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2:12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建议重庆地区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本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

人本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并没有对人本教育理念进行严格贯彻执行,对学生主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不强。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因此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高,被动学习者较多,主动学习者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关键一点是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不强,因此加强教学的趣味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数学教学与实际相互脱节。

数学教学只有和实际生活相融合,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学往往与生活实际相脱节,主要表现为:一是数学教学不接地气,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度不高,数学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表现得较为抽象,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度不高。二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题目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如一些怪题、难题等,效果适得其反。三是课外实践活动较少,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以重庆地区为例,很多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制定数学课外实践教学任务或虽已制定但得不到贯彻落实。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学。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十分重要,这不仅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更是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掌握班级学生不同的特点,了解具体情况,在备课上下工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案,实施分层教学。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自身修养,重庆九龙坡区扎实推进“品质课堂”建设就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认为可仿效九龙坡区的做法,建立“小学数学品质课堂”服务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建设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编印建设学习读本,成立研究组和学科指导小组,邀请聘任重庆地区数学专业的专家学者组建指导组,大力推进“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建设。同时,分批开展培训活动,组建以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科教师共同体,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校际共同体,以及学校内部的师师、师生共同体。“三级”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关于数学教学学习的学术讲座、专题研讨、观摩学习等,不断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服务。

(二)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如:在讲解加减乘除法一章时,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如商场正在进行伊利酸奶特价销售活动——买一大瓶伊利酸奶可以半价再买一瓶。教师提问:买8瓶这样的特价酸奶,可以省多少钱?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大力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

组织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方面可以将数学教学“游戏化”,如:组织小学生开展关于数学方面的各种“小游戏”,利用小学生“天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将数学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边玩边学,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成为每位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以上对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归纳,提出了实施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大力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的建议。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篇2

一、学习新理念,领悟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新课程下,教师要注重新教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新理念,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首先,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要了解、相信、尊重和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再次,通过知识技能学习,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在信息技术时代,要学会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二、反思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每天只忙碌于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很少学习研究教学理论、研究了解学生;不重视教学反思,不讲究技巧,不注重革新,总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很少与同事交流、切磋教学心得,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往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总是事倍功半。

教学中要善于反思,做反思型的教师。在反思、整改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积极反思: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回答?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哪个环节做得不好?下节课如何改进等等,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动的去学,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实践,落实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和趣味性,体现生活化和情境化。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新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方法是:(1)看情境图,(2)说情境图,(3)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买电器”一课,首先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说一说情境图意思,即这些图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最后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很多离奇古怪的问题。无论是什么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表扬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内容。

2、建立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3、解释应用。

教学后,选取课后练习或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例如,“买电器”一课,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第53页的“试一试”(1)(2)、(3)题和54页“练一练”1、2、3题。

4、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篇3

一、处理好三个关系

1.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数学新课标指出:“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往往不能把握好这两方面的要求,把教学手段与目的颠倒,他们将要教授的教学内容都放到多媒体课件上,播放课件成了他们教学的唯一目的。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个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2.人与机的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人与机不分的现象,即教师的手不离鼠标,学生的眼睛不离屏幕。这样滥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师与学生的眼神交流,眼神交流对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知识点的掌握与否,很多时候教师只需观察学生的眼睛便可知道,但是,人机不分的课堂教学严重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处理好人与机的关系。

3.教与学的关系

数学新课标指出:“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这要求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严重破坏了这种和谐的关系,很多教师上课时候并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只关注课件的播放,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无情地忽视,教学的模式只是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人灌+机灌”,没有多大变化,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发言权与质疑权,需要得不到满足。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本质目标不是为了体现技术手段的先进性,而是要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实现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形成新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实效。作为一名教师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二、坚持两个原则

1.适时的原则

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有在最佳的时机使用,才可以较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同样如此。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揣摩,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比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变,从无声到有声,化静为动,引领他们进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相遇”的知识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汽车或行人“相向”或“背向”的情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的问题。

又如:在激活学生的思维时,通过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创设思维的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以上可以看出,多媒体的呈现需要适时,只有适时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辅助作用。

2.适度的原则

教学手段的使用必须做到适度,不然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多媒体的教学也应如此,很多时候教师会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放在课件上,一节课放个不停,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很难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哪些是会的,哪些又是不会的,以至于无法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坚持适度原则,发挥其对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习数学的消极作用。

三、把握一个方向

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必须把握一个方向,即深入教材,目标明确。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滥用多媒体,生搬硬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材研究得不够深入,没有把握好方向。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么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么是为了加强直观教学,要么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等,目标明确与否,关系到多媒体使用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例如:在教授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时,教材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图形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在讲解的时候,我们可以遵照教材的要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图形平移与旋转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深入教材,明确目标,有的放矢,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资源

课堂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效资源,不仅仅包括原有的教材资源,还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资源、生活资源、图片资源,更包括课堂中的一些生成资源,如学习情感资源、错误资源、等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课堂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形式,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分析了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建议.

