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4:15

科学实践教育篇1

一、网上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

现代远程教育依托的是最现代化的网络传输形式,许多专业均可采用这种形式来设计和组织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专业可根据其专业的特点利用internet网络、直播课堂等技术手段设计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来进行教学。这种实践教学已取得了众多成功范例。广泛开展网上实践教学将为远程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更完善、更适宜的支持服务,可满足学习者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及不同学习进度的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网上实践教学手段,学会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这种网上实践教学模式将对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高等法学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是通过社会调查、司法实践、法院旁听、义务宣传和组织模拟法庭5种形式来实现的。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有教师(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地全程跟踪和指导,学生能够通过这一环节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并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教育,它打破了传统教育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创造了虚拟的课堂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时空分离的、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活动。但也因此使学生感觉距离教师太远,有些学习中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学习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渴望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网上实践教学环节,将弥补这一不足。这种网上实践教学环节以网上提供案例的方式,融入在线讨论的功能,通过角色扮演,把握诉讼中的每个环节,实现众多学生之间的深入研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网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校开放教育本科法学专业的试点工作从2001年9月开始,课程实践和专业集中实践尚未普遍进行,因此这一探索对我校本科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网上虚拟法庭的构成。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现状,诉讼程序的启动主要有3种,这3种程序参与的主体、依据的实体法和遵循的程序规则都有很大差异。据此,我们在网上分别构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3个模块。

网上虚拟法庭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实践教学系统,应具备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功能,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实现“在线讨论”。

(一)信息服务功能

网上虚拟法庭的开展,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但基于网络的某些限制同样存在。虚拟实践缺乏真实实践环节中教师、前辈或同学的有益指导和交流,网上虚拟主体的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虚拟实践质量的好坏。因此,网上虚拟法庭必须具备为虚拟主体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服务功能。这种信息支持服务应是全方位的,并具有权威性。具体来讲应包括: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规章,法律文书样本,常见合同范本,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经典判例等。

(二)信息处理功能

网上虚拟法庭还应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参与网上实践的情况按不同模块、不同案件、不同程序、不同身份进行归类,并依时间顺序排列;另一方面为保证网上虚拟法庭的正常、有序进行,还应对管理员进行特别授权。一级管理员由省级电大教师担任,其在网上的职权与职责主要有四:一是统一安排网上讨论的典型案例素材;二是负责将发表在网上的不健康内容清理出去;三是对学生参与虚拟实践情况进行网上抽查;四是在一个周期的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后对学生发表的精彩内容进行推荐和点评。

二级管理员由试点分校教师担任,其在网上的职权与职责主要有:首先对所在试点分校的网上实践环节进行情况予以跟踪和指导,其次在网上虚拟实践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整理、讨论,形成书面材料;再次,根据学生在网上的表现客观、公正地评定分数。

法律、法规信息服务库的建立是一项严谨、庞杂的工作,而且数据内容更新快,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规定出台。而且网上虚拟法庭需要实现的信息处理功能也需要有专门的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技术支持。现在市场上已经开发出的“大法官”、“包青天”等等法律事务工具软件,均能通过升级来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库的内容。基于此,建议由省级电大统一与正规的软件开发公司签订合同,由其提供开展网上虚拟法庭的教学软件平台,使网上实践教学由构想成为现实。

三、组织实施过程

(一)准备工作

省级电大教师应当在模拟法庭开庭前三周精心选择有助于学生切实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典型案例,并向学生介绍案情以及模拟审判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模拟审判的目的,同时将有关资料下发到参与模拟法庭的试点分校。

试点分校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学习资料,熟悉案情,从自己在模拟法庭中担任的角色出发展开积极讨论,如有问题或建议应及时上报省级电大。具体角色由上级电大责任教师在下发资料的同时指定或在对案情有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由试点分校向上级电大上报自己愿意担任的角色,并由上级电大责任教师在开庭前二周予以最终确认。

在开庭审理前,试点分校及其学员应当根据自己担任角色的具体分工,完成开庭审判(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计算机教学系统加以认真调试,熟悉该系统的使用方法。1在进入网上实践教学模块前,学生应先完成网上注册手续(需要填写学号、学生姓名、密码、所在试点分校名称等),然后结合自己前期准备情况选择不同诉讼模块,参与网上虚拟法庭实践。2模拟法庭应在市电大教师的主持下,各分校教师积极协助并组织学生参加。在虚拟实践中应保持整个教学过程的严肃、有序,使学生能通过这一方式真正掌握有关法律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成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多所分校担任同一角色,可利用计算机网络相互沟通形成统一意见,也可各自发表意见由主持教师最后采纳,一经上级电大决定即为最终意见,各方必须遵守,如仍有不同意见可自行与上级电大探讨但不得干扰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4教学过程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上级电大和试点分校教师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加以解决。

(二)具体实施程序

考虑到模拟法庭的针对性和普遍性,这里主要从第一审程序入手介绍模拟法庭的实施。

1.开庭。开庭前由书记员(省级电大教师或者指定的分校教师担任)查明公诉人、当事人、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等是否在线,并宣布网上法庭纪律。情况查清以后,审判长(由裁判方进行内部分工)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名单和案由,核对当事人身份,核对完毕后告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交待申请回避事宜。

