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8:36

自主学习特征篇1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要素:

1、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也就是说是自己要学、自己想学,这是自主学习的第一要件,所以要想很好的在学生中开展自主学习,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去激发、培植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学习内容,内容上要具有自我决定性,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兴趣,自己知识水平等因素来决定,可以参考老师的意见但不可全靠老师来限定,所以由自己决定的内容学习时,内在动机就易激发。

3、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达到的自动化的方法,既要有自己成型的东西,要学会规划乃至于自己来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学习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自主学习者要善于自我管理。实践中很多师生在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上比较差,常常表现为学习拖延。

5、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过程应有很好的自我学习过程监控,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强的中学生尤其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如一些学生把明明会做的题做错,甚至做对后誊抄错,都是学习过程自我监控差的表现。

6、学习环境,自主学习的环境因素对自主学习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影响,这又进一步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自主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药有意思的主动营造有利因素,如环境的温度、光线、清洁卫生、赏心悦目的物质环境,能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较浓的社会环境。

7、学习结果,最终我们应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总结和评价:既我到底学得怎么样,进步如何,收获多大,自己要心知肚明,心中有数。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给最终学习下一个这样的定义:它是指个体自觉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和能力。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在这几方面做的比较好而成为一个高水平的自主学习者呢?我在此谈一谈获取自主学习能力的三个有效途径。

二、获取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1、直接教学,老师上课用什么样的方法直接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水平,自主学习活动,影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而眼下的课堂上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参与少、思考少的状况,所以要想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就得避免上从头到尾灌下来,剥夺学生自主学习机会的课堂。而应该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带着问题去阅读,自己查资料解决问题,课上学生自己多讨论,自己解决不了再寻求老师帮助,不要让自己思维上养成老等着老师讲的惰性。长此以往,就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观察学习法,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来养成,还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学习来养成。发现别人这样学很不错,你也这样学,慢慢的模仿他在相互的影响下,逐渐就形成一种这样的学习习惯。从这一点可以看到自主学习的社会环境因素是很重要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时,班级的学习氛围是老师培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着重点。

自主学习特征篇2

【关键词】宁波理工学院;经贸学院;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类型差异;原因;对策

学习自主性也叫做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并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动机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行为。为全面、准确了解学生学习自主性,分析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的特征,本文基于经贸学院学生开展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分析”的调研。

一、学院学生学习自主性总体现状描述

宁波理工学院经贸学院学生1600余人,有电子商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办学)、国际金融学(中美合作办学)等5个专业,本次共发放问卷500份。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均值为3.185,居于likert5点量表的中值水平。说明学院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水平趋中,即学生在整体上具有中等水平的学习主动性,但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间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为学生党员、是否获奖等方面差异显著。

二、不同类型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

1、不同性别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

男女生在学习主动性上的均分都在3.1左右,表明男女生学习主动性都处于一般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男女生在学习主动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在学习主动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客观上,经贸学院女生人数众多,加上社会因素,在校女性学生自然会压力较大,她们主观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提高自我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而男生人数较少,彼此之间竞争力小,加上男生自我时间安排和监督管理的能力较差,对很多外界诱惑的抵抗能力较差,尤其是网络游戏和体育运动,因此主动学习行为的维持和调整较女生差

2、不同年级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年级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呈倒U型。一年级(均值为3.22)的学习自主性明显高于二年级(均值为3.10)、三年级(均值为3.12),三年级高于二年级。作为大一学生来说,高中三年的生活特别是高三的冲刺学习阶段,让他们深知读大学所经过的艰辛,努力学习成为大多数大一新生的座右铭,因而会积极学习,掌握各门所学。大二学生在经过大一后,逐渐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大学的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干预性远远低于高中的教师,大一的学生逐渐带着放松的情绪进入大二,高中被压抑的情绪以及爱玩的天性逐渐显现出来,学习动机变得不够强烈,对学习的意义也不够明确,进入大三,大二时的放松情绪逐渐减弱,主要因为有部分学生升始准备考研考公、考证、出国等事项,也有部分学生开始好好学习以便为大学生活赢得奖学金或是荣誉称号等,外界利益的驱动促使他们改变大二时的懒散状态。

3、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

经贸学院现有五个专业,但专业之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差异十分显著。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3.0左右,低于全院3.1的平均水平,而金融和中美专业的学生明显较高(均值分别为3.19、3.23)。一方面,不同专业课程内容及课程安排,影响了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中美班的学生从一入学目标就很明确,课程学习及雅思、托福等英语学习上有很好的规划,金融专业的学生由于课程较电商和国贸难,要求学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学好课程,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金融专业大多数学生招生时都是理科生,理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处于集中思维,较少受发散思维的影响,学习行为相对而言不太容易受内外因素干扰。

4、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获奖者等群体学习自主性差异及原因分析

校(院)级学生干部(均值为3.22)在学习主动性上得分显著高于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均值为3.07)的同学,一方面学生干部在长期的培养锻炼中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对于自身学习进程的调整控制更有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他们比完全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或仅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具有更强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因此面对学习的挫折和干扰具有更强的自制力。

获得过校级及以上奖励的同学在学习主动性上得分均显著高于从未获奖的同学(均值为3.08)。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多次二等或三等、仅一次二等或三等、从未获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组间差异显著。可能获得是由于奖项级别越高的同学,综合能力素质越出色,心理成熟度也越高,学习自控能力越强。

党员同学在学习主动性上得分显著高于非党员同学,主要因为我院选拔党员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够被推选上来;另外,党员身份也激励着同学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起带头作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党员学生独立自主、敢于担当、严于律己的良好品质,这些无疑有益于学习主动性的维持和培养。

三、提高学院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对策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新生踏入大学校园伊始,往往不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不了解大学的学习方法,以致失去了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大学的学习目标靠自己确立、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由自己选择、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自主学习的理念需要在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级时就深埋并扎根,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应从入学开始培养。因此学校和老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长期学习兴趣,将学习自主性内化为动力。从不同年级的数据看出,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于大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就需要学院、学校要对其干涉。除了提高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外,还应采取一定的策略促进不同专业间的竞争,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需要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因材施教、因势诱导提高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自主性。

2、创建和谐、良好的学习校园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需要创建学习气氛浓郁的校园氛围。学校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对知识的渴望。便利的学习条件与环境能够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大学中,虽然班级概念弱化,但对于低年级的新生而言,“班级”的概念还是非常强的,所以应从大一阶段强化优良学风建设,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积极进取的班级氛围。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特征篇3

