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痛的治疗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1:58

风寒痛的治疗办法篇1

点穴,以指代针的特色疗法

大家都知道中医的推拿按摩疗法,但很多人对“点穴”疗法比较陌生,甚至觉得很神秘,这可能与这些年的影视武侠作品有关吧,其实,点穴疗法一直是中医疗法里的一个门类,有理论有实践,是一门很实用很朴素的特色疗法。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用点穴的办法,治疗腰痛的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看待腰痛,简单的说无外乎,腰肌、相关经络受到风、寒、湿的侵扰,从而导至肌肉的僵硬痉挛,相关经络的阻塞。所谓“痛则不通”,气血、经络不通畅柔顺,自然就会有疼痛的表现。这个疾病用中药里的一些外敷的膏药可以治疗,用中医推拿按摩的办法也可以治疗。同样,用中医点穴的办法治疗起来更简便,也很有效。点穴,顾名思义就知道需要医生用自己的手指做为“银针”,根据不同的病症找相对应的穴位,进行点、按、揉等不同的手法治疗,点穴是传统医学中很具特色一种疗法,按时髦的说法,说它是一种绿色疗法也不为过吧。另外,点穴疗法对施术者的要求比较高,不但要精通医理,还要坚持不辍的自我练功,既要锻炼对穴位掌握精准的程度,还要锻炼手指的“功力”,如果自己的手指没有功夫,起不到代针的作用,那即使穴位找的很准确,疗效也会大打折扣的。

腰痛点穴巧治疗

为什么说是“巧”治疗呢,我们治疗腰痛,不是在痛的部位去按摩,而是找到相应的经络、穴位上去下手,看似没关系的穴位,通过点穴的办法就能缓解腰痛。生活里常见到的“闪腰岔气”,或者是因为在寒凉的房间里时间长了导致的腰痛,我们说,这都是寒湿侵袭了腰部肌肉,导致这些部位的肌肉僵硬不够柔软,保护作用减低,寒湿侵袭了相关的经络,出现经络阻塞不通,气血不通的问题。

在这里,我推荐给大家两个穴位,第一个穴位是“申脉穴”,这个穴位在脚部足踝这里,在足踝外下方,自己用手摸要能摸到有个小凹陷的地方。找对了穴位,就用拇指和食指轮流采用点、按、揉的方法刺激这个穴位,要让患者有麻、酸痛、热胀的感觉,有了这个感觉才能有疗效。为什么对申脉穴点穴能治疗腰痛昵?因为这个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补阳益气、疏导寒湿”。大家知道,足太阳膀胱经是从头部经过后背直到足部的一条大经络,腰部疼痛正是膀胱经受寒,水湿不得排泄的反映。那么我们选择申脉穴,这个八脉交汇之穴,通过点、按、揉的办法,帮助阳气升腾起来,所谓“寒邪怕元阳”我们身体有了足够的正气、阳气,自然就能把寒邪之气挤出身体

第二个穴位叫“金门穴”也在足踝这里,离申脉穴不远,有些老大夫就叫它“筋门穴”,你看很形象,说这个穴位管理着我们身体的筋脉,所谓的“闪腰岔气”都是筋脉不顺,筋脉受寒,寒则凝固的表现。可以让患者趴在床上,施术者用双手中指点按患者双脚的金门穴,同时让患者做缓慢的上身抬起放下的动作,一般这样治疗3~5分钟就能缓解掉“闪腰岔气”的症状。

马步功助您缓解腰痛

有些女性朋友,在生理期间,有腰酸腰痛的不良反映,这虽说是正常现象,但毕竟让身体很不舒服,怎么办?教给大家一个“马步功”来缓解生理期间的腰背酸痛:身体立正站好,双脚略宽于肩,双膝微微弯曲,我们叫“微马步”就是比膝关节成九十度角的马步程度要轻,然后双手从自己后背肾俞这里,老百姓俗话说的“腰眼”这里,向臀部轻推,推至这里微微发热就能有效缓酸痛。为什么要扎“马步”昵,是要大家把臀部收敛回去,臀部收敛了,尾椎就端正打开了,通过自己对肾部的推揉,激发了肾经的阳气,让这个阳气布散开来,阳气一升寒湿散。而且这个小保健功,对女性孕产期间、月经期间的点穴禁忌起到补充替代的作用,安全、简便、效果还不错。

风寒痛的治疗办法篇2

网站:

手机:15810181888

痹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从现代医学来看,主要有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属于“痹证”范畴。痹证主要分为行痹、着痹、痛痹、热痹、顽痹,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祛风通络法、除湿通络法、散寒通络法、清热通络法等,用药方法以口服为主。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自拟通络壮骨散外敷治疗风寒湿痹证,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2月-2010年3月我院共收治108例患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32例,男10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5岁;腰肌劳损25例,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33岁;强直性脊柱炎31例,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23岁;肩周炎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6岁。所有病例均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等明确诊断。均符合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痹证的诊断标准。排除各种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疼痛如脓肿、腰椎结核;内脏病引起的腰椎疼痛如。肾囊肿;内脏疾病放射、牵扯引起的疼痛等。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选用通络壮骨散外敷治疗。方剂组成:威灵仙、乳香、樟脑、没药、冰片等。上述药物经加工处理,制成散剂,每袋30g,备用。用热水将散剂调成糊状,贴敷于患病部位,贴敷时间约60~90分钟,每10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泻血笔针刺皮肤,刺至真皮层,多点散刺放血,每个刺入点相距3~5mm,范围不超过拔罐面积,点刺后加拔火罐10分钟,每次出血量5~20ml,吸出瘀血,在刺血点贴敷通络壮骨散。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为阴性;②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但受寒或劳累后仍感疼痛,各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③好转:治疗后症状、体征减轻,各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有所改善;④无效: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无明显变化。

结果

治愈53例,其中腰肌劳损14例,肩周炎11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类风湿关节炎23例,治愈率49.07%。

显效28例,好转13例,其中腰肌劳损5例,肩周炎8例,强直性脊柱炎2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总有效率为87.04%。

