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媒体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1:25

互联网媒体特征篇1

 (一)金融属性特征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主要表现出长尾、金融脱媒以及低交易成本特征。

长尾特征。互联网金融模式覆盖了大量不被传统金融所覆盖的人群,该群体在传统“二八定律”中体现为仅能提供少部分利润的“长尾群体”,因此具有长尾特征。网络销售模式中众多客户的异质化需求使得通常被忽略的长尾产品可以与主流产品相匹敌。通过覆盖“长尾群体”,互联网金融模式极大地拓展了金融交易的可能性边界,被认为是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  

 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指资金供给双方不通过传统的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而是借助互联网虚拟媒介直接进行资金融通。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简化了资金流转过程,实现了脱媒,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实现的是“换媒”而非“脱媒”,多数学者持第一种观点。我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p2p网络借贷的信息中介定位,该定位也意味着中国情境下的互联网金融脱媒特征将日益明显。   

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其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为用户提供服务,在此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零散资金的整合,优化了资源配置,从而降低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成本。由于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并长期被传统金融机构忽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促使这些“长尾”群体打破地域限制,以线上代替线下的方式缩短交易时间、提升融资成功率,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二)互联网属性特征  

 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参与,因而互联网金融也具备网络外部性、广泛链接性以及信息对称性互联网属性特征。

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意味着网络价值取决于该网络所能连接的人数。出于降低交易成本和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考虑,消费者往往会选择多数人选择的产品提供商。受我国消费者从众心理的影响,小规模的第三方平台很难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类似的大平台进行竞争,最后形成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赢家通吃”的局面。 

互联网媒体特征篇2

消费者的这种变化对于品牌而言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互联网引发的话题,同时也由互联网给出解决的答案。互联网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空间的扩展性和信息的海量化,通过互联网可以将所有品牌信息加以整合,将与品牌传播有关的所有元素通过网络进行聚合。互联网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互动性的沟通特征以及数据库管理的可操作性,使其可以成为以影响消费者行为为目的的沟通平台和转化平台。一个成功的互动平台可以与现实中的广告、促销、公共事件等相联系,通过良好的互动机制,使消费者参与其中,即便在现实中他们没有接触到那些品牌信息,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他们可以充分参与。

互联网提供了与目标群体的更为多样化的接触方式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提供了与目标群体的更为多样化的接触方式。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以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的年轻化城镇人口为主,是大多数品牌传播的核心受众,并且互联网网民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无论新闻浏览、信息搜索、通讯联系还是娱乐休闲,网络已经成为很多网民的重要媒体选择。

传播进入分众时代,大众传播惯例开始被广告主们质疑,因为越来越多的品牌意识到分众传播的重要性。互联网的媒体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新闻、即时通讯、搜索、社区、游戏、下载、电子杂志、博客、播客、视频分享,各种类型的网络媒体分庭抗礼,而用户在兴趣上的不同导向决定了他们在不同的媒体中出现,这给了广告主针对性沟通的可能性。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是不断推出各种各样满足用户信息、娱乐需求的产品的一个完整产业。既然是一个产业,既然涉及产品,自然就会产生需要衍生的产品或渠道,这也为品牌创造了更广泛与目标群体接触的机会。如网吧就是一种因互联网发展而产生,因网络游戏发展而壮大的新型产业,也是品牌与年轻消费者接触的重要场所。

互联网在与其他传播要素协同作战时扮演着深化影响的作用

互联网的平台化、交互式特征使其与以信息单向传递为主的其他媒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互联网和其他媒体具有协同作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同传播渠道的整合力量扩大了传播的接触面,避免了在单兵作战时的影响力低下,而互联网又借助其特征实现了传播的双向反馈机制,成为其他媒体单向传播的传播终点,并在这一终点实现传播影响的深化和用户数据的筛选与再传播。

以电视媒体为例,5秒、15秒、30秒广告是其主要的广告单元,不足以以剧情化的形式加以情感诠释,更无法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而当互联网与电视广告协同作战时,情况将发生一些变化,譬如电视广告作为悬念起点进行广泛传播,以互联网作为悬念终点引发互动参与,这种基本方式首先可以从电视广告的受众中筛选目标群体,并将他们引导到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互动机制使他们对品牌加深印象和理解,并留下相关信息,为再传播做好准备。

互联网体现着以消费者为起点的双向沟通价值

互联网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个体性、虚拟性、自主性和参与性。“网络的好处是,它不只是充实着学术内容。创造性参与以及多元性,才是保持网络活力的源泉。”

从互联网媒体的大众传播角度来说,提供给了受众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并且从技术层面上,互联网媒体可以不断优化信息检索功能,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满足个性化的定制信息,并努力使这种提供过程更简单、更方便。

从互联网的传播工具角度来说,互联网提供给受众的是一个实现个体传播的机会,是一个展现个体特征的舞台,无论是个人博客还是即时通讯软件,都是满足受众个性声音表达的明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展现自我,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分享自我,让自我在这个传播领域中自由拓展。

从互联网的传播延展性来说,互联网已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无数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享受音乐、影视带来的,感受虚拟与现实交汇的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体验成千上万人在一个共同的游戏空间中驰骋作战。人们将更加习惯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实现商品流通,人们将更加自然地将生活的喜怒哀乐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

正是这种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满足,才能引导互联网的不断革新,不断创新。网络受众既是一个信息接收者,也是一个信息提供者,既是一个电视大厦的建筑师,也是一个社区氛围的营造者。

互联网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技术实现使品牌与用户的双向沟通成为可能,无论从情感认同还是从实际行为,品牌可以与消费者达成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以表现为趋同的兴趣个性、价值取向认同、情感的依赖,又可以表现为以利益为诱因的行为关系,从而实现品牌最终目标。

互联网对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作用

无论营销传播的过程如何设计,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都是影响消费者行为,这也是判断营销传播效果的最终指标,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过程中,必须提到“品牌忠诚度”这样一个概念。基于20%的客户贡献了80%的业务,向现有客户销售比对新客户的销售获利高5~7倍这两条市场营销定律,培养忠诚顾客成为品牌影响消费者行为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整合营销传播也应以通过消费者忠诚等级的高阶转化为目的。

互联网在影响消费者忠诚度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整的信息功能。品牌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建设(譬如品牌网站)和信息渠道建设(譬如搜索引擎策略),组成完整的品牌信息结构,使消费者能够快速便捷地了解到品牌的所有信息,从而增强对品牌的理解程度,加强品牌与其需求的联系。

第二,稳定的品牌影响。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用户工具的使用,譬如即时通讯工具、游戏平台、博客等,这些网络功能的植入为持续稳定的品牌曝光提供了可能,如QQ客户端皮肤、品牌的桌面屏保,一旦用户使用,就会长期存在于用户的电脑屏幕,从而潜移默化着品牌的影响。

互联网媒体特征篇3

传统广告:寻找出路?

