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3:37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篇1

【关键词】城市建设;地质灾害;山体崩塌;防治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下工程开挖和大量土石移动引发了一系列城市地质灾害,其中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及山体崩塌等。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越加频繁,损失越来越重,涉及范围越来越大。工程质量人命关天,首先房屋安全是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建筑行业门槛较低,农民工是一线施工的主要力量,要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一方面要重视并加大施工工人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有灾害意识,尤其是在房屋使用过程中,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后果多是毁灭性的[1]。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60亿元。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质环境方面的因素,并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

2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及山体崩塌等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且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其中,泥石流、滑坡和崩塌是较为常见的城市建设地质灾害。

泥石流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它是一种固液混合流体,包含有大量泥沙石块。泥石流爆发后会沿料峭山涧峡谷冲向山外,并堆积在山口,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浓烟腾空、地面震动、山谷雷鸣、巨石翻滚等。滑坡是岩土体沿一定软弱面在重力作用下,局部或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除滑动体边缘有为数极少的翻转和崩离碎块现象外,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主要以水平位移为主,其他部位的相对位置变化不明显。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它是岩土体突然垂直下落的运动,该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跳跃,猛烈翻滚,相互撞击,堆积在坡脚,并形成倒石碓。

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泥石流具有冲击范围大、凶猛性、破坏力度强、突发性以及迅时性等特点,一旦发生此类灾害,它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滑坡会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矿企业、城镇建设、交通运输等造成重大破坏,它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地质运动的双重影响。崩塌会损害水利设施、厂房和其他建筑物,同时导致人员伤亡,可能诱发崩塌的因素主要有修筑水库、爆破、开挖坡脚等人为因素,以及风暴潮、海啸、地震、洪水、降雨、融雪、河流等自然因素有。

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基本防治方法是,防治泥石流灾害主要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从而防止地表水注入,同时为了避免地表水入渗,工程施工和设计中需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防治滑坡、崩塌简易方法是修地表排水渠或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还可以通过固化、减载、支档、锚固等各种加固工程,并附以各种排水工程来进行防治。

3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区域人口集中居住区、重点工程设施、自然保护、风景名胜区和交通干线等。应当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规划,并加强防治城市地质灾害工作的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要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综合治理、全面规划、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进行,实行预防为主、治理与避让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切实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使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发生改变,从而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

由于我国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地质灾害防治制度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现状,提出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3.1实施城市减灾社会化,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国家在财政及政策方面要对其加以扶持,因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灾害防治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五分之四的城市地质灾害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社会既是减灾的主体也是灾害的承载体,建立减灾基金,大力发展灾害保险业务,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出版物、电台、电视等宣传手段,对减灾知识进行普及。要实施环境治理与减灾措施相结合把能避免的灾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3.2树立综合减灾意识,加强各部门合作,在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时,避免或减少因布局失误而带来的城市地质灾害,有预见性的避开灾害危险区。推动各部门制订并完善减灾计划并提出切实的异域协同、因地减灾、因灾防灾的减灾措施,同时要树立发展与减灾并重观点。要树立全民总动员综合防灾的全局思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强化管理并落实责任,形成各部门间相互结合的管理系统。

3.3对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加大投入,开展科学的城市绿化、城区小流域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防灾工程建设[3]。政府财政部门应拨出专项资金来鼓励和推动该项事业的发展,同科研单位联合培养防灾减灾专业人才,以满足减灾事业发展的需要。

3.4建立健全相关城市减灾法规,各级人民政府相关法律,争取把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推向法治轨道,提高依法保城依法防灾意识,从而达到保证城市安全的目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全国性的城市建设减灾法律。

3.5加大城市地质灾害相关科学研究,借鉴航天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开展灾害防治系统协作攻关研究,从而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方案。建立城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城市各部门提供综合的灾害信息。

此外,还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加强险情巡查和动态监测,做好预警预报,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及时协调有关单位,并采取有效减灾措施,做好防范突发地质灾害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点险情巡查,并做好值班记录;严格灾情速报制度等。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伴随的地质灾害事件也在增加,地质环境条件逐渐恶化。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实施的灾后研究,对灾前防治工作做的不到位。本文探讨了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出了部分主动减灾策略,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地质灾害对房屋建筑有重要的影响,如某房屋旁是山坡,在雨季可能会发生滑坡,从而给人们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害,其影响后果是破坏性的。因此,有必要在其发生前对其治理,从而降低人们的财产损失及人身伤害。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质环境方面的因素,并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

参考文献:

[1]王军,张东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5(3):133-134.

[2]尹振羽.山区地质灾害与民用建筑关系浅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16(5):63-66.