讨论

《黄帝内经》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痹证的发生,首先是由于自身正气不足,加之感受了外来的风、寒、湿邪气所导致。痹证患者,按照感受外来邪气的不同,可分为行痹、着痹、痛痹、热痹。行痹主要与风邪相关,主要表现为酸痛,或者活动不利;着痹主要与湿邪相关,主要表现为麻木、关节重着、或活动不利,下肢水肿;痛痹主要与寒邪相关,关节疼痛难忍,遇寒疼痛加剧,寒凝血脉,不通则痛;风、寒、湿三者久恋经络,郁而化热,则为热痹,表现为疼痛部位灼热,可见红肿,同时伴有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风寒痛的治疗办法篇3

脚趾稍微下陷,有勺子形状的压痕

是贫血的表现。内部出血(如溃疡)或严重的月经不正常也可以引发贫血。贫血时,指甲也会出现相同的状况:颜色和甲床都会呈现苍白。而且指甲易碎,脚总是感到寒冷。

解决办法:通过全血细胞计数检查可以诊断贫血。

无法治愈的脚掌疼痛

是糖尿病的主要表现。升高的血糖浓度会导致脚部神经的破坏,表现为由压力或不小心的摩擦而引起的刮伤、切伤或刺激。

解决办法:立即治疗溃疡和创面,并做糖尿病相关检查。

寒脚

多发生在女性身上。女性的体温会比男性低,所以即使她们很健康,对寒冷也会很敏感。40岁以上的女性如果有寒腿的现象,那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不足,因为甲状腺会调节身体温度和新陈代谢。此外,循环不畅也是原因之一。

解决办法:保暖。除了寒脚之外的健康问题,建议你去看医生。

脚指甲厚重、发黄

由指甲下面的霉菌感染而引起的。甲癣患者通常毫无知觉,感染很快会波及到全部的脚趾甲甚至手指甲,导致指甲发出难闻的味道,颜色变深。糖尿病患者、有循环问题和免疫系统问题的人容易感染该疾病。

解决办法:看皮肤科医生,及时治疗。

大脚趾突然增大

可能是痛风,通常由过多尿酸引起。尿酸通常存在于体温较低的身体部位、离心脏最远的大脚趾。40到50岁的男性、绝经后的女性更易患有痛风。

解决办法:看风湿科,避免吃高嘌呤食物,向医生咨询通过饮食和药物治疗。

双脚麻木

双脚没有知觉,可能由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有很多原因,但是两个首要原因是糖尿病和滥用酒精。更严重的是,这种麻木会延伸到手,让你感觉似乎戴着手套似的。

解决办法:看医生,找出原因。可以通过镇痛剂和抗抑郁药来缓解疼痛症状。

脚部疼痛难以走路

未确诊的应力性骨折是脚部疼痛的普遍原因,经常表现为脚的侧面疼痛或脚掌疼痛。这通常是由骨质减少、营养不良,包括维生素D缺失、不易吸收钙或厌食症等。

解决办法:有任何疼痛都要看医生,检测微量元素含量。

脚趾尖向上肿起

杵状指(包括手指)是肺疾病的惯常表现,包括肺纤维化和肺癌,心脏疾病和胃肠疾病也和此有关。

解决办法:明确诊断,采取治疗。

脚关节疼痛

风湿性关节炎,通常首先会被小关节如脚趾和手指节感受到的一种关节性病变,疼痛的同时通常伴有肿胀和僵硬,而且这种疼痛是对称性的,风湿性关节炎多发于女性。

解决办法:需要做全面检查来确定关节疼痛的原因。

脚趾甲有凹痕

大多数牛皮癣患者的脚趾甲有很多小洞,可深可浅。但是有3/4的牛皮癣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和皮肤都会受到影响,通常表现为不光滑的有痘痕的指甲。

解决办法:如果及早治疗,甲床可以恢复。

脚后跟不能抬起

预示着神经或肌肉被损坏,会一直延续到背部、肩膀或颈部。某些用于化学疗法的药物也会导致走路或站立的时候脚的前部抬不起,同时也会伴随着疼痛和僵硬。有时候这种疼痛会发生在后小腿或脊背下部分。

解决办法:去看医生,足下垂可以治愈也可以成为永久性的疾病。

皮肤干燥容易脱落

脚上的皮肤干燥。因为真菌感染通常是由干燥发痒的皮肤开始的,之后会发展为炎症和水泡。当有水泡的时候,感染就会扩大。

解决办法:如果不是很严重,经常清洗脚,保持干燥,可以在鞋子里和袜子里使用脚粉。效果不好,看医生,使用抗真菌药物。

脚趾呈现红白蓝三种颜色

风寒痛的治疗办法篇4

肾虚腰痛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虚腰痛是因劳倦过度损伤肾脏精气所致,劳累或后加重。同时也是女性最常见的腰痛。它的痛感为整个腰部绵绵作痛、隐痛,酸软无力。

中医理论中,腰为肾之腑.主生殖和女性月经。肾虚的症状有健忘失眠,食欲不振,骨骼与关节疼痛,腰膝酸软,不耐疲劳,乏力,视力减退,听力衰减等,最常见的是肾阳虚引起的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腰膝酸软无力。女性每月月经失血过多,孕育、生产都会损伤肾气。已育妇女以及反复人工流产的女性比较容易出现此类腰痛。

出现肾虚腰痛可采用中医食疗法。如:

芡实核桃粥:芡实30克,核桃20克,红枣10枚,大米50克,煮粥常服。主要是补肾纳气定喘。

鸡蛋三味汤:鸡蛋1个,去芯莲子、芡实、怀山药各9克,白糖适量,煎成药汤,吃蛋喝汤,主治肾虚。

寒湿性腰痛

寒湿性腰痛主要是由腰部受风寒侵袭引起,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发冷沉重,屈伸转动不利,每遇阴雨天或腰部受寒受湿发作或加重,痛处喜暖恶冷,或四肢欠温,腹胀食少,舌淡体胖,苔白腻,脉沉迟或沉紧。

