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9:56

自主学习的内涵篇1

一、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必备要件

1.明确目标是形成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内在动力

问卷调查表显示:本校七年级有35%的学生,八年级有60%的学生,九年级有47%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做事有计划,学习自主自觉。由优秀学生个人访谈了解到,明确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头活水,是个体优秀的主要因素。学生在目标的激励下,善于规划,学习的针对性强。明确的目标是推动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2.课前预习是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预习,是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准备的过程,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在预习时,查阅资料,发现疑点、难点,在听课时精力解难释疑,课堂学习就能事半功倍。调查发现:八年级有89%的学生注重课前预习,要优于七年级的55%和九年级的73%。我们分析,该学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学生经过一年在校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卓越的心态会促使他们自觉树立高远的目标,学习动力自然也足。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中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品质的有力保障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是广大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只有专注倾听,思维才能时时处于激活的状态。只有积极互动,才能在争辩中进步。只有大胆质疑,才能跨越知识难关。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思维碰撞,知识难点清晰明了起来。在听课时抓住重点、难点、疑点,专注倾听、积极互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不二法门。

4.高质量完成课后作业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有效手段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对学生n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反馈、检测,这一环节也体现了学生的自我监管能力。课后做作业的要求:书写认真、数量充足、按时完成、自主批改、步骤规范、正确率高、呈现疑难。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只顾完成作业数量,要么书写潦草,要么步骤不全,或者无疑难标记。这一现状令人担忧。做作业是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进而形成学习能力的过程。能高质量完成课后作业的同学,多为自主学习品质优秀的学生,成绩相应也优秀,他们多认为当天独立的作业练习,新知识不留疑点、坚持做到日日清,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可惜的是这类学生在三个年级中所占比例极小,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作业评价机制,想方设法调控干预,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完成课后作业。

5.认真建立并正确使用纠错本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在纠错本上分类整理错题,分析错因,并定时温习,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知识,减少同类错误的发生率。将平时作业、练习、检测、考试中出现的错题和典型例题,按照类别整理,注明错因或思路启示,在反思与感悟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调查情况显示:以七年级为例,能自觉地分门别类地把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中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类的学生占25%(八年级:3%;九年级:23%);偶尔使用者占30%(八年级:65%;九年级:37%);还有45%(八年级:32%;九年级:40%)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纠错本。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纠错本的重要性。

6.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成就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创新能力,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自2014年以来,本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花草美化愉悦人,名人风采激励人,孝心少年感动人,名言标语鼓舞人,每逢传统节日,各种形式的活动锻炼人,学习、生活氛围浓厚。多数教师也正在努力转变教学方式,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运用新兴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学生提供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这些变化直接带动学生听课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只是当前在本校能如此成功转型的教师队伍尚不够强壮,学校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教师对学生的素质评价方式。家庭环境对学生成才也极其重要。由学校、教师、家长三方提供的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对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应该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7.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也需要转变唯分是图的思想,应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评价方式要关注到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合作性,能够多方面、多元化、动态地评价学生。

二、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具体内涵

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就是指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合理分配时间,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并不断优化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评价学习效果,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指围绕学习目标,稳步有序地开展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活动的自觉行为。

自主学习品质:指学生在自主学习学科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学习效能等。

自主学习能力:指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效果,进而达成目标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结语

自主学习的内涵篇2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内涵;学习方法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习语言就要下工夫学习词汇。在词汇学习中,人们往往较重视词汇的读音、拼写和词义,而有时却会忽视词汇的内涵。不了解词汇的内涵在特定的场合下就会影响交际。例如,有位中国学生为表示对英国女老师的尊重,称年轻的女老师为“madam”,而这位女老师听了却不高兴。因为“madam”一词在英国人的语言中还有鸨母之意。可见英语学习必须重视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如何加强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呢?

一、词汇学习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学习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其所属的社会环境,那么语言的学习当然包括语言所在的文化学习,词汇学习就不能忽略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

例如,peasant一词在我们头脑中代表的是辛勤的劳动阶级的形象,而peasant一词在英语中除了有雇农之意外,还指没受过教育的人,含有贬义。英国19世纪的农民叫peasant,如今的英国农民称之为farmer了。可见,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若是渗透了文化学习,必然有利于学习者对词汇深层次的理解。

二、要有意识地摆脱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干扰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汉语的干扰,将汉语与英语等值,从而影响词汇的正确理解。

例如,美国人崇尚“individualism”。也许有中国人受汉语影响,认为“个人主义”就是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因此对此不理解。实际上,“individualism”一词是美国人价值观最基本的内容。它强调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得到和保持个性自由。因此他们才具有很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可见,若从汉语出发,就不能正确理解“individualism”一词,也不能理解美国人的价值观了。所以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要记住“英语是英语,汉语是汉语”,要有意识地摆脱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干扰。

三、提高自身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只有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词汇的内涵。如何提高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呢?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国外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经典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人们一再引用。例如,人们常把Friday比作忠心的奴仆。可见不了解《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就不知其意;其次,要多阅读一些英文时事报刊,注意词汇的发展动态。有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文化内涵会发生变化。有的词汇原本是普通名词,却有了特殊的含义,再次应了解一些英语的典故、谚语和习语。只有了解这些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后,有意识地记录下来,这样再次阅读时就能避免产生误解。

四、培养自己的语感,发展英语思维

学习英语,最好的境界就是无需用母语作为中介语进行理解翻译,即培养语感发展英语思维。例如,“情况不同了”,我国学生会说:thesituationhaschanged.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却说:itisanewplayingfield.这是因为英美人士多热衷体育运动。你一说情况变了,他就想,比赛场地变了。因此我们在记词汇时,不能死记汉语解释,而要用英语去理解英语,通过广泛的阅读观察英美人士是如何使用词汇的。

总之,英汉词汇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加强了这些方面的学习,把握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就一定能学好英语词汇。

参考文献:

[1]范家财.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交通出版社,1992.

[2]贾德江.“英语词汇的内涵及其翻译”[J].外语与外语研究教学,2000(02).

