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1:34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篇1

1高中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

1.1高中生身体形态方面的变化经过初中阶段的快速增长,到了高中阶段,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身高和体重都基本稳定,第二性征发育明显,男孩子肌肉增长较快,纤维明显增粗,肌力显著加大,喉结变大,声音变粗;相对而言,女孩子的身体脂肪较多,身体线条很美,婀娜多姿。身体发育的逐步成熟促进了高中生性心理的发展。

1.2高中生身体机能方面的变化高中生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容量在1400g,兴奋与抑制比较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呼吸系统方面,男生肺活量在3600ml左右,女生在2500ml左右;在心血管系统,高中生的心率与成人接近,平均在78次/min左右。

2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无论是其生物性还是社会性都未发展成熟,处在从青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因而具有如下心理特点。

2.1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不安现状,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乐于开创、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和师长,不盲从,不轻信任何现成的东西。

2.2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高中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希望挣脱父母的束缚,独立处理问题。因而,表现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捍卫自己的观点。

2.3具有社会性高中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希望向大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看到社会上存在的腐败问题,他们痛心疾首,看到国家的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他们立志投笔从戎等等。他们想做国家、集体、社会主人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2.4具有不成熟性虽然高中生的生理指标接近成人,但是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方面等方面,具有不成熟性。他们思维敏捷,但是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是容易冲动;他们信誓旦旦,但是意志品质还不够坚毅;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容易出现彷徨、矛盾、苦闷和焦虑,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逆反和对抗。

2.5心理出现闭锁倾向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向成人敞开心扉,他们的内心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了,甚至出现闭锁心理。表现为:他们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不太愿意与成人交流,喜欢写日记,并用抽屉锁起来。这种闭锁心理使他们变得很孤独,希望被人理解,又不主动与人沟通。

3重点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与普通高中相比,重点高中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厚,生源质量好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人们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背景下,重点高中的师生承载着比一般学校更重的压力。"高标准、高要求、高竞争性、高升学率、高投入、高产出…",这些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得重点高中的学生容易出现以下4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3.1学习类问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①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容易造成学生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睡眠不规律、神经衰弱和记忆力下降等等;②是部分学生有厌学倾向;③是考试焦虑症,特别是遇到一些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3.2人际关系类问题①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高中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缺乏关爱、理解、沟通,学生则会非常失望;②是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同学就会流露出孤独感,直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③是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和谐的家庭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会造成孤僻、任性和专横等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高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3青春期心理问题①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即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与日益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②是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敛。一个微笑可以使其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他们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可遇到父母或老师时却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③是早恋现象。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面临着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的成分,不成熟。

3.4挫折适应问题高中生的挫折有来自学习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也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还有个人因素。面对挫折,学生的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反应一旦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化的行为,那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需要长期关注和恢复。如:有的学生有早恋倾向,遭到家长和老师的强烈反对和一致抵制,结果学生在强烈的逆反心理作用下,做出出格的行为,致使两个学生的学业都受到了损失,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4重点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1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1.1领导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指派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年按照每生10~15元的标准拨专款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邀请名人开办讲座、请专家进校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

4.1.2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物要"整洁、美观、大气",巧夺天工;校园绿化新颖独特,有利于学生修身养性。人文环境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得以养成、历练。

4.2班主任的心理指导策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教育力量,高尚的人格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打造完美的人格,使自己的言行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班主任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4.2.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接纳学生的言行,给学生以正面支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2.2开展积极健康的班级活动如:召开主题班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辩论会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培养竞争意识,学会与人交流,提高心理素质。

4.2.3做好个别心理辅导,把握心理脉搏教师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心,跟踪教育。要经常与之谈话、交心,也可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4.2.4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针对有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如:定期召开家长会,让教育孩子成功的家长介绍其典型经验,使其他家长能够及时分享这些经验,查找自身的不足。

4.3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渗透

4.3.1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许和关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教师要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设置学习悬念、采用激情式的导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兴趣的迁移现象,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

4.3.3实施成功教育前苏联教育学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功带来的。具体做法有:①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告别自卑,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②采用积极的评价法,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训斥,使学生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的体验;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4.4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4.4.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运用心理测验和调查问卷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那些学习好、成就动机强的优秀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保证其成才;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其树立自信心。

4.4.2设立心理辅导和咨询室,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设立心理咨询室,"谈心信箱"、"心理网站",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交流、信件交流和网上交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4.4.3举办心理讲座,开办心理活动月,积极发挥集体心理辅导的作用。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举办心理讲座,如:"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考试焦虑的调试方法"、等,还可以举办各种心理活动比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如:举办心理剧大赛,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感受到心理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连峰.论高中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网络财富,2009(11).