关键词: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策略性特征;群体差异;适应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6-0102-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6.016

引言

近年来,学习科学与认知科学领域的一系列研究表明适应性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学习者模型(Leamermodel)是构建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系统的核心要素。与传统学习相比,尽管网络学习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差异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适应性学习是难以实现的。鉴于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学习风格为突破口,对完善学习者模型,实现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有关网络学习风格与学习者策略性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罕见。策略性特征是学习者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获取信息、将其内化为知识、进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关键作用,且具有可教性。这就意味着构建网络环境下动态的策略性特征数据库,对完善学习者模型、实现网络环境下适应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学习风格为基础,从群体差异分析的视角对学习风格与策略性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以期为学习者模型的完善及基于学习风格的适应性教与学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研究参数界定

1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学习者感知、理解、加工信息的个体技巧与特殊偏好的集合。通过对已有学习风格模型及其应用的比较分析,本研究认为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FSLm)对学习风格的描述最为详细,且内部结构设计的独特性与完整性有利于对学习群体进行聚类,进而实现群体意义上适应性学习系统的构建。此外,该模型在适应性网络学习的研究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也就是说开展基于FSLm的研究能够增强研究结论的应用与参考价值。鉴于此,本研究选取FSLSm作为学习群体划分的依据。

2策略性特征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对网络学习策略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网络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实现网络学习系统的平衡,依据相关学习环境,结合自身特征,在对网络学习系统进行不断调节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可行的程序、规则、方法和技巧。其中,网络学习系统的平衡包括主客体间平衡和主体内部平衡一一主客体间平衡是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内部平衡是指学习者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所谓策略性特征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而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意识水平,是衡量学习者网络学习能力、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有关学习策略类型的划分存在诸多不同的见解。本研究以王迎等对远程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研究和温斯坦对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网络学习的新特点,将策略性特征划分为信息素养策略、反思总结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合作交流策略与自我调节策略。

二研究方法

l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依托,选取2013年上学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2936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涵盖16个学院、19个专业,涉及文科、理工科以及艺术类三大学科类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采取电子问卷的形式通过网络课程对所有学习者予以发放,最终回收问卷2762份,回收率94.05%;经筛选,共保留有效问卷2639份,有效率95.55%。其中,从学历层面来看,该研究对象以在校本科生为主(93.5%),在职硕士和4+2+1硕士所占比例分别为5.6%、0.9%;从性别层面来看,该研究对象以女生为主(71%);从学科类别来看,该研究对象以理工类学习群体为主(52.4%),文科类与艺术类学习群体所占比例分别为34.5%、13.1%。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网络学习风格量表、网络学习策略性特征量表为获取研究数据的主要工具。网络学习风格量表是在FSLm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实际进行改编,包括信息感知风格、信息输入风格、信息理解风格与信息加工风格四个维度;网络学习策略量表主要以王迎等构建的远程学习者特征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大学生网络学习的新特征,对温斯坦网络学习策略量表和王迎等编写的远程学习者学习策略量表进行改编和自编,最终该量表整体及各维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46、0775、0.814、0.828、0.787、0.791,且内部一致性能够满足研究要求。

网络学习策略量表结构效度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吴明隆的研究结果:当样本观察数足够大时,整体模型适配度的判断不应仅以卡方值或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作为判断准则,其他适配度指标的作用将愈显重要。因此,网络学习策略量表的结构效度亦能满足研究要求。

三群体差异分析

网络学习风格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信息感知维度,直觉型、均衡型、感悟型学习群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7.4%、57.1%、l5.5%;信息输入维度,言语型、均衡型、视觉型学习群体所占比例分别是12.7%、19.2%、68.1%;信息理解维度,综合型、均衡型、序列型学习群体所占比例分别是36.4%、47.g%、15.7%;信息加工维度,沉思型、均衡型、活跃型学习群体所占比例分别是3l.9%、38.6%、29.5%。各维度中的“均衡型”为计算值处于其他两种学习风格之间灰色过渡区域的学习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未形成明确的学习风格或兼具另外两种学习风格的特点。

1信息感知维度

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显示该部分研究数据方差齐性检验假设不成立,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宜采用Dunnett'st3(3)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信息感知维度,资源管理策略、反思总结策略、信息素养策略以及自我调节策略在直觉型、均衡型、感悟型学习群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合作交流策略在直觉型、均衡型、感悟型学习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感悟型学习群体合作交流策略水平均显著高于直觉型与均衡型学习群体。

2信息输入维度

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显示该部分研究数据资源管理策略、反思总结策略、信息素养策略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宜采用Scheffe(C)方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合作交流策略、自我调节策略的方差齐性假设不成立,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宜采用Dunnett'st3(3)方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在此基础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各项策略性特征在言语型、均衡型、视觉型学习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均衡型、视觉型学习群体的资源管理策略、反思总结策略、信息素养策略、自我调节策略水平均显著高于言语型学习群体;均衡型学习群体合作交流策略的水平显著高于言语型学习群体。

3信息理解维度

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显示资源管理策略、反思总结策略、信息素养策略、合作交流策略、自我调节策略的方差齐性假设不成立,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宜采用Dunnett'st3(3)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在此基础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信息理解维度,除信息素养策略以外,其他策略性特征在综合型、均衡型、序列型学习群体间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序列型学习群体在资源管理策略、反思总结策略、合作交流策略、自我调节策略显著强于均衡型学习群体,序列型学习群体在合作交流策略、自我调节策略方面均显著高于综合型学习群体。

4信息加工维度

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显示所有策略性特征方差齐性的假设成立,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宜采用Scheffe(C)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所有策略性特征在活跃型、均衡型、沉思型学习群体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活跃型学习群体的所有策略性特征均值均显著高于沉思型、均衡型学习群体,均衡型学习群体均值显著高于沉思型学习群体。

四研究结论

在对各部分研究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的基础上,结合上述数据分析的结果,本研究从群体差异性特征与群体相似性特征两方面着手对上述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归纳结果分别如表6和图1所示。注:n.s表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表6可知:信息感知维度,感悟型学习群体合作交流策略水平显著高于直觉型与均衡型学习群体,其他各项策略性特征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均值近似相等;信息输入维度,言语型学习群体策略性特征的各方面均值普遍较低,其资源管理策略、反思总结策略、信息素养策略以及自我调节策略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均衡型与视觉型学习群体,而该学习群体合作交流策略的水平也显著低于均衡型学习群体;信息理解维度,序列型学习群各项策略性特征均值普遍较高,其资源管理策略、反思总结策略、合作交流策略、自我调节策略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均衡型学习群体,而合作交流策略、自我调节策略的水平也显著高于综合型学习群体;信息加工维度,各项策略性特征水平由高到低依序为活跃型学习群体、均衡型学习群体、沉思型学习群体,且彼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图1可知,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群体间策略性特征的相似特征主要集中表现为各项策略性特征的水平强弱次序一致,即学习风格各维度的学习群体策略性特征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信息素养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反思总结策略、自我调节策略和合作交流策略。

