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2:54

现代文化的内涵篇1

[关键词]现代学校;文化内涵;思想;价值;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8801

近几年全国都在大力提倡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做得好的学校逐渐形成了建设校园文化的系统性并与各个部门协调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构建现代化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学校文化之“思想篇”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唯求其实、知行合一”为教育思想;以“关注社会需要、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家长需求、关切教师发展”为核心价值;以“文化长廊、主题板报、小记者站、广播站”等为文化建设支点。这样,才能形成丰富的文化底蕴,既能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又紧贴学校核心价值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沉淀属于学校的文化底蕴。

二、学校文化之“价值篇”

以“顺应社会需要、引导学生成长、契合家长需求、成就教师发展”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教育思想创新,符合城市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一训三风”。

1.“一训三风”:校风、教风、学风

校风:善导善思、善耕善创

校风是学校在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下,形成优良的风气、优秀的品质,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作风、教风、学风、班风的价值导向和理论基础,体现出全校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良校善导,善导则善思;良师善耕,善耕则善创。

教风:清雅四美、笃诚三维

教风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素养,体现了教师在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下引领的情感与态度、策略与技巧。清雅四美是我们追求清新雅致的教学意境中表现出的四美,笃诚三维是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皆切实忠诚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的三维目标。

学风:乐学乐思、自主自律

学风即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小学阶段我们追寻寓教于乐的导向思维。乐学乐思即学思并举,乐中求学、乐中寻思。自主自律是我们养成教育的布道者与追寻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的良好养成习惯与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校徽、校旗、校刊、校歌

校徽:是学校教育思想、管理理念、k学目标的象征,也是学校的灵魂。

校旗:全体师生仰望着招展的国旗、党旗、校旗,时刻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从而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校刊:让校刊成为教育、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成为师生、家校、社会交流的平台;校刊是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味的展台。

校歌:以育人为本,育材为乐为办学思想,以寓教于乐为导向思维编写校歌,如《育人歌》《乐学歌》等。

三、学校文化之“建设篇”

在学校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构建学校完整的文化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点”的建设,立足长期开展的“面”的建设以及全面发展的文化活动之“线”的建设。用文化活动之“线”把“点”和“面”串联成充满无限生机、富有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体系。

1.“支点”建设

校刊、文化长廊、教研明星窗口、校园之星窗口、红领巾广播站、春雷小记者站、主题板报等各文化支点点缀在绿色的校园里,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呈现在师生、家长、社会的面前。

2.“线”的建设

以各种文化活动开展为“线”。如开学典礼、校园文化节庆典、六一文艺汇演、教师节联谊会、师生秋冬运动会、冠名杯象棋赛、冠名杯乒乓球赛、优秀作品会展、校园之星评选、教学能手大奖赛等。

3.“版面”建设

基于弘扬传统文化与贯彻素质教育的长期发展,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版面建设,即将“面”的建设融入课程设置中,在音、体、美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书法课、棋艺课、舞蹈课,建设书画教室、棋院、舞蹈房、音乐教室等专业教室。

现代文化的内涵篇2

一、对故乡情怀的追忆与构建

故乡是一个人的出生地,往往也是一个人的精神栖居地。故乡情怀不仅仅指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依恋,更是指故乡给人带来的内在的精神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论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情感态度与行为方式上。所以,故乡情怀成为选材热点也就很自然了。

2012年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甘典江的《母亲的中药铺》,文章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回忆了母亲的中药铺,最后一句“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折射出一种对乡土亲情的眷恋和回味。

再看2010年,全国卷Ⅰ选用萧萧的《灯火》,文章借对灯火的回忆,表达对童年质朴而温馨的生活的怀念、留恋,表达出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北京卷的《海棠花》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幻想与现实、祖国与异域之间的对比,体现一种乡土之思。天津卷选用迟子建的《寒冷的高纬度》,以“我的梦开始的地方”为副标题,回忆童年生活的世界,表现“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

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故乡情怀这一主题在以后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应该会继续体现。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对传统文化的观照有所增多,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论述类文本中。比如2012年浙江卷的《国学与诗学》,文章以“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为主线,对经学的范围及流变作了阐述。2010年浙江卷的《中国山水画》涉及中国山水画艺术。再看2011年全国各套试卷,对传统文化也多有涉及,如全国卷的《说意境》、新课标卷的《诗经》、辽宁卷的《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天津卷的《中国文化》、湖北卷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广东卷的《美学新论》及山东卷的《谈艺论文》等。

这一主题的文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传统文化的概念、特征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的解读,如《国学与诗学》;另一类是对包含文化意蕴的艺术的品读,如《中国山水画》。

选择这类文本,命题者不仅是为了考查同学们解题思维的准确性及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也试图以高考为契机,普及中国经典文化,让同学们认同传统文化,使之得以薪火相传。

三、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瞬间,都在展示着人性的丰富、复杂、美丽与丑陋。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

高考卷现代文阅读的选材自然也会涉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比如2010年浙江卷的《静流》讲述两代人的情感变化——父子之间因为儿子迷恋音乐产生矛盾,随着儿子的成长,种种事情使父子二人相互理解,矛盾逐渐化解。2011年江西卷的《晚秋》,讲述瓦萨卡为生活所困,急需钱为妻子治病,碰巧一个女富豪遭遇车祸,面对富豪掉落的钱包,瓦萨卡虽然内心十分纠结,但最终还是战胜了贪欲。

这类文章的命题以分析人物内心为终极目标。如《静流》一文设置了五个问题,其中第二问“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和第三问“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都要求探索人物的内心。《晚秋》一文设置了三个问答题,均是考查对人物的内心解读:(1)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2)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3)如果没有捡钱包的人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钱包据为己有?

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高考现代文阅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体现得较为明显,选材大多基于人与自然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问题。如2011年浙江卷实用类文本选文的主题是“科技文明改造自然”,日本地震引发了核灾难,文章由此引出“人类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科学技术施加影响”的思考。天津卷的文学类文本《塔上的树》有一句话“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说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四个方向的选材都是对应教材而生发的。拿浙江省使用的苏教版教材来说,“故乡情怀”对应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经典文化观照”对应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对应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和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应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和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如果能在平时的学习中适当地进行联系、延伸,那么同学们在考场上心中会更有底,答题也会更有的放矢。

·不妨一读·

故乡情怀主题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 《消失的故乡》(谢 冕) 《我的家在高原上》(席慕蓉)

《炊烟是村庄的根》(刘亮程) 《乡村的瓦》(冯 杰)

传统观照主题

《孔子的洒脱》(周国平) 《刹那永恒》(朱良志) 《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

《梅花几度梦里寻》(王本道)

内心探索主题

《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布鲁诺) 《陈泥鳅》(汪曾祺) 《说死说活》(史铁生)

《苦难记忆》(刘小枫) 《垂钓》(刘小枫)

人与自然主题

现代文化的内涵篇3

关键词:儒家德性伦理;文化内涵;现代价值

《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1]由此,儒家先贤们注重于把“仁爱礼义”的情感关怀与“礼乐教化”道德教育建构结合起来,倾向于在人的内在德性情感关怀中确立外在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理念,在外在的道德教育建构中体现人内在的德性伦理情感需求,以凸显出人内在德性伦理情感在人个体中的思想伦理道德体系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儒家德性伦理理论基础的重要特性。儒家德性伦理的情感需求是建立在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之上的,这是儒家在道德上对个人的理性精神关怀,这使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有了生活的内在定义,为儒家士人、君子、圣人的安身立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儒家很看重各种“教化”思想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和作用,倡导仁民、爱物、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感,重视德育,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德治”,从先秦的孔孟荀到宋明的程朱陆王,无不蕴涵着儒家丰富的德性伦理和深刻的教育思想,儒家也切实重视基础理论和现实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极力化解现实社会中的外在道德规范与个人内在情感文化的自觉结合。这对于加强和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礼义”内在德性情感文化特性

儒家德性伦理的出发点是以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下的血缘关系为基准,儒家认为人的内在伦理建构过程基本上从血缘关系的情感体认开始阐发的。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关系的存在方式,由此而引发的宗族之间的血缘之情,自然是真实的、质朴的、稳定的、长久的,对它的深度体认事实上蕴涵着人类最高贵、最深沉的德性情感文化意识,很容易激发人在社会实践中的道德自觉性。儒家德性伦理的情感体现是一种稳定性很强的道德水平,对现实的个人而言,这种德性伦理特性自然延伸到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儒家有了这种高尚的德性伦理品质,在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凝结成一种强有力的道德力量,逐步冲击到人的外在世界,并逐步化解人内心的德性伦理情感需求与外在实践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国家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建立、实施奠定其坚实的思想伦理基础,并为后世有志文人所尊崇、所执行,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一直积极的推行和倡导知行统一的伦理实践标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德性伦理,通过特有的教化过程,折射到一个人的现实实践,自然就有什么样的德性实践行为。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其自身对传统儒家德性伦理的汲取和吸收有着天然的优势,这种优势的转化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内在德性情感文化的自我熏陶和教育意识的自觉遵守,显然,儒家德性伦理所展示出来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礼义”内在德性情感文化特性,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广大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培育和实效性提升提供了有益因子及有利因素。