2012年前三季度,报纸广告刊登额下降了8.2%。报纸广告的下滑,必然带来报业订户加速下滑和产业整体规模的下滑。传统报业市场的低迷,使原来在纸媒投放广告的广告主开始加速转向网络市场空间,寻找新的投放机会。

对比之下,新兴媒体的广告投放速度持续保持增长。根据艾瑞咨询集团的报告,2012年中国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的广告营收规模达到10.6亿元,相比2011年增长了135.6%。我国广告业界开始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价值,广告业的产业转型为其带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挑战与机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告的呈现方式、接收方式必将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广告。Facebook广告总监戈库尔·拉加拉姆(GokulRajaram)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首先是移动广告和移动电子商务。

在移动广告面世之时,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传统广告具有什么缺陷?移动广告如何克服这些缺陷?移动广告作为创新产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笔者认为,当前的传统广告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传统广告不是交互广告。传统广告的运作,无法进行即时的效果统计。它基本上是通过前期市场调查、广告制作投放、观察收益、后期改进等一系列缓慢流程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广告无法即时、有效地与用户交互,无法实时收集确切的用户数据,其结果必然是人力投入大、反馈周期长、数据统计失真。

第二,传统广告受时空限制。传统广告源于印刷媒体的兴起,它与印刷媒体结合在一起,依附于印刷媒体而存在,依托印刷媒体生存。这就意味着传统广告的投放周期必然受制于传统媒体的发行周期,其商业运作必然受到媒体商业运作的牵制。广告,作为一个商业主体,没有其主动性与灵活性。

第三,传统广告受幅面限制。众所周知,广告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广告产品与广告理念、理念的层层递进等,然而因投放幅面的狭小,传统媒体广告本身往往无法全面展示其需要表达的丰富内涵。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怎样解决传统广告不可忽视的三大劣势,就成了广告行业发展的关键。“微广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微广告”,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上看,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面向大数据的、即时交互的、智能的广告,即数字交互广告。它是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多维逻辑智能广告,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移动化、互动化、分众化、多维化及迭代性。值得强调的是,移动互联网是“微广告”存在的技术物理前提,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就没有“微广告”的功能与特征。

“微广告”,从产品的内化结构上看,是一种既可以作为广告体,也可以作为广告元素或广告元素组合的分层自定义广告体系。“微广告”,还是一个产品的微化概念,以“微广告”特有的元素特征体现产品的微化、基因化。

“微广告”,从消费者的意义上看,又是一个全新的消费概念。其中,“微”的含义,在于解读当下社会人们在时间消费上的“碎片化”“微片化”的现状。

移动化:“微广告”形成的前提

移动化,表明将广告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投放与显示。移动化所带来的广告体验与以往的平面广告、电视广告、户外广告、公共广告不可同日而语,个人手持移动客户端成为“微广告”的承载体。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正适宜用来形容移动互联网时代。麦克卢汉认为,真正重要的讯息不是通过媒介承载的信息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更进一步来讲,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并不只是传播的信息,还包括媒介所带来的变革。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不仅给人们的广告接触方式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

移动化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更是社会加速流动的标志。社会的空间和时间在移动化时代被切割成碎片,作为主体的人,在移动时代可以迅速实现主体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切换,即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都在移动(流动)中随时变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办理公务、娱乐休闲,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特别重要的是,移动化带来的用户习惯的改变,对于广告业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它有助于广告主快速收集更为详尽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使用时间及地点;其次,广告主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更准确的广告投放。

“微广告”是在移动化特征的前提下形成的。所以,“微广告”首先需要突破广告固定投放的约束,成就自己移动化的优秀品质。

“微广告”产品的四大特征

传统广告已经经历了印刷广告、单向投放广告(如广播、电视)、数字广告(如传统互联网广告、户外广告)三个时期,当今的广告业正在步入第四个时期:移动互联网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广告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面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微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微广告”有着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全媒体的形式。传统广告的形式包括以文字或图片为主的平面广告和影音结合的视频广告。“微广告”则是基于移动数字媒体的全媒体创新广告,其中融合了多种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漫画、游戏等。在“微广告”中,可以通过对多元媒体形式的解构和建构,在多种信息之间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具有交互性、存储容量大、速度快、频带宽、实时性的广告系统。

二是互联网的传播方式。目前来看,传统广告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报刊杂志的平面传播、户外海报标牌等立体展示和公交楼宇视频播放等方式。传统广告的传播局限显而易见:媒介载体受空间限制,不论是纸质刊物还是地铁、公交,包括个人电脑,都是不便随身携带的媒体终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接近该类媒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客户端为“微广告”向移动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微广告”的传播途径必须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这是“微广告”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是交互化的体验。移动客户端的广告形式与以往的传统广告极为不同。传统广告与受众的关系仅限于观看,广告与受众之间无法产生更深入的联系。而在“微广告”的表达形式上,其广告元素可以被切分成若干微小的广告元素,给用户带来与这些广告元素的交互体验,这些交互体验可以为用户带来深层次的体验乐趣。

“微广告”区别于传统单向型广告的最大特点就是广告的互动性。“微广告”作为新的广告承载形式,改变了以往受众单一接受广告的现状。从本质上讲,互动化是一种广告思维的转变:吸引用户的广告不是传统的图片和文字,而是将广告本身变成可与用户交互的信息,实现用户与内容、与广告主的及时互动。交互化,既包括用户与广告内容的互动,也包括用户与广告主的互动、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通过多媒体互动操作的技术支撑,“微广告”实现了这种与用户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

在交互环境下,如果用户认可广告所传递的信息,那么广告主会得到直接的相关反馈。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是“微广告”传播的重要渠道。举例而言,广告产品通过细节的改变提供给用户细微的关怀体验,用户因其体验,乐于将每一次良好的感受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到其亲友圈里。在这里,用户与用户形成了“n对n点”的互动。

四是结构化的元素。对传统广告固定结构的解构,不仅是“微广告”形式的创新,也是对用户体验的创新。“微广告”的这种功能是一种智能分析功能:在“微广告”下,广告主基于用户数据的反馈,可以随时更换广告中的部分内容。在“微广告”中,因为这些内容被分解成了广告元素,就为广告主的内容呈现提供了相关元素对应下的数据依据,广告主可以据此撤换掉不受市场欢迎的广告元素,实现更快速、高效的营销。

“微广告”具有元素化的能力,这一能力使得传统广告的展示单位发生重大变化:在纸媒上以页为单位的广告内容,不仅可以以整体页出现,也可以以广告的元素(元素a)出现,或以广告的元素组合(元素组a,内包a1……an)出现,或以元素组合体(元素组a,元素组B……元素组n)出现。它使得一幅广告在逻辑层面上,可以根据广告主的商业意愿,将其计划销售的任何一个产品,也同时作为这一产品的部件(对应于广告元素)、这一产品的部件组合(对应于“微广告”中的元素组合)、这一产品的部件组合体(对应于元素组合体)作为广告主体而投放。“微广告”的商业意义在于,一幅广告,可以形成在针对性销售目的下的任意组合的多幅广告。在“微广告”的元素化特征下,每一新投放的广告,都可以对应一种产品;任一新投放的广告,都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广告体呈现,也可以作为更高层次上的产品结构中的部分出现。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广告的元素化结构不仅对广告本身带来革命,同时还具有产品设计的商业统计意义。

