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1:13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篇1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住区居民,是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对象。在进行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住区居民的特征和需求,才能在设计中有针对性的适应这些需求。为获得住区居民特征的第一手资料,本文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调研范围是分布在山东省烟台市市区内的20个居住区,调研方法采用不干预调研对象的观察式。

1.1调研一:性别比例

男、女性别比例是住区居民的构成特征之一。在上午、中午和下午三个时间段内记录了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的男性和女性的数量,每次记录的时间为30min,表1是调研的统计结果。从表1的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在参与调研的20个居住区中,有12个居住区的女性数量大于男性数量,有7个居住区的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数量,有1个居住区的男女数量持平。在20个居住区中出现的男性数量总和是392人,占总人数的46%,出现的女性数量总和是482人,占总人数的54%。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见,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女性出现的几率大于男性,女性使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几率更高。

1.2调研二:年龄构成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年龄构成也是住区居民特征研究的内容之一。在调研中,我们记录了在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中活动的人群的年龄分布。图一中的饼状图分别显示了在参与调研的20个居住区的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儿童、青年人和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从图1的调研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到,在20个参与调研的居住区中,中老年人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15个居住区;儿童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2个居住区;青年人的比例占第一位的有1个居住区;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的比例持平的有2个居住区。以上的统计结果表明,居住区公共空间行为主体在年龄构成上以中老年人为主,儿童次之,青年人的数量相对较少,中老年人是使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体人群。这一特征越是在相对成熟、居民相对稳定的居住区就表现的越明显。

1.3调研三:行为方式构成

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是我们调研的重点之一,掌握住区居民的行为特征对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功能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调研中,我们详细记录了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活动的住区居民的行为内容,并将这些行为按性别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从表2中可以看到,较为频繁的几类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有:买菜、散步、带孩子、路过、休息(包括聊天、摘菜等)、倒垃圾等,这些活动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调研中观察到的其他一些居民行为还有遛狗、下棋、打球、搬运、维修、晾晒、耕种等。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非居住区居民的行为,如打扫卫生的清洁员、废品回收人员以及一些从事上门业务的公司职员,这些人虽然不是住区居民,但他们也是居住区公共环境的使用者。以上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居民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内容主要以日常生活需求(如买菜、带孩子、晾晒、倒垃圾)和休闲活动(如散步、休息、聊天)为主。此外,如果我们把居民的性别、年龄与行为方式结合起来分析,会发现一些相互关联的行为特征:如带孩子的以女性居多;休息、散步、买菜的以老年人居多;匆匆路过的多数是中、青年人。

1.4调研四:其他要素

虽然本次调研的重点对象是住区居民,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其他对象的出现,它们虽然不是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直接对象,但它们往往伴随住区居民同时出现,与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有相关性,因此也应给予一定重视。这些伴随住区居民经常出现的对象有:婴儿车,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是成年人带婴幼儿到居住区公共活动场地散步、晒太阳;两轮购物车,用于盛装蔬菜等生活用品,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是在买菜来回途中的住区居民,其中中老年人使用的频率较高;其他一些出现的物品还有儿童游戏用的轮滑、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废品回收用的三轮车、棋盘等。除了与人的活动伴随出现的物品外,在许多居住区中我们还能看到其它一些生物种群,最常见的是猫和狗,作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动物,它们也占据着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2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通过以上的调研,我们掌握了城市居住区居民的一些普遍特征,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针对住区居民在性别、年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以上特征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

2.1增加老人和儿童活动空间的比例

调研显示,老年人和儿童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占的比重较多,而且往往停留时间较长,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配置中,应加大为这两类人群服务的空间比例。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主要以休息、聊天、散步为主,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可为老年人设置长椅、凉亭、慢步小路等空间设施。针对老年人早起晨练和晚上跳广场舞较多的情况,可以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设置一些面积较大的场地,为老年人的集体活动提供场所。在居住区中也应加大儿童活动空间的比例,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围合空间的材料应选择暖性、弹性材料,并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婴幼儿的活动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在为这类儿童设置活动场地的时候,应考虑婴幼儿年龄较小、活动不便、需要婴儿车等辅助工具的特征,场地中不宜设置过多的高差和台阶;对于不需家长陪护可自行活动的少年儿童来说,场地的设计应注重趣味性,采用丰富的色彩,并为家长的看护提供条件。

2.2重视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需求

通过以上调研我们得知,男性和女性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几率并不是均衡的,女性在公共空间中出现的几率更高,因此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重视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需求。女性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活动有带小孩、买菜、晾衣服等家庭日常生活行为,在设计中应为女性的这些活动提供充分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以晾衣服为例,现有的居住区大多数没有设置晾晒衣服的场所,导致很多家庭主妇将被子和衣服晾在小区的活动器械、凉亭甚至树上,既不方便也不美观。很多年轻妈妈需要在白天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晒太阳,居住区中应设置阳光充足的亲子活动场地,为母亲和婴儿的户外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这样的场所也能使孩子们迅速找到小伙伴,使妈妈们有机会相互交流。

2.3增加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

调研中发现的居民在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涵盖生活、休憩、娱乐等许多方面,但现有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往往只注重景观设计,居住区环境优美但缺乏基本的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功能,导致很多楼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很低。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我们应增加空间的功能属性,如为买菜的老人提供休息、摘菜的场所;为家庭主妇提供晾晒衣物的设施;设置隐蔽的、存放生活垃圾的设施;为下棋、打牌的居民提供场地和桌椅等。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可以与这些日常基本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设计,用优美的绿化、小品点缀其中,使居民既能享受优美的环境,又能得到使用的便利。

3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新罗小镇居住区项目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经济开发区,占地约25hm2,基地北、东、西三面为城市道路,南面与河流相邻接。该居住区的住宅类型包括公寓、小高层住宅、多层住宅、花园洋房、别墅等。在居住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方面,该项目设置了一系列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室外空间。在居住区北侧靠近北入口的地方设计了一块面积较大的、为整个居住区服务的公共活动空间,其中包括亲子园、湖心小岛、社交长廊等功能区。亲子园是为家中有婴幼儿的居民设计的活动空间,阳光充沛,幼儿活动设施齐全,并为妈妈们设计了交流育儿经验的社交空间;湖心小岛三面临水,植物茂盛,拥有丰富的景观元素,岛上设置蜿蜒的步行小路,为居民提供了散步、观景的舒适空间;社交长廊环绕湖面布置,长廊中设置座椅、凉亭、步道等设施,社区居民可在其中聊天、下棋,是一处适宜的社交空间。

