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1:08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城市;社区商业;现状;对策

对于城市商业来说,社区商业是一种特殊而必要的社区服务,它以“社区”为载体,是城市商业的重要基础。社区商业可以理解为以地域内和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形态,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

一、发展城市社区商业的重要性

(一)加快城市社区商业的发展是提升城市现代化形象的需要

社区商业是同人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也是同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的城市商业最基础的部分。如何建设一个秩序良好、服务便捷、环境优美,能与居住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让居民满意的社区商业,是居民安居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社区商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现代化形象的重要途径。

(二)加快城市社区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社区商业是以居住社区为依托,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发展起来的,其服务理念就是要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动态,科学地规划业态业种,合理安排服务项目。因此,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商业,不仅要满足居民基本的日常消费需求,更要满足居民诸如娱乐、文化、教育、健身等高品质的精神需求。由此可见,社区商业发展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才能更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社区商业发展为零售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目前,我国许多传统商业中心零售业发展已相当成熟,未来的发展空间已十分有限。尤其是一些一二线城市,零售业市场大都被国际零售巨头所垄断。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的零售业市场,社区商业将成为部分中小零售企业新的生存空间。这一点突出的表现为一些设立在郊区的新型社区,很难有大型超市在此设点,居民的生活消费都由一些小型零售店提供,这些小型零售店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营业时间长便是其一,有的甚至能够24小时提供便利服务。由此可见,这些中小零售企业入驻社区,不仅能给社区居民带来更多的便利,更能给自己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我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现状

城市社区商业对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与消费而言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重要的商业表现形态,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也就是说,现代城市社区商业不仅仅要满足居民日常消费中的“吃”和“穿”,同样也要满足居民的“休闲“及“娱乐”活动。但就目前来看,城市社区出现的规划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一)城市社区商业规划不合理,大部分仍以传统底商为主

社区商业集中分布在住宅小区的出入口主干道两侧是目前国内大部分社区商业普遍采用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虽然可以营造出浓郁的商业氛围,同时也十分方便居民出门就能购物。但随着入住人口的增加,购物人流和进出小区的车流、客流汇涌在一起,这样的布局容易造成交通堵塞,甚至会给小区居民的出行和购物造成不便和困难。

其次,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社区商业由于规划及历史原因,仍然是以传统底商及沿街商铺的形式来经营。在一些二三甚至四线城市里,其商业形态多为一些零碎的便民小店,主要是以餐饮、中小型超市、理发店、洗衣店、药店、邮政等等为主,业态较为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到居民娱乐及休闲的需求。并且,像底商这样的布局在经营过程中,噪音、车流、人流等经常扰民,尤其是一部分餐饮脏乱差的环境以及对社区造成的噪声、空气的污染经常导致居民不满,甚至发生冲突。

(二)城市社区商业氛围缺乏,服务功能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目前一些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地的社区商业开始大量兴建社区商业街以及社区型购物中心,但随着居住人口迅速增加,目前仍然存在社区商业配套设施还跟不上居住人口的发展以及社区商业氛围还不够浓厚的问题,这常常表现为一些大型居住社区“有人气,无商气”的尴尬局面。

此外,其余大部分城市社区商业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在一些较成熟的大型居住区域内,目前仍然是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代表的商业业态为主导,业态及服务功能较为单一,其购物环境、服务质量和业态配置,尚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对休闲、娱乐及生活服务等综合消费的需求。

(三)城市社区商业定位与居民消费需求仍有差距

城市社区商业的宗旨是实现“便民、利民、为民”,为构建和谐社区,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为目的而产生的。但就目前来看,城市社区商业的定位仍然存在与居民消费需求有差距的现象,这表现在: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对消费的需求已经不限于商品的品种与价格,他们更看重的是品牌、服务和消费环境,因此,这些因素受重视的程度已开始日益攀升。但是,目前,就连像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社区商业在购物环境、品牌档次、服务质量、业态业种配置上都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居民对于“一站式”综合购物的需求。

第二,城市社区商业定位与居民消费需求存在差距还表现在一些开发商对社区商业没有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定位,在建造社区型购物中心时,业态业种以及主力店过多而盲目的引进国际一线品牌以及奢侈品牌,殊不知这样的业态业种配置以及过高的档次定位与普通社区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相去甚远。

三、加快和发展城市社区商业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城市社区商业的规划,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社区商业的推进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本着以顾客为中心,让消费者满意的经营理念,实现“物本化经营”向“人本化经营”转变。同时,城市社区商业建设应规划在先,实施在后。有了科学的规划和定位,社区商业才能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然而目前国内一些开发商通常是对项目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规划和定位就开始盲目的进行建设,其结果往往导致一些社区出现商业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一方面居民综合性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容易因盲目开发而导致商户的过度竞争的问题。因此,社区商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主动干预及政府合理的总体规划。同时,开发者必须与地方当局结成共同开发的伙伴关系,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从环境、设施、布局等方面严格把关。

(二)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丰富业态,强化城市社区商业的服务功能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商业业态及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在此我们应该丰富社区商业的业态,强化社区商业的服务功能。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社区商业的经验,在学习中发展,在摸索中创新,建造富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商业模式。

总的来说,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是以各种专业店、专卖店以及购物中心加商业街的形式呈现,规模较大,服务种类也更为丰富。其特点在于通过各种商业业态、业种和商业功能的集聚,不仅给居民提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享受,更能营造出一种高氛围的社区归属感。比如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社区商业都各有特色,不仅有传统的百货、超市、餐厅、专卖店、24小时便利店、美容店、洗衣店、杂货店等,更设有公共图书馆、电影院、儿童娱乐、迷你高尔夫馆、儿童教育、音乐培训、舞蹈培训乃至证券所、游乐场等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国外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丰富城市社区商业的业态,鼓励发展现代化的社区购物中心,以这种新的业态形式,满足社区居民购物、休闲、娱乐、服务等综合性需求。

(三)城市社区商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必须符合社区居民的收入状况、消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社区商业的本质是为居民服务,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方便。针对目前城市社区商业定位与居民消费需求仍有差距的问题,我们必须做好社区商业的合理定位,努力发展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业态,以满足居民综合性需求。因此,在进驻社区之前,就必须要对社区内居民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甚至做好调研,以便了解社区居民所需要什么样的业态及服务项目,由此来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发展,真正打造出一个“便民”、“利民”、“为民”,甚至“亲民”的社区商业。

(四)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加快向社区发展,鼓励品牌连锁经营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

目前社区零售网点多是单个店铺,因此进货量少,无法得到同大型购物商场相同的折扣。而采用连锁的形式,可以改变社区零售网点经营规模小和粗放管理的弊端,并且获得成本降低和效益的提升,可以实现居民和商店互利共赢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支持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加快向社区发展,鼓励品牌连锁经营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深入社区、服务社区,尝试业态创新,采取多元经营、延伸供应链。同时,大力支持现代物流配送企业向社区延伸,构建社区物流配送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红华。国内外社区商业发展比较研究及对发展我国社区商业的相关建议。商场现代化。20005(9).

[2]吴凯莉。关于加快发展我国社区商业的思考。商业时代。2013(23).

[3]闫爱青,邵勇。我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研究。政府法制。2010.

[4]茹莉。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社会主义研究。2006(4).

[5]朱颂梅。中国城市社区商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的整合作用。商业时代。2013(29).

[6]吴晓辉。中国社区商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4).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篇2

历史沿革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组建,其发展历经60多年,按照每个发展阶段的产权主体和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将农信社的的历史划分为七个阶段(见表1)。

农信社的产权特征经历了“合作金融――合作制色彩淡化――合作制”转变的过程,其组织形式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曾经是附属于供销社、、生产大队的机构,逐步向独立机构发展;曾经在中国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控制之下,逐渐被地方政府所控制。2003年新一轮农信社改革之后,农信社演变为三种制度(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四种组织形式(县乡二级法人、县一级法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并存的局面。

从历史沿革来看,似乎农信社向合作制的回归将成为发展的一大趋势,无疑,作为合作金融组织形式之一的社区银行模式为农信社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但现实是,已经有部分经营较好的农信社成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这部分是要回头,还是继续让其沿着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模式继续发展;社区银行是否会成为农信社发展的唯一方向,值得进一步的探讨(见图1)。

农信社向社区银行发展的理论可行性和主要障碍

社区银行是介于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合作金融体系,其本质特征是能在根本上实现金融资源取之于某一群体并运用于同一群体的根本目标。

农信社向社区银行转变具有良好的理论可行性,一是农信社具有社区银行需要的土生土长的地域优势,拥有人缘地缘。二是两者的市场定位十分相似,当前的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甚至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多为服务“三农”,以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为目标客户,是定位于老百姓身边的银行。而社区银行则具有定位于零售业务,服务社区的中小企业和个人,为中低端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金融服务的特点。三是农信社作为地方性机构,组织的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符合社区银行本地资金用于本地,服务社区经济的理念。四是针对农信社始终无法解决的持续经营和政策支农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社区银行可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满足底层金融需求双重目标。

与此同时,农信社向社区银行发展仍存在如下障碍:

首先,享有贷款权的受益群体覆盖面需要扩大:从农信社成立之初的设计理念来看,仅有社员(股权持有者)享有贷款优先权和利率优惠权,而社区银行受益对象更广,不仅包括所有人,也包括对金融资源有贡献的存款人。

其次,区位是影响农信社是否具有发展条件的因素之一:是否有足够多的中小企业集群为社区银行提供发展空间。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地方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地区适宜发展社区银行,如东南沿海地区;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营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区域在发展社区银行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更多生存障碍。

此外,提供的产品仍然存在差异:我国目前大多数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甚至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问题,而社区银行的产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是在特定社区内针对特定客户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单从产品的供应角度,农信社向社区银行的转化还有较长距离。