“微广告”的商业意义

定时广告转为分时广告。传统纸媒的平面广告与纸媒捆绑在一起,广告的传播周期受到纸媒发行周期的限制,广告内容必须与纸媒内容同步发行,如周刊就只能一个星期发一次广告,月刊便只能一个月一次广告。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纸媒广告的出版不具备灵活性,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传统广告的定时弊端显而易见。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解决广告的定时限制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微广告”的诞生和商业普及,解决了传统广告不能随时、随地、随心更新的困扰。“微广告”可以在理论上实现按照任意周期播放的分时广告。分时广告作为“微广告”的时间特征,其出现解决了广告主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甚至可以做到广告内容与媒体内容在任意周期下的分离。举例而言,一本月刊的内容可以在移动客户端上一个月更新一次,而在这期刊物内容不变的一个月内,其承载的广告内容却可以每周更换、每天更换,甚至每小时更换。借助于软件程序的支持,广告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弹性,以任意周期播放广告内容,随时更换广告内容。“微广告”的这种分时特征,彻底突破了传统广告受制于时间周期的局限性。

定幅广告转为分层广告。传统纸媒的平面广告,不仅在时间上受到刊物出版周期的限制,在空间上也受到媒介的影响,即广告内容局限于固定幅面的表达方式。例如,一个页面的汽车广告,只能在有限的页面上摆放照片,如果想全方位地了解汽车的立体感觉,比如对车座、方向盘、驾驶室感兴趣,就需要多幅照片互补展示,而多幅照片往往需要增加广告的页面。传统印刷广告具有定幅特征,而这种定幅广告的单层表达方式无法立体化地、全方位地展示产品。

“微广告”具有分层展示的特征,这一多层次的信息表达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立体化的宣传效果。同样是汽车广告,在“微广告”上可以将汽车信息按照不同的层次组织起来,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点击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微广告”不受幅面的限制,其所承载的商业信息量远远超过了传统广告。只有广告主不想传播的信息,而没有“摆不下”的信息。“微广告”的这种分层特征彻底打破了传统广告在传播空间上所受的限制。

定版广告转为元素广告。“微广告”还具有一种面向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元素特征。一直以来,广告的效果基于数据交流,而数据反馈都是广告商进行决策时所需要的。“微广告”相较于纸媒广告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其精准的数据统计能力。在纸媒平面广告中,广告主只能知道发行量和订阅量,而无法跟踪读者的阅读行为。广告主不知道读者到底阅读了广告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也不知道读者的阅读停留时间和读者是否阅读过广告内容。在对这种阅读行为无法跟踪的模式下,广告效果的好坏往往要靠调查问卷来间接知晓。相对于纸媒广告这种模糊不清的广告效果,“微广告”可以很好地反馈用户信息。“微广告”的元素功能,可以确认用户对广告元素的点击量和停留时长,广告主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哪部分信息是用户最感兴趣的,哪部分信息是用户不太关注的,可以使企业基于商业数据做出下一步的商业决策。

“微广告”:面向大数据

“微广告”作为一种新型互动式广告,具有为广告主提供大量即时的数据反馈的能力,广告后台系统可以借鉴用户的反馈数据即时调整广告内容的播放。这种根据用户反馈数据来动态调整、优化广告内容的特性,称之为“微广告”的“自迭代特性”或者“自适应特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去局部影响广告的主体信息,广告平台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数据选择出用户最喜欢的内容,进而实现对广告的自动强化,形成在智能化意义上的演进能力。

在广告主做了初始广告的设计与投放以后,“微广告”便进入了一个由用户点击浏览、反馈数据回送、广告内容智能调整三部分组成的“自迭代”的过程。“微广告”在投放到终端之后,用户会通过点击和浏览这一广告而产生可计量反馈数据(比如,在某一个视频页面的停留时长、超链接的点击次数、互动节点的活跃度等)。这些反馈数据可以触发广告后台的智能控制程序,由智能控制程序实现基于新的数据基础的广告内容的即时调整。比如,用户喜欢点击明星的蓝色唇彩,而原广告页面默认投放的是红色唇彩,当点击数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超过了事先设定的阈值,广告程序便可以自动将默认图片切换至蓝色唇彩以满足用户的视觉需求,使广告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微广告”的这种自迭代特性,是通过一个实时采集数据的后台系统来完成对广告内容的程序控制的。

基于自迭代特征,“微广告”通过数据反馈与后台程序,可以快速实现广告内容的优化和精准投放。在这个意义上,“微广告”成为一个在市场中自我进化的微平台和微系统。

作者李极冰系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

有限公司董事长

互联网媒体特征篇4

麦克卢汉是何许人?在当今的it数字时代,他被奉为媒介传播的先知。

约40年前,麦克卢汉横空出世,以天才的思想,独自孵化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媒介信息理论。这理论被后人广为引用。麦氏还前瞻性地提出了以下概念:冷热媒体、地球村等等,现在已经耳熟能详。

历史上曾有两次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第一次发生是在上世纪60年代,第二次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升温,一直持续到现在。麦克卢汉,以他超人的才华,无可争议地奠定了大众传媒的理论基础。

等到人们安然地坐在信息社会的椅子上,享受着网上冲浪带来的乐趣时,数字革命大潮已经汹涌地冲进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大门,新媒体已然悄悄地走出了麦克卢汉的视野。

新媒体的特征

方兴东认为,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精英媒体时代,信息由少数人生产、少数人消费;大众媒体时代,信息由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个人媒体时代,信息由多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生产和消费界限模糊。个人媒介完全以个人为中心,是个人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博弈,是真正的p2p(peertopeer)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最为典型。博客本身不仅仅解放了消费者,同时也会解放传播者和生产者,而且不仅仅革新了传播的生产方式,也会革新传播的消费方式。方兴东指出,现在,博客是真正的新媒体的代表,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就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

旧媒体的困境

在某种意义上,一种新产生的媒体会弥补旧有媒体的不足。大众媒体的出现弥补了精英媒体缺少受众的不足,从而蓬勃发展;现在,以互联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又弥补了大众媒体缺乏交流的不足,掀起了网络化、数字化的潮流。

在新媒体的发展潮流中,作为新媒体代表的网络门户,不但没有在众望所归的期待中继续开拓,跳出传统理论的窠臼,反而逐渐回归于传统传播理论的框架中。门户网站风光不再,面临困境。从纳斯达克市场上的表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2004年8月,以网络游戏为主的盛大公司已经超越新浪,10月,以搜索引擎为主的Google也全面超越雅虎。同时,国外资本购并国内网站势头加剧,对elong、卓越等连续出手,掀起了新一轮的购并大潮,这一次,门户网站被排除在外。

旧门户网站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的困境。方兴东指出,门户网站处于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清数字时代的本质特征,不适应新媒体发展潮流。数字时代的本质特征,是用双向交流方式实现个人化,满足个体差异的交流需要。我们可以想象,在数字化以后的时代里,将会有更加方便的媒体来满足个人选择、加强交互。个人媒体的主流化,为保守的旧网站鸣响了丧钟,也为有活力的新网站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二代门户浮现