[2]阳萍.浅谈高中生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J].陕西教育,2011(10)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篇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3.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全面推进。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突出重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分类指导。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质量和成效,率先建立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其他地区,要尽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和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缩小东西部、城乡和区域之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原则,加强城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化发展。同时,着力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成效,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5.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6.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7.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8.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9.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10.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11.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12.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教育部将适时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1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14.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15.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观;高师生;调查

investigationaboutnormalUniversityStudents'ConceptofmentalHealtheducation.YangZhen.psychologyDepartmentof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viewonmentalhealtheducationinnormaluniversity.methods318normaluniversitystudentswereinvestigatedwithaquestionnairemadebyauthor.Results①moststudentshaverightconceptionaboutsignificancemeaning,specializedteachersofmentalhealtheducation.about30%studentsarenotclearorhavewrongideasaboutthemainobjectives,subjectsandmainwaystocarryoutmentalhealtheducation.②mostnormaluniversitystudentsknowverywelltheemphasisofpsychologicalcounseling,butmanystudentshavethewrongconceptiononwhatkindsofmentaldisorderspsychologicalcounselingcandealwith.③about80%studentsacceptthedifferencesbetweenmentalhealtheducationandmoraleducation.aboveonehalfofstudentshavewrongorunclearideasabouttherelationsbetweenthem.Conclusiontheconceptionofmentalhealtheducationmustbetaughtwithmoreeffortstonormaluniversitystudents.

【Keywords】mentalhealtheducation;Conceptionofmentalhealtheducation;normaluniversitystudents;investigation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开展起来。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1]。一些学校由于思想观念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只流于形式,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作为教师后备力量的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魂,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也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是指教师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认识、判断和知觉。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实施并真正发挥其效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认识水平[2]。因此,有必要通过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为高师生正确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辽宁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学生。由笔者亲自担任主试,随机整班抽取样本351人,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18份。被试构成情况,按性别:男81人,女237人;按城乡:城市148人,农村170人;按学科性质分:理科165人,文科153人。

2.2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编制是参考有关文献及书籍的基础上,按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程序组成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实施者、对象、途径、效果;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又易混淆的2个方面: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共7个维度进行问卷项目设计。围绕每个维度,针对相关知识和容易出现的错误认识,设计详细的判断题目,获得36个项目,要求高师学生对每句陈述从3种态度中选择1种:a、赞成;B、不赞成;C、不清楚。根据持正确态度的高师生人数百分比,判断高师生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正确程度,分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调查数据输入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94%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的高师生赞成比率为88.7%,有1.9%的高师生不赞成,9.4%的高师生不清楚。87.4%的学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还有4.1%的学生不赞成,8.5%的学生不清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的认识仅有67.3%的高师生赞成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11.6%的同学认识不赞成,21.1%的学生认识不清。

3.2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认识情况结果见表2。

3.4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认识状况见表4。

由表4可知,高师生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测验”不赞成的占88.7%,对认为“学校只要开设心理课就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赞成的有89.6%,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不赞成的有79.2%。但对此3个错误观点持赞成观点或观点模糊的高师生也有一定比例:11.3%、10.4%、20.8%。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赞成的占59.4%,17.6%的学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

3.5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认识状况见表5。

由表5可见,认为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流于形式,并无实效的高师生占17.6%,反对者占66.7%,另外15.7%的人不清楚。高师生中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智力的促进只有60.4%,12.3%的高师生不赞成,27.3%的高师生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57.5%的高师生认为具有促进作用,12.3%的高师生不赞同,30.2%的高师生不清楚其作用。

3.6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状况见表6。

由表6可见,对于心理咨询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6.0%的高师生不赞成,7.2%的高师生不清楚。关于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看法: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51.9%,而不赞成的占19.2%,不清楚的占28.9%。另外,17.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1%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8.9%的高师生不清楚。大多数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辨别力:78.6%的高师生不赞成心理咨询就是找学生谈心;83.6%的高师生不赞成学校心理咨询是学生提问教师给予回答;81.4%的高师生不赞成咨询方法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一样的。但从以上3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形式的错误观点仍然有相当比例的高师生持赞成态度或不清楚:21.4%、16.4%、18.6%。

3.7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状况见表7。

由表7可见,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区别,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结果显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观点,46.9%的高师生赞成,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

