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弊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2:02

新经济政策弊端篇1

关键词:光伏产业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和研究

前言:光伏发电是当今世界利用太阳能最主要的一种方式。面对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光伏发电从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这两个角度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作为全球新兴行业的一个重要代表,长期来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吸引着大量企业参与和投资。我国是光伏产业主要发展国家,是光伏产品制造和出口最大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较大影响,在世界光伏产业市场中占据较大发展比例。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发展,在调查和分析后,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阻碍光伏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一发展形式,需要不断完善光伏产业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布局单一性,倡导整合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创新型能力,来满足多元化市场发展需求。

1、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其利用现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预计到2015年末期,我国光伏电网容量将高达8.26mw,在2016年初期光伏网络容量将高达30wm。其二,据统计在2015年末期,光伏热积面积将要增加到55万平方米,在2016年将会增加为25万。随着十三五政策出台,我国加以关注光伏产业发展进程,建立全新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光伏产业60mw规划发展目标,实现乡村和城镇规划25万和城市规划目标55万。随着国家对光伏产业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家不断颁发众多政策,完善当下光伏产业市场。例如:江苏省为了发展自身,就增加对本省光伏产业关注度,增加对企业投资。在发电环节投资了123.7万元,对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50万元,极大的促进江苏省的发展。江苏省这一行为,主要是受到我国发展战略影响,各个不同省市也要学习国家发展理念,发挥各个城市自身优势[1]。

2、发展局限性分析

2.1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

光伏产业是我国具有代表性企业,其也是我国朝阳产业之一,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据调查,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在将会在近几年不断再加,但是站在短期发展形势来说,发展具有难度,压力较大。详细来说,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弊端,主要就是市场供求和需求弊端。在我国共有一百多家光伏企业,在2011年初期,太阳能能源产量高达37Gw,在2012年达到45Gw之多。结合世界的光伏产业能源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太阳能能源的高于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一半之多。但是结合本国国内市场和世界性市场来说,都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多,这样就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2]。

2.2实质性操作弊端

实质性操作弊端,主要体现在上网电量结算环节。就一个外资企业来说,其在发展中,结算工作环节,无法利用发票,去电网单位开展结算工作。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和原有就是,企业具有外资性,在开具发票时,无法对经营范围进行更改,无法的搭配发电财务补助。其次,一些家庭居住期间,在上网电量结算时,也具有这一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完善。其次,光伏产业在发展环节,也会受到不同机构和系统影响。例如:光伏产业和农业和林业联系密切,和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密切。但是光伏企业在和不同系统整合发展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在联系时,没有系统文件,不愿意审批等问题。

2.3光伏产业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

由于对补贴的依赖,导致的补贴政策变化对产业周期和起落的影响。政策补贴力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疲弱就容易引致补贴力度的收紧,欧洲是摆在眼前最活生生的实例。

3、解决方法阐述

3.1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增强和市场联系性

为了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完善当下存在问题,解决市场产能过剩问题,确保企业产业投资的合理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形式,优化国内市场,倡导分布形式发电理念,政府做好引领工作,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其次,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给予分布形式发电工作全面支持,把自身企业结合发展,为光伏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解决分布形式发电问题[3]。

3.2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

上网电量结算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网系统不同企业和单位,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上网和下网系统,计量的形式和方法,利用科学性设备和装置,进行计量。建立计量标准,构建合理化量方案,完善和优化光伏项目管理方法和营销策略,为核算工作奠定基础,确保电费计算合理性[4]。其次,企业要增加和不同产业联系,包括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搞好关系,保证审批工作顺利开展。光伏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需要政府和不同机构加以关注,不断完善发展中存在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利用科学方法和举措发展光伏产业[5]。

3.3政府减少补贴,应给光伏企业慢慢断奶,加强分布式光伏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此前联合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发展目标在11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光伏电站为45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为6000万千瓦。“分布式是全球能源革命的必然趋势。首先,业务形态、市场机遇、融资渠道等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其次,政府在新能源发展中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政策主导者和资源分配者,转变为市场监督者和配套服务者。此外,分布式的电力交易结构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电力交易市场的改革,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竞价上网、直供电等多种形式,实现新能源电站的价值回报。

结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自身发展弊端,包括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实质性操作弊端,上网电量结算难度较大,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面对这一发展现象,需要完善当下光伏市场存在弊端,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其次,也要增强和市场联系性,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增加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性,建立满足市场方案。

参考文献:

[1]辛魁武.中国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4,12:169-170.