自主学习的内涵篇3

一、宏观把握,解读教育蓝图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内涵式发展观。以“育人为本”的功能来衡量,教育内涵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引导到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轨道上来,这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先进的管理文化,这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保障;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从实践层面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

二是要准确理解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公平,体现的是社会的良知,个体的良心。作为学校、教师,公平是德性、是涵养、是智慧,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教育思想,就是关于教育的公平。

三是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拷问着教育事业的社会效应与效益。教育质量随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从我们当地实际来看,区教育局确定今年为教育内涵式发展年,并实施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提升工程。由此,践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成为学校当前的重要目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实践全人教育理念;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构建学校现代教育、课程、文化体系;立足校情,从地域实际出发,促进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尽快开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总结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经验。

二、中观思辨,建构文化形象

当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差距主要集中在教育质量上。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诉求,是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也是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因受社会多样性和复杂性影响,受来自教育内外的功利诱导,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诉求正走向异化。对此,要进行理性引导,并在中观层面上打造学校文化并发挥其辐射影响作用。每一名教科室主任应成为学校文化建构的中坚力量,以主人公的姿态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引领学校文化发展方向,以学校文化的发展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积极协助校长“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我们坚守教育理想,构建学校核心价值,建设学校文化,找准学校文化力的方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理想的教育观,构建师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基,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关注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进行理智训练,发展充分得体的自我表达。

二是积极协助校长确立并与时俱进地修正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实现群体价值统整。学校是由许多教师和学生构成的集体,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他们是具有独特个体价值的草根价值群体,价值统整关乎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

三是寻找文化落脚点,丰富文化内涵,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学校核心价值统整是通过校园文化的途径实现的。新课程标准,从宏观上提供了学校文化的主流价值与方向,我们要从学校的具体实际,从微观上寻找文化建设的途径与着力点,通过学校中观文化成型,文化力显现,以实现我们期望的教育。教科室主任需要寻找学校的文化元素,提炼学校的文化内涵,展示学校文化风貌,引领学校文化力方向。

一所好学校成就于一种好文化。我们利州区北街小学的“葵花文化”,南鹰小学的“德慧”文化,嘉陵小学的“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文化,栖凤小学的行知文化等等,都是好文化的代表,都是思辨的成果。

三、微观着手,行动引领发展

教育内涵式发展只有通过教育的实践实现。学校核心价值得以确立,学校文化基本形成,要求我们教科室主任在实践层面从微观入手,以我们的行动带动教师行动、触动教师思想、引领文化方向、规范工作常态、优化育人环境、实现课程功能,以行动助推内涵式发展。

一是要注重提升德性素质,践行“爱满天下”。爱与关心、公平公正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德性素质的基本要素。爱与关心,就是树立“全人教育”理念,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以塑造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要想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爱满天下”,就得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其合理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公平公正地处理学生学习与生活事务。教科室主任要带领教师解读教育的本真意义,深入师生宣传学校文化理念,推广学校核心价值,树立爱心、信奉公平,信仰理想教育,树立教育精神,养成高尚的德性素养,实践“爱满天下”行为。教科室主任要和教师一起研究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策略与方法,交流对公平公正的认识,设计服务学生的机制与途径,提高执行力,实现关爱与公平公正的理性实践。

二是要构建质量文化,形成管理决策合力。提高教育质量,要以管理为纲,以学习为网,形成常规管理和分析决策的合力。教科室主任要配合教务处,搞好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常规,对教务处形成的管理材料进行分析处理,确立“事实告诉真相,数据说明问题”的工作理念,用理论与事实提供决策咨询,用理性与经验指导教育教学,用思想与研究指导专业发展,用文化与规则优化教师常态。教科室主任要带头加强教学过程指导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业检测的数据进行理性分析,以服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自主学习的内涵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宿舍宿舍文化内涵

高校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每天停留在该区域的时间平均超过10小时,可见,关注其宿舍文化的建设,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文化“软实力”,明确了文化与国力的关系。高校学生管理者如何理解“文化”、“校园文化”、“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和“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与概念,是一个理论课题。

一、文化的内涵

美国有代表性的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翁特瑞纳的协助下,在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罗列了文化的定义至少有164种[1]。其定义的角度大致为六个方面:记载、发展、历史、规范、心理和结构。这六个方面的定义,基本是从文化的一个或若干个层面或要点展开阐述,并没有一个方面足以一举无遗地将文化的实有内容囊括而尽。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2]。

19世纪的教育理论家和教师们倡导的教育学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习得的行为。文化(这里指人类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总和[3]。

纵观国内外古今关于文化的基本定义与内涵,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有正、负面之分和精华与糟粕之分;文化包括层进中的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文化有文明和野蛮之分;文化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文化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文化是与文化价值紧密相关联的,价值观念是文化构成的必要条件。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文化可以传播和交流,文化具有绝对和相对的双重特性。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在国外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提出的[4]。在我国,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上,随后于5月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得到肯定和认可,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也随之兴起。

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开放性、优化性、超前性、审美性和协调性等特点,而且具有地域性与超地域性、开放性与选择性、超前性与深层性、创造性和实验性等性质[5]。关于校园文化的表述概括起来其基本观点大致有:校园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几乎包括了校园内的一切事物;不仅限于大学生文化;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学府的特定文化气氛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指具有大学生革命性所信托的精神环境、文化热点、行为方式;指开展与院校从事专业性质、内容无关的,但又需要补充的各种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等活动即第二或第三课堂,旨在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又超前于全民文化(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精英文化”;是指大学生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亦即与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各种活动有关,其中含有组织的行为和非组织的行为。

可以将其内涵归结为三类:一是校园文化是包含校园生活的各种内容。从事文化活动的主体是教职员工和学生,活动范围涉及教学、科研、有组织或无组织的闲暇生活,等等,着重体现一所学校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校风,属于校园的大文化。二是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内的学生文化,主要以学生的闲暇生活为背景,开展补充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其主体内容是学生社团的活动[6]。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积累形成的,它与学校发展规模、成员素质、领导者的个人特质和领导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对学校的人、事、物等要素形成巨大的影响[7]。

三、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内涵与宿舍文化的概念界定

1.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内涵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概念主要围绕其功能和特点展开阐述,其功能主要有教育、导向、辐射、调适、规范、凝聚和融合等,其特点主要有感染性、社会性、多样性和约束性等。定义主要分三种:其一是指高等学校公寓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8];其二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寓为主要空间,以公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三是一种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以高校学生群体为主体,以物质形态的环境条件、规章制度、人际氛围、管理措施、精神理念等为内容,以强化大学生基本素质,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规范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校园区域文化。

可以将其内涵归结为: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依托学生学习生活的公寓为载体,以存在于公寓之中的共同观念系统,以公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公寓活动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由公寓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公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与精神文明相对应的文化形态,是公寓文化的灵魂。

2.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概念界定

高校学生宿舍文化是以大学生宿舍为空间,以大学生涯为时间,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宿舍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知识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复杂整体,代表着整体宿舍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观,同时存在个体选择与存在状态差异的特质。本文主要围绕高校学生宿舍的群体的主流文化展开探讨,不涉及非主流文化。

(二)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

1.高校公寓文化与高校宿舍文化的关系

(1)二者的共同点

二者均是以高校校园文化为主线,以学生群体为主体,以学生的宿舍区域依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存在状态。

