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市场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9:16

商业市场现状篇1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建议

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方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全局性问题。商业健康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大力发展商业健康(医疗)保险,并把商业医保与社会医保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而且有利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

1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健康保险业务量迅速增长。十六大以来,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高于30%。200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375.66亿元,同比增长20.28%。2007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384.2亿元。健康险在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占比由1999年的4.2%增至2006年的8.8%。在业务总量继续增长的同时,健康保险市场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近100家保险公司开办了各类健康保险业务,其中包括: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形成了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近10亿元,市场份额提升较快。另外,健康保险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提供健康保险产品近千种,分为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四大类,并开始向居民的健康管理等服务领域延伸。目前虽然产品仍然以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导,但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健康保障功能进一步显现。

2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整体规模小。与国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情况相比,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普及率很低。美国参加各种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口占85%。我国台湾地区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高达96%。2006年我国人均商业健康保险费支出还不到30元,是美国2001年的1/90;2006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深度仅为0.293%,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二是产品单

一、同质性严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虽然目前市场上健康险产品近千种,但基本上表现为与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保险产品,或者是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并且集中在定额给付型的疾病保险产品,短期(如一年期)的产品居多。补偿性的医疗费用保险产品如个人住院费用医疗保险、门诊医疗保险产品少;长期保障的产品少。而这些恰恰是老百姓所需要的。这样,市场上一方面表现出社会公众对健康保险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三是保险费率偏高,保障程度偏低。老百姓生活确实需要商业健康保险,但事实上它与老百姓的距离却很远。对老百姓而言,目前商业健康保险最突出的问题是价格偏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缺乏精算所需的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率等基础数据,由于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病率和医疗费用率有很大不同,而且数据变化很快,监管部门要想制定出一张统一的、全国性的发病率表和医疗费用表难度很大,因此国内至今没有一张统

一、科学的发病率表和医疗费用表。保险公司为了避免收不抵支在产品定价上偏于保守,而高高在上的价格难以吸引更多的投保人以摊薄风险降低单位保费,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从保障效果来看,保障程度偏低。对于重疾险,保险公司往往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制定出非常苛刻的理赔条件。与普通人对于疾病保险的直观理解不同,市面上的重大疾病保险并非只要得了保险合同上规定的疾病就可以得到赔偿,事实上要获得赔付,不仅要得规定的病,还要按规定的方法诊断与治疗,甚至还要按规定的症状去生病。在很多情况下,当满足了保险合同的赔付条件,患者已经濒临垂死的境地,从而让疾病保险的保险目的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而健康保险的另一大类型-费用报销型保险,往往是一年期的短期险种,续保审察严格,并且有投保年龄上限,因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医疗保障需要。四是保险条款不严谨、不完善,管理的随意性大,实务操作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专业化经营。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基本上采取附加于人寿保险业务由寿险公司统一经营的模式,缺乏专业性。完全用寿险、财产险的经营理念和组织来经营医疗险,造成产品开发、流程设计、风险评估、风险监控、专业培训和市场营销的系统偏差。

3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几点建议

3.1营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给予商业健康保险应有的社会地位。国家应将其作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其中,并以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财税政策支持。国家财税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商业健康保险的快速发展。一是应允许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享受以下税收优惠: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利润免征所得税。二是应允许参加商业健康保险的投保人,其缴纳的保费和获取的保险金享受以下税收优惠:若企业团体投保的保费支出部分,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列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个人缴纳的保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且个人获取的医疗保险金也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障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普及健康保险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认同感与亲和力,使政府重视,政策支持,企业欢迎,百姓拥护。政府在健康医疗保险市场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应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①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覆盖面,使广大职工真正享有医疗保障。②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管理。这是规范医疗行为、防范道德风险的关键。③对药品生产流通环节进行监控,从源头上治理“回扣促销”等不正之风,使患者既享受到较廉价的药品,同时又保证用药安全。

3.2注重市场调研,把握市场需求,重视产品开发战略

为使推出的健康险产品能够被市场所接受,保险公司必须注重市场调研,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年龄群体对商业健康险的需求状况,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力确定目标市场。在险种开发方面,对于低收入、无保障的人群提供低价格、宽范围、低保障的险种;对于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职工人群,提供低价格、窄范围、高保障的险种;对于较富裕的年轻群体,提供价格与保障程度比例适中、保障期限长、保障范围有针对性的险种;对于高收入的中年群体提供高价位、保障全面的保险产品。

3.3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强化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等。保险人在开展健康险业务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对健康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储备一批医疗管理人才,建立起一支复合型的健康险专业人才队伍。

3.4保险公司应加强医保合作,积极探索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有效合作途径

在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中,医疗服务提供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探索建立医保双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有利于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建立有效合作关系,增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风险控制意识,使保险公司在保证被保险人获得良好医疗保障服务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在实务中,医保双方主要有如下合作途径:(1)选择定点医院。保险公司可就健康保险保障范围内的医疗收费标准、医疗服务质量等内容,在各医院之间进行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从中遴选出若干服务规范、信誉良好的医疗机构,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保户来此就医,只要属于保险范围内的病种,可不先缴费,而是事后由医院凭相关证据与保险公司结算,以切断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现金流”。如果非特殊原因,定点医院超过预先约定的费用标准,保险公司就要从付给医院的费用中扣减超过部分。如果节省了费用,医院则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额外奖金。(2)选择合同医生。目前,医疗费用无从控制,其中较大原因乃是病人就医是一种随机性极强的无权选择,缺乏引导性。所以,保险公司有必要在定点医院中再选择合同医生,为费用控制装上“双保险”。(3)相机审查医疗服务。即保险公司可委派资深医师对定点医院和合同医生进行随机抽查,此举意在加强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协调管理,审核医院或医生所提供的施治方案和用药在医疗上是否必需和适当,以把好核赔关。(4)大力推进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网络建设。在针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内容上,保险公司应积极推动定点医院的电子化建设,由从初级的病历调阅、治疗调查等手工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通过网络化来实现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协调管理,从而形成管理式医疗。(5)保险公司通过参股或控股等方式,参与医疗机构管理,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统一体。总之,有效的医保合作模式可创造出政府、保险公司、医院、保户“四赢”的局面:政府解决了医改所带来的重大疾病无保障的难题,保险公司卸去了医疗费用无从控制的隐患,医院在医改冲击后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保户则获得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

3.5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控制体系

一是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订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二是建立专门的核保核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核赔管理制度,加快研发和推广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核赔管理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

参考文献

[1]KennethBlack,HaroldD.Skipper.人寿与健康保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商业市场现状篇2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市场营销成为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提高经营效益的必然选择。目前,尽管我国的商业银已对服务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也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加大了市场营销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营销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无论是系统理论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需在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身的状况和特点,制定适应新环境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现状

1市场营销认识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已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也不断采取各种营销手段,开展各种营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多银行往往只将市场营销作为孤立的技巧、方法看待,而未将其看作是影响银行全部经营理念的哲学,还未完全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很多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总是从银行的角度考虑,把推销产品放在首位。在对客户介绍相关项目服务时,一般只强调服务的益处,而没有对客户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适当的提示和讲解。在经营策略上,虽然也借用了营销概念,但往往把营销简单地当作推销,零星使用广告、宣传、公关等方式,忽视了客户真正的需求。

2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不准确,自主创新的品牌较少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从长远角度来把握对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而是简单地跟随金融市场竞争的潮流被动零散地运用促销、创新等营销手段,缺乏对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的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的系统分析,从而无法科学的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无法充分发掘和展示其在各种资源方面的优势。目前,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对营销业务进行了创新,推出了不少新的金融产品,但推出的金融产品在业务功能、客户定位上大致一样,缺乏特色定位,使营销行为趋于同化,形成独特品牌的少,没有在客户心中形成一家银行有别于其他银行的独特形象,使广大客户觉得无论到哪家银行都一样,影响了银行的吸引力。

