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4:25

商业街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城市

中图分类号:p5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步行商业街对于改善城市景观、丰富居民生活、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步行商业街大量出现,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都开始出现了步行商业街。据有关数据统计,数年后,将达到总计1500条之多。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目前文化底蕴还不够好,景观节点不够特色,难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空间艺术与城市景观质量的要求。

目前很多的步行商业街只重视其商业功能,而对于景观环境的建设却不关心。步行商业街除了建筑与铺装,很少有雕塑、小品、喷泉之类的景观设施。开发商不愿意将价值连城的步行商业街位置留出太多的绿化、水体场地空间。这些因素导致了步行商业街难以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与影响。从景观与建筑,从规划到设计上都缺少必要的研究,理论与实践还不成熟。景观与建筑相对脱节,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由于人才缺乏、思想不明确,建设显得较盲目、随意,步行商业街环境单调化较严重。

步行商业街景观的重要性

2.1美化城市景观

一个城市的存在以经济与商业为基础,一个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商业的繁荣。步行商业街的整体景观不仅可以提升环境的档次,更主要的是提升城市的品质。为城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步行商业街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将决定一个城市的景观质量好坏,代表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1]。

2.2陶冶情操

一个良好的步行商业街景观不仅可以减轻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压力,让人们更加轻松,而且它还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让人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我国部分商业街中加入了古典文学的色彩,这些元素无形中可以让人们加强爱国教育,从这些教育中受到鼓舞。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商业街是一个典型的步行商业街设计思路。

我国步行商业街的发展概况

从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步行商业街也经过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程度由简单到复杂。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汽车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开始拥挤,环境不断恶化,从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建立商业区的思想,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早期的步行街只是在商业街的基础上进行了交通方面的调整,相对来说非常简单[2]。

从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建设传统步行商业街的热潮,有的是对传统商业街进行步行化改造,另一种是复古式的步行商业街的新建,这两种都能挖掘出新的旅游价值与商业价值。但是由于文化底蕴的缺失,外加商业规模不大,造成了商业布局不太合理,经营内容非常广泛,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从90年代以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竞争开始不断增强,环境改善压力增大,步行商业街又开始受到城市建设者的关注。另外也有一部分中小城市受到大城市的影响,为了改善本地的环境质量,提高小城市的形象与影响力,希望以此类契机,发展城市规划,纷纷开始了建设步行商业街,比如深圳东门步行商业街。

步行商业街的使用主体是人,一般来讲,我国传统的城市街道都是以人们居住中心设置的,现在又成为了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设计师考虑更多的因素,满足城市公共需求与当地人文需求,从多个角度入手,运用设计手段,创造出更适合于本地的步行商业街景观。

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点

4.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活动场所与交往空间。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应该与使用者的需求与行为相适应。步行商业街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商业区,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树立人在空间中的主导地位。

4.2景观设计的文脉化原则

经过历史的沉淀,商业步行街多数是选择在传统的商业区,通过不断发展的城市地域文化、历史沿革,不断发现它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步行街的街景设计当中去。这些都将会对继承城市的生活方式、保护历史建筑、改善城市环境有着极大的作用。步行商业街的品位取决于文化含量,没有文化的景观作品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城市的文脉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城市建设、景观、历史、政治、习俗等。通过步行商业街最能以直观、全面地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文化底蕴。

4.3景观设计的个性化原则

步行商业街的建设是振兴城市商业的手段,更是旧城改造中保护传统街区的上佳之策。步行商业街的建设重点在于如何建设好现代商业环境的基础上保持传统历史文化特色,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独特的魅力。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内涵、文化历史背景,步行商业街作为展现文明的窗口,它的建筑特色与空间环境要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历史感。

4.4景观设计艺术化原则

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更加体现艺术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植物景观设计同样要注意造型的艺术性,要考虑植物自身的特点、水池的形状、喷泉的形式等等。每一个景观设计都是艺术品,在美化环境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景观的作用不断呈现多样化,已经开始成为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的纽带。景观的艺术性将会对城市的形象有巨大的提升作用[3]。

4.5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化原则

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有设计师提出生态化在城市中的发展。直到现在的人们受到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时,才能切实感受到生态化的重要作用。城市建设者开始在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间刻意地增加自然景观。增加软景观能够满足城市人无法切实感受自然硬质景观所带来的心理不足。同时软质景观可以有效地减少热岛效应,增强步行商业街的景观效果[4]。

4.6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要点

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分为设计原则与实际设计。在实际设计中,要结合国内目前城市建设的先进案例,把握几个要点。

首先从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重视平面效果,但对真实场景的感受没有办法预知。我们在设计时,要把景观空间表达地更加完善。在设计时要首先考虑街道的立体景观。为了获得更多的景观,可以将建筑设计成凹凸不平的设计风格,这会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立体感,无形中丰富了街道景观,同时还可以通过建设空中花园的方式丰富街道景观,充分利用空间[5]。

其次从线性设计到整体设计。步行商业街虽然是一条街道,但在改造时要从大局出发,不但考虑街道本身,更是要考虑到街道周围的道路与环境情况。步行商业街人流量非常大,还会涉及到停车的问题,作为设计者,在设计时要通盘考虑。在步行商业街设计时,除了把中心街道设施完善,更要把一些辅助设施考虑周全,避免把原本紧张的空间压缩地更为严重。

第三,从灰色设计到绿色设计。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从以往以建筑为主的灰色设计向以生态为主的绿色设计进行转变改革。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加快了城市景观建设的速度,但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景观垃圾,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单调的水泥建筑让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城市生活的人们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接近大自然。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融入绿色,最好达到净化当地空气的目标。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完美结合[6]。

结语

步行商业街景观是一个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到充分调研,结合城市当地的特点与风格,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布局。采用多种艺术方法,创造更全面的景观。在步行商业街设计中可以提取不同城市的建筑风格进行引进,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安排景观植物到街景设计中,有序分割城市空间,达到层次丰富的效果,通过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更强烈的空间艺术感。相信随着设计手段的多样化,步行商业街未来的发展将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得东.现代城市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4).

[2]赖红燕.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3).

[3]丁可力.居住区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10(8).

[4]成长.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J].南方建筑,2012(2).

商业街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名品街;规划设计;改造方案

前言

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有一条如同巴黎的香榭大道和伦敦的牛津街,将购物、休闲、游憩艺术地融合在一起的商业街——湖滨国际名品街,她环绕着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由青砖灰瓦的建筑群围构,聚集了三十多家顶尖世界品牌。在这里透过橱窗可领略西子湖的美,领略国际知名品牌文化,尽享与世界同步的时尚潮流,寻找艺术与品质的完美结合,与传统纯商业形式不同的是,国际名品街是集商业、人文景观、风景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区,这成为国内商业形式的首创性的地标建筑。

1背景研究与项目定位

1.1基地区位分析

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位于杭州市中心,滨临风景秀丽的西湖东畔,距离萧山国际机场25公里,距离杭州市城站火车站2.5公里。基地所处湖滨商圈为杭州市环西湖旅游商贸区,是市级商业中心的核心区块,具有极佳的商业发展前景。湖滨商圈以旅游休闲、高档购物为主要消费特色,整合了名品专卖、休闲餐饮以及旅游商业,走高档化和国际化的商业路线,是杭州高档消费集中地。

1.2项目发展前景

湖滨商圈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滨湖景观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商业的后发优势。2004年由美国Swa设计公司提出整体规划方案具有尺度亲和功能多样、适宜步行等突出优点。湖滨项目影响力很大,湖滨国际名品街已成为西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初步吸引了一系列的商家进驻其中包括些世界级的品牌。同时该项规划设计也获得了一些奖项,成为杭州市近年来非常引人关注的,一次大规模国际参与的规划、建筑活动。落成后的湖滨公园游客量很大音乐喷泉每晚都吸引大量人流驻足观赏(图1)。