博客(Blog)是新媒体的代表,正在重新定义互联网。第一代门户以“信息共享”为特征,信息的和采用属于网站编辑,而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的兴起,标志着第二代门户出现。方兴东认为,一个完整的博客门户有三个层面,一是以内容筛选为主的内容传播;二是深度沟通,让博客群体形成社区,个人可以为博客,几个人也可以为博客,包括社会网络等各种功能可以形成新的交流方式;三是企业博客,让博客在企业里成为主流的应用,这是目前不少企业正在大力推广和开发的东西。作为第二代门户代表的博客中国将带来全新体验的“个人传播、深度沟通和全息商务”。这一切,也正是第二代互联网门户的核心所在。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昭示新媒体的方向

从网络商业化到网络社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去十年是互联网的商业化阶段,未来十年是互联网的社会化阶段。互联网社会化的核心是个人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个人”将成为互联网的主体:他们不仅仅是消费者和用户,也是更主动的生产者、创造者和建设者。

从个人软件到社会软件发展来看,互联网应用模式大改变,以“人机对话为主”到“人与人对话”为主,对今后互联网业、软件业、电信业和硬件业等都将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从有线互联到无线互联技术来看,以满足个人需求,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互联为核心理念的移动互联网,这两三年以来,已经从概念启蒙和模式摸索,逐渐开始建立起初步的市场。

从窄带互联走向宽带互联的趋势来看,网络带宽的增加将刺激媒体更快速的发展,从现在图文为主的阶段发展到多媒体为主的阶段。当下全球宽带用户大约1亿户,已经突破临界点,开始吸引主流消费者群体,从初始阶段步入快速成长期,近几年年增长率都将保持在50%。个人应用的带宽条件成熟了。

另外,从传播变革的进程来看,个人媒体的革命将成为必然。手抄文字图画,对口头传播是第一次传播革命,印刷媒体的诞生产生了第二次传播革命,广播电视的发明及应用掀起了第三次传播革命,对应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第四次传播革命为世界互联网的出现。前两次革命,为农业时期社会贡献了精英媒介,信息的传播为少数人享有。第三次革命产生于发达的工业社会,出现了大众媒介,信息开始传播给大众。第四次革命产生于信息社会,互联网革命性在哪里?就在于贡献了新媒体,使得信息传播走向个人。

方兴东说,所谓个人媒体,不是全新的事物,而是早在传统媒体中潜伏,一直处于边缘。除了博客,还包括一些新的形式以及人们熟悉的论坛、讨论组、用户个人出版、协同出版、p2p系统和XmL协同等。个人媒介满足了“人人都有信息的愿望,人人都希望能够自己去选择信息”的基本欲望。

我们知道,信息传播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的媒体,个人媒体将根本性地改变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把人类带入高度信息文明的社会。

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就是信息。

互联网媒体特征篇5

现状

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拓展了城市形象宣传的领域。迄今为止,城市形象宣传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

建立wap网站。建立wap网站,是城市形象宣传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传统”应用。目前,已有不少的城市在wap网上建立以城市实名为域名的网站。这些网站多为城市的人民政府或其宣传部门主办,在形式上也较多延续了新闻网站和电子政务网站的风格。如以“中国上海”为名的上海市政府wap门户网站,除了起到宣传上海的作用,就基本以电子政务为其主要功能。网站设置的“要闻动态”、“投资上海”可以视为新闻宣传的主要板块。而其他的几个板块——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平台、查询平台——则多为电子政务与手机终端结合的产物。上线时间不长的“中国南昌”wap网,也设置了“新闻中心”、“政务公开”、“在线服务”、“互动交流”等几个板块。从城市宣传的角度来讲,也是运用地方新闻作为城市宣传的主要手段,方式比较单一。wap网站因为主要适用于智能手机终端,所以一般而言页面较小、内容不丰富,主要的宣传方式就是新闻。但这类网站更新快,互动性强。

开发app应用。随着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在中国的推广,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发出app应用,专门针对平板电脑使用人群进行国家形象宣传,一批城市形象宣传的app软件也相继亮相。相对于建立wap网站来讲,由于流量的增大,app应用采用多媒体的手段,真正将城市宣传向“形象宣传”的方向推进。2012年1月5日,苏州工业园区的“非凡城市Sip”在苹果appstore中上线。软件集合画册、文字、视频、多媒体等手段,采用中英文双语,通过“非凡城市形象”、“图片视频集”、“新闻中心”、“投资指南”的板块功能,使受众能够获得多媒体体验。同时,由于appstore运用对象的特征,使得软件能够在国外获得关注和下载,据报道,上线后不久,就有美国、新加坡、香港、日本、法国等地的使用者采用软件。而苏州工业园区也因为一系列的行动而获得江苏省外宣创新优秀奖。更重要的动作则来自于北京。4月10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创办的“北京城市app”上线,成为中国首个,也是继纽约之后第二个在移动互联网上综合性城市形象推广app的城市。app不仅包括北京概况、北京杂志、北京影像、北京展映、北京、北京地图、北京活动、北京服务等板块,而且北京官方外宣刊物《北京》,也将在app上亮相。ipad的模式和全球影响已经带来传播的变革,通过新手段和新渠道进行的城市形象宣传,无疑希望在平板电脑的传播中,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

原则

移动互联网上的城市形象宣传是一个新的领域,尤其是与ipad等平板电脑的结合,拓展出城市形象宣传的新空间。在平板电脑全球风靡的情况下,相关的应用可能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然而,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城市形象宣传,应该把握一些基本原则。

充分体现多媒体特征。多媒体特征是在互联网上和移动互联网上可以充分体现的特征。在移动互联网突破智能手机的终端局限的前提之下,多媒体特征可以更好地在以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终端上得以呈现。现有的平板电脑中的媒体运用,例如默多克的《theDaily》,都将多媒体特征融合在传统的媒体形式中。如采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各种手段,使受众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城市形象宣传首先是一个视觉呈现的过程,因此,应当充分发掘视觉效果在传播中的作用。从现有应用来看,无论是纽约还是北京的城市宣传app,都有大量的视觉呈现内容,如摄影图片、风光片、纪录短片等,可以全面展示城市形象,也能够较好地吸引受众注意力。

突出实用性。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最大的不同就是终端的可移动性。终端的可移动性造成了很多方面的变化,例如信息的随时获取,服务的贴身运用等。因此,城市宣传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就应该充分突出移动互联网的实用特点。例如资讯与微博功能的结合,可以使受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取自己关心的资讯,可以开发出相关的功能模块,来对城市有关的新闻进行。同时,移动性也造就了移动媒体的服务功能。如在智能手机中广泛采用的地图功能、导航功能,可以与城市宣传的三维地图、动画结合起来,使受众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外观。再如其他一些软件的开发,也可以给城市形象宣传一些启示。如在iphone和ipad应用中的导游软件touchChina,它实际上是将一些景点通用的电子导游,通过软件下载到智能终端中,从而实现导游功能。目前,这一应用可以使城市、著名景点实现即时介绍,帮助旅行者实现自助旅行。类似应用的开发都应该在城市形象宣传中予以包容和呈现,从而提高城市形象宣传软件的实用功能。以“北京城市app”为例,在后续开发过程中,就将推出“北京地图”的功能,以城区地图为蓝本,结合搜索功能向读者提供衣食住行的相关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实用。