儒家认为,家庭及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古代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需要德性伦理的情感理性来做基础和铺垫。“仁”是儒家德性伦理最原始的情感体现,也是儒家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在孔子“仁”的道德理念和实践行为中,主要体现为孝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2](《论语・泰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同[2]p4(《论语・学而》)在圣人孔子看来,血缘关系中所蕴涵的“仁爱”理念比较容易被人们在情感认同上达到共鸣,并且这种共鸣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达到永恒。此种自然情感的体现应该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得到认同,不然很难持久和稳定,也难以真正得到具体的实施和实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2]p14(《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作为孝子只有物质生理的孝顺,而没有真实情感的全心投入,是绝对不会达到“仁”的基本标准和最高境界。孔子由此深发,就出现了仁、义、礼、智、信等德性条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忠”“孝”“智”“仁”“勇”等德性伦理思想,为千古后世有志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奠定了理论来源,这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价值和社会普世价值。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3](《孟子・尽心上》)“进而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具体的伦理道德运作及实践模式,这是儒家“仁爱礼义”情感体认下文化内涵的生命张力,再加以扩展和延伸,逐步衍生出社会性的德性伦理准则和文化实践规则。

儒家的德性重建主要体现在“仁孝”思想的发挥和延伸上,“仁”是儒家德性的全部思想内涵和体现,“孝”是儒家“仁”德行为要求和伦理准则的最高标准。血缘情怀的自然体现是儒家德性伦理规范建构的基础和前提。《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4]“孝”贯穿于古代封建社会“上下无怨”的德性之大道,它统领着封建王朝统治者思想德的全部,血缘亲情是其为人处事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和现实出发点。在人与天地、人与社会、人我之间的伦理关系中,若个体之人能够尽己之性、尽人之本性、尽物之原性,在现实的社会人际关系的情感体验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人就可以使自我内在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要素“发而皆中节”。《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同[1]p23以中至和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实现路径和主要目的。《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同[2]p7(《论语・学而》)中和礼用是儒家德性伦理思想的自然法则,它影响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几千年,稳定了国家政权,规范了社会秩序,造就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世界美誉。

二、以人性向善为基础的“礼乐教化”外在德性伦理特性

在人们正常的现实社会生活的自然行为中,作为有德性的人来说,真正是否能做到“发而皆中节”,这与人的各种外在情绪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亚圣孟子是儒家德性伦理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主张从人的自我本性出发,人的自我内在情感是本善的,是有善的自我要求和规定的。孟子的性善要求与人的外在世界的自我情感发挥和表现应该是相一致的,从而在这些途径中折射出人性为善的德性光辉。这是孟子对孔子“仁学礼义”的继承、发展、充实和完善,以自己独特的心性来体认和重建孟氏的“心善”之学。孟子在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具有善性的“四端说”,在孟子独特的视野里,“仁”、“义”、“礼”、“智”皆是从人性本善的德性伦理发展而来,是主张通过后天对人内在固有的“善心”有所发挥和体认,而最终得出的教化结果。紧接着孟子又阐释说,孟子注重自善正己,通过对人自我内在情感的提升和转化,经过“尽心”、“知性”、“知天”来逐步实现“向善”的德性发展和延伸。其实,人自我德性的实现是成己、成人的发展过程,每个人都拥有自我的本性,但其本性的自发与体认是需要用善心来逐步提升和铸就的,具体来讲,个人的德性主体是对自我善的本性的发挥和体认,并向外进行逐步的扩充和提升,进而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覆盖和折射。孟子用仁义礼智这些具体的德性因子来推广“人性善”的社会教化,通过社会的“礼乐教化”真正达到“仁”的至高境界和最高实践标准。

作为生活于战国末期的荀子,他不但继承孔子的“礼”,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德性伦理思想,提出了“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得益彰。荀子认为,“人性恶”是个体人的自然属性,荀子对人性的阐发和体认是深刻的,也是有独到见解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5](《荀子・性恶》)荀子认为的“今人之性”包括“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生焉”。同[5]p434(《荀子・性恶》)人性之恶是基于人的生理本能而自然引发的,这种自然的引发是受到外在“礼乐”的德性控制,荀子主张可以“化性起伪”。其主要的教化方法就是通过礼乐的现实约束,再加以仁义德性伦理制度的约束,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同[5]p435(《荀子・性恶》)若不按照荀子的做法去实施,天下就会大乱、不稳定,人民就会生灵涂炭。儒家德性伦理的思想内核是“仁”,而“仁”的实现必须通过“克己复礼”,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同[2]p121(《论语・颜渊》)可以看出,礼乐教化是儒家德性伦理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与方法,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荀子提出对于“性恶”者要“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同[5]p440(《荀子・性恶》)通过礼义之法、刑法制度来化解、控制人内在的“性恶”,从而进一步达到“性善”的最终目标。荀子就顺势提出“化性起伪”,追求善的至高境界。“故圣人要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仪,礼仪生而制法度。然而礼仪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同[5]p438(《荀子・性恶》)荀子认为的真正“圣人”是要用“礼”来“养欲安情”,来成就自我的。“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者。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同[5]p33(《荀子・修身》)荀子十分洞悉儒家德性伦理的情感实质,认为人内在的情和外在的礼是相互映衬和相互转化的,其具体的实现路径是以礼化情,礼然而然,情安于礼,追求的是“礼化”的人生轨迹和人生性情。

荀子在实现“化性向善”的同时,也明确加重了后天“心知”的分量。荀子以礼正身,以礼乐的儒家德性实践来修正人的性情操守和提升人的善性境界,从而达到儒家倡导的自我人格修为向善的至高境界。荀子综合了人的性、情、欲,并加以结合而明确阐释,并逐步建立起儒家德性伦理中安礼守法、积极向善的社会伦理法则。情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原始内涵,情感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内在深刻体验和主要精神动力,但理性的德性伦理制约也是必备的。情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欲望,其内在的原始积累和理性深发是需要外在的影响和激发,一旦失去内在情感的合理集聚,人之礼乐教化将无从谈起。人的善性和情礼的合理统一和积极转化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本质提升和外在转化。儒家德性伦理是以人性向善为基础的,这种外在的思想伦理情感是人性在现实社会中的德性体验,需要人积极的情感深度体察和理性体认,作为德性的文化主体在与他人获得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的同时,来结合自身成就自己独特的文化德性,来增强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与孟子主张“存心”、“养性”,强化人格品性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儒家德的实践过程中,个人修养、社会教化、礼仪规范等伦理道德认知途径借助于人本身情感的需求和提升,使个人内心情感与外在需求之间达成平衡,并逐步的涵融与转换,使人的德性伦理价值在内修和外化的配合和统一下,使人的德性伦理自觉能充分展现。

三、以礼养情“中和”的情感文化归宿和德性伦理追求

儒家德性伦理的文化诉求主要关注于修己、仁爱、忠恕,以仁德之心来贯穿于或渗透于中华传统封建统治者的政治生活和布衣平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主要的社会实践价值在于修身成己、推己及人、仁民爱物、治政用世,从而达到“天人合德”儒家至高的德性伦理境界,以至于影响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儒家德性伦理的逻辑起点是关注于人性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终极实现,而人性的自然属性是人特有的情感理性生活,在人文德性伦理的文化支配下,儒家创造性的用“礼养情”的办法去合理化解现实伦理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人对情感的体认和追求是有层次高低之分的,人的德性伦理内涵是对人性的合理把握和理性制约,情感的真正体验和德性伦理的认知掌握,是儒家道德生活的价值体现和生活呈现,亦是儒家倡导真正“安身立命”的最终归宿和伦理追求。儒家的仁爱之心有着深刻的感情意蕴,也有着高尚的正义追求,仁爱情感的“中和”之态是儒家德性伦理的普遍指向,具有无限的生命价值,儒家德性伦理的价值扩展越大,与社会的融合越紧,人的精神境界也就越高,普通人就会像尧舜一样成为仁德和圣德的道德模型。儒家德性伦理之所以生生不息,这主要得益于儒家具有汲取、吸收各家思想精华的同化及融合的再造能力,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2]p140(《论语・子路》)儒家以“和”的文化视野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这是儒家关于处理社会关系及治国理政的德性原则和文化智慧,儒家德性伦理“中庸”的处事哲学在于执两用中,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作为君子的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2]p60(《论语・雍也》)此种“中和”的思维模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增进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儒家德性伦理主要是把精神境界作为人性情感的最终归宿,主张在情、理、事的相互交融中深度体验和感受人生的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儒家君子的人格魅力及道德品性只有达到“中和”的文化境界,才能化解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面对各种压力和困境。现实社会道德的实现路径主要是通过儒家礼乐的教化和礼仪的尊崇才能坚定人的道德意志、信念和追求。麦金太尔提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6]儒家德性伦理运用“礼“的教化将人的情感导向了和谐精神文化境界,肯定了理性化的情感需求来取代感性化的情绪体现,说明儒家德性伦理注重于对人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人是一个复杂感情和情绪的综合体,同时具有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心理体验,情与礼的交融与互补是儒家教化思想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这是人内在和外在情感统一体验生命的最终意义与最高价值。儒家德性伦理的思想主张用“礼”来安养人内在的独特性情,并逐步走向“和”的最高境界,儒家的圣人境界是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最高体现,这种体现需要用现实社会的“礼”来具体实现。儒家德性伦理的精髓在于“礼”的判断与实施,“礼”是源于对人性善恶的判断与甄别衍生而来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调节与中和人性与万物之间的各种矛盾。“礼”是儒家德性伦理的内在规定性,只有顺应人性的自我需要,发挥自在之心,注重于人性内在的自我调养,才能成就真正的“礼”。

