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发展历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9:57

商业的发展历程篇1

ironmountain的发展历史

ironmountain是一家规模巨大的跨国集团,是当今世界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业性文件中心之一,也是文件信息管理服务行业的全球领导者。其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市场范围覆盖五大洲的39个国家。ironmountain是标准普尔500公司之一,名列美国财富1000强之一。

1 1eonmountain的发展阶段

ironmountain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5l~1980年。

1951年,美国商人赫曼(HermanKnaust)利用纽约州北部一个废弃的铁矿山创建了ironmountain原子存储公司(atomicStorageCorporation),这是美国第一个地下文件存储中心。ironmountain成立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二战后,赫曼曾资助过很多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却发现能证明犹太人身份的文件都毁于战争;二是整个世界开始进入冷战时期。这两点原因促使赫曼开始关注文件存储和保护,免遭战争或其他灾难破坏。

在起步阶段,ironmountain首先着眼于业务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赫曼将保管库房设在矿山内,将营销部门设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了宣传和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他邀请名人前来参观,著名的麦克阿瑟上将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营销手段很成功,公司在纽约市场的业务不断增长。1975年,公司又购买了纽约附近的地下矿山和地下设施,用于存储数量急剧增长的纸质文件。1978年,公司购买了位于纽约的地上文件中心开始发展高密度文件存储系统。

ironmountain的起步阶段面对的是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社会环境,创建者赫曼敏锐地预测到文件管理方面的潜在需要,从保存重要文件起步,逐步占领了文件管理行业的先机。公司前身ironmountain原子存储公司作为美国第一个地下文件存储中心,开创了文件实体安全保管的新途径。

快速发展阶段:1980~1988年。

ironmountain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纽约州之外的美国其他地区拓展市场。1980年,公司的市场范围扩展到新英格兰地区,业务内容扩大到计算机备份数据的保护。1986年,公司收购了位于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存储仓库(newenglandStoragewarehouse),这是公司的第一次并购,帮助公司进入了医疗和法律文件管理市场。同年,公司把总部开始设在波士顿,市场范围向新罕不什尔州和新泽西州扩展,成为美国东北部主要的文件管理公司。1988年,公司迈出了其历史上关键的一步,并购了规模庞大的Bell&Howell文件管理公司。Bell&Howell文件管理公司当时是整个行业的领导者,服务客户遍及美国12个主要的州,而这12个州是ironmountain先前未曾涉及的。通过这一并购,ironmountain发展成为文件管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的服务提供商。

在快速发展阶段,ironmountain的服务内容从纸质文件保管扩展到计算机数据备份保护,服务领域也扩及医疗和法律行业。这一阶段公司规模不断扩大,1986和1988年两次关键性的并购使公司从地区性主要的文件管理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文件管理服务企业,为以后进行国际化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l981年,理查德(RichardReese)加/,ironmountain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95年他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2003年他被美国安永(ernst&Young,全球四大会计行之一)评为年度最佳企业家。至今他仍担任董事会执行主席。他在ironmountain工作了近三十年,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也见证了公司从地区性公司发展为全国性公司、再扩张为跨国集团的演变历程。

全球扩张阶段:1988年至今

ironmountain演变为全国性文件管理服务企业后,走上了发展的高速路。公司在服务内容、市场范围、发展规模和经营收入上不断突破,持续扩张,取得了更加明显的规模效益。1991年,公司推出专属的文件库存管理系统SafeKeeper。1994年,公司推出文件管理咨询服务。1995年公司年销售额超过一亿美元。同年,理查德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这成为公司发展的分水岭,因为自此之后公司开始对文件信息管理服务行业进行整合。1996年,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进入了兼并时代。从1997~2007年,ironmountain以每年兼并一到两个公司的速度来扩展服务类型、扩张公司规模、扩大服务市场和开发新技术。

我们将ironmountain的兼并时间和事件概括如图:

ironmountain通过不断兼并大大增强了自身实力。一是拓展了市场范围,覆盖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等;二是丰富了服务内容,增加了软件托管、知识产权管理、安全销毁、在线备份和恢复、电子发现等新业务。

除兼并外,ironmountain在扩张阶段也推出了一些新的举措。2000年,建立了机密销毁处(后更名为信息销毁处);2001年,推出信息保护和存储关键技术的两个解决方案――在线备份和恢复的电子保险库服务、针对电子文件管理的数字档案馆方案;2006年,扩展了政府服务组织,在弗吉尼亚州的达拉斯开设了新的以政府为主要客户的部门。这些新的部门设置、技术和服务推广促进了公司的业务发展。

2 ironmountain的现状规模

伴随着国际化扩张,ironmountain的实力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提供全面、安全而周到的服务也受到广泛赞誉。1999年,ironmountain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为iRm。2002年,波士顿商业周刊将其评为“年度最佳公司(Company0ftheYear)”。2003年,ironmountain在财富1000中排名第887位,此后,它在财富1000的排名逐年上升,2004年升至第857位,2005年升至第811位,2006年升至第783位,2007年升至第780位,2008年升至第722位,2009年升至第681位,2010年升至

644位。2003年,ironmountain的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被全球四大会计行之一的美国安永评为“年度最佳企业家(entrepreneuroftheYear)”;2006年,波士顿领导人峰会授予理查德“有远见的领导人(VisionaryLeadershipaward)”荣誉称号。2007年,ironmountain首次出现在福布斯杂志“400强公司(top400BestBigCompanies)”中。2008年,ironmountain年收入首次达到30亿美元,《安全》杂志还将其列为年度安全500中全国最安全公司(thenation'smostsecurecompanies)。2009年,ironmountain加入标准普尔500公司(theS&p500index)。这些信息充分证明了ironmountain的超强实力。

ironmountain不断壮大的规模验证了创建者赫曼1952年提出的卓越远见――“这项业务将会快速发展(thisbusinesswillmushroom…)”。目前,ironmountain成为美国以及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性文件中心,业务市场面向全球,在五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14万多客户。包括97%以上的财富i000强企业在内的主要行业和各种规模的企业和组织,均选择ironmountain作为其文件信息管理服务的合作伙伴。公司保存有超过4.4亿立方英尺的纸质文件,7.4拍字节(信息计量单位,相当于1015字节)的电子文件,750万盒计算机备份磁带,2500万台个人电脑和2万台服务器。它可以安全地保存一些世界上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文化珍品、商业文件和医疗记录。为了妥善保护并提供这些信息,ironmountain雇佣了20000名专业人士,拥有无与伦比的基础设施――1000多个库房、10个数据中心和3500辆汽车等。总之,ironmountain富于经验、知识和安全的声誉使其在文件管理、数据保护和恢复、信息销毁等领域成为世界领先的最优供应商。

Recall的发展历史

Recall也是提供文件信息管理服务的一家大型公司,是美国商业性文件中心的典型之一,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美国格鲁吉亚州的诺克罗斯。Recall拥有员工4500多名,在全球21个国家设立近300个分支机构(或称运营中心,即operationsCenters),主要为企业的重要文件和信息提供存储、保护和优化等各项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包括提供文档管理、数字解决方案、数据保护和安全销毁服务,是全球文件信息管理服务行业的领头羊之一。

