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8:40

商业发展战略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运营体系

现代经济的本质是规模经济。以人均点均效益计算,与国内外先进银行相比,农业银行是规模而不“经济”的企业。农业银行“脱胎”于国有专业银行,要“换骨”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实施运营体系变革,推行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经营模式,是其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和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运营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构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战略性任务之一,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时间紧迫。本文从农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出发,重点剖析了运营管理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提出了推进运营体系变革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企业战略与运营变革

广义而言,企业在客户达成交易意愿之前识别客户与挖掘客户需求的全部活动,均称为营销;企业在客户达成交易意愿之后交付金融产品或服务并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的全部活动,均称为运营。营销战略、运营战略,加上与之适应的财务战略,构成了企业战略的核心内容。以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为愿景,农业银行树立了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要求农业银行在服务广大中小客户群体的同时,必须选择运营成本较低的方式,更多地依赖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行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经营模式,通过以后台中心为枢纽的一体化运作,把点多面广的成本劣势转化为横跨城乡、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渠道优势,实现商业可持续。“融入国际,服务多元”要求农业银行具备一大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但受制于人员总量多、人才结构性短缺和基层员工年龄老化的现状,农业银行必须更多地依赖强大的专业性后台中心,通过实施前后台分离和协同作业,达到简化前台操作要求、固化风险管控、强化后台专业运作的目的,实现人才可持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业银行在股改上市时,未对人员实施分流优化,人员总量大与人才结构性短缺将是长期制约农业银行绩效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农业银行推进运营变革更为迫切、关系更为重大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农行上市时,时任国务院领导要求农行下大气力抓好运营体系建设,时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把提高运营效率与改进信息披露、加强风险控制并列,作为对农行成功上市后的三点要求。这是2010年农行把运营体系建设列入“党委一号工程”的背景,凸显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监管部门对农业银行加快运营变革的共识与紧迫性。

二、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以农业银行为例)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是商业银行创造金融产品与服务、实现客户价值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对商业银行生产、交付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人机系统进行的设计、运作和改进。运营管理从传统银行财务会计或会计结算领域独立出来,是商业银行回归服务业本质的体现,是世界先进银行的普遍特征,目前已成为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方向。基于各自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不同银行对运营管理部门的命名、职责定位和工作内容各有不同,运营体系的改革模式和实施路径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工商银行成立运行管理部,建设银行成立营运管理部,农业银行成立运营管理部等。结合农业银行实际,其运营体系变革主要包括运(行)、营(业)、(监)管、(治)理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运行层面对运营体系的设计与布局。运行层面关注运营基础设施,包括核心生产系统、物理网点、电子渠道、后台中心和战略联盟等。当前,方兴未艾的核心银行系统建设、网点转型、互联网金融和后台中心建设,以及以人民币清算、外币清算、银行卡清算、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支付清算网络建设,都是商业银行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的热点领域。二是在营业层面对运营体系的运作与协同。营业层面在运营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引入人这一最为积极的因素,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基础设施之间、基础设施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动态服务过程,这是商业银行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实现全行一体化运作的核心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流程管理、基本要素管理和基本服务管理。基本流程管理是指对营业机构从营业前准备到营业终了的营业周期管理;基本要素管理是指对营业机构劳动组合、客户身份识别、支付控制以及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印章和会计档案等基本环节的管控;基本服务管理主要包括资金清算、物流配送和运营响应三类基础,分别代表了商业银行对资金流、实物流以及知识流的管理。三是在监管层面对运营体系的监测与控制。监管层面关注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和人的合规操作。

与内控合规部门侧重对违规问题的发现与整改(可称之为“纠违”)、风险管理部门侧重对风险损失的缓释和抵补不同(可称之为“纠损”),运营管理范畴的监管(可简称为“运营监管”)更侧重运营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可称之为“纠偏”),其通过审慎性的事前审批、嵌入式的事中审核和常态化的事后监督,体现出重在预防、重在持续、重在纠偏、检查与辅导并重的四大特点。四是在治理层面对运营体系的优化与演进。治理层面关注运营基础设施、人和监管活动的持续改进。它要求高管层从公司治理的高度,规划和实施运营体系建设,从企业战略、组织架构、管理创新、流程再造、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统筹开展it治理、数据治理、基层治理,确保企业各项运营活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在运营管理的四个层面中,运行是基础,是商业银行保持业务连续性的关键因素;营业是核心,其保持了商业银行对外服务和对内管理的正常秩序;监管是保障,其通过对运行和营业活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有效控制运营操作风险;治理是目标,其通过持续改进基础设施、人和监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巩固和提升商业银行在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完善农业银行运营体系建设的对策

建议以“三大集中”为重点,农业银行运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成功实现了从二级分行“三大集中”向省域中心建设的过渡。要以此为基础,继续坚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从运行、营业、监管、治理四个层面,综合运用创新、兼并、内包、外包等多种竞合方式①,按照集中化作业、集成化管控、集约化经营的总体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运营视角、全方位推进,努力构建具备农行特色和领先优势的现代运营体系。

(一)以核心银行系统建设为驱动,重构运行基础设施

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营基础设施,是以核心银行系统为中心,包括物理网点、电子渠道、后台中心和战略联盟在内的复杂网络系统。要发挥全国数据集中的管理优势,大力推进网点转型以及电子渠道、后台中心和清算支付体系建设。

1.抓紧落实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建设行动计划。随着各项改革和发展的深入,农业银行业务逐步向国际化、综合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为满足产品快速创新、业务流程再造、新业务领域拓展、全面风险管理等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的开发与推广进度,以建设信息化银行为目标,按照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的要求,大力推进核心生产系统的整合优化和升级换代。

2.抢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契机与竞争高地。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和本质是金融产品或服务交付方式的创新,其以平台化、端到端、大数据、生态圈为四大特征,具备重构金融渠道、客户和产品的巨大潜力。要加强电子渠道的归口管理和统筹规划,摆脱网上银行简单模仿柜面业务、替代网点渠道的传统思维,从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划出发,正确处理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的竞争、协同与合作关系,重新定位和设计网上银行,搭建互联网金融的新型平台。要顺应互联网金融“去中介化”的趋势,发挥农业银行综合经营优势,探索建立客户与可售产品、客户与金融服务、客户与客户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为构建农行特色的大数据金融和金融生态圈奠定基础。要加大手机银行、智能柜台等新兴电子渠道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主要依托先进电子渠道抢抓县域渠道布局优化的先机,从整体上巩固和提升农行城乡联动、服务“三农”的渠道优势。

3.深入推进以网点“软转”为重点的二次转型。在功能分区、网点分类、客户分层、业务分流的基础上,结合智慧银行试点,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按照“软”“硬”兼施(软转与硬转并重)、统分兼容(统一标准和因地制宜相结合)、“前”“后”兼顾(网点和后台中心建设并重)、内外兼修(同步提升内部控制和外部服务服务)、公私兼营(对公业务和个人业务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网点定位、岗位清分、绩效考核和文化建设,推广文明标准服务和提升营销服务技能,在促成传统网点从传统交易结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的基础上,推动骨干网点向社交体验型的升级。

4.把握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历史契机。要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为契机,坚持一点接入和归口管理,加快支付清算职能整合优化和归口管理,加快全行一体化新清算业务平台的研究和开发推广,为实现本外币一体化、总分行一体化、境内外一体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加强与ViSa/master/银联等银行卡清算组织的合作,积极开展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和联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

(二)以运营后台中心建设为重点,再造网点营业流程

要借鉴花旗银行等世界先进银行的成功经验,加快改变专业性后台和基础性后台分设分管的现状,努力构建“大运营”布局,建立以总行区域中心为核心、省域后台中心为主体、二级分行后台中心为补充的一体化后台运营体系,形成全行性的共享后台中心。