2.法庭调查。

(1)刑事类: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开始后首先由公诉人宣读书,然后由被告人陈述;再由公诉人讯问被告人、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辩护人,诉讼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向被告人发问。审判人员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讯问被告人;最后是法庭举证和质证。

(2)民事类:按原告、被告、第三人及其诉讼人的顺序对自己的主张及其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加以陈述。当事人陈述后,审判长应归纳法庭调点并征求当事人意见,然后进行法庭举证和质证。

(3)行政类:类似于(2)。

3.法庭辩论。

(1)刑事类:法庭调查结束后,由审判长主持,首先由公诉人发言,其次由被害人及其诉讼人发言,再由被告人自行辩护,辩护人为被告人辩护,最后由控辩双方进行辩论。附带民事诉讼的辩论应在刑事诉讼部分的辩论结束后进行。辩论先由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其诉讼人发言,然后由被告人和其诉讼人答辩。

(2)民事类。法庭调查结束后,由审判长主持,首先由原告及其诉讼人发言,然后由被告及其诉讼人答辩,再由第三人及其诉讼人发言或答辩,最后进行相互辩论。辩论终结后,审判长应按原告、被告、第三人的顺序征求各方最后意见。

(3)行政类。与(2)相同。

4.被告人最后陈述。这是刑事诉讼特有的阶段,审判长宣布法庭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作最后陈述的机会。被告人若提出新的犯罪事实、证据或辩护理由,合议庭认为有必要的,应恢复法庭调查或法庭辩论。

5.评议和宣判。由合议庭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基础上认定案件事实,确立适用的法律,宣告案件的审理结果。

(三)评价

(1)第一审模拟法庭结束后,主持教师结合审判进行情况对角色扮演各方作出简要评论,并由各方进行整理、讨论,形成书面材料(不少于5000字)。第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比照第一审程序进行。

(2)形成的书面材料由试点分校教师审核。审核时应结合学生参与网上模拟法庭实践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书面材料的内容与文字表达等评定成绩。网上模拟法庭实践的成绩评定标准为合格、不合格。

(3)参与网上模拟法庭实践的试点分校教师应签署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时的基本情况及表现的意见。

(4)学生参与网上模拟法庭实践的书面材料、成绩和试点分校教师签署的关于学生参加模拟法庭实践时的基本情况及意见统一上报上级电大进行抽查、备案。

(5)参与网上模拟法庭实践成绩合格的学生取得相应学分。

科学实践教育篇2

1教学型本科院校小教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剖析

教学型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良好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小学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在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指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师范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教育教学技能为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教育实践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多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各主办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技能训练、学科课程技能实训、见习与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为实践教学内容,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依据从理论到应用的认识论逻辑,实践教学被依附于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没有形成自身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欠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经常陷入一种技艺性和程序性的操练,产生工具性倾向,很难真正纳入小学教师课堂、小学教师行为和小学教师生活中;第三,实践教学空间单一、时间不连贯.各实践环节相对分散、凌乱,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第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不规范.随意性大,主观性强、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不能有效发挥考核的导向、鉴定、改进功能.第五,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高校与小学实习基地之间联系松散,没有形成深入合作的“实践共同体”,不能很好发挥对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与引领作用;第六,实践教学教师指导不力.许多高学历教师虽理论雄厚,但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缺乏关注实践的热情,致使实践教学指导不力,效果不佳.以上种种,影响着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并成为制约小学教师职前专业成长的瓶颈.因此,建立完善又切实可行的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建构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在内的子体系综合建构而成.

2.1立体多维化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导向.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基础教育实践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从教师职业情意、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职业能力等方面确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目标:

2.1.1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情意.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热爱并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热爱儿童、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丰富师范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师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和体验,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专业发展动力.

2.1.2形成比较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交流合作、沟通表达等人际知识和能力;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策略性知识,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等.

2.1.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具体包括: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调控、教学评价能力等);班主任工作能力(班集体建设、班队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个案研究能力等);教育科研和反思能力(案例研究撰写、教育行动研究和教育故事撰写、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等);实验能力(教具制作与演示、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创新能力等);艺术表现能力(声乐、绘画和舞蹈能力等).

2.2分层结构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如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3多渠道融通的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密切配合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合理安排小教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确保教育实践教学的规定课时,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使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形成内容上的高度关联,形式上的相互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衔接、相互融通,形成一个多渠道、互通联的实践教学实施体系.

2.3.1实践教学的整体安排

2.4全方位多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4.1实践教学评价指标科学、规范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是实践教学评价的前提和保证.根据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针对各类技能训练(三笔字、讲故事、朗诵、演讲、即兴说话、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社会调查和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设计等)我们设计了全面详细、操作性也很强的质量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的制定对各种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还发挥了积极的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

2.4.2实践教学评价范围全面、综合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也是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从全面综合的价值取向出发,突出课程评价范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在评价对象上,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既包括对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和小学教师指导教师)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实践教学综合表现的评价;评价内容上,除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进行评价,也包括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的评价.评价的领域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师专业情意等方面.

2.4.3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实践教学评价科学合理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综合运用了定量与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时,我们还创立并运用了“实践能力成长记录袋”、“学生实践档案”等较新颖的评价手段.