自主学习特征篇4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不仅是教材,更是学材。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材的自学特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就高中地理教材已经具备的自学特征及教师在应用于教学时应注意改进的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学特征;人教版

新课程改革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材观倡导学生的参与探究、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当今国内外的教材具有自学特征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自学特征的含义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因此教材应具备利于学生自学和方便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和学的重要工具,紧密地联系着教师和学生,因此教材具备自学特征可以方便地为学生自学创设机会,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现个别化、个性化的学习,利于实现生本化教学。

二、高中地理教材自学特征的表现

(一)在呈现顺序上具有自学特征

从必修的三本教材看,内容呈现顺序为先学习自然地理,后学习人文地理,利于学生对地理规律和现象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的可能性。自然地理的特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只有在了解了自然环境的特点之后,才能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和评价甚至规划人类的生产活动行为。地理必修3的内容更是建立在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利用必修1所学知识分析区域的自然特征,在必修2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区域的生产活动和发展的方向。每一本教材内部,章节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前面章节的知识铺垫,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高度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原理性内容,避免“夹生”,这样才利于学生对后面内容的自主学习的开展。

(二)教材结构中具有自学特征

1.设置了明确的自学目标

研究每章节内容可以发现,在教材中,每章节前引言的最后列出了本章节的研讨重点,实际上就是学习的目标。学生的自学在这些具体目标的指引下,才会有明确的方向,也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评价。因此在教材中设置学习目标是自学特征的明显体现。

但在这些研讨的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较少,这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适当增加。从利于学生自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对相应的学习目标还要进一步的具体化,如增加解释、叙述、举例说明、解决、评价等动词,使其更加具体,学生在完成目标时更加容易操作和掌控。

2.具有多样化的自学作业

我国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博士在对自主学习定义时指出:自主学习包括“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和“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价及自我反思”。高中地理教材每节中的活动内容和每章后的问题探究可以看作是学生自主学习作业的表现形式,能够起到帮助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人教版教材中的活动作业,配有丰富的地理资料和提示问题,比传统形式的作业更有诱惑性,易于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实现。这些活动作业的形式,一般都是根据图表或者文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探讨,问题研究可以归纳为资料分析型、规划畅想型和反思现实型。分析发现,学生的主要活动集中在资料分析回答问题上,而参与实践、动手操作类的问题还有待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增加。

3.设置了适量的拓展阅读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增加了信息量。例如必修2的16节内容中共有10个阅读材料。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内容的设置,在增加学生知识信息的同时,更重要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提取信息,提高自学能力。美中不足的是,教材提供了一定量的阅读信息,但缺乏获取信息的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上适当补充,注意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呈现方式中具有自学特征

从宏观上来看,教材的知识内容减少了平铺直叙,案例式的组织特点非常突出。例如必修3教材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能力的飞跃。

从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来看,教材中除了文字外,还大量地呈现给学生了图表或图片。例如,有景观图、模式图、统计图、框架联系图、专题地图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围绕相关图表,教材中一般都设计了相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为学生的自学起到了很大的引导辅助作用。教师在发挥这部分内容的优势时,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读图指导,尤其在涉及较为复杂或抽象地图的自学时应提前进行必要的指导。而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对此问题很难系统地分析,探究效率不高。同时要注意问题的呈现逐渐趋于更加具体可操作,学生更容易把握。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在呈现顺序、呈现方式、教材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自学特征,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实现。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教材的自主学习特征的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

自主学习特征篇5

【关键词】高等代数;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数据图像压缩技术;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CaUCetRn2013-68)

一、引言

高等代数是数学专业的基础课,而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是高等代数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现代科技的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数据压缩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相关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讲解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

目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是用数据进行存储、压缩、处理和传送,而存储器容量大小、传输带宽、速度等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数据压缩技术很重要.数据压缩技术是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核心技术,在图像文件中的应用也很重要.数据图像压缩技术的模型可以通过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来建立,而这主要依赖于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相关知识,因此考虑把讲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相关知识与数据图像压缩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研究在给出数据图像压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如何把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基础知识的讲解融会在数据图像压缩技术模型中.把讲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专题的基础知识与数据图像压缩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们在图像压缩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确实实现数学基础知识的实践化教学.

二、“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教学研究与实践

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介绍得很少或没有具体的介绍,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针对这些特点,在讲授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时,可以把具体的应用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体会到它们的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学习.

具体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按照如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一)数据图像压缩技术模型的引入

在讲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内容之前,给学生提供关于数据图像压缩技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和学习,初步了解数据图像压缩技术原理和模型,找出与原理和模型相关的未知的概念和结论.为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所提供的资料或文献应具有吸引力,并且简单易懂,最好图文并茂.

(二)数据图像压缩技术原理的讲解

在课堂上讲解数据图像压缩技术原理,讲解的过程中可适当进行提问,检验学生阅读资料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也可允许学生适量地提出一些问题,以便于把握学生对这一原理的理解程度,进一步明确这一原理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做准备,特别是有关于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和定理的一些知识,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三)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相关知识的讲解

在前面准备工作做完的基础上,开始系统讲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等相关知识,此时,学生的目的比较明确,听课时积极性很高,与老师的互动进行得很好,改变了以往只是被动在听的情况,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跟上思路,并能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四)作业的布置

通过讲解,学生对数据图像压缩技术原理和模型中有关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相关问题已基本理解和掌握,可以布置每名同学选择图像数据,自己建立模型把图像进行压缩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恢复,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实际意义.这对今后课程内容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在数学中应用的讲解

针对高等代数的课程内容设置,讲解利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在矩阵的对角化、二次型的标准化等问题中的应用,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相关内容的重要性.并向学生表明我们所学的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有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与实践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欢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大为提高.

(二)学生的上课纪律明显好转,自觉性提高,平时不爱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课堂表现也很出色.

(三)这种教学方式促进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大胆地提问,并能得到及时的解答,学生普遍反映跟得上老师的思路,觉得数学也很有意思.