寒湿性腰痛的治疗法则为散寒除湿,温经止痛。

方药:渗湿汤(《丹溪心法》)加味:干姜、丁香、苍术、白术、橘红、茯苓、甘草。

方义:干姜、丁香、甘草散寒温中;苍术、白术、橘红除湿焕脾;茯苓健脾渗湿。

加减:冷痛较剧,肢冷较甚,拘急不好的寒甚者,加附子、肉桂以温阳散寒;关节肿胀、沉重的湿盛者加藿香、泽泻,并重用茯苓、苍术以除湿利水;若伴有风邪者f痛处游走不定),加独活、羌活、防风、桂枝以疏风散邪:病人伴有肾阳虚者,用独活桑生汤加减,或再加菟丝子、补骨脂、吴茱萸、巴戟天等。

血瘀性腰痛

血瘀性腰痛是由于腰肌劳损或扭伤引起局部瘀血以及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这种腰痛也比较常见,痛感表现为局部刺痛和针扎样痛。这种情况,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肾炎等之后才能确定。因为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腰痛持续时间会比较长,早期与血瘀性腰痛不好区分,应该进行检查。

血瘀性腰痛的治疗法则为活血祛瘀,舒筋通络,可采用针灸法。

处方:肾俞、大肠俞、腰部阿是穴、委中。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阿是穴点刺后加拔火罐,吸去瘀血。

方义:肾俞、大肠俞为膀胱经腧穴,可结合腰部阿是穴.疏通腰部经气,活血祛瘀。委中为血之郄穴,用三棱针点刺,可收祛瘀生新之效。

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盆腔炎引起的腰痛

盆腔炎等炎症引起的腰痛是育龄期女性较常见的腰痛,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其表现为腰骶部酸困疼痛,伴有小腹坠痛、白带增多等。

盆腔炎引发的腰痛原因可分为两种:一是盆腔炎因炎症而刺激腰痛:二是盆腔炎患者会由于压迫神经或癌细胞浸润盆腔结缔组织而发生腰痛。

盆腔炎引起的腰痛,病根在于盆腔炎,想要缓解腰疼症状,应该首先治疗盆腔炎。随着盆腔炎原发疾病的好转或治愈,腰痛症状可逐渐转轻和消失。

治疗盆腔炎,可采用中医疗法。

法一:金银花30克,土茯苓15克,牡丹皮10克,通草6克,大黄5克,白鸡冠花15克。水煎,每日一剂,适用于急性盆腔炎。

法二:黄连30克,黄柏、黄芩各90克,大黄60克。共研细末,蜜调或水煎,热敷于下腹部,每日两次。适用于急性盆腔炎炎症浸润期。

法三:丹参20克,赤芍、元胡各15克,木香10克,夏枯草、薏苡仁、败酱草各30克。水煎,每日一剂,1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想不做腰痛女人,除了要对症下药,及早治疗,日常生活中也应多注意,未雨绸缪。比如腰部肌肉要锻炼。倒走、瑜珈、慢跑等都可以,常扭腰也是不错的。

对于久坐的上班族来说,可以时常做扩胸运动(此时,双肘要放平),以及向后仰腰、向上牵拉等,缓解久坐疲劳。

对于在月经期、生孩子损伤肾气的女性,应该时刻注意腰部的保暖。如坐月子期间,要穿长衣服保护腰部,以免出现月子病中的腰痛。

风寒痛的治疗办法篇5

这里,向广大读者推荐几种中药外治腰痛的办法,有需要的可辨证使用。

(一)湿敷法

方一取吴茱萸、黑附子、肉桂、干姜、川芎、苍术、羌活、独活、威灵仙、土元、全虫、冰片各10克,细辛6克,红花15克,皂角9克,川椒30克。将上述药物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取生姜汁或酒调成膏状敷于患处。本方善治风、寒、湿三气所致关节痛。

方二取丝瓜籽适量,研为细末,醋调成膏状,敷命门穴(背后两肾之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对的位置),上用塑料薄膜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湿热腰痛。

(二)熨敷法

取荆芥、防风、秦艽、丁香、肉桂、乳香、没药及胡椒各等量,共研细末。治疗时将药粉撒在患处皮肤上,取白布2~3块(醋浸)盖于药末上。再用20毫升注射器吸取95%酒精喷洒在白布上,然后点燃,并不断喷洒酒精,待患者感觉烫时吹熄,略凉后再度点燃(初次熨敷时不要太热,用此法应注意防烫伤)。反复4~5次即可结束1次治疗,一般可隔日进行,亦可每日进行。10天1个疗程,停5天,继续下1疗程。本方适用于急慢性腰扭伤、慢性腰劳损。也可适用关节扭伤、肌肉风湿病、骨折及脱臼的功能恢复阶段等。

(三)药酒拍打法

取桑寄生、杜仲、狗脊、川断、白花蛇、梧桐花、木香、当归、元胡、乳香及没药各等份,浸于45~70度白酒中,每日搅拌,半月后使用。用时在患处蘸上药酒,拍打腰部。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本方对外伤性腰痛、腰肌劳损及风寒湿痹所致的腰痛均有较好的疗效。

(四)膏药

风寒痛的治疗办法篇6

[关键词]中医;活血行瘀;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7)04(c)-0195-04