4讨论

4.1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94%高师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85%以上)。对实施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素质的看法,89.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受过专业化训练。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95%以上)。这与我国不断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近20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组织领导;各地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注重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重视师资建设;编辑出版了大量读物[1]。这些都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师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刻。进而,越来越多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正确。所以,大多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进行专业化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途径的错误认识具有很强的批判性。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的认识有30%多的高师生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的(33.7%)。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认为“所有学生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近30%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27.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的认识,只有近60%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40%多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有关。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有:目的不明,操作缺乏规范;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利;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1]。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结果,我们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看法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并不高,仅有66.7%的高师生不赞成其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表现为60.4%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智力发展,57.5%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的认识方面,除了“只是心理咨询教师的事”一项明显错误看法不赞成率(93.1%)较高外,还有89.9%高师生赞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化训练”。而“由政治老师来进行最合适”的明显错误的观点不赞成率仅为82.1%,是比较低的,这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中,许多政治教师、思想品德教师等兼职担当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有关。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的判断上,赞成者占44.7%,不赞成占28.6%,不清楚者占26.7%,这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者(即心理学教师)专业化训练程度不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力不足有关,所以,赞成心理学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的比例不高。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者占82.4%,不赞成或不清楚的比例为17.6%。可能有更多的高师生相信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但部分高师生可能还考虑到并不是所有教师都经过了专业化训练,所以对“每位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赞成率并不高。赞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和组织”的只占65.7%,30%以上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这可能是由于共青团、少先队、德育处和班主任一般被认为是进行德育工作和思想工作的主要力量,加上许多高师生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要求,自然对这些“共同参与和组织”的机构和组织赞成率不高。这说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薄弱,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因此,对每位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训练,使其都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对师资其他方面的要求,仅有66.7%的高师生赞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领导到教师都要心理健康”,比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很多高师生并没有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有关。

正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才导致了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混乱不清。由此可见,应该加强和深化对高师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培养,使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对象、实施主渠道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培训的力度。

4.2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86.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对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解:认为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的占85.5%,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的认识,赞成的高师生仅占60.8%,而不赞成的占16.3%,不清楚的占22.9%,可见,高师生对心理咨询工作解决问题的范围的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狭隘性,把本应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排除在外了。另一方面,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仅有53.6%的高师生不赞成,还有23.5%的高师生不清楚。这又表现出部分高师生扩大了学校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把具有严重心理变态的人包括进来。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高师生对于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还是一个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蒋重清[4]的研究表明,22.8%的学生认为去咨询是“心理有病”,是不正常的现象,是严重到成病的程度才来心理咨询的。这与本研究的22.9%的高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解决严重的心理变态行为是一致的。也与赞成心理咨询工作的责任包括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比赞成心理咨询是解除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人数百分比下降是一致的。因为学习指导、人际指导、就业指导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现象,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大部分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的错误认识具有较高的批判性,但仍然有相当比例(21.4%、16.4%、18.6%)的高师生持有错误和模糊不清的认识,其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师资队伍薄弱、形式主义问题、操作不规范有关。这说明,有必要在教育中进一步为高师生明确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范围。

4.3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约80%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差异持赞成态度,但仍有20%左右的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区别抱有错误和模糊的认识。81.8%的高师生赞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本质、形式、方法上存在差异”,仍有18.2%的高师生不赞成或不清楚;75.8%的学生不赞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差不多”的看法,24.2%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78.3%的学生不赞成“学生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一样”的观点,有21.7%的高师生赞成或不清楚。半数以上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的正确观点,只有46.9%的高师生赞成,却有30.2%的高师生不赞成,23.0%的高师生不清楚。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可通过德育工作来完成”的错误看法,赞成者占34.9%,不赞成者仅占35.2%,不清楚者占29.9%。这种错误和模糊的状况可能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质量不高有关。当前,我国学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很多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是管理干部兼职,有的则是来源于基层德育室、进修校、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理论[3]。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难免在冠以新的称谓后仍沿着思想教育的老路走,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也差。从而导致高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认识现状:多数高师生认为其间存在差异;50%以上高师生对其联系的认识是错误或模糊不清的。

5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2]罗小兰.谈教师心理教育观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与职业,2005,(15):70-72