[3]王新朝.城市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规划[J].山西建筑,2009,35(20):85-86.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篇2

一、年以来防治工作回顾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灾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现象。

我市是全省地质灾害多发市之一,年汛期以来共发生13宗中型以上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其中云安县4宗,罗定市1宗,新兴县4宗,郁南县2宗,云城区2宗。

由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思想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特别是在汛期,能以高度的责任感,组织当地村民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24小时监测,所发生的灾害虽然造成300多间民房开裂或倒塌,2000多人受到威胁,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到目前已搬迁受地质灾害危害的村庄7个,正在规划搬迁的3个。以上13宗地质灾害已全部进行了危害性评估。全市5个县(市、区)均已完成了地质灾害区划调查工作。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预防

本防治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是指规模大、危害中等以上,可能造成社会影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0处。

新兴县:共城镇白水带村山体滑坡

共城镇凤山村委会北坑村山体滑坡

太平镇禤村村委会路河山体滑坡

河头镇河口村铁炉坑村山体滑坡

罗定市:连州镇云良村云良小学山体滑坡

郁南县:平台镇大地村雅口村山体滑坡

千官镇金版村山体滑坡

云安县:六都镇佛水村委塘肚村岩溶地面塌陷

白石镇石底村委范屋村山体滑坡

云城区:高峰街道大台思麻村山体滑坡

我市所辖5个县(市、区)都是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范城镇居民集中区为云城区、六都镇;重点防范水利工程为各县(市、区)较大型的水库、山塘;重点防范公路沿线区段为省道368线郁南都城至南江口段;重点防范矿山为硫铁矿(见附表)。如遇台风暴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易诱发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应加强这些隐患点(段、区)重点防范。

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防工作应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国土、城建、交通、公路、水务、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认真履行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区)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对威胁矿山、公路、水利等设施和旅游景区(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所在地的主管部门负责监测;对于威胁居民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当地县、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监测;我市各县(市、区)已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认真组织检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的落实情况,各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隐患点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部署好汛期经常性监测和值班工作,落实防灾、避灾、救灾的组织机构和物资准备,尽最大努力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积极推进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第二十一条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审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五、主要措施

1、各县(市、区)要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重点地段、隐患点的检查,加强防治工作的指导。

2、交通、公路、公安、建设、水务、卫生、民政等主管部门要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府备案。按各自的职责落实预警信号、人员撤离路线、医疗救治、治安管制、生活安置等具体应急措施,部门通力合作,尽最大努力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篇3

一、我市地质灾害分布与防治区划分情况

菏泽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前缘,地势较平。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在区内遗存有数条古河道带。区内西部聊考断裂活动强烈,因此在地质构造上属不稳定和次不稳定地区。受自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水超采漏斗、砂土液化等。根据其发生几率及危害程度,我市建立了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南部黄河故道带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鄄城红船地面塌陷等3个重点监测与防治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防治对策

(一)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区

1.灾害现状菏泽市城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已存在多年,自80年代中期就初具规模。90年代漏斗面积近1000Km2。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惊人。据80年代初期监测资料,当时水位埋深仅6m余(406孔1980年9月11日监测值);至1995年,水位埋深已达45.603m。15年间水位下降了近40m,下降速率为2.6m/a。406孔位于漏斗的上缘,位于漏斗中心地带的城东地区,该层水水位埋深已达100m。由于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城区地面沉降也随之发生。2002—2003年城区地面最新沉降数据为26mm。牡丹区在2003年汛期出现两起地面塌陷,其中牡丹办事处苇子园村塌陷已威胁到人员安全。

2.致灾原因无规划、无节制、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是造成城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及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

3.灾情趋势预测分析及风险评估短时间内如不能削减深层地下水开采量,该漏斗将进一步扩展,漏斗区水位将不断下降,甚至有与东明县深层地下水漏斗区连接的可能,已发生的地面沉降也将随之发展。这势必会对菏泽城区建设、工业生产等造成直接影响。目前,地下水是菏泽城区主要的供水水源。而由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质灾害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且恢复难。因此,灾情若得不到控制,由此造成的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

4.防灾对策及建议(1)禁止城区地下水的乱开乱采,重新分配水源量,合理开采地下水;(2)开辟新的供水源地;(3)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4)做好地下水及地面沉降的监测工作。

(二)南部黄河故道带地面塌陷与地裂缝区

1.灾害现状。自九十年代初,南部黄河故道带已发生多起地面塌陷、地裂缝,致使道路破坏,房屋受损。1992年7月10日,单县高韦庄镇赵集村发生地裂缝,地裂缝走向以北西方向为主,缝宽5—20cm,单条长10—20m不等,有十几条之多,并伴有地面塌陷发生,一桥梁撕裂,30余农户房屋因地裂缝造成不同程度破坏。1993年8月5日,曹县梁堤头镇石香炉村发生地裂缝,呈北西和北东西个走向,单长20多m,宽10cm,深4—5m,可见地裂缝4条,其中一条切房基而过,另一条穿过一农家院落,造成房屋墙体开裂。

2.致灾原因。地面塌陷、地裂缝发生于黄河故道带上,地表岩性以粉细砂或粉土为主。灾情多发生于雨季,由地质、气象及地下水水位大幅升降等原因共同作用而引起。

3.灾情趋势分析。该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是由地质、气象及地下水水位大幅升降等因素引起,只要影响因素存在,在其共同作用下,在适宜的时段内就有灾情发生的可能。