Recall是全球支持服务集团公司Brambles旗下的子公司。Brambles是一家提供信息链服务和信息管理服务的全球性支持服务公司,资产高达52亿美元,总部设在悉尼。Brambles成立于1875年,从屠宰业起家,不断扩展服务范围,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由最初的屠宰店发展为公共汽车经销商;二战后公司业务更加多元化,20世纪60~90年代Brambles已发展为一家包括工业服务、运输、物料搬运、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在内的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公司。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Brambles开始涉足文件管理领域,并在这一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收购和扩张,最终于1999年建立了现在的Recall公司。

1 Recall的发展阶段

Recall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起步阶段:1991~1999年。

20世纪90年代是Recall的起步阶段。Brambles公司在成立Recall前已开始涉足文件管理领域,并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收购,为Recall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Recall的建立是基于Brambles在文件管理领域的几次收购,包括:1991年,Brambles在文件管理方面进行了第一次海外收购――收购了位于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Vault公司;1992年,Brambles意识到文件管理领域的发展潜力,在欧洲开始开拓市场――收购了为文件和载体提供安全存储、收集和传输业务的英国公司Securityarchivesplc;1995年,Brambles又在美国和加拿大完成了几次收购。经过一系列的收购,Brambles很快成为美国文件信息管理服务行业的第二大运营商,并成功进军亚洲和欧洲。直到1999年,Brambles将其全球范围内的诸多文件管理公司汇集到Recall名下,成立了资产为1000万美元的Recall公司。

优化整合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Recall步入优化整合阶段。其继续发展部分得益于母公司Brambles对自身业务的优化整合。这一阶段,以多元化经营为特点的Brambles公司对公司各项业务进行优化整合,并将公司旗下的工业服务业务和区域业务全部出售,将精力集中在两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CHep(集保是全球提供托盘和料箱共享服务的行业领先者,帮助众多全球知名公司不断降低供应链成本。――笔者注)和Recall(文件信息管理服务)上。

2 Recall的现有规模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目前,Recall如今已成为一家大型的跨国集团,在五大洲的21个国家设立了近300个运营中心,拥有大约8万名客户,资产达7.5亿美元,成为美国文件信息管理服务行业的第二大运营商。Recall能为各行业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和大型跨国集团提供一流的专业解决方案,业务范围涵盖整个信息生命周期,包括文件档案管理、数字解决方案、数据保护和安全销毁等多项服务。Recall已经成为全球文件信息管理服务领域的引领者,通过智能化战略解决方案和成熟的专业知识,帮助众多企业和机构客户应对与文档管理、数据保护和文档销毁相关的挑战。

两大典型的发展共性

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两家商业性文件中心,ironmountain和Recall的发展历史与现实呈现出三点发展共性。

1 通过并购不断扩张

在ironmountain和Recall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笔者认为并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扩展市场范围,ironmountain通过并购不断扩大市场范围,从最初的纽约扩张到美国东北部,再扩大为全国性的文件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最后成为覆盖五大洲39个国家的世界最大的商业性文件中心。Recall也通过不断的并购为其正式成立铺平道路,在成立后又通过并购开拓了其在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的市场,成为文件信息管理服务领域的后起之秀。二是拓展业

务领域,例如ironmountain正是通过并购进军医疗、法律、信息技术等行业,增加了软件托管、知识产权管理、安全销毁、在线备份和恢复、电子发现等业务类型。

2 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ironmountain和Recall最初只提供基本的文件保管服务,服务内容较为局限,业务类型较为简单。经过不断发展,如今商业性文件中心的服务范围已经拓展为文件信息管理服务领域的各个方面。ironmountain从最初的文件保管发展到数据备份和恢复、安全销毁及文件咨询服务等,从最初服务于企业到服务于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客户的行业也延伸至医疗、法律、金融、能源等诸多行业。Recall从简单的文档存储服务发展到涵盖信息管理生命周期的各项服务,现在Recall的服务内容包含四大块――文档管理、数字解决方案、数据保护和安全销毁。

商业的发展历程篇2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掌握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代商业的基本特点

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和不同类型城市的产生

掌握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历代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历史资料探究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观察比较唐、宋京城的布局,探究古代商业活动区域的变化

探究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根源和发展过程,分析明清重农抑商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认识社会环境与城市功能的关系以及商业繁荣与城市的联系

认识重农抑商政策,不仅抑制商业发展,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亦是不利的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

难点:对“工商食官”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教学方法】

谈话法教学,问题式教学,设置历史情景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特点,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5分钟)

点击(幻灯片1)通过图片感受当今社会商业、城市的兴盛繁华,过渡到课文引言所设的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市镇的发展历程和商业发展的特点的问题,明确该课的学习目标。

师商业是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同时又能反过来促进生产的发展。当今的社会商品基本上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商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构成社会经济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商业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与商业活动密切联系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统治阶级对商业活动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本课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知识梳理】

一、商业的发展

(一)产生原因: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二)发展概况

1.商代: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纸币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4.隋唐:出现长安、洛阳等打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6.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7.明代: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⑤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

⑥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⑦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问题探究一:原始社会末期商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商业的发展历程篇3

【关键词】新建;传统商业街;文化意境

一、商业街文化属性的概念

商业街作为现代城市的“名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地域特色和精神面貌等。传统的商业街文化主要由独特的建筑文化、丰富的人文景观、珍贵的历史遗存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等构成,这些传统文化从细处提升了商业街的品位和形象,使商业街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同时也吸引着更多消费者的聚集,从而影响着他们的感知和惠顾行为。

二、新建传统风貌商业街的文化表现方式

1建筑文化是商业街文化的重要载体

商业街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传统建筑,这些建筑由不同时期沉积而来,凝聚了世代商业文化的精华,它不仅体现各个时代的建筑艺术,更真实地再现了当地的民间生活。是传统商业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享有“凝固的文化”的美誉。因此,作为聚集商业活动的传统商业街,也成为了不同时代建筑的集中地,这些独特的商业街建筑文化,生动地体现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背景,随着商业街文化的发展,这些传统建筑也逐渐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被人们重视和利用起来。消费者在商业街购物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传统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

2文化景观增强了商业街集客能力

传统建筑为传统商业街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而门楼、牌坊、楹联和街灯等建筑小品,建筑风格等则构成了传统商业街的文化景观,成为了商业街集客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有学者对世界一流商业街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文化景观能综合地反应出商业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商业街集客能力的重要指标。商业街的文化景观除了保留的传统建筑外,还主要有独特的建筑风格、附属型建筑和建筑小品和标识等。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增加了商业街魅力度,而且能够影响着消费者对商业街的印象,激发他们更深的感知和兴趣。如佛教建筑物、塔形建筑物、寺院、庙宇、钟、亭台等反应了当时的宗教和文化信仰;楼阁、井、特色街巷、乡土建筑等不仅能反映出特定时期的时代风貌,还能用作开发特定的商业服务,经营专门的特色商品;指示牌、牌坊、雕塑、戏台、花台、灯具、阙、榭、廊、表、舫、凉亭、影壁与祭祀标记等,这些用作纪念、装饰、美化环境和配置主体建筑的标识物,不仅呈现了商业街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升的商业街的趣味性,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体验。