[3]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3,(3):34-36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篇4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对每个学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小学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同时,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形成,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文化教育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的小学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匮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小学都将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文化知识教学方面,一切教学活动也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为主要目的,并未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另外,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不够,也未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小学生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授课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一味进行“灌输式”教学,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无法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都采用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课堂教学节奏完全由老师掌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另外,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内容完全按照大纲要求原文照搬,根本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相适应,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并未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学内容基本都不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且由于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具有随意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随意,起不到相应的教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老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规划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热荩并且缺乏对小学生的了解,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内容根本不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提升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老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探索和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该重点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很难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尽量让小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抽象和无形的概念,但是对于小学生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心理教育基本就是一个模糊的词汇,对于心理教育,小学生也没有明确的认知。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小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首先让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的意识,比如说,小学生在参加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时,可能就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大脑空白、手脚发抖等情况,这将严重制约小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考试成绩。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老师就应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在辅导过程中让小学生掌握平复紧张情绪的技巧,掌握控制紧张情绪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过程,小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并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心理健康老师的整体素质,革新教育理念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素质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应该重点提升教师的素质。老师应该首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足够重视,把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下,老师应该革新传统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为了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育素质引起足够重视,可以对小学老师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让所有小学教师都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老师的任务,而是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都重点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能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从而增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门的教育以外,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老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如果文章内容涉及爱国主x的相关知识,老师就可以带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对学生进行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小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比如,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表现励志、积极向上精神的文章,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小学生在了解文章主旨的情况下,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文章中的伟大科学家、经典的励志人物等作为学习的榜样,因为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励志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从而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以音乐为教育载体,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在小学生学习或者欣赏具有爱国情怀的歌曲时,老师就可以适时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青春励志歌曲时,老师就可以以音乐为切入点,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引导小学生及时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所以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各种情绪很容易从外部表现出来。因此,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小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帮助小学生摆脱消极的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情绪相对来讲很不稳定,遇到高兴的事情就会喜形于色,手舞足蹈,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所以老师很容易从小学生的外在表现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好时,就应该及时向小学生了解情况,弄清楚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小学生及时摆脱不良情绪。

除此之外,老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小学生将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家长以及同学,只要将心事说出来,消极的情绪就会有所缓解,倾诉对象也可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针对小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心理课程的优化设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袁传文.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和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

[2]林维晨,童正花.将阳光洒向童年: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

[3]姚叶红.金色童年从健康的心理开始:品德与生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篇5

关键词: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的广泛传播,全国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实践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他们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提升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健康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状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和教育的重心是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重点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等为任务的一门学科。

二、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它作为一种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对我国教育改革事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以及这项工作的逐渐深入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突出问题。

1、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普遍缺乏针对性。一是在理论研究上受西方影响较大,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数借鉴于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并不适合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可信度低,二是在针对对象上也有偏差,有的用成人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则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三是在适用范围上,普遍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际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学校甚至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泛过滥,学生了无兴趣。

2、形式化倾向

目前我国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大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内容、固定的形式上课,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冷淡,效果并不好。

3、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任务放在了解决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却忽视了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走入了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发展性心理辅导误区。实际上,只有通过发展性心理辅导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心理问题,及时消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异常情况,帮助学生充分开发潜能,提高适应能力,更好地发展自我。

三、提升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对策

1、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为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对新生要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方面适应性的调查。对男女生则放在男生性格比较坚强、冲动,女生相对温和、性格内向等心理特点。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的信息交流,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还应加强发现问题的途径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研究,形成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学院管理干部队伍为枢纽,班级心理委员为信息源的信息网络体系。

2、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

定期举办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讲座、开展有关知识竞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优班级评比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学院刊物、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介,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利用墙报、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即分析和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想和情绪能力及学会各种心理求助能力。开拓网络心理咨询渠道,为学生更好地排忧解难。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公众号,建立大学生实时传送新闻的媒体,开展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游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一点点向更积极健康的心理状况发展。

3、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特殊问题的学生,工作重点应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性教育,如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以实现教育目的。参考文献:

[1]张将星.论华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创新――基于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8-82.

[2]郑祥专.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24-126.

[3]杨莉萍,刘甜.芳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44-147.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校生;理念;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77-04

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惟有更新观念,科学探索,才能推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发展,建构高起点、有特色、可操作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贵在以人为本

“心理教育是关注人类心灵世界的一个复杂系统,是关心人类心理生活的一种现念,是关照人类现代人性的一种新型教育,是关怀人类精神生命的一种崇高事业。”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推进社会现代化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生为本。所谓“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旨趣。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现代人性观为指导,从90后职校生生理、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的特殊性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为本。所谓“以学为本”,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在职校学习阶段,学生要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成长的意义,学生态的价值,学生命的智慧。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现实社会生活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活,服务并服从于职校素质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学习素养、职业素养和心理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校为本。职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基本单位,最重要的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把立足点定位在充分利用本校特色教育资源上,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素质和谐发展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研究。善于利用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校的优势与独特资源。

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校为本这三个方面反映了“人本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真正体现了现代人本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和使命。必须明确的是,它们本身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形成和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在精益求精

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基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视野,心理课堂活动更要高质量、有创意、易操作、重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不在多而在于精,贵在精益求精。职校心理教师要在“精”字上做文章、下工夫、求实效,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目标确定、人员安排、过程调控和活动设计等方面精益求精,做到精确、精神、精巧和精致。

活动目标要精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预防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职校生心理自主和谐健康发展。职校心理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和实际需要出发,可以和学生一起商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做到精心设计、清晰明确,做到精通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主题,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目标的精髓,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精华。

