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发展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4:58

新媒体发展的总结篇1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网络媒体十年发展历程总结性的著作。虽然是仅仅的十年时间,网络媒体的发展却经历了辉煌与坎坷。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性,在十年发展过程中,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大小事件纷繁复杂、新闻人物竞相登场……正所谓“一寸还成千万缕”,对网络媒体十年发展历史的把握要做到全面、详实、清晰,作者必定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同时还以深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新闻传播知识、史学知识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书中对十年来网络媒体从无到有,由初创形成规模到发展日益壮大,运用了“推、拉、摇、移”等多种手段,进行了全景式的、全程式的盘点记录。既注重对网络媒体的发展作历史性的总结回顾,也对其业务发展、经营策略、社会影响、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既对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划分,也对其总体格局、未来趋势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既集中关注国内网络媒体的发展概况,又紧密联系国际大背景;既仔细扫描网络媒体、网络传播的专业天地,又放眼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领域。

历史回顾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对新闻史的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分期。一定历史阶段的知识体系是由大量林林总总的史料有序构成的,中国网络媒体从无到有,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经过了酝酿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正处于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阶段,在运营规模、应用范围和技术水平上都有了巨大进步,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和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取代,在世界网络媒体格局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有许多的学者对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

彭兰在《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中,在积累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究其因、明其体、察其变,根据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网络媒体发展规模和社会影响将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科学地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1995年),投石问路中国网络媒体萌芽;第二阶段:(1996年―1998年),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网络媒体探索未来之路;第三阶段:(1999年―2000年),热火朝天中国网络媒体;第四阶段:(2001年―2002年),风起云涌中国网络媒体继续壮大;第五阶段:(2003年)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网络媒体实现跨越。

在《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中,作者将网络传播的研究与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做了有益的尝试,传播史的撰述与理论研究总结相得益彰。在理论总结过程中不乏有许多的创新点,在论述网络新闻业务和观念发展中,彭兰对网络新闻观念作了科学地阐释:“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层次化、网络化:网络新闻组织方式的发展;循环化、多通道:网络新闻和利用方式的发展;单媒体―多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发展;粘贴―加工―组织―解读:网络新闻编辑观的发展;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

作者在总结现有已经很成熟的理论的同时,也对网络传播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同时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为后来人做了铺垫。在书中第九章有关网络媒体政治功能的理论探索过程中,既介绍了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概念的界定,也介绍了内地及香港学者、研究生对此问题研究的现状,以及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存在的争议焦点,为今后研究该问题的学者、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阶段性的总结材料。

纵向梳理与横向剖析相结合

网络媒体在我国的发展道路不是向纵深发展的平坦的二维平面,而是充满起伏、疏密的多层次的曲面构成的复杂的三位立体模型。作者在书中既对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了线性的纵向梳理,同时也对每个阶段的“切面”作了横向剖析。作者将网络媒体在内地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还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网络媒体的发展情况。从神州学人网站首开风气到媒体网站、商业网站日益成熟创造经济、社会效益;从钱天白、钱华林等为中国引进建成互联网起重要作用的专家到博客影响网络媒体发展,作者在剖析每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选取了影响较大、意义凸显的事件、人物,描绘出这些阶段网络媒体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图景。在记录网络媒体探索阶段的发展情况的时候,作者将这一段的发展情况按照网络媒体的性质分为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分别加以叙述。媒体网站中既选取了“《人民日报》网络版”这样的“国家队”,也选取了《华声报》电子版这样的“小媒体”在面对网络环境时的观念革新与改革措施;商业网站则选取了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新浪网。既总结了传统媒体在涉足网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分析了商业网站在经营新闻业务过程中的优势、劣势。

理论阐释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不仅仅是一部传播史,其中也涉及到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作者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以传播学理论及相关的社会、历史、计算机知识为研究基础,而且选取了大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析为之佐证,使其理论阐释更加科学、客观、充实。书中理论总结涉及到网络媒体的新闻业务研究、媒体经营策略、网络舆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案例选取时的分析单位包括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事件等。比如在论述网络舆论强大力量的时候,作者选取了近些年来比较有影响的事件加以评析,孙志刚案,黄静事件、刘涌案的两次改判,孙大午案,珠海事件,李思怡案,宝马案等案例,在这些事件中,详细记录了网络媒体的介入情况,以及最终网络媒体对事件结果处理的影响。充分地论述了网络媒体在维护个体权利方面的社会作用。而且这些事件对今后从事网络媒体研究的学者都是很宝贵的案例资料。

学术性与服务性相结合

新媒体发展的总结篇2

传媒业的新趋势

1.传媒业版图出现巨大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媒业快速发展,传媒业的版图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广东省等少数地区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呈现出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

目前,传媒业版图仍然呈现极度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问题,不仅城乡之间、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而且同一区域内部发展水平也差距悬殊,例如,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与粤北、粤西地区,江苏省的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这也导致了我国传媒业市场差距悬殊,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目前,我国的广告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江苏五个地区,2010年前五位的广告收入加起来为1470.26亿元,占总广告收入2340.51亿元的比例为62.82%。目前,我国传媒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又可以看到我国传媒业市场发展极度不平衡,两极化现象严重,如云南、陕西、河北等13个地区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都低于1%。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传媒业的版图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如浙江2009年居于第五位,而2010年则超越江苏居于第4位,黑龙江则超越湖北、重庆、江西、山西和吉林,一下子提升了5位。

2.一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促使传媒业版图发生大变化

一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是影响传媒业市场的主要因素,因此,随着沿海一些传媒业市场尚不够发达地区如山东和内陆地区如陕西等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些地区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上升,影响力进一步增大,而那些经济社会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如广东等地区的传媒业市场则发展相对趋缓,其市场份额会下降,影响力也会降低。如2010年,广告市场增速最快的是二三线市场,分别为宁夏、黑龙江(40.04%)、陕西(26.87)和甘肃等,出现经营下降的地区分别是湖北(-26.61%)、重庆(-19.46%)、河北(-18.74%)、江苏(-14.33%)、广西(-7.13%)、广东(-6.15%)和河南(-5.53%)。我们可以预测,山东、福建、辽宁、安徽、黑龙江、陕西、河南等地区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而广东和江苏的传媒业市场份额有可能出现进一步下降。

3.次中心城市市场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传媒业市场下沉到二三线城市甚至三四线城市

我国的经济社会将逐步过渡到以地市级城市为主,主要包括二三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随着这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经济伴生物的传媒业市场也必将快速发展,快速改变我国以中心城市为主的传媒业市场版图,逐步改变为以地市级城市为中心的传媒业版图。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广大的地市级城市将成为中国传媒业的中心舞台,当前,广东的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江苏的苏州、扬州,浙江的温州、绍兴、湖州以及山东的烟台、淄博等地的传媒业市场规模正在高速成长,有些地市级城市的广告市场规模超过西部一些省份的市场规模。

4.技术倒逼媒体转型

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一方面,新媒体层出不穷,改变了媒体的业态和市场结构;另一方面,信息业和传媒业高度融合,三网合一成为现实,也进一步催生了“信息服务业”的新蓝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技术在快速倒逼媒体改革。以前,媒体讲究“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而伴随新技术的发展,内容必须借助技术和适应技术的要求,重点打造信息服务商,借助技术实现内容和用户的匹配。在这种情况下,电信业发达和技术进步的区域其传媒业市场规模会进一步提升。

5.新媒体高速发展改变传媒业版图

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达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5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到65.5%;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手机用户突破了9亿户大关,达到90038.9万户;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3G用户总数达到7376万户,tD用户达到3200万户,在3G用户中的占比为43%,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G用户分别达到1967万户和2209万户,分别占3G用户的27%、30%。

基于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新媒体已经成为传媒业的重要力量,大大地改变了传媒业市场的版图,我国四大门户网站的广告收入和百度的收入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四大门户网站广告收入情况单位:万美元,%

四大门户网站2010年度广告收入合计为8057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57640万美元,同比增长39.8%。其中新浪的广告收入达到29080万美元,同比增长43.8%;搜狐的广告收入和净利润水平均有所上升,广告收入为21180万美元,同比上升19.6%,净利润为22680万元,同比增长14.7%,销售净利率水平2010年为37.0%;网易广告收入为9590万美元,同比增长70.6%,净利润为33900万美元,同比增长25.1%,销售净利率为39.5%;腾讯的广告收入为20720万美元,同比增长47.1%,净利润为122540万美元,同比增长62.3%,销售净利率水平为41.3%。

表2:百度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情况单位:万美元,%

2008年~2010年,百度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10年与上年同期相比,营业收入增长84.0%,净利润同比增速高达145.5%,表现出较强的发展能力。2010年百度网络营销营收的大幅度增加,主要得益于活跃网络营销客户数量和每客户营收的增加。2010年百度活跃网络营销客户数量超过41.2万家,比2009年增长30.0%,来自每家网络营销客户的平均营收约2909美元,同比增长37.1%。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到,新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而且目前新媒体的总部主要设在北京,如四大门户网站和百度的总部都在北京,因此,得益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北京等新媒体云集地区的传媒业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6.金融业和传媒业高度结合

目前,传媒业和资本的结合速度越来越快,结合程度也越来越深。截至2010年底,新闻出版类的上市企业已经是上市的文化企业中数目最多的,2010年达到45家,年底总市值达到5740亿元。新媒体等行业上市的企业更多,典型代表是腾讯、百度、新浪、阿里巴巴等,而且通过利用资本市场,本身获得了高速发展。

7.体量巨大的电信业行业转型带来新机遇

自2007年以来,我国电信业的增长速度就显著低于GDp增长速度,直到今年上半年得益于3G业务的快速成长,增长速度才略高于GDp增速。具体见表3。

表3:2007~2011年我国电信业和GDp发展对比单位:亿元,%

电信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支柱性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依靠话务量为主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亟需转变为以流量为主的增长模式,而要完成这种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且必须大力扶持能够带动流量快速增长的内容产业尤其是视频业。因此,总产值将近1万亿元的电信业转型,将给有战略眼光的传媒企业带来重大机遇。