3历史文化是商业街最珍贵的财富

将历史文化融入到商业街文化中去,使时尚的商业文化更具有本土特色和历史气息,从而提升商业街的文化魅力。有学者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历史文化对传统商业街发展的影响,指出忽略历史文化内涵是有害无益的,在商业街的发展中一定要重视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并认真探究其内涵。历史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在当代,加以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同样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财富。开发商业街的历史文化特色,就是在引入当代时尚元素的同时,积极的融合历史元素和本土特色。例如,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和地点与商业购物、娱乐、餐饮、旅游的创意结合,使当地城市商业街既具时尚风采,又体现历史文化。

4民俗文化是商业街重要的文化背景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种依附于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同时又在人民的这些行为中得以传承。它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演变,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在商业街系统中,与传统文化属性相关的分别是建筑空间系统和环境文脉系统,而环境文脉系统就是指传统的民俗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民俗饮食(日常食俗、待客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特殊食俗),民俗服饰(衣着、装饰物),节日民俗(饺子、鞭炮、门神、年画、庙会、舞狮),民间礼仪(礼节、婚嫁、丧葬、祭祀),民俗工艺(中国结、剪纸、风筝、织绣、泥人、面塑),民间艺术(舞蹈、音乐、绘画、戏曲)等。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在商业街文化中主要是对老字号、商业制度、商业道德和商业精神的传承,这些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真切地展现了商业街的文化背景。

三、新建传统风貌商业街的典型——西安古城区商业街案例分析

在现代,商业街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只有准确的把握和体现城市的文化背景,有效地吸收城市文化的积极因素,才能实现商业街的成功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商业街的建设,在展现城市文化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文化困境难题。

我国西安古城区商业街的发展就是较成功的案例,西安古城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尤其是具有隋唐历史、关中民俗等特征的城市文化,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在今天的老城改造中,能够将这一历史特征与商业街建设相融合,利用城市建设真实地记录历史,同时也传承着今天的城市文明,从而形成历史文化浓厚的商业街。

1商业街的空间文化形态

一个城市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又结合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生活,那么其商业的发展必然是生机勃勃的。古城商业街的改造要充分遵从保护和延续传统的空间格局的原则,为了体现对古城区这一原则的尊重,在城市的街道形态和尺度设计上,要充分地考虑文化要素。空间形态宜人尺度的重要量度是街道高宽比H/D值(D代表空间宽度,H代表周边建筑物高度)。当H/D达到1:1时的街道空间形态为平衡态。

不同的地域情况和历史文化背景对传统街区尺度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西安市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城市的主干道通常采用宽度较大的平直线型。西大街改造过程中,在既能满足现代交通需要,又能体现历史背景的前提下,相应地加大了其宽度,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了唐长安城严整的空间格局,使人更能够感受到“坦荡荡乎,大道通天”的气势。而在设计改造书院门商业街时,则以保护为主的原则,除了较大的改动了宝庆寺塔的周边,其它地区严格地限制了沿街建筑的高度,始终保持传统的街道的H/D为1:1-1:1.2。西安古城这种传统的街道比例和尺度都是由历史的沉淀和积累而成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设计改造时必须以保护空间格局为基础。

2商业街的建筑文化形态。

建筑是展现街区风貌的最直接方式,是历史街区里的一种物质元素。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古城形式与现代的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剧增,加上一些单位保护意识淡薄,使古城区内宜人的空间格局和高大的古城墙轮廓线都遭到新建筑发展的破坏。由于西安古城历经了悠久的历史,在古城区内的建筑都有着各个时期的鲜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建设与保护的难度。例如,骡马市商业街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的是现代建筑风格,相应的传统文化特点就不够明显。古城区的商业建筑呈现的是明清风格,因此,要注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对各种建筑的高度管理要符合相应的限高规定。西大街的建筑形式是以唐风为主,仿古建筑的修建需要建立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屋檐的造型、建筑色彩等方面都必须能够诠释历史文化的内涵。建筑沿街而立展现了历史的协调统一性和延续性,赌石色是汉唐建筑木作色彩的主色,表达了我们对庄严、典雅的城市传统的尊重,而土黄色则是西安人历来尊崇的颜色。所以古城商业街建筑的创造,必须要注重体现历史文化的脉络。

结语

利用历史商业地段的优势从事商业街建设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文化是商业地段无形的广告宣传。所以,在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中,不应只注重修缮城市的外在形式而更要挖掘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地域风情在商业街建设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曾雅婷,杨赫.将北院门改造为商业步行街的可行性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1021(4).

商业的发展历程篇4

产业转型的深层原因

运河航运功能的弱化。随着现代社会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的出现,运河的水运功能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运河航道由于受到用地规模、桥梁高度、文物保护以及建筑规模的限制,航道等级明显降低,码头泊位设施日渐落后,运河航运功能逐步弱化,这就迫使原来依赖运河运输物资的企业转产或外迁。

运河生态功能的强化。建国初期,运河沿线工业和人口的大量集聚,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在很长时间内都实行直排,导致运河水质迅速恶化。此外,运河上航行的货船多为老式柴油拖船,马达噪声高速100分贝以上,噪音污染严重。运河的生态调节功能大大减退。如夸,必然要求运河把生态、景观功能摆在第一住,传统产业和货物运输必将受到限制。

运河商住功能的诉求。运河拱墅段沿河地带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工业、仓储、居住、商业等各种用地交相混杂,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城市功能都能在运河沿岸两侧的用地上得到反映。直接导致运河沿岸景观布局的零乱。要想重现倚河而居的繁华,使运河成为城市中韵味浓厚、人气极旺的商住福地。就必须优化运河沿线用地规划,加快工业、仓储类企业搬迁。还运河沿线以商住功能。

运河文化功能的挖掘保护。运河杭州段原有古桥达27座之多,现仅存拱宸桥和广济桥,运河上的武林门、艮山门2座古城门,也已经完全损毁消失。历史上曾经一度辉煌的“湖墅八景”也早已不存在,目前运河两岸除富又仓遗址、洋关等少数几处文物保护点外,与运河有关的原有城市风貌所剩无几。这与运河承担延续历史文脉的重任极不相称,要想重现历史记忆。找回“遗传密码”,必须对散落在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碎片进行整理、修复,这种对运河实施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理念,无疑使得沿河工业企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使得企业必须转变思路,另谋发展。