一、开发与利用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

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倾向等,它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情感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氛围变得开放和谐,学习效率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开发与利用学生的积极情感呢?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其次,教师要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要注重打造幽默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神经因素.

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这样一个小游戏:让全班男生与女生分成两个大组在两个不透明且分别装有同样多的白球与黑球的袋子里摸球比赛,看哪组能够摸到最多的黑球.当男生组与女生组摸了几次之后,男生组好像发现了袋子中的秘密,大叫不公平,这时教师适时引发提问: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算公平?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思维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了,思考和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也为后面的概率新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二、开发与利用生活实际教学资源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实际生活中充满了很多数学知识,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可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激励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技能.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挖掘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如商品打折数据、促销广告、购物发票、手机话费、车票与衣服标签等这些资源都可以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这一方面体现了课堂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依托呈现某市场公布的蔬菜鱼肉价格表,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小丽与妈妈到市场买菜准备买1千克黄瓜、1千克白菜、0.5千克芹菜、1.2千克鲤鱼、0.75千克刀鱼、1千克精肉等,请同学帮小丽算至少要带多少钱.通过这样一道简单的题目,学生学会在复杂的信息数据中寻找自己的需要的信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此外,作为一名新型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数学知识,尝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增强学生与数学学科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安排引导学生自带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如牙膏盒、肥皂盒、抽纸盒等等,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亲手将纸盒展开,观察纸盒的构成、纸盒每一个面的长与宽,最后计算出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之和.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操作,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了.

三、开发与利用图片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展示生动具体的图片信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关系,体会平移与旋转的定义,并学会判断平移与旋转.再如,学习比例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张同样内容尺寸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哪张图片看起来比较舒服和美观,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引出尺寸比例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会感受到比例的重要性.另外,在学习加减乘除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丰富有趣的信息,如几杯牛奶和果汁、几个苹果与菠萝等等,在多彩化的图片信息里,学生的视觉得到了洗礼,学习起来也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再来分析数量之间的多少、倍数、分数关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描述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既可以用多少来表示,也可以用倍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了.

四、开发与利用生成信息资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将有所生成,与预期的教学设计往往有所偏离,而对此种现象,作为数学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中学生的生成资源是课堂资源很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学生思维中的真实想法,更是课堂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教师静心倾听学生的想法,智慧处理学生动态生成的信息,从而推动课堂向纵深方向发展.例如,笔者在执教圆锥体积计算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计算一个高3分米,地面半径4分米的圆锥体体积.班里一名学生的解答方法如下:3.14×42=131.88(立方分米).此时,如果教师草率对这名学生的解答作出否定的评价,学生有可能会大受打击.我让这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说出体积公式中的三分之一可以与高中的3相互抵消之后,所有学生会大吃一惊……我真心赞赏这名学生的个性思路,并庆幸于自己没有马上否定学生的想法.作为教师,如果能真正理解、呵护与处理学生生成资源,则课堂将呈现出一片新的天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发课堂资源,如情感资源、生活资源、图片资源、生成资源等等,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志梅.让“预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起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率;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83-01

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概率知识,从数学活动看,主要应经历如下一些学习:对不确定现象有初步的体验;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并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在活动中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等。在这些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中,一般的看,有如下一些策略可以重点予以关注。

一、关于事件概率的认识

一般说来,事件的概率就是指随机事件的概率。小学教材中所指的事件的可能性和可能性大小,就是事件概率的朴素和简单的理解。在小学教学中,我们不需要掌握概率的精确含义和定义,也就是说只需对概率进行定性的理解,而不需要过多进行定量的认识和计算。如“取到红球的可能性大”、“取到黄球的可能性比取到绿球的可能性小”、“指针落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等。

1、等可能事件和独立事件

所谓等可能事件是指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几个事件。例如掷两枚硬币,共有“上、上”“下、下”“上、下”“下、上”四种等可能结果出现,这四个事件就是等可能事件。在摸球、掷骰子、投标、抓阉等问题中,都存在着等可能性问题。