2项目面临难点问题分析

作为杭州奢侈区之一的湖滨国际名品街,是国内最先进的顶级商业经营模式。但在最近几年也存在着以下问题:①游客的消费欲望开挖不足;②商业布局略显凌乱,街区的可识别性不够强;③湖滨规划硬地太多,与西湖柔美风景不相符,人工街痕迹太重;④游客在湖滨散步缺少明确的目标导向;⑤消费的多样性不够;⑥缺少能大量集聚人气的旗舰店。

总体来说湖滨地区的定位不够清晰,整体上缺少一流的商业策划和规划,现阶段的消费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在商业发展上存在巨大的改造空间,需要一流的规划、设计和商业策划。

3商业街改造意义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品街也在时代的前进中慢慢的落下了脚步,某些建筑与景观急需改造设计,我们希望改造后的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将成为一片栩栩生辉的充满活力、人气旺盛的城市商业活动空间,汇集着世界顶级奢侈品旗、与上海外滩齐名的东方“奢侈品购物天堂”,并能为游客和市民提供多种体验的“世界级”购物区域,最终将与其他西湖著名景点一道能载入历史的区域。

在改造过程中满足现状商铺的正常运营,并通过有效的改造手段吸引更多的国际名牌店家进驻,提供全天候的购物环境,建立一个购物、旅游、娱乐、餐饮和休闲的快乐场所,同时建筑本身也成为建筑设计中的精品。

4改造规划设计

4.1改造规划设计理念——景观规划与文化主题的融合

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的布局立足于整个商业街区规划,利用景观轴线交错所产生的空间,营造出主入口广场、仁和路街景、湖滨路沿街、沿湖滨路、平海路、沿东坡路等几个独具魅力的景观节点。同时景观设计充分发掘了名品街一面环水的特点,通过充足光线、自然水面、暖色情调、绿化小品、泛光照明等手法,体现出地方风格、异国文化、品牌集聚、业态互补等特点,凸显出名品街项目的经营特色和休闲活力。景观设计的总体定位为现代湖滨风格的商业景观氛围。通过现代景观元素的应用,紧扣“丝绸文化”主题,对建筑所围合的空间进行整合。充分的考虑周边景观的过渡,在入口的设计上做到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如铺装小品等,景观设计注重对整体氛围的把控。将商业的景观元素赋予其现代的景观材料,力求细部设计简洁。

4.2改造设计措施

强化主要入口,增强对人流的引导;增加中庭顶盖,以半室内中庭组织商业流线,同时在杭州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提供全天候的购物环境;通过中庭和主入口局部景观设计的改造提高使用效率庭顶光设计美观化、科技化,打造区域亮点。

4.2.1主入口规划设计----引导性

位于湖滨路、平海路交叉口的入口地理位置最重要,但目前入口被树植遮挡,景观小品将广场分割零碎,不利使用,缺乏吸引力的景观元素与商业标识系统。改造设计将在入口增加玻璃顶棚,原景观水池设计改造为咖啡角,对景墙面改造为展示广告(图2)。

以缓坡替换三步台阶,入口广场主要区域坡度范围为2%~3.5%。取消过多的植栽,增大实用面积,可用作活动的广场面积约为700m2,比改造前不到300m2增加了一倍多。铺地形式及色彩延续湖滨路和平海路风格,增加放射状条砖以增强入口引导性,并结合地面灯光设计使得广场具有时尚性,能举办多种时尚活动。

4.2.2内庭广场——时尚性

增加玻璃顶光天棚,使之成为全天候使用的室内广场;改造景观设计,地面以硬质铺地为主,提供足够的使用面积,改造后的内庭广场可以举办时尚秀、品牌、产品展示会、时尚音乐会、酒会等多种功能的用途,成为本区一线时尚品牌的“时尚中心”。营造无柱大空间,避免视线干扰,采用绿色生态设计,达到节能示范作用。

取消原有毛石铺地代之以较为光滑的铺砖以适应室内活动的需要,以黑色镜面大理石覆盖原有水池,以抽象的手法保留对原有景观的记忆,并在原有水面处改造互动式的高科技水景(图3)。

商业街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植物造景;人性化设计;商业街休闲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城市现代商业步行街是一种以步行为主、商业消费为目的的特殊街道空间,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要具有满足生态性和人的审美需求的功能,因此其植物景观构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纵观国内外的商业步行街,普遍存在绿化率不足、景观效果单一、荫蔽空间较少等不足之处,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当前对于植物景观空间与商业步行空间的关系研究不足;只有在明确两者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基于商业步行空间的特点来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植物景观空间。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因分类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1.实用功能。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选用多种多样植物,包括高大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们具有遮荫、滞尘、降温、降噪、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高大乔木那宽大的伞状树冠,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能予与阻隔,在树阴下,街上行人充分领略到植物对人类的人性体贴。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植物,可以调节、缓解和弥补现代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2.审美功能。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园林植物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又是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对城市商业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谐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

3.经济功能。优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将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气,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销售额,使商家获得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从而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商业价值,由此,将吸引更多的地产商、开发商、投资经营户,以致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总部、外国领事机构等住入,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二、现代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渐趋成熟,商业步行街将成为市民及外来游客休闲、娱乐、购物的重要目的地,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新面貌的一扇窗口。但是当今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多局限,概括起来表现如下:

1.对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重视不够。

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实用功能。这一理念又往往影响到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造景设计上,使其设计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致使现在很多步行街的园林设计,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条街仍处于暴晒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绿色植物的遮荫、调节温度、湿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2.植物布局设计不合理。

一是硬质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业步行街由于很注重商业气氛的营造,往往造成硬质景观设计过多,如水景、艺术小品等,使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不堪;二是植物比例较少、布局不合理、稍显凌乱、亦没有主题理念,体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和造景设计上。很多植物,尤其是乔木,被低矮灌木围成的栅栏或砖石砌成的护栏大面积圈住,使游人难以亲近到植物,享受树阴的清凉。显然,其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商业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来就狭窄,不宜将植物连片栽种,而圈围太多的游人。其设计应以“点、线”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点缀。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间供游人活动,使人与植物更为亲近,真正体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3.植物配置不合理。

一些商业步行街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绿量不足,其生态调节作用降低。且在乔木的品种选择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贵,而缺乏对其实用功能甚至是否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考虑,致使栽种的一些树木只有枯枝残叶,长势不良,未能体现其在原产地应有的风貌,更难实现其美化和实用功能。时下还流行栽种“光头树”,即花巨资从偏远山区移植古树。为了方便运输,几乎将其枝叶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级枝干,以移栽古树提高园林设计的品位和档次。这种树多数难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难以恢复其在原生长地的雄姿,更难收到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的景观效果。此外,植物种类单调,季相变化小。步行街不宜种植草坪,也不宜种植过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单位面积上,栽种乔木获得的绿量比栽种前两种植物获得的绿量多。乔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强。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间狭窄的城市商业步行街,适宜多栽乔木,向空中发展,立体绿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最大的绿量,并给予人群舒适的景观感受。

三、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面对当下中国掀起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热潮,本人对其植物景观设计提出以下一些初浅的看法:

1.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议。

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配置应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

2.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的特点。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亦可将花池花基与休闲坐凳相结合,做到功能与美观兼具。

3.商业步行街休闲设施配置建议。

设置美观舒适的休闲座椅、干净明亮的公共厕所、垃圾桶、统一管理、和谐协调的标识系统,做到使用方便、造型美观、制作精良。在街道出入口、上下台阶设施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特别是盲人的特殊要求,以及环境保护、防火防灾、紧急疏散的要求等。同时还应采用特殊的照明方式、特殊的地面铺装,使空间、建筑、景观的设置布局浑然一体,并运用好导游图、标志牌、时钟、喷泉、雕塑、小品景观、象征物等等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

四、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历史慢慢积淀的文化成果,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之一,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发生地,也是城市的精华所在。研究城市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功能与设计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味,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和繁华的商业氛围,创造更多吸引市民参与活动的场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持续加快,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设计也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步行街休闲植物景观的色彩及视觉感受,应该冷静的分析城市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力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以确保设计思想的准确表达,确保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优美个性,以人的直观感受作为基础,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徐默诵.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研讨[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07.06.01.