为充分挖掘拱墅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区住优势,重现大运河“十里银湖墅”的繁华景象,1997年首次明确提出“发掘、创造运河文化内涵”,继而确定了运河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并将运河两侧地区的城市建设与运河保护开发结合起来,纳入到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进行通盘考虑。2002年,实施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正式启动,至此,运河两侧地区的改造开发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即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深入开展运河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作,全面推进拱墅段(德胜路到石祥路段)沿线地区的综合改造。同时,充分利用运河综保工程带来的契机,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形态,促进拱墅区产业重心由二产向三产提升,推动全区由工业仓储区向现代化的商贸商住区转型。2007年,拱墅区区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7:45.8:53.5,以第三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逐渐形成。

实现运河综保工程与建设现代商贸强区良性互动

优化调整运河沿线用地功能,大力发展商贸商住产业。为有序推进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拱墅区紧紧抓住契机,牢固树立城市经营理念,把运河及其沿河地带作为城市的一宗巨大资源来经营,实行“政府做地,企业做房,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大力开发商品房和商业公建,努力打造“居住拱墅”品牌,促进全区商贸商住产业大发展。2003年以来,拱墅区通过对运河两侧及纵深地区土地进行整理,共出让22宗住宅用地,建造商品房240万平方米;出让11宗公建用地,建造公建配套设施80万平方米。未来几年,我们通过运河综保工程,还可以整理出让土地6000多亩。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拱墅区已成为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热土。

加快沿河工业企业搬迁,大力发展生产业。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近年来,拱墅区工业企业出现了大量外迁现象。工业企业累计搬迁已达100余家,其中包括杭州汽车发动机厂、杭华油墨化学有限公司、杭州河合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杭州热电厂(协联热电)也已列入2009年搬迁计划。工业企业外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推进运河综保工程的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划要求,继续加快工业企业搬迁。并对企业搬迁遗留厂房进行改造或推倒重建,不断完善周边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为新兴产业入驻提供空间。同时,充分利用位于主城核心区的人才密集、资本集聚等优势,加强与东部软件园等园区的战略合作,大胆借鉴他们在园区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服务外包企业,推动生产业规模化发展。

建设沿河城市综合体,大力发展运河商圈楼字经济。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服务经济就是一种楼宇经济。截至2007年底,全区建成使用楼宇58幢,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452家,其中500强企业10家,总注册资金迭87.6亿元。要以招商为龙头。抓好运河沿线包括运河商务区综合体在内的11个城市综合体和楼宇规划建设,为优先发展服务业搭建平台。11个城市综合体总占地面积达8558亩,投资规模超过300亿元。按照《拱墅区发展楼宇经济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10年,全区将规划和建设商务、宾馆类楼宇120余幢(处),建筑面积约55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楼宇80幢,建筑面积370万平方米,其中高星级宾馆11幢,高档写字楼53幢,高品质大卖场16幢,这将为全区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搭建广嗣平台。同时,要加强政府引导,帮助业主在管理上下功夫,引进专业团队对楼宇进行管理,力争为入驻企业提供一流服务,实现楼宇管理的专业化、精品化,努力打造楼宇经济运河商圈。

保护利用运河沿线历史建筑,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杭州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一、二、三次产业,“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拱墅区是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区,与其他兄弟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同,拱墅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多在运河沿岸工业遗址和历史建筑上兴建,与运河综保工程密切结合,个性鲜明。运河两侧沿岸遗留的大量工业厂房、仓库和历史建筑。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全区已有LoFt49、唐尚433、a8艺术公社、乐富智汇园一期、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一期等5个国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聚集了文化机构夏创意企业122家,从业人员达到1500人。吸引了建筑设计、广告策划、商业摄影、景观设计等生产业入驻经营。随着运河综保工程的深入推进,一批老厂房、库房和历史街区正在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将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要按照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总体目标要求,以《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导,走品牌化经营道路,加快筹建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网站和产业协会,打响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品牌,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修复历史文化景观节点,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运河综保工程时,明确提出把“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作为三大目标,努力加以实现。运河综保一期工程实施了9个项目的建设,并于2006年国庆节第一次推出了新运河;2007年实施了25个项目,并于2007年国庆节第二次推出了新运河;2008年实施8个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主城区段综保工程,同时启动石祥路以北段运河开发,并计划于2008年国庆节第三次推出新运河。“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在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建成项目的使用管理,组建区运河文化旅游景观带管理委员会,利用经营性房产引进餐饮、茶馆等休闲行业,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沿运河餐饮带,发展了休闲旅游产业。目前,杭州市正在编制《京杭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核心段)旅游实施规划》,拟将运河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级旅游产品。下一步,要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综合体,充分发挥综合体的旅游、休闲、度假、购物、演艺、美食等功能,同时,推进运河亮灯工程。打造国际化“亮灯”产品,筹建部级刀剪博物馆、扇艺博物馆和伞业博物馆,丰富旅游内涵,增强市场竞争力。并着眼于整个运河水系保护开发。打通上塘河、胜利河、余杭塘河等与运河沟通的河道。使游客乘船可以直达西湖、西溪湿地和钱塘江。

修缮保护运河沿线历史街区,大力发展特色街区经济。要始终把打造特色街区、发展街区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7年初,小河直街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区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首次采用了“允许自保,鼓励外迁”的搬迁政策,完全保留了街区的原生态,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侧奖”。目前,原住民正在回迁过程中,街区将集“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于一体,成为拱墅区发展街区经济的重要平台。此外,运河两侧的石祥路汽车贸易街区、信又坊商业步行街都各具特色,前者已聚集63家4S品牌店、80余个知名汽车品牌,2007年街区销售汽车13.8万辆,占全国乘用车销量的2.43%。目前,街区正在结合石祥路整治,着手编制《中国汽车贸易特色街区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街区档次,推动汽车销售服务产业不断提升。信义坊商业步行街以美食为主打品牌,现已集聚40余户特色经营户,成为市民体闲娱乐的好去处。2008年,要深入实施桥西历史保护街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风貌协调区、湖墅路商贸金融特色街、上塘路商务购物特色街等特色街区建设,为发展特色街区经济搭建平台。

商业的发展历程篇5

1.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是关系到城市文化发展脉络的关键问题,任何文明的发展都必须要能够溯源,架住在没有源头上的文明是没有发展的。所以哈尔滨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必须牢牢遵循把握城市文化发展脉络,寻根溯源,找到可持续发展文化依据的原则。2.保持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特色文化可以演绎,但是历史不能编造,对于历史文化应最大程度实现保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性的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街区一旦遭到破坏将是毁灭性的,而历史文化的延续发展如果丧失掉本源,成为无源之水,就没有价值可言,所以开发中必须坚持保持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原则。

