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5:22

城市治理的内涵篇1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理;治理现代化

“社区”这一概念来源于斐迪南・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但是“社区”一词是我国费孝通先生带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翻译滕尼斯的著作时,首创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处于制造业的极速发展时期,因此加剧了全社会的人口流动,大批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引起了诸多“城市病”,由此,社区研究被引入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下,传统的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走向是相逆的[1],传统的社区管理方式也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因此,社区也从管理转变为治理。

一、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背景及发展阶段

(一)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同时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就是现代化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亨廷顿归纳了现代化的九个特征: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是复杂的过程,是系统的过程,是全球的过程,是长期的过程,是有阶段的过程,是趋同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过程,是一个进步的过程。[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城市的社会管理结构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以前的“单位人”正逐渐成为“社会人”,城市中原有的“单位制”和“街居制”相继失灵,社区也就应运而生,社区的治理成为了城市治理的主要内容。[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治理特别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而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也将成为必然。

(二)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1950年代,“社区发展”在联合国的倡导和推动下,成为全球性的概念和课题,旨在促进当地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后逐渐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注居民及其他社区成员的社区参与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社区发展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一步步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政策,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借鉴西方的社区发展理念。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理念与我国的社区建设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相通的,扶贫助困,缩小贫富差距,使民众能够共享现代化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接管大城市,废除保甲制,随后,各城市逐步成立防护队、居民小组、居民委员会等名目不同的居民组织。由于基层管理需要,1954年,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其性质为城市基层居民群众自治组织,使得城市政权延伸到街道,也使得城市社区得以进行社会控制。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统一了街道组织形态,也就出现了街道办事处。但是,从1958年到1978年期间,由于“运动”、“”的影响,使得街道社区完全单位化,削弱了城市社区的功能。

1979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规定:“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这就重新确立了街道办事处的性质。1986年,我国民政部提倡在城市基层开展社区服务,“社区”被正式纳入到城市管理的范畴。1989年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设,颁布了《居委会组织法》,其中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90年代起,我国开始加强对社区的建设。1991年,崔乃夫部长明确指出,城市基层组织建设应该着重抓好社区建设。1995年,上海市推进了街道体制改革和街道管理体制转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1998年,国务院正式认可“社区建设”概念,使我国社区建设在制度上有了保证。1999年,开展“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的试点工作。2005年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建设和谐社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的讲话,由此开启了和谐社区建设新的篇章。随着改革的深入,各个城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社区体制改革和街道体制改革。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其实就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2014年,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提出,城乡社区协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实现形式。2016年4月,顾朝曦副部长强调,要以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为着眼点,进一步创新社区治理体制;要以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为切入点,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功能。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正走向现代化道路。

城市治理的内涵篇2

关键词城市理念;可持续发展;城市形象设计;提升城市魅力

1.城市形象设计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性

1.1城市形象设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外来人口留下的印象和主观感受。城市形象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筑物、道路、交通状况、商业中心店面设计、旅游景点和基本生活设施等,但还体现在市民日常生活、文化氛围、民族风情、地方语言和小吃等方面。因此,衡量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全方位的,包括城市的外观和内涵,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城市布局、道路、园林绿化等相关的布局工作。城市形象实质上就是城市整体的精神面貌,通过对城市整体形象进行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功能和优越性,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城市形态和面貌,是对城市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综合评价。城市形象具体的来说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居民素质、社会秩序、民族风情等方面。城市形象是城市在发展中形成的精神面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综合性。城市形象设计的范围广阔,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致力于城市形象设计事业,打造品牌城市,提升城市品味;第二,差异性。每个城市自身的特征都不相同,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风格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城市增添魅力,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第三,主观能动性强。城市形象主要是激发人们的情感,主观性比较强,也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

1.2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意义

对不同城市进行形象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的文化形象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方面,只有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才能凝聚城市力量,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形象设计有利于打造名牌城市,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不仅可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形象设计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坏境的和谐共处。进行城市形象设计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塑造城市文化氛围,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先进的城市理念,提升城市形象

近年来我国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化,更多的体现在城市形象设计方面。先进的城市理念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和规划指明方向,因此,在城市进行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先进的城市理念,发挥城市现有的资源优势,体现城市特色,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如何在先进的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1)大力宣传城市形象设计,使相关部门意识到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性。城市形象设计是对三维空间的合理规划,涉及到物质空间、社会生活和政治文明等方面。在先进的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及时对城市的发展战略不断进行调整优化,确保城市的发展方向十分明确,进一步促进城市整体形象的提高。政府可以通过强化城市主导产业和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来推广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性,或者充分利用影视广告、报纸、杂志等载体进行宣传,加大城市形象设计的宣传力度,从而让在整个社会意识到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城市品味,打造品牌城市。

(2)不同城市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放大自然优势。不同的城市自然环境也不相同,政府应该重视其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我们应该大力保护,充分发挥文化景观的优势,打造历史古城的风格,提升城市整体的形象。城市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外地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城市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路牌文化也是城市形象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3)充实城市文化内涵,创造和谐美的城市。城市文化是进行城市形象设计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文化发展的目标是“三有”城市,即有内涵、有魅力、有特色。城市形象设计本质上是城市文化的建设,城市文化是经过千百年沉积下来的,记载了当地人们的奋斗历史和风俗民情,体现个性化色彩。城市文化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凝聚公众力量,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添城市魅力。城市可以利用大型节日、比赛、论坛等举办一些文化艺术活动,征集一些可以反映城市形象的各类手工作品,充实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形象,打造有魅力的文化城市。城市形象设计是打造品牌城市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注重城市雕塑设计和建筑设计,体现城市特色,打造富含文化底蕴的名牌城市。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理念主要是指建设和管理城市的战略,进一步确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基本思想。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城市理念和城市形象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城市理念是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精神力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在城市的形象设计中我们要坚持先进的城市理念,从而逐步提高居民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丰富市民生活内容,提升城市形象,为城市增添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卫国,何宛夏.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

城市治理的内涵篇3

论文关键词:社区;类型;自治;管理

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社区概念以来,社区概念的内涵不断在丰富,社区的类型也不断在拓展。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不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原因,社区的类型更是复杂多样。比如,上海与北京、天津、重庆、广州等全国各城市的最大差异是: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这适应了当时上海城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需要,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推动了上海社区的发展。但是,随着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深入,随着上海街道职能的转变,不仅使定位于街道的社区难以成为“共同体”,而且,常常把街道下的30-50个左右的居民小区当社区,以至社区的类型复杂多样。在浦东新区,不同的小区类型已有40多种。到底应当如何认识社区,社区能定位于街道或小区吗?如何对社区类型进行归类?

