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十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十篇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2:09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篇1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因此,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本期《视界》栏目将为广大读者简述我国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遵循教育部一系列工作部署,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各省市有力有序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将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整理如下:

北京

全面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北京数字学校”体制机制建设,录制2000节高中阶段名师课程,更新20%义务教育名师同步课程。整合网络、热线电话、电视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首都教育信息化服务品牌。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二期,完成30至40所市级数字校园实验校评选。推动家长委员会建设,继续办好“网上家长学校”。

天津

完成校园网升级换代和高校无线漫游示范项目,启动各类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项目,加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加强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河北

制定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三通”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加强督查和组织实施。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省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中小学覆盖率达到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蒙古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配备标准(试行)》,指导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启动自治区教育数据中心和自治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平台建设,整合学籍管理、学生资助、营养改善等信息系统,发挥综合作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开展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积极构建全区教育网络系统,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全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

辽宁

实施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初步实现80%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建立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启动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建设教育视频资源库,推进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评选50节中小学体育精品课、30节中小学艺术学科精品课;完成辽宁教育云库——辽宁教育数据中心(二期)10个系统特别是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好门户网站,加强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吉林

推进各类教育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与应用,完善省教育厅信息数据中心功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推动优质资源全省共建共享,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校校通。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加强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做好网上舆情研判及答复工作。

黑龙江

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启动“龙学网”建设项目,实现“龙学网”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和省、市、县(区)、学校四级应用。依托“龙学网”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认真抓好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等试点工作。引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使用”的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开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上海

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结教育信息化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经验,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绩效考核。继续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完善各类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江苏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三通工程”和“两大平台”建设。

浙江

全面建成省、市、县连通的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教育视频网络体系;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推出300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推进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电子学籍系统拓展应用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安徽

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完成40%以上尚未接入宽带的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工作。启动安徽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为20万名中小学师生提供公共存储、计算能力及各种应用服务。制定教育信息化考核办法,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遍应用,确保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60%以上的学校,46%的学科教师具备利用数字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福建

完成全省2465个(不含厦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重点开发农村学校师资短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立健全全省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数据库,加快建设完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系统等管理平台。制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2013-2017年)行动计划》。推进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江西

加强和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制订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制订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骨干示范校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继续推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实施省“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启动教育系统网站评比工作。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搭建省级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启动教育省域网建设。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山东

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

河南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进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立“竞争提供、评估准入、择优选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选择若干所高校和中职院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试点。完成全省教科网智能光网络建设任务。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的培训力度。筹备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湖北

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规范教育统计,建立真实准确的基础教育学生学籍信息库。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湖南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构建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广东

制定关于加快本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推进省教育视频网建设和“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试点试验工作,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教育装备改革与创新。

广西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分年度建设广西教育数据中心和广西教育云平台。启动建设适合广西实际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库。启动高校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促进实践教学试点建设。实施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意见。继续办好教师信息化大赛。

海南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对4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138所)扩容接入带宽到10m,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50%的农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增加功能模块,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配合国家数字资源中心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省级部署建设,实现所有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实施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对555个教学点采取接收卫星ip广播资源和将国家及本地特色资源制作光盘配送等多种方式实现全覆盖;完成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及1138所实现宽带接入学校70%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开展“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应用年”活动,提升广大师生交互式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能,推进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重庆

制定完善教育信息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推进“三通两平台”和“数字校园”建设,开展区域教育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川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域及示范学校。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

贵州

推动“三通”工程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完成3404个教学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完成4316所乡(镇)所在地以上中小学校光纤接入和4000所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确保5000个班级实施“班班通”。建设省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和省教育管理数据中心,集中力量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农村校点短缺数字教学课件,抓好使用和培训。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学前教育、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中职学生学籍和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云南

积极推进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机制构建和管理信息示范应用试点模式探索试点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广,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进一步改善全省教学点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能力和环境,全面建设数据中心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和督导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设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陕西

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启动“班班通”建设项目,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好教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加快教育管理业务系统建设进程。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建设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展教育类网站前置审批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甘肃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实施“优质数字教育建设与共享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计划。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系统,组织“三通两平台”试点工作。建立甘肃省教师信息管理平台和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做好全省14个市州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作,完善甘肃教育卫星传输网和地面传输网络。

青海

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以实施“三通两平台”为重点,启动全省教育信息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加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成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分步推进学生、教师、规划等五大类二十个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益。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装备条件。

宁夏

制订出台《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7)》、《宁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更新和完善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中小学“三通”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形成高效、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开展“两平台”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协调一致,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新疆

制订新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实施方案,统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80%的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争取社会支持,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建设自治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充实新疆教育信息网站群建设和功能服务,开通维文页面。推进四级专网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新疆兵团

研究制定《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实施《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两年重点工作方案(2012-2013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启动兵团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及办学条件、学校资产入库并与国家平台互通。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规划,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普及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大连

编制大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扩大大连教育城域网带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实施市教育局直属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开展城乡学校专递课堂建设试点,将城市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输到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启动“人人通”建设试点,使全市中小学教师拥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大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高效化。全面跟踪“班班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质量、应用水平和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政府投入效益最大化。加大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开展信息化专项比赛、评比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创建大连职业院校招生就业网。

青岛

继续抓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为200所中小学新建、升级校园网。制定规划,启动教育云系统建设,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开展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全面实施教育装备现代化项目,加强中小学新“班班通”配备和现代化实验室、专用教室和图书馆建设,抓好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

宁波

加大学前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出台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建设高清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8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建成比较完善的中高职网络学习平台。启动建设具有宁波特色的“学分银行”,推动开放大学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加快构建覆盖全市、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深入开展数字资源库进社区、进企业推广服务工作。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篇2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走信息化教育之路。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共享教育资源,在教学、科研、学习和管理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全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校园管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信息化。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建设三个方面。

1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有的设施落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二是软件的发展相对硬件不协调。近年来,高职院校由于缺少投入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网络建设滞后,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无法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东部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实现和西部地区共享。