[2]陈晓梅,朱玉卿,贺筱筠.国内二三线电影市场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上)[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17-21.

[3]张保民.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6:9-10.

新经济政策弊端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弊端;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经济在持续发展中,总体发展前景良好,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背景下,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在经济增长中始终发挥着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但同时,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系列弊端,诸如,认知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以及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成效,制约着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由此看来,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弊端研究十分关键,有助于为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一、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1.认知水平不足

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中,需要设立专门的农村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限制,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认知水平偏低,农村经济管理中,多数工作人员认为土地承包制和财务管理制度实际意义不突出,无法有效降低农业负担,影响到工作效率。故此,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有序开展。

2.管理体制不科学

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中,由于管理体制不科学,未能顺应时展需要,加之管理理念较为陈旧,所以实际工作无法有序开展,工作效率不高。最为典型的表现为经济管理方式单一、陈旧,无法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如果农民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矛盾,这些问题,多数是由于管理体制不科学导致。

3.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偏低,生活条件较之城市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多专门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切实履行职责,严格遵循制度要求,切实将工作落实到实处,文明执法。尤其是在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不高,无法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制约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4.农村债务负担严重

纵观当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来看,债务负担严重,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甚至会对农村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影响。究其根本,是由于很多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农村财政工作出现问题,甚至负担着较为沉重的债务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对措施

1.加强农村经济管理认知水平

在新时期农村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尤其是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有针对性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农民切身利益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基于此,相关农业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

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为了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应该健全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促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渐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3.打造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应该协调各级乡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吸收更多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切实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还应该建立工作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4.降低农村债务负担

农村地区债务较为严重,在无形中给农村基层单位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会制约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此,可以通过精简人员,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同时,还应该加强债务审批制度的完善,综合经济能力,有针对性提升农村经费的利用效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了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寻求合理有效手段,切实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肖姗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和解决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6,25(04):17.

新经济政策弊端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传统融资;弊端分析

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缺乏大额固定资产、无历史信用记录、会计账簿核算不完整等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将钱贷给中小企业。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活跃我国的市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成为了当前约束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克服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几种传统的融资方法,但这些融资方法都有弊端。针对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将对传统渠道的融资方式弊端进行详细分析。

一、中小企业定义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一般来讲,区分企业的规模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度量,定性的指标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复杂程度、融资能力的大小、所在市场的地位,然而,定性指标在操作上较难实现。因此,各个国家一般都从定量进行划分,主要依靠的因素有资本规模、总产值、员工人数、占地面积等。比如,在美国,一般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采用员工人数作为定量指标,一般人数不超过500人的企业成为中小企业。有些国家则在定量指标为主的基础上,再参考定性指标,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HirofumiUchida(2009)认为:相比起英国稳健而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国资本仍然亟待发展,经济和法律环境的限制使得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在中国仍有巨大的空间,中小企业仍依赖这些投资成长。JamesHussain(2010)认为:在中国、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的亚太国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了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而中小企业的不良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失业问题的解决。

(二)国内研究状况

林书堂(2011)认为:风险投资一般比较青睐具备一定资本规模、有抗风险能力、信用有保障的企业,因此,对于大多数种子期和起步期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较难满足其需求。而天使投资并不像风险投资那样正式,其融资规模大多在50万元以下,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更好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黄伟(2013)认为:一般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仅是因为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资金流动性、企业信誉、抵押资产等问题。在银行方面,因为技术创新有很大的风险性,大多数银行为了减少坏账,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性,不愿意对中小企业做投资。而风险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银行业务的局限性,它现代新兴的投资方式,在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小企业成长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温州金融办(2012)指出:温州指数,即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民间融资价格变动情况及趋势的一套指数体系。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传统方法及其弊端

(一)风险投资及其弊端

1.风险投资

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是指专业机构把资本投向有潜力的高新技术公司,在企业发展前期给予资金和管理上的帮助,从而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尽快成长、上市,再高价卖出控股权以取得资本收益的投资方式。