2.4.4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合作在实践教学评价主体上,我们打破了以往只有大学指导教师评价的局限,设立了包括所有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多元合作的评价机制.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评价也按着一定的比例被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里面.尤其是把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身、互相评价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5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2.5.1组织管理和制度保障健全的组织管理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组织管理上,主要是强化学院主管领导的领导、决策功能;实践教学办的组织实施功能和指导教师小组的指导、执行和检查督促功能.制度管理上,主要是完善了“实践教学指导手册”、“见实习基地管理”、“教育专业实验、实训管理”、“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等制度.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形成了职责明确、规范科学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2.5.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建设包括微格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校外基地,除了建立包括赤峰实验小学、红山区三小、赤峰蒙古族小学等20多所相对稳定的城区实践教学基地外,近年来还逐步向旗、县延伸,走进农村、牧区学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和指导教师数量、提高指导质量的同时,遵循“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既保证了职前教师实践教学的需要,又为基地学校的发展作出积极地贡献.

科学实践教育篇3

近代科学的发展使教育学带有浓重的实证主义倾向,将教育过程作为训练和控制的过程,〔3〕这种体系兼具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的特色。无论在哪个时代,始终没有正式的承认教育是一门科学。因此,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的定义,依据教育的概念和要求准确区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然后明确各个基本理论的范畴和作用,在各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既相对独立同时也互相包容,最后还要确立“教育学”中的科学依据以及相应的规范、价值等要素。教育的发展以将实践教育学作为最原始的教育体系为起点,经历了教育哲学价值观的争论、教育科学的批判、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实证主义的影响。而今,教育学最通用的概念是“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4〕”。这个概念将教育定性为“长期教导和训练的目的”,是遵循了近代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兴起的经验实证主义原则,这种主义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研究教育概念,人们通常有一个缄默的假设:教育事实的客观存在是不言自明的,“教育”是用来标志教育事实的,教育概念要抽象和概括教育事实的客观的、本质的特征。〔5〕从这个假设我们可以发现,教育需要用三种理论来加以描述:抽象的教育概念需要哲学的思想去描述,教育的事实需要实践教育学的论证,但其本质特征却需要教育科学来定义。

(二)教育学三大基本理论

杜威对教育哲学下的定义是“就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困难,明确地表述培养正确的理智的习惯和道德的习惯的问题,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6〕”这个定义在当时“实用主义”潮流中风靡一时,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出教育哲学在教育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教育哲学要求在实践已经形成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原则与方法中依据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历史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7〕,这就解决了教育领域的多样化和特殊性问题。教育哲学的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它在应对多样化、特殊性以及错误观点时可以起到一个风向标的作用,它代表着教育学的价值观。大多数学者对实践教育学的观点都围绕着“规范”这一词,其中德国学者维尔曼的定义较为符合理论体系的描述:“实践教育学是一个行为规范或戒律体系,它是规范性的、要求性的、规则性的教育学,其特征是强制性的。”〔8〕如果要更加深入的分析实践教育学,必须明确三个问题:一、它对什么做出规范?二、它为什么要对其做出规范?三、它设定了什么样的规范?第一个问题针对的是教育科学,更加准确的说是教育科学的体系和实践过程中的行为。第二个问题是自教育科学的提出以来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实践教育学它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理论和行为指导。因此在找出教育中的科学后,我们有必要对教育科学引发出来的种种行为进行一个约束,这里的行为主要是基于教育科学的实践,它代表着各种教育活动实施的向导。第三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回答:“实践教育学的内容取决于社会、文化状况及其成员的意识形态,它包括道德规范、技术规范和事实阐释,诸要素在实践中有机地联系起来,服务于一定的目的。实践教育学必须为教育者提供一些转换措施,它充当着科学和教育者在特定情景中的实践取向的中介。”〔9〕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实践教育学是对教育学的规范,体现在道德、技术、事实阐释等方面,是科学与实践的连接性质的理论。教育科学是迄今为止争论最激烈的科学理论,支持实践教育学的学者始终认定实践教育学才是科学。这个现象用一句话描述再合适不过:“人们对教育的科学性的怀疑日益强烈,‘几乎没有一门其它科学像教育学那样,其非科学性的空话,热衷于偏见和教条式的议论比比皆是’〔10〕”。这个现象的产生是近代实证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过分追求哲学思维刻意将一般的科学事实描述成难以理解的概念,已经偏离了最初教育科学提出时的设想。布雷岑卡认为教育科学是一种与教育哲学相包容、对教育不做规定的仅出于把握文化现象的这个目的来勾画教育的一类理论。这个概念体现了教育科学的特点:一、它与哲学相包容而不是被哲学所左右;二、它对教育不做规定有别于实践教育学,它不是规范性的理论;三、它的目的是把握文化现象,而不是依附于文化亦或是企图改变文化。〔9〕

(三)三大基本理论共存的必要性

科学实践教育篇4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实际业务进行演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满足行业需求,开放大学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运用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会计教学质量。