8.零售业转型是机遇更是挑战

当前,京东、淘宝、当当等电子商务网站快速发展,我国零售业进入转型期。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998亿元,同比实际增长14.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6123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75亿元。2011年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22亿元,同比增长16.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安全性的提高,我国互联网的销售总额已经具备很大的规模,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2010年互联网销售总额达到人民币4.5万亿元(合6840亿美元),网购人数从上年的1.21亿人增加到1.58亿人;2010年消费者网络购物开支较上年增长近一倍,达到人民币5131亿元,约占中国总零售额的3%。易观国际最新的《2011年第2季度中国网上零售市场季度监测》显示,今年二季度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924亿元,其中3C类商品(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销售额达到375.7亿元,环比增长18.1%,同比增长85%,3C类产品占整体网上零售交易规模的19.5%。

9.体量巨大的新平台开始显现威力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苹果、谷歌、腾讯、淘宝、百度、新浪微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等一些体量巨大的新平台。这些新平台用户数巨大,必将促进传媒业市场格局快速变化。如根据腾讯2011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其即时通信服务活跃账户数达到7.019亿;即时通信服务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1.367亿;“QQ空间”活跃账户数达到5.307亿;“朋友网”活跃账户数达到1.293亿;“QQ游戏”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仅包括小型休闲游戏)为750万;互联网增值服务付费注册账户数为7650万;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付费注册账户数为2980万;“腾讯微博”的注册账户数在2011年第二季度末季比增长59.4%至2.33亿。根据新浪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突破2亿大关,已经引入了约3500个第三方开发的应用。截至2010年底,淘宝注册用户数达3.7亿,在线商品数达8亿。

传媒企业战略选择

传媒业的新趋势孕育着诸多新机会,传媒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核心能力制定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来充分利用这些新机会。

1.大传媒战略

“大传媒战略”的本质就是紧紧围绕传媒主业,充分利用新媒体、次中心城市传媒市场快速发展等传媒业新趋势和新机会,以传媒为发展轴而实施的“跨区域、跨媒介、跨空间、跨所有制和跨国际”的扩张。具体表现为充分借助资本力量(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打通直接融资通道)、全媒介(在表现形式上涵盖广电、报刊、新媒体、出版社等所有媒介形态)、全领域(基本覆盖读者和受众的信息服务需求)、跨区域(打破了制约自身发展的区域化分割,实现了异地扩张)。目前,国内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湖南广播影视集团(GBS)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及新媒体领域的腾讯、新浪和搜狐等。

SmG是实施大传媒战略的典范,2010年整体的经营收入达到113亿元。SmG提出了“实现从为播出而制作逐步转变到为市场而制作,实现从一个地方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转变为一个面向全国、乃至海外的内容提供商、发行商和服务运营商”的战略目标,并通过积极有效的战略布局抢占各个战略制高点。在传统广电媒体方面,有15套模拟电视频道、1套高清同播电视频道和11套模拟广播频率;在传统报刊媒体方面,有《第一财经日报》(与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合办)、《第一财经周刊》、《哈哈画报》、《哈哈画报故事城堡》、《竞报》(与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合办)、《每周广播电视》报、《上海电视》、《星尚》杂志等;新媒体方面,有数字付费电视(SitV)、宽频网络电视(SmGBB)、ip电视、手机电视、激动网等;媒体延伸业务方面,有东方购物、时空之旅、上腾娱乐、东方之星、今夜娱乐等;此外,旗下还有东方篮球等体育俱乐部。SmG积极顺应传媒业的跨区域扩张趋势,其旗下的第一财经频道与宁夏电视台合办宁夏卫视,使第一财经“借壳上星”,节目通过宁夏卫视向全国同步传播,是专业化广播节目第一个获准上星的频率;哈哈少儿频道与芜湖市广播电视总台芜湖教育电视台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5年双方将携手在少儿电视节目、地方活动、艺术培训和衍生产品等领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在泛长三角区域率先迈出电视媒体跨地区合作的新步伐;而此前,SmG与江苏省有线电视网之间就“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达成相关合作协议。2004年,SmG成立上海五岸传播公司,从事影视节目发行和业务,经过5年发展,其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近300家电视台的庞大、成熟的国内发行网络,国际销售业务触及2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知名的影视节目发行和企业。其旗下的百视通借壳广电信息实现了上市。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在大传媒战略方面也可圈可点,其旗下主要有: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金鹰卡通卫视、时尚(购物)频道、湖南经视综合频道、湖南经视都市频道、湖南经视生活频道、湖南娱乐频道、湖南影视频道、湖南公共频道、湖南潇湘电影频道等十个电视频道;潇湘电影集团;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经济频道、文艺频道和新闻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金鹰955频道等五个广播频率;《湖南广播电视报》、《天下情》杂志、《法制周报》三家公开发行的报刊;金鹰网;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电广传媒。湖南广电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通过与淘宝、盛大网络成立合资公司的模式来进军新媒体,并通过和青海卫视的合作实现跨区域扩张。得益于“大传媒战略”以及良好的战略执行力,湖南广电2010年总收入超过一百亿元。

2.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相关多元化就是围绕自己的主业和核心能力开展的多元化,充分利用相关机会;而非相关多元化则是指新增加的业务和原来业务没有明显的战略适应性,更多的是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在多元化战略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

在相关多元化业务方面,一些媒体在印刷和节目制造等辅助环节、论坛和活动、物流运输业、基于版面或节目等核心资源的业务创新或延伸、合作经营、品牌延伸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在高端印刷业、《财经》杂志与《21世纪经济报道》在论坛和活动方面,北京青年报社在物流运输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品牌延伸等方面,都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当前,也有很多传统媒体过于相信自身的能力,开始过度开展非相关多元化业务。我国传统媒体早期的非相关多元化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罔顾自身核心能力而进入保健品、水泥等非相关多元化业务,结果大多铩羽而归。而开始于最近几年的传统媒体的非相关多元化业务则多集中于房地产、酒店和旅游等行业,甚至有的传统媒体放出豪言:“只要是在媒体上登广告的行业传媒企业都可以进入”,由此可以看出,传媒企业的非相关多元化正呈现大干快上的热闹景象,但是也孕育着巨大的风险。从传媒企业的多元化历程来看,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相关多元化更容易成功,而非相关多元化多呈现失败,风险巨大;二是目前的多元化多是相关多元化,但是非相关多元化开始快速发展,值得警惕。

我国传媒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制在逐步削弱,市场化进程在加快,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传媒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诸多机遇,因此,占优势地位的传媒企业应充分利用市场中的各种机会,积极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

3.聚焦战略

聚焦战略也被称为集中型战略,其本质是把战略的重点集中于某一个区域市场或者某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读者提供全面的产品或服务,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从而赢得相比于竞争对手较大的优势。

在当前“属地化”管理的政策下,一些在某些区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传媒企业开始实施整合,以谋求在本地区域的最大市场份额。很多已经实现本省区域整合的出版集团、成都传媒集团、佛山传媒集团、牡丹江传媒集团在这方面都做得相对较好。

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江苏省的出版和发行市场居于绝对领先地位,其旗下有出版机构12家;各类报刊24种;拥有省内连锁书店1215个,总资产超过20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再如,成都传媒集团在成都传媒市场居于全面领先地位,是整合了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广播电视台组建而成的现代综合传媒集团。其旗下有《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每日经济新闻》和《蓉城周报・超级粉丝》等5张报纸;《居周刊》、《车周刊》、《成都客》、《高尔夫》、《地产商》、《黄金楼市》、《时代教育》、《青年作家》、《校园消费》等13本杂志;成都时代出版社和成都音像出版社2家出版社;新闻频道、交通文艺频道、文化休闲频道、音乐频道、环球资讯频道等5个广播频道;新闻综合频道、经济资讯服务频道、都市生活频道、影视文艺频道、公共频道、少儿频道、美食天府频道、每日电视购物、地面移动公交电视等9个电视频道;1个影视公司成都传媒集团先锋影视公司;1个网络传输和经营服务的公司即成都市兴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1家上市公司即博瑞传播。

4.伴生战略

伴生战略就是紧紧把握某些重要行业重大变革的历史机遇,结合自身的核心能力实现伴随式成长。对于传媒企业来说,目前最重大的机遇是电信业和零售业的转型以及大型平台的出现。

在电信业转型方面,能够为电信业运营商带来巨量流量的内容平台将能得到快速发展,而搭建这样的平台需要深刻把握受众的需求,借助好技术的力量。可以预见的是,视频网站以及能够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大量短视频的公司将能借助电信业转型的历史机遇成就自身。

在零售业转型方面,电子商务将进一步压缩传统广告业的市场空间,区域化媒体的主体将变成本地生活服务类资讯网站和本地电子商务的杂糅平台,因此,打造集本地生活服务类资讯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本地化新媒体,就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必要选择。

此外,随着诸多大型平台的建立,依靠大型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应用的传媒企业也必将快速发展,关键是其应用是否符合受众需求以及能否和平台有效匹配。

(郭全中: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会秘书;郭凤娟: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资讯

新闻出版总署要求新闻出版系统持久开展“走转改”活动

9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在新闻出版系统深入持久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通知。

通知中,提出了深入持久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工作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新闻出版单位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实践主体,要成立领导小组,认真制定本单位具体工作方案,责任、目标、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是开展活动与推动新闻出版工作相结合,反对形式主义。各地各单位开展活动要与当前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管理、队伍建设等中心工作有序推进相结合,与农家书屋工程、城乡阅报栏(屏)工程、全民阅读工程、新闻出版精品生产工程、农村出版物销售网点建设项目等重大工程、项目相结合,与当前总署正在开展的向基层群众“送书、读书、编书、出书”活动、“爱心字典”捐赠活动、“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平价图书进基层”活动相结合,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并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注重活动实效,着眼解决问题,切实做到互相结合、相互促进。

新媒体发展的总结篇3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导致广播电视传媒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冲击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主要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而产生和l展,缺乏统一而完整的定义及概念,其表现形式相对丰富与多样,包括数字电视、博客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威胁到传统广播电视的发展,如何在新媒体形式下开拓全新的经营模式,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影响广告发行。广告作为传媒行业中的重要成分,由于广告的性质大多为盈利性的商业广告,因此广告收入在传媒业总收入中占80%以上。相较于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广告而言,新媒体的广告具有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广告覆盖率更高,因此许多广告企业都开始采用选择新媒体形式进行广告发行;而广告是传统广播电视传媒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会影响广播电视产业的经济收入,严重冲击传统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在新媒体形式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媒体的价值和发展潜力被投资者所了解与挖掘,使得广播电视传媒的广告收入不断下降。

