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与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5:56

文化旅游与经济篇1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旅游业也就此发展壮大起来,而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景观,还需要创新旅游文化,尤其是近年来,人们选择的旅游地点经常都是带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之地,旅游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业重点关注内容。因此,这样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将其与旅游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成为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将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入手,重点研究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旅游文化 资源开发 旅游经济

旅游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最喜爱的方式,很多人在业余时间都会通过旅游的方式释放心情,缓解疲惫身心,近年来人们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很多人选择了出国旅游,这样也使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发生了激烈竞争,现代经济属于市场经济,更是增加了两者之间的竞争。旅游业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四川省为了发展经济也加大了旅游产业力度,以此吸引与留住更多游客,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一、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

1.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旅游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所代表的是经济形势。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一旦缺少了旅游业就会将民族传统文化丢失,失去最原始特色与文化,但伴随着旅游业的诞生,民族文明也会出现。对于文化来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从广义角度讲,所谓的文化就是指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而从狭义角度讲,就是指精神文化,所体现的内容也是文化本质。现阶段,人们所说的旅游就是为了开拓视野,超越发展空间,试图通过旅游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与改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与审美需求。而旅游经济也与其他经济并不相同,它所表现的是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的文化经济,将旅游文化进行创新活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现代旅游经济重点内容。但是旅游文化并不是将旅游和文化加在一起,它所代表的是全新概念,不仅有物质文明的参与还有精神文明的加入。只有吸引人的旅游文化才能让更多人走进该地,也就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

2.旅游文化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方式。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文化创新以后,旅游业也会有新的发展契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创新旅游文化增加旅游经济也经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最常用的方式,现代旅游比较注重国家经济增长,它将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此基础,依托独特资源逐渐发展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发展主要方向,旅游文化创新主要是合理配置与优化文化资源,并将自身优势全部发挥出来,以此彰显竞争优势。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就是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吸引更多人到此观光游览。尤其是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下大量民俗文化,引起了很多中外游人的兴趣,也正是在这种风俗的影响下,使得很多人开始将旅游活动变为了一种商贸活动,通过发展旅游业既要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又要获得文化效益,可见旅游文化创新已经成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1.将人融入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人是民俗风情的创造者,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离不开人的参与,无论是人的素质还是风度仪态都会影响到旅游业发展,当游人进入到旅游地以后,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与人交谈就能了解旅游地形象与风俗习惯,同时,旅游者的素质也将影响到旅游地建设情况与管理情况。要增强我国旅游竞争能力,就要在创新旅游文化中注重人的创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向世界宣传我国旅游业形象,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如提高旅游地与游客的素质,礼貌待人,严惩不文明用语或行为,减少负面新闻的出现,促进旅游地与游客之间的融合。

2.将本土文化应用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现代人旅游更多的追求的本土文化,现阶段,无论是哪个城市都是千城一面,所到之处看见的都是高楼大厦,人车交替,从这一城市转变到另一城市无非是地名换了而已,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是本土文化,希望在旅游中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因此,创新旅游文化时一定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展现本土特点。如对于四川省来说,在旅游文化创新发展中对本土文化应用得就很好,将武侯祠作为旅游景点,向各国人民展现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到安哈彝族村寨旅游能够与当地彝族人进行互动,穿戴民族服装,共同唱歌,参加篝火晚会,并为游客提供民居,让游客不必再住在宾馆中,给游客带来最真实的本土文化,同时,只要游客愿意还可以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劳作,自己种植蔬菜,品味原汁原味的生活,此外,在游客离开时,当地居民还会送上本地区最真挚的祝福,让游客最开始就能深切的感受到这种“非凡”待遇。将旅游文化与本土文化连接在一起,可以保证文化永远传承下去,这些文化都是我国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长久发展,吸引更多人走进我国开始旅途。

3.注重旅游经济文化的融入。

发展旅游业一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二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应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通过研究得知,旅游经济文化与人类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两者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文化越落后,那么旅游文化也就越落后,同时旅游文化范围也会随之缩小,相反,文化越进步,旅游文化也会随之越发达。以四川省九寨沟为例,该地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地域文化也十分丰富,在我国以汉族人为主,所面对的人群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民族文化基本一致,没有任何差别,而九寨沟却与之相反,在这一地带有九个藏族村落,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明显不同,尤其是那里还拥有最原始的景观,河水十分清洁,适于饮用,这些在现代人生活中已经并不常见,也正是由于其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并不需要可以宣传,去过的游人自发向外界宣传了九寨沟,使得九寨沟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就要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以此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4.将商旅应用到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开发中。

首先,在商业中心建设中应注重商旅结合,以现展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其次,标新立异,实现商旅全方位互动。再者,注重自我特色的展示,建设带有地域特色的商业圈。最后,构建商旅结合营业场所,也就是既能满足现代人对于商务的需求,还为之配备旅游景点,通过展会等带动经济增长。如四川省内江市曾开办电商展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人们的目光,同时也为内江市旅游产业带动了大量游客,尤其是重龙寺、大千园等地,在展会开办期间很多游客都到此观光旅游,一时间促进了四川旅游业发展,不仅展会办的十分成功,旅游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局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旅游文化的合理开发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但要创新旅游文化就要注重与当地本土文化的结合,提高人口素质,给旅游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要带来原生态感受。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不仅风景秀丽,人们也十分热情,悠久文化也很多,都江堰等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也就吸引了更多人愿意参与到旅游中。因此,四川省政府与旅游企业应抓住这一要点,开发旅游资源,以此吸引更多人来到四川旅游,带动四川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以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

[2]马静.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4]杨皓亮.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对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5]王良艳.九寨沟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文化旅游与经济篇2

【关键词】旅游文化社会意识社会经济

旅游文化不仅只是风光、景点,它更是当地人文精神和文化物质、自然物质的总称,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同地区可根据自身旅游文化的特点,打造个性的旅游品牌。对人文、自然景点的旅游文化开发,能够非常有效的带动当地的其他产业,如餐饮、住宿、娱乐,特别是当地的特色产品能够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很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为挖掘旅游文化,我地特在3月份为市民免费开放青云山、青云湖,旅游景点,以期达到促进以后经济的发展。

1.旅游文化功能的体现

1.1人文教化。在游览秀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当地人文风情的过程当中,旅游者可能提高旅游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扩大了其知识视野,总体上提高旅游者文化和审美修养。

1.2经济功能。旅游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特有的地方品种,可使旅游者文化需求和情趣受到激发,从而实现消费行为。通过对当地特色的景点、特色产品、风味小吃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开发,并以此带动当地的其他产业。这能够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1.3文化交流。旅游文化可帮助旅游者多途径接触,相互交流,有利于消除因隔绝带来的偏见和误解,有力促进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加入对当地历史文化、奇闻异事的介绍,让旅游者在精神上也进行一次旅游,增加他们对当地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民族自豪感。

2.旅游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因为各个地域地的人文、社会发展存在着差异,水平高低也不尽相同,在某种程度上各地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高低之分。所以各个不同地域间文化沟通能够弥补双方的不足,带来健康的文化变异,促使整个社会和谐进步。