儒家倡导的德性伦理主要是针对于人的内在心灵和独立人格的建构,同时要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向善而趋向于和谐的理想社会状态,以人本的价值为最终指向,以中和的理性思维来充实自我德性的道德实践,把人与社会的和谐存在作为其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由上文可知,荀子积极倡导和呼吁上至君主、下至布衣百姓都应遵守礼义的道德规范,满足天下人对道德的生活需求和德性的自我完善。百姓看重修身是为了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于社会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而君主修身则是为天下人树立道德之权威和模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自我的欲求和外在的理性约束,这是人类德性的本质属性。事实上,欲求是人性的本能使然,然而以礼来滋养人性的欲求,使其人性更加“人性化”,这是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主要目标。人的心智性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和现实规定,人后天的理性培育是以外在的礼来规范人内在的心智性情。荀子这种以乐教与礼教相结合的教化思想,其目的是让人们在典雅静穆的音乐声中,去体悟天地间的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庄严、天人一体、天下一家的和谐,加强群体的团结凝聚,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把遵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个体的道德情操和审美体验。[7]显然,儒家以礼养情的“中和”思维方式,折射到儒家现实个人的情感文化归宿和德性伦理追求中,主要是用“礼”调养人的欲望诉求,以礼乐养人心,教化及端正人心,是儒家对人之情感理性的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实施办法,这对凝聚民族向心力和团结各种民族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金良年.中庸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77.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011.6重印):284.

[4]生,陈美兰.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2010.1重印):221.

[5]沈啸寰,王星贤.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010.9重印):434.

现代文化的内涵篇4

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创新再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家具设计中很多研究都来自于明式家具,更有很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对明式家具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再设计,所以探究明式家具的内涵对于现代家具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明式家具的充分理解,对传统家具进行拆分重组并加以现代工业材料的运用,赋予明式家具新的艺术意义,对中国现代家具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明式家具解构中式家具设计材料的创新与节约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10-02

1现代家具设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1.1现代家具设计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等过于强调产品的功能而忽视产品外在造型的“冰冷”设计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排斥,各种各样的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纷纷出现。消费群体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更喜欢接受一些新奇的、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而不单单是功能方面的便捷和形式服从功能的产品,这就促使了传统器物再设计的兴起。传统设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通过对传统器物的重新借鉴和利用,加以现代家具设计的创新手段、新型材料和现代家具思维模式进行重新再设计。这就赋予了传统家具一种新的生命力,让我们在体验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传统美学。

1.2现代家具设计的问题研究

在现今的家具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没有注意到传统家具的文化内涵而只是单一地对其进行材料的替换和繁复纹饰的删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家具设计师或是家具制造厂由于对中国文化内涵了解的缺乏,对传统家具特征的简单理解,造成只要求其造型形态相近,而这样的做法只是一时的传统家具的新型体现,不能称之为创新再设计。设计环节薄弱的产品或企业,是不能长久立足的,大众也只会暂时性的投以关注。很多经营者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而把消费群众对于中国传统家具的喜爱当作一种赚钱的商机,利用一种盲目性,把明清家具等各种朝代的家具笼统的进行结合,不分历史、不分文化特征,这样无疑是错误的做法。产品对市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而这种错误的文化定位会导致消费者的认知偏差。从长远方面考虑,对其本质的研究是不可避免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否则只会造成现在的中式家具设计完全丢失了传统家具内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定位。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然后抛弃它们的固有形式,并且结合现代设计方法加以创新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使设计具有更高的“文化附加值”,为大众所接受,展现出中国设计的独特之处。

在现代的家具设计中,中国的家具设计基本上也是参考国外一些知名设计师或是知名设计品牌进行模仿设计,原创性极其差。这是我国当今设计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而对于如何提升我国本土设计的创新性与原创性而言,一个不错的选择或途径便是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现代家具设计也是如此。

2明式家具的艺术特点

2.1明式家具的出现与发展

我们对于明式家具艺术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的掌握和了解,是我们欣赏现代家具、鉴定仿古家具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明式家具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一是木材的丰盛。明代有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直接造成了明朝与其他东南亚各国的密切交往,而东南亚国家向来以出产优质木材而闻名,这就为我国明朝家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二是园林建筑的兴起。从五代到两宋,我国的园林建筑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到了明代,已经是极为兴盛的了。北宋后期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和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都进一步证明了园林建筑的发展和兴盛。那么作为室内陈设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明式家具,理应跟随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三,木工具的提高。没有好的工具就造不出精致优美的物品,而硬木质地坚硬,这就对木工具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就如宋应星在书中所说:“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既般安所施其巧哉。”而明代木工具的锻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种类相较于以前的朝代有所增加,能适应于各种部位加工的需要。

2.2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鲜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局部适当的繁复对比大面积的简洁以及曲与直的对比,营造出了简洁特质的特殊底蕴,使其整体给人一种清新隽永、庄重典雅的美态;在封建时期,大至房屋,小至家具都是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象征。明式家具也是如此,如明式圈椅:明式圈椅往往过于宽大,这是一种的社会地位的体现,包括其本身的装饰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所以,明式家具因其强烈的社会性而具有深厚的社会内涵、文化内涵和形象内涵;明式家具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其家具造型的基础,其局部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局部与局部的比例都是极为匀称而协调的,它的一线一面、曲直转折都有其严格的标准。如桌子与椅子的比例、扶手与搭脑一体化设计、靠背的曲线形设计、榫的链接、攒边的角度都是极为精准的,可以说臻至完美。并且其造型与功能要求完全契合,整体感觉就是流畅的线的组合与运用。明式家具对人体工程学的重视,与现代设计是不谋而合的;明式家具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3明式家具的借鉴价值

明式家具之所以会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它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还因为它恰如其分地使用了工艺美术的设计原理,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也。”概括来讲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注意意匠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是其最好的概括。一件产品,不仅仅要注意它的功能之美,我们也应该注意其自身的形态美,它所营造出来的一种美的氛围。二,注意结构美。明式家具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钉,不用胶,强调运用榫的结构,最主要的是,不同的地方不同形式的榫进行连接,既符合功能要求又具有结构之美,并且很牢固。三,注意材料美。一件产品不仅仅因为它拥有良好的功能和漂亮的外形就能够取得成功,材料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明式家具充分的利用木材的原色和木材的纹理来展示木材深沉的色调和舒适的质感,使明式家具看起来更加庄重典雅。四,注意工艺美。面的处理,线的运用,都有适当的比例和尺度。造型简洁利落,庄重大方。细节处的点缀,如造型结束处和转折部位有加以不同的变化,使其产生丰富的造型形象,又比如牙子卷口等装饰物增添了家具的饱和度,使家具看起来更加具有形体美感。

3明式家具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

3.1家具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家具市场的逐渐规范、加工工艺的不断纯熟和高科技的运用、机械化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带动了现代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家具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家具被重新提出,并不断更新来适应市场需求。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认识的改变,明式家具制作工艺正逐步向现代人所能接受风格进行各种各样的转化,款式、图案更具有现代设计的特色。将传统家具的精髓作为基础,在工艺和款式上积极创新,打造出具备时代感的、富有独特性的家具是现代明式家具设计的统一趋势。然而我们所说的创新不是要丢弃我们传统家具的精髓,而是融合,从产品设计上体现现代家具特征,从元素、文化上传承传统文化,用现代的审美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将创新作为红木家居发展的坚实武器,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3.2对明式家具的创新精神的借鉴

明式家具开创了中国家具工艺的一个新篇章,它更多的是从生活方式上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在明代以前,人们大多是席地而坐,所以家具的种类并不多。真正的家具工艺的发展是从宋代之后发展起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间接的促进了家具工艺的转变。从低矮的家具设计到高座家具设计,不仅仅是家具工艺的一种创新,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这种设计意识是应该被现代设计广泛吸纳的一种精神。中国现代设计有着盲目性,善于模仿与制作,中国沿海地区有着大量被誉为“中国制造”的厂家和企业,外国很多企业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我国现代设计的一大优势,但是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现代设计的一个现状:设计环节还相对薄弱。设计应该立足于产品的本源,也就是文化内涵,而不只进行简单地制造或是成品的搬运。明式家具之所以如此成功,文化内涵这个因素占了绝大部分的原因,当然它也有着科学合理的造型、严谨的态度、精美的细节,但是究其根源,设计真正可以长久立足的只有体内包含的文化和流露的气度,这是它至今为止仍让世人喜爱的原因。

