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十篇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十篇

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2:13

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篇1

面对严峻挑战,表达坚定信心

迈进21世纪,形势变化不如人意:经济全球化遭遇反对,wto新一论谈判迟迟不能启动;新经济遇到障碍,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冷战结束没能带来“和平红利”,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人类安全面临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发生了9.11事件,由此产生的恐惧和忧虑弥漫开来。

最令人不安的是不断恶化的世界经济形势。9.11对世界经济影响有多大,现在还说不清楚。据最乐观估计,世界经济也要到2003年才能回到增长轨道。

面对严峻挑战,在上海会议召开前夕,人们关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能否如期举行;当中国作为会议东道主宣布会议将如期举行之后,人们又关注会议能否取得成果。apeC领导人不负众望,上海会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领导人首先冷静地分析了世界形势:“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情况比我们预想的更为严峻。亚太地区多数成员经济下滑,一些新兴经济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此外,最近在美国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对一些行业以及消费和投资者信心均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应对全球化和新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并从中获益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

针对当前形势,《领导人宣言》指出:“我们需要就反对恐怖主义传达清晰而强烈的信息。我们决心扭转当前经济的下滑趋势,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在即将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上启动新一轮谈判,增强公众对未来的信心。”

关注9.11,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是上海会议的重要话题。会议通过的《反恐声明》明确地把反恐与apeC紧密结合在一起,“恐怖主义对亚太经合组织倡导的自由、开放和繁荣目标,对各成员信奉的价值观也构成挑战”。“对各成员来说,此刻尤为重要的是加快实现‘茂物目标’所确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声明没有偏离apeC的经济论坛性质,提出的反恐措施以经济合作为核心,包括金融、运输、通讯、能源、海关和旅行便利等。要“加强各成员在经济政策以及金融当局之间的沟通,确保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不受国际恐怖主义干扰”。声明是9.11之后,国际多边场合由国家或政府领导人通过的第一个反恐文件。这标志着apeC将在处理全球重大问题上起到关键作用。

经过充分协商,达成《上海共识》

坚定的信心需要落实在行动上。会议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我们决心共同努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共享全球化和新经济的收益,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从而使亚太经济在新世纪更加充满活力。我们重申实现‘茂物目标’的决心,即发达成员在2010年、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实现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这些思想体现在会议通过的《上海共识》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出现并有升级的趋势。一是反倾销手段的使用次数增加。世贸组织指出,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商是最大的受害者。二是标准妨碍市场准入。有人称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遭遇标准障碍的事例也屡见不鲜。从经济增长业绩的比较看,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也较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apeC的发展中成员也将会赞同加快实现“茂物目标”的进程。

今年7月,在上海举行了apeC中国专家研讨会,讨论如何评价美国提出的一份名为“上海”(ShanghaiCharter)的文件。为推动“茂物目标”尽早实现,美国在此文件中主张加快执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时间表,实施有利于新经济的贸易政策,增强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加强规则制度改革。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基本赞同美国提交的这份文件。最后,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一致认为,应重视这个文件的合理性,但同时要兼顾发展中成员的利益,谋求apeC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的平衡发展。

8月,在大连举行的第三次高官会议上,为体现apeC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精神,这个文件更名为“上海共识”(Shanghaiaccord)。是强制性的,而共识是自主自愿的。一词之差,体现了apeC大家庭的平等精神。作为会议主席,中国建议apeC其他成员考虑美国的主张,并提供自己的建议,以体现各成员的共同意志。中国努力以大家庭精神协调各成员的利益,为促成“上海共识”的达成做了不少工作。在各成员的积极配合下,apeC高官们在上海就“上海共识”达成一致。

为切实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上海共识”提出了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为进一步体现自主自愿原则,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单边行动计划突破了整齐划一的框框,提出了“探路者倡议”,鼓励一些成员先行一步,率先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具体行动,并推动其他成员效仿它们。

为加强单边行动计划审议机制,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审议方式。具体方法是,各成员的行动计划刊登在apeC的网页上,其他成员可以随时考察,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为各成员落实自由化的具体措施,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为适应新经济发展,apeC实现信息产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步伐比wto还要快。领导人同意在apeC区域内对电子交易暂不征收关税,这一举措将延期到2003年举行的wto第五届部长级会议达成有关协议之时。

集体行动计划需要各成员齐头并进,但一直苦于缺乏约束性指标。《上海共识》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这在apeC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指标规定到2006年,简化通关手续等贸易便利化措施要使各成员的贸易交易成本降低5%。

开动两个轮子,加强能力建设

apeC上海会议特别强调使广大人民从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发展中分享利益。因此,格外重视推动经济技术合作各项倡议的实际实施。一个突出成果是,有16个成员提交了经济技术合作的单边行动计划,落实了具体合作行动。而且,终于找到了两个轮子――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结合点,这就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出了政府、学术界、工商界三方合作开展能力建设的新模式。为此中国构建了一个“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项目”。这个项目由中国人事部,清华大学以及思科公司、甲骨文公司和太阳公司合作开发,于10月20日正式启动。在三年时间里,培训1500名网络技术高级人才。此外,由中国倡议建成了一个金融与发展合作项目,旨在培训金融人才,探讨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的具体措施。这个项目已经落实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尽管新经济发展遇到困难,但apeC各成员高瞻远瞩,看到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制定了《数字apeC战略》。新经济的本质是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展新经济不仅需要技术和人才,更需要经济环境、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保障。因此,上海会议提出建立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深化机构改革,创建有效的竞争机制,完善金融监管、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建立高效的风险资本市场,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增加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等措施。

新经济发展需要运用高技术的基础设施。《数字apeC战略》提出应创造有利于竞争的投资政策环境、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各成员有必要制定法律和法规框架,以鼓励商业投资,建立消费者信心;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新技术在现代经营和社会服务中的应用;营造竞争性的价值链服务市场,以支持高效的电子商务。确保在线交易法律的实施,推行电子认证和数字签名,加强信息安全、个人数据保护和消费者信任,制定数字信息接入的最佳政策,鼓励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发展快速、可靠、方便、廉价、面向所有人的信息接入和信息技术类服务。

为实施《数字apeC战略》,上海会议指出,培养企业家精神和提高信息能力有助于apeC成员实现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信息通信技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其技术本身,而且体现在加强沟通、促进信息交流的能力。因此,应优先发展教育和培训服务,培育企业家精神,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号召中小企业广泛参与新经济活动,加强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提高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水平,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生活早已经不是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利。上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下到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经济报道不再只是很多人狭义理解的,仅仅是财经记者的专利,农业、工业等众多领域的记者,报道内容都与经济密不可分。过去谈到经济报道,往往让人想到的是一串串枯燥的数字和专业术语,“数字加成就”的报道范式,犹如食之无味的“鸡肋”,晦涩难懂,很难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那么记者如何才能做好经济报道呢?