2.1旅游目的地社会进步。当地的旅游点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接待点之间的文化交融点,它在旅游的文化体系当中具有最大的变动度。第一,能推动旅游点当地经济发展。如今,旅游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比较大的产业,而且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第二,能加快旅游点当地社会进程。随着旅游的发展,高楼大厦、城市建设、道路交通也更上其发展的脚步,社会日益开放化和国际化的同时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第三,能促进旅游点社会政治进步。外地旅游者的到来,通过比较别的地区和当地政治体系、法律制度方面,取长避短,促进落后的地方加以改革,推动进步;第四,能提高旅游点社会意识。

2.2旅游者当地社会进步。对以劳作型为主的旅游业而言:前往当地的游客或是以产品的销售、推广为目的,致力于市场的开拓,或是对旅游点进行投资考察,捕捉商机;对以休闲型为主的旅游:旅游者为放松紧张的心情,以恢复正常工作;或是为感受新的生活环境,减少压力;或是为了景物、文化的观赏、审美,以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

3.旅游文化对社会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3.1社会内部的一体化。站在人类生存的角度上来看,社会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产品制造、获得、消耗的经济系统;站在控制的角度上来说,社会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权力的产生和施行的政治系统;站在精神文化的角度上来说,社会的表现形式就是不同文化基础、价值理念相互包容、相互发展的精神系统。而社会的内部一体化就是这三者分别和共同统一。

3.2社会间的一体化。虽然说一体化的本质在于人们对于社会功能的需求性和技术性,但是在每个不同的时期,旅游文化在此之中都始终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社会整体的进步发展是每个独立的地域文化相互间有机揉合的过程,而这个文化组合过程的前提是不同文化能够相互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沟通,渐渐发展成为经济上的相互合作于依赖。

4.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

4.1我们认为,要建好好当地旅游业,要重点围绕旅游的三大特性,解决好三看问题,即围绕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可留住性,解决能看、好看和耐看的问题。

4.1.1把握旅游的可进入性,实现配套设施的完善,解决“能看”问题。交通是发展旅游的关键问题,一个地方再好,如果因交通不便,游客进不去再好也是突然。所以因发展规划,重点解决景区公路建设,加快农村旅游区和特色小镇水电气配套,加强与旅游相关的生态环保工程的建设。

4.1.2把握旅游观赏性,实现景区(点)打造的飞跃,解决“好看”问题。目前我地旅游资源还比较薄弱,应多集中社会智力和财力打造精品旅游系列。提高旅游地区的市场化管理和经营理念,更新发展思路。比如打造xx古寺为主的古文化游,xx少数民族风情游,xx城的体育文化游。积极对接市外周边市场,打响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

4.1.3把握旅游可留住性,实现内涵发掘利用的飞跃,解决“耐看”问题。它是旅游发展到一定时期,实现旅游经济高位跃升的唯一出路。旅游不仅仅是欣赏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或古老的城墙、建筑。这一切的根本都是以当地的精神文化作为其灵魂,而实质性存在的事物是这一精神文化的载体。所以要提高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把人文内涵发掘出来,并通过物质景观展现出来,以此增加旅游的文化深度。所以得细心的发掘旅游地自身独具的民族风情、精神文化,大力包装,精巧设计。比如庵上书院,它相传是春秋时孔子的门生公冶长读书的地方,民间流传着许多与其相关的轶事、传闻,史料也对其也有一些记载。可以说如庵上书院不仅仅是一处景观,更是我国儒家文化的一种体现,它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让旅客在游览景观的同时,真切的感受到一种尚儒精神。

4.2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旅游行业的绝对发展目标。旅游行业不仅能带来客观的经济收益,同时它也是一个污染的行业,对旅游资源做到绝对的保护,才能够使旅游行业能够健康茁壮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对旅游文化的建设,能够造就和展示当地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多彩的社会信息,可以吸引更多人前来欣赏的目光,从而为当地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首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智勇.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02).

[2]姬光飞.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J].财经界,2010,(12).

文化旅游与经济篇3

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地域性,主要反映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上,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我国的宗教文化资源丰富,有我国传统的道教、佛教,也有外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旅游业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与其他商业形式不一样,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加速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我国宗教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宗教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宗教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宗教文化是旅游也的重要发展方向,极具旅游价值。因为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符合人们追溯历史进程的心理,是最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世界范围内信仰宗教的人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尤其是国外非常重视宗教文化的建设。而在我国,主要是朝圣烧香拜佛,来表达对美好生活虔诚期望。这些在旅游投资者眼里都会转化为强烈的旅游动机。例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佛教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伯利恒、罗马、梵蒂冈,这些国家的宗教旅游业都发展得很成熟,成为国际旅游业的中心。我国各种宗教名胜古迹非常多,仅国家批准的重点历史文物就有150多处。我国的百花争鸣,百花齐放,但是主要以佛教为主,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那个时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佛塔,比较著名的五台山、敦煌莫高窟、武当山、乐山大佛等等,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外信徒、专家学者、一般游客。

围绕衍生出来的民间风俗也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例如与宗教有关的节日,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台湾的妈祖还愿节,每逢这些节日,都会吸引人们的眼球,世界各地的信徒纷至沓来。一方面游客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文化艺术之余还可以增长宗教知识,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朝圣膜拜的心理。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形式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一些具有鲜明宗教特色的电视剧都搬上荧屏,广为传播人们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也接受着的洗礼。例如宗教的典型代表剧《西游记》热播以后,火焰山、水帘洞都成为人们探访的足迹;陈好主演的电视剧《大敦煌》真可谓是剧情跌荡起伏,场景恢弘大气,剧中有许多展现敦煌莫高窟的场景,这部剧热播以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敦煌迷,随着《少林寺》的上映,许多游客都踏上了南少林的征途。

二、旅游业促进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宗教文化也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点项目,宗教文化借助旅游业这个平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宗教圣地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这些不仅有利于各种宗教文化的学术研究和考察交流,而且对宗教文物也起着保护和修缮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政策的颁发,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修缮,例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维修,而且大力宣传人们文物保护的意识。一些宗教圣地的寺庙(如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也都修缮一新。通过整理修缮以后,不仅是为了吸引游客,拉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再者,具有教化的作用,让生活在尘世中疲惫的人们,偶尔放松一下,涤荡心灵,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这也有助于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然而,旅游业不仅仅给宗教文化带来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由于近些年旅游人数剧增,许多人为破坏历史文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一些游客在寺庙的柱子上乱涂乱刻,“某某人到此一游”的字样随处可见;曾经的寺庙一下子热闹喧腾起来,完全没了暮鼓晨钟的宁静气氛;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由于人流量过大,呼出的二氧化碳腐蚀石壁上的图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81年峨眉山金顶被焚于一炬,也是由游客造成的。如何在宣扬我国宗教文化的同时,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是我们旅游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投资者不仅仅只以盈利为目的,游客也不能只贪图快乐而为所欲为,爱护宗教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文化旅游与经济篇4

abstract:thepearlRiver-XijiangRivereconomicZonehasrichandexploitableculturalandecologicaltourismresources.But,itislackofrational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atpresent,whichmakesthedevelopmentoftourismindustryinthiszoneishysteretic.throughtheevaluationoftherichculturalecologicaltourismresourcesofXijiangRiverinGuangxi,thefeasibilityofdevelopmentisputforward.Culturalecologicaltourismisanimportantformofecologicaleconomy.thedevelopmentofculturalandecologicaltourismhaspositiveeffectonadjustingtheeconomicdevelopmentstructure,mobilizingtheenthusiasmoflocalresidentstoparticipateineconomicdevelopmentandecologicalconstructionandachievingtheofpovertyalleviation.thepearlRiver-XijiangRivereconomicZoneinGuangxiincludessevencitiesofnanning,Liuzhou,wuzhou,Guigang,Baise,LaibinandChongzuo.toconstructecoculturaltourismareashouldexcavatethelocalecologicalculture,relyontheoriginalethniccustoms,redhistorical,naturalsceneryandothertourismresources,establishthestrategicallianceoftourismandcultivateanumberofinfluentialtouristscenicspots.throughthestudyoftheexistingproblemsofXijiangRiverinthetourismdevelopmentprocess,thispaperputsforwardrelevant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thedevelopmentofthelocaltourism.