1.优化作业布局,加快总行和省域后台中心建设。要合理界定总行、省行和二级分行后台中心的职能定位和职责边界,总行区域中心主要承担国际单证、金融市场等复杂业务以及传统业务的标准化处理,省域后台中心主要承担传统业务的非标准化处理和本地特色业务处理,二级分行后台中心主要承担现金配送、会计档案处理、票据交换、抵押登记等与实物处理有关的业务。要科学规划和实施后台中心的灾难备份体系,建立多点异地灾难备份中心,完善后台中心业务连续性管理。

2.优化作业平台,提高集中作业平台的稳定性和扩展性。要把前后台分离作业作为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的基本特性,突出集中作业平台在核心银行系统低柜业务处理中的主渠道定位。加快传统柜面业务向集中作业平台的迁移力度,支持快速加载本地特色业务,扩大后台业务上收范围,提高后台作业集中度,确保后台中心具备规模化的生产力。发挥农行先发优势,全力加快完善和推广超级柜台,争取在个人业务集中处理方面取得领先优势。研发和完善并行录入系统,提高其负载均衡和灾难恢复能力,为集中实施大规模离场式外包创造条件。

3.优化技术架构,巩固和提升“三大集中”建设的综合效果。要统筹规划集中作业、集中授权、集中监控项目建设和实施,加强“三大集中”技术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集中作业、集中授权、集中监控之间的流程衔接与数据共享。要合理摆布集中作业对远程授权的替代和分流效应,梳理和划分审批和授权审核事项,研究确定现场授权和集中授权适用范围。要充分利用集中作业、集中授权的影像数据,优化和改进集中监控的监督检查模式,提高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协同性,提高运营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4.优化物流配送,抢占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制高点。要适应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实施农业银行线上线下(o2o)协同运作体系。依托现金中心建设,优化现金、有价单证、贵金属、重要空白凭证、会计档案等重要营业物资的集中配送流程,研究解决个贷中心、票据中心、信用卡中心等对信贷资料、权证、票据、单折等重要物资的双向一体化配送。加强制度设计与部门协调,加快一般业务凭证、办公用品、计算机耗材等非现金物资的集中配送,统筹建立全行性的物流配送体系。

(三)以临柜基本业务管理为核心,创新运营监管模式

要发挥临柜基本业务对临柜业务的支持、控制和服务作用,持续优化和加强临柜基本流程、基本要素和基本服务管理,确保临柜内控机制的有效性,保持风险管理成本和收益的合理平衡。

1.强化人防、技防、物防三道防线。在人防方面,要顺应运营体系变革和网点转型的发展方向,优化柜面劳动组合管理,落实岗位不相容原则,加强柜员准入管理,强化运营主管委派制,推行运营监管经理集中监管模式,加强运营主管及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在技防方面,要充分运用指纹识别、身份证识别仪、联网核查和先进的鉴伪反假等技术手段,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和支付控制,防止内外部欺诈舞弊行为发生。在物防方面,要加强和优化现金、印章、重要空白凭证和会计档案管理,积极推进以印章电子化、凭证无纸化为主要内容的柜面业务综合化改造。

2.优化事前、事中、事后三大关口。要综合运用劳动组合模式设置、最低人员配备要求、不相容岗位分离分设、操作权限控制和事前业务审批等手段,加强临柜业务的事前控制。要发挥集中作业平台、远程集中授权系统的技术优势,大力推广前后台分离作业模式,建立多岗位、多环节的在线复核和实时制约机制,形成专职专业的操作风险管控人才队伍。要综合运用视频监控、凭证监督、内外账务核对等方式,优化抽样策略和手段,突出重点业务、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持续监管,提高事后监督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3.推进以集中、非现场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创新。要发挥“三大集中”建设成果,创新非现场监管方式方法,推行以集中监管为主要特点的新型监管模式。一是整合行内数据资源,共享相对分散的客户开户/变更/销户、大额交易和集中对账信息,实现以账户为中心的全过程监管。二是建立交易跟踪机制,跟踪单笔交易在预处理、集中授权、集中作业和集中监控平台的凭证、影像和流水信息,实现以交易为中心的全过程监管。三是强化违规问题整改,完善问题台账、责任追究和后续检查档案,实现以问题为中心的全过程监管。四是加强检查项目管理,实施检查方案、检查记录、检查底稿、检查报告、整改通知和整改情况报告的电子化集中管理,实现以检查项目为中心的全过程监管。

(四)以运营体系变革为契机,提升公司治理效能

要以运营体系变革为契机,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坚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同步推进it治理、基层管理、业务外包和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改进全行运营质量和效率,增强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公司治理效能。

1.加强it治理。it治理是企业采用有效的机制,保持it与业务目标一致,平衡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推动业务发展,确保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过程。要针对当前部门性系统众多、应用孤岛和信息孤岛众多的突出问题,以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建设为契机,强化信息技术管理部门统筹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的部门职责,加大架构设计和系统整合力度,争取在应用集成和数据共享方面取得实际成效。要适应互联网金融条件下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的趋势,梳理和整合产品研发和it项目管理流程,重构产品研发与it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施产品创意、需求研究、联合评审、技术开发、制度建设、产品推广及后评价的全流程、一体化管理。要发挥运营管理部门协调解决aBiS、Boeing等核心生产系统业务运行的优势,研究建立生产系统微创新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生产系统优化。

2.加强基层管理。支行及以下营业机构是商业银行直接面向客户生产或交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最主要渠道,其运作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客户满意度。要从建设最大零售银行和一流零售银行的战略目标出发,强化个人金融部门对营业网点的垂直管理,探索事业部制管理模式实现对支行以下营业网点的统筹管理。推行内部转移定价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电子银行、信用卡、国际业务等产品部门与个人金融部门之间双线考核机制,合理解决不同部门之间利益和资源配置冲突。按照“营销上收,服务下沉”的原则,在提高对公业务经营和营销层级的同时,依托目前前后台分离作业、全额资金管理等新条件,采取收单行和账户行之间内部转移定价和收益分成方式,探索就近服务对公客户的新模式。

3.加强外包管理。实施业务外包是商业银行依托社会资源,突出核心业务、核心人才和核心优势的有效途径。在人员总量富余和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要把外包管理能力作为农业银行差异化的核心竞争能力加以培育。要扭转运营业务外包相对分散、侧重于财务费用控制的现状,从全行战略出发,按照“大运营”改革目标,实现对运营业务外包的归口管理和统筹规划,探索建立与服务供应商相对稳定的战略联盟。从流程优化、流程管控和全流程管理的角度,系统梳理和定位核心业务,剥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强化外包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达到依托社会资源快速提升点均人均产出的目标。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要适应纵深推进运营变革的需要,加快运营管理部门从侧重临柜公共业务管理的专业部门向统筹管理柜台业务的综合管理部门转变。适时调整部门的职责定位和岗位体系,按照职责、职能、职权相匹配的原则,适当提高基层运营管理岗位等级,合理配备高级专家、专家、资深专员等高素质专业人才,吸收和培养一批熟悉现代银行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推进基础性后台和专业性后台整合兼并,在加快上收网点柜面业务的同时,适时推进横向业务集中,形成全行性共享后台中心。加强后台中心核心管理团队建设,区分主营业务、辅助业务和简单操作,综合运用内部招聘、劳务派遣和服务外包等用工方式,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四、结语

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在其经典论文“什么是战略”(whatisStrategy)中深刻阐述了运营与战略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战略建立在独特的运营活动之上,战略的实质存在于运营活动之中,战略定位的实质就是选择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运营活动,企业战略与运营活动之间的一致性是创造竞争优势的最核心因素。商业银行要推进运营体系变革,必须以企业战略为依据,制定出适合本行实际的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美)蔡斯(RichardB.Chase)等.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美)科利尔(Collier,D.a.),(美)埃文斯(evans,J.R.).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郭浩达,罗永宁.商业银行运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商业发展战略篇2