一、社区的内涵及其演化

社区的定义具有多样性。在1950年代,西方学者希勒作研究统计时,已有94种社区定义;中国学者杨庆垄在1981年作统计时,已达到140多种。社区定义的多样性本质上与社区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相关。

为了把握社区定义的合理性,我们必须考察一下社区认识的本义及其丰富和发展。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出版了Gemeinschaft(英文版译为CommunityandSociety,中文版译为《社区与社会》或《共同体与社会》),该书首次提出了“共同体”即社区的概念。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共同体。罗密斯把滕尼斯的社区“Gemeinschaft”译成了英文“Community”,其词义的外沿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社会生活共同体,而且包括地域共同体;不仅包括传统的乡村社区,而且包括现代都市社区,这就扩展了滕尼斯“社区”一词的涵义。1917年,麦基文发表的《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将村镇、县市和国家都称为社区,这对社区内涵的延伸似有些泛化。之后一些国外学者也对社区作了不同的定义,但是地域性几乎是共识,代表性的学者有帕克(park,1936)、桑德斯(Sanders,1982)、道特森(Dotson,1986)、吉达尔(Girdhar,1987)等。

在中国,1930年代帕克将“社区”一词引入中国后,费孝通、袁方、吴铎、郑杭生等学人都对社区作了本土化的定义。从党和政府的层面看,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随着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来,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村民委员会辖区,又成了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特征。

二、中国化社区的四种基本类型

民政部对中国社区的定位,既吸收了国内外学者有关社区内涵的研究成果,又立足于中国社区发展的现实。所以,对中国城市社区的范围,在“一般意义”上作了界定,同时,也考虑到了诸如上海社区定位的特殊情况。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对复杂多样的社区类型做一个大致的界定,以把握“中国化”社区的特征。

在中国,社区类型随着社区内涵的丰富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开展社区建设以后,得到不断拓展,可以把各种社区大致归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行政型社区

行政型社区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的管理主要是“单位制”和“街居制”模式。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突出了“街居制”的功能。而“街居制”行政社区后来又出现了两种样式:一是在上海,街道是大社区,居委会是小社区,但缺乏社区本义上的(或者说位于两者之间的)“中社区”,居委会作为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经常被置于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之下,而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直接领导居委会的各项工作;二是在中国不少城市的“中社区”(即由五六个小区合成的社区),虽然它的定位合理,但由于处在“转型”的过程中,“行政化”的倾向比较突出。

(二)合作型社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出现了合作型社区。这一社区的一种模式是政府通过授权或购买服务,将原先由政府组织承担的社会职能交给社区内的自治组织;另一种模式是设立集党务、政务、业务与一体的社区管理中心,如北京朝阳区社区的新探索。

(三)自治型社区

近十年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不同条件,一些社区过渡为自治型的社区。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南京等城市一些商品房社区已经成为自治型社区的建设模式。随着自治型社区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完全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管理社会的局面。

(四)网络社区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廉价快速交通的运行,人口多边流动性的增强,新型的虚拟社区或网络社区正在形成。网络社区具体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网络的超时空、跨国界特性,正在造就全球社区。这些社区冲破地域的约束,通过网络空间锻造跨国界、跨种族、跨民族的社会关系;全球网络社区一般具有成员的多样性、庆祝的共通性、聚集的规律性特征。

尽管社区类型多样,但“中国特色”的社区还处于“行政型”社区向“自治型”社区转型过程中,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型”社区将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提去“行政化”,而是要分析中国社区“行政化”倾向形成的原因,在融入更多的“社区自治”元素的过程中,形成既有“政府统筹”,又有居民以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的中国特色的社区新范式。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实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为民众提供了参与社区事务的多种途径。但是民主不是“单行道”,而是双向性的,如果自上而下的民主和自下而上的民主没有达成合作,则可能消解民主自治的力量。因此,除了发展社区公民自治性民主之外,还必须构建政府和公民协商合作的民主机制,使二者联合起来共同治理社区,形成社区的善治模式,突破行政管理性社区和公民自治性社区单一发展的困境。这是社区公民自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达到“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社区民主治理体系的必由之路。

三、如何建构自治型社区

中国城市社区由行政管理性社区向公民自治性社区转化是必然的。但当前新型社区自治型治理模式刚刚起步,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的过渡阶段,杜区自治组织和制度发育尚不健全。要建构自治型社区主要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转变社区治理观念,提倡社区治理的善治模式,即把政府推动和社区自治结合起来,建立双方的密切合作关系

建立这种合作关系,1、重新规划社区治理体系,把社区作为一个具有合法法律地位的私权利的利益共同体,确定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合理边界;2、大力发展社区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的构建应该按照非政府组织的模式进行,强调它的民间性;3、加快建立官民协商合作机制,改变过去那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使社区公民自治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4、发挥社区公民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存量优势,建立社区公民参与的动力机制。

(二)为社区公民制度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社区公民社团组织活动的蓬勃开展,保护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公民自治性社区自下而上的民主的成熟是一种渐进的曲折的过程,在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发展公民自治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工作者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心,开展包括骨干培训、典型引导、专题研讨、专家咨询、媒体宣传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政府应当积极支持社区公民自治组织的活动,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公共制度供给,改变政府在社区工作中错位、越位和缺位等现象。

(三)着力培育和谐的社区公民文化。社区作为社区居民的共同生活场所,要通过各种社区居民自治活动促使他们尽快相互熟识、相互了解、增加信任,由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化

目前在新型的城市社区中,人们往往只是把住宅小区看作是私人空间所在地,更多地是关注个人和家庭的私密性,对邻居常常还有戒备心理,更不了解业主们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方面所具有的公共财产和共同利益,不仅人们之间互不来往,而且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认知度也不高。一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公共事务不关心,对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不积极参与,形成一种“陌生人”困境。这说明社区文化发育尚不健全不成熟。作为一个成熟的城市社区,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配套,而且更需要软件条件的支持。因此培育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培育社区文化的关键。

(四)要重构社区自治组织,按照物权原则实现社区公民对公共财产的自主管理

城市治理的内涵篇4

关键词:城市内涝,成因分析,解决措施

abstract:RelevantsolutionsforurbanwaterloggingwereproposedinthispaperthroughthecauseanalysisofthatinsomeareasinHefei.Suggestionsonthedesignandmanagementofurbanseweragesystemwerealsoproposed.

Keywords:urbanwaterlogging;causeanalysis;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合肥市现有的排水系统虽经多年建设已初显成效,但由于部分地区建设标准低、排水设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管理等原因造成局部地区暴雨时出现内涝现象。同时,随着合肥高强度短历时暴雨天气越来越频繁,城市内涝已成为合肥市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合肥市发改委于2008年8月和9月批准了该项目立项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合肥市城市内涝治理一期工程总投资为25324.2万元,工程内容包括28处积涝点整治及四座排涝泵站建设,同时,利用污水截流工程,削减排入城市河道的污染物总量。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原积涝点暴雨时期排水基本顺畅,合肥市城区内涝问题大大改观。

2内涝成因分析

通过现场踏勘,我们对合肥市局部地区出现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1)系统不完善。排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时序应该是先下游,再上游,但限于合肥市城市发展的特点,往往是上游支管建成了,下游干管由于位于城市建成区外等原因却尚未建设。上游排水没有出路只能临时排入附近的明渠、冲沟中,这些临时排水沟渠往往断面较小,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甚至部分出水渠底高于上游管底高程,造成排水不畅。随着上游城市的建设,雨水径流增加,排水压力日益凸显,造成积涝。同时,部分规划排涝泵站未建,洪水季节外河水位高,涝水无法及时排出。

2)建设标准低。合肥市部分雨水主渠道已建成超过二十年,受当时经济限制,前期排水工程设计标准普遍较低。设计暴雨重现期均采用1年,并且计算降雨历时仍采用了前苏联空隙容积利用法暗管折减系数m=2,设计标准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近年来由于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我国大部城市均遭遇了“百年一遇”等特大暴雨灾害,合肥市也是超标准暴雨频发,而现有排水设施建设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局部低洼区积涝严重。

3)缺乏有效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渠道淤积严重,清淘养护不及时

本次设计积涝点出水渠道多位于市郊或城中村等偏僻地段,存在违章建筑侵占、垃圾倾倒现象,环境恶劣,造成清通养护困难,淤积严重,排水不畅。部分排水通道位于开发商用地范围内,没有及时进行保护,被人为破坏。

二、雨污混接频繁,监督管理不到位

合肥市目前绝大部分区域按照分流制建设,但是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分流制区域仍无法实现彻底的雨污分流,特别是小区源头雨污混接现象较为严重。污水错接雨水管道污染地表水体,雨水错接污水管道则暴雨时导致小区内涝。