活动主体要精神。职校心理教师在课堂活动的人员组织安排上,要善于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善用“精兵强将”,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发扬团队合作精神,精诚团结,相互支持,密切协作,自身也要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做到精力充沛、精神振奋,做到教学仪态自然大方,言行举止优美得体,着力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活动过程要精巧。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手段技术上做到精心安排,适时适度地正确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讲究直观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和适切性。二是教学内容材料要精心准备,做到贴近职业教育实际,贴近现实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心理世界,适当精简课堂教学用的心理材料,适时提供一些职校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格言、名言或警句。三是教学语言上要精心提炼,从设计确立的课堂教学目标出发精讲自己的思想观点,做到精辟深刻。在课堂上心理教师表达的话语不在多而在于精,特别是在学生活动体验交流之后要糕心小结,言简意赅,这样能够取得“画龙点睛”、“事半功倍”之效。是教学时间安排上精打细算,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做到自然过渡,有序推进,结构紧凑。五是教学方法方式上要坚持启发式,富有体验l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活动设计要精致。要全面考虑活动过程的师生互动,活动之前对学生的相关要求要明确具体,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激情投入,活动之后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小结与反思,了解学生心理体验的深刻性。反思当下现实,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精简一些活动,不要刻意追求活动的数量,或者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在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研究时展的特征,解决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要和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融合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要确立“心理育人,人人皆有责”“心理育人,各学科有责”的基本信念,在教学、科研、管理、环境和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教师以“导”为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对学生心理发展多引导、心理矛盾多辅导、心理问题多疏导,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与时俱进,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思路: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健全机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管理,提升心理健康教程建设的统筹强度;建构模式,整体推进,努力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境界,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有四点基本要求:富有特色、起点较高、便于操作、充分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具体操作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关键是要有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中的科学定位,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二是课内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三是显性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潜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四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学校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工作及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五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六是学校、社会(社区)、家庭与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四方面的有机结合。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就更需要“积极推进、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加强领导”,努力做到“四个一”:实施“一把手”工程,即校长或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充分整合全方位的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实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深做实;确立“一盘棋”思路,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的一项工作制度和教育理念,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中去考虑、去规划;建构“一体化”格局,即正确对待职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和谐发展、相得益彰;实行“一条龙”服务,即从入学适应、校园生活到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都以促进人格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职校教育教学的各阶段、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职校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要善于在素质教育场域中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职校教育整体去设计和规划,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来看待。

二、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两大路径

服务、教育、引导和管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职能。目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作职能上管教过多,服务过少;教育方式上言教过多,活动体验过少;管理方式上指挥过多,指导过少;服务方式上被动过多,主动过少。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树立“助人自助与自助助人”的信念,坚持“成才与发展为本、教育与管理为纲、引导与服务为主”的工作方针,着力创新工作职能,科学提升工作效能。

(一)着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职能

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追求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制度、方法与技术,更应注重建构专业化发展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智慧与艺术。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才服务”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倡导的时念,就是要在实践中自觉地把学生视为职业学校事业的生命之线、生存之根、发展之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贴近职校生的生活世界、情感需求和生涯规划,为职校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第二,转换专业角色,注重教育过程。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职校生发展的“人格引领者”、“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扮演好多重专业角色,善于做有思想的“教育家”,做能创新的“研究者”,做善反思的“实践者”,做务实际的“多面手”;善于从教育者、权威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心灵导师”、“心理导演”和“心智导游”的角色。

第三,转化精神状态,创新引导艺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克服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消极心态,变被动防守、疲于应付为主动出击、科学引导,对职校生的未来发展负责。

第四,转移工作平台,提升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把大多数学生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宿舍和公寓走访调研,在教室和辅导室里、在课堂和操场上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在“零距离”与学生对话交流活动中观察思考。要不断创新和变革管理方式,从权力化、制度化管理向人格化、人性化管理转变,从封闭式、强迫式管理向民主式、自主式管理转变,从常规事务型管理向特色创新型管理转变,从经验化管理向专业化管理提升。

(二)科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建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要在科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上下工夫、求实效。

第一,用心重于用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与沟通,心灵对心灵的耕耘与创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知心”和“贴心”的教育,是以心“换”心、以心“唤”心、以心“焕”心的工作艺术,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会做有心人,用“心”去做。

第二,引导重于矫正。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得法”,就是要经常性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管理工作和服务意识,以“导”为教育原则和主要方法,多做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和疏导性的工作,对职校生的思想问题要开导,道德问题要教导,学习问题要辅导,生活问题要引导,择业问题要指导,心理问题要疏导,行为问题要督导。

