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0:45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篇1

一、德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16世纪以前的德国是一个由众多小公国组成的,政治经济落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输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而1517年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这两者不仅是一场在德国发生的促进欧洲社会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推动教育发展创新运动。德国人文主义代表斯图漠于1538年在斯特拉斯堡市创办第一所文科中学,并采取分级教学制度,从7岁到17岁分10年级,与大学相接,并按固定课程和教科书教学,这一教学计划被西方教育史家认为在教育实践上首创了分级教学组织形式和固定课程。以路德为首的一些宗教改革家把教育作为改造教会与改造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大力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他们针对当时的寺院学校的教育制度及状况提出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政教分离和建立新学校制度等教育改革的主张。马丁·路德认为,国家应当像强迫民众服兵役一样,强迫他们将自己的子女送进学校接受教育。新教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中取胜,统治阶级采纳了宗教改革家的建议。

一些公国开始重视教育,新学校发展计划应运而生。其中,维滕堡公国最早于1559年率先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施行强迫教育。并同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度,它包括有:德语学校、拉丁学校、文法学校、高级修道院学校、大学等。德国各公国纷纷效法,大批学校建立起来,使德国成为当时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直至到1794年,普鲁士邦国以法令形式把教育机构收为国家机构,其它各公国纷纷效法,国家从教会中夺回了教育权,德国又成为西方国家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权最早的国家。一些西方教育史家认为,德国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早于法国100年,早于英国200年。  

18,19世纪是德国教育体系奠基的重要时期。17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德国有巨大影响,促进了德国工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也促进德国进人一个批判时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包括教育家。最为著名的教育家是19世纪初由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等领导的教育改革引发的教育创新。首先他强调人人应受同样的教育,建立了公共学校网,强化小学四年的初等义务教育。其次为中等教育设计了一个多向分流并允许不同学生选择的学制,使不同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机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后德国的中等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三类学校:培养技术工人的主体学校、培养技术员的实科高中和主要为进人大学服务的文理高中。同时各类学校都能相互沟通交流,除获就业外,都能获得进人大学的机会途径。第三,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创办幼儿园,在世界是首创,推进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培训发展,形成一整套幼儿教育体系,推动了德国和世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第四,建立起优良的教师教育体系。1810年7月颁布普鲁士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救令,救令规定只有通过国家考试者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得以任用。各种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并开始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教育机构。逐步建立起系统的教师教育体系。提高了教师的声誉和工资待遇。稳定了教师队伍,大大提高教师任职资格,提高了教师质量。第五,洪堡对德国乃至世界最大贡献的是在一批学者专家支持下创办柏林大学,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洪堡坚决主张把大学发展成为高级的学术教育机构,他提出大学教育三条原则影响深远:独处、自由与合作三者相统一的原则;教、学与研究三者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统一的原则(哲学院带头从事科学实践活动,从而产生了许多科学分支,出了一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与哲学家。柏林大学模式开启了历史先河,使得德国大学成为各国学习的典范。柏林大学创办后,一批大学按它的模式在德国创办起来,包括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等,一批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学逐步取代了旧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从而极大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上半段,德国经济发展超过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其扩张发展要求,它发动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均以失败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不仅要清除纳粹及军国主义的影响,恢复和发展各类学校,而且要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推动教育转型发展。20世纪60,70年代是联邦德国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人力资本理论和公民权利运动冲击下,联邦德国的教育政策不仅关注到教育质量,而且高度关注教育公平。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科学知识教育,建构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大大削弱教会对教育的影响,改变按宗教信仰,按传统等级划分学校的原则。

通过制定颁布《教育结构计划》和《教育综合计划》,明确提出教育分为四大领域:为3周岁起的儿童设置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包括1至4学年级的教育;中等教育包括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理高中,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包括5至10年级教育,在这一阶段,必须向所有学生提供规定的相同的基础教育,所有建立在之上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之上,并且与其直接相衡接的学校形式,独自属于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每个学生有较大选课自由;与中等教育相衔接的高等学校和其他具有职业资格的机构。就中小学教育而言,实施到16周岁的普通义务教育,制定一种大多数学生经过10年学习后可以达到的毕业标准。高等教育也进行了重大改革,除新办一批高等学校外,弦调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以适应社会经济需要,满足更多青年享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把以前的工程师学校、中专学校等改建成高等专业学院,学制3年,注重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目的,社会反映很好。在这些高等专业学院毕业后还可升人大学,选修相应专业。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篇2

【关键词】实习基地;教学;现代化

一、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找准司务长实习基地现代化教学的突破点

(1)研究信息化战争对司务长人才的需求,找准现代化教学的目标。目前基层后勤保障工作的处理已经由手工化过渡到数字化,司务长的知识结构重点也要从一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调整到高新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上来。(2)以司务长专业建设为主体,找准现代化教学的基本策略。司务长专业是基层后勤管理的重点专业,司务长实习基地就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紧扣保障有力,建立适应性强、宽窄适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一是以信息化后勤保障建设为引导,突出建设重点。二是以信息后勤保障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基地化训练有着知识新、频度高、应急、实用的特点。三是以信息科学为纽带,加强重组融合。(3)以训练机构教学管理方式为参照,找准现代化教学的运行机制。一是形成科学规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政策和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和专家治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二是建立层次分明、严格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基地、教研室、学员队三级教育质量责任制度、教学评价督促制度和学员素质评价制度。三是改进教学管理办法,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加强人才多样性培养模式的探索,努力营造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二、以训练模式创新为主体,找准司务长实习基地现代化教学的着力点

