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分析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0:32

家庭环境分析规划篇1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其成长与发展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俗话说,适者生存。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个体提出的要求或挑战以及环境对个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得以发展与实现。

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企业相对集中,优秀企业也比较多,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就比较多,因而就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反之,在经济落后地区,个人职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条件和水平、社会文化设施等,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为职业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政治制度和氛围,政治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政治不仅影响到一国的经济体制,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组织体制,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政治制度和氛围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追求,从而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价值观念,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甚至都是为社会主体价值取向所左右的。社会价值观念正是通过影响个人价值观而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

组织环境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决定了一个企业如何看待他的员工,所以,员工的职业生涯,是为企业文化所左右的。

管理制度,员工的职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管理制度来保障,包括合理的晋升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

领导者素质和价值观,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管理风格与其领导者的素质和价值观有直接的关系,企业经营哲学往往就是企业家的经营哲学,如果企业领导者不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这个企业的员工也就没有希望了。

经济环境

职业生涯发展与经济环境变化是密不可分的。诸如经济模式变化、经营环境变迁、经济国际化发展、经济增长率、经济景气度、经济建设速度等。当经济振兴时,百业待举,新的行业不断出现,新的组织不断发生,机构增加,编织扩充,为个人的就业和晋升创造了条件。

经济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经济模式的变化。经济模式由过去的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转向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体,所以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即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体。而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并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加以分析和考虑。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与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受教育的程度、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等都是家庭因素的主要内容。一个人出生时,就带有家庭所赋予的社会地位,人们早期在家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无形中受到的影响,经常会反映到工作或职业表现上。所以家庭环境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相当大的关系。家庭被认为是影响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看来,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家庭因素是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无法逾越的一个“障碍”。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每个家庭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所以解决的方法也会有不一定的差异。但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到下面这一点,来平衡自我与家庭的矛盾。这个方法就是

沟通。

职业选择是有一定风险的,经过深思熟虑,你选择了一个自己向往的职业目标,希望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如果你的想法与父母的想法相左,最好的方法就是沟通,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父母,在域父母沟通之前,要做最充分的准备,分析你的选择与父母的选择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想父母表达自己已经成人,自己的前程希望由自己来做主的意愿,但要特别尊重父母的意见,希望父母能够支持你的选择。你的父母可能会被你说服,但更多时候,父母会认为他们的阅历比你丰富,他们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这时你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多和父母沟通几次,最后他们很可能会因为你的执意坚持而选择让步。

家庭环境分析规划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家庭因素

 

   中国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根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高达27.25%。急剧增加的毕业生人数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就业严峻局势,使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总体下降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影响着社会稳定。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难以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决策,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就业环境因素的影响,还有大学生的能力、性格、爱好、家庭背景、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自身因素对就业决策的影响,以及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方面的影响。根据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调查中发现,家庭价值观、父母职业水准和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社会关系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影响比重越来越大。高校就业辅导传统的单向动员,忽视与毕业生家庭互动的做法,是近年来高校就业辅导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分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的影响,并纳人大学生职业决策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家庭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决策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人生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人才战略,而且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职业决策理论认为:对各种信息的掌握,包括对职业环境、自己的人格特点、价值观、需求、学习能力、对其他可能选择的方案和可能的结果,和对不同结果之间的相对偏好的程度、评估技巧、评估标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个人职业决策的重要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职业环境主要受父母的职业影响;而家庭环境是他的人格特点、价值观、需求、学习能力主要养成场所;在大学生进行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家庭为他提供就业信息的来源、就业方案以及评估的标准。根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有41.6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可以看出家庭中的各种构成因素不仅影响子女早期思想意识、智力和身体发展,影响到他(她)在学校读书和接受教育的全过程,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职业发展。1966年公布的科尔曼报告(ColemanReport)通过对美国3000多所学校、约65万学生和7万教师的相关数据分析,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SeS)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Herr和Lear(1984)的研究发现,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所塑造的价值观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Super和overstreet(1960)在职业发展模式研究中发现,家长的职业水准与子女的职业成熟成正相关;Schulenberg,Vondracek与Crouter(1984)]对于原生家庭如何影响职业发展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强调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程度等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家庭因素,揭示大学生家庭环境对其就业决策、职业倾向的选择和期望收人的效应,为引导大学毕业生作出科学的职业决策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二、家庭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择业态度、择业观念、择业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有时家庭甚至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决策的决定性因素。

   (一)家庭价值观的影响

   家庭价值观是个人在家庭环境下对相关事物所抱持的一种观点、态度或信念。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初次就业时期,成长过程中家庭价值观促使个人形成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和物质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家庭对某种职业的认同和需要往往支配着毕业生求职行为。通常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高、家庭荣誉感越强,则子女进修倾向越强,而家庭对某种职业的认同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则往往决定子女的职业种类。因此,要促成大学毕业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实施有效的职业指导,需要从家庭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二)父母职业水准和教育程度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早观察模仿的角色,孩子必然会得到父母职业水准和教育背景的熏陶。父母的职业经历对子女的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有较大影响。大多数父母都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生活阅历、职业感受和社会价值观灌输给子女,子女也倾向于将父母的职业发展经历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借鉴和参考。因此在子女的职业规划和选择上,父母的职业背景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求职过程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

   (三)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

   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各不相同的,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不同的影响。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学生往往会养成许多优良的品质,比如,独立工作能力很强,有毅力,能吃苦耐劳,懂得体贴和关心别人,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等。但在这种家庭中,由于物质条件相对较差,成才环境较差,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决策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职业决策的机率也会减小。而生活在经济条件优裕的家庭中,并不一定就是好事。虽然在这样的家庭中成才环境较好,但如果过分溺爱,往往就有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独立性的形成,尤其是影响到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

   (四)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

   家庭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也有较大影响。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家庭社会关系提供给学生的就业信息往往有着极强的针对性,能直接提供给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最全面的行业及职位信息,并能对学生进行专门引见、推荐,成功率较高。而缺乏家庭社会关系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压力更大,竞争更激烈,往往会形成不科学、不合理的职业决策。这一类学生与有家庭社会关系资源的学生比较,在职业发展决策中处于劣势,更需要科学合理的作出职业发展决策,需要学校在就业辅导工作中

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三、探索将家庭因素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教育的有效途径

   怎样整合家庭资源,使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形成合力,帮助大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发展决策,是摆在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引导家庭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形势相符合,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针对性