一、记者要学会透过会议“挖”出好的经济新闻

作为一名记者,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很多会议本身就是经济新闻源,如省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经济工作会,各地“两会、发改委、工信委等部门会议,传递出的信息、数字都是鲜活权威的经济信息,记者要能很好地识别运用会议提供的新闻线索和素材.善于从会议的材料、领导讲话中挖掘新闻线索,以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为例,2011年5月17日,节目播发了一条消息《黑龙江省有了“金融超市”》。这是一条通知请帖的采访,按照以往的习惯,这样的采访,记者到会议现场拿到主办单位提供的新闻通稿,拍摄几个画面,最终发个30秒左右的简讯就算完成任务。但记者在会议现场,却敏感地捕捉到这条消息的真正价值:融资难一直是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年资金缺口超过六百亿元。目前,省内有百分之五十以上企业新上项目后,由于缺少流动资金影响投产达产。“金融超市”集合了租赁融资、贸易融资、上市融资、投资担保、小额贷款等各类金融产品于一体,建立后将为黑龙江引入二百亿元资金。为此,记者以《黑龙江省有了“金融超市”》为题,现场采访了多家中小企业及投资公司的负责人,有理有据深入报道了“金融超市”进入黑龙江的真正意义。这篇报道播出后,编辑点评“有了大背景,简讯变要闻。”

二、记者要学会活用数字、做到“报道见人”

很多经济新闻很容易产生“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不良效果,往往是因为报道的视角过于宏观,高高在上。报道模式要么就是“概念+数字”,要么是“过程+措施+效益”,报道苍白无力。记者在做经济报道时要善于找准切口,以小见大,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经济现象、百姓关注的经济政策讲透。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记者在做经济报道时,必须从不见人的模式中跳出来。以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为例,2013年9月19日,节目播发了一则消息,反映的主题是2013年春播期间,黑龙江省遭遇了三十六年不遇的低温多雨天气,入夏后,又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不利的气象条件考验着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不过,很多农民却得到了丰收。在新闻中,记者并没有按照“过程+措施+效益”的老套路,长篇大论讲述如何遭遇不利天气考验,如何采取措施,最终多少农民喜获丰收,而是以《老包的苞米丰收了》为题,选取了农垦九三管理局一户普通的种植户包洪利,以这个人物为典型,采用讲故事的手法,巧妙地抓住了包洪利在这一年中受灾前后的命运变化,以情动人,以小见大,让观众更容易感同身受,也充分展现了黑龙江在应对灾害天气、确保农民丰收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传播效果事半功倍。类似的新闻《秋收日记:小郭的水稻开镰了》、《安乐村土地流转记》等等都是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本身的经历、语言去表现,更具有真实性。2012年党代会期间,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系列专题报道《奋进的春天》,每期十分钟,展现黑龙江省过去五年全方面的成就。这样的经济报道,给人得第一感觉沉重,十分钟的篇幅很难吸引人。不过记者在采写制作时,抓住电视经济报道的形象化特点,将十分钟的报道分成几个部分:《统计员“数说”五年:经济迈上新台阶》、《种粮户的金色“情感”:现代农业大跨越》、《交通图五年13次“变脸”:铸就腾飞“血脉”》,5年发展各种变化的数据多如牛毛,记者却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结合描述对象,给数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对数字进行巧妙的转换,生动鲜活地反映了黑龙江五年发展的巨大变化。

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篇3

关键词: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知识产权保护

thedigitalnetworktechnologyandtheprotectionofintellectualproperty

abstract:afterintroducingthecontentofthedigitalnetworktechnology,thepaperpointsoutthatthedevelopmentofthedigitalnetworktechnologyneedsstrengtheningtheprotectionofintellectualproperty.integratingtheinternationalsituation anddomesticreality,thearticleexpoundstheproplemfortheprotectionofintellectualpropertyunderthedigitalnetworkenvironment.

Keywords:digittechnology;internettechnology;protectionofintellectualproperty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不仅如此,历史上每次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经济形式的变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都要进行调整,才能与之相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社会。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通讯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提出了种种挑战,要求相关的法律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规范相关的活动。认真研究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对于我国加快市场经济建设步伐,迎接知识经济到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1.1数字技术

所谓数字技术(Digittechnology)就是能将任何信息——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都以数字代码的形式转化成二进制(0或者1)的数字语言,交给计算机处理的技术。

1.2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internettechnology)最早起源于美国军事领域的appanet,一般来说,网络技术是指为了进行通讯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把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技术。当计算机借助电信媒介,如铜芯电话线、光纤或卫星中继,实现连接后,网络就建成了。

1.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在今天是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的总称,是围绕信息的开发、存储、传输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技术。至于知识和信息,只不过是人们从两个不同角度认识它们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知识的本质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当一个人比别人掌握的信息量大一些,因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一些,我们就说他知识丰富。

2 数字网络技术客观上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所有人对创造性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它本质上是一种特定主体所依法专有的无形财产权,其客体是人类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从事发明创造,并公开发明创造的成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知识传播与科技进步。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海洋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其中以信息为内容的数字网络技术引发了高科技的崛起,构成了当代高科技发展的主流,数字网络技术及其成果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推广应用,客观上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越是知识产权立法较早完善的国家,知识分子阶层的人数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大,科学技术就越发达。通过知识产权立法来促进科技进步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作法。[1-2]

2.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数字网络技术孕育了新兴产业——信息通讯业。在许多发达国家,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在以经合组织(oeCD)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显得尤为突出。据统计,北美的信息服务市场份额超过50%,美国信息技术产品的贸易额在不到7年时间增长了一倍,信息技术服务贸易额在4年之内增长了一倍,信息技术贸易额占美国总贸易额的1/4.美国商务部在1998年4月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指出,“从1993年到1998年,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从6.4%上升到预计中的8.2%。在以后的几年中,信息技术产业在总的GDp份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增长的势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5%。”数字网络技术不仅孕育了新的产业,而且给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工业的智能化和第三产业的高效化,改变了现代产业结构。而市场经济中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在内的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规范。知识产权法律也必须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更新。

2.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信息资源的需要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在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为载体的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渗透的“数字化革命”的推动下,信息具有资源替代功能。90年代前期,美国阿斯奔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建的信息探索研究所出版了总标题为《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的系列论文,明确提出了“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正如资本和能源在200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在技术基础更为丰富和充实的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经济集约化的关键所在。而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尊重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网络技术要求推动知识产权法制的进步。[3-4]

3 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3.1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基于作品的创作而产生,著作权的获得不须经过任何部门的审批,也不要求发表或登记,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就自动产生权利。但著作权的出现与印刷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产生的300多年历史中,文字主要是记载在纸上的。然而,自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不仅书写于纸张上,而且记录于硬盘、软盘或光盘之上,出现了直接产生于电脑、互联网上的作品。而对于直接产生于电脑上、网上的作品,如作者通过网上传输但未发表的作品、电子邮件的内容以及公告、广告等,如何确认其著作权呢?其实这类作品与其他类型的作品并无本质的区别,一经产生就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无须通知任何人。一般来说,当作品一经创作完成,版权就受法律保护了,即便是作者初步完成的作品(如作者还要继续修改或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请人修改的作品以及投稿尚未发表的作品)。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条对著作权各项权利的规定均适用于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至于作品在信息网络中的传播发行,美国iitF知识产权工作组认为,应当明确规定在网络上的传递和传播属于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之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两个新条约、欧盟的《版权指令草案》和日本著作权法的修订,就作品在网上的传播,规定版权所有人享有被称为“向公众传播权”的权利。wCt第8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

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与此相对应,wppt也给予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对其享有版权邻接权的录音制品授予“因广播和向公众传播获得报酬的权利”(见wppt第15条)。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发表权是作者的基本权利之一。而在网络环境下,作品的发表和传播就构成了出版行为。这一权利的明确,为版权所有人对其作品、表演和录音制品增加了一项专有权,即未经版权所有人、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的许可,不得将其作品或录音制品“上网”和在“网上”传播。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认网络传播为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明确规定了对著作权人的上网权给予保护。

在网络上的作品,在哪些情况下构成侵权、哪些情况下不构成侵权呢?众所周知,网络中的信息是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信息。这种信息虽然对于权利人经济利益的实现非常重要,但又很容易被他人复制、篡改和消除,从而造成对权利人的极大损害。一般来说,当作者依法将其作品上载后,访问者可以依法阅读和下载作品。但假冒他人作品,未经权利人许可,对他人作品进行篡改和消除,无疑构成侵权。这一点与其他类型的作品并无两样。问题是,由于internet是全球性的,即侵权人可以位于全球任何地点,针对任何人实施侵权,侵权行为可以在任何地方实施,而侵权结果亦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呢?笔者认为,一是需要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著作权机制等来规范;二是从责任制度上着手,即在无从追究真正的侵权人的情况下,追究网站、网络在线服务商的有限责任(如过错前提下的共同侵权)。[5]