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也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司务长实习基地要以岗位任职教育为重点,大力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2.运用信息化的教学训练手段。一是网络化教学。网络教学是实现教育资源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加快网络化教学的步伐,开发网络教学课件,设立网络教学课程。二是模拟化教学。模拟化和虚拟化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趋势,可解决现代后勤装备器材造价昂贵、训练经费和场地紧张等问题,为教学提供经济、实用、便捷的途径。司务长实习基地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现代仿真技术,制作模拟训练软件和模拟器材,实现教学虚拟化和模拟化。三是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是现代化教学的基本要素。司务长实习基地要解决信息资源缺乏的问题,就应加强电子教材教案、参考资料、课程相关资料、学术研究资料、音像资料、多媒体素材及教学信息、学员信息等信息资源的建设,为机关领导、教员和学员提供信息服务。

3.建立科学的考评系统。一是调整考评标准。考评标准必须紧扣考评内容,并结合基地化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调整。(1)结合基地训练频度高、周期短的特点,建立具有短训特点的考评标准;(2)结合基地化训练层次多的特点,建立具有层次化特点的考评标准;(3)量化考评内容标准,建立详细的考评指标,以提高考评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二是调整考评方式。基地化训练项目多、内容新、层次多,需要合理确定考评方式,以确保最佳考评效果。可采取专家考评与群众测试相结合、定期考评与日常检查相结合、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篇3

为了说明白什么叫教育现代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现代化。世界各国都在追求现代化,但什么叫现代化,却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意识形态的转变为标志,从而确定它是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因为中世纪时代是以神为中心,神统治着世界的一切,文艺复兴冲破了神的束缚,人得到解放,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从而使人类步入现代化的进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对文艺复兴的伟大意义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2]第二种观点是以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为标志,因而确定它是以产业革命为起点。我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文艺复兴固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但它只是现代化开始的先兆,是思想的准备阶段,只有产业革命把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起来,使大工业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小生产,人类认识、利用、控制自然的能力才有了空前的提高。这一深刻的变化为人类带来的文明与进步,是整个工业社会以前的历史无法比拟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3]科学技术一旦与生产结合就变成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两个阶段。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工业化。即资本的集中和大企业的形成。第二,城市化。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其城市人口就占总人口的五分之四。第三,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集中化。即一方面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趋于专门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渠道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与流动又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第四,世俗化和理性化。利益、效率和程序成为社会行为的最高原则,神秘主义的精神寄托被理性主义的实际行动所代替。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阶段。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两件事成为世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标志。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信息化;第二,智能化;第三,国际化;第四,未来化。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信息是经济社会的驱动;第二,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因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人们的时间和生活观念总是倾向未来;第四,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增多,使竞争和对抗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等等。其中,“智力工业”、“知识工业”是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这是信息社会的最重要的特点。如果说,产业革命时代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那么本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社会生产趋于智能化。[4]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社会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确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就是建设“四个现代化”,也迫切要求人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思想的人,没有时代精神的人是建设不成“四个现代化”的。

怎样理解教育的现代化?就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所谓转化,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空中楼阁地去构建一个现代教育,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的。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要继承和发扬,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有不少与现时代不相适应的东西,这就要扬弃或改造,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教育的传统。所以说,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讲清楚,就是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教育现代化也不是教育西方化。现代化是从西方先开始的,而且工业化是它的主要标志,因此容易被人们误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50年代末,在西方出现过一种“现代化理论”,企图论证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并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这种理论认为,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前者现在所处的阶段曾是后者经历过的一个阶段,非西方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唯一的途径就是西方化和照搬西方的模式,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靠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因素才有可能。[5]“现代化理论”在60年代末就遭到许多学者的批判。这种理论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

事实上世界文明并非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西方文明只是人类众多文明中的一个类型;更重要的是在60年代末一些发展中国家运用这种理论所提供的“增长第一”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并未使它们真正进入现代化,许多国家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现代化理论”遭到怀疑。现代化的内容是极为复杂的,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它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在各个不同的国家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很难用普通的特征来概括它。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在政治上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上要分三步走,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文化上要普及九年制义务制教育;在观念上要树立改革开放的思想。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是要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达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

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现代社会包含了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两个阶段。现代教育在这两个阶段中也有不同的特性。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与平等性,至少在理论上、法律上是这样。第二,学校教育的制度化、体系化,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第三,教育的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特征。第四,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学校增加了科学教育的内容。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现代教育除了保留了工业社会教育的某些基本特征以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特征。根据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形势,我不揣冒昧地提出现代教育概念性的描述: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6]现代教育有如下特征:

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工业社会由于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工人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得以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义务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全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财产和文化背景、,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了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这种广泛性和平等性的程度,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包括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等等。因此,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建立一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

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革,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变革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本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所谓终身教育,俗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正如郎格朗所说的,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的概念,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要为社会每个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终身教育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时讲到:“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7]现代生产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的论断的科学性。几百年来,由于新的技术和工艺在生产上的应用和变革,使得一些传统的行业不断消失,一些新的行业不断产生。这种变革就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而且来自家庭和社会。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知识)。因此,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要求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走出象牙之塔,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本身也才能得到发展。近些年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8届教育大会,就是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题。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合作教育等在各国有了较大的发展。

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们都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比起农业封建社会来说,虽然人身得到了自由和解放,但他受到社会分工的束缚。而且工业社会强调的是标准化、统一化,个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发展个性与培养同一社会同一时代的共性不是矛盾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里,个性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并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个性与全面发展也是不矛盾的。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但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是有差异的,所以不能要求每个人在各个方面都一样的发展。全面发展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都一样的发展,平均的发展。信息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具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人才。

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农业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很单纯的,只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而且要培养发展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学校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不仅要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和科研成果,而且要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学校教育由过去单一的普通教育,发展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多种教育;高等教育由单一的长期学术性教育发展到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同时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多种形式并存。教育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学分制的普遍推行,使教育内容(表现在课程上)因人而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教育技术的发展、多种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局面。课堂教学虽然一时间还不会消失,但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学生广泛参与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点。

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8]现代工业生产的变革造成社会的不断变革,与之相适应,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革的需要。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频繁正是反映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引起教育的革命。它改变了某些过去认为亘古不变的教育原则,改变了教育内容以文字教材作为唯一的载体,改变了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人说,人类的知识载体由无纸载体变为有纸载体,今天又在向无纸载体转化。此种说法不太确切,应该说是向多种载体转化。