(2)不同点

高校公寓文化的范畴比高校宿舍文化的范畴要宽泛,而高校宿舍文化又有别于高校公寓文化的特质:高校宿舍文化主要是以宿舍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为核心,而高校公寓文化则主要是以若干个宿舍所组成的群体为核心。

2.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基本特点

(1)群体性与独立性

高校宿舍文化是单个宿舍内个体的学习生活活动相互交融构成的总体形态,它具有鲜明的群体性,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方面由于学生群体的居住场所相同,专业课程的选择相同,身心发展规律相近,决定了其学习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个体的价值偏好相互影响,体现出宿舍文化的群体性。另一方面由于宿舍单个成员来自不同地域,在共同学习生活的环境中,虽然受各种价值观、生活习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共同的宿舍文化心理,并由此产生许多具有相似性的文化活动,但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在宿舍实际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凸显出来与群体主流宿舍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这里既包括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又包括来自同一地域的学生,主要是与单个成员的偏好相关。

(2)自律性与规范性

高校宿舍文化是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创造的,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和规范性。一方面,宿舍群体在参与营造宿舍氛围的同时,也长期受宿舍文化的感染,如课程学习、内务卫生、起居作息、体育锻炼与校外活动等,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也约束着自身的行为,起到一定的自律作用。另一方面,宿舍个体的自律行为又促进了宿舍文化向着整体化与群体化方向演进,形成了一定有序和相近的学习生活习惯。比如学生的就寝时间:一个8人间的学生宿舍,有7人选择晚上11点就寝,则对另外1个在宿舍喜欢玩电脑熬夜的学生,无形地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因其1人敲击键盘的声响影响到大家的休息,而自觉选择提前就寝。

(3)导向性与功能性

高校学生宿舍文化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和公寓文化的窗口,可以折射出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其导向性和功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学生宿舍管理,利用公寓和宿舍这个平台,通过直接间接的管理,以及各类活动的开展,将学校的管理思想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可以说高校宿舍文化是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的。其二,高校宿舍文化对于促进校园稳定,促进校园生活环境的净化美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与树立,以及集体凝聚力的增强,最终促进良好舍风的形成,进而推进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等具有一定的作用。

3.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

通过高校公寓文化与宿舍文化关系的比较,以及高校宿舍文化的基本特点的梳理,可以对高校宿舍文化的内涵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透析。

(1)物质文化内涵

高校学生宿舍的物质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公共设备与设施的结构与类型

高校学生宿舍的公共设备与设施的结构与类型,一般由学校后勤部门来负责,从外部宿舍的主体建筑风格选用、内部建筑使用功能设计,与配备的公共设备与设施的结构与类型等,均不由学生群体和个体来进行干预,只能是被动接受,可以说其物质文化的内涵属性是外在的,其内涵特征可能与高校校园文化总体是相融洽的。

②个人专用生活必备用品和非必备用品的类型与品牌

高校宿舍学生个人专用学习生活必备用品,一般可分为两类,其一,由后勤物业管理机构在新生入学时统一配备分发的,这些用品的类型与品牌,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专业性;其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主动选择一些自己喜爱的必备用品,这些必备的学习生活用品的类型和品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也可能具有典型的个性倾向性。

高校宿舍学生个人非必备用品,同样也可分为两类,其一,学生个人用于休闲娱乐的,这些用品的类型与品牌,除具有典型的个性倾向性外,还可能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其二,学生个人用于宿舍空间装饰的,这些用品的类型与品牌,一般具有极强的个性倾向性特质。

③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习惯

高校学生宿舍外部环境的公共卫生,一般由后勤物业管理工作人员维护。宿舍内部环境的公共卫生则由宿舍群体成员共同维护,并按管理要求进行保洁;个人卫生则受宿舍群体成员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必要的维护与保持,一般从属于宿舍群体卫生习惯模式。

(2)精神文化内涵

高校学生宿舍精神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政治信念与思想意识

高校宿舍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个体的政治信念和思想意识,受群体政治信念和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学生个体在高校学习期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负面的西方思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困难等影响,其政治信念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消极,出现政治立场不坚定的想法,在与宿舍群体的日常交流中,一般能自觉地进行自我修正和调适。

②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

在宿舍共同学习生活中,高校学生个体在归属动机的驱使下,会积极地与宿舍群体成员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相协同,渴求归属和被群体所接纳,有意或无意接受来自舍友的影响,以便成为集体中的一员[9]。学生宿舍群体由于所处年龄段的特殊性,他们的从众行为和群体归属要求尤为强烈,非常在意群体特别是经常生活在一起的室友对自己的看法,而且行为和心理大多以身处的群体为参照物。

③心理素质与精神面貌

高校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的过程,其个体的意志品质和抗干扰能力,受到宿舍群体成员的影响。由于共同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宿舍群体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势必会进行碰撞和磨合,在遇到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困惑时,学生个体与群体成员之间会进行相互帮助和解惑,正面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使宿舍群体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学习同进、困难同帮,学生个体从群体中感受到和谐向上的氛围,并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风采。

(3)制度文化内涵

高校学生宿舍制度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宿舍外部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宿舍外部管理制度即公寓管理制度,是高校后勤物管机构对各单个宿舍以及宿舍成员整体进行的一种规定性的约束,同时还包括室名命名、公共区域卫生的维护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文明宿舍和先进个人的评比等。将出入公寓区域的人员(含物业管理人员)和公寓区域内的活动,全部纳入管理的系列章程。

②宿舍内部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宿舍内部管理制度,既涉及单个宿舍群体一致同意通过的成文张贴的宿舍公约、宿舍条例、值日表等,又包括宿舍群体所公认或默认的一种相互约束的潜规则,正面影响宿舍群体中个体学生的行为规范;可能群体中也形成非正面消极的宿舍管理规则,这将直接导致消极型宿舍的产生,如:上网型、扑克型、逃课型宿舍及人际关系失调型宿舍等。

参考文献:

[1]Kroebe,ClydeKluckhohn,wayneUntereiner.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m],1952.

[2]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9,第六版.

[3]严春友,严春宝.文化全息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5,第一版.

[4]托尼・布什著.强海燕主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10,第一版.

[5]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8,第一版.

[6]姜乃振.大学城背景下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BL].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网,2004-8-31.

[7]徐萍.学校文化建设――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的个案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07.

