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十篇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十篇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2:18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篇1

一、任务目标

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对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组建群众文化团队,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创作生产一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主题文艺作品。实现省定贫困村文化惠民活动“一村一年一场戏”全覆盖。培育文旅融合样板村,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推动特产销售,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撬动乡村旅游大市场,加大促进旅游扶贫村、具备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区脱贫迁建村、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负责人培训力度,以乡村旅游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二、时间安排

全面梳理文化旅游扶贫任务,倒排工期,强力推进。3月底前,对各科室、各乡镇(街区)扶贫攻坚以来工作成效进行自查评估;4月中旬配合市文旅局完成第三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全面摸清旅游扶贫发展现状和底数;4月中旬前做好迎接市局委托第三方对扶贫脱贫攻坚成效验收的准备;5月中旬前根据自查情况和市局反馈情况进行自查自纠、查缺补漏,举一反三,建立台账,补短板、强弱项,根据自查评估情况进行整改提升;6月中旬前将问题全部整改到位;7月底前,全面做好迎接市扶贫办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加强贫困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核查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活动室在硬件建设、服务内容、活动开展、开放时间等方面是否符合省、市脱贫攻坚标准与要求,充分发挥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在有条件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服务点,今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县、运转规范、服务有效的基层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网络体系。继续实施儒学讲堂标准化建设工程,在有条件的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标准化儒学讲堂。推进农村书屋改革创新。

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戏曲进乡村”演出向省定贫困村倾斜,优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精品剧目、扶贫小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采取连片演出、小分队演出等多种演出形式,提升演出效果,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文化大餐。

三是加大艺术作品创作力度。运用文艺形式讲好脱贫故事,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营造脱贫攻坚全面收官浓厚氛围。加快创作生产乡村振兴题材重点剧目,争取年内完成剧本创作。加强农村现实题材艺术创作,督导更多优秀剧目早日立上舞台。继续开展非遗扶贫培训和文创产品宣传推广工作。

四是加强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区迁建社区全部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区脱贫迁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

(二)是全面完成广电精准扶贫工作

实现广播电视无线信号“户户通”,在原有三个发射基站的基础上,再增设两个发射基站,力争6月份动工,7月份完成站点增补工作,确保无线数字电视信号全覆盖、户户通。

(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程

一是培育乡村旅游扶贫载体。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涉旅企业等经营主体,带动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周边的贫困户就业增收。指导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区脱贫迁建村挖掘周边旅游资源,充实旅游元素,完善旅游功能,培育文化旅游小镇、文旅融合样板村和创建a级旅游景区,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脱贫增收。

二是规范使用扶贫资金。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资金作用,增加贫困人口股息和分红。聘请第三方开展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并形成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情况立即督促问题整改。

三是实施旅游扶贫宣传推广工程。通过文化塑魂,旅游承载,推动产业融合,丰富旅游业态和项目,努力构建“旅游+文化+乡村”融合发展大格局。举办旅行社乡村游踩线活动。开展“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微信、微博、移动手机客户端和媒体专栏等方式,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客网、齐鲁乡村旅游网等网络平台,深化与旅游电商合作,实现旅游扶贫村产品、项目的网上推广、网上营销。

(四)开展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全县文旅系统委派第一书记的作用。以建强支部为目标,加强派驻村班子建设,提高政治引领和脱贫致富能力,完善扶贫计划,实现精准扶贫。

二是继续做好帮扶村调研走访慰问工作。做好领导干部到联建村进行走访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帮助解决联建村的问题和困难。组织局机关全体党员在重要节假日,走访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贫困户,帮助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各党支部到联建村走访慰问,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群众,开展扶贫主题党日和共建共驻活动。

四、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县文化和旅游局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制定并印发《2020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召开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局市场资源推广管理科负责做好旅游扶贫日常工作及调度。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积极整合公共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产业、文化培训等各类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特别是在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基层文化活动设备购置、戏曲进乡村等必备文化阵地和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旅游扶贫项目,推荐报送一批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拓宽旅游扶贫项目融资渠道。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篇2

前言

扶贫开发事关人民福祉,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成为了一种新型扶贫方式,与传统扶贫方式相比,具有投入小、门槛低、带动性强、覆盖面广、效果好、持续性强、返贫率低优势,成为了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过去粗放型扶贫的效果不明显,扶贫需要精准化。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在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扶贫效果不理想,距离扶贫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通过精确帮扶,精准施策,实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互相推动与提升。

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困境

(一)规划开发不合理

近年来不断打出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扶贫脱贫的政策与口号,使得全国很多地方都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热潮,乡村旅游投资也随之大热,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1634亿元,同比增长69%;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612亿元,同比增长60%。但乡村旅游投资火爆也使得乡村旅游盲目开发规划,二八定律开始现象,大量一哄而上的项目中,80%最终难以持续或实现盈利,发展困难。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本身依托于乡村存在,广大乡村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乡村的建设与开发远远落后于城市,很多乡村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包括交通道路情况差,停车不方便,网络信号差,卫生环境恶劣等等,大大影响了游客的可达性、便捷性和舒适度。

(三)服务管理不规范

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青壮年、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小孩和妇女为主,而外来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愿进入农村就业,导致乡村地区缺乏素质和能力较高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服务管理水平低下。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服务不规范,造成服务乱象。

(四)旅游产品不精尖

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乡村旅游形式大量涌现。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地区盲目效仿他人成功模式与案例,开发同类型产品,缺乏本地的特色,导致产品的重复率高,雷同现象严重,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有的乡村则仅局限于某一旅游形式或项目,产品结构单一,游客的参与度不高,旅游的体验性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收益不乐观。

(五)宣传力效不理想

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大,宣传效果不佳。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风生水起,但很多地方在宣传方面没有建立多种营销渠道和宣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网络自媒体的影响下,传统的营销宣传方式已经丧失了优势。同时,有些地区乡村旅游点在宣传上各自为阵,宣传的声音不够大;加上中小乡村旅游地发展起步慢,资金有限,宣传的高度和平台不够。没有良好的营销宣传,难以树立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

(六)旅游扶贫被动化

乡村旅游居民参与度低,扶贫能力有限。有些贫困人口是由于不具备劳动力、劳动能力低下、知识文化水平低、身体健康状况差等原因造成的,他们很难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无法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被动地接受政府分配的扶贫资金,而不是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服务工作中和投资建设中,积极性差,导致外部投资进入,旅游漏损严重,缺乏脱贫的内动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提升途径

(一)实施“旅游+”战略,加大乡村旅游的带动能力

1.做好本底产业,抓住旅游势头。要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进行精准扶贫,不能依靠纯旅游产业来实现,而是要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底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都是其发展的基a。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是从这些本地产业出发,开发出相对应的旅游产品,例如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农家乐等,把旅游当成一种更好的营销方式与途径。

2.盘活当地资源,形成产业链条。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首先,要把当地的旅游、农业、林业、交通、扶贫等各领域的资金资源加以整合统筹,集中扶贫,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而在产品打造上,要重点开发自身的特色资源,不忘挖掘周边的其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山水田园+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餐饮”、“旅游+民族风情+民俗体验+特色农业”等多元形式,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延长产业链,扩展利润链,获得旅游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社区参与,增强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

首先,转变当地居民的观念,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方式,允许和鼓励广大社区居民返乡工作和创业,不再主要依靠外来投资,而是更多地利用当地存量资本和返乡创业资本,提高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人翁地位。其次,政府要创造社区参与的良好条件,为社区参与提供各项支持。要求当地政府制定政策,对贫困居民在小额贷款、土地流转、宅基地抵押等方面给予特殊优待,并对贫困居民给予适当的专业培训,提升技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经营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实现旅游脱贫。

(三)注重引智扶智,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

1.重视人才引进,建立科学机制。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很多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也制约了旅游扶贫的实现。那么,要把引进人才、加大培训作为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内容。要定期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得培养各类急需人才,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在乡村旅游开发当中要重视对引进专业人才和专家进行指导决策,多次论证,避免做出错误的规划方案。

进一步要对管理机制进行规范。一是乡村旅游扶贫管理制度的建立,实行“依法扶贫”。二是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使用、验收、激励处罚、后续管理、纠纷处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相关部门的联席制度。三是专业有序的合作制度的建立,明确各方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2.建设智慧乡村,打造高端产品。互联网和移动智能时代,人网络和手机等的使用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智能化服务越来越被人们所依赖,打造智慧乡村旅游是大势所趋。首先,要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做到交通道路通达,路况良好,以满足自动导航的要求。其次,进行线上营销和宣传。开通门票产品网上预订和购买渠道、在线支付方式等,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线上宣传,利用自媒体的分享与点评功能扩大宣传力度。产品方面,“粗放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应该关注现代旅游消费热点和需求,发展个性化、特色和、差异化的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做到一村一品、千村千面。不断创新,引入新的技术与理念,使得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地扮演精准扶贫角色。