1.2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建设从早期素材的建设到现在形成应用平台建设,体系日趋完善。表现为种类众多,形式丰富: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与网站,有教师辅导的网络课堂教学,有网络教学的专业资源库和辅导资料等。但在这些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育资源在总量上还不够丰富,很多教学资源存在内容上的重复。相当一部分教学资源缺少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与网络环境不相适应,能够被实际应用的优质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一些以作业题库,考试题库为主体的教学资源,背离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⑵资源信息无法精确定位。用户在搜索信息的时候,往往由于信息量大而无从下手。网页可以对各种形式的资源进行,但缺少对资源本身的描述,所以伴随垃圾信息的日益增多,精确定位有用资源变得更加困难。

⑶资源建设缺少智能管理,资源平台实用性不高,资源库之间很难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通过购买企业开发的资源来获取教育资源,而开发企业之间各自为营,彼此相对封闭,使资源库平台之间缺少兼容性。

1.3高职教学与信息技术未能有机结合

各高职院校新添置的信息技术设备利用率不高,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其主要原因是高职教学与信息技术不能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不能有效地融合到高职教育改革当中。在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学、课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充分利用。

1.4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是教师自身终身学习的需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信息素养还相对滞后,教育思想受传统教育影响根深蒂固。而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善于把握学科的最新动向,具有将网络获取信息与课本信息有机结合,创造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2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制约因素

2.1信息化建设观念仍需提高

我国高职院校缺少教育信息化的危机感、紧迫感。有些学校没有把教育信息化制定总体规划;有些学校忽视教学信息化;有些学校不能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对应的建设队伍;有些学校校园网建设滞后。这些问题都制约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2信息化建设缺少经费投入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资金都比较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2.3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到位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人才欠缺,管理制度不健全。其一,很多院校都缺少管理制度,忽视日常管理工作。其二,很多高职院校有经验的网络人才较少,不能满足学校日常的教学、科研需要。

3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具体对策

3.1改变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观念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信息型、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只有改变观念,加强信息意识,才会重视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观念改变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它们是信息系统的两个重要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尤其是加强软件建设,从实质上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3.2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校园网建设。校园网建设要注重超前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对大流量交换数据的需要,在信息点分布上要充分考虑空间的信息数据密度,建设优质的信息化硬件环境。

3.3开发高职教育信息资源

高职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要克服低层次重复现象,进行教育资源的统一开发、规范和整合,充分体现网络教育信息的质量。

⑴形成规范的资源标准体系

规范的数据标准在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2001年,教育部为了推广教育技术标准工作,专门成立了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资源建设》规范。通过数据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实现了信息处理的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共享。

⑵构建资源门户平台

资源门户平台必须围绕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为目的去构建,这是我们十分欠缺的。当前,资源建设的设计与实现,大部分都是同一支队伍完成的,与其它系统相对封闭,形成很多信息孤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资源门户平台,用户通过账号和密码可以访问资源信息,更好地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

3.4加强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合格的高职教师,聘请一些行业专家作兼职教师,同时,教师也可以到企业中锻炼。只有教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把专业的信息化改造落到实处,应该建立骨干教师队伍,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4结语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又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同时,信息化资源建设要建立规范的标准体系,利用市场机制的统一,保证教育资源评价体系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特点,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篇3

一、教育信息数字化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的必然趋势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千兆网、万兆网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各种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可靠、高效的技术平台,而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是院校教育的有效拓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化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当前世界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所谓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学制、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其中,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根本,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关键。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反映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成就。本世纪中期出现了教育传播学、应用传播理论与技术研究探索人类的教育活动,阐发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它涉及教育的结构与模式、教育设计与组织形式、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等等。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项革命性的内容,就教育手段而言,现代教育已从传统的电化教学向无纸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利用网络技术,依靠一定的技术平台,制作网络课程,开展网上教学已为国内许多院校所应用。同时,通过实时传输技术,将课堂教学搬上网络,建设开放式的教学课程,这就使得网上的教育资源信息量剧增,使教育形式发生了新的变革。

2、适应现代教育规律,开展信息化教学成为必然。现代教育技术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交互式是21世纪教育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教育技术的发展将给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因此,高校如何运用教育规律,探索适应社会对高层人才的需要,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知道,无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如何定位,但其课程的开设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尤其是公共基础课,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具有通用性。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又非常适合通过建设网络课程的形式来实现,从而可以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2000)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应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其培训模式千差万别,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应用型与研究型两种人才模式。一般而言,本科以下的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而研究生以上的教学一般以研究型人才为主,但部分专业也必须突出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向学生提供的各种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通过建设适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层次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公共资源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的保障力度

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除依照学科专业的要求进行组织外,还必须以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公共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提高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的保障水平。

1、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是促进学科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根本保证。公共信息资源是指为各种学科专业、不同课程所共有的,具有共享意义的资源体系,这类信息资源可以根据学科领域来建设,也可以根据其表征体系来进行组织,只有具有一定量的公共信息资源,才能推动学科资源的建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建设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素材来完成,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可以定义为素材层面上的信息数字化资源保障体系,这些素材可以为开发建设专业素材,建设网络课程提供最基本的元数据。建立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实际上就是通过建立知识资源与管理系统,把教员分散的知识变为单位的系统知识资源,然后在通过宽畅的知识通道,再为人人所共享,反过来又变成教员的新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增值,这是一个1+1>2的过程。例如,一个教员在组织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需要本专业其他教员的相关经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例和案例,才能设计出一门完整、内容丰富,生动和具有创新性的课程教学,而这些知识和资料不可能被一个或极少教员所拥有,如果没有一个高效运转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和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反之,如果建立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体系,实现了知识共享,就一定会方便容易得多了。

2、强化教育技术部门的职能,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保障力度。公共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一个涉及高校各教学单位的系统工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依靠教育技术部门来进行,即必须通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与组织机构来全面实施公共资源建设。应坚持以教育技术中心为主体,统一协调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强化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保障力度,并根据学科建设和调整的趋势,将资源建设重点放在特色学科的建设上。通过统一的领导与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来统领全校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从而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合本校教学需求的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

3、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依托于学科力量进行。公共信息资源建设是为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为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后自学所广泛应用的资源体系,如何适合学校的学科建设需要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依托于学科力量,也就是通过与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师的通力合作,进行专业资源的建设,依靠建设完成的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将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成为适应各专业、各类课程所需要的有机体,这样才能使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体系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三、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牵引,努力建设具有政治理论学科特色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体系