[8]周长茂.高等学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自主学习的内涵篇5

[关键词]学校内涵发展;能量建构;学校改进

近年来,学校改进作为一项教育变革的策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英美等国,能量建构理论在学校改进领域中日益受到关注。学者们强调,学校改进的核心就是为学校建构持久发展的能量。

为了适应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近十多年来,学校发展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与此同时,人们提出,学校发展除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外,更应该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解智仁相见,对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的提议也不尽相同。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学校的内涵发展?如何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文章将以能量建构理论为基础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学校内涵发展:建构学校的内部能量

界定学校内涵发展,学者们大多从两个维度进行。第一,内涵发展的主体是准;第二,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文献大多强调,内涵发展的主体是立足学校自身,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利用校内教育资源。但对于内涵发展的目标就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内涵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学校中人的主动发展。[1]更多人认为,内涵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建立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品牌等。

事实上,无论是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还是办学特色的建立,其终极目标应该是学校中人的主动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主动发展。无论是办学特色的建立,还是学校品牌的树立,这些都应该是为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反之,如果学校为了追求特色、品牌而不顾学生的发展,也不能称之为内涵发展。对于一所学校来讲,办学条件的改善(即外延式发展)或者内涵发展,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学生的发展。它们两者的区别恰恰在于其实现学校改进的途径不同。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内涵发展的实质呢?

在西方学校改进领域中,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的能量建构理论,或许可以提供一个视角,帮助我们分析学校内涵发展。近年来,英美等国的学者都提出:能量建构是学校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富兰(Fullan,m.)指出,能量建构是近五年来教育改革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他认为,学校改进的三个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们的道德目标、能量建构和对变革过程的理解。那么什么是能量建构呢?能量建构是为学校改进创造内部能量,它是实现学校改进所需的一系列条件。斯托尔(stoll,m.)指出,内部能量是使教师和学校热衷于学习的力量,其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学校内的教师、学习情境以及外部情境等共同影响其建构。由此可见,学校所进行的能量建构实际上是为学校持续发展所积累的力量、潜能,是一种系统内部自我发展的原动力。而学校改进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这样一种能够自我发展、又能够应对外部变革的力量。

从能量建构的角度来看,学校内涵发展其实恰恰是建构学校的内部能量。校内的全体人员有效地利用外部支援和机遇,切实发展自身的学习能量,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如果改善办学条件是为学校的教学奠定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的话,那么,内涵发展实际上是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建构内部能量。前者可以喻为“输血”的过程,后者可以喻为“造血”的过程。内涵发展的目的是为学校的发展建立内部动力,练就“内功”。学校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学校自身有能力进行自我改进,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学校内涵发展就是为学校建构内部能量的过程,那么,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境下,如何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即进行内部能量的建构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二、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能量建构的要素

如果我们将学校内涵发展看成是学校内部能量的建构,那么就可以用能量建构五个方面的要素来分析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学校发展的成功经验显示,要实现学校的能量建构,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现结合我国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途径。

(一)形成分享的目标

分享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享学校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以及教师对学生的高期待。学校发展的愿景也就是学校领导办学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即办学理念。学校发展目标,是指与学校未来的愿景相关的具体可操作的发展目标。在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应该使校内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与其相结合。对学生的高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业能力的信念,即学生能做到什么程度以及教师期待他们所能达到的程度,它是学校能量的重要指标。

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首先学校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要制定具体的执行计划,包括每学年、每学期的计划。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理念、目标、计划的制定都应该在校内达成共识,校内的全体人员应该认同这些理念、计划,这就是分享的意义。只有有了认同感,教师、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行动尽量与学校的理念、目标保持一致。“对学生的高期待”实际是教师的学生观。在众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影响学生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期待,学生的学业表现就会有提高。笔者对北京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也发现,教师不放弃学生,对学生有一定的期待就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发展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了学业成绩、也包括道德、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发展。

(二)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社群的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师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改变四项基本要素。以斯托尔等人对专业学习社群的文献回顾为基础,专业社群的发展具有以下四项特征:教师能够聚焦于反思性专业探究,学校成员间能够合作、相互信任,学校成员具有集体责任感,教师个体和团体的学习得到促进。

学校内涵发展的实现,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学校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只有当骨干教师带动身边的教师,使校内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教学变革中,进行反思性专业探究,形成信任、协作的文化,最终形成专业发展社群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发展。在北京市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中发现,学校以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为突破口,逐渐在学校建立专业的学习社群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乃至学生的学业成就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建构组织的能量

组织能量包括学校结构和学校文化的变革。学校结构和学校文化是一体两面,学校结构是学校文化形成的基础。学校结构包括学校制度的制定、人事的安排、组织的管理方式、学校的决策方式等。学校文化主要指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规范、信念和假设。

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有的时候需要变革学校的管理,例如制度建设、机构的改变、人事的变动等。例如,有的学校为了促进骨干教师的发展专门制定了骨干教师的问责制度,通过这项制度希望让骨干教师能够帮助其他教师,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还需要学校文化的变革,有的学校为了促进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特别安排了固定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用以鼓励教研组的同事进行合作,共同提升。不过,学校文化的建立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学校领导综合使用各种策略来确立、强化学校共同的信念、价值观。

(四)关注课程与教学

英美的研究发现,发生改进的学校在课程方面会呈现出一致性。具体来讲,就是指学校在课程、教学、评估和学习氛围等方面,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总体规划,并且能够利用这个规划来指导学生和教师的具体实践。国外的课程设置更加校本化,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个体教师决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资源的使用,因此,课程的一致性是重要的。在教学方面,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支持教学的新资源和技术。

不过,在我国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对北京两所中学的个案研究发现,在新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课程这个层面的能量建构体现为学校课程的校本化。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形制订符合学生、教师的课程是学校改进取得成果的途径之一。由于国家有统一的国定课程,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的校本课程,更能适应校内学生、教师发展的需要。研究显示,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校本课程,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改变。因此,我们理解课程这一个能量建构因素时,应当以我国的具体情境为出发点。此外,对教师教学所需资源的提供和支援也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五)建立高效能的学校领导

国外一些研究显示,高效能的学校领导体现为校长的转化型领导。转化型领导主要是通过提升组织成员的能力来达到改进学校的目的。这类领导对学校改进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影响从而导致对文化的影响。

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毫无疑问需要校长的领导。校长需要通过确立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途径来促进学校发展。但是,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包括校长在内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对于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班子的人际关系和谐、工作中有统一的目标和方向、能够相互信任与合作是促进学校改进的重要条件。

在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领导班子不仅要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同时,还要努力使师生对学校的愿景、目标有认同感,教师能够不放弃学生。利用各种策略促进教师个体与专业社群的发展,建设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当调整学校结构来配合学校工作的展开,进而引起学校深层良性文化的建立。