三、结语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篇3

贵州省是我国率先提出旅游扶贫的省份之一,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致富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长期观测点,其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工作,被称为“贵州模式”[1]。

2贵州贞丰县规划案例介绍

2.1贵州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概况

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15年12月31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322号)批复成立,是全省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位于黔西南州贞丰县东北部,核心区以双乳峰、三岔河和北盘江大峡谷为中心,共20km2。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的目标是以山地旅游为主导,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扶贫开发,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健康养生、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会议会展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试验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旅游产业成为引领贞丰县扶贫开发的主导产业。到2020年,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山地文化旅游休闲养生胜地。

2.2贵州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总体实施规划要点介绍

2016年,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管委会组织编制了《贵州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总体实施规划》[2]。

2.2.1规划的总体思路

发挥对接黔中地区核心旅游资源的门户优势,引领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依托独特旅游资源,结合民族文化特色,打造全域乡村旅游以及核心旅游景区、节点,形成以旅游产业为引领的扶贫开发建设。

2.2.2核心旅游资源与特色

贞丰县地貌多样、布依族文化较为浓郁,最具代表性的双乳峰、北盘江大峡谷、三岔河、必克和岩鱼布依古寨均位于试验区内。1)双乳峰。双乳峰是喀斯特地貌的峰林绝品,酷似女性的,被布依族群众当作“大地母亲”和“生命之源”来崇拜,已建成aaaa级旅游景区。2)北盘江大峡谷。北盘江大峡谷位于贞丰县北部与关岭县接壤处,有峰林、溶洞、怪石、瀑布、伏流、花滩、旋塘和原始森林植被等,两岸山势几乎垂直挺立,既秀丽险峻,又雄奇壮美。位于北盘江镇的一段峡谷被称作花江峡谷,有花江铁索桥及崖画等人文历史资源,著名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曾在此取景拍摄。从花江峡谷至打邦河汇入北盘江董菁水库处的这段河道,可以通行船只游览。是靠近黄果树瀑布,与之一水相连的重要峡谷景观。3)布依族文化。以必克和岩鱼为代表的布依古寨,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较大的布依古寨之一。这里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铜鼓十二调”,有被誉为“天籁之音”的布依八音古乐、布依勒尤,还有原生态布依歌舞。民族歌舞良好的参与体验性,结合布依族民俗节庆活动和特色手工艺品,使布依古寨成为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入结合的重要场所。4)休闲度假水库。三岔河部级水利风景区毗邻者相镇和双乳峰景区,自然景观优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是开展民族歌舞表演,举办露营、康体运动等户外休闲活动,发展养生度假等特色项目的理想场所。七星湖水库处于深丘峰林旁,紧靠贞丰县城和布依族村寨,是一处具有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城市生态公园。

2.2.3总体空间布局

1)空间结构。规划区形成“一带、一环、三核、两区、多节点”的总体空间结构。“一带”是纵向贯穿试验区,连接周边高等级旅游资源,引领区域旅游联动的旅游发展带。“一环”是将规划区内主要景区节点和重要发展区域串联起来的环状旅游线路,是旅游发展的核心骨架。“三核”是在旅游中起核心作用的发展节点:北盘江大峡谷、双乳峰景区和七星湖片区。“两区”是结合旅游资源特色形成的两个差异化发展片区。北片区依托北盘江大峡谷的独特自然条件,打造以水上运动、极限运动、大众运动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形成“乐游山水、悦动激情”的旅游主题。南片区以双乳峰景区为核心,以双乳峰母亲文化园、三岔河露营康养度假基地、者相镇民族文化体验园、必克和岩鱼布依风情古寨、七星湖商务休闲度假公园、破烂云户外休闲运动基地作为重点内容,形成多种主题互动、与乡村旅游深入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区域。2)旅游道路规划。规划区形成以旅游主环线为骨架、乡村道路网状连通的旅游道路系统。旅游主环线由国道、省道和旅游公路构成,实现快速交通连接。乡村道路主要是结合旅游需要的县乡道路,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深度游览和体验需求。3)旅游线路设计。规划设置包括:乡村旅游体验、布依文化体验、三国文化体验、挑战文化体验、山水观光、山地运动等多种主题的游线,满足不同的旅游客群需求。

2.2.4近期实施计划

实施内容重点是由政府主导的近期建设项目,主要是旅游公路、乡村道路、栈道、停车场、码头、市政管线和渠道等基础设施,其次是景区景点、旅游服务设施、环境景观等旅游发展方面的项目,再次是村庄改造、文化广场等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项目。

3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规划编制的思考

旅游扶贫是一项以发展旅游的方式,实现脱贫目标的系统性工作。“反贫困”并不能代表旅游形式,也不是一种旅游产品,它只是旅游发展与管理的一种手段、目标之一[3]。对于旅游方面的规划是旅游扶贫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区别于其他扶贫规划的显著地方。

3.1规划要融合于区域旅游主题,并协同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发展

旅游发展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依托于核心旅游资源,往往不局限于单个行政区域内。而扶贫工作是由政府主导的公众事业,受到政府行政范围的影响,往往局限在单个行政区域内。针对旅游发展与扶贫工作在空间范围上的差异,旅游扶贫规划的编制,必须立足旅游发展要求,从跨行政区划的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再对目标行政区划内的具体发展进行安排。规划案例所在的黔西南州,是贵州省山地旅游发展主题的代表性地区,是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性会址的所在地。基于对这种区域性旅游主题的融合与深入扩展,规划提出以山地运动、极限运动等作为旅游内容的具体方向。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周边高等级旅游资源“黄果树瀑布”,凭借距离上的邻近优势,通过发展紧扣“水”主题的、将山水观光与山水体验结合的旅游项目,引导旅游热点向规划区延伸,并通过规划区进一步扩展至周边区域,形成串联式的旅游发展格局。

3.2规划要着力塑造全域旅游发展

旅游发展以核心旅游资源为依托,旅游资源的品质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力的大小。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使得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也存在空间不均衡。处于景区景点附近、旅游线路沿途的地区,更容易获得旅游业的带动发展。但是,贫困更容易发生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条件欠缺的地方,这往往不是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附近的地方。因此,旅游资源分布与贫困分布的空间不对称,需要通过全域旅游的发展进行平衡。规划案例以地区旅游发展的骨架线路和乡村道路网络为基础,以景区景点为基点,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全域旅游的发展局面,从而扩大旅游扶贫影响范围。

3.3规划要因势施策,多方位促进脱贫目标的实现

贫困问题是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贵州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既表现为生态环境脆弱、缺乏资金、缺乏技术所致的欠发展型贫困,又表现为民族传统思想浓厚、社会发育程度低、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等受主观因素制约所致的贫困。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规划编制,要采用生态搬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优化、旅游村镇建设、历史文化村落建设、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达到改善人地矛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效果。通过多个方位的共同努力,实现脱贫目标。规划案例所在的黔西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较差,因此,生态搬迁成为十分重要的改善贫困方式。生态搬迁工作不仅要尊重居民意愿、做好群众思想发动工作,更应该充分研究居民在迁移地的生计发展,以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保证贫困人口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避免产生新的贫困。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村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成为民族特性与主流社会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对促进贫困人口的民族思想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优化和旅游村镇建设,能够直接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机会。教育培训是提高贫困人口劳动竞争力和生存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3.4准确把握规划的效用,促进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旅游扶贫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协作,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综合性工作。政府是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主导者,在旅游扶贫工作中,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企业,引进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旅游地居民进行教育培训等[1]。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谋求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地方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政府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旅游扶贫规划的编制,必须契合政府的工作特点。尤其要围绕政府在旅游扶贫工作初期阶段的主导作用,编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实施内容,促进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者:黄兴旺权武轩玉鑫谢佳单位:成都新智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研究:基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视角[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35-36,40,135,140.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篇4

关键词:旅游扶贫;村民直选;社区增权;联合治理;“利坑村―云天海”模式

大量研究认为,“旅游扶贫开发”能够有效地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乡村,外来开发商投资已成为帮助村民快速脱贫致富的捷径。然而,外来资本进入既可能加快贫困地区旅游发展,也可能造成开发商与乡村社区的利益冲突和权力争夺,导致“乡村社区边缘化”或“村民非理性群体抗争”等恶性现象,使旅游扶贫效应下降、甚至出现“返贫困”趋势。这种情形已引起学术界与实践界普遍关注。