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它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遍全世界。大量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会议,学者间往来的各种信件、资料的交换,都促进了国际间教育文化的交流。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跨国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等方面。教育国际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缺乏信息交流,就会使我们的教育停步不前,使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10年的教训是深刻的。教育的国际性与教育的民族性是不矛盾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教育的国际性不排除各国教育的民族性。在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

8•教育的科学性,即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科学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到教育的发展战略,小到课堂教学的改革,都要在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着教育的法制性。法律不等同于科学。但现代社会的法制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一旦教育规范经过科学论证,形成法律,它就具有法律的规定性。现代教育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这种法制化的教育是高度理性化的。现代教育的特征可能还可以举出若干条,但上面几条基本上包括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

三、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等。本文无意也不可能论述所有的内容,只想谈谈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上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错综复杂。但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育思想是主导,教育内容是核心,教育制度、设备、方法、管理是保证。教育思想的变革就会引起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方法的变革。本世纪6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冲击波引起了教育思想的变革,一时间出现了各种教育思潮,其中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占了上风。由此引发了教育内容的一场革命,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例如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等。反过来,教育内容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也要求教育思想的变革。古代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可以是经院式的,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就需要科学实验,从而要求教育思想转变。

当代多媒体电脑进入课堂,不仅改变了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改变了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育思想不转变,就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总的来说,教育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的。例如,中世纪是宗教控制着社会、控制着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神职人员,用来教育虔诚的臣民。文艺复兴打破了神学的统治,要求培养人,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需要有文化的工人,于是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品,而成为平民百姓的权利。到本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社会生产不断变革,不仅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现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总之,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思想随之变革,不同的社会制度又有不同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没有国界的,因此,现代教育思想又有某些共同的特点。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等。本文也难于一一加以论述,只能概括地描述现代教育思想的几个特征。

1•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历史上曾经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社会的一切;另一种是教育无能论,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或者遗传决定一切,教育无能为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需要人去改造,人又是生产力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创造都需要教育。教育具有多种功能,既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又有文化功能。教育既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又具有促进人(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为社会服务,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是不矛盾的,全面理解教育的功能,树立全面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

2•教育观念的开放性。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封闭的,它把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现代教育观念是开放的,教育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庭、在社会。它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传统的教育观念是狭窄的,把教育局限于青少年时代的正规教育。现代教育观念是广泛的,教育延续到人的一生,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现代教育观念具有全时空性。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篇4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校教育的氛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出发点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服务。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育人是目的。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把大量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知和理解;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意义,真正做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校教育的氛围。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年代久逸、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通过声音、图像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注意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构筑知识的框架结构体系,再通过投影、幻灯等现代手段传递给学生,避免了单调、重复的讲述,扩大了课堂容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重点、难点,使教学过程更具深刻性。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例如: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是怎样完成统一的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设计三张复合投影片,分别反映战国初落后的秦国;商鞅变法后“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朝的疆域。讲解中依次展示这三张投影片,再按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去掉六国国名。秦统一的过程,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性强,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促进历史教学的现代化。

三、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注意的问题:明确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历史教学中,无论选用何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应当为更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为完成基础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这三大教学任务服务;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过分夸大这一手段的作用,更不应滥用这一手段;要知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以课本为依据,应是对课本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升华,不应脱离课本;还要知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然必须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的思想。

四、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篇5

看点1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总目标

各地把在“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十三五”教育规划的总目标,并结合区域实际形成了体现各自特质的个性化表述。

北京

到2020年,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实现教育现代化。

上海

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

江西

到2020年,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确保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浙江

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全面的优质教育,形成更广泛的公平教育,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健全更加多元开放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广东

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粤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高,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的南方教育高地。

湖南

到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人力资源强省。

重庆

到2020年,形成就学更加公平、机制更具活力、保障更加完善、办学更加开放的教育发展新体系,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

看点2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在“十三五”规划中,很多省市把“优质均衡”作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实现后更高的要求。

北京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初步建立涵盖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校长发展专业标准、教师教学基本功标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等内容的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支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教育集群发展和九年一贯制办学探索,形成有效的配套管理机制。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统筹,精准支持乡村学校发展。

上海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实《关于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暂行)》,实现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提升义务教育服务能级,形成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实施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计划,引领学校坚持育人本源,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建立城乡学校互助发展新格局。全面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益。

江苏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和初中提升计划,全面加强校舍场地、设施、设备、队伍和学科内涵建设,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标准,优质均衡发展差异系数低于省定标准。到2020年所有县(市、区)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

浙江

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把重点放在加强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建设上,持续推进公办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定期排出一部分教育发展薄弱县(市、区)和薄弱学校,进行重点督促和帮助,持续组织经济发达地区支持相对薄弱地区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抬升义务教育发展底部。完善名校集团化、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形式,支持优质中小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和新办学校发展,鼓励各地及中小学与省内外重点师范院校及知名中小学合作,多途径、多形式引进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湖南

将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建设比照完全小学以上合格学校建设纳入省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加以推进,确保2020年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学校校舍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到2020年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

重庆

着力实施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百姓身边好学校”“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工程”等重c工程,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办学,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县(自治县)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以上。

看点3普及高中教育,促进高色化多样化发展

“十三五”时期,各省市在明确普及高中教育的同时提出了促进高色化多样化发展。

北京

逐步实施12年免费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大于99%。促进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发展。巩固和提升“特色高中建设计划”成效,推动更多学校找准定位,特色办学,多样发展;构建课程优质多样、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上海

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到2020年达到99%。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需要和高中学生特点,推动高中学校课程改革。扎实推进个性化学程、“走班制”教学、学涯生涯辅导。强化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深入实施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推进区建立跨校选修和学生共育的联盟机制。