[abstract]BloodstasisisapathologicalconceptintCmanditisapathologicalcourserelatedtothebloodcirculation,andthebloodcirculationdisordercanleadtothebloodstasispattern,andthediseasesmustaffecttheoperationofgasbloodwhendevelopingintoacertainstageduringacertainstageaccordingtotheprolongedillnessenteringintovenation”theoryintCm,thusleadingtothedisorderofvitalenergyandblood,andmostqideficiency,qistagnation,qireversal,yangdeficiency,coldcoagulation,heataccumulation,phlegmcoagulation,astringentresistance,fluiddeficiencycanleadtodifferentdegreesofbloodstasis,andtheblood-activatingstasis-promotingingisacommonmethodintreatmentofdiseaseintCm,andtheawarenessandapplicationofthismethodiswide,andthebloodcirculationisabasicprinciple,butthemodernhemerheologyprovedthatthegeneralorlocalgasbloodoperationdisorderiscausedbythehemorheologicalpropertiesorwholebloodviscosityabnormalities,andthemethodistousethehemorheologicalpropertiesorwholebloodviscositytoexcludethebloodcirculationdisorders,increasethebloodflowdrugsthussolvingthegeneralorlocalbloodoperationdisorderandmakingthephysicalfunctionrecover,inrecentyears,themethodiswidelyusedin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treatment,andespeciallythecurativeeffectofthemethodforthebloodstasisdiseasesinthedepartmentofcardiology,departmentofgynecologyanddepartmentofsurgeryisdefinite.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lood-activatingstasis-promoting;Clinicalapplication

血瘀C可见于很多种疾病。一般而论,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1]。血瘀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的认识,中医认为病在一定时期,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失调,大凡气虚、气滞、阳虚、寒凝、热结、痰凝、涩阻、津亏液少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血瘀发生。活血行瘀法在临床属于消法的范畴,古代医籍中早有记载。《内经》“结者散之,坚者软之,留者去之……其有瘀者,消而去之”。为血瘀提供了治疗办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胸痹心痛补气篇、五脏风寒积聚篇,《伤寒论》太阳病篇也都有关瘀血症及其治法的记载。如:桃仁承气汤、大黄蛰虫丸、桂枝茯苓丸等都是至今常用方剂[2]。《医林改错》中进一步研发了补气逐瘀和活血行瘀疗法,治疗了多种疾病。如:干涝、脱发、腹中积块、麻木、瘫痪等[3]。以上这些说明了活血化瘀在祖国医学中早有记载,并且广泛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伤科、妇科及内科等杂病。

1血瘀证的病因

血瘀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被历代医家所重视[4],祖国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以经脉相连,经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气血只有通过经脉才能运行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以发挥其濡润滋养作用,从而维护脏腑的正常功能,则人体无病。由此可见,气血的运行正常与否,与人体是否发病有着重要的关系。血瘀的成因有外伤致瘀、出血致瘀、气虚致瘀、气滞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内经》“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金匮要略》“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故气虚则血行无力而瘀,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诸病源侯论》“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若因堕坠损伤即血行失度……皆成瘀血”。《沈氏尊生书》“气运于血,血随气以周流,气滞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血亦凝在何处”[5]。

2血瘀症的辩证

中医辩“证”,而现代医学“西医”辨“病”。所以说“证”的概念和现代医学的证状、证候群并不相同,因此证是病理临床现象和诊断的综合概括。中医判定血瘀症,必须以瘀血为该患者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讲单纯的血瘀证往往疼痛,有形之肿物可见。其它如脉沉、涩、弦、结青紫舌、有瘀斑、苔微黄、肢体麻木、偏瘫、症瘕肿块、发热、皮肤色改变,诸痛、经闭、消瘦和某些神志症状等等。当然每一个血瘀证是可能都具备这些症状,因为病邪的性质不同,血瘀的部位不同,病的新久、患者的体质的阴阳盛衰、虚实不同,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只要有特殊性,但见“一证但是,不必悉具”。有些病并非有形之血瘀,根据病因、具体症状,根据所谓血流利去瘀生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理论用活血去瘀治疗。因此久治不愈者,高热病后者,夜甚者,痛有定处,莫明其妙者……《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之。查患头痛,无表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而愈,正和其意。

3血瘀证常用方药

常用药物:当归、白芍、丹参、元胡、川楝子、川芎、赤芍、没药、乳香、乌药、益母草、泽兰、红花、莪术、水蛭、虻虫、血竭、地鳖虫、全蝎、吴茱萸、肉桂等。外感风邪、风中于络者,调和营卫,如:风痹肌肤度麻木不仁,阴血阳气不足者,用黄芪桂枝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跌扑损伤、久痛入络瘀者,活血消肿,在上者通窍活血,中者调肝和血,腹者温经活血或破血散结,四肢者通经活血。外寒侵入、寒凝络脉者,温通活血或温经活血,如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木通、炙甘草、大枣)(治冻伤),少腹逐瘀汤(痛经)。阳虚失运者,温阳活血,如阳和汤(熟地、麻黄、鹿角、白芥子、肉桂、干姜炭、甘草),可加鸡血藤,丹参、桃仁、当归。气虚血瘀者,补气活血,如:补阳还五汤(黄芪、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尾),补中益气汤加丹参,鸡血滕、益母草。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如: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热毒凝滞者,凉血解毒、活血去瘀,如:桃仁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炙甘草),真人活命饮(金银花、陈皮、当归、防风、白芷、甘草、晰贝母、天花粉、没药、乳香、皂角刺、穿山甲),毒在内加大黄,疸疽加蚤休。血枯经闭、脉络失调者,养血活血,如:八珍汤、归脾汤。因此在选择用药时又有活血方如四物汤,桃红四物汤活血,但用破血方剂如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酒浸)桃仁承气汤、大黄蛰虫丸(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土鳖虫)。这些方剂在临床中更有区别,掌握症候,广开思路,不然攻利之剂,易伤正气,耗血动血,用之不当,损人尤易。

4活血行瘀法的临床应用

活血行瘀法是主法,但还得根据病因及病人体质强弱,阴阳盛衰,血瘀的部位等和其它方法配合应用,因为气和血是是密切关系的。古人云:“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母,血至气亦止”的理论往往与理气药并用,因此立法、处方很少应用单一治法,更多治疗均在两方以上。