风险投资是处于创业期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非常喜欢的融资方式。风险投资的投资期至少在3至5年以上,而且不需要被投资方提供任何形式的抵押担保。除了种子期融资以外,风险投资人一般对于企业之后各阶段的融资要求也会积极满足。同时,风险投资人一般会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中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2.风险投资的弊端

第一,风险投资一般只适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对于回报率的要求非常高,一般在20%以上,这一目标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难达到的,一般的生产型和服务型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都在10%以下,只有少数高新技术行业可以满足风险投资人的要求,这无疑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遇到了新的瓶颈。

第二,资金供给不足,力量有限。企业的风险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由于部分企业投资中资金力量较为薄弱,呈现后期供给力量不足的局面。

第三,风险投资人参与决策,使得中小企业老板对于企业的控制权大大削弱。在大多数情况下,风险投资人无法在各个行业做到精通,其参与决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天使投资及其弊端

1.天使投资

天使投资(angelCapital)是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创立初期常用的融资方式,它是由天使投资人和非传统的风险投资机构,对创新能力较强的规模较小的企业进行的前期投资。天使投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其运作不受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所限制,更多是由天使投资人个人或多个天使投资人投资。因此,天使投资对于企业的要求较低,有时候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也有可能获得天使投资人的青睐,而对于这种类型的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一般较小进驻。因此,对于早期的中小企业来说,在得不到银行贷款和风投的情况下,天使投资的出现无疑为其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2.天使投资的弊端

第一,天使投资门槛比风险投资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风险投资只能用于高风险高回报企业的缺点,但仍无法摆脱对于被投资企业的控股问题。

第二,我国目前仍然对于天使投资缺少相关的法律规范。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处在发展中阶段,不及西方国家发展较为完善,很多天使投资人在撤资时缺少有效的途径。虽然我国于2010年开始实施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①,但该暂行法规并没有将天使投资人和非传统的投资公司纳入法规之中。所以,我国法律对于天使投资的保护和规范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及其弊端

1.中小企业融资租赁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是指中小企业在无法承担一次性支付高额固定资产购买费用时,向出租人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由出租人出资购买中小企业需要的固定资产,再将该资产出租给中小企业,每期收取租金的一种融资方式。一般来讲,该资产的出租期限占据资产经济寿命的90%以上,在租期截止日,中小企业有权以极低的价格买入该资产设备。

2.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弊端

一般的融资租赁公司会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为机器设备本身产生的现金流并不等于企业能够产生的现金流,而融资租赁公司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强烈需求使得其对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了更高要求。除此之外,企业的信誉也是合作的基础,只有中小企业与融资租赁公司达成合作默契才能辅助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如果采用销售租回的方式,则使企业长时间被租回的设备限制了生产效率,要承担较为高额的持续租金,还影响了企业未来贷款的借债能力。

(四)众筹融资及其弊端

1.众筹融资

众筹(CrowdFunding)一词起源于美国著名的创意融资网站Kickstarter②,它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全新融资方式,集中民间零散的资金用以支持某个创意或项目。按照投资回报方式的不同,众筹可以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捐赠,投资人以个人的名义,通过互联网将小额的资金注入给投资人感兴趣的创意和项目,这种资金赞助通常是不求回报的。典型的例子有软件开发、电影制作、赈灾救助等。第二类是小额反馈,得到众筹投资的企业可能根据投资者的投资额不同给予一些反馈,但此类反馈往往不同于股利,而是一些小礼物或公司的产品,美国创意融资网站Kickstarter所采用的就是第二种形式。众筹融资的出现无疑让人眼前一亮。依附于互联网存在的众筹融资对于资本市场的完善和经济的促进都有重要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缓解种子期、孵化期的小微型企业资金问题上开辟了新的模式。由于众筹模式下投资人对于投资回报要求较低,更多是处于自身兴趣对创意的支持,企业的融资成本就能得到明显下降,促进了创业,防止创意因为资金不足而被扼杀。

