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十篇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十篇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6:52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篇1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菊花、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菊花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篇2

今年教师节前,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省张北县第三中学考察时,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温总理说,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的发展关涉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科教是兴农之基,教师乃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有900多万农村教师长期耕耘在农村教育一线。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教师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地位,是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柱。因此,破解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难题的关键在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今年正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一周年,从促进教育公平和加快教育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说,温总理的报告是对《纲要》的补充和延伸。我曾担任《纲要》“教师队伍建设”部分调研和起草组的专家组长。在《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章节中,对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待遇、健全农村教师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一些思路和举措。《纲要》颁布实施一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农村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骨干教师短缺、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教师的收入和待遇还有待改善,教师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如何尽快造就一支规模宏大、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农村教师队伍,依然是当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性障碍。温总理的报告正是针对上述问题做出的进一步明确细化。报告共包括“深刻认识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推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造就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等六方面内容,几乎每个方面都论及农村教师队伍的重要作用,也提出了惠及农村教师的新的政策措施、建设目标和要求,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启发性。

温总理所强调的“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是中央的意志,是人民的期待,是发展的要求,更是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学习温总理讲话,结合东北师范大学多年来服务基础教育、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我们认为,应从培养、培训以及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达到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水平的目的。

第一,落实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为农村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师资人才。

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师资人才,是师范院校的使命。作为培养师资的“母机”,师范院校有责任为师资紧缺的农村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培养和输送“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

今年是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试点的第五年,目前这项政策正在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引领示范作用。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还需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落实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比如,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等。我们认为,在计划式培养和输送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探索以激励和吸引为主的多渠道补充机制。将到岗后学费返还、补偿、代偿制度,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特岗计划”等制度、措施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相结合,使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吸引和保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作为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的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之一,东北师范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从课程体系到培养模式,从思想教育到校园文化,进行着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今年7月,学校1524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他们整体上具有坚定的从教信念、良好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得到社会的肯定。今年学校免费师范生的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录取的免费师范生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30多分。

第二,发挥优势,积极服务于农村教师培训。

正如温总理所说,目前农村教育已基本解决了“能上学”的问题,下一步是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就是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在农村教师培训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首先,通过培训更新农村教师教育理念。一名好的农村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村教育应倡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尊重的教育”和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尊重的教育”第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即由过去重视如何教变为未来重视如何学,激发人对教育需求的本能愿望。要通过培训使农村教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方向,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其次,培训要逐步落实应用于学科之内,通过学科的具体知识来体现素质教育,即不仅在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做文章,还要通过对学科内容理解来开展培训。再次,要在培训中贯彻新课标精神。我曾主持修订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的全面成长,培养创新型人才,新课标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把传统的“两能”改为“四能”,即在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010年,国家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启动实施“国培计划”,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东北师范大学承担了其中的“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以及“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共计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1100多人。经调查评估,参训教师对培训反响良好。我们认为,应积极拓展“国培计划”的实施效果,建立面向农村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

第三,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促进农村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

我国原有的教师教育存在培养和培训相互分离的弊端,这种分离主要表现为高师院校负责教师职前培养,地方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职后培训,造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相互脱节、各自封闭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对此,《纲要》中提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抓好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和农村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可见,探索农村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是国家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符合实际需要。面对新形势,作为培养教师主体的师范院校,在不改变原有教育目标――培养合格教师的同时,更应该努力探索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在教师培养与培训方面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2007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与黑、吉、辽三省教育厅签署协议,共建“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经过四年来的成功运行,实验区既成为学校师范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的实习基地,又成为培训实验区农村教师的重要平台。学校师范生通过顶岗实习,不但极大提高了教育实践能力,也使部分城市生源学生有机会了解农村、熟悉农村,进而热爱农村,立志终身服务农村教育。在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对置换出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专业集中培训、订单式培训和送教上门,累计培训实验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2600余人次。我们认为,东北师范大学开创的这种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共赢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将农村教师培养和培训相衔接,实现了多方共赢、共同发展,值得进一步推广。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除了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作用,还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农村教师的准入和退出、城乡学校教师对口支援、优质校和薄弱校教师相互交流等各方面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特别是为农村教师提供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保障,使他们能够留得住、有发展、受尊重,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研究报告;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建国以来难得的机遇。

学校艺术教育与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感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学校艺术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实施途径上,都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艺术课程教学,二是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育人作用。

中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的学生在农村,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的开课率大幅提高;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较快;艺术教育投入有所增加,办学条件有所改变。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造成一些学校只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仅仅把艺术教育的外显成果作为响应素质教育的举措。二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部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另外,农村艺术教育基本条件建设相对薄弱,教学、科研和管理还相对落后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明确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对艺术教育性质、作用的认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进而探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当前艺术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实验的设计

1.实验目标。结合农村学校现状,拟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2)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3)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4)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5)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上述问题的解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健康顺利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实验时间。计划从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完成,实际完成从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由于最初估计不足,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每一个问题研究解决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时间过于仓促,课题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失去了我们研究此课题的实际意义。因此,从课题研究的实际出发,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科学负责的精神,决定延时结题,求得更加真实有推广价值的实验研究结果。

3.实验研究对象。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在教育局体卫艺科和教研室艺术教研组的指导下,调动全县艺术教师广泛参与,以艺术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为切入点,研究对象涵盖全县所有中小学校。

4.实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1)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2)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3)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4)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5)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实验研究的方法:(1)分析研讨法:搜集国内外有关艺术教育的理论文献,结合中国有关艺术教育的法规和规程,进行研讨、分析,借以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2)追踪调查法:将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实践相结合,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结合实际调查研究,探寻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实验总结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开展有针对性地变革研究,分析其发展轨迹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使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超越经验的局限性,步入科学化的轨道。

5.实验研究原则。(1)实践性原则:课题研究的着力点要立足现有条件实际,立足学校、教师、学生实际需要;结合实际工作去研究探讨。(2)统一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针,所有研究务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3)可操作性原则:农村艺术教育积账很多,我们的研究既要有超前意识,更要立足实际,避免海市蜃楼似的虚无缥缈,要符合实际。(4)开放性原则:围绕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所展开的各个问题的研究要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不要割裂开来;另外除了课题组成员外,还要广泛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形成边研究、边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实验研究的程序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建立机构: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开题的宣传与发动,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与行动计划。

负责人:孙伯旭

成员:王卫欣王东霞刘秀云刘艳红刘强

张志文赵红赵江汉张娟邱文红

李春燕张淑艳李提姗王红艳冯敏

张文杰魏巍

2.学习调研:发动课题组成员查找有关艺术教育理论资料,搜集当前对艺术教育论述的最新信息;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座谈,明确各自所负责研究的内容;对各自所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通过相互沟通明确目标,形成共识,使研究达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分工合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围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等内容,成立五个研究小组,课题组人员任组长,吸收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研究。

2.各研究小组针对各自的研究内容,通过调研、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广大校长、教师、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看法、感受和需要。

3.通过实践为理论提供依据,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及课外艺术活动,结合所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为课题研究寻找支点,提供依据。

4.适时组织各种交流、比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以论文、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实录等形式加以检验,倾听各方意见和建议,进而增加研究人员的自信心,也使研究成果得以推广。

5.定期交流,总结修正。每学期至少二次组织课题组成员汇报会,对研究进程与成果、内容进行调整和分析,对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研究布置下阶段的研究行动计划。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总结归整。通过对五个方面内容研究的分析、总结、提炼,完成《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实验报告及相关材料的总结工作。