二是受众减少。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手机等高新科技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的传播工具,使信息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局限,确保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广泛,传播速度更快,这些都是传统广播电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获得群众的信任与依赖。当前90后受众群体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多选择互联网来进行信息传递与互动,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为灵活、广泛和迅速,打破时空限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90后群体的信息需求,这样则导致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群减少。

三是危及传统媒体地位。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电视、报纸与广播“三足鼎立”的局面,严重冲击着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及发展,危及了广播电视媒体在传媒领域的地位。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享有主流媒体之称,掌握大量的用户资料,具有先进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在表现形式、资本和受众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媒体形式。可以说,新媒体的发展从根本上影响着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而且影响十分深远。

二、新媒体形式下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的构建策略

第一,积极借鉴国外传煤业的发展经验。国外发达国家的媒体发展时间较长,在传媒领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逐步朝着垄断性和高度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外传媒经营模式多为盈利性的商业广告与传媒以及非营利性的广告,并从内容、技术和经济等层面给予支持,以产品的收视创作与衍生创作为着力点,积极打造产业链,以此实现传媒领域的最大化利润。因此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业可以积极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创新传媒的产业类型及产业结构,对跨国传媒产业加以开发,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来实现传媒行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传媒业在争夺传媒受众时,需要保证传媒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传媒行业的发展,而不能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而实现自身的最大化利润。

第二,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对于广播电视传媒而言,其垄断性资源就是频率与频道,主导产品则是广播电视节目。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传媒的受众减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传媒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及对接,对新媒体的资源加以合力开发,确保两者的优势互补,加强非线性传播与线性传播的完美融合,抢占发展契机。我国在构建广播电视传媒业的经营模式时,需要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将资源与技术相匹配,从而降低构建成本,保证经营模式的顺利构建,实现广播电视传媒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促进经济效用的提高。传统广播电视传媒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可以积极延伸与拓展价值链,对内部的资源加以优化整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用,从而促进经营模式作用的充分发挥,为经营模式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广播电视传媒业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时,需要严格遵循经济效用原则,以此产生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实现多元化的经验,促进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实现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

第四,满足发展的总体规划。当前由于广播电视传媒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其总体的发展规划影响了业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等优势,积极调整总体的发展规划,使其与国家传媒的总体发展计划相符合,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结束语

传媒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当前新媒体的发展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危及到传统媒体的地位,影响广告发行,导致受众减少,急需构建科学有效的经营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时,需要积极借鉴国外传煤业的发展经验,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提高经济效用,满足发展的总体规划,针对受众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推动自身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胡美玲.新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模式[J].新闻传播,2015(01):37-38.

[2]周慧敏.新媒体影响下的广播电视经营模式[J].管理观察,2014(09):172-173.

新媒体发展的总结篇4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广电行业应用研究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电行业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其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增强,现如今已成为了广电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传媒属于一种比较快捷与普及的信息载体,广播电视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空间的扩展,对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进行满足,从而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化的发展。

一、新媒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以数字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之间以及接受者同传播者之间的边界消除了,使媒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其特点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新媒体的个性比较的突出;受众的选择性有所提升;信息的时效性得到提高;信息的成本降低;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与此同时,其表现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容量也比较大,也比较容易搜索。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其必将取代传统的媒体形式,因为其更具有活力,更加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对于传统的传媒方式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文化内容也逐渐成为了是新媒体产业核心的竞争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表现形式日新月异,这也就导致了过去稀缺的媒体资料与传输资源出现过剩的情况,文化的短缺却日益突出,因此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就是对于文化内容的竞争。

二、广电行业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是对广电行业影响力的延伸与再造。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有着高素质的团队以及丰富的节目内容,新媒体的融入有利于其扩大播放渠道,吸引更多的观众,将传统的传媒模式打破,创造出了一个新型的传播平台。

(二)是广电行业向多媒体方向转变的要求。在未来,媒体之间的竞争将不再单纯的对传播方式以及实效性进行竞争,当媒体之间的技术壁垒被打开之后,媒体间的竞争将表现为传播方式、内容以及平台间的竞争。随着媒体资源之间的共享,媒体间的渗透与融合也会日趋明显。比如说,广电行业能够通过手机、网络等平台使得视频与音频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覆盖范围也相应增加。

(三)广电行业多元化的发展是新经济的增长点。

传统媒体使得广播影视资源的使用方式与内容都受到了限制,使用新的应用平台是广电行业发展所亟需的。然而新媒体的特点就在于具有很强的资源容纳性,因此在广电行业中介入新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

三、新媒体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一)建设数字广播平台。对于数字平台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的广电行业的一个升级。其通过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在接收方式和终端上跟传统的广播有了显著的区别,数字广播平台的建设使得听众能够实行双向的互动,所以就要求广播媒体在组织形式以及节目内容上创新,将新媒体的特性赋予到广播平台中。当前主要的数字广播平台有CmmB和DaB两种,其中CmmB指的就是中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由我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导的,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电视数字信号和广播信号的传输平台。DaB指的是数字音频广播,其主要是基于数字广播传输平台,将视频、音频以及数据等进行传输的数字广播技术。当前,北京电台已经广泛的建造了这种平台,整个北京地区都被覆盖,在我国举办奥运会时就已经大面积的投入使用。

(二)建设网络平台。随着社会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所以,广电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将网络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广电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从而将广播和影视节目的传播方式进行提高,受众不断的扩大,进而使其影响力得到提升。

(三)手机等多媒体终端的建设。从2009年的1月7日起,国家工信部为中国移动、联通以及电信颁发了3G牌照;2013年12月4日又正式颁发了4G牌照,我国正式的进入了4G网络时代。移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以及视频服务等增值业务的开展,促使互联网技术逐渐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转型。手机报纸、广播、影视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也使得广电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准了广大的移动客户端,不断地研发适宜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app,对于行业内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得人们在移动过程中对于资源的需求能够被满足,与此同时,增加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新媒体发展的总结篇5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媒体宣传工作在校团委的正确领导下,较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宣传阵地,在新媒体领域实现了新突破。本年度,我学院的新媒体工作主要包括:新媒体工作队伍的培养建设;院团委官方微博、院团委官方微信、公众QQ这三大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拍照、新闻稿的日常活动;部门活动的举办。现就相关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一、队伍培养

新媒体平台是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兴趣特点开展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的新阵线。在过去的一年我们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形成出了一支由学院团委书记领导,五位院学生会成员带头的新媒体精英工作团队。我学院形成了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内更新学院新媒体平台人员,由院领导牵头对院新媒体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摄影技巧”、“写作技巧”,再由院新媒体成员对班级网络宣传员进行培训。

二、新媒体工作

学院目前共有新浪微博、公众微信、公众QQ三个新媒体平台。在学院新媒体推广方面,新媒体工作队制定了以新媒体促活动、以活动提高新媒体关注度的方针措施。现以2015年9月我院学生会举办的“地铁站,去丁楼还是去工大万人签名活动”为例,刚开始用投票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期活动宣传到位,新闻被多方媒体报道。

1、微博总结

微博是新媒体的主要工作点之一,需要学院团委的新浪微博,新浪微博2015年1月份的关注人数为892,到2015年11月17日为止上升到1800人,增幅50.4%,收听120个省、校、学院组织官方微博,2015年原创及转发信息近1000条,做到了让学生每天有东西可读,其中转发省、校团组织信息近80次,有效扩大了省校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

下半年,微博一直在更新,当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挫折:

1)微博更新频率得不到保障;

2)微博更新不够及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未能真正领悟到此平台的优缺点;

3)微博的内容和板块太死板,内容不够深刻,不能做到很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4)没有充分发挥微博应有的作用。

2、微信总结

当下微信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推送功能,简介明了的页面正在飞速发展且有逆袭微博、贴吧之势。我院新媒体团队于2014年3月21日成功注册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学院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已达到622个,新增500个,我们会用微信推送学院的各种活动及院网新闻稿,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内容不够新颖,没有时效性;

2)学生之间互动较少,未能积极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

3)校园主要活动提前预告做得及其不理想;

4)微信推送技术不够熟练。

3、新闻稿和照片总结

新媒体中心作为学院活动的宣传渠道,2015年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活动新闻稿的撰写以及拍摄活动照片,比如校运动会、扬帆杯篮球赛、迎新、开学典礼、红歌比赛、工大讲坛等等活动,活动新闻稿被校团委、工大学生处、工大新闻中心三大校级网站采用近30篇,虽然成绩可嘉,但也有不足之处:活动照片质量不够好;新闻稿不够精简,还有待提高等。下半年,对新媒体所有成员进行了“新闻稿”和“拍照”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新媒体成员的拍照技术和写作能力。

4、部门活动总结

新媒体中心不只是做学院微博、微信的推送和活动拍照、新闻稿的撰写等工作,也有自己举办的活动,上半年开展了节粮爱粮摄影大赛、九一八微博矩阵等活动,并拍摄了信息学院宣传片,得到了良好的反响。;下半年开展了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微博征集活动、微电影大赛、参与第九个记者节活动、“坐地铁,去丁楼还是工大”万人签名活动、新媒体培训、微小说大赛等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不错的成绩。不足之处在于:活动不够突出,没有特色活动。

除了打造学院官方新媒体平台,我们也积极向学院学生推广团省委、校团委微博微信平台,以便让学生更好了解省团委、校团委的信息动态。我们采用了学院团委成员向班委会成员推广,再由班委会成员向班级推广的模式,经过多月努力,我们推广学院团委微博和微信平台,并建立了班级团支部官方微博,以便管理。

以上是2015年度我院在新媒体宣传工作方面的基本情况,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们将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努力让新媒体工作更进一步。规划如下:

进一步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和部门间的交流

1.进一步完善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

2.细化部门内的工作记录,详细记录每位干事在任职期间所做的工作事迹,并将添加部内的会议记录。

4.鼓励部门成员与其他部门成员交往,及时了解其他部门信息,把工作状态由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协助其他部门工作的完成,以更好的起到宣传作用。

5.设计安排学院橱窗,宣传栏的评比。尽可能的美化校园的宣传环境,增强宣传部门的宣传力度。

6.多开展特色活动,促进微博微信的发展,强化新媒体的地位。

以上就是2015年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的工作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中我们将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努力让新媒体工作更进一步,希望在校团委和院团委的指导和帮助下,新媒体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新媒体发展的总结篇6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素