实践与理论的偏离

以2003年为开端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中,呈现出“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异地扩张”这样一条发展轨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向与国有商业银行相同,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事实上,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方向已经与理论界的设想渐渐出现偏离,表现在:

平均资产总额已超过社区银行的范畴

根据美国对社区银行的定义,社区银行的平均资产规模一般不超过10亿美元,不考虑汇率因素,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规模已经远远大于社区银行的标准(见表2)。

贷款的投向:偏重当地大企业,而不是农村中小企业与农户

农户与农村的中小企业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得到的金融供给服务看似逐年上升,但与整个涉农贷款增速相比实际为下降。以2008年数据为例,2008年末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包括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三类主要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4.6万亿元,平均增速20.8%,而作为支农主力的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涉农贷款余额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17.7%,低于同期同行业涉农贷款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余额虽然较农村贷款占涉农贷款余额比重小,但是增速较快,2008年达到32.3%,主要是向企业发放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

多余存款资金以各种形式流出本地的状况并未缓解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仍然巨大,从2007~2009年三年数据来看,农信社将未利用的资金通过购买国债和转存方式转出的幅度不降反升。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和转存的比例虽下降,但采用了其他更多样的资金转出方式,如设立异地支行、入股城商行、投资异地金融机构等。这种“抽水机”角色的愈演愈烈与社区银行本地资金用于本地发展的理念显然存在矛盾(见表3~表5)。

从实践中观察,东南沿海大多发展较好的农村商业银行正野心勃勃,准备向大城市进军。2008年,江苏、浙江等省农商行与农合行投资异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成功入股秦皇岛城市商业银行,常熟、张家港、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设立异地支行。由信用社改制较早的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近年来陆续在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开设分行,意图与当地的农村商业银行甚至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市场,成为跨地区甚至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这种发展模式无疑与社区银行本地资金服务本地社区的模式截然相反。这不得不引发农信社是否会真的走向社区银行的思考。

多元化模式

从当前农信社改革和发展现状来看,并不会出现所有农信社都发展成为社区银行这一种情况,每个区域的农信社应根据当地情况和自身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

首先,经过三轮农信社改革之后,目前全国各地的农信社(包括农合行、农商行)发展状况已千差万别。东南沿海地区改制较早,经营状况较好的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在当地牢牢控制了农村及城郊的金融市场,甚至已经将触角深入城市中的农贸市场、建材市场等个体工商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其盈利状况达到当地商业银行平均水平的数倍,而贷款的不良率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同时,还有部分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的农信社由于区域经济、内部管理、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原因仅能维持一般的经营水平,虽然通过增资扩股甩掉了过去农信社的包袱,但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却很困难。情况更加糟糕的是,在落后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有3000多家维持原状的农信社。这一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决定了不可能所有农信社都走向社区银行,对于后两者,社区银行模式更加适合,而对于已经发展壮大的第一种农商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和企业追求增长的原始动力必然会使它选择扩张的道路,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区域。

其次,农商行的扩张与社区银行的理念并不矛盾。社区银行通常包含三个特征:一是现代商业银行,二是生于社区、服务于社区,三是资产规模较小。以泰隆商业银行为例,其经营成功之处在于一套成熟的向社区居民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模式、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系统。如果在其他城市设立分支机构,通过聘用熟悉当地市场的员工来保持社区银行的地缘人缘优势,同时复制这套成熟的运营模式,继续保持较小的资产规模,仍然将从本地吸收的存款用于本地,那么将会产生一家非本地却又了解本地情况的社区银行。但难题在于,这种伪社区银行将很难具有真正社区银行内部的信息沟通便利,由于贷款的审批权限不可能完全交给分行,因此仍然存在一般商业银行服务农村金融中遇到的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

再次,本地社区银行与跨区域经营的社区银行并存可以形成“鲶鱼效应”。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垄断,从而使市场效率下降。为了防止大银行过度兼并,保持相当数量的中小银行对维持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性结构是必要的。允许异地的农村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可以有效刺激本地的农村金融机构,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和退出机制,经营好的进入市场,经营不好的退出市场。这种方式利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可以更好地促进社区银行对本地社区的服务,既能使社区银行在竞争下保持旺盛的斗志和生命力,又为本地农村金融市场引入了新的供给者,更好地实现支农目标。但跨区经营不可避免地又会涉及服务半径、网点规模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一个与本地社区协同的框架下考虑。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篇3

>>阳江市五金刀剪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淮安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扬州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研究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研究以电子商务推动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升级策略研究大庆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大连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浙江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B2C电子商务模式下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湖北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人才需求研究嘉定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顺德家电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中越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改进策略中国石化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阳江市政府.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4]阳江市政府.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5]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6]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7]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eB/oL]..

[8]阳江市政府.阳江市商贸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篇4

这次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县重点项目协调指挥中心办公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督查室做了发言,县委木副书记对干部进状态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下面,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开展“六进”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县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确保经济增速达到以上,财政收入增长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到年达到元的奋斗目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我县抢抓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实施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产业化、城市经营、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人才素质”等六大工程,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年,我县经济增速达到,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这都为我们顺利实现“十一五”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要看到,我们在发展,其他地区也在发展,而且发展速度很快、势头很猛。同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工业园区建设水平不高,承载大项目的能力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城镇社区管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在职能转变、作风建设、工作效率等方面还有待改进;特别是有些干部还存在工作责任心不强,开拓意识不够,工作不在状态的现象。

正是基于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及对当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县委根据州党委提出的“干部进状态,工业进园区、招商进规划,办事进大厅,城镇居民进小区、社会管理进社区,广大农牧民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天池景区进国家一流景区”的“六进”要求,依据我县实际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工作要求。落实好“六进”工作是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为我们顺应乌昌经济一体化、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创新了一个工作机制,能够使自治区党委、乌昌党委和州党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发展及招商引资的重大决策、政策和措施迅速地贯彻落实,使政府和企业真正融为一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二是为企业和政府之间搭建了一个无障碍“绿色通道”,既能够提高项目投资行政审批效率,又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协调问题、解决问题,为企业落户、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企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三是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有利于我们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城镇社区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为锻炼和培养干部创建了一个平台,有利于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使干部工作意识、工作精神、工作方法、工作效率等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适应,形成一个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

为扎实推进“六进”工作,县委已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拿出了相应的实施办法,积极加以推进。但从几次督查来看,部分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思路还不清,推进速度还比较缓慢,效果还不明显。第一季度即将过去,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全县各级党政组织,特别是各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抓好各项措施落实,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工作。

二、以“干部进状态”工作为抓手,推进广大干部干事创业、争创一流

“干部进状态”是落实其它“五进”的前提和保障。我县各项事业是否能取得快速发展,很重要一点就是看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事业成败,人的因素第一。“干部进状态”就是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刚才,木副书记已对“干部进状态”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再强调几点:

要紧密联系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对照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开展“什么是在状态、什么是不在状态、怎样进状态”的大讨论,使各级干部增强对“干部进状态”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认真查找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迅速进入状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切实发挥好作用。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县“干部进状态”领导小组要针对当前干部思想、精神、工作现状,从查找干部“在状态”和“不在状态”的各种表现入手,结合我县重点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干部进状态”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对干部平时考察考核与年终的综合考核结合起来将定期考核与随机考察考核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结果成为评定干部在不在状态、工作成效如何的重要手段,确保重点工作取得实效。要结合纠风工作,按照整顿机关作风的工作要求,从解决不遵守机关考勤制度和会风会纪等问题入手,对照干部“不在状态”的表现,找差距,定措施,抓整改,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关工作制度,坚决杜绝上班迟到、早退、空岗、上网聊天、玩游戏以及开会接打电话等现象发生。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评议活动让企业、让群众来评判我们的工作成效。要进一步抓好干部监督,把“干部进状态”与强化干部监督工作结合起来不仅对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真管、敢管、善管而且要加大治“庸”、治“懒”的工作力度。对组织认定“不在状态”的干部,坚决按照《处理“不在状态”干部暂行办法》进行组织处理,切实形成一个用干部、管干部的良好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只用干部而不管干部的现象。总之要通过加强监督和强化管理形成有利于“干部进状态”的政策机制、鼓励“干部进状态”的激励机制和惩戒“不在状态”干部的监督机制营造一个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版权所有

三、以“工业进园区、招商进规划”工作为载体,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建设

工业园区是承载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规模化发展的坚实平台。近年来,我县已初步形成了天山纺织工业园、幸福工业园和鸿新石化三大园区,但由于规模小,产业不集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园区应有的承载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没有凸显,丧失了许多招商引资机遇。因此,我们要按照“工业进园区”的要求,把园区建设与全县工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相衔接,对现有园区进行全面整合,加快形成“一园三区”的发展格局。要科学定位园区产业和布局,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联动发展”,科学制定“工业进园区”的总体规划,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利用率高的工业园区。要按照建设示范园区、精品园区的目标,加快园区内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拓宽园区建设融资渠道,将园区建设从政府包办拓展到市场运作、企业开发上来,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搞园区建设。要精心选择入园项目,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对入园企业严格把关,积极引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高新技术项目、大项目,能够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大量增加本地就业岗位和地方财政收入,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入园,不断增强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和综合效益。严格限制“十五小”和“新五小”项目进入园区。要建立健全园区优惠政策和管理制度。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处理好工业园区和各乡镇落实招商引资任务及利益分配的关系,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工业进园区”目标的实现。