2.归纳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成果,以论文集、音视频实录等形式整理汇编。

3.召开研讨会,通过交流、观摩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广,以检验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整体性、发展性、可操作性,使之更加完善。

4.归纳整理,申请鉴定。对需要评审的相关课题资料汇总,提请专家评审组对报告及相关成果进行学术鉴定,并呈送上一级课题领导机构审批。

四、实验研究的成果

(一)深化了艺术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1.缺失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缺乏艺术素养的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学生。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缺失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2.让每个农村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艺术教育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体现。如果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能学同样的数理化,却不能享受同样的艺术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3.让每个农村孩子的眼睛亮起来。艺术教育具有实践性、参与性的特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营造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实践证明,每一个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天赋和潜能。学校艺术教育就是要发现、激发、调动、激励、培养、发展农村学生的这种天赋和潜能,让每一个农村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4.艺术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具有的基础性作用。艺术教育是“人本”教育,不是“文本”教育;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意识决定行为,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使艺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改变就技术教技术,改变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解决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在艺术教育实施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明确了艺术教育三个方面的关系

认识的提高为很好的处理艺术教育三个方面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明确了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使艺术教育工作能够高效率的进行。在2007年和2008年的艺术工作中,广大教师根据全年的工作安排,结合自己的实际,协调安排好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关系,改变了有艺术活动就停开艺术课的现象。体现了广大教师对艺术教育三方面内容的把握意识和协调能力。

(三)促进了艺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过参与研究,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当前形势下如何强化自身素质,解决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为了达到以研究促提高的目的,我们在2007年举办了“宁河县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既促进了艺术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四)加强了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课题研究大大强化了艺术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为全县艺术资料和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2005年,我们对全县艺术教育设备、资料等进行了统计,除了大件设备外,所有物质材料形成全县流通,相互支援的政策,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同时材料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往,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局面。

(五)提高了艺术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课题研究使我们有机会把艺术教师从各校的“角落”里拉出来,给他们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意识到教育科研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新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自身素养。最近几年,在全国及市、县组织的论文评比,教师基本功大赛及各种艺术教育获得中,课题组成员获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课题实验对于提升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作用。

(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师研讨交流的运行机制

经过几年的研究,使我们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艺术教育研究氛围,在教育局体卫艺科和教研室的支持下,我们形成了每年搞不少于四次的研讨会,每年搞一次教师基本功比赛,彻底改变了艺术教师在学校“形单影只”的局面,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充实的“家”;随时更新全县艺术教育资源配置统计,充分发挥资料的利用效率,达到资源共享。

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才能保证艺术教育的方向正确;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艺术教育的开展才有保障,只有相互合作,达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才能使艺术教育工作形成合力,高效率的开展。

五、对课题实验研究的认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我们在研究中经常会有困惑,“应试教育”、功利思想、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等等问题,总使我们有被挤压、被边缘化的感觉。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觉我们的研究工作总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总是有一种想突破但又不能的感觉。我们在反问,我们所确立的研究目标是不是出现了问题?但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的研究方向还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当前农村艺术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是什么在隐约地制约着我们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制约我们发展的恰恰是当前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不科学。当前以校为单位的艺术教师管理模式,使艺术教师的工作受到很多环节的制约,这些制约就像很多座大山,阻隔在广大艺术教师之间,这样的管理模式也使所有艺术教育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层层衰减;另外,我们在“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的研究中发现,不论是以校为单位的艺术教师管理模式,还是从要求学生全面接受艺术教育的角度,都要求艺术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的素质,尤其是综合艺术素质,但又有多少教师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标准呢,这样的要求符合客观现实吗?

所有问题的提出使我们发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之所以会有困惑,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是在当前的管理机制下进行的,大前提决定了事物的结果。包括全国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如果不在艺术教育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就谈不上艺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几年的研究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的研究夯实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改变现有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保障。可以说这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两个轮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研究的加强与深入,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整体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将更加完善,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丽君.走向公平的艺术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42.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选择[m].张定璋,高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高校艺术院校.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农村教育;发展;政策影响;政策经验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2)05-0045-06收稿日期:2012-07-1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BGa060028)

作者简介:张乐天,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9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农村教育的发展举世瞩目,成就斐然。时至今日,大力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依然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于新世纪农村教育的发展,从政策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予以分析讨论。

一、农村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之关系简析

本文所持有的一种基本研究假设是:农村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有着深刻的联系,教育政策对农村教育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这种影响与作用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的分析;

1.从农村教育发展蕴含的政策要求及其必然依存的政策环境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教育发展,包括农村教育发展,都有一个关于发展目标或发展方向的定位。而农村教育发展目标或方向的定位一定是政策的定位,即通过制定教育政策以确定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教育政策的引领作用就在于它是一种目标与方向的引领。其次,农村教育发展必然含有关于发展任务的表达。而农村教育的发展任务也来自政策的规定,即教育政策规定了不同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同任务。再其次,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式与途径也往往基于政策的要求,即政策许可或鼓励以某种或某些方式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从以上三个层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与政策的要求、规定密切相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教育发展中,发展农村教育,本身便是一种政策性表达。

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在政策环境的诸多因素中,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因素较为突出与重要。而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条件和政治文化因素又深切地蕴含着政策性,烙下了十分鲜明的政策印记。它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创设了环境条件。

2.从实践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宏观政策的变革也与教育政策的变革相伴相随。学者们习惯于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社会发展划分为三大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1949-1966年)、“”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7年至今)。这三大时期,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阶段。例如,“前十七年”可分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两个阶段;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也可分为: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4年)、推进体制改革时期(1985-2002年)和深化改革时期(2003-)。无论是分为三大时期还是具体地分为更多阶段,都是以政策为视角的划分,是与主导社会发展政策的变化相联系。正是政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时期,也铸就了不同的时代。

新中国60余年农村教育的发展深受政策的影响。这种政策影响既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具有差异性。60余年的不同时期与不同阶段,农村教育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或不同的发展状况。这种特点与状况深刻地反映出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二、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

60余年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与标志。60余年国家教育发展的成就包含着农村教育发展的成就,同时也因农村教育发展的成就而彰显出国家教育发展的成就。“2009年,我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实现的可喜发展显然与农村教育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农村教育的大力发展才可能使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乃至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今天这样较高的水平。也正因为有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才可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的发展不能不追溯农村教育的发展,而追溯农村教育的发展又不能不追溯导致其发展的政策动因。60余年农村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政策经验,留下了可贵的政策遗产。这里,仅从政策的视角,先对引领和促进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作一分析。

结合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考察,我们可以把60余年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分述如下:

经验之一:在确立国家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中,始终把农村教育发展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追求,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指向。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可视为对国家教育性质的表达。这种表达,显现出国家发展农村教育的愿望与意志。因为当时的中国,正是农村人口如大海的国度。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不能不关注农村人口的教育。随后,国家进行了学制改革,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实行新的学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赋予农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以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揭开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1966年至1976年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严重动乱的时期。“”中的农村教育,一方面受到“左”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的严重干扰与破坏,另一方面也还在维持形式上的低水平发展。