3.2数据库的保护

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信息资源系统,数据库是这一系统的核心代表。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和完善,数据库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数据库加强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对于由享有版权的作品构成的数据库,依照《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5款和第2条之二第3款的规定,可以作为汇编作品受到版权的保护。对于由包括不享有版权的“数据或其他材料”构成的数据库,依据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10条第2款的规定,“只要其内容的选择或安排构成智力创作,即应予以保护”,也就是说,可以作为汇编作品受到版权保护。wCt第5条采用了与tRips第10条第2款基本相同的措辞。我国对汇编作品(即有独创性的数据库)加以保护,而对独创性达不到版权保护标准的数据库的保护,在理论上还处于探讨阶段,这使得实践中出现相关问题时难以准确地适用法律。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我国在立法时借鉴tRips相关规定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至于数据库的特别权保护,根据1996年2月、1996年5月欧盟和美国先后提出的建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于1996年8月30日公布了《关于数据库的知识产权条约》实质性条款的基础提案,基本采用了欧盟和美国的建议,准备给数据库提供特别权的保护,但是这一提案在wCt、wppt的多次会议上均未获得通过。因此,关于数据库特别保护问题还需世界各国的继续努力才能得到完满的解决。[6]

3.3域名的保护

域名是为方便网络的使用者而设计的一种技术性功能,它是为计算机提供容易记住和辨别的、无须追寻其知识产权来源的字符网址。由于域名与不含任何意义的一系列数字组织的电话或传真号码不同,域名为了便于被记住和识别,通常含有与企业名称、商标、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意义。因此,域名与知识产权保护、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列入日常议事日程,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199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根据美国“域名白皮书”提出的建议,开始组织有关域名问题的磋商,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和修改,于1999年4月30日公布了有关域名问题的最终报告《互联网名称和地址管理及其知识产权问题》。1999年11月2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也签署了一项与域名有关的法案“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该法案已分别于1999年11月18日和19日被众参议院通过,并已生效。鉴于目前我国法律上没有比较明确、比较完善规定,为与国际接轨,并符合tRipS以应对入世要求,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7月24日出台了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纠纷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3.4数字化时代的知识产权技术保护

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体,该网络上的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在网上开展商业性信息服务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权利人仅仅享有控制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权利还不够,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措施实现自己的权利。因此,除了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外,使用技术也是有力措施,它将促使知识产权体制进一步完善,并为知识产权法律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提供新的思路。为了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和网络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人们已经开发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技术并付诸应用,这可以是限制他人访问自己作品的措施,也可以是防止他人行使自己权利的技术措施,如要求登记、设置密码、加设电子水印、设置防火墙、限制或禁止他人访问等。这些技术的产生客观上要求法律必须对版权人设置的技术措施予以保护,禁止他人非法破解有关的技术。wCt第11条对于制止这种解密行为作了明确规定:“缔约各方应规定适当的法律保护和有效的法律补救办法,制止规避由作者行使本条约所规定的权利而使用的、对就其作品进行未经该有关作者许可或未由法律准许的行为加以约束的有效技术措施。”wppt第18条也作出了几乎相同的规定。我国法律对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新修改的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第(六)项规定:“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可以预见,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技术保密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信息产业将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向前迈进。[7]

参考文献:

1、曹建明、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法律出版社,1999:280-282

2、夏雅丽。“入世”之际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J].经济与法,2000,(4):15-18

3、王钦敏.“数字地球”和“数字福建”[J].福州大学学报,2001,(1)

4、王惠英.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J].实事求是,2001,(1)

5、管育鹰。网络与知识产权保护[J]法律适用,2002,(3)

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篇4

关键词:DpSiR模型;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服务评价;要素框架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聚合发展的今天,数字档案资源与日俱增,对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加快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能力生成与完善,进一步提高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质量,相应的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研究逐渐受到广大学者和档案机构工作人员的重视。已有的档案服务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服务影响因素的研究[1];二是基于特定方法或特定视角的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与实证分析[3];三是基于理论基础与现实情况探究服务评价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4][5]。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探究、方法构建与实证工作上,较为强调服务评价的“工具”性;很少有研究从服务评价的要素出发,深层次探讨服务评价要素框架问题。与服务评价影响因素模型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不同,要素框架是与服务评价有关的各个要素和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有机整合。从相关研究看,目前只有吕元智[6]对公共档案馆绩效服务理论模型要素进行了总结,包含评价主客体、本质、假设、目标、标准、证据和控制等,强调逻辑起点的辨析以及各要素的阐释,但缺乏对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揭示。本文基于DpSiR模型构建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试图对其要素与逻辑关系进行阐述。对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开展研究,力求深刻理解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工作,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并解决各要素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运行机制良性发展,针对评价的复杂性和各种挑战拓宽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作用。

1DpSiR模型与应用可行性

1.1DpSiR模型的概念与特点

oeCD于1993年提出pSR模型,由“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和“响应”(Response)组成,用于解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压力、环境状态与采取对策3个方面彼此作用的链式因果关系。随后又增加了“驱动力”(DrivingForce)用于解释环境变化潜在因素、增加了“影响”(impact)用于解释系统状态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经过扩展与修正,涵盖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DpSiR模型正式建成,用于描述更为复杂的关系。DpSiR模型的特点如下:DpSiR要素框架模型适用于从整体深入到各个局部的研究;各个要素并不孤立、彼此联系,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方向性;框架本身要素内涵、相关关系的界定与阐释等可以移植到其他学科。

1.2DpSiR模型应用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可行性

目前已有学者在档案学领域使用DpSiR模型构建相应框架,如刘佳慧[7]利用DpSiR模型描述了“拟态档案”各个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张庆莉逆向使用DpSiR模型以揭示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层次原因[8]。将DpSiR模型应用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构建,对要素本身的情况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可以从全局视角审视服务评价工作,揭示评价工作本质。DpSiR模型更为关注各要素概念的嬗变及影响,有利于改变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只针对当前状态的境况,使得服务评价工作更具动态性和连贯性。

2DpSiR框架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2.1驱动力

驱动力(D)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中主要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价值取向(以下简称为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具有引导态度、指引行为等功能,是指导评价行为和进行决策的总体信念和理性把握。价值取向是探究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的逻辑起点,是开展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工作的基础,决定了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基本性质乃至评价指标体系深层结构。从价值取向涉及的因素看,价值取向主要分成效益、公平、民主、责任等。效益是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对自身服务现状中服务效果与成本投入的测量,是以机构为视角从机构本位出发进行评价。民主是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以公众利益为中心,评价的各程序步骤都应满足用户利益与用户需求,并有助于推动实现满足用户需求的公共服务,它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用户为视角从用户本位出发进行评价。公平是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对面向不同类型用户服务的公平性进行综合考量,评价时需考虑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对政府工作人员、学者、公众等用户群体是否公平对待,是以机构为视角从不同用户群体本位出发进行评价。责任一方面是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主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考虑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现实问题,是以机构为视角从用户本位出发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指评价时需考虑机构的相关制度,对制度所涉及的责任人进行问责。价值取向具有动态性和多元性,在发展中其内涵不断丰富。价值取向某一种或几种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主导因素,但主导因素并非以否定前一主导因素为前提,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演进和丰富。其嬗变原因既包括要素内涵自身随着发展被赋予新的意义,也包括要素之间重要性排序的相对变化。目前,从价值取向包含的因素看,其由传统的强调经济效益,转变为以效益、公平、民主、责任等因素多元并存的局面。

2.2压力

压力(p)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中主要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的评价原则和评价目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原则一般包括客观性、通用性、易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建相结合、服务与用户相结合、中间过程与终极目标相结合等。评价目标是指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所要达到的目标与要求,应区别于如“发挥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的最大效用”“满足用户需求”等属于价值取向的因素,其宏观指导性更强。评价目标是结合具体项目和要求确定的,如“院校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是否有效支持教学与科研工作”“企业数字档案馆是否有效支持企业参考决策”等。