要大力推进“招商进规划”。认真制定招商引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充分挖掘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棉纺产业、石油石化产业、煤电煤化工产业、水电开发业等六大产业优势,把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科学纳入招商引资项目布局,把产业优势变为招商优势。要建立动态性的招商项目储备库,凡是进入招商储备库的项目,前期工作都要达到立项的深度,在项目可研上下功夫,并积极把一些新兴产业及时纳入项目储备库,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要采取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会展招商、网上招商和委托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主动出击,主动寻求商机,捕捉信息,对有意向性的项目,要紧盯不放,对已经达成协议的项目,要狠抓落实,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范围。

四、以“办事进大厅”工作为平台,进一步优化我县投资服务水平

开展“办事进大厅”工作,是进一步简化办事手续,提高行政效率,创优投资服务环境的有效平台。目前,“办事进大厅”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相关部门要按照“规范审批、重心下移、简化手续、方便客商”的目标,加快推进“办事进大厅”工作的规范运行。各进驻部门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人员、资金等方面大力予以支持,特别是要对进驻人员充分授权,凡是上级规定、不需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的,在本级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一律授权办事窗口全权负责受理、审查,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投资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建立各类审批服务工作相关要求及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要保证规范运行,对重点部门、重点窗口服务单位实行首问负责制、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为客商提供零距离、全方位服务,真正做到“只要你来干,手续我来办”,让客商进得来、留得住,达到“企业添效益,经济大发展”的双赢目标。针对重点项目,要本着“特事特办、重点事重点办”的原则,从受理到办结,全程介入,做好跟踪服务,确保各个环节通畅。要加强对入驻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有关规章制度,熟悉业务流程,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紧紧围绕工作任务,扎扎实实地履行好职责。要不断完善创新“办事进大厅”工作机制,经常深入企业开展调研,积极研究在运行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的地方,及时调整,研究深化,逐步健全,使投资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便民利企的“政务超市”。

五、以“广大农牧民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积极围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增加农牧民收入。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用雄厚的物质基础做保障。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要以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理念,把农业产业化放在现代农业发展全局中来筹划,着力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产品市场,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升农业安全保障水平。要积极鼓励农户以资产入股、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在参与企业经营中增加收入。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面向劳务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认真落实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同劳务输出中介机构的联系、合作,充分发挥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深入把握加强村镇配套建设这个重点,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新型村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志。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今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长远发展趋势,按照“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符合各自实际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加快规划实施步伐。要抢抓国家调整投资方向、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投入,推进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力、广播、电讯等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确定建设项目时,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的向农村,特别是示范镇、村倾斜。要想方设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村集体无钱办事的问题,真正把“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突出依靠农民大众这个主体,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要由新型农民来建设,关键是把握好施教于民、还权于民、公众参与三个环节。要施教于民,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还权于民,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深化“民主日”活动,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制度,提高农牧民参与农村民主管理的能力,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广大农牧民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步骤、资金使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扩大公众参与,积极引导农牧民不等不靠,自愿出资出劳,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努力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六、以“居民进小区、社会管理进社区”工作为依托,全面提升我县城镇管理服务水平

城市社区是城市各项工作具体实施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政府和企业分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逐渐转向社区。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社区建设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我县社区建设工作自××年底启动以来,社区在为居民服务,帮助城市弱势群体,推进就业再就业,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基层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三年多来的运作来看,还存在着社区建设不够规范,部门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社区服务功能还不强等问题。我们一定要按照“居民进小区、社会管理进社区”的工作要求,对社区现实问题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和掌握社区建设规律,取得指导社区工作的主动权。要进一步理顺社区关系,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社区工作的职责,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严格实行部门工作进社区准入制,把好各业务单位管理工作进社区准入关,理顺各业务单位和社区的工作关系,防止社区工作行政化。要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选派年轻后备干部、面向社会招考、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竞聘任职等方式,充实社区干部力量。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福利机构,建立社区卫生体育服务、婚姻介绍、城镇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安置等服务企业,拓宽社区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层次。

要大力推进“城镇居民进小区”。按照“统一规划、规范建设、完善配套、财力保障、强化管理”的原则,全面加强小区建设。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着力推进小区规划编制,科学制定修建性详规,合理划分城镇住宅小区范围。稳步推进旧有小区的整合工作,将零散居民和未纳入小区管理的行政、企事业单位住宅、家属楼院,纳入小区规范管理。要加强小区公用设施建设,将社区公用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规划。要大力推进小区物业管理,逐步制定完善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进一步理顺小区管理各方面关系。

七、加强领导,真抓实干,确保“六进”工作顺利开展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篇5

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周边国家经济的协调共赢。我国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体系,主要包括中亚、南亚等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截止到2016年,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已经扩展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的直接体现。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是其运行的主要平台,也是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与陆地丝绸之路经济交易、技术创新的有效渠道,例如:电子商务为我国内部经济发展与各国经济发展结构交通枢纽、经济信息交流,人民币与外币的金融交易等方面,实现国内经济发展与国外市场合作共赢,抓住世界进行全球化的经济趋势,促进国家整体能力提升的有效发展新体系,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发展保障。

二、新常态解读

新常态,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战略下,社会发展各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的发展状态中,对新常态的理解,也可以看做是新旧事物发展的过度阶段,基于这一理论,对电子商务的新常态解读,可以概述为电子商务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实施电子商务发展各个部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波动。基于现代社会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在的发展中逐步创新,社会经济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规划。但由于事物发展的速率和发展状态不同,宏观调控的相对平衡状态在一定时期被打破,需要对事物发展内部进行调节,才能够保障事务发展的稳定性提升。例如: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包括社会经济发展中电子交易、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的网路交易,电子商务作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凸显其发展中的漏洞,对一带一路经济开展带来发展阻碍,这种发展状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经阶段。

我国实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应用结构改善,适应现代电子商务发展适应一带一路经济的发展需求,就必须打破电子商务新常态经济发展状态中的禁锢,探索电子商务经济交流发展的新渠道,为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实施,提供完善额经济发展保障。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模式,坚持电子商务制度、体系自我完善的过度引导,同时也建立电子商务经济交流评估新体系,例如: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应用现代经济发展的网络交流优势,实现国内电子交流平台的网络交易结构逐步创新。善于把握新经济发展战略下,政策实施上带来的发展优势,获得更广阔的国内外经济交流合作趋势。此外,一带一路经济交流区域的扩展,必须实施现代电子商务的创新开发,随着国内外新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电子商务交流结构从量向质的过度。

此外,从电子商务自身发展来看,电子商务开展的交易数量下降,当前电子商务交流的经济收益出现较大的发展冲击,例如:社会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发展中交易制度不完善,经济资源开发上的不足等问题,对现代电子商务成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主体带来较大的发展威胁,如果基于电子商务发展整体来看,电子商务新常态发展实质上是质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开发的潜力性延伸,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增加。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实施的渠道,保障现代电子商务在新常态过渡时期的经济新调整,是实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完善的必然性选择。

三、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分析

1.电子商务平台特色性不突出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一带一路战略区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开启我国内陆地区发展的新途径,探索经济发展的新结构。但从我国现代电子商务模式的实施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区的电子商务模式开展中,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特色性不突出,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经过西安,新疆等内陆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主要交流方式的电子商务的市场交易上,缺乏有力的经济交流发展保障,电子商务经济交流进行金融、产品的交易中,电子产品交流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商品交易的层面,一带一路发展区在电子商务交流范围上,缺乏更具突出性的经济交流拓展,例如:藏药、养殖畜牧业、中医等领域的交流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经济资源的欠缺。一带一路战略区的经济交流发展中,也缺乏与时俱进,缺少中外经济发展的特色经济动力,使我国西部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优势无法发挥;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区的电电子商务交流发展的内部经营模式混乱,经济发展的资源结构体系主体性低,产品经营的内部体系不完善,例如:药品,食品,特色产品的交易内容在同一网络交流页面中,一带一路战略区的产品交易程序不完善,商务交流平台缺乏明确的的发展导向,使一带一路战略区的电子交易产品交易的实施特色较低,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的交易发展带来了发展阻碍。

2.电子商务平台的制度结构上的不稳定

一带一路战略开展,为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提供新经济发展的新渠道,一带一路战略区提托电子交易平台,经济市场获得了突飞猛进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发展中,也存在着经营结构上的漏洞,电子商务的制度管理不完善,对一带一路战略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而来发展阻碍。一方面,电子商务能够使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交流能力增强,依靠计算机网络建立信息交流渠道,同时也引导现代电子商务开展的内在经济交流渠道的拓展,政府为电子金融交流带来了新经济发展的引导,实施一点一路经济战略区的经济交易扶持,但在电子商务制度管理上,依旧存在着管理波动。例如;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区的经营发展中,缺乏有力的经济交易保障,战略区企业实施经济贸易中,需要承担全部风险,多种经济交流战略的发展结构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发展压力,企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电子商务交流的信息管理要求提升,例如:我国新疆畜中小型畜牧企业实施藏药出口,但其进行电子交易中,需要承担商品交易风险,而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存在着资本、市场的局限性,一旦企业在电子商务交流中出现交易风险,企业承担的经济损失巨大,其经营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管理的不完善,导致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战略缺失。

另一方面,制度管理落差上的不足,也是限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不足的制度问题。所谓制度落差,是指我国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发展,政府通过适度的经济制度调节,实现战略区经济发展在电子商务平台的经济交流中,基于经济交易的政策扶持,企业贸易收益增加。但现代电子商务经济交流中,往往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间接性贸易差的经济发展的资源交流中的资源管理的政策实施控制的作用性较低,间接性经济交流贸易均衡性制约性不足,电子商务的经济资源战略发展趋向不明显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资源体系缺乏全面的制度管理保障,是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电子商务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性问题。