粤北地区是广东省重点贫困地区,近年来在省政府“旅游扶贫”工程支持下,开始进入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由于毗邻珠三角地区,当地山地温泉旅游业拥有庞大的客源市场,吸引了大批旅游开发商前来投资,本文案例企业云天海温泉度假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外来资本和现代市场经济文明的介入,会对贫困乡村社区的农业经济文明形成巨大冲击,“开发商”与“乡村社区”的矛盾因此开始凸显。本文案例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贫困社区居民旅游就业能力偏弱,在土地被征用后有较直接的利益补偿诉求,而开发商则更多关注自身投入产出效率,较少顾及村民感受,二者的效用目标函数差异很大,看似难以调和。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pro-poortourism)概念,首度阐释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之间的联系。在早期旅游扶贫实践中,主要参与者是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学术团体等非盈利机构与贫困社区。此时的社会关系结构相对简单,由于政府和非盈利机构的扶贫投入不以盈利为目的,贫困社区是直接受益方,与帮扶机构不存在显性利益冲突。

但随着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资本投入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主导型的“输血式”旅游扶贫模式开始向市场化的“开发商投资扶贫模式”转变。此时在资本力量和政策倾斜等多因素作用下,社会关系结构变得复杂,开发商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争夺不断升级,并上升成为制约贫困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般来说,旅游开发商掠夺贫困社区居民的主要表现是“飞地现象”。如跨国公司投资贫困地区时,凭借对资本、客源和政策话语权的控制,掠夺绝大部分旅游发展收益,而本地居民仅能参与低层次服务工作、获得少量工资性报酬,从而造成很高的旅游漏损。此外,国内学者还提出了“孤岛效应”概念来解释贫困社区居民难以获益的原因,如大量迁入外来精英人才,造成了本地居民在就业市场上的边缘化,或由于旅游资源产权界定模糊,政府垄断式开发导致了村民的门票分红被侵占、事务决策权被无视。

为缓解开发商与贫困社区之间的对抗性矛盾,1985年murphy提出了“社区导向的旅游规划”理念,认为应将社区居民上升为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主体,由此引发了社区参与问题研究热潮。历经十多年探索,研究者发现只有实现有效的“社区增权”,社区参与目标才有可能被实现。akama(1996)和左冰、保继刚(2008)等国内外学者对社区增权理论在旅游发展场景下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目前仍偏重于理论和宏观层面,在中国实践背景下还有待研究。

二、研究案例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案例

广东省新丰县梅坑镇利坑村是典型的粤北山区贫困村,以山地丘陵为主,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村民收入远低于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云天海”酒店集团是由新丰县政府2006年引进的著名旅游投资商。与其他旅游扶贫项目相似,“云天海”落户利坑村后在开发用地、企业用工以及物料采购等方面与当地村民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发生过不少利益冲突,但这些矛盾和冲突通过具有权力相互制衡特征的协调机制得以缓解,并逐渐形成“企业引领社区有序转变谋生方式”的旅游扶贫新模式。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自2013年11月以来,本文作者参加广东省民政厅旅游扶贫课题调研组,在省扶贫办和新丰县政府支持下,多次前往案例地调研,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一手资料主要来自深度访谈和现场观察,访谈对象包括云天海度假村副总经理、主管以上管理人员和本地员工、新丰县政府副县长、县扶贫办主任、民政局正副局长、利坑村前后两届村委会成员以及利坑村村民等。二手资料包括扶贫办文件、扶贫工作会议纪要、村委会统计数据及企业管理内部文件等,共计36份。

三、“云天海―利坑村”分享旅游发展事务决策权的现象特征

(一)村民参与旅游就业和旅游发展收益分配的权力得到了保障

2006年云天海度假村正式立项筹建之初,村民普遍希望能在酒店有一份收入不错的稳定工作,“每家最好能安排一两个人,家里农活只有这么多,闲着也是闲着”。但度假村最初采取了“婉拒”策略,要求必须按照对用工年龄、学历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来挑选。

对此,村民们普遍认为这些要求、尤其是关于年龄的要求太苛刻,“我们四五十岁的人健健康康,能动能干活的,为什么不能招”。此后,村民们开始通过三种途径来争取旅游就业权力。其一,村民们集体到村委会反映情况,责成村委会出面找企业协商;其二,部分村民开始到度假村基建工地上主动承揽计时工零活,而且工资要价比外来工低很多;其三,通过亲朋好友找政府官员出面,“递条子、拉关系”。“三管齐下”的措施渐渐收到了效果,酒店迫于政府和村委的压力,也感动于部分已在酒店就业村民的敬业精神,最终出台了“逐步扩大本村用工比例、适当放宽招工年龄限制”的重要决策。

(二)开发商在用地、融资和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权力得到了保障

与所有旅游扶贫开发商一样,云天海度假村在土地征用、道路建设和融资等问题上也曾遇到较大困难。以土地征用为例,最初县政府承诺给予云天海公司2000多亩林业用地的使用权,但正式规划出台后,企业发现还需征用至少1000亩左右土地,而这些土地大部分是利坑村民的责任田。

接到企业请求后,村委会紧急协商,一方面和企业就土地征用(租赁)的价格和补偿条件谈判,另一方面跟村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初双方的开价差距实在是大,根本谈不拢,后来就每天两头跑,跟村民们耐着性子磨,跟酒店讨价还价,总算是把他们撮合到一块了”,这个过程持续三年,终于在2009年春节前完成了全部50多户村民的土地租赁谈判。

(三)村委会在旅游发展事务协调和决策参与方面的权力得到了保障

利坑村的村委会每三年选举一次,全体村民都会出席选举,省市有关部门也派人监督选举过程,这使得选举出来的村委会干部最大限度地代表了村民意志,也因此拥有在村民和开发商之间协调相关事务时的较大权力。

一方面,村委会有权直接否决开发商损害村民利益的建设和经营决策,也有权勒令开发商限期修正有损村民利益的不合理行为。“最初,云天海的设计方案把我们规划给他们的用地方案全改掉了,有些山头都要挖平”,但是,“我们希望他们就着现在的地形来建设,不能破坏我们的水源和山林”。最终,在村委会的强烈要求下,云天海废除原设计方案,重新花巨资设计了“依山附水”的新方案。

另一方面,村委会还有权协调和约束村民行为。有些村民在酒店征地时“狮子大开口”,或者想通过闹事等手段迫使酒店高价购买他们提供的农副产品。每当遇到村民提出类似要求时,村委会总是会召集村民代表开会集体商议,待决议形成后村主任亲自带队,按照会议决议对其进行劝服。

(四)县乡两级政府逐步退出具体事务决策,转型为公共行政服务方

本案例中,随着村委会与开发商协调机制逐步成熟,新丰县和梅坑镇政府在完成“牵线搭桥”任务后,逐渐退出具体事务决策,切实承担起公共行政服务新职责。

2006年,云天海度假村筹建刚开始时,几乎每天都需要接待各级政府部门名目繁多的“检查”、“调研”或“现场会”,递条子、拉关系、介绍工程队的干部更是数不胜数。在连续抵制了一些部门的摊派和“业务指导”后,开发商和村委会集体向县委领导反映情况,随后不久县委就专门下发通知和文件,敦促各级各部门转变工作方式,严禁对投资商“卡拿要”和“权力寻租”,并由县委领导直接联系酒店高层,保持信息通畅。

四、“云天海―利坑村”联合治理现象及其机制的形成原因

本文以“云天海―利坑村”旅游扶贫新模式为例,通过对访谈记录资料的编码分析,来诠释其联合治理机制的形成过程。

(一)联合治理机制的基础――三方权力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

从提及最多的高频关键词来看,三方交互式权力结构的起点是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委托关系的正式化。广东率先实行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监督直选现场的做法,确保了村民选举的公正性,也使村民们普遍意识到自己的权力,知道他们可以通过选举和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决策制等方式约束村委干部,“村干部如果没有让我们日子变好过,那我们就把他选下来”。

依照法律规定,村委会有权管理村属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这使得村委会可以对开发商形成有效约束。如果企业不能满足帮助村民就业、尊重村民对旅游规划的意愿,村委会便会对企业施压。此外,由于代表了所有村民的集体意志,因此只要村民代表大会形成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决议,村委会就可以对少数漫天要价的村民进行有效约束。

企业对村委会和村民的制约主要来自其经济影响力。一方面,云天海是利坑村的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在旅游扶贫很多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村委会会对其合理要求尽量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全村近半数家庭有人在云天海工作,企业可以用在职务晋升、工资和招聘等方面的决定影响本地员工,再通过本地员工的“人情攻势”来使需要村民协助的问题得以解决。

(二)联合治理机制的作用路径(行为)――三方合作性博弈与互惠谈判

从对各参与方行为的编码分析结果来看,“互惠”、“谈判”与“融合”是频次最高的关键词,这表明在三方联合治理的权力结构下,旅游发展具体事务的决策和协调主要是通过合作性博弈来实现的。

