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十篇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十篇

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0:46

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篇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祖国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我们就做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东西。

3)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4)、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作为大学生我们更是责无旁贷,更要时时不忘告诫身边之人要保护环境

5)、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现今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了,科学发展观恰似对这三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07-03

“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级定行业,二年级定工种或岗位。具体而言,就是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经过专业基础课学习后,根据自身条件、能力、兴趣爱好确定一种就业方向(三个方向供学生选择:技术服务与营销、饲养技术、疾病防治技术);二年级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企业的岗位(工种)需求,学院与企业共同设计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环节,学院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班,学生在全面掌握企业岗位群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某一或几个岗位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三年级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现行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传统的课堂实验、校内外实习、毕业设计的三段式,对课堂实验、校内实习、校外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配置,做到“四个结合”,即教学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顶岗劳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实际生产与理论学习结合。“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创新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

“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前提是实验室及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农业类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仪器设备短缺,实验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不能为学生提供较为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给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既是“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前提,也是建设的重点。我院选择在本地区同行业、同专业中技术条件比较先进、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要求的企业,优化校内和校外两种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实用技术,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一)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方式——工厂学校

传统的松散型合作方式是学校与企业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合同的方式将实训基地固定下来,学校向企业提供学生,学生在企业得到锻炼。紧密型的合作方式是使学校与企业成为一体,我院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依照合同法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们称这种模式为工厂里的学校,简称“工厂学校”),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利用我院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对企业工人进行培训及技能鉴定,使企业工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安徽强英鸭业有限公司建立科研机构及实验室,进入企业创新的主战场,使学校成为企业的研发中心;在淮南金鸽养殖合作社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形式参股等。紧密型的合作方式——工厂学校,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企业会拿出更多的资源及资金来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共赢。

(二)共建学校教学工厂——动物科学实训基地

一是依靠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共同建设实训基地。2007年,我院动物科学实训示范中心被教育厅确定为教学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在教育厅重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宿迁大北农有限公司、宿州雨润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及宿州市农委种羊场等企业先后为实训示范中心投资,累计拨付专项建设经费220万元,建立动物科学实训示范中心(我们称这种学校内教学实训工厂为“学校教学工厂”)。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实训示范中心建设规划,共同进行实训示范中心项目建设,按企业车间形式进行建设,按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实训示范中心的设备均为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型设备,学生学习专业实践课程都能同时在“学校教学工厂”中得到锻炼。

二是依靠宿州市埇桥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农科教学培训中心,包括淮北麻鸡养殖场、畜禽疾病控制中心、饲料加工及检测中心、畜产品加工厂等。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入农科教学培训中心所属工厂,学校教学工厂在没有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时候就是企业,在有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时候就是教学工厂,学生实践的内容就是进行畜禽养殖及疾病防治。学生经过基本技能训练后,直接送到企业生产岗位进行实践和锻炼。

“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

“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在于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即以“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带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带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带动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的提高。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组织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监督体系四个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分层次培养:(1)一年级实验模块,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定行业培训层次;(2)二、三年级实践实训模块,包括校内外生产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项技能训练等,为学生定工种或岗位培养层次;(3)第二课堂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各种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各种证书获得,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技术与设备的利用、教学团队的构建、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六大环节。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积极和企业行业联系,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参与专业教学的教师一起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使其参与指导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运行与监控。

实践教学目标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的行业,主要包括畜禽养殖、疾病防治、饲料生产与销售、畜产品加工业等,其特点可能是小规模企业,也可能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就业岗位可能是管理、销售,也可能具体到生产中某一个环节。因此,实践教学目标定位在就业岗位群技能需求,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养成而展开,通过专业认知实习(定方向)、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验及实训(定岗位),培养学生具有营养饲料、育种繁殖、疫病防治、加工流通、环境保护等技能和创新能力,基本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与岗位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主要做法是:依据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教学计划;邀请行业专家、有现场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区域经济的特点,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职业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如,现代养猪生产企业中广泛利用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新技术,我们就将这些先进技术贯穿到《养猪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及时掌握和应用这些先进技术。近两年在全国发生并对家禽业生产影响最大的“禽流感”病最新的防制技术,也安排到《养禽与禽病防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掌握该病防治的新知识及新技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食品安全事件时常发生,公共卫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食品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我院在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肉品安全技术》课程,针对畜禽养殖环节、流通环节以及畜产品的加工环节生产第一线肉品安全岗位技能需求,提出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于养殖环境、饲料、饲养过程、动物疫病传播、微生物污染、滥用抗生素、兽药残留、化学物质污染和残留等,同时还包括营养、食品质量、标签等问题,我们将危害肉品安全关键控制点及岗位技能融入课程体系中,并与企业合作编写了《肉品安全技术》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内容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满足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我们根据岗位特点及学生个性化技能需求,实行“菜单式”教学,设置了专业限选课、任选课,如《特种动物养殖实验技术》、《宠物疾病诊疗实验技术》、《养鱼与鱼病防治实验技术》、《畜禽产品加工实验技术》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主选修课程,这样不仅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拓展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知识通融与迁移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内容(见图1)。