(1)治疗头疼。①外伤头疼,久治不效,用通窍活血汤(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生姜、葱白、麝香、大枣、黄酒),因麝香价格昂贵,用时减麝香用老葱管代替,加露蜂房一个。①偏头疼,风寒伸入脑髓的^疼,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有明显家族聚集性的神经血管疾病,属于中医学的“头痛”“头风”“脑风”“首风”范畴,中医理论认为“久病必瘀”[6]。用自拟头疼三十三(麻黄30g、桂枝30g、粟壳30g、川芎30g、甘草10g、白芷10g、制川草乌各3g、细辛3g、蜈蚣3条)诸药共为细末,2g/次,2次/d,早晚服之。③血瘀头疼,桃红四物汤去熟地加丹参、乌药、柴胡、细辛、甘草、僵虫、蜈蚣、全蝎(以上诸药研末冲服),风寒者加白芷、荆芥、防风;肝郁气滞头眩者加杭、山栀;经期头疼者加益母草;气虚者加黄芪、大枣;肾亏者加海马、葫芦巴;痰浊蒙窍者加菖蒲、苍术、天竹黄,并重用川芎。

(2)治疗痹症。风湿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久治不愈为血瘀者,用身痛逐瘀汤,气虚加生芪,湿热加苍术、黄柏。类风湿关节炎用五藤饮(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红藤、忍冬藤)加乌梢蛇、制马钱子、生白芍、地龙、全虫、僵虫、蜈蚣、生乳香、生没药、山甲、桂枝。或者用自制祛风散(白花蛇3条、山甲、姜虫、地龙、全蝎、乌药、羌活、炮附片、乌梢蛇10g、蜈蚣15条、制马钱子5g)共为细末,每日早晚服之,2g/次,黄酒送服。总之,治痹症活血祛瘀法应用很多,需因症而已。

(3)治疗胃脘痛。叶天士[7]首倡“久病入络”之说,并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疼痛如锥刺而不移,便黑拒按,食后较甚,舌质紫,脉数而涩,纯属瘀血。用血府逐瘀汤加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偏寒加丹参,也可用三合汤(丹参、檀香、砂仁、百合、乌药)。凡疼盛者应加活血祛瘀药元胡、乳香、没药、丹参、五灵脂等。用粉剂见效快,服用方便。如:溃疡散(海螵蛸、白芷、乳香、血竭、合欢皮、生白芍、丹参、当归、木香、浙贝母、沉香、苏梗,白芨、三七),此方加黄芪,调气、活血、生肌的疗效很好[8]。

(4)治疗心痹症(冠心病)。见心悸、怔忡、胸闷不舒或心痛阵作,舌色紫绛,脉涩或结代,乃因血瘀气滞心络,急以活血化瘀为主,但气滞者面色多青紫,血瘀者面色多青淡。方用保心汤(党参、黄芪、山楂、葛根、丹参各15g,白术、茯苓、川芎各10g,桃仁12g,红花5g)[9];或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加桃仁;或用旋复四七汤加郁金、泽兰、瓜蒌、薤白、降香、桂枝、香附之类的药物,随心络通畅,痛自止。

(5)治疗脑血管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与高血脂、高血压、血小板功能增强、血液粘度增高、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体内自由基含量增高等因素有相关。而活血化瘀类的中药可促进血行、通利血脉、消散瘀血[10]。如:血府逐瘀汤加槐米、夏枯草、石决明、双钩藤、天麻、治高血压;桃仁承气汤治腰椎骨折后腹痛、腹胀、二便不利;通窍活血汤治脑外伤等。头面四肢,皮里肉外的血瘀之症,应用中医“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活血而不瘀,气通血活,疾病自除。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中风后遗症、麻木偏瘫等,应辩证求因,活血祛瘀为主。阳气虚弱者,脉络涩滞,血行无力,筋骨肌肉失去气血濡养,则偏瘫。但患者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肢冷,阳亢之象不明显者,用补阳还五汤治之。肢冷加附子、桂枝,热者加知母、忍冬藤,痉挛者加全虫、蜈蚣。但也可用此方加防风、乌蛇、制马钱子(马钱子每次勿超过1g),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等运动神经麻痹。

(6)治疗妇科疾病。①痛经,气血受阻,经行不畅,不通则痛,调气行瘀,用血府逐瘀汤。因阳虚者,寒瘀并重者,血脉凝涩者,经行先后不定者,少腹冷痛者,下血紫黑有块者,用少腹逐瘀汤,寒重者加炮附片。②闭经,实证血瘀者,按症用方,活血通经。用桃红四物汤、大黄蛰虫丸[11]。③血虚经闭,血弱不行,益肾健脾,滋阴养血,调血通脉。用鸡血藤、丹、益母草、红花调血通脉。若服滋养之剂后腰腹酸胀,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用通络活血之法。用八珍汤加丹参、益母草、香附、红花,或用桂地滋血汤(当归、生地、熟地、香附子、党参、白术、枸杞、山萸肉、山药、桑寄生、鹿角霜、紫河车)。④月经过期者,气滞血瘀,寒凝宫中,瘀血不行,用桃红四物汤加香附子、木香、莪术、炒小茴香、肉桂、淡吴萸、甘草。⑤崩漏,虚实挟杂,瘀而不去,则血不归经,用理血止血,温经回阳的办法治疗。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或四物汤加煅龙牡、鹿角霜、益母草。

(7)治疗肝病。慢性肝病的发病与外感湿热疫毒、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劳逸过度等有关,多由于正气亏虚、毒邪入侵,导致气机郁滞、瘀血阻络,从而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治疗要遵循“祛邪勿伤正,扶正不滋腻”“顾护脾胃,调和气血”[12]。方以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应用最多,如隔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证、肝肿大及术后肠粘连多见良效,但原方可加丹参、鳖甲之类药物。笔者自拟“复肝汤”(鳖甲30g、炮山甲9g、生白芍15g、当归21g、川芎9g、郁金15g、丹参30g、柴胡15g、茵陈15g、党参15g、山药15g、青陈皮各3g、枳壳9g、红花9g、桃仁9g),在肝硬化早期,软坚活血,通脉生脾。肝硬化晚期,腹水形成用补气化瘀疏肝汤(生黄芪、二丑、云苓、鳖甲、琥珀末、青皮、大腹皮、三棱、桃仁、木香、砂仁、麝香)。

5结语

总之,祖国医学认识血瘀是指血脉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血瘀既是病理的产物;又是致病的因素。多种病症均可导致血瘀,血瘀又可引起多种疾病。“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阻。故临床活血化瘀多佐以行气。如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则气滞血淤;或感受外邪,血寒凝滞不行则血瘀,或血热粘滞血行滞涩,久则成瘀;或外伤血脉,血溢脉外,则为瘀血;或久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则为血瘀;或体弱血亏,血脉不充,血少不行,久则成瘀;或痰浊结石等有形实邪,压迫阻塞血脉,血行不畅,滞久成瘀。

[参考文献]

[1]余永敏.活血化瘀临床应用与研究[m].陕西:陕西科技出版社.1979.