3缺乏对目标客户的研究,忽视服务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和各种银行卡业务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没有事先预期的那样好。最根本的原因是银行不重视对目标客户的研究,没有根据客户文化层次、消费水平以及潜在需求来细分市场,导致提供的产品针对性不强,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非常注重服务范围的拓展,却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高。比如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在工作期间无视众多顾客排队等候取钱,明明有10个窗口却只开4个左右来办业务,拿存折的民众只得在营业大厅苦等,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目前这种情况虽然会影起客户的不满,但却别无选择,但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外资银行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对国内商业银行可能会造成巨大影响。

4忽视形象经营的内涵建设

随着商业银行竞争日趋加剧,越来越多的银行重视形象经营,理性地架构自身的形象识别系统。例如,导入Ci形象设计,统一标识、统一形象、规范员工行为等。但我国商业银行在形象经营方面明显地存在着将形象经营作为银行的化妆品,而忽视内涵建设的问题,不能有效地把形象经营渗透或延伸到银行组织内部,不能形成覆盖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具有深厚底蕴的银行企业文化,影响了商业银行形象识别。

二、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的策略选择

1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培养客户忠诚度

现代银行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及消费者的日臻成熟,争取新客户的成本在不断上升,据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吸引新客户的成本可能是保持现有客户满意成本的5倍,一家银行只要比以往多维持5%的客户,则利润可增加25%-85%。这是因为银行不但节省了开发新客户所需的广告和促销费用,而且随着客户对银行的某种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的增强,可诱发客户成为你的其他相关产品的拥有者,同时通过带动和影响他周围的人成为你的客户,尽管有时你的金融产品可能比别人的价格高,但由于你的服务周到、具有亲和力,客户在你这里会觉得舒服,所以会继续使用你提供的产品。

2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细分

在客户需求多样化,以及需求不断演变的今天,银行应强化市场细分工作,实行针对性强的服务。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根据年龄分为不同的组别,按照各年龄段的具体需要向个人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客户出发,为客户提供全面、终身服务。以储蓄为例,为小朋友推出儿童零用钱账户,这项业务虽不会为银行带来多少收益,但这能使客户从小认识、了解银行,随着小客户的成长不断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减轻了银行拓展新客户的压力,节省了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对青年人设立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为老年人保留最原始的储蓄存折。

3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形成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商业银行创新主要体现在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两个方面。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强对储蓄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存款业务的多元化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能形成自己独特品牌的业务。商业银行的服务必须顺应虚拟化潮流和便捷的要求。商业银行业务需要从柜台服务、等客上门向3a(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服务转变。必须把网点优势转化为网络优势。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营销成本。另外,要通过信息网络吸引客户,在atm、p0s网络中不断推出个人理财业务、家庭银行业务、工作地存取业务等。在工资批发业务上,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开展非常先进的银行营销业务,建立百货公司型的金融超市,提高适应市场和客户的能力。

商业市场现状篇3

【关键词】富余财富个人理财经济学理论分析现状分析问题及出路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人富余的财产开始增多,人们逐渐开始把富余的财产用于投资,投资观念也从从前的保守观念变得现代化,具有了现代的理财观。作为金融行业的新兴产业,个人理财业务逐渐得到了商业银行的重视与发展,拓展个人理财产业链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重点研究项目。为研究个人理财业务产业链的构成,优化商业银行基于个人理财提出的新型业务,同时让理财的个人的投资能得到最优利益,本文通过对个人理财市场的调查,分析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现状,并通过现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在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原理支撑下,本文基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原因分析与改良建议,旨在明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其发展提供建议。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概念及经济学原理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投资行为专门开发的个人金融类服务项目。详细地说,即是充分了解客户财产情况,投资要求等具体信息的基础上,为客户量身定制储蓄、投资、保险等详细的金融理财方案,并给予客户足够的协助,让客户的财产能够在长时间内得到保障和升值。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的规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综合理财服务和理财顾问服务两种类型。

理财顾问服务,是银行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与投资条件,为个人提供投资规划服务的运作方式。在具体的理财服务中,客户依据商业银行给出的帮助,自助理财并承担资金风险。

综合理财服务,是在了解客户需求后,按照对客户的承诺,把客户的财富进行投资与管理的活动。客户的财富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的风险规定为:银行可根据与客户签订的协议为客户进行投资与财富管理,但所获得的收益以及各种风险的承担,均按协议有客户自己承担。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是由F.莫迪利安尼等三人共同创建的。在这其中,F.莫迪利安尼为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正因为此,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生命周期理论这样解释个人的消费行为:个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最常做的理财方式便是储蓄行为与计划消费。个人会配置他在生命周期中消费和储蓄的最佳比例,使其生活水平和财务收益达到最高。即一个人在充分考虑其收入、开支及工作时间、退休时间等因素下,最终得到最佳的消费和储蓄比例,从而保证其消费水平不出现大的波动。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中的投资组合理论。1952年,经济金融学家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一种利用投资最少风险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资产组合方法。就一般情况而言,资产组合具有不完全相关的关系,所以资产组合个数的增加,会导致资产组合风险的会的逐渐变小。但是当资产数逐渐上涨,上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风险便会下降直到平衡为止。风险会随资产个数的上升而逐渐变少,当资产的个数足够大,这部分风险便可以被抵消,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等。那些不能消失的风险便被称为系统性风险,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充分理解投资组合理论,对于个人理财,在减小风险的情况下提高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中的货币的时间价值。本杰明·弗兰克说过这样一句话:货币时间价值的本质就是:钱生钱,并且所生之钱会生出更多的钱。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投资过程中增加的各种价值,或指货币在使用或投资过程中的增值行为。一般情况而言,不同时间下,一样的货币数量其价值是有差异的。在经济学中,货币在两个时点之间点的价值不同,这两个价值的差值成为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在一定情况下也会贬值;投资有风险,应提高补偿。

时间的长短、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利息较大影响货币时间价值。各影响因素对货币的影响如下:

(1)货币价值的明显程度随时间的增长而增长。(2)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对于货币的增值而言是一对相对的因素。货币价值随收益率增加而增加,反之随通货膨胀率的升高而降低。(3)单利和复利对收益的计算方式不同。单利是直接计算收益相对于原始本金的关系,而复利是一种利滚利的方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现状分析

(一)个人理财市场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向个人提供私人理财服务开始于20世纪80至90年代。这段时间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出现的最初始阶段,很多针对个人的理财业务都是处于概念阶段,个人业务得到了提出,却不能顺利地实施。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们更多注意力花在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上,有富余财富的个人占总人数的极少数,很少有个人有理财投资的意识。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在那段时间里难于实施,使用业务的人少,银行也缺乏对针对个人业务服务的推广积极性。随后的10至20年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形成时期。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富余财富相对增加。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便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经营自己的财富。基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在20时间80至90年代的个人理财服务理念得到了重启与发展,从而初步形成了我国个人理财市场。2002年第一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出现,2005年第一个商业银行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出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3年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我国首个典型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出现于2002年10月。招商银行在那时推出了我国第一个个人理财业务产品“金葵花”。令业内人士没想到的是,“金葵花”已经推出,便得到了许多高端客户的追崇,成为当年国内金融届的热点话题。招商银行推出的该个人理财产品在短短两月内,客户达到了数万人,强烈刺激了同行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可以说,“金葵花”的诞生对我国个人理财市场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我国个人理财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那以后,各家商业银行相继推出自己的个人理财产品,国内金融界掀起了一阵个人理财业务热。

我国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正规性文件出现在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于2005年3月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于2005年4月颁布。这两个文件的是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发展中的另一重要事件。两个文件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做出了明文规定,规范了个人理财市场。这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规范性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它们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界定,保证了个人理财市场的规范正常运行。

(二)个人理财业务的生成消费关系现状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虽然进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初现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些诟病。这些诟病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这其中,理顺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对于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个人投资者的需求。经济发展逐步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较大提高。个人富余财富的出现使个人有了对财富的运作条件。而人们的经济观念也开始从传统的储蓄观转变为投资观,“钱生钱”的理念逐渐被个人所接受。由此,我国个人投资者开始不断增加,而银行作为人们信任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自己的资金交给银行运作。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个人投资者的需求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