实践教学形式“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是实践教学体系富有活力的源泉。一是在实践教学时,采取认知实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多样化教学形式,使学生既能在校内课堂学习,又能置身于企业生产现场,既动手,又动脑,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第二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学生先到企业一线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技术岗位要求,提高认知能力;第三学期再到企业实习,以验证理论技术与生产技术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此交替,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与企业需要之间的无缝对接。二是全过程实行“产学研结合制度”,做到“师生与企业技术、生产人员相结合,教材与产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鉴定和顶岗实习相结合,毕业设计与企业技术创新相结合”,每年举行学生技能大赛及科技创新大赛,教师辅导学生开发新产品,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淮北麻鸡品质改良研究,在提高鸡肉品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三是引入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编写了《养殖业企业文化手册》,与企业联合举办“协尔班”、“大北农”,将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学生的学习要求,营造真实和仿真的职业环境,将企业文化理念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四是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教学、训练、考核、鉴定一体化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生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

实践教学评价监督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教学体系按预定方式运行,学院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公正、实效的监控和评价机制,人员主要由学院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企业的相关专家组成,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方式,由学生自评、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学校指导教师评价三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监督体系。评价监督实践教学体系既要对实践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督导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又要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状况、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研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挥评价监控机制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问题做出反馈,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发挥过程改进功能,既能保证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有效执行,又能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创新,使实践教学体系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就业能力与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近年来,我院大胆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两定制”模式训练的学生,上岗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企业文素养等得到全面提高,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双证率高达98%以上。该训练模式下的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许多用人单位慕名到实训基地招聘毕业生,一批农牧企业集团,如大北农集团、正大集团等连续几年来我院选聘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并给予我院毕业生踏实肯干、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好评,平均就业率为98.4%。

(二)教学团队教科研成绩突出

“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已经逐步实现师资队伍资源的共享,教学团队教师成为新产品开发、新工艺研发的技术顾问,教师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及省级教学团队;教师主持的“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获2010年度省级教科研二等奖;与宿迁大北农有限公司、北京中谷饲料有限公司、阜阳市黄牛改良中心、灵璧宝迪良种猪场等企业深度合作,联合编写《畜产品加工技术》、《内科病诊疗技术》、《畜禽繁育技术》、《畜禽饲养技能》等17门实训教材。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加强了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提供社会服务,教师主持的《淮北麻鸡营养需要参数研究》、《皖北地区肉山羊小规模饲养模式探索》一批有影响力的研发项目,提升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语

“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认知实习(定方向)、专业课程综合实验及实训(定岗位)为主线,以就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系统规划实验教学体系,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学校共性培养的广泛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得到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岗位角色。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新技术在遗传育种、营养、疾病防治和管理等方面不断渗入,畜牧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学校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完善及创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堂田.高职院校“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09(5):103-104.

[2]郭南初.教学工厂模式在苏州地区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2):162-163.

[3]郑昌江.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54-55.

[4]来景辉.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5):14-15.

[5]吕永平.肉品安全质量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270-9271.

[6]王洪荣.以实践教学改革促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29-31.

[7]曾志将.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建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8-39.

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篇3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二、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三、结语

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教考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thereformationoftheteachingmethods-threetwosgohandin

hand-onprofessioalextendedcoursesintermsofcorecurriculumsystem

Zhangping1,weiQin2

(1.DepartmentofLifeScienceandFoodengineering,YibinUniversityYibinSichuan644000;

2.instituteofBiotechnologyindustry,YibinUniversityYibinSichuan644000)

【abstract】thereformationofcoursessystemwhichiscalledthesystemofprofessionalcorecurriculumiscarriedoutinyibinuniversity.Bywhich,afteragoodreserch,isaimathelpingimpovethestudent'sskillsandknowledgeintheirprofessionalfield.Hereisaseriesofsummarizationfromtheresearchofteachingmethodswhichisnamed“threetwogoeshandinhand”,thatis,techingandexaminationgohandinhand,theoriesandpracticegohandinhand,teachingandresearchinggohandinhand.withthesemethods,hopefully,thepurposeoftheresearchwillberealized

【Keywords】techingandexaminationgohandinhand;theoriesandpracticegohandinhand;teachingandresearchinggohandinhand

为了体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宜宾学院自2011年开始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专业核心课程就是讲每个专业具有基础性、原理性的,能体现该专业核心体系的知识点抽离出来整合而成的几门课程,这些课程称为专业核心课程,其余的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扩展课程[1],专业拓展课程很多均为以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培养专业素养,专业扩展课程则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中国改革报》曾高度评价了宜宾学院的核心课程制度,认为该制度的实施能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素质[2]。但在核心课程制度下,专业扩展课程的学时数减少,考核方式由原来的考试变成考查,课程的实验课被取消。而这些课程多数都是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体现专业技能的课程,却仅仅只有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没有实践的机会。为了适应培养方案的改革,如何保障学生的专业水准不降低;如何在减少了课时的情况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架完整性教学;如何在实施考查方式情况下,不降低考核标准;如何在没有实验课的情况下,完成实践教学。这是摆在专业老师面前的新的课题。完成提高或保障专业拓展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核心课程制度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如何将科技创新的内容和环节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实践探索,在《生物技术概论》和《植物组织培养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上,总结出一套效果不错的“三为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1.为学生掌握关键性知识点,实施教考一体化教考一体化,就是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考核,解决了压缩了课时,但不影响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和知识体系的构架完整性教学。