3.电子商务经济的循环性低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结构,实现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是实现一带一路发展新战略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在实际实施中,战略区的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较低,对电子商务的经济的发展领域,仅仅在于淘宝、天猫等电子交易层面,电子商务在东西方国家经济交流中的作用性较低,电子商务经济交流模式与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结合层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电子商务的信息管理也缺乏合理有效保障,例如:电子商务平台的经济管理中,容易出现信息交流泄露、市场信息均衡性低等问题,对现代社会经济交流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经济交流发展阻碍。此外,电子商务模式在新常态的发展状态,电子商务的诚信监督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我国现代法律管理中,主要从经济发展的制度层面对社会经济进行规范,电子商务经营中的经济交易虚拟化,使社会文化缺失问题突出,对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发展制约,使我国一带一路电子平台经济交易中的经济交流管理中存在种种经济管理不足,对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开展实施在造成发展中的阻碍。

4.电子商务金融发展导向板性低

电子商务作为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形式,是基于电子商务经济交流中,电子商务能为现代社会发展带来金融发展导向,但现代电子商务处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新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资源供应的新方向,结合一带一路与新常态发展的理论解读,对我国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模式在新常态经济发展状态中的不足进行总结,电子商务的金融管理中存在着金融信息的对接不及时,金融资源规划缺少确切的风险信息评估的准确性,使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区的经济发展上的经济交流平台带来较大的发展不足。例如:现代电子商务的金融交流信息的更新速率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较低,电子商务与电子信息交流的信息对接上出现信息对接空白,国外金融市场的股票、债券的金融信息运作缓慢,一带一路战略区的金融投资信息滞后,从而导致我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实施中,经济发展整体结构上的管理发展体系上的发展结构规划的资源应用。对一带一路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发展制约,电子商务平台不但没有发挥金融信息引导作用,反而制约了电子社会发展的经济的深入分配探究。

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发展

1.新型电子商务运行体系

实现现代一带一路战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引导电子商务新常态的过度发展,实行新型电子商务运行体系。一方面,新型电子商务体系的实现,需要完善电子商务商品交流区域的规划体系,例如:一带一路经济交流中,将食品、药品、金融等分别划分为多个独立运行部分,每一个电子商务交易区域都有相应的经济发展系统作为交流网络运输系统,发挥电子商务交流范围广泛的优势,交易形式多样化开展。例如:新疆水果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开展主要部分,企业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新疆大量的水果生产基地大本营供应基地,作为产业营销的基础,借助网络构建产品经营产业链,开辟独立的产品交流范围,实现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区的经济开发与资源交流的独立运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可以实施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阶段性规划。例如:电子商务模式作为经济战略区经济发展渠道,依据电子商务中经济、市场、商品价值以及需求等因素,对经济战略区的经济交流分为aBC三个层面,依据电子商务在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电子商务新常态发展状态的阶段性过度。

2.特色性子商务交流

电子商务作为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模式,发挥电子商务的信息交流优势,例如:电子商务特色经济发展,建立以经济战略区为核心的金融信息交流体系,逐步引导现代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平台为国内外经济交流,推进现有经济发展新趋势。例如:经济战略区的经济发展中,西部食品、药品与国外数码产品、高新技术设施实施资源交换,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沟通空间性和延展性增强,电子商务新常态经济发展下,发挥电子商务信息交流优势的直接体现;其次,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下,电子商务的经济发展特色化发展,是逐步开展内陆特色产品资源开发,电子商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易,也是社会信息技术、电子程序交流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电子商务,我们可以实现、甘肃等地的交通枢纽建设技术逐步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开发范围扩大,工业加工设备等都获得了新技术的创新,同时藏药,美食,服装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性产品,也成为打造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发展的发展新动力,电子商务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与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融合,是打通我国内陆电子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突出经济战略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实现我国内陆经济发展中,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性特色,实现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良性循环。

3.社会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全面应用

电子商务新常态发展的转换,实现现代电子商务在的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状态中的全面应用。从企业发展角度而言,电子商务新常态,将逐步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经济投资合理规划,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产业焦交流空间,但电子商务的信息真假甄别难度较大,经济战略区的企业经济发展,必须结合一带一路经济交流的发展趋势,做好企业电子商务经济投资的资源对接,实施电子商务进行风险初步评估,实现经济战略区的经济发展的资源结构中,企业能够及时应对电子商务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例如: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区企业进行特色产业发展中,应该实施企业商品实体经营与网络细营销的产品对应,尽量降低电子营销带来的经济投资的风险,实现经济战略区的对外贸易的产品运作风险得到保障;从国家政策角度分析,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区中电子商务新常态的发展,也要对国家发展政策的合理应用,例如: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区善于应用制度落差在企业电子金融交易中的融合,应用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战略,实现企业产品金融投资的风险承担比重下降,也是发挥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下,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区发展的有效实施措施。

4.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结构的优化

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与一带一路经济模式的相互对接,也要保障电子商务自身管理结构完善。例如:电子商务管理制度逐步优化,做好电子商务内部管理的结构划分,按照电子商务开展的范围进行经济管理的分配,可以分为金融、商品、管理以及服务四部分,整体经济发展的资源管理实施全面性经济管理规划,例如: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诚信体系的管理,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平台的完善。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保障电子商务平台的金融发展战略与各部分经济之间的相互协调,例如:电子商务的诚信监督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我国现代法律管理中,主要从经济发展的制度层面对社会经济进行规范,电子商务经营中的经济交易虚拟化,电子商务平台的内部资源管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扩展,电子商务平台的经济交流的范围也逐步提升,开拓新电子商务交流渠道,例如:丝绸等服装类出口,与国家交通建设技术等领域,都为电子商务新发展相应的经济管理新趋势。

五、结论

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新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资源供应的新方向,结合一带一路与新常态发展的理论解读,对我国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模式在新常态经济发展状态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战略,发挥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优势,为一带一路发展带来更有力经济循环发展体。

参考文献:

[1]王娟娟,秦炜.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5,05:46-54.

[2]李新创.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钢铁竞争力[J].中国冶金,2015,06:1-5.

[3]徐怡然.“一б宦贰闭铰郧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索[J].中国市场,2015,33:85-86.

[4]宋健伟.“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及其新常态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9:37-39.

[5]邓.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索[J].知识经济,2017,01:68-69.

[6]张雅静.“一带一路”背景下电子商务发展创新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02:62-64.

[7]隋殿海.新常态下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略谈[J].科技风,2016,04:39-40.

[8]杨士锦,汪铭,杨木侠.“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6,09:100-102.

[9]陈建松.传统制造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现状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321-323.

[10]刘晓婕.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法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6,13:4-5.

[11]靳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12:204+95.

[12]王笃学.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6:46-47.

[13]吐火加.“一带一路”背景下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行为治理[J].社会科学家,2016,09:108-112.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篇6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省社区体育与社区商业力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利用社区商业力量来促进社区体育运动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通过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助社区商业力量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体育;社区商业;促进;发展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的逐渐增多、郑州市社区人口,社区体育设施总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社区体育运动正成为建设社区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目前我市社区发展状况,借鉴先进经验,使社区体育运动与社区商业力量能够结合在一起,利用商业力量的优势,弥补社区体育的劣势,取长补短、互惠互利、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1社区商业力量分析

社区商业是以一定地区的居住地为载体,以利民便民为主旨,以不断提高社区内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力量并不简单的是商业网点的分布,而是要立足社区,引导社区居民新型的生活消费观。

1.1社区商业力量功能分析

从功能来看,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内以及周边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满足居民生活购物、便民服务、娱乐休闲、文化宣传等需要的商业形态。

1.1.1提供生活购物功能

以社区内各种消费层次居民为目标对象。居民在社区的范围内,所需基本生活商品和服务都能买到,达到采购便利、生活便捷。

1.1.2提供便民服务功能

现代社会,居民有生活节奏较快,空闲时间较少的消费特点。社区商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如家电维修、送货上门、家政服务、复印打字、照相彩印、交通设施、停车场地等等。

1.1.3提供娱乐休闲功能

现代社区不仅是消费中心,也是休闲中心。社区商业应为社区不同消费层次居民提供休闲、文化、健身、娱乐活动,可设有茶坊、舞厅、健身房、书店、花卉店等。

1.1.4提供文化宣传功能

在一个社区内举办的品牌宣传与推广活动,效果可能会好于专业媒体的宣传,如医疗、保险、银行、售车、教育等等,分为短期行为和定期行为。

2利用社区商业力量促进社区体育运动发展可行性分析

现代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社区商业也不可避免。在其经营活动中也面临很多问题,如何在社区内找到目标客户群并加强沟通,成为一个关乎商业生存发展的重点。而社区体育就是社区商业的优良载体。社区商业通过它就能有的放矢,找到目标客户群,并与客户群保持联系,从而有效克服社区商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社区体育弥补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轻松的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从而在社区的商业竞争中吸引顾客、争取顾客、维系顾客,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所以,在社区这个小环境内,商业力量选择与社区体育的结合,成为其发展壮大的一把利器。但很多社区商业力量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忽视了有效利用社区体育这一优良载体,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

2.1竞争激烈,利润微薄。

由于所处面积有限,随着各种店面的增多,竞争也渐渐激烈,步入微利时代,很多店面经营困难,转手频繁。通过随机抽取315家社区店进行调查,如表1所示,综合社区内的各种商业业态,其中赢利经营者占19.04%,保本或微利经营占47.93%,亏损经营占33.03%。

2.2辐射面有限,针对范围明显。

社区商业的主要服务范围仅在本社区内,外部人员消费情况较少,这就导致针对范围非常明显。

2.3差异化小,同质化严重,特点不明显。

现在一些社区内,社区商业的业态较为单一,便利店,餐饮店,美容院扎堆,往往一连几家,同质化非常严重。如表2所示,对我市社区店进行调查,商业业态分布如下:餐饮占32.3%,超市及零售店占37.7%,美容医疗占12%,其他业态占18%,想要从中脱颖而出要有独特的办法。