明式家具的造型构成特点也是如今现代家居设计学习的一大要点。明式家具在整体尺寸比例及细节上的巧妙处理,使得功能和形式得到完美的融合,体现了实用的人性化,注重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现在所有设计的基础,任何一件产品都应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将人体工程学中提倡的人性化和合理化融入进去,使设计有着自然而合理的状态。

4现今中式家具产品的局限性与改进

4.1中式家具的设计局限性

明式家具在造型、材料、结构等上面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了,通过对明式家具在造型设计上的多方面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明式家具所蕴含的一系列文化内涵和产品特征。如明式家具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其阶级统治的形式,不同的阶层相应的家具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明式家具中发现一个现象:座椅和几案类的家具一般都过分的偏大,而明式家具因其木质的材质造成了它的―次成型的特点,所以会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我们如今研究明式家具,不仅仅要从材料的创新应用这个点出发,更要从节约资源、消除等级分化种种多方来观察和研究。艺术家并不是简单地将中国元素作为视觉符号,而是以中国哲学为底,构建现代和传统的精华。

4.2中式家具的改进与建议

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形式美感的同时也要包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属性,其中造型设计应将文化理念、创新设计观念、新型材料、创造构成等元素融入对明式家具的改造。甚至可以去除一些固有的形式,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现代演绎,使其既有传统的韵味美,也有现代的时尚美。明式家具设计主要是采用木材料和榫结构,质感精致细腻。这也为现代新型材料提供了很大的包容性,只要舒适耐用就是为了现代人的创新再设计。时代需要新的风尚,一种事物要永葆青春就要不停地注入新鲜的血液,多元化,功能化是现代设计的共同特点,一种传承性的艺术的存在不能―直拘泥在过去的辉煌成就。

通过对明式家具文化内涵的充分理解,对传统家具进行拆分重组并加以现代工业材料的运用,赋予明式家具新的艺术意义。采用现在工艺与新材料赋予明式家具新的内涵。利用现代化的金属和焊接替代古时的木材料和榫接结构,但是保有和承袭明式家具的结构美。椅身可采用金属复合材料代替长久以来的硬木材质起到环保的目地,也可使现代工业社会当中的新型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同款座椅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进行设计,也可以利用木材复合材料替代以前的实木家具,增强废弃木质材料的循环利用,例如在材料中运用碳纤维增强树脂、超轻质中密度纤维板、纳米木纤维低密度人造板等新型材料,以此使明式家具因为现代美学的新解而产生新的明代美学价值。生产时也可采用预压成型技术完成椅圈,使座椅形态达到臻至完美的体态。

中式家具设计不仅仅是代表这复古设计的流行或是传统家具的再现,设计师们要汲取的是成功设计背后的设计文化和设计理念,然后融合自己国家的文化设计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家具设计。

现代文化的内涵篇5

【关键词】符号价值消费中产阶级夸示性消费

一、什么是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一词兴起于20世纪中期的欧洲,它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福特主义宣言让所有工人都有能力支付汽车、住房等商品,即创造了一种工人阶级的消费模式。消费的范围扩大、消费的步伐加快、刺激消费的形式不断创新,这些现象正是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从传统的以制造为中心的社会向以消费服务为中心的社会的转变。

当前,消费社会不断发展并被人们普遍接受,它不仅改变了当下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形势,同时带来了文化转变。文化层面上的转变包括从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抱负和梦想到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消费社会的存在并不是西方国家所特有的,作为21世纪西方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再生产模式,消费文化被作为西方文化中先进的、令人羡慕的代表推广到世界各地。

二、西方消费文化中符号价值理论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的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鲍德里亚认为人类目前处在消费社会,既一个以物被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它是不同于我们祖先仅将物视作为满足自身生理需求而存在的社会。

鲍德里亚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消费社会和商品的价值符号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思与研究,提出物除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外,还有第三个价值――“符号价值”,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理论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商品价值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他在《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以艺术品的拍卖为例,来证明商品的符号价值是存在的。在拍卖的过程中,艺术品的交换价值与预期的使用价值产生了不一致性,拍卖更像是一场赌注,艺术品成为一种社会地位和声望的符号。拍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买卖交易,而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价值,一种以区分社会等级为目的的符号价值。

以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理论为基础,人们才能更合理地去解释为什么如夸示性消费这样的消费形式会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并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夸示性消费是存在于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上的上层阶级为了得到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荣誉的认可而进行的消费。这与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价值理论有某种内在联系,鲍德里亚也认为,今天符号价值的消费已经普及到整个社会各个阶层,是社会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人们试图在消费中建立彼此的关系,随后进行沟通和交流。物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对它的消费构成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进行内在区分的重要基础。符号价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阶级的内在区分,这使得这种消费形式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一个中心的地位。

凡勃伦在其《有闲阶级论》中就“浪费习俗”与“劳动本能”一组对立的词做出了如下解释,“要确定某一消费是否属于这里所说的浪费范畴,关键问题在于它是否有助于直接提高人类生活的整体质量――是否能够在非个人的层面推进生命历程。因为,这个问题是劳作本能进行裁决的基础;而劳动本能是裁决一切经济是非问题和适宜问题的终审法庭。这是由冷静的常识予以判断的一个问题。因此,问题不在于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构成的现有环境下,某一笔消费是否有助于某个消费者的满足或内心的安宁;而在于,消费除了培养品味、形成惯用准则和体面标准以外,是否真正使人们得到舒适的享受或充实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纳入夸示性消费范畴的消费品不一定是绝对的浪费,消费的终极目标是使消费者长期地身心愉悦,而所谓炫耀虚荣的心理反应却只能为消费者带来短期的效益。这个观点现在被中国的大部分中产阶级支持。

三、夸示性消费与中国中产阶级

中国特色主义社会道路建设的日益完善,在社会中有一个群体的消费文化观成为上文中提到“夸示性消费”的典型代表,他们就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中产阶层,他们主要是企业管理层、金融、贸易、传媒、演艺界、高科技、咨询服务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简而言之,就是人们说的白领和精英。他们中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应该成正比,一边挣钱一边享受生活是他们的人生基本原则。符号价值的消费被他们所热衷,他们无疑成为中国最具消费潜力的群体。中国的中产阶级对价值符号的消费并非绝对地为满足个人虚荣心的浪费行为和盲目从众的行为,相反,他们需要用“夸示性消费”更好地融入他们所处的社会,使得个人能舒适地存活于集体中。以下便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国产剧《欢乐颂》火遍大江南北,这部以五个不同背景、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格、以及拥有不同追求的场女性为主线的电视剧,因极为贴近生活且反映现实而获得了爆表的收视率。忽略演员的精湛演技、导演的后期剪辑,剧中所呈现的现代饮食男女对餐饮品牌的追求,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现代中产阶级更倾向采用“夸示性消费”观去广泛社交并享受生活。剧中白主管为了追求邱莹莹,下班请她去吃汉堡。在美国,快餐常客通常与低收入、低品位联系在一起;然而吃洋餐,买洋货却是中国中产阶级把自己归属于白领的重要方式之一。洋快餐价钱不算太贵但绝对会比普通的中餐馆贵,重点是店内营造出积极上进、有活力的氛围,让顾客在闲暇时感到身心愉悦,这绝对是刚步入社会的菜鸟们聚餐的不二选择。情商高的富家女曲筱绡为了收买邻居,买来了号称巧克力中的“劳斯莱斯”GoDiVa,GoDiVa源于比利时,是由巧克力大师JosephDraps一手创办的手工巧克力品牌,至今已超过88年的历史。再加上这份礼物是接受者梦寐以求的,明显对这款奢侈型巧克力的消费达到了消费者消费的目的。魏渭去出差前,给安迪安排了一次私厨料理,原材料全是在温室里培训的无农药蔬菜,这很符合现代人提倡的健康饮食方式。店里的装潢让人耳目一新,绿色与木质家具相结合,小清新范十足,在这里吃饭,会觉得非常放松和舒服。关注健康和生活质量,挣钱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而且要享受生活,这已成为大多数中产阶级的生活信条。

从选择聚餐约会地点、赠送邻居礼物到为心爱的人选择食物,可以看出中产阶层都很在意自己身份定位,她们希望通过所消费的商品与服务能够体现自己的身份、品味与个性。收入刚够养活自己的菜鸟白领更愿意花双倍的餐费去洋餐厅聚会,和自己社会身份相似的朋友们谈天说地;处在被动接受并学习品牌的交际圈里,选择赠送品牌礼物去搭建交流的桥梁,这个选择不仅突出个性特征,而且可以借助选择礼物品位来显示出与新富等不同群体的区隔;过去最放心的食物都是自家做的,现在却可以花钱吃到不仅卫生健康而且为你量身订制的食物,再配上惬意的环境。这便是她们认定的或舒适或享受又或充实的生活。