江苏

到2020年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高中;完善选课制度和学风管理办法,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完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校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评价方法,促进学校多样特色发展。

浙江

2020年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按照增强个体特色化、群体多样化的导向,合理规划普通高中发展。全面推进特色示范高中建设,鼓励普通高中从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出发,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着力培育和凝练以课程建设为代表的育人特色。到2020年,全省特色示范高中比例达到80%以上。

湖南

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左右,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计划。进一步巩固与完善示范高中、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办学模式。继续鼓励、支持普通高中分类规划、分类建设、分类发展。分类制定普通高中资源配置、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完善适应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办出自身特色。

重庆

普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高中阶段学校毛入学率达到97%。适度新建部分普通高中学校,改扩建现有普通高中学校,推进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发展。

看点4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十三五”期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仍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

北京

加强市级政府教育统筹力度,完善市政府统筹推进、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各区政府联动的教育统筹工作机制。切实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依法细化市、区两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权力。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有效地激发各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有浴⒋丛煨裕提升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有效性。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减少政府对学校的检查评估。拓宽家长、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教育管理、评价和服务的渠道,完善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合作共治机制。

上海

以市级统筹机制和教育现代化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现代教育治理改革。以健全依法治教制度体系、深化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化建设进程。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引领,推进各级各类考试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与流动机制为重点,深化师资管理方式改革。以全方位融合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的深刻变革、支撑教育管理能力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江苏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依法健全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加强省级统筹,明确各级政府的管理责任。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方式,实行优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保证热点高中招生指标的分配比例不低于70%。

浙江

重点抓好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以科学选才和公平选才为目标,以扩大选择、强化综合评价和过程考核为重点,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认真完善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多类型、多元化高考招生制度。

广东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互动,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力推进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推进政校分开,扩大学校办学自。完善学校章程建设,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篇6

【摘要题】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素质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尚处于“试点”阶段,这不仅仅有一个实践滞后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先导有待加强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探索。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求教于众方家。

一、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及其探讨

(一)素质的涵义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素质”概念有一基本的了解。

1.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素质概念,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中义素质概念,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

广义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2.素质教育范畴的素质涵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主体整个素质的教育。概括地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素质的涵义有所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涵义的表述

关于“素质教育”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意见》和《决定》的表述可以归纳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特征

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

(1)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并重,要求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4)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5)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三)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它作出定义和界说。这里结合素质教育的涵义和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1.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定位

远程教育是否有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在理论界和远程教育工作者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一种,它必然与其它教育一样,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从“远程教育”词义来看,它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两个词义框架组成,但其中心词仍是“教育”。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个性的一面,但它仍然具有教育共性的一面,一样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的普遍要求,加强和实施素质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远程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与远程教育的特征相结合,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特性主要有:

(1)开放性。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时空、教学过程和学习形式的开放。

(2)终身性。远程教育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3)个体性。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

3.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现代远程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简单叠加;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定概念,它的涵义既由它的构成要素所承载,更由它所产生的特定语义所决定。把握它的涵义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涵义简单移植,二是语义泛化,失去了其特殊规定性。转贴于

考察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应基于高等教育来理解。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核心应是专业素质;其次,基于成人在职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成年人和在职学习的特点,符合在职成人发展素质的要求;第三,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对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在职成人学生所进行的以其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综合为基础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以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在这一界定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素质教育视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面向未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与滞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误区。在论述了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之后,为了更好地矫正偏差,澄清认识,从而对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不妨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变一个角度,即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不等于(≠)什么”来辨析素质教育的涵义,矫正偏差与误区。

1.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德育

2.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文体活动

3.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课外教育活动

4.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非考试教育

5.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

6.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或措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按照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规律,结合远程教育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先导。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素质教育只能局限于实践探索层面,只能处于自发阶段,难以实现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如前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它是以对人的关注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远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以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人居于这一活动的核心,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对社会有较大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再者,要把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说,“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素质教育将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作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远程教育,应当而且能够实现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统一。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要为终身教育服务,不断地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灌输与管理,它的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远程教育也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积极主动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学生和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远程学习者”。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技能。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在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要从人才培养规格入手,通过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克服以往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坚持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特性的基础上,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作为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其次是改革教学计划,注重提高人才素质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推进专业模块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较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第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现代远程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基础以及自己的时间、精力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更多地去感受、思考和体验,更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掌握所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与方法

推进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远程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和弊端。应当指出,远程教育的评价观应是“发展”而不是“选拔”。为此,要改变以往的“常模参照测验”为“目标参照测验”,用“达标程度”评价来替代“水平选拔”评价。其次,要改革考试制度和办法,改变以往的“一点式”考核评价为“多点式”考核评价,改变一次性考试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形成性考核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测评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第三,要尽量避免“教考分离”带来的“教考脱节”现象,在保证教学分离的公正、客观的同时,也要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解决好“教考脱节”问题,使考试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篇7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在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给教育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全日制常规教育相比,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因此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要求与常规的面授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借鉴常规教育成功的经验,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将关系到远程教育能否科学地、健康地发展的大局。

2、远程教育的特色、优势和意义

远程教育可以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各种教育资源库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远程教育可以做到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修改化、教学管理自动化。网络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任何时期、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并且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线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可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针对不同学员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学生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的方式完成。

3、对远程教育质量的认识

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教育的核心是质量。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目前还处于试点时期,在网络课程资源、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处于探索、建设和发展时期,因此质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如何评价教育质量,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很多人对它的质量仍存有疑虑甚至偏见,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时空分离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式的教学方法,使传统的施教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全适用于现代远程教育;二是传统的学习方法也不完全适用或者不能体现出自主学习的优点;三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缺乏及时有效的评价。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必将影响人们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看法,甚至影响学生的信心,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使现代远程教育按照适合其自身特点的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而这种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远程高等教育同常规面授教育一样,具有同样的根本质量要求,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远程高等教育与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存在差异,特别是各有特殊的培养目标,因而也应当各有其具体的质量标准,不能用传统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标准应该与培养目标一致,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教育质量与培养目标的不协调,或者说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现代远程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和个人发展多样化的需求,改革课程设置与课型配置,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激发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动机,制订适合现代远程教育自身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