2.4宣传上可选择的媒介少,范围较窄。

由于店面辐射范围固定,一般的传统意义上宣传途径如电视媒体,报媒都不太合适,如何在社区内宣传自己,成为一个大问题。从表3可以看出,倾向于通过支持社区体育,赞助社区体育运动来宣传自己,扩大在本社区内影响的占61.9%,持中立态度的占26.9%,不支持的占11.2%。

2.5缺乏明确定位。

当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质量差别不再是取得竞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手段。以客户为中心、明确客户价值定位、对不断变化的客户期望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但这正是社区商业所缺乏的。

由于目前我市的社区体育按照消费类型分类可以分为福利型社区体育(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便民利民型社区体育(面向全体社区居民),营利型社区体育(面向中高收入和白领人群),营利型社区体育产业化程度高,组织和管理都相对系统,所以目前需要商业力量支持主要为福利型和便民利民型社区体育。鉴于现阶段我市社区商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其与社区体育进行结合创造了一种可能,通过支持社区体育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一种双赢模式。

3社区商业力量支持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分析

3.1社区商业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形成双赢模式的作用

社区商业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资金、人力、场馆的支持,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运动,同时利用本地区的特色,体育搭台,经贸唱戏,提高社区内商业力量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高其在社区固定区域内的影响,提高其利润,促进社区内体育运动与商业共同发展,共同走一条双赢之路。

3.2社区商业支持社区体育,丰富了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社区商业需要利用一些手段向顾客传播企业信息、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引导和说服潜在顾客,购买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随着人们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体育文化成为企业促销的重要手段。社区商业利用社区体育,针对社区特定人群开展活动,既向特定人群传递了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培养了顾客忠诚与信任的情感,又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社区体育运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3充分发挥社区体育与社区商业的文化导向作用

文化是社会大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消费习俗、伦理道德等,文化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会影响人们的欲望和行为。通过社区体育与社区商业的结合,使社区商业文化、体育文化、居民生活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对居民生活文化起着导向作用。

3.4实现社区体育、商业和社区建设共同发展的作用

通过社区商业支持社区体育的发展,将社区体育、社区商业与社区的整体发展建设紧密结合。把社区体育真正地放进社区这个大环境中去,与社区的建设融为一体,使社区体育得到长足的发展。

3.5社区商业力量促进社区体育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通过对我市社区体育运动与社区商业力量进行研究,促进其有效的联合,摆脱目前社区体育孤立发展,没有依托的局面。通过合作伙伴,让更多的人群加入到体育锻炼的大家庭中来,提高社区的体育人口,增强我国人民的体质,使社区体育运动健康、有效、持续地发展,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对建设中原经济区起到一定作用。

体育的良性发展需要广阔的消费群体和战略空间,商业的物质产品,服务产品需要消费市场,调动有效群体,激发有效需求,促进有效供应,激发出体育产业中的积极要素,能更好的满足社区体育与社区商业越来越多的需求,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战略选择。随着社区体育运动与社区商业力量的发展,利用对方的优势,弥补己方的劣势。

总之,社区组织人员创造机会与社区内商业力量联合起来,利用商业的力量开展社区体育运动事业。在发展社区商业的同时,使社区体育形式由以前的单一形式向多种多样发展,使体育由福利性向经营性事业转变,在市场中成长、发展、壮大,迅速融入到体育产业的大市场中。以典型的社区为榜样,开发适合本社区独特的资源,适应本社区的经济状况,并充分加以利用,发展社区特色体育,创立特色的社区品牌,走适合社区的发展道路。

本文为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B791)

参考文献:

[1]王建伟,城市社区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双赢模式探析[J].琼州学院学报,2010,(2).

[2]樊伟,长沙市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师,2009,(9).

[3]朱佳平,王跃.社区体育产业化可行性报告研究[J]体育教育研究.2008,(10).

[4]罗彦,雷先龙,关于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研究与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9,5).

[5]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杜,2003.

[6]李定珍.中国社区商业概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7]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研究调研组.郑州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录与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连锁便利店;规模化;物流配送

便利店(ConvenienceStore)俗称“邻居购物中心”,是营业面积在50~200平方米,经营品种在2000~3000种,营业时间在16~24小时,靠近居民区,全年不休息,以销售日常必需品为主的一种零售业态,它兼有食品杂货供应的便利和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与经营管理技术。便利店在1960年左右兴起于美国,在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大规模的发展。1993年在上海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便利店。近年来,在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大城市,24小时的连锁便利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便利店已成为连锁商业发展最新的亮点。

一、郑州市24小时连锁便利店的发展现状

在上海,好德、可的、7~11等24小时连锁便利店分布十分密集,消费者不仅可以24小时购物,而且可以在便利店买到饭团、甜品等特色食品。除此之外,买快餐、充话费、买杂志、订票等都可以在这里完成。但是郑州市目前的便利店多是大型综合超市的衍生物,还没脱离超市的经营模式。它们既不是大型超市量贩,也不是经营面积标准的超市,又不具备服务备至的便利店功能。

2010年10月,世纪联华邀请了专业的公司对郑州市的超市布局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三环以内有近4600家小型社区“超市”,这些“超市”包含了那些面积在几十平方米的柜台式小店,也包括了200平方米以下的连锁超市。但这些超市中,唯独24小时便利店少之又少。社区商业更多的还是夫妻店、小日用百货店数量众多,这些不属于便利店,却承担着便利之责。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社区常住居民抱怨:“便利店还是不够。”如果把这些店都换成24小时便利店,郑州的商业环境,会真正有一个改观。

目前在郑州只有17家店铺的四邻超市是24小时便利店,从经营形态上来看,和外地连锁的24小时便利店还有一定差距。火车站和一些核心商圈虽然也有一些24小时营业的餐饮和超市场所,但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多年以来,以亚细亚商战为标志的商城郑州,大型百货和综合超市一直发展迅速,相比之下,便利店一直是个“短板”。回顾郑州市便利店10多年的发展历程,阿波罗、九头崖、左右间、思达,这些名字也一度引发过人们对郑州便利店连锁的猜想。如今除了思达、左右间和丹尼斯便利店外,郑州供销便利店也在去年开始悄悄进驻郑州。这些连锁集团在郑州的各社区已经结网,成为社区的便民服务设施。但是这些“便利店”现状只能说是从标超这一业态中脱离出来的一种过渡业态。郑州市24小时连锁便利店的规模连锁经营尚处于导入阶段。

二、郑州市24小时连锁便利店的发展潜力

1.便利店业态本身的优势。便利店具有其他大中型超市、卖场无法匹敌的灵活优点,如销售网点配置容易,产品配置最贴近市场变迁,投入成本低,给消费者带来最大便利性,且毛利率较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曾编撰过一份连锁经营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所有业态中,便利店的毛利率最高,上海等发达地区可以达18.3%。因此,便利店业态自身的优势决定了其生存的巨大空间。

2.郑州市消费迅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利店的发展水平须与一个地区的人均GDp配套。按照国际惯例,便利店的导入期条件通常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便进入成长期;平均每3000人就可以养活一个便利店,便利店间的商圈半径仅需要500米。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郑州市GDp就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004亿元,郑州就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发展便利店的各种条件。而2010年郑州GDp达到了4000亿元,应该是进入便利店的成长期。但从目前看来,郑州市便利店的发展水平是滞后于城市发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郑州市内六区常住人口为4284062人。如果按照目前420多万常住人口计算,郑州市区至少要有1400多个便利店方能满足人们需求。而目前郑州市成规模连锁发展的便利店仅200家左右,便利店缺口达85%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打造中原经济区战略的深化,郑州市区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启动,郑州市的“便利店”消费能力不容小觑,市场前景广阔。

3.社区商业盲区凸显。目前,在郑州老居民社区里已存在的“便利店”,几乎没有相关的增值服务,无法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社区消费需求。同时,随着近年来郑州市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进入高峰期,城市空间迅速延伸,新兴社区不断涌现,但与之配套的社区商业却发展非常缓慢,社区商业盲区凸显。特别是郑州新区的建设,现象尤为明显。当前社区商业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居民不得不乘车到中心商业区购物。

4.政府鼓励发展便利店的一系列政策。2004年商务部要求各地以新颁布的《零售业态分类》为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依据,鼓励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商业网点,并鼓励发展城市社区便利店。2005年下发了《商务部关于加快社区商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发展社区商业,并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2006年商务部进一步提出,社区商业的重点以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解决社区购物、餐饮、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生活保障型服务为突破口。这些均为社区便利店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

在此背景下,社区商业的发展被郑州市政府列入2009年扩大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出台了对完善社区商业结构者予以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同时,郑州市政府又公布了扩大消费17条,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成为扩大城市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规定,引导企业特别是品牌连锁企业在社区内开办便利店、日用生活品超市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商业网点,形成便民、惠民的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做到居民各项需求均能在社区内实现。对在市内五区发展社区便利店(100平方米左右)、连锁超市(500平方米左右)的企业,每新开10家社区便利店、连锁超市,分别按照每家店一次性奖励1万元、2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

三、加快24小时连锁便利店在郑州市发展的应对策略

郑州市要大力发展24小时连锁便利店,必须重视便利店业态本身的开发和创新,因地制宜的采取本土化经营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创造出其他零售业态难以比拟的优势。