[2]卢文平,廖国胜.现代步行商业街系统化研究及理论对策框架初探[J].工业建筑,2004,34(5):54.

[3]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商业街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景区商业街;陕西关中;植物景观;设计原理;陕商故里

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7.055

“关中”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因为这一区域北有萧关,南临有关,东有函谷,西临散关,所以名称取四关之中之意,关中地区由此得名。就目前的区域来看,现代关中地区地域辽阔,北枕渭河北山,南距秦岭,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大中型城市。陕西关中地区自古以来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西安就有十三朝古都的建都历史。丝绸之路由此为起点,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因此吸取了很多国外的优秀文化。

在社会、经济、文化相互作用、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旅游这一休闲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景区能够给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舒展身心。其中,景区商业街作为景区环境中人流量最为密集的地方,硬质铺装比例较大,所以其软质环境――植物景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景区的整体环境和景观品质。

1设计原理及方法

1.1科学性

关中地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从两方面得以体现:

适地适树原则:在关中地区景区商业街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时,只改善视觉感官效果还远远不够,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塑造,以此进行空间布局并进行细部设计,构建自生演替的良性景观环境,在景区商业街这一较小尺度环境中,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景观效果、体现地域文化。

人性化原则:从空间角度而言,陕西关中地区民风大气磅礴,因此相较南方地区而言,植物所营造空间的围合感和郁闭度也不同。在关中地区进行景区商业街景观设计时,应更多地运用高大乔木,在合理范围内,减小围合感和郁闭度。

1.2艺术性

关中景区商业街的植物景观设计,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一与变化,在关中地区进行商业街景观设计时,植物营造应考虑地域文化,通过统一感来体现汉唐遗风和关中地区厚重的历史文脉,而通过植物形态、色彩等方面的变化,来展现关中地区的发展活力和多元文化;二是对比与调和,关中地区历史悠久,在景区商业街中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时,通过对比与调和,更能凸显出大气磅礴中的精致婉约、小桥流水背后的古朴厚重;三是均衡与稳定,关中地区景区商业街,街道尺度和建筑体积较大,因此,更要通过植物的均衡与稳定,来柔滑建筑边缘,完善商业街景观质量,丰富景观效果;四是节奏与韵律。关中地区景区商业街,由于街道长度和宽度的比例较大,街道两旁建筑风格我唬如何在较长的空间中,利用植物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来营造并不单一的景观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时,应注意节奏与韵律。

2植物景观与其他造景元素之间的搭配

2.1植物与建筑

植物与建筑是景区商业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建筑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空间功能,而植物景观则能软化建筑线条,丰富视觉感受。建筑与植物景观的良好搭配,能够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组合、分割,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中地区景区商业街由于文化深厚,所以对于建筑立面、建筑材质、建筑色彩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以良好的植物景观与之搭配,才能使空间显得更加有趣。在对商业街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时,植物景观与建筑环境间的相互搭配可以形成商业街景观的骨架,对于整体环境的展现起着重要作用。

2.2植物与水体

关中地区景区商业街中的水体大多都是体量较小的人工水池,在对这种小体积水池周边的植物景观进行设计时,要通过细节的用心来突出二者相互搭配形成的景观环境,植物配置选用小型乔木和灌木,并且选用孤植或点植的设计方法,让人们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植物本身的美,植物选择上也可配以水罂粟、慈姑之类提醒小巧、花色艳丽的小型水生花卉,来为植物与水体间构成的景观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3植物与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是景观四要素中必不可少的构景元素,包括体积较小的景观建筑、雕塑、座椅、景墙等多种表现形式,景观小品一般造型巧妙、理念新颖,被广泛布置于景观商业街入口、中心广场、景观节点等人流密集的区域。景观小品所在位置往往会是人们视线的焦点。所以在景观小品附近,如果能合理进行植物景观营造,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植物的美,更能让人们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自然与人工材质之间的对比与协调,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植物的自然美、景观小品的造型美,体现景观环境的艺术价值和自然魅力。

3结语

关中地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文化需要,近些年建造了大量景区商业街。关中地区地域文化深厚,建筑风格自成一体,因此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应在关中地区区域环境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景区商业街相较于其他景观场所,硬质景观比例相对较大,植物景观的良好营造,对提升景区商业街景观品质、改善景区商业街生态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徐默诵.现代城市景区商业街景观设计导则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7.

[3]赵飞鹤,张先进.景区商业街景观设计[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商业街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陕商;滨水商业街;景观设计

1、当前国内滨水商业街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滨水空间与旅游商业的结合也日益加深。通过对城镇滨水区域的景观营造,既能塑造出极具特色的小镇旅游环境,同时能创造本土的特色,提升城镇的旅游风貌。但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拿来主义只是一味的模仿跟风,一方面我国的滨水商业街设计,忽略了当地城镇形态、地方特色、文脉的延续性等。在许多实际案例中,商业街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趋于雷同,缺乏景观内涵,没有地区的特性,通常只是把水体作为一种制约或有利因素运用到设计中。商业建筑与水域之间存在着空间与心理上的距离感,不能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优势,不能满足人们的亲水性需求。而且设计耗资非常大,而往往只注重了外在形式,忽视功能的滨水商业街景观不受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过去的只是单纯的在旅游商业街内观赏风景以及消费购物,远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期望,而能够体现地域自然与化特色,风俗人情的地区以及亲水性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对此。滨水空间需要避免大同小异的现象,研究与当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融合的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尝试把陕西商帮文化融入到滨水空间之中,希望通过努力让滨水空间在符合当地居民要求的同时,也能吸引城镇旅游,从而保护了地域环境以及民族特色,对未来特色自然资源和地域性文化同滨水商业街景观塑造时提供探索性参考。

2、陕西商帮文化概述

商帮,是以省(县)籍乡土亲缘关系为纽带,以会馆为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人集团。这种商人集团化经营模式是明代初年“食盐开中”政策的产物。而以“输粟换引”为主要内容的“开中制”是明政府为陕西量身打造。原因有三:1、陕西是明代边防重点地区。明代的陕西布政使司管辖着西北的广大地区,将陕西的粮食输送边关换取盐引,路近省费,符合交易成本最低化原则;2、陕西是产粮区。八百里秦川自古是中国的精耕农业区,明代陕西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中上,西安府在明代全国产粮最多的164个府中排在第四位,是西部粮食输出的主要地区;3、陕西是十三朝古都,从秦汉以来陕西商业的趋前发展就使陕西商人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使得陕西商人能够抓住“开中制”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乘势而起,成为明代初年产生最早的输粟换引的商人集团,号称“运粮大军”,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天下第一商帮。

山西商人的特质:1.弃儒从商2.商业意识3.三硬商人。陕商被誉为“人硬、货硬、脾气硬”的“三硬商人”。他们恪守“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这在明清时的商界有口皆碑。4.重名轻利5.优越自负6.不惧风险7.富而思乡8.厚重质直。

3、项目总体概况

本文引用的案例位于以陕西渭南市大荔县皇家沙苑景区内。大荔县古称同州,交通便捷,东滨黄河,南临渭河,西接壤,北靠镰山,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处在陕晋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重要位置,旅游资源丰富,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丰图义仓,陕西省首个村级农业公园――畅家农业公园;福佑古寨景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尊天马术场,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同州湖”景区及沙苑国家沙漠公园。

商业街景观不仅可以依托上述自然和人文资源,而且商业街位于整个皇家沙苑的北侧,水系部分南北走向,东侧为寺院,西邻陕商会馆,建有戏台及休闲广场,形成完整的景观布局。在商业街内各种形式与功能的绿化构成了统一完整的绿化体系。力求通过点、线、面的系统来组织景观空间,在小镇中形成大大小小有主有次的园林群。注重空,间序列的设计,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各个景观之间互相渗透,并形成景观通廊。