众所周知,在天平的两边只有筹码一样多,天平才会保持平衡;同样的原理,在消费杠杆上,只有两边的价值相等才可以保持平衡。过去在杠杆的两边分别是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现在当出现了额外的符号价值时,也应该存在与之相抵消的筹码,这样消费才可以被进行,消费社会才可以不断发展。通过研究中国人的消费观后不难发现,他们的生活态度正是社会中消费平衡原则的体现。我们可以认为,与符号价值的消费对等的是消费者自身的辛苦付出,他们付出越多,作为回馈,他们理应去享受更好的生活。人们目前的消费内容与方式,不仅诉说了他们是怎样的人,也反映出他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消费使得人们创造并保持了特定的专属的生活风格。从这个角度浅析中国社会存在的符号价值消费现象,可以肯定符号价值消费在中国社会存在的积极意义。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消费社会并不是西方国家所特有的,作为21世纪西方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再生产模式,消费文化被作为西方文化中先m的、令人羡慕的代表推广到世界各地。中国也无疑受到了这股强势的西方消费文化价值观浪潮的影响。中国大部分中产阶级选择用“夸示性消费”更好地融入社会,使得个人能舒适地存在于集体中。这种消费形式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消费社会长久存活下去,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符号价值的消费’和‘消费者自身的辛苦付出’构成一对平衡关系,这才使得消费杠杆一直处于平衡状态。自然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将会推动社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系列》[m],南京大学出版,2014.

[2](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商务印书馆,2007.

现代文化的内涵篇6

【关键词】新民歌;文化内涵;文化特征;文化价值

新民歌是指突破传统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的民歌。新民歌大多为民通结合,大胆创意并突破传统演唱方法,采取新式光电及舞美技术进行表演,歌唱新时代,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新民歌包括幸福万年长、家乡美、好运来等,与此同时,也涌现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新民歌歌手。新民歌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不仅仅在于其鲜活的内容,时尚的音乐元素以及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传承了传统民歌的精神内核,融汇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汲取了时代精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气息,散发出无与伦比的文化魅力。新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所展现出的文化价值,正是中国新民歌保持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一、新民歌的文化内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内涵,则是指通过一定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新民歌的文化内涵,来源于传统民歌,继承了传统民歌的文化基因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发展,因而,深刻把握和了解新民歌的文化内涵,离不开对传统民歌文化内涵的考究。

传统民歌是与新民歌相对应的范畴,新民歌来源于传统民歌,因而,无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新民歌在本质上都是民歌。民歌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财富,是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反映着人们的情感、愿望和追求。同时,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民族特色,对民歌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民歌也体现着特定文化环境和民族精神,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作用。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民歌这种载体,以及歌唱的内容、歌曲的旋律以及表演者精彩的演绎,从而所体现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文化内容。新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民族传统。新民歌的文化魅力,正是来源于新民歌鲜明的时代特征、浓厚的文化传统和各具有特色的民族精神。研究新民歌的文化内涵,就是要通过新民歌这一载体,探究新民歌所体现的精神文化现象。

二、新民歌的文化特征

准确把握新民歌的文化内涵,需要对新民歌的文化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新民歌之所以不同于通俗、美声等歌曲,除了不同的演唱技巧、演唱内容、表现手法之外,新民歌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使新民歌与其它歌曲根本不同。

1、新民歌代表着我国主流文化和价值

新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能够被广大人们接受并喜爱,具有较强的流行性,根本原因在于新民歌充满了“正能量”,如新时期我国新民歌主要以歌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典型人物,赞颂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忠诚的先进事迹,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2、新民歌集中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

新民歌来源于传统民歌,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新民歌传承了传统民歌的文化基因,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新民歌演唱的内容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内容,在体现新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带有传统农业文化的特色,在表现形式上传承了地方小调与各戏种的表现手法和曲式,因而,新民歌的内容既现代又古朴,演唱风格既恬静优美也充满生机动感,大雅而不失通俗,唯美而富有诗意,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

3、新民歌集中体现着我国的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因如此,我国民歌种类繁杂,在不同的民族地区,甚至在相同民族的不同地区,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本民族民歌或地方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歌相互交流和发展,在相互融合中不断汲取新时代内涵和精神财富,新民歌也逐渐发展成熟,也使得新民歌能够以较为活泼和多样的方式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

4、新民歌代表着时展的潮流

中国新民歌将复杂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信息简化为人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形象的符号,通过精彩演绎使蕴含其中的复杂民族文化信息充分展现,对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民歌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现代化的舞美效果,使得新民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展现形式,也决定着新民歌不断突破传统,创新形式,勇立在时代的潮头。

三、新民歌的文化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价值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新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基于其本身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传播、应用、宣传等实用性的存在,文化产业化大潮的冲击,在世界、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新民歌基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散发出的文化价值,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新民歌文化价值的存在,更是增强了新民歌的无穷魅力。

1、新民歌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是体现国家、民族的文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载体。中国新民歌,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正是这种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新民歌卓而不凡的个性,反映着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新民歌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在新民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

2、新民歌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新民歌在体现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同时也在不断的宣传和扩大特定民族的影响,不断的丰富自身民族的文化内容,促进包括民族乐器、民族服饰等方面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正是由于新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特定的表现形式,使得新民歌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新民歌促进和深化文化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化对民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冲击着传统民歌的存在方式。新民歌新的时代元素的增加,丰富的舞美效果,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迎合文化产业化的需要。同时,文化产业化以及蕴含于新民歌中的巨大经济价值,也促进了新民歌的市场化发展。然而,新民歌在根本上不同于通俗歌曲,由于新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决定新民歌不会过度低俗化和过度产业化,也正是新民歌的文化品质和有限的产业化,更增加了新民歌的文化魅力,深入的影响着新民歌的文化内涵。

4、新民歌不断丰富世界文化的内容

最是民族的文化也最是世界的文化,新民歌作为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思想内容的载体之一,正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和灵活的形式,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加深对我国精神文化的了解。在不断增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新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轻松愉悦的表现手法,向世界充分展示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通过新民歌的广泛传播,也不断丰富着世界文化的内容,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现代文化的内涵篇7

关键词: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传统茶文化;传承方式;内涵研究;价值理念

随着当前整个时代不断发展创新,如今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也经历了从简单的模仿到当前融入自身理念,从而造就了具有自身内涵的设计活动。在整个室内装饰设计活动中,无论是色彩应用,还是精神理念都逐渐形成了相应应用。而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元素,同时在时展的今天,整个传统茶文化也极具传承价值,无论是材料应用,还是设计理念的有效融入,都极具时代价值。但是,客观的说,想要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就必须选择合适的传承方式,尤其是要通过对整个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和内涵进行系统化创新,从而实现整个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

1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及传承价值分析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和理念,还是其中应有的价值元素,都是当前值得人们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内容。传统茶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因此其被历代名家、成功人士等大力推崇,可以说传统茶文化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内核。而通过对传统茶文化元素进行系统化分析,能够看到其中包含了诸多丰富的生活元素,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分解,实际上就为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茶文化提供了有效载体。而融入传统茶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室内设计水平,同时也能有效丰富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元素。在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其中有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设计元素,尤其是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内,有着丰富价值理念和情感内涵,尤其是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时代情感。在传统茶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其不仅能够对人们成长形成有效引导,同时也能为人们形成全面完善的价值规范,因此,可以说传统茶文化是一种融入了丰富价值理念的体系内涵。随着现代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日益成熟,当前在开展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其缺乏系统化传承的基础和载体,尤其是当前在现念冲击不断加剧影响下,如今整个传统茶文化很难被系统化传承,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供其传承。对于室内设计活动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设计理念,还是相关设计元素的应用,都需要在融入时念的基础上,实现其整体实质性提升。而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来开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有效传承和融入,从而实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实质性提升。当然,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还要充分注重将设计理念和消费者的具体需要充分融入其中,只有在具体需要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和设计目标。

2当前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随着当前现代建筑体系发展日益成熟,我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也实现了成熟发展,特别是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对设计元素和设计色彩及相关装饰元素的配置,更为注重选择极具时代特征和价值理念的室内设计理念。而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应有的创新与完善,无论是具体的设计文化,还是其设计创新意识都存在较大不足,特别是在现代设计理念不断冲击的今天,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多人选择的是西方现代室内设计艺术,其不仅缺乏对传统室内设计理念的有效传承,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不仅是一种设计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生活艺术,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认知,当前人们极为重视整个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而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人们希望能够适当融入相应文化理念,从而赋予整个室内环境相应底蕴和内涵。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也是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成熟发展的具体表现。当然,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应该认识到整个设计活动缺乏应有的理念和内涵融入,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室内设计效果,就必须融入必要的内涵。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来说,设计理念是整个设计活动具有丰富内涵的基础和关键。事实上,完善的设计理念,不仅是一种设计思维,同时还是当前整个设计活动更具设计内涵和底蕴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中,缺乏系统化的内涵理念,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具体应用效果。