2.金融运作者的需求。几十年来,银行业务蓬勃发展,金融运作者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增大。随着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使得所获得的利益随之减小。个人理财市场的出现,让金融运作企业看到了新的曙光,不论是客户数量,可运作程度,利益增长等多方面,对金融企业来说,都充满了机遇。这有利于改变金融企业较为停滞的现状,使其利益增长方式发生转变。

3.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经济稳步发展是现在我国发展的基本要求。个人理财业务将个人的富余财产流动起来,注入社会经济循环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也防止了过多财产停滞在个人所有者手中,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部分个人财富得到运作并在一定风险下获得了收益,其他个人相继效仿,个人理财客户也越来越多。资金的长久健康流动对全国经济稳定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基本的理财产品。个人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动力。从我国第一个个人理财产品的出现至今,各商业银行已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其范围包括储蓄、股票、国债与保险等一系列投资方式。理财产品的丰富对于个人财富拥有者而言,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他们可将自己的富余财富非配于各理财产品之中,权衡风险大小,视自己的金融控制能力,运作自己的资金。

5.中介机构。在很多情况下,个人拥有一定的富余资产,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敏感性与理解力,盲目投资将会充满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个人而言,保守的理财态度在个人用户中及其常见。基于这种情况,金融中介也就应运而生。金融中介的作用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风险敏感力,在与个人资产拥有者达成一定的协议的基础上,帮助个人资产拥有者对其财富进行合理的运作。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就是对银行具有充分的信任性。这对于银行发展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银行本身在扮演中介的同时,推销自己的个人理财产品。由此个人财富拥有者和银行之间达成了一种生产、中介、消费、再生产的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个人理财市场也在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下,稳步发展前进。

总体而言,较大的需求量促使银行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为银行带来的利益也相当丰厚。由此个人理财业务成为了商业银行总体业务中,最具有市场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各商业银行也对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越来越重视。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庞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存在的不足

(一)服务要求过高导致需求不足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大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高收入客户比较少,服务门槛过高,从现有理财产品来看,能满足条件的客户数量较少,造成了需求不足。而在这方面国外个人理财市场对个人用户资金的要求则相对国内低很多。再加上中国人一直被传统的理财观念束缚,认为自己的钱应该自己计划安排。Visa国际组织曾经对中国四大高收入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年龄在20~44岁之间,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小康一族”的理财行为进行专项调查显示:1/3的人有兴趣尝试新的投资途径,但他们使用理财咨询服务的比率还相当低,其中85%的人仍然采用征求亲朋好友意见的方式,只有10%的人选择向专业理财顾问进行咨询。

(二)产品大同小异,差异化和个性化严重不足

就个人理财产品而言,对比国内与国外的情况,结论在于是否以客户为中心。在国外,银行的金融产品几乎都是以客户为本,着重考虑的不是自身利益,而是如何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这点可以在个人理财产品的结构主要以私人理财服务与多元化投资为核心上得以体现。而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我国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直都还停留在以银行自身利益为中心的阶段,个人金融业务是我国个人理财的核心业务,多元化的理财需求对于我国用户来说,无法得到较好的满足。

(三)管理体制制约了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

个人理财产品在今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分业管理体制,部分抑制了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分业管理的弊端在于抑制了个人理财在金融界的业外交叉发展,仅仅在业内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个人的资产也只能在及其有限的范围内运作。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不能代替个人理财客户进行资金运作,即便国内出现了部分信用托管业务,但发展也具有很大的阻碍。因此个人理财无法进行综合性的运作,这也极大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大力发展。

(四)科技手段落后

个人理财市场信息化建设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电子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与国际化银行比较,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了近几十年,虽然初期发展势头较猛,但限于科技手段的落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大都处于表面功夫,缺乏对数据的有效处理并将其转化为有用信息的能力。几十年来,金融业务的电子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信息化和知识化发展相对落后。我们能有效利用计算机进行金融记录与运作,却缺乏将运作数据转变为理论认识,从而普及到个人理财用户中去的能力。除此之外,我国金融行业也缺乏一定的创新,行业技术的交叉发展尚且不足,很多其他行业的有效手段没有引入到金融理财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放慢了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脚步。

(五)高素质的综合理财人员匮乏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要求银行在与用户签订的承诺范围内,对用户的资金投资与运作进行协助。因此银行对资金的运作能力,对于个人理财客户效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银行对资金的运作能力主要决定于银行的管理与员工的金融运作能力。如此,要做好对个人的理财业务员,就要求银行要有高素质、对资金具有高运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在个人理财业务中,高素质人才对于降低客户投资风险、高校优质地管理客户资金有重要意义。银行员工的专业功底,管理资金的能力或多或少对客户资金的安全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高能力的金融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目前国内金融人才的匮乏也减缓了个人理财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培养资金运作能力强,管理能力出色的高素质人才极为迫切。

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出路

(一)改变营销理念,以客户为本

为提高个人理财业务需求,让个人财产能够在商业银行中安全运作,银行应改变传统的营销理念,以客户为本,以客户为中心,针对客户自身情况,开发具有实用性的个人理财金融产品。综合考虑客户在不同的收入状况,不同的风险承受力,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客户的理财规划。如对高端客户可以实行“onebyone”,由服务人员专门全程协助办理业务,提供提醒服务、免排队等服务,并对不同需求的客户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套餐。如享受免年费信用卡、优惠个人的消费贷款的利率,为高端客户办理代收付业务以及侨汇业务等。针对中端客户而言,可在前台办理资金汇划、现金存取等业务。就小客户而言,除了可在前台办理以外,还可以到自助区进行交易。

(二)塑造理财品牌,以创新为本

创新是个人理财市场继续蓬勃发展的基础。各商业银行应以创新为本,积极开发适用于普通人群的个人理财业务,促进个人理财业务需求的增长。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塑造理财品牌,推出更系统化,更专业的个人理财业务,降低个人投资风险。银行不仅要提供结算、咨询、业务等服务,还要提供税务、保险等社会综合,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样性。

(三)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降低分业限制影响

在我国金融行业管理中,长期以来实行分页管理制度。因此银行想要涉足保险等其他方面,就必须跟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全面性的个人理财产品。如此对于开发全新的更适合于客户的理财产品具有推动作用。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等优势,拓展理财业务,从而使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得到促进。对于分业管理制度,政府应在适当的范围内放宽分业限制,为综合性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提供契机,从而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加速其发展。

(四)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做好信息技术人才和理财服务系统是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关键。首先,提高已有信息技术人才技能,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知识人才。其次,开发或引进国外优质的信息系统,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网络技术提高服务系统的效率,加强客户操作的安全性。通过简单的操作流程、优化网页界面,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服务质量。

(五)培养专职于个人理财的专业人才

金融理财师边上专职个人理财职业资格的一种。近年来,它逐渐开始在国际金融领域流行起来。我国引进了CFp考试,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财规划师。商业银行应大力宣传金融理财师的优势,号召更多的优质人才报考金融理财师考试。拥有足够的金融理财师,可以组建一支专业理财队伍,制定相关条例,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形成有效的客户经理制度。除此以外,学校可在专业建设方面开设专门针对个人理财的学科专业,在学习经济、金融学的同时,专门培养个人理财方向的特色性、专业性人才。个人理财市场应发挥市场效应,增加个人理财专业人才的收入,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并钻研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理论,为今后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

本文结合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在描述个人理财业务原理的同时,阐述了商业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兴起原因。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但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与诟病,要想保证个人理财市场平衡稳定发展,应在经营理念,创新产品,政府尺度,信息化建设和专职人员的培养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孟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2.