1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学习者情况分析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的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学历教育,提升自己业务素质的,面授时间有限制。笔者目前带了一个会计学专科班,全班共39人,大部分学员在普通企业上班,实行单休,在面授时间的安排上不能满足全部学员的需求。很多学员的工作单位不是很稳定,请假会影响到月末薪酬。另外,学员对实践类课程的兴趣比理论性课程高,求知欲强,而且39名学员中80%目前并未从事会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就读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会计工作,使自己的薪酬待遇得到提升。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光想拿到会计专科文凭,更想学到实务操作技能,希望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但他们的专业底子又非常薄弱,急需开展会计模拟,渴求学习中多一些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培训。

1.2实践课程情况分析

会计学专科目前执行的是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专业规则。在这个专业规则中,会计专科的课程分为六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和综合实践。以浙江电大为例,实践课程只有《电算化会计》《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训》《会计操作实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这5门课程,总学分为20学分,只占最低毕业学分76学分的26.3%。

电算化会计采用的是一种游戏闯关式的学习和考核方案,课程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考核中必须前一个任务完成了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任务顺序无法自己调整。大部分学生光应付考核就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任务内容死板,跟会计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法真正提高,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

社会实践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行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也没有认真开展社会调查,随便交差应付了事,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职业技能实训由5门专业核心课组成,学生登录中央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进行练习及考试,考试的题型为选择题及判断题,学员基本抱着任务观点,过关即可。实践证明这种虚拟职业技能训练,究其实质是一种无纸化的练习测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会计操作实务由省电大牵头的教学团队编写,经济业务内容较全面,属于典型的手工模拟做账。要求学生从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开始,到建账,到填写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等,从而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但理想化的案例与实务还是有较大差距,而且课时远远不够。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终结性考核时总是有部分学生带着任务观点完成手工做账,存在抄袭现象。

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课程需要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后,在学校机房内登录中央电大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做账环境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全部会计核算流程。该软件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福斯特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大部分学生进入这门课程学习后都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实用,但面授和练习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实践要领。加上该软件目前只安装在学校,学生在家练习的愿望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也无法在紧张的课时中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完成全部核算练习和考核。

2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一直以来,电大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都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也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加上课时紧张,所以课堂教学免不了有应试倾向,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会计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给学生自主、个性化能力提升带来了制约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会计专科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虽如前述开设了5门实践类课程,但部分流于形式,部分虽有核算模拟,但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没有按学员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和分工岗位职责,学生的操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会计教学实践教材的构建单一滞后

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规则中所占比重低,实训教材少,难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会计是一门时效性极强的学科,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与当下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适应。但目前开放大学的会计教材,其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实际,模拟实验中的案例基本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编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内容都只是书本上的印刷格式,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就是简单的训练,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搬到实践的作业本上,使得学生掌握的方法与技术远远落后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的要求。如《会计核算模拟实验》作为一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技能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软件中其会计核算方法还是按旧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仿真性较差,内容偏于陈旧,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操作性实验的需求,不能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

2.3教学手段落后,信息服务不够便利

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在研究和尝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员需求的教学模式,录像带、面授辅导、小组讨论、QQ群、课程讨论区等到当前较流行的微课,这些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员个人特点量身定做的。但实践中目前还是以面授应试为主,大都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顺序进行理论灌输,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演示后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操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学效果平平。当前,我们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化,笔者分析了班级39名学员的年龄,其中“70后”的仅3人,“80后”的18人,“90后”的18人。年轻人的特点是网络学习和操作能力强,注重学习的便捷性。而反观各种网上会计学校,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网上课件、网上视频教学,收费高,学习者众多。我们的部分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借鉴这种方式,进一步体现我们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真正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

2.4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开放大学里,基层的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双肩挑的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缺乏定期培训,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对企业中的一些实务性问题难以把握。双师型教师极少,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讲究的是实践性,但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单纯的成长经历,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后,都没有机会真正深入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因而,教师尽管有想要教好学生的“心”,却没有熟练开展实践教学的“力”,实践教学开展较困难。

3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3.1确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开放教育是面对社会在职人员开展的开放式、自主性学习的教育类型,基于此,开放大学应着力于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实行素质教育。开放大学应将会计教学的理念、计划和目标统一起来,保证实践教学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会计专科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刚接触会计知识,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应提高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设计实践内容时,应注重全面性和直观性,从手工模拟做账逐步过渡到计算机模拟。同时可以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来,如结合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等。

3.2优化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从开放大学设置专业规则开始,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规则中占据的比例,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课程考核标准,让学生学有所用。当前,各种电子结算、电子支付、移动终端的会计软件不断出现,以及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放大学应及时更新知识和实践案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开放大学可以省电大为单位,整体规划,统一资源管理,加强案例库建设,及时更新会计专业教材。

3.3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法

我们的教师需转变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讲,学生练”的传授方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个体差异需要。比如实训时不局限于全班一刀切模式,可以按学员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分成若干小组,分开实训项目,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也提高了实训效果。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现在年轻一代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更希望学习知识简便易消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快捷性。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已经做到了“时时、处处学习”,运用专门的公共技术平台,提供移动的学习资源,让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成为可能。我们的开放大学也亟需建立更专业的会计学习平台。

3.4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过硬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架构,及时进行新准则、新制度培训,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省级电大可根据学科需要构建教学团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会计实务案例,基层电大的专业教师之间可多交流实践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或者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短期培训,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与水平。

总之,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环境的变化都在推动着我国会计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最受欢迎的知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开放大学不仅要给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会计人才,更要输送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于静.开放教育会计学实践教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电大理工,2015(12):52-53.