近几年来,我院紧紧围绕新型政工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三个贴近”,即贴近新军事变革,贴近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贴近军事斗争准备,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从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首先,在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系统的总体设计上,充分反映、积极服务于我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以“三个贴近”为标准,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力求建设一个符合我院教学需要,反映我院学科特色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体系,使我院的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不仅能够为本院教学服务,还能够成为全军政治理论教学和军队政治工作学教学的信息资源基地。其次,在教育信息数字资源建设项目的立项上,对符合“三个贴近”标准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集中精兵强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力争出精品。第三,对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出了“新、快、军”的建设要求。所谓“新”,是指及时吸纳采集与我院学科建设相关的最新资料,使教员、学员能够获取各专业领域最新的信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所谓“快”,是指信息资源更新快,始终跟踪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的信息,使整个资源体系动态发展,充满活力;所库存“军”,是指建设中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大量采集整理与部队建设和军队院校教学紧密相关的信息,力求更好地为院和部队建设服务。目前,我院已初步建立起具有我院特色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体系,其内容基本涵盖了我院各学科专业,为教员利用先进手段开展教学科研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也为学员的学习成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篇4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BoutiqueResourceSharingCours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

ofteachers'informationteachingability

wanGYuqin,JiaoHuajie

(educationaltechnologyCenter,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1)

abstractConstructionqualityresourcesharinglessonsandplayhigh-qualityresourceseffectiveness,requiringahighlevelofinformationuniversityteachersteachingability.itsconstructionandimplementationprocessalsopromotes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teachers'teachingability.Universityteachersshouldseizetheopportunitytofinecourseconstruction,topromoteinformationtechnologytoimproveteachingabilityandprofessionaldevelopment.

Keywordsboutiqueresourcesharingcourse;highereducation;informationteachingability

0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把提高质量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此形势下,精品课程建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由此可知,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将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是说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建设和实施,课程的建设过程也就是课程信息化的过程。而信息化环境中的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与传统环境下有很大不同,它更需要具有高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济互促的过程。

1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和特征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它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保持着先进性和示范性。

1.1现代教学理念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终身学习,倡导以人为本,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践行着这些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实现以学生为本,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反映了我国注重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

1.2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资源共享课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相关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统一设计和组合成优质的课程内容,以最佳的方式保证学习者学习任务的完成。这些资源为各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资源共享的机会,让名师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经验,被更多高校的教师借鉴,被更多的学生学习。

在网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协作工具等,所有数据和资源均能共享,这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具有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课程进入课堂,学习内容将会极为丰富,为各种教学形式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也为学习者创建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

1.3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标志。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注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整合。

精品资源共享课重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重视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不再框定在黑板教学,使得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展示起来费时、费力、费神、费解的东西变得直观易懂、变得充满趣味和想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延展了时间和空间;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灵活设计适应学生能力、知识现状的先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指导、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

2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将课程信息化的过程,离不开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建设好优质信息化资源,才能将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用发挥出来。

2.1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效果,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蕴含深刻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教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课程观、科学的教学观、科学的质量观。只有在现代教育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建设的课程才能称之为“精品”。

2.2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不是传统课程的搬家,它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建设和实施,是课程信息化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放在教学过程当中考虑,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这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合理设计相关教学内容,采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拓宽学习者的认知空间和时间;要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突破简单的演示型、讲授型模式,要充分考虑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要重视教学互动的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协助;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化设计,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3具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多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内容不仅含有多种多样的文本,而且还含有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它需要合理的再设计和再组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所授学科的性质合理处理教材的内容,围绕教学大纲完成资源设计、分类、整理、排序、创新处理、资源评价等。如果教学资源设计和组织失策,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学生面对大量杂乱堆砌的资源却不能充分、有效地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2.4具备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优质课程的共享和应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资源的应用状况决定了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因而,我们应关注资源的有效应用,以提升优质资源的应用价值,实现项目的规模共享效益。这些精品资源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实施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信息化的教学实施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所设计的活动,也是和传统的教学设计有着显著区别的。它需要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学习者高层次的技能和创造力,能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管理,能够对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能够在评价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来收集分析数据、解释结果,以提高教学实践和优化学习,能够应用多重评价方式来选定适合学习者使用的信息技术资源。

2.5具备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必将呈现新的规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使用什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发现新规律的重要过程,也是尝试新方法、创造新理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等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而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研究资料。高校教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的教学研究能力,才能对各种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3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同时也将促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应该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通过融入建设团队中,利用好精品共享资源,参加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等途径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3.1充分融入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共同提高,这是一种“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模式。作为课程建设者的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团队中,参加教研活动,切磋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合作开发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随着共享课建设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发展,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3.2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丰富资源,反复观摩

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在内的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对各类教学资源下载使用和交流,并进行反复观摩、学习、讨论和推敲,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和治学精神,使之成为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3.3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

教育部批准设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要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为主的高校教师培训。培训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获奖教师、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部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等担任主讲。通过参加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学习到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可以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还可以和名师、同行进行与专业方面有关的沟通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培训通过网络进行,教师通过参加在线实时培训,在线讨论,教学论坛,QQ群等途径进行学习和交流。教师亲身经历这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无疑会对其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4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取得一批成果,共享了许多优质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只有具有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将这些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用发挥出来。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应当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积极融入课程的建设团队,利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源,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等,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从而能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

[2]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12.

[3]谢康.课程信息化: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5(10上).