[2]唐浩忠.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宋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4]牛旭岚.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

商业市场现状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创新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市场营销成为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提高经营效益的必然选择。目前,尽管我国的商业银已对服务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也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加大了市场营销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营销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无论是系统理论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需在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身的状况和特点,制定适应新环境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现状

1 市场营销认识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已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也不断采取各种营销手段,开展各种营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多银行往往只将市场营销作为孤立的技巧、方法看待,而未将其看作是影响银行全部经营理念的哲学,还未完全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很多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总是从银行的角度考虑,把推销产品放在首位。在对客户介绍相关项目服务时,一般只强调服务的益处,而没有对客户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适当的提示和讲解。在经营策略上,虽然也借用了营销概念,但往往把营销简单地当作推销,零星使用广告、宣传、公关等方式,忽视了客户真正的需求。

2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不准确,自主创新的品牌较少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从长远角度来把握对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而是简单地跟随金融市场竞争的潮流被动零散地运用促销、创新等营销手段,缺乏对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的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的系统分析,从而无法科学的进行市场细分和选择目标市场,无法充分发掘和展示其在各种资源方面的优势。目前,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对营销业务进行了创新,推出了不少新的金融产品,但推出的金融产品在业务功能、客户定位上大致一样,缺乏特色定位,使营销行为趋于同化,形成独特品牌的少,没有在客户心中形成一家银行有别于其他银行的独特形象,使广大客户觉得无论到哪家银行都一样,影响了银行的吸引力。

3 缺乏对目标客户的研究,忽视服务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和各种银行卡业务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没有事先预期的那样好。最根本的原因是银行不重视对目标客户的研究,没有根据客户文化层次、消费水平以及潜在需求来细分市场,导致提供的产品针对性不强,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非常注重服务范围的拓展,却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高。比如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在工作期间无视众多顾客排队等候取钱,明明有10个窗口却只开4个左右来办业务,拿存折的民众只得在营业大厅苦等,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目前这种情况虽然会影起客户的不满,但却别无选择,但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外资银行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对国内商业银行可能会造成巨大影响。

4 忽视形象经营的内涵建设

随着商业银行竞争日趋加剧,越来越多的银行重视形象经营,理性地架构自身的形象识别系统。例如,导入ci形象设计,统一标识、统一形象、规范员工行为等。但我国商业银行在形象经营方面明显地存在着将形象经营作为银行的化妆品,而忽视内涵建设的问题,不能有效地把形象经营渗透或延伸到银行组织内部,不能形成覆盖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具有深厚底蕴的银行企业文化,影响了商业银行形象识别。

二、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的策略选择

1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培养客户忠诚度

现代银行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及消费者的日臻成熟,争取新客户的成本在不断上升,据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吸引新客户的成本可能是保持现有客户满意成本的5倍,一家银行只要比以往多维持5%的客户,则利润可增加25%-85%。这是因为银行不但节省了开发新客户所需的广告和促销费用,而且随着客户对银行的某种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的增强,可诱发客户成为你的其他相关产品的拥有者,同时通过带动和影响他周围的人成为你的客户,尽管有时你的金融产品可能比别人的“价格”高,但由于你的服务周到、具有亲和力,客户在你这里会觉得舒服,所以会继续使用你提供的产品。

2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细分

在客户需求多样化,以及需求不断演变的今天,银行应强化市场细分工作,实行针对性强的服务。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根据年龄分为不同的组别,按照各年龄段的具体需要向个人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客户出发,为客户提供全面、终身服务。以储蓄为例,为小朋友推出儿童零用钱账户,这项业务虽不会为银行带来多少收益,但这能使客户从小认识、了解银行,随着小客户的成长不断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减轻了银行拓展新客户的压力,节省了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对青年人设立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为老年人保留最原始的储蓄存折。

3 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形成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商业银行创新主要体现在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两个方面。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强对储蓄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存款业务的多元化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能形成自己独特品牌的业务。商业银行的服务必须顺应虚拟化潮流和便捷的要求。商业银行业务需要从柜台服务、等客上门向3a(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服务转变。必须把网点优势转化为网络优势。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营销成本。另外,要通过信息网络吸引客户,在atm、p0s网络中不断推出个人理财业务、家庭银行业务、工作地存取业务等。在工资批发业务上,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开展非常先进的银行营销业务,建立百货公司型的“金融超市”,提高适应市场和客户的能力。

商业市场现状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竞争现状改善措施

一、我国当代银行市场竞争现状

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大潮中,商业银行的竞争已经逐渐成为其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银行竞争中质的发展和量的发展两方面得到协调与统一。现代银行商业竞争中,更多体现出的是金融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两种发展观,在银行发展观的共同影响下,商业银行为实现其长久稳定的发展,必须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如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提升金融商品的综合竞争力等,在商业银行服务与金融商品的不断调整中,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波动性。从金融角度进行分析,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是具有中性性质的,在多方面符合经济制度下竞争的一般性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在结合社会基本制度的同时,会因社会经济发展与思想及文化条件的影响等。作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一种基本特征和内在机制,商业银行竞争更多的是在市场金融体制中扮演基本点的角色,并且利用结构性要素和功能性要素等进一步提升了其自身的复杂性。就结构性要素分析,显性构件和隐形构件的有机结合是该要素的必要前提,其中显性构件主要包括竞争主客体的结构要素,空间要素及其时间要素,而隐形构件则主要是指竞争规则,文化及竞争观念。在功能性要素中,商业银行竞争力系统作为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应从其经营模式和资产辐射效应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以此保证商业银在今后市场竞争中的稳定发展。

二、宏观调控对银行效益影响

在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运营的影响中,宏观经济控制与商业银行的盈利紧密相关。宏观经济的增长,必定会带动企业的资金需求,当企业的资金需求得到上升,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也会随之增加,一旦经济发展面临下滑趋势,企业资金需求量降低便会进一步增加经济周期中银行行业的波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运营风险。在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的前提下,银行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概率会得到有效控制,进而提升银行的资产质量,使得商业银行的收入在很大限度上转化为了利润。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对银行经济效益的影响还表现在货币供应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货币供给量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的资金供应,使得货币供求关系能够与资金价格波动相协调,并且影响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与发展。此外,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利用与实施也将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与贷款利率,通过有效减少风险缺口带动商业银行经济收入的增加。

三、商业银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手段

(一)对外资银行经营方式的借鉴与应用

在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作用下,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并实现对其业务流程的调整与重组,应在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中适当地引入外资银行的经营方式,并通过严格制定风险控制政策、规定信息及资本披露方式以及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等有效措施使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能够满足国际银行发展的统一要求。在借鉴和应用外资银行运营方式的同时,还要着重强调银行对其中无形经营理念和管理文化的意识和感触,在外资银行无形的运营理念的导向作用下,实现对银行自身资产的有效管理与分配调动,并探索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经营方式。

(二)提升资本充足率

银行资本的充足率作为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能够通过增加银行的资本数量得以实现。在提升资本充足率的过程中,银行能够采用降低风险资产以及采取必要风险管理手段等措施有效防范银行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以此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维护商业银行的公众信心。而由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与手段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为有效提升其资本充足率,应进一步强化其风险管理意识及其技术水平,为资金充足率的提升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

(三)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制定对应竞争政策

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必须通过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才能够得以生存,因此要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应以充分结合市场的发展形势为前提,并通过选择合适的竞争政策,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商业银行的盈利与发展。结合市场发展形势要求,商业银行要通过有效的金融体制改革,确立其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关系,与国际化接轨,并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进一步完善,进而促进我国金融的创新型发展。

四、总结

商业银行属于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要想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就要根据市场动态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政策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我们要在现有的制度和体系上,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改革,深入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基于我国现有金融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基础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优化整合经济效益与技术进步及创新等内容,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效率,争取不被市场经济的竞争洪流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冯鹏熙,龚朴.利率变动周期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09).