我们采用关键性知识点过关性教学的方式,即: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择5-8个关键性知识点,进行课堂过关性教学。典型案例:

1.1《植物组织培养学》中,根据给定的培养基配方公式,计算培养基各组分的用量的教学方法。以前曾经将课堂黑板上讲的原题考学生,全班只有3个学生全对。改革后,上次课结束时布置作业,下次上课叫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由其他学生纠错,结果这个知识点在期末考查时,绝大多数学生都做对了。

1.2设计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工厂化设计教学方法。由老师给出几种不同空间布局(如带转角房间、有过道的房间或者直线型的房间)的500平方米实验室房间,将学生分3组形成3个团队。由学生根据老师讲的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工厂化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来设计各房间的功能分区、装修、改造设计,绘制设计图。第二次上课时,每组老师随机抽一学生(注意是随机抽,而不是小组自行推荐,避免了不讲的人就高高挂起的情况)到台上讲该小组的设计理念、结果。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先由其它组的进行点评,然后老师点评,最后给出这一组的成绩。为得高分,本小组人人都会认真准备,其他组为不让被考核的小组得高分,绞尽脑汁去挑缺点,同学们提问题很踊跃、回答问题很尽心。台上的回答不了的,台下的人积极迎战,很是活跃。完全达到超过了预期的目标。

1.3考核读书笔记教学形式:面对压缩的课时数,安排一部分易懂内容,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完成自学,随机抽学生讲解给全班同学听,老师给出成绩。

2.为学生掌握实验实践技能,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就是将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放在实验室而不是教室上,教室上课主要讲授关于主要仪器设备的使用,母液的配置、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外植体的选择、无菌操作技术、试管苗移栽等内容,部分内容再通过教师现场演示,学生现场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表现给出成绩。这样就将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基本熟悉组织培养全过程,效果较好。

案例1:

接种操作。根据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给成绩;根据培养物的污染率给成绩。污染率高的成绩低,污染率低的成绩高。学生操作起来很认真。

案例2:

增殖和生根培养。根据丛生芽多少和生根率的大小来给成绩。丛生芽多、生根率高的成绩则高,反之,则低。学生为了获得高成绩都会积极的设计合理的培养基配方、规范操作以及定时观察等,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施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就是将教师自己的科研内容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的举例等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所讲知识分析教师科研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将科研带入教学是为了辅助教学[3],以科研需要带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案例1:在科研当中遇到的污染、褐变、玻璃花等现象让学生分析原因,以及设计如何在实验中避免这些现象出现等等。

案例2:实验操作中,尽量用别人没有做过的实验材料给学生做,培养查资料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试验设计能力,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生物技术概论》和《植物组织培养学》均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施核心课程制度之后使得课时和实践操作均减少,而通过实施教考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三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来,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操作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目前,参与性教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4][5],“三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均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1-22:30.

[2]郑韬光.构建教育创新体系培养“三心四能”人才――四川省宜宾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纪实[n].中国改革报,2012-11-21.

[3]曾艳玲,张党权,谭晓风,等.《植物组织培养》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168-170.

[4]张友福,王敏.大学常用参与性教学方法的应用[J].教育,2013,5:48-49.

[5]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江苏高教,2006,1:96-98.

收稿日期:2014-06-24

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5-02

针对物流这一新兴专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的状况,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总结了20多年交通运输管理、物资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经验及多年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情况,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经验,依托交通行业优势,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使物流专业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和行业需要,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顺利对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组建了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在深人物流企业对其岗位能力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物流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本着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的原则,拟定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以进一步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本文拟对该校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进行综述。

一、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做好前期调研与规划工作

围绕物流专业核心技能,要想在原来课程体系和模式下实现开发一套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比较困难。为此,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发放《广西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调查表》,分析并综合调查情况,同时通过学生实习与就业反馈、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对物流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确立物流专业毕业生所需的岗位能力与综合能力;其次,对专业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等进行规划,如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开发;最后结合实践能力需要,初步建立教学综合实训体系。这是进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此外,陆续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业考核认定、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以保证实训体系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一支实训教师队伍

能否有效地进行实训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教师是关键。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改工作的教师团队,把握教改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做了以下工作:

1选送教师参加企业一线的实践活动。这是教师建设与实施物流专业实训体系的重要一环。近两年,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四名教师先后到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清楚地了解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熟悉物流企业各岗位对能力的具体要求及各岗位群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企业文化。回校后,他们根据企业对专业的要求调整教学方案,设置实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模拟与实际训练,使教学、实训与社会和行业良好对接。