1977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拨乱反正,并迅速进入新的发展轨道。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包含农村教育的拨乱反正,这与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变革相联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予以颁布。这成为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教育政策文献。《决定》确立了“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体制改革要求和教育发展任务。这赋予农村教育发展新的要求与使命。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农村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进入新的时期。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被进一步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新世纪国家教育的发展中也受到新的重视,受到更大的关注。新世纪以来我国颁行的重大的教育政策中,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导向。其中突出的是,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予以颁布。这一《决定》,清晰地阐释了新时期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对如何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作出了系统的全面的政策部署。之后,国务院又出台了多种旨在保障和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行将结束和另一个十年正在开启之时,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规划纲要》中,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成为十分突出的政策内容与政策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为现阶段农村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从上述简要回溯中,我们可以清晰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是如何将农村教育发展列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及重要的政策地位。由此也使农村教育发展有了一以贯之的政策保障与政策支持。这构成了60多年农村教育发展的首要政策经验。

经验之二:在政策层面上,自始至终把普及教育,尤其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60多年来中国农村普及教育的发展积累出独具特色的政策经验。

其一、通过确立并适时调整国家普及教育的目标,以及通过制定普及教育的专项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村普及教育的大力实施。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期,国家就确立了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民子女能够享有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并能受到基本的教育。1950年代至1960年代,普及小学教育的工作一直在努力推进中。历经“”,到了1970年代末,国家再度强调切实普及小学教育,重心依然是普及农村小学教育。到了1980年代中期,国家适时提出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随后,国家制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专项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使全国所有地区,包括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实施有了法律要求与保障。

其二、在强调加强各级政府责任的同时,重视调动农村自身的社会力量或民间力量共同致力于农村普及教育的发展。60多年来,农村普及教育的发展,在资源供给上,一方面依赖于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则通过特有的政策设计,大力调动民间资源,以为农村普及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在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依靠群众的力量协助政府克服经费的困难。”从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两条腿走路”,到1980年代之后的征收农业教育费附加和集资办学,都展现出“农村教育集体办”,或“农村教育农村办”、或“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特有模式。尽管这一模式中也潜存着农村普及教育资源供给的某种困惑与艰难,但从总体上看,“依靠人民办教育,是发展与改革中国农村教育的重要基础。”这也构成了中国农村普及教育的典型政策经验。

其三、实施特别支持政策,促进贫困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60多年来,国家的扶贫战略包含着教育扶贫。消除教育贫困与消除经济贫困一样成为消除贫困的重要内容与任务。消除教育贫困甚至是更为优先的政策要求与政策行动。为此,国家通过增加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促进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此外,还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募集社会资源支持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如推进“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和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正是这些特有的支持性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特别支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也成为一种可贵的政策经验。

经验之三:在国家持续实施的扫除文盲的战略中,始终将扫除农村文盲作为国家扫盲的重大政策任务,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进农村扫盲。

数十年来我国农村的扫盲工作一直在努力向前推进,扫除农村文盲既被视为一种庄严的政治任务,又被视为全面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成为国家推进全民教育的基础工程。推进农村扫盲工作的重要政策经验是:遵循国家扫盲的要求与标准,采取“运动式”与持久战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农村扫盲;采取多种形式,并充分利用农村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扫盲;把扫盲教育同普及农村初等义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通过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又通过有效的扫盲教育促进义务教育的开展;把扫盲教育同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即把学习文化同学习农村应用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把扫盲教育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扫盲教育与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此外,坚持以国家确立的扫盲标准(包括个人脱盲标准和单位扫盲标准)对农村扫盲的结果状况进行“达标”评估与验收也是一项重要的扫盲政策经验。

经验之四:确立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政策导向,在大力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大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与变革也突出地反映在通过新的政策颁行引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这其中包含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此后,我国农村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成为重要的政策指向,也开始成为切实的政策行动。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形成的基本政策经验是:1.在全国各地农村,通过设立起县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心,以使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有了组织和制度保障;2.通过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县域职业中学,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劳动后备军;3.实施支持性政策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中央和地方政府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对职业中学的学生予以经费资助;4.努力推进农科教的有机结合,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5.适应农村经济结构与农村社会的转型,变革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目标,拓宽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即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为培养现代农业劳动者和建设新农村服务,同时为培训转移劳动力服务,为推进中国的城镇化服务。

经验之五:以独具特色的师范教育制度设计和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以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与培训合格师资。

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而言,其关键也在教师,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独具特色的师范教育制度设计和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以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与培训合格师资。具体政策经验是:其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尤其通过发展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其二、通过建立多级教师培训体系,为农村中小学培训师资。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发展的省级教育学院和兴办的地市级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院,以及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主要承担着为农村中小学培训师资的任务。数十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合格率的不断提升,也与教师培训机构的设立及其所作出的贡献密不可分。其三、随着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我国新型的教师教育机构在继续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合格标准与水平。我国师范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由此也可以视之为发展农村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政策经验。

经验之六:结合农村实际,以开放性的政策安排保障农村教师的供给,并以支持性的政策巩固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国家在大力进行中小学的公有化改造,但在农村,依然允许民办学校的存在,允许民办教师的存在。在“”十年间,我国师范教育受到严重破坏,教师的培养工作多年陷于停顿状态,农村基础教育的维系面临师资缺乏的严重困扰。此时,充实民办教师成为必要的政策行动。大量增加民办教师的政策推行,化解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公办教师供给不足的矛盾。“”之后,在对待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我国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精神,实施了积极稳妥的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政策,妥善地将绝大多数农村民办教师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转为公办教师。这一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政策实施,对巩固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对维系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成为一种可贵的政策经验。

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我国还特别实施了种种支持性政策。如制定支撑性政策与措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条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鼓励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等等,种种支持性政策的实施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经验之七:针对不同时期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制定专项政策,启动专项工程,采取专项行动,以适时地破解难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与矛盾中前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都会遇到较为突出的问题与矛盾,能否及时关注这些突出问题与矛盾?如何化解问题与矛盾?这是对教育决策的重要考量。数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面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与矛盾时,正是通过适时地将突出问题作为政策议题,制定政策解决方案,并调动政策资源,采取破解难题的政策行动。其中一个典型的政策解决方式是:制定专项政策,启动专项工程,采取专项行动,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1980年代以来我国针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先后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等。在启动专项工程的同时,还针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问题新特点,适时制定和实施新的旨在化解问题的政策。如通过新的政策制定与实施,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等。制定专项政策、启动专项工程、采取专项政策行动对不断化解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由此亦成为一种政策经验。

经验之八:通过政策试验引领和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数十年来,为了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我国十分重视政策试验的先行。所谓政策试验,主要是指农村教育的改革,通过新的政策设计,设立改革项目和改革试验区,从而以项目运作和在试验区进行试验的方式进行农村教育改革,以此探索改革经验,进入推向全面。农村教育政策试验多种多样,有单项教育改革试验,也有综合性的教育改革试验。有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有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有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试验、有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试验,也有农村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改革的试验等。典型的试验如1987年国家教委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决定在河北阳原、完县、青龙三县建立“河北省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区”,试验区的改革试验,确定以为农村培养合格劳动者为主要目标,通过改革,逐步形成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机制。随后,农村教育改革的试验区逐步扩大。1989年,国家又建立百县综合改革试验,以为实施“燎原计划”和推进农科教结合提供示范。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在1990年代一直在深入地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试验先行。如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进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等。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作为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措施。其中不乏关于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的实施。政策试验贯穿于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引领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之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政策经验。

经验之九:与时俱进地变革与创新农村教育政策,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与推进农村教育的新发展。