4.防灾对策及建议(1)控制地下水水位的升降幅度;(2)保持地表岩性不被破坏;(3)在该区应采用湿润灌溉,不可漫灌;(4)新建建筑物应避开古河道带。

(三)鄄城红船地面塌陷区

1.灾害现状。地面塌陷区主要分布于鄄城县红船镇前梁楼村西,长、宽各约500m,面积2.5万m2。自八十年代末以来,每逢雨季时有发生。地面塌陷区内共有塌陷坑二十七个,陷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表层粘土亦有深浅不一的裂痕。塌陷有时发生在个别农户的房前屋后,甚至危及到居民安全,造成居民心理恐惧。

2.致灾原因分析。经考察,地面塌陷区位于古河道带上。地表岩性为一层厚0.3—0.5m的粉质粘土,其下为粉细砂或粉土,约1.5m深处为厚约10cm的淤泥层,以下又为粉细砂,在17m深处有一黑色砂砾土层。雨季时,在表层土被破坏处,雨水直接下渗,以至下漏,地下粉土由于液化等原因随水流失,日久便形成一定空间,上部土壤重量因降水等因素增加或超过空洞承受极限时,便形成塌陷。

3.灾情趋势分析及风险评估。雨季降水较大时,该区仍有地面塌陷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塌陷区紧邻村庄,应做好地面塌陷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以防灾情发生,危及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

4.防灾对策及建议(1)做好群众宣传工作,不要在塌陷区及其附近挖土、建房;(2)保持地表岩性不被破坏;(3)在该区应采取湿润灌溉,不可漫灌;(4)做好监测工作。

(四)巨野煤田在建矿井的地质灾害防治。巨野煤田的多个井田现已开钻,个别主井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难度相当大。各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地环监测机构一定要做好日常煤区地环监测管理,保证钻井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区域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市国土资源部门将组建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小组,在市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小组,负责本县区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各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将防治任务逐级明确到单位到人,确保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或出现重大地质险情时,能够及时进行抢险救灾。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篇4

一、概念

所谓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学术界的几种通行说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现象);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

二、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

列内容: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科学化;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避免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分清责任,实施治理工程;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城

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城市

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三、结语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篇5

一、梧州市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做法

(一)领导挂帅,把地质灾害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

XX年,广西在全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就已将梧州市列为地质灾害高发区。XX年,梧州市便开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XX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整治的日常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市人大、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工程项目组、工程技术组、项目资金组、房屋拆迁组、房源安置组、综合信息组等6个小组,按其职能分别开展工作。3个城区也相应成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严格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1、制定“6.8”灾害治理方案。“6·8”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探、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并编制了《梧州市区“6·8”灾害治理方案》,根据灾情及分布情况,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治理、方便工作”的原则,将210个地质灾害点列为急需治理的灾害点。该治理方案于XX年7月28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对210个灾害点的治理工程措施有2种,一是采取截水渠、重力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板桩、锚杆格构、挂网喷砼护坡等永久治理工程措施;二是采用绿化护坡、筑拦沙坝、建沉沙池、修排水渠等临时防护措施。所有治理工程项目均由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广西3家有甲级地灾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市内3家有地质灾害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将项目分门别类,相对重大、危险的工程项目由广西设计单位负责,相对中型及小型工程项目由梧州市内设计单位分城区限时完成。

2、明确地质灾害治理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要求210个治理点必须赶在XX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以发挥防灾抗灾作用。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不少治理点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市政府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使210个治理项目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包括项目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行政责任人)和具体工作目标,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问责制度,市委、市政府于XX年2月出台了《梧州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明确了问责对象在整治地质灾害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或者在整治过程中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行为将被问责,并规定了问责方式和程序。

(三)积极筹集地质灾害整治项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该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面广量多,所需投资巨大。为解决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梧州市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市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同时,还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的整治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210个急需整治的灾害点中,有50个灾害点确定了整治责任单位,如公路局后山边坡,全部由公路局自筹资金实施整治;有38个灾害点由市直、区直、中直机关共56个部门单位捐助资金进行治理。由于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地灾治理工作,从而有效缓解了资金的压力,确保治理工作的推进。

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资金的支付程序,每月下旬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主持召开资金调度会,审定各城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业主的资金支付额度,然后按规定代扣税金并经财务总监复核后,直接支付给施工队伍(业主),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又防止资金被积压、挪用。

(四)严把工程质量关

该市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办法对治理工程质量实施监督。一方面从市内各设计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检查组对各项目进行实时跟踪检查,尤其是在施工中不定期深入工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市地灾办,由市地灾办项目联系人加强督促落实。质量检查组经常同各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队伍及时沟通、协调,尽量在施工现场将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另一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及重庆市的做法,由市地灾办请示市政府同意,下发了《关于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统一了验收的资料,明确了各类地质灾害治理的验收标准、程序。并委托广西两家有检验资质的单位对各治理项目的关键工序如抗滑桩、锚杆、锚索、挡土墙等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经过检验,目前治理工程绝大部分项目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不达设计要求的,则由设计单位提出意见,施工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充完善并验收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二、有效整治地质灾害的几点思考