以企业用工为例,云天海最初期望是按照企业在珠三角地区的标准来用人,而村民们最初期望是“只要能动能干活的,都得招”,双方在用工年龄、学历和工种等方面存在分歧,但在工资和食宿条件等方面并无分歧,对此村委会认为有较大协调成功概率。其后的谈判是,村委会首先从建设工地用工开始,与酒店协商安排部分计时工零活;然后,酒店看到村民们很敬业,逐步将用工范围扩大至保安、后勤和绿化等后台部门,之后又通过针对性培训将部分年轻一点的村民安排到前台服务岗位,并尝试从村民中培养出一些有潜质的管理人员……直至最后村民在酒店用工的占比达到了惊人的60%。

(三)联合治理机制的经济与社会影响(绩效)――开发商与社区“双赢”

在不同组别访谈文本中,重合度最高的是关于“旅游发展收益”和“村容村貌改变”等方面的陈述。这说明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村民,都从旅游发展中获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收益。

对于开发商来说,虽然也曾遇到同行常见的一些困难和阻力,但由于村委会和受益村民对非理的有效约束,使这些困难以很低的成本予以解决,“很多事情我们还没怎么开口,那些在酒店上班的村民回家一说,第二天愿意帮忙的人就都主动找来了”。

对于村民来说,由于一开始就获得了平等、甚至是优待的就业机会,每月的工资性收入远超以前的农耕收成,“手头现金多了,自然也就有钱盖新房、送子女到县城读书”,而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打架斗殴的少了,游手好闲的有活干了,那些开口就骂街的中年妇女现在也懂得文明礼貌了”。

综合不同组别的编码分析结果,本文发现目前“云天海―利坑村”联合治理机制已基本形成,并具体表现为联合治理结构(交互式权力结构)、合作治理行为(合作性博弈行为)与共享治理绩效(旅游发展收益)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不断往复的增强循环。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广东新丰利坑村为例,对贫困乡村社区与旅游开发商之间基于村民直选改革和社区增权实践的联合治理现象进行探讨。

1.当地方政府减少直接干预时,乡村社区与旅游开发商之间可以通过基于村民直选制改革的社区增权措施,建立双方共享旅游发展收益的联合治理机制。

2.旅游开发商与贫困社区联合治理的基础是“村民、村委会、开发商”交互式权力结构,而“村民直选”和“村务自治”等基层民主政治改革为此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3.旅游开发商与乡村社区之间的利益分歧可以通过对话、协商与谈判等合作性博弈手段解决,有公信力的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可以胜任合作博弈的组织者和仲裁者。

4.旅游开发商选择“融入社区策略”,可以获得比“掠夺社区策略”更显著、更长久的收益。

当然,上述研究结论能否适用于更广阔范围内的中国旅游扶贫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仅就本文研究设计来说,还存在单案例研究、调研方法单一和样本偏小等明显不足,本文拟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Carolineashley,CharlotteBoyd,HaroldGoodwin.pro-poortourism:puttingpovertyattheHeartofthetourismagenda[Z].oDi.2000.

[2]HubertJob,Ferdinandpaesle.Linksbetweennature-basedtourism,protectedareas,povertyalleviationandcrises―theexampleowasiniisland(Kenya)[J].JournalofoutdoorRecreationandtourism,2013.

[3]操建华.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4]饶勇,黄福才,魏敏.旅游扶贫、社区参与和习俗惯例的变迁――博弈论视角下的可持续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8(03).

[5]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04).

[6]刘俊,楼枫烨.旅游开发背景下世居少数民族社区边缘化――海南三亚六盘黎族安置区案例[J].旅游学刊,2010(09).

[7]饶勇.旅游开发背景下的精英劳动力迁入与本地社区边缘化――以海南三亚为例[J].旅游学刊,2013(01).

[8]王汝辉.巴泽尔产权模型在少数民族村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旅游学刊,2009(05).

[9]akamaJ.westernenvironmentalva

luesandnature-basedtourisminKenya[J].tourismmanagement,1996(08).

[10]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04).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篇5

县长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大化瑶族自治县根据25号文件精神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按照《实施方案》和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把精准扶贫工作提上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精准,又要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任务艰巨。如何因地制宜,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大化县政协秉承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脱贫致富出力的旨意,组建了精准扶贫考察调研组,带着上述这一问题,深入县内部分乡镇、县扶贫工作部门等开展调研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又到云南省富宁、师宗、会泽、富源等县进行考察,学习借鉴诸县扶贫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很受启发。

一、大化县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一)全县扶贫工作基本情况。大化县属老、少、边、山、库为一体的国定贫困县,全县共有16个乡镇,158个村或社区,总户数94867户,总人口为46.15万人。建县以来,特别是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科学决策,通过扶志、扶智、扶技,又从财力物力上大力帮扶,全县贫困人口从建县初的32人,减少到目前的9.87万余人(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全县的贫困人口指标是118702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为32.44%;贫困村指标是74个,占全县46.8%)。

(二)目前全县扶贫工作动态

1.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建立稳固长效增收机制

该县坚持围绕十大扶贫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广西大水面养殖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2015年新增网箱养殖1002箱,投入资金230万元。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共投入资金1048万元,扩大种植核桃17000亩、两性花山葡萄2454亩(其中在六也乡种植1400亩)、高产高效桑园1250亩(其中在六也乡种植700亩);发展珍珠李种植840亩(其中在板升乡种植480亩)、油桃种植760亩(板升乡种植)、旱藕种植1450亩(其中在板升乡种植1005亩)。项目覆盖贫困村43个、面上村14个,受益贫困农户3194户14373人。

2.扎实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集中解决特困区域贫困问题

该县抓好六也乡开发扶贫整乡推进试点建设,开工建设项目136个,已竣工97个,累计完成投资7965万元。继续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开发扶贫,已完成投资208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修建屯级道路26条;完成产业扶贫项目5个,覆盖贫困村39个,受益群众2686户12180人。

3.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继续实施2014年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67万元,完成新建屯级砂石道路29条38公里,升级硬化屯级道路8条8.1公里,累计完成总工程量90%。二是做好2015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规划工作。2015年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11.4万元,计划新建屯级砂石路14条16.3公里,升级硬化屯级路20条17.3公里,人饮工程1个,项目覆盖31个贫困村,受益群众1443户6912人。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和审批工作,升级硬化项目已报县人民政府进行招投标,民办公助的14条砂石道路建设项目已经全部签订了项目建设合同,并已全面开工建设。

4.强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让贫困群众告别穷乡僻壤

该县按照自治区扶贫办的要求,全力配合发改部门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任务,主要任务:一是认真审核搬迁对象是否属于政策扶持范围;二是加大扶贫移民搬迁政策的宣传力度;三是组织开展扶贫移民搬迁摸底调查工作,将符合搬迁的贫困户信息录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四是调查研究搬迁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以及在原迁出地的产业发展项目;五是组织开展贫困户实用技术和短期技能培训工作。目前,已完成2014年554户2715人的名单确定审核工作,其中42户709人已迁入大化镇达悟村移民搬迁安置点。

(三)开始着手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自今年7月份开展此项工作

作以来,大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从工作经费、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等环节上精心安排和部署。目前,全县各个乡镇正按照国务院、自治区、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二是完成雨露计划扶贫培训补助资金发放工作。资助2014年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大学本科学历教育扶贫生231人、高职、中职学历教育扶贫生524人,共发放补助资金281.85万元。三是扎实做好5321结对帮扶工作,强化定责帮扶到户,建立健全贫困户精准帮扶机制,帮助贫困户重点发展核桃、山葡萄等增收产业。

二、致贫原因分析

精准把脉,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消除病患。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该县目前尚存的近10万贫困人口,其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限制致贫。全县各乡镇偏僻的山区村、屯群众,因土地少、自然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产力低下,脱贫致富门路少,因而造成贫困,未能尽快脱贫。

(二)部分农民素质偏低致贫。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十一)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近年来,大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声有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乡下迁城里、山上搬山下、山里搬路旁等模式,取得了成功。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建设,全力推动达悟村等8个乡镇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建设,确保完成1.78万人的搬迁任务,使部分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同时,要继续加大力度,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问题。

(十二)继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提升师资力量;再次,要健全和完善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读关爱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干部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子女升学就业65432制度,确保全县目前14574名在校贫困生都有干部结对帮扶。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读得起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切实通过教育扶贫,缩小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斩断穷根。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篇6

 

   (一)a级旅游景区创建

4a级旅游景区。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和《山东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筛选青山景区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报了景观质量评审申请,根据景观质量情况,对照《评分细则二》标准每一项打分点,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同时,聘请龙行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了青山景区专题宣传片。2018年9月份,被省旅游委列入了创建4a级旅游景区名单。目前,青山景区已按照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相关要求制定了4a级景区工作方案和计划任务书,并按照国家标准,查缺补漏,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争取2019年5月1日之前通过省景评委的现场验收。