另外,内涝的产生还与设计、施工质量有关,如立交泵站外水考虑不周、施工时由于和电力等管道高程交叉而随意改变设计值等等。

合肥市城市内涝的产生往往是上述一种或几种原因共同产生作用的结果。例如,合裕路、淝河路等发生内涝比较频繁的地段就是由于出水渠道淤积、下游排涝泵站未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工程设计

本项目设计基本原则是“完善系统,注重减排”。主要是依据规划,采用新的设计标准,改变过去临时出水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规划路网,对现有一些主要出水渠进行彻底改造,建设排涝泵站,并考虑污染物减排问题。对于一些街区、单位的内涝问题,应首先进行内部排水管网改建,然后接入市政排水管网的预留管道,彻底解决积涝问题。在解决城区内涝的同时,注重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与污水处理工程同步考虑,在出水口或泵站考虑截流旱季污水,从而达到削减排放量的目的。

本项目点多面广,28处积涝点积涝原因繁杂,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设计采用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提高设计标准,对上游积涝影响较大的排水主干管涵依据路网及排水规划布局先行建设至出口,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管线定位,便于将来道路建设的衔接。

二、建设排涝泵站,还历史欠账。在南淝河两岸建设红旗、枞阳路、陆小郢、胡浅四座排涝泵站,总排涝规模40.6m3/s。实际配泵按该排水系统内城镇道路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进行校核(超过15cm小汽车将不能正常行驶,影响城镇交通),考虑到超标准暴雨时路面的排水能力(相当于明渠),排涝泵站相对管涵约增加20%的排水能力。

三、对近期仍需利用的临时排水出口进行清淤,局部拓宽断面,提高排水能力。

四、对永久排水通道进行清淤整治,拆除违建。部分明渠段加盖,建设检修通道。

五、改造易涝街区内部排水系统,部分老旧小区加设雨水管涵,将原有合流制排水管或错接管涵改造为污水管。

六、对出水口增加截流设施,作为最后一道屏障,确保污水不进入城市水体,并截流部分初期雨水。

只靠工程措施不能解决全部内涝问题,必须考虑非工程措施的结合。非工程措施包括出台关于城市排水设计、建设、维护的政策文件,对市政和街区自建排水设施的设计、建设、管理等提出要求,建立定期检修排水管涵的相关制度,引导居民参与保护排水管涵,禁止居民倾倒垃圾,侵占渠道断面的行为等。

4设计思考与探讨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特别是近十年来,合肥市在“大建设”的整体带动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排水设施建设却相对落后,较低的设计与建设标准也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发展,居民对交通工具的依赖程度和私家车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导致公众对内涝的敏感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内涝治理已深入人心,势在必行。

通过对合肥市内涝治理一期工程的研究分析和设计建设,我们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与管理方面得到以下启示:

一、不能再延续摊大饼的老路子――城市开发到哪里排水设施就配到哪里。排水工程一定要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使其成为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合肥市很多内涝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下游至水体出口排水管涵一般规划沿道路建设,道路工程暂不实施,先期建设排水管涵牵涉到临时征地、投资等因素令建设方望而却步,往往退而求其次,采取临时措施排水,系统不完善进而导致暴雨时低洼区内涝。建议今后对下游排水主干管涵尤其是对上游有较大影响的管涵和排涝泵站的设施应超前建设。

二、应加强排水设施日常管理。城市排水设施管理是设施效能的重要保证,城市排水管沟要正常运行,经常性的维护清理必不可少。合肥市多数内涝区域积涝原因都或多或少与管理有关,甚至有的积涝原因仅仅是出口被垃圾堵塞。

三、通过法律、行政、工程等综合性手段彻底改变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局面,加强宣传、引导,确立其应有的地位,在法律、资金投入、运行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较为均衡的机制。

四、提高排水设施设计建设标准。欧美日本等国一直采用最大径流量法(m=1),不考虑管道容积调蓄作用,方法安全。且重现期取值一般为5~10年,主管重现期达50~100年,我国标准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排水工程是地下工程,管径、埋深大,一旦建成改造难度和影响极大,一定要慎重选取设计参数,尽量提高设计标准,合肥市取国家规范标准的低值是不合适的。

五、按照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进行雨水综合管理,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工程措施包括充分利用城市荒地、劣质地、湿地等区域进行雨水综合管理和利用,屋顶绿化、雨水渗透、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

六、提高排水应急处置能力。由于受城市自然条件和经济等因素制约,排水建设标准不可能按极端降雨情况设定。为避免强降雨侵害城市,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提前做好强降雨应对准备。通过信息,将降雨预报、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的情况及时通知到市民,让公众尽可能避开受灾地段,减少因暴雨带来的社会问题;加强低洼易涝地段的排水巡护,预备一定数量的机动排涝设备,随时调用。

参考文献

城市治理的内涵篇5

关键词:荒地排河;现状;问题;治理;实施方案

1河道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河道概况

1.1.1河道现状。荒地排河开挖于1970年,位于独流减河以北,起自石化泵站(乙烯泵站),沿独流减河左堤北侧,经大港发电厂,穿津歧公路,在大港发电厂循环河北侧,东至挡潮闸入海,全长16.7km,负责独流减河以北、北环路及上高路以南、八米河以东、海滨大道以西范围内的排水。排水范围内主要有天津石化公司、100万t乙烯、油建公司、大港发电厂、新泉海水淡化公司、古林街、石化园区、开发区、生活区、港东新城,正在建设的南港轻纺园,排水面积61.39km2。

1.1.2水利设施情况。现有六米河、十米河、城排明渠、板桥河4条河道汇入荒地排河;沿河座落石化泵站(16m3/s)、大乙烯排水泵站(13.8m3/s)、十米河泵站(16m3/s)、城排泵站(6m3/s),4座泵站的排水能力为51.8m3/s。南港轻纺园的雨水、污水的排水规划正在编制,如果不开辟新的入海河道,其雨水、污水只能入荒地排河。

1.1.3历年治理情况。荒地排河从开挖至今,对解决该区域的排水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近几年来,虽然先后建设了大港发电厂节制闸、海口挡潮闸,并对险堤段和入海口淤积进行了治理,但河道治理与大港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仍较为滞后。

1.2存在的问题

1.2.1设计断面小,排水标准低。原河道负责排除荒地、农田的积水,排水采取自流形式,设计标准低,排水时间长[1-2]。

1.2.2地权与河道管理分置,年久失修。该河上段占地属津南区,由三角地指挥部管理,长3.3km;中段占地属大港管理,长6.47km;下段占地属塘沽,由盐场管理,长5.43km。由于种种原因,3个行政区没有对河道实施有效管理,造成堤防及沿河水利设施破烂不堪。

1.2.3淤积严重,排水不畅。由于水土流失和海潮挟带泥沙沉积的影响,河道的淤积深度在1.5~2.5m之间;另外,汛期多发高潮位时,河道水位被潮水顶托持高不下,水位抬高,雨水不但不能入海,反而会造成漫溢,淹泡临河低洼的区域。

1.2.4排水面积加大,增加了排水压力。由于沿河企业、园区、城区的快速建设,使地面截留、渗漏减少,而企业的外排水标准高,导致排水量大幅增加[3-4]。

2治理的必要性、目标及规模

2.1治理的必要性

2.1.1城区排水的需要。天津石化100万t乙烯、南港轻纺园、陆港橡胶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大港,东部城区建设正在加速,原先的农田、荒地、坑塘,正在快速转变为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城市。由于用地性质改变,排水标准也应相应提高。初步测算,荒地排河的流量达到70m3/s时,才能满足排水要求,而现状荒地排河的最大排水能力只有10m3/s,远远满足不了城区发展对排水的要求。大港城区附近另一条入海河道是独流减河。独流减河全长68km,是大清河主要入海河道,担负着保卫天津市区防洪安全、渲泄大清河洪水入海的重要任务,大港段河道还担负着引黄济津和南水北调的引水任务,排水压力比较大。