4、设计理念构思

在立意构思和景观营建中运用西商帮文化的并运用了部分体现乡土精神的符号,使整个作品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情上的共鸣。应该深入的挖掘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和乡土精神的元素和符号,并且在这些元素和符号的表达过程中,运用多种丰富的手法凸显地域特色,彰显乡土情怀。

主要探索在乡土景观营建过程中历史文化(陕商文化)、造景元素(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西口等)与造景符号(斗拱飞檐、拴马桩、石雕、砖雕、木雕工艺等)之间的关系,分别从自然环境、乡土历史文化、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挖掘关中地区的乡土景观元素、提取展现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关色),分别从景观雕塑、硬质景观、建筑装饰、植物造景等多种乡土景观元素来表达营建。

5、结语

陕商文化附着于滨水景观,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城镇滨水景观承载着陕西的地域文化,滨水商业街设计需要借鉴更多的学科理论和实践方法,使之更为广义和多元化。滨水空间设计带给小镇空间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滨水空间的

规划设计对旅游小镇乃至城镇的发展都有着关键作用,比如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为城市旅游注入新的活力等等。如何塑造滨水空间,不仅能延续环境生态场所空间,反映文化内涵,成为旅游区的主要观光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此类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重点研究目标。

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对商业街景观设计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遵循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创造人性化的商业街外环境,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与文化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未来,生态与人文的共赢,以便设计出地域文化内核的城市商业街区景观,才是创新城市设计、城市个性回归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日本河川治理中心编.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刘云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商业街发展前景篇6

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共培育发展了古都风情街、专业商品街、现代时尚街、休闲消费街等四类26条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特色商业街,使其成为展现首都城市魅力的一道风景线。与此同时,北京市还在不断打造新的特色商业街,预计到2020年,全市将累计打造35条左右市级重点特色商业街和休闲风情街。

北京的特色商业街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定位受到各方青睐,成为首都商业精华和城市商业名片。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特色商业街以良好的面貌、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成为奥运商业服务接待最集中的区域,得到了广泛好评和赞誉。近百批次的外国政要光临特色商业街区。仅秀水街、红桥市场就接待外国政要80余次。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及夫人曾“六次光顾秀水街”、拉脱维亚总统“三逛红桥”,特色商业街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2009年,南锣鼓巷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5处地道的“亚洲体验”之一,并于2012年再获“中国著名特色商业街”荣誉称号。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流通规划处副处长李轶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对特色商业街的培育注重与城市的特点相结合,因地制宜、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把商贸、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与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在打造不同的商业街时,不仅注重发展新型业态,吸引高档次、辐射力强、有带动效应的大项目或高附加值的特色商业街区;也用现代流通方式和手段改造传统商业,对已有的商业街区改造升级,发展与当地居民消费相适应的、有一定档次的特色商业街区;同时还在城郊地区发展吸纳劳动力强、能够基本满足当地消费需求的规模管理的特色商业街区。

除此之外,特色商业街的打造还注重与历史文化及旅游发展相结合。李轶鼎介绍,下一步北京市特色商业街培育发展工作,将围绕“现代化、规范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对照国际城市的标准和要求,着力挖掘内涵,强化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不仅要使特色商业街可以吸引外来旅游者消费,更要成为本市居民日常购物休闲娱乐的首选场所。“通过对打造商业特色街品质的提升,不仅要使这些有代表性的街道成为展现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和北京现代流通发展成果的窗口,同时也要使这些特色商业街展现更加良好的投资前景”。

商业街发展前景篇7

得名于东晋,距今已200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街(东段)东起灵应桥,西至象山北路,全长约400米,地处象山北路、环湖路、民德路、叠山路之间,周边有两湖、画苑、佑民寺、八一公园。这里交通十分便利,沿街居住人口稠密,人气旺盛,临街店面110家,主要业态有火锅、餐饮、小吃、集贸市场、超市、干鲜果、美容美发等。

1、改造前街的整体布局。街东侧100余米,是以经营火锅为主,火锅在市的消费者当中有相当的知名度,川味麻辣、清淡鸳鸯风味火锅,适应各类口味的消费者。沿街房屋大部分是在1990年前后建成的,由于年久失修,沿街房屋都比较陈旧、墙面污浊比较严重,有碍市容观瞻的乱搭、乱吊、乱挂、凸出墙体防盗窗等现象随处可见,沿街招牌规格大小不一,五花八门,生意清淡,每当夜幕降临时,整条街显得很萧条,人行道坑洼不平,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的需要已不相适应。

2、党政领导的决策过程。2003年,区委、区政府将打造风味小吃街列入工作重点。这是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产富区”、“商贸富区”的经济发展思路,以发展区域性经济为主线的具体体现。根据商业发展规划,结合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响应、商家参与,有效地凝聚了各方面力量。在以精品火锅为龙头,创新火锅特色,引入地方各种知名小吃、烧烤,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条以火锅为主,小吃为辅,以娱乐、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多行业并存,联动发展的商业街。有利于做大、做特、做精、做强,并与其它商业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利于商业街功能的完善和品位提升;有利于引导相关经营的企业(业主)的集中,提高聚集效应。

3、街改造后的整体情况。商业特色街的改造坚持政府、业主共同建设的原则,按照完善功能、整治拓新、加大宣传、凝聚商气的要求,对整条街进行全面改造。建成后的风味小吃一条街全长400米,形成了一条以火锅特色为主,风味小吃为辅,融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一条商业特色街。总投入约270万元,其中社会投资约120万元,主要用于部分产权单位的立面改造、店堂、店面、招牌的装修,下水道的改造和制作过街牌楼。政府投资约150万元,主要是用于区属单位住房立面改造,人行道、车行道、沿街下水道的改造,景观灯的安装。整个资金筹措采取政府为主,产权单位、商家、个人为辅的办法,本着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由政府牵头协调,确保资金全部用于该街的建设上,以达到商业街美化、亮化的目的。

改造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沿街房屋立面的美化、亮化,人行道铺设彩色地砖和花岗岩地板、改造下水道、新栽行道树,车行道将不同程度拓宽。沿街招牌统一规划、制作,安装了新颖别致的景观灯,制作造型新颖的过街牌楼。据统计,拆防盗窗(网)200余户,粉刷沿街房屋立面约10000平方米,彩色地砖铺设1800平方米,花岗岩石板800平方米,新的路沿石850米,新栽行道树160余棵,铺沥青3000余平方米,安装景观灯55盏。

商业特色街的改造改善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改善了整条街的经营状况,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我们协调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调整了经营结构,如今,火锅等风味小吃餐饮店已由原来的8家增加到37家,日均营业额提高了200%以上,有效地聚集了人气、商气,促进了风味小吃一条街的繁荣与发展。

商业街商业布局

建设改造后的街,对乃至市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模式,已成为领导思路的新特点、花园城市的新亮点、商业发展的新热点,为下一步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管理机构已应运而生

区委、区政府对全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并列入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要把建成“首善之区”,建成市的商贸中心,并对“三产兴区,商贸富区”提出了优惠的招商政策,制定了商业发展规划,使进入的商业企业有稳定的经营环境、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丰厚的经济回报,这是商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而且,相应成立了街业主管理委员会,以求商家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和自主决策,真正做到诚信守信经营,随着目标和总体规划的实施和逐步实现,将为发展提供政策、组织和规划保障。

2、商家看重风水宝地,广大消费者纷至沓来

通过整条街的综合改造,火锅等特色行业将不断发展壮大,部分业态将随着市场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现代餐饮业,风味小吃休闲娱乐行业,将集聚,进行新的组合,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市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时期,经济的持续增长,文明城市的创建,都为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而广阔的空间,街的建设,顺应了地区发展的趋势,也为其自身经济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在市民逐步喜欢吃火锅,特别是年轻一族,对火锅的风味、特色和整条街的良好氛围是情有独钟。区委、区政府打造火锅街目的,就是提升火锅街的品位,成为市第一条火锅特色街,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赏心悦目的餐饮、休闲环境,提供一个人们互相交往,感受都市繁荣和社会文明的人文氛围,依靠各具特色的商业服务吸引更多的本地及外地来昌的游客。