[4]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5]顾小清.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篇5

关键词:信息资源;统筹建设;框架体系;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104-03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曾有学者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四个关键要素形象地比喻为“路、车、货、人”:网络基础设施是“路”,各种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和教育信息管理平台是“车”,教育教学资源是“货”,而“人”指的是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一个理想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应该是“路上有车,车上有货,货有人用”。

现阶段,高职院校相继建立起以网络通讯为基础的校园网来辅助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种活动,基本解决了“路”的问题。但是,硬件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育信息资源。因此以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主体的信息资源建设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1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反思

许多高职院校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盲目购车,有车无货,货无精品”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造成资源建设投资比例失调。据了解,不少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资比例不及硬件投资的1/4,“重硬轻软”现象严重;

二是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库利用率低。许多资源库容量表面上很大,但是质量不高,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师生对教育资源库的实际利用率低;

三是缺少良好的资源建设体系和运行机制,资源分类复杂、组织混乱;

四是缺少有效的资源管理手段,资源管理平台的兼容性不强、资源应用平台的实用性不高;

五是缺少有效的资源建设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难以发挥其在教学与科研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六是各院校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因此,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思路、建设途径和建设策略,逐步推进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层次化和完善化,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课题。

2 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内涵分析

本文主要从框架层面、功能层面、应用层面和支撑层面来分析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内涵。

2.1 框架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框架层面看,它是建立在硬件基础平台基础之上,通过运行相应的支撑体系,在资源应用平台的作用下完成教学、科研和管理所要求的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硬件基础平台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物质基础:资源功能体系是为辅助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种活动所必需提供的各种功能汇集;各种资源应用平台为资源应用的单方面要求提供支持;运行支撑体系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功能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功能层面看,它主要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各种必需的功能。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本着经济、实用、兼容的原则,以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

(2)以校园网为依托,以“完善硬件、优化软件”为基本建设目标,通过搭建资源库中的软硬件具体项目为标志,实现师生教学观念的信息化。

(3)以建设更新网站网校、完善教学资源库为基本标志,将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化的内容和方式,融合到学科教学过程和学校管理中,初步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

2.3 应用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应用层面看,它包含各种应用和相应的应用软件,它与各学校的性质、发展的阶段和关注的重点有关。具体而言,一般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使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能够运行。如建立域名、电子邮件、Ftp、网络安全、VoD视频点播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网络课件制作平台、网上在线考试和练习平台、网上辅导答疑平台、校园网络办公自动化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2)建设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下整合各种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教材库、课件库等,为教师备课、网络课程建设、网上辅导练习提供资源。

(3)建设网络精品课程,是指课堂教学的流媒体视频录像,或经过编辑的、声像图文并茂的、以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为模块,以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或认知关系为线索构成的知识系统。网络课程的特点是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可直接用于网上学习。

(4)开发教学网站,主要是指向优秀教师或教学小组开放一定的网络空间,下放一定的管理权限,使他们能够开设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或学科教学网站,存放自己平时收集、加工或制作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数字讲义、研究论文、心得体会等,向全校教师开放,并定期进行更新、维护与管理,可进行互动式的网上辅助教学。

(5)数字化图书馆。各级各类图书期刊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数字化图书馆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

2.4 支撑层面

从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支撑层面看,它主要包括为保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正常运行的各种保障机制。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资金保障。确定教育信息化的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纳入学校的财政预算,为硬件升级、软件维护和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经费预算。

(2)政策支持。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和发挥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参与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更新和维护。

(3)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效、稳定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队伍,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规划、建设、维护和更新的各个阶段培养和锻炼队伍,建立起“专职人员负责、兼职人员辅助、学生队伍补充”的层次化模式,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技术标准。在依据“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重、逐步完善”原则进行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维护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技术标准,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可靠性、重用性、可扩展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在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方面,我们围绕“建网、建库、建队、建制”四项中心工作,从硬件环境建设、资源建设、资源库建设、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与制度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等工作入手,探索一条满足自身需求、符合高职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

3.1 建网

基本思路:采用“统一平台+统一门户+多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遵循网络基础层、网络基本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和统一的个性化门户的四层次结构,搭建安全高效稳定的基础环境。

建设途径:(1)加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一卡通”系统;(2)增强和完善网络基础应用,进一步优化网络基础服务,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完成身份认证和用户管理系统等;(3)实现统一的校园管理系统(包括行政、人事、财务、科研、教务、设各、后勤等管理系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4)搭建校园社区服务架构并提供多种教学和生活服务。

3.2 建库

基本思路:依据“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重、逐步完善”的原则,明确建设内容、确立建设目标、制定建设方案、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建设过程。按照“一宗旨、二条路、三机制,条块结合,科研项目驱动”的建设思路逐步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建设途径:(1)一宗旨:以“共建共享”为教育资源建设的目标宗旨。发动全校师生,以学科系统资源和专题资源库建设课题两种形式参与教育资源库建设,形成共同的教育资源,供师生共享。(2)二条路:利用采购资源与自建资源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一方面是继续集中采购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尽快充实我校教育资源素材库:另一方面是发动全校师生参与特色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建成学科、专题网站并逐步实现资源建设上的共建共用和共享。(3)三机制:在教育资源组织管理机制上,我们建立了“共享、互动、激励”三大机制。通过建立学科资源的统一平台、专题资源的统一访问入口、共享资源的“营运”积分机制等,贯彻教育资源的“共享是目标、共享是前提”的理念;通过教师互动、网络互动和师生互动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互动;在激励机制方面,通过建立对研究子课题进行经费补助机制、资源建设评奖机制以及资源建设中的积分奖励机制来激励参与者的兴趣和热情。(4)条块结合:在建设教育资源的内容与形式上,采用学科资源这个“条”与专题资源这个“块”有机结合。(5)科研项目驱动:在实施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时,部分内容以科研课题项目的形式来开展。我院在“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课题中开展了“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通用专业网站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专题教学互动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课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

3.3 建队

把师资队伍转化为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人才队伍,是学院推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依托和主要力量。为此,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队伍,保证教育资源的开发、推广应用,教育技术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基本思路:按照“在编为主、聘用为辅、学生补充”的原则建设一支高效、稳定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队伍。

建设途径:(1)根据本单位的编制体制及人才配置情况,建立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使各系、部、教研室都有制作人才,都有技术骨干,做到人才队伍组织健全,层层不缺。(2)注重对教学资源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专业人员采取外送进修深造和鼓励在岗自学的形式进行提高,使之始终成为骨干力量以支撑教学资源建设。对大多数师资力量,应以短期培训为主,采取分批分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形式,使之成为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本力量。(3)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和条件进行人才培养。一是在建网时,结合校园网建设施工,对网管人员进行先期或是同步培训:二是在建网之后,利用本校或就近建网较早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4)鼓励和支持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到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来。通过成立数码工作室、建立网页开发与维护小组、扩大网络维护与管理人员队伍、充实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人员等措施,建立一支“大三开发、大二维护、大一参与”的层次化学生队伍。