根据有关规定和河道上下游的实际情况,大港城区及企业的雨水不能向独流减河排水。一是独流减河水质要求。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津政函[2008]9号《关于对海河流域天津市水功能区划的批复》的要求,万家码头至十里横河段日常期间2010年应达到Ⅴ类水水质目标(饮用水输水期间2010年应达到Ⅲ类水水质目标),十里横河至南北腰闸段2010年应达Ⅴ类水水质目标。由于各单位排水不能保证达到Ⅲ类或Ⅴ类水质要求,因此向独流减河排水不符合天津市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同时,该段河道是引黄济津和南水北调的重要引水河道,一旦入独流减河的水质影响引水水质,不但影响市区居民的引水安全,而且将产生极其不好的政治影响。二是独流减河汛期行洪要求。独流减河负责大清河水系的泄洪,遇有上游洪水经独流减河泄洪时,设在独流减河左堤的口门必须封堵,避免发生险情,以确保天津市区安全。三是对沿河企业单位的影响:

①对大港油田和北京地下储气库的影响。自大港电厂南北腰闸建成后,为保证大港电厂安全生产(水位要求、水中无杂物),除上游洪水下泄外,北腰闸不允许开启。因此,排入独流减河的水无法入海,只能囤积在河道内,抬高河道水位,造成漫滩现象,直接影响大港油田油井和北京地下储气库的正常生产。

②对大港发电厂的影响。由于大港发电厂机组按海水冷却设计,冷却水中若有大量的污水对机组的腐蚀非常严重,不利于机组设备的正常运行。

③对沿河生产单位的影响。沿河自然养殖户较多,苇地鱼池数千公顷,若排水造成污染,养殖户索赔损失,引起群众上访事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此,荒地排河成为大港城区雨水排外的唯一河道,具有保证城区排水安全的重要意义。

2.1.2水环境治理的需要。当前,滨海新区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荒地排河做为城区唯一的入海河道,河道的水环境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因此,必须对荒地排河进行综合治理。

2.2治理目标

完善设施,提高功能,确保区域排水安全;推进水环境治理,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5]。

2.3治理规模

2.3.1工程任务。全面治理荒地排河石化泵站(大乙烯泵站)至入海口16.7km河道。

2.3.2治理规模。根据企业排沥标准及各排水口入河流量,兼顾长远发展,进行分段设计:

①十米河以上段工程治理规模:石化泵站排水流量16m3/s,乙烯泵站排水流量13.8m3/s,河道排水流量按30m3/s考虑。

②十米河至板桥河段工程治理规模:十米河以上排水流量30m3/s,十米河泵站排水流量16m3/s(正常运行12m3/s),城排泵站排水流量6m3/s,该段排水流量按50m3/s考虑。

③t型河口至挡潮闸段工程治理规模:t型河口以上河段排水流量50m3/s,板桥河汇入排水流量20m3/s,该段排水流量按70m3/s考虑。

3工程实施方案

3.1设计依据

工程等级和排沥标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荒地排河治理工程按Ⅳ等工程进行治理。遵循的主要规范、标准及文件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天津市大港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基本资料来源是2008年12月实测带状地形图和纵横断面图地面附着物调查成果。

3.2河道纵向布置

(1)石化泵站(乙烯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0+000~6+820)段:按现状河道的走向进行布置。

(2)铁路涵洞至板桥河(6+820~8+450)段:按新挖河道进行考虑。

(3)t型河口至挡潮闸(8+450~15+200)段:按现状河道的走向进行布置。

(4)挡潮闸以下2km段:按现状河道走向进行布置。

3.3横断面设计

(1)石化泵站至城排泵站(0+000~3+800):长3800m,按规划部门的要求,河道南侧预留10m宽用地,北侧预留60m宽用地,采用矩形断面,河道上口宽45m,占地宽55m。

(2)城排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3+800~6+820):长3020m,该段地形较为宽阔,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80m,占地宽110m。

(3)电厂铁路涵洞至板桥河(6+820~8+450):长1630m,南侧为电厂住宅楼,北侧是建国村住宅区,建议采用矩形断面,河道上口宽60m,占地宽80m。

(4)t型河口至油田桁架(8+450~9+770):长1320m,河道向西侧扩挖,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75m,占地宽100m。

(5)油田桁架至挡潮闸(9+770~15+200):长5530m,河道向北侧扩挖,采用宽浅式断面,河道上口宽95m,占地宽110m。

(6)挡潮闸到入海口(15+200~17+200):长2000m,以清淤疏浚为主。

3.4建筑物改造

沿途建筑物改造17处,其中:铁路方涵5处,需扩建3处,改建为桥1处,拆除1处;扩建节制闸2处;扩建导虹1处;左右堤需新建闸涵7处;新建交通桥1处、桁架1处。

3.5管道切改

需要切改管道19处、89条。其中沿河管道20条,跨越河道管道64条,穿越河道管道5条。

3.6工程占地

工程共计占地140.08hm2,其中利用原河道37.96hm2,新增占地102.12hm2。石化泵站至城排泵站共占地2.75hm2,新增乙烯项目部0.21hm2,新增津南区1.29hm2;城排泵站至电厂铁路涵洞共占地18.15hm2,新增津南区11.55hm2;电厂铁路涵洞至板桥河共占地33.22hm2,新增大港24.16hm2;t型河口至油田桁架共占地13.04hm2,新增占地13.04hm2,古林街上古林村、建国村12.19hm2,大港电厂0.85hm2;油田桁架至挡潮闸共占地13.19hm2,新增建国村9.23hm2;挡潮闸至入海口共占地59.73hm2,新增塘沽42.64hm2。

3.7工程投资估算

3.7.1主要工程量。河道治理:清淤土方92.47万m3,挖土方78.96万m3,浆砌石21.46万m3,砼1.08万m3,复堤土方65.04万m3。建筑物改造:沿途建筑物共17处,其中:铁路方涵5处,需扩建3处,改建为桥1处,拆除1处;扩建节制闸2处;扩建导虹1处;左右堤需新建闸涵7处;新建交通桥1处、桁架1处。管道切改19处、89条。

3.7.2投资估算。工程总投资约6.08亿元,其中,河道扩挖、堤防加固1.35亿元,建筑物改造0.47亿元,管道切改0.44亿元,地上物赔偿0.11亿元,工程占地2.95亿元(新增占地102.12hm2),绿化、景观0.32亿元,临时工程0.15亿元,独立费用0.29亿元(设计费0.04亿,建设管理费0.05亿,预备费0.20亿)。

3.7.3工程治理计划。分2期实施:一期工程投资4.85亿元,主要实施河道清淤、扩挖、筑堤,管线切改,建筑物改造,土地占用赔偿。二期工程投资1.23亿元,主要实施堤防护砌、绿化及景观建设。

3.8实施计划及投资匹配

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根据区域内各单位排水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进行资金分配筹集,按排水面积计算,各单位需投入的资金情况在工程实施前另行计算统计。

4效益与管理

4.1效益

荒地排河治理工程实施后,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效益,主要有以下几点:为各大企业的排水提供可靠的保障;完善原排水系统的功能,有效提高排水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持生活生产的正常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宜居的城市水生态环境,达到绿化、美化、环保的目的,实现人水和谐。

4.2工程管理

治理工程完工后,由大港水务局按照《天津市河道管理条例》的规定统一管理,并做好日常维护,以保持河道的设计排水能力;依法行政,严格控制排水口门,确保排水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兵.试论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对策及其改进[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5):194-195.