3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的相关要求分析

对于室内设计活动来说,其作为整个设计装饰的重要元素,随着现代建筑活动发展不断成熟,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元素与内涵更为丰富,对于当前室内设计活动具体开展来说,其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价值,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需要充分注重以具体应用需要为设计理念的核心内容,通过具体创新室内设计形式,选择满足设计需要的设计方式,从而实现整个设计活动的最达价值和理想效果。从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客观需要看,当前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有效注重以消费者具体应用需要属性为整个设计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关键。通过满足应用需要,从而实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价值。其次,在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将各种合适的元素进行系统化融入,尤其是要将传统设计元素和现念系统化融合,从而实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不仅如此,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创新设计理念,同时也需要将各种元素融入其中,当然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需要创新设计元素,通过有效融入设计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成熟发展。此外,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理念内涵,同时也是赋予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应有价值内涵的基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使得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品质提升,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实现时代价值的必然要求。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需要有各种装饰元素,比如各种配置元素应用等,其都需要融入传统文化理念,从而为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有效帮助。最后,在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还要注重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尤其是要结合当前建筑活动开展的具体需要,要注重对选择绿色、低碳的设计材料系统化应用。随着当前新材料的应用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将材料创新应用与设计理念完善相结合,从而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室内设计与室外建筑相协调和融合。

4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茶文化的具体传承方式

无论是传统茶文化的具体传承,还是当前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有效开展的具体需要,对于整个室内装饰设计活动来说,创新与发展是整个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而实现创新发展的理想目标,就需要在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理念形成有效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当然,对当代室内设计活动来说,想要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就需要做到:首先,要对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入。实际上,室内设计活动不仅是一种设计过程,其同时也是一种设计理念的成熟应用,尤其是对于当前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来说,想要实现最佳设计风格和效果,就必须选择合适的理念为整个设计活动开展给于准确定位。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与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内涵体系。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就需要对其中内涵进行有效丰富,从而创新设计效果。其次,要对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元素进行有效应用。在整个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有着丰富的元素,无论是书画艺术,还是相关装饰元素,其茶文化都形成了有效影响。而对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来说,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元素应用其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设计活动实现最大价值提供有效支撑。最后,要将传统茶文化的时展与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融入,全面结合,当前对于室内设计活动来说,创新发展是在满足应用需要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完善的必然要求。对于传统茶文化体系来说,不管是价值元素,还是应用理念,都需要在结合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而对于传统茶文化发展来说,其当前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相应危机,尤其是在现念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压力不断加大,如果能够将其与整个室内设计活动相融合,从而必然能够为传统茶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有效帮助。

5结语

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在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缺乏传承的具体载体,结合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这一形式,如今传统茶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其面临极大传承压力和发展冲击。而对于中国当代室内设计活动具体开展来说,无论是其设计理念,还是相应内涵,都需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具体形式和消费者的客观需要,通过创新传承形式,丰富传承元素,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康;赵爽峰.现代中式室内设计对传统色彩文化的传承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01-103.

[2]高宇波.新中国风在室内设计领域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2):121-125.

[3]王国炎.当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53-156.

[4]戴向东.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14):311-315.

现代文化的内涵篇8

蒙古族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层层积累的动态过程,纵览这个过程,众多纷繁的符号呈现在研究者面前。解析典型蒙古族文化符号,探索其应用方法,使蒙古族文化的现代室内设计表达成为可能。

1.具象符号陈列

以陈设方式来点明酒店空间主题是酒店设计的常见手法,特别是地域文化酒店的设计,比如,内蒙古饭店将成吉思汗塑像陈列在空间之中,将蒙古族服饰、牧区生活用具等作为陈设置于酒店重要的视觉位置,如此方式就是运用了具象符号陈列的方法。以符号直接展示的方式将文化传达给受众,优点在于符号传达的信息损失少,特别是在我们对于一种文化的本原、内涵没有绝对判断力的时候,保护文化符号原始状态是最好的文化传承方式。具象符号陈列的方法在应用时注意与其他方式结合,避免过于直白、单调,强调符号信息的全面性、完整性,吸引大众深层思考,避免传达文化的内涵力度不够的问题。具象符号陈列也不能拘泥于视觉装饰品陈列,一个文化情景、一项活动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把一个文化情景再现或将一项活动原生态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也属于具象符号陈列。比如酒店中安排蒙古族歌舞表演、户外提供骑马活动项目服务等。

2.抽象符号转借

抽象的手法已经是现代设计领域经常被使用的手法,是将具体形象的构成元素提炼、变形,然后结合新型材料组合成新的形象实现创新的一种设计方法。比如将蒙古族自然物祭祀中“火”的形象定义为设计元素来源,将其上升曲线的外形特点、火红炽烈的色彩特点、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提炼出来,用玻璃、亚格力、不锈钢等材料重新演绎出来,辅助表达蒙古族神勇开拓精神文化主题。这个过程在设计形式方法上便是主要运用了抽象的手法。转借使用抽象符号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寻找大众心理符号投射的过程,是人心灵上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必须保持思维的连续性,要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就必须紧握文化符号核心内涵,挖掘民族精神深层意蕴,人们依照精神主线延续思维实现符号内涵表达。抽象符号转借使文化符号表现性、象征性增强,这种手法更容易将设计深入符号内涵表达的隐秘之处,表达出的空间文化精神更为本真、纯粹。

3.符号内涵重构

一个符号无论是具象表达还是采用抽象手法演绎都会产生出大量的、连贯的表征性、隐喻性语言,众多语言共同服务于一种文化的内涵引导大众思维和行为。在组织这些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如果打散符号原有构成方式,重新组合众多符号,特别是考虑现代大众行为心理,结合现代构成法则生成新鲜的空间设计语言,那么这样的语言一定会更符合现代设计的语境,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更为鲜活,现代大众更易接受。重构手法的基础是心理学的“完形”心理,通过符号散点刺激诱发人的联想,重新组合实现“完形”。这里我们要注意设计表意晦涩、文化内涵偏离的问题。符号内涵重构手法大众参与性最强,包含虚构成分,也就是说设计会成为一个动态的、持久的过程,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但要能够控制空间“表情”,而且还要实现设计“达意”。

4.多元符号交响

设计多元化是后现代设计的倾向,也是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设计提出的要求。强调多元文化交响重在提示设计过程中既要实现多元,又要强调多元化因素的调和,把握主与次、局部与整体统一,让我们所展示的文化符号如音乐重奏中不同乐器演奏的旋律一样,各有侧重又实现交响。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在酒店中的使用需要适当结合其他民族及不同时期的文化符号,亦土、亦洋,亦中、亦西,亦俗、亦雅,综合使用,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审美需求的消费群体,结合的过程中选择利于表达本民族文化内涵的符号是关键。

二、蒙古族文化符号使用的原则

功能第一原则,文化符号的使用属于形式范畴,依照形式服务于功能的规律,蒙古族文化符号使用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功能第一原则。文化包容原则,酒店是兼容多种公众活动发生的场所,文化为增强空间凝聚力的纽带,多元文化互补、包容有利于大众理解蒙古族文化。多层次设计原则,文化符号的使用在设计过程中多层次展开,多角度考虑,使得空间强调文化内涵有更多的可能。

现代文化的内涵篇9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价值;文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080-04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着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传统体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流传至今,形成了代表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展示了其社会价值作用,比如健身、娱乐、陶冶身心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包括对中国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生活内容、习俗宗教等的传播与促进作用。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与作用也必将会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而发生改变,因此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与文化选择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1社会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内涵及特征

1.1社会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基本概念的界定是其发展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社会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注重对其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的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内涵界定。

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方面界定,主要是指古代民族体育,包括奴隶制与封建社会时期的体育运动项目[1]。后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民族之间也出现了不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每个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便更加宽泛起来,世界各国都形成了本民族的体育项目。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指世界各国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以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及其他方面需要的体育活动形式与内容[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不断吸收外来体育形式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大一统的文化氛围[3],在与其他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多民族不断融合与发展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形成的与其他国家有显著不同的体育形式。文章主要从中国传统体育出发,运用社会学独特视角,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与文化选择进行剖析,并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进行建构。

1.2社会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特征

社会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特征主要包括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两方面,其中显性特征包括健身性、大众性等特点,隐性特征主要包括传统性、民族性与文化性等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显性特征

(1)健身性体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以身体活动锻炼身体为基本的目标,鼓励人们直接参与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一般都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是劳动形式的一种转化,因此具备健身的特点,涵盖健美、保健与体疗康复等方面的内容,对增进人们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2)大众性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特点主要包括体育项目方式、技巧的简单化倾向,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并不断传承;另外还表现为其健身性附加的恒定性,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利于最广大的群众接受并习得,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大众性价值体现。

1.2.2隐性特征

(1)传统性体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其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特定风俗与生活习惯,并在民族传统节日中予以表达出来并进一步的促进其发展,将寓意深刻的内涵及文化表达方式渗透到体育项目中,使传统体育项目更加具有民俗风情,体现出了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价值的发展。

(2)民族性体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性主要是指体育项目对民族特定内涵、文化与习俗的融合,比如蒙古族的摔跤,体现了一种高原生活方式,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本民族之间不断流传,象征着本民族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并不断影响着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及体育精神的不断充实。