(四)由于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经常有学生询问一些关于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以及教材和课堂以外的一些数学知识,这对于他们参加大学生数学竞赛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取得好成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自主学习特征篇6

感知长征精神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主题

长征行动全院互动长征精神亘古传颂

二、活动背景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0周年。值此之际,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重温长征历程,学习长征精神的热潮,各地都在举行纪念活动,学习长征精神,激励民族斗志。各大媒体也都纷纷发表文章、组织讨论。大学生作为一个示范性群体,更应该主动学习革命先烈,结合自身实际,弘扬长征精。

长征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永远地矗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史册之中。长征精神是工农红军创造的一种精神。它的精髓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它昭示我们,苦难和挑战往往正是抓住机遇的契机,只有正视困难、敢于迎接挑战,尊重客观规律又勇于艰苦奋斗,才能战胜困难,抓住机遇,开拓新局面,才能使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机勃勃。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这一事业任重道远,是新形势下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更伟大、更艰辛的长征。长征所播下的革命火种将继续结出累累硕果,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途上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并鼓舞新农村建设,激励人民群众再创辉煌!

我们青年学子要切实弘扬长征精神,争做龙的传人,为构建美好家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活动目的

通过组织团员青年广泛深入开展创意实践大赛,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动员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弘扬新时期长征精神,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立足岗位,艰苦奋斗,与祖国共奋进,与浙江同发展,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迎接省第十二次团代会的胜利召开。

同时,即将迎来我校五十周年校庆,我院结合自身特色,即自20xx年9月开始实行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管理,教育部规定的“六个独立”办学,坚持特色办学求生存,创新机制谋发展的办学宗旨,努力架起理论联系实践、学校联系社会的两座彩虹桥,结合学院——分院——班级三位一体,发挥示范效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此外入党积极分子要带头开展自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实施“tpid”工程,全院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最佳的成长环境。(“tpid”是theorystudy,praticetemper,internationalmentality,developpotential的缩写即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国际意识和发展潜力)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四、活动安排

长征七色花:主要由行知学院六个分院、社团联和青大队组成,要求各支队伍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使长征精神之花更加绚烂,更加动人。

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长征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长征以它的精神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民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为估排除万难,挑战生命极限的典范。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永怀。长征精神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长征历史随着时光飞逝已渐行渐远,长征精神却始终燃烧着不灭的火焰。今天,我们尤为需要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坚定信念,排除万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我们说长征精神就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励学励行,维实维新”的优良校风是长征精神的延伸与发展。与校内其他学院不同,我院拥有多方位的专业人才,可充分展示我院多元化特色,这是我院的特色宝库和坚强后盾。在活动中抓好两个带头作用,即学院带头和学生干部带头,从而带动分院,以此影响每一位行知学子,实现层层推进,环环响应的效果。要求各分院、各专业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展现自我个性,弘扬行知风采,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塑造自己,磨练自己,真正领会长征精神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本次活动由各分院直接承办,希望达到全院互动的良好效果,从而塑造“行以求知,学以致用”的行知形象,倡导“敦品励学,勤思敏行”的行知学风,弘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行知精神。

社科篇:

主题:传递胜利星火,燎原长征精神

承办:社科分院

具体内容:

1、面向社科分院招募星火传递志愿者,进行相关红军长征知识的培训和体能训练;

2、选定后街社区为示范点,组织志愿者走出校门,慰问邀请社区老党员为我们讲述他们的“长征故事”,走入他们的生活,从另一角度加深对长征的认识,对长征精神的学习。并能从老党员手中接过长征火炬,星火侠客(自行车队)环金华市区传递星火,沿路宣传红军长征相关知识、长征精神;

3、车队在人民广场汇合,举行以“长征行动全民互动,长征精神亘古传诵”为主题的万人签名活动,让星星之火传递的长征精神,在人民心中燎原。

艺术篇:

主题:绽放胜利火花艺化长征精神

承办:艺术分院

1、开展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服饰设计大赛,让我院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联系生活实际,结合长征故事,亲身体验长征经过,使长征精神深入人心,亘古流传。

2、组织人员排练与长征有关的革命小品、歌曲、相声、诗朗诵、音画诗、舞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节目,可从征文比赛中获取素材,也可自行收集资料进行编排,在新生军训期间组织“文艺下连队”活动。

工学篇:

主题:聚焦三维网络宣传开拓长征新兴路线

承办:工学分院

1、组织开展“网络长征行”活动,借助网络媒体,依照当年长征路线,行走一遍,重温昨日艰辛与苦难,从另一面充分展现长征精神,使广大行知学子切身体会,了解长征,感知长征。

2、充实“红色网站”,网站主要介绍关于红军长征的相关事宜,党建、党风、党性等有关内容,提前学习党性知识,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学习《江泽民文选》,为党校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理学篇:

主题:回眸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

承办:理学分院

站在今天,我们高呼长征精神万岁;回眸昨天,长征路上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长征精神的深刻意寓就是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理想信念;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成为当代青年学生了解我党的重要依据。

1、开展长征知识有奖竞猜,了解当代学生对长征的认识程度,了解他们对长征的认知心理,网络和调查双向发展。

2、开通“红色影院”,两位一体地全面宣传,充实网上“红色影院”,并组织在16幢报告厅观看红色经典影片,感悟长征精神。

管理篇:

主题:感长征精髓行红色路线

承办:管理分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开拓另一方圣土,组织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徒步行走,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激起做为大学生应有的干劲。通过活动,锻炼自己素质,增加对长征的认识,从而看到细微的长征精神。

人文篇:

主题:挥洒笔尖轩辕架起长征桥梁

承办:人文分院

1、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小故事”征集大赛

通过征文比赛的形式,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自己对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件的认识;抒发自己的祖国的热爱的革命事业的认同与尊重。开展长征感人故事、歌颂长征精神的诗歌、长征故事读后感征集大赛,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观察生活,发挥自身写作才能,充实大学生的舞台,丰富校园文化。

2、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长征精神为主题,开展新生演讲赛。

青联篇:

主题:社团互动显风采志愿奉献行长征

承办:院青年志愿者大队和社团联合会

1、组织开辟“弘扬长征精神”的论坛,请校、院领导讲述长征精神,动员广大青年学子学习长征精神,解读长征真谛,感悟长征精髓。

2、联系全省各高校,开展网上长征精神思想交流会,探讨长征精神,相互学习,加强高校间的沟通与互动。

五、活动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已过去70年了,但它留下的时代意义与精神却是万古不朽的。对我们来说,应该像先辈们艰辛创业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学业,使自己学有所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生活中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奉献。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最富有活力的“基因”。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充分发扬广大行知学子善于学习、勇于学习,敢于创新的拼搏精神,培养其坚持务实、求实的精神,树立较强的责任感。