第三,行动重于策划。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反思专业实践和开展校本心理科研等途径来实现自身的积极发展,努力成为创新型和智慧型的专业化和专家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第四,责任重于泰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实际工作中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做精细,把职业教育实践中每一件平凡的小事情做精致。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篇7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教育部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结合纲要的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学习贯彻十精神,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已经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把学生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缓解他们的压力,排除他们的焦虑,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正当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提出的这些精神和思想是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更加需要内涵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更加需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精神世界。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是充满希望、朝气蓬勃、富于创新的一代。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他们身上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二、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有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地中小学校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北京、天津、黑龙江、海南、陕西、江苏南京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管理的文件,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河南、安徽、甘肃、宁夏等地成立了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或指导中心,从业务上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天津、河南、广东、云南等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或实验校创建活动。天津、浙江温州、山西晋中、河南焦作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广东、福建、山东、吉林长春、河北石家庄等地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标准,并逐步解决编制、待遇和职称评聘等问题。上海、广东、浙江、黑龙江、四川成都等地探索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或资格准入制度,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化和专业化建设。江苏、云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组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同时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逐步形成以“区域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网站及心理咨询热线”三位一体的心育服务体系。天津、山西、上海、甘肃、重庆等地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或咨询室的建设标准或基本要求,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江苏、浙江、河南、重庆等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亲情聊天室、开通服务咨询热线、设立咨询网站、心理信箱等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四是加强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以活动课程为主,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共同完成的协同教育模式。浙江、河南、新疆、广西、吉林长春等地规定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编发相关教育材料或参考资料。福建、宁夏等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或活动周,集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河北、浙江、贵州、吉林等地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通过校园心理剧、健康教育课、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加强社会合作,逐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山东、辽宁、湖南、贵州等地积极推进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结合,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协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湖北、陕西、福建厦门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家访活动,增进了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相互了解。江西、吉林等地关注单亲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集中开展教育案例征集评比、为留守儿童安排妈妈等活动。江苏、辽宁大连等地积极组织心理健康志愿者,与社区合作开展专家讲座、知识宣传、团体训练等教育活动。四川、甘肃、陕西、青海等地重视灾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文件,并选派专家开展心理援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思潮的纷繁复杂、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就业竞争和人才选拔的压力,给学生带来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与此同时,有些地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缓慢;一些地方和学校还没有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一些地方和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心理辅导室等必要的活动阵地,难以有效开展工作;一些地方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非常缺乏,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够;一些地方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小学生所处时代和环境对其心理的影响,逐步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三、切实执行指导纲要,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全面总结各地各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它将成为我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各地各校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

一要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即“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这条主线贯穿于《指导纲要》始终,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去关注、研究每一位学生,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懂得和学会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应当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潜能。

二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两个目标,即主要目标和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这样的目标与十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人民对教育是否满意与教育是否能为学生奠定幸福生活的基础有密切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这两个目标分别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总目标更宏观,是针对全体学生来讲的,可以将其理解为是针对管理者——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校长来提的;具体目标更微观,是针对单个的学生个体来讲的,也可以将其理解为针对具体实施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提的。这两个目标既是选择与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依据,也是指引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参照;既是检验、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标准,也是激发师生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三要树立三种教育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除了校长要负好领导责任以外,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都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要树立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途径,将其与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要注重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以活动课程为主,采取情景设计、角色扮演、团体拓展、心理情景剧等丰富的形式,寓教于乐。

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合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学校要成为家校沟通、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力所能及地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对于力所不及的要积极求助于家庭、求助于社会。要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重视孩子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要尽量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子女、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要坚持四项工作方针,即“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就是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有学校都要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方式,争取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和突破。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有一个推进本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重点突破就是重点抓好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课程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的活动场地,加强对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和使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分类指导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推进工作,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继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努力提高质量和成效,争取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其他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政策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加大投入,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协调发展就是通过工作的协调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城乡之间要协调发展,要加强城乡交流,通过倾斜支持中西部地区以及“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办法,不断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要通过改革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司其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持续、科学发展。

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专家要根据《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切实负起责任,做好相关工作。

地方教育部门要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入手,印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指导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要建立工作机制,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督导检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要加大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作水平。逐步解决好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待遇、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中小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时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建好用好心理辅导室,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和与社会的合作,联合各方力量积极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活动,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要主导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指导纲要》规定的教育内容,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要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面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全体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做到为人师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心理品质影响和教育学生。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观念,自觉结合各学科教育教学特点,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要立足于实践,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层面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要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利用专家队伍资源优势开发科学适用的培训教程,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要充分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要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依靠专家的力量,运用科学的理论,结合各地各校实际,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断推动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共同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篇8

[关键词]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学业、人际交往、情绪情感、求职就业和身体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学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已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高校二级学院作为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的部门,承担着大量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任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特别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分流了工作、缓解了压力。因此,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分析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整个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顶层设计