关键词:私人银行;投资;品牌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

真正国际一流的零售银行业务,必须具备对财富金字塔尖的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一流产品服务的能力,这反映了一家银行综合实力、声誉和地位,对提升银行品牌形象很有意义,这也是私人银行业务价值的重要体现。另外私人银行业务的收入结构使得它的的盈利能力强且稳定,这些特点恰恰能弥补商业银行传统利差收入结构缺陷。要实现零售业务利润贡献在未来三至五年达到商业银行利润50%的目标,私人银行业务应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地。

从目前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的发展情况来看,截至2011年底,中国个人拥有的可投资资产总额预计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高净值家庭(即可投资资产高于6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可投资资产规模预计为27万亿元人民币,高净值家庭数量也将增至121万户,高端客户数占比逐渐增加,价值贡献大的特点凸显。私人银行业务是一项新兴的战略性业务,同时也是未来最赚钱的业务,商业银行应从战略转型的全新视角来充分认识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

二、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战略重点

1.加强客户细分,提高私人银行服务的针对性

私人银行客户有着不同的年龄分布、职业构成、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只有充分加强对私人银行客户的细分工作,才能充分了解客户,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来全方位满足私人银行客户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2.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扩大客户份额

许多高净值客户会把他们的可投资资产分散到多家商业银行,他们的客户忠诚度通常并不是很高,那么如何提高单家银行所管理的客户钱包份额将是各家私人银行的当务之急。因此,私人银行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充分了解客户,深度挖掘客户需求,而且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保证他们能够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充分了解并满足客户的需求。

3.以部门联动为平台,构建核心能力

中国的私人银行应该努力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财富管理机构,真心实意地倾听客户声音,深入了解客户因教育、财富来源、资产规模、地缘经济、社会阅历和心智成长的不同而向私人银行提出的不同需求。私人银行不能仅满足于目前尚未成熟的业务模式,而是应该与时俱进,以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行动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它们还应该超越眼前利益,从长计议,以更为有效的团队方式服务客户,致力于整合银行资源配置,搭建统一共享平台,进而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

三、商业银行快速提升私人银行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对策

1.提升客户发展和市场营销能力

客户是私人银行业务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源。客户发展要坚持拓展与维护并重。私人银行业务营销工作要坚持市场与客户分类及差别化营销策略。要以客户细分为基础,按照不同类型客户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产品服务营销,提高营销服务的精准性。

对原有客户在继续做好维护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即将流失的客户,做好客户的挽留工作。牢固树立“客户及其资产的流失是最大的经营风险”的观念,要把高端客户及其可投资资产作为最宝贵资源精耕细作,那种客户及其可投资资产大进大出的现象,反映出客户维护挽留能力的脆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强化综合经营能力,必须避免在客户发展上犯“狗熊掰苞米”的错误,对客户营销,既要拉得来,又要留得住,更要服务好。要实施一系列的“客户维护、客户挽留、客户提升”计划,并进行有效监测。此外,为提高对超高净值客户的服务能力,可以根据不同层级客户重要性,建立不同层级机构负责人分别担任首席客户经理的制度,加强高层营销,深化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另外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如何拓展客户?客户资源一直是困扰私人银行部门如何真正实现从服务支持型机构向直接经营机构转型的重要问题。在客户拓展策略上,要坚持充分挖掘行内资源与积极拓展行外客户并举。一是要加强对私人银行潜力客户的发现和提升;二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公私联动,联合对公客户经理深度挖掘长期对公业务优势所积累的大量公司高管客户;三是联动小企业、房贷、信用卡、公司、集团、投行等业务部门相互推荐客户;四是强化客户推荐客户,着重维护有影响力的客户,充分利用其影响力吸引潜力客户;五是根据私人银行客户的生活圈子和兴趣特点,积极实施与行业性组织、商会、艺术收藏等第三方机构合作拓展客户的新模式。

2.抓好品牌建设,打造标杆型旗舰店

品牌是私人银行业务内在价值和能力的外在表现,私人银行品牌建设的目标是要在客户心中形成关于建行私人银行的印象,要能使客户知道本行的私人银行和其他行等竞争对手有什么不一样。一直以来,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还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急需加以改进,如何提升高端客户对私人银行品牌的认知度,除了要彰显出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业务优势,突出高贵、尊崇、私密、安全、专业、便捷等内涵与特点,更要不断优化丰富、与时俱进。

商业银行可充分利用自身在对公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优势,通过对这部分优质的客户群体搞系列理财课堂的形式重点宣传私人银行品牌形象,既拓展了新的客户资源,又提升了客户对私人银行的认知度。

另外考虑到私人银行业务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业务,目前仍处于品牌推广的关键时期,可借助省行私人银行部和公关部来加强对外的宣传。力争将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品牌打造成业内知名、客户熟悉、有市场影响力的优质品牌。对内加强业务传导,对外加强广告宣传,大力提升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品牌影响力。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快速提升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水平,早日成为标杆型的旗舰店。打造业内知名品牌,树立高端客户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长期的品牌忠诚度。

参考文献:

商业发展战略篇3

一、鼓励、支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创造性地开展登记服务工作,简化程序,提高效能,营造优质、快捷的市场准入环境。特别是对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要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全程指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2、鼓励投资人以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商标专用权等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高层次人才以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工业产权出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开展项目合作,支持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组建新兴产业实体,促进智力成果转化为资本和生产力。

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做大做强

1、积极培育、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专业配套企业发展。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联合中小企业,提高行业集聚度。支持优势企业规模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经济整体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支持其在区外、海外设立原料供应基地、营销网络。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及专业性较强业务剥离,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2、以“小老板创业工程”、“红盾帮扶工程”为依托,继续推行登记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扶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积极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方式拓展市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加盟经营、连锁经营等形式拓展市场。

4、继续强化股权出资、债权出资、股权出质、投资管理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登记服务,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利用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优先推动我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继续支持企业借壳上市或开拓境外资本市场,推动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

5、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登记新特点的研究,在登记过程中遇到新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汇报请示,不能简单予以否定。

6、完善行业调研分析制度。围绕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对新兴产业企业登记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落实市场登记信息和形势分析月通报制度,加强调研,及时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为我区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投资者投资创业提供依据。

三、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战略引导

1、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注册商标,创立自主品牌。深化品牌指导,建立完善驰(著)名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培育机制。支持、帮助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申报驰(著)名商标。

商业发展战略篇4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时代产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并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差和法人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市场定位不明确,发展战略模糊和竞争力缺乏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体系不尽完善,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完善银行体系的关键。我国目前不缺全国性银行,也不缺大机构性的分支机构银行,缺的是为非公服务的小银行。我国经济特别是处于融资劣势的民营经济,迫切需要专门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单一制银行,特别是地市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填补这个空白。因此搞好特色化服务,以社区银行、市民银行为发展战略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事实上,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银行外,其余的城市商业银行一直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客户群模糊

如果按照部门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大约占到贷款总额的27.3%,其次分别为服务业和建筑与不动产业。这种贷款结构和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别。

市民银行名不符实

银监会曾强调,城市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城市商业银行应按照这种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优势、自身特点来开展业务,不要盲目地和大银行攀比,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但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仍然表现出市场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即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在细分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而是与大银行拼机构、拼大客户、拼网络,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其在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上并无太多优势,只能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或较低的资金价格取胜。

金融服务无竞争优势

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创新能力弱、服务质量低、无竞争优势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病。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各类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存款、贷款方面,品种相对单一。比如在公司金融业务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提供票据业务、贸易融资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公司理财等。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一些产品科技含量明显较低,这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最后,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受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低。根据交通银行的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多个新产品推出,而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一整年都没有任何新产品推出。另外,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据调查显示,只有大约22.2%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家庭组合投资和网络银行服务以及国际支付、融资租赁服务。

由此可见,由于城市商业银行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其产品创新和高质量金融服务都将失去支撑和方向,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进。

城市商业银行应确立向社区发展的战略

对于银行而言,企业客户一直是各家银行信贷争夺的对象,但在饱尝不良资产贷款风险后,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把目光转向个人金融市场。随着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多,社区中蕴含巨额资金流量和众多服务对象,金融需求越来越大,银行要想吸收这部分资金,做大个人银行业务最好的办法是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社区,在社区寻求新的业务空间。