在活动后期将举行此次感悟长征精神的成果汇报会,将此前活动的所有成果进行汇总,在晚会上一起展出。

此外,还将编排“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特刊,举办活动活动总结报告会。

宣传方案:

1、活动亮点预期(向各大媒体抛出活动亮点,寻求广泛关注)

主要为报社、电视台、电台三大媒体,以地毯式的网罗方式寻找媒体资源。

2、根据反馈信息,针对社会关注热点及媒体侧重报道方面,加强侧重方案中的具体几项大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活动。

3、活动当中如横幅,宣传板等宣传方式仍旧采用。

自主学习特征篇7

关键词:学生特征分析;学生需求;认知特征;能力倾向;学习准备

加涅是公认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是主体参与并把信息加工建构的过程。为了这个过程主动和顺利的推进,我们的教学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认知特征、能力倾向、学习准备,即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及新旧知识衔接构建新知识网络的知识节点、能力节点,消除一些情感和认知障碍,从而才能够激发内在的认知动机,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准备条件,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发自觉的过程。

1学生特征分析之一――学生需求的内容分析

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归纳为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显性需求主要表现为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升学需求,隐性需求主要表现为问题解决、思维方式、学习策略的需求,简单即指学生对所存在的困难不能独立解决的时候提出的求助信息和要求。而发现学习需求的能力不仅在于发现学生的显性需求,更在于发现学生的隐性需求,并把隐性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

那如何将学生的隐性需求转化呈现出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及符合学科逻辑和学生思维逻辑的教学活动,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促进生成,暴露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方式方法的不合理性,然后适时切入解决问题,即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下面我以高一必修三《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教学实例阐述一下个人的一点浅显的分析。主要流程如下:

(1)在第一个活动进行中暴露出学生不会分析“风蚀显著”这个特征,适时抓住这个生成问题,引导学生回想乌兰“红彤彤的脸颊”进行分析,即让学生通过合适的情境活动发现自己有“思维的发展存在连续”的问题,即将隐性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我们的适时切入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2)在第二个活动中学生人为原因的分析不够全面,暴露出高一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我们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引导学生使用划出关键词等学习方法。那为什么一定要创造这样的机会促使这样的生成呢?试想想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又有多少能听进去,能信这个方法有用?而在他遇到困难时,加以指导他试了有用必会深信此法,也愿意掌握并应用。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要“让学生主动的获取而非灌输”。

2学生特征分析之二――学生认知特征的内容分析

2.1主要内容

学生认知特征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此仅仅从认知发展和认知差异角度分析学生认知特征(如下图表)。

2.2认知发展和认知差异的内容剖析

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应该是从感知到想象,再到思维的发展。感知是学生认识的开始,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经验的主要形式。想象发展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感性认识后,在人脑中形成新知识结构的过程。思维发展则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地理图示信息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读图的过程,让学生感知细节和事物本质,回想旧知构建新知。

3学生特征分析之三――学生能力倾向的内容分析

每个人都有上天赋予我们的潜能。高中学生学习能力倾向是指在已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地理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地理记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读图析图能力、互动交流能力等,它是学习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取教学策略时,要关注学生能倾的差异性。例如,启发式教学比较适合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但对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学生并不适合,所以要给予能倾水平较低学生在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的个别指导,或在教学活动设计时给予必要的先备知识,为部分能倾水平较低的学生搭建一个思维能力提升的台阶。

4学生特征分析之四――学生学习准备的内容分析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当教学设计难度较高,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旧知识很难建立主动的联系,就会使学生产生抗难心理,破坏了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所以教学设计前我们要学会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包括初中社会科学学习的内容,它是新知识学习的认知前提,也是新知的生长点和附着点,是学习的起点,决定教学设计的起点。

例如高一新课《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即市区的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中国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不了解,在新知识构建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将“认识区域”“认识农作物”作为教学的起点,“分析区域的农业生产区位条件”是教学的终点,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学情。

5结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特征将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教学推进。因此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而要想实现目标,就必须使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特征相适宜。

参考文献

1黄莉敏.运用加涅学习理论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07(2)

自主学习特征篇8

【关键词】实体造型入门教学设计

pro/e软件课是机械类学生作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材使用,适合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训。它有贴合专业的特色,对相关课程的学习能起到良好的帮助和提高作用。实体造型是pro/e软件课教学中的重要章节,是初学者学习pro/e软件的必经之路,比较难入门。在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一条经验,不但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pro/e软件课实体造型的教学作一探讨。

一、教材分析

零件模块分为实体、复合、钣金件、主体、线束五个子模块,常用的就是实体和钣金件两个模块。对于初学者而言,实体造型是pro/e软件课的重点与难点,下面针对这一子模块进行详细介绍。

实体:实体零件是众多的几何特征组合而成,几何特征包括:实体特征、曲面特征、曲线特征及基准特征等。详见如下表:

特征特征类型基本特征

实体特征基础实体特征拉伸/旋转/扫描/混合/高级

放置实体特征圆孔/倒圆角/拔模/管道/壳/倒角/筋

曲面特征基本曲面特征拉伸/旋转/扫描/混合/高级

操作曲面特征合并/面组

基准特征基准点/基准轴/基准曲线/基准面/坐标系

高级特征又分为:螺旋扫描、扫描混合、可变截面扫描。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三维建模的预备知识;

(2)熟练掌握草绘操作;

(3)熟练掌握基本实体特征。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拉伸/旋转/扫描/混合及高级实体特征创建一般零件。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基础实体特征的应用

教学难点:高级实体特征的应用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二、分析学生的特点,要求其掌握基本概念

pro/e实体造型是在二年级开设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理论与技能。但是,农村中职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尤其是对枯燥乏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在专业知识的入门上,不能按普高生的教学速度进行。pro/e软件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教师在讲授实体特征的概念时,不能照本宣科,一笔带过,尤其是高级特征概念。必须把概念的讲解融合在实体造型创建的过程中,这样才能具体形象的向学生阐述实体特征的概念,变抽象为具体。学生通过练习简单零件的创建,加深对实体特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为今后复杂造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石。