提高受众关注度和使用量。当前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很多与新闻宣传有关的应用,都存在一个点击量和下载量与预期设想有一定差距的问题。很多政府新闻办、报社办的站点,上传的软件,都或多或少面临用户数量的尴尬。究其原因,与移动互联网主要提供移动服务和新闻资讯有关,人们更多地利用移动终端在使用服务、进行娱乐,或者通过门户网站浏览信息,读电子报和看宣传片的需求并不是主要需求。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范围竞争”的空间。以ipad为例,据统计,到2011年11月,中国区的app应用超过41万款,而其中大量的应用是游戏、图书和娱乐。类似“愤怒的小鸟”这样的游戏软件长时间在ipad应用中位于下载前列。因此,城市形象宣传选择了移动互联网还远远不够,还应当扩展其影响,提高关注度和使用量,使宣传能够取得实效。如采用多语种呈现,以利于外国受众接受;提高服务功能以增强实效性;增加参与的城市数量,以在移动互联网上形成集群和品牌效应;重视网民之间的病毒式传播和自媒体推广等,从而使城市形象宣传能够在移动互联网上真正产生影响和效果。

互联网媒体特征篇6

在一定意义上,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无管制"的传媒通道。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就是其开放性,所以网络也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自组织"。正是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推动了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数年前,有谁能够想到,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和BBS都可以成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介?因此,在改变媒体与受众关系的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对政府的传媒管制政策提出了挑战。本文从网络媒体的基本属性出发,着重分析网络媒体的自组织架构所产生的法律问题。网络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的新型媒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日益普及,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网络媒体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急速发展,它早已摆脱了从属于传统媒体的"第四媒体"角色,已经成为现代媒体产业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一。网络媒体发展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与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故我们首先应讨论网络媒体的基本属性和特征。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与电台、报纸和电视这类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优势有:高速传播、海量信息、互动性强和多元化传输手段的整合传输效应。广播电台和电视的新闻时效也很快,同时也能进行现场直播报道,但是它们却无法达到网络媒体的高速传播速度。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平台的开放性极大地上减弱了传统意义上新闻机构和新闻执业人员专业色彩,在某种意义上,今天任何人、任何机构都可以利用网络作为传媒载体自己的新闻。1997年,美国一家网站比著名新闻杂志《新闻周刊》提前一周公布了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绯闻,随后美国政府即在公众网站上公布了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调查报告,高峰时雅虎网站的点击率每秒超过30万次。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美军巡航导弹攻击,首先报道此事的也不是专业新闻机构。网络媒体的高速传播性还表现在对突发重大事件的报道上。2001年9.11事件时,国内传统媒体的反应较慢,但网络媒体却在第一时间集中全力报道,例如,,第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9月11日20点45分撞击纽约世贸大楼,10分钟后(20点55分),新浪网就了第一条消息。新浪设立的专题-"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在随后的24小时内共590余条信息。事发14分钟后(20点59分),新浪网以手机短信头条新闻形式发出这一消息。网络媒体的另一特点是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因技术条件制约,最多只能提供单线程的追踪报道,而无法为全面报道新闻事件的整体背景。然而,依靠超文本链接和相关数据库技术,网络媒体可以为用户提供音频、视频、图像、历史资料、评论等多角度的信息,用户还可以用搜索引擎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优势令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现在网站中通行的新闻事件专题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证。海量信息还为网络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美国《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美国家庭获取医疗健康、政府服务和潜在购物相关信息的一个主要来源。该项目调查了2000名美国人,其中有60%的人表示他们有规律地上网,有80%的网民说,他们希望在网上得到可靠的新闻、医疗健康信息和政府服务信息。传统媒体将传媒对象称之为"受众"(听众、观众和读者),而网络媒体则将其成为"用户"(User),显而易见二者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微软公司主席、软件首席设计师盖茨所说:"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反之,互联网也不存在某一方绝对的话语权。互联网赋予每个网民以平等的话语权,网络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就是平等话语权的具体表象。中国网络媒体与用户互动的标志性事件是,1998年,中国国家足球队在大连金州主场世界杯亚洲区小组预赛失利,署名为"老榕"的网民在新浪体育沙龙BBS发表了题为《10月8日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虽然当时中国网民人数不多,但是这篇文章还是在体育爱好者和网民中引起了震动。这个事件充分说明,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不对称和话语权不平等的传播模式,互联网为媒体与用户的充分互动提供了对等的平台。网络的互动性已经成为揭露腐败现象的锐器,如2001年广西南丹矿山的特大透水事故、今年广东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站被打致等案件的被揭露,如果离开网络媒体的接入和网民的强烈反响,很难设想事情的结局。

互联网媒体特征篇7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与特征

说起网络传播的优势特征,有人把它比喻为:网络媒体擅长的是多兵种合成作战的“大规模立体战”、“闪电战”,而不是单兵种的“游击战”。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其优势在于集多特性于一身,其集合优势所显示出的威力远远超出这些特性的简单相加。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前三类媒体特征不同程度的综合。时间上可即时、随时播报,可长期使用,一经上网可随时查阅;空间上,容量无限大,覆盖全球,使全球性信息海洋真正成为现实;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上,一改此前媒体受众的被动地位,第一次实现了相互间的平等。而这些,其他三类媒体是目前所不能及的。

具体来说,互联网传播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传播内容的数字化。数字化是互联网传播存在的前提,这一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由于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使网络传播不仅便于复制和传输,而且便于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在文字、声音和图像之间方便地相互转换。数字化又赋予网络“海量”信息。由于互联网特有的超文本和超链接特征,网络信息不仅量大无穷,而且形式丰富多样,网民不仅在网上可以看到最新的新闻信息,而且还可以搜索相关报道、相关资料乃至相关网站。由于数字化传播的领先优势,时效性成了网络区分于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特征,特别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速度飞快,信息来源广泛,制作信息便捷。因此,网络传播可以随时新闻,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连续性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可以随时“刷新”信息,在实效性上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同时,由于数字化传播的特点,网络集中具备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的综合优势,实现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手段的有机结合。时下流行的“流媒体”技术,更是把广播、电视节目完整地搬上了网络,以“数字流”的方式向受众传输,接收便捷,选择自由度高。这种多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民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还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面的亲身传播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虚拟化个人传播”方式的盛行。