综上所述,如果从能量建构的角度来看学校内涵发展的话,就能够比较清晰的搭建一个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框架(图1)。即学校内涵发展可以理解为学校内部能量的建构,它的实现包括上文提及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共同促进学校的改进。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以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为切入点,但是要实现学校内涵的发展需要五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自主学习的内涵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课后习题内涵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高中数学教学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新课改要求教师更全面地开发教材知识,并与生活相联系,努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进而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教育体系。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材有了全新的内容与教育指向,而这些都在教材的课后习题中体现出来。严格来说,高中数学教材课后习题具有多少教育内涵,课堂教学就应当包含多少教学内容。高中数学教师全面解读课后习题的教育内涵,对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意义[1]。

一、课后习题的知识内涵

不仅仅是高中阶段,整个数学教育系统中的课后习题也都蕴含着知识这一基本教育内涵,其教育功效在于通过解题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技能[2]。而与小学、初中所不同的是,高中数学课后习题更贴近于生活,准确地说,是从生活中提炼实例并将其加工成为习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导入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解题”不是纯粹的数学活动,而是在积累解决生活难题的经验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解题时联想到生活,进而在生活中懂得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课后习题的拓展内涵

高中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拓展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某单位有老年人28人,中年人54人,青年人81人,为了调查他们身体状况的某项指标,需从他们中间抽取一个容量为36的样本,则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分别各抽取的人数是多少?(选自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三)这道习题其内容本身就涉及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对于学生而言,在解题时首先联想到的是生活中的“某单位”,将“单位”换成“学校”,对解题是否有所帮助?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

其二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懂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已知a,b,m是正数,且aa/b。这道习题可以用比较法证明,也可用综合法和分析法,以及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来解,从而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课后习题的提升内涵

课后习题仅是一个媒介,获取答案并非解题的根本目的,而是通过不断解题反复验证学生的已知,使学生逐步树立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并由此提高自身的各项技能,积累经验并懂得用已知探究未知,进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才是设立课后习题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解题很难,难在哪里?即难以用已知解答未知。而从教师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教育目标过于单一。用最简单的说明公式说明:已知+思维+探索=未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更要让学生的思维运转起来,并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解题中不断地提高能力。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提升内涵不是单一的,无数道内容不同但目标相同的习题可能只能提高学生的一种能力,如思维能力。而无论哪一种能力,都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才能形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将这些习题综合起来加以利用,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而非单项能力。

四、课后习题的模型内涵

抛却复杂而又繁琐的理论论述,所谓建模思想即在解题时将生活实例与数学习题相结合,并形成一种思维惯式,从而实现既能用已知解答数学习题,又能用已知解决生活难题的最终目的。严格来说,每一道数学课后习题即是一个数学模型,而课堂教学应与课后习题的“模型”理论一致,即每导入一个课题,都伴随着一个实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面对课后习题时用思维开展数学仿真活动,而解题在学生眼中也不再是繁琐和枯燥的代名词。这样数学课后习题的模型效用也才能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取的也不再只有理论知识。

五、数学课后习题的评价内涵

如果说数学课后习题的上述四种内涵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话,那么,课后习题的评价内涵则是仅针对教师的。因为教学评价是由教师发起的,而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考核,更是对教学的检验。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每一节的课后习题都是与该章(节)课题相对应的,以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以课后自学为评价情境,以课后习题为评价手段,以解题答案为评价结果,在围绕课堂所开展的教学评价中,以课后习题为主体构成了完整的评价体系。因此,课后习题不仅具有知识内涵、拓展内涵、提升内涵、模型内涵,更具有一定的评价内涵,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高中阶段是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关键阶段,是学生人生的转折点。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重视课后习题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课后习题的教育功效,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并为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的内涵篇7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美术教学;心理暗示;教学质量

一、暗示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暗示教学法具体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通过思想启发与学习引导,让学生正确认知并理解学科内涵。以往,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通常以直接灌输为主,导致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比较被动,美术思维也受到明显局限。而暗示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手段,所发挥的教学作用更加显著。教师通过暗示教学,能够对学生美术思维进行一定程度的启迪,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学科,深入理解美术内涵,并形成良好的美术鉴赏思维,提高美术修养。因此,美术教师应重视暗示法在美术课堂上的合理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强化学生美术鉴赏思维。

二、暗示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其一,构建美术情境,激发美术兴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渗透,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时,需要重视师生关系,加强情感交流,提高美术教师对学生美术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春天的色彩”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营造美术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就春天的色彩进行想象和联想,如春天的草是绿色的,春天的花是色彩鲜艳的。之后,教师与学生就“春天的色彩”进行交流和讨论,慢慢引导学生明确“春天的色彩”这个美术主题,并合理进行美术创作。其二,加强美术鉴赏,启发美术思维。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让学生在鉴赏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美术思维,培养学生美术鉴赏意识,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让学生通过鉴赏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加深对美术课程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水墨画花”的教学时,可以搜集我国在水墨画方面的经典作品,并在美术课堂上将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鉴赏水墨画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术魅力以及所渗透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鉴赏心得与体会,自主进行水墨画创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美术鉴赏与创作能力。其三,加强心理引导,端正学习认知。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进行心理引导,从而端正学生美术学习思想,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自信,从而自主参与到美术课堂探究活动中。例如,有些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比较自卑,甚至存在一定厌学情绪。此时,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当学生在美术创作方面具有一定思路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建立起美术学习自信,学习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其四,组织合作教学,培养自主意识。美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在组织合作教学环节,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美术课堂学习中,将美术学习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发挥,从而实现学生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你会设计邮票吗”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邮票的构成要素以及设计思路进行探究与总结。小组合作能够实现优生带动弱生,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实现班级学生美术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从各个小组设计的邮票作品中挑选出最佳作品,并在班级进行点评和表扬。也可以将学生的邮票作品张贴到主题墙上,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激励,让学生对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自信。其五,丰富文化内涵,加深情感体验。美术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需要将相关的文化内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美术绘画技巧的同时,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加深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民间玩具”时,可以将民间玩具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内涵渗透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民间玩具中蕴含的文化特色以及美学特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自主学习的内涵篇8

一、善于在理论学习活动中融入文化内涵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单纯采取读文件、搞说教的形式,人们的学习兴趣可能不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可能不深透,学习效果可能大打折扣,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可能不强。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理论学习活动中融入文化内涵,从而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变成生动有趣、扎实有效的活动。

我校曾校长曾经在全校教职工参加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作了《科学发展观与义务教育》的报告,其中讲到以下两点:

教师文化修炼要做到:“课堂教学忘记功利,办公备课合作发展,家庭生活多做贡献,社会交往寻求和谐。”这四项修炼的结果就是师生的和谐,教师之间的和谐,家庭生活的和谐,社会生活的和谐,而达到了这些和谐,也就体现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就把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师文化修炼”这一微观层面上,这样的要求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