4、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

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必须有服务于学习者学习需要的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控制、支持学习者学习全过程的良好服务和保证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有效管理。其中,教学资源是关键,教与学过程控制是重点,学习支持服务是核心,教学管理是保证。保证优质教学资源的前提是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必须根据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制作适用的多种媒体教材和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网络课程,为学习者提供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多种学习模式,鼓励互学,并给予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在远程教育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内容与教育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体。技术是基础,是支撑,是保障,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学习资源,适合于远程学习环境下的有效管理是督促学生学习、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关键,因而也是远程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管理者要改变传统观念,增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学习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与水平,才能达到有效管理。再好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管理是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篇8

请您谈谈近几年河西区在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从2008年开始,我们按照全市的统一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我们结合实际,瞄准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在学校文化建设、教师学历层次提升、学校与社区互动、扩大对外交流、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高于全市的标准。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建立区域校际联合发展模式。区域校际联合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小学阶段将全区29所小学组建成5个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发挥中心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校共同发展;在中学阶段建立“一对一互助提高”机制,将7所优质示范校与7所普通中学结成对子,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科研、师资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同时,我们还尝试建立了“总校统筹协调、分校相对独立、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实施了“名校带新校”策略,即在我区相对偏远的东部地区建立优质小学分校,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些措施有效统筹了区域义务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整体提升,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

二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目的就是要深化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品质。近年来,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大力推行了“教学、教研、科研三维联动”的校本教研模式,建立了“区域教研联合体”,重点突出学片教研,充分发挥了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的联动作用,强化了优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优势,有效促进了片内学校的辐射作用与片际的交流,取得了“一片教研、多校共享;一片教研、多片受益”的良好效果。同时,我们还通过举办特级教师、“小中高”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专场和高效教学论坛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加强示范课引领,努力做到高效课堂教学常态化。

三是开展“一校一品一特色”创建活动。学校特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必须彰显自身特色。为此,我们以“学校文化战略纲要建设”课题研究为引领,要求全区每一所学校重新审视学校历史,发掘文化底蕴,重视人文知识积淀形成的办学特色,凝炼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承载学校精神文化的办学理念和“三风一训”,转化为师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目前,把学校建设成为富有人文关怀、师生共享和谐的精神家园,已成为我区每一所学校的自觉行动,有效激发了广大师生积极奋发的内驱力。

四是建设数字化校园。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是我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重要策略。近年来,我们利用天津市的光纤宽带教育专网,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校园网全覆盖,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都配置了1间或2间信息技术教室,百名学生计算机拥有量已达到13台,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基本配送到了每一间教室,进一步充实了区、校两级教育资源库。同时,我们特别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是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区是全国“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验区,从2003年开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区有十余所学校参与了现代学校制度试点,主要在社区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现代学校制度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管理科学化与民主化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多项实践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引入社会评议机制、委托社会评价机构对学校课堂教学和社会满意度进行评估方面,实现了一些突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我们正在继续深化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与探索,并积极推广研究成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您认为在教育系统如何贯彻落实全会的精神?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我们今年将文化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从两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总结河西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精心提炼和大力弘扬河西教育精神,丰富活动载体,营造良好氛围,形成河西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引领方向,鼓舞士气,凝心聚力,以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发展。我们搞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教育系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行为取向和良好的氛围,这对我们河西教育尤为重要。因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靠人,而教育又要育人,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每个单位都要跟上教育系统的工作和发展要求。我们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搞得如何,关键也在于文化。家庭是家风,学校是校风,国家是社会风气。人们追求什么,每天就想什么,每天就会把精力放在什么上。因此,教育局领导班子已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下气力抓文化建设。只有把河西教育的文化建设搞上去,彰显河西教育精神,传承河西教育宝贵财富,我们的教育才能保持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二是各校在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环境育人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在于精神的引领。我们要深化课堂教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与核心地位,发掘学校传统资源,繁荣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塑造学校品牌形象,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内涵发展与持续发展,让学校在文化自觉中办学。

近年来,天津市一直在大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河西区的学校大多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发展基础,目前已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验收,在这个前提下,如何理解和做到“均衡发展”?

■河西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冠以“优质”二字,要达到优质的均衡而不是简单的均衡。为此,我们提出以“普优工程”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河西区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已经高标准完成,在总结创建成果、表彰先进典型、弘扬创建精神的同时,更多要思考的是如何巩固扩大创建成果,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如何促进学校在特色文化、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新提升。我们准备召开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总结表彰推动会,除了总结表彰、弘扬精神,更重要的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思路举措、延伸巩固扩大创建成果。一要筹建河西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深化实施责任督学制,建立督导结果公示和限期整改制度。重点开展好专项与综合督导的结合,特别是重点开展好体育、艺术、队伍建设等专项督导。二要进一步深化校际协作发展机制,加强区域教学研究共同体建设,加大教师柔性流动力度,发挥远程教育视频网络平台资源共享、教学研究等多重功能。三要抓实中小学“普优工程”,建立局领导班子成员点校包保制度。我们贯彻区委、区政府要求,局领导班子成员在三年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过程中,都建立了联系点校,责任承包,深入一线。关于“普优工程”,我们每位领导至少包一所学校。我们在实践中注重选树典型,以点带面。

为实现各类教育的优质协调发展,河西区有哪些重要举措?