关键词:文化生态旅游;品牌构建;区域旅游

Keywords:culturalandecologicaltourism;brandbuilding;regionaltourism

0引言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旅游方式,旅游目的地偏向于社会文化区域,如民族地区,是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结合体。旅游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精神追求,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文化教益。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由于部分地区较为偏僻保存着良好的文化生态资源,因此具有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珠江是我国的三大水系之一,作为一个复合流域,它由西江、北江、东江以及珠三角渚河这四个河流构成。西江这一主要水系,流经粤、滇、黔、桂四省,全线有5634公里可通航,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珠江上游分布有众多少数民族五十多个,有汉、壮、苗、瑶、侗、毛南等,流域内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岩溶地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如滇、黔、桂瑰丽的自然风光,奇绝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及八桂文化、岭南文化、黔文化、滇文化,各种文化资源相互交融。珠江―西江经济带是依托珠江、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资源聚集,其中包括广西的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七个城市以及广东的广州、佛山、肇庆、云浮,所在区域连接我国欠发达省份和发达省份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这一规划为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广西可抓住《规划》提出的打造千里绿色生态走廊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机遇,加快七个城市的生态绿化,为广西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通过整合流域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全力构建西江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圈,以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旅游商品的品牌,以生态旅游为价值取向,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

1西江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和依据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面向东南亚,并致力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枢纽、新门户。然而广西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邻省广东,首府南宁的发展规模、水平和质量和广州来比较来说差距甚远。广西有28个部级贫困县,主要集中于西江主干以及支流的两岸,因此,要实现该流域700万人口的脱贫致富,缩小区域内的贫富差距,可以通过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这一方式来实现旅游扶贫。文章中选取西江流域七个城市部分有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西江的主打旅游产品。

1.1西江中游城市梧州民族文化生态旅游

西江流域具有丰富的龙母、三界神、北帝、洪圣等水文化。梧州乃千年古城,百年商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位于两广交界处,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它不仅是广西的东大门,而且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是中国重要的林产林化工业基地。该地区在2011年被评为“中国森林城市”,实现了广西森林城市的零突破。同时梧州也是龙母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的发源地,是海陆丝绸之路以及南北交流的交汇点,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龙母这一岭南特色的水神崇拜是西江民俗文化的主流,此外,梧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两广一家亲的共同的龙母信仰,使得该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的优势。

1.2西江柳州工业文化生态旅游

柳州作为老工业基地,蕴藏着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这些遗产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泛、工业类型保存完好且丰富的特点,并具有相当高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柳州有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工业文化是其中一个旅游资源类型。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悄然兴起的一个新型旅游方式,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开发热点,而如今大部分工业遗产成为经济增长的牺牲品,针对这一现实,该市应当采取多种途径来宣传该地的工业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该地的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柳州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通过参观工业厂房、设备和工艺流程,了解到企业文化和工作场景,寓教于游。另外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我国工业发展的概况,感受老一辈人的生产工作活动,起到怀旧的效果。

1.3西江南宁茶文化生态旅游

横县作为“中国茉莉之乡”,是我国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和加工基地。横县茉莉花具有花期长、产期早、花蕾大、花香浓、产量高等特点,具有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2014年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依托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旅游型小城镇。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以及珠江西江流域七个城市之一,应当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此,以横县为点构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对提高旅游区域竞争力具有很大的作用。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茶文化旅游资源在物质基础和精神上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观。横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最佳地区。近年来通过发展茉莉花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打造“茉莉之旅”的旅游品牌。另外,中国还具有传统的茉莉花情结,从广为流传的《茉莉花》我们可以看出;而此地的花农也有发展茉莉花旅游发展的意识,再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未来几年内还是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的。

1.4百色靖西绣球文化生态旅游

百色靖西县具有“小桂林”和“绣球之乡”的美誉,绣球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壮族特色。从广为流传的《刘三姐》就可以看出,刘三姐在大榕树把绣球抛给了自己的心上人阿牛哥,绣球成为了广西青年男女的定情物,具有深刻的壮族文化内涵。刘三姐文化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社会发展到今天,绣球已经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进入了产业化,其象征含义也更加丰富,成为了美好祝福的代表。“旧州”牌绣球目前也已经申请专利,当地发展旅游业可依托绣球这一载体,开发生态绣球系列旅游产品,发展绣球文化生态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讲解关于绣球以及刘三姐的文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旅游品牌。

1.5来宾大瑶山生态乡村旅游

大瑶山作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显著的亚热带山地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阴雨天比较多,日照少。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物种基因,是碳库、物种基因库、氧吧、水库。具有极高的植被覆盖率,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大瑶山风景秀丽保存有较好的生态面貌和丰富的生态文化,是良好的疗养生态旅游胜地;另外景区内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以及独特的民俗,这对游客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吸引力。目前大瑶山原生态民族风情旅游是来宾旅游业新推出的一个旅游路线的方案,来宾市旅游局和旅行社、宾馆已经签约,并整合了金秀、象州、武宣三县的资源,推出了大瑶山旅游路线。大瑶山生态民俗风情旅游路线是来宾的一个主推产品,这将推动来宾旅游经济融入社会大经济圈,让该地摆脱“有点无线,有客无团”的被动局面。

1.6崇左生态公园城市文化旅游

崇左亚热带喀斯特的丛林气候造就了相对干燥的环境和昼夜较大的温差,这里种植的甘蔗是中国种植甘蔗最甜的地方。这里生态环境良好生长着叶猴这一濒临灭绝的动物,潘石文教授的努力使得叶猴存活下来并延续了健康的种子。这里还生长着白头叶猴这个广西的明星物种,目前也已经进化出了适合在石山生长的肢体特征。在崇左喀斯特森林所生长的动物既神奇、又处境艰难,说神奇是因为我们能够从其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看到进化的痕迹,自然演化这一永不停息的驱动力,在千万年的时间里雕刻出了一个适应岩山、洞穴和多变气候的独特动物类群。然而由于人类的破坏,喀斯特丛林生态系统已被部分摧毁。但是由于崇左生态公园生物多样性比广西其他地方要好,可以借助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森林秘境探索生态游。在旅游的过程中科普珍稀动植物的相关知识,寓教于游。