在居住区的东南角还设有一处较大的休闲健身广场,老年人早晨打太极拳、晚上跳广场舞等集体活动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由于本规划项目里包含一栋设置在居住区西侧的老年公寓,因此在老年公寓北侧设置了一处老年人专用活动场地,其中包含门球场、苹果园、凉亭、健身器械等老年人专用设施。居住区的西南角设有小区会所,并附有社区活动场地、嬉水池、青少年活动场地等,社区活动场地可为社区居民的集体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青少年活动场地和嬉水池则为青少年这一居民群体提供了一处适宜的活动空间,场地中配置适宜青少年使用的游戏项目、设施等,与其旁边的社区活动场地也有一定呼应,便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在居住区西侧靠近道路的位置设置了衣物晾晒场地和垃圾收集点,场地周边用绿篱与周围环境分隔,既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又不影响公共空间的美观。此外,规划中将居住区南面的河岸线设计为滨河景观带,将河水引入居住区打造丰富水景,在居住区东入口附近设置临水观景台等,这些地方同样为居民提供了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了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该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公共空间类型丰富,功能全面,景观优美,空间设计既实用又美观。

4结语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篇2

【关健词】住宅;中小户型;居住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58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189-01

引言

伴随着中小套型住宅的增多,建设规模的扩大,中小套型住宅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建筑设计的不合理、面积分配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居住者的满意度,使得设计的住宅脱离了人们的居住需求。

一、基本居住空间的设计

1、起居室紧凑化设计

起居室的设计要点:①保证良好的朝向:起居室的居住使用时间最长,需要有良好的室内采光与通风,一般布置朝南,避免西晒,组织良好的穿堂风。②避免流线干扰:由于起居室是套型各功能空间的核心,容易在设计中形成一定的穿插流线,对起居室的家庭生活行为造成一定的干扰,尽量保持起居室空间的稳定性。③满足家具、电器的布置:起居室的空间设计应适宜家具、家电的布置,满足视听、聊天的需求。尽可能保证墙面的连续性,长度至少大于3000mm。使沙发与电视柜保持较好的视距、视角,营造良好的氛围和交流空间,选择合理的电视与沙发距离,达到视听效果的最佳化。④尺度紧凑化:起居室的尺度需要适当紧凑化设计,避免“大而无用”的空间浪费,压缩过多的交通空间与活动空间.适当减少家具所占空间,考虑起居室与餐厅、阳台、多功能间的空间复台化,模糊起居室的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2、卧室功能拓展设计

卧套内居住空间的主体,可分为主卧室与次卧室,主卧室是家庭中核心成员居住的卧室,主卧室对私密性、隔音、防止视线干扰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卧室的功能不仅仅只是满足睡眠的要求,同时还包括更衣、休息、储藏等功能。卧室的设计要点有,①保证卧室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具有较高的生理卫生环境。②具有良好的私密性和归属感,主、次卧室分开布置,避免干扰。③家具布置合理,床应三面临空,以方便上下床、整理被褥、穿衣等动作,床的边缘至障碍物净宽保持500mm以上。④为了满足多功能的要求,需要增加活动空间以满足上网、看书、交流等功能。

3、书房的多功能设计

书房一般需要满足居民学习、看书、上网、会客的基本需求,一般书房靠近土卧室,方便使用,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书房成为在家工作的重要场所。书房的设计要点包括,①考虑学习工作空间的自然采光,写字台的台理布置以及书桌与自然光之间的合理角度。②考虑合适家庭成员交流空间,合理布置书桌与坐椅。③家具布置合理,坐椅的活动区深度不宜小于550mm,书桌边缘与其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750mm,当需要保留通道时,距离不小于1000mm。④休息空间的设计:考虑布置床或沙发椅等家具的布置。

二、厨卫空间的设计

1、厨房集约化设计

厨房空间的设计要点包括:①厨房需要良好的采光与通风环境,避免油烟对居住空间的干扰。②厨房空间设计应符合家庭炊事流程,高效紧凑的利用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家务劳动所带来的负担。③操作台、洗涤池等设施应按人体工程学以及炊事需求布置合理,方便使用。④在厨房空间应考虑整体化设计,合理布置管线设施。从厨房空间的尺度与布置分析来看,厨房中的主要家具设备有操作台、储物柜、洗涤池、炉灶、微波炉、电饭煲等。通过笔者调研发现人们最注重的厨房设施是操作台与储物柜,操作台的设计应符合炊事流程,紧凑合理布局,提高厨房工作效率。

2、卫生间舒适性设计

卫生间是住宅中重要的功能空间,包括家庭生活卫生和个人生理卫生的功能,充分考虑满足人们洗漱、洗浴、如厕、整理个人卫生、洗衣等生活行为,其设计要点主要包括:

(1)卫生间应尽量做到自然通风与采光。

(2)套内公共卫生间的布置应尽量与厨房相邻,使管道集中,有利于合理布置管线。

(3)对卫生间进行干湿分区:卫生间内湿度最强的部分是淋浴空间,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将卫生间的干燥空间分离出来,减少其对居住空间的影响。

(4)适当增加卫生间面积:中小套型的卫生间往往被误认为越小越好,将卫生间压缩到最小,从而扩大其他居住空间面积。其实这样的做法,反而导致卫生间的使用不便等问题,降低了居住舒适性。如:卫生间内缺少更衣空间,洗澡时更换下的衣物与干净衣物无处摆放,设计中应扩大卫生间空间,考虑在淋浴空间外有足够的空间满足人们更衣的行为,在墙面上设计可活动的平板摆放衣物。另一方面,可将卫生间里的洗衣机移至阳台,有效地增加使用面积。浴缸可用淋浴设施取代,现代城市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用浴缸的洗浴的次数极少,反而淋浴设施更为方便快捷,浴缸的移出将使卫生间可利用空间扩大,从而提高卫生间的舒适性。