个体文化休闲要做到:“东鲁春风,南华秋水,高山流水,椰风海韵,柳林桂雨。”这区区20个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文化信息含量十分丰富。“东鲁春风”出自《论语·先进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就“老了”;“南华秋水”出自《庄子·秋水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就“累了”;“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就“俗了”;“椰风海韵”说的是海南的迷人风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就“钝了”;“柳林桂雨”说的是杭州城春秋的美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人就“枉了”。可见,曾校长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文化休闲”这一微观层面上,要求教职工搞好文化休闲,做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超然物外,关注风景,享受环境。这20个字提出了文化休闲的要求,达到这些要求,人的休闲就是健康的、有益的、和谐的,否则人的休闲就是不健康的。可见,文化修炼和文化休闲的要求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样的报告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善于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文化内涵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对此,一些教师的认识不一定很清楚,做法不一定很正确。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文化内涵,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一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曾校长传达了全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主要精神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为了让教职工理解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他向教职工展示了北大、清华两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试题。仅以北大自主招生语文试题为例:1.举出两个典型的成语曲解来讽刺一下这种随意曲解成语的现象。如,度日如年解释为:日子过得很好,每天都像在过年;语重心长解释为:别人说的话重了,心中很长时间不愉快。2.对联:博雅塔前人博雅(注:博雅塔是北大校园内一处景物),请对出下联。校长通过例举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试题,来说明学生的知识面必须宽泛,靠死记硬背、靠应试教育是行不通的,必须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爱好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但使素质教育充满勃勃生机,而且极大提高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善于在办学理念、宗旨和目标中融入文化内涵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是学校成功办学的关键所在,它反映了学校的使命、作用等基本问题;办学宗旨就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主旨、思想或意图,也是办学的最终目的;办学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长期工作追求。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办学理念、宗旨和目标中融入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办学”。

曾校长提出的办学理念是:“教育因注重素质从成功走向精彩,生命由培养习惯从美丽走向辉煌”。这一办学理念把教育与学生的素质提高相联系,与学生的生命相联系,与学生的习惯培养相联系,其关注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字———“人”。这一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人,学校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习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走向美丽、精彩、辉煌。曾校长提出的我校的办学宗旨是:“实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育,构建特色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知识和人才基础”。这一办学宗旨关注了习惯、特色和基础三个问题,表明我校工作的主旨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指导思想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意图是建立“特色学校”。校长提出的办学目标是:“尊重自己,学会自信;尊重他人,学会自省;尊重规则,学会自律;尊重规律,学会自强;尊重自然,学会和谐;学会尽责,享受尊严;学会沟通,享受合作;学会学习,享受成长;学会欣赏,享受生活;学会奉献,享受荣誉”。这一办学目标包括三个关键词:尊重、学会、享受。这一办学目标是全面的、可行的,是人性化的、现代化的,它的实现过程就是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生命走向辉煌的过程。可见,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必将引领学校成为有“文化”的学校。

四、善于在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融入文化内涵

校训是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校风指的是一所学校的作风,是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它涉及教师政治觉悟、道德观念、精神风貌、知识水平、治学态度和育人方法等;学风,即学生的学习风气,它反映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全面素质。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要求,一种追求,一种作风,一种状态,一种面貌,一种素质,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融入文化内涵。

曾校长提出的我校的校训是:“敦品力学,完善自我”。这一校训强调的是师生人品的敦厚,是师生治学、求学的执著,是师生的自我发展和不断自我完善。曾校长提出的校风是:“严谨治学,求实创新”。这一校风强调的是严谨、务实和创新。曾校长提出的教风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学相长,改革创新”。这一教风强调了师道、师学,教师应该德才兼备;强调了教师虚心的态度、不断进取的意识,它要求教师不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曾校长提出的学风是:“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实践创新,全面发展”。这一学风要求学生有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有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勇于实践的勇气,有不断创新的意识,有实现全面发展的决心。可见,我校在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必将引领师生关注自我修养,关注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引领师生取得事业和学业的成功和精彩,引领师生演绎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善于在打造特色学校过程中融入文化内涵

特色学校是许多学校的追求,而真正有特色的学校应该是有自己的个性文化的学校,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打造特色学校过程中融入文化内涵。

我校在打造特色学校的过程中,注重把文化融入其中。如,我校在教学楼的楼道走廊设置了八个特色知识长廊,包括:“两个习惯”培养长廊、法律法规教育长廊、疾病预防教育长廊、科学普及教育长廊、禁毒预防教育长廊、防震减灾教育长廊、绿色学校教育长廊、生命安全教育长廊。这八个特色知识长廊,在走廊行道两旁,布置了丰富的文字和图片,使师生在课余时间里也能浸润在科技和文化的氛围之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受到了影响,受到了熏陶,受到了教育。

六、善于在升旗仪式活动中融入文化内涵

升旗仪式是学校的一项庄重的集体教育形式,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甚至是学校教学工作和学校其他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文化型校长应善于在升旗仪式活动中融入文化内涵。

曾校长把国旗下讲话也打造成了“文化”,一般要求是讲话内容要包含三个“一”,即讲一件国内外或学校的大事,讲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推荐一句励志的格言。在升旗仪式活动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周周一件大事,能够使学生关心天下大事,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当地大事,关心学校大事。周周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体会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又能教育学生明事理、辨真善、识假丑,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既能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又能使学生思考感悟;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提高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周周一句格言,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脍炙人口,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具有启迪智慧,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作用,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主学习的内涵篇9

[关键词]学习引导;学习指导;异同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6-0001-04

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是学习科学理论在引导和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方面的具体应用,属于学习科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范畴。长期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学生学习指导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应用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文、教材、课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抓点做样、试点推进、典型示范、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习指导的概念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相对于学习指导而言,学习引导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为什么在有了学习指导概念后再提出学习引导概念?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有何异同?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本文主要从内涵、特征、功能、理念、形式等方面,就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的异同做一些探讨分析。

1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内涵方面的异同

探讨分析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在内涵方面的异同,归根到底需要探讨分析引导与指导在内涵方面的异同。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可以发现:所谓引导,既有带领引领之意,又有启发诱导之意;所谓指导,既有指示教导之意,又有指点引导之意。据此分析,引导与指导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着眼和着力于一个“导”字,而且指导含有引导的意思。引导与指导的差异之处体现为两个方面:(1)引导更侧重于“带领”和“引领”,而指导既强调“带领”和“引领”,还强调“指示”和“指点”;(2)引导的“导”更侧重于“启发诱导”,而指导的“导”既强调“启发诱导”,还强调“教导”。由此可见,引导和指导的内涵非常接近,两者是近义词,但指导的内涵比引导的内涵更加宽泛一些,引导的内涵比指导的内涵更加深入一些;引导既是指导的应有之意,也是指导的内涵中更为根本、重要、深层次的因素。