三是传受关系的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围绕新闻事件,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传输,反映着受众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互联网使新闻的传受双方互动交流真正成为了现实。交互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与传播媒体最大的优势之一。尼葛洛庞帝曾对网络作过形象的描绘:“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改变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的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②与其他三类媒体相比,匿名化所带来的平等性特征使得交互性在网上大放异彩,在网上凡有BBS(电子公告板)、聊天室、在线游戏等的任何一处,你会发现都是人来人往,不亦乐乎。网上论坛就是发挥网络互动功能、增强网民参与意识、了解社情民意、加强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也是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交互性同样给网络媒体注入了不少的活力,使其在编读往来方面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互联网的强大的互动功能还催生了互动性新闻。在这网上,受众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又是新闻的"制造者"。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不仅提高了新闻的社会关注度,而且丰富了新闻的内涵。

二、网络传播加速受众分化

网络传播以其巨大的传播优势,极大地推动着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变革。其中,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最大差别还在于传受关系上的嬗变。网络传播加速了受众分化和个人传播的发展趋势。

首先,网络的技术优势加速了受众分化,使个人传播成为可能。个人传播要成为可能,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接近并自由控制的“信息平台”,网络就为受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网络技术使人们期待已久的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互动不再那么艰难,并以其开放式结构和海量存储能力为各种讯息意见的进入与碰撞提供了包容空间。比如在“博客”虚拟社区中,每个人都可以凭借简单的网络知识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园地,依据“博客”提供的平台,自由地编辑和自己的信息和作品。

其次,网络对传播最大的改变首先表现在传受关系上的嬗变。对于受众来说,网络技术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提高了他们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受众的分化趋势是难以避免的。影响受众分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受众接受心理以及媒介形态的变革。而网络传播的发展,不仅是媒介形态上的巨大变革,更拨动了受众心理上最敏感的神经。

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的传播活动,即由传播者主导的面向广大的受众的有组织、大规模的定向活动。大众传媒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同时又是信息和舆论的控制者,谁掌握了媒介谁就可以控制信息和舆论。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持着信息流动的“窗口”。经过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剔除那些被视为不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而将那些已包含着自身价值观念和主观态度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网络传播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受众上网,犹如进入一个偌大的信息的超级市场,信息不是从传播者那里“推”向接受者,而是由接受者从传播者那里“拉”出来。互联网上的信息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如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资料类型等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而网上的信息获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选择其中每每一条信息。网络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从技术上讲,互联网络无非是将世界范围内属于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以及外设联结在一起,实现其相互间的通信。网络传播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在网络这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互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共同分享着信息和经验。尼葛洛庞帝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大众传媒将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的系统。”

这种“真正的个人化”正适应了当前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阶层的变迁,利益主体的分化,加之消费时代受众对传媒的心理期待升值,造就了价值体系的多元化,进而促进受众需求的分化与多元化。传媒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政治体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就是这种环境中的一分子,“孜孜不倦”地推动着受众继续分化。由于网络为小范围的受众提供了和获取信息以及“发言”的平台,小众传播逐渐成为可能。

再次,网络传播的交互式的特征赋予受众更多的“自由”权利。在转轨与转型同步的社会整体性变迁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化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平衡、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有一个“社会减压阀”,为公众提供交流与呼喊的空间。

虽然大众传播理论中也引入了“反馈”的概念,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来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来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以实现传播的目的。但由于受这种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的局限,大众传播的反馈大多是滞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传受双方不能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而网络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传播,传播者不仅可以在网上面对面地进行传播,而且彼此可以在角色进行互换,传播者可以成为受传者,同样,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网络传播克服了大众传播单向线性传播的局限,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自由的双向的流动,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轻松、方便、快捷、自由,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效率。网络传播中的受众是网络传播真正的主体,在网上他们享有与信息者完全相同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一)知晓权(therighttoknow),受众有权通过网络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了解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如利用政府网站对政务进行知情和知察);(二)传播权(therighttocommunicate),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网络特有的方式(如BBS、email、个人网站等)表现出来并加以传播;(三)传媒接近权(therightofaccesstomassmedia),这项权利赋予了传媒向公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受众有权通过网络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如参加网络媒介组织的各类讨论。

这种“参与自由”与“互动自由”和正是迎合个人传播的最大吸引力。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传统媒介作为庞大的信息机构,人们赋予了它监视环境职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它选择的职能。他们拥有信息准入的特权。符合把关人利益的信息被传播,符合公众利益而与把关人利益相违背的信息则可能被遏止,把关人(媒介)利益超越于公众利益之上。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强势力量可以利用媒介,处于弱势地位的声音难以接近媒介。③版权所有

三、“博客”与个人传播的新发展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网络中信息的传播同传统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一样切合信息传播的规律。拉斯韦尔所提出的"五个w模式"依然可以适用于网络,只是这五个w要素在因特网传播特性的塑造中已变成了五个w’ever要素(whoever,whenever,wherever,whatever,whomever),也就是说因特网创造了一种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的形式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和传媒形态上的变革,同时还有思想观念上的嬗变。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是“没有控制的中心”,这种“去中心化”(decenterlization)特点从侧面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媒体呼唤更加开放和自由的传播环境。二是公众渴望得到更多自由与权利,包括“话语权”、“知情权”、“民主参与权”等。网络传播的兴起,在迎合这中思潮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个人传播的发展。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以网络为平台的个人传播的飞跃。

与“大众传播”相比,“个人传播”是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指在网络传播背景下,个人凭借一定的网络知识,自主掌握一个属于个人的“媒体”,自主接收和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它与大众传播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传播者角色的变化:大众传播是一个小群体对一个大群体的传播,个人传播是单独的个人掌控一个媒体,既可对个体也可对群体的传播;大众传播中有着层层的“关口”与控制,而在个人传播中,传播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自由的信息传播者。以“博客”为例,稍懂网络知识的人便可轻易地注册一个完全属于的“博客”,然后,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价值趋向往上面粘贴内容,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编辑、更新所传播的内容,这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甚至稀释了“把关人”和“编辑”的作用。

互联网媒体特征篇8

关键词:网路媒体;信息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028-02

网络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媒体主要包括了电视、广播、报纸,这些传统媒体的传播信息远不及网路媒体,自从互联网逐渐的星期之后,新型的媒体逐渐地发展起来,很多的网站、公众号、社交网站等等都属于网络媒体,这些网络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具有广泛性、及时性、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但是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近些年来,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侵扰,比如互联网病毒、虚假信息、网络泄密等现象时有发生,每年受到网络病毒侵扰的案件不断的攀升,而且出现了很多虚假信息传播现象,更是危害了公网络媒体的环境,很多的危害国家和社会的网络信息在网络媒体上进行广泛的传播也危机了公众的利益,同时计算机信息的泄密也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很多的危害,因此加强对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网路媒体信息安全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因此本文的研究对其他学者的研究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网络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信息安全现状

1.1虚假信息以及有害信息的传播

首先是虚假信息,很多的个人或者组织利用社会上的一些小事件进行小题大做,故意弄虚作假,扩大信息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导了社会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而且,很多国内外的,针对国内社会以及政治上的事件进行虚假宣传,导致了社会公众的错解,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的舆论和看法,进而对国家、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其次是有害信息,随着互联网信息资源的逐渐增加,很多的黄色信息广泛的传播,比如黄色的小说、电影、图片以及服务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通过很多的封建迷信以及宗教组织也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左右着社会公众道德,同时很多的人利用邮件、社交软件、贴吧等媒介抒发个人的看法,甚至对他人的辱骂,最后很多的人由于个人的利益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或者传播垃圾信息,污染了网络媒体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安全缺乏了合理的保障。