商业市场现状篇6

基于利率市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利率波动频率、幅度所引发的风险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仍处在起步阶段,即风险控制能力较为薄弱。为此,应注意并修正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而采取的措施,注重推动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并转化风险识别、度量理念,达到最佳的利率市场风险控制状态,满足风险控制需求。以下就是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方法的详细阐述。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基于20世纪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背景下,利率逐渐呈现出市场发展趋势,此现象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利率变化识别难度,即呈现出无形的风险现象。为此,为了实现对利率浮动情况的识别、掌控,注重依靠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等,暴露利率市场风险,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承担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应注重对此问题展开有效处理,就此打造良好的利率风险控制环境。

一、利率市场化分析

利率是对借贷资金价格的诠释,同时从利率作用角度来看,利率市场以政府宏观调控工具或资源配置手段而存在着,因而在资本市场运作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利率作用的发挥。而利率市场化,即表示,商业银行在对资金市场进行调控过程中以调节存货款利率水平的方法达到迎合供需状况的过程,且注重在利率调节过程中发挥央行利率导向作用,有效传导利率体系。但从市场角度来看,在利率趋于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应对利率的直接管辖进行部分开放,同时注重将市场资金价格作为标准,对利率价格规律进行调整,由此来提升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而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利率市场化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同时金融交易主体在市场交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可针对交易数量、交易方式、交易价格等进行协商,由此达成互利共赢状态,满足自身市场交易需求;第二,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利率数量、利率风险等均是不可预测的,因而利率结构、价格呈现出差异现象,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政府部门对利率结构等相关数据的预测;第三,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国债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即有助于实现对利率市场化数据的披露,最终由此满足利率市场风险管控需求。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运营,即其首先体现在,基于利率管理的导向下,商业银行由原有自净利息收入比例占据60%,逐渐摒弃了信贷高投放等带动经济发展的理念,且基于盈利水平差异的基础上呈现出被动发展的局面。其次,基于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致力于打破资金价格差异水平,同时将资金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由此来稳固自身市场运行状态。但自由化竞争模式的凸显,亦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商业银行竞争风险,同时扩大了竞争领域,增强了生存压力。再次,利率市场化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即由于市场化利率存在着结构、方式等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特点,因而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承担过程中应注重实时调整自身收益率曲线风险或选择权风险,由此来实现对存款利率流动性风险的应对。

(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实时观测利率风险控制状况,且为了增强自身利率风险控制水平,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由此来满足市场运作状态。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即我国政府对利率直接管制进行了完全或部分开放,从而便于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开发过程中可对产品价格进行定价处理,同时结合银行自身实力、客户风险应对能力、业务规模等对存款利率进行调节,最终通过价格反映自身实际经营状态,且就此提升自身整体市场竞争能力。此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亦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平台,即引导商业银行在竞争环境的推动下,不断完善自身产品,且致力于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另外,利率管制开放后,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迎合利率市场化发展条件,致力于结合管理费、手续费、资金成本等对自身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等进行调整,由此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提升自身整体发展水平。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承担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匮乏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呈现出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在高级人才资源管理过程中未针对其技术方法、知识结构、专业理论等进行考核,从而呈现出人才资源专业能力差异性现象,影响到了利率风险的协调性管理。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支行仍未建立系统培训系统,即缺乏“岗前培训”意识,且未实现对管理人员风险预测、识别等能力的训练,最终影响到了风险控制效果。为此,当代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风险承担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强调对其展开有效处理。此外,基于利率走势预测薄弱的基础上,银行业务部门逐渐呈现出缺乏指导工作的问题,继而呈现出利率风险控制效率较低的现象。即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高级人才资源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的核心、关键,为此,当代商业银行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人才资源的管理。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即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机制,即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承担监管职责,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其首先体现在,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更为致力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及信贷风险的应对,从而呈现出利率风险承担不足的问题,由此诱发了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仅停留于表面的现象。同时,当前商业银行大部分分行,仍未实现利率风险管理体制配套机制,如,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的健全,从而致使专业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利率风险识别、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最终影响到了整体利率风险管理效果。此外,在长期金融抑制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转型过程中受到了惯性等因素的制约,即促就商业银行无法快速弥补管理缺口,最终影响到了管理体制的实施。为此,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强调对其展开有效处理。

(三)处在被动地位处在被动地位亦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呈现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存款利率严格管制、存货款利率体制的制约下,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利率风险应对过程中仅具备浮动利率中长期贷款的调节能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商业银行的被动地位,并由此制约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此,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赋予商业银行浮动利率中长期负债能力,由此来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承担水平;第二,基于同业拆借市场化、贷款定价市场化的冲击下,我国银行行业仍然处在垄断地位,即自较为匮乏,无法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处理,由此影响到了商业银行利用价格对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的市场化利率风险进行调整;第三,资产结构单一、流动性强亦是商业银行处在被动利率风险承担地位的表现,就此影响到了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削弱了商业银行整体利率风险承担效果。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对策

(一)完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基于利率市场化背景的冲击下,传统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利率风险承担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突破单一盈利模式的限制,推广投资、同业、贷款并存的盈利方法,且从负债角度出发,开发商业票据、存款等多种方式,由此来增强利率市场化风险承担能力,达到最佳的风险应对效果。此外,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导向下,要求商业银行亦应注重发展中间业务,例如,国外在利率市场化风险承担过程中,即将中间业务收入控制在总体的50%。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仍占据80%左右,为此,应注重鼓励我国商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结合“多元化、集约化”理念,利用技术、业务、人才等资源开发中间业务,由此来降低对内部资金的应用,实现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有效控制。同时,在中间业务开发过程中,亦要求商业银行应注重对新型科技手段的引进,由此来创新金融产品,即将金融产品作为风险管理工具,提升整体风险应对效果。

(二)加强道德风险防范就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基于人民币货款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下降下限为6.64%,上限42.69%,总计49.33%。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影响较大。因而为了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应注重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即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导向下,应注重健全自身业绩考核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等,由此来引导银行基层风险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意识,对市场利率波动信息进行有效、及时、真实传递,同时注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识别利率风险发生几率,继而对风险问题进行有效控制。此外,基于风险承担的基础上,要求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从贷前、贷中、贷后角度出发,对贷款企业道德风险进行评估,并全方位掌控到企业盈利能力等信息,由此来达到风险识别能力,并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承担。

(三)加强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针对资产负债期限、数量不匹配现象,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并注重在分析报告完善过程中,明确特定时间内市场利率变动敏感程度,由此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防控。同时,由于利率敏感性有助于反映商业银行净利润变化情况,因而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强调对利率敏感性相关数据的反馈,且结合自浮动利率资产、浮动利率负债、固定利率资产、固定利率负债等配置数据,判定利率风险状况,并借助持续期缺口管理模型工具,达到最佳的利率风险应对状态。此外,在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亦应注重完善资产证券化法律环境、市场机制等,并注重引进新型金融工程管理技术,由此来挖掘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潜力,且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规避风险问题的凸显影响到商业银行整体经济效益,推进当代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加强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注重强调对其的落实。

(四)实施资产负债表管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利率波动及幅值变动现象是不可预测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难度。为此,要求当代商业银行在实践运营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健全VaR,即风险价值管理机制,同时注重在VaR内容完善过程中结合95%-99%市场给定的置信水平,对投资组合进行预测,且注重深入分析VaR值损失概率,最终以资金投入货币市场的形式弥补资金缺口问题,并就此实现对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有效调整。此外,在资产负债表管理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亦要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将收益、价值作为基础条件,对利率进行预测,且通过对预测信息的整合,获取正或负资金缺口信息,最终由此规避利率变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商业银行整体净利息收入。另外,基于利率风险应对的基础上,亦应注重增加商业银行主动型负债比重,由此来实现对市场利率风险的管控,并就此实现对金融资金结构的调整,降低利率风险发生几率。

(五)加强人员培训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承担过程中对高级人才利率风险识别、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定期安排专业的利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项目,引导其在培训过程中锻炼自身利率风险识别意识,且实现对利率风险信息的有机整合,由此来全面掌控到利率波动范围及利率结构变化等相关数据,达到利率风险应对目的。同时,为了满足利率市场化发展需求,要求当代商业银行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即以“员工竞技大赛”、“员工运动比赛”、“利率风险知识问答比赛”等形式,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即引导其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达到最佳的风险管控状态,并就此来推进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论

综上可知,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环境下,承担着风险管控职责,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稳固当代商业银行发展步伐,要求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进一步提高利率风险应对意识,同时注重在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调整盈利模式,且对自身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处理,并从加强人员培训、实施资产负债表管理、加强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完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等途径入手实现对风险的承担与管控,达到最佳的利率风险管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彭星,李斌,黄治国.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24家城市商业银行数据的动态Gmm检验[J].财经科学,2014,21(12):1-10.