2.众筹融资的弊端

不难看出,众筹融资正式由于其“小额、低报酬”的模式风靡欧美国家,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众筹模式有明显的弊端。由于其无法为投资者带来明显的投资收益,因此投资人提供的资金相对零散、小额,只能够对种子期的小微企业提供小额的融资,并不能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其次,众筹模式对于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仍存在巨大缺陷。以Kickstarter为例,由于平台无法对于大量的创意项目进行一一核实,融资欺诈风险几乎全部由投资者承担。虽然近年来网站对于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措施,但这些仍无法发现系统的舞弊行为,通过互联网的投资者有可能无法获得及时的回报。

四、结语

传统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方法对于被投资企业的要求较高,很多中小企业无法满足如此严苛的要求,而其对中小企业的控股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股东、管理层对于企业的决策和控制权。而中小企业租赁则在实际上提高了融资成本,也影响了中小企业未来借贷能力。新兴的互联网融资方式仍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并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融通。相比之下,合法的民间借贷利用其灵活的利率和期限,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抵押,投资也不要求控股等特点克服了上述传统融资方法的弊端。让中小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让民间投资者有较高的利率回报,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完善,缓解了国家信贷的压力。

注释:

①2005年9月7日国务院批准,2005年1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②Kickstarter网站致力于支持和激励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的活动。通过网络平台面对公众集资,让有创造力的人可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金,以便使他们的梦想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郝建萍.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中国商贸,2011(10).

[2]柳春新.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0(07).

[3]王朝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金融支持的几点思考[J].金融研究,2003(09).

[4]徐洪水.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研究与政策路径[J].金融研究,2001(04).

[5]杨志.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J].科技市场经济,2007(03).

[6]姚益龙.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7]郑春蕾.探究中小型企业投融资问题及建议[J].科技资讯,2013(09).

新经济政策弊端篇4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政策金融主要指的是公共部门所从事的金融活动,是与民间金融相对应的。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政策金融在目标、手段、规模、运作方式等各个方面的显著差别,政策金融的涵义也有所不同。

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体)都把政策金融当作一个重要的经济手段而加以运用,但是效果差异很大.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比较成功,而拉美、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失败了。在这些有限的成功者之中,韩国的政策金融最为特殊。在韩国,政策金融成为了其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杠杆,它与韩国的产业政策、发展战略、企业模式等融为一体,共同支撑了韩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制造了“汉江奇迹”。但是它的实施也带来了韩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的顽症,以致韩国在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中一败涂地。因此,研究韩国经济发展中的政策金融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

一、韩国的政策金融

(一)韩国政策金融的内容、作用及特点

韩国的政策金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控制金融系统;二是政府控制利率;三是通过金融机构向特定产业以优惠条件贷出资金。

1.韩国政策金融的内容及作用

韩国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始于朴正熙政权的建立,朴正熙高度重视国家对金融部门的控制,认为金融应该作为政府手中的得力工具推动经济增长,于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官治”金融体系,政府不但控制了政策制定权及金融监管权,而且在实际上控制了大部分的储蓄存款,这使政府在实施政策金融时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实力,见表1。

表1韩国政府金融机构储蓄占总储蓄的比例(%)

时间

政府或邮政

储蓄机构

国有商业银行和

专业银行

总计

1971—1975年

4.8

80.7

85.5

1976—1980年

1.0

80.0

81.0

1981—1985年

2.2

57.9

60.1

1986—1990年

1.1

32.1

33.2

资料来源:《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世界银行政策调研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第191页。

利率是重要的金融杠杆,韩国政府自然要将它控制在手中。政府不但把利率作为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且作为政策金融的有力杠杆去刺激经济的开发,其调控范围、调整幅度都相当的大,甚至不惜形成“逆利率”、“差别利率(歧视性利率)”等典型的管制利率形态。

韩国的政策金融是与其产业政策密切配合的。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执行出口导向战略,政策金融向出口部门倾斜。用于支持出口的政策性资金占银行信贷总量的比例不断增加。在强有力的金融支援下,韩国的出口迅速扩张,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3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重化学工业”立国的方针,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重化学工业部门。政策金融的重点也由此转向重化工业。商业银行贷款大量向重化工业部门倾斜,至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用于推动重化学工业发展的银行贷款共有298种,其中政策金融占221种。用于重化工业的政策性贷款有力地推动了韩国的产业升级,使韩国这个资本匮乏、技术落后的国家迅速实现了高质量的工业化。