[2]李明生,肖仲凯,董小涛.石化行业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特点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2):7-8.

城市治理的内涵篇6

[关键词]水环境综合整治补水生态环境景观

中图分类号:F84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2-0156-02

1项目概况

龙岗河位于深圳市东北部,是东江二级支流淡水河上游段,流域内有一级支流8条,二、三级支流5条,主要河流基本情况见表1,属于东江水系,发源于梧桐山北麓,流经横岗、龙岗、龙城、坪地、坑梓五街道,在坑梓街道吓陂村附近进入惠州市境内。流域总汇水面积364.4km2(田坑水河口以上),河长35.5km(含主源梧桐山河),河床平均坡降2.7‰。

2程治理任务及目标

“十二五”期间,随着珠三角及特区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要求加强区域合作,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模式。遵循这一要求,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规划主要是对界河、跨界河流及关外重要支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本次整治范围包括龙岗河干流和除爱联河、横岗福田河外的全部主要支流,整治工程内容包括:防洪排涝、水质改善和生态景观工程。具体治理任务及目标见图1。

3龙岗河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3.1河道防洪工程现状

(1)流域历史洪涝灾害调查

历史上龙岗河的洪泛区主要分布在沿河低洼河谷平原和中、下游丘陵盆地区域。龙岗、坪地交界处油坑口,河谷狭窄、弯曲,严重阻水,是造成历史洪涝灾害的症结所在,特别是低山村等低洼地区更是逢暴雨必淹,经济损失达几亿。

(2)防洪工程现状

龙岗河流域内已建有小(二)型以上蓄水工程37宗,其中中型水库2宗。但水库现有功能均以供水为主,且除清林径、松子坑为中型水库外,其余均为小型水库,防洪、滞洪库容较小,对削减洪峰作用有限。

龙岗河主要干、支流总长为83.6km,根据《深圳市防洪(潮)规划(修编)》,干流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一级支流50年一遇,二级支流20年一遇。流域河流治理工作始于1998年,目前干流及主要的支流大部分已经治理,防洪达标的河道长度为62.6km,占河流总长的74.7%;已治理河段除南约河、同乐河、黄沙河部分河段淤积较严重,干流下游、支流田坑水受龙淡河瓶颈段水位顶托不能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的河段分别长3.5、6.5km,其余支流基本可防洪达标。

(3)现状防洪及护岸工程存在的问题

①一期河段浆砌石直立式护岸施工填筑和砌石质量差,一期工程对已发生坍塌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河段进行拆除重建。

②二期河段主要受龙淡河水位顶托的影响,在龙淡河瓶颈段疏通整治前,河口3.5km河段不能防洪达标。

③受周边建设开发的影响,存在一定水土流失,河道淤积严重。

④中心城区段护岸外观型式各异、质量参差不齐、建设年限不一,与周边高标准的城市建设、特区内外一体化要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3.2河道水污染治理现状

作为龙岗区母亲河的龙岗河,曾是龙岗人的骄傲,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水体黑臭、生态功能基本丧失,成为一条纳污河。随着2011年干流完善截污工程和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箱涵的建成,干流污水系统变得相对完善,这为改善龙岗河水质、保证污水厂效益的发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由于二期河道沿线雨污混流排放、支流混流污水未完全实现截留,以及城市环卫水平有待提高等原因,一期工程实施后,龙岗河陂吓交接断面仍难以摆脱地表水劣V类的状况,水质指标距离界河治理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包括:(1)雨污分流推进难度较大,短期难以显著见效;(2)已建、在建截污工程未实现对干流排污口完全截留,已处理污水和未处理污水混合,未发挥污水处理厂效益;(3)已有截污干管的运行稳定性受截污型式的制约,已有或在建的干管主要通过堰式截流井和连接管方式对排放口进行点截污(图2),由于连接管径小(Dn300),井内溢流堰前截流槽容易淤积,连接管堵塞后排放口的污水便又直接进入河道,这是导致已有截污效果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已有截污效果无法得到体现。从一期已实施截留污水口运行情况看,普遍存在溢流现象;(4)支流口实测旱季混流污水大于已设计总口截污规模。从2011年1月现场查勘情况看,丁山河发生溢流、黄沙河口未运行,未能截流部分混流污水再次汇入干流,影响水质图(3)。(5)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水体冲击较大,面源污染必须考虑。

3.3河道生态现状

①河道成为纳污河道,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②缺少生态水量和涵养径流。由于干流和主要支流源头均被水库截蓄,河流缺乏涵养径流,大量城市污水冲纳河道,色黑气臭。

③河流形态单一,缺少景观、生态、文化功能。二期河段主要为硬质对称的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岸,河道生硬单调,缺乏观赏性,同时河道缺乏与周边环境联系,滨水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缺失。

④城市的快速发展及规划、管理的相对滞后,使部分河道两岸空间被严重挤占,丧失了成为城市连续的开放空间。

可见,仅靠流域内现有和在建的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龙岗河干流的防洪、水质和生态景观仍难以达到上层次规划提出的“防洪达标、水环境安全、生态良好”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现有工程基础上对干流实施高标准的综合治理。

4.综合整治方法及有效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河道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道不仅要满足防洪的要求,还应具有景观、生态、文化、旅游、娱乐、改善人居环境

等多方面的功能。对龙岗河的综合治理.必须重新审视河道水域空间这一宝贵资源,从防洪、治污、生态、景观、城市发展等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这一问题,将河道的多种功能相互结合、和谐统一。为此,龙岗河的治理应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通过截污、清淤疏浚、补水、防洪整治、景观改造、生态修复等丁程。大力改善河流生态和提升河流环境承载力,使河流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实现人水和谐。针对龙岗河治理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内外对成都沙河、潍坊白浪河、深圳观澜河、韩国清溪川的成功治理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工程措施:

4.1防洪整治工程

经过多年来的整治,龙岗河干流现有防洪问题主要是受龙淡河惠州段的顶托和河道淤积的影响。结合龙淡河整治和河道清淤。龙岗河干流基本上可满足百年一遇防洪标准。

4.2水质改善工程

(1)截污工程。目前龙岗河实际上已成为一条纳污河,而河道作为污水受纳功能被过度利用必然导致其他功能如供水、生态、景观、气候调节等的丧失,要治河必须首先实施彻底的沿河流域截污工程。

可在龙岗河干流两侧设置截污箱涵。将两岸漏接污水口及所有雨水口全部截排入箱涵中,并对未能实现清污分流的支流口进行总口截污,实现干流旱季100%截污。同时。考虑到流域内面源污染严重,截污箱涵应具有收集一定蹙初期雨水功能,并通过建设调蓄处理:[程来处理该部分初期雨水,确保流域水质的达标率。需要注意的是,截污箱涵的建设需与已建、在建截污干管作好衔接,确保充分发挥各项工程应有的效益。

(2)清淤疏浚工程。龙岗河干流近年未进行系统清淤,部分河段,如干流梧桐山、大康河汇合口――一蒲芦陂水闸段、蒲芦陂水闸――圳蒲岭段起点、南约河口一交接断面等3段的淤积较为严重;且根据调查研究,龙岗河底泥中有机物含量高,部分河段底泥重金属含量超标,容易对河流造成二次污染。为确保龙岗河干流的防洪和水质安全,需对龙岗河干流全河段进行清淤疏浚。

(3)补水工程。龙岗河干流进行全面的截污后,需要对河道进行补水。位于龙岗河干流起点的横岗污水处理厂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补水条件,横岗污水厂一、二期工程设计处理规模