2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近两年多时间,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成员先后参加全国中职物流专业部级师资培训、新加坡一广西项目培训、广西中职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等,特别是到新加坡学习“教学工厂、教学企业”的理念,不仅使项目组成员了解到省内外、国内外物流行业发展的概况,开阔了眼界,而且亲身体会到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该校物流专业项目组教师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其办学理念、实践教学思路也得到升华,在如何建设物流专业实训体系上得到极大的启发,从而使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活动与专业技能比赛。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课题组教师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大学所学的专业均不是物流专业。为此,课题组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活动,如实训教学研究、教师间互相听课与评课、教师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竞赛。同时,一方面让项目组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进行教案撰写、实训教学指导、讲课示范等,另一方面邀请学校和企业资深教师及行业能手进行具体的指导。此外,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比赛,如参加教学课件、说课、全区优质课等比赛。

4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增加教师间听课与评课次数,营造教师间互相探讨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氛围。另一方面,引导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三)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07年之前,学生的实训主要依托交通系统的企业,如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主要方式是外出参观;其次是采用多媒体实训教学,实训效果较差。该校项目组经过两年多的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发现学校没有自己的专业实训基地,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因此,从2007年起,除与企业进行合作关系,充分依托海尔集团广西配件物流中心、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真实环境的专业训练外,立足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以我为主,借助行业”的模式,构建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情境,组建了3D物流模拟实训中心、超市物流、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实训中心,改造了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完成了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设施采购方案等相关工作,并计划尽快完成该基地的建设。到时,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将实现模拟仿真与真实环境并举,集教学实训、培训、上岗考证、服务广西等的功能,保障模块化实训教学的实施。

(四)对学生进行多环境、多渠道、多角度的实训教学

实施模块化实训教学,能使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集中时间在校内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进行专业综合实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领悟知识、掌握技能。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从物流2007级(三年制)开始,在3D物流模拟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物流各岗位模拟操作实训教学,在海尔集团广西物流备件中心进行真实岗位工作训练。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也较差,为此组织了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实训效果、如何改善实训方式等的讨论会,大家认为,必须进行模块实训教学,并要有一定的实训标准等。于是将确立的实训模块及实训标准在2008级(三年制)学生中进行试验,发现实训效果有了明显提升;接着进行总结,结合物流行业工作流程和行业对各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现有实训课程内容进行完善。将实训课程分为3个模块,确定每一模块实训项目(课程),修改实训课程标准,编写相应的实训指导书,初步构建物流实训课程体系。将修改和制定的实训课程标准、指导书等运用于2009级、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实训,取得较好效果。此外,通过一系列的实训工作。在总结2009级、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实训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完成了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五)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按照中职办学要求,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严格按照“2+1”模式组织教学,物流专业学生经过两年在校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第三年即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一年后适应社会、顺利就业。

二、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校内实训教学取得新进展

在物流专业实训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通过不断改进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学,近两年效果明显。一方面,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提高,表现在2008级学生实训比2007级学生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到课率、各岗位工作模拟完成情况、订单录入速度与准确度等方面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广西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个人多项二、三等奖及团体项目二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学生顶岗实习表现突出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研究是从2007级顶岗实习阶段、2008级第三学期、2009级第一学期开始,通过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等20多家用人单位、班主任和学生本人的反馈,发现不同时段的学生实习情况大不相同,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越来越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适应社会的专业理论水平上升,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弱势,虚心请教,适岗能力明显提升;积极投入工作中,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遇事善于思考,遇到挫折时不气馁,顺利时不骄傲;工作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大胆与同事、领导沟通与交流;遵规守纪,爱岗敬业。可用表1说明2007级~2010级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

(三)学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好

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002年经重庆市教委批准,重庆文理学院设立生物技术专业,几年来,生物技术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合理设置实验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措施进行专业建设,使生物技术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在实验设置和内容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构建了“以专业实验技术为龙头、基础实验技术为基础、模块实验技术为补充”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1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

长期以来,国内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因成立背景不同,办学特色不同,在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设置方面各有偏重。近些年来情况有了一些变化,随着生物技术产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各校交流的加强,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内涵及外延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从2005年开始,按照“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课程建设要求,结合重庆文理学院具体情况,对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在课程优化目标方面,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

(1)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生物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工业、食品、医药、微生物等领域,市场需求范围广。这要求以通才教育为基础,培养厚基础、高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展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应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2)结合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高新技术不断被发现,为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手段。同时,生物技术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应将最新生物技术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发展趋势引入到教学当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生物技术,并提高其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

(3)学生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的重要手段[1]。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重在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主动学习、不断进步的优良学风[2]。实验课堂应改变由教师“抱着学生走”的实验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中留给学生较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使学生产生压力,并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综合以上各个方面,高等教育应当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出发点,形成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体系的学习,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2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建设的框架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尖端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层出不穷,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紧跟前沿[3]。生物技术专业无论是设备投入还是实验耗材相对较高,要求高校必须加大投入,才能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而加强实验教学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4]。

首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中心,对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使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形成4大模块,使这些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突出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特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相对完善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结合学科优势,打造创新性综合实验体系。综合实验体系除贯穿基本技能训练体系以外,根据重庆文理学院的专业特色,开设一些具显示度的、切合实验室规模的、包含完整生物制药环节的综合性大实验。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并与课程理论体系配套,为学生提供初步技能实训的机会。实验规模的生产装置与布局反映了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并充分利用重庆文理学院现有的生物教学中心技术优势,在实验内涵上体现多学科的交叉与应用,反映科研、生产、工艺一体化研究的思想。