3、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已逐步形成聚集效应

火锅街的建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融入全市经济发展这一大环境跨入了一大步。以周边良好的自然资源为依托,构筑现代服务餐饮业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风景点完美结合。在精心培育和打造中,已明显地提高了聚集效应。以火锅街为龙头,形成适度规模,并向西发展,形成小吃专业街。东湖地处市的黄金地段,人气旺、商气浓,再加上交通条件的优势,而且是市的商贸中心,因此,有利于推动商业街的发展。

商业街发展思路

经过有序引导,合理布局,归行划市,以现有的传统行业布局为基础,使已形成集餐饮、火锅、小吃特色为一体的风味小吃一条街,为了进一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整条街的品位,还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工作。

1、提高层次。目前,市专业火锅街还没有,现在的火锅店是档次不高、层次不齐、特色单一,没有形成规模经营。随着火锅小吃专业街的建成,消费水平在提高,消费层次在扩大,而且,针对不同消费层次,形成相应的特色火锅店。从发展趋势看,以后将形成大众化消费和较高品位消费的火锅街,要不断引入省内外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名店入驻,要在经营规模、提高档次和改善口味上下功夫,以适应各类消费者和省内外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商业街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张家口世贸中心项目城市更新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张家口世贸中心项目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桥西是张家口市的发祥地,是张家口的主城区,是全市政治、生活、文化教育中心。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已不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并且项目建设用地正是市委、市政府的原驻地,随着政府办公楼迁往新区,此地块的功能属性改造迫在眉睫。

张家口世贸中心项目是集150米高五星级酒店、综合商业体、商街、住宅、幼儿园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规划用地南端处于长青路、至善街、小河套街、清水河北路、清水河中路、解放桥六条路的交汇口,直通城市主轴五一大街,交通便捷,地理位置重要;并且用地处于城市中心商贸圈内,周围商业建筑较为集中,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极为难得的是基地北侧紧邻人民公园,东侧沿清水河展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景观环境良好。

1.规划理念――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为了契合项目用地东邻清水河的自然优势,充分结合地域特点,设计意求整个地块的建筑形体尤如千千万万的帆船驶过,浩浩荡荡、乘风破浪。不但寓意张家口世贸中心发展的美好前景,也形象的表达出整个世贸中心建筑规模的磅礴气势。

规划用地处于城市中心多条道路的交汇口,大量的车流、人流经过此地,针对项目基地这一绝佳的地理位置,设计将150米高的五星级酒店作为视觉的重心立于基地南端,成为整个地块的焦点。综合商业体建筑群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形态,主导人流从五一大街,穿越清水河首先看到高耸、大气的酒店和舒展的商业综合体形象,整组建筑令人眼前一亮,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大规模的高品质住宅连同底部沿街商业则沿河边展开,使住宅拥有开阔的可视面及良好的景观视野,建筑高度渐次升起,具有河水流动般动态的节奏,使人们行走在街上能够感受到连续而有韵律的空间界面,为城市提供优美的街景品质。(图1)

2.规划设计

2.1规划结构

用地布局采用“一轴二环一点”的规划结构(图2)。

由于基地处于多条道路的交叉口,平时此处交通较为拥堵,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故在地块内规划两条东西向的道路将地块分隔成三个单元,北侧和中间单元由住宅和底部商业围合成环状,南侧综合商业体自身形成一个大的空间节点。

一条贯穿基地南北的中央景观轴线,将人民公园的绿色景观延伸到项目用地内,将两个环状的住宅组团有机的串联起来,并且中央景观轴贯穿综合商业体,将综合商业地块和住宅商街地块有机地融为一体,整体空间更加完整、纯粹,减少不同形象地块间的破碎和消极感。

2.2功能分区

在本用地范围内,划分为综合商业区和住宅区两大功能区块。

综合商业区――充分考虑公共建筑的社会性和便捷性,我们将综合商业区布置在基地南端,紧邻交通中心,可达性强,并与城市商贸圈相融合,充分利用周边商业资源;同时让其喧嚣、热烈的气氛对地块住宅功能的干扰降至最小。150米高的五星级酒店立于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形象鲜明突出,成为整个城市的新地标,其服务城市的功能本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住宅区――为满足住宅建筑对景观环境与生活私密性的要求,住宅区位于基地北侧,紧邻人民公园和清水河,具有良好的景观视线;并且远离商贸圈,生活环境相对安静。商业街位于高层住宅底部,作为综合业区功能的外部延伸;同时内部规划路两侧布置沿街商业,可以吸引人流进入地块内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周边,这对于提升地块内部商业品质、地块利益最大化和缓解周边道路交通压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交通流线

基地南端位于六条道路交叉口处,交通较为拥堵,因此在此处设置城市绿化广场,便于人流的集散。步行流线以平面组织为主,同时结合城市步行交通系统,采用人车分行模式。在商业综合体公共建筑主入口处局部放大形成广场与城市步行系统进行衔接,并且室内外步行街结合设计,连接长青路和清水河北路,满足商业人流立体化、分层化的组织需求。车行则由市政路经汽车坡道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尽量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

住宅部分一共设置三个车行出入口,机动车进入基地后,可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到达自己的住所,这样不但可以使人们避免从地面车位回家途中遭受风雨的侵扰,又可使行人最大程度上免受机动车的影响,实现人车分流,保证小区的品质。社区地面平时不允许车辆进入,仅在特殊情况下可允许消防车、救护车及搬家车辆由北侧和南侧的人行出入口进入。分别在住宅区的南北各设置人行出入口,既方便居民的出行,又利于沿街商业店铺的使用,并且将人民公园的绿色景观由此引入住宅组团内部,形成贯穿南北的绿色长廊。

2.4景观分析

景观轴+景观节点相结合的景观结构。

设置贯穿基地南北的中央景观主轴,将人民公园的景观绿化引入地块内部,并且在住宅组团中形成放大的景观节点,将两个环状的住宅组团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最后融入综合商业体中,与建筑结合成一个整体。综合商业体南侧设置半圆形开放广场,形成一个大的景观节点,可根据节日和季节变化广场主题类型,成为吸引人气和形成特色的重要空间节点,打造成整个地块的“城市公共会客厅”。

3、建筑形态

基地内的主体建筑由五星级酒店、综合商业体、商街、住宅、幼儿园等几部分组成。

五星级酒店高150米,建筑位于地块南端道路交叉口处,恰似涨满的帆,傲视天地,沿街可以获得醒目的视觉效果。综合商业体采用不规则体形,集中布置,与地形完美结合。设置弧形内街与中央景观轴相结合,提升建筑环境品质。内设超市和日常百货,满足区域内民众的消费需要。立面风格简洁大气,具有活跃的现代商业气息。

住宅为高层板楼,南北通透,户户朝阳,符合北方居民的生活习惯。户型以小户型为主力,方正舒适,尺度雍容,同时兼具一定量的中户型,形成较好的都市高档住宅聚集效应。户型跨度从90平米的两居室到130平米的三居室,适合不同人群的需要。商业店铺设置于住宅底部,沿街周圈布置,最大化的吸引人流,是目前最为可靠的开发方式。沿街拐角处设置局部三层,形成商街的小节点,摆脱了沿街立面的单一性。

4、结束语

城市设计要注入更多的新鲜与个性才能吸引更多人群的进入,张家口世贸中心项目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张家口本地特色,符合当地的文化事实,符合文化传统。城市设计不能只求一时的视觉冲击,更要研究规划方案对城市空间、尺度及环境的关注。

参考文献:

商业街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广州;商业文化;旅游景区;计划与设计

abstract:GuangzhouShisanhangisofcomparablygreatinfluencalforeign“SpecialZone”attheturningpointinChinaispresenthistory.DevelopingtheculturaltouristareaofcommercialportsatGuangzhouShisanhangisthebestwaytorebuild,modifyandutilizethefamoushistoricalandculturalrelics.thepresentpapermakesainitialstudyofitsplanningconception,scenicdesign,transportationorganizationandwaysofdevelopment.