2.3状态

状态(S)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中主要指评价主客体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主体是指参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组织或个人。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档案部门的主管机构、同级、自身、用户、第三方机构或外部专家均可进行评价,不同评价主体关注重点各不相同。对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主体选择,目前只局限于档案工作人员或档案学者,用户参与较少。用户不仅作为服务的接受者,还可以作为服务评价的参与者,这既是用户参与意识的体现,也表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责任的增强。评价客体是指被评价的对象,评价客体不能停留在选择某个档案机构,应该具体到该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的某一方面,如可以对服务流程与结果、服务提供者的水平和用户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一般由多个指标组成,具有系统性、相互关联性,能够反映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现状。用户作为服务的接受者与感知者,在数字条件下,档案资源服务的评价客体和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应从信息资源建设转向面向用户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上,提高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针对性。依据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原则、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客体与评价方法,形成具体的评价维度与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制定还需考虑数据是否易于收集与量化,由于不同机构的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存在差异,为了对不同类别的服务机构进行评价,制定共性指标,反映的是共同的特点与问题,其往往也具有较高的相对重要性。

2.4影响

影响(i)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要素框架中主要指评价结果和评价建议,评价结果和评价建议需以报告形式呈现。评价结果是对评价工作的具体总结,是基于评价主客体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直接结果,通过准备与实施具体的评价流程而实现。评价结果反映了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发展的当前状况和数字档案资源机构的能力,可以衡量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机构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实现先前的评价目标。从用户角度出发可以真实反映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的现状、展现数字档案资源的管理手段与服务特点,用户意见可以作为形成评价结果和建议的依据,用以提出提升服务能力的方案。评价主体必须对评价有整体性认识,而且需要对评价目的、实施评价会获得哪些先前不了解的信息、评价结果如何被使用等[9]进行思考。用户意见在评价结果中应占据一定比重,评价结果应公开接受用户监督。评价建议是结合评价结果的客观事实所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和意见。评价建议为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工作指出改善的条件、提供具体的改善意见。评价建议有助于支持政府决策和提供信息支持。尽管存在诸多复杂性和挑战,评价工作还是可以看成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以支持个人与组织的计划和决策。

2.5响应

响应(R)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要素框架中主要指档案机构针对实证结果和建议采取的具体举措,是改进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工作和优化评价流程的具体措施。档案机构的响应不仅可以完善已有的评价工作,还可以为准备建立的数字档案资源机构提供策划依据。具体举措的实施还可以借助外部因素,如借鉴其他领域研究成果(档案服务研究)等。

2.6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之间的关系与外部影响因素

驱动力(D)要素价值取向贯穿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各个环节。驱动力(D)直接影响压力(p)评价原则的制定与实施和评价目标的设立,从而进一步对状态(S)评价主客体和评价指标进行指导,如基于民主的价值取向,其评价指标便是基于用户的期望与感知制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整合受框架之外因素影响,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公共职能、政府公共服务目标、用户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都是影响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价值取向的外部因素。压力(p)要素对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起着中观上的规范和调整作用,评价原则和评价目标是评价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压力(p)介于驱动力(D)和状态(S)之间,是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体系制定的基础。压力(p)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面对具体环境、不同评估项目时表现各不相同。压力(p)要素还受到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内容、方式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状态(S)要素对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内容进行规定,指导服务评价活动。状态(S)中评价主客体的确定与指标的选取直接受评价原则和评价目标的影响,间接受驱动力(D)影响,评价主体通常依据价值取向并结合评价原则和目标等对评价客体进行评价。状态(S)是驱动力(D)与压力(p)的落脚点,也是已有研究较为集中的地方。状态(S)受技术应用、方法引进等外部因素影响,如在数字环境下,客体从传统的档案馆转变为数字档案资源;又如某些信息分析方法应用于指标体系构建。影响(i)要素中评价结果与评价建议,是受驱动力(D)、压力(p)、状态(S)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要素中具体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怎样运用以及评价建议均属于框架内部,并无外部因素的影响。响应(R)要素中档案机构具体举措与评价工作的改进和压力(p)、状态(S)、影响(i)要素直接相关。响应(R)举措与改进可以直接对压力(p)和状态(S)进行反馈,但在实际工作中易被忽视,难以形成有效的评建循环。响应(R)的外部因素是指从其他领域借鉴的具体实施举措和评价工作的改进,其特点在于这些外部因素虽然并非来源于服务评价框架,但依然能够产生对其他要素的反馈作用。

3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主要矛盾、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

3.1主要矛盾

对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进行研究,可以挖掘出要素框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而揭示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相关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总体来看,要素框架产生主要矛盾的原因来自要素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包含如下两方面。一是结构性矛盾,从发展的视角看,框架模型具有开放性。外部影响因素持续作用于框架模型内部各要素,不仅直接改变受外部影响因素作用的要素,还间接改变框架模型内与本要素有关的其他要素,如服务评价环境、相关政策的改变以及学界对某一要素的侧重研究都会引起结构性矛盾。二是系统性矛盾,在框架模型内,要素变化在传递时具有滞后性。如驱动力(D)要素变化,需经过压力(p)、状态(S)才能传递到影响(i)要素。在具体实践工作中,民主价值取向发展初期,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考虑用户意见建议较少;只有民主价值取向发展到一定程度,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的主客体、指标体系等才会逐渐考虑用户利益与用户需求,并生成相应的评价结果和评价建议。要素框架的矛盾是引起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在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评价要素框架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从驱动力(D)依次传递到响应(R),响应(R)分别反作用于压力(p)和状态(S)。某一要素的发展与落后,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如随着价值取向的外部因素发生变化,即社会经济环境、政府职能定位或用户对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的需求发生变化,价值取向内部因素重要性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后续要素。

3.2问题建议

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篇5

一、建议稿起草背景和过程

党的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央规划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擘画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谋划我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制定和实施好我省“十四五”规划,事关治蜀兴川全局,事关长远发展大计。为此,省委决定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审议我省“十四五”规划建议,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进行系统部署。今年8月,省委成立全会文件起草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副组长,罗文、王一宏同志具体负责,38个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在省委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8月31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正式启动建议稿起草工作。

建议稿的起草,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注重统筹谋划推进。省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会议、财经委会议、深改委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等会议,跟进学习中央有关重要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注重思想引领,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文件起草全过程;加强统筹谋划,同步推进规划建议、规划纲要、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集中力量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对省情实际和未来发展进行再认识再审视,省领导牵头重大问题研究,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省政协广泛开展协商议政,各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省直有关部门分领域形成系列课题研究成果,为起草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是建议稿起草的重要特点。省委先后召开4场专题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企业家、中央驻川单位、基层干部群众等方面意见建议。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开设专栏,收到社会公众留言6000余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450余条建议并及时研究转化。这是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起草过程中,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精神,着重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多次召开文件起草组会议反复讨论修改,并认真听取了省级有关领导同志意见。11月13日,建议稿印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并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从各方面反馈情况看,大家普遍认为,“十三五”时期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十四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四川的战略位势更加凸显、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政策支撑更加有力,未来发展大有可为。大家一致表示,通过制定规划建议,对四川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总体谋划和系统部署,推出一系列具有支撑性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奠定坚实基础。相信建议稿经本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将转化成为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的四川行动,成为指导和推动我省“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同时,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建议更加重视原创性基础研究,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推进科技赋能、数字赋能产业发展,着力把四川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建议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壮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力量。在调动各方积极性方面,建议充分发挥中央驻川单位作用,更加重视集聚各类人才,推动更多资源要素汇聚四川。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建议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补短板提质量,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更好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等等。