■一是优质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加大资源建设力度,年内新建3所幼儿园,出台面向社区、家庭的免费早期教育指导服务标准,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深化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公办园所和民办园所共同优质发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推进区本特色课程建设,承办好2012年天津多元智能论坛。规范办园行为,完善保教质量评价标准,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二是优化提升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完成两所中职学校的整合与优化。加强社区学院建设,明确功能定位,完善机构设置。加强职业学校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整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确保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申报成功。保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成绩全市领先。三是健康稳步发展特殊教育。确保启智学校现代化建设顺利通过市级评估验收。继续做好为适龄重度残疾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送教上门工作,多法并举提升残障学生的生存、生活能力。四是规范有序地发展民办教育。加大培训力度,严格审批流程,完善监管制度,开展公益开放活动,增强社会公信力。五要创新持续发展终身教育。全面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发挥青少年宫龙头作用,完善终身学习网功能,做好教育资源共享开放工作,吸引更多居民加入终身学习的行列。依托社区学院建设全日制市民学校,打造区域内居民终身学习的高端培训平台。

2011年11月17日,天津市教委召开了天津市首批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启动大会,确定了首批24所“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实验学校”,您如何看待特色高中建设?接下来河西区将有哪些举措?

■特色高中建设旨在促进普通高中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新期待,创造性地开发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标准化、规范化向高质量、有特色发展,提升综合实力,适应创新型国家对多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区要总结北师大天津附中市级特色高中创建经验,通过示范带动与典型引路,加快特色高中建设步伐。一是积极推进梅江中学艺术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力争进入全市第二批特色高中行列。实施第四中学的英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办学的模式,丰富高中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二是鼓励和支持各高中校建设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开设多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实现育人模式的多样化。鼓励和支持各高中校依据自身特点,加强文化建设,总结和培植优势学科,促进学科优势迁移,带动其他学科发展,形成发展特色。

现在大家都在提“内涵发展”,您怎么看?如何做到?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教育竞争力的核心。

我们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一是坚持德育为先,针对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继续强化学生基础道德建设和中华美德教育,突出实践育人,创新探索学生走进驻区文化场馆实践服务的新机制,以天津市文化艺术中心落成为契机,策划组织好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开展学生志愿者服务,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二是聚焦课堂,发挥课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学校管理者必须关注和深入课堂,在改进教法、指导学法、研究方法、形成模式上出实招、见实效,区教育局组织推动,开展调研指导,总结发现与完善推广相结合,多举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三是丰富活动,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要继续办好阳光体育展示活动和“艺彩河西”艺术教育博览节,努力提高日常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质量,扩大体育特色学校数量和拓展体育特色项目建设,组织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力争体育、艺术竞赛成绩保持天津市乃至全国领先位次。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篇9

一、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进步过程

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研究有经济特征学派、政治特征学派、科技特征学派、思想心理学派以及多维综合学派。要准确地把握现代化看来不可专注于某一个角度。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英格尔斯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书内也认为,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体系,是由不同的系统构成的;整个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服务四个基本方面。一个社会是否是现代化的,要用系统的观点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我国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中阐述道:“我们所说的现代化,乃是社会主义形态的一种高度发展的文明形式,它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全部特征”。总而言之,社会现代化虽然是个综合的社会体系,但它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社会的现代化对现代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具体地说,主要有如下十点:

(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英文中在educa-tion(教育)前面所冠的形容词obligatory,其含义为义不容辞的、必须的、义务的。所以这里的义务应当理解为带有强制性的,也就是必须实施接受的意思。义务教育准确的定义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顾明远主编《教育辞典》第1卷,第69页)。1619年诞生于德意志魏玛邦的义务教育,到19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普遍实行,尔后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目前义务教育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教育制度,年限一般在5年到12年之间,可见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之上,构筑起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完整体系。

(3)职业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

(4)成人教育高度发展,终身教育思想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思想,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贯穿整个教育体系。

(5)教育事业法制化,实现依法兴教、依法治教、依法施教。也就是说,从教育思想到办学、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的标准,以教育法制化为手段推进教育现代化。

(6)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高等教育走向“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之路,职业教育走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之路。

(7)教学内容丰富而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各有侧重地设置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组成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8)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采用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声像教学与电子计算机教学。

(9)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采用现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制度。

(10)形成完整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社会现代化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十点要求,大多与教育体制相关,特别是前五条的内容,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2.教育现代化给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现代化,一般是指经济与教育相对落后的国家,采取一系列改革与发展政策,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争取达到现代教育水平的过程,以及最终使得教育高度发展,满足本国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教育向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的转化。教育现代化的水准并无一个绝对的尺度。由于教育本身具有较为复杂的属性,如有社会性、生产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等等,因而有的教育规律具有世界性,有些规律依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因社会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区别,不可能划定全世界统一的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现代化,现阶段可以参照经济中等发达国家教育所达到的教育现代化水准,结合我国物质、观念、制度、传统等若干层面的实际状况,确定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各个主要项目的内涵,在实践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现代化。

具体地说,教育现代化给现代教育提出如下七点要求:

(1)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要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起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为教育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矗。

(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要使社会成员具备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人所应有的素质。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

(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功能齐全,效益优良,结构优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4)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要建立完善教育法规体系,加强管理手段与制度的现代化建设,为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法律上与条件上的保障。

(5)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材,建设优秀的教材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6)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学,扩大施教范围,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

(7)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现代化。以先进的教育科研方法与教育实验手段,揭示出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教育现代化对现代教育的七点要求,涉及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思想基储价值观念、管理原则等问题,故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1.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机构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这两个概念是隶属与包容的关系。教育体制是指教育机构设置及其管理权限与有关制度的总合,而教育制度是指整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教育体制包容教育制度,而教育制度隶属于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其中就包括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但是教育制度改革有其自身具有的更深刻的内涵,教育制度的创新必须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条件。教育机构指的是进行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场所和从事教育管理及研究的机关。教育应当做广义的理解,所以教育机构应当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如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职工学校等)、学前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辅导站)、成人教育机构(如职工大学、干部管理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考试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如国家教委、省市教委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如教科院、教科所、教育教学研究室等)。我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就是符合我国国情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服务的教育机构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现代教育制度的框架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框架可以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教育目标、科学的学制系统、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均权型的领导管理模式、法制化的管理制度、健全的教育科研机构与信息网络。