Keywords:Shisanhang;commercialportculture;touristarea;planninganddesign

中图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7-41(6)

十三行遗址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十三行夷馆及其附近街区。这里是外商旅居中国从事商务活动的办事处。充满西洋味的十三夷馆,乃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史上的先锋之作,附近街巷是为当年的“中英街”。近来媒体不间断地披露十三行历史背景和文物档案,呼吁有关方面筹建十三行历史博物馆,盼望有朝一日重现十三行街区当年的风采,从而满足广大国内外游人开展旅游观光、商务往来、纪念寻踪活动的需求[1]。

十三行夷馆遗址虽说是个“文化公园”,但公园的现状既缺乏贴切的历史文化内涵,又缺乏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环境。园区商业化、马路化的结果是,无多观赏价值,而且公园东部地段已被出卖建起两栋高层写字楼,北部用作板式高层商品楼开发,致使十三行遗址日益遭受严重破坏。因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的无序和错位,市区高架道路的分割和穿越,珠江水体景观的污染和缩减,不但使遗址公园难以吸引游人,而且使破坏了历史街区完整性的高层房舍也成了卖不出去的烂尾楼。只有十三行路南北两侧历史街巷中自发的集贸市场充满活力,每天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中指出:一切历史城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表现。这些文化财产无论其等级多低,均构成人类的记忆”,对其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课题已汇集了不少中外经典理论,也形成了不少优秀范例。保护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及其环境,规划建设一个商埠文化旅游区,是符合城市文化基本精神的。

令人担心的是某区规划局公布的规划方案(见《规划师》2010.12.),是对十三行街区的历史遗存大拆大建的破坏,待其商品住宅楼建起,广州这块最古老的商业街巷将不复存在,一张世界通用的城市名片将丢弃难寻,千年羊城的开埠精神亦将难觅踪影。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必须坚决加以制止!

1历史沧桑与文化积淀

在长期“重农抑商”、严格控制文化和经济交往的封建社会,广州十三行作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存活了150多年。特别是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粤海关到《南京条约》签订前,“一口通商”独揽中国外贸85年之久。从横向空间轴看,十三行外贸龙头作用带动了中国各行业的发展;从纵向时间轴看,十三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文化交流起到了某种转折点的作用。

“十三行”这一称号既指代表大清帝国从事中外贸易、半官半民的独特商贸团体及其行商制度,又指1856年之前,外国人来穗居住的“十三夷馆”所在的历史街区。这里曾是中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开放门户,也是燃起中英鸦片战争战火的前沿阵地。从中国古代到近代,划时代的一页就是在这里翻开的(图1)。

按当时规定,外商不得直接与国内商人交易,不得进城报关居住,也不得直接接交官府,只能通过中间官督民办的垄断买办团体,即集“洋行”(洋货行)、行会、“公行”税口于一体的十三行商引见经办。“十三”乃泛指,源于最初行商户数。就其国家职能而言,“十三行”涉及到国际外贸、外交、海(洋)交(通)、城市建设、军事、手工制造等国务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关口”、“国门”作用。虽然鸦片战争断送了它的性命,但其历史影响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纪中叶。

“十三行”地处广州古城西关沿江地带,自古海上丝绸之路起发点,与早期阿拉伯人来华通商驻地“蕃坊”(唐)区、“象牙街”、“玛瑙街”(宋)十分靠近,与明代外商“招待所”、“国宾馆”――怀远驿近在咫尺。此乃广州商埠文化一脉相承之地,共和国至今100多届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经历代外国学者、旅行家、商人考证,十三夷馆多为“竹筒式”排列格局,集中布置在今文化公园一带。北抵十三行路,东以西濠(今人民南路)为界,西至联兴街(今康王路),南达珠江边,总面积共计51000多平方米。《华事夷言》:“计有七百忽地,内住英吉利、弥利坚、佛兰西、领脉(丹麦)、绥林(瑞士)、荷兰、巴西、欧色特厘阿、俄罗斯、普鲁社、大吕宋、布路牙等国之人”。夷馆总进深130m,面阔28米,南向有运动场及花园,河边为各馆小码头序列,总长300多米,其间珠江岸线不断南移[2]。

十三行这个国际性的商品贸易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不可避免地也是多种制度矛盾碰撞的集中地。每当矛盾激化时,十三夷馆及其附近商业街区就会不幸被纵火烧毁。但由于自身客观上具有进步的生命力,大火焚毁之后,很快又奇迹般地在原址上恢复起来。基本格局变化不大,建筑质量却不断提高,风格进一步西化。第一次大火是乾隆年间,第二、第三次大火是道光年间,最严重的一次烧毁是咸丰六年(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年又烧,其废墟上甚至找不到两块完整如初叠在一起的石头。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悲剧结果。

测绘十三行历史街区地图的几乎全为外国人。1832年马礼逊(JohnRobertmorrison)的文字地图,1843年李太郭(Georgetradescantlay)的十三行馆区简图,1856年巴特(R.n.Bate)等人的实测图,1885年享特(willimC.Hunter)的馆区简图,1925年马士设的平面图,基本上反映了十三行历史的演变和固有特征。

十三行夷馆行列中设有三条南北向的服务街,街两侧密布各式商店,计有钱庄、茶行、酒店、茶楼、丝绸店、烟草店、药店、理发店、书店、乐器店、绳店、钟表店等等。1822年,十三行附近有数千家商铺,许多在国外展览的外销画,刻画了当时的热闹景象。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强租沙面。可是沙面前身的十三行长期沦为废墟,直至光绪末年,才开街成市。民国时期向南沿江兴建西堤轮船码头,使之又一度兴旺。日寇侵华期间,十三行历史街区惨遭严重轰炸。新中国成立后,曾办交易会场,后建公园[3]。

2规划目标与开发理念

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规划范围包含夷馆遗址地段、十三行路历史街区、文化公园、及西堤沿江地带。考虑周边的城市文化环境特征及与其有机联系,须建立起正确的规划理念,把握好项目的基本属性。

2.1十三夷馆遗址地段应该是一个永不关闭的开放式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或十三行文化广场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可充分显现当年十三行“洋楼靓丽,万国旗飘”的历史风貌。它以魅力无穷的形象成为城市文化的精髓和标志景观。设计中要考究深层次的历史文化积淀,仿造历史建(构)筑物的“壳”,改善现有设施,营造可视、可游、可触摸、可身临其境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在深厚、闲适、悠然之中感受到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丰富的历史信息,获得耐人寻味的心灵体验。十三夷馆遗址所在的文化公园,要将这里的餐饮建筑变成十三行主题展览馆,改变“无文化、少绿化”的现状。

2.2十三行历史街区应该是一个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的“商埠旅游购物步行街区”

18、19世纪到广州来的西方商人、游客都认为,在广州购物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因为这里珍奇货物很多,而且价廉。他们把这种感受写进了历史著作之中。从现今粤港澳旅游金三角,扩大到东南亚旅游金三角,都能体现出广州这一传统特征。十三行遗址以北现保留许多惯称“XX行”的传统商铺,应将这一历史街巷划为规划控制范围。每天活跃在这里的民间商贸活动本身就是一幅现成的愉悦购物图(图2)。应严禁在此进行投机性的房地产开发。杜绝以营利为目的、着眼于土地投机、吃土地差价、与民争利的“损民工程”;杜绝破坏这里的历史氛围,禁止驱赶这里的原住市民,禁止拆毁积淀深厚的具有民间文化艺术的民居和街巷。我们应以十三行路为主轴,带动南北既有的或将要复修的历史街巷,形成具有当年进出口特色的商品专业街,如瓷器(China)专业街、茶叶(tealeaf)专业街、丝绸(Silks)专业街、外销画专卖街等等,这将是很有历史韵味的。