社区银行的含义

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

社区银行并不是目前一些媒体所宣传的在一个小区里有一台自动存取款机,或某家大银行在小区里开设储蓄业务那样简单。社区银行是为社区里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它提供了从社区儿童的储钱罐业务到社区老人的养老金管理计划等诸多服务,使得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较为充分、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在美国,社区银行是美国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其数量在5000家以上;其资产约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22%。61%的社区银行经营业绩不凡,只有8%的社区银行处于非盈利状态。

社区金融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社区居民急需贴身的金融服务对于家住偏远社区的居民来说,跑银行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新难题,面临不断增加的个人金融业务:存取款、通过银行领取养老金、交纳水电费等,许多市民不得不频繁地到市中心办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对现今金融机构推出的一些金融产品如开放式基金、信托理财、炒汇、一卡通等往往是一知半解、并不明了,很多人把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简单地当成存取款的工具,无形中浪费了资源。

社区小企业急需金融服务随着住宅商品化以及住宅生活区内服务的物业市场化,各种社区服务应运而生,并且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与此相适应,不少居民把自己的就业、家庭收入等着力点聚焦到了社区,但由于缺少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常常是不少机动灵活、规模较小、效益较好的生意及市场项目,诸如家庭花卉养植,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因资金缺乏而不能实现。社区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受到各方重视,而在国外中小企业正是社区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

我国社区金融需求呈现出的新特点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包括储蓄、贷款,投资、保险、消费等综合需求发展,由低层次的传统储蓄存款业务转向如理财服务、投资顾问等高层次金融需求发展,居民由持有单一储蓄金融资产向持有股票、国债、基金等多种金融资产转化,居民在社区就业自谋生计所带来的融资需求也日益广泛。这些变化都意味着社区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潜力很大。

城市商业银行走社区银行之路的优势

社区银行可以基于对社区内客户的深入了解提供相应地个性化服务,可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社区银行和其服务对象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严重的信贷失败风险,比全国性银行和跨国银行要小得多,因为社区银行和客户之间相互熟悉的情况,是大银行不可比拟的。

而且中小借款者由于不能提供充分的抵押物、担保或者盈利保障,往往不能从大银行取得信贷支持;或者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量小事多,大银行对这样的小额信贷展开贷前审查非常不经济,社区银行有力地弥补了大银行在这一金融服务层面的缺位。

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银行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而最稳定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预期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可以有几种战略选择,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向超级区域性银行发展为主;对于规模略小但财务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其战略选择应做社区精品银行的领导者。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民营个体经济的繁荣,为城市商业银行建立社区精品银行的发展战略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发展条件。

社区金融业务可铸造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加强对社区的渗透力,开发大量新客户和高忠诚度客户,提高经济效益。而通过对客户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巩固银行的信贷基础。此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银行可以迅速开发出一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更加牢固客户基础,提高办理业务效率和市场营销的主动地位。这些都是国有银行和其他大银行难以实现的。

美国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对社区生活的成员是相当贴近的。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性格特征、信用度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因素,这些是大型银行难以做到的。社区银行贴近社区、方便百姓、亲情服务、灵活应变的经营理念是其竞争优势所在。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服务面临的障碍

现阶段我国信用环境对社区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了一定障碍。不仅是广泛存在的经济活动主体信用缺失使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困难加大,而且对银行自身而言,由于以前没有注重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没有客户关系管理,银行对社区的信息缺乏了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社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社区金融需要兼具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等特点,因此,社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综合性。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应该是一个大超市,如客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称心如意的产品,从存取款、理财咨询、保管箱、消费贷款、各种转账,到收费以及购买保险、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需求都应该在这里得到满足。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够,所推出的社区金融产品结构显得单一,功能缺乏,使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金融服务的程度与效率大打折扣。

人才缺乏也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的重要阻碍。我国的客户经理制度刚起步,无论从数量与质量来看都远远不够,且尚处于逐步转型阶段。而社区金融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金融知识的人才,才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此外,对社区银行必须设定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法规,避免社区银行沦落为地方官员或少数企业家的圈钱工具;其健康的运行还离不开利率市场化,实行灵活的市场利率是社区银行存在的必要土壤。

参考文献:

商业发展战略篇5

关键词: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一、研究背景

根据相关的研究调查得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内各中小企业虽然承受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从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发展状态良好,并且针对现目前的国际经济市场竞争情况,国家政府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还算景气的情况下,他们应当尽可能地对内部技术、资金、人才以及信息等条件进行完善,以便能够更好地气合于社会发展需求。现阶段,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国内兴起,各高校相继开办了电子商务专业,各中小企业也看到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景,纷纷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引进电子商务这一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然而,从短期的发展来看,电子商务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制定有效地战略来发展电子商务。

二、企业同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

(一)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依赖于开放的一个互联网环境,应用于服务器或者浏览器基础上,是买卖双方在不见面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各种交易行为。其作为新型的一种商业贸易活动,是在互联网环境的营造下所进行的一些应用电子支付手段的服务性活动。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国内的电子商务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近些年来国内计算机应用人群、网站数量以及网络用户增长迅速;二是,各级政府所开展的电子政府工程成绩喜人;三是,国内电子商务整体性的发展环境还在不断完善;四是,行业电子商务如洪水猛兽般在国内兴起并快速发展着。

(二)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较于传统形式上的经营方式而言,现代化的电子商务无论在应对市场变化方面,还是在经营成本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是快速的,也是低廉的,其推动了各中小企业内外信息的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自身的运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还提升了企业整体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市场竞争力。

三、影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顺利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法律和安全效力

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网络安全问题,只有采取安全、高效的管理措施才能够使企业电子商务的良好运行效果获得保证。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人们还没来得及将完善的一个法律条例制定出来,即使在很早以前就制定出来有关于互联网信息管理的各项内容,但是其中所涉及到的信用支付、电商必须遵循的法律条例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还不够完善。此外,相对于国外的网络经济发展而言,国内的电子商务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缺乏有效地海关、工商、商检以及税收等部门的法律支撑,无法保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合法权益。

(二)缺乏竞争意识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依然将经营发展的中心放在实体市场上,忽视了网络经济这一“香饽饽”,放着大市场不去占领,而是死守在小市场中,和竞争企业争得头破血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各中小企业负责人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实体经济时代已经过去,企业想要发展正确虚拟网络经济的紧迫性以及必要性。此外,有的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实施了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却没有充分认识到其有效应用的意义,只是作为企业经营业务拓展的一个渠道,自然无法将电子商务真正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模糊性选择

电子商务大部分的交易属于B2C模式,既卖家针对个人买家。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内的兴起,吸引了一批批创业大军,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产品,在线上销售从原有的几家、几十家卖家突然增长到几百家甚至上千家,产品由价格高低之分,也有优劣之分,并且当前中国的山寨产品众多,在玲琅满目的商品罗列表中,卖家的眼睛会被懵逼,一旦买到劣质的商品,受其害的不仅是买家,还有那些产品质量较优的卖家。虽然随着电子商务不断的发展,国内关于其相关的网络安全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已经逐步完善,但依然存在着模糊性选择的问题,消费者难以通过肉眼在同类型产品中选择优质的产品,相应的,对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四、有效发展战略分析

(一)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

首先各企业应当选择与自身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电子商务类型。现阶段,由于电子商务门槛较低,以致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无论是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还是个人都能够进入到电子商务市场中进行交易。此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何正确选择与自身企业发展相契合的电子商务网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可以着手考虑,分别是行业化、专业化以及精细化的方向;大型化以及门户化的方向;前者主要有中国玩具网、服装交易网、饰品网以及工控交易网等;后者主要有京东、聚美优品以及阿里巴巴等。企业只有走好选择这一步,才能够在后续的发展中将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起来。