1.2网络泄密时间频繁发生

在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中很多的时候会发生网络泄密的现象,人们鉴于电子邮件的方便性、廉价性,往往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文件和信息的传递,而且电子邮件的运营商为客户提供了安全保障,也使得使用电子邮件的人们放松的警惕的心里,但是,在电子邮件传递的过程中就会发生黑客拦截的现象,最后被黑客以及不法分子进行利用,就会导致了人们的个人信息以及企业、组织、机构等隐私或者信息受到了侵犯。再者,在社交软件、贴吧以及论坛中,也存在很多的信息泄密现象,很多的人为了表达个人的看法,发表言论自由,但是畅所欲言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泄漏了个人或者他人的信息,这就导致了泄密,带了个人或者他人一定的身心伤害。

1.3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已经在人们生活中不足为奇,很多的计算机病毒可以被识别,但是有的计算机病毒通过一定的技术伪装,并不能被及时的发现,特别是对于对计算机等知识和防范手段并不是很了解,就导致了病毒的入侵,很多的计算机病毒通过一些软件、app、网站衔接等方式,植入了个人或者企业的电脑,进而导致了计算机信息的泄露,经过国际权威组织的调查,国内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计算机都遭受过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因此计算机病毒在网络媒体信息安全中属于极为危险的因素,现在比较出名的计算机病毒很多,比如CiH、“爱虫”、“美丽莎”、“红色代码”等。现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病毒不少于书房,每天都在破坏个人和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对网络媒体计算机新信息安全实在是主要的威胁之一。在国内外都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网络媒体的存在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2.1互联网在安全上先天不足

互联网在属于开放的,因此网络媒体也具有无界的性质,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迅速的遍及世界范围,而且互联网具有公开性,很多的信息并没有相应的保密措施,人人都可以查询、搜索、使用,这也使得网路媒体的信息传播可以迅速得到更多的人熟知、了解,同时,互联网的并不是全部设防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传输各类各样的信息,互联网的这些特征属于互联网本身就自带的,互联网属于统一的tCp/pi协议规则运作,因此安全防护能力较弱,而且互联网上的每个网站ip地址以及计算机伤的CpU序列号也是唯一和固定的,都可以被网络服务器记录下来,因此很多的黑客也可以针对特定的目标进行攻击,而不懂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人们很难找到原因和破坏者。因此互联网先天的不足为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先天的安全问题。

2.2网上信息的独有的特征导致了安全问题

基于互联网的本质属性,也导致了网上的嘻嘻也具有很多固有的特征,随着互联网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地增加,互联网普及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但是对互联网的技术监控和管理等方面却滞后,而且我国属于人口大国,如果对互联网建设监管面面俱到,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网路媒体信息安全的监管更是落后,网络媒体信息的传递如此的迅速,更是加剧了信息泄露的危险。同时网络媒体资源共享的特性也会导致一个联网用户分享的信息可以迅速被很多的网络媒体使用者看到,但是监管措施和技术措施不足的现状下,信息安全是得不到保障的。

2.3网络媒体经营者的安全意识薄弱

在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除了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本身的问题之外,也和网路媒体的经营者安全意识薄弱有关,很多的网络媒体尽管在各种网络媒体的经营方面已经声明要保护个人或者组织的隐私,但是在实际的经营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疏忽,很多的网络媒体经营者在技术管理和运营安全的方面并灭有采取相关的监护管理办法,进而导致了病毒、黑客以及不法分子能够实施破坏行为。再者很多的网络媒体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使,对浏览者、会员以及客户等使用者的信息进行的汇总、收集,进而转卖给其他的需要者,以谋求暴利,这也是导致网络媒体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与那引质疑。在国外很多国家在网络媒体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很多,鼓励网络媒体经营者加强对自身的安全保护建设,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到位,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管理防范的欠妥,都使得网络媒体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这不是仅仅一个防火墙就能够解决的。

3网络媒体发展中信息安全的建议

3.1加强对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的立法工作

针对互联网先天的不足导致的网络媒体信息安全受到了威胁的问题,我国可以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安全保护立法工作,通过对法律的监管以减少网络媒体安全事件的产生,加大对泄密、非法传播、恶意病毒以及虚假信息传播的打击力度,在司法、刑法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加减国内外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不断地发展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媒体自身的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的保护制度和规定,将这一切的措施有效的落实。促进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的有效建设,为我国网络媒体环境以及信息安全的建设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3.2增加安全技术投入,提高网络自身的防范能力

增加安全技术的投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技术上投入,应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以及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管理协会的沟通与交通,引进国外先进的网络媒体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加强对计算机、互联网等监管。其次是专业人员上的投入,应该加强对专业的互联网和算机相关领域的人员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结合我国的网络媒体安全信息的实际清康,研制属于我国自己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最后是资金投入,为了能够加速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的建设,国家应该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帮助,解决网络运营商由于资金的问题导致了安全防护工作的欠缺,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地更新安全防护系统,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及时的发现安全漏洞,并且及时的解决。

3.3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安全防范管理机制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需要个人、企业、网络媒体运营组织全力合作,首先是个人要提高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也不要随意的散播别人的个人隐私。再次,对与企业而言,保护好自身的商业秘密以及有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传播。最后是网络媒体运营组织结构也要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安全环境建设,为广大的使用者提供放心的使用媒介。同时建立健全安全保护预警系统,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重点关注,通过快速的反应机制和解决机制,将损害降到最低。互联网信息安全工作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就能够解决的,也不单单是法律、制度以及监管就能够消灭的,想要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路媒体环境,必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大家都能够自主遵守,甚至信息安全的威胁所带来的危害性,从自我做起,就能够减少网络媒体信息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这对国家、企业、个人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论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速度也不断地增加,而随着带来的确实网络的安全问题,网络媒体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对个人及社会都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网络媒体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传播很迅速,危害性也很大,所以对网络媒体发展行业的信息安全的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进而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网络媒体发展中现在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计算机病毒、虚假信息、网络泄密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有互联网在安全上先天不足、网络信息的特征以及网络媒体经营者的安全意识薄弱等导致的,本文结合了目前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的研究基础之上,针对网络媒体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具体有加强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的立法工作、增加安全技术投入,提高网络自身的防范能力,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安全防范管理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为我国的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给予一定的建议。由于本文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因此在本文的研究内容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真辉.网络媒体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效果研究[J].科技传播,2014(23).