对这些意见建议,文件起草组逐条研究,有的直接采纳,有的整合转化,做到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对建议稿增写、改写、精简文字410处,覆盖有关意见建议626条。一些具体事项留待编制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时统筹研究,工作层面的意见建议转交有关部门研究办理。经省委常委会两次召开会议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建议稿。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稿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鲜明主线贯穿和统领全篇,全面对标对表中央规划建议,紧密结合省情实际,明确四川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着力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四川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宝贵发展机遇。党的五中全会首次将其写入中央规划建议,对四川发展具有引领性和标志性意义。今后五年,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建议稿按照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战略目标来铺排基本框架,依据新发展理念内在逻辑来组织相关内容,统揽我省“十四五”时期区域经济布局和各领域重大部署。这有利于指导各地、各部门抓住未来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寻求突破,加快把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是这次规划建议的一大特色。

建议稿起草过程中,注重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统筹考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体目标和“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明确破解突出问题、补齐短板弱项的重大举措。二是整体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既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出强调。三是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相结合,坚持“十三五”时期行之有效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新思路新举措。四是战略引领和落地落实相结合,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下,突出规划建议的方向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强化重点任务部署和重大项目支撑,提升规划建议的操作性。

建议稿共8个部分、33条,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即第一部分,主要是总结“十三五”时期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分析国内外环境和阶段性特征,明确“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要求。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二至第六部分,阐述了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重要经济中心、强化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等重点任务。第三板块为保障,包括第七、第八部分及结束语,主要阐述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等内容。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建议稿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路、重大部署、重大举措。这里,就几个重点问题作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中央把五年发展规划和十五年远景目标一同谋划,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建议稿全面贯彻中央精神,锚定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统筹短期和长期,从6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考虑到省委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的,并且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对有关目标采取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以利于引导各方面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研究提出一些较为具体的量化目标。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四川发展趋势和历史方位,建议稿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四个高于全国”的相对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发展目标,既蕴含速度要求、也彰显质量取向,既强调培育发展新动能、也回应群众新期待,兼顾了现实需要和发展可能。从现实需要看,四川是经济和人口大省,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勇担使命、作出贡献;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自我加压、稳中求进;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水平不高,科教资源丰富但创新能力不强,民生持续改善但服务供给不足,必须保持适当高于全国的增速、努力实现赶超跨越。从发展可能看,“时”与“势”对四川总体有利。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正逐步缩小,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四川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市场腹地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十三五”前四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5和0.6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0.36个百分点,但提升幅度略高于全国。面向未来,国家重大战略在四川交汇叠加,新发展阶段支撑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实现这些目标是有基础、有条件、有可能的。

第二,关于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找准四川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和融入路径,事关全省发展大局,各方对此高度关注。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位,户籍人口近9100万,常住人口8300余万,市场主体超过680万户,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产业门类较为完备,具有扩大内需的市场腹地、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有责任有条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党中央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四川在全局中的战略位势。建议稿提出,四川要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强化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需要强调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重点要找准自身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定位,在融入上下功夫、做文章。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它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深化改革开放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四川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多推创造型、引领型、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多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基于此,建议稿提出,全面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并对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作出部署。

第三,关于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以来,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的局面加快形成,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践证明,“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符合新发展理念,切合四川实际,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下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我们新的重要使命,有必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和更大空间尺度进一步审视全省区域经济布局,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建议稿重点从3个方面进行了深化拓展。在做强成都主干和极核功能方面,提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质量建设“两区一城”,筑牢国际门户枢纽地位,推动城市内涵式、组团式发展,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发展都市圈卫星城市,建设都市圈功能协作基地,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作出这一部署,旨在提升成都发展能级、促进主干拓展、增强辐射带动。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方面,提出高起点规划建设省级新区,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分别形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并明确了经济总量占比高、综合承载能力强、创新发展动能强、区域带动作用强“一高三强”的内在要求。作出这一部署,使培育全省经济副中心在空间区域和内涵要求上都更为明晰,蕴含着激励争先竞强、跳起摸高、竞相发展的导向。在促进区域协同方面,着眼更好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成渝地区分工协作,提出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即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强化成渝主轴支撑引领;加快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跨越发展,强化两翼带动;加快建设成德绵眉乐(雅)广攀经济带、成遂南达经济带和攀(乐)宜泸沿江经济带。针对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议稿还提出,增强攀西经济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能力,推进安宁河谷综合开发;提升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需要明确的是,省委十一届三次、七次全会对五大经济区和各市(州)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定位,提出的深化川渝毗邻合作等重大举措,同这次全会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共同构成四川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力布局,要一体推进实施好。

第四,关于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四川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产业是核心支撑,创新是关键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省培育核心竞争力、塑造发展新优势带来了重大机遇。我省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工业化率尚未达到全国峰值就开始下降,制造业比重仅占2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必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立足之本,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引擎,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议稿提出,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并对完善“5+1”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加快建设“4+6”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加快建设“10+3”现代农业体系、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等作出部署。

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强渗透性和高融合性,能够有效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已成为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核心力量。发展数字经济,主要比拼的是人才、技术、创新和市场,全国各地总体在同一起跑线上,我省具备一定比较优势,有望在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换道超车”。塑造四川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时代,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转型升级全面赋能,催生发展新动能。建议稿提出,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四川、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塑造四川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依靠创新促进动能转换、质量提升。建议稿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加快组建天府实验室,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争创国家实验室;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建强科技创新主体、改善科技创新生态等重大措施。作出这些部署,就是为了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第五,关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五中全会首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具有鲜明的民生导向,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不仅期盼物质富足,而且向往精神富有,关注的领域更广、品质要求更高。因此,建议稿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事关人民福祉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一老一小”、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了重点安排,积极回应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篇6

经济下行趋势明朗

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猛增近12%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就一直在放缓,今年第二季度下滑到10.1%。

在国家统计局三季度经济统计数据未及披露之前,多家机构已纷纷预测,三季度经济增速继续延续今年以来的回落态势。彭博新闻社对12名经济学家进行的调查数据平均值显示,中国三季度GDp的增长率同比将增长9.7%,较上一季度的10.1%有所下滑。

从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经济现行指标也不难看出,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不容乐观。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比二季度回落8.8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1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11.0点和19.2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分析我国当前经济面临的困难时指出,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我国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

而事实也如此:中国的制造业在今年第三季度受到了较大打击,出口订单减少,部分工厂关闭,8月的工业生产增长率为六年来的最低值;股价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大幅放缓,助长了更为悲观的情绪,这种放缓已开始对其它行业产生负面的蝴蝶效应。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为2004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9月的GDp仅增长9%。这将成为旨在防止经济恶化的降低利率的政策以及财政支出的压力。

尽管预计第三季度的总体数据仍然显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大幅下调了对明年的预期。有的甚至预测,如果没有重大的财政刺激,经济增长将会下滑至7.3%。

组合拳遏下行

无可置疑,“向下走”已是今年经济数据的“集体表情”。随着出口、钢铁行业下滑,大洋彼岸金融风暴带来的浪潮,已经在拍打中国的实体经济,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华尔街的雷曼兄弟正在累及你我他。

面对这样的危局,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iCC,简称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支招,在全球经济新形势下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回到了新起点。要迈向更深刻的改革,先决条件是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社会保障和医疗、土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等。

中金宏观经济分析师邢自强表示,政府或需要大量发债5000至6000亿元人民币,以加强基建及弥补财政赤字。这将使财政赤字大幅增至GDp的2.3%,同时令经济增速提升1%。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已经箭在弦上。10月1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冲击,需要进一步增加国内需求,中央需要考虑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扩大内需。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10项措施促四季度经济增长这套组合拳,让我们感觉到用宏观调控来遏制经济下行的战斗已经打响。

其中最醒目的手段为: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努力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等等。

此前,国家同时降低两率,即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贷款利率,这是多年来罕见的宏观调控手段,转折性地打开货币从宽通道,表明中央政府全力遏制经济下行的决心。

先做好自己的事

面对国际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行的趋势,全世界对中国寄予厚望,希望中国充当救市的主力军,成为力挽狂澜的救世菩萨。