3a级旅游景区。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和《山东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筛选富山户外拓展基地、丹凤山旅游生态园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两家申请单位通过提交景观质量评审材料、列入2018年创建计划、市旅发委专家现场验收,已于2018年11月27日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二)旅游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1、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为促进我县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我局制定了《a级景区提档升级实施方案》,根据各景区实际,已列出任务清单,发至各相关旅游企业。

目前,青山景区在青山公园新建设了一处集景点售票、宣传推介、导游服务、集散换乘、咨询投诉、监控监管等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同时,建设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此外,提升铺装了青山寺广场,进行了青山寺防雷工程、消防工程、中轴线、泰山行宫、附属建筑及总体院落围墙保护修缮工程,维修了惠济公殿、山门、南北享殿等建筑。在青山寺广场投资20万元建设了一处占地45平方的生态厕所。

曾庙景区投资500万元,新建设了占地20亩的游客服务中心及停车场,新建了一处旅游厕所。其中,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风格是以曾子文化为灵魂,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为框架;曾庙停车场位于曾庙曾子大道两侧。

武氏祠景区投资40余万元修建了政德教育接待中心,用于政德教育基地的打造。岳飞纪念馆投资100万元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及标识系统。云泊湾湿地庄园旅游厕所已完成提质升级,又重新布置了游客服务中心。

2、2018年旅游厕所建设。年初制定了旅游厕所建设计划38处(新建33处,改建5处),截至目前,共完成了48处旅游厕所建设,其中,新建42处,改建6处,超额完成了旅游厕所建设任务。目前,正在积极督促各在建、未建旅游厕所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质量,确保完成2018年旅游厕所建设计划,同时,确保所有旅游厕所全面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三)对上争取资金情况

2017年我局指导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完成了25处旅游厕所建设并通过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验收,并于2018年4月份,争取到申请中央旅游发展基金补助旅游厕所建设资金及省旅游厕所奖励资金共计56万元。2018年11月争取到中央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61.2万元以及济宁市市级旅游发展引导资金70万元。

(四)旅游项目建设情况

紧紧围绕全县文化旅游工作线任务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武氏祠景区、青山景区、曾庙景区、萌山景区、曾子广场、曾子文化旅游区、石雕文化产业园、嗨皮小镇、东方左岸假日小镇、富山户外拓展基地、麒麟觅境等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启动,进行开工建设。目前,青山景区、嗨皮小镇、东方左岸假日小镇、富山户外拓展基地已初显规模,并投入运营,开创了文旅融合的新局面。

(五)加大发展乡村旅游培训力度

1、邀请规划专家考察纸坊镇旅游资源,编制纸坊全域旅游规划;邀请山东大学教授王晨光对卧龙山农高园祥菊种植基地、宗圣玫瑰园、蒲公英农场、谷庄村下步发展给予指导。

2、为推动我县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组织重点旅游镇街、文化旅游项目主要负责人一行16人,赴陕西袁家村进行考察学习。富山户外拓展基地、东方左岸假日小镇负责人赴境外和云南、贵州、安徽、江西等省内地区学习考察。

3、在纸坊镇举办了“山东省旅游送智下乡培训班”,邀请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授、中国鲁菜文化博物馆馆长赵建民进行授课。通过“送智下乡”培训学习,激发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六)旅游扶贫

1、旅游扶贫典型。青山村、隋庄村和狼山西村旅游资金分别为110万元、100万和110万元,通过以“旅游扶贫公司+农户示范项目”的形式,将资金投入城建集团,用于青山景区建设,给贫困户定期分红,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2、旅游扶贫系列活动。一是在纸坊镇第三届杏花节期间及青山儿童乐园开园期间,我局助力杏花节扶贫的宣传工作,通过网站、微信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响应。另外,积极带头认领贫困户杏树,增加贫困户收入。二是“五一”青山开园期间,举行了爱心义卖活动,开展了爱心汇演。三是10月17日在县中心街开展了“展示扶贫成效”系列活动。

3、走访慰问。春节期间对旅游扶贫村部分贫困户,和驻村联户的所有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积极协调城建集团利用好扶贫资金,推进项目建设,做好群众利益分红,确保资金到位。7月份,我局组织对部分贫困户走访慰问,给予每户贫困户2个暖水壶,给贫困户送去温暖。

4、旅游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隋庄村是旅游局派驻第一书记联系村。一是组织村干部、部分村民代表到汶上县古城村、梁山县贾堌堆村和邹城上九山开展乡村旅游学习。二是引导国田农场扩大秋葵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除国田家庭农场外,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乐、采摘园等也吸纳了不少村内的劳动力。

5、旅游扶贫专业培训。一是4月份,组织青山村、隋庄村、狼山西村扶贫干部和乡村旅游企业带头人赴临沂市参加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培训。二是12月7日,我局在纸坊镇举办了“山东省旅游送智下乡培训班”,邀请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授、中国鲁菜文化博物馆馆长赵建民进行授课。

6、市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积极响应“济宁市旅游脱贫百村创建工程”,我局积极打造武翟山村武氏祠景区、南武山西村曾庙景区。2018年11月份,武翟山村、南武山西村被命名为济宁市旅游示范村。

7、积极申报市级观光采摘果园。3月份,我局联合林业局积极申报市级观光采摘果园,经过市旅游委、市林业局评审,我县6处观光采摘果园通过验收。通过发展观光采摘业,能够为广大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其增收,努力脱贫。

二、2019年计划

(一)加快旅游项目建设进度

科学编制项目规划,规范完善项目手续,持续加大武氏祠景区、青山景区、东方左岸假日小镇等文旅项目的开发建设力度,加速旅游产业发展。正确处理好景区发展与周边村民融合发展的关系,实现共荣共赢。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旅游承载力。

(二)加大旅游品牌创建

积极创建青山、曾庙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富山国防教育基地、凤凰山公园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启动村庄景区创建工作,争创岳楼村、青山村为3a级景区村庄,打造一批2a级景区和2a级景区村庄;按照旅游全域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指导纸坊镇创建“文化旅游小镇”。

(三)继续开展旅游厕所革命

2019年计划新改建旅游厕所18座,持续深入推动厕所革命,提升完善全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按照新改建计划,督导旅游厕所业主单位按照计划完成旅游厕所建设。

(四)继续开展旅游扶贫工作

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脱贫示范村创建、生态休闲游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企业认领帮扶、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五大工程。

(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篇7

(黄冈师范学院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通过分析大别山旅游扶贫的现状,评价其旅游扶贫效应,并结合大别山区域资源特色提出了农家乐、旅游名村、生态休闲农业、景区带动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等5种社区参与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提出必须构建社区参与赋权机制、培育社区参与意识、加强知识技能培训和完善评价反馈体制来保证社区可持续参与旅游扶贫。

关键词: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大别山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76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59

大别山片区包括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36个县(市),2011年12月,国务院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其列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本研究涉及的湖北大别山片区具体包括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蕲春县、罗田县、团风县、大悟县和孝昌县,下辖106个乡镇,3507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5547km2,片区总人口550.0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46.66万人,城镇化率为31.66%。2010年,该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4061.1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68.4%,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109.12万人,贫困发生率22.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32个百分点。据调查统计,每年因灾、因病等原因返贫人口约有5.6万人,贫困人口有持续扩大的趋势[1]。

国内许多贫困地区与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高度重叠的,大别山地区也不例外,它集山区、老区与库区为一体,生态系统完整,境内旅游资源主要以“革命圣地,将军故里”红色旅游资源、“华中主峰,天堂秀水”生态旅游资源,“名人荟萃,源远流长”文化旅游资源等为主。近年来,随着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加快建设,其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增长,但由于处在省域边缘地带和经济塌陷区内,脱贫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1大别山旅游扶贫实践

旅游扶贫活动是在不断克服传统资源观和产业观的束缚中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如表1所示。大别山的旅游扶贫开发起步较晚,是在湖北省“九五计划”明确提出“将建设旅游大省的奋斗目标与实施扶贫攻坚措施相结合”的政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2],主要集中在2000年之后,大量的农家乐不断兴起,通过开设家庭旅馆、提供土特餐饮等方式,农户在旅游旺季获得了可观的收入。2011年,大别山的旅游扶贫工作迎来了全新的时机,湖北省政府成立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并制定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旅游产业推进工作方案》[3],明确了把试验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和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湖北省大别山旅游扶贫由此全面展开。2011年底,建成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串联区内38个景点,惠及沿线23个乡镇230万群众;建成了以红安七里坪镇、罗田九资河镇、大悟宣化店镇、孝昌小河镇等为代表的旅游名镇;乡村休闲旅游异军突起,农家乐发展到2600余家,年接待游客规模达300余万人次,经营总收入3亿余元,带动就业人数2.3万余人[4]。