(5)增加储藏空间:卫生间内常用物品较多,如:清洁工具、盆桶、浴巾、卫生纸、化妆品,而由于空间较小,导致物品摆放凌乱,应尽量高效利用卫生间的角落等位置设置储藏空间。

(6)考虑卫生间的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是提高卫生间舒适度的重要措施,随着空巢家庭的逐渐增多,卫生间的设计在满足主体人群使用的同时,更需要考虑老年人使用的安全、方便与舒适。

(7)卫生间内设施及管井的合理布置。

(8)坐便器的前端与障碍物间距保证在500~600mm之间:蹲便器的中心点至两侧墙间距至少大于400mm;便器中心线与洗脸盆的间距要大于450mm;管井布置不靠近卧室的墙面.减少噪音干扰;洁具尽量布置于一侧,减少排水管的长度,避免交叉:管井、风道应紧临承重墙布置,加强卫生间空间的可变性。

(9)主卧卫生间的合理设计在满足学生问舒适性设计的基础上,主卧卫生间应考虑与更衣空间相结合,同时避免卫生间的湿气对主卧、衣橱的干扰。

三、辅助空间的设计

1、门厅人性化设计

门厅是人们进入套型内的过渡空间,其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门厅的基本功能主要是满足换鞋、更衣、存放雨伞、鞋帽、手提袋等物品的空间需求。其他方面,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体现住户的修养和情趣,但门厅空间属于辅助空间,在套型整体设计中应尽量压缩面积,因此在有限的门厅空间里,需注重门厅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门厅空间的设计要点:①门厅空间大小要充分适宜人们更衣、换鞋的活动尺度,紧凑的布置鞋架、储物柜等家具,可将鞋柜与衣帽柜组合布置;②门厅空间与套内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迂回,保证套内居住空间的私密性;③门厅的人性化设计,考虑人们换鞋的方便性,合理设计鞋架高度,可在门厅空间里放置坐椅或在培面距地面800mm高处设置扶手。

2、阳台休闲化设计

阳台是住宅与自然的过渡空间,它具有改善套内通风、日照和采光的主要作用。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生活阳台与服务阳台。生活阳台一般与起居室、卧室相连,并朝向南面。供生活起居的使用。服务阳台一般与厨房、餐厅相连,是家务劳动的活动场所,它需要满足人们储藏、洗衣、晾晒衣服的功能需求。阳台的设计要点包括:①合理划分阳台空间:洁污分区,避免相互干扰。②注意考虑服务阳台的排水与防水处理。③考虑适当扩大阳台空间,在满足家务劳动、储藏等功能的同时,为可能的休闲活动提供场所。

3、储藏空间分散化设计

中小套型住宅中对储藏空间设计普遍不足,而且缺少合理分类,导致居住空间物品繁多,空间感觉拥挤,降低了居住舒适性。因此注重储存空间的设计更有利于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般住宅内设计集中的储藏室来解决储藏空间不足的问题,但是这样的储藏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还会导致使用上的不方便,因此储藏空间在集中设计的同时,还应根据使用方便而灵活分散设计,可采用壁柜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利用墙面以及立体空间作为储藏之用,利用套内的过道、门厅等零散空间设置储藏。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篇3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回归城市

1.目前住宅设计与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建小区无论是总体布局、建筑形体、外部环境、配套设施都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绿化、建筑密度等通过精心的设计达到了高度理性的结果。但与此同时,繁华的表象下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1.过去的住宅设计受所谓的造价标准限制,只能搞雷同化的标准设计,造成雷同化的建筑、雷同化的居室,使生活变得单调,冷漠,不能适应当代居民的需要。2.与居住行为脱节。片面理解住宅的面积指标,忽视了居住行为的基本空间尺度和面积的实际使用效率,造成居住空间的不合理配置,使居住行为不能有效地展开。3.缺乏弹性和选择性。不同时期住户对空间的使用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僵硬呆板的空间划分阻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空间的不合理使用。4.住区空间作内向性设计使得道路变得冷漠;住区内功能单一分区明确,却与传统街区同一空间中多种功能并置所形成的浓郁生活气氛相差明显。

2.住宅套型设计

现在住宅不但是一个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发展空间。住宅除了提供必须的生存空间外,还要提供各家庭成员所需的学习、娱乐、休闲、社交等附加使用空间,以满足现代多元化的生活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功能空间专用度的问题,功能空间的专用程度越高,功能的使用质量也就越高。住宅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由于居住者层次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对住宅要求就不同。同一居住者在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因此在住宅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

3.住宅小区的空间形态

我国住区规划结构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与成熟,小区用地按功能划分为居住用地、配套公建用地、道路及绿地等子系统,内部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个层次的交往空间及对住区规划其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个层次的交往空间,为组织公共活动提供了条件。设计更加注重其封闭性,空间常作内向性处理,通常公共活动设施在小区内居中布局,小区道路单纯担负小区的交通功能,商业设施设置在小区的入口以及沿街的裙房。这种组织结构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各部分按等级层层分解、逐级缩小,从而将各个子系统分解成等级化的树形结构,忽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排除了居住、交通、休闲、服务等空间的综合交叉,无法与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网络化结构相符合。其既定的结构和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使居住小区在形体环境和规模彼此相似的同时,失去了不同居住小区与各种类型居住人群之间应有的差异,因此当物质环境得以改善,再进而追求居住空间更多的精神层次内涵的时候,小区模式就明显表现出先天不足,由此导致在现有居住小区中,当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以上问题,除应加强城市规划对住区规划的管理外,还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的住区规划发展过程,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进行具体分析,积极改善居住条件,可以从拓展住区模式及开放住区空间形态两方面入手考虑。