[2]张晓娜.开放大学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展望[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37-38.

科学实践教育篇5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

进入21世纪后的我国体育新闻教育专业为适应媒体行业的需求,纷纷引入实践教学活动,并作为解决教育与行业脱节,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有效办学路径,逐渐朝向“社会服务站”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亦有诸多问题不断涌现。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现在开展的体育新闻实践教学活动,大多处于一种零打碎敲式的状态,不成体系,没有规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框架、纲要等基础性建设尚无规则可循,缺乏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在教学研究、教学效果、教材编撰等学科建设方面更是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量化评价体系,使得实践教学活动如散兵游勇般毫无章法可依。由此产生的后果,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一个点缀品,实践教学成果得不到重视,实践教师受重视程度不够,发展受限等问题。本文从系统化、学科体系建设视角出发,以学科化标准构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作为叙述重点,并探寻其发展路径、维度。

一、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于实践教学的理解,如果仍停留在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那么显然已经过时。当代的实践教学观,更多的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造性精神的挖掘。

鉴于体育新闻专业的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有机融为一体。其意义有两点:

1、实践教学解放了多年来国内体育高校教育的狭隘教育观,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开放、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吸收知识;打破了以往单调的授—受讲课之道;摒弃了过往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以一种更自如、自主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为充分发展大学生个性教育开辟了道路,提供了良好平台。

2、新闻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迈向社会的助推器、剂。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组合环节,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频率、机会,在拓展学生求职机会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求学目标、学习目的和方法的认识。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思维深度、生活体验、行业规则,形成更为开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知道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为导向体育新闻实践课程并非停留于对简单技能的操作学习上,更多着眼于未来行业工作的要求,超越固化问题的解决,强调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旨在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未来工作任务中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

目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的无序、零散状态既干扰了体育新闻教学的健康发展,亦阻碍了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科的建设是具有严格系统化的一套知识体系,因此开展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以学科化建设为标准,通过推理、论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逻辑系统。下面以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本科生培养方式为例,阐述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的几个重要层面。

1、课程建设

目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包括必修课程37门课程,总学时达到166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422学时,专业基础课24门,总学时880学时,其中实践学时192学时;限制选修课程共有39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总学时为712学时,其中实践学时440学时。一个本科生要在四年中修满181学分方能准予毕业。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课程在体育新闻教育中所占比重近一半。但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中我们遗憾的发现,课程设计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呈边缘化状态存在,如重点课程不突出、课程逻辑顺序、结构不够合理,知识体系内各门课程缺乏共同的逻辑基础,造成专业知识的内在不统一,知识点连续不上,从根本上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二元分化等问题。因此体育新闻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改变现在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本位关系。现有课程纲要科目缺乏系统化,实践课程开课时间、授课年级与课程内容缺乏有机的联结。二是理顺现有新闻实践课程逻辑关系。调整和优化现有的实践课程,适当增加实践主干课程,遵照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划分,而不是完全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顺序划分,开课时间也以此为据,避免专业课程体系内的分化、零乱现象。如大力推进画面编辑、体育新闻报道、体育新闻采访、体育新闻策划、体育媒介宣传、实践、实训等课程的安排。另外需强化与专业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机器操作能力,新闻实地采编能力等课程设置,还要有一定比重的校外实践课程如采风、实训课程等(要和本科生四年级的实习区分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由于划分过细造成知识的零散,难以成为一个体系,使得知识的传授和吸收建立在内在一致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内。总体说来,体育新闻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原则应以学生为本,着重探索式学习方式,与行业岗位对接的实践课程建设。

2、内容建设

对教学内容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的重点,是解决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落后,偏重理论化,学科内容交叉、重叠的有效方法。目前,主要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础层面的技能掌握训练、观察、分析方面训练;拓展层面的行业、专业知识、能力训练;综合全面素养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

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的编排、梳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即兴性。课程的难易程度,专业程度,实践程度没有凸显。这需要除了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做到严谨,依循章程,还要使得实践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不能固守一方,一成不变。在具体内容的编制中,要密切联系当下行业现状、趋势,最好每2年编一次,甚至是1年编一次,充分体现当下媒体环境变化,改变课程内容繁、旧、偏,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最后注意实践教学内容编排要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相互补充。

3、学术研究建设

一门学科或一种理论的进步与发展,既来自于不断变化的实践推动,也得益于学科或理论自身的反思与批判。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被定位于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蛰伏于各院系的新闻专业理论学科之中,没能有效地在学科教育领域中提升其学术品位。加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的学术、理论建设,既有助于实践知识的积累创新,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的各种交流会、报告会、学术论坛的召开,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验教学中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的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

(2)加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研究水平,打造实践教学研究梯队,带动实践教学产业、科研工作的开发,达到提高实践教学学科的整体水平。通过科研养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形成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良性循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学生实验教学内容中以及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

4、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实践教师,其所具备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旨在问题解决而综合多种学术领域的知识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作为显性知识,而且作为隐性知识发挥作用;是以每个教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即实践教师所讲授的实践知识与其自身的实践经历、行业知识储备、业态现状更新、教师的实践智慧、将经历转化为知识的能力等因素联系密切。