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还不十分坚固,中国还是一个强大而又脆弱的国家――经济总量大但人均不足,因此,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诚如总理前不久在2008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所说:“中国保持强有力的、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态势,不出现大的起落,这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有报道说,将于11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经济下滑、需求不足等问题的新的重大部署,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有针对新情况的新决策。包括对房地产的政策也正在研究阶段,并将在中央经济会议上做出重大决策。

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篇7

通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贸易体制己有十年之久,11国启动《反假冒贸易协定》(以下简称aCta)谈判,进一步提高执法标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以下简称tpp)的谈判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本文将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执法角度,分析从《tRipS协定》协议到aCta以及当下tpp谈判所泄露的美国草案中执法标准的提升现象,探讨一下这一现象所攒射出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之争这一问题。

二、aCta与tpp的相关背景

(一)aCta的谈判与签署批准

随着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一种更新且更具雄心的实践付出水面,即发达国家通过密切合作退出一个全新的小范围多边协定aCta。2008年6月,欧盟、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11个国家(地区)正式启动了aCta谈判。历时4年,aCta正式文本在缔约方秘密谈判后最终得以出台。

相较于顺畅的文本谈判过程,签署批准之路却异常坎坷,并最终导致aCta在欧盟议会遭遇滑铁卢。aCta谈判各方在签字后即进入到履行国内批准程序。2012年7月4日,欧洲议会以478票反对、39票赞同的压倒性多数驳回《反假冒贸易协定》。这一结果意味着aCta无法在欧盟及其任何一个成员国内成为法律。2013年4月,还没有一个欧盟成员国递交aCta的批准书、接受书或核准书。可以说aCta在欧盟的生效之路基本己经走到了尽头。直至2012年9月6日,日本成为aCta签署国中第一个批准的国家。然而aCta第40条规定要6个缔约国签署批准通过才能使其正式生效,如此看来,aCta的生效之路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

(二)aCta升级tpp

tpp以2005年7月28日签署,2006年5月28日正式生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Sep)为框架,美国于2008年9月22日宣布将加入tpp。截至2013年8月,己经进行了19轮谈判,参与谈判的国家一共有12个。2013年11月13日,维基解密披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知识产权章节(以下简称美国草案)。

三、aCta美国草案与《tRips协定》知识产权执法规则比较探讨

(一)民事禁令和临时措施的规定

禁令是一种为了组织涉嫌侵权的商品进入商业渠道而中it=其市场准入的临时救济措施。aCta第8条第1款中明确了禁令的适用对象不仅包括侵权人,还将相关的第三人(athirdparty)纳入其范围,基于此贸易中的中介机构等相关第三人也可能因此而介入相关执行程序。《tRipS协定》第44条明确了是民事禁令适用对象的规定侵权人,对于第三人则未提及。其次,aCta民事禁令的规定较《tRipS协定》中的有关规定减少了一种例外情形,即删除了对善意取得或订购侵权商品的权利人不采取民事禁令的例外。

关于临时措施,aCta第12条和《tRipS协定》第50条都予以相关的规定。其中,二者显著的差异有两个方面。一是与民事禁令的适用范围规定一样,aCta也将临时措施中的停it=侵权适用对象扩至司法机关有管辖权的第三人。二是扩大了申请人的范围。《tRipS协定》第50条第3款规定司法当局有权要求申诉人提供合理有效的证据,以便司法当局充分肯定地确认申诉人就是权利人,申诉人的权利正在受到侵犯,或者这种侵犯即将发生。

《tRips协定》通过条文明确界定了申请人的范围,要求其为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而aCta第12条的第4款中则没有出现theapplicantistherightholder这样的陈述,申请人的范围己经不再被限制为权利人了。

(二)过境货物的规定

aCta第16条第1款(b)项明确了缔约方可以将过境货物(intransitgoods)纳入了边境措施的执法范围,在协定的基本概念一节中将过境货物分为海关过境(customstransit)和转运(transhipment)两种。该款具体规定为主管机关对于处于进口、出口或转运环节中的疑似侵权的货物都可以采取边境措施。

这一规定扩大了边境措施的执法范围,欧盟国家或地区的国内法往往对过境货物规定了中止放行的边境措施,但相较《tRipS协定》有关边境措施的要求,其仅要求成员方对进口的假冒和盗版货物采取中止放行的措施,条文中没有要求对过境货物和出口货物实施此类措施。

(三)海关依职权主动保护

《tRipS协定》针对边境保护的由第52条和第58条规定了两种边境保护模式。一是依申请保护,即被动保护模式:二是依职权保护,即主动保护模式《tRipS协定》第58条规定海关依职权采取边境措施的对象是己获得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知识产权正在受到侵犯的货物,然而aCta第17条针对这一保护模式的规定只规定海关可基于足够的信息且合理的怀疑即可采取措施。而tpp美国草案更是将这一规定延伸至过境药品领域,其在草案中规定海关可依职权基于令人混淆的类似扣押在运药品。

对于海关是否可依职权采取边境措施的规定《tRipS协定》是交给缔约方自己来决定的,而aCta条文中则用应来要求缔约方强制赋予海关这一执行权利,可见这己经成为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四)数字环境下的执法措施

aCta第27条关于数字环境下的执法措施的规定,主要针对网络或在数字环境中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规定缔约方应在其内国法内为权利人提供有效的救济措施,包括预防侵权的事前救济措施和足以阻止未来侵权的救济措施美国草案则要求缔约方应确保其法律中有关民事和刑事的执法程序同样适用于数字环境下的商标、著作权及邻接权侵权行为,包括为防止侵权的快速救济措施和震慑未来侵权的相关措施。

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篇8

县委、政府决定召开这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全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和突破口。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对推动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一项战略举措

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时期“三农”工作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省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和“数字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作出的一项战略举措。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信息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实际应用水平低、涉农信息资源分散、信息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需要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对此,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以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为契机,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标志性工程,列入当前的工作重点加以推动实施。

(二)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

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社会中的运用日趋重要,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县的农业还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在总体上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带动科、教、文、卫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近年来,国家在信息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动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但是,从实际的应用效果来看,受益人群主要是城市居民。由于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撑,农村居民很难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高效。特别是我县的那些边远、贫困、偏僻、分散的乡村,更是难上加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必将促进沟通,加强联系,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必将有力促进城乡信息传播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促进我县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体现,是关心“三农”、关注民生的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四)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现科学决策的客观需要

“数字乡村”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文字、数据、图片、视频音像四种表现形式,全面、真实、直观地展现乡村风貌、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农村经济、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政务公开、存在问题和发展重点等内容,有利于各级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基层最基本的情况,为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全面实施好“数字乡村”工程,对于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规范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围绕目标任务,着力构建“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县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根据省、市要求,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紧紧围绕我县“五村三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8月下旬全面开展建设,到今年10月底前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连接县、乡、村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各级人民政府决策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服务。

(三)工作重点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涵盖的工作内容多,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综合数据库建设,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农村管理服务信息化等,不可一蹴而就。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抓好信息采集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1.抓紧建立和完善综合信息数据库。抓好信息采集是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乡镇要严格按照要求,抓紧组织开展好自然村包括文字、报表、图片、声像等基础信息的采编工作,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数据库。对基础信息的采编,各乡镇要实行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做到每个行政村、每个自然村都有乡镇领导、机关干部、村委会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做到责任到人、任务落实到人。技术力量不足的,各乡镇和挂钩部门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要搞好协调、整合。设备不够的,要通过租借、调节等方式解决。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统计资料和农业普查成果,确保采集资料的完整和准确。

2.抓好“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我县“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以全省统一的“数字乡村”工程信息网为依托,项目建设与“金农工程”等项目有机结合,利用电脑、电视、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构建“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重点对乡镇、村委会、自然村三级子网进行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网络体系。结合实际,我县目前的村级网络终端建设首期安排在白鹤滩镇的莲塘、库着、黎明、七里、北门、可福、迤博7个村委会和其它1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的15个村委会,其余村委会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建设。网络建成后,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推动涉农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共享,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