这突出地表现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确立了科学发展观,这使得我国教育的发展,包括农村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宏观政策的引领。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出发,更加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新的政策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与实施着一系列旨在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以推进农村教育的新发展。新世纪农村教育的发展,从实践的层面看,已在努力遵循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政策要求,加大发展力度,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建构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发展体系。现阶段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教育发展都在受到政策的重视,有了新的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农村教育也因此呈现新的发展局面。正是从新世纪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中,我们可以认识与时俱进地对农村教育政策进行变革与创新的价值与意义,也可由此形成新的政策经验。

三、简要结论与反思

1.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农村教育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政策经验,这些“经验”充分说明了政策的强大影响力与作用力,说明了农村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影响的至深至切的关系。正是这些“经验”反映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亮点与特色,也由此开拓出农村教育发展的“中国式”道路。

2.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集中而言,可归纳为其所具有的“农村性”。这种“农村性”突出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农村教育发展,不仅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与内容,也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与内容。二是教育政策与农村教育发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或适切性。从总体上看,新中国的农村教育政策设计兼顾到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三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农村教育资源以发展农村教育。“人民教育人民办”在农村教育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因此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针对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体现了受教者,同时也包涵了施教者。只有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让每位学生都自由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各地要对中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校本培训的作用逐渐被凸显,但对于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已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校本培训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没有形成体系指导教学。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将会影响农村的现代教育发展,阻碍农村的进步。

一、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问题

农村特岗教师校门培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断发展,但时至今日仍旧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没有被农村教师队伍广泛接受。因此,校本培训的发展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不易深入

校本培训一个重要原则即与教师的教学需求相符合,这体现了校本培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多部分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但何种需求才是教师真正需要的呢?很多学校意识到校本培训需要与教师需求相结合,就紧紧围绕着满足教师需要开展培训:基础弱的补书法、绘画和口才;专业知识不足就安排集体阅读书刊来充电。不可否认,这样的做法具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需要的仅仅是这些吗?农村教育理念落后,这样的校本培训不能够使现代教育理论在农村普及,农村的教育理论也始终在原地徘徊。

2.形式化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理念,校本培训需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展开,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来考核。不免有许多学校把校本培训当做是上级下达的任务,他们所做的工作也仅限于完成任务而已,教师更是把脚本教育看作是“作业”来完成,有些教师还会认真对待这份“作业”,而有些教师就是抄抄了事。这样的校本培训对农村教育理念的革新没有任何意义,它俨然已退化为一种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的校本培训没有任何效果。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教育相对于现代教育较为落后,有利的教育资源也很少。尽管农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稀缺,却并没有达到物以稀为贵的效果,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农村地区校本培训不能够针对学校具体情况或者教师教学需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有些学校简单的把脚本教育理解为学校内部自己的教育,于是就把大门关上读读书、看看报,于是一次校本培训就这样了事。

4.不同区域的特岗教师存在差异性

许多农村地区的校本培训内容既宽泛又单一,对培训的内容和教材没有取舍,把别人的培训内容拿来使用,不考虑学校差异、城乡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和教学内容差异。有些学校的校本培训内容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有些学校忽视教师教学需求,忽视不同学科间的差异,盲目的采用统一的培训,缺乏针对性。

二、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发展与优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理论性

校本培训缺乏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提高校本培训理论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高等院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教育一线,对其加强理论指导。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丰富、教师经验丰富,是农村教师培训的最好基地。②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农村校本培训的重视,总结各地的校本培训经验,推广优秀的培训案例。鼓励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反思总结,鼓励学校对自身校本培训做出经验总结,教育管理部门要统计整合经验教训,给学校以科学的理论指导。③重视教师自身的素养,提高其对教学的关注度。教师是校本培训的主体,只有其对自身教学不断反省、钻研才能从本质上达到培训的目的。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与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将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单一化不断发展为多元化,但农村特岗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农村校本培训需要紧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使教师拥有一定的本土文化基础,从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校本培训与培训结果教研相结合。校本培训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活动,对其进行前期安排和后期总结是提高培训效果的保障。许多农村特岗教师对教研没有深入的认识,加上农村教师的畏难心理,使校本培训大打折扣。强化校本教研的普及,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3.注重教师队伍差异,办农村特色培训

校本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校本培训的内容更要贴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教学需求。学校不能盲目设置培训的内容,更不能照其他学校的校本培训开展,农村不同学校间的实际情况差距大,不同教师之间的差距更大,所以,在培训青年教师时不能忽视老教师。校本培训应针对不同教师群体、不同学校情况具体分析、合理开展。

4.完善培训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

在教师培训方面要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并且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对教师校本培训的引导作用。利用师范院校和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专业、系统的校本培训,并以其为核心,构建农村特岗教师校本培训基地,形成校本培训科学体系。

5.激发教师主体性,调动校本培训活力

在脚本培训过程中要满足教师的需求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增加校本培训的活力。因为不同的教师有不同专业和需求,每次校本培训都要针对教师的具体需要,为教师量身定做,保证每次的培训都可以满足部分教师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校本培训的活力。

三、结语

农村地区校本培训不够正规、专业,使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农村地区的校本培训关系到农村现代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因此,加快农村校本培训体系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珊.农村普通高中教师校本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广州大学,2012.05.26;

[2]杨凤勇,王锃,池溢.来自特岗计划教师的调查报告――以2009年河北省首批特岗计划教师为例[J].教育与职业,2010(01)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篇6

自查报告中的文字表述要实事求是,既要肯定成绩,又不能虚报浮夸,凡是用数据来说明的事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欢迎阅读!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一

一、20XX年扶贫结对帮扶工作进展及成效

20XX年,省农办积极履行牵头单位职责,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帮扶要求,联系项目,落实资金,认真做好与竹垟畲族乡和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上垟镇五都楼村(以下简称一乡两村)的结对帮扶工作,较好实现了帮扶乡村产业有新发展,面貌有新改变,收入有新提高的目标。20XX年,上垟镇五都楼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39元,同比增长18.6%,八都镇安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65元,同比增长13%;竹垟畲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56元,同比增长13.5%。

(一)抓工作谋划,着力提高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效

1、制定落实帮扶方案。省农办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结对帮扶工作,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浙委办〔20XX〕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函〔20XX〕98号)精神,及时制定《省农办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方案》,明确了帮扶目标任务、具体分工、工作重点和相关要求,指导帮扶村制定了《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产业发展规划》、《龙泉市上垟镇五都楼村产业发展规划》等。同时,分别落实综合秘书处和机关党委具体联系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和上洋镇五都楼村,帮助理清结对村发展思路,协调落实帮扶项目。

2、明确帮扶目标任务。到20XX年,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结对帮扶任务,使结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村集体经济有显著发展,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增长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民族乡(镇)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所在县(市、区)的平均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达到所在县(市、区)农村平均水平;水、电、路、通信、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3、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省农办始终把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放在全办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20XX年,省委副秘书长、农办(扶贫办)主任章文彪3次到龙泉调研指导工作,每次都到“一乡两村”走访,与基层干部座谈、体察村情民意;办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一乡两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民增收等情况,指导结对帮扶项目实施,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各处室结合各自业务及特点,分批到“一乡两村”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掌握现实状况、农民增收、空间资源、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为精准帮扶奠定扎实基础。据统计,20XX年,我办共赴龙泉市开展帮扶43人次,其中办领导7次,走访低收入农户225户。