4.多元化的住区规划模式

我国的居住小区规划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划分,在布局上各成体系,目前很难做到功能的复合交叉。但可以将居住小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从居住小区中分离抽取出来,置于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间的交界线形成的道路上,将这种道路建设成步行街或符合人的尺度的人车混流的小路,改变其单纯的交通功能,同时利用各小区间规划中预留的弹性空间,允许某些功能以及功能所需空间的自发形成或调整,以引发规划无从设计的空间细节和自发形成的城市肌理,从而在改善住宅组织结构、重组各功能设施之间的关系的同时,逐步恢复传统街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需要的各种类型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5.开放住区空间

开放住区空间,使之回归城市。封闭住区空间,向客户提供安全宁静的环境本无可厚非,但在开发建设中为了形成本区的优美环境,目光仅集中在区内中心空间,不但空间尽量封闭,设置围墙、隔断,而且出入口也是以少为佳,不论地块大小,与城市的边界被忽视、冷漠、变得不友好,这种尽力逃离城市,建设孤岛式的世外桃源的开发模式往往与城市失去联系,或基本实现不了城市生活的肌理,变成了周末度假村或者门庭冷落而陷入困境。关注城市,保持住区与城市的友好界面关系等这并不是开发商的责任,必须由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规划师立足于更高的层面,运用政策、法规来加以引导、调控才可奏效。开放住区空间一方面可以改善住区与城市交通的出行,完善城市道路体系,使之更加的便捷,其次可以利用分散在一个个住区内的绿化形成城市的风景和生态走廊,从而丰富城市街道景观、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总体环境质量。设计应重点考虑住区开放形式与限度,避免造成对于住区内部生活的干扰和不安全因素的出现。

6.结语

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与理想的生活状态成为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对于这个终极目标的渴求应该来源于能够给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时代要求建筑师让建筑更多地融入我们生存的大环境,将个性融入共性。住区设计应吸取我国几十年来住宅建设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国外的有益做法,以避免因盲目建设而造成对居民生活和城市的更大伤害,要视城市为载体,强化住区与城市的联系,以多种规模结构和规划模式应对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居住空间的塑造向真正能融入城市的社区回归。

参考文献:

[1]朱昌廉.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篇4

摘要居住区的室外空间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居住小区室外空间设计方面,谈谈室外空间设计的原则和目前设计趋势,旨在为居住小区室外环境的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居住小区室外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整体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对建筑结构的要求之外,对建筑周边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增高。居住小区室外空间是室外环境的具体表现之一,是人们选择居住小区时关注的焦点。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1居住区

居住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居住和日常活动的区域,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设施。我国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应为居民创造完美的居住环境,符合舒适、便利、卫生、安全和美观的要求,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居住的要求。

2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城镇居住区的一种组成形式,由若干个住宅组团组成,居住人口一般为7000至15000人。有一定的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相对独立、并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务设施和机构。如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和公共设施等,能够形成一个安全、便利、优美的居住环境。其规模主要根据基层公共建筑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的方便与安全,城市道路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次及人口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3居住小区室外空间

居住小区室外空间主要是指居住小区内由实体围合的建筑实体之外的一切空间,包括房前屋后的庭院、街道、广场等可供人们日常活动的空间。随着空间概念的扩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构成涉及到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活习惯、技术体系及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各种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用建筑物、装饰物以及各种建筑小品及设施。如露台、空中花园,入户花园、屋顶花园等设计手法的应用,有效地促进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赋予了居住小区室外空间新的内涵。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设计的目标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需要,通过不同的室外空间组织,以不同的界限限定的空间领域为人们的活动创造气氛与条件,使居民在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经历中更有意义。

三居住小区室外空间设计理论原则

在居住小区室外空间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居民的感受,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引入人性化的因素,处处以使用者的身心需求为纲,针对不同客户群,做出相应的设计,其目的是让居民在室外空间中行进时有着良好的空间经历和空间体验。人性化设计居住小区室外空间,是居住小区外部空间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居住小区室外空间设计理论原则,是实现高品质居住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1和谐性原则

把居住小区空间融入所在地,结合城市大环境氛围形成和谐的局面,是最基本的原则。居住小区是存在于城市结构空间背景中的一个点,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居住小区空间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整体格局,因而设计师在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中,注重对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与尊重,致力维护城市特色、营建特色空间、保护整个环境系统的和谐。居住小区不仅在出入口与城市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边界也与城市空间互相渗透。而现阶段的规划建设中,有些地方的居住小区倾向于将自己封闭起来,将居住小区独立于城市空间,设计成为城中城。形成独立性较强、与外界隔绝的、孤岛式的人间天堂。这种背离城市和谐性的建设模式,无论它形成的居住小区空间多么的惬意,都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因为它就是不和谐的城市败笔,忽视了城市这个载体,割断了居住小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未能实现两者的功能互补。故而在实践中强调和谐性的规则,有助于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设计,有助于加强居住小区与城市的联系,有助于将其纳入城市大气候,走上居住小区与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

2整体性原则

居住小区室外空间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是21世纪的新时代观念,是针对后工业时代的片面性开发与建设所造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以及资源的毁灭性破坏与损失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所进行的设计观念的转变。整体性原则包括两部分:首先居住小区室外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居住小区外部空间与周边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能够让两个空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这对居住小区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连贯与统一是有重要意义的。其次,就是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具体设计时首先要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城市的原有居住形态,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同时根据需要从整体环境目标出发,将动态的交通空间与静态的休闲空间纳入外部空间效果这一整体。通过空间效果来控制空间的流动,抑或空间的跳跃,根据不同的内容与要求给以安排,让居住小区空间设计效果以不同的形态对不同人文背景、不同内容的人流、车流及其集散、巡回、滞留等方式给予合理的组织与布局,并对居民的户外活动给予有计划的诱导与控制,形成真正的空间整体性。