[2]李克光,杨百.金贵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7.

[3]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张惜燕.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药,2015,35(1):48.

[5]朱道春.活血化瘀法在内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242-243.

[6]潘旭鸣,黄益麒,黄阿棋,等.活血化瘀方治疗偏头痛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17(4):68-71.

[7]陈晨,周正华.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6,38(3):469-472.

[8]赵伟.活血化瘀法治疗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4,9(6):144.

[9]段练,熊兴江,王阶.冠心病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与活血化瘀[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1):1561-1566.

[10]王晓梅.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199-200.

[11]刘h,殷惠军,史大卓,等.活血化瘀中药与抗血小板治疗[J].科学通报,2014,59(8):647-655.

风寒痛的治疗办法篇7

小儿咳嗽时常伴有鼻塞流涕的症状,但家长往往只针对咳嗽症状治疗。殊不知小儿鼻腔短小、鼻道狭窄、鼻黏膜柔软、血管丰富,容易充血引起鼻塞流涕,致使鼻部分泌物倒流刺激咽部和支气管黏膜,引起小儿咳嗽。含有减轻鼻黏膜充血药品伪麻黄碱成分的复方制剂不仅能减轻鼻塞、流涕症状,还能帮助减轻咳嗽症状。

误区2:见咳便用抗菌药物

很多家长认为小儿咳嗽是呼吸道有炎症,所以要用抗菌药物,其实这会给小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小儿咳嗽不单是由呼吸道感染后炎症刺激引起的,过敏、烟尘、异物刺激也可引起小儿咳嗽。此外,许多由病毒引起的咳嗽,抗菌药物对此无效。如果不能对症,服用抗菌药物不仅对咳嗽的治疗无益,而且还会导致滥用。

误区3:用药不考虑与成人的差别

一些家长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误以为小儿也可服用成人药物,只要将用药量减半或减少就行了,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小儿与成人不仅体重不一样,更有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小儿由于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完全,药物代谢能力差,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药品,并仔细看用药说明书。

误区4:不加分辨地选用止咳药

每种止咳成药都有其特殊的组成成分和作用,也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若不加分辨,随意选用,服用以后自然无效,甚至还会加重咳嗽。必须分辨咳嗽的性质后用药,尤其重视咳嗽的寒热属性。如咳嗽起因于风寒感冒风寒,如淋雨、受寒等,表现为咳嗽不停,咯痰量多,色白质稀如泡沫,伴有畏寒怕冷,遇冷咳嗽加剧,多属寒性咳嗽。在治疗上当选用药性温热,具有散寒止咳作用的中药;如咳嗽与受寒无明显关系,呈阵发性咳嗽,咯痰不畅,量少色黄,伴有咽痛口干,多为热性咳嗽,治疗上当选用药性寒凉,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作用的药物。

误区5:见咳便用镇咳药

一些家长认为咳嗽就要镇咳,孩子一咳嗽就马上用镇咳药治疗,这是非常危险的。小儿一般不适合单纯服用镇咳药,特别是小儿咳嗽带痰时。咳嗽是人体的一个防御动作,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没有办法咯出痰液,而将痰液滞留在呼吸道,不仅加重炎症和咳嗽,还容易使病菌扩散至肺内其他部分,加重病情或引发并发症。目前常见的止咳药多含有强烈中枢性镇咳成分,如可待因、福尔可定等,这类药直接作用于咳嗽中枢,止咳作用强,使用后,虽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止咳效果,但可能导致更大的隐患。

感冒,分清风寒和风热

风寒痛的治疗办法篇8

1.口腔溃疡

儿子的口腔溃疡来势凶猛,不仅上腭布满了红点,而且更触目惊心的是,在舌根部即喉咙入口处,还有4颗米粒大的白点!碰不得!连喝水都困难!怎么办?

治疗小偏方:

让宝宝服维生素B和维生素C,同时将蒙脱石散放在装西瓜霜的瓶子里喷于患处。每天服3次,喷3次,这样持续了3天就能吃饭了,5天就彻底治好了。

妈妈经验:

蒙脱石散,味微甜,宝宝能接受,而且每次喷后,能减轻宝宝的疼痛感。我曾试过西瓜霜和金嗓子,但怪味太重,喷了一次儿子就坚决地拒绝。

患了口腔溃疡的宝宝只能吃流食,我每天给儿子榨汁,喝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果汁和蔬菜汁,比如胡萝卜、猕猴桃、苹果、西红柿、橘子或橙子每天必须喝其中一种,还给他喝绿豆和大米榨的绿豆糊(清热)或用黄豆榨的豆浆,以保证他的营养。

时医生把脉:宝宝口腔溃疡大多是由于缺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感染,口腔不卫生引起。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可促进伤口愈合。蒙脱石散是可治疗腹泻,能修复肠道黏膜,对口腔黏膜同样有修复作用。而且,蒙脱石散比较安全。

口腔溃疡是宝宝的常见病,治疗方法很多,以上小偏方仅是其中一种。还有其它方法哦。

治疗鹅口疮常用制霉菌素涂口患处或用冰硼散、甘油、青黛散调蜂蜜搽口舌患处。用米仁60克,绿豆60克,甘草6克,煎汤,每日分数次服用;