1.7贵港立体农业旅游

贵港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城市,自“美丽中国”在党的十提出之后,贵港积极地相应了这一号召,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甘蔗制糖是贵港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制糖产业的原料主要是甘蔗,因此其制作过程具有结构性和季节性污染的特点,这是贵港市经济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贵港通过整治环境污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了这一行业的良性发展。贵港大力推进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引进新技术来减少污染源,这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形成了“甘蔗制糖废糖蜜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这两条循环生产的路线,促进园区污染的零排放,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生态工业互生网络。这一循环模式也是立体农业的又一新形式。这对探索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而贵港在探索这一循环模式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工业生态文化,因此可以适当的发展工业旅游,让游客领略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同时还能够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播的更广泛,促进生态西江的建设。

2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

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但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生态环境良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目前西江流域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各市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的趋势,截止到2013年,广西西江经济带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13976.62万人次,各市国内旅游收入总计1083.34亿元,各市旅游总收入1109.15亿元。旅游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区域旅游发展差距过大。其中南宁作为两轴中的核心,旅游总收入远超西江其他各个城市,占西江流域总收入的43.1%。如表1所示。

二是旅游服务设施逐渐完善,截止到2013年,流域旅游管理部门总数已有82个,旅行社则有249家。星级酒店共有225家。但是流域内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总体来说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其中南宁和柳州相对来说发展较好。如表2所示。

3西江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西江流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应当把旅游业作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步,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实现区域的脱贫致富。然而,目前西江流域在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1旅游资源缺乏充分的开发

西江流域在广西境内区域大部分属于红水河流域,红水河文化具有神秘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这里山清水秀,洞奇石幽,是理想的休闲与旅游之地,然而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红水河流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这些资源大部分处于闲置的局面,大部分旅游资源未能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广西有28个部级贫困县,主要集中于西江主干以及支流的两岸,这里的人民成为政府财政补贴和扶贫工作的重点。一方面这里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另一方面这里人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大部分停留在浅层次的粗放型的观光旅游上,缺乏当地的文化特色,这就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性。

3.2传统价值观的退化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导致原有的淳朴的民风逐渐被商业化。在旅游业发展最初,这里的人们不相信旅游业可以赚钱,对少有的散客会有热情的态度,甚至提供免费食宿。然而,在发展旅游业之后,该地区居民开始出现利益的争夺,抢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也变得商业化和舞台化。如百家宴本是侗族人在过年或者三月三在鼓楼举行的大规模村寨聚餐活动,各家各户做出自己的拿手好菜招待村民。而在部分景区开发为旅游活动之后,招待的对象由村民变成游客,菜的质量大大下降,甚至用电磁炉以火锅的形式做菜。这样一来,区域特色消失之后导致了游客满意度的降低。另外,一些景区开发的民俗表演活动,在游客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游客体验瑶族婚俗,体验之后收取费用,过于商业化的旅游活动,破坏了民俗的原真性,这对区域旅游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大大不利的,破坏了旅游地的形象。

3.3旅游资源同质化竞争严重

西江流域旅游资源特色大部分集中于少数民族风情的发展,如柳州三江侗族、来宾金秀瑶族、融水苗族。或者是森林氧吧之旅,有金秀大瑶山、宁明花山等,然而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否符合项目,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统筹谋划的问题。否则,不仅不能构成区域旅游的优势,还会导致区域旅游市场混乱,不利于规模经济和区域旅游的发展。广西西江经济带的旅游资源和桂林相比具有相似性,在顾客群体都是粤港澳的情况下,知名度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显然,西江旅游资源的知名度远不如桂林。而和桂林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却和周边的云南、贵州存在竞争,而贵州、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蜚声中外,知名度远超西江流域,在这种情况下,西江经济带要做大做强旅游业就应当结束各自为战的局面,实行联合营销。

3.4旅游知名度不高

在中国一流的观光资源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市场并迅速形成了中国顶级产品时,二流的观光资源也在九十年代进入市场,所以现在进入市场的只有两类资源;一类是偏远地区的资源,另外很多都是均质化的,也就是层次不是很高的,这样的资源在当今社会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并不能占据主动权。而西江流域毫无疑问是属于偏远地区的,交通的不便,导致区域旅游在旅游市场中缺乏知名度。也没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在国内外都很知名的旅游产品。

4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文化生态旅游模式的构建

4.1深层次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从旅游市场演变的规律来看,大众化正逐渐被抛弃,而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要打造具有西江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就应当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而不能盲目跟风。通过招商引资以及参加各种旅游相关的贸易交流会让世界了解和关注西江流域,吸引一些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专业人士投身于民族文化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中去。从而使当地有可能开发出类似于“阿诗玛文化”的引起广泛影响的区域文化;开发出宣科纳西古乐一样让游客喜爱的优秀旅游产品。同时,壮锦作为广西地方特色的传统手艺以及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应当更加突出其在旅游产品中的地位,结合时代特色推出时装款壮锦服装、壮锦旗袍、壮锦婚纱、礼服等。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体现时代特色,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4.2通过西江流域各个城市的竞合促进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

理性的区域旅游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竞合关系取代单方面的强调竞争的关系。目前西江流域旅游资源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古镇有南宁扬美古镇、百色田阳古镇;少数民族风情有三江侗族、金秀瑶族;这就需要各地区结束各自为战的局面,通过联合营销,增强区域旅游的互动性和联动性。通过协调各个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来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提高消费和综合效应。

4.3定位旅游市场,构建西江区域旅游品牌

当今社会是一个旅游全球化、国际化的社会,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效应及其宣传非常重要。否则,即使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游客缺乏对该地旅游形象的认识,旅游资源也转化不了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发展旅游品牌的时候,要注重对地方旅游品牌的塑造,体现当地特色。近年来九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区打造(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圈,宣传如火如荼。西江流域的发展也应当搭乘这一契机,通过跨区域的合作,把西江流域打造成我国的另一个黄金旅游走廊。借鉴其经验,利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盟博览会等旅游交流平台,七个市应以整体形象大力宣传从而引起注意。还可推出整体旅游路线,另外基于黔东南借鉴余秋雨文化的经验,景区可以打造名人旅游黄金路线,譬如黄庭坚泛舟旅游,也可邀请一些名人为区域旅游做代言,打造黄金游览路线。

4.4借助各种宣传渠道提高区域旅游的知名度

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进行宣传十分重要,在宣传区域旅游时,可以通过开发旅游app软件创建宣传平台,以及制作微电影、借助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进行专题营销。还可以借助完善的互联网收客系统,将省内中小型旅行社进行整合打造成为自己的“门市部”,打造西江旅游企业品牌。此外,针对铁路网线的完善便利条件,可以对铁路沿线城市进行针对性的促销宣传,来提高区域旅游的客流量。通过精准的宣传促销,选择易感人群,投入宣传广告,来吸引目标顾客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借助第三方媒体宣传西江区域旅游,来增加广告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谢善高,邵锦贤,邱文华,黄江海.生态山城绿色水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实[J].国土绿化,2011(07).

[2]管志利.协同治理视角下珠江一西江经济带的生态廊道建设[n].中共来宾市委党校学报,2015(02).

[3]沈石钰.生态产业园网络结构及其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7.

[4]段宁,孙启宏,傅泽强,元炯亮.我国制糖(甘蔗)生态工业模式及典型案例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7(04).

[5]李丽萍.生态工业柳州建设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9(12).

[6]龚克,侯婷婷,蓝祧彪.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J].中外建筑,2013(1).