郝克远 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总编辑

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可持续发展,有三大因素不可少,即:战略、文化和机制。齐鲁晚报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是“一个核心、两个突破、三个提升”的指导思想,一个核心就是“服务读者,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办主流大报,树百年品牌”这样一个核心价值理念;两个突破,就是“拓展事业面,拉长产业链”这样两条发展主线,三个提升就是“提升队伍的战斗力,提升报纸引导力,提升品牌带动力”。

把办好报纸放在第一位

贾长华 今晚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

我认为,一定要把办好报纸放在第一位。从而为我们搞经营创造不可缺少的前提。办报第一要讲政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与党中央坚定不移地保持一致,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第二,讲宣传艺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千方百计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引人入胜、喜闻乐见。要让领导满意,也要让群众满意。

让党和人民都满意

最近,我与一些都市类报纸接触,谈到“报纸报什么”以及广告、经营等问题,他们总感觉很“难”。报纸方面,确实有苦衷。我思考,不能怨天尤人,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谋求发展,让党和人民都满意。

报纸要反映时代、社会积极向上的东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贴近群众需要,关注党和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也就是要走在时代前列,反映党和人民心声。

报纸会衰弱,但报业不会衰弱

都市报目前面临着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挑战,我认为,都市报腾飞需要依靠数字化和资本市场两只翅膀。

报纸会衰弱,但报业不会衰弱。“报纸”是指媒介的表现形式,“报业”才是报道的内容载体和上游产业。随着时展。纸张肯定要消亡,但报道的内容可以借助数字化,通过更现代化的阅读器和超级终端呈现在读者眼前。

要强化三大优势

袁广伟 中国新闻出版报代总编辑

我感觉晚报都市类报纸有三大自身的优势。它们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它们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地方上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它们“三贴近”的原则贯彻得非常好。此外,晚报都市类报纸的报道方式,无论消患也好、通讯也好,都能更好地体现出新闻的特性。晚报都市类报纸要想可持续发展,应该强化这些优势,不断推动内部机制的改革。

报纸的调整要面向市场

粱勤俭 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委员会主任

都市撤、晚报,要更加符合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和传播规律,符合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其次,采编内容要做结构性调整。要考虑如何去迎合读者的需求。要寻求读者、受众的欢迎,过去我们老是强调报纸的新闻性,实际上还应该强调它的服务性和娱乐性,受众需要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满足。哪些栏目和专刊能够受到读者的欢迎,我们就要大力推广宣传。

要坚持“四可”原则

潘伟文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特别顾问(原羊城晚报总编辑)

如何把报纸办好,我认为要坚持“四可”,即可信、可读、可用、可亲。“可信”就是报纸的公信力。简明扼要、生动活泼,这就是“可读”。加强新闻的实用性,“可用”更重要。不是指导工作,而是指导生活,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平视的、和老百姓同一个角度,这样就具备了亲和力,和蔼可亲。

可持续发展事在人为

蔡华东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可持续发展事在人为。都市类媒体可持续发展,就是需要一批一批有志于献身新闻事业的、有理想、有激情、有责任心的新闻人。我认为,人才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我认为,有一套负责任的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都市类媒体事业将越来越有希望。

要担当起主流媒体责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像造山运动一般兴起的都市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这批报纸诞生之后确实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今后都市报要想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强化主流意识,不能停留在创刊时候的打打杀杀、鸡毛蒜皮,而是应该关注涉及人们根本利益的大事,担当起主流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

留住老读者 争取年轻人

李炳仁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原北京晚报总编辑)

晚报和都市报的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在保护原有的老读者的同时,下大工夫争夺青年读者,因为青年人是消费的主体,现在好多年轻人都不看报纸了。因此报界应深入调查研究,从稿件内容、版式设计等方面吸引青年人。晚报和都市报要想确保自己的优势,也要花大力气,吸引新锐的作者队伍和年轻的采编队伍,最好是那些具有海内外教育背景的高端人才。

“打下三路”成不了大器

翁小绵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常务副总编辑

都市类报纸的新闻报道需要转型,急需将“打下三路”改为“打上三路”,不能靠打打杀杀的社会新闻来取悦部分读者。“打下三路”可能风火一时,但不会有长久的活力,成不了大器。我认为,都市类报纸不能妄自菲薄,而应当通过自身定位的转型将自己打造成“主流媒体”。

从“车间化”走向“公司化”

徐少达 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副社长、辽沈晚报社社长

都市报要实现第二次崛起,至少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型:一是体制战略,都市报必须完成从“车间化”走向“公司化”的制度创新和彻底改造;二是数字战略,三是外包战略,摈弃大而全,转向专而精;四是多元战略,广告以外的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都可介八五是报系战略,以主报为龙头,创办地方版、行业版、社区版、专题版,特定人群版、多媒体版等。

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李炳庠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燕赵都市报总编辑

当前,全国的都市类报纸都在根据各自地蛾的特点。进行着艰苦探索,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应对传统媒体竞争上,燕赵都市报的做法就是做地方版,加强在省内各市的影响力。在应对新兴媒体挑战上,我们正在谋划一个全省级的“燕赵都市网”,将

10年中形成的办报、发行、广告三位一体的影响力整合到网上,实现报网互动。

从三个着力点入手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身还是要坚持我们这一类报纸成长起来的品格,也是时代精神内容的一种体现。怎么做?我的体会是要围绕三个着力点入手。

哪三个力呢?公信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我们存在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各个都市类报纸怎样在各个地方发展当中起到主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是引导力。只有影响力大,才能够获得巨大的效益。

体制上要走新路

江海波 新安晚报社社长

可持续发展,我讲四点。第一,都市报的发展靠的是内容,内容做好了,才能适应市场需要;第二,如何把发行、印刷倒挂补贴的成本尽量减少,是都市报努力的方向,第三,让不适应市场的报纸退出,这样才有更好的土壤使我们发展壮大;第四是体制问题。都市报在体制上要走出新路。新安晚报是全国首家平面媒体与外资合资的,就是为了搭建更好的平台,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我读报主要读晚报和都市报

马斌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马斌读报四年,主要读的是晚报和都市报。

我个人认为,晚报和都市报的特点是,它能最直接、最灵活、最生动地反映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全国各地晚报当中,齐鲁晚报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所处的齐鲁大地,决定了它既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又有张扬都市个性的冲动。

体制改革是最关键的问题

要想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都市报晚报在前些年发展的势头,我认为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进行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报纸的商品属性,走市场化、公司化、产业化的路子。

在新闻报道之中坚持党的方针、路线、政策,遵循新闻规律,与坚持报纸走市场化的道路,两者是统一的。因此,我想在此大声疾呼,尽快进行体制改革。

探索报网合作新模式

网络作为新媒体,能为所有的平面媒体提供一个崭新的发行渠道。地方媒体的新闻经我们转载可被全国读者看到,这就扩大了其品牌影响力。所以,纸媒老总应该考虑的是把网络作为一个发行渠道来对待。

传统媒体和网络合作要创造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来。将来网络兼具媒体和发行渠道。比如能不能探讨出一种广告分成方式,加深双方的合作。

把适当的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

万仕同 新闻战线执行主编

都市报可持续发晨,像大家讲的,一个是做好企业文化,再一个就是队伍素质的问题,整个团队的眼光如何,这都非常重要。

有的报纸人才进来的门槛很高,但是这个人才进来了,没有一个很好的体制,进来的人才总是不用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领导要很有眼光,把适当的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在这点上齐鲁晚报做得很好。

此次论坛作了历史性总结

穆虹 广告人杂志社主编

全国晚报都市类媒体可持续发展论坛,对我国都市报的发展历程作了历史性总结,集约化地阐述了中国都市类媒体20年来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总结了这些报人的历史贡献和巨大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剖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急需解决的矛盾。广告人杂志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和服务报业广告,希望会对促进中国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报道应增强“大众情怀”

李丹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钱江晚报总编辑

都市类报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当在新闻报道中增强自己的“大众情怀”。一是“大学”。报纸应当为读者提供可供学习的丰富内容;二是“大道”。“大道”就是指一张报纸的办报理念,“道”就是“路”,不同的“道”有高低上下之分;三是“大爱”。媒体应当向受众展示自己的“大爱”,体现媒体对人文的终极关怀。四是“大雅”。我们的报道要有思想之美、情感之美、文字之美。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创新,不仅表现在都市类报纸的产品创新、办报理念创新,更体现在体制在变化的市场面前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如何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挑战,这是都市类报纸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不认为都市类报纸的“拐点”、“冬天”来了,每一种不同形式的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优势也有劣势。只有敢于创新,才能经受住新兴媒体的冲击和同质媒体的竞争。

重要的是队伍建设

我讲两点,第一是要调整办报理念。在大河报办报初期,我们提的是“办一份让读者满意的报纸”,这几年我们变成了“办一份让党和政府、人民群众都满意的报纸”。

第二点是企业文化问题。我在大河报提出“打造职业报业队伍”。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一条就是队伍建设,包括四条: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

保持在本地的竞争优势

杨黎光 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

现在媒体竞争力排名中,名次比较靠前的,大多是一些地方性的报纸,这些报纸大多是当地的第一,排名中很少有全国性的报纸。

对于都市类媒体来说,报纸的影响力决定阅读率,阅读率决定广告量,而广告收入决定经济实力。都市类媒体应该保持在当地的竞争力,并把这种竞争优势保持下去,只要你在这个地区是第一,那你就是第一。

最终是人的发展

于小龙 银川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可持续发展,我想首先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年轻的新闻队伍,这一点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在这方面,每一位报社的领军人物要有长远眼光,要舍得花钱。其次,可持续发展要在办好纸质媒体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最后,可持续发展不能是封闭的,更不能自高自大,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开放的、合作的。

让正面报道成看点

林华 海峡都市报编委

海峡都市报创刊10年,这10年发展很快,但是也经历了很多坎坷。尤其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读者在报纸阅读方面产生了视觉疲劳。为了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口号:一个是要倡导主旋律,让正面报道成为吸引读者的看点;另外一个就是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多组织一些具有社会轰动效应的活动,这也是都市报优势所在。