虽然各高校把人才培养摆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明确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专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相比还远远不够,特别体现在二级学院工作中。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由学院党委来抓,学院行政主要抓教学科研等工作,学院党委更多的重视党团建设等工作,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或工作要点中并未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独列为一项重点工作,只是能够提到,但还未能重点体现,学院党政也未能单独研讨此项工作。因此在二级学院范围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党政还未能形成合力,还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带领着一群学生党员、干部、骨干和宿舍长在做,然而辅导员大多数都不是专业学习心理学的,虽然有部分辅导员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后期他们参加专业学习、培训的机会比较少,不能够继续深造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导致他们缺少专业实践经验,还不能掌握和运用进行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时具体的心理学方法,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很多二级学院辅导员所带的学生按照国家规定的人数标准往往还超标,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又比较大,辅导员因忙于日常事务和自身又缺少专业知识,很难系统培训、管理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导致他们掌握和运用不了工作方法,对待工作不认真,缺乏激情,成效不大。

(三)机构建设不全,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在二级学院层面还未能形成各自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在制度完善、活动场地建设、人员配备、经费划拨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的文件,二级学院校、院、年级、班级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还不健全,心理健康辅导站还未全部建立,还未能形成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长效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渠道还不完全畅通,虽然学校建立了各部门之间科学顺畅的心理危机快速反应等机制,但二级学院建立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还不健全,执行力度还不够。(四)活动开展不力,缺乏平台载体二级学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是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大多数仅仅围绕“3.20”、“5.25”等开展活动,未能在整个学年中分阶段开展活动,在开展符合本学院专业特色和年级特点、符合时代特征和形式新颖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活动还很少,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活动的覆盖面不广,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同时,在二级学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载体,如辅导员自媒体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平台、宿舍爱心工作站、家校心灵联络高架桥等一些特色鲜明、影响力强、教育效果好的活动品牌还比较少,辅导员老师和学生骨干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班级、宿舍与学生交流沟通较少,使心理健康教育还未能延伸到每个宿舍、每个同学,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的提升。

二、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对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管理工作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周期和规律,必须认真组织管理好教育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其中重要一环。二级学院应加强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意义认识清晰,不断提高领导思想认识,形成党政合力,建立健全由二级学院党政齐抓共管、分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积极运作,认真组织实施。二级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应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规划,并且要纳入学校和二级学院工作的总体规划,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二级学院的重要议事日程,相关文件、实施方案要与二级学院整体教育工作相关联,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近期、远期目标,有体现工作目标、切实可操作的近期和远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在二级学院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和实施情况总结、分析中要有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报告书,总结全面、真实,应有针对工作推进的分析研究。二级学院还应建立健全“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从组织形式到人员、制度建设均需十分完善,并且运作有效、作用明显。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点焦点问题

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当前二级学院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二级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难点焦点问题很多,关键要善于发现问题,对客观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要在梳理心理健康教育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中、开展工作实践中和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发现问题是前提,还需要二级学院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积极探索实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问题。二级学院的学生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不同专业遇到的问题,不同年级存在的问题,必然差别很大,这就需要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缓与急、易与难,既不能视而不见、麻痹大意,也不能以偏概全、任意夸大,要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政治原则问题,哪些是学生正当的利益诉求,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抓住和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带动整体工作,推进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台阶。

(三)创新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

高校把安全工作摆在了学生工作的首要位置,要求二级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避免学生因心理异常或精神疾病发生死亡等事件。目前二级学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都遵循“诊断式”、“咨询式”和“治疗式”等说教为主的理念,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缓解和心理疾病的治疗,这种从问题入手只针对少数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没有意识到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不能得到广大学生的接纳和认可,极大地制约了教育效用的发挥。因此,二级学院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成才为目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理念,从满足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的方法来了解、区分学生的需求合不合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和渠道。同时,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做好各类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心理疾病的诊治,还应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普及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强化队伍建设,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工作水平

二级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教师队伍多数由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等组成,学生队伍多数是由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等组成,一支高素质的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确保各项学生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决定着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成效。首先,要增强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学生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师源性的,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不当或师生关系不良甚至恶化导致的,必须要增强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知识和能力,帮助教师树立起人本化的学生观,对学生“无条件”接纳,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要积极开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二级学院要把培训工作列入师资培训计划,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老师,为专兼职老师开展工作创造空间,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重视他们科研能力的培育,鼓励他们写论文申报项目,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为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队伍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系统训练和工作指导,逐步实施专业化上岗和认证制度,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五)优化方式方法,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二级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不断优化方式方法,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二级学院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涯的始终,从新生一进校开始,学院应立即对他们进行心理状况测试和调查,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档案,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提供依据,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抓好新生入学第一学年的适应性教育后,二级学院还要设计好以后学年的专题教育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年级特点和重要时段,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朋辈互助与自我教育、教育辅导与预防干预、一般教育与个别辅导“五个结合”,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表层向纵深延伸。同时,二级学院还要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普查测评、开展团体辅导、开展体验式教育、举行专业培训、加强学风建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等途径,充分运用自媒体“线上线下”等网络平台,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覆盖。(六)完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二级学院应始终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院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长效机制,努力构建和谐育人的服务工作体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二级学院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工作站—中心—医院”三级危机干预体系。二级学院应根据学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求和学院学生特点,建立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问题报告-心理疾病转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确保二级学院层面“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有效运行。二级学院还应紧紧围绕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规律,考虑到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就业等方面,创