三、强调二维草绘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其作图技巧

二维草绘是pro/e最基本的独立功能模块。所有的二维图形都是由点、直线、矩形、弧、圆等基本图元构成的。每个实体模型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特征累计而成的,而在创建特征之前,往往都需要先建立二维截面图。所以,草绘是特征创建的基础,草绘贯穿于实体建模的整个过程,通常是实体造型的第一步。如果草图绘制不完整,就无法生成实体,所以学会使用基本图元的绘制命令是首要之务。在讲授实体造型之前,教师必须通过至少两周的时间对二维草绘进行精讲,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熟练的运用基本图元进行作图,掌握二维作图技巧,活灵活用,为实体造型的学习埋下伏笔。

四、突破传统教学瓶颈,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黑板加粉笔,模式单一,实体造型的教学仅借助“黑板+粉笔”,学生会感到抽象,难以消化和理解。由于缺乏演示工具,学生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力感到茫然。

pro/e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人均一台电脑。笔者根据多年的软件课教学经验,总结了突破传统教学瓶颈,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供大家商榷。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相互讨论,为新知识做铺垫。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pro/e软件课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通过向学生播放视频,详细地展示实体造型的操作步骤,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挑起好奇心。而且,通过视频教学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相互讨论、交流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精心设计,诱发探究

pro/e实体造型以案例教学为主,那么教师在案例上应该精心选择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例如台灯、幸运星、电话筒、鼠标盖等。而且教师在演示绘制零件的操作过程中分析它的结构特点,巧设问题,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例如,直齿圆柱齿轮,它的轮齿是利用拉伸命令创建的。如果要创建斜齿圆柱齿轮,它的轮齿是否也能运用拉伸命令创建?若不能,是否混合、扫描等命令可行;CaD的偏移命令是针对二维图而言的,运用灵活。那么pro/e的二维草绘环境是否也有偏移命令呢?答案是否定的。pro/e的偏移(偏距)命令只存在零件模块环境下,而且只能对曲面进行偏移,实体不能运用偏移命令。教师只有通过巧妙的设置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问题的设计,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更能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扩展多变,激发探究

零件是由一个个基本特征累计而成的。是否一个零件只有一种创建方法呢?不是的,pro/e提供了拉伸、旋转、扫描、混合等多种建模方式。例如创建一个圆柱孔,方法一:可以通过绘制两个同心圆,运用拉伸命令生成:方法二:运用混合命令生成一个圆柱,然后利用拉伸除料的方法创建孔特征;方法三:运用扫描命令生成一个圆柱,然后利用拉伸除料的方法创建孔特征。若发现圆柱孔的尺寸或形状不对,是否要彻底删除,重新创建呢?不是的,可以对模型树中指定的二维草图进行编辑定义,修改二维草图的参数便可。

通过灵活多变的习题,学生既能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学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发散思维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建立不同知识点间的桥梁。不但能促成知识的迁移,又能有效的发散学生思维空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多方位发展。

(四)动手实践、主动探究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创新学习,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pro/e实体造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掌握作图技巧与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尽全力的为学生创造学练结合的机会。按分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讲授、演示操作同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的获得知识内容。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并结合课本、视频亲自动手实践。学习中若出现瓶颈,通过认真反复的观看视频,找出自己的操作步骤与视频有何差异,主动探究;可以与同学相互探讨、交流,合作学习;可以向巡视的教师请教。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进度,并对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分层次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尽量培养多个“小助手”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变空间想象力为现实实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就感,促使他们愿意去主动探究。

五、教学效果

pro/e实体造型的教学宜精讲多练,通过教师的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在观看――讨论――分析――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实体造型的创建流程及各种命令的作图技巧。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教学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通过教师巧设问题,相互探讨、交流,参与课堂互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实践操作完成课堂任务,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改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师生、生生在交往互动中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享受学习pro/e实体造型的乐趣。由于机械零件缤纷多样,创建方法复杂多变,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达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特征篇9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学本质区别

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自主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自学是一回事吗?本文就以上三个问题展开论述,以辨别自主学习与自学的本质区别。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在课程论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论领域,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论领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紧密相连。美国研究自主学习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教授指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教授也给自主学习下了一个相似的定义。他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

我国学者余文森等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他认为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即,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

庞维国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他认为,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说来,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并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其学习就是不自主的。从纵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他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1]。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之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之上的“坚持学”。

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理念、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种习惯、一种能力。只要学生对学科保持足够的兴趣,其思维必是主动的并且能行为跟进,碰到困难能调动各种资源,包括向老师、同学、家长、互联网求助,并能形成自动化、程序化,即养成习惯。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也就是说若学生喜欢学习,会学习,遇到挫折能坚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根据自身情况主动选择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那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二、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

对自主学习概念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导致专家们对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描述也存在差异。巴里斯与艾里斯认为自主学习具有七个显著的特点:1.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2.自主学习者给自己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3.自主学习者知道如何使用课堂中的学习资源,自如地调控自己的学习;4.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5.自主学习者重视意义的建构,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注重学习中的创造性;6.自主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自信心和自我责任感,知道通过努力和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成功;7.自主学习者根据预定的学习标准和时间,自己管理学习进程,评价学习表现。

宾特里奇认为自主学习者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对他人提供给自己的信息作出积极的反应,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创设学习策略、目标和意义;2.能够正视由个体差异、情景、生理给自己带来的局限,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3.能够根据目标和标准来评估自己学习的效果,必要时会对学习目标和标准进行调整;4.能够利用自我调节过程来调节外部情景和自身特征所产生的影响,以便于提高学业成绩,改善学习表现。

奥德曼认为,自主学习者具备以下特征:1.对自己的学业成败能够作出合乎逻辑的归因,具有学习的自我负责精神;2.强烈的学业自信心;3.相信努力会不断带来成功;4.会设置有效的学习目标;5.考虑未来;6.拥有充足的学习策略,能够监视、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7.能够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自己的学习时间与资源。

齐莫曼总结了自主学习的三个特征:1.强调元认知、动机、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2.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3.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Zimmerman,1989,1990)。

庞维国把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1.能动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这种自觉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主体能动性。2.独立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地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3.有效性。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它们发挥出最佳效能,因此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4.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就现实的情况来看,绝对自主或绝对不自主的学习都较少,学生的学习多数是介于这两极之间,在有些方面自主,在有些方面不自主,就在校学生来说,他们的许多方面,如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都不可能完全由自己决定,所以自主学习具有相对性。