传统媒体和网络能共赢

很多传统媒体担心,网络这种新兴媒体会蚕食传统媒体的领域,把网站看成了竞争对手。我觉得大家应该认识到,现在双方完全可以达成双赢、共赢,可以找到利益的结合点,让双方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齐鲁晚报的很多新闻通过网络可以辐射到全国,这是网络带给她的东西,而齐鲁晚报能给网络提供很多内容。网络是一个平台,而不是传统媒体的竞争对手。

培养新的增长点

凌平 广告导报杂志社总编辑

我个人认为,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下,要办好晚报都市报,促进晚报都市报的可持续发展,在做好纸媒的同时,要把数字化媒体做好,在做好主营业务的同时,要介入资本市场的运作,为报纸的发展注入资本的活力,要促进报系的发展。培养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杂志、网络等。现在齐鲁晚报在山东是老大了,要立足山东、辐射全国,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齐鲁晚报成绩有目共睹

新媒体发展的总结篇7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以产业发展推动事业进步,以事业进步体现产业发展,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适应多种传播形态发展,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内容和信息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构架具有足够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成为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综合性传媒集团。

2.经济目标:未来五年,集团归属母公司的净资产力争每年增长超过5%,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力争每年增长超过5%,职工收入稳步提高,报业资产盈利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类非报业资产贡献比例进一步提高,形成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资产结构和创新业态。

3.发展目标:加快内容创新转型,做好文化资源的提供者;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做好文化资产的经营者;拓展资源平台运营,做好文化资本的运作者。

•在创新中推进报刊主业健康发展

1.强化舆论引领和服务提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宣传水平。各报刊根据各自定位和特点进一步对接市场需求,在做好传统方式舆论宣传的同时,努力向精细化、分众化方向转变。

2.积极推动报态转型:面对高成本和广告经营困难的双重挤压,报业传统发展方式面临更大挑战,探索多种报态转型的任务迫在眉睫。传统媒体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新媒体传播形态,根据各自特点制订相应的多媒体发展规划,加快数字化整合、细分订阅,强化报网互动,尽快介入具有价值提升空间的传播终端。

3.有序推进报刊改革和转企改制: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积极有序推进报刊改革和转企改制工作,争取用好政策空间,推动集团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健康发展。

4.整合经营资源,优化经营模式,不断优化报刊经营业务:广告努力拓展,发行努力持稳,印刷努力增效。

•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中做强新媒体

充分认识数字、网络等高新信息技术对传媒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加深集团员工应对新媒体冲击的危机感,加强对记者编辑全媒体新闻报道能力的培训,大力推动以移动、互动、即时、参与为特征的新媒体业态发展,加快集团传播内容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对现有新媒体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强化集团在新媒体内容研发、品牌运营、项目拓展方面的资源优势,设计建立新的传播商业模式,为集团传媒经济构建新的赢利增长点。具体做法,一是增强内容整合和再生产能力,二是加快无线互联网建设,三是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基础服务平台,四是逐步实现数字出版的商业化应用,五是提升新媒体项目的资本价值。

•围绕主业,推进与产业相关的多元发展

积极调整发展方式,通过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实业地产等项目平台,将传统报业经济积累的部分资产转化为能够带来市场收益的可流动资本,进一步完善多种资产平衡、产业框架合理的文化产业战略布局,为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用好上市公司投融资平台,二是完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三是实体作业平台实现收益,四是优化文化产业资源结构,五是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创投业务,六是提升集团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成都传媒集团

•指导思想

以融合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战略转型为主线,坚持“做精做强传统产品、推进战略向蓝海转型、大力实施资本运作快速推进产业扩张”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治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提升集团的舆论引导能力和产业经营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大力发展数字新媒体和多元文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向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商、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的转型;大力繁荣企业文化,奋发有为地推进集团化建设。

•产业发展目标

2011~2015年,集团营业收入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长14%以上,将成都传媒集团培育为年产值70亿元(合并收入),资产规模达200亿元,以全媒体深度融合为特色,在国内位居前列的大型骨干综合传媒集团。建成3~5个传媒业集聚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新培育1~2家上市公司。

•基本要求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增强政治职责和社会责任感,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做精做强内容产品,为新媒体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主题。主动顺应现代媒体融合的趋势,深化推广现有媒体融合成果和模式,激发化学反应,大力推动以资本为纽带的媒体融合,促进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推进战略转型作为主线。坚决挺进新媒体蓝海,加大新媒体研发、投资、人才引进和新兴业态、商业模式探索力度,实现增量收益,加快推进从传统内容生产商向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进程;大力发展多元文化产业,重点加快重大项目产业园区的建设进度和开园营业,拓展收入渠道,反哺媒体主业,优化集团产业结构,实现战略转型。

坚持把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组建集团母公司为标志,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治理。坚决按总署要求在2012年上半年前完成或基本完成集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任务,2011年完成期刊转企改制工作,已完成改制的企业要及时完善法人结构治理,创新管理,创造条件引入社会资本,实行股份制改造,力争上市。成都广播电视台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制播分离”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把加快资本运营作为集团迅速盘大的有力杠杆。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创新资本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和上市融资等手段,打通集团的资本通道,增强上市融资能力,借助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源深耕平面媒体,拓展新媒体产业,积极涉足新媒体以及发展多元文化产业,重点培育2~3个未来可上市发展的企业。

坚持把繁荣企业文化作为发展的活力源泉。加强企业文化的引导和建设,营造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享受更多的改革和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员工的幸福感、满意度,从而凝心聚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建立职代会,加强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包容的心态,助推集团发展。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总体目标

实施“跨越战略”,打造全国一流现代文化传媒集团。

•总体要求

要求我们保持快速发展步伐,在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上进一步保持全国前列的位置。“十一五”期间,杭报集团营业总收入平均增幅是20.5%。如果“十二五”期间杭报集团能保持年增长率10%以上的水平,“十二五”期末总收入将达到25亿元;如果平均增幅是15%,预计集团“十二五”期末总收入将达到32亿元。这是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再投入发展可能达到的数据。如果进一步运用行政和市场的手段,加强战略整合能力,进行资本运作,则可以跨越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使集团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的位置。

要求我们的区域化战略视野要面向全国。要本着“做强本地市场、扩大浙江市场、辐射长三角、布局全国市场、争取走出去”这样的战略来加快区域化发展,继续以互联网业务、商务印刷业务、期刊业务来推动区域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国的报刊市场将会出现更大的洗牌和重组,杭报集团要抓住机遇,通过与兄弟城市报业集团的战略合作,来进一步推动报纸的跨区域发展。

要求我们加快集团产业结构的调整,率先向现代传媒集团和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转型,并最终走向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实现这样的目标,杭报集团必须建立两大产业体系,一是以报刊为核心的现代传媒产业体系,在继续发展平面媒体的同时,积极发展以互联网、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加快向广播、电视、出版、户外媒体的跨媒体发展。二是以现代传媒产业为支柱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在加快发展商务印刷、现代物流、文化会展业的同时,建立文化创意园区,打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平台。到“十二五”末,争取集团报刊以外的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达50%。

•战略举措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传播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一方面要在继续做强做大报刊主业的同时,加快布局新的传播渠道和终端,继续探索形成全媒体、全天候、立体化、多媒体机制,把杭报集团打造成全媒体,扩大主流舆论阵地,增强传播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创新来强化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新闻的权威性、说服力、吸引力,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为保证杭州市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处理好报刊主业与新兴媒体的关系,进一步优化传媒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集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点。继续抓好报刊主业的发展,保持稳定增长,扩大领先优势。“十二五”期间,在继续做强现有报刊的同时,要努力办好地铁报,同时争取再创办一些新的报刊,完善集团报刊布局。

从报业集团向现代传媒集团转变,要扩大集团内容产业内涵和外延。继续通过战略合作、技术创新来建设完善集团现代传媒产业的格局,加快向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图书出版领域进军,并在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集团新兴媒体的专业特色、市场定位、盈利模式,加快发展。

加快向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拓展,成为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加快发展商务印刷和数字印刷出版业务,建设集团九堡数字印刷出版基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业务,把集团每日送电子商务公司打造成浙江省最大的报刊发行、轻物流配送企业。

以余杭和富阳两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为契机,加快集团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规划集团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和萧山日报文化创意园区。

选择成长性好、已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活动品牌,在会展、体育、文艺领域培养一批优秀文化企业和有市场运作能力、有影响力的优秀文化品牌。

以重点项目和品牌战略,培育新的产业支柱和品牌媒体。继续做大做强《杭州日报》和《都市快报》,提高影响力和区域覆盖面,扩大在浙江市场的领先地位。其余报刊都要努力成为在全国和全省同行业中的领先者或品牌媒体。

在新媒体和跨媒体中选择一批有成长性的项目,打造成像“19楼”一样在全国全省有影响、有市场竞争力、快速发展的品牌媒体。

重视文化品牌项目的建设,确定一批名栏目(版面)、有影响力的媒体活动和内容产品,成为全国、全省品牌,并可持续发展。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

•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将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根本,以股份制改造为手段,以人才建设为基础,以报刊项目为依托,以新媒体为突破,以多元化经营为辅助,实现经济结构“股份化”,传播形态“立体化”,着力打造“立体媒体”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末,将集团建设成为年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总资产达到1.9亿元,净资产达到1亿元,利润总额达到0.3亿元的立体媒体集团。

•发展战略

――以股份制改造为手段,坚持开放与合作,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报刊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与市场中的优质资本结合,坚定不移地推动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通过资本扩张与业务扩展相结合,推动集团跨越式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队伍,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实施精品战略,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在“十二五”期间,培育1~2个在全国同类报刊中经营规模位列前十的品牌,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报刊集群。

――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积极推进新媒体项目的发展。深入研究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互动效应,发掘合理共赢的互动方式,全面推动集团由平面媒体集团向立体媒体集团转型。

――发挥集团优势,整合经营资源,推进集约化经营。依托集团经营中心,整合内部经营资源,拓展产业链,发展相关延伸产业,形成多元化经营格局,壮大集团的整体实力。

•发展思路及主要任务

进一步增强党刊实力,扩大党刊的影响力。“十二五”期间,集团将进一步强化党刊的核心地位,增强党刊的综合实力,继续扩大党刊的影响力,着力将《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打造成为四川省最具权威性的高端时政大刊,将《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打造成为深受基层党员干部喜爱的必读手册。努力提升党刊经营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党刊经营规模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进入全国地方党刊经营前5位。