[7]黄昌平,广西记者站孟萍.来宾力推大瑶山生态民俗风情游[n].中国旅游报,2008(10).

[8]贾照雪.城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南宁那马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例[D].广西大学,2012.

[9]广西旅游规划设计学院.茉莉花特色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横县为例[n].中国农学通报,2010.

[10]伍进.广西横县茉莉花旅游开发探析改革与战略[J].2005(12).

[11]肖诗,白崇左.生态公园的秘境森林与人类[J].2012(03).

[12]朱列.百色大石山区村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n].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

[13]龙松林,王军伟,张莺.右江河谷崛起“南菜园”百色生态蔬菜叫响全国[J].法制与经济,2011(04).

[14]曾铁强,韦万钟.白色右江河谷打造生态富民长廊[n].广西日报,2004(12).

文化旅游与经济篇5

2016年“五一”放假期间,笔者到山西省平陆县S村进行田野调查,恰逢本村的周仓庙会和桃花节开幕。村中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个神龛,供奉着周爷为神,几乎趋于一致。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对周仓极为崇拜,周仓的身份也具有多重特殊性。当地预以“周仓庙会”做强旅游产业,民族文化融入旅游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这块蛋糕如何分的问题。在此次田野调查期间,引起了笔者的跟踪关注。

一、周爷真容

周爷是谁?心里顿生疑惑。朋友很自豪地讲起来他们的周爷:“你知道关公吧,我们运城市就是关公故里,他身边有个给他背大刀的人,名叫周仓,他就是这位周爷,就出生在西祁村。你要是看过三国里的关公过五关斩六将,就能知道这个人了。周仓本来是个山大王,听说关公要从他们那儿经过,他很崇拜关公,就亲自下山迎接,并从此跟随关公,给他抗大刀,这样你知道了吧?”听到此,我想起在《三国演义》中确实有这样一个人。周仓对于当地人,尤其是对本村人来说,是他们心中的英雄人物。在关公镇守荆州时,周仓在关公父子被斩之后自刎而死,世人追谥“忠义勇公”。在全国各地的关帝庙里,在关羽塑像一旁,必有手执青龙偃月刀的周仓塑像。《山西通志》记载:“周将军仓,平陆人。”据《舆地广记》载:“吴山在西,上有虞城,舜始封于此。”山西省平陆县确实是周仓的出生之地。现在的这座是当地村民自发集资在原庙之上新建起来的现在的一座新庙,当地人更习惯称之为“周爷庙”。周仓庙坐落于西祁村东北方约1000米的山丘上。周仓庙北向南朝向,占地约二十余亩,是当地村民自发集资新建起来的,规模较小,是我见到过的最小的一座庙宇。如果不是本地人引路,它与村民新建的民房没有多大区别。大殿正中是周仓的塑像,威风凛凛坐下来。出了大殿,便是周母殿。在庙里四周的围墙上有周仓塑像,墙壁上绘着周仓故事画。

二、周仓庙会

周仓庙会是当地的村民的一个传统,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四是本地的桃花节,也是周仓庙会的正日子。由于本地桃花节非常有名,附近的居民都会赶在这段时间来到这里观看桃花。因为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是桃花盛开的最佳时期,也是周仓庙会演出最为盛大的日子。集会上也分各个区域,有卖菜卖肉的区域,有卖衣服卖鞋子的区域,有卖布的区域,卖副食的区域,农具的区域,玩具的区域,杂耍的区域等等,从村头延伸到周仓庙里,热闹非凡。所以当天来的人也非常多,于是附近有经验的村民为了不与农历三月二十四日这个节日的人相拥挤,就提前来看桃花,逛庙会,避开人多拥挤而对于观赏不佳。当地居民对周仓的敬仰是根深蒂固的,老百姓都称呼周仓为周爷,家里在办大事之前都会去庙里给周仓上香供奉。在当地百姓心里,周仓是他们的大恩人。周仓庙会一般持续半个月左右,最后一天是正日子,农历三月二十四,也就是周仓的生日。庙会结束的这一天才是最隆重的,要举行特别盛大的仪式。

三、旅游利益

在逛庙会的过程中,笔者能深感西祁村村民共同享有景区的发展成果的渴望,也非常关心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西祁村的村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是影响相互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也出现了彼此的利益博弈问题,和分配格局影响着周仓景区未来的发展和关系的融洽。部官乡政府、村委会和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从整体来看,西祁村村民在景区中的处境是比较被动,主要是关帝庙景区的主要收益都是部官乡政府和村委会所占有,居民没有从中获得直接的利益分配。其实,权利作为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如果部官乡政府和西祁村委会占据了大部分决策权利,那么村民能够享受到的权利就会相应地减少的现象,随着村民权利越少就会出现权利虚化的现象。村民权利虚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村中小部分势力使村民无法进入利益分配的最后决策环节。二是村民代表被一些组织通过各种方法控制造成了村民自身权利的虚化现象。

四、结语

文化旅游与经济篇6

关键词: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发展

一、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性

(一)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旅游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所代表的是经济形势。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一旦缺少了旅游业就会将民族传统文化丢失,失去最原始特色与文化,但伴随着旅游业的诞生,民族文明也会出现。对于文化来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从广义角度讲,所谓的文化就是指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而从狭义角度讲,就是指精神文化,所体现的内容也是文化本质。现阶段,人们所说的旅游就是为了开拓视野,超越发展空间,试图通过旅游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与改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与审美需求。而旅游经济也与其他经济并不相同,它所表现的是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的文化经济,将旅游文化进行创新活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现代旅游经济重点内容。

(二)旅游文化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方式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文化创新以后,旅游业也会有新的发展契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创新旅游文化增加旅游经济也经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最常用的方式,现代旅游比较注重国家经济增长,它将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此基础,依托独特资源逐渐发展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发展主要方向,旅游文化创新主要是合理配置与优化文化资源,并将自身优势全部发挥出来,以此彰显竞争优势。

二、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一)当代旅游景区社会文化市场化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利与弊,文化迎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的认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建设,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上给本地旅游文化带来新的问题,这种市场化的转变需要文化本身适应市场,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独特性与自然性,表现为文化的大众性,而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就给我国的问文化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遗憾。

(二)我国旅游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新的需求、新的市场、新的业态、新的产品、新的预期

国内旅游不仅有传统的吃、住、行、游、娱、购方面的需求,而且在商、养、学、闲、情、奇需求方面有新的表现,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使大众旅游之下有“小众化”的趋势,新的需求必然促进旅游市场的新发展。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入与新的旅游政策,如个人出境游、落地签证、入境免签、国民休闲计划等,以及高速交通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市场的新发展。为满足个性化旅游需求的自助游、自由行的出现,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的交易方式与营销方式的革新,带来了旅游业态的新变化。在新需求、新市场及新业态的推动下,供方调整了产品内容与供应方式,重新整合资源,促进了旅游新产品的开发。

三、旅游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旅游学科独立

旅游学科的独立有利于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旅游学科的独立也有赖于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与成果积累。目前旅游学科基础理论还存在不足,还有赖于相关学科的“渗透”,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这当然不只是国内旅游研究的任务,但中国成为旅游大国后,旅游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的积累以及科研条件的改善,使我们有能力在这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将本土文化应用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现代人旅游更多的追求的本土文化,现阶段,无论是哪个城市都是千城一面,所到之处看见的都是高楼大厦,人车交替,从这一城市转变到另一城市无非是地名换了而已,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是本土文化,希望在旅游中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因此,创新旅游文化时一定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展现本土特点。