   家庭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和就业观。科学、合理引导家庭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避免受到家庭不科学价值取向的影响,树立科学的、适应社会价值取向的人生职业发展观,是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基本要求。首先,转变择业观念。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考人重点院校,是社会公认的热门专业,理所当然应该找到好工作,对孩子就业的期望值很高,却没有考虑孩子在本专业领域学习的实际水平、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发展变化。这样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带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校要进行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强调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的结合,自觉抵制功利的诱惑,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事业为重,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的关系;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己,并了解家庭价值取向与自身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和择业观,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学业规划,探索其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职业规划。其次,宣传就业形势。高校要向大学生宣传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的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形势,使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加强学校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分发挥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学校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作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减少家庭背景的不良导向,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家庭背景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比如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父母职业水准高低或父母受教育程度等,要减少家庭背景的不良导向,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有学者通过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大学生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差异显著。比较结果显示,低收人家庭学生的自我效能最低,且与中等、良好、富裕家庭相比均差异显著;中等、良好、富裕家庭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高校要克服家庭肯景的不利影响,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抓住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关键期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拓展,建立正确的职业成就观念。首先,各高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人,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其次,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教育提供相应的设备,比如职业生涯测评系统、计算机化的生涯辅导工具等;最后,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发展规划辅导相关活动。

   (三)整合家庭社会关系资源,扩大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选择空间

   家庭社会关系资源的整合程度主要通过家庭功能体现。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平衡的依恋和独立代表了功能良好的家庭功能。功能良好的家庭允许家庭成员作为一个群体的部分发挥作用同时保持了个体的同一性。在这样的家庭中,成员被支持和帮助,并且被鼓励公开地行动和直接表达他们的感受,可能会遭遇到较少的冲突,青少年能建立起心理分离以及变成一个独立的人(Bowen&Child,1976)。与之对比的是,在功能失调的家庭社会关系里,自我和他人的界线非常具渗透性以致家庭成员很难从他人那儿区分开自己的希望、思想和目标,它抑制了一个个体以其自己方法思考工作和大学生个体同一性的发展,因此家庭社会关系的整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选择空间。高校要使学生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能够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一方面,要探索学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构成的小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另一方面,要了解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的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形势,探索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家庭环境分析规划篇3

关键词:保障性住宅小区规划与设计

城市保障性住房是有效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功能定位主要是满足居民家庭居住生活的基本需要,因而,国家对保障性住房的建筑面积和造价都有严格的控制。但是,保障性住房作为人类居住生活的物质载体,其根本属性既要体现社会的先进性和公正性,又要充分考虑居民在安全、卫生、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需求,按照“规划科学、配套健全、环境优良、工程优质”的规划和设计原则,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一、丹东新区保障性住房起步区工程概况

1、新区总体设计

丹东新区保障性住房起步区位于丹东新区西南部,紧邻安民山公园。基地东起万顺街,西至黄海大街,北临顺安路,南接民贵路,起步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79.86公顷。受规划道路分割,起步区内目前规划有三宗用地集中用于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22.64公顷。三宗用地由南向北依次为a、B、C三个区:a区位于规划范围南端,界于民贵路与民富路之间,规划用地面积约为8.90公顷;B区位于规划范围中部,界于民富路与民泰路之间,规划用地面积约为5.92公顷;C区位于规划范围北侧,界于民泰路与民丰路之间,规划用地面积约为7.83公顷。三块居住用地,由北向南依次为扬州城小区(在建)、安民新村小区(在建)和浪头10-25号地块(规划方案――东源新都)。起步区北侧规划有中小学用地(九年一贯制),南侧有预留的社区商业用地、加油站用地、社会停车场用地和社区医院用地。区域内现有安民镇中心小学(现状8个班,规划12个班)、安民镇医院(现状床位86张,规划床位100张)、安民加油站各一处,起步区内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善。起步区地形呈南高北低,最高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6.50米,地势大体平坦。起步区与新区政府仅一山之隔,距丹东机场约3公里,距丹东新区火车站约4公里,距新区口岸约6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

2、新区住宅户型及立面造型风格设计

新区在住宅户型及立面造型风格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合理性和经济性原则。户型设计采用多种类、多套型的方案设计,设计前进行了市场调查和分析,进而选择了合理的单体建筑设计形式,在户型结构设计上,为充分满足各种家庭独特生活方式的需要,力求做到户型“多样化”和“人性化”。在户内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居住的功能性和舒适性原则,尽力实现动静分离、主客分离、干湿分离、户户朝南的目标。同时,有效解决好居室采光、通风的细节处理,在观景阳台、飘窗、生活阳台的运用上也别具特点。在立面造型设计上,采用个性化建筑设计风格,突出现代典雅的特点,充分利用建筑本身的功能构件,如窗台、阳台、空调板、屋顶构架等进行穿插组合,强调细节处理;在立面的色彩运用上,局部采用跳跃色彩,既保持了现代主义的简洁明快,又避免其单调和冷漠。同时运用对比、韵律等原则,力图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现代住宅形象,着力打造和体现“将时尚经典完美地融入到居住环境中去”这一根本内涵。

3、新区外部空间环境和绿化系统设计

在外部空间环境和绿化系统设计上,新区着力用丰富的空间层次,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强调“均好性”:一是强调环境资源的均好性,坚持以“均享”为原则,让每个住户都能平等地享受资源;二是强调公共空间的均好性,在规划方案种突出规则的绿化空间,并以此为母体,重复布置,以产生强烈的韵律感;三是强调日照朝向的均好,强调各住户内、外部环境的融会贯通。在绿化景观规划上,采取中心景观绿化、带状轴线绿化和庭院绿化三种方式相结合的绿化原则,积极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完整的绿化系统:民富街两侧各50米的绿化带及安民山公园西侧的万顺街,加上不同大小的景观节点,形成了整个居住区的景观绿化主轴;带状绿化轴线贯穿整个a区,随着空间的变化,或局部放大为广场,或局部变化加入小品,健康步道、水景,用中国园林的自然意境,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活动场所;庭院绿化强调绿化的均好性和亲和性。中心绿化和庭院绿化相互穿插、渗透,使庭院绿化成为中心绿化的延伸。

二、对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设计的分析和解读

1、对保障性住房设计的整体性分析与解读

从丹东新区保障性住房起步区工程的项目设计,我们可以对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起步区工程做出以下整体性分析和解读:(1)城市保障性住房起步区工程项目的直接服务人群――中低收入家庭;(2)城市保障性住房起步区工程项目的经济节能方案可以归结为:环保材料的运用、建设成本的控制、维护成本的控制和居住成本的控制等四个方面;(3)城市保障性住房起步区工程项目的适用住宅产品设计方案可以归结为:小区房型的合理布置、环境景观的着力营造和邻里空间的有效设计;(4)城市保障性住房起步区工程项目的社会安全方面的保障可以归结为:需求供给保障、交通便利保障和生活安全保障等。

2、对保障性住房设计原则的分析与解读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体现对居民家庭生活的关怀。居住区是居民家庭生活的原点,在城市保障性住房设计上,要对每户家庭发展趋势予以极大的关注,努力为每个人及家庭提供环境优美和氛围温馨的家园社区,以充分体现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