1.准确定位,打造百姓服务平台。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是满足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未来几年来商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便利店以满足消费者的便利性需求为基本特征,决定了便利店是社区商业发展的主力业态。便利店业态经营的内涵是一种“服务平台”,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是它的最大特色。24小时全天候营业,广泛的网络布局,多口味的快餐选择,食品即食加工,热水和冰粒供应,邮政报刊代售等,都面向便利店的服务对象。笔者认为,郑州市应以社区便利店作为便利店的主体模式。在新旧社区积极拓展连锁便利店,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2.引进大型商业企业投资便利店业态。区域优势企业在一个地区拥有知名的品牌、较高的商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尤其是区域优势企业为便利店公司的投资主体,充分利用它们的品牌、商誉、资金、经验和成型的物流配送体系,快速占据有利地点,将便利店门店迅速形成区域覆盖网络,并培育一批品牌便利店企业,可有效地推动本地24小时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如郑州本地的丹尼斯便利店。

3.大力发展加盟店,规模化连锁经营。便利店在全世界的成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发展特许加盟店,一般加盟店的比重要占到90%以上。如7~11在日本的成功即使大力发展加盟连锁店。便利店公司快速发展采取直接投资的形式,其投资回报要等待大量新店铺逐渐成熟、营业额提升,这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而且直营店店长是聘用或雇佣的,而加盟店店长很多就是加盟业主本人。加盟业主作为店长,他的主动性显然是非常高的,经营业绩有了保证。在郑州市区,更要充分借助特许连锁方式,将便利店门店迅速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并购方式“收编”经营情况较好的杂货店、夫妻店;对于直营店,通过内部职工加盟等方式转为加盟店;对于新开店,直接采取特许方式。便利店总部集中精力进行便利店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商品和服务,统一管理各分店。

4.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郑州市应借助国家物流产业振兴规划,在着力打造中部物流节点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业,降低流通成本,实现零售终端优势。建立和完善适应便利店特点的“拆零配货”型物流配送体系,或者利用第三方物流,制定适合自身的配送方案,满足小规模分散化配送需求,节省物流配送成本,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运用先进商业经营管理技术,建立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应用条形码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商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eDi系统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单店运营能力。

5.开发和经营特色商品和服务。连锁便利店要加强以便利店总部为主导的商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在总部统一商品规划原则下,更多的结合城市居民特有的生活和消费习惯,进行本土化经营,积极进行商品开发,建立自己的特色商品结构,积极开发便利性商品;因地制宜地创建自身特色经营,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项目,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满足顾客的便利需求。如可以考虑在便利店内设置传真机、打印机、代售福利;代缴公用事业费、订购车船票;销售报刊杂志;为附近的居民送货到家;提供免费打气等服务。

6.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24小时便利店业态在郑州的发展,政府应积极给予政策支持,放宽对便利店服务项目的限制,逐步提高服务项目的标准。

现在的服务项目费偏低,使连锁便利店开展电信、交通、公用事业收费等服务没有积极性和盈利空间。政府应准许便利店企业在这些服务项目达到市场相当份额的时候,与相关垄断行业进行交涉提高服务项目的费用收取标准。同时,放宽对便利店服务项目的限制,拓宽其服务范围。在营业手续办理、会计建账、税收缴纳、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和扶持。

参考文献

[1]顾国建.我国便利店发展的时机与趋势.中国商贸.2005:24

[2]张满林.中国便利店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渤海大学学报.2006(3)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统计监测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28-05

一、引言

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有目共睹,并且,电子商务是国务院“互联网+”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所以,掌握电子商务当前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变得非常必要。

目前,在电子商务统计监测方面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经合组织就对电子商务进行了定义研究工作并建立了一套电子商务统计监测模型。英国、美国、欧盟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都建立了各自的电子商务统计监测体系,尤其是我们的邻国日本,由总务省统计局以及其他政府机构组织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统计调查就高达40多项,从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数据到环境都进行了详尽的统计监测。

可以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统计监测体系的建立已经是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必须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国内,国家和地区也积极进行相关的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和研究工作,各个城市区域从政府层面开展电子商务统计监测的研究工作已经是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电子商务统计研究现状

(一)oeCD(经合组织)

1999年,oeCD了一个电子商务的测度指标模型,该模型应用了S型曲线,将电子商务的测度分为了三个维度,第一是电子商务的就绪度,就是支撑电子商务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商务和社会基本设施;第二是电子商务的应用度,就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规模以及应用程度,包括交易规模、个人和企业应用情况、突出的行业有哪些等;第三个是电子商务的影响度,即发现电子商务的其他价值和连带效应,评估电子商务为经济和社会做出的特殊贡献。

并且,电子商务统计指标涵盖了电子商务准备、使用强度和影响三个维度,且都适用于企业、政府和家庭的电子商务统计。2000年wpiiS会议对这一测度模型表示了肯定,并尝试定义每个维度的关键指标,由于测量难度大,决定暂时先将指标局限在前两个维度。oeCD表示,随着电子商务应用慢慢地深入以及影响不断地增强,模型一定会不断修订,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欧盟

欧盟是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区域组织,在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上都可以带动联盟国家共同发展,并且成员国相互联系密切。其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以共同体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

为了让欧盟更有竞争力,成为更强的知识经济体,2000年欧洲理事会了“2002电子欧洲行动计划(eeuropeactionplan2002)”,决定从三个方向入手,不断加速欧洲信息社会的建设:建设更经济、更迅速和更安全的互联网;加大人力与技术的投资;进一步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和使用。为此,欧盟的成员国一起研究出了23个相关指标,输出文件“电子欧洲测评指标体系一览表(ListofeeuropeBenchmarkingindicators)”,欧洲理事会于2000年11月通过了此份文件。欧洲委员会利用这23个指标,对联盟内15个成员国以及冰岛、挪威和瑞士共18个国家进行了数据统计,并通过详细分析来评估此次指标的研究情况。

1.英国

英国国家统计局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中采用的是oeCD提出的电子商务测度理论。为了更好地分析电子商务的就绪程度、应用程度和对国家经济和发展的影响情况,英国统计局针对如何对电子商务进行测度进行了研究。2002年了相关文件,总结了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贸易工业部和电子特使办公室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分析框架、测量办法,并对变量及其来源、数据质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还研究出了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模型,该指标模型中包含了八十项具体指标。在具体调查过程中使用了49项指标,包括市场、个人、企业、政府的电子商务准备、使用、影响等方面,对9个经济大国实施统计调查。

2.中国

从我国总体层面来思考,国家统计局一直没有对电子商务进行专门的调查,并给出官方的调查结果,而是从1995年开始,逐渐地对两个重要指标进行了统计。一个是上网人数,即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链接到网络的用户人数。第二个就是在城市中每百户居民拥有的计算机数量。通过这两项指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各个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这两项指标涵盖了每个省份的数据。

除了国家统计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早在1997年就开始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进行定期的调查,每隔半年都会公布一次调查结果,主要是对网民的情况进行调研[3]。CnniC的调查是国内比较权威的调查,其结果也一直被海内外的组织机构借鉴引用。除此之外,国家统计局与中国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Cii)曾共同进行过一次衡量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标的调查,不过仅于1999-2000年组织过一次。可以说Cii为我国区域电子商务统计监测的发展做了重要引导,但是Cii提出的指标体系是基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并且没有对其进行后续的评估和版本的更新,许多指标已经不能适用于我国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另外,塞迪公司也针对电子商务发展进行了《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的调查研究。该研究内容以及涉及到的行业范围等比较局限,用的方法是否科学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理论

(一)黑洞效应

在经济学中,可以解释为自我强化效应。当某个企业或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像一个黑洞一样,有不可思议的吞噬和复制能力,把它周围的资源吸引过去,而这些资源让企业或产业不断壮大,产生一个正向加速循环的旋涡。电子商务产业的黑洞效应是激发产业创新的源泉。当电子商务产业的黑洞效应被触发时,服务业、工业、农业等各个产业会不断被电子商务产业所渗透。电子商务与这些产业的融合不仅仅是加总,而是传统产业的电子商务化,这里的“电子商务化”是一场不可逆的化学反应,这场化学反应便是创新不断迸发的过程,会产生更多的新兴的产业模式。

(二)辐射效应

在经济学里,理解为以城市为经济发展中心,借助自身较强的教育、经济、文化、人才、教育、科技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乡村的发展。电子商务在辐射效应中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地域辐射,由城市发达地区向农村落后地区的覆盖;企业辐射,由大中型企业向微、小型企业覆盖;用户辐射,由青少年向各个年龄段覆盖;产品辐射,由低值产品向高值产品覆盖。

(三)共生效应

共生在经济领域是指产业所有参与方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生产过程具有配套性的产业或者企业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共生关系,而且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有所谓“1+1>2”的共生效应。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步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开始逐渐多样化,也由于互联网的高速信息传播效率,需求从消费者向制造商方向传导。由此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企业开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柔性化生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而后,整个产业链条的互动机制不断加强,为了给最终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务,也为了产业链条上的参与方能够共享资源,产业链条上的各参与方开始构建“产业公地”以实现无形知识资产和有形基础设施的共享。最终整个产业将会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互动发展、共创共赢的生态系统。

(四)聚变效应

在经济上是指一个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该产业相关的个体在地域上开始聚集,形成点状化的集中分布形态。一个产业的相关企业集中分布有利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形成产业园区提供集成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产业的效益。电子商务产业聚变效应体现在电子商务产业园上,能够产生巨大的产业效益。产业园主要包含电子商务企业及其相关企业,这些企业覆盖了电商平台运营、运营、平台服务、软件系统开发、数据分析、营销广告、渠道推广、专业咨询、仓储物流、网店摄影、人才培训等电子商务直接或相关环节。每一个环节的相关企业之间相互合作,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加快整个园区内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效率,共享产业聚集所带来的巨大利润。