从这一层面来看,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力求从有经验、有经历的专业人士中进行挑选,尽量挑选那些充满创造精神,并且勇于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找到探究实践,创造实践的道路。除此之外,一名合格的实践教师还需要从其日常教育实践中,发现和记录自己亲身体验,通过教育叙事探讨其经验的意义,用这种贴近生活的叙事反馈实践教学。坚决拒绝那些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的高材生;坚决拒绝那些墨守陈规,害怕改变,从不更新自己知识库的“名师、高师”。

5、评估体系建设

教学评估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广义的教学评估泛指影响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狭义的教学评估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进行系统检测,评出优良差,以便改进。

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引入学科化的评估方法来管理,规范实践教学,可使其逐渐步入可量化的轨道。评估举措很多,如五年一次的定期评估,或每年一次的短周期性的评估,不论何种形式都是为了建立起具有实践特色的体育新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与此同时,要避免评估过程中的一些不良操作,如部门领导对实践评估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一定的走过场,期望值过高,给实践教师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造成压力过大,偏离了评估工作宗旨等问题。

运用学科精神来构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用学科制度来支撑新闻实践教学,用学科建设来规范实践教学,才能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才能吸引到高水平的实践教育者,研究者;才能避免“打游击”,用学科化建设方法去规范、梳理它。体育新闻实践教育的学科化建设进程需舒缓得当,持之以恒,并且坚持把这一举措作为当前体育新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来推进,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为新闻行业输送高素质的新生力量,才能使体育新闻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①LeonormargalefGarcía,natalieparejaRoblin:innovationresearchand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highereducation:Learningfromourownexperience.newYork

②J.Brownhill(1983).edueationandnatureofKnowledge.BiddlesLtd,53

③[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④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⑤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⑥王鉴:《实践教学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科学实践教育篇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对学生的个人成长,甚至整个民族的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学校的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呢?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学校本着“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有特长”的育人目标,把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过一种快乐而有意义的德育生活。

一、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接受环保教育

科技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多年来,我们将通过组织开展多项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活动中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科学考察方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珍爱生命之水”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聆听水的呼唤”“科学调查体验”“节水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制定“家庭节水方案”,带动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的好习惯。

“低碳节能我先行”科技实践活动,让师生懂得了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养成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的生活好习惯。

“重拾手绢,营造绿色家园”科技实践活动,通过“找――唤――用”三个阶段,让师生认识到使用手绢给环保带来的长远利益,唤醒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回丢弃的手绢,拒绝一次纸巾,树立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二、在科学调查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德育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相结合。借助每年一个主题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活动,通过科学调查体验,发明创造比赛,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如“变废为宝,从我做起”科技调查体验活动。通过学习、调查、探究、体验、创新等四个环节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了“废弃物知多少”“电子废弃物――城市矿产”“变废为宝与循环经济”等科普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废弃物的种类及可利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开展“生活废弃物大调查”等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举行以小制作、手抄报、作文竞赛等创新成果展,通过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将废物利用,减少浪费,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长远利益,深刻体会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掌握了科学调查实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在科学种植体验活动中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我们开展的“校园小农场”活动,通过种植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锻炼了劳动技能,还让学生通过种植活动,体验到种植快乐,感悟到生命的成长,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养成了节约粮食的生活好习惯。

四、在社会考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情感

科学实践教育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10-02

一、引言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克服过度专业化教育所造成的弊端,保障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注重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通识教育如今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到中国教育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校通识课程教学及改革已经推行二年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和初步成效。我校在已有理论探讨和现有的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将已有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检验并深化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近几年,我国不少著名高校相继开展了有关通识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通识教育目前在我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课程体系不全、课程质量不高,教学管理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在通识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中表现较为突出。

二、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通识课程教学及改革,在实践操作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问题。

1.设置通识课程程序不规范。通识课程没有规范安排,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课程理念不够明确。如果经过学院内部论证、考察,从全局考虑形成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大大弥补学科领域的不足。倘若能够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从全局考虑形成较为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会得到不错的教学效果。考虑到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主讲教师只能根据情况调整本专业课程内容的难度,适当删减章节。学生往往只能获得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点,无法真正理解运用知识,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不消化。这与通识教育的预期效果相悖。

2.缺少通识教育氛围。虽然通识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已具有影响,但国内部分大学生仍普遍感到困惑。在观念上,未能强调本科通识教育独立的育人意义,这样的指导思想恐怕仍是以往“专业主义”教育思想和传统的延续,没有真正把大学本科教育阶段视为具有独立目的和目标的阶段。由于他们的影响,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往往更偏重于专业课教育。因此在缺少氛围的影响下,通识教育实践困难,直接加大了通识教育的管理难度。

三、通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

这种教育宗旨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要求其设置合理、灵活自如,使学生真正接受综合知识的熏陶。大学通识教育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通识教育课程强调学科间相辅相成,注重严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注重学生整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所以通识教育课程应对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让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有所了解,力图博学多识,通情达理,融会贯通,思辨精微乃至出神入化。为适应通识教育的改革,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法形式是多样的,但不是以教师“一言堂”灌输为主。教师是主讲者,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和教师探讨,以做到教学相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感觉到这种方法很类似文章中的散文结构形态,形散神不散。当然,开设的课程必须具备时代特征,能反映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成果,跟上时代步伐。通识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强调综合、广博、人文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1]。