梧州市大规模整治地质灾害是近几年的新工作,没有更多经验可循。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梧州市目前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责、权、利尚需进一步明确

梧州市“6.8”治理方案按“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去实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市区山多平地少,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居民建房不断自山脚向山顶扩展,房屋依山而建,且无规无序,造成大量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之房屋密集,边坡支护及排水设施不到位,每逢暴雨季节,山体经常崩塌塌坡而引发地质灾害,危及周边房屋的安全,其责任认定难度较大。如“6·8”灾害是属自然因素造成还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很难确定,因为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房屋,完全认定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治理责任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确需治理的边坡,在实施工程治理时必须拆除部分周边房屋,需要给予拆迁补偿,这部分资金若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有难度,若由政府全部出资治理和补偿,又会使群众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地质灾害治理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目前梧州市规定,近几年房地产公司建设的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的边坡治理责任,由这些房地产单位、部门承担;而私人住宅及原单位(部门)70~80年代建设项目和学校的边坡需进行地灾治理的都由政府实施治理。今后,必须进一步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居民房屋等所有受益者,应该有一份治理责任,也就是要担负一定比例的治理费用;对于需搬迁避让的,政府只给予经济补助,而不能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全额补足,也就是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二)必须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梧州市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威胁人口多,且很多房屋建在山上,如何保证老百姓不被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全市统一规划,全盘考虑,科学治理。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整治不能为治理而治理,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如对石鼓冲、平民冲、冰泉冲等万秀区河东片80年代前建在山上的房屋实行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并对河东片的土地进行城市建设,既可以进行旧城改造,又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彻底消除地质隐患,让居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与城市景观改造相结合。梧州市属于一个山城,应利用山来点缀、装饰城市,使之更漂亮、美观。因此,工程措施必须结合山坡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物的特点,有些植被、建筑物和设施能保留的,应尽量保留,对景观有影响则在设计时就应考虑拆除,根据山坡的不同景观而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以达到既消除地灾隐患,又改善城市景观的效果。由于地灾点多且广,要全面彻底整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实施近期整治,而中期、远期整治必须严格按照《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XX~2020年)全面分步实施。

(三)解决好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XX~2020年),梧州市区近、中、远期整治地质灾害的勘查和治理经费估算需3亿元,搬迁避让费用2.5亿元,共计需5.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不足还需要多方筹措解决。目前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支持外,还尝试通过地质灾害治理产生的效益以及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的不足。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篇6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滑坡、矿山;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前言;地质灾害会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我国相关部门和地质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处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带的人们需要对地质灾害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充分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们的危害。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要从根上抑制地质灾害的形成,以进一步减少地质灾害现象,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文章对我国现在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阐述,并针对常见的滑坡以及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一地质灾害概述

1.1地质灾害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2地质灾害的分类

主要分类方法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1.3城市地质灾害类型

现如今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地面变形灾害、滑坡、泥石流、城市垃圾等。

1.3.1地震灾害。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地质灾害。我国地震活动分布广、频率高、震源浅、危害大。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8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10年1次,5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4次之多。更多的灾害是由于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这些次生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电力线路短路、煤气、供排水管道泄漏等。

1.3.2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区、铁路沿线。

1.3.3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此类灾害是世界上对城市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我国城市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大部分处于崩滑流灾的包围之中。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城市众多自然灾害中有突发性灾害过程的主要灾种,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泥石流发生,每年都造成几亿元的经济损失和几百人至上千人的伤亡。

1.3.4城市垃圾灾害。由建筑施工和工业生产及生活的废弃物人为堆积地质作用引起的危害性更大。人类生活垃圾堆积土中含有许多有机物质,另外,未经地质评价而倾倒或填埋的废物极易被雨水淋滤下渗污染地下水造成新的污染。

1.3.5开挖工程灾害。我国工矿企业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城市,这些城市一般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在这些城市周围矿产资源开发和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冲击地压、煤瓦斯突出、井巷热害、矿震等灾害。

二滑坡地质灾害

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尤其是在一些山川、丘陵等地形复杂的地区,下面文章就滑坡地质灾害为例,对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阐述。

2.1滑坡灾害

山体滑坡的高发地一般在我国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它与泥石流、地震等灾害一样都有着比较大的危害。我国的国土极为辽阔,地理条件也比较复杂,导致我国的山体滑坡的分布也比较广泛,特别是我国的西北、西南等山区。这些地区一旦发生山体滑坡,大片的山体会相继地出现长期、缓慢并且有间歇性的滑动。滑坡的山体大小不一,小块的有几百立方米,大块则会有几十万立方米到几百万立方米。山体滑坡若比较严重,则可能会吞没山下的整个村庄,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大片的山体滑落还有可能截断河流,产生堰塞湖,破坏大面积的农田以及森林,这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2.2滑坡灾害的防治措施

2.2.1提前防护

在遇到滑坡灾害发生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如果防治人员正处在滑坡发生的坡体上时,必须要保持冷静,找寻安全地段迅速撤离,在移动时只能往左右方移动,上下移动都会加大危险。在滑坡发生之前或发生过程中,如发现异样必须要通知周边人员撤离。以上注意点能够减少滑坡灾害对人员的影响,减少损失。在进行滑坡治理之前,需要先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2.2.2挡土墙支挡措施