(2)坚持“空间共享”原则,积极构筑互助互爱的社区文化。城市保障性住房小区设计要努力尝试为居住者,特别是老幼弱小者提供安全方便的步行系统,为各类人群活动提供丰富的安全空间,积极打造以中心绿地为“共享时空”的社区环境,让每个人在“共享空间”里交流,使居民的安全活动范围扩大到室外,在小区内大力营造互助互爱优良传统的社区文化。

(3)坚持“整体优化”原则,大力加强小区内综合设施的建设。城市保障性住房小区设计要适时引入符合时代特征的交通手段和理念,努力营造流畅快捷的道路交通系统和充足的停车场地;要做好交通空间与步行开敞景观空间之间的有效立体分隔;要以自然、健康的人性化生活居住空间为主导理念,着力创造舒适、方便、卫生、美观的居住环境;要加强居住区住房的水、电、气、交通、邮电、通讯和教育、文化等项设施的建设,以有效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结语:近年来,我国的城市保障房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无论是建设数量和配套政策,都越来越趋于完善。城市保障性住房规划与设计要坚持和突出经济、适用、社会保障三大原则,在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资源、控制建筑造价和降低运行成本的前提下,采取适宜的设计策略和方法,努力打造集居住、工作、学习、办公、游览、小憩、交友、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既有效满足居民基本的居住要求,又强调和谐、绿色、人性化相结合的宜居型现代社区。

参考文献:

[1]魏一冰,《城市保障房建设简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1)

[2]刘骁勇,《现代城市住宅规划与设计》[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家庭环境分析规划篇4

关键词:学校建筑、庭院空间、灰空间、功能分区、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增加,教育建筑大量兴建。做为教育建筑的中小学校也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的腾飞为教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力量,新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学校不断涌现。

校园的总体规划是以校园的整体环境设计为原则,强调整体意识,环境观念,各个单体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格调统一。校园环境质量要求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单体建筑设计以及各类空间的组合使校园环境具有整体性。几个不同类型的环境空间相互连接渗透,从而使整个建筑群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怎样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户外交流空间成为中小学校总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连廊、环廊、广场、花坛、运动场等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以及学科交流等创造良好的学习、运动、休息、健身场所。为了使这些空间更好的协调统一,彭一刚教授在《建筑空间组合论》里有详细的论述,对多个不同空间的处理提供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空间的对比与变化;空间的重复与再现;空间的衔接与过渡;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空间的引导与暗示;空间的序列与节奏。

庭院空间的设计风格不外乎两种:追求自然的园林风格和追求不同时代个性的人工环境。多以不同材质和元素的几何构图为手法,塑造出不同特色的建筑空间,增强了不同区域的趣味性,从而带给人不同的愉悦享受。空间的视觉形式、容量与尺寸,是依靠形式来限定的。形式要素塑造了建筑的同时,也围合塑造了空间形象。

不同功能造就不同的形式,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接纳的媒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交往空间满足人们分享的需求,要有一定的领域性和私密性。而校园空间因为其特殊的建筑形态,介于二者之间,既需要一定的私密性,也需要一定的开放性。在我国传统的住宅中,院落庭院都是无顶的共享空间,有些供人休息交往,有些可做集会宴宾之用,室内外功能具有延伸性,总体布局灵活多变,具有亦此亦彼的中介性。下面以本人设计的两个学校案例来探讨庭院空间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和处理:

一.昆山春晖小学

昆山春晖小学位于昆山市周市镇春晖路,整个校区用地面积91.2亩,规划设计为12规60班公立小学,整个校区东西狭长,南北开阔,用地南侧跟东侧为规划中的河道,用地环境优雅,整个用地成梯形形状。

通过对用地的仔细分析和对校区周边环境的踏勘,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设计采用“让”与“隐”的手法,在总体布局上,将主体建筑后退春晖路红线30米,在学校的主入口让出一个半围合的入口广场,作为学校的礼仪广场,使它与周围环境对话,共同形成一个进入学校的“灰空间”。同时在建筑体量的组织上,沿街部分设计成3—4层,而将体量较大,要求层高较高的图书馆布置在后部,尽量减少建筑队环境的压迫感,“隐”于其中而融于环境。空间组织上采用了室外过渡空间—室内共享空间---半围合的庭院空间。空间自由组合,适应于不同的功能分区,每个不同功能的建筑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个小院落进行布局,使得整个建筑群空间视野通达,交通流线一目了然,同时极大的丰富了景观空间。(见总平面图)

进入行政楼,在入口大厅设置了一个2层高的共享空间,共享空间南面设置一片落地的花窗,通过花窗的玻璃,或隐或现的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整个建筑群的第二个封闭式院落,这个院落介于行政楼和图书馆之间,面积不是太大,但雅致而小巧,我把它命名为‘拙园”,取“勤可补拙”之意。通过拙园,就进入了校园神圣的殿堂—图书馆,图书馆靠近拙园的周边,设置了一个层叠式退台的空中平台,平台周边设置一排垂直绿化,既可以作为辅助栏杆,又能给师生带来愉悦的享受,在此,可以轻松交流,做为校园英语角等活动场地,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休憩娱乐的场所。

二.淮安中欣国际实验学校

淮安中欣国际实验学校位于淮安经济开发区,为一家全日制寄宿学校,整个校园占地100亩,地形呈南北走向,东侧为一条茂密树林带,场地平整,周围地块规划为居住用地。该项目为私营寄宿制高级中学,含行政办公、教学、图书阅览、体育馆、食堂、宿舍等功能。场内布置环行田径场,六个蓝、三个排球场,及其他软塑器械活动场。

设计的构思来源于对传统四合院建筑的空间分析,----重视礼法,中轴分明,整体空间格局整齐,由建筑实体围合形成院落,对外封闭,对内敞开,整体布局层层递进,每进空间以走廊或者连廊连接,彼此渗透。

在综合分析整个用地的基地现状后,采用了入口局部运用中轴线, 建筑体块顺应地形做转折,在学校的主入口,围绕着图书馆这个学校的中心设置中心广场,两侧建筑形体立面处理手法基本一致,形成中轴对称,严谨大气的入口空间。根据对教学区的研究,以及对用地地形的充分利用,利用对图书馆行政楼的相互联系,层层叠加,院落空间大小搭配,空间转折围合,两侧教学楼形成不同的几个院落,使建筑形成内敛向心的形态,而院落与院落之间以连廊或者走廊相连,若开若闭,有效的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使相邻空间之间既相互连通又彼此分隔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的有机体。使人在整个建筑中步移景异,使人处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平面布局简洁规整,采用“山”型布局,自然围合成两个半封闭式庭院,教室布置在1—4层,联系方便,人流疏散合理。造型体现平面布局特点,对称的布局,竖向的构架,水平的环廊,屋顶透空构架以及构成建筑的点线面的构成,富有生机,作为教学区广场的主要背景和突出建筑物,显示了学校建筑的气势和氛围。