3.4 建制

基本思路:按照“保障安全、统一标准、完善制度”的基本思路,逐步构筑起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体系的保障机制。

建设途径:(1)构筑安全机制。通过网络、数据、系统方面的安全技术手段,为教育信息资源体系提供完整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解决方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校内用户使用安全标准,通过技术防治和管理防范相结合,建立有效、健全的管理体系,最终达到保护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目的。(2)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提供平台与接口规范。根据多项标准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及数据标准:定义清晰而标准的接口,使得应用之间能够实现互操作;通过定义应用标准,使得遵循标准的应用能够方便地集成,构筑一个可缩放的集成信息系统。(3)完善保障制度。建设保障体系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的基础条件,包括资金的投入、队伍建设和管理机构等。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篇6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是教育界的共识,但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却是各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从整体来说,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较多。本文从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软件方面特别是教师信息化建设及应用能力的提升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为本校及同类院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对策。

关键词:

信息化;职教能力;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越来越受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重视。围绕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部门制定了不同层次的政策和文件,党的十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大力推进信息化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同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影响和制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因素大量存在,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足与较多困难。

一、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表现出的基本现象:多数教师认为信息化建设只是教学手段的变化、教学设备的投入等,没有从更深层次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改革、教育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意义。因此出现一种现象是往往是校级层面领导大力推进,普通教师却无动于衷。信息化教学大赛等项目往往也变成了少数教师参与,更多教师涉身事外。

2、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高投入、周期长的项目,资金来源单一,特别是得不到当地政府财政有效支持的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明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的环境难以形成,而且硬件损耗快、报废周期短,在保障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情况下,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工不足,从而影响整体信息化建设进度。

3、信息化建设师资能力不足

目前,多数教师把信息化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手段与方式的补充,满足于会用ppt或多媒体及一部分资源平台进行教学,认为这就是教学信息化。实际上,作为信息化建设与使用的主体,很多教师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表现为个人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薄弱、应用水平较低。在专业建设中,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资源收集、整理与能力不够,缺乏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难于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4、信息化建设资源缺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建设上总量大,但可用好用的少;同一类资源(如课程建设)重复建设的多,学生应用的少。从微观层面上看,某一个院校内信息化资源满足教学层面的可视化多,与专业、行业深度融合的少。其原因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各院校积极争取省级、部级建设项目,导致同类项目重复建设,结果是不少项目为了验收、检查,质量不高,建而不用。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开发,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涉及到信息化建设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1、统筹规划,建设与教育信息化水平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是网络平台搭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紧扣“实用、好用”的原则,以网络平台建设为核心,创设教学管理新平台;以基础设施投入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辅助手段。

(1)网络平台建设要创新举措,重实用。学校网络平台是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信息化平台既包括硬件资源,也包括软件资源和制度建设。网络平台既可由学校相关部门研发,也可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共建,其内容可包括校园网、各类教学资源的集合。它集政务公告、管理办公、资源建设与共享、自主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使之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2)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求实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充足经费投入作为保障。学校经费的投入一般来源于三个渠道,即政府投入、是项目争取、学校自筹。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要提高资金利用效果,讲求实效。要避免“重硬件,轻软件”投入现象。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是大部分资金还是集中在采购硬件设备上,在虚拟化与云计算软件、教学管理及应用软件等方面的投入较少,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窘境,虽然采购了大批设备,但是设备利用率很低,没有将云计算和虚拟化等最新技术运用到教育信息化中。

2、明确重点,逐步提升、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师资队伍

教育信息化使用对象是教师,服务对象是学生。发挥信息化设备的作用,使之有效地辅助于教学,是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策略,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观念转变与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团队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认知观念、应用能力是否能跟上信息化技术更新的步伐,是信息化建设与实施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在注重硬件更新的同时,必须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提升教师的操作水平和创新意识,使其达到善变观念、善用工具、善用资源、善用教法、善于科研、善于沟通、善于入群。要通过各种途径,力促教师信息化理念养成、信息化方法提高,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落实。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院校领导层的思想认识要到位,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响应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性,并加紧宣传和落实。全体教师员工要不断地分阶段地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让大家能真正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实践性、技术性,增强大家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性。

(2)以科研促进教师善于思考,实现观念现代化。教师教学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只有在陈旧中更新,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教研,在教研中反哺,才能转化为前进的推力和发展的动力。为了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切实开展教科研工作,依托教研、课题、项目多个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及善于思考的习惯养成。通过教研活动,全体教师讨论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教研成果,结合信息化建设项目,由专人执笔,形成电子文稿进行正式发表。通过课题申报,紧扣信息化选题,每个课题组都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有序开展学习和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信息化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网络信息的搜索、ppt的制作、电子文稿的上传下载、课题资源的共享等工作的完成,使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申报和立项,既可解决部分建设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全程参与,对信息化应用的理解更加深入。

(3)以培训促进教师善用工具,实现方法信息化。信息化教学不仅强调的是光、影、音等媒体形式手段的综合运用,更强调要集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学习为一体,强调的是多种教学途径的有效联通,融合教学规律,要变单一的“听中学”为“疑中学”“做中学”,变灌输型的讲授课为合作探究型的授导课、探究课。培训方式主要是校本培训与校外专业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达到提高理论与操作水平,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校本培训主要是通过校内专家和专业教师讲解信息化建设、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讲解一些软件的应用及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等;校外专家培训主要讲解信息化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对教师提出的疑问时行解答等,既可以解决观念上的问题,也能从应用角度学习相应的知识。通过不间断的培训与学习,教师在课件制作、视频处理、资源平台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也会取得较大的提高。

(4)以竞赛检验教师应用能力,实现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并不等于教育技术,将思考转化为行为,将技术转化为教学力,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所在。职业院校要以省、部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契机,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学校应选派专人负责、团队参与,指定专人培训,对报名参赛的项目要全程辅导,及时帮助解决问题。通过竞赛形式,可锻炼一个团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全校树立了典型。教师观念的转变,方法的更新,技术的提升,势必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会转化为学校办学内涵的丰厚,教学质量的提升。