二、中央大街及老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旅游开发经验及教训

1.中央大街成功借鉴中央大街作为哈尔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发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是定位准确。首先,中央大街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优势,以欧陆建筑文化特色为基调,充分展示哈尔滨洋气、时尚的特色欧陆风情;其次,中央大街的群体定位落在市民身上,形成哈尔滨市民休闲、购物的中心区,为旅游活动开发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氛围。二是改造适度。中央大街两边建筑的改造以及辅街的改造都紧紧把握特色文化发展脉络,最大限度保留原建筑风格和风貌,成为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展示载体。同时,整个街区文化演变发展的过程是渐进地,没有出现大的断层和跳跃,这也是中央大街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营销策略得当,实现综合发展。哈尔滨中央大街在原有商业业态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型商业策划,依托街区的环境氛围与特色空间,策划新型旅游商业业态,除商业建筑遗产之外,将一批代表欧陆风情文化的西餐厅、代表老哈尔滨饮食特色的百年食品文化挖掘出来,同时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时尚休闲、餐饮住宿、旅游咨询、旅游商品商店等配套服务设施。中央大街街区改造后作为哈尔滨城市特色文化展示区,把它打造成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完美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一句话,中央大街的改造升级是把传统中的原汁原味、时尚里的洋气、大方和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的成功结合。2.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滞缓的原因剖析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定位是准确的,原始资源禀赋也是非常高的,完全可以成为哈尔滨多元文化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成为哈尔滨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当前,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缓慢是有多重因素导致的。首先,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过程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被破坏掉,原汁原味的东西损失殆尽,仿真建筑取而代之。在中华巴洛克一期和二期工程中,文物破坏较为严重,出现文物移植现象。其次,历史文化街区的组成主要是由文化建筑、街坊布局和原住民三部分构成。一、二期工程通过土地置换将原住民完全迁移出去,使得历史文化街区里的民俗、民风彻底消失,整个街区文化丧失灵魂。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主导文化品牌就是平民文化,是小型商业模式的胡同经济、小店经济。在没有任何过度的情况下将文化灵魂彻底清除,留下一群仿真的模拟建筑,造成整个街区的发展相对缓慢。第三,整个历史文化街区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不准确。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做了很多招商工作和宣传工作,但是传统和现代的割裂使得老哈尔滨人很难回到那里寻找历史的回忆。街区的市场开发应是传统商业文化模式的再造,宣传促销是这里闯关东文化在哈尔滨的诞生地;不要用现代的东西过分去演绎历史,因为那不是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优势,不要幻想把它打造成一个现代商服旅游功能区。因为那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很难满足这个设想。

三、哈尔滨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若干思考

商业的发展历程篇6

[关键词]视觉识别系统景观小品内涵

王府井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显要的地理位置,不可取缔的商业发展规模成为北京商业街的代表,汇聚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同升和、盛锡福、瑞蚨祥、东来顺、全聚德、翠华楼等诸多老字号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它记载了北京的发展历史,沉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的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及政治文化中心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特性与不可比拟的发展规模及老百姓心中不可取代的至上地位,赢得了王府井商业街为天下第一金街的美誉。

而今,建设步行街的热潮正在兴起,该怎样建好一条既有文化内涵,又有个性特色、能代表中国文化,成为解读北京的现代商业步行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步行街是看似平常,实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论是景观、环境、功能、还是管理、服务,硬件与软件,只有配套发挥效益才能给人享受。

一、发现的问题

1.模糊的视觉传达系统,规划师、建筑师与设计师在设计环节上各行其政,使设计割裂

商业街的Vi系统设计缺乏一套整体的Vi识别系统,让我们既能够看到历史的变迁与流动,又看到王府井商业街的整体功能的统一的内在和谐性。

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开发商或者政府如果分别委托不同的部门或公司来做,整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店面设计,标识系统这就造成在“结合点”上留下了很多空白。需要建立关于设计的科学的统筹规划程序。

2.“苍白”景观小品

建筑小品是提升王府井大街的品牌价值与历史特色的点睛之笔,也是完善其室外空间功能必不可少的建筑设施。休息座椅、电话亭、垃圾桶、花坛、信息查询亭等小品的设置仅成为完善其功能需要的附属品,虽增加了王府井商业街的人性化气氛,但造型、色彩或材质等设计元素的表达没有让我们感觉其定位是王府井所特有的,地域特色不够充分,文化内涵淡薄。

二、可行性建议

1.建立完整的视觉传达系统与设计的统筹规划程序

商业街的Vi系统设计缺乏一套整体的Vi识别系统,让我们既能够看到历史的变迁与流动,又看到王府井商业街的整体功能识别系统统一的内在和谐性。

就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而言,除新建筑如新东安市场等,老商业建筑如百货大楼,在内部标识设计上几乎都没有很好的Vi意识。就建筑设计而言,其建筑本身的标识是建筑设计内容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画龙点睛的重要部分。它的大小、颜色、形式、位置,以及夜间的照明,灯光所要表达的部分,要求受众所体验的立体关系都要和建筑本身的形体设计完全的同一起来。它和建筑同时出生,是这个建筑表达本身所隶属功能的身份证,而不是建筑已经存在之后的,甚至由另一位设计师再去完成的附属品。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开发商或者政府如果分别委托不同的部门或公司来做整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店面设计,标识系统这就造成在“结合点”上留下很多空白。而空间设计就是对空间环境进行总体设计,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城市历史、人文因素和城市居民的使用要求统筹兼顾,对空间环境统一规划,建筑、园林、雕塑、小品、绿化、交通、标识、广告、夜景照明、橱窗协调合作,使设计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多样性、文化性、宜人性等以提高设计的整体质量。这也要求我们建立一套科学的统筹规划、开放型的设计程序。

由于王府井商业街建设涉及的层面多、作用因素复杂,要求从城市设计层面建立一个有众多工程师、科学家、社会学家、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的设计组群,参与规划设计完成设计主题思想。就设计单体而言,也要求规划师、建筑师与设计师等协商,统一思想后共同完成,在设计过程中应具有反馈机制和自我组织能力,即在设计过程中发现的任何问题,在反馈机制的运用下,都可望在下一个循环中得到修正。

2.追求景观小品的内涵

商业的发展历程篇7

关键词:商业经济商业理论马克思主义立场历史方法

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研究方法可以形成一个学派或流派。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分类,经济理论以及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诸理论组成的理论体系或经济学,大体上包括三大类别: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别;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的区别;纯经济分析与制度、结构分析的差别。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的传承,同时在社会制度方面有别于资本主义,决定了商业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世界观,历史观和发展观的辨证统一。

商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立足点

当前我国商业经济理论的危机,表现在西方经济理论的涌入,反映西方经济思潮的市场营销学替代了商业经济学,而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流通领域人和物的关系,忽视了流通领域生产关系的研究。在揭示生产关系的运行规律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商业经济理论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中国式的商业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理论无法取代的。我们认为,作为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商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首先要研究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国有商业的地位、商业劳动的地位、商业企业人与人的关系,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对立,在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表现在它提出了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类似的理论命题。但是,它不能揭示劳动价值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根据“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假设”以及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价值的观点,商业劳动价值同样也是商品流通领域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流通产业要充分肯定商业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保护和解放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固有职责和根本任务。必须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不断提高商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承认商业企业独立商品经营者的地位,同样也承认商业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在增进社会财富的作用,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都表现为企业人格化资本的特征。也必须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商业劳动者在分配领域的合法权益。