[2]彭星,李斌.利率市场化、价格竞争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来自面板数据门限模型的经验证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5(05):68-78+87.

[3]冯曦明,李渊.基于货币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5,21(10):71-75.

[4]李成,杨礼,高智贤.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2(05):55-71.

[5]张宗益,吴恒宇,吴俊.商业银行价格竞争与风险行为关系——基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12,14(07):1-3+5-14.

[6]陈璐.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28(12):1-16.

[7]吴诗伟,朱业,李拓.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风险——基于面板数据动态Gmm方法的实证检验[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2(06):29-38.

[8]李成,刘生福.利率市场化鼓励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5,21(12):91-102.

商业市场现状篇7

5月景气监测结果显示,专业市场呈现逐步回暖趋势,但管理者对下月市场的形势判断仍较为谨慎;商户经营状况也呈现出向好态势,但整体经营仍存在压力。

专业市场管理者景气指数

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景气指数”中,“管理者景气指数”由本期管理者景气指数、下期管理者景气指数、本期经营环境指数、下期经营环境指数四个一级指数构成;“本期管理者景气指数”由经营总额指数、物流发货量指数、客流量指数、开门率指数、租金指数、电商销售指数六个二级指数构成。

中纺联流通分会景气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5月,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管理者景气指数51.10,比4月的50.38提升0.72个百分点,表明专业市场呈现逐步回暖趋势,但管理者对下月市场的形势判断仍较为谨慎。

市场经营呈现逐步回暖态势

2016年5月,专业市场管理者景气指数为51.10,比4月的50.38上涨0.72个百分点,表明管理者信心呈现逐步回暖趋势。

从6个分项指数看,5个指数均有所上升,其中经营总额及物流发货量指数回升明显。5月经营总额指数51.88,较4月上升1.56个百分点;物流发货量指数52.18,较4月上升1.86个百分点;电商销售指数达到51.88,与上期的51.94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5月开门率指数为49.68,4月为49.36,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

市场表现活跃,成交量增加

5月选择“市场经营总额持平及增加”的比例为78%,比4月的68%提升了10个百分点;5月选择“物流发货量持平及增加”的比例为78%,比4月的65%提升了13个百分点,说明市场成交趋于活跃。

5月选择“市场电商销量占比增加及持平”的市场比例达到97%,比4月的90%增加了7个百分点。专业市场的电商成交额占比不断增大,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专业市场拓展渠道、提高销售量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管理者对下月市场预判转向谨慎

5月下期管理者景气指数50.62,比4月的52.90下降2.28个百分点;5月下期经营环境指数50.94,比4月的52.26下降1.32个百分点,这显示管理者对后市的看法转向谨慎。近年来专业市场总体规模过剩,同时受电商渠道分流等因素影响,出现人流量减少、线下交易量下降、辐射半径缩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对管理者信心产生影响。

专业市场商户景气指数

“商户景气指数”由本期商户景气指数、下期商户景气指数、本期经营环境指数、下期经营环境指数四个一级指数构成;“本期商户景气指数”由销量指数、平均售价指数、盈利指数、综合成本费用指数、库存指数、电商销售指数六个二级指数构成。

据中纺联流通分会景气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5月商户景气指数50.10,跃升至50荣枯线以上,显示商户经营状况呈现向好态势。但从后期走势看,商户对下一阶段的经营信心并没有进一步增强,整体经营仍存在压力。

商户经营状况稳中向好

2016年5月,专业市场商户景气指数为50.10点,跃升至50荣枯线以上,比4月的49.92回升0.18个百分点,商户经营状况总体呈现向好态势。

从分项指数来看,5月综合成本费用指数47.92,比4月的46.90上升1.02个百分点,成本压力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成本费用指数仍远低于50分界线,商户成本压力依然较大;电商销售指数50.50,比4月的49.46上升1.04个百分点,对商户经营状况好转产生积极影响。

5月,商户盈利指数为50.64,比4月的50.30小幅提升,主要受成本费用下降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5月商户销量指数为51.86,比4月的52.34下降0.48个百分点;5月平均售价指数为50.58,比4月的51.06下降0.48个百分点。这表明商户经营压力有加大趋势。

商户经营成本有所下降

5月选择企业综合成本费增加的商户比例为30%,比4月的46%下降了16个百分点,人工、物流等综合成本的下降对商户提升经营效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月选择电商销量占比增加的商户比例为22%,比4月的14%上升了8个百分点,这与专业市场不断完善电商配套服务功能、助力商户线上线下融合以及商户依托电商渠道开展网络分销密不可分。

5月本期经营环境指数52.00,比4月的51.60上涨0.40个百分点。这表明本月商户经营环境呈现向好态势。

商户预判下月经营压力仍大

5月下期商户景气指数52.14,比4月的53.48下降1.34个百分点;5月选择对下期企业经营状况持乐观态度的比例为37%,比4月的47%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商业市场现状篇8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工商管理;发展现状;发展思考

工商管理部门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开展的主要管理部门,对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在管理市场经济活动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进而影响其自身的市场宏观调控和管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最终影响到其处理市场经济问题的效果。因此,基于新经济形势下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背景,对其模式的发展和改革进一步展开思考,具有一定的必要意义。

一、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从国际经济形势上来看,当前,世界范围内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很不稳定,经济发展波动大,在这种经济形势背景下,我国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也不容乐观,我国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经济发展都遭受了较大的挫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旧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最终只会被淘汰,我国要加快对工商管理模式的更新,做好工商管理工作的改革,对旧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进而提升工商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新的国际经济形势意味着国际经济环境也要随之而发生改变,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新的经济措施下,我国工商管理工作会更加顺利地展开,相关部门理应在顺利展开市场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现阶段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现状

1.缺失工商管理高素质人才一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都是我国各个高校中比较重视的一门课程,高校一直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工商管理专业领域人才。新经济形势下,在我国市场经济寻求机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强烈,这要求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还要具备高水平的工商管理专业能力。但由于高校传统的工商管理课程教育理念并不重视学生与课程相关的工商管理社会实践,课程缺乏科学性,致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工商管理领域工作时,能力较弱,工作效率很低。因此,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亟需大量的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2.缺乏完善的工商管理机制作为提高工商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完善的工商管理机制能够对市场经济进行约束、规范和引导。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工商管理工作缺乏一套完善的机制,致使工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工商管理部门在选拔人才、使用人才以及对人才进行考核方面存在操作不规范现象,工商管理部门中人事关系问题突出;传统工商管理模式下对市场区域进行划分,对各个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区域分配管理,带有严重的滞后性;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本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目标的快速实现,对本区域市场经济实施一系列的保护性方法,禁止工商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处罚等等,诸如此类因素,均严重限制着工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工商管理工作缺乏严格的执法力度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行为具有监督和行政执法的权利,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这要求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商管理工作中要落实依法办事、科学行政、严格执法的精神,加强市场执法力度,以震慑市场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行为。但在现阶段工商管理执法工作中,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严格的执法力度,究其原因在于,工商管理人员的行政执法权受一定因素的制约被削弱,不具有强制执法的权力,因而不能确保在对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或者个体做出行政处罚后的结果落实,同时受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保护性经济措施影响和地方政府对工商管理工作的相关限制,使工商管理部门难以发挥出自身本来所具有的作用和功能,执法力度不够严格,致使市场经济活动中违法现象层出不穷。

4.工商管理工作执行阻碍多现阶段,我国工商部门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受到了重重阻碍,各种因素制约着工商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一般来说,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在展开时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即可,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重视人情世故,缺少法律观念,社会人际关系之间的复杂性为工商管理人员的工作增加了一些挑战;在工商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存在职权分离的现象,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处罚权和强制执行权不能同时使用,进而降低了工商管理部门的威慑性;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因此存在个体商户和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法律法规“漏洞”,做一些损害国家利益的违法行为,由于工商管理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没有相关法律依据,进而无法对这种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此外,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保护性经济措施也是阻碍工商执法工作落实的因素之一。作为确保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职能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在工商管理执法过程中一定要公正,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各级政府为确保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能够有效得以发挥,应该积极排除各种阻碍因素,确保市场经济环境健康良好。