(三)注重旅游经济文化的融入

发展旅游业一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二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应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通过研究得知,旅游经济文化与人类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两者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文化越落后,那么旅游文化也就越落后,同时旅游文化范围也会随之缩小,相反,文化越进步,旅游文化也会随之越发达。

四、结束语

当代旅游文化的发展趋势会向社会倾斜。二者的关系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这有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的拓展。从而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这不仅是旅游的经济利益方面更是旅游在社会方面作用的突出体现,在这一程度上就要求我们现在的研究者的方向与变革。

参考文献:

[1]陈燕华.当前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刍论[J].中国集体经济,2009,09:132-133

[2]李玲.当代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家,2009,12:86-89+93

[3]吴丽蓉.徽州文化旅游深度开发与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文化旅游与经济篇7

【关键词】旅游文化经济效应实践潜能创新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各经济体系遭受海啸袭击,旅游行业也不例外。2010年广东旅游业扼紧经济绳索,把握国际旅游文化节带来的经济先机和效应,顺势上扬。

1旅游文化由来及实践基础

1.1旅游文化由来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而“以人为本”作为旅游文化的核心理念,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2旅游文化节的实践基础

旅游文化的多元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突显,旅游管理者应对危机的处理机制以及旅游设计就应该更完善和人性化。为使旅游产业保持持久的内涵,旅游文化赋予了旅游更加重要的意义。

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更越明显。在经济萧条的环境下,由政府牵头,各区域全面启动文化节按扭,为消沉的旅游经济搭桥铺路,营造良好经济环境。

2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旅游文化节的实践潜能

2.1旅游文化节的实践潜能

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是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节成为了旅游界开拓市场,提高业绩,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2009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活力广东”的魅力,广东旅游招商会共签订投资项目154宗,外资金额23.9亿美元,为历届之最,充分体现了举办旅游文化节是宣传广东旅游业,吸引外资,发展广东旅游业的重要成果。

2.2政策保障,以诚信吸引投资

全面启动政府统筹功能,推介拳头产品,扶持重点企业,权衡开发项目,推出精品。各区域、部门、企业联合启动,实现市场运作。如以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广州市作为旅游文化品牌的重大窗口,协助作好旅游文化节开幕式、闭幕式,国际美食节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境内外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组织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各旅游企业举办了旅游展销会,共同演绎了企业联盟合作、全民踊跃参与的盛世图章。

2.3坚持旅游文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创新的文化提升了城市国际化的影响力,企业成为展示旅游文化的平台。以创新的文化打造旅游品牌,以特色和优势,显示旅游文化的生命力。

2.4保护环境,科学开发,让当代人和后代人都享有高质量旅游文化

保证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实体利益,实现旅游文化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3充分发挥区域旅游文化节经济效应的有效举措

3.1完善区域旅游文化节的保障机制

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达成共识,打破经济制约,文化为旅游开路。

3.2深度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为教育开路

旅游文化的包容性,为先进文化提供了载体和支持,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大众化,旅游文化的创新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广东旅游教育伴随文化节的持续经济效应,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实践系统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3.3旅游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使得企业优势互补与共享

企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模式,科学控制了成本;规范化的服务,塑造旅游文化品牌;资本运作发展,推动广东旅游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3.4文化吸引,解决融资瓶颈

旅游文化节间接效应为区域旅游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根据“十一五”旅游规划,到2010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将达688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将达470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将达17.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000万人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我国旅游直拉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

4旅游文化节产生的积极意义

4.1国际旅游文化节促进了经济大系统的发展

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联合和综合服务体系的提高;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刺激了劳务和商品的需求,为当地带来无限商机;带动新旧景点的开发和提升,旅游文化节是持续集聚人气、激活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的"加速器"。

4.2旅游文化节是高科技文化服务的参照版本

高科技项目的渗透,让旅游文化节的辐射更广,衍生了创新服务产品。新技术加速了旅游全球预定系统、分销系统、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应用,给国际旅游带来了合作的机遇。如2009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加强了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推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掌上宝典、银旅通电子门票、12580导航专线和生活播报等一系列信息化产品,以广泛的宣传渠道打造含金量高的旅游文化节。

4.3提供智力保障、管理依托及就业机会

大中专旅游院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行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7个就业机会。旅游文化节催生了复合产业的产生,衍生了新岗位,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4.4国际旅游文化节搭建了推进了两岸三地和国际旅游合作的平台

近年来,广东省旅游协会与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匈牙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旅游行业协会紧密联系,业内交流有效地推动了广东国际旅游的民间合作,逐步出现了跨地域经营、连锁经营和品牌输出的现象。

4.5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一方面打造了城市的山水名片,另一方面塑造了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城市建设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时尚理念;以文化促和谐,拉动GDp新的增长点。

新世纪旅游业面对无比的机遇和挑战。旅游文化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导向。因此,在旅游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发展先进文化还要注意抵御各种类型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和影响。

广东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应的政治和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性。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发挥文化正面效应和价值,进一步推进广东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推动广东发展先进文化和旅游文化创新,促进广东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宏观经济学会.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公司,《北京后奥运经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年9月第1次印刷.

[2]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分异与趋同.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次印刷.

文化旅游与经济篇8

论文关键词:钦州,旅游文化,资源,问题,对策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的,其内容随社会物质的生产而发展,具有很大的内涵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变迁。文化与旅游密切关联,旅游活动的每个过程与内容,都与文化发生密切接触,可以说有旅游必定要有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一、钦州市旅游文化建设必然性的理性分析

1845年,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成立了世界第一家包括食、住、行、游等旅游活动在内的旅行社,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旅游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实践作用,使旅游业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的诸多新的特征。文化将成为21世纪旅游的灵魂,旅游文化建设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理论及实践作用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研究。

(一)旅游文化建设是旅游文化实践应用研究的必然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旅游文化,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旅游文化的理论,涉及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旅游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挖掘、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的研究则显示出与旅游产业结合、与旅游教育结合的显著特点,反映出旅游文化研究的应用性特点。旅游文化的研究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旅游文化实践应用的研究在国内部分旅游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山东曲阜“孔子文化节”等传统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促进北京、曲阜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践表明“凡举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世界上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通过实施“文化经济”的战略,使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紧密结合,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奥地利的旅游活动与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密切相关;法国巴黎街道的名称具有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意大利每年对文化性旅游业收缴增值税是保护费用的27.5倍。据美国旅游部门1997年6月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文化旅游是美国旅游中“增长最快的项目”,仅纽约市的文化活动就产生了近1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美国30多个州竞相开拓文化旅游项目。

(二)旅游文化建设是满足旅游需求的必然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旅游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旅游者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对旅游需求影响较大。据统计: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另外,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它的占4.5%。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不是观光型的旅游产品,而是具有我国独特的文化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据1996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旅游者大专及以上人员占31.9%,中专及高中占35.8%,初中占22.1%,且与往年相比,大专以上人员出游的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大学生入学率逐年增加,大学教育平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晰。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完善各种培训机构,国民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普遍提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旅游者文化素质的提高,无论是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旅游需求中文化的成分会越来越高。