(3)文化性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习俗的传承与文化精髓的继承,其中文化习俗主要包括民族生活习惯与,比如赛龙舟与龙图腾之间的关系;文化精髓主要包括传统的文化观念、伦理价值与哲理思想等的发展,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动静相生”、“阴阳辨证”等观念与哲理体现在体育项目中出现了太极拳、气功等运动形式,充分证明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

2民族传统体育的综合价值分析

2.1大众娱乐与强身健体

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以静养生,相对于日渐形成的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环境来讲,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与娱乐方式,调整着人们的心理与情感发展,不断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其多样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增强了其娱乐价值体现。另外传统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其最初的价值就体现在强身健体方面,通过机体的运动协调,使机体得到不同程度的活动与锻炼,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尤其是现阶段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亚群体不断出现,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以其独特的优势与文化色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促进参与者身体能量的消耗与恢复的代谢过程,保证人的身体强壮。

2.2陶冶情操与增进团结

民族传统体育陶冶情操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包括对人的感情的培养与信仰的追求。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多是一种健康、优雅、有内涵的项目,比如太极拳、气功等,这类体育运动更多能陶冶人的心性,反映生活的情趣与价值,进而促进自身感情与心态的升华。另外透过传统体育项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体育延续的与价值观念,从而有效的维系人的信仰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民族传统体育增进团结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凝聚力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必然存在合作与竞争等环节,内部的有效合作与外部的有效竞争思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团结与凝聚的内涵,反映在民族之间主要是民族内部不断凝聚交往的价值内涵,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往与情感交流,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向心力。

2.3拉动经济与传承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色,开发出新的体育项目、服务及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形成新的民族产业链。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商业表演、民族文化本体宣传产业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比如民族传统体育器械、服装、文化旅游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都将经济与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融合,促进了传统体育对经济的有效拉动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对文化的传承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宗教的信奉,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等方面。宗教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与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论其表现形式还是其特定的文化内涵,都体现了一种特定文化的表达,体现了民族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价值信仰与文化形式所起到的作用。在许多民族内部,体育项目均是特定的宗教价值取向的表达,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及民族内部文化观念的有效整合与认同。

3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价值

3.1代表民族母体文化的价值取向

民族母体文化可以通过任何代表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体育运动形式与其母体文化及其各个文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4],在母体文化的积淀中得以发展,并受母体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会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例,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其本质与中国民族文化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与母体文化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其他外来的文化或者体育项目形式在与民族文化与体育形式结合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首先与母体文化相融合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以中国武术为例进行分析,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武术各门派中关于阴阳学说的印迹[5],还能体会到其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意境。同样西方体育运动项目也具有这样的文化痕迹,比如篮球――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现在在现代工业文化发展过程中西方诸国逐渐形成的竞争意识。

任何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都隐藏着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音乐、戏曲、诗歌等的融合与统一,西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同样与其绘画、交响乐、歌剧等相统一[6],具有本质上的关联性。

3.2代表民族文化品格的价值取向

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本民族的母体文化中,并与母体文化共同发展,体现了一种不断的扬弃与融合过程,因此二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统一性与历史传承性。另外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的结合还表现出了另一种主体价值取向,这种主体性及价值取向与母体文化内涵与规范相结合,体现出了本民族的特色。这种主体性的发展一般不会偏离母体文化[7],而是在母体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创新,最终发展成为具有自身运动特色与母体文化特点的文化品格,即文化标识。以中国武术为例,武术是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同样朝鲜民族有具有自身文化品格内涵的跆拳道,大和民族有相扑、美利坚合众国有篮球[8]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与文化个性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规训作用。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也出现了不断融合的趋势,比如在印度、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中出现了英国的半球,在世界各国基本都存在的篮球与足球等,都体现了一种对外来文化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吸收与传承。另外,在世界民族传统体育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反对外来体育项目,保存本民族文化品格主体地位的行为,这些方式也体现出符合本民族文化品格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自选择性。因此在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下体育过程中,需要从本民族文化品格及文化内涵出发,不断扬弃,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与本民族文化品格的延续。

3.3代表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通常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都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相关,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是特定习俗与的产物,比如端午节划龙舟,是一种节庆礼仪与祭祀活动[9]。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对一个民族的庆典、祭祀及其他娱乐活动发挥着丰富与完善的作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品格与民族性格。

回顾中国历史,透过文化发展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便可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发展价值取向的代表性作用。中国从孔子到康熙大帝,从孙中山到都以自身的行动切实倡导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10]。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形成与文化品格的塑造有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与智慧结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界的能力与价值。比如美国的篮球,日本的相扑,中国的武术等,都是本民族能力与信心的表现,是塑造本民族文化性格的重要表达方式,代表着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与价值取向和追求。

4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选择

4.1摒除文化自卑,回归民族传统体育到主流文化领域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发展,是一种充满冲突与演变过程,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政治地位不断下降,经济不断衰弱,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袭,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心态,使国人陷入一种深度的文化自卑之中。反映在体育文化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对西方竞技体育的无限崇拜,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认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不具有独立发展的形态与健全科学的体系,因此开始用西方体育的标准来衡量民族体育,使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完全失去了自身特有的价值与内涵。随着以奥林匹克运动为基调的西方体育世界性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得不去适应西方体育发展的要求,甚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西化,最终失去自身的特点及主体地位。

新时期要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恢复主体地位与自身的特色与特殊价值,需要从根本上摒弃民族自卑心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内涵,将西方体育运动作为借鉴对象与辅助工具,不断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回归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主体地位与价值。

4.2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的信念

民族传统体育积淀着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文明成果,也蕴含着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文化基因。尤其是现阶段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显,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保持自己的特色,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断的发展健全自己,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因此需要不断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不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维护民族与国家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基础与价值。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存在于整个社会进程中,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来讲,首先需要确定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并且坚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厚的民族性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数千年,已经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风情,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内涵的体育项目体系,但受地域及传承方式的影响,一些项目逐渐消失了,因此要有效保护民族传统体育及其特殊的功效价值,应重视其存在的意义与作为民族原创文化的价值,充分利用现有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

4.3与多元化的体育文化进行对话与沟通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也面临着多元开放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因此需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融合与对话、沟通,在沟通与对话中相互理解和包容,从而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与多元化的体育文化进行对话与沟通一方面可以促进本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模式,需要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意义出发,不断实现现代化的追求与目标。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促使民族传统体育需要不断适应多变的社会,解决好民族化与全球化、个性化与普遍化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加深对多元一体化文化内涵的理解,在文化形式、文化风格等方面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民族自身特点,形成与现代化发展步调相结合的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形式。从民族传统体育与全球化发展来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通过与其他民族体育相互碰撞与沟通、融合,逐渐实现了自身世界性的发展,提高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4.4以原创文化为基础,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

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需要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11],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世界化的发展,才能有效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本民族文化的结晶,如果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其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相融合与发展的世界性意义与价值。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及其他各方面的不断扶持、指导与配合,充分考虑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依赖性。世界各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其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矛盾与冲突,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论证。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内涵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在本民族原创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当代性的变迁,即将体育项目与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外来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不断的接触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意义与价值,进而实现其现代化的转型与变迁,体现出文化筛选的作用。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受国家与民族发展历程特殊性的影响,很少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因此民族原创文化在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承载了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往往决定其发展的方向,不论是参与运动的主体还是运动过程及内容,传统的文化内涵及其他不科学的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因此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讲,民族传统体育要持续进步与发展,应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去除其中封建的、不科学的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5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集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与文化性于一身的体育形式,民族传统体育对传统文化的沿袭是其区别与其他体育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民族凝聚的重要内涵。民族传统体育在满足其作为特定体育运动项目所产生的基本社会价值外,还包括一系列衍生价值,比如娱乐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现代社会,如何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维护其文化选择模式,保持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是社会学界尤其是体育社会学界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不断出现,交流中的“势差”现象也开始流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遭到西方体育的冲击,面对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需要不断探讨新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不断维护民族体育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权利,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始终遵循与历史和现实对话沟通的原则,融合西方体育的优点,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内涵与价值选择的世界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0,31(1):33-36.

[2]赵发田.创意经济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新契机[J].体育与科学,2011,32(3):84-87.

[3]胡小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J].体育与科学,2006,27(2):1-3.

[4]刘凤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31(5):73-75.

[5]赵忠伟,栾桂芝.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农村学校体育的探析――以东北地区为个案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7,28(1):95-96,40.

[6]邬凤.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谈民族传统体育的转型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1,32(4):85-88.

[7]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4):433-435.

[8]赵冬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安塞腰鼓的发展前景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3):183-186.

[9]彭劲松.我国民族体育乐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社会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33-1034,1037.