根据上述关于引导和指导内涵的分析,所谓学习指导,是指教育主体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系统而有效地指示教导、指点引导学生评估学习基础、明确学习目标、遵循学习规律、依据学习原理、运用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提高学习效益,从而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所谓学习引导,是指教育主体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系统而有效地带领引领、启发诱导学生评估学习基础、明确学习目标、遵循学习规律、依据学习原理、运用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提高学习效益,从而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上述关于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涵界定,两者的相同之处体现为主体、客体、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其中,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主体是指承担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任务的人员,既可以是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优秀学生;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客体都是学生;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目标都是促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更有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容都体现为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要求都体现为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针对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依据教育原理和学习原理,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内涵上的差异之处主要体现在:(1)学习引导强调的是引导,而学习指导强调的是指导;(2)学习引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相关因素的方向引领,而学习指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相关因素的指示和指点;(3)学习引导更侧重于对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的启发诱导,而学习指导更侧重于对学生如何有效开展学习的教导。

2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特征方面的异同

根据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涵以及两者在内涵上的异同分析可以看出,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具有层次性、导向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征,但两者在体现这些特征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1)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体现为主体在阅历、经历、经验、水平等方面有差异并呈现出层次性,客体在自然禀赋、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素质等方面有差异并呈现出层次性,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层次性表明,在阅历、经历、经验、水平等方面处于较高层次的主体,更能够胜任学习引导的任务;在自然禀赋、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素质[2]等方面处于较高层次的客体,更需要接受学习引导。可见,学习引导对主体和客体的层次要求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引导更适用于大学生。

2)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体现为主体都需要解决从何处导、导向何方的问题,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因而具有导向性的特征。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的导向性侧重于带领、引领、启发、诱导,因而柔性更强。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的导向性侧重于指示、指点、教导并兼顾引导,因而刚性更强。理论和实践表明,自然禀赋、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素质等方面处于较高层次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悟性和主观能动性,他们更需要也更适合于接受学习引导。因而,相对于学习指导,大学生总体上更需要接受学习引导。

3)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体现为主体都需要遵循教育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依据教育和学习的科学原理、运用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来实施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因而具有科学性的特征。学习引导的主体在学习引导过程中侧重于运用带领、引领、启发、诱导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而学习指导的主体在学习指导过程中侧重于运用指示、指点、教导、引导等方式来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对主客体把握客观规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相对更高。

4)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体现为两者都是通过主体运用相应的教学载体作用于客体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因而具有实践性的特征。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对主体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引导内容难度较大,对客体的层次、悟性、主观能动性要求更高,因而,学习引导的实践性更具理性一些。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对主体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适度、指导内容较宽泛,对客体的指示和教导意味更浓、指点的方式方法更具体,因而,学习指导的实践性更具感性一些。

3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功能方面的异同

根据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涵与特征的异同分析,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具有育人、载体、激励、优化等功能,但两者在发挥这些功能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1)学习引导的核心内涵是带领引领、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促进健康成长与成才,而学习指导的核心内涵是指示教导、指点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促进健康成长与成才,两者的核心内涵都是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可以说,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既从理论上弥补了教学论中论教多、论学少的不足,又从实践上找到了教与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加侧重于体现学生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方向的引领性、学业生涯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健康成长与成才引导的启发性等方面。

2)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载体功能体现为两者既成为联结教与学之间的一个纽带,又成为学生由现有学习基础通往预期学习成效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学生有效开展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载体功能,既要探索建立各类行之有效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模式,又要认真总结各类成功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案例,为有效开展各类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提供较为完备、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规范。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其载体功能发挥得更加有效。

3)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激励功能体现为主体都需要针对客体的学习基础、薄弱环节、学习需求、强势需要,灵活运用学习激励原理、方法、艺术,充分调动客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客体不断强化学习意识、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毅力、优化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益。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对主体把握学习激励原理、运用学习激励艺术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对客体的正向学习激励效应更加持久。

4)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优化功能体现为主体既要优化自身的学习引导系统和学习指导系统,包括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理论、意识、理念、方法等方面,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优化自身的学习系统,包括学习基础的诊断、学习需求的强化、学习观念的更新、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毅力的增强、学习成效的评价、学习过程的调控等方面。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发挥优化功能的起点更高、层次更高、难度更大、作用更明显。

4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理念方面的异同

古今中外的教学思想中蕴藏着丰富而优秀的教学理念,将这些优秀的教学理念运用于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实践之中,就可以升华为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的理念。中国古代教育家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思想见解,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言传身教、尊师爱生[3]以及教师重在传道、授业、解惑等教学思想,这些教学思想都可以转化为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的理念。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都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导、启发诱导、授人以渔、循序渐进、言传身教等理念,但两者在运用这些理念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

1)以人为本的理念,源自尊师爱生的教学思想。尊师爱生就是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在尊师爱生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主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悉心指导、精心引导,实现学生愿学、想学、乐学、善学、优学的目的。在学习引导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侧重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学习指导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侧重于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因材施导的理念,源自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自然禀赋、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因材施导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特点等差异进行不同的引导和指导。在学习引导中贯彻因材施导理念,侧重于促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在学习指导中贯彻因材施导理念,侧重于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3)启发诱导的理念,源自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启发诱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求得理解。启发诱导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而不是给予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其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迅速将结论告诉学生。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加强调启发诱导;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兼顾指点教导和启发诱导。

4)授人以渔的理念,源自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思想。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思想既反映了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也反映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授人以渔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强调授人以渔;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侧重于兼顾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

5)循序渐进的理念,源自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循序渐进就是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养成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教学需要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有序推进。循序渐进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应当遵循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注意学习的阶段性和节奏感,要顺其自然而不能拔苗助长。由于接受学习指导的学生相对于接受学习引导的学生在学习悟性、学习能力、学习素质等方面薄弱一些,因而,学习指导更需要强调循序渐进理念。

6)言传身教的理念,源自言传身教的教学思想。言传身教就是要求教师既要同时采用“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更要明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重要意义。言传身教理念要求在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过程中,既要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又要发挥好指导、引导的作用。在学习引导过程中贯彻言传身教的理念,身教重于言教;在学习指导过程中贯彻言传身教的理念,言教重于身教。可以说,从传道、授业、解惑到指导再到引导,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升。

5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在形式方面的异同

形式和内容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容是指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是指把构成学生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的相关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方式及其表现方式。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内容决定其形式,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必须适合其内容,同时反作用于其内容。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新的内容可以利用其旧的形式,旧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新的形式。