(二)明确战略思想

为了使企业自身的网络营销意识以及电子商务意识提高,就需要从电子商务正确的经营方向着手。首先需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建设,随后应当在企业自设发展实际的结合下,指出企业同客户、资源以及供应链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明确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只有将正确的战略思想明确和制定出来,才能够从实务操作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优质服务体系的建立,拓展顾客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人们不仅是要求产品必须是合格的、标准规范的,而且还要求企业必须提供优质的服务,如:在某一产品选择过程中,有两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都是一样的,此时我们会根据厂家的服务态度来选择在哪家购买产品,并且对于好的产品,我们还会推荐给身边同样有需求的人。可见,优质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但利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取得,还有助于客户群体的进一步拓展。

(四)合理的交易目标市场定位

对于企业而言在激烈的电子商务市场中,若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找准时机,合理的对自我产品进行定位,正如“田忌赛马”一样,选择适当的产品,这一产品并非是指质量最优的、品相最好的,而是指在同类型产品中胜算最大的。相对于单向营销而言,网络营销有着很大的不同,其要求企业不仅需要准确对产品定位,还必须根据产品特性,制定专门的销售群体,如:线上留学公司在发送广告吸引顾客时,并非是一味的将各种留学信息发送网页上,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知乎”等一类的相对于知识群体素质较高的网站。同理,对于其他的企业也是一样的,需要有针对性选择合作网站,合理进行市场定位。

五、总结

综上所述,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中小企业从传统的经营方式转变成电子商务这一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各中小企i而言,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结合自身企业实际发展的状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网站、顾客群体,并逐步将自身的服务质量提高,以此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钧,毕欣,赵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J].企业研究,2011(08).

[2]朱镇,赵晶.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战略决策行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03).

[3]李丹.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3(02).

[4]张坤,张鹏,马强.“互联网+”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策略[J].中国商论,2015(30).

[5]安华萍.河源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0(33).

商业发展战略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商业银行

一、前言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非常快,尤其是移动支付、网上购物、云闪付等技术,与先前网上银行支付的传统金融模式大为不同,对我国传统金融业造成了相当大程度的冲击,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借鉴刘倩对金融本质剖析,是对复杂的环境下进行配置优化。而传统金融业资金配置较单一,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依靠资本市场进行“面对面”融资,像资本发展程度极高的国家都是如此,间接融资是借助中介(银行、民间借贷、p2p等第三方机构)来完成资金从供给方到达需求方的过程,供求双方并未形成直接的交易关系,而以此为主要融资方式的国家总是会形成较强的银行金融系统,降低风险对金融来说是重中之重,金融主体应做到大大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减少恶意拒付的道德问题,来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金融中介(第三方金融等)具有减少交易成本专业与规模优势的特点,对中小企业等其他个人融资更能降低成本,相比与“面对面”融资方式,有利于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两种方式,不同的金融主体需要的方式不一样,择适者而为之。

二、互联网金融定义及分类

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学者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并且权威的看法,本文采用吴晓求所给出的定义:对互联网金融看法,指的是具有互联网精神,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云数据整合为基础而构建的具有相应金融功能链的新金融业态,也称第三金融业态。

对互联网金融实用性进行分类,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分为以下四类:第一为第三方支付,主要包括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第二类为网络融资,主要包括平台贷款和小微贷款;第三类为网络投资,一是p2p等平台融资的资金提供者,二是网上货币市场基金。

三、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选择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利用自身原有优势,制定适合大形势下的发展战略,顺利度过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进银行支付结算体系

1、积极推进网络支付,传统商业银行应着重加强网上支付的建设,拓展相关技术,因为21世纪是处于快时代的,支付必须趋于便捷、安全、迅速的特点。商业银行想要占领移动支付的壁垒,必须实现零交易费,现有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尽管是第三方软件,但却无交易费用,也很方便快捷,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也必须满足这些条件,再加上自身良好的名誉,定会跻身移动支付前列。

2、重视移动支付业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也成为人们新的支付形式,商业银行必须创新,开拓新的支付方式,例如虹膜支付,2013年我国已经掌握了虹膜技术,由于虹膜的唯一性,将其作为支付验证的方式,最合适不过,吸引客户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移动支付,并且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大型商场、连锁店、高档酒店、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客户选择移动支付,并给与适当的优惠,免去刷卡、现金支付的烦恼。还要重视手机银行的服务功能开发,保证客户资金安全是重中之重,确保每个步骤都按部就班的完成。

(二)建设智能网络银行

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必须将传统网点转型,传统网点由于其高昂的费用而降低银行的利润,不再是拓展业务最优势的方式,应加快将网点像智能化方向转型,减少服务人员,降低管理费用,推进智能化服务,通过自助服务,提高工作效率,致力于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民程度。

2、加强对直销银行发展,商业银行扩展自己的业务,不应把主要业务放在拓展网点,鼓励客户通过直销银行来进行操作,例如购买电子债券、国债、理财产品、基金等。银行利用互联网渠道为客户实时更新最新的产品,使客户使用起来更加快捷,还大大减少了银行因建立网点而产生的成本。国内已有不少商业银行成立直销银行,但由于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等原因,直销银行必须加大投资知识资本,达到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像平安银行客户增长量巨大,较年初达到833%,是一种先进的直销银行方式,值得借鉴。

(三)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提高营销能力业务

1、利用数据搜索提高银行精准营销能力,银行拥有特别巨大的客户资源,但是并没有很好的挖掘出来,使资源闲置,这大大影响营销的效率。现如今大数据时代到临,云技术、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亟需引进专业人才。人力资源在任何企业都是核心资源,商业银行与客户配对式系统需要高端人才维护,所以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引进各方各面的人才,为商业银行保驾护航。同时积极探索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移动服务提供商等互联网平台的战略合作,获得客户更点对点的交易数据,进而通过对市场和客户的智能分析,提升商业银行智能化决策水平发展,引领大数据时代。

2、扩展资管业务,由于国家政策不断调整,银行业利率、存款准备金不断下降,故而商业银行必须拓展资产管理业务,开展新的业务,使的流动资金更好的利用,节约资金占用度。而且可以吸引新的客户,扩大银行自身规模,提升理财市场占有率,实现财富最大化。鉴于目前,大多数银行的资管业务存在与自营业务项目模糊,产生风险。可以尝试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分拆为子公司的模式,以此来完善资管业务的转型,提高效率。

(四)实施综合经营策略

1、走多重发展道路,针对需求细分市场。日前我国金融理财已区分市场,针对不同投资者设立不同项目,比如针对大学生设立小额风险偏高的项目,贫困人群设立风险低的,中产阶级设立中风险收益可观的项目,准确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设立适合的项目,细分市场,扩大银行发展道路。随着利率市场化制度推进,银行业利润不断下降,故而商业银行应推进混合经营发展道路,整合银行业资源,合并发展,建立该金融领军公司,使商业银行繁荣发展。

2、着重发展投行业务,互联网冲击巨大,商业银行资产增速放缓,信贷资产风险上升,商业银行发展遇到了挑战。互联网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网贷平台更应该优化服务、勇于创新,使银行业蓬勃发展。在我国资本市场现状下,建立投行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转型,实现财富最大化目标。

四、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构成巨大竞争压力,传统商业银行必须以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这个巨大机遇,如若不然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互联网金融会使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产品类型发生改变,使得商业银行加快转型,最终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互相进步、互相竞争,达到双赢。(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商学院)

通讯作者:陈雅然

参考文献:

商业发展战略篇7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Swot;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产品种类单一,主要以绿色信贷产品为主;碳金融业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也相对落后。为了更全面、更准确的为我国碳金融业务今后的发展提供对策,本位将通过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进行Swot矩阵分析,确定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战略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优势

1.我国商业银行具有本土化经营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具有本土化的经营优势。首先,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立足已久,其形成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加之我国商业银行所开设的网店覆盖面广,机构布局已经较为完善,可以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为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将低碳金融的概念深入的百姓中去,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职能;第二,国内商业银行的信任度高。国内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对本国商业银行的信任度高,特别是大型的商业银行,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权威性,这一点对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销售都十分有利。