教学楼自动形成的庭院有效地区分休息交往和活动的区域,充分利用绿化功能,营造不同的庭院氛围,制造不同的主题空间。

三:小结

家庭环境分析规划篇5

【关键词】新疆;中职院校;双语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影响因素

近年来,自治区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普及程度不高,投入不足,师资队伍数量短缺、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幼儿园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等薄弱环节。对于未来的幼儿教师在职前阶段是否对自己已经基本定向的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这是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力量――幼儿教师能否不断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良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准教师产生职业认同感,提高教学效能感,减少或避免产生职业倦怠现象,这对于促进未来新疆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新疆幼教师资来源的质和量都令人担忧,随着幼儿园教师入职考试的正规化和完善化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寻求理想的工作环境的难度不断加大。面对比较艰难的就业形势,这就需要新疆中职学校加强对幼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新疆中职双语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将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目前新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走向,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就业指导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新疆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本课题以巴州师范学校中专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13级、14级、15级三个年级共3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中职幼师生职业规划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中职幼师生规划意识薄弱。其中二个问题的调查问卷显示如下,问题一:你了解职业规划是怎么回事吗?回答“不了解”的201个,占67%;回答“听说过,但不了解”的21名,占7%;回答“了解一点”的78名,占26%。问题二:你将来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回答“当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的195人,占65%;回答“当幼儿园园长”的45人,占15%;回答“自己开办一所幼儿园”的12名,占4%;回答其他的48名,占16%。上面的调查虽然只是很小的范围,但目前新疆大多数学前师范教育单位反映的情况也大体如此。目前幼儿师范教育尚未将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来,学生尚未得到这方面系统的指导。即使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设置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只是零星的和分散的。大多数的幼师生未曾自觉地思考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也没用职业规划方向的信息储备,更没有将对未来的简单构想上升到职业规划的自觉意识。

第二,中职幼师生认知方法简单,生涯定向模糊。认识自我是中职幼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增长,中职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增强。但他们的心理并不完全成熟,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够深刻,容易理想化,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不够全面。在职业准备阶段,即幼师专业学习阶段,中职生应当根据自己的知识及能力的优势和劣势,确定学习目标,选择训练重点,规划各学科应完成的学业任务。然而很多中职幼师生在进校后因为环境变了,学习内容和方式变了,从初中的老师喂养式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放养式自主学习,感到很不适应,茫然无措,无所事事。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没有依据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于是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没有学习动力,因而也就没有学习效率。

第三,中职幼师生规划与行动的脱节。中职幼师生从入校之日起,其人生职业的定位就已经相对确定了,即将来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因为幼教职业的特殊性,幼儿园保教与教育相结合,这样的工作模式势必会让工作变得复杂,难度加大。然而,一部分的幼师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即使在二年级的幼儿园实习过程中逐渐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有了初步的职业规划,但是仍未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方案。有了目标却不思考如何实现目标的计划,目标也就束之高阁。

二、影响新疆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分析

第一,学校教育对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大部分学生是在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到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年龄普遍偏小,作为未成年人尚有很大的身心发展和学业发展空间。与一般中职生不同的是,幼师生自我完善、自我定位的任务更重要,所以必须重点设计好学业阶段的路程,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业任务,做到在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全方位进步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师生需要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他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水平,直接会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方向和他们喜欢的职业概率。而实际,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为期三年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只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当中有所学习,这对于日后幼师生实习与就业的职业选择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幼师专业认同的教育引导并给与就业指导。

第二,家庭教育对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造就个人素质、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从幼年起,就受到家庭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一定的行为模式。有些学生还从家庭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学到某种职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家庭成员在个人择业和就业后的流动中,往往产生一定的干预或影响,也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影响。许多学生深受家庭中父母或亲戚的影响,他们从亲人的教育或态度中形成了对幼教职业的最初看法和认识,从而影响到对职业的选择。例如:大部分幼师生会觉得幼儿园环境优美,有基本的收入和报酬,相对稳定舒适的工作环境,工作相对不是很疲劳,没有特别紧张的感觉,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从而选择幼教职业。

第三,环境变迁因素对中职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当今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变化快,因此,个人职业发展必须考虑职业环境需求和变化趋势。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第一轮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新疆的学前教育发展成效显著,截止2014年底,全区共有幼儿园3955所,较2010年增加1392所。但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底子薄、起步晚,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无论是幼儿园的数量,还是学前教育质量,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仍然迫在眉睫。在目前新疆良好的就业环境中,对中职幼师生来说,只有认清自我,认知社会,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多学知识,练就技能,抓住机遇,才能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迎接社会的挑选。

【参考文献】

[1]刘淑玲.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家庭环境分析规划篇6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体育部,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体育专业本科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认可程度分析;制定和实施情况;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与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等.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05-03

1前言

随着高校的扩招、经济的不景气、大学学风变化以及就业岗位缺乏等一系列的因素,让本科生的就业愈加困难.李克强在大连举行的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有总量压力,还有结构性矛盾.有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有人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现在应当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形成适应就业需要的观念.每个人,包括大学生、研究生,都应当有这样的理念.获得理想的职业、走到高的岗位往往是从低层做起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科生的自身能力,让本科生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制定自我的职业目标,为自我人生目标与职业目标进行奋斗,最终达到成功就业[1].特别是体育专业的本科生,文化成绩相对其他专业学生来说稍微偏弱,而实际操作能力却远远强于其他专业学生,所以体育专业本科生就更加需要利用在校期间对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自我的竞争能力,促进学校在指导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方面更加规范、科学系统.本文选取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首先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等方式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中重要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整理和分析研究.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遵循有关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初稿,根据专家的建议做出修改,最后定稿.为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正式发放调查问卷之前,特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检验.抽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各大学四个年级学生中40人,其中每个年级男、女生各5人,总计200人,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3.4%.

2.2.3专家访谈法

对有关专家教授进行走访咨询,听取他们对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分析和见解.为设计问卷及撰写论文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2.2.4数理统计法

对数据进行科学数理统计,所有调查结果均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原始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3.1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分析

对分析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时,应首先考虑体育专业本科生现阶段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情况.详细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得知,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有64.1%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但还有19.6%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甚至还有16.3%的学生不知道有职业生涯规划.

3.2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可程度分析

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可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情况.因此,本研究在对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可程度就显得极为的重要.

从表2中可以看出,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认为在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后有帮助的占到了总比例的88.6%,而还有11.4%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3.3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有16.3%的本科生已经确定了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有24.5%的本科生确定了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有32.6%的学生准备确定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有12.5%的学生不确定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有14.1%的学生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采取的是顺其自然的态度.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4家庭环境与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分析

从表3中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家庭环境也是影响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方面.其表现为,父母的学历越高其子女对职业生涯规划做的越好,而反之父母的学历越低,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越差.父母的职业也是影响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因素[3].从访谈中得知,在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方面,家庭的人均收入也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家庭收入越高的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自我职业规划做得越好,反之收入稍低的却对自我的职业规划更多是顺其自然与不确定.