比较的动态分析的历史方法

历史和现实的比较是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重要分析方法。安岗(2005)的研究表明历史方法的重要地位:中国经济学界的首要问题是了解国情,发现经济学研究中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结症,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需要我们应特别重视历史方法,从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不容否认,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结构模式存在许多缺陷,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理论,离不开计划经济商业的历史背景,一味否定并不是历史辨证的观点,既然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的传承,就要定性和定量的比较相结合。既吸收历史的长处,又展望未来。我国公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经历了计划经济、转型经济、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从总体上说,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转型时期表现出来的企业小型化、极度竞争等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补课”,是迈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是对计划经济流通模式的第一次否定,是极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商业的竞争必然走向商业的垄断则是第二次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是计划经济时期流通模式的扬弃。计划经济时期的大流通观点,经过所有制改造以后拓展为国际市场商品流通之势。

商业的发展历程篇8

回顾市场经济的演进与基础,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的演进是以习俗经济为起点,发展到商业经济,最后实现市场经济的。

习俗经济是农耕经济,不存在商业,也没有商人。正是商人的专业化推动了整个经济的演进和变革。集会为贸易提供机会,出现物物交换的易货贸易,随着利益的驱动,产生定期的集市。从交易的主体看,在集会上是农民,在定期集市上是经纪人。当市场产生后,出现专门从事于商业的商人,他们便会开始把自己或紧或松地组成一个社会,一个新型的社会。这就形成了商业经济。

从习俗经济过渡到商业经济的过程还需要外部力量的作用。有三个外部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货币、法律和信用。

中国也有过习俗经济,但由于缺乏外部力量的强力推动,因而资本文化和信用体系等要素在社会中未充分形成,使得中国的社会并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经济,更遑论市场经济了。

股份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许多学者认为在古希腊、古罗马社会以后可以看到股份制度的一些影子,但真正的股份制企业的出现还是在公元14~15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经历了较长一段商业经济的发展后才出现。到了15世纪至17世纪,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现代意义的股份经济才有了明显的增长。

可见,股份制的产生前提:一是个别资本充分发育,整个社会已进入商业经济阶段,形成了商业经济特有的资本习惯、资本文化和信用体系等;二是已经形成了现代产权制度,使个别资本能够在明晰的产权架构下实现资本集中。它的诞生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产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

证券交易是完全提供服务为目的的中间人行业。证券交易起源于欧洲的货币贷放者、银钱兑换业和商品经纪商。巴黎的早期交易所可追溯到中世纪的1138年,当时交易所叫做LaBourse,意义为“钱袋”。其后到15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出现了证券交易所,也主要经营商业票据的买卖。从证券交易所的长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看,其重要的特点是:由自发形成到有组织。

纵观西方市场经济的演进以及股份制、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这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才逐渐形成的。而在我国其形成的顺序为:1949年以来一直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1985年出现股份制企业和证券交易,1990年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进行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了上市公司。

在市场经济与股份制、证券市场演变的过程中,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在于:一是在出现股份制之前,我国社会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经济,缺乏商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股份制和证券市场产生的基础不牢靠。二是证券市场的出现早于大规模股份制企业的出现。

今天中国股市出现的许多问题,笔者认为其根源就在于中国证券市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基础都与西方国家的上述差异。

商业的发展历程篇9

[关键词]世界历史资本意蕴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观点,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机制的探讨也就成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人们以往关注较多的是生产力与交往及其互动关系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和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而对资本的积极作用却关注不够。本文旨在对资本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彰显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历史与资本的本性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的结果。那么,资产阶级为什么要拼命“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呢?马克思认为,这主要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流通时间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限制;必要劳动时间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减少=剩余价值的减少:资本价值自行增值过程的障碍或限制。因此,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本性是无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润,为此,它必然要打破以往行会制度的限制和地方上的限制,使整个世界和所有生产方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这种统治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民族社会内部,资本把任何劳动都变为雇佣劳动,并打破生产和交换上的一切行会限制和地方限制;另一方面,在国外,资本通过国际竞争来强行传播自己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上所有的生产方式都服从自己。马克思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随着资本的发展,国内市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小,以致成为资本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要实现资本的不断增值,资本家必定要突破国内市场而走向国际市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资本的本性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虽然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资本事实上就是这样开创出世界历史的。

资本走向世界,开辟国际市场,最初是由商品流通领域开始的。随着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不断渗透,生产的国际化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趋势,并且,生产的国际化最终战胜流通的国际化而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在生产国际化的带动下,各种经济因素也日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最终使各国经济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世界市场总体。“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值得指出的是,资本的这种国际化扩张,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日益显现出强劲的势头。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资本已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

资本开创世界历史的冲动完全是出于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但是,当它这样做的时候,却不自觉地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从“普遍性”的角度看到了资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不光创造出一个普遍的劳动体系,即剩余劳动体系,而且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这就必然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社会发展进程。因此,马克思讲:“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可以说,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还是世界历史的开拓,都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是资本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二、世界历史与资本的形成、发展

马克思不仅从资本的本性上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而且从资本的形成、发展上考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

最早的资本,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集中在城市的行会里面。这些城市的资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本,它体现为住房、手工劳动工具和自然形成的世代相袭的主顾,由于交通和交换不发达,资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只好父传子、子传孙。这种资本不同于现代资本,它不是以货币来计算的(用货币来计算,资本体现为哪一种物品都是一样的),而是与所有者的完全固定的劳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完全不可分割的,因此,它是一种等级资本。这种等级资本,虽说是一种最初级的资本形式,但相对于旧的剥削方式来说,它毕竟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这种等级资本,总起来说,发挥作用的范围还是很有限的。它产生并生存于等级森严的行会之中,自然首先要受到行会制度的严重束缚,封建割据和行会的种种措施使得它的交往能力极其有限,同外部的交往不多,尤其是同本民族、本国家以外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很不密切。所以,等级资本不可能真正打破地方限制而建立起世界性的联系。但它确是朝着世界历史方向走出的第一步。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商业和生产发生了分离,商人阶级开始形成。“越过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而向前迈出的第一步,是受商人的出现所制约的,商人的资本一开始就是活动的,如果针对当时的情况来讲,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随着商业往来集中在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近郊以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于是在生产和商业之间也产生了相互作用。商人可以根据市场的预期变化来组织生产,因而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生产内部的分工。城市彼此间发生了联系,新的劳动工具从一个城市运到另一个城市,生产和商业间的分工随即也引起各个城市间在生产上新的分工,在每一个城市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工业部门占着优势。商人资本的“活动”性又使交往不断冲破地域的限制,使民族交往、国家交往日益发展起来,“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

继商人资本之后,资本的又一跨越就是工场手工业的出现。相对于商人资本而言,工业资本是一种更高级的资本形式,能满足更大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场手工业一出现,就吸收了大量自然形成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活动资本的数量;同时,它还吸纳了大量力求摆脱行会控制的农民充实自己的劳动力资源,这样,工场手工业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增加和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各国之间开始了竞争,而且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残酷。这种竞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工场手工业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是不能离开保护的:“在国内市场上实行保护关税,在殖民地市场上实行垄断,而在国外市场上则尽量实行差别关税。本国生产的原料(英国的羊毛和亚麻,法国的丝)的加工受到鼓励,国内出产的原料(英国的羊毛)禁止输出,进口原料的(加工)仍受到歧视或压制(如棉花在英国)”。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集中创造了大工业。大工业使竞争走向普遍化,它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这样,大工业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人类开始步入世界历史时代。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是伴随着资本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等级资本到商人资本再到工业资本的形成,既是资本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三、资本与世界市场