学习引导与学习指导内容有分类性与系统性、个性化与共性化之分。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既可以分为学习科学的知识、理论、应用等各类内容,又可以分为学习观念、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效益、学习环境、学习评价、学习调控等各类内容,因而具有分类性;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各类内容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具有系统性。由于学生个体对于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其对接受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学生个体的个性需求对应于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而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对应于共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对应于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分类性与系统性、个性化与共性化内容,学习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可以分为个别式与群体式、课程式与专题式、规程式与启发式、咨询式与诊疗式、探究式与研讨式等多种形式。

1)个别式是指针对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面向学生个体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形式;群体式是指针对共性化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面向学生群体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采用个别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群体式。

2)课程式是指针对系统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以课程教学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专题式是指针对分类式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以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于采用专题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课程式。

3)规程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共性化、分类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要求学生按照学习规程进行操作和实践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形式;启发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分类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于采用启发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规程式。

4)咨询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分类式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教师面向主动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诊疗式是指针对个性化、分类式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教师主动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前来接受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合于采用咨询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合于采用诊断式。

5)探究式是针对个性化、分类式、共性类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运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研讨式是针对共性化、分类性的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内容,运用师生互动研讨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指导的形式。相对于学习指导,学习引导更适于采用探究式;相对于学习引导,学习指导更适于采用研讨式。

参考文献

[1]徐涌金,徐斌.试析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基本要素[J].教学研究,2012,(3):22-25.

自主学习的内涵篇10

1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在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首先,美术教育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和智力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现在当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美术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误区,虽然,目前我们认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和价值,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美术课时,仍然将美术课形同虚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对美术课教学活动形成足够的重视,因此,更多情况下美术课堂仍然是消磨时间流于形式,所以这就使得整个美术教育实际与期待效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其次,美术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着巨大的教学责任,想要让学生对整个美术教学课程形成有效理解和自身智慧的有效启发,就需要通过老师的具体讲课过程来实现,但是目前相对各个学校的美术教师资源来说,其整体呈现出相对较为缺乏的状况,目前很多学校并不具备专门的美术老师,即使具备了美术老师,其整体课程任务量较重,就很难缺乏相应的时间,对美术教学活动的理解和认知进较为局限。这就是这就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受影响。第三,从当前整个教学体制来看,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美术课程只需要简简单单的学习,就能实现相应效果,但是美术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扎实训练的才能实现相应效果的教学科目。无论是美术理念的认知,还是美术课程的学习,都是体系化的过程。理想的美术教学效果是建立在长期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所形成的,因此,片面的美术课程思想,就使得整个美术学习过程深受影响。对于美术教学活动来说,完善的教学活动和内涵直接关系到具体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老师对美术教学的内涵和要求形成全面认知。最后,当前整个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生活性元素的有效融入,无论是教学的针对性,还是教学的内容,其中的实践性特色都不够明显。对于整个美术教育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绘画技巧和绘画理念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发现美术的素材,进而感知美术活动开展的各项创作要求。然而当前,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多数老师和学生都只是将教学的重点和内容放在课堂之上。这就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2茶文化素养的具体内涵分析

我国是传统的茶文化大国,完善的茶文化教学体系,不仅将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融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当前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其中所融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更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具体认知,实现自身素养的综合提升,从而茶文化素养的具体内涵来看,如果将其融入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其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素材和对美术的理解,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为学生全面成长融入必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因此,其对学生的提升是综合性的提升。我国茶文化是体系化的元素内涵,无论是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还是与茶相关的精神理念,其从根本上看,都是正确全面的元素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饮茶的国家,而在饮茶过程中,其逐渐与茶文化理念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内涵的独立文化体系。而茶文化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着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要素。将茶文化体系内涵与学生培养相结合,从而必然能够在有效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理念。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其不仅能够引导我们对传统文化内涵行为形成有效认知,同时更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全面认知。因此完善的茶文化内涵是学生形成综合素养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当前整个茶文化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表现。从当前学生培养状况看,多数学生缺乏理想的学习认知,其相对而言,其未能认识到美术教育学习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效果。因此,如何才能将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与整个美术教育活动相融合,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进而寻找到合适的教学理念和思路。

3当前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分析

随着当前整个教学活动不断成熟、完善,如今美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价值和作用进一步突出,尤其是随着整个教学活动日益成熟,对美术教育的价值作用认知更为全面,因此想要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在全面了解当前美术教育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系统化看,当前整个美术教育活动在贾占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首先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探索全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随着当前美术教学活动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注重教学活动的时代特点和选择特点,要在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对教育活动进行有效改革,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权利。结合当前新课程美术教学的具体理念,学生、老师要对自身教学观念进行有效改造,无论是课堂教学方法,还是师生互动关系,都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而实现美术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其次,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想要实现理想效果,还要对自身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当前在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树立美学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思路,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实现美术教学的多元化和层次化。最后,对于美术教学活动来说,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其重点在于教学理念的完善和丰富,同时更在于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而在这个体系改革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机制就是其中重要内容。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价值认知,将学生有效融入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整个美术教学的理想效果。美术学习的关键和核心在于美学素养的完善培养。

4融入茶文化素养的美术教育活动机制

茶文化作为系统化的内涵元素,完善的茶文化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价值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因此,融入茶文化素养,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就需要做到:首先,要充分注重结合学生特点,融入茶文化的内涵,确定美术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充分研究学生心理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事实上,任何教学目标,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其都不是由老师主观所决定的,而是由学生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将学生需求融入到整个将美术教学过程中、同时,必须认识到茶文化体系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其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美术学习的素材进行有效丰富。其同时能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产生重要的提升,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将这一系列的内容融入其中。其次,在当前美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教学思路,制定明确的教学规划。对于美术教学活动来说,融入茶文化内涵,不仅是美术教学创新发展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实现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要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特点,通过选择融入合适的茶文化素材,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美学的内涵认知,从而形成完善的美学教学观念。最后,在当前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要通过有效把控教学活动,系统化组织开展美术教育,进而提升学生对美术创作和学习技能的有效培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对美术教育学习形成准确认知。通过以茶文化为创作背景,结合自身实践,从而深化自身对美术教育学科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实现创新求变的美术学习思维。结合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实施美术教育时,必须充分注重将整个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系统化结合,从而实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5结语

实际上,对于整个美术教育体系来说,其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内涵和资源内容形成相应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相应效果。但是对于整个美术教学活动来说,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美术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内涵融入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其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实现了传统茶文化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融合,当然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

作者:高艳慧张建敏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光伟.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1):124-127.

[2]李永芳.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民国工艺美术教育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4(13):131-135.

[3]周建树.浅析“信而好古”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美术教育的影响[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5):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