(1)坚定正确的教育目标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建立的现代教育制度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这个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出发点与归宿所在。“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这个双向制约影响链条的中心环节是人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政策规定,都要以这个教育方针为核心。衡量教育制度的质量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教育界乃至社会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是否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这三个有利于的核心,正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诚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的“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科学的学制系统

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也称学校系统。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形式、教育性质、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关系。现代教育制度建设,要求建立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包含各级成人学历教育在内的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保障适龄儿童与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因此适龄儿童与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保证适龄儿童与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同时还实行制订一系列与学制相配套的完善的制度,如国家考试制度、学生证书制度、学位制度,以及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与教育督导、教育评估制度。这些内容既是教育法的规定,也是建立科学的学制的基本要求。

(3)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也应作为教育制度统摄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正是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现代教育制度,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除实施上述的学校教育制度外,还应实施一系列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一般指的是学校教育。与之相对应的非正规教育,主要指的是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与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以及广播、电视台(站)等大众宣传媒介形式,向社会公民有组织实施的教育。值得提出的是,我国80年代初期诞生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就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资少效益大的新制度、新形式。

非正规教育可以包容在广义的社会教育之内。社会教育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必将得到高度发展。社会教育中的社区教育同社区建设的结合,是教育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城市与农村将逐步形成“中心城市一县一乡(镇)”为基本形式的网状社会教育结构。这些都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值得探索的问题。非正规教育与社会教育为社会公民提供了与工作、生活密切联系的广袤的学习空间与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它具有实用性、直接性、现实性与灵活性,并且具有与个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特点,因此是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说学校教育制度在终身教育思想统摄下,要进行一系列变革。用终身教育的观念运行教育,教育不再只是人生前一个阶段的事情,而要贯穿于整个人生。

终身教育思想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可以说是使一个在需要接受某种教育的时候,能够受到以恰当的方式和内容给予的最有效的教育。这样,教育就不必也不可能全部集中于人的年轻时代,必须在人的一生中分散地进行。相应地,对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有机会接受终身教育,而且还应当主动地要求接受终身教育。

为此,学校教育就为实施终身教育或使社会公民从事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这其中包括属于认识能力的智力因素条件与属于志趣、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条件,特别是应具有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否则,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得以实现。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要相应地进行调适,重点是突出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创造性、教学的双向交流等。仅此还不够,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向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学校的设施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可为成人提供服务,还应开讲座、搞培训、办函授,采取多种形式发挥终身教育机构的作用。终身教育体系,大致来说,包括作为准备教育的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两大部分。学校教育是相对稳定的,而成人教育是灵活多样的。但从整个终身教育体系来说,它是个灵活性的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要考虑教育设施和教育机构,但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教学的模式、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要求管理机构通过联络、组织、协调、咨询、中介等全方位的服务,使得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充分发挥教育与培训的职能。

(4)均权型的领导管理模式

反映国家教育制度上的特点的模式,称之为教育制度模式。从世界范围看,教育制度模式大致可分为集权的、分权的与均权的三种类型。原苏联、中国、法国属集权型代表,强调国家办学、集中统一管理;美国为分权型代表,强调地方分权,实施开放、多样的管理;日本为均权型代表,强调集权与分权的结合,中央与地方政府均有一定的教育决策权。这里“均权”不是指平均分配权力,而是指大权在中央,小权在地方,中央与地方两权结合。这只是个大致的区分,每个国家在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尽一致,不尽典型。我国解放以来,经济上采取原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教育管理上也仿效原苏联的集权型管理模式,强调集中领导。

这种方式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集中运用较为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开创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但随着国家经济与政治的改革和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集权型教育管理模式不仅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潮流,而且有悖于我国的国情,已大大不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更与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相左。建立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正是与世界教育管理改革的趋势即均权化相一致的。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取向是采取在国家掌管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发挥地方管理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原则。

《教育法》第十四条中明确提出:“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更具体一点,《教育法》第十四条与十五条的内容指出:①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②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③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⑤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教育工作。以上这些规定,不仅是规范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条款,引导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学校的组织管理要广泛地吸纳社会各界的参与与介入。

(5)法制化的管理制度

教育法制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现代教育制度建设,要求在教育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上实现依法管理、依法治教。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日本小学教育现状历史特点启示

一、日本小学教育的现状

日本现在的小学,是19世纪70年代以欧美各国的初等教育为模式形成并以此为出发点。在19世纪后半期,作为欧美世界中唯一步入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日本能够结合日本国情从多个欧美国家中自主地选择模式,因此,日本近代的小学虽然在整体上以欧美为模式,但其性质并非某一国家的翻版,而是折中了日本与欧美特点的独特性。

以国民形成为课题的日本近代小学,至今仍具有浓厚的公共性特点。教育计划和教材等的审定由文部省进行,教师的任免及其待遇则按文部省科学省监督指导的教育委员会的规定进行。另外,作为培养孩子们集体性的手段,日本形成了其他国家的小学所没有的、独特的学校惯例。例如,以参加为前提的各式各样的学校活动、运动会、修学旅行、郊游及庄严肃穆的入学典礼、毕业典礼等。

其中,日本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称为“部活动”,其中又以体育类的“部活动”居多,主要开展的项目有田径、棒球、排球、足球、网球、游泳、弓道、剑道等项目。上学期间,学生每天下午3时之后基本上都会去参加自己的“部活动”。

除了“部活动”以外,日本学生在假期还喜欢修学旅行。修学旅行以学习为目的,学生更容易从旅行中学到知识。日本的修学旅行因学习的内容不同被细分成若干类别。比如历史学习,主要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学习历史知识。这种旅行多去京都、奈良和东京等地,因为这些地方古迹多,还有体验大自然的森林修学旅行和农业修学旅行等。