互联网媒体特征篇9

第四代电子杂志是相对于第一至第三代电子杂志的概念。它是以数字化代码方式存储,借助internet传递图文、声像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在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物。它在视觉上保留了平面杂志的目录,用电脑技术营造出翻页的逼真效果的同时,基于宽带的内容和集Flas、视频短片和背景音乐、声音甚至3D特效等各种效果于一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则令其完全摆脱了传统杂志的束缚,可通过浏览器直接在线阅读,使之具有了更多的互动性。

第一至第三代电子杂志虽然是无纸化线上发行,省去了印刷这道“工序”,但其新闻生产还多是在内部消化完成,比如第一代电子杂志多是由传统纸质杂志直接将自己的纸版内容照搬到网上。本质上是开辟了网络这个第二发行渠道,第二代电子杂志则是传统媒体收集整理某一集合信息,本质上是传统媒体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生产的“新闻包”,可见,前几代电子杂志虽然跨出了媒介融合的步伐,但融合度还十分有限。

有学者指出了媒介融合的四个趋势性特征: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能量互补、各类媒体之间的能量交换、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和外部产业对传媒业的能量支持。本文认为,趋势性特征即媒介融合的正在进行或未来发展方向,下文将依据上述趋势性特征,分析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的特征。

特征之一:实现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能量互补

这一特征体现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第四代电子杂志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了多媒体信息。第四代电子杂志多媒体编排手段和内容表现形式,代表了媒介融合的一个基本层面,即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第四代电子杂志的多媒体化特征十分明显。它将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有机组合起来,从受众需要和市场需求出发,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和编排。多媒体化是各种传统的单一媒介的内容汇聚到一个平台后的自然结果,是对单媒体业务的继承与革新。多媒体内容是对单媒体技术与资源的一种重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结合。第二层面为第四代电子杂志将收集到的多媒体信息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进行能量互补。媒介融合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以Xplus为代表的国内专业电子杂志网站就是这样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它们将采集来的信息,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进行数字化加工与制作,网状的数据库资源为这些信息的能量互补提供了保障。

特征之二:开展各类媒体间的合作与互动

各大电子杂志专业网站都与国内传统媒体有着或深或浅的合作关系,许多传统媒体也愿意利用电子杂志平台商日趋成熟的发行渠道和庞大的用户群。如时尚传媒集团旗下的《时尚芭莎》(《时尚Cosmo》《美酒与美食》《男人装》等都与poCo等专业电子杂志网站签订了合作协议。

特征之三:鼓励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互动

第四代电子杂志出现发展的根本背后推手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受双方的交互性大大加强。过去的大众传媒一般是将信息推向(push)受众,而现在受众则主动地从海量的信息中拖出(pull)自己需要的信息,主动权向受众方向转移了。可以说,互联网传播者是受众服务方式改变的先行者。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汲取了互联网服务理念的精华,注重与受众的深度互动。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产业性变革,即信息的生产线已由传统媒体延伸到其他相关行业,如电信业、it业。信息生产不再是传媒业的封闭作业过程,而成为技术行业提供基础平台的全社会各个行业参与的生产过程。由于手机、pDa等接收终端的加入,通信产业在第四代电子杂志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互联网媒体特征篇10

一 非洲网络出版之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及其特征

与世界其他区域相比,非洲的网络出版相对滞后,这与世界其他区域的综合国力比较相一致。目前非洲总人口大约10亿多一些,互联网用户为1.18亿(2011年3月统计数据),比较2000年总计451万用户来说,非洲网络发展极为迅速。然而,非洲国家之间互联网分布很不平衡,甚至出现较为严重不平衡的格局,根据网络渗透率(即该国或区域网络用户人数与相应的总人口之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大体呈现出三种格局。

(一)非洲网络出版的第一区域及其特征

网络较为发达的区域,标准为网络渗透率高于10%,占据着非洲80%的网络用户与近三分之一(占非洲人口32%)的人口。见图1:

非洲网络出版发展最为发达的区域以三方面特征相区隔,阿部各有不同。首先,网络渗透率最高的国家主要集中于北非地区的大国。摩洛哥网络渗透率高达41.3%,比时止2011年3月份统计的世界其他区域的网络渗透率之33.8%还要高出7.5个百分点;比非洲同期平均的网络渗透率之11.4%高出将近4倍,是非洲网络最稠密的区域,占据非洲网络总用户的11.1%。与此类似的北非国家还有突尼斯(网络渗透率33.9%)、埃及(渗透率为24.5%)和阿尔及利亚(13.4%)。在北非区域的四个国家中,均为阿拉伯国家,以石油或旅游业为主,在非洲乃至中东都是较为富庶区域,网络用户占据着非洲用户总数的35%。与此一区域较为临近的非洲互联网大国尼日利亚,拥有1.55亿人口,是非洲人口数量最多、也是较为富裕的国家之一。该国以豪萨一富拉尼族与约鲁巴族人为多数、以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主,与北非具有某些相似。该国的网络渗透率高达28.3%,拥有4.4千万网络用户,占据非洲网络用户总数的37%,是非洲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因为区域与文化原因,按照就近原则大体把尼日利亚归为北非区域。这一区域互联网用户总数占据非洲网络用户的72%,是该洲网络最为发达、最为稠密的区域。

其次,非洲第一区域的第二个板块特征是以旅游为主的岛区或具有西方殖民背景的较小国家,其共同特征是人口少、地方小、经济较为发达、生活水平较为富足。具有代表性的是留尼汪岛,这个地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小岛是法国的属地,该岛长65公里、宽50公里,仅有70万人口。该岛却较为富庶,除了大量的印度洋海岛的旅游资源,还有从17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发的咖啡、甘蔗、烟草等产业,2000年岛内人均生产总值就达到了5000美元。该岛也从17世纪法国与英国的殖民时代就逐渐发展成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地,目前已经发展起与经济发展相称的互联网体系,网络渗透率高达36%;但因为人口较少,仅占非洲网络用户总数的0.3%。毛里求斯则仅有2000平方公里,属岛面积仅有175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占据近70%。该岛16世纪末就被荷兰人殖民,先后经历法国和英国殖民统治,1961年才开始自治。塞舌尔、佛得角等小国(地区)基本情况均与留尼汪岛情况相近,网络非常发达,但因为地方小、人口少,网络用户总体不到非洲总数的1%,基本不代表非洲大陆的网络出版特征。

最后,南部非洲国家的发达网络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南非与津巴布韦两国,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矿藏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媒体发展较早,新媒体覆盖率也较接近。以南非为例,从1795年开办非洲第一份报纸《开普敦公报》开始,伴随着殖民者的淘金狂潮,南非的传媒业因其经济地位与开放度的非洲第一,传媒业已经形成了英文媒体、荷兰文媒体与土著人媒体三足鼎立的局面,互联网出版也大体追随这一格局与趋势。目前南非的网络渗透率为13.9%,非洲排名第10位,相对经济而言,因为该国人口数相对较少(4500万),仅占非洲网络用户的5.7%。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口1200万,其中黑人占据总人数的97%以上,传媒基本以绍纳文明为主。情况与南非相似,该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黄金、象牙与铜矿曾经是殖民者垂涎之物。18世纪以来,欧洲殖民者开始掠夺津巴布韦资源,也带来了包括传媒在内的欧洲现代文明。目前该国互联网渗透率为11.8%,占据非洲网民总数的1.2%。与南非一起,成为非洲南部互联网发展的重镇。

(二)非洲网络出版的第二区域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