治疗疮疹性口疮及溃疡性口疮,可用1%地卡因或锡类散、珠黄散涂口患处,或用野或金银花漱口。

防治提示:防治口疮,首先应注意口腔清洁,勤漱口,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得了发热性疾病时,一定要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家长要注意奶瓶、及餐具的清洁消毒工作。患了口疮,宜服用温凉、富有营养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避免过热、过咸及酸辣食物。

2.腹泻

治疗小偏方:

通常我都是用无花果煎水,这对大人小孩都适用。如果没有成熟的无花果,用风干了的无花果或是未成熟的都行。老人说“用三颗无花果,从3碗水煎成1碗水即可”,我并没这么做,无花果本是营养丰富的水果,多煎些无妨。儿子拉得比较严重的那次,我用了20多个无花果(碰巧正逢无花果成熟时)煎了1升水,让儿子时不时地喝,喝完再吃无花果。喝完吃完2小时不到,儿子就不拉了,精神也好多了。

妈妈经验:无花果无论营养价值还是药用价值都非常大,建议没有无花果的地区可以买些无花果干放在家里备用。无花果上市时,可以自制些无花果干放家里备用。

时医生把脉:《本草纲目》中载:无花果“味甘平,无毒,主开胃,止泻痢,治五痔,咽喉痛。”无花果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它的果实中含有大量的果胶和维生素,果实吸水膨胀后,能吸附多种化学物质。所以,食用无花果后,能使肠道各种有害物质被吸附,然后排出体外,能净化肠道,促进有益菌类增殖,抑制血糖上升,维持正常胆固醇含量,迅速排出有毒物质。无花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分解酶、脂酶、淀粉酶和氧化酶等酶类,它们都能促进蛋白质的分解。所以,当宝宝多食了富含蛋白质的荤食后,用无花果做饭后水果,有助消化的作用。其果实除了开胃、助消化外,还能止腹泻、治咽喉痛。

防治提示:需注意的是,宝宝腹泻的原因很多,无花果不能治疗所有腹泻,患了腹泻应到医院确定原因。

3、牙疼

治疗小偏方:

牙疼的偏方在网上看到不少。比如用花椒咬在患处,把捣碎的蒜烤后糊在患处等,可这些方法宝宝一般都受不了。

我的办法是让宝宝用淡盐水用力漱口,还用冰块按摩他的合谷穴(即拇指与食指骨头相连的“V”字地带)10分钟左右。如果疼得厉害,就用金嗓子朝患处喷一下,喷了两次,儿子受不了那个味,不用了,继续坚持用盐水漱口,并且每天早晚刷牙,这样坚持了三天就好了。

妈妈经验:

平时吃完糖或奶后一定要记得刷牙或用力漱口。

早晚用淡盐水各刷牙1次,能预防蛀牙。

时医生把脉:宝宝是龋齿发病的最主要人群,牙痛随时都可能发作,在不方便看医生的时候可针对牙痛使用小偏方。食盐中所含的氟能起到消炎杀菌、防止蛀牙的作用。除了这个方法外,再介绍几个生活中常用的小偏方,希望能缓解宝宝的牙痛。

1.口含乌梅1个。

2.把味精与温开水按1:50的比例化开后,口含味精溶液一会儿再吐掉。这样连续几次。

3.牙痛时可以切一小片生姜生姜用于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主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概述: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别名:鲜姜药性类别:暂未分类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用法与用量:3~9g。贮藏: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临床应用:1.....咬在痛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当以上方法无效时一定要到医院诊治。

4.蛲虫

春末时儿子老喊痒,人也很消瘦,我估计是蛲虫。春天正是打虫的好时机,于是我赶紧给他吃了打虫药,但没忌油和辛辣,所以最终宣告无效。怎么办?打虫药伤肾,不可多吃。网上和书里有许多治蛲虫的方法,都不具可操作性。我试过用蒜泥和香油抹在儿子外,但儿子直喊辣得疼。

治疗小偏方:

用棉签蘸上香油,抹在周围,儿子当天就不叫痒了。连抹了3天,儿子再没叫痒。蛲虫的生命周期是15~43天,所以两周后不管痒不痒都再抹3天,就彻底跟蛲虫说“拜拜”了。

妈妈经验:

治蛲虫和蛔虫只能在春秋吃药,所以宝宝若在夏冬生虫或吃药后无效,大人会不知所措。

香油疗法可以免除家长的担忧。必须要求宝宝饭前洗手,玩耍后洗手,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雌蛲虫闻香出来,将卵产在附近的皮肤上,卵会散布在内裤、床单等表面,所以第二天应及时将内裤、床单等易感染物换洗消毒。

时医生把脉:一般治疗宝宝的蛲虫病可在每晚睡前清洗宝宝的会阴和肛周,局部涂擦蛲虫软膏杀虫止痒;或用噻嘧啶栓剂塞肛。单用香油治疗蛲虫不可靠,建议可将独蒜头捣烂如泥,加入香油少许,拌成泥浆状,取适量纱布包裹成小包,在睡觉时放在宝宝处。蛲虫闻香后会钻入蒜泥中,即可杀灭。每晚用1次,连用3晚,即可治愈。

风寒痛的治疗办法篇9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54-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多发病、常见病,它主要因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等,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等一系列症状群。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本文试将其病因,辩证分析及中医护理方面做一概述,以飨读者。

1基本病因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得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受潮和生活习惯等。

1.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髓核的退变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去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1.2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年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力突然上升高的诱发的因素,即可能使弹性比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1.3腰骶先天异常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1.4损伤急性损伤如腰扭伤,椎体滑脱,脊柱骨折,椎体压缩等,可以引起椎间盘软骨板破裂,使椎间盘髓核突出。儿童和少年的椎间盘突出与急性有关。剧烈运动与腰椎间盘的退变有关。

1.5妊娠怀孕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病之一,且多发生于多次妊娠的女性。怀孕时候的腰部负荷增大时转运原因。

1.6职业因素以下职业者发病率高;长期坐办公室伏案工作者、司机、从事长期弯腰劳动者、长期负重者、长期站立者。

2辩证分析

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认为因外伤、劳损,致肾气不足,筋脉失养,同时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流住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的失调致使经络困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导致椎间盘组织退化。常见证型有风湿痹阻、湿寒痹阻、湿热痹阻、气滞血瘀、肝肾阴虚。