在山体滑坡的治理过程当中,建设挡土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理措施。挡土墙的建设材料可以选择块石、片石或者条石等材料。挡土墙可以是混凝土抗滑挡土墙、浆砌抗滑挡土墙、钢筋石笼抗滑挡土墙等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挡土墙是块石挡土墙。这种挡土墙一般被设立在坡体的边缘地带,来阻止山体的滑坡。设计挡土墙时需要将滑坡的推力大小作为参考和依据,只要设计得科学合理,就能够有效地阻止山体滑坡现象的发生。

2.2.3改善土质

改善滑动带的内土性质是运用较为广泛的防滑坡方法,尤其是针对土质疏松的高边坡,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该种方法需要运用多种加固方式,其中置换、排水、挤密、胶结等是主要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能够改善滑坡地的土质,使土质更加紧密有粘性,不易被冲散或分裂。其中排水主要是将土层内的水分排除,减少水对泥土的溶解,使土层能够保持整体性。挤密能够将土层整体更加紧密,不容易松散滑落。胶结主要时对土层岩石中测沉积物施压,让其中的矿物质能够溶解于水中,此时带有矿物质的水溶液渗入到土层岩石的缝隙中则能够将粘固住,形成结晶。土质的改善必须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单一的方法很难达到提高土质强度指标的效果。高边坡地质滑坡灾害的治理属于地质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防治力度的加大,人们对滑坡灾害治理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专业的治理人员进行定期整治以外,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居民应平时就做好预防工作,在边坡地区开挖排水沟,将地表水以及雨水及时的排出,并且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以便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自救。随着时代的发展,滑坡灾害治理的途径越来越多,实用性也越来越大,但这些成功方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因此滑坡治理工作需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以便更好的应对灾害,减少人力物力的损失。防治方法的强化需要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利用新时期的技术来实现更高效率、更简易的治理操作,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三城市地质灾害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垃圾、建筑施工开挖工程等对我们的城市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针对这种认为地质灾害,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力度,对建筑行业有相关的要求,同时,建筑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就要注意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以及建筑开挖等工程的合理安排,这不但可以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的质量,同时,也为企业施工成本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从而施工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树立品牌形象,提高自己的声誉,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地质灾害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些地质灾害中有自然灾害也有认为因素造成的灾害,我们要对自然灾害进行探究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认为灾害要加强管理和控制,只有这样,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吴磊.永安箭丰尾山体滑坡综合治理方案[J].福建交通科技,2012(03).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篇7

(一)领导挂帅,把地质灾害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

2002年,**在全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就已将**市列为地质灾害高发区。20**年,**市便开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0**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整治的日常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市人大、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工程项目组、工程技术组、项目资金组、房屋拆迁组、房源安置组、综合信息组等6个小组,按其职能分别开展工作。3个城区也相应成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严格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1、制定“6.8”灾害治理方案。“6·8”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探、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并编制了《**市区“6·8”灾害治理方案》,根据灾情及分布情况,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治理、方便工作”的原则,将210个地质灾害点列为急需治理的灾害点。该治理方案于20**年7月28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对210个灾害点的治理工程措施有2种,一是采取截水渠、重力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板桩、锚杆格构、挂网喷砼护坡等永久治理工程措施;二是采用绿化护坡、筑拦沙坝、建沉沙池、修排水渠等临时防护措施。所有治理工程项目均由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3家有甲级地灾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市内3家有地质灾害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将项目分门别类,相对重大、危险的工程项目由**设计单位负责,相对中型及小型工程项目由**市内设计单位分城区限时完成。

2、明确地质灾害治理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要求210个治理点必须赶在20**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以发挥防灾抗灾作用。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不少治理点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市政府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使210个治理项目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包括项目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行政责任人)和具体工作目标,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问责制度,市委、市政府于20**年2月出台了《**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明确了问责对象在整治地质灾害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或者在整治过程中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行为将被问责,并规定了问责方式和程序。

(三)积极筹集地质灾害整治项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该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面广量多,所需投资巨大。为解决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市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市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同时,还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的整治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210个急需整治的灾害点中,有50个灾害点确定了整治责任单位,如公路局后山边坡,全部由公路局自筹资金实施整治;有38个灾害点由市直、区直、中直机关共56个部门单位捐助资金进行治理。由于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地灾治理工作,从而有效缓解了资金的压力,确保治理工作的推进。

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资金的支付程序,每月下旬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主持召开资金调度会,审定各城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业主的资金支付额度,然后按规定代扣税金并经财务总监复核后,直接支付给施工队伍(业主),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又防止资金被积压、挪用。