3.搞好信息。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的有效运用,快捷、高效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各乡镇必须在10月底前,完成包括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等三级网页的制作,全面实现自然村基础信息上网。各项数据的收集、整理、报送和,既要符合实际、真实有用,又要体现创新、突出特色,做到图、文、声、像、表等综合并用、形式多样、一目了然,全面、真实地展示和反映全县以自然村为起点和建设重点的农村基本情况。在网页栏目的设计上,原则上要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要有可读性、可看性,既要符合上级要求,又要简便易行,方便各级干部和基层群众使用。在信息上,要适应各级各部门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基层最基本的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需要,更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发展、增收致富上对信息的需求,要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增加服务“三农”的新栏目,增强网站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要提高信息的权威性、实用性、实效性,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信息服务规章,搞好网页的更新和维护。

(四)实施步骤

按照省、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会议精神和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我县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成立县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开展县级试点,制定县级方案,召开动员培训会,为“数字乡村”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本阶段的工作任务,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信息采集阶段。本阶段从8月21日开始,用40天的时间,分四个步骤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第一,制定乡级方案。各乡镇从8月21日到25日结束,完成本乡镇方案的制定,并召开动员培训会;第二,试点村信息采集,从8月26日开始到31日结束,各乡镇要完成试点村的信息采集工作,并报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第三,信息采集,从9月1日开始到20日结束,各乡镇要完成所有村的信息采集工作;第四,审核工作,从9月21日开始到30日结束,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完成对所有信息的审核工作。

第三阶段:信息平台建设阶段。从10月1日开始到31日结束,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所需文字、数据、图片、视频图像的整理、编录、处理及基本网页的制作并上网运行。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从11月1日开始到15日结束,由县领导组办公室采取网上检查验收或组成检查组分赴各乡镇进行实地检查验收的方式,对各乡镇“数字乡村”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并写出书面检查验收报告报县领导组,同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完善相关材料,迎接省、市检查验收。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中心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领导,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已成立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抓好全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行了县“四家班子”领导和领导组成员单位挂钩联系制度。各乡镇也要成立“数字乡村”工作领导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强化督促检查,做到领导、措施、责任“三到位”,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确保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县直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紧密配合,认真组织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二)拟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从现在开始,只有2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既要按时完成,又要保证质量。会议结束后,各乡镇要及时以自然村为单元,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通知》要求,学习借鉴金塘乡的经验和办法,结合乡镇实际,精心组织编制实施方案,于8月25日前报县领导组审核并备案。在方案的制定上,既要统一标准,注重实效,又要明确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建设内容、建设时间,细化工作措施,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有计划、按步骤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严格把关,确保建设质量

1.坚持部门负责制,严把数据质量关。数据质量是“数字乡村”工程的生命。“数字乡村”工程的采集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等方方面面,要把好众多领域、众多数据的质量关是任何一家部门都难以做到的。因此,为确保采集数据的质量,县直各有关部门都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对乡镇采集的数据进行严格把关。未经把关的数据不能输入信息网络平台;已经把关但把关不严致使“数字乡村”工程在接受省、市验收中出现问题的,要按照谁把关、谁签字的原则,追究谁的责任。各乡镇在数据采集中要坚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提供的数据绝对不能想当然和凭空捏造,一定要据实填报和客观采集。若弄虚作假,一经发现,要按照《统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肃处理。

2.严把信息整理录入关。各乡镇要根据所建网站栏目设置对文字、数据、图片的要求,在收集、处理、编辑、录入数据资料和图片资料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三统一、一集中”(统一“数字乡村”建设情况调查表、统一照片收集标准、统一文字处理模板;文字、图片编辑录入集中)的要求开展信息整理录入工作。县直挂钩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及时解决,确保信息整理录入工作按质按时完成。

3.坚持转段验收制,严把阶段质量关。为把好各阶段的工作质量,确保“数字乡村”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各阶段的工作必须实行转段验收制。即,本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各乡镇必须向县领导组办公室写出自查报告和验收申请,经县领导组办公室审核验收后,方能转入下一阶段的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在审核中必须尽职尽责,坚持即到即审,绝不允许推诿扯皮和拖沓延误,在接到乡镇的验收申请后,务必在3天内做出答复。

(四)明确职责,强化职能作用

我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行“政府领导、部门指导、乡镇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和乡镇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并处理领导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搞好工作指导,提供技术支撑;通信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各通信企业,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改部门负责将“数字乡村”工程纳入重大投资计划,并审定相关投资项目;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统计局、交通局、公安局、城管局、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民政局、民宗局、扶贫办、教育局、卫生局、经贸局、气象局、人力办、文体局、供电公司、合管办、党史办、交警大队等部门要负责相关信息的核实、整理、交换,以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服务;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农村地理、农村地籍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广和服务;宣传、通信、广电等部门负责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平台等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宣传工作。各乡镇负责数据采集、照片拍摄、图片收集处理、文字编辑录入等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逐级细化工作目标,层层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按时完成“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任务。

(五)强化培训,加快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业务骨干人员的培训。要从相关部门抽调熟悉农业农村工作、懂信息技术的人员,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重点进行信息统计、信息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知识培训。县农业局必须对县直部门抽调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和各乡镇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通过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乡镇的业务骨干接受培训合格后,要对本乡镇所有参加“数字乡村”工程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注意从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村组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通过这些农民信息员,上传民情民意,下播致富信息,进一步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商品流通,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六)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为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县政府根据各乡镇的工作量,决定下拨给各乡镇一定数额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并配备一台电脑和一台数码相机。所配设备必须用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绝不能挪作它用,并落实专人管理,如发生人为损坏,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涉及到的文本材料、图表等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印制后下发各乡镇。各乡镇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形式充实设备,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同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投入,不断拓宽建设筹资渠道。

(七)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化、集约化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就能做起来的,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按照目标任务,共同努力完成。县四家班子领导要实行联系责任制度,负责指导、检查、督促所联系乡镇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县领导组成员单位要建立挂钩负责制度,尽全力帮助挂钩乡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与乡镇共同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全面实施;各乡镇也要实行乡镇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把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分解到人,从而形成上下左右互联互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合力。

(八)先行试点,稳步扎实推进

前一段时间,县政府已在金塘乡进行了试点,县农业局要认真总结金塘乡的试点经验,供各乡镇学习借鉴。各乡镇也要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就信息采集先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后全面推开,达到少走弯路、稳步推进的目的,确保整个“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九)加强宣传,营造工作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宣传,要采取标语、专刊,广播和召开专题培训会、机关干部职工会、村民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设内容和目标,积极展示建设成果,推广成功经验,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者的信息意识,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关心和支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十)及时更新,确保永续利用

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篇9

承包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面积:_________________平方米;层数:_______________

结构类型:________________;檐高/跨度:________________米

批准文号:(有权机关批准工程立项的文号)_________________

工程性质:(指基建、技改、合资等):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包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包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等级(优良或合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承包造价(金额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xxx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小型工程本)是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一99-0201)拟定的,适用于建筑面积在xx平方米以内或承包造价在50万元以内的建筑工程。xxx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协议条款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它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就本项工程建设有关事项,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1条工期

1·1本合同工程定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开工;于____年____月____日竣工。合同工期日历天数为____天。工期如需提前,按约定的开、竣工日期计算的合同工期总天数为_____天。

1·2承包方为提前工期采取的相应措施及因此增加的经济支出:_______1·3工期提前或延误的奖罚,由双方协商后在合同中约定:第2条图纸发包方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向承包方提供_____套图纸。第3条发包方、承包方驻工地代表。发包方工程师姓名:___________;项日经理姓名:_______________。第4条发包人工作

开工前办理完毕土地征用,青苗、树木赔偿,坟地迁移,房屋、构筑物拆迁,地上及架空、地下障碍物清除,将施工所需水、电线路、道路接通至施工现场,并保证施工期间的需要,向承包方提供施工现场工程地质和地下管网线路资料,提交办理有关证件、批件的合法手续,将水准点与座标控制点位置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承包方,并于现场交验,协调、处理施工现场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含文物保护建筑)、古树名木和地下管线的保护及施工扰民问题,合同签订后______天内组织会审图纸和设计交底,在收到承包方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后_______天内予以确认。凡在有毒有害环境中施工时,发包方按有关规定提供相应的防护措施,并承担相关的经济支出。第5条承包人工作