3人性化原则

从人对居住环境的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出发,以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和行为活动为前提,充分考虑人性的需求、人性的差异以及人所具有的自我防护意识,以人类自身的尺度为标准,使居住空间效果的组织结构更能体现人的主体性,能够提供适宜尺度的人性化空间,使居民在使用过程当中感到满足、舒适,并能够保持尊严,在最终感到愉悦的同时,引发内心的某种自豪感。更进一步,在居住小区内、外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人性化的设计中,不仅要了解居民的行为活动规律,还要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居民参与建筑设计和空间组织,可以保持居住小区的恒久魅力与活力。设计的人性化,是一切科学和艺术的根本目的,不仅仅为了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与享受,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动力,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创造过程而达到与其和谐共处的局面。建筑设计同样应当担负起这种任务。优秀的设计者善于推敲住宅群体的组合形式,通过空间效果的安排,来调整基地的资源利用,化不利为有利,使得每个空间规律的过渡,尽可能消除或减少低价位区,达到价值的均等。而设计者的创意恰恰显示在将低价位区调整为高价区上。除去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其设计态度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项目的水平,良好的态度不仅可以快乐的设计,也能提升设计的水平。可见一个居住小区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的服务水平与态度,而这种态度会在无意识间决定着小区空间设计的人性化程度。

四居住小区室外空间设计

依据居住小区室外外部空间的设计原则,国内已经出现了许多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设计。由于篇幅问题,这里仅采撷居住小区室外空间场所设计的几朵花絮,与大家分享。

1空间场所设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地带的安全性、空间的领域性及邻里交往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双休日的设立,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居住小区建设规划越来越重视休闲空间的设计。大尺度的空间具有强烈的力量感,邻里交往较弱,公共交往性强,大都设置成居住小区的中心公共空间;小尺度则更具有人情味与亲切感,尺度宜人,又不感到压抑,被当作住宅组团的户外庭院。中心绿地也进行适宜的空间处理和尺度分割,以减弱空旷感,方便人的活动,居住区环境设计宜以近人尺度为原则,一般心情愉快的步行距离为300m,这就要求中心庭院的尺度不能过大,大的小区是根据具体情况将中心庭院分设为尺度适宜的不同的组团庭院空间。在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组织上,设计者还对入口、广场、休闲设施、宅间小空间等公共空间环境部分的设计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居住区的识别性、归属感和公众意识;利用小型或袋型空间、植物围合的半封闭空间及架空层、长廊、亭台、树荫等灰空间,可以方便人们休憩、躲雨、乘凉。因此,恰当的设置活动空间及设施,提高场所空间的使用率也是一大亮点;老人和儿童是室外休闲场所的主要使用者,设计者为这两类人群考虑的要多些。在做规划设计时尽量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树荫下的石凳、小范围的围合空间、蜿蜒曲折的步道、户外简易实用的健身设施、儿童嬉戏场地等都是高使用率的空间,在室外空间设计中必不可少。而运动场地也是不可缺少的,如小型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室外活动场地,供各种不同的活动人群使用。

2景观绿化设计

良好的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绿化设计是衡量居住区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室外空间绿化不仅具有视觉感观的愉悦性,还可以隔音隔热和改善小气候,对小区整体室外环境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小区绿化逐步趋向小分散大集中,在小区中心公共场地周围集中设置绿化,并与文化活动设施及景观小品相结合,加强小区的整体景观性和可识别性;而在组团或宅间分散设置一些树木花草,既能增强组团的私密性,又兼具观赏性与趣味性。这样既扩展了小区中心空间,又丰富了小区景观,为小区的整体空间设计创造了较好的前提。目前很多居住区设计中,为了加强图面效果和近期效益,往往采用封闭式的中心大绿地。大绿地强调气势,注重艺术性多过功能性,更像公园,其实是不可取的。入住的居民眼光多放在宅前的绿地上,公共绿地使用的并不频繁,大面积的草坪不能入内,缺乏亲近感,在绿地游戏的多为小孩,所以应设计面积不大,大人又能观察到孩子的小游乐区。提倡分散组团式绿化,既保证了较好的私密性与安全感体现人性化设计,还能将绿色深入到每栋楼前。铺设大草坪从景观效果上确有其独特之处,但是与树木相比,草坪的管理及维护费用昂贵,而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则远远不及等面积的复合群落。因此,在居住区绿化设计中,植物配置考虑以乔木为主,采用树、草等复合设计,品种也宜多样化,形成一定比例的立体化种植,既能形成丰富的不同季节的绿化景观绿化轮廓线,又可为居民提供一定量的遮荫、纳凉场所,降低大地的热辐射强度。树木为主的立体垂直绿化布局也有利于居住区噪声的吸收与阻隔,为创造一个安静适宜的居住环境打下了基础。另外,“规范”绿地应对绿地面积有详细的规定,目前居住小区室外景观与绿化设计趋势,是切实从使用者的利益出发,不做铺张浪费的修饰,并结合自然生态,将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新世纪建筑学向广义拓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居住小区绿化设计还考虑了物种的生长和生活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和空间布局,建立综合立体的绿化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合绿化体系。

五结语

居住区室外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是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是一个涉及到许多专业人士努力、涵盖多方面领域技术共同合作和应用的持续发展的领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关注和研究己经从室内转向室外,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形式表层转向更系统的深层研究,这也是靠单一的建筑研究所无法解决的矛盾,人居环境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需要更多相关学科的介入和更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美]托伯利・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

[2][意]布普诺・赛维:《建筑空间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3]赵冠谦、林建平主编:《居住模式与跨世纪住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作者简介: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篇5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

一.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居住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休闲娱乐,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包括有入口、道路、各种场地、植物花卉和休憩设施等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及特征

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残疾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购物、教学、文化娱乐、游憩、社交活动等需要,居住区内必须设置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其内容、项目设置必须综合考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以及年龄特征等因素,一般而言包含以下内容: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

居住区作为居住单位,其效能发挥有赖于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它相对于城市级的公建配套具有规模小、项目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服务范围和对象相对固定等特点。另外,公建服务设施是确保良好人居环境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人居环境不仅应当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更需要为人们创造舒适、安静、优美的配套设施,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和社医管理,满足人们交通、购物、健身、休闲、娱乐以及日益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求。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也就成为美化人居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的必要条件。

三.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空间数量不足

随着经济建设节节升高,城市高楼密集,公共空间被“挤”得所剩无几。公共开放空间数量少,用地不足,原有的公共空间被吞食、占用,失去公共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公共空间被视为建筑的附属项目。

(二)公共空间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层次感:城市居住区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可识别性和个性。2)尺度不当:居住区内公共空间设计的尺度不当,由于设计者对于人的行为和活动需要考虑不足,公共空间往往尺度过大或过小。3)细节设计缺乏人性考虑:公共场所的营造和公共设施的设计不能尽善尽美。许多小区内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水景周边护栏设置不够标准,小区入口和小区外道路有高差等现象处处可见。4)营造设计上存在欧式化、模仿风、草坪热、大树进城等现象。

(三)公共空间管理不当

(1)安全隐患:安全设施不到位.