所谓独立事件是指实验中互不影响发生的几个事件。如射击时,甲是否打中和乙是否打中互不影响;考试时,甲生与乙生是否优秀相互没有关系;破译密码时,几人中谁能译出来相互独立;不同的学生,身体是否健康相互独立等等。

2、互不相容事件与对立事件

互不相容事件是指在一次试验中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对立事件是指一次实验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不相容事件。如上述掷分币问题中的四个结果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所以它们是互不相容事件。但两个互不相容事件不一定对立,而对立事件一定互不相容。如事件“下、下”“上、下”“下、上”三种情况即“不全朝上”与事件“上、上”是对立的;事件“下、下”与“上、上”“上、下”“下、上”三种情况即“不全朝下”也是相互对立的。从例子可以看出,两个互不相容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但可能同时不发生,两个对立事件则有一个且只有一个发生,这也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二、经历试验的活动过程,体验“可能性”

小学生首次学习可能性时,由于可能性研究的是随机事件发生偶然性中的必然规律,所以如果不经历随机的体验过程,学生是很难建立相关观念的。通过随机试验、数据分析和结论推断,可以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现象,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分析这些现象可以找到规律;渗透随机和概率思想。例如六年级教学“可能性”时,教学过程不妨按此线索设计:

1、合作试验,引导探索

(1)试验前猜想

提问:任意抛一次硬币,猜猜会抛到哪一面?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会怎样呢?

(2)学生分组试验,收集并分析数据

试验一:教师抛一次硬币。

体会: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结果的客观存在性。

试验二:等分小组,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每人试抛2次硬币。

引发学生质疑,再次体会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并引发认知冲突,我们的猜想正确吗?怎样才能推测我们的猜想正确呢?

试验三:等分小组,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每组试抛40次硬币。

收集数据,统计数据,计算比值,制成折线统计图。

指导学生看图,初步体验比值(频率)会比高或低,但基本在附近摆动。

2、正确推断,理解概率

(1)出示科学家的数据表,进行推断

出示科学家的数据表、计算比值后,同样制成折线统计图。

进一步体会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比值(频率)就稳定在。

(2)结合意义,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想一想,任意抛一次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理解:抛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而且这两种结果的可能性相等,那么其中一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

三、利用游戏,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大量的实践表明,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例如,设计一个“摸豆”游戏:预先在布袋中放入有色小豆(如三红七蓝),让两组儿童来做这种摸豆的游戏。每组在地上划一条长10米的线,等分成10格,上面分别标上1到10。每组分别让一个儿童站在5上面。规则是两个组的参赛学生依次去摸一粒豆,并猜豆子的颜色,猜对的,所在组的那个儿童就朝数字大的方向走一格,猜错的,所在组的那个儿童就朝数字小的方向走一格,看哪一组先到10。此外,让每一个组将每一次摸的颜色记录下来,到游戏结束后,再让各组猜袋子里各色豆子的数目,猜对的再得奖。这是概率和数据相结合的游戏,它贯穿课改的精神,让儿童体验和了解“可能事件”、“必然事件”、“机遇”等观念。

四、方案的尝试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篇6

【关键词】生活情境方法;小学数学;合理化建议

一、前言

生活情境方法近些年来因为其直观和生动的特点而深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并逐渐在中小学中推广开来.本文以生活情境方法为例,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合理化建议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探讨,同时对比教师们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学生的反应情况,从而进行生活情境方法利弊及权重分析,进而整合相关资源.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小学数学是基础性学科

我国的小学数学发展已处于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但如何做到顺应式发展是每位小学班主任和教师都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首先可以规律性地找寻出小学数学的多种教学手段,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因材施教,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一步步地建立起他们的学习模型,掌握好一套完整的学习探究过程,从而进一步开展效率性极高的课堂活动[1].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应当处在一个很高的地位,所有学科的发展也都离不开数学学科的铺垫,另一方面,为了让教师们得到快速的提高,教育培训者们应该给予教师们针对性的培训,让其做好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不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总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很多事情不能独立处理,所以就很需要教师和家长去引导和鼓励,比如,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发生转变,所以,就需要教师做好监督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同时多注意角色的转变.无论如何,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们学得好,学到知识,调动课上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2].