5·1每月_______日向发包方报送月度施工计划和己完工程进度统计报表。

5·2遵守国家及本市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的交通和施工噪音等管理规定,负责安全保卫、清洁卫生等各项工作,做好施工现场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含文物保护建筑)、古树名木和地下管线的保护。发现地下障碍和文物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按有关具体规定处置,发包方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延误的工期相应顺延。在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后________天内向发包方提交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

承包方不按合同约定完成各项工作时,应承担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工期不予顺延。第6条工程质量检查及验收。

6·1当工程具备覆盖、掩盖条件或达到中间验收部位以前,承包方自检,并于48小时前通知发包方参加,验收合格,发包方在验收记录上签字后,方可进行隐蔽和继续施工。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发包方不在验收记录签字,可视为发包方己经批准,承包方可进行隐蔽或继续施工。验收不合格,承包方在限定时间内修改后重新验收。因发包方不正确纠正或其它非承包方原因引起的经济支出,由发包方承担。检验不应影响施工正常进行,如影响施工正常进行,检验不合格,影响正常施工的费用由承包方承担。除此之外影响正常施工的经济支出由发包方承担,相应顺延工期。

6·2工程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承包方按国家和本市工程竣工有关规定,向发包方提供完整竣工资料和竣工验收报告,发包方10天内组织验收。发包方不能按约定日期组织验收,应从约定期限最后一天的次日起承担工程保管责任及应支付的费用。

发包方、承包方办理工程竣工验收手续后,发包方于5日内按有关规定向质量监督机构申报竣工工程质量备案本合同即告终止。承包人应按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家关于工程质量保修的有关规定,对交付发包人使用的工程在质量保修期内承担质量保修责任。第7条设计变更及合同价款的调整

7·1施工中发包方对原设计进行变更,经批准后,发包方应在变更前10天向承包方发出书面变更通知,否则,承包方有权拒绝变更。承包方按通知进行变更,并于5天内,根据约定的可调整承包方式提出变更价款报告的完整资料,因变更导致的经济支出和承包方损失,由发包方承担,发包方收到变更价款报告之日起5天内予以签认,无正当理由不签认时自变更价款报告送达之日起5天后自行生效,由此延误的工期相应顺延。

7·2本工程按可调整的承包方式对承包造价作如下调整:第8条工程价款及结算

8·1双方按国家和本市有关主管部门现行规定,在合同生效后,发包方按下表约定分_____次向承包方预付或支付工程款,发包方不按时拨付工程款,从应付之日起承担应付款的利息。拨付工程款时间(工程进度、部位)

占合同承包造价百分比

金额人民币(元)

第9条材料设备的供应。9·1发包方按双方约定的《发包方供应材料设备一览表》(附后)供应材料设备,如与《一览表》不符时,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9·2发包方、承包方双方应对各自负责供应的材料设备,提供产品合格证明;如与设计和规范要求不符的产品,重新采购符合要求的产品,各自承担由此发生的费用。

9·3承包方需使用代用材料时,须经发包方代表批准方可使用,由此增减的费用双方议定。第10条争议

发包方、承包方双方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协商或者申请施工合同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调解。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采取下列一种方式解决:

第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向_____________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二种争议解决方式:向_____________人民法院起诉。双方约定按第____________种争议解决方式解决。第11条违约

发包方或承包方不能按本协议条款约定内容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及发生使合同无法履行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支付违约金,赔偿因其违约给对方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

数字经济的建议和措施篇10

关键词: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档案管理

几年来,我们坚持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对于促进医院卫生经济发展,给领导提供科学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特点是及时快速、预测分析,可以对医院整体或某个科室的经济运作快速点评,发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预测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凭借我们档案管理中的丰实资料信息,立足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实践中探索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作为学习交流。

一、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定义和实质

什么叫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这在文本里找不到的,它是实践中的具体总结。我想,这样来概括: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是对医院经济运行,卫生改革经济建设中某一时期出现的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预测的报告。它要求对新经验进行总结,对新情况进行梳理,对新问题进行剖析,对发展情景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预警,对未来的发展机遇予以揭示,对下一步工作措施提出对策建议。

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与传统的报道体裁相比有什么区别?特点在哪里?卫生经济报告有情况、有数据、有分析、有文字、有图表还有网络媒体,它让人看了以后知道情况,知道前因后果,知道趋势,还能够发现机会,看到风险,并得到对策。

怎么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呢?首先要领会文体实质,它有五大特性。

系统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是集中、全面的分析,是一个完整的链,它涵盖行业宏观经济,关联医疗服务及专科行业间的情况,包括历史数据和最新业绩数据研究。从整体看,有月度、季度、年度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有不同专业科室和特色专科,单病种和多病种的分析报告。因为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能够系统反映一定时期医院整体或某个科室卫生经济、服务质量的全貌,能为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具有史料价值,因而具有生命力。

前瞻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要对昨天进行总结,对今天进行剖析,还要对明天进行预测,既预测风险,也预测机会。特别注意的是,预测必须是在数据、事实和分析基础上的预测,而不是主观的臆断或者猜测;是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预测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经济报告的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

操作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要提出措施和建议,而且要切实可行、具体明白,报告中的观点和建议贴近实际,切忌抽象笼统难以实施。

专业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面对专业人士,分析专业问题,分析的视觉要专业,分析的问题要专业,分析的过程也要专业,让专业人士看了认同;让非专业人士看了受启发、有收获。做到专业性的前提熟悉某一个专科、某一个病种、某一个医技部门的变化,把握这一学科领域的走势,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

多手段。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有文字、有数据,还有图片、图表、网络媒体的手段,将专业的道理讲的深入浅出,一目了然,建立让决策者掌控医院了解市场的有效渠道。用别人都看得明白的方式揭示别人看不明白的道理,不可用别人看不明白的方式揭示别人早已明白的道理。二、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要把握六个要素

怎么撰写卫生经济报告呢?还要把握住六个要素。

一要有鲜明观点。卫生经济分析报告需要鲜明地亮出档案管理者自有的观点,不需要借他人之口表述。观点要鲜明,不能似是而非,体现档案管理者掌握丰实调研资讯,独立的判断,不是简单集合他人的观点。观点的形成必须从履行职能出发,贴近实际,富有理论上的创新精神。

二要有深入分析。分析报告,顾名思义,分析是核心内容。离开了分析,分析报告就不存在了。分析的重点在难点和热点上,要学会别人都懂的文字说清别人不懂的道理,在说服力上下工夫。

三要有趋势预测。有了深入分析,才有可能做出预测。预测要着眼大局,把握方向,预测的正确与否是要接受实践检验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是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基本要素,见人之未见并得到事实的印证更是分析报告追求的境界。

四要有风险预警。帮助医院和基层科室规避风险等为他们创造经济效益。有了分析,有了前景的预测,也就不难看出风险。风险提示有三个要素:一是明确提出风险之所在;二是提出风险之措施,不能只看病不开药方,或开出的药方治不了病;三是及时,只有及时向受众提出预警,才有研究风险、研究措施、出于防范的时间和机遇。

五要有机会揭示。帮助医院和科室创造效益。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要预警风险,还要揭示发展机会。在这里要注意三点:一定要准确揭示,不能产生误导,让机会成陷阱。二是可行性。三是合法性。结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具备的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做出正确的抉择。

六要有对策建议。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有理论分析,有规律揭示、有措施、有对策。

以上六个要素只能说是撰写卫生经济报告的重点。有了这六个要素,加上数据图表比对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基本特质,这些特质就决定了卫生经济报告的文体写法。

三、卫生经济报告策划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