参考文献:

[1]曲径.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6(5).

[2]陈新星.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及应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2).

[3]蔡亚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浅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

[4]张丽娟.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6).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人生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82-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28-01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再加上信息十分发达,所以受到的诱惑也就多了,因此,在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否一致,我们有待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在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互相渗透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

两种教育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从而使受教育者受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包含的较大比例的内容是与德育教育相吻合的。例如: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良好性格的塑造,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的培养与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等等,这些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所体现,也在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为整个社会服务,同时具有社会性与个性的认同感,只有具备融合进社会的个性和道德品质,才能具有真正的幸福感。这一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衔接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绝不等同于德育教育,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不同。根据德育教育的概念,可以看出它的出发点是满足共性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它主要侧重对下一代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对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侧重的是根据受教育者个人已具备的水平发展个体的价值,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注重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二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德育教育的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好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达到个人幸福的目的。

第三,二者的方式方法不同。德育教育由于它的目的及教育特点是要将社会的需要“强制性”地传递到下一代,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因此,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都希望通过事实上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以实现学生身心积极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不能通过简单的教学来完成。因此,要把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看待,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

(二)缺乏合格的教师

许多德育工作者在行为上勇于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但常常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

(三)缺乏环境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学校里不仅老师,而且许多学校领导也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思想上轻视,实践中忽略。另外,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只有得了心理疾病的人才去心理医生那里。

(四)缺乏载体与舞台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回到实践中,二者整合的舞台来自于学生的真情实感,来自于学生周围的环境,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因此二者的整合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

三、整合中的对策

1.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互相渗透,德育工作在关注共同要求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别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方法,使德育教育工作者更具有人本主义的特点。空洞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是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不能只考虑学生个性的需要,还要看到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社会适应中的重要意义,在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主动积极适应社会要求的内在积极性。

2.培养一支心理健康的教育队伍。高校不仅要开设德育课程,而且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这就要培养一批教师队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篇10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222-01

在我国农村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收不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农村中学应普及心理健康课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探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面临的阻碍很多,这主要体现在整体现状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整体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指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在这一过程中间接的导致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之带来的就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与谋生手段都发生了时代上的变化。例如在我国的农村中外出务工和进城经商的人越来越多,这都导致其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而在这一过程中导致了其心理健康发展处于非常不利的情况,这就是农村寄宿制的由来的现实情况。

2.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

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的问题集中暴漏在了我国部分深入一线的农村教育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陌生。例如,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与农村学生进行相应的交流时,受到种种原因使得其仅仅会进行简单的几句交流。除此之外,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还体现在了现今农村中的部分学生均存在种种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但是这些障碍并没有受到农村教育者的重视,其将这一问题仅仅视为农村学生调皮的天性或者是父母不在家带来的寂寞感。

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对于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问题集中的体现在了我国许多农村的学生并不愿意接受老师、父母和同学的批评与帮助。除此之外,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还体现在了部分农村学生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并且学习不专心,抄袭他人作业等问题屡禁不止。另外,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还体现在了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不稳定,并且在学习行为上不专心,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这会有非常大的概率形成其学习上的“恶性循环”,使其智力发展受阻,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始终较差。

二、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

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包括了诸多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进行了分析。

1.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是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的基础和前提。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农村教育中是一门全新的工作,并且这对于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本身也是陌生的。除此之外,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给予足够的钟声,并且应当在农村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在获得更好教育氛围的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过程中由于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健康成长也很重要,而寄宿制学校导致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这使得学校也就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而在这一过程中干净,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农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2.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

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对于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的过程中农村学校应当注重建立了正规的心理咨询室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除此之外,在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针对学生经常存在的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失眠、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等问题来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工作。另外,在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在给予咨询学生温暖的同时还需要严格护学生的隐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持续提升。

3.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在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开展全面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在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当自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从而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靠性和精确性的不断进步。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进步和农村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对于现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的进行来促进我国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学军.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技视界2015/03

[2]孙兴林.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