均为10万m3/d,2010年二期工程建成后,处理规模可达20万m3/d。对污水厂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可作为龙岗河补水的主要来源。另外,对基流量较大且实施条件成熟的梧桐山河、大康河、南约河支流进行整治,实现清污分流,将支流的基流剥离出来,可进一步增大龙岗河的补水量。

(4)生态修复工程。利用河道两侧的截污箱涵,将现在的直立挡墙改造成透水、透气、多孔隙的生态型复式岸坡;同时对部分河滩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建设湿地公园,植被重点选种水质净化、水源涵养效果好的品种,营造自然的河底浅滩、深潭。恢复天然河道水体水陆通透的交换功能,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可生栖环境。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恢复河道生态系统。

4.3河流生态功能恢复措施

针对龙岗河干流河道岸坡因施工破坏、河岸交通不连续等问题,本工程结合水质改善工程对河道岸坡进行修复设计。具体的工程内容主要包括:

(1)岸坡修复工程

河道污染底泥清除65万m3,绿道建设31.6km,采用生物~生态措施,沿河岸坡生态修复面积280万m2,沿河重点打造五处生态节点:起点处“生态绿屿”、嶂背路“悠悠河岸”、龙城南路“U梦广场”、龙园公园“竞渡园”、低山段“揽香谷湿地公园”。

(2)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①河道形态及生境塑造

龙岗河干流在防洪整治过程中河道形态保持的较好,现状有8处较大的河弯段,并有多处形成河漫滩或分流岛。本工程在水质改善和河道疏浚施工中,充分考虑河道现状及弯道的水流特性,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当保留河漫滩地12处(面积27.4ha),并对现有漫滩地实施改造,建造成蜿蜒曲折适合生物栖息的浅滩;保留河心沙洲群10处(面积16.2ha),并对现有生态岛的植被进行丰富,建造水坑、沙砾区域为生物生存提供环境,通过深潭浅滩的营造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②水体形态塑造

利用污水厂回补的尾水,结合龙岗河干流的地理特性和周边的城市休闲需求,通过设置跌水设施形成多层次的水面效果。河段重点塑造浅水的水面形态,局部位置结合实际的河道纵坡,沿河设置2处生态跌水坝(汀步)形成低堰跌水的水面形态。结合河道纵坡形式,在河道坡度较大河段抛石,形成急流,水花飞溅,营造动感水流。

城市治理的内涵篇7

【关键词】城市防洪;泰兴市;防洪。

1、泰兴市城市防洪基本情况

水是城市的血液,水环境保护工作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搞好城市防洪及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提高抗灾能力,提高城市综合竟争力。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总面积1172.27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城区位于市域西部,西距长江8公里。规划至2020年,泰兴城市建设用地53.39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目前正向建设中等城市的目标迈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已由过去的行政中心逐渐演变为集行政、工业、商业、三产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城区一旦受淹,损失将不可估量,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防洪工程,防止城区受涝,所保护的不仅是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保护泰兴市经济发展的成果。多年来,由于未能与城市化建设统盘考虑,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和河道综合整治严重滞后。城市防洪标准低,甚至不设防;与之相配套的城市河道,不仅没有增加,而且大幅度减少。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能形成区域性防洪排涝、引水活水的整体功能;二是建设规划不细微,实施秩序混乱,断头河、卡口段较多,以涵代桥的现象十分严重;三是管护机制不健全,重建设、轻管理,填河建房筑路,人与河争地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城区治水工作方针不系统,重河道驳岸建设、轻河道疏浚,河道整治设计造型呆板、品味低,未能体现水与景的特色功能。

2、泰兴市城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泰兴市于2002年委托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泰兴市城市防洪规划》,计划投资3.9亿元实施城市防洪工程。自2002年起启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至2012年共投资1.6亿元,先后整治了外城河、羽惠河等18条(段)20公里的河道,新建、改建了4座泵站,新增排涝流量8立方米/秒,拆涵建桥1座。有效地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较好地改善了城市水环境。但对照《泰兴市城市防洪规划》提出的标准,泰兴市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尚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河道涵、闸、站工程建设滞后,影响河道功能的发挥。泰兴城区近年来利用在内城河上设立的闸、站对中心城区进行抽排控制,实施引水换水工程,但由于换水量小,内城河水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城市防洪工程仅实施了主城区的部分河道整治工程,以沟通水系为主,控制闸及排涝站仅实施了东门、西门泵站改造工程和徐庄河闸站工程,主要的控制建筑物还没有实施,包围圈没有形成,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引水活水的功能没有形成。

(2)城区水系不畅,盲沟、断头河仍然存在。随着泰兴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原本为农田灌溉或以农村排水为主要功能的河道由于其设计标准低,无法适应城市发展后所面临的部分河道需将其功能转变为以城市排涝为主的功能要求。泰兴城区规划区内共有河道79条,尚有61条未整治。这些未整治的河道脏乱差现象比较特出,断头河、死沟、盲沟、以涵代桥现象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3)河道以硬质驳岸为主,表现城市水系生态功能不足。泰兴市城区河道治理中主要以垂直型硬质浆砌石护岸为主,河道断面形式相对单一生硬,造成了水岸景观雷同的河道治理模式,破坏了原生河道的生态功能,缺乏亲水性。

(4)侵蚀占用河道现象突出,沿岸绿化景观有待加强。泰兴市城区近年来整治的部分河道,建设了质量较好的滨河绿化,但总体来说滨水绿化未受到足够重视,沿河绿地建设比较缺乏,各类城市用地与河争地,沿河建筑离河太近,城市水系空间受到挤占,水系景观风貌连续性遭到破坏,水景观建造难度较大。城区河道绿化则主要以城市道路绿化为依托,缺乏滨水特点。已建的沿主要可流、水网两侧防护绿带宽度较窄,还有大量河流未建滨河绿化。滨河广场等休憩绿化用地还比较缺乏,尤其是主城区滨河绿地总量偏低,扩建难度较大。还有许多地段水岸景观被开发商砌上围墙,变成其小区的区间,影响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5)政府对城区河道整治投入的力度不够。按城市防洪要求,泰兴市财政每年至少应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城市水利工程建设,但事实上,每年仅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且不能及时支付到位,对工程进度影响较大。

3、实施泰兴市城市防洪工程的对策

为切实改善泰兴市城市水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2011年,泰兴市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2002年编制的《泰兴市城市防洪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泰兴市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计划投资12.05亿元,通过修筑防洪堤、新建节制闸、设置排涝站、整治河道等措施,解决客水压境、洼地受涝、河道淤积、水质恶化等问题,达到综合整治和优化城区水环境的目的。

(1)兴建闸站控制工程,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包围圈。为满足泰兴城区防洪排涝及引水活水功能,在内河与如泰运河、羌溪河、两泰官河三条外河相通的河口上设置防洪节制闸,控制内河水位,抵御洪水侵入城市,防洪标准五十年一遇;排涝泵站与防洪闸合建,在洪水期间排除涝水,降低内河水位,排涝标准20年一遇;为提高城区水环境质量,满足城区分片进行引水活水功能,改善各片区河流水质,在河道上设置相关涵闸,控制调度引水路径。

(2)疏浚河道沟通水系,切实改善城市水环境。通过拆除阻水坝埂,拓宽局部束水河道,清除河底黑臭淤泥,使河道达到设计标准,改善城市河道水力条件,清淤总土方总量150.3万立方米。消灭断头沟、盲沟,对原有29条河道进行新开、沟通,完善水系布局,总土方量103.14万立方米。