三、有效促进我国工商管理工作的思考

1.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工商管理人才队伍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工商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时,课程要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时代经济发展趋势和潮流,改变传统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以传授相关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主动为学生构建具有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工商管理水平,进一步了解时代最新的经济发展现状,最终可以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接轨,进而培养出顺应新经济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的工商管理人才。

2.完善工商管理考核和监督机制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紧跟新经济形势下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健全考核和监督机制,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具体对机制的完善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考核方面为确保对工商管理人员的考核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工商管理部门就要对考核各个环节中员工的表现进行综合考量,建立相应的员工激励制度,采取一定的奖罚措施,具体可以从员工的工商管理业务入手,制定科学全面的考核目标,做好员工窗口服务的检查、以及业务办理的评价工作,同时在年度或季度内对员工的业务完成情况及质量进行量化考核。此外,做好详细的月度考核工作,制定统一的月度互检考核方式,运用固定日期检查和抽查结合的方式,深入细化季度考核工作。

4.监督方面工商管理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要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做好对市场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要从多个领域提升自身的管理和指导工作质量,完善监督机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首先,要明确工商管理部门中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利,专事专管,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其次成立相应的市场审计部门,规范市场运行秩序,检查和监督市场经济运行;最后,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利用多方面途径,发挥人民群众、媒体及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监督,促使工商管理工作人员规范自身行为,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稳步提高。

5.增加执法力度,体现工商管理部门的权威性为确保工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相关部门要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行业法律法规,弥补工商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漏洞”,不给市场活动中不法分子机会。工商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具备适应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执法方式,在执法活动中,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市场违规现象,进而体现出工商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此外,工商管理部门可以对自身的执法活动进行规范监督,杜绝执法不严问题,体现执法工作的公正。

6.排除阻碍因素,落实工商管理工作为保障工商管理工作的水平,落实管理工作,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排除各种阻碍因素,体现工商管理工作的价值。首先要培养工商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理念和意识,忽略自身的利益,明确正确的工作目标,深入了解市场环境中人民大众的需求及特点,强化自律精神,用法律约束自身的行为,时刻牢记廉洁的工作精神,发挥个人的积极作用。此外,要以民为主,工商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市场管理的政策时,要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以及广泛采纳民意,做好人民利益的核心保障工作,在此基础上,排除各种阻碍工商管理工作进行的各种因素,落实工商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想要繁荣发展,就要求工商管理工作的水平也要不断提高,紧跟时代经济发展趋势。工商管理部门在这一背景要求下,要在了解新经济形势下市场经济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工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理念,改进自身不足之处,完善和创新考核监督机制,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进而推进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宪昌.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市场,2019(24).

[2]于准.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商论,2019(13).

[3]王飞.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河北企业,2019(06).

[4]孙君阳.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9(13).

[5]陈庆锐.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产业创新研究,2019(02).

[6]王曙光.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9(01).

[7]李勇.基于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研究[J].现代商业,2018(05).

商业市场现状篇9

一、熵与耗散结构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altheory)是一种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其理论基础源于著名的波尔兹曼(Bohzmann)定理:S=klnp。式中S表示系统的态函数熵,p对应系统宏观态可实现的微观状态数,K是有名的波尔兹曼常数。波尔兹曼定理揭示了熵是系统状态混乱程度的一种量度。熵越大,系统越混乱,越无序,反之,熵越小,系统越简单,越有序。通俗地说,系统宏观状态混乱程度的大小(即熵S的大小)与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所允许出现的状态数p的大小是正相关的。例如,当企业对每个员工的规范越少,员工自由表现的空间就越大,员工可表现的各种状态数就越大(p值越大),则该企业宏观状态的混乱程度就越大(即系统的熵值S越大),说明该企业管理不到位,经营不善。如果该企业不采取整改措施或整改措施不力,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企业混乱程度加剧一无政府状态一趋于崩溃。这种演化在热力学分析中早已被告知,对孤立系统而言,它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演化,直至熵达到最大的无序态。即,dS>0(不可逆过程,这是一个实际的过程),dS=0(可逆过程,是理想化的过程)。

对开放系统而言,无论其开放程度如何,系统的熵值演化规律都与上述不同。开放系统的总熵变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熵变叫熵产生diS,它是由系统内不可逆过程引起的,另一部分叫熵流deS,它是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等交换引起的。总熵变为dS=diS+deS。因此,在交换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被交换的输入部分熵值小于交换中系统输出部分的熵值,从而在交换过程中系统出现熵减少的机制。我们通常把因交换引起的系统熵减少过程称为系统从外界得到负熵流,用deS<0表示。

当|deS|>|diS|时,过程中系统总熵将减少,即dS=diS+deS<0,这表明对于一个开放系统而言,在外界注入的负熵流足够大时,系统有可能向熵减少的方向演化,直到稳定在一个低熵的有序状态,形成低熵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系统不开放(deS=0)或即使开放,但系统从外界得到的负熵流(deS<0)不足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diS>0),系统都不能形成低熵的有序结构。

热力学进一步告知,开放系统在变化过程中,单位体积内总熵的变化速率由通过单位面积的熵交换速率f(Js)及单位系统内产生熵的速率λ的和给出。熵交换速率f(Js)是过程中各种热力学流(Js)的函数,广义的热力学流可以包括热流、扩散流、化学反应速率、电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本流等。熵产生速率λ则是由产生各种流的推动力给出,如温度梯度、化学势梯度、信息源强度、资金流强度等。在不可逆过程中产生熵的速率λ具有过程中广义流和广义力乘积之和的形式:

其中,Jk为第K种热力学流;Xk为产生第K种流的热力学力。因为热力学力是产生热力学流的原因,因此,可认为热力学流是热力学力的某种函数。理论可知,取平衡态(J0=0,X0=0)为参考态的单一过程,流与力的函数关系有如下形式:

其中,

在热力学中,按照流与力的关系,系统的非平衡态可分为如下两种:

1.线性非平衡态。当系统偏离平衡态很小时,热力学力很弱,含力(x)的高次幂项可忽略不计,则有J=Lx。在L与x无关时,流与力满足线性关系。此时系统的非平衡态称为线性非平衡态,此态所在区间称为线性区间。线性区间的特点是系统遵守最小熵产生原理,当边界条件阻止系统达到平衡态时,最小熵产生原理保证了系统最终将选择一个最小耗散态(最小熵产生态)的一个高熵值的定态,叫非平衡定态。非平衡定态在社会经济领域中也时有产生。如股市中未除名的St股票的上市公司,在各种边界条件(如社会负担增加,关联公司和股市投资者反对等)的阻力作用下,虽然这种公司经营不善,乱象丛生,濒临破产,处于高熵值状态下,但仍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公司的熵值未达到极大值)。此时,公司的状态是一种非平衡定态。

2.非线性非平衡态。当系统远离平衡态时,热力学力不很弱,含力(x)的高次幂项不可以忽略不计,则有

流与力为非线性关系,与此对应的系统状态称为非线性非平衡态,对应的状态变化区间称为非平衡非线性区间。非平衡非线性区问的特点:(1)由于系统远离平衡态时不存在热力学位函数,因此,对非平衡非线性系统的不可逆过程仅仅依靠热力学分析,将无法知道系统在到达和超过不稳定临界点之后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而只能给出不稳定现象出现和自组织现象出现的可能性。要获得自组织过程和临界点之后出现的时空有序结构的定量结果,只有通过对系统内部动力学过程进行仔细分析才能给出定量描述。(2)系统的耗散结构(即开放系统的低熵有序结构)或自组织现象,只能出现在开放系统的非平衡非线性区。普利高津(prigagine)、和哈肯(H.Haken)建立起来的自组织理论进一步告知,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非平衡定态可以变得不稳定,对参考定态一个很小的涨落,可以使系统越来越偏离参考定态,直至发展到突变,达到一个新的时空有序结构状态,即耗散结构状态。当系统进一步远离平衡时,某个足够大的涨落还可能使系统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跃迁,出现新的耗散结构替代旧的耗散结构。这是两位科学家创立的在非平衡非线性区涨落导致宏观有序增加的演化观。