3.5社会环境与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分析

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是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4].本研究主要从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的生源方面进行研究.从调查结果可看出,生活在省会城市的学生有40.8%的学生确定了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还有32.6%的学生准备确定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而生活在乡镇的学生只有27.7%的学生确定了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14.9%的学生准备确定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中可知,省会城市学生比乡镇学生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的注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在对于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点,在学学生对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不明白其重要性.

4.1.2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在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一定的欲望与动机.

4.1.3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待提高,缺乏系统的对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

4.1.4湖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在进行自我职业规划的时候,不仅收到了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而且还是收到了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4.2建议

4.2.1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媒体作用扩大宣传,从政策上积极落实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实施.

4.2.2学校应帮助学校正确树立健康的、合理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理念,加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辅导.

4.2.3创建完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与实践性.

4.2.4加强体育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建设,扩充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模式,不能仅仅只利用课堂讲授、就业指导咨询、就业专题讲座、就业主题活动月、就业媒体宣传,应利用现代学生所能接受的新颖的模式进行教育.并且应从大一就开始进行指导培训,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

参考文献:

〔1〕张雨.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障碍与发展研究[J].科技资讯,2013,7(23):23-26.

〔2〕姜浪.北京体育大学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3〕贾儒.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34):65-69.

家庭环境分析规划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因素对策

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日渐凸显出来,近七成的大学生感到就业有压力。就业高压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一些大学生感到心理承受能力明显超载,甚至对未来丧失信心。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力军,关注其就业心理,分析其心理压力的形成因素,并给出合理建议,帮助他们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成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形成因素

1.社会因素。我国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社会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人才市场劳资关系的变更、相关部门执行力度的不够以及就业过程中严重的歧视等,使毕业生承受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2.学校因素。学校的名气不大、教学质量不高、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高、心理指导咨询工作不到位等,都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尤其是求职失败后,强烈的挫折感让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家庭因素。一些家长过高的期望使得孩子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辜负了他们,由此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另外,家庭结构缺失和家庭成员没有良好的背景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

4.自我因素。一些毕业生在自我认识方面存在偏差,不能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普遍存在功利性强的价值取向,在择业上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心理不够成熟,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勇气,自信心不足,求职时往往会背负沉重的心理负荷,从而影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潜能的发挥。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对策

1.社会方面。一是国家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完善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建立公开、平等、择优、竞争的择业氛围,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法制化的就业环境。二是政府要增加就业容量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弹性,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三是用人单位应当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认真对待毕业生的资历和能力问题,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就业环境。四是完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2.学校方面。一是通过宣传、学术交流等提高知名度,多派教师到重点院校学习授课技巧,严格把关教师上课质量,从而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信心。二是完善就业咨询体系,多开展就业宣传和就业指导讲座,及时就业信息,为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三是加强心理辅导,为毕业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缓解他们毕业时的就业恐惧心理,使其积极乐观地对待竞争压力。四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不同职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让他们把个人条件与就业因素恰当地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五是创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平台,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学校有必要对每一个父母及其子女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备录,或者通过校园网、校报的方式让父母更多地了解培养子女的有效方法。

3.家庭方面。一是父母应更新就业教育观念,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子女客观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换位思考,鼓励孩子克服困难,给他们就业营造宽松的氛围。二是尽量消除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家长应积极从正面引导,使其正确认识知识和能力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4.自我方面。一是大学生要正确合理地评价自己的才能,适当降低职业期望,不要好高骛远和盲目攀比。二是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面对求职失败时应该放松心情,学会调适,并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对大学生而言,保持适当的就业心理压力,缓解不必要的就业心理压力,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三是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和综合能力,积累就业资本,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四是做好自身职业规划。很多大学生毕业时一片茫然,这就是就业意向不明确的表现。制定完善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为自己明确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

总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不仅源于学生自身,它还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影响,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时,除了学生要不断自我完善、做好规划外,社会、学校、家庭也应多方努力,共同营造平等和谐的就业环境,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郭云贵.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与对策[J].社会发展,2011(1):38-39

家庭环境分析规划篇8

[关键词]积极性为支持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G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62-02

许多儿童在对其父母或抚养者而言存在问题行为,却被解释为儿童的不成熟,家庭成员无法提供适当的指导策略,儿童抚养者也无法为儿童的发展做出适当的指引。部分儿童的问题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外显的。Campbell(1995)指出存在这一类型问题行为的儿童,将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隐性的问题行为,且出现的风险会逐渐增加。[1]大量研究显示,部分存在问题行为的儿童极有可能继续发展成为不良行为,并且在小学阶段或是青春期早期出现问题行为的概率会增加。[2]Sobol(1990)研究发现,问题行为的出现是与各种因素相关联的。[3]研究者在调查问题行为产生的生物学因素时,明确指出早产或低体重儿、儿童家庭环境不良或发育迟缓时,产生问题行为的风险较高。消极的家庭生活是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Guralnick(2000)指出相关组织在调节不良家庭关系、缓解不良情绪等诱发问题行为产生的不良因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Campbell(1995)指出抚养困难是产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回应,或是无法与家长正常的进行良好的互动与儿童反抗行为、攻击的出现密切相关。[1]Lytton(1990)指出儿童期出现的问题行为在后续的精神压力,婚姻破裂或家庭压力的等因素作用下,日趋恶化,使家长形成了功能失调的抚养模式。[5]儿童的问题行为会使家庭处在一个高压力状态下,会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教养方式产生消极影响。Harrower(2000)指出问题行为的存在会使家长降低带儿童外出参加活动的几率,导致儿童问题行为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6]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对儿童进行有效早期干预的元素,探讨了积极性为支持在儿童早期干预及转衔过程中的引用,从而为积极性为支持在早期干预中的应用提供文献参考和理论依据。

一、有效早期干预的元素

研究者发现,早期干预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的矫治有积极的作用。为有行为问题或存在异常情绪问题的儿童提供早期干预,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旨在降低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Blair(2000)指出有效地干预项目使用的是生态学的方法,通过跨自然环境和强调使用功能分析及基于交流的方法来干预儿童的问题行为。[7]Lucyshyn和albin(2002)强调家庭支持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儿童早期干预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家庭在建立一个发展的生态环境中的基础作用。[8]研究指出,开展有效的早期干预,四个元素至关重要:家庭中心意识、家庭与专业人员的合作关系、以评估为基础的积极行为支持、包容性环境的成功参与性。