2大别山旅游扶贫效应

旅游业的乘数效应使其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大别山的旅游扶贫开发实现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如表2所示。但国际社会近年来的研究直指旅游扶贫更应该关注贫困人口的利益增长。由于处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弱势地位,贫困人口必然在旅游业的利益链条中处于末端,不能同步实现旅游利益的分享,反而还要承受旅游发展带来的价格上涨、环境拥挤、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大别山的旅游扶贫工作已然存在着旅游经济漏损,许多农家乐的经营者是外来城镇租户;景区的开发由外来开发商控制,并未惠及当地居民。因此,探寻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扶贫模式是实现大别山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3基于社区参与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传统的旅游扶贫泛化了贫困人口的范围,更加关注的是旅游目的地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而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扶贫将焦点直接对准当地贫困人口,既要谋求当地居民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更要实现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经济脱贫”和“观念脱贫”。结合大别山旅游资源的特点,当地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种。

3.1农家乐模式

发源于四川成都的农家乐,是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提供“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乡村旅游项目,由于其开发成本低、收效快,在旅游扶贫的政策背景下备受推崇。大别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广袤的乡土资源,农家乐接待点已有2600余家,其中不乏高星级农家乐,如五星级代表麻城清远山庄、红安九龙吟;四星级代表团风詹家湖休闲渔村、英山九龙山庄等。为了规避同质化竞争,实现大别山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可依托资源发展多种农家乐类型(表3)。

3.2旅游名村模式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2009年湖北省旅游局、省发改委、省建设厅联合启动了湖北省旅游名村评选活动,评选村域范围内具有特色农村风貌、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体验、特色农产品等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的旅游乡村。截至2013年,大别山共有旅游名村12个,包括红安的对天河村、长丰村;麻城的杏花村、龟峰山村;英山的吴家山村、乌云山村;蕲春的西角湖村、李山村;罗田的九资河镇圣人堂村;团风的林家大湾村;大悟的江冲村和孝昌的熊畈村。

3.3生态休闲农业模式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消费者前来观赏、品尝、购物、劳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对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有着重大作用。大别山地区的板栗、茶叶、药材、油茶、甜柿、花生、天麻、山野菜等,已经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可形成集生产、加工、体验、销售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模式。如罗田是著名的板栗之乡、甜柿之乡、茯苓之乡,目前全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325个,其中示范点106个,年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25个[5]。

3.4景区带动模式

景区带动型是指在开发效益及前景良好的景区,充分利用景区知名度和游客市场,带动周边村镇参与景区的建设、接待、经营、管理,并从中获得旅游收益,达到景区经济效益最大化[6],这种模式适合大别山区域的2个4a级景区,即麻城龟峰山风景区和罗田天堂寨风景名胜区。景区在建设开发阶段,应该给予当地村民一定的生态补偿;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吸纳当地村民,对有能力参与经营的农户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对村民的技能素养培训,使其参与到景区的经营、维护中来。

3.5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

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创意转向”已经成为各地旅游发展潮流,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7]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大别山区域有着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创意形式多样。如依托苏东坡、李时珍、毕昇等历史文化名人,着力发展名人文化创意园,园区集名人广场、名人公园、名人建筑、名人街区、名人学校、名人影视制作品、名人文化论坛、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文化会展、广告于一体,扩大宣传,吸纳周边居民就业,并通过名人文化效应带动周边村庄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的全面发展。

4基于社区参与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实现机制

旅游扶贫战略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反贫困的优选手段,但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旅游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将更多的隐性成本转嫁给了当地居民。为了避免“旅游飞地”现象,学者们普遍认为“社区参与旅游”是真正让旅游区贫困人口受益的有效路径。部分大别山村民借助景区规划时的征地补偿、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劳动力)、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品、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等方式获得了经济收益,实现了脱贫。从社区参与旅游的样本来看,普遍存在村民参与意识不高、参与层次较低、参与人员不平衡和参与的不可持续等问题。大别山的旅游扶贫还处在初级阶段,为了实现旅游扶贫的核心目标——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受益,其社区参与旅游还必须进行多方协同(图1),构建有效的实现机制[8]。

4.1构建社区参与赋权机制

长期以来,“大政府小社会”的发展模式导致旅游区居民习惯执行性地参与当地旅游,要改变这种被动的模式,政府必须加强社区的民主制度建设。就大别山地区而言,首先应该开好村民代表大会,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沟通和监督职能;积极培育村民社区组织,完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组建村民旅游委员会,为广大村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社区旅游提供积极的政策动力,创造优越的制度环境。

4.2培育社区参与意识

大别山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过低,依靠村民自身素质提高而自觉形成参与意识的过程尤为缓慢,这种情况下对村民的社区参与意识进行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举办动员大会、分发宣传手册、进行媒体宣讲、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培育当地村民的参与意识都颇有成效。需要说明的是,培育参与意识的对象应不仅仅局限在村民,还可以涵盖旅游发展中的其他相关群体,特别是大别山地区的各级政府、旅游规划专家和旅游企业等。

4.3加强知识技能培训

作为全国连片特困区,大别山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参与能力不足。通过对当地居民进行一定的培训与教育,广泛让其认同和掌握旅游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让其在不断的理论熏陶中萌生操作运用的想法。可组织专家讲座、旅游培训班的形式,向村委会、村小组和有志于加入社区旅游管理队伍的村民传授旅游专业知识;提供导游服务、礼仪接待、客房打扫等从业技能培训,让村民能更快更好地从业上岗并发挥自身的价值。

4.4完善评价反馈体制

旅游扶贫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但实践证明其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偏离轨道变成了一项政绩工程。大别山的旅游扶贫应该建立一套长效的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公众、媒体、社会监督机构等对当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进行调查和评价,努力平衡社区的预想成果与其实际体验之间存在的差距,总结旅游扶贫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从而在保证当地旅游业良性发展的同时,使当地村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机会。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湖北省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概况[eB/oL].http://www.hbfp.gov.cn/pggj/pgjg/7201.htm,2012-07-16.

[2]郭清霞.旅游扶贫ppt战略及其特征——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5):110-113.

[3]王艳明,王少华,焦春海,等.湖北省大别山区科技扶贫工作的成效及发展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2):238-240.

[4]张达华.大别山旅游业驶上发展快车道[n].湖北日报,2011-08-17(13).

[5]李会琴.基于社区参与的鄂西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28(1):91-95.

[6]荆楚网.湖北新增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eB/oL].http://news.cnhubei.com/xw/jj/201301/t2406504.shtml,2013-01-07.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篇8

为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工作,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结合文旅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区政府下发的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文旅产业融合优势,依托我区乡村旅游资源和万亩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丰富农村地区旅游业态,促进旅游商品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二、组织领导

局党组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调整后局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XX党组副书记、文旅中心主任

副组长:XX总规划师

XX副局长

XX党组成员、副局长

XX党组成员、文旅中心副主任

XX党组成员

XX班子成员

成 员: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局办公室副主任

XX文旅中心综合服务股股长

XX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副股长

XX区文管所所长

XX区博物馆馆长

XX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

XX区文化馆馆长

XX区图书馆副馆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文旅中心投资促进股,由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依托全域旅游规划,促进农文旅产业发展。

以全域旅游规划编制为契机,结合XX本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资源以及农事体验等农业生产活动,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以三条精品路线为核心,抓好乡村旅游业态布局、路网建设、景观打造等工作,构建农文旅“三产联动、多业融合”的“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打造我区休闲度假旅游新天地,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

聚焦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现有的人文历史和景区资源,倡导因地制宜、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依托XX景区“天然氧吧”、XX产业园、XX村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春花秋月彩色小镇等文旅资源,主动顺应现代人的出行需求,以生态养生、康养食疗、乡村休闲、研学旅行为重点,广泛吸引民宿、康养产业及文创集团,到我区建设特色民宿、农家乐、文创基地、房车营地等,丰富我区旅游业态,变“过境游”为“过夜游”,提高游客消费热情,促进我区城镇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推进文旅项目,实施景区风貌改造。

加快推进XX文化旅游提升项目、XX镇传统村落保护项目、XX谷旅游基础配套设施项目、XX片区风貌改造及景观提升、水晶艺术小镇项目、后乐园4a景区建设项目、XX庄园建设等文旅项目,通过文旅项目提升当地人气,吸引游客,通过拉动农民就业、游客消费等带动农民增收。

(四)做好帮扶村扶贫工作。

一是抓好结对帮扶,对生活存在困难、收入不达标的困难户实施对口帮扶,解决贫困户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二是抓好以购代扶工作,通过对口采购、联系供货渠道、帮助宣传推广等方式,解决困难户农产品销售问题,提高帮扶户收入;三是抓好行业扶贫工作,提供最基本的文化、广播电视需求,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动力。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认真落实责任,切实推进农民增收工作。