(二)抓资金统筹,着力推动“一乡两村”项目建设

1、统筹资金扶贫帮困。按照《省农办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方案》,办里计划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每个结对村的项目帮扶;每年根据竹垟乡提出的帮扶需求,由办分管领导协调相关处落实5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竹垟乡兴办1-2件实事。经过努力,20XX年,省农办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累计帮扶龙泉市“一乡两村”1044.5万元,其中竹垟民族乡537.5万元,帮扶两个结对村507万元,重点用于农村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等方面。

2、指导帮扶项目建设。在推进帮扶过程中,我办按照村庄规划要求,指导和帮扶“一乡两村”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基础和产业项目。八都镇安田村:完成产业扶贫坞垟村茶叶基地道路硬化600米,建设农田机耕路500米,协助竹林机耕路硬化。完成对村部分危房、旧房拆除修建,硬化各自然村道路2565平米(包括结对户);指导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上垟镇五都楼村:新建村内排水渠800米、农田小桥1座、奶牛养殖基地道路1公里;完成部分农房改造项目,硬化村(组)内路面1000平方(包括结对户)。竹垟民族乡:建立乡级扶贫资金互助会2个,建设高山蔬菜基地机耕路1500米,修复观光游步道600米;帮扶改造畲乡文化体验区(罗墩村)加宽硬化道路150米,建设排水渠500米。

3、职能处室倾斜帮扶。按照省农办结对帮扶方案,每个处室联系1-2个村,发挥职能处室优势,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社会发展处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指导;经济发展处在山区经济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扶,落实经济发展项目和举措;基层建设处帮助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促进低收入农户提高生产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扶贫开发处重点围绕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等,重点推进带动低收入农民增收的项目实施。

(三)抓薄弱环节,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

1、破解低收入农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在“一乡两村”开展扶贫资金互助会试点和推广工作,分别为“一乡两村”安排扶贫资金互助会项目14个,其中村级互助会12个,乡级互助会2个,124名低收入农户入会,借款金额58万元。通过财政支持和农户入股,发挥了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解决了低收入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为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努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办领导多次与交通部门沟通,反映竹垟乡交通发展的问题,得到了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协助竹垟乡争取八都至竹垟乡县道改造工程,投资约460万元。目前,该项目初步达成意向。同时,针对两村要求,安排资金帮助两村启动并建设出行道路和生产道路项目,使农村交通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3、注重提高低收入农户素质。乡、村要加快发展,低收入农户要持续增收,人员素质是基础。为此,我办在引导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生态农业等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帮扶乡镇和村从业人员及低收入农户的培训力度,针对“一乡两村”安排赴台考察民宿和现代农业培训班1期,牵头联系赴磐安、永嘉等地考察农家乐1期,为全面推开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各处室人员利用到基层调研时间,多次开展“金融扶贫、产业发展”等业务方面培训,进一步激发了低收入农户发展的积极性。

(四)抓合力帮扶,着力营造扶贫结对帮扶良好氛围

1、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低收入农户收入实现倍增计划,单纯依靠省扶贫办的专项扶贫和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我办充分发挥牵头单位优势,强化合作,整合各单位力量助推“一乡两村”发展。省交通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等省级单位纷纷发挥优势,为“一乡两村”提供资金、科技、信息等支持。龙泉市农办、农业局、交通局、旅游局等也纷纷加大帮扶力度,努力改善帮扶村发展条件。

2、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作为龙泉市帮扶团组组长单位,组织加强经验交流,及时了解各成员单位结对帮扶进展情况,通过扶贫信息网、简报等总结推广结对帮扶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为成员单位相互之间提供和借鉴好思路、好举措、好办法,使帮扶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抓指导评估,着力落实和使用好帮扶资金

1、建立定期汇报制度。为了确保帮扶工作高效、高质完成,把项目决策与事中检查、事后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由结对乡或村定期自查项目进展情况,直接向省农办汇报或由市农办向办领导汇报。

2、建立检查指导制度。办领导通过多次调研,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展、低收入农户增收等各方面情况,并对帮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具体负责的处室,多次直接到点、到项目进行指导,督促帮扶项目有效实施。

3、规范帮扶资金使用。规范结对帮扶资金使用的范围和程序,确保帮扶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加强帮扶项目效果评价,推行项目实施效果好坏与下一年度帮扶资金是否增加挂钩;充分发挥扶贫工作积极性,在结对村范围内统筹使用项目资金,以发挥帮扶资金的效益。

二、20XX年工作打算

20XX年,我办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消除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为重点,继续做好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做好团组牵头工作。根据《关于做好20XX年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浙扶贫办〔20XX〕12号)等文件精神,及时组织召开龙泉团组会议,继续做好团组帮扶的协调服务工作,搭建好服务平台。同时,及时将各成员单位报送的好做法与经验进行宣传推广,推选先进单位,形成合力帮扶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明确帮扶重点。20XX年,省政府将基本消除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列入民生实事。20XX年,省农办、扶贫办将在农村改革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培训、山区经济、农家乐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继续给予倾斜支持,尤其将结对村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作为帮扶重点,将帮扶资金更多地用于促进这部分人群的增收。

(三)进一步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根据扶贫重点村和低收入农户的帮扶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帮扶,鼓励和支持“一乡两村”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来料加工”等“造血型”新业态、新产业,大力推进合作扶贫,力争让尽量多的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参与进来,促进4600元以下农户收入持续加快增长,逐步推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进一步加强项目的指导和管理。根据“一乡两村”发展规划,我办将认真梳理结对帮扶具体项目情况,整合资源,加强协调,搭建加快发展新平台。探索帮扶资金帮扶新举措,强化项目资金监管,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快“一乡两村”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尽早实施,尽快产生效益。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二

一、工作方案

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中,教师结对及帮扶工作为老师的成长搭起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在他们的指导和关心下,我有幸承担帮扶姚成琳老师的工作,本着“认真、踏实、团结”的工作态度,为了扎实有效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拟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对象分析

1.师德方面:姚成琳老师能够爱岗敬业,较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责任心较强;虚心好学,积极上进;特别是承担了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兼学校电脑课教学,工作却从不落下,服从学校的安排,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并有一定的开拓进取精神。

2.业务方面:姚成琳老师,从教多年,已逐渐熟悉初中数学教学的一般过程,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认知一般规律,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在对教材的处理方面,特别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方面,经验不足。曾参加过区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善于学习,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但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较少。

(二)工作目标

在工作中,我们将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共同成长。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具体措施

1.师德方面

(1)树立依法执教,为民服务的精神。首先,我们的教育活动要依法,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领会《初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精神,严格遵守教育教学常规细则,依法治教。其次,我们将进一步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的从事的职业是服务性行业,我们教学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

(2)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谁不珍爱自己的岗位,谁就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我们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面对学生;要敢于争先创优,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日新月异,我们将时时注重学习,同时要勇于从旧的教学思想中跳出来,开创新的教学思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争做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弄潮儿。二是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我们的教育事业是一个团队的事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互帮互带,取长补短。有经验有成绩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难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教育教学方面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通过一起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我们将通过重温《课程标准》及解读,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发展观,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2)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做好课后反思。上完每一节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积累教学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3.自身素质方面

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会忘记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多学习。我们要抓紧点滴时间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身边老师的宝贵经验,学习专业知识。要让读书、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2)多反思。自我反思是提高业务素质的基本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学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活动方式,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选择进行反思。使自己通过教学反思才能从“经验型”教师转向“科研型”教师。