最后,依托重庆文理学院建设重点学科的背景,创建柔性技能型实践平台。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充分结合。利用学科资源,校级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生物工程中心都直接参与本科实践教学。开设植物组织培养、水产动物良种选育、基因工程、酶工程4个方面的设计型、研究型开放实验,供学生选做。学生依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可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实验的内容也根据学科的发展不断调整、提炼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出整个实验系统适应学科发展及个性培养的柔性。通过研究设计型实验环节,让学生体会生物材料的多样性,感受现代生物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专业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3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是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包括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队伍和实验室装备等的建设。其中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获得实验技能的根本[5]。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是围绕着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和建立的,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立基础实验技术系列、专业实验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技术系列3大类别实验课程,明确本专业基本技能点、专业技能点和行业综合技能点要求。以实验技能性质分类为主线,整合实验课程,使学生明确每项技能的训练目标。

基础实验技术系列涵盖生物学和实验技术的核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训练环节,这一层次也称为基础核心实验。专业技术实验系列涵盖生物技术大实验以及发酵工程、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技术制药等方面的设计研究型实验,实验内容提前公布,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专业技术实验系列中学生可部分或全部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直至实验结果获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在学生进行上述2个层次专业实验技能训练的同时,对一部分较为优秀的同学安排创新实验环节的训练,创新实验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及研究热点并带有探索性,参加创新实验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并可以免修部分相关的综合实验。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从2005年开始,学院对教学计划及实验室管理模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教学计划方面,集中时间安排综合性实验,并建立了互动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开发出集管理、预习、信息反馈为一体的实验管理信息系统,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实验选题、预习、实验室准备、管理之用等。

4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个永恒的主题,生物技术专业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虽然已取得明显的成效。

首先,实验课教学更趋合理。实验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遵循创新性、系统性、连贯性、综合性的原则,从直观性、验证性和巩固性实验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过渡的原则。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定量分析试验和大实验,引入学生自主性实验。在实验内容的顺序安排上由浅到深,相互渗透,循序渐进。实验内容调整后的特点实验内容更加符合生物技术专业需求,内容的分布更趋合理,实验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效果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其次,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专业技术实验和创新实验环节得到了大大加强,综合性实验由原来的2个增加至10个。开设创新性开放实验机制,有兴趣的学生随时都可以申请开放实验项目,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使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步转向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教学到主动去探索寻求科学实践知识。许多学生不满足于实验、实习课程的学习,自发组织各种科技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大二开始就介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课外科技立项活动。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再次,将科技前沿融入到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的合理安排,明确了教学思路,学生易于接受、反映良好。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生物技术理论课程知识的系统理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开发利用资源生产生化产品提供了思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将科学发展的前沿和热点渗透到本科实验教学中,部分实验内容直接来源于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最后,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科学生到科研实验室后,从课题的选择到实验的设计等过程都以学生为主,教师仅做必要的指导,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专业理论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应用,让学生专业学习不再枯燥与抽象,特别是课题研究一步步取得进展,解决了一个个难题,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学生学习的效能感得到了加强,这些都促使学生学生学习方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新知的转变[6]。

5参考文献

[1]张敏,王邕,梁锦添,等.改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增刊):77-78.

[2]李文鑫,陈学敏.立足实践,着力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7-39.

[3]韩新才.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8(1):l18-120.

[4]邹长军,吴雁,兰贵红,等.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7(6):1-2.

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高职;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55—02



一、高职港口物流专业核心职业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交通运输枢纽的港口,在交通运输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港口物流通过港口的地理优势,开发利用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发挥其对货物的集散、存储、转运、包装及简单加工功能,同时利用港口的信息服务平台,完成物流节点中的服务功能和产品的增值功能。

我国港口物流从原来单一的“港到港”运输模式向“门到门”多式联运发展,现代化的港口利用先进的运输方式、通讯技术和仓储技术,服务功能也从原来单一的运输、仓储等服务,发展成为集商品检验检疫、进出口通关、货物简单加工、外包装、商品仓储管理、货物集散、信息服务等的综合物流服务延伸。

随着我国港口物流的迅猛发展,我国港口物流高职教育的发展也较为迅速,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掌握港口物流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形成港口物流专业核心的职业能力:国际货物运输组织能力、外贸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能力、安排货物仓储与配送的能力、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能力等。

二、高职港口物流人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

港口物流专业在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借鉴德国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拓宽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将英语语言运用于专业知识信息交流活动的、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打破本科院校“三段式”教学模式,课程按工作技术能力来划分,把教学与考证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三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二是教育目标的转变,三是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即学生才是教学主角,教师要控制自己的“传授”欲望。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教师要不断进行调整,教学方法由告知式逐渐向构建式转变。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二)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部培养、人才引进、顶岗实践、参与实践课题等方式,形成了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体现职业教学的特点,可以从港口物流企事业单位中聘请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增强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可以实行“结对制”,每位青年教师由教研室指定老教师作为结对教师,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学习、听课、辅导、准备与指导学生实验等工作,确定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使青年教师在业务水平上和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及时安排青年教师进修学习,特别对刚从普通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针对他们实践能力较弱,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及时安排他们到港口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缩短高职教师适应岗位的时间。