耗散结构理论对于分析电子商务市场的有序和无序以及电子商务市场达到宏观有序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认识论角度看,耗散结构理论能够较好地描述竞争性市场系统的动态性质,揭示市场系统的演化机制,从而深化我们对电子商务市场的认识;从方法论角度看,耗散结构理论对分析电子商务经济现象多了一个工具,它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在一起,“提供了最高的创造功能--帮助我们创造崭新的秩序”。

二、电子商务市场非平衡演化类似于耗散结构演化

电子商务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求新、求异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市场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与环境交换物资、能源和信息,不同的系统之间彼此竞争,争夺进入系统的负熵流。因此,高新技术推动的电子商务市场演化过程具有与耗散结构非平衡演变类似的过程和特点。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

,在电子商务市场上形成新产业,并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替代传统主导产业成为新市场的主导,同时向其他领域渗透辐射,带动支柱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当发展变化超过某一个临界值时,原有的电子商务市场失衡,产生分叉,逐渐消融,产生新的电子商务市场。我们看到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由以BtoC为主向以BtoB为核心再转到以CtoC为触发点的电子商务市场,这种演化实际上是市场中的参与者和策略结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它类似于一种耗散结构转变为另一种耗散结构。每一种电子商务市场的兴起都在原有基础上产生,又有新的内容,可以预言,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个过程还将继续发展下去。电子商务市场高级化通常是以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变动为先导,最终电子商务市场结构形成和演化在于产生涨落,导致电子商务市场结构的变动。其中,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观念更新在电子商务市场演化过程中起着“负熵”的作用。技术创新直接产生一系列新兴的企业和产业,通过关联效应促进新市场的出现,同时引起原有电子商务市场的技术更新,并建立起新的电子商务市场问的技术经济联系,高新技术和中小企业发展引起电子商务市场的改变,类似于“涨落”导致耗散结构的演化。

三、实现我国电子商务市场有序化的途径

电子商务市场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达到空间有序、结构有序和功能有序是电子商务乃至整个复合经济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基础。耗散结构理论启示我们:实现电子商务市场的有序,就是要采取措施引入足够的负熵流,减少正熵的产生,使系统内部低熵运行,实现市场从高熵、无序、低效向低熵、有序、高效转化。

1.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以完成无序到有序的跃迁。

各种经济政策、措施、法令、行规都是一种负熵流。从热力学角度看,我国大部分电子商务市场基本处于初建的高熵状态,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动力不足。在目前情况下,我国不同地区电子商务市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有的电子商务市场根本就没有被利用,还有一些可能存在于其他时空内成为一种潜在形式,而且电子商务市场中普遍存在商品编码混乱,电子订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要使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跃迁到低熵有序态,仅仅靠电子商务市场生态圈内部缓慢的诱致性变迁可能永远无法克服系统内部的阻尼影响,甚至走向熵值最大的无序状态。我国某些电子商务市场的几起几落正是市场熵值最大化的结果,其原因就是没有采取减熵措施。因此,需要一种外部的强制性变迁手段,将电子商务市场及时推向低熵有序态,以利于电子商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依据我国国情,政府除了将重点放在政府和公益性机构的网络建设与应用上之外,还应该加强软环境建设,在政策法规的制定、普及、宣传与培训等方面进行投入,保持电子商务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的一致性、连续性,重点扶持一些商务网络和电子商务市场的建设,利用国家政策推动电子商务市场由高熵向低熵转化,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力量,使其向有序结构发展。

2.发展电子商务市场要大力培育中小企业,激励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增添扰动“涨落”的因素。

中小企业在一国经济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而且为吸纳新增劳动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早在1995年,欧盟成员国就确立了一项《为中小企业开辟全球市场》的课题,目标就是为广大中小企业开辟全球信息网络。对电子商务市场来说,中小企业是一个涨落因子,它反应灵活,比大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更注重新技术运用,不论是以BtoB为主导的电子商务市场,还是以BtoC: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市场,发展中小企业都可以为电子商务市场加入扰动因素,增强市场发展的活力。如我国的阿里巴巴网站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市场中介平台,聚集了各类中小企业。据统计,截至2006年2月22日,阿里巴巴的大陆企业会员总计约1125671家,其中诚信通会员约117657家,收费比为10.45%,诚信通会员中广东和浙江两省的企业占到一半。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引发电子商务市场经济活动效率的“涨落”,进而带动体制创新和就业转移,产生劳动力的“涨落”,而劳动力的“涨落”也意味着产业的“涨落”和兴衰,同时也带动新产业逐渐兴起。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存在量小、水平低、相对无序,急需进一步普及和提升,这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包括及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政策和资金支持等。

商业市场现状篇10

一、招商之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1、如何及时掌握市场的实际情况:市场的实际情况是企业制定政策、进行有效市场管控的基础,而在现时情况下,很多医药企业的这一基础非常薄弱。一方面是企业把注意力放在招商上,对市场的实际情况漠不关心,回款第一;另一方面是企业由此状况下制定的招商政策和市场营销策略缺乏依据,不能为经销商创造价值,经销商大多置之不理,并不愿意承担为企业收集市场信息的责任(这其中当然也有对自己可能被替代的保护意识)。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企业进一步进行市场开拓的难度和市场运作的决策风险,需要企业优先考虑并采取有效措施。

2、如何增加与经销商合作的紧密性:由简单的利益结合转变为建立在对企业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共同发展是企业所追求的厂商关系的最佳状态,但它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企业自身的变革与不断提升,这对当前状况下的大多数医药企业来说具有较高的难度,我们不如从实际出发,通过为经销商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加合作的紧密性,即从短期利益到长期利益,从经济利益到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及其长期发展规划等其他价值利益。

3、如何更加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资源:很多医药企业之所以选择招商模式进行市场运营其主要原因在于资源有限,很难自己独立操控市场,而缺乏精细化市场运作意识和准备的招商却使资源被严重浪费。市场需求是什么?经销商的需求是什么?营销策略的可行性有多大?管理成本如何降低?支持政策是否恰当?不回答好这些问题,就无法避免盲目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资源是企业基于对市场的透彻认识和充分把握的理性行为,也是摆脱短视、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保障。

二、招商之后怎么办?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可以针对性的提出以下三个解决措施:

1、动态信息管理的实施:动态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涉及到渠道层面的经销商信息管理,二是市场最直接的消费数据的收集管理。在经销商信息管理上,企业应该建立以经销商的市场行为为主体的详尽管理档案,包括经销商所经营的主要产品和各产品的市场表现、投入情况、人员配备、网络覆盖、资信情况等,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及经销商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删补,以此为依据调整渠道策略和相关政策。这不同于简单的经销商分类,它需要以经销商的市场行为为核心,把经销商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方向动态的纳入到管理中来,是医药企业的市场运营从粗放向精细的必然过渡。消费数据的收集与管理要求企业有效整合各部门的资料信息,将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作为对经销商的考核指标之一,直接了解患者的行为及患者需求与产品的对接,建立市场跟踪体系和信息收集体系,逐渐由以渠道为重点转变为以消费者为重点,这从医药营销的品牌化发展发展趋势上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为经销商创造更多的价值:营销就是不断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现阶段大量以招商为市场主要运营手段的医药企业增加与经销商合作紧密性的基础。为经销商创造价值并不等同于降低供货价格,给予更多的返利,而是真正向市场倾斜的促进市场销售的策略和根据经销商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为经销商提供诸如销售技巧、产品知识培训、产品线规划、市场规划与发展方向的指导等。以此为基础,企业也能深化对经销商的管理,为经销商设定目标,进行激励、跟进与考核(很多医药企业不敢为经销商设定目标并进行考核,怕把经销商考核跑了,这是市场控制力较差与管理水平不足的原因,没有哪个经销商会因为你努力帮它赚钱而跑掉),进一步了解区域市场的发展态势。如此,既能增加与经销商合作的紧密性、留住经销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的被动地位,提高企业的渠道影响力,使营销策略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增加企业的认同感,使企业与经销商能够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市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