(二)强化经验总结。

要全面总结梳理日常工作中的做法、成效及经验,分析问题、剖析根源,提出解决办法及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思路、整改问题,确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篇9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典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3

1保定市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保定市,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位置,在“精准扶贫”问题上,一直以在该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积极遵循“精准扶贫”的全面实施,同时也符合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计划部署,围绕以“1+3+5”模式为格局的扶贫工作开展,以促进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为核心,解放被扶贫地人员思想,在主动对接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规划的同时,以特殊变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市场进行扶贫,对接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利用这些地区的优势企业,独特工业和商业资本,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扶贫成效上,防止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情况出现,全力推进全面准确的扶贫。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五大功能”,为了推进200个村15万人逐步实现脱贫,实现2017贫困县综合扶贫和人人脱贫的目标。实施精准扶贫,准确扶贫,特别需要在加大扶贫总量的同时,努力加强扶贫供给方面的改革,提高扶贫的精准度。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脱贫,农民都需要致富,特别是在工业制造等方面贫困的地区,加强扶贫开发和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可以说,保定市摆脱贫困和精准扶贫的新动力就应当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以往的“需求侧改革”的新概念,内涵是以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改革方向,主席强调过:“在适度扩张总需求的同时,也应当努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完善供应体系和效率”。精准扶贫中的“帮助”和“贫困”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供求关系。在繁重的脱贫任务中,要科学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重点就在于是否实现精确扶贫。事实上,当精准扶贫作为顶层设计推出时,也在公共政策中予以呈现。同时精准扶贫是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正是传统扶贫方式的转型推进。国家顺应时事适时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使扶贫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修正要素配置结构,提高社会攻击的质量,同时改善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社会供给政策和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匹配。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来看精准扶贫就是说以扶贫投入侧为切入点,把钱真正花在实处,把扶贫真正扶到核心上,并以此助力精准脱贫。

3现状分析

3.1保定市扶贫现阶段成果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保定市扶贫办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的政策与精神,把精准扶贫和供给侧改革作为民生之本、重中之重。保定市领导将实事求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扶贫机制、科学的整合规划结合到一起服务于精准扶贫,明确精准扶贫对象,加大富民产业的建设和稳定就业扶持力度。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的“五大功能”集中主要力量,解决精准扶贫中的各项困难。注重精准扶贫的进程、吸收借鉴优秀的扶贫措施,全面推进各项产业扶贫的融资与集资,支持贫困地区的迁移和重建,以特色生态推动经济发展,着重关注贫困地的教育事业和毫不动摇的社会保障这些精准扶贫项目。不仅如此,还首创性的将农业、金融业、光伏产业、股份合作产业、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土地搬迁、和农村就业与扶贫进行相对接,全面助力扶贫发展。

保定市精史銎豆步立156个扶贫单位,在204个贫困村都派出了工作组帮扶,省级帮扶单位共108个分散在156个帮扶村内,其他县安排帮扶了721个村,不折不扣的做到了全保定贫困村的全覆盖。强化基础扶贫保障措施,建立责任到人的目标体系,实行职责分工控制的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目标和任务,同时对扶贫队伍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尽全力协助贫困县有关部门,确保所有工作的执行到位。特别是在基本的条件最差,相较而言脱贫难度较大贫困县,保定市采取了多项不同措施进行重点扶贫。

不仅如此,政府还联系了其他精准扶贫示范村,旨在帮助贫困的原因,促进精准扶贫信息的完善,促进收入增长的各类产业发展,总的来说即是将促进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的行业作为扶贫突出手段,建设特色产业区或公园,对村干部和领导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同时丰富自身扶贫业务,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大的新型产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引导一批贫困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点推进,提高保定市扶贫总体水平。

截止到2016年底,保定市的贫困人口总数从“十二五”初期的不到140万减少到只剩31万人,唐县、易县等突出典型已经进入小康时代,2017年博野县、望都县等5县预计整体脱贫。

3.2保定市精准扶贫突出典型

3.2.1保定涞水:新模式促进新发展

涞水县的下明峪村是保定市扶贫攻坚的突出典型之一,他们村利用本村的优势,形成了其特有的在远靠林果,近靠兔,中期靠大棚保收入的思路。

2012年,下明峪村开始起用新的扶贫模式,即政府负责提供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农户提供土地、劳力等并可以作为股份入股(如食用菌基地的股份合作制,脱贫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合作社负责基地的经营,金融机构负责资金的提供。随着下明峪村脱贫致富工作的进展,下明峪村的道路、水井、自来水管道、街道环境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提升改善,各家各户都安上了卫星电视。下明峪村下一步还计划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

3.2.2易县“旅游+扶贫”让贫困群众搭上致富快车

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2011年被列为特困地区。但同时其农业规模大,旅游资源丰富,该县结合本县的县情,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在2012年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

(1)建设“旅游+扶贫”的新模式。

在易县辖区内,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多处文化遗迹和文保单位,林木覆盖率高,是联合国命名的第一批“千年古县”。虽然资源丰富,但如何利用,如何让群众又快又好的实现脱贫梦,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该县从自身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出发,抓住发展机遇,规划确定了清西陵、紫荆关、洪崖山、狼牙山、蔡家峪、易水湖六大旅游扶贫区域,设立了52个旅游精品村,满族文化、长城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各种文化丰富多彩,相映生辉。通过扶贫脱贫工作的不断努力,形成了全新的“旅游+扶贫”模式,希望将易县的旅游资源由多变为强,以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以促进脱贫梦的早日实现。

(2)培育四大“旅游+扶贫”新业态。

易县立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优势,针对各村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对策,有效将各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态。

易县安格庄乡的金坡村、新东古县村等村,邻近景区,因此对这样的乡、村实施旅游经营的模式,在村里开办农家乐等,由贫困群众直接经营取得收入,还可以开办小超市、小便利店等,既便利游客又能提高收入,增加贫困群众的非农劳动收入,有助于他们脱贫致富。

游客到景点旅游,通常会需要导游或接待服务人员,而最合适的人员便是熟知当地情况的村民,对这一现状,易县实施了旅游务工的业态,鼓励当地贫困居民参与接待服务,挣取劳务。游客旅游结束后,往往会想买一些土特产和在城市买不到的东西,这就启发了易县实施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农村的柴鸡蛋、药材和一些农产品,还有手工业产品如手工鞋垫、刺绣、编织品等等,大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易县还成立了旅游扶贫合作社,贫困群众可以以各种形式如以人力、土地等入股,然后就可以参与经营,取得分红,增加收入。易县现已成立18个旅游扶贫合作社,共吸引了900多个贫困户入股,是易县旅游扶贫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显著成效的举措。

(3)实施“旅游+扶贫”新工程。

易县由于大多是山区,其基础设施都还较为落后,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易县决定由政府投资建设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同时,村民大多出身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经营技能有限,针对这一短项,易县开办专题培训,旨在着重提高旅游经营、务工人员的经营和服务技能,促进本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贫困群众的收入有更多的提高。贫困群众通过旅游业来脱贫也需要启动资金,本就贫困的经济条件,资金也十分有限,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易县对从事各类旅游经营的贫困户给予了不同档次的资金补贴支持或贷款,以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易县的旅游扶贫成效显著,已帮助6000多名贫困群众解决了贫困问题,实现了脱贫梦。

3.2.3唐县齐家佐乡发展六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唐县齐家佐乡党委、政府在扶中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大力推进林果产业、旅游产业、家庭手工业、光伏发电产业、电商扶贫产业、林下制种产业六大扶贫产业的发展,以实现老百姓的增收脱贫。

4结论

从供给侧角度来分析精准扶贫之所以没有非常系统的实现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包括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贫困识别机制系统和多年以来的传统习惯,还有贫困群体缺乏反抗斗争精神,对国家政策和方针的不了解,以及低投资和缺乏政府的资助,还有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要实现真正准确的扶贫工作,首先,要在保定市开展贫困普查,对贫困村实施分类管理,对村的精准扶贫实施要有保障,要有利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在供给侧投入和精准识别环节,除了对现有的自上而下的系统进行整改,还应该基于融合的贫困群体的目标。提醒建议贫困农户参与组织自下而上的机制,而非独立的第三方社会福利机构如当地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利益相关者的协助和监督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如此,还应当大大减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排斥和可抗性问题。此外,要改变贫困群体和政府对扶贫模式的既定概念,创新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手工业、光伏业等旧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精准扶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内部报告),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局、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R].2013.