伴随着资本从等级资本到商人资本再到工业资本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直接诱发了欧洲商业革命的爆发,加速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逐渐孕育成熟,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开创新的世界市场的历史进程。为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指出:“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造成新的世界市场”。“资本的现代生活史,是从16世纪现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出现的时候开始的。”马克思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起步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它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的自然经济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殖民地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商业利益,一方面促使那些商业和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的商品生产超出本国市场的需求而以各殖民地为消费对象;另一方面引发了这些国家争夺、瓜分殖民地的斗争,并进而达到殖民地的垄断。这个时期的世界市场实际上已经在空间上扩展至全球范围,并以宗主国、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为基本格局。在这一阶段,欧洲一些主要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相继爆发了工业革命,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体现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取代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自然经济,这不仅意味着欧洲这些工业国家的商品生产能力和输出能力全面增强,而且意味着整个世界市场被纳入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

至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阶段。1847年欧洲经济危机之后的工商业复苏,是新的工业时代的开端。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交通、通讯技术的变革,使资本的扩张获得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从而真正开始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过程,而“自1867年最近的一次普遍危机爆发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显然,这时的世界市场与前一阶段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显著的跃进,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无孔不入地冲击着世界各国的民族经济,并借助于政治和军事手段打破那些试图闭关锁国的国家的大门。自此,全球范围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避开世界市场的牵制,经济全球化虽然尚未达到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世界市场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全球化的开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不可能停留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资本的扩张本性决定了它一定要打破一切限制,而“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因此,“一般说来,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没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张,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

四、资本与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时代的主体作用

如果说没有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张,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那么,没有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时代的主体作用,也就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作了客观评价。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总量,而发达的生产力正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前提。“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第二,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而且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消除了以往各民族之间的孤立隔绝状态,迫使落后国家的民族不自觉地加入了世界历史进程。它在亚洲等落后社会造成“惟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这对于表现不出历史首创精神的落后地区不能不起历史进步作用,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世界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第三,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根本问题即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已提上历史日程,因为“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人由对人的依赖状态发展到人的独立性状态。资本主义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在人身上的各种依附关系,人成为人身自由的个人。虽然个人不免受到各种物质关系的制约,尤其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制约,但人的主体价值终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对自然力量的征服而宏扬出来。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锻造出将世界历史推向纵深发展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正是这样,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的使命,不自觉地担负起了开创世界历史的历史使命,充当了历史发展的工具,“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商业的发展历程篇10

关键词:城市文化资本;历史风貌街区;时尚化:城市触媒理论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3-0076-03

“建筑学中最差的实例是那些仅仅从其他文化和地点移植过来的房子。建筑应当从它的场所中生长出来,应答这个场所的形体特征,占有层叠,技术与精神。建筑应该是它的时间和地点的一个唯一的,独特的结果。”

――安托内-普雷多克[美国建筑师]

世纪之交,上海石库门旧街区改造破土动工。与众多的大项目相比,这样规模的工地并不那么引人瞩目。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这个并不高调的改造却创造出了一处融时尚休闲、新潮购物、怀旧情感干一体的著名案例――“上海新天地”。走进这里,建筑风貌仿佛旧时海派生活得以重现,而当画廊、时装、咖啡等一幕幕时尚生活秀迎面而来时,使人几乎感觉时空转换。(图1)“新天地”的巨大成功在各地商业地产界刮起了一阵强烈的“怀旧风”――弄堂、胡同、老街甚至村落不再与现代无缘,纷纷被重新挖掘、包装,开始站在了城市形象的最前线,发挥着独具价值的号召力。

虽然各地类似项目的风貌各不相同,其运作模式与目标则基本一致:依托有一定条件的历史风貌街区,对街道、建筑、室内进行全面改造,创造出有别于常规的特色商业空间并将其视为一种“资本”,旨在获取商业上的知名度与利润,并在城市文化影响力的竞赛中获取持续推动力。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历史风貌街区,到底是商业消费的新宠还是城市记忆的归宿’面对未来,它该何去何从?下面试着触探到现象的本质――将历史风貌街区重组为一种新的“城市文化资本”,并从这一视角分析以上的提问。

1 概念解读

1.1 城市文化资本――隐性的城市发展核心要素

“城市文化资本”是指城市中那些具有积极作用的资本特性,能够带来经济、社会或自然价值,外在形态多样的文化资源本体。城市文化资本带来的客观利润包括:促进社会和谐、人类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结构完善。城市文化资本本体是无形的,通过“考虑有形事物蕴涵的无形财富”最隐性的城市发展方式,构成城市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1.2 历史风貌街区――城市文化资本的“灵魂”空间

历史风貌街区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及重复类型的不太完整的部分建筑,可作适当的改造而置换新的功能内容。从城市文化资本的内涵分解或结构性地分化出“城市文化资本”的“灵魂”所在,即历史的、现实的物质与人文精神文化的核心性与存在意义。如果反映到城市之中,

“灵魂”空间便扎根于承载历史与人文情怀的历史风貌街区,如果离开了城市文化资本的依托,这个城市的“灵魂”空间也只能成为建筑构件的空壳。

1.3 时尚――传统“蒙太奇”过程

所谓“时尚”,是指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顾名思义,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较之传统,时尚更像是在短时间内凝聚起来的力量,更多时候被视为一种符码化的转变。摄取符号似的包装设定一些虚拟化的“价值观”,形成刺激消费的辐射圈。它的辐射力更多是源于在大众心理形成的一种“无形的权威”与“认同的力量”。通过对传统的“蒙太奇”生产――符译化的过程,地域、记忆、文脉等片段主动组合拼贴的时尚似乎变得与传统相对立,形成了二者相互辩证的哲学关系。

2 历史风貌街区时尚化成因解读

2.1 市场经济――经济利益驱使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下,历史风貌街区时尚化实则是在开发商投入大量财力引入一系列消费空间和文化场所的过程。时尚意味着时效性的符码生产,从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高效率的快速资本运转正是利润的需求。这时的时尚化消费,交换价值已远远超过使用价值,作为隐性的经济资本便显现出来,成为主导力量推动其发展。

2.2 消费社会――休闲方式转变

消费社会下的城市发展是一个日益商业化的场所,大众休闲消费方式的转变冲击性地给商业化进程注入发展的强心剂。特别是在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其精英文化的氛围日渐浓厚,人们都愿意到城市的一些时尚街区去消费。这种都市空间的流变作为历史街区时尚化的表征,以促成一种强有力的空间消费文化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扩散。