另外,日本小学教育为反映社会的现代化状况,正在开展很多新的尝试。例如将外语学习正式引进小学,孩子们可以使用电脑上网及创建自己的数据库,以及在校舍准备“宽松”和“休闲”的空间等。

二、日本小学教育的历史

日本的初等教育与西欧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15世纪以前,寺院承担了面向贵族及武士子女的世俗教育。此外,从16世纪开始,随着商业的发展,诞生了面向富裕商人子女的教授读、写、算的教育机构,即后来的技艺学校(寺子屋)。17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学校“藩校”的成立。另设了为“藩校”入学前的孩子讲授读书、写字基础武士专用“技艺学校”及“藩校”的初等课程。这样,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平民的“技艺学校”、武士的“藩校”和“技艺学校”在全国普及起来。

由1868年明治维新成立的新政府,以克服封建制度为目标,努力构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模式的新的国家体制。作为其中一环,1872年新政府否定了以前带有身份制性质的初等教育――小学。在当时,日本成立了除美国之外在西欧各国从未出现的非身份制性质的统一学校――小学。另外,学校教育从一开始就采用母语授课。

作为国民形成的基础而受到重视的小学,在政府的鼓励下,于1875年基本上在全国设立了约2.5万所(与现在的小学数量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江户时期的“技艺学校”的普及。但是,在当时经济还很贫困的日本,要立即创造出一个能让所有孩子平等进入小学的环境是很困难的。尽管如此,在大约30年后的1902年,90%以上的孩子可以上小学,而到了1915年,90%以上的孩子能够每天上小学了。在制度方面,由于1900年小学校令的颁布,小学制度的基础得以确立。

从1907年开始,义务教育由以前的4年延长为6年,这反映了日本经济近代化的进程。现今的小学6年制,就是那时以来的制度。20世纪30年代,为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制定了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计划。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的制度改革,规定了8年制义务教育,但是由于战争恶化,其实施被暂时拖延了。然而,二战后随着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日本开始实施小学6年与初中3年的9年制义务教育。此时,在单一的制度下,99.8%的孩子就学,其中90%就读于公立学校的日本小学成立了。①

三、日本小学教育的特点

近代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大纲的五次修订,不仅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即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教育本身也需要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向我们很好地展示了日本小学教育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1.战后初期的课程改革特点

教学大纲作为政府制定的课程标准,对教师不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而是鼓励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参考,根据儿童和社会的新要求,创造性地研究教学;教育目标从培养效忠皇国的臣民转变为培养民主社会的成员;小学设置了国语、社会、算术、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自由研究九门课。

2.50年代初期的大纲修订的特点

课程由学科和课外活动构成,扩大了“课程”的含义,意味着日本学校教育从学科中心向全人教育观的转变;教育目标从儿童的自身需求和社会性需求出发来确定;对教学科目进行修订,加强毛笔教学,保留家政科,取消自由研究时间,代之以课外活动;小学课时以百分比表示,全部学科被分为四大领域。如基础科目包括国语、算术和数学;开展单元学习,它以儿童面临的问题为中心。

3.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的大纲修订的特点

落实道德教育。特设道德教育课,进行系统讲授;充实基础学力。重点提高国语、算术、数学的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水平。理科内容得到精选,加强常识学习,将教学重点置于实验和观察上;改进和充实日本地理、日本历史的教学内容;充实情操陶冶和健康安全的指导;使小学和初中教育内容具有义务教育的连贯性。

4.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的大纲修订的特点

教育课程由各门学科、道德、特别活动三方面组成,原来的特别教育活动和学校节庆活动合并为特别活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力图保持一贯性;各科目标不再是并列表示,而是说明各科总目标,再说明具体目标;以算术、数学科和理科为主,内容大都以科学的基本概念为中心,注重科学思考方式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5.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的大纲修订的特点

将“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为基本方针,强调儿童智、德、体、情的情感协调发展;高中教育实现大众化,小学至高一的10年间设置了统一的前后一致的课程,高二以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修课程;小学低年级实施合科教学,即让儿童通过具体的综合性的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实现实践宽裕而充实的学校生活。削减各科内容,开展其它各种教育活动。

6.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大纲修订的特点

改革目标回归“日本化”;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倡终身教育思想;加强现代化教学;课时具有弹性。教学时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缩短、延长和分割;国际化趋势加强。②

四、日本小学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日本小学教育的现状、历史及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特点。

1.近代日本教育改革是一个西化的过程

受二战的影响,为消除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的思想,日本的教育改革基本都是在美国的启示下进行的,因此,具有美国化倾向。

2.教育的重心逐渐体现于学生

日本近代五次教学大纲的修订主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美国式的经验主义课程回到系统化教学教育现代化教育人性化。从中可以发现,日本的教育开始注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主张学生展现个性,注重培养思考力、判断力以表现力。

3.各阶段教育的连贯性

日本屡次教学大纲修订都考虑各学习阶段教育目标、内容的连贯性:注重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力图保持一贯性小学至高一的10年间设置了统一的前后一致的课程。由此发现,这种教育的连贯性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这一方面,我国在课程的设置上很大程度效仿了日本做法,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日本的教学从最初注重系统教学、注重知识的获得向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转变,并有相互融合的趋向。

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日本在学习西方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也是西方教育方式中较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教学方式之一,比较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识能力等多元能力的发展,日本60年代后期中小学大纲修订已明确显示。系统教学论认为,教育应注重“读、写、算”,即“基础学力”,它是获得人类文化宝库的最有效方式,日本50年代中小学大纲注重基础知识就是例证。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取舍不仅仅存在于日本,许多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通过对日本小学教育的分析不难看出,现在日本小学教育重视学习欲和学习态度、思考力、技能,最后才是知识、理解。我国正逐步从注重系统教学向注重问题解决教学方式转变,学习借鉴日本的小学教育对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注释:

①佐藤秀夫.日本的教育课题.东京法令出版,1994-2002.

②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初等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谢广田,刘瑛.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承绪,顾明远.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