乡村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篇10

一是高度重视。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政治工作和底线工作来抓,定期召开碰头会议,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强化责任。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股室、乡镇财政所长为成员的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周密部署。局党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调度财政扶贫工作,财政评审每两月出台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项目预算最高限价表,对村级扶贫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对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级自行组织实施,对40万以下的项目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确保扶贫资金用得下、用得快、用得准、用得好。特别是2017年8月以来,对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进度,做到一月一调度,一周一通报,督促项目单位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四是强化制度建设。为确保统筹整合工作顺利开展,我县出台了炎陵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8号)、《炎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方案》(炎政办发[2016]24号)、关于推广小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的指导意见(炎政办发[2017]44号)等一系列文件。

二、资金的整合和监管情况

2016年-2018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共计59118.3383万元,其中2016年8511.12万元,2017年32446.3334万元,2018年18160.8849万元。

2019年计划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810.65万元。

在资金监管方面,县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上级决策部署,抓细制度建设、抓好资金筹措、抓准资金投向、抓严资金管理、抓实监督管理、抓紧问题整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抓细制度建设

——出台了《炎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炎政发[2016]18号)文件,成立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年度统筹方案的确定、项目实施、督办检查、验收考评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落实和监管,制定统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财政资金有序统筹、有章可循。

——制定了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办法发[2016]5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每年制定了《炎陵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资金整合的范围及整合程序。整合的范围包括中央、省、市、县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中央层面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20项;省级层面主要包括:扶贫专项资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一化四体系"建设的资金除外)等19项。

——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先后下发了《炎陵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8号)、《炎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75号)和《炎陵县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炎扶发〔2016〕2号),就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审批、拨付、管理和监督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同时,简化资金审批和报账流程,确保扶贫资金用得下、用得快。财政评审每2个月制定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项目预算最高限价表,对村级扶贫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对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级自行组织实施,对40万以下的项目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

(二)抓好资金筹措。严格按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范围,应整尽整。

(三)抓准资金投向。严格按照《湖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湘财农〔2017〕21号),围绕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改善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确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范围,2017年明确统筹整合的资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七个一批”和“六大工程”安排使用,落实定资金、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间的“四定”原则。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转移就业、农户补助等方面,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各项支出、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等与脱贫攻坚无关的支出。2018年以后,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两个方面。

(四)抓严资金管理。一是实行专人、专户、专账核算。二是建立了项目资金台账。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依据下达的扶贫资金使用计划,按照项目文号、项目地点、项目名称、项目内容、资金规模、支出金额等要素,建立了项目资金使用台账。三是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县级方面,炎陵县涉农整合年初方案、调整方案和全年下达的整合资金计划均在炎陵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站长期公示。村级方面,村级实行扶贫项目行政村公示制度,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工作透明度。在贫困村村部设立脱贫攻坚公示专栏,明确专栏的扶贫政策、扶贫资金项目、贫困对象管理等公示公告内容,同时公布项目监督单位及监督电话,并留影像资料备查。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让全县相关财务人员、扶贫帮扶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知晓熟悉财政扶贫政策。

(五)抓实监督检查。一是严格纪律监督。扶贫、财政、审计每年对统筹整合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二是严肃追责问责。对全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进展情况实行一周一排名、一周一通报。县人民政府对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当月各个项目进度排名倒数第一及整体进度排名倒数第一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三是扎实开展股所共建。局班子成员和相关股室每月下乡镇财政所,对乡镇扶贫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核查,指导乡镇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掌握乡镇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动态,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六)抓紧问题整改。一是严格按上级要求抓整改。三年以来,国家、省、市级多次对我县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各类问题,县财政局根据反馈意见,列出问题清单,下发整改督办通知单,要求相关单位按时整改到位。二是审计抓整改。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审计组,对所有涉及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的县直单位、乡镇、部分村进行全面审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反馈给相关单位,相关单位按时进行了整改。三是全面自查抓整改。县财政局组织局纪检、监督股、乡财服务中心对所有贫困村扶贫资金、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全面自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即查即改,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同时,对群众举报问题进行专门调查,一个一个核实,及时回复举报人,并将核查结果及时报告省财政厅。

三、统筹整合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及取得的成效。

炎陵县始终以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首要责任、第一民生、苦战硬仗,举全县之力朝着脱贫摘帽目标扎实推进。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初始贫困人口8164户26761人,贫困发生率16.57%,贫困村66个(建制村合并后调整为54个);2014-2017年,全县累计脱贫6633户22881人,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017年12月,通过市初审;2018年2月,通过省核查,在全省5个同类县中,贫困发生率最低(0.6%)、群众认可度最高(98.49%);6月,通过国务院专项评估检查,错退、漏评均为“零反馈”;8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宣布脱贫摘帽。主要围绕“五个字”做文章:

(一)驱“贫”——让产业收入多起来。牢牢把握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这个脱贫的关键,千方百计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文化旅游方面。打好炎帝牌、红色牌、生态牌,基本形成“一心一环三大版块”旅游格局,炎帝陵创5a进入冲刺阶段,红军标语博物馆成功创4a、云上大院成功创3a,神农谷旅游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带动39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48家休闲山庄、412家农家乐加速发展,帮助5600名群众就业创业,其中贫困人口2112人,人均增收1.8万元。绿色农业方面。“一带八基地”成为群众脱贫致富“主阵地”,带动6096户18846名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6800元。特别是炎陵黄桃连年产销两旺,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炎陵县获评“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生态工业方面。“一区两园”扩大到11平方公里,炎陵工业集中区进入全省园区综合排名20强。把握贫困县ipo“绿色通道”机遇,成功引进欧科亿、国声声学、全康智能家电等3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预备上市企业,入园企业发展到1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家,安置就业1.4万余人,带动2692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5万元。

(二)治“穷”——让内生动力活起来。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他们的心更热、腰更直、手更勤。“扶志”。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正向激励,引导和帮助贫困户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扶智”。突出抓教育扶贫,开展“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活动,通过教师进村入户比对确认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做到精准资助“一个不漏”、控辍保学“一个不失”、条件改善“一所不差”,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1人因贫辍学。“扶技”。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和“两后生”,帮助缺技术的贫困劳动力掌握致富技能,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开发生态护林员、生态管护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728个,引导和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全县农村贫困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6658人,占59.5%。

(三)解“困”——让基本保障强起来。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政策始终向贫困户聚焦、向贫困人口叠加。保障“房子”。扎实推进“三大工程”,实现“居者有其屋”。坚持定户、定点、定标、定期、定责、定业的“六定”举措,分2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34户4013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按照“一提三分一统”的思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327户,其中贫困对象农村安居工程2543户;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完成6122户农村土坯房集中整治,拆除5366栋闲置、废弃、空心破败的农村土坯房。保障“身子”。大力开展健康扶贫,形成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险、特殊医疗、便民服务“六重保障”。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患者县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5452人纳入国家健康管理系统实行分类管理和救治,有效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保障“底子”。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兜底脱贫,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县农村低保对象1349户2940人,其中兜底对象294户516人,兜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最低保障网。实施生态扶贫,投入补偿资金6568万元,让贫困群众既守住身边的“绿水青山”,又从“金山银山”中分享红利。

(四)提“质”——让村容村貌美起来。实施“六大工程”,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交通更通畅了。投资14.59亿元,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提质改造161.51公里,建设农村公路808.22公里,危桥、渡改桥25座,客运站场224个。饮水更安全了。完成水利设施投资3.67亿元,100%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其中91.7%的行政村通自来水。网络更发达了。光纤宽带和手机4G信号全覆盖,农户100%通生活用电,农网改造全面达标,51个村级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环境更优美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38%,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及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文化更丰富了。全县人均文体设施面积2.07㎡,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文体器材等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乡村旅游更兴旺了。纳入全省“神奇湘东”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39个贫困村纳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星级乡村旅游点42个。

(五)担“责”——让结对帮扶实起来。全面压实“五个责任”,严格遵守“五项制度”,坚决兑现“五个不论”,结对帮扶做到“身入”“心入”“深入”。“身入”,就是贫困村、非贫困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户帮扶干部全覆盖,累计开展“大走访”21.46万人次。“心入”,3641名帮扶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三同五好”2.59万人次,成为最感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深入”,根据“贫困户所需、帮扶干部所能”,实打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帮助贫困户实现各类“微心愿”2.16万个。“大走访”经验获省委《工作情况交流》刊文推介。

四、涉农整合资金中农林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成效典型案例

炎陵县发展黄桃产业推进精准扶贫

炎陵黄桃生长于炎陵县海拔300-1200米的深山之中,得益于充足的阳光、凉爽的气温、昼夜温差明显的独特气候以及松软肥沃的土壤条件,“炎陵黄桃”具有果形周正、颜色橙黄、甜度适中、酥脆可口,香气浓郁等特点,受到市场的青睐。该产业已经成为炎陵县带领广大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农业产业,炎陵黄桃线上线下热销,并带动炎陵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对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2784户8152名贫困人口因黄桃种植直接受益,年人平增收约8500元左右。获“湖南十大农业品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等荣誉和称号。它集精致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多个现代农业元素,是炎陵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炎陵黄桃”也成为了炎陵县一张响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