(三)旅游文化建设是钦州旅游经济蛙跳发展的必然

钦州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城市。区位优势有利于钦州在旅游区域经济格局中定位发展,有利于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旅游区域经济的联动,有利于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产业优势。近几年来,钦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大旅游的发展目标,加强对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延伸、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不断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目的地体系,全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11月28日,钦州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钦州市旅

表.1钦州市旅游核心企业一览表(2009年)

旅游景区

旅游饭店

旅行社

  4a级3个、3a级2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

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三星级旅游饭店8家、二星级旅游饭店7家

文化旅游与经济篇9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24,China;ChongqingCitymanagementCollege,Chongqing401331,China)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和文化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旅游业和文化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产业,二者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因此国家为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两大产业以支持,同时积极努力的引导两大产业的融合和发展。但是,在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时,要根据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当地的客观情况制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创新产业模式、增加产品内容、打造地区品牌,突出当地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方面支持,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地区内部多产业的合作,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地区两大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thesocietyandeconomyinChina,people´slivingstandardsandqualityoflifeimprovesconstantly,whichpromotesthedevelopmentoftourismandcultureindustries,andChinahasattachedmoreandmoreimportancetothedevelopmentoftourismandcultureindustries.asthetertiaryindustryinthenationaleconomy,thefuturedevelopmenttrendoftourismandcultureindustriesisincombinationwitheachotherandpromotiontoeachother.SoChinagivessupportinpolicyandfinancialaspectstopromotetheintegrativedevelopmentoftourismcultureindustry,whileactivelytriestoguidetheintegrativedevelopmentofthetwoindustries.Butwhen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tourismandcultureindustry,integrativedevelopmentplanningoftourismandcultureindustryshouldbemadeaccordingtotherealityoflocaltourism,toinnovateindustrymode,increaseproductscontent,buildareabrand,andtaketheadvantagesofnationalsupportanddevelopmentmode,thuspromotingregionalcooperationwithinindustries,raisingtheeconomicdevelopmentlevel,andpromotingthesustainableandhealthydevelopmentofthetwomajorindustries.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Keywords:tourismindustry;cultureindustry;integrativedevelopment;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162-03

0引言

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经济性中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产业中的旅游产品具有经济性和文化性的特点,由此可见,旅游产业本身具有的文化性特质,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考虑到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文化的先进性推动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所以,为了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旅游业要与文化业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产业融合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我国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地区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成熟的经验和良好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发展。

1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1.1融合发展动因

1.1.1内部动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者有许多的共同点,从而促进了两者的融合与发展。首先,两者同属于绿色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起。每个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其目的主要是获得经济利益,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因此各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要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因为旅游产业自身具有文化性的特点,所以想要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必须突出旅游项目的文化特色。通过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并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去,不但可以提升地区的旅游文化层次,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兴起的产业,在满足人类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1]。在经济时代背景下,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地区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二者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2外部动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除了内因之外,还有外部因素的推动作用。外部因素中主要包装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和政府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多方面支持,包括出台相关的政策指导和监管两者的融合发展,对其融合发展的过程进行规范,确保二者的融合发展可以健康有序地进行,同时为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发展,国家和政府会给予其更多的财政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和融资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部分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成功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进行融资,取得了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不断加强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财政支持,为其融合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经济保障。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民物质方面得到满足之后,便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文化的作用是不可取代。所以,旅游产业需要引入文化元素,利用文化的创造性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性,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2]。因此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可以保证旅游市场的发展并有效地拓宽旅游市场。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的全球化普及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提高了新技术的传播速度。随着交通、网络以及视听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保障。交通建设技术方面的进步,为那些地处偏远但是具有良好人文旅游资源的地区,提供了交通条件,将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文化创意的旅游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进入该地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由此可见,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并推动两者的融合发展健康有序的发展[3]。

1.2两大产业融合发展互动机制

1.2.1两大产业相互依存

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是相互依存的,旅游资源是通过文化资源的孕育而产生的,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鉴赏中,需要对其进行文化的解读。由于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许多文化产物也变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和挖掘就可以转变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利用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虽然自然的旅游资源本身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内涵较低,所以自然旅游资源需要有文化层面的解读和鉴赏,如果要将自然山水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和挖掘的方法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成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特有的属性[4]。旅游产业具有的文化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融入,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容,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文化性,文化产业因为旅游产业的融入,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1.2.2两大产业相互融合

当代旅游业发展中,所有的旅游经济活动都要以一定的文化方式来进行,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组成部分,例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特别是旅游产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中,文化使其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缺少文化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市场竞争中是无法生存的,而缺少旅游业作为载体,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和创新能力。旅游业的优势体现在市场竞争中,而文化业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上。从旅游业的角度看,想要抓住价值核心,就要很好地利用文化业的内涵特征,而文化产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好的发展,需要依靠旅游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1.2.3两大产业相互促进

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的促进作用,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业中,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性,提升旅游业的精神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合理有效地利用文化资源,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很好地帮助文化产业进行文化的传播,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不但可以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同时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和文化传播[5]。由此可见,旅游与文化产业是互相促进的,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可以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达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文化利益双赢的目的。

2两大产业融合过程分析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是技术层面的融合,因为产业之间的融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的,技术的融合可以改变产业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消除不同产业间的技术壁垒,促进生产成本结构不断接近。所以,技术层面的融合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而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构成了两者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但可以保护和延续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传统的文化资源,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发展商机,达到旅游产业开发和文化保护的目的。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了与之有关的周边产业的发展,例如: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以及动漫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两大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开始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混合、虚拟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而促进其发展方向转变的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使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逐渐地形成和发展。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营销创新、品牌树立、资本运作等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中,将原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和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其中,从而改变了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和文化产品消费方式。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整合两大产业,可以提升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两大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用先进的体制观念引导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政府要进行指导和管理控制,可以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小组,发挥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国家和政府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所以,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投资和市场消费环境[6]。要对产业的运营机制进行创新,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改革和创新。产业要实现融合发展,不但要对产业的内部机制进行整合,而且进行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整合,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资源互补和共享,提高两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整合为纽带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对分散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挖掘力度,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把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容,提升旅游产品品位,树立地区旅游文化品牌。

因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行业和门类较多,产业链较复杂,所以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也较多。

例如:产业的集群、区域的合作、集约化的发展等,都是两大产业可以选择的发展模式,但是各旅游区在进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中,要根据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利用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出符合地区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4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且出现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本质上具有相通的地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促进了两大产业的不断融合和发展。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作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外在推动力,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引导和传播作用,反过来文化产业又丰富了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性。因此在未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不断促进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12(04).

[2]谭颖.从旅游与文化关系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2011,13(01).

[3]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11(04).

[4]庄猛.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现代视听,2010,13(11).