三、生活情境方法的作用及合理化建议分析

生活情境方法具有很多重要的优势,因为学生们都比^喜欢情境式氛围,所以不同的场景设定使得学生们总能处于不同的思考中.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设定多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利用图文并茂的特点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和生动,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从本质来讲就是一门学问,每位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的高效课堂.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充分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用生活情境方法来“授人以渔”,教师们要不断转化自身的角色,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教师们要保证每名学生都能通过因材施教发现自身的优点,做到自己的成长与众不同,从而能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去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做出努力,使得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取得阶段性的进步,同时利用生活情境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培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在各个方面学习的能力,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本文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目前的种种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篇7

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由于数学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再加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常常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掌握情况不同,而掌握程度不好的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厌学的心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改善教学方法,将小学数学的魅力充分地展示出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具体的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按照思路进行解答。通过结果是否正确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同样的解题思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而教师对解答错误或解答不出的学生往往进行严厉地批评,这就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更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

为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时,不要固定解题的思路,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用不同的思路对问题进行解答。例如在运用"加法结合律"时,教师不要规定学生怎样进行加法运算,让学生自己去处理,有的学生会先加前两个再加第三个,有的学生则会先加后两个,再加第一个,甚至有的学生会先加第一个和第三个,再加第二个。针对勇于挑战新方法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积极地鼓励。若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不要一味地批评,而要用温和的语言进行引导,如"你看你把这两个数加在一块了,那这个孤零零的数怎么办呢,是不是也要将它加在一块呢?"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这种开放的思考环境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解答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的鼓励也能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只注重讲解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不强,不能真正明白理论所讲的内容,更不要说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即使当时学生勉强记住理论概念,印象也不会深刻,也会很快忘记,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制定教学计划,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即S=ah",而"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即S=ah÷2".在讲三角形面积时,很多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底×高"之后还要"÷2"。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比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最终发现,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是相同的,因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通过学生亲手进行操作,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加入到实践操作中,具体体会到理论的内涵,从而正确地理解理论,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记忆程度,不再局限于对理论的死记硬背。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一直主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一般还是采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当学生跟不上教师思路时,就会落后于其他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提高;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80-01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之本,更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体现。让学生弄清概念的产生、联系、过程、本质及运用,应成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目标。对教师来说,分析学情,吃透教案,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比如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这些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其他理论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概念教学成为首选。目前,概念教学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推广与应用,苏教版数学教材就以概念教学为主线,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引导、延伸基础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案例一: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中有六张卡片。老师要求学生将卡片平均分成三份,每个学生都将卡片平分成三份。这样学生就从小组活动中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二: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拿出一个三角形询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比如墙角、桥梁、屋顶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角有形象生动地了解。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概念教学更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我国概念教学模式的不成熟或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概念教学是通过加强学生对事物概念的理解来引导其辨别事物,或者进行归类,宗旨是加强理解。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概念教学逐渐变了味道。调查研究显示,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通常是让学生将数学概念背下来,通过实训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并非概念教学,依然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对概念似懂非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拥有显著的教学优势。但是,其教学优势能否凸显完全在于教师的驾驭能力。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不能充分运用概念教学模式,在课堂中面对概念知识不能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总结能力比较低,往往过于仓促,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与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运用了概念教学模式,但是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比如,有些教师仅仅将数学涉及到的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进行教学,其他内容依然是死记硬背。同时,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很多教师一堂课下来都是“填鸭式”的教学,与学生没有互动,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教育界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还应该深化教师对概念教学模式的认识,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促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首先,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教师入职后期教育,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与考核体系,同时为教师搭建交流讨论的平台,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丰富教学方式与内容

我国应该丰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式与内容。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或者为学生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事物概念。或者通过社会实践,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事物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概念教学进行延伸与应用,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从而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概念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新教材改革提供了新的线索,比如苏教版数学教材。但是,我国在概念教学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我国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之一,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步被人们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实际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追求。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一个时期,课堂教学有效性都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复杂多元的有机整体,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不仅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所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然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就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转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可以说是教学课堂的灵魂,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为指针,那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根本无从谈起。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多数老师仍然奉行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而小学数学课程可谓是整个数学课程的入门与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以新课改理念作为我们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传统数学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

二、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通常而言,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进而可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即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一般情况下,教师的鼓励、肯定,都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比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不能以权威、长者等身份自居,而必须积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形态等,尽量表现出来与学生关系的平等、亲切、民主与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快,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明确目标,精心备课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关键。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知道课堂向着什么方向去准备,而要实现课堂高效,就必须认认真真地做一番准备。有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把去年的教案再重新抄写一遍,其实,那是远远不够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一届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该立足于课本,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研究对象,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的变化性,把每堂课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周全的考虑,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只有进行及时的练习,才能巩固好所学的知识。课堂不应该是死板的,不应该只是教师干巴巴地在课堂上讲,而应该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因此,教师应该把课堂上需要的教学用具或者生动有趣的课件准备好。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做好互动,让课堂上环环相扣,紧凑而自然,达到高效率、高效益和高效果的统一。