2.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得到很大提升,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特别是部分商业银行在上市之后,通过募集大量资金,资本充足率大幅度上升,使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得到提高。并且,通过股改和上市,我国商业银行也在内部的治理结构、管理理念和风向管理水平上得以提高。

3.拥有稳定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

我国拥有稳定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十分有利。目前大多数碳交易都是CDm项目,CDm(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双方一般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当交易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时,参与交易各国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拥有稳定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可以降低交易中的政策风险,这也是我国在碳交易中的巨大优势。另外,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倡导降低能耗、节能减排,鼓励开发使用新能源。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低碳经济,并将其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上,相继出台政策保护、推行低碳经济,还为此成立了国家能源委员会,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劣势

1.我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重视及认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也只有少数几家商业银行真正涉及并开展碳金融业务,大部分商业银行要么完全没有,要么只有几个摆设型的产品供参观考察。在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明显不足,产品单一,基本局限在企业和机构的绿色融资中,业务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缺乏碳金融实践经验

虽然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为响应国家政策,纷纷推出绿色信贷业务。其中也有少数银行如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的实践上也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更倾向于为制造业客户进行融资服务,绿色信贷业务量在各银行的业务量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其他碳金融业务量更是凤毛麟角。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对碳金融的认识上存在不足,对碳金融的知识储备、盈利空间、战略意义和运作模式等多方面都认识不够,再加之我国商业银行一直秉持经营安全性的原则,更是不敢冒进。

3.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一方面,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发展不健全,缺少了对于商业银行资本流向“两高一剩”行业中去的强制惩罚机制,使银行信贷流向基本没有约束,而且也缺乏风险担保、利差补贴等激励保障制度保障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推广,商业银行会考虑到全面推广绿色信贷会失去一些客户,所以开发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也就相应降低。另一方面,我国对于企业的环保信息披露的相关政策要求不完善,很多企业环保历史纪录无从考察,这对商业银行绿色贷款的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同时也使企业没有从根本上重视环保问题,认识上的放松自然会影响需求量的下降,这也就减少了企业对碳金融业务的需求。

4.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难平衡

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是其经营的最大目标。“两高一剩”企业虽然不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但通常会在短时期内带给商业银行利益,并且这些企业往往还贷及时,获利能力强,更有甚者由地方政府为其做风险担保。相比之下,绿色贷款的企业往往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收益,周期较长。所以商业银行往往更看重前者,放弃前者会使商业银行失去国内信贷市场上所占份额。这个问题便是商业银行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问题了,我国商业银行通常忽略了自身社会责任而选择经济利益,当然这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自身的问题,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宏观经济环境是分不开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的机遇

1.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战略的契机

发展碳金融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可以转变我国商业银行多年以来以借贷为主的业务模式。首先,碳金融是对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考验,迫使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革新产品结构和业务运作模式,开发推广新产品,同时商业银行可借此机会学习碳金融交易议价技巧和定价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繁荣的碳金融行业立足;其次,商业银行在确保安全性的情况下,一味追求产品的盈利性。碳金融的出现让商业银行正视环保问题,将低碳环保概念纳入到产品的设计中;第三,碳金融的发展必将带动商业银行碳金融咨询业务的发展,这种中介服务提升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也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更加合理。

2.有利于商业银行规避风险和追求盈利

绿色信贷的发展能够使商业银行很好的规避环境风险并且优化信贷结构,使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管理在业务实践中得到提升。另外,碳金融业务在未来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关键业务,为了在未来的“蛋糕”中得到最大的一块,在盈利性这一经营目标的引导下,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碳金融业务。与此同时,碳金融业务的开展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多元化、收入多元化,有利于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

3.商业银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契机

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学习国际金融界游戏规则,同时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积累国际金融机构间交易经验,学习并吸取国际金融机构先进的管理和运作模式,为我国商业银行跨出国门,真正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做准备。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所面临的威胁

1.碳金融业务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首先,为了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某些企业开始进行节能环保改革,在这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系列的节能环保设备和技术,投入的固定成本短期内迅速上升,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环保项目的风险判断的难度上升,同时也使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增加。其次,碳金融业务的交易方往往涉及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和法律法规的任何相关变动对交易都会对交易产生影响,所以碳金融业务也同时面临着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种种不确定因素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业务发展不积极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首先体现在我国在减排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比起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对绿色金融的划分标准模糊不清,在信用体系上也不健全,执行和监管部门力度不够等许多问题。其次,碳金融的发展需要很多行业和部门的同时配合。我国环保部门目前还不能够对我国企业的环保减排程度进行评估,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绿色贷款业务带来了困难,缺乏放贷的环境考察依据。第三,缺乏行业标准。虽然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近年来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有所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在绿色信贷方面缺乏行业标准,同一个企业在有些银行不满足申请绿色贷款的标准,但却可以在其他银行申请到绿色贷款,这是缺乏行业统一标准所造成的问题。

五、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Swot分析,清楚的认识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其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在基于之前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Swot矩阵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今后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战略进行分析和选择。Swot矩阵分析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wt战略(防御性战略)和St战略(多元化战略)不适合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今后的发展战略,这两个战略过分看重了外部威胁对发展的影响,而忽略了外部的机遇,这会严重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So战略(扩张性战略)是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的组合型战略,该战略可以使商业银行清楚的看到自身发展碳金融业务的优势之处,以及外部机遇带给碳金融业务的美好前景,大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但是So战略忽略了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及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外部威胁,这会导致商业银行在没有认清楚事实的情况下采取冒进行为,这对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都是不利的。综观四种战略,wo战略(谨慎进入战略)最符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wo战略旨在商业银行利用外界的机遇来弥补或消除自身的劣势,即借助外部提供的良好机会来提高认识,优化管理和运营结构,储备碳金融人才,创新碳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及积累碳金融交易经验等,从根本上消除自身存在的劣势,从而有计划地稳步推动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平.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J].生态经济,2010.

[2]黄丽珠.“碳金融”或将成为境内商业银行“新宠”[n].金融时报,2008(5)

商业发展战略篇8

关键词:发展战略实施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6-062-02

任何一个企业,如果要获得长久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明确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问题上普遍缺失。近几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实力不断壮大,商业银行已经开始重视发展战略问题,其中部分商业银行已提出了明晰的发展战略。但在战略的实现过程中,普遍出现了推进不顺畅或者偏离预定目标的情况。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总部战略管理缺失、相关企业文化没有形成、利益平衡等三个问题造成的。

一、对于发展战略管理的缺失

(一)战略管理不到位。从发展战略的“战略提出、战略措施、保障机制”三方面内容来看,目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的实践上存在重于“知”,而轻于“行”的问题,即注重战略的制定和对外宣传,更多地是提出一个口号,对战略的推动、执行、评价和反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造成发展战略在实际推动中或者在基层当中较难落实。

(二)战略实施的指导和指引较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是一个全局性的体系,一个完善的发展战略可以将整体目标被转换为每一级单位的具体目标,即从总行目标到分支行和职能部门目标,再到个人目标。从目前实践来看,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系统性的指引,这导致分支机构在战略执行中出现分化及单打独斗的局面。

(三)总行战略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发展战略体现的是远景规划,容易导致分支机构推动战略实施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这就需要总行在激励政策、考核机制等方面向战略业务倾斜,使分支机构感受到战略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积极地参与到发展战略体系下。

(四)总行评估反馈机制缺乏。评估反馈机制是推动战略目标得到具体落实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劣评估,可以使发展战略实现动态的向目标逐步靠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对分支机构战略执行的检查和评估机制,导致总行缺乏对分支机构和业务条线的约束,从而造成基层在执行战略过程中具有随意性。