(四)严把工程质量关

该市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办法对治理工程质量实施监督。一方面从市内各设计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检查组对各项目进行实时跟踪检查,尤其是在施工中不定期深入工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市地灾办,由市地灾办项目联系人加强督促落实。质量检查组经常同各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队伍及时沟通、协调,尽量在施工现场将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另一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及重庆市的做法,由市地灾办请示市政府同意,下发了《关于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统一了验收的资料,明确了各类地质灾害治理的验收标准、程序。并委托**两家有检验资质的单位对各治理项目的关键工序如抗滑桩、锚杆、锚索、挡土墙等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经过检验,目前治理工程绝大部分项目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不达设计要求的,则由设计单位提出意见,施工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充完善并验收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二、有效整治地质灾害的几点思考

**市大规模整治地质灾害是近几年的新工作,没有更多经验可循。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市目前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责、权、利尚需进一步明确

**市“6.8”治理方案按“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去实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市区山多平地少,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居民建房不断自山脚向山顶扩展,房屋依山而建,且无规无序,造成大量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之房屋密集,边坡支护及排水设施不到位,每逢暴雨季节,山体经常崩塌塌坡而引发地质灾害,危及周边房屋的安全,其责任认定难度较大。如“6·8”灾害是属自然因素造成还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很难确定,因为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房屋,完全认定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治理责任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确需治理的边坡,在实施工程治理时必须拆除部分周边房屋,需要给予拆迁补偿,这部分资金若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有难度,若由政府全部出资治理和补偿,又会使群众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地质灾害治理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目前**市规定,近几年房地产公司建设的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的边坡治理责任,由这些房地产单位、部门承担;而私人住宅及原单位(部门)70~80年代建设项目和学校的边坡需进行地灾治理的都由政府实施治理。今后,必须进一步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居民房屋等所有受益者,应该有一份治理责任,也就是要担负一定比例的治理费用;对于需搬迁避让的,政府只给予经济补助,而不能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全额补足,也就是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二)必须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市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威胁人口多,且很多房屋建在山上,如何保证老百姓不被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全市统一规划,全盘考虑,科学治理。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整治不能为治理而治理,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如对石鼓冲、平民冲、冰泉冲等万秀区河东片80年代前建在山上的房屋实行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并对河东片的土地进行城市建设,既可以进行旧城改造,又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彻底消除地质隐患,让居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与城市景观改造相结合。**市属于一个山城,应利用山来点缀、装饰城市,使之更漂亮、美观。因此,工程措施必须结合山坡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物的特点,有些植被、建筑物和设施能保留的,应尽量保留,对景观有影响则在设计时就应考虑拆除,根据山坡的不同景观而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以达到既消除地灾隐患,又改善城市景观的效果。由于地灾点多且广,要全面彻底整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实施近期整治,而中期、远期整治必须严格按照《**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20年)全面分步实施。

(三)解决好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年),**市区近、中、远期整治地质灾害的勘查和治理经费估算需3亿元,搬迁避让费用2.5亿元,共计需5.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不足还需要多方筹措解决。目前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支持外,还尝试通过地质灾害治理产生的效益以及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的不足。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篇8

在具体工作中,国土资源部每年会印发扶贫工作安排和任务分工,明确全年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到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同时,在出台政策、开展国土资源改革试点等工作中,对贫困地区给予重点倾斜,促进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服务保障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政策倾斜支持资源开发

国土资源部结合国家扶贫开发有关规划,在建设用地计划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倾斜,并要求各地充分考虑农村扶贫开发实际需求,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在编制下达2013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时,适当增加了贫困地区用地计划指标,并要求各地统筹安排好城乡建设用地,按照城镇化发展总体部署,控制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防止大城市过度扩张,合理安排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用地,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在调剂追加计划指标时,对部联系的乌蒙山片区、赣南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湖南省新田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等国家贫困县分别适当安排计划指标支持。

二是在编制下达2013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时,根据农村扶贫开发实际、土地整治潜力等情况,适当增加有关省份的增减挂钩指标,支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三是加强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指导,部署开展了江西钨矿和稀土、甘肃钨钼、云南锡钨、贵州遵义锰矿、安徽金寨沙坪沟钼矿等一批重点矿区和重点矿种的专项规划,统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区域发展,着力推进找矿突破,优化矿产开发利用布局,延伸产业链,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贫困地区民生改善。

四是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绿色矿山建设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倾斜政策,推进建设“江西赣州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江西赣南钨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一批示范基地,支持矿山企业运用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推进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

2013年6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落实有关推进贫困地区土地整治工作的函》,积极组织指导和督促各有关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在扶贫工作的特殊作用,发挥土地整治的扶贫功能,把土地整治作为支持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贫困地区的土地整治。

按照“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工作方式,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统筹安排的原则,以提高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为目标,坚持基本农田整治与中低产农田的改造建设相结合,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贫困地区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工程。2013年,在全国贫困地区安排土地整治项目1735个,建设规模2109万亩,投入资金333亿元,大幅提高了贫困地区耕地质量,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贫困农户收入。

防治地质灾害保障财产安全

为加大贫困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力度,积极主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依据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重要政策措施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针对贫困地区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重点实施调查评价工程、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搬迁避让与治理工程,实施范围包括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州592个县(旗、市)。