(三)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重视“合作学习”,可以借鉴德国行动导向课程的教学方法:小组扩展法、站位法、卡片复习法、旋转木马谈话法、搭档拼图法、小组拼图法、构建逻辑关系法、魔盒法、展览画廊法等。通过设计这些实用和有趣的构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实践中,掌握港口物流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在教学资料的单元设计中要体现完整的行动模型: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在行动模型教学中,首先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仔细观察整个过程,然后教师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分析工作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位置,让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急于改变所有问题,而是私下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改变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行为,不重视一两次的分数。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是高职教育主要特点之一。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都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并重。高职院校的港口物流专业可以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

通用技能是指的英语、计算机等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训练和专业技能单设实训。专业技能课程训练是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课程的课内实训,即要求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配套。而专业技能单设实训是进入第五学期以后,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基本已经讲完,应该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让学生了解报关和货运企业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工作流程,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经常邀请企业有一定资历的专家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包括参观交流、专题调研、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可以请港口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针对实际工作流程来教学,并且不定期的从其它物流企业请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到码头进行参观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港口物流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掌握实际的操作方法。

(五)推行“双证书”制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性,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接合港口物流专业的情况,实行“双证制”,即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至少要取得其它一种技能证书,如货代员资格证书、单证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等。

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对港口物流专业的学生由其重要,因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如:报关员、报检员是必须严格持证上岗的,也就是说只有取得了相关证书才能从事上述工作。而这些资格考试都是部级的考试,通过的比率相对较低。也正是因为如此,目前报关员、报检员人才非常紧缺,只要考出证书,学生的就业前景会非常好。

三、高职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一)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与毕业生规格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对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比较好,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大多数学生应对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牢固。并利用寒暑假中到相关企业里实践,直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经过做实验和各种实习环节,基本掌握从事技术岗位所应有的基本技能,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水平。

学生毕业时,修完规定的课程,并考核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才能允许毕业。实行双证制,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要取得信息产业部或劳动部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就业需要。具体到本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大学英语三级证书、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证书、单证员证书。须参加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外销员等一项或几项资格考试。

(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范,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考核的依据。

2、成立专业建设检查小组,定期对各位教师的教学常规和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3、通过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学院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篇8

[摘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在该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存在着教学计划不合理、缺乏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评价机制和创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

[作者简介]孟庆亮(1971-),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建筑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江苏连云港22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Sew-C-08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97-03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具有较强实际工作技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市场就业的重点。早在21世纪初,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被教育部作为紧缺技能人才重点培养专业建设。伴随高职教育中广泛推广“能力本位”理念,实践性教学环节已成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理念推广、教学计划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价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受制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教学条件,目前该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讨论。本文作此研究,以不断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目标

1.加强物流管理职业素养教育。物流管理行业职业素养是指物流管理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要求和规范,是在职业道德指导下的、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具体行为规范,是相关从业人员价值观念、是非标准、道德水平的综合体现。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且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加强物流管理职业素养教育是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中一方面要以现代物流管理先进理念为依据,强化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目标的思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物流管理职业技能,以高效规范的物流服务满足社会化物流需求,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既要培养敬业爱岗和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又要培养在物流管理工作岗位上开拓创新和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和专职业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物流管理行业专业技能培养过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能是指高职该专业学生能够将所具备的职业知识应用到物流实践工作中的能力。结合现阶段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高职院校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分析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这些实践性职业技能水平是衡量高职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现代物流行业与相关企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特点,既要具备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和库存需求分析预测能力,又要熟练掌握原材料采购流程和运输调度安排,都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把教学过程和实际工作环境密切联系,使用模拟仿真、情景设计、顶岗实习等有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组织者、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标准等很好地适应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把实践性教学真正成为完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

3.提高物流人才市场就业竞争力。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最终的效果要由人才市场来检验,只有该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体现出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才是实践性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物流市场人才需求特点,及时了解物流行业执业标准和规范的变化,跟踪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入物流行业机构和企业的参与,不仅仅是让他们简单地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而是要让物流行业机构和企业真正参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以物流行业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物流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能力,改变以往高职物流实践性教学以学校课程老师为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深人物流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分析研究毕业生实际工作状况,同时结合地区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遵循以上培养目标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在该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1.实践性教学计划不合理,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不清晰。现阶段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一方面强调高职教育体现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公共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占据了教学计划较大比重;另一方面注重高职教育中职业导向性特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借鉴国内外高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实践性教学得到了较大改善,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教学计划设计和课程开发上还有许多不适应实践性教学需求的地方:首先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中教学本位和教师本位根深蒂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设计开发实践性教学,缺乏物流管理行业管理机构和对口企业的深入参与,没有形成以行业从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为主、学校专业教师为辅的开发设计团队,与行业和地区人才需求不能紧密联系,还是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劳动,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其次是人为地割裂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过程,在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融合协调,习惯于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两个层次,如教学计划中明确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程,即使在具体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把有限的课时划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降低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2.实践性教学考核过程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考核手段和考核标准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效果,考核手段决定教学组织的方式方法,考核标准决定学生掌握的职业能力水平。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过程、考核标准和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因为有规范的考核要求和考核形式,而且和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评价有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能认真对待,教师也能够严格把握考核要求,教学效果良好。而实践性教学则容易受到忽视,即使真正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和专业实训,很多学生也是走马观花,互动提问环节形同虚设,甚至出现放羊现象,让学生自己解决实习实训环节,把考核评价完全交给实训单位。其次是实践性教学考核方式单调简单,习惯于采用课程平时成绩和提交实习报告的方式,课程教师侧重于考核形式完整性,疏于实践性教学过程的监督评价;另外,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不够严格统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不能够与物流行业标准及职业规范接轨,整个考核评价过程往往也缺少物流工作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参加,使之公正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