2.韩国政策金融的特点

(1)在政策金融运作过程中,政府与民间部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商机制,并且对政策金融贷款对象进行密切的监督与管理。

韩国总统每月都要主持召开“外贸促进会”和“经济趋势碰头会”,参加人员有政府部门高级官员、产业界领导、银行家以及工会领导。这样,在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便建立了一个紧密有效的协调机制,共同促成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实现。政府、银行、企业三者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共担风险、共谋发展、互相支持,成为韩国政策金融,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大特色。政策金融只支持那些完成产业政策目标出色的大企业,这样必然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强对贷款使用的监督,这无疑增强了政策贷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政策金融的范围广、程度深、规模大、时间长,可以说它不但支撑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而且塑造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这与日本以及其他新兴工业经济体相比,都是非常特殊的。

(3)政策金融对中央银行依赖很大。通过商业银行贷出的政策性资金中,来自中央银行贷款的资金高达35%左右。中央银行——韩国银行的倾斜性利率比一般利率低得多,比如,出口票据贴现率只有3.5%,而一般银行是9.0%;1974年商业票据再贴现率是11.0%,比一般商业银行低4.5%。这使得政策金融中,中央银行的利率补贴比重很大,容易引发通货膨胀,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起飞一直到80年代初,韩国的通货膨胀率几乎年年都是两位数,1964年和1974年甚至达到30%以上。

(4)外资也被置于产业政策之下,成为政策金融的一部分。

(二)韩国政策金融的弊病及改革

韩国的政策金融虽然对制造“汉江奇迹”功不可没,但是也逐渐暴露了它的弊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韩国政府就开始了渐进的金融改革,但是由于体制惰性,大量的政策性贷款依然没有取消,政策金融的核心依然没有改变,终于酿成了1997年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使人们把目光投向韩国式政策金融的负面作用,而此前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

1.政策金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政策金融使企业的负债率过高,增加了财务风险,助长了不合理的企业扩张,使企业家养成了依赖政府、依赖银行的不良经营习惯,阻碍了企业家经营能力的提高。

2.政策金融阻碍了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了一个非市场化的、效益低下、管理落后、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和能力的脆弱的金融体系,在金融危机中显得不堪一击。

3.政策金融恶化了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控股银行,特别是管理利率,这使得金融市场上信号扭曲,不能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政策性贷款更是一种直接的人为干预,是一种根本上反市场的行为。政策金融造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长期对出口产业、重化工业的倾斜政策,造成了内需产业、农业、轻工业的相对落后,在部门之间造成了严重的不均衡。长期支持大企业集团,歧视中小企业的政策,造成了企业规模结构的失衡,降低了整个经济结构的弹性,增大了风险。

4.政策金融以歧视性为特征,损害了公平原则。它人为地阻碍了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也,包括银行)间的平等竞争,造成了垄断,在长期中肯定不利于经济发展,同时也扩大了收入差距,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5.政策金融使政府权力过大,官员寻租的可能性增加,助长了腐败。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再加上国内的政治动荡,韩国经济大幅滑坡,在1980年出现了负增长,政策金融的弊端也随之暴露。从全斗焕政府开始,韩国进行了渐进式的金融改革,与政策金融相关的许多做法都发生了改变,经过十几年的改革,韩国的政策金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长期形成的金融体制积重难返,很难在本质上有所改变。畸形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负债率过高而又盲目扩张的大企业集团,脆弱的金融体系,仍然延续了下来而没有质的改变,这些经济深层结构中蕴藏的体制性矛盾终于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生了总爆发,使韩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在“亚洲四小龙”中,韩国的损失最大,危机最严重,应该说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特殊的发展道路密切相关。

金融危机中产生的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和建议,推行了一条市场化、民主化的改革路线。其四大措施(分别针对企业、金融业、劳工制度和政府机构)动作之大、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这次改革对整个企业结构、产业结构、金融体系以及政府机构都动了大手术,原来的政策金融体系看来很难再存在下去了。这些重大措施取得的效果也是令人振奋的,韩国仅用了两年就走出了低谷,成为最先摆脱危机的东亚国家(包括东南亚)。这说明韩国式的政策金融只能是一个暂时性的措施,它在一个落后经济的起飞阶段是卓有成效的,但是“祸根”也从此埋下,当经济进一步成长、成熟起来之后,其弊端也暴露得日益明显,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否则就避免不了经济危机。从韩国的发展史中我们看到的是政府与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复杂作用,看来最终是政府向市场的复归。