管理问题:

据了解,一些小区的物业公司利用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所得收入归物业公司所有。

小区内车行道路上划泊车位线,占去了道路近二分之一宽。

许多小区的水景和园林小品景观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四.提升小区公共空间品质的措施

(一)提升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一个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为大多数使用者所肯定,即公共空间的生存依赖于使用者“人”的感受。如果失去了人性化,无论它被设计得多么豪华漂亮也只能是像雕塑一样供人观赏而无使用价值,因此,在塑造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时,设计师应把人作为空间主体,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影响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识别性、和谐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为人性化的表现因素众多,所以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二)合理规划公共空间的布局

避免重复、重叠的建设,某些居住区存在公共空间规划位置不合理的现象,开发商为了多出朝向好、视野好、综合环境好的位置作为住宅开发,在规划设计时很可能将公共空间项目安排在用地条件不好的位置,致使空间位置不合理,交通不方便,不便于人们的休闲。

(三)提高现有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

不让公共开放空间仅仅成为景观,能够有效利用起来,尤其例如网球场、露天泳池这样比较特殊的公共场地,避免闲置。

(四)加强小区内公共空间的管理,保证休憩、纳凉等场地的卫生整洁,禁止在区间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上停放车辆。

五.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与营造

(一)空间布置的层次性

公共空间一定要针对不同人群而设计,人性化公共空间的要求在于对于老人的活动,儿童的活动以及弱势群体的活动均有合适考虑。在室外活动场地要有足够的座椅等设施,有适当的遮荫和休息处;儿童游戏场的位置应考虑周围车辆和行人,选址应尽量在领域性较强的公共空间中。

(二)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因素

我们可从以下四个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文化、使用人群来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1)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公共服务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比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服务设施材料应多采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要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色彩,这些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使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南方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的运用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

(2)人文环境因素

除了理解设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人文环境主要从建筑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楼等,在这些不同风格的地区安置公共服务设施时,为了不破坏当地建筑的风格,设计公共服务设施时就必须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中去。由此看来,建筑形式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影响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公共服务设施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如城市雕塑、喷泉、景观灯等,那么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与城市景观和谐一致,相辅相成,既要丰富城市景观文化的内涵,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服务设施就是城市景观。总之,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居民的人文精神。

(3)地域文化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文化存在着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公共服务设施在造型和色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域文化差异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各地自身的传统特色的人性化的设施,这样才能使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出人性化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4)人的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应该从研究人的需求开始。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在人行道上开辟盲道,在入口楼梯两侧开辟轮椅通道,这些都是考虑到残疾人需求的人性化设计。如何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何使他们在使用设施时感到方便、安全、舒适、快捷,是设计师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三)人性化公共空间的细节设计

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小中见大,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分割和设施来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将公共空间做得丰富和赏心悦目。

(1)道路场地

人车分流的方式被证明有效的避免了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车道上排斥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生活气息。居住区营造充满人的趣味的公共空间,其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空间,由此道路空间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也变成了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

(2)休憩设施

要创造良好的公共休憩环境,是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坐”的物质条件。设计时应多利用“边缘效应”,尽量利用阴角空间、袋状椅,使休憩空间的活力和生气在居住区内得以蔓延。其次要能够提供交往空间,要有尺度亲密和设计舒适的座椅为人们提供方便交往的空间。

(3)活动场地

小区内的活动场地主要分为儿童活动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和一般活动场地。其中儿童活动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场地要安全、游乐设施必备、视线合理、尺度适宜以及具备供父母休息的设施。而老年人的活动场地则有不同需求,应符合安全、多样,易交往和易识别等特点。

(4)地面铺装

人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均基于地面上,因而地界面是空间中与人们接触最密切的一个界面,其构成材料的质地、硬度、平整度、色调、尺度、外貌、高差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信息。水池边,花池边挡、土墙等提供边界和领域,以丰富休憩空间的形态。

(5)植物配置

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树木是整个空间的特征或是将其从空间划分出来的手段。巧妙地围绕树木、草坪布置休憩、娱乐、活动等设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植物配置应考虑其植物选种、配置形状、管理维护等多方因素。植物配置的形状和人的心理有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曾卓.长沙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篇6

引言: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19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人口高速膨胀,城市建成区扩大,高层建筑增多,加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空气、土壤和水体遭受严重的污染,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人类健康面临着威胁。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环境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绿化———即营造绿色空间环境,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拥有多少绿色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标志。

1.小区环境设计发展的历史

居住区环境设计最早发展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大工业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政府和各界人士开始重视环境设计。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安全、舒适、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这得到广泛认可。

我国住宅规划则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组团绿化概念,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居民社区集中绿地、规模绿化概念。9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业的蓬勃兴起,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选择住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一个新的选择尺度:景观环境,亦即住宅小区内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否丰富,是否和谐,是否绿意盎然,是否富有活力。这种生态的现代居住观,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向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人们的住房消费更趋于理性化和理想化,人们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理想家园,居住区的综合环境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居住区绿地是综合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也开始日益受到关注,小区环境设计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2.小区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分布最广,最接近市民,最为居民所经常使用的环境空间。居住区绿地在生态、美学、心理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着明显作用。它可调节光、温度、湿度和空气,改善气候,并具防风、降尘等作用。此外,优美景观环境在起到赏心悦目效果的同时,还能消除都市的喧嚣、身心的疲惫,松弛神经,安抚情绪,从而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居住区绿地不仅影响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还影响到整个城市环境和景观的质量。总之,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搞好了,将对改善城市生态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和示范作用。