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2-2015年)》,将六盘山区等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分别纳入13个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并部署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2013年,国土资源部针对重点防护区加大防治力度,在年度切块资金中予以重点支持。当年2月,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趋势研判工作,分析重点地区、重点时段的地质灾害形势,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4月,部下发通知,对防治工作提出总体要求,部署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重点任务,召开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部署安排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部署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情况的自查和检查工作,部负责同志和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先后30多次赴重点地区调研指导工作。针对重大隐患点开展应急演练,全国共组织开展演练4668次,参加人数达54.8万人。针对分布于农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组织受威胁群众开展简易实用的演练。针对1月11日云南镇雄滑坡灾害、3月29日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滑坡灾害、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7月10日都江堰山体滑坡、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等重大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均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指导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7月18日,部下发《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原有部署和工作基础上,从即日起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

国土资源部积极研究部署,推进地质灾害易发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防治体系建设。在牵头联系的乌蒙山片区,重点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和找水打井。2013年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按因素法切块部分向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州省倾斜,其中为进一步帮助云南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从2013年起连续8年每年安排10亿元,云南省每年匹配10亿元,用于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组织编制了《乌蒙山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3―2015年)》,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乌蒙山片区完成38个图幅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1.7万平方千米,在严重缺水地区打井152眼,建设地下河提水工程6处,实施表层岩溶水开发工程18处,开展12个重点县域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预计可解决1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预计每年拨付项目资金4000万元,三年共计1.2亿元。

为支持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部下发了《关于实行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措施的通知》,包括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快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保障灾后重建用地需求、启动用地审批快速通道、加大土地整治支持力度、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降低用地成本等7个方面。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篇9

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防治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湖南省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大,降雨时空变化大,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高中易发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7%。同时,发灾时段集中、突发性强,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截止2012年底,全省已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12229处,直接威胁人口数量达91.5万,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从2005年到2012年底,全省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12199起,因灾伤亡485人,直接经济损失29.6亿元。同期,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成功预报避让地质灾害317起,避免人员伤亡22727人,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土资源部的关心支持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防治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2011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下发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相继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切实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省政府迅速下发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2012年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湘政发〔2011〕51号文件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以及《湖南省“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三个重要文件,初步确立了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框架体系,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分工,提出了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1358”工作目标。

二是狠抓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8.46亿元,实施了一批地质灾害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应急补助项目,为近50万人解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威胁,配套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应比较强烈的地质环境问题。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了30个重点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查项目,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将为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还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等偏远落后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避险解困。

三是进一步强化应急体系建设。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了定期联席会商机制,做到密切配合,信息共享。组建了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正在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覆盖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的预警预报信息共享平台,年内将实现省市两级及重点县市区的互联互通,形成了以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和属地化地勘队伍为技术支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网络。

四是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湖南省1.8万余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承担着全省1.2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防范任务,近五年成功预报了突发地质灾害182起,避让人员伤亡10413人,避免财产损失3.34亿元。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湖南省提前完成了94个县市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今年,湖南省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浏阳市等14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县创建活动。

进一步分析形势,认真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除自然因素外,一些企业和单位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意识薄弱、防治措施不落实,对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一定要进一步细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扎实搞好调查评价。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调查评价要先行。只有在查明灾害成因、危害程度,掌握灾害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采取各种灾害防治措施才具有科学依据和针对性。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完成100个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开展500处以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勘查,推进重要矿区1∶1万矿山地质环境普查,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市州中心城市及重要城镇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

切实强化监测预警。成功避让地质灾害的实践经验告诉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监测严密、信息准确、预警及时,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只有坚持预防为主,切实强化监测预警,及时掌握汛情灾情,才能做到科学应对。要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值班值守和灾情速报等各项制度,将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强化信息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紧急预警信息能力建设,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灾害威胁群众,避免人员伤亡事件。

注重应急体系建设。各地要及时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逐点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逐人逐户发放防灾责任卡和明白卡,做到防治方案编制到乡、应急预案制定到点、防灾责任落实到人。中型以上的隐患点在汛前或汛期要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确保省市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之间,以及和气象、防汛抗旱、应急管理等部门应急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提供技术支撑。各地要认真做好应急准备的各项工作,确保一旦出现突况,能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组织实施一批地质灾害勘查、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项目,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效益。各地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巡查排查、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宣传培训、群测群防员经费补助、装备购置与能力建设。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评估等专业技术队伍与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培育骨干队伍,加强资质管理,强化诚信考核,充分发挥属地化地勘单位在所在地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险情分析、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篇10

【关键词】城市建设;地质灾害;山体崩塌;防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下工程开挖和大量土石移动引发了一系列城市地质灾害,其中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及山体崩塌等。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越加频繁,损失越来越重,涉及范围越来越大。工程质量人命关天,首先房屋安全是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建筑行业门槛较低,农民工是一线施工的主要力量,要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一方面要重视并加大施工工人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要有灾害意识,尤其是在房屋使用过程中,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后果多是毁灭性的[1]。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60亿元。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质环境方面的因素,并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

二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及其危害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及山体崩塌等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且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其中,泥石流、滑坡和崩塌是较为常见的城市建设地质灾害。