2.1气滞血瘀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2.2寒湿痹阻腰腿冷痛,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受寒及阴雨加重,遇热痛减,小便利,大便溏,舌质胖,苔薄白或腻,脉弦紧、脉缓或沉紧。

2.3风湿痹阻腰脊疼痛,痛引下肢,肌肤麻木,痛无定处,走窜不定,与天气变化有关,伴有微恶风寒。舌质淡,苔薄黄或薄白,脉虚细。

2.4肝肾阴虚腰痛绵绵,酸软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形体瘦削,心烦失眠,咽干口渴。或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改变一般,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脊柱活动多无异常。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柱侧弯和功能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有下肢牵拉性疼痛,但痛串和肌肢麻木感。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科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散布整个背部。腰部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3.1推拿手法:患者俯卧位,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部分足少阳胆经,用拇指及掌根自背部、腰部及下肢,由上至下,按、揉、拿。然后采用推、揉、滚手法松解腰部肌肉韧带,在压痛点及穴位敏感处弹拨2-3次后行揉、按、拿等术。然后术者用拇指触摸偏歪棘突,让助手用拇指固定,令患者侧卧位,在上一侧的下肢弯曲,在下一侧的下肢伸直。术者面对患者,以一肘抵住其肩前部,另一肘抵于臀部。先用较小的力使肩部向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腰部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位时略停片刻,然后作相反方向的快速而有力的推板,常可闻及“咔嗒”的弹响声。再用同样方法完成另一侧操作。

3.2辩证治疗血瘀证;身痛逐淤汤加减。处方:秦艽、当归各15g,羌活12g,川芎8g,红花、桃仁、五灵脂,香附,川牛膝10g,甘草6g。风湿症;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独活12g,防风、川牛腾、熟地黄各10g,川芎8g,桑寄生、秦艽、杜仲、当归、狗脊、茯苓各15g,细辛4g,威灵仙20g。肾阴虚证:左归丸加减。处方:熟地黄18g,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川牛膝、桃仁各10g,枸杞子20g,杜仲、狗脊、赤芍各15g。上述加水500ml,煎30分钟,取汁20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00ml。两煎药汁混合,早晚饭后分服。每天一剂,连服两周,卧床休息一周。将所剩药渣再加水约300ml,煎沸,用毛巾浸药液(稍拧干,以不滴水位度)热敷腰背部(范围可稍大些),傣患者自觉热度不足时更换。1-2次/天,每次40-60min。治疗期间加强腰背肌肉的功能锻炼。

3.3功能锻炼急性卧床期间;直腿抬高训练,平卧于床上,双手放置于身体两侧,保持膝关节伸直,用力将一侧下肢抬离床面,达到所能及的最大幅度后慢慢放下,双下肢交替进行,每日3-4次,每次重复10下。缓解期,飞燕法;患者俯卧于床,先做双下肢交替抬举,双下肢同时抬举,上半身后伸抬起,身体两端同时抬离与床,坚持每日3-4次,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三点支撑法;患者俯卧于床头部及足跟三点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的三点式锻炼方法,坚持每日3-4次,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

4小结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保守治疗具有无痛苦、无并发症、安全便捷、疗效肯定、降低医疗费用等一系列优点,早已成为众多患者所首选之治疗方案。在中医中药是传统医学的组织部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国国粹,几千年来不知道治好了多少疑难杂症,一直以来被国人引以为骄傲,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治疗的传统理论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过脉,致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中药治疗是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瘀为目的。遵循中医通则不痛的原理,疗效彻底,可以到达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彻底治好腰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风寒痛的治疗办法篇10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陈宪海教授表示:在炎热的夏季,为了排泄热毒、调节体温,人体毛孔大开,此时,要适当地补充水分,减少体力活动,防止因大量出汗而导致津液不足。如果突然从高温环境到了低温环境,风寒之邪就会从体表、口鼻侵入体内,降低人体抗病能力,从而导致感冒的发生。另外,夏季空气湿度较大,因此,患者还常伴有头身困重、口中黏腻、食欲差等症状。因此,夏季风寒感冒很常见,常由空调使用不当,或过度贪凉引起,也可以说是一种“空调型感冒”。

治“空调型感冒”要先发汗

第二五四医院急诊科宋伟主任分析说:“空调型感冒”多是风寒感冒,对于久居空调房的人来说,一旦患上反而比普通的感冒更难治疗。应对空调导致的感冒,首先要发汗,想办法驱走身体表面的风寒,可先喝一碗姜汤(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但生姜最好不要去皮,这样才能发挥姜的整体药效),然后进行热浴或盖被子发汗。在出汗以后,再开始清内热的治疗。

一般来说,“空调型感冒”患者出汗时间不宜太长,但是一定要有汗发出来。到药店买药治“空调型感冒”,也一定要说明是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物。

“空调型感冒”该如何用药

夏天空调型感冒类似于冬天之寒气所致的感冒,主要症状是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不通、流清涕、咳嗽痰稀、咽痒等。应选用发散风寒的辛温解表药,如风寒感冒颗粒、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或通宣理肺丸,不能用复方大青叶、银翘解毒片、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等治疗风热感冒的药物,误用会加重病情,或导致迁延不愈。继发细菌感染时则应使用抗生素。中医的针灸、按摩等疗法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空调病都有良好的疗效,也可以一试。

“空调型感冒”是可以预防的

中医所说的“寒邪”,不单单指绝对温度,更重要的是温差。夏季,我们从30多摄氏度的室外进入只有20摄氏度左右的空调房间,温度瞬间骤降10摄氏度,超过了人体适应调节的能力。因此,要想预防空调型感冒,居室内使用空调时,温度应保持在25摄氏度以上,室内外温差最好控制在6摄氏度以内。除此之外,还应做好空调滤网和出风口的清洁工作,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

儿童老人更应注意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