现代文化的内涵篇10

一、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良好,提高了对文化性的重视度,深入挖掘旅游景观文化内涵。文化作为支撑旅游发展的精髓,体现的旅游的内在美和形态美,深入发掘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十分有利于旅游景观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现的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投资管理者以利益为发展目标,过分注重收益和利润,忽视了旅游景观文化内涵,导致很多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乱象发生,如景观标准化、组合程度不高文化内涵趋于同化等,不注重旅游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使得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逐渐消失和的越发的庸俗。所以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重塑是现代化旅游景观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人文和美感两大主要方面探讨和分析旅游景观文化内涵重塑的重要性。

二、什么是人文旅游景观

(一)国家标准对“人文旅游景观”的界定

由人类创造和发掘的富有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且能够吸引旅游者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统称为人文旅游景观,不论是有形的或无形的,不论是历史遗留的或是现代创造的。跟自然旅游景观相比,人文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旅游价值表现出更加鲜明的主观性和潜藏性。相比自然旅游景观而言,从旅游审美的过程中发现,旅游者从人文旅游景观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其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呈渐进式。

(二)学术界关于人文旅游景观的定义

根据学术界的定义,人文旅游景观指的是人类基于自然环境,根据一些实践需要,自发创造的有形的文化景观。多谈及的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表现人为性、历史性、地方性、民族性、科学性、知识性等,而且这些特性都表现的十分鲜明。人文旅游景观可以看作是人类辛勤付出和智慧的结晶。人类通过创造一些文化去表达和体现人类生活,引起人们的关注,吸引人们的眼球,使得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体念和感受多样化的美感。区别于自然旅游景观,人类通过创造将自己的意志和审美意识融入其中,所以人文旅游景观是无形的精神氛围和有形的物质景观的完美结合。

三、文化及其流变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满意的解释,下面所阐述的一些看法和文化产业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性。1987年,加拿大联邦通讯部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其中包括道德、法律、知识、信仰、艺术及一些特殊性的风俗习惯等。欧盟委员会对文化定义则更为广泛,包括传统、绘画、书法、语言文字、艺术、音乐影片、建筑规划、科学技术等。加拿大的部分研究者表明,除一些文化活动以外,文化不只是人们对人生和生活的一些感悟,其还触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他们认为文化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力量产物,它是人类共同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始因素;美国的部分学者重新界定了文化,他们将文化看作是商品,可能文化始终就是一个难以精准定义的概念。

(二)流变中的文化类别

由罗森塔尔・尤金撰写的《哲学小辞典》对文化进行了广义的解释,他认为文化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所有的财富,其中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狭义方面则只是精神文化,其中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等。上个世纪中期,国外知名文化学家发表了《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在整理和分析西方国家80年内有关文化近170种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了综合性的定义;文化包括显露的和隐藏的行为模式,通过象征性符号进行传递;文化体现了人们的显著成就,如其在人造器物中的表现;文化的主要核心在于传统观念,特别是其产生的价值;文化体系既是活动的产物,也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这样具有综合性的定义几乎得到了整个学术界所的认可和肯定,具有非常大的意义。通常,人们根据层次将文化划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观念文化,代表民族的价值体系、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与哲学和意识形态都存在差异,处于哲学和意识形态的中间层次,不能被认作是哲学理论,属于深层次的文化;制度文化,指的是受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制度,不是抽象的看不见,但又无实际存在的物体,属于中层次的文化;器物文化,具体体现某些特定的生活方式,实实在在存在着,如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这些都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服务于人类的,是真是存在的事物或实体,属于表层次的文化。总结以上内容,对于文化的概念,还是一个备受争议,难于严格和精准进行定义的。而至少有一点是得到众多肯定和认可的,那就是人是文化的核心问题,人是文化存在的根本,不一样的人创造了不一样的文化。

四、人文旅游景观的文化蕴含

(一)我国人文旅游景观的特点

通常,人文旅游景观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就是非物质遗产,历史古迹、社会文化、宗教等,跟自然旅游景观存在的差异性相比较而言,人文景观所呈现的历史差异和文化差异就更为突出,这也就表明人文旅游景观耶哦比自然旅游景观更加丰富,人文景观浓厚的历史底蕴,承载了时代的文化气息,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很好地体现了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将人文旅游资源誉为人类历史的写照也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对于国家和地区而言,人文旅游景观的丰富程度跟历史、民族、文化传统和文明发达程度等都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1、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距今有超过5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勤劳和智慧留下了不胜其数的历史文化瑰宝;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不断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和文化蚕食,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中华文明的根基从始至终都没有被动摇,经历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传统文化的精髓依旧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因此,我国所有的旅游资源、旅游对象和旅游服务者都参透了中华人文精神,我国的旅游产业和人文资源可谓是一脉相承、骨肉相连。很多历史悠远且整体具有明显文化继承性的人文旅

2、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的多元化形态。中国历史悠久,也曾是世界上较为强大的国家之一,经济、文化、科技令人瞩目,存留下来数不胜数的多层次化的人文旅游景观,如建筑、寺庙、道观、园林、雕塑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道德情操、思想观念、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其中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人文旅游景观就超过30项,这些人文旅游景观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一些独立成景,一些则交相辉映,人文形态的多元化造就了多层次的旅游产品。根据我国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目录的记载,能够看出:1987年之后的每一年都会有或多或少优秀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被记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其中仅2000年就有4项人文旅游景观被记入。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人文旅游景观资源深厚博大,国家有关部门对人文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越来越重视。

3、分布广泛,特色显著。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多样,通过民族风俗,人文、经济和当地自然风光的结合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情,产生了多样化韵味的地域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中原文化等,不一样的人文气息、不一样的文化遗产、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不一样的历史传承等等。然而,因开发历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人文旅游景观种类分布差异性比较大。具体表现为,像主题公园、游乐园等影响力较大的现代娱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开发历史较为久远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历史文化名城等;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则集中于少数民族集聚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不同地域集中的人文旅游景观的造物风格对比十分鲜明、多样化,以园林为例,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居多,规模宏大,庄重、宁静;江南则以古典园林居多,玲珑、纤巧、精致、秀丽;在民族文化方面差异性更为突出,我国西南地区细腻、委婉的民族特色与西北的粗犷、豪放对比十分鲜明。以上就是使得我国人文旅游景观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为我国人文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二)人文旅游景观蕴含的文化内涵

1、科学性内。涵旅游景观的科学性内涵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不同的科学类别、时代的科学性、发生的科学性、设计的科学性、发展的科学性、保留的科学性和用材的科学性等。

2、历史的积淀。人文旅游景观承载着历史,体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典型的历史遗存、历史的演变和差异等。

3、文学性内涵。散文游记、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是旅游景观的文学性内涵。从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雅士,流连于自然山水,赏心悦目,创作了无数文学作品,将旅游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赋予旅游景观浓厚的文化韵味。

4、艺术性内涵。旅游景观的艺术性内涵包括多种艺术形式,如影视录像、摄影艺术、音乐舞蹈、雕塑、书法绘画、风土民情、工艺品、纪念品等。譬如雕塑,雕塑主要是经过雕刻和塑造而制造的具有体积感的空间形象。曾有人将伟大的雕塑比喻为国家、民族城市的象征和精魂。

5、社会性内涵。旅游景观的社会性内涵包括喜庆节日、风土民情、香烟、酒、茶水、食品、饮料、杂技表演、说书、博物馆、动物园等,任何某种形式都在某些程度上向人们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就譬如说北京的一条又一条的胡同,北京独有的胡同文化其实就代表着北京人历史社会习俗文化,表现出那个历史时代的封建社会礼制和家庭宗法制,反映的就是以种封闭的社会生活方式。

(三)人文景观旅游文化蕴含的价值

1、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所有文化的存在都是以具体事物作为载体的。开发和保护人文景观其实就是传承和发展特色文化的过程。兰州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蕴涵,应进行不断地发掘和充分的展示。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环境下,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使得原本灿烂的本地文化慢慢走向衰败,难以得到传承和弘扬。针对这种看似平缓实际波涛暗涌的文化侵蚀,只有积极寻求本地文化的发展渠道,才能将本地文化发扬光大,推动文化传统的发展,保护我们的文化精髓。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传统文化,还能够将本地的灿烂文化传播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2、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展示市民精神文化风貌。城市承载的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毕业于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曾发表过相关的言论,建筑代表的是一种艺术,一座城市的街景代表的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城市内有一条条的街道,街道上又有一幢幢的建筑。建筑不只要具备其内部的使用功能,还应重视外部街景观瞻。街景的造型、色调和周边等方面都体现着文化的特色。通过他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人文景观的开发和建设只有跟文化相结合,才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特色,进而提升城市品位。城市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于文化的累积性,也就是城市的人文环境。景观开发实际上就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进行整体构思和综合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还为人文景观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主要就是为人们的活动创造独具特色的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全面体现城市功能、审美、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求。现代城市的功能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人文景观的开发设计的风格、内容、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是史无前例的,体现了城市的人文景观对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的人文景观记录着人类溶入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过程,还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制度。国外著名的史学家曾说过,“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由现代人撰写,参杂了现代人的思想,但历史遗存下来的人文景观却是实物,真实地反映出社会阶段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为我们研究社会发展史提供了实物参考资料。此外还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更好地展示了市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城市文化上的进步。所以,不断开发和加强保护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和衡量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