做实股份公司,坚定不移地推动上市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集团将通过有序的组织安排,在完成集团所属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做实股份公司,力争在“十二五”末推动股份公司上市。

实施精品战略,打造名优报刊。“十二五”期间,期刊集团将坚持以自主经营为主,利用多种经营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打造1~2个在全国同类报刊中经营规模位列前十的报刊项目。

以新媒体为突破口,打造“立体媒体”集团。“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完善立体媒体发展战略,以新媒体为突破口,探索平面媒体融入“屏幕媒体”的路径,实施传播形态“立体化”战略,实现“纸张阅读”与“屏幕阅读”的随意调换和渠道、形式与内容的深度渗透。

努力延伸集团发展边界,继续扩大集团规模。“十二五”期间,集团在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经营与重组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通过“行政推动,市场主导”的手段,进一步整合省内的报刊资源。抓住贯彻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和实施报刊退出机制的重要机遇和有利时机,兼并、重组、托管一部分报刊资源。全力推进申办新报新刊的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末集团报刊资源超过20种。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有关传媒产业的重点建设工程

•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

建立学术期刊科学遴选和培育机制,重点支持代表我国学术水平、具备国际办刊能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术期刊发展。培育20种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平台

建立覆盖主要学科领域数字学术期刊,打造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学术论文平台,建立多学术期刊单位的在线投稿、同行评议、出版与系统,鼓励传统学术期刊与数字学术期刊互动,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城乡阅报栏(屏)工程

“十二五”期间,采取政府支持、报社(集团)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城市和乡镇车站、集贸市场、商场、广场等人流密集地点建设10万个阅报栏和电子阅报屏。上架和传输的报纸以党报、“三农”类报纸、科普类报纸、文化生活类报纸、健康文摘类报纸为主。

•新闻出版东风工程

在新疆、等地建设民文出版基地。为一批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单位、民族地区党报党刊、重点民文期刊和主要承担民文印刷任务的单位配置必要的业务用房和编辑印刷生产设备。在民族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县级新华书店营业网点,配备一批流动售(送)书车。实施出版物免费赠阅、民文新媒体建设、民文出版物“走出去”、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和出版物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项目。

•“原动力”原创动漫及民族网游出版工程

每年重点鼓励100种原创漫画图书、40种原创漫画期刊、60种原创数字动漫、100种原创游戏作品的创作出版,扶持100个优秀原创动漫、游戏人才(团队),支持50个国产动漫游戏技术研发重点项目。重点培育一批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册的原创漫画期刊,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产大型网游精品和一定数量的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精品,鼓励手机动漫报、手机动漫杂志的出版,以及手机动漫wap网站建设。

•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

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步伐,为我国重点新闻出版企业在产品输出、境外机构设立、境外资本运营等方面提供支持。重点扶持20家外向型骨干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通过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国际企业管理;营造良好环境和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拓展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

•新闻报刊出版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整合报刊内容资源,建立覆盖全国报刊出版单位的内容传输网络,形成实时更新的全国报刊内容数据库系统,全面建成全国报刊电子样本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报刊出版内容的分级监测,依法实现对全国报刊出版情况的统计、分析、评价和引导,为我国新闻报刊出版行政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基础平台。

新媒体发展的总结篇8

关键词:甘肃媒介;生态环境;舆论引导;提升;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134-04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坦斯烈(a.G.tansley)首先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词,认为生命是有机体与环境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普遍联系与和谐发展来看待。1942年,前苏联学者维尔纳茨基首次提出了“智慧圈”的概念,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两重环境中,社会系统是在生物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信息圈”(info-sphere)的概念。纽约大学的尼尔・波兹曼是最早正式提出“媒介生态”概念的学者。并将媒介生态学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究”。根据国外和中国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媒体生态环境应该是传媒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它是以媒体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所以,我们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分析媒体受众生态环境面临的许多新变化、新情况,对于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传媒多样化形势下的甘肃媒介的外部生态环境

从媒介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来看,“媒介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受众生态环境;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媒介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相互竞争构成了媒介的行业生态环境;媒介与经济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媒介的广告资源环境。”因此,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甘肃传媒生态系统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即媒介行业内部生态环境和外部生态环境。其中,外部生态环境又分为:政策与制度环境、广告资源环境、受众生态环境。媒介生态系统的任何一种变化都会导致社会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从生态系统基本构成要素的角度解析媒介的生态环境,对甘肃传媒的健康协调发展及其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帮助和促进意义。

(一)政策与制度环境

由于具体的社会政治条件的限制,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变动对传媒业的影响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文化体制

《甘肃日报》在1949年9月1日的正式出版可以说标志着甘肃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新闻传播的主要任务是:新闻和传达政令,推广社会教育及文化娱乐。所以,在成立之初的甘肃日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电视台等媒体的内容基本上就三类:新闻节目、知识性节目、文艺性节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省(市)委、行业协会等各个部门给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宽松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甘肃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也因此都得到了持续、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文化经历了相当程度的产业化阵痛,甘肃的传媒业也在变革发展的矛盾中掀开了改革的帷幕,并在经历动荡变革后,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开始走上了产业化道路。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传媒业被明确划入第三产业的范畴。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传媒业走向市场的愿望和面向市场的经营行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闻传媒改革开始呈现整体市场化的面貌。1995年,中国传媒业出现了根本变革,传媒的投资主体开始从政府转变为媒体自身。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思路,要求新闻出版行业的改革既要尊重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也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看待,加快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强调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方针政策。这些会议使中国的传媒政策发生了很多变化。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全国报刊杂志进行了一次力度巨大的整顿。2003年6月份开始文化体制改革,中央规定了9个省、35个试点单位进行试点。这一次对于传媒来说是非常凌厉的自上而下的改变。而转制是必须跨越的一步,同时这也必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2 报业集团

目前,甘肃有报纸56种,总印数3.7亿份。其中;省级24种,印数1.8亿份;市级32种,印数2亿份。从报纸结构看,党报16种,占6.67%;晚报都市类6种,占2.5%;生话服务类3种,占1.25%;行业专业其他类31种,占12.92%。少数民族文字报纸3种。党报系列报纸的内容主导了整个报纸的主流发展趋势。

2002年10月26日,西北地区首家报业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该报业集团由《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兰州晨报》、《西部商报》、《少年文摘报》、《甘肃经济报》等报纸媒体以及七个子公司和一个网站组成,挂靠有甘肃省报业协会、记者协会。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子报先后进行了吸纳社会资金的有益尝试。2002年7月,西部商报接受成都商报占总股份49%的入股,成立西部商报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甘肃省第一家由省外媒体资金参股的股份制企业。2003年底,兰州晨报也由主报出资70%、主报及晨报职工各出资10%和20%,成立了兰州晨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两个公司两份报纸的广告、发行、印务等经营业务,不参与报纸编辑。在体制上明确了主报与子报的关系,子报的自和向心力大为增强。不过,股份化后两子报每年要比原来多交纳几百万元的税费,加重了自身的负担,也影响到集团的整体效益和整体实力。目前就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来说,经过近60年的发展和积累,甘肃日报现拥有固定资产5亿多元、年产值1.3亿多元、年利润3000多万元;广告、发行、印刷信息为主的多门类产格局已经形成,非报业多种经营日益壮大;但从所属报刊的发行总量、集团的经营收入水平来看,其实力还较弱。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发展环境的落后。另一个原因,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目前实际上处于报纸办集团的中低层次发展状态,虽然已成规模,但真正构成经济增长份额的成员并不多,相反由于负担的加重,整体效益没有明显增长。再加上市场化程度较低,省级党报的发行态势普遍不如从前,主报《甘肃日报》的发行也不容乐观。发行量低、竞争能力较弱的报纸,恐怕就难以在引导群众舆论的方

面发挥主导作用。

3 广播电视

目前,甘肃有广播电台4座,节目套数84套,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95%;电视台9座,节目套数103套,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94%。有线电视用户187.89万户,数字电视用户58.17万户,有线电视普及率为26.21%。

1949年9月7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兰州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标志着甘肃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甘肃电视台创建于1970年10月3日。是甘肃省建立最早、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实力最为雄厚的省级电视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是甘肃省唯一集中波、调频发射和卫星转播为一体的广播节目。电波覆盖全省、周边省区及相邻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村村通”工程和“西新"52程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新闻综合广播的覆盖面,也提高了收听的清晰度。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由党政办公室、总编室、人事教育部、计划财务部、安全保卫部、广播新闻中心、广播电视文艺中心、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都市频道、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频道等单位组成。

甘肃电视台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提供娱乐、资讯,在甘肃“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甘肃电视台除用四、十两频道全天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外,还自办三套节目。其中,甘肃卫视频道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于1998年12月18日通过亚太iaC波段2B转发器上星播出,覆盖全国主要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每天播出18小时;文化频道以文化、知识、教育、文艺节目为主,通过微波和有线网双路覆盖全省,每天播出16小时;经济频道以经济节目为主,通过国家光缆干线网覆盖全省,每天播出10小时。以上节目除卫星、地面微波覆盖外,全部进入甘肃省有线网,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三网主体覆盖的良好格局。

多年来,甘肃电视台以全面提高节目质量为目标,把节目质量视为全台的生命线,注重对内部机制的改革,不断优化调整和改版各类节目,实行栏目化播出,使栏目结构趋于合理,节目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开设了包括新闻、经济、社教、外宣、综艺、青少、服务等30个栏目,每天平均自制节目量为6小时。所有节目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上百部作品在“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社教节目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星光奖”、“金童奖”等全国性评比中获奖。近年来,甘肃电视台加强了与国内兄弟台之间和国际间的交往,先后与全国37家省级(单列市)电视台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洲东方卫视等境外电视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并与之建立了友好联系。同时加快了对世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步伐,摄录设备已转向数字化,技术管理与维护水平日益提高,在全国和西部地区电视技术评比中多次获奖。甘肃卫视也以甘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依托,已形成较明晰的频道定位,拥有包括《今日聚焦》、《法治视线》、《中国西北角》等一批品牌栏目。