二、没有形成关于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战略思想的表现,是保证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文化对发展战略的推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企业文化能够将发展远景渗透给员工,给员工一个美好的发展蓝图,从而使战略从制定到实施都能够得到员工的支持;二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作用,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热情,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三是企业文化可以使不同思维的员工齐心协心向目标前进。

从国内外成功案例来看,企业文化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确实起到推动作用。以国内的招商银行为例,招行通过塑造“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好金融服务”、“因您而变”的企业文化与零售银行发展目标实现了较好融合,从而在零售战略转型中取得成功。以国际上的富国银行为例,富国银行在内部大力倡导交叉销售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内部考核机制保证交叉销售的企业文化得以贯彻,正是这种交叉销售理念使富国银行的并购战略取得成功。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提出发展战略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去塑造关于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这造成了员工对于战略内涵的认知程度还不高,不利于激发分行员工的参与热情,影响战略在员工中的号召力。

三、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问题

在推进发展战略过程中,基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相平衡问题。从基层层面看,总行发展战略是一个远景规划,对其当前经营效益的改善并不会立即显现,或者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人力、物力的投入,反而还会出现损害短期经营效益的局面,这导致基层行对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性不高。这反映了基层的观念认识问题。当前,很多国内商业银行提出了要打造金控集团的发展战略。但对于基层而言,员工很难认识到这个目标的重要性。由于商业银行员工习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专业知识进行思维,对非银行金融产品并不熟悉,对金控模式带来的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应对未来金融脱媒的重要意义认识并不足,这导致战略目标与基层员工出现了隔阂。

“短视”在基层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难以避免,总行对发展战略的导向和引导则是纠正“短视”的重要手段。目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总行在引导基层单位推进发展战略更多的是停留在舆论宣传,缺乏有效的引导措施。总行应通过有效的倾斜机制引导基层拓展战略业务的积极性,让基层单位感到总行战略与其自身利益紧密相关,从而自愿的在业务发展中推进和实施战略。

四、提高战略执行力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将基层单位有效融入进全行发展战略中是总分行的共同责任。总行需要在强化战略管理、优化激励机制、加强“两化”战略的企业文化等方面促进发展战略在基层单位中的落实和执行。基层单位则需要从思想认识上、业务发展规划上等方面与总行“两化战略”相对接。

(一)设立战略规划和管理部门,从管理机制上提升战略执行的力度。商业银行应在部门之上建立战略规划和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应是:一是督促各条线、各部门、各分行、各子公司定期制定贯彻落实“两化一行”战略的详细工作计划(含阶段目标、主要任务、衡量指标、责任人、时间进度等),从而使战略任务的分解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对部门及分支机构战略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评估,对战略实施过程加强监督检查,发现偏差及时纠正。三是每隔一定时期制订一份中短期战略规划,确定未来几年业务发展的重点及区域发展策略、资源配置策略等,并进行滚动研究和修订。

(二)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战略执行机制和系统。战略规划是“决策―执行―评估”的循环和持续过程,完整的发展战略需要有执行的规划/预算系统、人员职责系统、执行效果检查系统、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等四大考核系统支持。这些要由相关部门对各自系统建设进行研究,也可以通过聘请外部咨询机构,以尽快建立相应的战略管理及执行机制和系统。

(三)建立基于战略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由于长期战略可能与短期经营利益存在偏差,为提高基层单位的执行积极性,总行需要建立与战略目标相匹配的考评体系,比如说通过专项奖励或者明确的利润分成机制引导基层单位发展战略性业务。

(四)形成全行范围内的关于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加强战略在分行的宣传推介以及美好蓝图的描绘,实现发展战略与员工利益的高度一致,激发分行员工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员工自觉、热情的参与到全行战略行动中来。

(五)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管理。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区域间的发展很不平衡,这就要求在战略推进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基层单位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同业竞争等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管理细化措施与规划。基层单位也要设立战略管理部门,落实和推动发展战略,并实现业务联动。

参考文献:

1.葛兆强、世界银行业发展趋势特点与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战略[J]、《当代经济科学》、2000(2)

2.邹兴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管理模式探讨《企业家天地・理论版》[J]、2006第5期

3.赵锡功、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济南金融》[J]、2008年第4期

4.项保华李庆华、商业银行战略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J]、2000年第7期

5.葛兆强、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模式架构和实施策略、《经营管理》[J]、2002

商业发展战略篇9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战略发展;风险管理

二十几年来的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已成为现代国家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银行业体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对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形势下,我们认为作为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一定要明确发展方向,不断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的内在质量,优化资产配置。注重风险管理,强化自我约束。具体发展战略是在业务规模上适度扩张,在竞争策略上特色经营,在服务功能上积极创新,在风险控制上严格谨慎。

1.中小商业银行的战略发展

1.1顺应经济周期是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业务扩张的战略定位

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加大了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小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全面跟踪产业调查和振兴规划,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坚持外向形企业和内需型企业同时并重,确保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相一致。对现有客户进行调查,积极做好对危机影响较大的外向型企业、贷款集中度过高行业以及落后企业排查;根据客户实际经营情况,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企业走节能减排之路,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序竞争。

1.2立足中小企业,是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客户选择的战略定位

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始终坚持“立足地方经济,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牢固树立因市场而变,因客户而变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银行的信息资源优势,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提高优质高效服务,积极创新融资方式,积极稳妥发放各类贷款,全力支持中小企业上档升级,进而实现银企双赢。

1.3差异化竞争是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特色经营的战略定位

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要立足经济区域,不与大银行进行针锋相对的竞争,而是以本地区城市居民、中小企业为营销和支持的重点,坚持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灵活、高效的优势,不断打造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

一要发挥本土化、区域化经营的地缘优势。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大多地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历来是各类银行竞争的主战场,城市商业银行恰恰具备了所在城市的市场优势和客户优势。

二是要灵活发挥高效的机制优势。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管理层次少,决策链条短,既有力的提升了单个网点的资源价值,又提高了银行整体的决策效率,同时经过多年的持续创新,运行机制相对灵活,建立了比较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2.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1当前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尚不能满足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体现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缺乏实施差别化风险管理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风险管理手段比较重视定性分析,风险量化手段欠缺。

2.2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的风险

2.2.1自身系统风险

近年来,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实现高速异地扩张,为其带来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和新利润增长点。然而,城市商业银行急速跨区域经营却隐藏着很大的自身系统风险。首先,城商行此前实异地扩张后变为三级管理,经验不足;其次,城商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正是其薄弱环节之一,和上市股份制银行之间的差距较大。

2.2.2利率市场化风险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小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压力。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的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与管制下的利率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尤其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人才与技术工具方面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信贷风险和定价风险进一步加大。

2.2.3流动性风险

中小商业银行扩战略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资本金补充。然而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渠道较窄,资本金压力过大将导致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被迫紧缩,在银行信贷业务是银行盈利主力的情况下,这将严重影响其业绩和其可持续发展。

3.当前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策略

3.1完善产权制度,改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逐渐从作为中小商业银行最大的投资主体角色上淡出,也是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不可或缺的一个外部条件。其次,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相互制衡的机制,明确划分董事长、监事长和行长(总经理)职责,并规范其运作。第三,完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主要任务是激励管理层维护股东利益,努力提高股东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3.2健全风险控制体系,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确认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内部审计上看,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账准备金比例,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合同文本、警告违约风险等。

3.3提高风险度量水平,完善系统工程

中小商业银行要适应外部监管思路和内部风险管理效益,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首先必须建立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对现行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整合和再造,从系统性角度为风险管理提供框架,确保银行有效、高效、系统、持续的开展内部控制活动。其次是建立报告和询问制度。再次是完善系统内“电子监管”和“电子预警”功能,实现“异常信号报警制”。

3.4优化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运营机制

信用风险依然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其中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应加快监测信用风险的构成,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水平和贷款限额,跟踪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化情况,确定准备金规模、贷款定价和利润等。

4.结束语

操作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商业银行整个组织体系和全体员工的职能,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工程。对操作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商业银行当前较为迫切的一项工作。(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青岛高雄路支行)

参考文献:

[1]邹朋飞.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动因与效应研究[J].南方金融,2008.10.