泥石流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它是一种固液混合流体,包含有大量泥沙石块。泥石流爆发后会沿料峭山涧峡谷冲向山外,并堆积在山口,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浓烟腾空、地面震动、山谷雷鸣、巨石翻滚等。滑坡是岩土体沿一定软弱面在重力作用下,局部或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除滑动体边缘有为数极少的翻转和崩离碎块现象外,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主要以水平位移为主,其他部位的相对位置变化不明显。崩塌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上,它是岩土体突然垂直下落的运动,该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跳跃,猛烈翻滚,相互撞击,堆积在坡脚,并形成倒石碓。

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危害极大,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泥石流具有冲击范围大、凶猛性、破坏力度强、突发性以及迅时性等特点,一旦发生此类灾害,它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滑坡会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矿企业、城镇建设、交通运输等造成重大破坏,它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地质运动的双重影响。崩塌会损害水利设施、厂房和其他建筑物,同时导致人员伤亡,可能诱发崩塌的因素主要有修筑水库、爆破、开挖坡脚等人为因素,以及风暴潮、海啸、地震、洪水、降雨、融雪、河流等自然因素有。

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基本防治方法是,防治泥石流灾害主要是对已塌陷坑实施填堵处理,从而防止地表水注入,同时为了避免地表水入渗,工程施工和设计中需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防治滑坡、崩塌简易方法是修地表排水渠或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还可以通过固化、减载、支档、锚固等各种加固工程,并附以各种排水工程来进行防治。

三现代城市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措

城市化的脚步不容阻挡,人类的居住方式已经从分散转向集中,同时、环境、社会、水资源、能源、环境等反面的位置也随之产生。常识表明,紧凑型城市的城镇化更容易放大各类灾害的效应,所以城市的建设与地质灾害的治理如何完美结合是重要课题。

3.1宜居型生态城市

人类发展的5000年来,始终没有停下对乌托邦的向往,人类的城市史可以说就是对乌托邦的实践、修正和扬弃的历史。但是对于气候变化这样的大敌,人类不光需要对乌托邦式城市的向往,更加需要具有大众化、多样化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拯救城市不能只是依靠未来技术,更要注重那些现在就能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实用型武器”。

生态城相较于一般城市的居住环境更好、消耗能源更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更适合于人类居住。城市是经济、自然、文化、资源、社会和生态等各种基本元素在有限地理空间里互相交织的网络体系。所以,城市就成了具有自动演变、自组织性的复杂有机体。生态城市能使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变,使人们把握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不让城市发展方向偏离。

国内所有城市都应该朝着生态城市方向努力,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里要带头实行生态城市战略,他们有责任、有能力主动向生态城市演化。这些城市,在应要求同时进行产业转型和生态化改造,步入生态城市的行列;城市的领导和市民都应拥有较好的生态意识,因为他们是生态城市的建设主体;城市生态改造的目标明确;能及时安排生态城市项目的建设来有效地解决城市面临的缺水、地质灾害、污染、耗能等等问题。

3.2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市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注重把握重建和发展的机遇。“危机”同时也意味着机遇,每位城市领导人都要学会克服为难把握发展机遇。生态化重建的计划能使灾后城市改变原来的演变轨迹,跳跃性获得系统的自主适应性、抗灾害能力和发展可持续性。有生态观念的居民,能够创造生态更加良好的城市,遵循旧的思路会失去重大发展机遇。

比如地震后的四川,从实际情况来看,生态城建设规模应以中小型为主,可容纳2-10万人口,且这些城市从建设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与自然环境有比较好的融合。从震后青川、汶川的航拍图可以看出,这些城市在长长的演变过程里,形成了分割式、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和自然山水的联系比较密切。

灾后城市重建要和原有的工业企业搬迁相结合,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城市灾后重建同步。在某种程度上说,地质灾害发生后这些城市的生态环境足迹是减少的。地震后城市重建的历史教训表明,原址重建,一般都能够延续原有的文脉、利用当地文化习俗、原有的基础设施,人们对当地地理特征较为熟悉,城市重建工作就比较成功。

3.3重建城市的目标

生态友好、舒适、安全城市是地质灾害发生后城市重建的基本目标。重建以后的城市,居民的舒适度提升;抵抗地质灾害的适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可靠性改进显著;抓住发展机遇的主观能动性改进。

地质灾害中毁坏的建筑重建后要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污水处理率要达到9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达到25%以上;绿色交通的使用率达到30%以上;地表水水质持续优化;绿化率在原本基础上提高35%到45%;所有建筑都达到抗震的标准;城市特征更加具有特色和地方性;城市生命线设防标准相比一般建筑更高;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优化等。

综上所述:地理灾害的治理和城市的重建,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的是科学、冷静的态度及理性思考;以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理念、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广泛调动各种积极的因素来帮助城市建设;更加注重普通市民的根本利益,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明确建设的项目、目标,不光要建设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态城,也要考虑到他们后代的生活更美好;重建后的生态城要不仅具有生态城市的典范影响,更要具有可推广、可改进、可复制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叶龙珍.福建省安溪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