四、通过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当堂课所设计的课堂导入。每堂课开头的前几分钟的课堂导入往往能起到集中学生精力的作用,同时对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培养数学直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布鲁诺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发生兴趣。”所以,教师要通过特定的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感性色彩非常强,他们往往比较喜欢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些都符合小学生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设计一定的情景教学,把教材的问题融入到童话故事之中,并配以生动、美丽的图片,这样可以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小学生学起来也更有兴趣。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结合生活的现实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联系实际中既利于学习的学以致用,也加强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数学问题本源于生活,数学问题的解决也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以解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在课件中显示一段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广告:“好消息,清仓大处理,本店所有商品一律按原价80%出售,欢迎各位前来选购。”带着这段广告语的显示,考察学生本店所有商品一律按原价80%出售那是总价格的多少呢?假设需要买100元的商品,按原价80%出售是需要支付多少元呢?在学生的思考与纷纷试图回答中讲解百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既有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也提升了对问题的兴趣与解答效率。

六、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关注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话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话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地进行客观评价、指正,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也必不可少。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优化过程必然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优化和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我们通盘考虑,综合分析,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尽量使其基本要素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进而充分发挥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共同营造生动活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篇10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积极的课堂教学改革,使我们的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教什么"的问题不够明确,"怎么教"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有效"用教材教"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先过好教材教法这一关。为此,我县开展中小学教师的新一轮岗位大练兵"学课标、研教材、探教法"的研修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对教材要烂熟于心,做到熟悉课程标准——统揽学段教材——熟知所教内容——建立知识体系。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对学生发展过程关怀、负责,如何体现"一切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上真正得到落实的新课程理念,这要求教师在落实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探索小学数学新的教法上多研究,力求做到:

1.要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讲授数学知识,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重复演练枯燥的数字之间的相互转换,学生苦不堪言,索然无味。新的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中进行"数学建模",从而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情商"与"智商"和谐统一,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课程是知识"向"课程是体验"的转变。例如,我在教学生"行程问题"一节时,由于本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历届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其根本原因是学生难以将"相遇、相对、相向、速度"等数字概念内化到心中,对此我便设计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玩具车,将此在课桌上玩耍,甚至可以在教室的地面上,两人一组地进行玩具车的相向运动、相背运动、相遇情况等练习。尽管课堂秩序显得乱糟糟,但学生们快乐的脸神告诉我:路程、时间、速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种快乐的音符,随着音符的跳动,数学素养的生成和知识的构建已进入学生心中!这种在数学活动中得到的体验,使学生获而有乐,获而轻松,获而深刻!

2.多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思维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要求每节课都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探索、交流所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有利于展开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中。例如,有一次教学中,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正方形的卡片,让学生用小剪刀剪去它的一个角,问学生还剩几个角?学生们积极地讨论起来:有学生说还剩三个角;又有学生说有五个角,还有的学生说其他的,答案各不相同。我就让学生拿着几张正方形的纸,让几个学生演示不同的剪法,最后得出最佳的答案。并且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剪法,(1)4-1=3,就剩下3个角(2)原来的3个角不变,而剪去一个角反而变多了二个角,共有5个角。3)认为也有可能为3个角,我示意他讲一下剪法,这个学生沿正方形的对角剪去一个角,就剩下3个角。我对学生解释的剪法进行了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正方形卡片剪去一个角到底剩下几个角,有可能为3个角,有可能为5个角,关键是看我们是怎样去剪它!

3.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瓣手指到简单的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学习比较数值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此外,还可利用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比较熟悉的一些知识,概括出新的概念。例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概念时,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然后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又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然后,教师又进行演示,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因此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又如素数、合数的概念是通过它们有多少个约数来划分的。教学时,可以先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出1、5、8、13、15各数中的约数,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就能得出三类:第一类5的约数有:1,5;13的约数有:1,13。只有约数1和它本身,5和13是素数。第二类8的约数有:1,2,4,8;15的约数有:1,3,5,15。除了约数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约数,8和15是合数。第三类1的约数有:1。只有约数1本身,所以说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样,就把自然数清楚地分为三类,并建立了素数、合数的概念。

4.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