3.实践性教学中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专业技能培养效果有待提高。校企合作目前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被广泛使用,以企业实训、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一方面解决了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场所的缺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降低了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稳定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首先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来讲政策支持和指导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像德国和澳大利亚政府主导的高职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缺乏在资金、税收、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使得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各自为政、松散盲目的状态,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也就千差万别;其次对于许多物流企业接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缺乏奖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既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协调管理,也没有调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积极性的制度措施;最后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重视程度不够,只是看作实践性教学计划的补充,缺乏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整体来设计规划,人为割裂校企合作过程的完整性,对校企合作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影响了校企合作效果。

三、改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思路

1.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从整体上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到课程体系设计系统化和教学管理规范化。首先要优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建立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管理人员、企业从业人士等共同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优化课程体系,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时间和内容,逐步提高实践教学所占比重,既保证理论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使该专业学生能够具备物流管理基层管理者的理论与技能素质。其次在具体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实施中要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以强化物流管理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把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对应,使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与企业实践高度衔接。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方法创新,引入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案例教学等先进方法,使传统教学场景更加直观形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职业兴趣,改善实践性教学效果。

2.构建科学有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实践性教学过程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将起到积极作用。构建离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评价机制,首先要明确评价主体的关系,现阶段学生的实践工作技能评价在学校是专业课程老师、在校企合作单位是物流管理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是国家或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因为各自评价手段和评价目标的差异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这就会导致学生培养目标的混乱,不利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教学资源情况,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和行业职业资格鉴定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评价模式,尽可能实现实践性教学与评价的分离,倒逼实践性教学培养目标与物流管理职业技能标准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其次要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改变传统单调的课堂考核为主的评价手段,完善和丰富实践性教学评价手段,如校内实践性教学评价可以实训报告和项目设计为主,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实践可以现场技能演示为主,而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可以获取国家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为主,尤其强调在实践性教学中实行多证教学,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与国家职业证书相对应,鼓励学生参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物流师、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运等证书的鉴定考核,同时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实践性教学中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代评,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3.创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作为保证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方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同时也涉及各方的职责和利益的合理分配,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高职院校创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首先要完善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保障机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协调,争取建立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和支持下的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合作的理事会或委员会形式,以法律手段规范各方责权利关系,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体制,来全面指导、协调和规范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次加大校企深度融合的力度,高职院校利用其人才优势和知识储备为物流企业提供咨询决策服务,而物流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性指导,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负责职业资格鉴定和考核工作,在校企合作中把教学中的问题在实践性工作中解决,把工作实践中的不足反馈到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发展。最后要加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直接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效果。具体来讲要完善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企业工作经历,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使之具备丰富的企业从业背景,熟悉物流管理实践性工作要求。鼓励老师考取物流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了解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要求,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创新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教师考核制度,改变以学术研究为主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实践性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提高教师投身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

参考文献]

[1]杜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14).

[2]白东海,关于高职校企合作现状及其有效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32).

[3]翟希东.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医药学专门人才

近年来,作为肩负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医学院校,桂林医学院以国家高等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办学定位,着眼于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特色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优化专业结构,强化特色建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与载体,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结合的桥梁与纽带,专业调整与专业建设是社会、政府普遍关注并聚焦的话题[1]。在国家正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上,以国家特别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医改需求,努力服务社会和国家战略,准确把握定位的同时凸显学校特色。

作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地方教学型医学院校,近年来我们努力探索培养应用型医药学专门人才。根据学校“以医学学科为主,积极发展医学相关学科,实现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以及“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校就专业设置进行调研和梳理,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围绕医药领域积极增设医学类相关专业,及时调整部分招生专业以优化专业结构。在充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注意加快发展医药学类相关专业。2000年以来,我校陆续增设了护理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药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药学(临床药学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康复治疗学等本科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同时,立足以特色创优势,狠抓专业特色建设。2003年临床医学专业获自治区级重点专业,2007年及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和药学专业分别成为第二批和第六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始终遵循“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生命线”的方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大会,并根据不同时期工作重点提出不同会议主题。近年分别围绕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专业认证、专业特色建设、课程考试改革等主题进行探索与实践,力求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同时还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每两年召开一次临床医学、生物技术、药学实践教学研讨会,搭建各实习单位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学生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从而提高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医学检验等5个本科专业均已成为广西高校重点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点。