3 历史风貌街区的时尚化发展与隐忧

3.1 短期利益VS长期价值

历史风貌街区如今作为在消费社会下的一种产业介入城市经营之中,时尚化实则是“追求利润――资本积累”的过程,历史在这里不再是“完整的”而是“碎片化”。但在商业化浪潮的背景下,历史风貌街区时尚化如今已成为资本利益的豪华噱头,各家开发商为了短期利益盲目地去开发。这种随意给历史风貌街区扣上“帽子”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时尚,只是简单地把它扮成一种“盆景”供人消遣、游赏。

3.2 文脉丧失VS地域回归

地域文化是通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独特建筑风格和总体特征,其激动人心之处,在于总能令人回想起那一个个拥有精湛技艺与个性特征的时代。当未经破坏的“地域文化”进入市场后变成一种“文化资本”,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大浪潮下其中一部分已不断消解和蚕食,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并引起争夺。在开发商大规模开发历史风貌街区商业的同时,人们似乎表现出一种矛盾:渴望获取商业利润的同时也渴望地域文化的回归,这永远是场艰难的博弈。

4 文化资本最大化――以“城市触媒”为视角

4.1 总体原则――城市触媒理论

所谓“城市触媒”,是某一单体建筑、公共空间或群体建筑,在不失去自己本身特色的同时,粘合整个建筑群体的每个功能部分,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引导后续开发,并使其具有连锁反应的潜力。从这个视角看来,为了文化资本的最大化,将其变为一种“触媒”从而引起的效应可达到最大化。

对于历史风貌街区,触媒在性质上分为两部分――实体织补和功能置换。从视觉范畴,建筑的实体空间是城市景观形态的直接反映,但包裹在实体空间以下的城市文化资本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却只能通过商业业态和文化策略

释放出来。如果只强调街区的实体性,那么我们保存下来的仅是脆弱的空间形式,如果想让历史风貌街区充满活力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其功能性必须进行置换,或保留现有的功能且使它的运行更为有效。由此,这种伴随实体触媒展开的功能触媒,将会最大程度地发挥历史风貌街区的文化资本价值。

现阶段,虽然许多城市在保护和发展历史风貌街区做了积极的尝试,但效果不甚显著。大型城市的历史风貌街区往往占据时尚前沿,但却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建筑实体缺乏统一的景观形象,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风貌街区本身(即文化资本本体)出发,将触媒点扩大,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而中小型城市的历史风貌街区还处在时尚滞缓的阶段,阻碍其巨大经济前景的发挥,于是强调文化资本的经济效益成为城市触媒的关键点并指导其潜在的资本释放(图2)。

4.2 大型城市时尚化策略(图3)

4.2.1 实体织补

首先,整合新旧建筑,创造一定的可渗透公共空间,满足视觉上的连续性。大城市中历史地段很大一部分都己被房地产商开发,包装成各类时尚消费场所吸引人流,周围或邻近未开发的老建筑与之相比,往往更显落魄。所以首先拆迁区域内无历史文化价值的破旧违章建筑,“掏空”出来成为公共空间,缓冲疲惫人流的同时也满足视线上的连续,使释放出的公共空间作为历史建筑与商业建筑、历史文化与商业文化相连接的媒介,充分地渗透成为“城市客厅”,是修复文化资本的前提保障。

其次,由于日益严重的各种拥堵情况和街区静态停车的不便利,改造交通的策略主要集中在到达街区和停留街区的两个方面:街区通过形成水平与垂直方向,内部与外部空间的网络化、立体化的物质(人)流动系统与城市区域相联系,带来强大的消费流,成为一个触媒点向外辐射;街区内部利用地下空间,不仅缓解静态停车的需求,也扩大商业活力的面积。如此地上、地下以及上空的商业街相互连接通达,历史街区成为步行街区的方式将更能发挥文化资本本体的潜在能量。

哈尔滨道里索菲亚广场改造通过整合新旧建筑,提高现有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使其发展成为多功能复合型商业广场。在修复广场内部空间的同时,组织车流和人流两部分的交通改造:车行交通主要采用单行道路设置以缓解拥堵情况,提高通行能力,主要车行出入口分别设在西侧和北侧:广场内部采用步行交通,在地下设置停车场,广场空间连接各个地下通道出入口,使其广场内行人集散的地面交通枢纽,增强向外辐射的能量(图4)。

4.2.3 功能置换

所谓功能置换,并不仅仅是只保留建筑外面的一层皮,它是指基于一定的空间文化策略研究后,植入与之相适应的商业形态或公共空间的过程。大城市历史街区中的商业功能并不缺乏,不足的是没能进行很好的功能分块,导致不同业态穿越,反而降低营业额。如果鼓励采用业态集群的方式,将不同业态功能分区,更能提高街区的活力,刺激消费。

成都宽窄巷子在2008年6月14日开门纳客,作为“最成都”的新名片,其街区内部清晰的业态集群:餐饮、酒吧、咖啡以及茶馆的精心布局,很好地满足游客的需要,成为一个崭新的触媒点带动其区域的整体发展。(图5)

4.3 中小型城镇时尚化策略(图6)

4.3.1 实体织补

首先是统一建筑风格,尤其是建筑立面。相比于大城市中的历史风貌街区,中小城镇的历史风貌街区大多保留原状,但由于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居民常常自发地对建筑翻新,增高,扩建,改建,造成建筑风格尤其是建筑立面上一定程度的差异。虽然这也是原住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但对于以强调经济效益为关键点的触媒,整合立面,统一建筑风格势在必行。

其次是将周边与大型城市相联系的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作为媒介,充分发挥快速交通作用,提高街区的交通“通畅性”,吸引大量的人流。但对于街区内部,在保护街巷传统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应该以解决交通“可达性”而非“通畅性”为目标,增加必要的停车场地,辅以交通管制措施,避免对历史街区的过度穿越,保证街区中充分的人群活动空间。

平遥古城在199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更加大力度保护,对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立面,其材料、色彩、形式、尺度都进行严格的控制,要采用传统的形式来保证和谐的色调。其古城绕城墙新建环城路,与新城新建的外环路构筑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其古城内部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蜓巷构成,在每个城门都实施交通管制,保证古城内部人流活动的便捷性。(图7)

4.3.2 功能置换

比较大型城市,中小城镇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不太容易对历史风貌街区进行大拆大建,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传统空间中引入商业模式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从提高街区活力和促进旅游发展为前提,提倡混合功能:鼓励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的同时,也关注老字号商铺等特色店铺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经济带动模式。

安徽黄山市屯溪老街是一条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并富有传统特色的商业老街。20世纪80年代保护更新以来,在保留真实的历史传统风貌与独特建筑风格的同时,原有街区功能也不断加强,商业功能构成由1979年的34.4%提高到1993年的77.6%,商业数量也由当时的114家上升到1993年的227家。由于采取适当的经济带动模式,屯溪老街的知名度不段提升,来此旅游购物的游客络绎不绝,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在中小城镇的历史风貌街区中不要一味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大拆大建,而要尊重原有风貌的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带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