2.3十三行遗址应成为世界历史名城中具有标志性景观的公共游览城区,要按旅游功能要求,进行城市景观空间的绿化、美化、配套设计,凸显十三行时期的历史氛围,扩充容纳游人活动的空间,体现以十三行为文化内涵的场所精神,全面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与生存价值。将西堤――拓展的十三行码头区,沙面――十三行的后继领事馆区、部级文保单位,六二三路――具有反帝斗争的历史事件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街道[4],与十三行夷馆区整合,恢复与十三行夷馆景区相关联的城市景观要素,保护绿化用地、珠江残留水面,实现旅游空间的优化、系统化和“文化整合效应”。

2.4十三行遗址临江拓展地带可开辟为富有历史韵味和海洋文化景观面的博物馆群

“奇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明・孙贲《广州歌》)的繁荣景象,十三行时期最甚。夷馆南临珠江,商船竞渡,是国内外游客永不忘却的一道风景。西堤到白鹅潭的滨水地带,是今日发挥创造力,营造海上丝路起始港景观文化仅存的一部分堤段。配合全市治理珠江,构筑十三行历史文化滨江景观,适宜开展水上迎宾活动,如十三行商家后裔寻根纪念活动,外商后人怀旧、探访活动等,如欢迎当年瑞典哥得堡号商船250多年后造访十三行活动,均可以从水边码头起坡上岸,通过美化后的德兴路直到夷馆区,循序展示一个个景观空间。

3景观分区与景点构思

十三行遗址商埠文化旅游区由南至北分布有,沿江船埠景观游览带,西堤博物馆群游览区,微型酒吧骑楼街,德兴路礼仪风光道,十三夷馆建筑群观光区,十三行路旅游购物商业街区;并且由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轴线连成一个整体(简称“八街、四区、二带、一轴线”),形成“前展馆、后街市”的格局(图3)。

3.1沿江船埠景观游览带

从沙基涌至西堤300多米江岸要做好水景文章。可设置“海上丝路”大型浮雕影壁或圆雕组群,可设置“哥德堡”号船舫为游江码头;可列置万国旗杆于沿岸埠头;可布置海船铁锚、放大的象牙等雕塑物以及“十字门开向二洋”抽象雕塑等于岸边;可复制原江中“浮丘石”城堡小景,于故址形成公共小游园(现为陆地)……这些都能勾引起人们对过去东方帝国商港岁月的回忆。

3.2西堤博物馆群游览区

西堤,乃十三夷馆前填江地带,清末已为重要商业兴盛区,各地洋行、庄口、金银业集中于此,如申庄、东北庄、南北行、药行、参茸行、绸缎行等规模都不小。民国时这里仍是货物批发转运站,各轮船码头也集中在这里,如省港澳轮船码头,旧乡轮船码头,广三铁路码头均与十三行的影响和沙面的兴起有关,也和这片小区地理条件优越有关(图4)。

曾有一段时期,因高架道路的分割、珠江水质污染、产业结构变化,西堤附近许多“老字号”日益衰败,经济效益日益下滑,导致游客怨愤不已。目前沿江地带得到整治,海关博物馆、邮电博物馆、南方大厦、陈氏塔影楼纪念馆已成为景观重心,它们作为“十三行”历史街区一块近水地带,应尽量提供给旅客使用。增加绿化面积,复兴“老字号”,集近代活化的行业博览馆之大成,定有特色。

3.3德兴路礼仪风光大道

十三行风光是离不开水的。现夷馆遗址已远离江边,只有通过德兴路加强夷馆景区与江景的主题联系、视线联系,才能拉近十三行与海洋文化的距离。具体做法,可因借游船码头设施(西洋古典船舫)拉开序幕,经过德兴路的整治拓建,调整公交站场,设电动扶梯穿(跨)越西堤二马路,从公园南大门直望夷馆建筑群,将令人肃然起敬(图5)。

3.4微型夷馆风貌洋人街

文化公园南部临西堤二马路,可改建一列具夷馆风格的微型骑楼酒吧街或“洋人街”,整合现有零乱的小店铺,并与六二三路相对应延续构成整体美,并于西南转角处建一小型钟塔,与沙面法国别墅尖屋顶遥相呼应(图6),瞄准沙面居住的“老外”为主要消费对象。

3.5夷馆中心博物馆广场

真正的夷馆区只局限于十三行路南侧100多米之内。沿习历史格局,夷馆建筑景区之南可设十三行博物馆文化广场(图7),配置与其相关的旗杆、廊道等景观设施小品。在实行广场园林化的前提下,可经常举办广场商品展销会。

3.6夷馆遗址纪念标志区

夷馆建筑群是遗址区的主景,当年外销画、瓷器釉画、玻璃蚀刻画等各种工艺品流传世界各地。其艺术造型还可从有关历史资料中寻找,如瑞典馆有4座连排楼房与院落。英国馆面积最大,有6座排列整齐的楼房,其中设有露天走廊,立柱门廊,前有花园,有钟楼。又如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早在1769年,夷馆阳台的栏杆、壁柱及柱廊上典雅的三角顶,都采用了西式作法。洋楼又称“碧楼”,“盖西洋人好碧,广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以连房广厦,蔽日透月为工”。有的夷馆墙上置有国徽图标。

十三行夷馆遗址因遭严重破坏,如英国馆、荷兰馆等,已不可能于旧址恢复。只能选择合适的地段,参考外销画或香港文化厅制作的十三夷馆模型,复原1~2组其他夷馆群(如瑞典馆),作纪念性历史景观之用。

3.7十三行路观光一条街

现十三行路原为十三行夷馆北侧的一条“涉外街”,关于这条街的历史故事很多。十三行路构成了一条历史性的坐标参照轴,它的基础就是当年“十三行街”的遗址。这也是任何人不可颠覆的。当前应该组织力量打造成一条具有历史信息内涵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利于开展国际旅游活动的步行街,销售如外销画、瓷器、广丝、广绣、茶叶等十三行旅游纪念性商品。

按历史记载,垂直十三行路以南曾有同文街、靖远街、豆栏街穿插于十三夷馆之间。其功能主要为外国商人服务,其街道景观有外销画作了细致的描绘。同文街是统一款式的商铺,靖远街入口门牌很有特色。恢复这两条街,强化历史氛围,形成有头有尾、袖珍式的商旅街,将极富戏剧性。

3.8历史街巷旅游购物区

十三行路以北尚有东西向的和平东路、浆栏路、南北向的长乐路、兴隆北、豆栏上、故衣街、打铜街等街巷,此乃荔湾区以至全广州仅存的一块较大、较完整的历史街区。若干旧有街巷虽不为十三行时代的原物,但它们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其风格体量,色彩质感,造型特色,均给人们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形成十三夷馆景区恰当的城市背景和天际轮廓线,对游赏空间、地方特色以极好的补充和展示。如建于1834年的广州第一家民间邮局,以及早期的银号、银铺、药店、商行、民居等,只须修旧如旧、“穿衣戴帽”,即可恢复观赏性,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街巷纵横交织、有着历史文脉可寻的观光旅游购物街区。靖远街大致正对十三行路以北的十三行“公行”,可充分利用这种对景关系设景。据载,“洋行公所”是一园林式的建筑,位于光扬市场内街[5]。

4旅游交通与游览线路

国际历史经验证明:凡大马路穿过历史街区,历史街区必然遭到破坏。应该严格控制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的向心性车流,历史街区宜实行慢车道系统,有利于保护历史街区并开展步行化旅游观光活动。

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的交通组织,在荔湾区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的基础上会有进一步好转。荔湾区内有一小内环路、“三横三纵”、5条对外放射状快速路、三个地铁出入口,可形成快速外接、环网畅通的交通系统,增强各旅游区的可进入性与快速疏散功能,以及区内五大旅游景区的有机联系。