(一)家庭中心意识

早期干预的构建试图帮助有不良社会情感、行为问题或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而儿童在幼年期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接触较多的是父母或抚养者,家庭成为影响儿童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形成家庭中心意识十分必要。一方面,应该提供给家庭抚养儿童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应该帮助家庭形成提高和促进儿童积极行为产生的意识,通过指导家庭发展、抚养问题的解决和干预方法的选择来提高家长养育儿童的质量。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干预是家长和家庭成员参与到积极的支持条件下,学习有价值的干预知识和沟通技能,选择恰当的服务来满足他们养育儿童的需求。

(二)家庭与专业人员的合作关系

家庭给予儿童最基础的生活环境,专业人员给予专业知识、技能的援助,丰富家长和家庭成员的育儿,并给予有价值的实用性的技术支持。家长开展早期干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问题,与专业人员建立互相合作的关系才能够对儿童实施有效的干预。Harrower(2000)指出家长和专业人员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增加协作的可能性,建立有效早期行为干预。[6]家长作为功能评估的重要参与者,参与功能评估制定和实施以及积极性为支持计划的制订的整个过程。家长应该具备儿童养育过程中的所必需的各种知识、交流技能和关系、重大事件的处理策略等有效干预儿童的问题行为,在功能评估过程中,家庭通过协助专业人员来分析儿童问题行为及其所处的环境,来制订干预的计划。家长与专业人员的关系必须是建立在有问题行为的儿童之上,重点关注的是儿童的问题行为。早期干预专业人员要能够理解家长或家庭成员所经历的挫折和所面临的压力,家庭系统应该接受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指导及辅助支持来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实施干预。

(三)以功能评估为基础的积极行为支持

有效的行为干预效果是基于功能评估的方法分析问题行为,通过功能评估的过程来理解问题行为和前提时间及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随后制订出关注目前行为现状或是问题行为的替代和交流技能。

早期发展阶段对于问题行为的评估是十分必要的,是交流、社会互动和语言言语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儿童处在学习初级阶段,缺乏学习经历,家长应花费时间来教儿童学习且期待与专业人员合作掌握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方法。积极行为支持是基于评估的干预方法,制订干预计划是一种跨环境的,以功能评估为基础的,其中包括防止出现问题行为的策略及发展新行为和提高社会互动的方法。需在专业人员和家长完成对问题行为功能评估后开始实施,参与评估的专业人员需经过专业性评估,包括行为分析、功能分析等的培训。在评估之后,将由家长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积极行为支持计划,且对家长进行训练后,由家长开始实施问题行为的早期干预,专业人员给予辅助或支持。

(四)包容性环境的成功参与性

对儿童问题行为的早期干预应该以让儿童及其家长成功融入到社区所建立的各种活动或休闲娱乐的环境中来。从幼儿时期儿童就应该学会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舒服的互动和交流,同时家庭应该在这些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Dunlap(1996)指出,成功地融入社区环境能够帮助儿童丰富生活乐趣,增加与人交流互动的自信心。[9]存在问题行为的儿童或家庭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忽视,也有可能是被孤立,限制了儿童参与到社区环境中的机会,如去教会、拜访邻居或是参与社区的娱乐活动等。帮助问题行为儿童的家庭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网,开展正常的交流互动,对于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是十分有效的。

二、积极行为支持在早期干预中的使用

(一)早期干预阶段中积极行为支持的应用

在早期干预阶段,良好干预效果的取得依赖于环境的创设以及有效的积极行为支持。因此,在对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时,务必在功能评估的基础上,弄清并消除环境中的不良诱因,积极创设良好的环境,以达到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的目的。其中包括对儿童所生活的物理环境进行改善、创设良好的早期干预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干预活动程序的安排以及儿童早期干预中规则的制订,它们都可能成为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先行事件。

对儿童生活的物理环境进行创设,包括改变家庭中物品的摆放、家庭空间的分配和家具设施的选择,专业人员应该在对儿童问题行为评估时特别关注,制订干预计划时进行明确的要求,提高家长的认识。对于儿童早期干预学习环境的创设,应严格按照早期干预计划执行,包括场地的选择、器材的选择与摆放、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场地的选择应尽可能将无关因素控制到最小,消除对儿童问题行为产生强化作用的因素存在,干预器材的选择摆放同样应注意。

儿童早期干预活动的安排不合理,如高运动量的活动密集出现时,容易提高儿童的兴奋性,导致吵闹、注意力不集中、攻击等挑战行为的出现。有些儿童还会因为不能适应对探索能力的高要求,而出现离开活动区域等逃避行为。合理的干预活动安排应该保持活动的均衡性,包括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交替,以儿童为主的活动与以干预人员指导为主的活动交替,高结构化活动与低结构化活动交替等。富有趣味性,具有创造性,适应儿童发展水平、个体兴趣和需要的活动有利于儿童积极行为的发展。研究表明,在干预活动过渡期时,儿童会频繁表现出问题行为,清晰的过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浪费,儿童的问题行为也会减少,在活动过渡环节如果为儿童提供活动选择,儿童会表现出更高的活动参与度,挑战行为明显减少,所以干预人员要对活动的过渡阶段进行合理的设计。

早期干预活动中规则的使用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干预人员的期望,引发儿童产生恰当行为。干预人员可以引导儿童与同伴友好相处,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让儿童学习恰当的表达方式,使用语言表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避免使用问题行为;接受家庭成员或其他人的帮助时要表示感谢;不在公共场所里吵闹等。早期干预规则的制订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自我监控意识,发展适应。

(二)转衔阶段中积极行为支持的应用

Fowler(1998)指出在这个转衔的过程中,儿童所接受的支持服务会发生变化,且支持服务的提供者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使儿童及家庭的日常生活受影响,使家长对支持服务的选择受阻,主动做出决定和对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管理产生混乱或困难。家庭担心由于支持服务及提供者发生改变,会使儿童的问题行为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或儿童的问题行为更为严重。[10]RosenKoetter(1994)指出转衔计划的目的就在于给儿童最大限度地提供支持服务,缓解因转衔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和不适。[11]详细的转衔计划明确规定了参与支持服务的人员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职责和角色,同时也要求家长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各方面相互协调,确保此阶段所需的支持服务正常进行。

Harrower(2000)指出存在问题行为的儿童转衔支持服务计划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有系统的合作方式来指导儿童和家长接受支持服务;另一方面,是采用相关的方法使儿童和其家长建立自信心及竞争意识。[6]计划中应包括参与人员及其职责与角色、时间安排、信息交流讨论的时间、确保家长参与会议的机制、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程序、在最小受限制环境下问题行为的描述等。同时,转衔服务计划中还应该包括一份详细的积极性为支持服务计划,有针对地建立和维持恰当的行为,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有积极影响的还应该包括在内。同时,应该逐步引入新的支持服务和新的服务人员,帮助儿童向后续支持服务迈进,最终能够适应下一阶段的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Campbell,S,B.Behaviorprobleminpreschoolchildren:areviewofrecentresearch.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1995,36(1):113-149.