(3)实施河道护岸工程,加强沿河景观建设。规划区内共有河道79条,总长199公里,岸线总长度398公里,规划尚需进行护岸总长338公里。护岸采取多种结构型式,积极推行生物护岸或生态型护岸。主干河道的护坡,优先考虑其防洪排涝对岸坡稳定的需求,兼顾生态功能,迎水面边坡进行护坡处理,护坡形式以干砌块石为主,推广使用三维植被网护坡、地毯式混凝土草坪护坡等生态护坡新技术;一般河道的护坡,优先考虑其生态功能,河道护坡以植物护坡为主;易发生坍塌的岸段采取干砌块石或大块卵石等天然材料叠砌护坡。城区河道的护坡,注重景观功能,在堤岸布置绿化带或休闲公园。

(4)拆除沿河违章建筑,加强滨水建设项目监管。泰兴市成立了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局,加强对城市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水务部门与城市管理局建立了联合协调执法机制,制定相关法规,切实加强河道管理,禁止在城区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搭建,严格保护河道不被填塞。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违法乱占现象予以严肃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新建与河道整治工程无关的建筑物必须予以拆除。

(5)多途径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城市水环境治理经费来源。为确保规划工程能实施到位,资金是关键。在资金来源方面,泰兴市计划采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多方面通过不同途径加以解决。一是政策性筹资。二是从城市建设资金中切块解决。城市建设进度要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其投资经费要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盘子统筹考虑。三是项目上争。泰兴市发改委、水务、财政、住建、交运、环保等部门分别向上申报项目,积极争取省和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城市防洪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6)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为保证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在2020年前全部实施到位,泰兴市成立了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规划、城建、财政、水利、环保、国土、济川街道办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主要负责指导城市水环境治理分年实施计划制定以及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建立项目法人,专门负责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力量,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管理的法规和政策,按批准的工程设计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工期;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力求管理工作规范化;积极筹措资金,保证工程款的及时支付。

参考文献

城市治理的内涵篇8

本文首先针对中国环境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生态文明和环境管理的含义,最后根据目前现状,提出了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强我国环境管理所需要使用的相关对策,希望凭借此次经验交流,能够给予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带来一定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环境管理;问题;生态文明;解决对策

虽然从改革开放时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速度始终处于稳定快速上升的状态,但是在各行各业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逐渐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造成我国环境的大范围污染。所以,针对目前的现状,政府部门需要使用多样化的环境治理手段,以改善目前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同时国家还提出了生态文明观念,要求在进行环境管理的过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严格依照生态文明的含义开展环境治理活动。

1中国在进行环境管理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环境保护意识缺乏

自中国1978年进入到改革开放时代之后,市场体制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改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速度产生了质的飞跃。尽管国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渐渐意识到了环境管理对于自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与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进行比较,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的现象仍随处可见。国人在环境管理的意识成型上,远没有达到西方先进国家的高度,企业自身鲜有积极组织参加相关的环境保护活动,同时为了让自身的短期利益得到最大化,违反我国制定的环境管理法律政策,随意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弃、废渣进行排放。而在政府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增加自身税收,会大量地引入一些化工企业,这些企业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税收的同时,同样也会让环境污染现象进一步加剧。

1.2环境管理技术过时

在中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地区进行分析,产生污染的污染源涉及到了很多行业和领域,如:城市居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与工厂所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等,并且由于工厂性质的不同,这些垃圾有着不一样的化学属性。这便要求环境管理人员需要按照所产生的城市垃圾的不同属性,开展对这些垃圾的针对性处理,由此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些垃圾对城市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1]。

1.3国家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如表1所示,该表为我国近几年来用于环境治理和科研投入的经费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用于环境治理方面所投入的经费,一直是稳步上升的态势。但是从资金数额上进行比较,一直与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在这些环境管理经费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到达地方之后,政府对于这些环境治理经费的支配权极度有限。中国属于地广人稠的国家,有着14亿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这些看似数量庞大的环境治理投入,在落实到地方之后便十分有限,城市当中无法利用更多的资金进行环境管理基础设备的建设。

2生态文明和环境管理的本质内涵

2.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含义是: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目前正在逐渐恶化,部分学者便提出了和传统的工业文明概念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文明,即生态文明。其主要是按照生态学的基本观念,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是等级最高的文明,同时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让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行充分的结合,由此实现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专家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主要涵盖有以下几个部分:建立良好的生态意识、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方法、完善生态制度,从而创造出最好的生态环境。

2.2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有着丰富的含义,包括有管理、治理、统治和处理等,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环境的污染严重程度,原有的环境管理体系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环境管理,应采用更加先进的环境治理观念和办法,这些先进的环境治理观念和办法主要体现于从原有的单一性环境管理转变成多元化的环境管理,城市所开展的环境管理工作需要更加民主。城市在开展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需要主动邀请市民进行参加,献计献策,由此实现城市环境的各阶层一同参加和管理,以求让环境管理达到最佳的效果[2]。

3增强我国环境管理的相关措施

3.1增强城市居民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识

目前,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如需要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就必须要让城市居民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让城市居民自发地投入到环境管理的监督工作中。为了能让环境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政府部门在让市民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时,需要就对自身工作进行强化。同时,针对当前城市当中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政府应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存在,以座谈会等形式让人民群众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拓宽政府对于环境管理办法的途径[3]。

3.2增强城市当中的环保技术

当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当中,针对环境管理所采用的相关技术,如污染处理技术等,已经较为落后。针对这一现状,BonwoRLDLowCaRBonwoRLD2016/9城市环保部门就必须要进一步增加对于这些技术进行升级的费用投入,并组织相关环境管理技术人员,根据自身城市的现状,研发更加先进的环境管理技术,由此进一步降低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污染。

3.3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针对一些在从事生产活动当中,不能严格按照生态文明法律的企业单位,政府必须要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地方性规则,对企业生产进行制约,由此改善这些企业在从事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3.4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在部分地区的领导阶层当中,其自身就无法严格依照生态文明的法规政策开展工作。针对这一现状,便需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并与领导阶层的利益进行挂钩,由此提升领导阶层对于开展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凭借对中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同美国等先进国家进行比较,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仍较为落后,部分地方仍旧为了将短期利益最大化,以牺牲环境作为了代价,同时国家对于环境管理经费投入的不足也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迟迟无法落实的一大原因。因此,在我国普及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地方政府部门需要脚踏实地,从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开始做起,让中国逐渐实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管理,使得中国经济建设能够在考虑到环境的因素下,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训芳,等.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9~23.

[2]张道广.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J].低碳世界,2014(13):4~5.

城市治理的内涵篇9

一、城市病是随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普遍现象

城市病不是某一国家所特有的,也不是某一经济体制下所独有的,它随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一种发展阶段性现象。尽管各国城市病表现症状不同,程度不一,但具有普遍性。总体来说,它在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一)城市化起步阶段,即城市化水平低于30%。在这一阶段,农业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城市布局形态呈零星的点状结构,且城市系统较简单,功能较单一,总体运转正常。因此,城市病尚未显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过程发展缓慢,历时较长,容易导致城市管理者管理模式僵化、规划理念落后,为以后发展留下隐患。

(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大致在30%-50%。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也为城市工业积累了大量资本,由此推动城市化加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使城市人口剧增,规模骤大,而先前的城市功能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需求,导致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同时,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至此,城市病开始显现。

(三)城市化基本实现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大致在50%-70%。这一时期是城市化进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它标志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城市产业结构也发生重大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此时,城市系统更加复杂化,城市功能更加多样化,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城市病症状集中爆发。此时有两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一是城市管理者囿于僵化落后的管理模式,面对集中爆发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束手无策或疲于应付;二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居民消费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原来的城市基础设施、住房、环境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两方面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严重者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四)城市化完全实现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这一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被城市吸纳或实现了城镇就地转移,城乡发展由城乡融合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经济、社会、生态等子系统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分散布局,相互分工,功能互补,形成以城市群为首要形态的城镇体系。此时,城市病得以康复。