2004年12月16日,经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挂牌成立。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是党的意识形态阵地,是省属地级事业单位。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以广播电影电视为主业,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以繁荣创作为重点,同时兼营其他相关产业,逐步发展成为省级多媒体、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传媒集团。

4 期刊杂志

期刊总体上呈现出种类齐全、层次多样。内容导向正确、精品增多及科学管理的新局面,数量(包括种数、印数等)上实现了大幅度持续增长,竞争力显著提高。目前,甘肃有各类期刊131种,总印数1.27亿册。其中:综合类15种,占11.45%;社会科学类29种,占19%;自然科学类60种,占45.8%;文化教育类20种,占15.27%;文学艺术类5种,占3.82%;其他2种。有一定影响的期刊有《读者》、《飞碟探索》、《丝绸之路》、《现代妇女》、《视野》、《甘肃社会科学》、《敦煌研究>、《达赛尔》等。《读者》一刊独大,年发行量突破了千万大关。

读者集团的成立是甘肃期刊规划化发展、行业内融合的重要尝试。集团成立以来,为把各经营单位培育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实行了一系列改制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集团的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读者集团公司的国有净资产已经增加到5.57亿元,比3年前增长了17.43%;年利润也由2004年的4900万元猛增到2008年的6800万元。然而,由于期刊业长期以来仅仅被当做“事业”对待,在目前走向产业的情况下明显地暴露出一些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符的特点,比如说出版单位分散、规模小,发行渠道较单一,力量薄弱,广告经营开发不够充分,总体结构布局不合理等。这些弱势与不足制约了甘肃期刊产业发展,也制约了期刊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5 媒介网站

200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末甘肃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103.01万户,增长51.40%,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6.61万户,增长30.31%。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甘肃共有6330个网站,占全国网站总数的0.2%。其中每日甘肃网由甘肃日报社主办,于1999年9月正式运行,是甘肃省首家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资质的网站,也是甘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作为全省第一家综合性新闻信息传播平台,已设21家报纸电子版,26个特色频道,14个市州频道,每日甘肃网汇集甘肃新闻,每天平均更新甘肃及全国新闻信息2200条,约100万字。每日甘肃网在重大宣传报道中能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已成为甘肃省重要的网上舆论阵地,全省各类信息的网上集散港。中国甘肃网于2005年9月正式开通。提供中英两个语种的信息服务,现设有新闻中心、政务信息、甘肃新闻、飞天评论、飞天视听、特产甘肃、美食甘肃、甘肃数据、财经频道、信息服务、新闻会、多彩甘肃、专题、文化、旅游、科教、论坛、博客、聊天室、英文等30多个频道栏目。中国甘肃网全面整合了甘肃各地新闻信息资源,着力建设甘肃新闻频道和“甘肃地市媒体网上平台”,锻造专业强势新闻网站的特色品牌优势。中国甘肃网综合性、多角度、全方位宣传甘肃省经济和社会的最新发展,塑造甘肃省的良好形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于1999年开通,自2005年5月全新版网站正式开通以来,点击率已超过了415.5万人次,在实施政务公开和引导群众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甘肃传媒业发展的大体走势可以看出,甘肃传媒业所处的主流政策制度环境是开放的、科学的。媒介的市场化进程大

大增速,行政干预的程度降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怎样减少对行政扶持的依赖,利用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在强手如林的媒体中抢得一席之地是甘肃媒体不得不考虑的事情。总之,新闻传播业是一个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的特殊行业。它的发展、壮大有着其特定的规律或规则,这些“行业定律”是传播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而甘肃传媒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改进创新宣传形象,努力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巩固和壮大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就可以在适宜的制度、政策环境中健康地发展。

(二)受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化

1 受众形态的多元化

媒体的服务对象就是受众。一个媒体是否能够生存下去主要依靠的也是受众,没有了受众也就没有了媒体的存在。现在不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受众多少都是衡量一个传媒优劣的重要标准。甘肃省东西狭长,南北跨度大,自然及人文条件复杂多样,人口分布显得很不平衡,全省生活着45个民族,是人员构成最为复杂多样的省区。全省既有部分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较好的所谓国家工作人员,又有大量文化水平低、收入低的打工者和农民;既有一部分追求现代生活品位的人士,又有很多生活在农村,辛勤农耕的农民。这些人共同构成了甘肃传媒的受众生态系统,也由此决定了其多元化的形态。

2 受众环境的多样性

甘肃虽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欠发达省份。但受其本身文化氛围、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受众开始要求传媒有自己的品味、能够表现受众自身的地位和个性。这也许是最近几年甘肃各种传媒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原有的老牌优势传媒,例如甘肃电视台、兰州电视台、《甘肃日报》等各家媒体也开始慢慢适应受众的要求,纷纷做出相应的改变。通过这些媒体的变化我们也不难看出受众对传媒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受众区域的特定性

甘肃传媒这一特定区域的媒体,在受众生态要素上有自己的劣势。因为作为甘肃来说,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不容易接受传媒。而且甘肃作为西部边远省份,在许多重大决策上,其传媒得到消息的速度慢,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应对,从而适应受众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这两点劣势同时也为甘肃传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人口众多素质相对不高,受众就不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容易被不良舆论所左右,所以甘肃传媒能力提升及其变化就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传媒舆论能力提升不快、缺乏变化,很快就会被受众搁置一旁。在很多人眼中甘肃传媒一直是土气,缺少时尚,而时尚正是外省媒体的优势所在。外省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甘肃传媒业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们不能否认甘肃传媒在提升舆论引导方面所做的努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这方面的发展不尽人意。所以,甘肃传媒要从受众的角度考虑分众化传播,争取在节目内容的定位上更准确,指向性更鲜明,以期来提升传媒舆论引导能力。

二、传媒多样化形势下的甘肃媒介的内部生态环境

在媒介集团化、产业化、体制改革的政策环境下,在经济、受众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下,甘肃传播媒介的行业生态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人才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受众是甘肃传媒的基础,市场是其运作的环境,而运作传媒的执行者――传媒人才是甘肃传媒业生存、壮大的一个重要保障。新闻战、发行战、广告战比比皆是,说到底都是人才战。媒体的竞争使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凸显,真正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正在或已经成为省内外媒体抢夺的对象,特别是随着南北各个行业人才的流通,甘肃传媒人才组成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甘肃传媒业快速发展,新闻从业人员数量增加,目前全省媒体约为3万人,甘肃广播电视总台、甘报集团、兰州日报社三家超千人,各市州新闻从业人员均为百人,各县级媒体近百人,包括广告、发行(传输)。就学历来看,已拥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在各类新闻媒体中,学历结构有所差异,总体仍呈现出省级媒体及省会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学历层次高,其余地市媒体学历结构偏低的状况。从专业结构来看,甘肃新闻媒体采编人员大多数出身于新闻、中文等专业。其他专业背景如经济、历史、法律以及一些理工科背景者相对较少。在报纸媒体中,仍以文学、新闻类专业居多,在调查的报社中占到近70%,其他专业背景者所占比例偏少,在广电媒体的调查中,这一比例大约占63%。针对这一情况,各级传媒业正在努力改变这一个情况。就年龄结构而言,甘肃新闻媒体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编采人员平均年龄较低。而党报、党台编采人员年龄偏大。机关报年龄结构中35岁以下占26.05%;36至45岁年龄段44.06%;46岁以上占29.89%,整体结构偏大。地市级党报队伍年龄断层现象更严重,个别地方报纸的编辑记者平均年龄45岁左右。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甘肃传媒业的人才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存在着一面是人员超编,另一面是急需的人才奇缺的情况。加上体制方面的问题和传媒内部实际上存在的领导的随意性和功利性等因素,致使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都知道,未来大众传媒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甘肃的传媒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要想正确引导群众的舆论导向,关键还在于营造一种人尽其才的软环境。未来的甘肃媒体要让业务型、复合型、经营管理型等人才成为甘肃传媒的中流砥柱,这样的人才结构才能使甘肃传媒的舆论引导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甘肃传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体制、产权结构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

2004年2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以电视为龙头、为支柱的优势产业,实现电视产业经营的转型;区别广播影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经营性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要通过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广播影视产业集团公司,作为产业骨干带动整个广播影视产业向前发展。要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整合广播和电视经营性资源,推进广播电视经营性资源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培育发展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公司。中央为推进我国传媒改革发展所做出的这些决策,已经引起甘肃传媒体制和产权结构等方面的变革。而随着广播影视市场开放力度的逐步加大,市场准入的放宽,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境内国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电台、电视台和广电集团(总台)内重组或转制为企业的单位,在确保控股的前提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探索进行股份制改造,条

件成熟的广播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生产营销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这些传媒政策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为传媒运作经营模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2007年9月6日,甘肃省广电总台与贵州电视台结成战略联盟,双方以合作公司为纽带,在甘肃卫视频道运营、节目创优、广告经营、人员培训、改革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这为甘肃传媒的未来走势开了个好头。2008年,甘肃省广电总台在搞活内部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甘肃卫视节目品质,提升频道影响力与含金量,进一步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收视服务,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好评。种种因素表明,近年来,甘肃传媒业高举文化产业的旗帜,强化经营,使传媒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先进科技的运用与开发,甘肃传媒的影响与日俱增。同时以政治宣传、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新闻传媒主导意识也正在改变,传媒业开始更多地从市场需要的角度关注新闻的营销。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媒体的全面关注。而在新闻传媒视野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推动新闻传媒更加深入社会,更多地担负起了传播信息、报道消息、反映舆论、行使舆论监督的社会工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甘肃传媒业的生态环境还是比较复杂的。面对竞争、挑战,各类媒介不论是体制上还是内容上都在不断调整和改变着自己。从未来发展来看,甘肃的媒体所面临的是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重塑市场秩序、增强融资功能、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拓展国内市场等一系列发展压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即将出台,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引导电子出版物、网络传播等新兴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以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广告业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甘肃传媒业应该在准确分析传媒生态环境要素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取其他地区传媒的成功经验,力争成为全国传媒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传媒多样化形势下的受众生态环境与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课题成果。