(3)多琢磨。继续贯彻赏识教育,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只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得很融洽,老师与学生之间相处得愉快,才能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同时还要多琢磨班级管理的办法,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同时还要在班上开展自我教育,使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超越自己,从而不断进步。

二、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承担帮扶姚成琳老师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们本着“认真、踏实、团结”的工作态度,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结对帮扶农村教师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发挥结对教师示范辐射作用,有利于加深教师关系,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从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我俩紧紧围绕市关于结对帮扶工作会议的相关精神及区教育局的有关规定,在已取得帮扶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帮扶方案,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了我俩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重视交流,达到优质资源共享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通过一起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本人担任初中数学学科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的结对教师,指导结对帮扶对象姚成琳老师用新理念处理旧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备好每一堂课,使其投入到课改的实验热潮中。在课堂上,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在这堂课上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本人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积极挑战自我,勇挑重担,承担各级对外公开课;并通过电话、信息传送给她,让她早做好调课准备,前往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手中的学具,从而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总之,展示了简明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她受益匪浅。

(三)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

为切实了解和评价我俩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效果,共同提高业务素质,我俩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电话联系,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发送短信联系,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为载体,来提高我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三是接收邮件联系,主要通过教育教学资料:教育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论文、题组设计、数学试题等形式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这样,建立结对帮扶互助互学活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感受与启发

我俩开展结对帮扶的活动时间不长,但给我俩的感受和启发较多。一是姚成琳老师有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二是姚成琳老师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升华。三是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渲染。四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向教育的公平发展迈进了一步。五是对认识《新课标》的新感受,突出“数学味”教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会上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举措,在结对帮扶工作中,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努力,加强师德修养,钻研业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为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三

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学校结对帮扶总结近几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我们结合**试验区城乡教育的现状与实情,为了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早在XX年秋学期就下发了叶教XX81号《关于开展中小学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城区学校对口帮扶乡村薄弱学校的试点工作并一举成功。特别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市教育局六教人XX39号文件下发后,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的力度。几年来,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坚持做到“四有”,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按照XX年市局文件和会议要求,**试验区成立了由试验区分管干部人事和文教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区组织人事部和文教局的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同志为成员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领导组,并在文教局人事股设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计划,具体安排,组织实施。XX年文教局又下发了叶教XX45号《关于开展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通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措施和目标,确保了结对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按照“XX-XX年结对帮扶计划”的规定,全区有19所中小学担负结对帮扶任务,共安排129名教师到比较偏远、条件较差的农村薄弱学校从事支教工作,现已进行了四年三批轮岗支教达107人次。由于我区范围较小,校数较少,所以开展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的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其意义有了外延,范围有了扩大,不仅城区中小学校要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而且农村完中、初中、乡(办)中心学校及区级农村示范小学也要开展结对帮扶村级薄弱小学,不仅要从师资和教学管理上予以帮扶,而且要从资金和物质上予以帮扶,因此有些农村中小学既是结对帮扶的受援学校,又是结对帮扶的支援学校。例如,三元中学是**中学结对帮扶的受援学校,三元中学又是三元乡梓园小学的支援学校。另外规模较大的城区学校要结对帮扶2所农村薄弱中小学,例如**实验学校在师资上结对帮扶平岗中学,在物质上结对帮扶孙岗乡段岗小学;**中学在师资和教学上帮扶三元中学,在资金和物质上帮扶桥店中学;**二小在师资上结对帮扶三元乡龙塘小学,在物质上结对帮扶平岗办事处龙冲小学。结对帮扶薄弱学校工程的实施,发挥了支援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加深了校际关系,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二、营造氛围,积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一项难以操作的教育工程,为了大力推动和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营造氛围,升温加压,早在XX年11月12日上午,镇区办事处教辅组门前彩旗飘扬,鼓乐阵阵。文教局和镇区办事处选派14名小学教师赴孙岗乡小学支教的欢送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文教局负责同志、镇区办事处领导及镇区教辅组成员、镇区办各小学校长和镇区中心小学学生参加了欢送会。镇区办分管领导首先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镇区办党委政府对踊跃报名、主动申请赴孙岗乡薄弱学校支教的老师表示谢意,要求支教老师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把镇区办严明的校风、严谨的教风、严格的学风带到孙岗乡学校。支教教师代表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镇区办主要领导在讲话中希望选派支教的教师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后,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加强两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孙岗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欢迎会结束后,14名支教教师在师生的热烈欢迎下,乘坐支教专车开赴孙岗乡,沿途所经学校,受到师生的夹道欢迎。中午,孙岗乡党委、政府对新到任的支教教师给予热情接待。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代表孙岗乡党委政府对镇区办顾全大局,关心支持孙岗乡薄弱学校教育的行动表示感谢,对支教教师舍弃城区优越环境,到艰苦地方工作的精神表示敬意。并表示,孙岗乡将会尽其所能地解决这些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了优化支教措施,收到帮扶实效,促进全区支教帮扶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开展,我们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欢送活动。此举促进了全区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过去那种乡镇之间教师派不动、调不出、分不进的局面,为今后的教师合理有序流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必将对全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文教局始终把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教工作作为新时期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我们多次召开了全区支教工作动员会及支援、受援学校协调会,出台了相关政策,提出了有关规定和具体要求,积极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并把支教与职评、评优晋级挂钩,要求城区学校教师参加中级和高级职称的评聘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经历,否则,一票否决。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导向,广大中青年教师能够理解支持,各校教师都能按计划安排如期到受援学校支教。开展结对帮扶的各校非常重视和关心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问题,如**中学在本校高中教师紧缺的情况下,采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教学工作量加一点,对相关专业的教师压一点,支教教师兼一点的办法,为支教教师提供方便。XX年秋期一次性派出7名高中骨干教师赴三元中学支教,并把教师在受援学校承担的工作量和在本校承担的工作量实行累加计算,来确定超课时奖的发放标准,另外还给予一定的生活和交通费补助,保证了支教教师能安心踏实地工作。实验学校支教教师在活工资分配上,将受援学校工作量作为本校实际工作量计算,所需经费由本校支付,其他方面的津贴也仍然正常发放。

三、共同提高,达到优质资源共享**中学与受援学校三元中学开展结对帮扶,除师资教学支援外还为三元中学争示创办市级综合示范高中提供软件设施帮助;镇区办选派省级“教坛新星”焦健同志到孙岗乡竹园小学为师生上示范课,简明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他们受益匪浅。尽管我区人口少,面积小,但据不完全统计,在近4年来的结对帮扶活动中,支教学校向受援学校捐助帮扶资金达29万余元,还有衣物、文具、图书、教学仪器、电教设备、文体器材、树木花卉等,总价值达17万余元,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美化了校园环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四、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为切实了解和评价支教学校与受援学校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效果,共同提高办学效益,我们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领导互访,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教师互访,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讲座课为载体,来提高薄弱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三是农村薄弱学校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市、区级示范学校进行每月一周的教学培训,以提高其教学业务素质。四是学生互访。支教学校的学生与受援学校的学生建立“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鼓励学生捐款、捐物,使受援学校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得到精神上、物质上和学习上的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篇7