文化旅游与经济篇10

【关键词】鄂西民族旅游经济;现状;特点;对策

民族地区的发展要有亮点,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则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国发[2009]41号文件更是提出了发展旅游经济的目标,其意强调了旅游经济的内涵。

一、鄂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现状

鄂西民族地区的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对比其他地区还相对较低,旅游产品的水平开发层次也相对不高,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也很薄弱,民族地区旅行社的竞争力低下,旅游资源的组合不协调,构成也不理想,总体来说与传统的旅游服务国家和地区相比可竞争优势微弱。鄂西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也十分丰富,鄂西民族地区,地理地貌与周边的环境独特,呈现的自然人文景观也非常特殊。民族地区大多民风淳朴,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在风俗习惯礼仪节日,服饰文化上以及生活行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并且由于民族地区处在偏远地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风俗传统,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较少,大都还保留着鬼斧神工的原始风貌,这些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因其异质性沉淀性原始性与汉族居住区的旅游资源互为补充,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为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奠定了根基。

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部级地质公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鄂西民族地区具有一批独特垄断性的品质较好,等级较高的旅游产品,因地制宜的把这些优良的物质条件进行开发则可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比较优势,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积聚和扩散效应的影响,鄂西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大有可为,具有后发优势和跳跃优势的潜力,旅游经济产业也是解决鄂西民族地区一些地方早日脱贫一个非常好的范式。

二、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特点

1.鄂西民族地区还处于被开发不足的阶段,同时也是还未受到较大量的环境破坏,正好可以发展鄂西民族地区有特色的旅游经济,比如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当地农民就地从事游服务行业,不离乡土,也不离家乡,既可以解决当地剩余的劳动力,又可以调整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农民的收入也可以快速的增长,开始可以进行乡村旅游的示范点,通过发展当地的旅游来发展当地的经济。这与国家三农政策相符,也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也调整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可以改善当地的发展外部环境,是项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2.鄂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是滞后的,但是却沟壑纵横,千山万水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通过建设水电站,形成当地特有的景观文化,同时又能发展经济,具有开发水库景区的旅游潜力,这些地方大处于高山峡谷、人迹罕至的地带,建设移民少、建设淹没区也少,开发成本低,是具有很大投资力的,发展绿色的旅游动力产业,也是鄂西民族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之一。

3.鄂西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也是可以实际操作的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因素之一,比如土家族的服饰文化就很值得研究和开发,土家族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姿,实用与观赏兼具,而且自成体系,有这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服饰文化形态有:衣饰、头饰、裤饰、足饰、物饰、外饰等。土家族的妇女防治技术高超,在纺织机械和染料的应用上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鄂西民族地区的服饰文化构成旅游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挖掘内涵,推陈出新,进行外引内联、规模开发,不仅突出特色,更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以及文化的推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4.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区位优势性凸显,鄂西民族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与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随着我省近年来对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和固定资产的投资,交通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鄂西民族地区的交通圈已逐步打通和完善,行成了良性的循环流动,良好的线路与景观进行互补,相得益彰,这必将有利于鄂西生态旅游经济的抬升发展。

5.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风情美食是大有可为,民族地区有许多纯朴特色的农产品,再加上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又是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再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加以重点推广,必然会带动当地经济的有力增长,比如恩施的魔芋产品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外消费者的喜爱,可以通过打造,使其成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箭头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如恩施的小土豆、小核桃、还有清江的鱼类资源等,都是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值得研究开发的特色产品。

6.鄂西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我省少数民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习俗,鄂西民族地区位于我省的西南部,是湘、鄂、川接壤的内陆大山区,也是民族地区的杂居地带,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与侗族为主体,鄂西民族地区早期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巴国,巴人骁勇善战,以蛇、白虎、野猪为敬仰的图腾,粗犷豪放的民风衍生出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又以长江为水路,巴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建筑风格又十分细腻多姿,表现耀眼的民族建筑是当地旅游发展的宝贵物质资源,再加上整合其传统的文化,再进行延伸,把现今文化加以融合,民族地区的建筑物景必是旅游的一大亮点,对盘活当地经济也是非常有好处。

7.鄂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不利性的因素,譬如政府的主导性还有所欠缺,思想认识性还不是很到位,民族地区的经济总量还较小,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度还不是很高,也未能形成稳定性的市场客源。

三、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策

1.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从产品设计、开发、销售及服务形成专业化、企业化,实行产销一体化,提高获取产业链中利润的能力,既要做好高端的产品设计,也要抓住低端的市场营销。经过景区、饰品、纪念品等的推销,可以将鄂西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行推广,又可以吸纳新的优秀文化,帮助民族地区实行村寨经济的转型,促进我省鄂西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

2.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要借助“十二五”规划的东风,着力处理好内外需结构关系,以内需为主,优化当地的旅游消费结构。要提高弹性旅游消费的支出比重,进行整合形成一些高层次的旅游文化业,形成专项旅游。调整旅游文化的产品结构,因地制宜,因时而宜的调整好旅游文化产业的要素关系,在线路、景区、配套设施之间的协调运作。利用科技技术的力量,开发出包括主题园在内的新的旅游文化产品,延长旅游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适度增加能引导旅游文化消费的度假产品,控制好旅游文化区内的酒店规模和总量,不要一味的求大求全,要形成低、中、高搭配合理的层次结构。完善一些旅游文化的购物产品,淘汰一些资不抵债的产品,重点建设旅游精品路线,扩大旅游销售渠道和经营方式。

3.高度重视鄂西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贡献。旅游所取得的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后形成的各类资金,再次投向国民经济部门。进行初次分配后,还要进行再次分配,通过资金的使用和投向可以拉动内部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对民族地区资源进行配置。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可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提高旅游业的接待能力,通过基本建设的投资不断调整和完善旅游业内部结构,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投资可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点轴式的投资,最终形成网络式的全面投资。

4.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和调控后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其发展方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演进方向恰好相反,在这一相反发展方向的矛盾运动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民族旅游经济活动会导致生态环境的逆向演进,如生物量的减少、非生物资源的消耗、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等问题。虽然,在开发过程中会有些问题不可避免,但是,一些因滥用和浪费引起的环境损失,又是可以避免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要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加大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配套的旅游设施,需要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需要其它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注重文化内涵,突出知识性,重视民族旅游教育,以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求知需求。民族地区旅游业应注重提高知识、技能、信息方面的含金量,重点开发交流性强,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将各地优秀的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获得启示和教育,满足求知欲望。提高硬实力与软实力,延长文化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6.培养适用新型人才,加强无形旅游资源的积累与开发。鄂西民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包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内的综合知识。要坚持旅游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构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加快旅游业人才、技术、信息等无形资源的积累。

7.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投资也有风险,也要加强建设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民族地区在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要特别注重风险评价、并采取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等相应措施来防范和化解,营造和维护一种好的投资经营环境。

8.在目前出口受挫、产能剩余、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发展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对经济复苏结构调整,拉动内需正是一个有益的贡献。

四、结语

总之,鄂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我省的贫富差距,统筹区域均衡发展。鄂西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可以成为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族旅游要打造品牌经济,通过品牌可以增加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带动本地区的消费,促进经济的向前发展。民族旅游经济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对调整民族地区内外需结构,提高人员技能素质,为民族地区积累资本,开发地区无形资产等都是非常有利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鄂西民族地区旅游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进社会文明、有助于提高人民身心素质和生活质量,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推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和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要做到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安全保障、节能环保、加大投入和金融支持、完善配套设施和措施、加强监管和诚信建设、丰富旅游经济文化内涵,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依靠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找准战略支撑点,解放思想,抢占市场先机,加强鄂西民族地区区域一体化的联动,促进鄂西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健康快速有序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2004(9)第一版iSBn7-5058-4338-8/F.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