(五)裂变效应

在经济上是指一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个体出现点状集中分布,这些点状聚集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会逐步以非完全复制的方式进行裂变,形成更多相关的互补的产业聚集形态。电子商务产业亦是如此,观察诸多地区的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规律,我们发现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产业聚集区,形成电子商务产业园。这些电子商务产业园并不会无限制的扩大,而是会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开始发生非完全复制的裂变,形成诸多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科技园区、创业基地、电商村等。电子商务园区裂变式的发展其实是一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方式。

(六)反哺效应

在经济上是指一个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该产业所释放出的商业力量开始反哺和推动地区经济、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升级转型。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反哺的迹象,在网民的普及率和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移动互联网、o2o等新业态也快速兴起,互联网已经为反哺传统行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电子商务产业作为互联网产业的细分也具有显著的反哺效应。

四、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统计监测体系设计

(一)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

1.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首先要根据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理论、电子商务发展及创新理论等,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等;其次,针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含义和目标导向,指标选择与层次划分要符合逻辑,不能出现内容相容、划分指标不一、越界划分等错误。(2)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但应从各个层次、各角度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特征和状况,而且还要流露出目标的变化趋势,体现发展状态,要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要素,注意各个部分的关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3)简约性原则。尽量选取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4)可操作性原则。设定的指标要有明确的定义,便于理解和数据收集。(5)可比性原则。指标的意义具有国际可比性,以及与历史资料的动态变化和指标在空间范围内可比性。

2.设计思路

目前现有的电子商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国内和国外电子商务发展统计监测指标大部分是参考oeCD的指标模型进行选取的,主要考虑电子商务发展的就绪度、电子商务的使用强度和影响度,而且由于影响度可测性不高所以也在实际操作中被忽略。此类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只能对某一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客观现状进行简单的测度,不能反映一个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且不能衡量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潜力。

本研究将电子商务产业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看待,不仅仅对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静态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本研究一方面参考oeCD和其他研究体系设计了相关指标对区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静态结构(即客观发展现状)进行测度,同时也根据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理论从黑洞效应、辐射效应、聚变效应、创新效应等6个维度设计相关指标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潜力进行测度。这样便可以从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两个角度去综合测量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二)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上述有关指标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以及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理论,设计出的区域电子商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就绪度、应用度、影响度以及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四方面组成,共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3个三级指标,框架见表1。

表1电子商务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1.就绪度。反映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所依赖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产业环境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1)基础设施就绪度。反映一个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主要包括地区的宽带、移动网络建设情况、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化应用情况等。

每千人拥有网站数量:计算方法为“注册地为本地区的网站数量/地区常住人口数*1000”。2014年底中国每千人拥有网站数量为2.449个。

社会居民互联网普及率:计算方法为“地区互联网网民数/地区常住人口数”。

3G和4G移动网络普及率:反映地区移动信息化水平建设水平,计算方法为“3G和4G用户总量/地区常住人口数”。

普通家庭宽带普及率:计算方法为“接入互联网宽带的家庭数量/全地区在籍家庭总数量”。

企业接入互联网的比例:计算方法为“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数量/工商注册企业总数量”。

企业建设自有网站的比例:反映该地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计算方法为“自建网站的企业数量/工商注册企业数量”。

提供云计算技术与服务的企业数量:反映云计算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计算方法为直接计算相关企业数量。

(2)生态环境就绪指数。可以衡量电子商务产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情况,主要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

政策环境指数:反映该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所处的政策环境优劣的关键指标,该指数我们用“地区政府出台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政策、战略数量”来进行计算。

经济环境指数:反映该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所处的经济环境优劣的关键指标,该指数我们用“地区人均GDp”来进行计算。

社会环境指数:反映该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优劣的关键指标,该指数我们用“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量/地区常住人口数量”来进行计算。

技术环境指数:反映该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所处的技术环境优劣的关键指标,该指数我们用“国际互联网出口总带宽”来进行计算。

2.电子商务应用度。反映地区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情况、产业链的建设情况以及电子商务在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当中的渗透程度等。

(1)电子商务交易指数。可以衡量地区电子商务交易的规模情况,能够反映整个社会电子商务的应用规模。

全区人均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计算方法为“全地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常住人口总量”。

全区人均网络零售交易额:计算方法为“全地区网络零售交易额/常住人口总量”。

全区人均跨境电商交易额:计算方法为“全地区跨境电商交易额/常住人口总量”。

全区人均第三方网络支付交易额:计算方法为“全地区网络支付业务交易额/常住人口总量”。

(2)社会网购消费指数。可以衡量地区社会居民网络消费的情况,能够反映电子商务在社会居民当中的应用情况。主要测量居民网络购物的比例和网络购物的消费情况。

网购用户占居民总数比重:网购渗透率越高表明居民的电子商务应用强度越强,该指标的计算方法为“网购用户/全区常住人口数”。

居民年网购消费支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该指标的计算方法为“网购消费支出规模/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电子商务从业指数。可以衡量电子商务直接从业人员的情况,能够反映电子商务的规模情况。

电子商务就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比重:反映电子商务应用强度的关键指标,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越多表明该地区电子商务应用强度越强,该指标的计算方法为“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数量/社会总就业人员数量”。

(4)传统市场电子商务应用指数。可以衡量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几个重点产业,例如金融、商贸、黄金珠宝、旅游、餐饮等的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计算方法为“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企业数量/该类企业总数量”。

(5)生态系统完整指数。可以衡量电子商务产业链上电子商务核心服务层、支撑服务层、寄生服务层等各个层次的完整性,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完整性是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的直接体现。计算方法为直接统计数量。

3.电子商务影响度。是指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对地区的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程度越高则对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越大。

(1)电子商务渗透指数。可以衡量电子商务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中的渗透程度,电子商务在上述产业的渗透是电子商务产业黑洞效应的体现,能够反映电子商务对以上产业形态的影响程度。

农业电子商务渗透率:反映该地区电子商务对于农业产业的影响程度,该指标的计算方法为“农业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农业户籍人口”

工业电子商务渗透率:反映该地区电子商务对于工业产业的影响程度,该指标的计算方法为“工业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数量/工业企业总量”。

服务业电子商务渗透率:反映该地区电子商务对于服务业的影响程度,该指标的计算方法为“服务业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数量/服务业企业总量”。

(2)电子商务辐射指数。可以衡量电子商务在地域、企业和用户三个层面的辐射延伸情况,主要表现为在地域上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辐射,在企业上中大中型企业向小微型企业辐射,在用户上由青年向其他年龄段用户辐射。电子商务辐射效应的强弱反映了电子商务影响程度的大小。

电子商务地域辐射度:反映电子商务从城市向农村地区的辐射强度,计算方法为“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口/农村人口”。

电子商务企业辐射度:反映电子商务从大中型企业向小微型企业的辐射强度,计算方法为“限额以下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数量/限额以下企业总量”。

电子商务用户辐射度:反映电子商务用户由中青年向其他各年龄段辐射的强度,该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为“20-40岁之外其他年龄段网民数量/全部网民数量”。

(3)电子商务聚变指数。可以衡量电子商务产业的聚集程度,电子商务发展程度越高聚集效应越明显,聚集效应是反映电子商务对整个产业链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

大中型园区数量:大中型园区数量越多则产业聚集程度越强。该指标体系中我们限定入驻企业数量达到50家以上的园区为大中型园区,采用直接统计的方法。

园区平均入驻企业数:平均入驻企业数量越多则聚集程度越强,该指标的计算方法为“大中型园区入驻企业总数/大中型园区总数量”。

(4)电子商务裂变指数。可以衡量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园区以非完全复制的方式裂变产生各有特点的新的电子商务园区的程度,电子商务园区的裂变程度越高表明电子商务园区专业化程度越高,即电子商务产业的影响力越高。

小型电子商务园区(包含电商企业聚集的楼宇、街道)总量:该指标体系中我们界定入驻10家以上50家以下企业的电子商务园区为小型园区。非完全复制的各类电子商务聚集的园区、街道、楼宇越多则裂变效应越强,该指标采用直接统计的方法。

(5)电子商务反哺指数。可以衡量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哺带动程度。反映了电子商务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

电子商务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电子商务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和对地区经济的反哺作用,该比重越大则说明电子商务产业的反哺效应越强,该指标的计算方法为“地区电子商务产业年增加值/全区GDp”。

4.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反映一个地区电子商务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情况,以及衡量地区和电子商务产业相关的创新能力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增长情况。

(1)电子商务增长指数。可以衡量电子商务产业整体和部分重点细分领域的增长情况。

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率:反映电子商务产业的增长趋势,该指标计算方法为“增长率=末年/首年-1”。

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增长率:反映电子商务企业的增长情况,该指标计算方法为“增长率=末年/首年-1”。

居民网购支出增长率:可以反映网民对电子商务的支持程度,该指标计算方法为“增长率=末年/首年-1”。

(2)传统产业电商化增长指数。可以衡量传统产业电子商务业务的增长情况。如:珠宝、互联网金融、服装、旅游、跨境电商。计算方法为“末年交易额/首年交易额-1”。

(3)社会创新指数。可以衡量整个地区社会的产业创新能力。

年新增电子商务创业企业数量:反映该地区电子商务产业创新能力和电子商务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计算方法为直接统计。

每万人专利授权数:该指标体系中采用每万人的专利授权数来排除其他影响因素,计算方法为“地区专利授权数/地区常住人口数量*10000”。

科技拨款占地区财政拨款比重:反映地区对创新项目的重视程度,计算方法为“科技拨款金额/全区年财政拨款总金额”。

地区单位GDp能耗(电耗、水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单位GDp能耗就越低。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电子商务统计研究现状的剖析,和对已有测度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了解到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统计监测体系的发展情况,并结合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发展,进一步改善监测体系指标和测量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监测闭环。后期可以运用本研究的指标体系进行实际应用,观察效果。

虽然我国在电子商务统计研究的方面滞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不落后,只要各方学者不断研究和实验,一定能够为我国电子商务量身定做一个发展标杆,让电子商务发展更健全。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这方面问题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统计及其应用研究》课题组.日本电子商务统计及应用[J].中国统计,2003,(06):54-56.