作者:符淼单位:重庆教育学院

渝西经济走廊、三峡经济圈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分别为392.46元、426.83元,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渝西经济圈与都市经济圈的差额为524.47元,渝西经济圈农村小学、初中2007年均为负增长,农村初中与都市发达区相比差额为778.98元.都市经济圈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幅度达到68.41%,其额度高于普通初中。办学硬件条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处于明显劣势地位2007年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危房总数13万平方米,其中农村危房11.7万平方米,占总数的90%,农村小学占63.1%,初中占26.9%.三峡经济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危房占总数的69.2%.从各区县学校音体美器材配备和实验仪器配备达标比例、学生平均拥有图书册数、学生平均仪器设备价值等指标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占有教育资源较为匮乏.2007年,全市小学音体美器材配备和实验仪器配备达标比例为66.06%,大渡口区达到100%,九龙坡区为98.4%,万盛区仅为9.7%,黔江区为19.3%.2007年全市小学生生均图书拥有量为11.14册,而拥有量最多的永川区为16.29册,最少的彭水县仅为6.74册,相差2.42倍.2007年全市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为345.59元,渝中区为1679.24元,而潼南县仅为147.64元,相差11.4倍.[2]1.4教师资源:结构性失衡西部农村教师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数量、年龄、学力、职称、学科结构性失衡.2008年,全市专任教师23万人,其中县镇及以下地区专任教师20.16万人,84.82%的教师集中在农村地区,重庆市区域师生比差距明显.全市中学师生比为18.4﹕1,都市发达经济区为14.9﹕1,一小时经济区为16.7﹕1,渝东北翼为21.0﹕1,黔东南翼为21.2﹕1.全市小学师生比为20.0﹕1,都市发达区为16.8﹕1,一小时经济圈为18.3﹕1,渝东北翼为22.1﹕1,渝东南20﹕1.[3](473)全市农村教师年龄30岁以下占26.7%,31—40岁占43.6%,40岁以上占29.6%.全市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8.48%、98.0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达标率分别为97.63%、96.22%,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小学高级职称教师占37.26%,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占32.09%.全市农村中小学语、数、外教师合计占69.6%,体艺教师占5.0%,心理健康教师占0.3%,外语、体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极为紧缺.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夯实教育资源均衡统筹配置能力城乡教育差异有着交错复杂的因素,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师资队伍与生源素质、育人环境等,归根结底,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只有缩小城乡在经济、文化、环境及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差距,夯实区(县)教育资源配置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统筹城乡教育投入,厘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当前我国几乎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都交给了县级政府,然后再由中央及省级政府设置各种专项转移支付渠道.这种财政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各级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对教育资源配置最初来源的责任做出科学合理划分,从而造成县域财政能力与责任的不对称性,县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越拉越大.在城乡教育统筹政策的引导下,需要重新厘清教育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的责任主体.教师工资经费是农村义务教育中所占额度最大的一项经费支出,占到历年来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经费的80%以上.[4]因此,在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主体中,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农村教师绩效工资统筹承担主要责任.中央财政、市级统筹也应按照区域财政现状划定类别,最贫困地区为一类地区,依次类推分为三大类地区,政策向农村倾斜就需要首先满足一类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有足额保障.

拓展农村教育投融资新思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部农村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仅靠政府财政是无法完全解决。鉴于西部农村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实状况,应当在确保国家财政足额投入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来筹集教育资源,积极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农村教育,拓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如:教育、社会资金、农村教育基金,nGo非政府组织教育资助项目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发行教育是一条可行的、值得尝试的融资渠道.政府运用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社会捐资农村教育.从发达国家的nGo实际运行来看,他们成为整个教育体制中最具活力和富于变化的部分.[5]统筹城乡师资建设,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构建以县级教师进修校为主体继续教育支持网状系统,积极引进社会机构参与教师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迫切需要建立基于校本的区域联动的教师支持系统,切实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6]在农村教师政策保障体系中注重师资补充政策和条件改善政策的良性互适,吸引优质师资,改善农村师资结构性失衡的现状。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农村中学 实验教学 措施

中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动手动脑、独立获取知识、正确理解原理从而总结得出规律和结论的过程。然而农村中学物理实验室有限,实验仪器又不足,甚至有的学校班级多、班额人数过大,专业教师缺乏,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给我们农村中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我想为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从思想上转变农村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的不足

近年来,受教育体制及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很多农村中学人员编制不齐,差缺教师现象严重;再则学科教师不配套,专任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学的理、化、生等科目)严重缺编。大多数理化生教师基本没有受过多少有关实验教学的专业训练,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再加之教学中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技巧,对如何指导学生搞好实验心中没有底。针对此种现象,老师首先要明白实验教学不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为发现真理而去做一些复杂的实验,其实实验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感悟知识,体验实验的乐趣,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总之,我们面临的是新一轮课改,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当今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作为物理教师我们理应抓好实验教学。

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有效课堂的建设

当前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既要注重演示实验教学,又要在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上积极、大胆探索,及

时填补农村中学实验教学上的空白。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课堂。

1、明确实验的类型。中学物理实验主要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演示包括演示操作、幻灯演示、多媒体演示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成为教育教学的有力工具,大大提高了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学生分组实验则是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初中阶段分组实验虽不多,但分组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行。

2、明确实验任务。无论在物理实验教学还是在其它自然科学中,实验的目的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身边的自然现象、探索发现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

3、精心设计各类实验,教给方法,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1)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演示效果。农村中学受硬件设备的影响致使有很多演示实验不能得以正常开展,但作为教师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如有些演示实验老师在操作中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鉴于此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放大,如温度计的读数、电表的读数等用投影仪放大,从而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课堂。

(2)抓好学生分组实验。初级中学物理分组实验虽少,但它也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它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农村教师也要注重物理教学这一环节,没有条件的农村中学只能寻找替代品、自制简易教具等办法来弥补教具的不足,以便完成教学任务。要做好学生分组实验应分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其实无论我们上什么实验课,课前的准备必须充分。实验课前要先让学生认真预习教材,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基本原理,从基本原理中找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从测量的物理量中弄清所需要的器材,再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做出设计,并且要明确此次实验的注意事项。

②实验操作阶段。在实验阶段,既要体现学生动手动脑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不要限制太多,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中独立完成。当然教师应下各组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同时要强调遵守实验操作规则、爱护实验器材、一切以安全为重。实验完毕后,一定要收拾好实验器材,做好清洁。

③实验分析总结阶段。根据实验情况,结合实验报告手册,请各组对实验现象及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再从各实验组中选取几组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对各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去改进,同时也应充分肯定各组实验中取得成功的地方。只有通过总结才能提高实验技能,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教学。

三、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应多元化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篇9

1.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2.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11]张又安.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67.

[12][前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13.