3、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库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师资培训和资源建设(开发)等三方面。这三方面应该是齐头并进,只是不同阶段各有所侧重:初级阶段注重对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的投入;第二阶段重点放在师资培训上;第三阶段更强调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可以说资源库建设应该属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直接服务于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阶段。高职院校应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做到信息资源结构性要统一,数量多更要质量高,使用简便操作性强等,达到进一步拓宽思路,丰富内涵,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三、结语

总之,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它改变了教育者的思维定势,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和教学形态。这场革命将职业教育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境界,积极参与其中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的自觉。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克难求进、全力以赴,以提升办学质量为已任,倾力打造一个装备信息化、管理人文化、思想现代化的新校园。

参考文献:

[1]纪宏伟: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4(7).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篇7

关键词:信息素养;校本培训;教育信息化

引言

将信息化应用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以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着若干问题,如重建设轻应用、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明显滞后于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等。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需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入手。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曾有不同的界定,笔者认为教师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一)信息技能

信息技能包含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如信息的理论知识,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和理解,信息的方法与原则,等等。教师信息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也是目前各类针对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重要关注点。目前信息能力一般被分解为: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信息查找能力和信息组织、组合、编辑能力。此外,许多教师在认识到信息技能重要性之初,也曾认真学习过相关技能,但瞬息万变是信息社会显著特点之一,教师如果对当前信息社会给教育和学生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视而不见,只一味以传统观点看待新形势必将被社会、时代抛弃。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了此前任何时候,当大多数教师还在疑惑翻转课堂应该怎样应用时,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已悄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我们需紧抓时代形势,顺应时展,主动学习,跟上时展的步调。

(二)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进行的理解、感受和评价。信息意识是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教师应具备主动获取信息的意愿,对各类相关信息保持一定的敏锐度,并有利用信息为教学服务的积极性及对信息运用效果的预见性。信息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信息技能作为基础,而信息意识的提升有利于信息技能的积累和更新,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相辅相成。

(三)社会责任

当前信息技术在为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糟粕,广大青少年的三观仍不成熟,他们需要教育者和家庭及社会给予良好的引导,帮助他们在浩繁的信息海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教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技能、知识帮助学生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广泛吸取营养,同时不被其他不良信息影响。

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校本培训在教师职中培训的诸多手段中是最接地气的一种在职学习形式,其主要特点和优点是以学校为单位,更贴近教师实际,更符合本校教师需求,能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从基础入手,解决教师技能上的不足。结合各校实际,不同的学校可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和接触信息化设备比较少的教师,宜侧重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信息化建设较成熟地区的教师或者职前学习中已系统学习过相关知识的教师,则可以侧重当前新知识的更新和学科整合[1]。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公共的基础知识或者新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知识,以较大规模的集中培训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针对各学科实用性较强的技能则以学科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此外,不应忽视对基本技能的巩固训练,有的学校在开展培训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基础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对信息技能培训的需求,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学校应实时跟踪监督指导教师将新技能运用于教学活动的情况。同时,学校可开展校内竞赛评比等形式鼓励教师学以致用,使其在运用中提高信息技能,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其次,从实例入手,提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意识。怎样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信息化教学课堂中师生角色需要如何转换?信息化教学处理多媒体课件还有哪些手段?相信许多教师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困惑。要将信息技术很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除了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持外,教师还需通过观摩示范课,同行研讨交流,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并在课堂教学中勇敢尝试,这样才能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再次,建立校本资源库,提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教育优质资源库建设一直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校本资源库的建设离不开一线教师的付出,宜鼓励一线教师多贡献适合本校学生的优质精品资源,鼓励教师本着“我建设,我受益”的原则建设优质的校本资源,打破狭隘的藏私心理。在校本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学科教研组扮演着重要角色,教研组应组织本学科教师多开发适应本校教学需求的课程资源,同时应管理、应用推广校本资源[2]。校本资源建设还可借力各级教育公共资源平台的有效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开发教育资源,同时要积极推广资源应用。”经多年积累和努力,目前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在实现数字资源中心建设的同时实现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校本资源建设可借鉴相关有用资源,结合本校实际,整理出符合自身需求的资源。最后,搭建交流平台,创设良好的学习沟通环境。在信息时代,仅凭经验进行教学已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学校宜建立激励机制,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教师交流除传统的“送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外,在信息时代我们还可借助校园网、在线课堂、网络会议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等更广范围、更便捷的交流。

三、新时期,新内容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资源;信息化;技术标准;公共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26-0079-03

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因此,必须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其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强化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

一、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有利于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如许多出版单位建立了相关教学资源网站,尝试进行在线学习辅导;有关企业、院校开发了大量视频录像、动画、多媒体课件、题库系统、专业仿真训练软件、教育终端设备等公共平台已建立。

但我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统筹规划还没有到位,教学理念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要求不匹配;二是缺乏相关技术标准,相关的部级信息化工作公共平台没有建立或发挥作用不明显;三是政府引导宣传不够,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任务与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相关部门应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尽快制定加强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政策与制度,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推行政府购买企业培训教育资源的政策,调动相关单位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投入,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建议以教育部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为行动纲要,研究制定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院校的作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建设规划、列出重点支持项目;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和落

实相关政策,提出本地区建设规划和具体建设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建设任务;行业和企业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引导下,发挥自身优势,杜绝各自为政的现象,积极参与相关方面的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

加强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院校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有关企业与院校共同以信息技术创新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的要求,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制定技术标准,搭建公共平台

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目前,教育部要尽快出台《教育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数字化资源共享管理规定》《校园网建设标准》等法规,保证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出版过程中,能有一个合适的标准,达到一次制作、多元的效果。

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一般性教学资源外,还包括全国性、宏观性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因此,要构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支持的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应用系统平台,如依托有关单位建设行业对话协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和管理系统,面向职业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面向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等。

随着移动设备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以及公共教育资源的兴起和在线学习方式的普及,政府要努力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与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协商协同,在推进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牵头组建部级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深入开展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等相关活动,建设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应用基地,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开发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会同网络运营公司和设备研发企业打造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特别是国家大力加强社会建设需要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