[2]朱建武.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动因与行为逻辑.经济管理,2007.8.

[3]周振海.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J].中国金融,2009.7.

商业发展战略篇10

内容摘要:低碳金融指为节能环保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等金融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金融已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之一。作为整个金融体系核心的商业银行,将主导并推动对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实施低碳金融战略的必要性,通过对其发展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的实施定位。

关键词:低碳低碳金融商业银行战略定位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其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的制订以来,使得低碳理念开始受到世界的关注。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发出了发展低碳的明确信号,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低碳的发展方向。可以预见,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期内将得到巨大的发展,低碳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发展模式,在其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低碳金融与商业银行相关理论综述

低碳金融,也被称为“绿色金融”。成万牍(2008)认为,顾名思义,低碳金融即是与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大体上可以说是环保项目投融资。高建平(2010)的界定认为,低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袁鹰(2008)则加入了其他的金融中介活动,例如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

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是参与低碳金融活动的绝对主体。黄丽珠(2008)指出,开展低碳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是一个双赢或多赢的选择,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马骁(2010)指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方面虽都有所动作,但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刘明康(2009)指出,商业银行主要应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二是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王勇(2009)进一步分析了低碳金融业务创新的重点:一是要以公益创新践行低碳金融;二是增加“绿色信贷”投放;三是积极推出低碳投资产品以及相关服务。

商业银行实施低碳金融战略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组织重要形式之一,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国内国际民生环境改善、企业自身社会责任需要以及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等各类内外部环境的要求下,必须研究并实施有效的低碳金融战略,才能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得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一)商业银行实施低碳金融战略是经济发展模式快速转型的需要

虽然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我国政府实施部署节能减排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支持节能减排工程等,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业务的融资支持或限制参与其中。

(二)实施低碳金融战略是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商业银行主动推进低碳金融的发展,符合股东与公众的良好预期,有利于银行企业价值的提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碳交易总额达到1260亿美元,预测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由此可知,新的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对于开发减排项目和建设相关设施将必不可少,率先进入市场的商业银行将有机会抢占领先地位,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三)实施低碳金融战略是商业银行提升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一项重要特征。商业银行业调控与配置全社会的资源,从而对其社会责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需充分体现自身社会责任,关心经济发展当中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赤道原则实际上即国际银行业在业务中所需要一致关注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统一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实施现状与国际比较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商业银行为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尝试金融创新,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进展。尤其在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碳金融服务,搭建CDm项目交易平台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创新能力仍然难以适应低碳金融的发展。由于碳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商业银行目前参与低碳金融仅主要集中在对具体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通过与国际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来协助控制金融风险和进行对低碳项目的资金支持。

在打造“绿色信贷”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下,工、农、中、建等国有大型银行在信贷审批中均实行了依照环保政策的“一票否决制”,并制定了“双高”、产能过剩及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计划。通过各种途径创新,2009年工商银行对152户“双高”企业实行清退,并且节能环保项目类贷款同比增长69.17%;农业银行全年否决“非低碳”贷款项目167个,支持节能减排项目金额711亿元;截至2008年12月,建设银行实际退出贷款达644.59亿元,完成既定计划的121.86%,同时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大幅增长至1541.43亿元。兴业银行于08年10月正式公开承诺采用“赤道原则”,成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全行低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产品营销与业务经营。

国外商业银行围绕低碳金融的发展大致可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普通的融资支持,即通过直接贷款,或成立“低碳”基金或环保基金支持相关的产业;二是围绕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的各种产品创新、融资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在过去几年中,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围绕该市场的金融创新也在不断涌现。

国际商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战略上的创新及实施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营理念的创新。目前全球己有69家商业银行宣布采用赤道原则,该原则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制订了统一的环境与社会责任标准,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行业规范。此外,一些银行还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来实现低碳的经营理念,例如荷兰银行。

第二,信贷业务的创新。为应对信贷可能面临的环境金融风险,在积极支持低碳项目的融资的同时,国际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开展对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减少对“双高”项目的贷款,并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的监测。

第三,为CDm提供信用增级服务,创造出有担保的CeRs(核证减排量),以促进碳交易市场的运行。

第四,设立低碳基金等间接支持减排项目的发展,有效地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

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定位与实施

2003年6月制订的《赤道原则》已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务的社会责任标准,该原则强调了发展低碳金融的理念。我国银行业需贯彻这种理念,并探索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探索经营战略、管理机制与激励考核机制。此外,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碳金融产品化程度日益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深入对国际低碳金融发展的跟踪与研究,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它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并增强对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

(一)践行与推广低碳理念

在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今天,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织形式应当一方面积极推行绿色经营,鼓励使用网络银行的使用,成为低碳理念践行者和推广者,另一方面通过“公益创新”推广低碳金融。以采用拓展公益宣传、公益事业关联营销、社区志愿者活动及慈善活动等方式,将低碳金融理念、服务、产品、技术和教育等资源与公众以及公益事业相结合,让低碳金融、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2010年1月,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推出了首张绿色低碳主题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这是商业银行应对气候变化,倡导节能减排理念的创新性举措。

(二)实施“绿色金融”且以绿色信贷支持生态环保项目

“绿色金融”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诸多尝试。“绿色金融”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角度,将环境与生态观念引入传统金融,扭转过去重数量、轻质量、高能耗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降低能耗、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增加效益的金融增长新模式。其二,以“绿色金融”观念针对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绿色产业及相关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优惠,进而推动传统产业的环保化和新型绿色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可通过提供理财产品、低碳项目融资、信用咨询等服务创新产品,满足巨大的“绿色信贷”需求。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因污染企业强制关停带来的信贷风险开始凸显,因此金融业应开始重视节能减排与自身发展间的关系,推行“绿色金融”不仅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且是顺应国际潮流,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三)积极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创新及相关服务

商业银行应通过与保险机构与机构投资者的协调合作,实现碳基金、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应当积极推出参与低碳技术或环境友好型公司的基金,使投资者可直接追踪这些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目前,全球已设立了8只碳基金,总额高达10亿美元。另外,我国碳交易市场流动性较低,且不同市场之间也存在分割现象,商业银行应积极介入碳交易市场,并逐渐成为该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设计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的一体化。商业银行还可以尝试为自愿减排市场提供“低碳银行”服务,即从事碳信用的登记、托管、清算与结算,参与碳信用的借贷业务,促进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此外,积极开发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产品。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的流动性较低,且不同市场之间也存在分割现象。商业银行业通过开发各种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例如CeRs和eUas之间以及CeRs与eRUs之间的掉期交易,基于CeRs和eUas价差的价差期权(Spreadoptions),以加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一体化发展。此外,商业银行还提供金融市场碳配额定价服务,以发挥金融市场在时间轴上移动匹配供给和需求的作用(周小川,2009)。

(四)防范低碳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的产业结构向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较高的风险,商业银行支持低碳金融的信贷风险也有可能相应上升。这些风险主要包括:第一,盈利性风险,一些低碳项目的市场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上升;第二,政策性风险,目前我国还未出整的发展低碳金融的系统性支持政策;第三,技术风险,低碳技术存在着产业标准和技术的不成熟,现在看来一些新兴技术很有可能马上就被淘汰,其投入产出尚不稳定;第四,产能过剩风险,即使在一些绿色低碳领域的新型行业,如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产能也存在过剩的风险,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上升;第五,市场风险,低碳项目价格在全球范围内波动较为剧烈,例如市场交易价格、汇率等。针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商业银行需加强对低碳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开发适合低碳企业与项目要求的授信标准与信用风险模型,培养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分析风险隐患与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办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

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金融已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由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自身社会责任与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实施低碳金融战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低碳金融战略的实施应定位于以下几方面:主动践行与推广低碳理念,实施“绿色金融”且以绿色信贷支持生态环保项目,积极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创新,并同时注重相关的金融风险防范,这是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并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