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篇10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负担重、学历层次低、专业素质低下、结构不合理等方面是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负担重

西部农村学校教师数量短缺。越是落后边远的地方,农村学校教师数量就越满足不了需要。农村学校缺编严重,教师工作量巨大,农村村小教师包班教学,甚至于不少贫困地区还存在复式班,一个教师负责几个年级的教学,教师的工作量之繁重可想而知。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紧张,缺口大。二是新增教师大都向往城市,不愿到农村学校。三是农村学校在岗教师待遇低,教师离心倾向严重,有的弃教打工,有的想方设法调城市,流失严重。农村学校师资短缺,教学负担沉重,无时间、无精力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差,造成教学质量受影响,大大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教师学历层次低,专业素质差

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层次较低,普遍只具有中专学历,近年新增教师中高学历者少。学历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加之代课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相当比例,由于未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难以承担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差。农村学校教师连起码的学历都得不到保证,又如何谈得上专业发展,谈得上教育质量?在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专业意识淡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欠缺,专业素质差,导致农村学校教师整体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极其低下。

(三)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结构严重的不合理现象,隐含着较严重的危机,这突出地表现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四个方面。第一,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断层现象严重。造成中间断层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学校年富力强、教学业务成熟的中年教师被城市和发达地区挖走了,这既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又不利于通过传帮带来培养青年教师。第二,多数农村学校男性教师比例居高。这种不平衡的性别结构,不利于中小学学生的人格培养,对山区女童教育特别不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女教师的分配都存在照顾现象,再加之解决两地分居的许多主客观原因。第三,在农村中小学,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很少,初级职称占绝大多数。这种不合理的职称结构,不利于调动农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而,缺乏必要的教学激励机制。第四,在农村学校,有的学科超编,有的学科严重缺编,导致一部分教师要承担几门课的教学,另一部分教师工作量却不饱和。教非所学。这种不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显然造成了教育的隐性浪费,这在客观上也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薄弱。

如上所述,农村学校教师现状不容乐观,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农村教师专业意识淡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欠缺,教师专业化程度极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要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质,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策略

(一)整体联动的培训体系

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进行,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把发展教师教育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当作自身的重要职责,把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纳入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政府主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农村教师培训保障体系。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靠一次表彰、评优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有制度来保障,通过完善教师培训机构认证制度、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考评制度、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来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采取中央、省、市、县统筹与分担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培训经费,将教师专业发展所需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积极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稳步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绿色行动计划”,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构建“天”、“地”、“人”三网合一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倾斜农村学校、农村教师,把农村教师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分层次实施农村教师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

营造宽松的农村教师发展环境。素质教育及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可供遵循的模式,必须允许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不允许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同时,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和过程,我们不能期望通过几次培训或者一年半载的学习就解决所有问题。应为教师创设一个安全的、信任的、允许犯错误的氛围,教学中的问题不应成为教师的压力,不应过多地指责教师,教师必须得到尊重,必须获得解放,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产生自主的发展意识,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践并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教师的需求,教师的需求越强烈,培训的动力越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就越明显。

(二)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农村教师培训的理念是“以学员发展为本”、“以农村学校发展为本”。具体体现在:转变农村教师的观念,使他们树立起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此来引领农村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提高农村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他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积极反思,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引进先进的内容与方法。把农村教师看作是宝贵的培训资源,充分关注他们已有的经验与学习内容的结合,强调参与,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在以人为本培训理念引领下,培训中的一切工作都以农村教师为中心

展开,让农村教师在培训中体验幸福感、自豪感和满足感。

培训设计要着眼于农村教师的愿望和需求,采取不同课程内容、方式和模式。以“实地”、“实战”的形式对农村教师实施培训,使农村教师获得更真切的体会。

农村学校的教师,长期在一个比较闭塞贫困的环境中工作,不少人身上有一种自我满足,安于现状、的习性。教师培训要让农村教师“改变职业固有的精神状态和定式”,唤醒和激活他们的进取精神和热情。如在培训期间举行庄严的开班仪式、隆重的结业典礼,给参训学员以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心理暗示。举力、教师教育论坛、分组讨论和实践考察活动等,培养学员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经过培训,要让农村教师面貌焕然一新,充满信心,洋溢朝气。

“面向农村学校、服务农村教师”是培训工作宗旨。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特点建立培训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学员开展自我管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形象。一声问候、一点关怀、一次交流,都使农村学校教师感到尊重和温暖,具有特殊的培训效果。要特别地为他们备好学习资料、课件光盘,提供周到的培训服务,确保培训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培训质量。

(三)需求导向的培训模式

现行教师培训主要是一种外控的理论型培训,满足不了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研究和重视农村教师的需求,按需施教,讲求实效,才能充分调动农村教师参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培训中要努力消除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文化隔离,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以问题为中心,按照问题即课题,研究即培训,成果即效果的培训思路,创设情境,采取参与式、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使农村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使农村教师在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针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特点及教师素质实际,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者队伍等方面,遵从以下做法:

1、生成的培训内容

农村教师培训内容分为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预设课程为培训前设计,具有“新”、“精”、“实”的特点。生成性的课程通过对农村教师作问卷调查或者举行座谈会,在调研中形成。例如问卷调查“你认为农村教师培训最需要的内容是什么”,“你认为农村教师哪些方面的教学技能急需提高”,“农村教师心理现状调查”等内容,然后进行统计汇总,研究分析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中,针对农村掌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不同程度,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专门开设课程改革方面的讲座或示范课:针对最新文件精神,及时增加相关课程和小组研讨。围绕农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来调整培训计划,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为农村教师提供新知识、新方法。

2、多元的培训形式

如何适应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培训模式和方式,是农村教师培训面临的重要课题。农村教师培训要从成人培训和农村教师的特点出发,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相互补充,讲授式、互动式、研讨式、参与式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如问题研究、论坛交流、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分组研讨、反思自学、操作体验、外出考察等,充分发挥参训教师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在做中学习和进步,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理性的思考,促进师生间、学员间优质资源的共享,真正使培训课堂成为农村教师向往的“充电所”、“加油站”,使学员真正获得理论上的提高与实践的发展。

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在职培训是促进其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然而,传统的教师培训中被培训者在客观上常常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存在,缺乏参与、互动和反思的行动空间,教师的教学经验这一宝贵的资源未得到积极的关注和有效的利用。“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反思实践者”等国际教师教育新思想,都强调教师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精神。如何让农村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中来,如何让培训更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培训机构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与传统培训相比,参与式教师培训更为关注知识是如何建构的,关注来自于教师的经验、体验和感想,关注教师群体潜在的教育功能,关注培训方式本身的示范和迁移价值。它强调培训者和参与者在培训中的共同参与,力求营造一种民主的培训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教学的理念,反思自身的教育经验,不断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3、动态的培训者队伍

培训机构必须建立起一支人数多、水平高、学科全的专兼职结合的培训者队伍。培训者中既要有省(市)级继续教育专家、高等学校的专家教授,又要有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名校长、特级教师、优秀骨干教师。培训者对农村学校教师必须做到有求必应,毫无保留,不仅在课堂上教学,而且对农村教师的咨询、求助热情解答,既当面授师,又当“远程”导师。培训者应具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能够赢得农村教师信赖,能够成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培训者队伍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必须不断有新的培训者加盟,动态地发展。富有生机活力的培训者队伍是农村学校师资培训得以成功实施的保证。

(四)多向互动的培训平台

建立多向、互动的农村教师的培训平台和学习平台。鼓励参训农村教师成立各种合作学习组织,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如在培训班开班时就下发课表及授课教师联系方式,编印学员通讯录,通过小组活动、班会和晚会等多种形式,加快学员之间的熟悉和了解。小组研讨是培训的重要环节,可按农村学校类别、区域、从教学科等进行分组,按“同组同题”、“异组同题”和“同题交叉”等形式进行研讨。以“结识几位专家、深交几个朋友、反思几个问题、解决几个难题”为培训基本目标,不断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定期举办农村学校校长论坛、教师论坛,建立区域性教师培训协作组织,组建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网络,整合区域内各种培训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挂高等学校,下联农村学校,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课程资源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和互动参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