(三)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教师培训

建议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推广中心。遴选全国中高职示范院校,支持其拓宽网络带宽、改造硬件、充实资源、培训教师,重点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遴选并出版一批具有示范性的课程资源,逐步形成面向社会开放的有特色、广覆盖的优质学习资源。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引导软硬件厂商加大对教育培训资源及设备开发的力度,普及推广一批特色鲜明、应用价值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组织建设一批部级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和专业实训软件。

积极开展职业院校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改善职业院校教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三、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

(一)明确职责任务,合理分工协作

教育部全面指导各地、行业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力,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院校的作用,构建资源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购买定制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行业部门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出发,统筹协调、综合规划,有计划、分步骤进行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行业各部门协助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机制,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出版单位在有关政府机构的引导支持下,坚持整体规划、抓住关键环节、分步组织实施,在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与开发商积极协调配合,做好条件性资源(媒介、设备、环境)与素材性资源(知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多元整合的信息化处理工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改革创新形成的教学模式要求,与院校共同开发与其教学方式相配套的多媒体资源,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分类指导,强化评估措施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专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以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扩充优质特色职业教育资源为重点,促进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专题研究、规划制定、质量评价等手段,对教育资源进入市场加以评估,加强市场规范和督导,营造有利于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市场环境。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创建评估活动;举办信息化建设总结表彰和成果推广展示活动,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展开。

(三)制定保障机制,组织协同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打击盗版专项活动,保证教学资源的有序传播,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教育部门要制定具体措施、分步实施,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使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水平、规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组织与合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样化、网络化、开放式的职业教育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龙德毅.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再认识[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6):3-6.

[2]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Z].教职成[2010]13号,2010-11-17.

[3]王军伟.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eB/oL].(2007-12-01)[2012-03-11]..

thinkingon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VocationaleducationResourcesinformatization

ZHanGmeng-wei

(people’s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publishingHouse,Beijing100061,China)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篇9

教育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影响着教育水平的好坏。高校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多媒体教学”、“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等过程,再发展到现在的“互联网+”教育,是信息化时代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教育行业努力整合信息化资源实现教育融合与创新的结果。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目前正席卷全球,但是大数据的发展还未成熟,“互联网+”应用尚不明朗,如何抓住“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并将其应用到高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深思和探究。

更新教育信息化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教育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改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迫切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开发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过程,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

“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信息化是站在校园的角度实现教育数字化,更多注重于基础设施建设。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实现了校园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并逐步迈向集成化、物联化和智慧化,为教育信息化发展铺设了道路。

应用“互联网+”于教育行业,更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转变了教育信息化的视角。“互联网+”更加注重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融合、协同与创新发展,站在互联网的视角构建和运行教育,弱化了校园,强化了教育的本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整体融合协同的模式,不仅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系统集成和业务融合,还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协同。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高等教育信息化经过“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如校园网站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校园主干宽带网络达到了千兆或万兆级别、校园网络和应用系统得到了普及、校园“一卡通”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等。但通过仔细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不均衡

在基础设施方面,各高校拥有的计算机数量、服务器数量、接入互联网总带宽、网络存储总量等相差较大,重点高校硬件设施富足,地方高校资源较紧缺。在应用系统方面,差距也很大,有的学校应用系统完善,有的学校仅建设了教学运行必需的应用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而其他系统如oa系统、邮箱系统等都未建设。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方面,有的学校不够重视,硬件设施陈旧落后,数字资源较匮乏。

高校信息化建设复杂多样,缺乏顶层设计

对各高校而言,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不尽相同,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管理系统建设、数字资源建设等复杂多样,并且会随时间动态变化。但从整体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系统整合程度和应用水平较低,各高校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业务系统信息标准未统一,业务数据未整合

大多数高校中,各业务应用系统是各自独立的,信息标准没有统一,各业务数据也未能进行整合,大多未考虑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

教育信息化技术人才匮乏,研发实力薄弱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尽管高校通常都设有信息化部门,但是信息化部门人才匮乏,通常只有几人从事简单的维护和行政管理工作,无法形成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和专家委员会,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信息系统的研发、数字资源的建设方面,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的系统极少。

大数据统计分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是大数据的来源地,时刻都有大量的数据产生,如考生报考数据、学生学籍数据、成绩数据、一卡通应用数据、图书借阅数据等,在高校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大量的数据可以被保存下来,这些数据对高校而言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传统的信息化建设中只是把这些数据简单地保存下来,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数据的潜在价值并没有利用起来。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中,要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服务能力,对数据进行集中、整合、挖掘,帮助实现教学评估、个体分析、舆情预测、策略决策等,真正提高高校的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探究

结合高校信息化现状,在“互联网+”环境下,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仅局限于校园内部独自建设,更要注重高校之间甚至是教育系统的联动发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互联网+”的应用、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实现高校平衡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

构建推进“互联网+”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机制

高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现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构建有利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机制。一方面,设立“互联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二级部门负责人及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主要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审议、资源经费配置、建设过程协调等。另一方面,设立“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隶属于领导小组,由校内外从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项目方案评审、项目实施过程监督、项目验收评估等。再一方面,设立“互联网+”信息化运维中心,负责信息化的应用培训、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信息化的用户反馈等。拥有完善的信息化建设体制,有利于从顶层到底层推动“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与融合,为“互联网+”信息化提供基础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园网络、网络设备、硬件服务器、一卡通、各类应用软件系统等,学校现有信息化部门要加强专业人员建设、加强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集成现有应用软件系统、积极引导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以应用为导向打造数字教学资源网络云,实现教学、管理的互联网化。

构建在线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

高校不能仅满足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应构建以应用为目的的育教学资源平台,平台内容可以包括学习资料、内部教材、视频教学资源等。同时要确定统一的资源数据标准,借助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各类已有资源的统一组织,实现共享和应用。根据应用需要,平台可划分为用户管理、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等功能模块。

根据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要求,高校要开展基于互联网应用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个人门户。学习空间由个人主动进行个性化构建,可以聚合各类学习资源,同时,学习空间是开放和共享的,学习者可以浏览其他人的学习空间,并对其他人的学习经验和经历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交互和交流。这样,在提供个性化展示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个性化资源中心和搭建个性化学习环境,也建立起了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沟通交流社区平台。