新媒体发展的总结篇9

新媒体艺术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国外艺术家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使用技术,便把这项技术运用到了艺术创作中,开启了新媒体艺术时代。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20余年,却可以和石油、电力等实体经济相抗衡,足以看出它未来市场的空间和潜在实力。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画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不同点在于,首先艺术表现的技术手段不同。新媒体艺术充分发挥了个体所有的感官细胞,完全突破了原有人们对艺术作品单一、被动的体验式欣赏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嘴巴问到的,鼻子嗅到的全部纳入传播的艺术轨道上来,进而激发客体对艺术的精神感官、视觉感官、听觉感官、心灵感官。其次是交互过程中的接触范畴不同。传统的艺术方式基本与客体是相互隔阂的,主要依托于创造主体自身的艺术细胞进行发挥,凸显个人的天赋和魅力。而新媒体艺术的作品是实时与客体进行交流的,通过网站或其他传播工具都可以快速听到客体对主体的反馈和声音,进而促进新媒体艺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这两个层面上,《新媒体艺术》这本书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该书第一章就对新媒体产生与发展的美学渊源进行了概述,并对其美学特征、表现形式、发展历程进行逐一汇总,最后得出重要结论即新媒体艺术是数字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该著作还有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和指导借鉴作用。正像书中所说,林迅先生在外考察期间,意识到新媒体科技对艺术的辅助与促进作用。艺术研究有必要引进各种新媒体技术,并借鉴发展“边缘科学”的新经验,编写了这本书。当下新媒体的艺术创作过程凸显出了复合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传统的艺术表现中,个体的创造与传播,艺术的交流与回馈都是碎片化的、不连贯的,而新媒体艺术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之间的无缝拼接,这种多样化的互动模式、先进的体验感受,成就了新媒体艺术未来不可小觑的霸主地位。书中,林迅先生从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与创作关系入手,对主客体双方进行分析,认为主客体的此种交流模式会使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够用一种“距离感”来看待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从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经验来看,作为个体的审美意识,必然受到其自身的心理、生理、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对于个体的创造无疑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干预和妨碍。但是新媒体艺术是结合了传统的审美意识作为主体,通过技术的融合和生成,凭人们的直觉和想象创造出世界上完全不存在的事物。比如《阿凡达》中的外星生物、《长城》作品中饕餮的样子,完全是通过个体绘制原型加上新媒体技术的优化加工设计而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媒体艺术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艺术的思维空间,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虚构、营造出虚拟的现实。

新媒体发展的总结篇10

摘 要: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上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于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融合正式开始提上日程并走向大众生活。文章就从时下媒介热点“三网融合”说起,用传播理论重点探析广播和电视媒体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关键词:三网融合;核心竞争力;内容为王

一、引言:三网融合面面观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7月,国务院对外正式公布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在内的12个城市入围。大家开始关注“三网融合”是什么,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其实,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看起来比较深奥,但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媒介融合”的一种具体到三个网络的说法,就像目前中央电视台开辟网络电视CntV,新华社开办英语电视台等。通俗一点讲,我们可以把网络移植于电视,也可以把电话的功能以电视的状态显示。打个比方说:你在看电视的时候可以把电视作为手机频幕,以触摸的形式进行电话通信,也可以把电视作为网络进行网上冲浪,这就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三网融合就目前来看正处于准备和萌芽阶段,三网融合的影响是促进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开始与传统媒体相较量。除了首当其冲的手机外,视听新媒体整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像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等都出现在市场上,欲与传统媒体一番打斗。而对于传统广电媒体,面对三网融合,他们路在何方。

二、广电媒体应对策略探析

(一)看清形势,调整好自身位置

如今,广播和电视这对试听媒体仍旧是主流媒体中的佼佼者。广播在诞生之日风光无限,因为其空间的偏向性使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拨动半导体收听世界各地的信息,但是由于广播本身缺少画面和受众选择性差等劣势,使广播的发展遇到很大障碍。就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中国之声频率副总监王晓辉所言,“广播目前的竞争对手不是报纸、电视、互联网,而是同类媒体……当一个人面前摆着几种选择的时候,我根本不向往他第一选择是收音机,他根本不可能选择收音机。”[1]但是作为成本低、技术简单、接收方便的媒体,作为意外事件发生时(以汶川地震为例)的第一选择媒体,广播的地位是独特的,无论何种情况,它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体。而电视的发明虽然晚于广播,却因为自身的图文并茂和受众参与度高等特点令它在今天拥有绝大多数的受众,但不容忽视的是新媒体的成长确实给其带来了压力,就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看,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依然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这个数据足以表明电视业在接受着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不过,短时间内,电视作为接收消息容易的媒体,还是有着最大的受众市场。

所以,广播虽前景尚不明朗,但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逝。电视正处于高潮发展时期,但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三网融合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它们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二)核心竞争力的巩固

“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传媒在竞争和发展中胜过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和。它是该传媒以其主业为核心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众多传媒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那些资源和能力。”[2]就是一个媒体相比其他媒体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保证它在三网融合新媒体冲击下的地位。广播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及时地传递新闻以及受众获取新闻的易得性。以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为例,震后灾区通讯信号中断,根本无法与外界取得有效联系。这时,广播的功能就可以战胜一切媒介力量,成为灾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但“广播的诞生靠的是技术支撑,广播的发展靠的也是技术支撑。”[3]从最初的台式收音机到如今的便携式收音机就是广播技术的一个重大变革。而三网融合首先解决的也是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和电信网的技术融合。当然,借助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手机、mp3等带有播放功能的媒体也成为了可能,而像互联网电台,电话电台都会进入大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就是受众充分享受广播核心竞争力带来的需求,及时、准确获取各地信息。而电视媒体,它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来传递信息,引导社会舆论,还是拿汶川地震报道为例,全国各地人民真正了解灾区还是靠电视的画面和声音。电视媒体考虑的就是既要在大的环境下保持原有优势,譬如开发新的栏目和组织形式,又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进行业务上的探索。总之,广播电视机构发挥自身作为专业机构的公信力、权威性和专业能力,由渠道垄断者转向做媒介内容整合和信息解读的内容集成商,以向分众市场提供精确营销服务为己任,这才是其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三)充实,遵循“内容为王”的媒体生存规律

从现在看,无论电信网还是互联网,在内容上还是与广播电视有一定差距。电信侧重于通信系统,是媒体运营的一个保障性措施,而互联网功能繁多,信息鱼龙混杂,有的时候反而会带来截然相反的效果。广播和电视则是一直以来和报纸并行的有效传递信息的中介。就真正节目内容来看,广播的内容特色在于突发事件的直播是广播新闻资讯类节目的一大优势,也是对广播媒体的极大考验。而常态的节目内容上广播的受众群体确实不高,只是“主打交通信息、音乐、本地实用信息等内容的广播频率(频道)普遍受到受众的喜爱”。[4]广播在内容上的创新是当务之急,只有不断的搜集和整合优势节目资源,广播电台的魅力之火才会不灭。而电视节目相比广播节目而言异彩纷呈,谈话、娱乐、体育赛事等纵观24小时,也不意味着电视节目的终点即在于此,节目丰富固然重要,但是如何保持其魅力不减呢?“只有将精神的表达视作栏目表达的终极追求,新闻事实才不会成为碎片,表达的过程才因此成为一个灵魂、成体系的完整表达。精神定位指的是贯穿一个栏目始终并通过每一期节目做出具体表达的精神追求。”[5]这是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对于《东方时空》栏目的地位要求,也是《东方时空》多少年来一直活跃于央视的重要原因。就目前看,电视节目内容的改造和创新主要在于对经典节目的改版和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有选择的加入和淘汰,这种竞争体制也是要一直延续下去的标准。

总结来看,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在节目内容的创新上,笔者认为,关键是对于受众的研究和把握。受众需求的关键在于使用与满足,“这一取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在于满足某些个人性化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使某些需求获得满足”。[6]而广播和电视对于受众心理的开发就是未来节目创新和健在的关键,中央电视台12套节目的《心理访谈》和广播电台的夜晚心理节目,就是在社会急剧发展人们的心理开始发生些许变化的一个应对措施,现在无论在大学还是社会,心理状态的研究也逐步推向日程,《心理访谈》不但使访谈者受益,也会让观众们理解更多的道理。这也更加警醒广电媒体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转型,人类的行为不断变化的时候也要恃机而变,三网融合无论对其冲击力有多么强烈,也不可失去最初的根本。所以,加大对受众的调查和探讨,整合优秀节目资源是广电媒体生存的法宝所在。

(四)提高,内部调控与外部链接的结合效应

中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属于国营体制,归国家所有,广电媒体是国家的喉舌,因此在占据垄断市场的同时难免出现内部体系结构臃肿等弊端。在竞争更为激烈的三网融合时代,人才的培养和体制的创新尤为重要。人才的培养在于能够一专多能,不但新闻的采写要专,同时能够顺应时展的潮流而具备计算机、通信知识,能够把新闻节目和网络和电信行业的规律结合。从内部的组织制度上看,早在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就颁发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其中规定广播电视可以将经营性资产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面向市场成立公司,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也就是说一直吃国家饭的广电媒体可以借鉴和实行企业管理制度,使得国营和企业的长处相结合,可以公开向市场征聘管理人员和人才,在技术储备、理念革新、业务流程改造、组织重构以及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就会更加游刃有余。就外部的产业链接来看,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已经结合,而且手机媒体本来就是电信的运营载体,在产业链延长的同时,也达到了利益的双赢。对于广电媒体而言,广告收益了占据绝大部分,但这并不是媒体在发挥信息传递的功能时的根本,广电媒体的真正目的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迅速、准确传达信息,从过去的单一模式,到三网融合下实现立体式、全方位的视、听、阅相结合的感官刺激方式。各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通过设置媒体杂志以及付费广播电视等手法,扩大媒体传播的渠道,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进行渠道的扩张。

三、结语:可期待的未来

笔者短短的几个措施确实不足为贵,但是,也不是说提出了意见就表明三网融合就是给广电媒体带来了多大的压力,迫使它们寻求新的生存法则,反而对于广电媒体而言,机遇是大于挑战的。三网融合过程中对于科学技术的探索会有利促进以技术为保障的广播媒体的新发展,而无论是移动电视、车载电视又必须借鉴传统电视的基本原理。更何况,在我国,网络媒体是没有独自采访权的,这一点还得依靠于广播和电视,这一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总之,借助三网融合,广播和电视有能力进一步发展,作为受众,我们仍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朱羽君,高传智等.瞭望之路: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研究课题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吴飞.传媒竞争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胡正荣,曹璐,雷跃捷.广播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