3.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

城市空间环境可分为两大部分,即被人工的建筑物覆盖部分,以及开敞的空间(openSpaCe)部分的环境。对于后者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openSpaCe的含义实际上与openGReenSpaCe即绿色空间环境相近,重点在园林绿化。

小区园林绿地规划应从居民的安全、卫生、清洁、减低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小气候出发,通过建设高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创造一个舒适、美观、有益于身心健康、充满大自然生趣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在现代居住小区设计中,一般而言,绿化比率应占30%,高档住宅区甚至高达50%。小区绿地中,植物景观是主体,树种的选择要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学原理,此外,根据小区绿化设计及建设实际情况,应注意如下四个问题。

3.1单一草坪与植物群落在住宅区的绿化上,目前有一种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倾向,单一大规模进行草坪建设并不科学,草坪相对群落而言,观赏性强、实用性弱。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因此,应以乔木、灌木、草本来组成群落为绿化的基本单元。城市绿地中人工植物群落,应模拟自然,将不同种类的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栽植在一起,营造适合本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空间,使光照、水分、养分、空气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随着季相变化,其姿态、叶色、花色都会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既有四季景观,又能加强生态效益。在经济方面,单一草坪的管理费用是一般乔、灌、藤、草组合绿地的3至5倍,而其发挥的生态效益则是同样面积复合群落的1/4。

具有高绿量的森林式的群落和开敞的赏心悦目的草坪是绿化环境的整体,草坪是由草本植物群落组成的,来源于自然界的大草原。刮“草坪风”不足取,决不等于强调种植乔木、构造植物群落就否定了草坪的功能,空旷的草坪和茂密的森林式园林群落在城市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一幅有节奏有韵律的画面,应该因地制宜地在城市中并存。

3.2绿化的集中与分散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住宅规划引进了组团绿化的概念,相比无绿地布局,这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80年代末,小区建设迅速发展,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小范围的绿地不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风景园林师开始学习借鉴国外居民社区中的集中绿地、规模绿化的概念。围绕绿地这一共享空间,组织居民开展一些日常的户外活动,密切社区的交流,集中的中心绿地整体形象较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由于外向性强,不易形成相对安静的休息空间,在实际生活中,无形中与小区内大多住户之间拉大了距离,且感觉空旷,人员往来多而杂,不利于住户之间的沟通,加之交通组织相对复杂,管理上比较困难。分散的组团绿地不能形成较完整、安静空间、院落,功能性较差,空间形式也较为单调。因此,在绿化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集中与分散的关系,而混合式布局的空间形式最为丰富,内外空间均可发挥其自身特色,绿化的内容、形式都比较容易安排设计。

3.3绿地布局的开放与封闭开放式绿地布局是指楼群居中(或一侧),绿地围在周围;封闭式的绿地布局是指楼群在外,绿地在内,整个设计是“o”、“U”、“L”形。前者设计气势开阔,景观突出,后一种设计则体现出较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感,住宅区的绿化归根到底要以住户利益为出发点。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篇7

关键词:规划结构以人为本功能划分外部空间设计

abstract:theresidentialdistrictisamicrocosmofthecityandthesociety,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qualityandlevel,directlyrelatedtopeople'sphysicalandmentalhealth,affectsocialorderandpeace,reflectingpeopleinlifeandculturalpursuits,inrelationtothefaceofthecity,andisthesocialmaterialcivilizationandspiritualcivilizationdevelopmentmainmark.excellentarchitecturalculture,mustkeeppacewiththetimes,andconstantlyabandonandupdated.0

Keywords:planningstructurepeople-orientedfunctionaldivisionexternalspace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规模不等的居住地段。居民的居住生活包含着居住、休憩、教育养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动。也需有生活服务设施等的支持。这些都要在居住用地上作为恰当的安排――规划。居住区的规划是满足这些方面药物的综合性建设规划,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城市乃至国家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一、居住区规划结构以及演变【1】

雅典强调城市明晰的结构组织,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将城市机械地分割为四项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强调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区布局,再以交通网彼此联系。

邻里单位是由美国建筑师佩里(c.perry)于1929年提出的居住空间组织方式。它以一个小学的合理规划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大约居住1000户),以四周的交通道路为边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内设必要公用设施的、日照通风景观条件良好的居住空间。作为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方式,邻里单位体现了《雅典》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原则,本身的组织结构也呈现等级化。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邻里单位模式,即以一个小学的服务人口限定居住空间的人口规模,以公共设施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用地规模,小区内只容纳单一的居住功能;小区内呈等级化的组织结构等等。由于组团规模均匀,管理和利于方便,很多小区规划结构形态常以小区道路将用地均衡划分,组成多个组团,几个组团围合一个公共绿地,形成“中心型”的规划结构形态。然而,由于当前住宅建设有福利型分配转向货币化分配,商品住宅商品住宅面积的调剂使组团划分已经失去原来确定规模的含义。同时由于小区管理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小区内社区活动、安全防卫、环境卫生、设施维修、绿化管理等业务已难由原来的管理机构承担,管理模式的转变也直接影响着小区规划结构,小区基本组成单位趋向于如何更好的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以及生活活动内容。除了原有的组团形式外,出现了以规模较小,便于管理的邻里单位和院落空间为小区构成基本空间,适当扩大住宅间距,结合绿地布置形成多种形态居民交往、老人休闲和儿童游乐等小区构成单位的做法。同时小区规划结构也出现了多种形态。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2】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为居民营造“居住环境”。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由于社会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和人们经济收入的差异,以及文化程度、职业等的不同,对住房与环境的选择也有所不同,特别市当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可以更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居住环境时,对住房与环境的要求将更高。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如何适应与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居民的要求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三、整体设计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功能划分目前我国的居住小区规划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划分,在布局上各成体系,很难做到功能的复合交叉。通常公共活动设施在小区内居中布局,小区道路单纯担负小区的交通功能,商业设施设置于小区的入口以及小区沿街的裙房。居住小区机械的组织结构所造成的各种功能彼此的不交叉,与传统街区同一空间中多种功能并置所形成的浓郁的生活气氛相比差别是明显的。然而在缩小居住小区的规模后,在同一个城市干道划分出的地块中,可能包容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并可能在地块中插入其他职能空间,有可能就此改善居住空间的组织结构。具体方式是将居住小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从居住小区中分离抽取出来,置于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间的交界线形成的道路上,将这种道路建设成步行街或符合人的尺度的人车混流的小路,改变其单纯的交通功能,使复合交通、生产设施、商业设施等多重功能,在道路上形成交往、购物、休息、饮食、观赏、儿童游戏等活动,并有可能形成密集人流的聚集,并以此改善居住空间的生活气氛。同时利用各小区间规划中预留的弹性空间,允许某些功能以及功能所需空间的自发形成或调整,以引发规划无从设计的空间细节和自发形成的城市肌理,从而在改善住宅组织结构、重组各功能设施之间的关系的同时,逐步恢复传统街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在这些小街中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需要的各种类型生活空间。