发挥高校集群优势,引领高校信息化联动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将互联网应用成果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达到规划共绘、资源共享、平台公用、效益共享等,需要多个机构有机互动、协作参与、协同发展和协调融合。

高校之间教育信息化资源具有互补性,高校通过连接形成高校集群,可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这些效益动力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集群发展的动力。高校之间信息化水平有较大差别,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办学思想、经验和方法,通过联动发展,可以分享见解,改变技术和创新模式,激发创新活力,产生新层次的效率和生产力,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迈上一个新台阶。

构建高校教育云,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集成、融合与创新

教育云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基础架构,构建高校教育云,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可利用云平台所提供的海量资源和存储空间辅助教学,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辅助教育教学管理。在“云”协同模式下,借助移动互联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借助大数据可以进行个性化教育,实现和谐共享的教育生态系统。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篇10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64-03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在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教学和职业教育科研领域中,涉及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化的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1]。

一、背景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是“国家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由兵团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所决定,学院为边疆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紧紧围绕兵团区域经济发展,合理设置专业,探索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适合行业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自创建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办学与教学改革成绩,但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精神,学院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等方面仍有不足,与学院自身情况纵向比较信息化建设不够深入,与全国同类院校横向相比学院信息化建设现状还有不小差距。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

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目标是:构造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数字化校园,基本的网络结构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支持学院现有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根据院校所处的兵团社会环境、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实际等实际特点,本着为兵团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围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重点进行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学院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现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有政策支持,给予了人力、财力的支持,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兵团所处地域、经济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特点等客观因素,加之兵团对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硬件投入,软性条件不足等,导致总体兵团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以学院为例,学院具备网络硬件、师资、基础应用等基本条件,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化教学等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基础性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思想观念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化尚未对教学改革产生实质性影响。经过三年的示范院校建设,学院虽然实现了部级、兵团级重点课程的网络资源共享,部分课程的虚拟仿真技术教学,但这些课程的学习范围和地点只局限于校园内的机房内。虽然课程网站对外展示了一些精品课程的资源,但缺乏互动性的网络教学活动。

(2)教学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教育信息没有实现完全共享,未达到深度使用。教学服务平台虽在运行,但除一些基本功能使用外,还不能很好的为教师、学生、家长全面提供教学管理、班级交流等个性化的教育信息交互服务。

(3)教师信息素养良莠不齐,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与考核未纳入教师培养体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制约信息化教学的水平的提高,还不能很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2]。

(4)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网络硬件超负荷运转,多媒体、网络设施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学院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学院校园网结构不合理,网络出口带宽不足,接入internet网速较慢等问题也需亟待解决。此外,学生所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相对比较少,只能满足部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学院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实际需要。

总体来看,学院的教育信息化虽然有一定发展,但还需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完善校园网络基础,促进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学院做为部级示范建设院校,要逐步将学院优秀的教学资源向其他院校推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四、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信息化建设分阶段完成,每阶段严格评估制度。学院将信息化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加强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建设,第三阶段增强信息化教学服务管理能力。

五、具体建设方法与措施

依据信息化建设目标,根据学院实际,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网络公共平台,建立教学支持、校园管理、公共数据等“三大”中心,坚持“用建结合”的原则,逐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核心升级、网络主机房改造、数据资源中心建设、部分办公楼综合布线改造、学生宿舍网络建设与完善、无线校园网建设。

第二,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系统环境,网络教学平台应能完成完整的网络教学过程,包括互动教学、实名制、教学测试等,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数字化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校园综合安全服务体系,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管理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是保障学院信息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实名上网、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杀毒软件等。

第四,“三大”中心建设。教学支持中心:完备网络课程录播系统,提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工具,为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支持服务;扩建现有学生自主学习室,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查阅资料、在线学习、在线测试、讨论和在线提问的网络环境,全面实施网络辅助教学。校园管理中心:以学院资源规划思想为核心,建立一个涵盖各种数字化校园应用业务的集成系统,实现教学、学生等教学管理系统及未来应用系统的平滑无缝集成,构建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整合全校各管理系统的数据与流程,为决策提供支持。公共数据中心:以教学资源为主线对学院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及时对数据进行存储、备份和更新[3]。

第五,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分为两步走,第一步,课程资源建设步骤,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和兵团重点专业为中心,先期开发“食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灌溉与排水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四个专业的网络课程资源,制作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坚持以优势带弱势专业,以单一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发挥以点带面到体效果,使先期开发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共享,从而整体带动学院其他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第二步,各类资源建设与集成阶段。收集整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生产用具和场景图片。制作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动画,利用软件虚拟企业工厂、虚拟设备和虚拟实训项目等,完成教学网络资源素材库和培训模块的建设。第六,信息化建设管理、辅助体系建设。

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和决策体系,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集中管理和分工协作。建立宣传、财务管理、设备采购、技术支持等辅助部门,建立信息化教学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化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信息化建设分项考核总结汇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并认可教师信息化建设成果。

五、预期效果

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后,学院在办学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办学的整体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教学效益、教学质量将有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与学习模式得到创新

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建立的自主学习室、多媒体教室、教学支持中心、虚拟实验平台等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便利。通过在自主学习室的学习,浏览网上教学资源,增强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室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教学支持中心则为教师的备课、精品课程的录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改变现今教学与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更能使教师能力得到提升,为建成一支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起到关键作用。

2.数字化资源得到完善

通过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数字化资源得到了完善。以学院四个重点专业引领的专业群数字资源建设,使学院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有全面创新。数据中心的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名制网络空间均得到完善,方便了师生查阅各种资料,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必要条件。

3.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后,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使学院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得到了一定的融合。

4.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后,学院将成为兵团职业院校、新疆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合作的窗口。学院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共享与服务等方面成为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先行者。

5.学院网络结构得到优化

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学院网络结构得到优化,网络硬件设施进一步健全。按照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充分考虑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学院硬件设施和网络体系结构可满足学院今后5~10年的应用与扩充需要。

此外,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可增强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兵团的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保证。教育信息化项目建成后,学院在完成全日制学生培养的同时,可更好地承担兵团、石河子的各级各类干部及各工种职业技能的网上培训,以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金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