二、城市病的内涵及主要表现

城市病一词最早发端于工业革命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迅速膨胀,出现了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城市,人口呈爆炸式增长,环境遭到毁灭式破坏,失业严重,犯罪率上升等等。当时的经济学家哈孟德把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负面问题称为“迈达斯灾祸”。学术界关于城市病的定义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但其内涵基本比较明确。在这里,笔者将城市病界定为:城市病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管理理念与手段等落后于城市发展进程,从而使城市发展突破其自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而造成的一系列明显影响到市民生产与生活的负面社会问题。

从各国发展实际来看,城市病表现各异,程度不一,但有很多相似之处。总体来看,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膨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城乡人口布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拥挤。目前,上海浦西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3.7万人/平方千米,北京、广州城区人口密度分别高达1.4万人/平方千米和1.3万人/平方千米,远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城市。

交通拥堵:虽然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很快,但始终赶不上机动车辆的增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车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城市机动车辆呈井喷式增长。同时,公共交通发展依然滞后,满足不了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另外,城市布局不尽合理,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郊区道路建设跟不上,造成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增加了交通量。

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受过去先污染后治理观念的影响,我国城市发展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片面追求GDp总量增加,不惜牺牲环境代价。因此,绝大多数城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据统计,我国660多座城市中,约2/3的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有接近200座严重缺水,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有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大城市尤其是资源型城市上空悬浮的固体颗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不但造成酸雨严重影响农业,而且直接威胁到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

另外,我国城市中还存在就业困难、住房紧张、抑郁症、青少年犯罪、流浪乞讨等问题,各种问题交织,更加大了城市病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

三、我国城市病的产生原因与治理对策

(一)我国城市病产生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城市病是由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规模失衡造成的。城市资源供给在很多方面存在刚性约束,即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一个限度,这就客观上要求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保持一个比较适度的、稳定度动态比例关系,一旦人口膨胀和城市的盲目扩张超过这个度,就会产生负面问题。从主观方面看,城市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管理落后于城市化进程。首先是对问题认识不足,即城市管理者追求城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城市品位和内涵的提升,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观念必然会造成城市规模突破其承载能力限制;二是管理理念的落后,即城市发展缺乏具有前瞻性的、统一的科学规划,待问题出现以后各部门又相互掣肘,往往导致问题积重难返;三是管理水平的落后,科学技术进步赶不上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需要,导致管理水平落后。

(二)治理思路与对策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首次超过50%,从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病将由开始显现阶段进入集中爆发阶段,因此必须将大力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提高到战略高度,避免出现其他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城市病主要还是指特大城市病、大城市病,而总体思路应为全面治理、重在预防。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社会决策。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宏观背景下,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政府决策为社会公众参与决策。提高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引导普通市民逐步参与社会决策,使政策的出台真正体现市民的需求,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可以参考国外经验,设立簇状多用途步行生态社区,即住宅建筑式样与户型适合于不同收入阶层、不同生活方式;通过营造绿色空间来隔断噪音和视线;利用天然河流与湖泊就势连缀成永久性绿化带;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等,从而建立一种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角落。

第二,通过科学统一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强化城市系统整体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内涵。城市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城市发展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来综合评价并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通过人口、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统筹,强化城市系统整体功能,提高城市内涵。以交通为例,应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引导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化。比如在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应采取公交引导的土地开发政策,在大城市及周边地区修建新的轨道或快速公交,然后在交通沿线布置新建居住用地和新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用燃油税等经济手段遏制小汽车过度膨胀势头;深入开展环保型汽车研发等。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并向郊区、农村腹地延伸。按照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打破城乡分治局面,加强郊区及农村腹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配置,壮大县域经济,将大城市从“资源高地”的高压态势中解放出来,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通过有效减少农民来推广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从而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

城市治理的内涵篇10

1.1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水源地保护区的补偿主体有两类:当地政府。由于水源地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性,政府有义务调整保护区生态建设者的生产发展权和受益者的自由权;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包括水源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者、水资源消费者及其它生态效益的享用者。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的客体应包括为环境保护、涵养水源、水质保证而付出代价的区内全部相关者。具体包括失去发展机会的相关企业和各城镇居民,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的保护区相关政府,保护区内水源涵养林的种植者,各项保护、恢复工程的建设者和相应管理者,及生态保护宣传者。

1.2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1.2.1面向上游的水源地保护区生态建设补偿将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各项生态建设的投入作为水源地生态补偿,上游水源地地区既是生态贡献区又是生态受益区,下游地区是单纯生态受益区,应共同分担上游地区的生态建设成本。

1.2.2面向下游的基于上游发展权限损失的补偿水源地保护区为了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而放弃一部分产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获得相应效益的机会,下游受益地区必须对上游水源地保护区人民的发展权损失予以一定补偿,可选择不同补偿方式进行补偿。生态补偿核定方法采用机会成本法,

2汾河水库生态补偿实例分析

2.1汾河水库概况汾河水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境内,距省城太原市83km。坝址以上控制流域范围包括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静乐县,吕梁市岚县和太原市娄烦县四县,流域面积为5268km2,占四县总面积92.5%。汾河水库库区水域面积32km2,总库容7.2×108m3。此外,自2003年山西省引黄工程南干线开通以来,平均每年引黄河水约9000×104m3,并向省城太原市供水,汾河水库作为引黄入并工程的调蓄水库,已成为山西省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

2.2汾河水库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汾河水库生态补偿的主体应当是太原市主城区的300×104多个市民、企业事业单位等用水主体及市政府。而补偿对象包括因保护水质、涵养水源付出成本及影响经济发展的水源地农民、水源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

2.3汾河水库生态补偿额度和核定方式生态补偿核定方法确立可从两方面衡量。水源地相应主体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成本。包括直接投入成本(即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工程项目所需资金)和机会成本(即由于保护生态而导致的发展机会丧失)两部分。投入成本可准确测算,而且机会成本可用水源地居民收入与全市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测定;通过保护水源所产生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部分。其中,经济效益可根据输送水资源量按不同价格(包括政府补贴部分)扣除输水成本及加工成本而带来的效益;生态效益一般依据水资源的娱乐、旅游、休憩和调节水量、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废物净化等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测定其生态效益。确定补偿核定方法要综合考虑水资源保护成本和效益两方面因素,实现补偿效果与补偿意愿相协调。

2.4汾河水库生态补偿计算方法

2.4.1汾河水库水源地保护的直接成本核算按照娄烦县“十二五”期间省城水源地汾河水库环境治理保护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实施水保造林、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改善、发展及民生保障、循环经济五大工程。水保造林工程。新增林地200km2;配套建设林地节水灌溉工程31处;占地补偿15.3km2;汾河水库库周塌岸治理21.4km;汾河湿地公园建设32×104m2;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1座,实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22座;河道治理新筑堤坝122.6km,清淤疏浚98km;涧河源头治理4km;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县城旧城改造安置4033户17844人,库周小城镇建设安置4992户19444人;建设公路58km;产业发展及民生保障工程。兴建养殖小区100个;发展日光节能温室3000栋、温室大棚6000栋;开发生态公益性就业10116人。以上项目每年需生态保护资金10.84×108元。

2.4.2汾河水库周边地区保护水源经济发展损失补偿根据太原市、娄烦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测算。机会成本=(参照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源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源地城镇居民人口+(参照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源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源地农业人口=(17258-10667)×27589+(7611-3109)×97538=620955175≈6.21×108元。综上所述,依据水源地生态涵养成本-效益测算生态补偿核定方法模式,对汾河水库生态保护区总体补偿额应确定为每年17.05×108元。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