二、韩国的政策金融带给我们的启示

政策金融本质上是政府对市场的一种干预,而韩国的政策金融在政府干预度上甚至超过许多政策金融失败的国家,为什么却取得了成功呢?答案归结为一点,那就是政策金融必须是对市场效果的一种逼近。也就是说,政策金融手段要达成的目标必须是市场同样要达成的目标,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只不过依靠政府的力量可以缩短时间,而依靠市场的力量更加耗时罢了。反过来,如果政策金融从本质上变成了一种反市场的行为,那么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所以,对市场效果的逼近是政策金融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考察韩国的政策金融我们可以发现,它实现了对市场效果的逼近

1.虽然金融机构为政府所控股,但贷款对象却基本上都是私营企业。公营企业因其产权的公有性质,不能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同时因为公有企业缺乏利润动机和激励机制,难以避免效率低下。向公有企业提供大量政策性贷款,无疑会造成资源的非效益使用,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效率,引起宏观经济的一系列问题。我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比如土耳其、印度、墨西哥及一些拉美国家)长期用政策金融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绩效始终不尽人意,其根源就在于此。国有企业是人为建立的,大规模支持国有企业的政策金融是对市场的背离,与市场所要达到的目标南辕北辙,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

2.韩国政策金融在运作上逼近了市场效果。首先,政策金融的实施以经营状况作为标准,出口多、效益好的企业能够继续得到贷款支持,而不成功的企业便不能再得到贷款,这就依据客观经营状况人为地实现了优胜劣汰,逼近了市场机制所能达到的效果。其次,这种做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就在于政府所依据的标准是市场化的。出口工业市场在国外,经营实绩由国际市场的竞争决定,因此反馈的信息是真实有效的市场信息。发展重化工业也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出口的,因此作用机理是相似的。要想达成此种效果,经济体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经济,关起门来搞进口替代,市场信号不可避免地是扭曲的,政策。金融所依据的标准也不可能是客观的。

3.高效、廉洁的发展型政府是韩国政策金融成功的有力保证。政策金融的执行者——政府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韩国的朴正熙政权是一个务实的军人政权,其反腐败措施非常有力,机构精简、运转高效,满足了成功的政策金融对政府的苛刻要求,保障了政策金融在逼近市场的轨道上运行良好。

(二)我国能否模仿韩国,通过政策金融推动经济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

1.我国的国情与韩国不同。虽然我国与韩国在50年前处于几乎相同的低发展水平,但是此后却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韩国融入了所谓资本主义阵营,而我国则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一整套体制所带来的弊病都是韩国在经济起飞之初所不曾遇到的,这也就是说,韩国能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崭新的政策金融体系,而我国则扛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每前进一步都步履维艰。我国首先面临的是深化改革的问题,从改革中脱胎出来的各方面体制与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颇为不同,因而不可能简单地模仿韩国的政策金融。

2.韩国的政策金融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我们不可能对之进行模仿。想达到那样的效果而又不建立那样的体制是很难的,但是建立类似韩国的金融体系和企业制度必然重蹈韩国的覆辙。

3.韩国的体制性弊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而在20世纪60-70年代之所以未遇到严重的问题,原因就在于韩国处于半保护状态下,尤其是资本市场处于关闭状态。今天,世界市场变得更加开放,经济一体化程度与60年代相比大大加深了,金融深化已是各国都普遍认同的一个趋势,对利率进行大范围的、长期的管制已经不可能,对某些产业、企业倾力支持而忽视其他产业、企业的歧视性做法也已不再是明智之举,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必须打破,因此我国不可能再去模仿韩国的政策金融了。韩国的政策金融无疑是一种金融压抑,而我国长期形成的金融体制是与韩国类似的金融压抑,需要的是金融深化,需要一个更加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和竞争机制。