居住小区建设的基础是基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等有利的自然因素,重视这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就为创造优美和舒适的环境奠定了基础,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为创造清洁舒适、环境优美的小区居住环境提供可利用的条件。

四、外部环境设计【3】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五、小区发展的展望与创新

在当今天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影响和接受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住宅小区是城市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是很小的细胞组合,但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延伸。优秀的建筑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扬弃和更新。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小区规划设计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关键就是在于它是因地制宜,把握各自历史、地理、自然、经济、人文的特点,建设出一个又一个有特色的宜人居住的新区。

参考文献:

[1]王兴中、王非国外城市社会居住区域划分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2001.3.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篇8

居住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也将其称为“城市的第一活动”。居住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对于人居空间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设计的新观念、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也不断推动着人居空间环境的发展。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50年代中期受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60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70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居住区的空间设计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居住的空间要求,更多的是考虑景观空间的设计,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更大的放松与满足。在绿化方面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人类只是由于居住而存在”,人居空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从一屋栖身演变到如今对人居空间景观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求。

二、发展中的人居空间景观设计

1.共享的景观

环境设计的首要目的,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空间景观环境效果。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我国在城市人居空间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正接受着巨大的挑战—人地关系失调、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蚕食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共享景观环境,有力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人多地少、污染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遭到破坏等问题。利用有限的人居空间,设计出更加合理的空间环境。人居空间景观设计应尽快从一味地追求效果和投资回报率的模式转至以景观空间环境共享的社会人文化居住环境。

2.文脉的延续性

在人居空间景观的体现对历史和文化的崇尚是近年来人居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开发商和设计师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注重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人居空间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人居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人居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创造有吸引力的住宅小区环境、探索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对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目前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现状,提出了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应重视和体现生态性、整体性、空间多样性、参与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营造人居空间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人居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3.设计理念的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多媒体广告的介入使得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减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脱轨分离。这样也使人们清醒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筒子楼、胡同、大院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营造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人居空间环境为宗旨,以实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为目标进行生态人居空间的设计。既然我们现在认为规划的中心的目的是为人和人们创造一个满足其需要的环境,那我们必须考虑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精神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4.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居空间景观创造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空间已经成为目前开发商的重要理念,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利用高品质的人居空间景观来提升楼盘的价值。但也有一些开发商一味地强调、追求视觉感官效果而忽视了居住。人居空间景观作为城市生活空间景观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人居空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建筑单体相比,城市人居空间景观未来发展的方向更加直接地影响着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否健康发展。就微观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声、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人居空间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换句话说,人居空间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设计手法之外,还要充分体现生态的一面。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

三、展望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篇9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居住区园林已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中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我们称之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阶段。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

1、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1.1设计立意和主题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www.133229.Com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1.2设计范围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1.3设计过程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1.4设计手法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2、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2.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如各种园境小品等),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次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2融入生态设计思想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2.3追求生活情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2.4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要求讲求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2.5强调可参与性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确空间。例如,成都一些居住区通过各种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营造可观、可游、可戏的确亲水空间,受到人们的喜爱。

2.6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2.7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区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地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2.8主题化的设计思想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如华阳府河音乐花园,以音乐为概念的环境设计策划、设计,迎合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3、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3.1设计原则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要害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3.2植物配置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非凡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4、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手法

4.1小区步道设计有调查表明,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此,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不可一味追求构图,防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宽。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

4.2小区广场设计小区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的人车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不仅尺度不合适,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

小区广场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非凡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隐的方式以避其生硬,与四周的小区环境有机的结合。此外,小区内的广场设计,一定要避免城市广场设计中缺乏绿荫的通病。

4.3架空设计首层架空的手法可创造出满足居民需求的特色空间:架空的底层首先解决了首层居民的地面返潮问题;其次架空的底层得以延伸;此外架空的底层还可以停放自行车、摩托车,减少了额外的停车场占地。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篇10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居住区园林已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中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我们称之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阶段。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

1、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1.1设计立意和主题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1.2设计范围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1.3设计过程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1.4设计手法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2、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2.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如各种园境小品等),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次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2融入生态设计思想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2.3追求生活情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2.4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要求讲求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2.5强调可参与性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确空间。例如,成都一些居住区通过各种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营造可观、可游、可戏的确亲水空间,受到人们的喜爱。

2.6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2.7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区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地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2.8主题化的设计思想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

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如华阳府河音乐花园,以音乐为概念的环境设计策划、设计,迎合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3、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3.1设计原则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要害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3.2植物配置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非凡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4、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手法

4.1小区步道设计有调查表明,小区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休息散步,而且居民多喜欢在小区绿化较好的道路上散步,而不是仅限于小区的小游园。因此,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不可一味追求构图,防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宽。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

4.2小区广场设计小区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的人车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不仅尺度不合适,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

小区广场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非凡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隐的方式以避其生硬,与四周的小区环境有机的结合。此外,小区内的广场设计,一定要避免城市广场设计中缺乏绿荫的通病。

4.3架空设计首层架空的手法可创造出满足居民需求的特色空间:架空的底层首先解决了首层居民的地面返潮问题;其次架空的底层得以延伸;此外架空的底层还可以停放自行车、摩托车,减少了额外的停车场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