规划主题、推广组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