4.韩国上台的务实军人政府是实施政策金融的有力保障,而我国的文官政府是不适合韩国式政策金融的。即使在韩国,那样的军人政府也只能是—种历史的过渡。

但是,政策金融也不光是韩国一种,世界各国都存在着政策金融,而韩国政策金融由于贴近市场运行效果取得了成功,这是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良好示范。我国虽然不能模仿韩国的政策金融,但是可以学习借鉴它的许多东西,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使政府干预逼近市场效果。为此,我们在体制层面上应该做到:第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放弃对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贷款,转而支持私营企业,把私营经济提高到战略地位;第二,建立真正的产权保护,彻底打破超经济权力的压制,实现财产权的解放;第三,扩大经济开放度,不再把进口替代战略作为基本的发展战略;第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政策金融的具体实施上,有这样几个要点:第一,控制政策金融规模,比例不宜过大;第二,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金融机构完全分开,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要全部取消;第三,政策金融的主要支持对象应转向私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第四,政策金融的针对性要加强,力度也要加强而不是减弱,手段多样化,可以更多地采取政府担保等間接手段。

由于我国在许多方面仍然落后,所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之一,政策金融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的政策金融将与韩国大不相同,它一方面要彻底从旧体制中摆脱出来,一方面又要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市场化色彩。我们相信,这样的政策金融能够逼近市场运行效果,同时又能够避免韩国政策金融的各种弊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瞿强.经济发展中的政策金融——若干案例研究[n].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晓轩,于洋,王丽娟.韩国金融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3]张蕴岭.韩国市场经济模式——发展、政策与体制[n].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4]徐剑峰,朴姬福.韩国中小企业[m].东方出版社,1995.

新经济政策弊端篇5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行政型弊端

引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在经济转型期的今天愈来愈凸显其不利于高校发展的种种弊端,所谓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用行政的权威性代替了学术的科学性,实行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进行教学管理。此类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能使教学资源达到高度的集中,避免各种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概括起来讲,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行政权力的管理而忽视学术权力的管;二是重视共性的管理多而忽视个性的管理;三是偏重低层次的管理,忽略高层次的管理。

一、行政型教学管理弊端的主要体现

1.1是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行政型的管理模式之下,使其教学管理也概莫能外,统一的考试形式遏制了学生的创见意识;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陈旧;统一的课程设置及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得课程选择空间变小;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造成课程结构的不灵活。这与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1.2是决策和计划的民主参与度不高。一方面,现阶段高校的教学管理往往是根据上级或管理者意图,在没有或者是不充分的科学调研情况下,以强制计划手段代替科学方法,做出的教学决策。此类决策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使得很多师生产生困惑。但迫于行政压力,众多师生只能盲目的遵照执行,这也是为什么当今高校教学效率低下,师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即使有的教学决策重视了科学调研与论证,但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的过程中,往往还是以领导和专家的意图和意见为主,缺乏一线教师、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士的参与。即使有这部分人参与,所占比例也不高。这就造成了民主参与度的缩小。

1.3是计划执行缺乏平等交流。首先,管理者和执行者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在行政的压力下,管理者执行决策者的意图,执行者完成管理者的计划任务,一线执行者和决策者的沟通渠道无形中被阻断,在执行过程中搜集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成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其次,执行主体之间,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缺少对管理对象特点、要求的分析和把握。即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也很难根据教学决策的意图去进行合理的解释,因为大家可能都是在没有充分理解决策意图的情况下盲目的执行,这就造成了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师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1.4是评价体系不科学,浮于形式化。一部分高校为降低评价成本,实行年度评价,目标下达后没有进行有效监督控制,不注重数据资料的积累和信息的反馈,影响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严密性、公正性。不当的评价往往会产生很多的矛盾,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劳民伤财,评价不如不评价,而目标实现情况不评价,教学管理就失去意义。评价方法的陈旧、评价理论的缺乏制约了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还有的高校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估。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欠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对策建议

2.1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高校尝试推行弹性学制——适当延长学生接触社会、开展实习实践的时间,鼓励学生在有实习、职业机会的时候,先积累部分工作经验,再回来完成学业。同时,将学生参与社会实习的成绩纳入学分范畴,鼓励学生早日参与实践,积累经验。高校要“开门办学”,增加实用性课程的设置,确保学校教授的课程与社会现实、社会经验紧密衔接,并根据自身定位、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就业招聘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此外,要为学生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培训,帮助学生在毕业前形成切实、健康、全面的职业规划。笔者认为,弹性学制的实施,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培养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弊端。