[2]杨正贵.电子商务发展应用度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5.

[3]CnniC.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4]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研究报告[R].

[5]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年度监测报告[R].

[6]任今方.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方法研究与实证[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29):48-51.

[7]中国互联网络研究中心.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8]阿里研究院.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R].2014.

[9]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电子商务统计报表制度.2013.

[10]福建省统计局.2014-2015福建省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2014.

[11]oeCD.“measuringiCtusageandelectroniccommerceinenterprises:proposalforamodelquestionnaireoniCtusage”[R].DSti/iCCp/iiS,paris,2001.

[12]凌花,黄福高.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统计[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11):35-36.

作者简介: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篇9

   随着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实表明,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胜任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民族院校特殊的教育水平和特色发展的人才需求,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面宽但不够深入的“万金油”现象;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没有特色课程和能力培养;专业实习困难,没有固定实习基地等。就民族院校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定位趋同,缺乏特色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一般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与国家教育部表述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几乎雷同。由于各民族院校均把教育部确定的培养目标作为定位目标,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统一,培养方案趋于一致,看不出不同院校间在培养定位上的差异性,也看不出不同区域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在教育定位上的差异。

   (二)忽视工商管理专业在高教系统中的定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有明确的定位,形成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然而,当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育中常常存在与国内其他重点高校角色混同的问题。由于其他重点高校在人才、教学基础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拥有民族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民族院校盲目照搬国内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势必失去自身的特色,更不可能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其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陷入被动和盲从。

   (三)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出“民族”特色许多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漠视本地区、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偏离地方性的本义。这种盲目发展、盲目培养必然会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难以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不仅造成了工商人才培养中奇特的“供”“求”,也会造成因需而生难以就业而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陷入“生源差”“培养质量不高”“就业难”“生源差”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培养忽视当前的形势背景当前,民族院校面临着:(1)学科建设内涵不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不强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强劲的矛盾;(2)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矛盾;(3)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相对下降与人才需求规格不断提高的矛盾;(4)民族院校地处民族地区的区位劣势、信息闭塞、品牌弱势与人才的引进和稳定的矛盾等。由于上述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使得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学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过程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难以与其他同专业的重点院校争风而处于不利地位。

   三、民族院校培养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必要性

   (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实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工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事实上,在企业没有不涉及技术的纯管理,管理和技术常常是一对共生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技术知识或语言知识。过去那种培养纯管理人才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已是势在必行。在人才招聘现场,我们已能深深感受到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青睐和招聘。复合型人才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融于一身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方面能力且在某方面能出类拔萃。在知识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且能自如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其次,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具有交融性。复合型人才兼有的多学科知识并非无关联的松散知识,这些知识往往具有互补性、交融性,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就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而这种新知识体系有助于复合型人才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并成为其综合能力提升的始点,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容易有所创造。事实上,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在能力方面,复合型人才首先是综合能力强。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虽然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绝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取长补短而在多种能力基础上形成新的综合能力;其次是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而超越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极限,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定势来思考各种管理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当前我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管理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仅依靠过去的习惯和思维定势显然难以解决,必须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创造性思考才能解决,而这显然有赖于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社会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和市。虽然民族地区的面积有69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有3.69亿,但其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17%,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总体来说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民族地区发展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我党和我国政府必须面对且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经济要发展,企业须振兴。而人才,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又是地区企业振兴的关键和基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必将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在全国的700所本科院校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就有356所之多,约占高校总数的5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在这些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民族院校由于地处民族地区,无论是师资条件、生源还是其他办学条件都难以和东、中部其他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民族院校要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培养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唯有如此才是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之道。

   四、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定位

   要确定合理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管理方法众多且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应用标准。在应用各种管理方法时必须根据管理的情景来选用管理方法;二是管理理论多,适用面广。对于各理论,除理解和记忆外,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理论转变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在适宜场合加以灵活运用;三是所学内容难以立竿见影。学生难以马上体会到学习的效果,往往是在今后较长的工作中才能体会到它的用处。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我们认为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教学的定位应该是:

   首先,要以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教学中必须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要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培养。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相同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为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做到以学科知识教育为基础来构建学生的综台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不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其构建有竞争力的实践能力奠定能力基础;

   再次,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灵魂。当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变幻莫测,由此导致企业的许多管理问题可谓是日新月异,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需要管理者用智慧创造性地去解决,否则,企业将永远深陷“问题”的泥潭。没有创新,企业就只能是跟随者,难以成为领跑者。因此,新时代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最后,要立足地方,体现“民族”底色。民族院校在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如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南宁市,毗邻东南亚国家,办学宗旨是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结合的道路。基于此,广西民族大学在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就应深挖“三性”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实施“3+1”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东盟国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社区商业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邯郸区域;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1邯郸区域城市商业银行信用体系、信用环境现状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成立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其成立的目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本文所研究的邯郸区域城市商业银行不仅包括邯郸市政府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包括其他区域的城市商业银行在邯郸区域设立的分行。1.1综合信用指数低,企业失信频率高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于2018年2月4日公示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邯郸市信用状况,信用制度完善数量低于平均水平,有2家企业进入金融领域黑名单,1家企业进行电子商务领域黑名单。邯郸市综合信用指数在261个地级市中排在100名以内,在2017年7月至12月期间,综合信用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①。此外,本人通过对比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的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河北企业数据,发现邯郸市企业出现经营异常的频度仅次于保定、沧州、唐山、石家庄;企业出现严重违法失信的频度与石家庄共同居于首位②。通过邯郸市综合信用指数的变化、企业出现经营异常与严重违法失信的频率不难看出,邯郸市信用不良状况恶劣,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的商业银行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挑战。

1.2信用环境脆弱,信用危机事件时有发生

2012年下半年,银行收紧了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使得邯郸地区的很多房地产企业转向民间融资,受央行对非法集资的4倍利率界定,房地产企业按照融资额度从低到高设置了三个档次的利息率。2014年7月底,金世纪董事长“跑路”事发,撕开了邯郸区域民间融资的面纱,酿造了“邯郸百亿民间融资悲剧”,使邯郸信用体系处于崩塌边缘。2016年3月,邯郸市馆陶县、邱县等地传言农村信用社即将倒闭破产,引发不明真相群众蜂拥至当地农村信用社营业点进行挤兑,该事件显示出邯郸区域信用环境的脆弱性。

2邯郸区域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探讨

2.1传统信用风险计量方法—altmanZ-Score模型[1]

传统信用风险计量方法中的altmanZ-Score模型较为适合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的管理。altmanZ-Score模型建立在多变量统计模型的基础上,是一个能够对企业的运行状况、破产与否进行分析、判别的系统,在欧美等国应用较为广发。altmanZ-Score模型分为模型a和模型B,模型a是针对公开上市的制造业企业的破产指数模型,模型B是对非上市企业修正后的破产模型。模型B:Z=6.56*X1+3.26*X2+1.0*X3+0.72*X4判断企业分数的准则为:Z<1.81,破产区;1.81≤Z<2.67,灰色区;2.67<Z,安全区。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X2=留存收益/总资产,反映了企业的经营年限;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反映了企业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取得盈利的能力;X4=销售额/总资产,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创收能力。邯郸区域的企业上市公司少,非上市公司多,altmanZ-Score模型B较为适合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2.2VaR(ValueatRisk)

G30集团于1993年提出了VaR模型,解决了aLm模型(asset-Liabilitymanagement)、Capm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中存在的问题。当前,VaR模型已成为金融市场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VaR(ValueatRisk),在险价值,指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某项金融资产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用公式表示为:p(p*t≦VaR)=ap—金融资产组合价值损失小于等于最大损失额的概率;p—金融资产组合价值在未来一定持有期t的损失额;VaR—在给定置信水平a下的在险价值,即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额。由以上内容可知,建立VaR模型的关键是确定三个系数:一是t未来持有期间的长短;二是置信水平a;三是观察期间长短。银行建立VaR模型后,对金融风险评判拥有三个便利:一是,即使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也可以通过VaR模型开展金融风险测评;二是,可以实现事前风险计算;三是,对单个金融工具或金融资产组合均可以进行风险测量。当前,在国际上已有上千家金融及非金融机构采用VaR开展风险测量,邯郸区域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创新精神,突破自我,引进先进的风险测量方法,改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3政府、监管部门、银行合力改善信用环境的政策建议

3.1城市商业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管理方面,首先,城市商业银行应明确管理者素质要求,只有素质达标的管理者才能全方位做好管理工作;其次,城市商业银行应明确结构管理指标与目标,优化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结构中的结构管理。[2]在定位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应突出地方性特点与优势,并科学地进行客户细分。在供给侧改革的指引下,发展中小企业和市民需要的金融服务;对客户进行细分,构建客户信息库,动态掌握客户的发展状况,既便于为客户做好精细化服务,也便于城市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在转型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应做好选型和定型。城市商业银行是选择发展成为大中型银行还是选择发展成为中小型银行,是选择定型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银行还是定型为地方性银行。选型和定型都是为了做好转型,转型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先达到银监会的银行监管标准,再达到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国际化标准。

3.2国家加快建立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邯郸市政府各部门围绕打造诚信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企业信息公示归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双公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已付诸实施相关政策。邯郸市大名县法院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将从信用投资、交通出行、子女教育、食宿度假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行为限制,督促其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邯郸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积极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借助绿盾征信系统,多维度、多模块建立分类数据库,推动诚信体系建设,进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3政府职能部门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