(二)通识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1.完善教学管理体制。通识教育的管理需要通过各种控制手段协调进行。因而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制度十分必要。同时,在通识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需协调好与各系关系,促进教育效果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为此可以设立通识教育管理中心,方便联系各个院系以便落实相关文件、制度,好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2]。我校成立“通识教育中心”以来,各系在教学办的协助下,派专人负责管理,及时下达任务和目标,管理协调顺畅,在教学管理方面已经获得一定的经验和初步成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要提高通识课教师的素养。通识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往往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形中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来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教学效果不可能好。所以课堂不能只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讨论,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出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应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课堂讲授、研讨会、学生自定进度的指导——至少与课程同等重要……课程只是骨架,而它的血肉和精灵必须来源于师生之间难以预料的相互影响和交感作用。”这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原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曾提出的观点[3],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专业课程较为浅显,但是覆盖面广泛,知识线索不够明晰。教师普遍感觉不太容易驾驭课堂。教学不是干枯的,而是艺术的。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技术得以有效解决[4]。

3.开展形式多样的通识教育活动,营造通识教育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通识教育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气氛。只有浓厚的通识教育文化气氛才能使大学的通识教育得到广泛推广,这对实施大学通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法[5]。首先,可以开展多种学术讲座。我校为了通过通识教育给学生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并接受学术精英的智慧和敬业精神的陶冶,专门开设了“院士系列讲座”。院士的现身说法使学生对何为“正确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形成直接的感受,并学习学界大师对事业的忠诚、对科学研究的严谨和执着。通识教育能进一步完善大学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打造学生通达的思维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掌握他们在课堂和实验室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兴趣和科学追求精神。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学可以提倡学生选择重要经典性著作进行研读,使学生可以接触古今中外重要人文经典著作,完善自己的心智。

4.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督促学生系统复习掌握所学知识,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考核评价过程要注重结果考核评价与过程考核评价的相结合,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学是使用一定教学手段,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个活动过程,因而教学过程理应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6]。通识教育课程不仅有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也有能力、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要求。“加上通识教育的教育效果具有迟效性和内隐性的特点”[7],通识教育要求的效果不只是学生的期末成绩和掌握的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生活情趣、人格品质等。学生们结合这门课学习到的知识,联系自己所学专业各抒己见。这种考试形式与通识教育的内容——“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是完全吻合的。

5.积极开展院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加强了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一方面,开展通识教育研讨会,围绕通识课程的深度、广度、难度,课程核心内容的系统性与研究性,通识核心课程如何因材施教,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识课程的考核方式,如何确保通识课程质量等议题进行热烈的分组讨论,改进教学方法,促进通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争取许多高校的支持,在聘请校外专家时,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受益,也可以开展学者互访,聘请对方学校的教授来校讲课或讲座。

参考文献:

[1]于淑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策略研究[eB/oL].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2]王飞.高职院校全校性通识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20-22.

[3]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谢宗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4]孟永红.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的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5):53-55.

[5]郑辉,于影.论大学通识教育的特点、结构及实践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3):18-20.

[6]谷良俊.通识教育中《管理学》教学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92):260-262.

[7]邢亮.化学与人类文明公选课教学探讨[J].大学化学,2012,27(3):23-25.

科学实践教育篇8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社会实践

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来受到高度重视,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曾经要求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授课过程中,必须要拿出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教育,并同时指出,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有计划性逐步提高其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比例。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思想品德中加入实际活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相对于传统的书本教育而言,小学思想品德中的社会实践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建立在书本知识上的,强调与社会接触为主要活动形式,在接触中学习,在接触中成长的教学,它不只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能够改变以往上课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相反,在实践课上,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有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而这正是符合小学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得到激发。此外,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转化,按照哲学上普遍承认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推出,要想产生更多认识的需要,实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学生的亲手实践,学生平日里学习的知识得到了检验,检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的思考,提出更多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实践活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应试教育带来的对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忽视,以往的课堂书本教育通常是分数说了算,一些非智商因素比较高的同学常常因为考试的卷面成绩比较低而认为自己没有前途,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走上歧途。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多元化的潜能得到激发,情商方面优势得到极力的发挥,再也看不到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为自己的未来担心的忧虑表情。因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添加实践性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生活中挖掘教学的源泉

俗话说的好,人类的一切活动源于实践,源于生活。要想获取课外知识,提高小学品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日常的生活中挖掘教学的源泉是必不可少的。在品德教育中,我们应该以生活为起点,努力的探寻潜藏在其中的知识点,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努力的去探索生活,去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一切,例如道德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们强烈的道德感。比如,在上《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时,开展以调查家乡特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我国,民以食为天,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当地的土特产表现出来。故而,以此内容为主题的活动显得特别有意义,它不仅可以增长同学们的课外知识,激发对我国传统美食的兴趣,同时能够通过一个个美食背后的故事,感受不一样的家乡文化,勾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探索当地的民间特色文化,也能够使得小学思想品德知识回归到社会实践的轨道上来,我国幅员辽阔,许多地方有自己独有的民间文化,比如过年,北方喜欢吃饺子,挂春联,逛庙会,南方则包汤圆,赏花,放河灯等。通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访,不仅能够树立起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灿烂文化的崇敬之情,它还能够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精神和环保意识。