[2]Blair,K.C.,Umbreit,J.,&Bos,C.S.Usingfunctionalassessmentandchildren’spreferencestoimprovethebehaviorofyoungchildrenwithbehavioraldisorders.BehavioralDisorders,1999,24:151-166.

[3]mcCormick,m.C.,Gortmaker,S.L.,&Sobol,a.m.Verylowbirthweightchildren:Behaviorproblemsandschooldifficultyinanationalsample.Journalofpediatrics,1990,117,687-693.

[4]Guralnick,m.J.earlychildhoodintervention:evolutionofasystem.inm.L.wehmeyer&J.R.patton(eds.),mentalretardationinthe21stcentury(pp.37-58).austin,tX:pRo-eD,2000.

[5]Lytton,H.Childandparenteffectsinboys’conductdisorder:areinterpretation.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0,26:683-697.

[6]Harrower,J.K.,Fox,L.,Dunlap,G.,&Kincaid,D.Functionalassessmentandcomprehensiveearlyintervention.exceptionality,2000,8:189-204.

[7]Blair,K.C.,Umbreit,J.,&Bos,C.S.Usingfunctionalassessmentandchildren’spreferencestoimprovethebehaviorofyoungchildrenwithbehavioraldisorders.BehavioralDisorders,1994,24:151-166.

[8]Lucyshyn,J.,Dunlap,G.,&albin,R.w.(eds.).Families,familylife,andpositivebehaviorsupport:addressingthechallengeofproblembehaviorsinfamilycontexts.Baltimore:Brookes,2002.

家庭环境分析规划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91-03

一、研究背景

性心理在心理学辞典上有如下定义:性心理是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课题之一。狭义指在性情境刺激下的男女交媾过程中各种心理反应;广义指所有涉及“性”的观念或意识。性心理学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英国著名学者霭理士(H・ellis)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被认为是性心理学最著名的先驱。1905年出版的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阐明了他的“泛性论”思想,以及性心理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及其活动规律,论证了性动力对潜意识形成的决定作用。1933年出版的霭理士的《性心理学》,是一部划时代的性心理学专著,本书对人类两性关系进行科学研究,有创见地强调性心理在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同时,StephenDale等研究发现参加性教育课程的大学生性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Herold等探讨了西方性教育从加强性知识到提高性保护措施的转变。在国内,到了近代,性学家开始对性心理问题展开多方位探讨,如1924年北京大学学者张竞生极力强调性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性教育问题关系于人生比什么科学与艺术更大”。1991年,潘绥铭对北京市大学生进行调查,出版了《中国性现状》一书,对我国大学生状况进行了报道和分析,揭示大学生性心理现状引人注目、发人深省。本文认为,性心理是指人对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和差别,以及两往关系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正是出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其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并最具挑战性。健全的性心理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其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性教育问题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探讨大学生在性心理、性观念、性知识、、性教育方面产生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提出学校作为影响性教育普及的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但是笔者认为,学校因素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因素四个影响方面探讨其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影响。不同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是否会有不同的影响,将为大学生性心理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编问卷,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高职及专科生,研究生、其他成人教育或在职教育系列不包括),调查时间从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问卷共发放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3%。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按性别划分,男生851人占39.9%,女生1282人占60.1%;按年级划分,大一785人占36.8%,大二514人占24.1%,大三568人占26.6%,大四266人占12.5%。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研究中,大学生性心理量表及影响因素量表皆为自行开发。

1.大学生性心理测量

大学生性心理量表为自编量表,量表共62个题项,均采用利克特六点量表从“1-完全不赞同”到“6-完全赞同”进行评价,数值越大性心理越开放,数值越小性心理越保守。量表开发基于文献梳理基础,然后访谈部分在校大学生,收集与形成题项,题项产生程序规范,量表具备相当内容效度。

对大学生性心理量表进行测量,Kmo检验值为0.954大于0.90,球形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75709.448(自由度为1891),显著性水平为0.000,非常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因子转轴旋转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通过转轴后共抽取7个因子,代表七个维度,特征值皆大于1,七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与观、性道德与性责任、性教育观、性幻想、失恋心理、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性知识认知。大学生性心理七因子结构清晰明确,所抽取7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56.004%,高于50%,具有较强解释力,因素效度良好。各题项意义明确,负荷在相应因子,因子载荷均大于0.4(最小值为0.505,最大值为0.831),题项收敛性较好,具有较好因素效度。

大学生性心理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值为0.947,七个维度子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8到0.930之间,皆大于0.7,测量具有良好信度。

2.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测量

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子量表,量表为自行开发,由22个测量题项组成,其中家庭环境6个题项,学校环境5个题项,社会环境5个题项以及个人因素6个题项,各题项均采用利克特六点量表从“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进行评价,数值越大表明性开放程度越大,数值越小则表明越保守。各题项按其内容归于相应子量表,量表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

对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进行测量,Kmo检验与球形Bartlett检验表明:Kmo检验值为0.879,大于0.80;球形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16929.182(自由度为231),显著性水平为0.000,非常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采用主成分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相关矩阵抽取公共因子,因子转轴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旋转收敛的最大迭代次数选择系统默认值25,通过转轴后抽取4个因子,特征值皆大于1。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呈现结构清晰明确的四因素结构,分别代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层面;各题项意义明确,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均负荷在相应意义的因子上,因子载荷均大于0.5(最小值为0.537,最大值为0.809);所抽取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4.610%,高于50%,具有较强解释力;上述结果说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的测量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测量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值为0.864,四个子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1到0.850之间(家庭环境0.761、学校环境0.701、社会环境0.822以及个人因素0.850),皆大于0.7,测量具有良好的信度。

综上所述,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子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3.统计软件

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影响,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Yt以及与观(Y1)、性道德与性责任(Y2)、性教育观(Y3)、性幻想(Y4)、失恋心理(Y5)、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Y6)、性知识认知(Y7)七个维度,解释变量为家庭环境(X1)、学校环境(X2)、社会环境(X3)以及个人因素(X4)四方面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四个解释变量分别与八个被解释变量显著正相关,且四个解释变量彼此之间相关系数皆远小于0.8,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建立回归模型组,模型设定如下:

Yn=a0+a1X1+a2X2++a3X3+a4X4+e(n=1,2,3,4,5,6,7,t)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七个维度皆有显著影响,即家庭中父母对其子女的性教育的方式、程度以及个人对性的认识、看法、态度,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而且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各个维度均为显著正向影响。学校环境对与观和性知识认知影响不显著,对性道德与性责任、性教育观、性幻想、失恋心理、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有显著影响。社会环境对与观、性道德与性责任、性幻想、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以及性知识认知影响显著,对性教育和失恋心理影响不显著。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四方面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皆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程度最大,家庭环境次之,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这个结果来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都是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如何改进大学生性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论

虽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四方面因素,对于大学生性心理七个维度的影响程度与方向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四方面影响因素皆对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程度最大,家庭环境次之,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必然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四方面综合考虑,重点在于针对个人因素,但也不可忽视其他三方面因素。

为此,大学生个人要通过正确的方法习得性相关的知识,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坦然面对自己的性需求、性问题,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个人品格。家长对性应采取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注重对性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性教育水平,主动与孩子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性教育的氛围,适时、适当地进行性教育,引导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也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注意孩子的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学校方面应开设性心理辅导室、性文化相关的课程、讲座,迎合学生对性知识、性教育的需求,另外,加强校园性文化教育的宣传,形成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学校性教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积极的性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大学生获得性知识主要是通过书籍、网络和影视等途径,因此性的社会性规范教育,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健康规范的社会环境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欧居湖,张增如.中外近十年大学生性心理研究述评[J].中华文化论坛,2013,(05):171-174.