十三行旅游区不宜兴建大型露天停车场占用大量宝贵的绿化用地。停车场可设在待迁仓库区,于杉木栏路口建地下隧道;或将现有高层建筑地下车库扩大到夷馆遗址的地下。游人流向以东西两干道(人民路、康王路)为主,南面干道为辅。该旅游区“四面七方”都有公交车。对外以公共交通为主、以地铁为主是正确方略。北面次道网可充分保障商业街人流汇集与疏散。人民南路公交车线路较多(12路),可适当分流一部分到康王路(近期可增开5路)。六二三路十分繁忙,因高架道路最终会加以改造,行车和外部景观会变得越来越好。港湾式公交上落站的设计应成为旅游区靓丽一景,达到安全、方便、舒适的目的(图8)。

随着中心区越来越多的居住人口转移,步行化空间会越来越多,旅游客容量就可能越来越大,营造小尺度休闲式景点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应创造条件尽量多地为市民游客提供优质步行化的游赏、休憩、购物空间,呈点式、线性、面式、立体式等多种形态共组优化网络。现十三行路车辆不多,和平路只有一路公交车单向行驶。其间众多横街窄巷已呈步行化特色,设计成永久性步行街区,基础条件较好。在十三行各大相关景区之间,如夷馆区到沙面,沙面到六二三骑楼街,从长堤、西堤到十三行路,还可启用特色旅游交通工具,如黄包车、环保电瓶车、水上花艇、紫洞艇(可绕沙基涌一周)等,供旅客租用。

文化公园内“两横三竖”的格网道路,虽然作公园的道路不太合适,但作为公共广场具有疏散功能的道路对应多个出入口倒是挺合适的。十三行遗址将是一个开放式的永不落幕的公共历史文化公园,东西南北共计9个街口,可供旅游者任意出入穿行其间,从任何一个方向都能完成一次惬意的游览。当然其中还有一条景观轴线序列游路:您乘船由水路而来,于江边洋船码头登岸,穿过西堤博物馆群景区,沿德兴路这条礼仪大道穿越西堤二马路,徜徉夷馆前区广场,然后十分体面地被礼仪小姐迎入十三行博物馆参观,随后可轻松漫游十三行路商业街区,或购物、或品食、或赏景、或采风……最后满载而归。

参考文献:

[1]十三行学术委员会.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广东有限公司,2010.

[2]谭绍鹏,欧安年,胡文中.别有深情寄荔湾[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

[3]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开发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商业街发展前景篇10

1.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现状与城市家具概念

1.1商业步行街现状

我国步行街随着改革开放促成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发展迅猛。据粗略统计,全国目前已有几百条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商业步行街。

现在的商业步行街一般都具备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健身、运动等多元化功能,在街市规划上也进入了相对完善、整体布局协调的成熟阶段。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商业步行街因具有浓厚的城市传统文化积淀而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形象提升的重要内容。

1.2城市家具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家具界定标准尚未一致,经广泛搜集资料和推敲,我们认为,“城市家具”是在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火热浪潮中流行起来的词汇,与西方的“街道家具”和既有词汇“户外家具”,因所处角度和参照物的不同使得其虽然有相近的内涵,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使用的场所和领域也不尽相同。

街道家具,外来词汇。是指安装于街道或道路上用于各种用途的器物。一个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在于街道家具应该如何保持或影响道路安全。

户外家具,是相对于室内家具而提出的概念,指用于室外或半室外空间的家具。

城市家具,是站在城市的角度定义的一类家具,是将其作为城市功能和城市景观环境的组成元素――城市的“道具”,而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公共性”和“交流性”的特征。主要包含信息设施,卫生设施,照明安全设施,娱乐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艺术景观设施等几大类。

2.商业步行街中的城市家具艺术

2.1商业特点

商业步行街是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的场所,其中的城市家具也多少带有一些商业性质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直接的商业广告表现。具体表现为,在各种城市家具上张贴或安装的各式品牌标志、商品名称、造型及功能等的静态平面或动态多媒体信息,有的是通过照明或灯带的形式在夜间传递商业信息;还有些是以三维景观雕塑的形式宣传商品或品牌,如长沙商业步行街中的“酒鬼”雕塑。

间接的商业寓意表现。有一些商业步行街通过雕塑、景观小品来表达步行街的商业性质并传达理念。比如长沙的黄兴步行街是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在其南端入口是一枚铜钱的大型雕塑,中间广场位置则设置了一组材质相同与之呼应的以秤砣为元素的雕塑,便有“货币流通、商业买卖、公平公正”的寓意。

商业流行更替的表现。这是与商品的季节性和产品周期性相联系的一种表象。有些商品具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服装,则城市家具也会迎合季节变化与促销时段发生外观上的改变,所以不少城市家具如报刊亭、灯箱、招牌等都配备有可活动机关用以更换外表,以配合宣传。特别是系统化的城市家具对于这种商业流行更替的变化表现得更为明显。

2.2公共艺术性

商业步行街中的城市家具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具有公共艺术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集体性的美学经验;视觉性;公开性;公认的文化和精神价值。

商业步行街中常用阙或牌坊的形式做分区标识、引导或装饰,如成都的景里步行街和苏州的观前街步行街,这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性标识;再看商业步行街的艺术景观和小品采用的元素和题材多是一些民间或坊间的传说,或传统的建筑形制,或日常生活的再现,或当下的流行元素等,这些都充分说明城市家具不是艺术家或设计者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它更多体现了一种集体性的美学经验和公认的文化和精神价值。

作为公共艺术,视觉性是一大要素。城市家具中信息设施和艺术景观设施自不必说,本身通过视觉传导信息,自然该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卫生设施,照明安全设施,娱乐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在商业步行街中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的功能需求外,设计制作的美观、易读、与环境协调也相当必要,比如休息座椅,有些步行街就把它与雕塑景观结合在一起,或者干脆它本身就是一个雕塑或艺术作品,同时兼有供人坐卧休憩之用。

商业步行街中城市家具的公开性体现在这些公共的环境设施与景观艺术对所有的市民和来访者一律持欢迎和开放的态度,不带丝毫遮掩地公诸于众。

2.3系统性与多元化

步行街中的城市家具系统化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功能类别规划上的系统性,按其功能和类别可分为休息系统、卫生系统、购售系统、通信系统、交通系统、游乐系统、管理系统、照明系统、信息系统等;二是各系统同种类城市家具在造型上的统一性与规范化。可以看到,上述各种城市家具在同一商业步行街内一般都有着统一的外部造型包括统一的装饰,显现出统一规范的整体形象。

与城市家具的多元化相关的因素包括设计对象和设计元素的多元化、设计目的与设计用途的多元化,以及设计实施上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多样化。举例来说,为了表现出商业步行街的地域特点,有的商业步行街通过历史来叙述,如昆明的南屏步行街中的护国运动纪念碑,有些步行街用当代流行的生活场景来点出,如成都的春熙路商业步行街,就采用了一组市民现代生活图景的雕像群。而同一造型,可以采用的材料和工艺也不胜枚举,多元多样。

2.4文化表现与地域特点

商业步行街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如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其中有解放前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也有不少近年来新建或翻修的建筑,更有作为租界时期的各种西式建筑,这些活的历史仿佛在叙述老上海所经历的一切。由此,城市规划者们逐渐认识到商业步行街是一个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的重要窗口。

用传统题材表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国内许多商业步行街内街都采用了纪念碑或雕塑的形式记载城市或区域发展进程。广州市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的“千年古道遗址”于2002年在整饰路面时被发现,据有关方面考证,最底层路面的形成年代在北宋以前。这一古迹发掘和修整后,被设置成街道景观小品供游人观赏,为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用现代手法表现科技的进步,比如一些中庭广场设置大型LeD屏幕商业信息或举行大型活动之用;夜间采用先进的照明设备和照明技术营造氛围,招徕消费者。

从城市家具的设计细节表达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理念,现在商业步行街一般都设置了分类垃圾箱,有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并进行颜色上的区分和文字说明,提倡回收再利用的理念。

用地方元素表达生活方式、城市特点。如一些具民俗特点的休息座椅和雕塑等。

3.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