二、在活动中体验道德的情感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表明,要想把事情办好,获得知识的真谛,那就必须要将思想,情感付诸于行动。不知道其他老师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每次讲到《珍惜劳动成果》那一课时,我们想方设法的想把爱惜粮食、珍惜资源的概念灌输到学生的脑子中,可每次的效果总是那么的不尽如人意,学生虽然课本上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体会不到其中的那份情感。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作者和老师都是成年人,都经历过与之有关的事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学生就比如刚出产的一张白纸,要想让其很快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显然单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放手让他们融入到实践中,体验生活的来之不易可以完完全全的改变这一教学的窘境。例如,可以在农忙的时节,组织学生到户外田地中帮摘苹果,收麦子,再将劳动的过程以周记的形式进行反馈,就可以达到让他们将珍惜成果铭记于心。还可以利用校园中的边边角角,为学生们开垦荒地,种植简易的花苗和菜苗,定期给与学生有关种植花卉方面的技术指导等。

三、在课堂中模拟现实场景

小学思想品德中的实践性不仅存在于课外活动中,同时它还可以在课堂上得到表现。课堂作为活动交流的基本产所,经过精心的涉及,也能够为增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其中的演讲、辩论、舞台剧都是很好的形式,它不但给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它更能够赋予学生们在面对观点上发生冲突,思维上受到碰撞时,应该怎样处理的经验,而这能够作为引发剂,像连锁反应一样引出更多的想法和观点。其次,采用譬如成果汇报,以手抄报,电子文档,图片的形式将内容展现在他人面前。再如《公民拥有批评建议权》一课,学生根据自己对不同问题的研究而向人大,政府等部门提出不同的合理化建议。如果他们的建议被人大代表采纳,势必会对其思想品德的学习建立一个高标准、严要求。

总之,在新时代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要努力设法打破常规,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小学思想品德中的实践活动上。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思想品德实效性才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应刚.综合实践活动与品德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1)

科学实践教育篇9

关键词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科技创新;相互融合

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高校充分发挥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博物馆是集中反映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历史的殿堂,是闪烁着智慧的奇妙的知识世界,是立体的百科全书,是人类接受终身教育的大学堂,博物馆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场所。我国现有博物馆2000多所,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约占70%。高等院校设立的博物馆大约有300多所。21世纪初是我国高校兴建、扩建博物馆的大发展时期,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数字博物馆和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等18所有特色的大学数字博物馆。2012年5月,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大学建立博物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泰山医学院在创办医学影像专业几十年的基础上,创建医学影像博物馆,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同时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取得有效教育效果。

1明确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地位

医学影像博物馆明确功能定位,对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教育功能是大学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博物馆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欧美的许多大学、中学和小学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博物馆。大学建立博物馆主要是发挥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高校博物馆内收藏有大批和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物、标本,这些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比教科书上的文字图片更直观、更具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很好的弥补课堂教学的空洞和抽象,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指出,把教育列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并专列《博物馆社会服务》章节,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服务于教育教学科研,现在出现了新的特点:大学博物馆由学生实习、科研、教学服务,向学生教育教学转变,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博物馆利用自身场所、教育资源等优势,开发有关启发学生科学思维、科技创新,动手、动脑项目,大学博物馆从传统教学辅助,向教育教学延伸,发挥教育功能。泰山医学院根据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性质,借鉴国内外大学博物馆功能定位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以教育功能为主,把医学影像博物馆建成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医学影像博物馆成为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科普教育的大课堂,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医学影像博物馆建设

放射学院经过多年来的筹备和藏品收集,于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到目前已有十多年时间。医学影像博物馆由泰山医学院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共同建设,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2000m2,2013年学校对对医学影像博物馆进行修缮。目前,展品主要有国产第一代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第一代颅Ct扫描成像装置,第二代全身Ct扫描装置,各种类型、不同时代X线摄影设备、X线透视设备以及e形臂X线成像装置,早期机械式B型超声等成套设备80多套。博物馆陈列有各种类型代表成像设备的关键部件,主要有X线球管、影像增强器、影像探测器和操作台等部件500多套件。馆内有介绍X线发现一百多年来,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史的展板300多件。有北京万东、山东新华等公司捐赠的各种设备。有各类早期期刊、专业图书、专家论著和捐书等,博物馆现有与医学影像有关的藏书和期刊20000多册。医学影像博物馆分为5个展区:医学影像成像设备整机展区;成像设备零部件展区;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国际国内专家生平事迹、著作、文献展区;国际国内著名医学影像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展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史料室。医学影像博物馆配有专职工作人员,聘请教师任兼职管理人员,聘请学生担任讲解员,博物馆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博物馆建设,近期建设多媒体展示厅,医学影像博物馆逐步建成高层次数字化博物馆。医学影像博物馆先后被山东省科协批准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10月被中国科协授予“部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泰山医学院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明确定位教育功能,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

科学实践教育篇10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