二、努力探索以能力提高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综合素质养成

我校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能力提高为核心,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标杆,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凸显专业特色。

1.拓宽专业口径。临床医学按“大专业招生、后期分流培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pBL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增加实验室开放,开展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全科医学方向)班试行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课程整合以及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与临床部分课程整合,逐步实施“卓越全科医师教育培养计划”。

2.积极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考试改革。在考试形式上加大形成性考核的评价力度,采用小论文、读书笔记、口试、课后讨论式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平时考核,并重视临床实践技能多阶段考核。对终结性考试的试题类型进行改革,加大主观题型比例,减少死记硬背的填空题以及猜测几率较大的判断题、单选题,增加分析应用、病例分析等论述题比例,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内容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实施基础综合考试、临床综合考试以及毕业综合考试。理论考核分以客观题为主的试卷一和以主观题(简答题、病例分析题)为主的试卷二;临床实践技能实行多站式考核等,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人文属性更加凸显,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在教学计划中注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开出一些特色课程。如:护理、临床医学专业加强沟通、礼仪、心理、法律等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德教育;生物技术与药学专业在加强沟通艺术、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市场营销策略等知识的传授;生物技术专业引导学生选修医、药学课程以突显医药特色,药学专业则注意适当增加临床医学课程,发挥医学院校办药学优势。另外,通过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引领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培养社会责任心。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培养社会责任心。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及预防医学等专业,普遍开展导医、护理、养老院义工、社区卫生宣讲等社会活动,还利用暑期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单位开展见习和课外实践活动。药学、生物技术等理学专业,则鼓励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和到相关企业见习。

三、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专业实践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生物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C

大学生既要读好“有字之书”,夯实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也要加强实践,读好“无字之书”。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展才华、炼品质、做奉献的平台。多年来,全国高校都十分重视实践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文化。在不断推崇文化改革创新的新时代,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创新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当代生物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必要性,结合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探讨生物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机制。

1社会实践面临的难题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近二十年来,全国各高校结合“三下乡”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活动,常见形式有便民服务、义务支教、法律宣传、社会调查、义务劳动、文艺下乡、环境保护、考察实践等等。最近几年,很多高校探索出一些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无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灵活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无法将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的提升有机结合。因此,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保证,值得不断实践和探讨。

2生物专业特点及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研究与生物相关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是一门多彩、有趣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生物专业课程大多包括了野外实习实践环节,但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注重课程内容的体验,后者则有助于思想教育和素质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和职业。

3生物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做法和创新经验――以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例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园艺四个专业,是一个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学院。2013年和2014年暑期分别组建了实践队赴贵州省遵义市泗渡镇、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践成果,笔者认为,生物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既要与专业、就业、创业相结合,又要注重实效,切实促进实践地的发展。

3.1实践队员师生比例合理,人才结构科学化

科学合理的实践队伍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和收获实效的保障,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师生结对、本硕联手、党团共建”的复合型人才结构,在思想引导和专业指导上都可以开展工作,极具科学性。生命科学学院2014年社会实践队共选拔23人,其中教师3人、研究生2人、本科学生18人、党员10人、团员12人。

3.2实践内容注重结合,实践成果讲求实效

3.2.1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社会调研,注重实效

生物专业知识多为理论基础知识,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生物等产业。生命科学学院针对性地开展了“泗渡镇果蔬合作社体制调研”、“盘江镇自然资源调查”、“生态民族旅游与农村新风貌调研”、“农业发展现状与绿色环保农业调查”等调研,通过查阅资料、科学实施、悉心指导、认真总结、形成报告,为地方政府更新了大量数据,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3.2.2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科技支农,注重成果

生物专业是一个科研性较强的专业,利用这一特点,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将生物知识具体化,将专业技术灵活应用于农业发展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科研思维。生命科学学院实践队针对泗渡镇辣椒病虫害极为严重的现状,开展“辣椒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利用基因克隆、生物标记等技术,探索出预防和治理辣椒病虫害的方法,最终研发了专用检测试剂盒(验证阶段)。此外,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帮助农村朝向绿色、生态、高效、可循环农业方向发展,充分搜集专业知识为当地农民举办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

3.2.3立足两个根本进行教育关爱,注重细节

社会实践要立足于中央文件精神和学校属性两个根本,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贵州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院校,实践重点是教育关爱。因此,实践队根据盘江镇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数量多、受教育受关爱不足的情况,除开展传统的爱心捐赠和学习辅导外,还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趣味生物活动,包括制作叶脉书签、制作动植物标本、地方资源图片展览等,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3.3实践成果注重总结和推广,强调长效机制

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一方面促进了实践成果的科学利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做好就业、择业和创业工作。实践队开展课题调研后,获得大量一手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形成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实践队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建成“生物科技农业扶持基地”,实现实践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形成长效机制。基地工作依赖于实践队员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更是督促学生锻炼学以致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