“自主”的意思,就是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结合自主学习的定义,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1.主动性――表现为自我管理

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首先是主动性。俗话说,态度决定结果,如果学生学习不是自己想学、愿意学、需要学,而是父母逼着学,老师监督着学,就很难对学习负责,他就无所谓,即使被逼无奈,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自主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2.自主性――表现为自我负责

在自主学习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环境等都是完全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同时增强有效性。

3.过程性――表现为自主探究

亲历性、体验性是指自主学习的全过程,都是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从学习目标的明确、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确定、知识结论的得到、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都应该亲身经历,尤其是知识结论,应该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是为了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绝非包办代替。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学习有自己的体验,不要剥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积极情感体验和乐趣。

4.反思性――表现为自我控制

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还表现在反思性。自主学习是自主调节的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状况随时监控、反馈、调节,从而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使自己的学习不断逼近自己的规划目标,使学习成为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系统。

自主学习一般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不能把自主学习理解为完全独立的、封闭的自学。有人把自主学习理解为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等于老师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是指教师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中间,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中深化。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与同学讨论解决问题,这不一定是依赖性的表现。教师和同学,对学习者来说都是一种学习资源,是一种社会性环境。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只要学生是针对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利用这些资源,这种求助行为是学生自己决定的,那么这种行为就不是依赖,而是一种自主。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能力强的表现。

三、自主学习与自学

一讲到自主学习,师生们就想到自学;一讲到自主学习能力,就想到自学能力,那么这两者是否是同一回事?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否就是“自学―指导”模式?这就需要搞清什么是自学,它有什么特征。高中生的自学通常是指教师将难度不大、适于学生阅读的学习材料(教材、课外读物等)布置给学生自己阅读,提供阅读提纲和阅读要求,由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的学习方式;或者是将下一节课要上的内容布置学生先阅读,然后提出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下一节课教学的基点。对照“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以及具有的主动性、自主性、过程性、反思性的自主学习特征,自主学习与自学很明显不是同一回事。

首先,自主学习肯定是主动的,而自学可以是主动的,当教师布置的自学内容恰是学生内心需要的,或者自学内容是学生自加的,这时的自学就会体现自主学习的特征;但若学生仅仅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更多的就是被动学习。

其次,进入自主学习境界的学习是高度自我负责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会调动一切学习资源,会查询相关的资料,会向同学、老师、互联网、相关的书籍求助,用毅力保持学习的持续性,直到完成,体现了自我负责的自主性特征。这一点在被动性的自学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因为学生对完成任务的意义不理解,是迫于老师的要求才做的,对任务完成的质量往往不关心,仅仅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

再次,体验的程度不一样。自学与自主学习都强调亲历性,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学生学习方式多元,会以交流、讨论、互动的方式解决问题,更易品尝到成功的佳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整体目标的实现。而自学的学生特别是被动自学的学生,在观念上比较保守,更多想凭个人的智慧、能力解决问题,会更多遭遇困难和挫折,会更多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

最后,自学的学生,往往没有反思的习惯。特别是被动自学的学生往往关注点集中在要自学的内容上,较少从要完成的任务与相关知识内容的角度去审视学习内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理解完成任务的意义,不会监控,不会自我调节。

可见,自主学习不能与自学划等号,同样促进自主学习的课堂形式也不仅仅限于“自学―指导”模式。诚然自主学习离不开自学,自学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不能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同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比自学能力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即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我调节性与自学有本质的差异。认清自主学习与自学的区别,才能从本质上把握自主学习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特征篇10

【关键词】mCSCL;协作分组;伙伴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2)02―0048―04

一、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移动学习正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1]移动技术是支持未来教育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对教育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2]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围绕mCSCL(mobile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移动设备支持下的协作学习)已经开发出若干诸如C-notes[3]的学习环境。mCSCL以协作小组作为开展学习的基本单元,协作小组的构建对组织有效的协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4][5]在协作学习中,通常将协作小组的成员称为学习伙伴。[6]因此,在mCSCL中如何寻找协作分组中的学习伙伴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设计并建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则是寻找学习伙伴的第一关键所在,这也是本文的关注点所在。

二、伙伴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所谓伙伴模型是指学习者在建立伙伴关系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是学习者寻找学习伙伴组成协作小组的核心。[7]通过文献分析发现,mCSCL中关于伙伴模型的研究比较简单,还没有形成正式的模型,其学习伙伴形成的依据有Random(随机)、preference(喜好)、achievement(学习成绩)、Sociability(社交能力),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发现:目前,mCSCL伙伴模型考虑的因素过于简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仅考虑了学习者的单个特征,并没有针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进行综合的考虑;二是没有考虑mCSCL环境下学习者和学习的特殊性。

虽然目前关于mCSCL伙伴模型的研究并不深入,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者对CSCL和weB环境下的伙伴模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些将为mCSCL环境下伙伴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和借鉴,其中比较有借鉴价值的伙伴模型如表2所示。

虽然国内外的研究者对CSCL和weB环境下的伙伴模型进行了比较丰富的研究,为我们构建mCSCL环境下的伙伴模型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借鉴,但这些伙伴模型是根植于CSCL和weB的特殊环境,并没有考虑mCSCL环境的特殊性。与CSCL相比,mCSCL的小组成员能够在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帮助下自由移动到同一空间开展协作活动,从而使学习者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屏幕前而能自由移动到真实活动场景中进行社会化的交流。简而言之,mCSCL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建立mCSCL环境下的伙伴模型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

鉴于mCSCL伙伴模型的研究现状以及CSCL和weB环境下伙伴模型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构建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特征,在综合考虑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特征的基础上,根据mCSCL环境的特殊性,构建适合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

三、构建mCSCL环境下协作

分组的伙伴模型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试图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mCSCL环境的特殊性作为构建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的依据,在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进行综合建模的基础上,结合mCSCL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特殊性,设计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

(一)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信息

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是构建伙伴模型的主要依据,对学习者之间伙伴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学习风格、知识水平、学习需求、认知能力”四个因素作为学习者个性特征的最佳表征和mCSCL环境下伙伴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1.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个体在其心理、生理特征基础上形成的、接受和加工信息过程中的持久偏好,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特征。[19]mCSCL虽然在移动设备支持下以协作构建为核心,但协作并不意味着限制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强迫个体削足适履地适应协作小组的设计意图,而是强调异质的学习者发挥各自的专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优质移动学习资源缺乏的今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开展mCSCL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从而在与他人联合过程中获得自由感,使得整个协作小组变得更高效。总之,mCSCL环境更加需要学习风格差异化的学习者,学习风格应该成为伙伴模型组成要素之一。