[2]徐成尚.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267-268.

[3]项传军.90后大学生性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29-131.

[4]武慧多,杨健.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56-59.

[5]刘秀英.大学生性心理现状调查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20-124.

[6]苏春蓉.90后大学生性观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7]王淑芬,王声涌,秦辉等.大学生性观念与性心理的调查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5,16(2):23-32.

作者简介:

黄飞燕,女,广东珠海人,广东金融学院劳经系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家庭环境分析规划篇10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下站中庭设计

对于层数少、空间构成较为单一的地下车站,由于光线差、方向感差、通风不良、内部空间局促,中庭空间可以作为一个中心开放的“核心”来改善空间的性质,使建筑空间具有流动性。在中庭上方设自然采光更能提供地下空间与自然环境沟通的条件。中庭空间在民用建筑中广泛应用,地下中庭车站在国外已大量推行,而我国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应用实例尚少。本文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龙阳路站、11号线隆德路车站的工程实例,浅析中庭地下车站的构成因素、受控因素、设置条件等。

1轨道交通地下站中庭的构成因素

中庭式地下车站的主要构成因素:

1)具有贯通站台、站厅的共享空间。

2)站厅公共厅要有适当的集散场所。

3)通常屏蔽门立柱与车站立柱相结合。

4)辅以必要的环境设计、引入自然光线(或模拟自然光线)。

2国内外中庭式地下车站工程实例

将地铁中庭车站和自然采光结合的设计理念已在世界很多大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中大量体现。有的工程在人流所经之处不仅设置动态水流,环绕植物,而且顶部开设采光棚,将自然光引入地下,使人在地下能与自然亲密接触,成为建筑空间设计的核心。

新加坡东北线地铁所有车站均采用中庭建筑形式,创造良好的地下空间感和通视效果,如克拉码头站船形中庭(见图1),小印度站的条形中庭(见图2),乘客在进站后即可直视站台列车及候车情况。

目前在国内不少城市正在尝试着把中庭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地下车站的建筑空间设计中。

3中庭式地下车站设计实例

3.1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龙阳路站

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龙阳路站位于芳甸路东侧、花木路南侧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停车场内,站本体公共区位于其交通集散广场下,为7号线终点站。这是上海市第一个已完成设计工作的地下中庭车站,并已开工建设。

车站形式为地下二层站前折返岛式车站。车站长度为354.8m,宽18.6m,整个地下空间呈长条形。在基于对乘客的乘车行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将站厅层中部乘客极少停留和穿越区域的部分楼板取消,形成两层挑空的共享空间,即形成公共区为两个长45m、36m,宽8m的双拼中庭空间。站立于中庭,不仅站厅层的乘客可以看清站台层的候车情况和列车进出站的情况,而且站台层的乘客也可享受到宽敞、明亮的候车区大空间。

这个设计理念经过几轮专家讨论,又进行了一些修改及优化。

1)立柱与屏蔽门结合设置,如图3所示。

2)车站公共区设中庭后,集散区面积减小,考虑新国际博览中心的突发客流,故需妥善处理客流组织与疏散,设计时加大非付费区面积,并预留两部楼梯。

3)根据中庭车站性能化分析报告,增设一部疏散楼梯。龙阳路站的条状中庭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廊式组合的特征,是建筑中的主要交通流线和视觉中心,条状贯穿了整个建筑,竖向的楼梯、电梯和横跨的楼板,使空间形成垂直与水平、静与动的强烈对比,是一个颇有活力的公共交通集散中心。

由于国家《地铁设计规范》及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中均未涉及中庭车站的要求,龙阳路站在中庭车站防排烟系统设计中首次在上海进行了创新设计。确保车站中庭火灾时,有效地对车站进行烟控,维持一个可接受的乘客疏散逃生的环境。2005年6月13日,由上海市消防协会组织了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龙阳路车站中庭及车站轨道火灾及疏散分析研究报告》消防专题专家论证会,中庭设计的方案得以通过评审,为车站的建设提供设计和消防审批依据。

3.2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隆德路站

1)工程概况:轨道交通11号线在普陀区曹杨路、隆德路交叉口,东侧地块内设隆德路站,与规划中沿隆德路走向的规划轨道交通13号线形成“十”字换乘。有很大的换乘客流,11号线为零覆土地下三层岛式车站,13号线为覆土3m的地下三层岛式车站。

车站设计着重处理好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并充分考虑换乘方便性和安全性,尽可能缩短换乘距离。

2)中庭设计:“引入自然环境、设置中庭”是设计的原则。

(1)采光天棚。一般中庭常设在交通的主要流线上或附近,从而避免形成毫无生机的死空间。因此设计在两线交汇区域设椭圆形中庭形成共享空间,并在顶板上设采光天棚引入自然环境。采光棚的设计要求地面有相对宽阔的场地,与地面部分规划绿地,结合设置,相得益彰。

透光顶棚的形式只是中庭设计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对中庭的光线质量和气候控制的技术问题。自然光线照入中庭,常受地下建筑所在地的气候影响。要考虑天空经常阴云多雨的某些地区,一个清澈使光线不受阻碍的顶棚,可以达到光线传递的最佳照度和适宜度;而阳光灿烂的某些地区,由于进入中庭的直射光太刺眼,而阴影区相对太暗,这必须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对光线进行处理,以求得较为舒适的光照条件。

采光天棚大大改善了车站内部环境,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见图4)。

(2)圆壳玻璃屋顶。这一几何特征为外部广场提供了一个凝聚而又多向性的核心,为建筑物及建筑外部环境带来了完整的、向心的、富有魅力的景观。在室内,为矩形的平面布局中营造了一个圆形的、高大宽阔的空间,解决了地下建筑缺乏天然光线、不良心理反应等功能方面的弊病。

4结语

轨道交通地下站中庭建筑设计按其空间构成因素,应考虑以下要求。

1)空间的轮廓清晰明确,空间的尺度、比例适宜,具备整体感。

2)正确处理空间的围、透关系,使空间具有良好的景观和观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