2.知识水平

知识水平是指学习者对完成共同目标所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影响mCSCL的进度,知识协作构建是开展mCSCL活动的任务之一。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特定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学习者基于自身知识经验进行建构。mCSCL是支持移动学习者理解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已获得知识建立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者知识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学习者在mCSCL活动中知识协作构建的表现[20]。

3.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是学习者参加mCSCL活动的内驱力。mCSCL下的学习需求由群体需求、个体发展需求、个体交互需求组成。群体需求是指mCSCL中小组成员的共同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是指学习者在mCSCL中期望获取的事物,可以表现为学习者知识和认知能力的改变。个体交互需求是指学习者在mCSCL中期望与其他学习者交互获取的事物,它是学习者满足个体发展需求的方式,可以表现为学习者经验的增长。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需求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参加mCSCL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学习者只有与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伙伴进行交互,才能在mCSCL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有意义的mCSCL活动才能发生。

4.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将认知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认知能力的高低将会影响协作学习目标的完成。不同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互补,从而使协作小组能够从多个角度阐述并完成协作学习目标。

(二)构建mCSCL环境下学习者的动态协作信息

移动设备的移动性、灵活性和即时性允许学习者随时随地参与高水平的协作学习活动,使学习者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屏幕前而能面对面地进行社会流。mCSCL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者的移动性、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学习者的移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容易从一个学习主题转移到其他主题(与学习相关甚至无关);二是技术支持学习者的移动,如技术支持下学习的情景化,使学习者能够由一种情景转移到另一种情景中。

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注意力限度”、“技术熟练度”来体现学习者的移动性,通过“交互频率”、“伙伴认同感”、“协作贡献率”来体现mCSCL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特殊性。

1.注意力限度

注意力限度是指学习者专注于学习内容的时间长度。移动学习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是高度分散的,学习者极易从当前学习主题转移到其它学习主题或者被外界情景吸引而游离于学习之外。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学习者尽可能地在同一时段专注于同一学习内容,进行社会性的交互与协作,开展和维持有效的mCSCL活动。

2.技术熟练度

mCSCL是在移动技术支持下开展的协作学习活动。虽然技术与教育只是在特定的时空才能结合,技术绝不是教育的决定性力量,但不可否认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不再抽象化。[21]在mCSCL中,移动技术是学习者即时交互、学习情景化等的有效支撑,学习者对mCSCL支撑技术的熟练程度将会影响mCSCL的协作效果。

3.伙伴认同感

伙伴认同感是指学习者对其学习伙伴的认可程度,是学习者对其学习伙伴在协作活动中表现的一种评价。通过伙伴认同感,可以了解该学习者的历史协作记录,为选择学习伙伴提供依据。

4.交互频率

交互频率是指学习者在mCSCL活动中与其他学习者交互的紧密程度。与CSCL相比,mCSCL除了具有随时、随地和移动性的优势之外,其最大的优势在于mCSCL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交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mCSCL中,学习者与其伙伴之间的交互频率反映了学习者参与mCSCL活动的积极性与活跃程度。要开展有效的mCSCL活动,高质量的即时交互是必需的。

5.协作贡献率

协作贡献率是指学习者在mCSCL活动中所作的贡献,是衡量学习者协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学习者总倾向于选择协作能力强的学习伙伴,高协作贡献率是学习者选择学习伙伴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由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学习者的动态协作信息两部分组成。在考虑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同时考虑mCSCL的特殊性,从动态协作的角度构建伙伴模型,如图1所示。

四、小结与展望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伙伴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mCSCL的特殊性构建了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希望能够为mCSCL领域的自动协作分组提供一种良构的依据。然而,mCSCL中要实现自动协作分组,除了要构建精确的伙伴模型之外,还需要针对伙伴模型设计合适的测量和量化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合适的学习伙伴推荐算法,这将是本研究下阶段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

2007,(7):21-25.

[2]S.martin,G.Diaz,e.Sancristobal,etal.newtechnologytrendsineducation:SevenYearsofForecastsandConvergence[J].Computers&education,2011,inpress,acceptedmanuscript.

[3][8]m.milrad,J.perez,U.Hoppe.C-notes:designingamobileandwirelessapplicationtosupportcollaborativeknowledgebuilding[J].proceedingsieeeinternationalworkshoponwirelessandmobiletechnologiesineducation,2002,117-200.

[4]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5]黄荣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12]赵建华.web环境下智能协作学习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D].华南师范大学,2002.

[7][14]程向荣,周竹荣,邓小清.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伙伴模型[J].计算机应用,2007,(7):1763-1766.

[9]H.Ketamo.xtask-adaptableworkingenvironment[a].proceedingsieeeinternationalworkshoponwirelessandmobiletechnologiesineducation[C].Vaxjo,Sweden:ieeeComput.Soc,2002,55-62.

[10]K.Yatani,m.onuma,m.Sugimoto,etal.musex:asystemforsupportingchildren'scollaborativelearninginamuseumwithpDas[J].

SystemsandComputersinJapan,2004,35(14):54-63.

[11]C.-K.Chang,C.-K.Hsu.amobile-assistedsynchronouslycollaborativetranslation-annotationsystemfor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eFL)readingcomprehension[J].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2011,24(2):155-180.

[13]刘菊香.基于模糊理论的网上协作学习学生分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5]程向荣.CSCL的伙伴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6]马玉慧,孙双,白滨.基于贝叶斯分类的CSCL自动异质分组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38-40.

[17]p.paredes,a.ortigosa,p.Rodriguez.toGetHeR:anauthoringtoolforGroupFormationbasedonLearningStyles[J].2009.

[18]S.Chuen-tsai,S.J.L.Sunny.Learningthroughcollaborativedesign:alearningstrategyontheinternet[a].FrontiersineducationConference,2001.31stannual[C].

[19]郝丹,张伟远,陈丽.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测量方法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1):51-54.

[20]e.alfonseca,R.m.Carro,e.martin,etal.theimpactoflearningstylesonstudentgroupingforcollaborativelearning:acasestudy[J].UsermodelingandUser-adaptedinteraction,2006,16(3-4):377-401.

[21]m.Sharples.thedesignofpersonalmobiletechnologiesforlifelonglearning[J].Computers&education,2000,34(3-4):177-193.

收稿日期:2011-10-15

作者简介:唐杰,硕士,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3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