2.2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对于高校而言,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系统的日益复杂,高校教学管理的日益专业化,掌握行政权力者,必须有自知之明,必须认识到高校教学经验管理的局限性,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就是一种经验性思维,这就要求要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另外,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现有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建立相对宽泛的民主决策群是一个有益的选择。应该说,在这一点上,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很多大学的大学校长已有基本的共识。但仅有共识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机制性的动力,制度创新永远不可能实现,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2.3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机制。高校教学管理应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使他们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管理者应从行政的指使角色转变为引导和服务,给老师和学生提供机制平台使他们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管三方的权力制衡具有目的共同、手段互助、交往平等等特征。学生要多一些谦虚、理智和建设性,管理者和教师要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支持合作。:

三、结束语

我们不能否定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建设史上的作用,毕竟其在以往特定环境下的高校建设中,很大程度上减免了不必要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但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时期下,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必须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那就是行政权力的管理向学术权力管理的转变,共性管理向个性管理的兼顾,以及低层次的管理向高层次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朱汉清,李倩.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创新理念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01).

[2]张建成.提高大课教学质量之我见[J]成功(教育).2008.(05).

新经济政策弊端篇6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利弊;货币合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锐不可当的趋势,所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的进程,促进国际之间的货币合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国际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益处亦有其弊端,因此,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只有对其益处和弊端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充分地对其进行了解,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手段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根据国家的相关策略,做好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空间的拓展工作以及货币合作的深化工作,使人民币的国际化得以顺利进行。

一、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

(一)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够让我们获得大量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国际铸币税收入指的是一个国家因发行货币而获得的经济收益。国际铸币税是一个国家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一个国家使用了别国的货币,那么这个国家就相当于把巨大的利润让给了别国,使本国的财政收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的必然结果现如今,美国具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非常高的国际信用地位,这主要是美元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使用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在国际上,如果人民币也能够得到广泛的使用,那么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会得到巨大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使中国对世界货币具有调节和发行的权利,提高了我国的债权国地位,使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三)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汇价风险得以降低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如今的对外贸易事业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使各个外贸企业都持有了很多的外币债务和债权等,但是外贸仍然存在着汇价波动等各种风险,这直接对我国外贸企业的运行、经营和发展产生非常巨大的负面影响,然而,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和进行投资的时候,人民币的国际化得以实现以后,我们便可以使用人民币来进行贸易及投资的结算和计价,使汇率的变动和不确定性等风险得到降低,此外,货币兑换的降低也降低了我国对外贸易及投资的成本,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及投资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性作用。(四)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推动我国边境贸易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周边地区和国家,人民币的使用也非常广泛,我国边境贸易事业和旅游行业等的发展使得人民币在我国和周边各国流动。(五)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使发债的成本和风险得到切实有效的降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使发债的成本和风险得到切实有效的降低,因为在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人民币来结算,同时还起到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作用,是我国的外汇储备得以减少。

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几个弊端

(一)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我国对人民币现金的监测难度和管理难度都相应加大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我国对人民币现金的监测难度和管理难度都相应加大,其形成原因有以下三点,即:通常情况下,对纸币进行管理所需的成本和纸币流通的广度是成正比的;人民币发展成为可以进行自由兑换的货币,使我国社会金融经济的稳定性更加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对于我国境外人民币的现金需求量及其流通量,我们的监测难度将大大增加,同时对其的管理难度也大大增加,最终使金融经济稳定的监管成本也大大增加了。(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使我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对人民币和市场经济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相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它的目标是确保一个国家货币交易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导致一部分人民币不断地流动于国际各国之间,使我国银行对其的调控能力被迫削弱,使我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难度加大。(三)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使我国更容易产生通货膨胀等现象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最终引起我国的通货膨胀,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地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四)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使我国社会金融经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将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因此,我国社会金融经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会随着国际金融经济市场所产生的变动而动荡不安。

三、国际间的货币合作

实现国际间的货币合作,首先要主动作为,不断地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空间;其次要突出重点,加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政策改革力度和政策创新力度;此外要精细管理,努力提高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管理效能;最后还要未雨绸缪,加强对人民币的监测分析及其业务检查,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实现国际之间各种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应该循序渐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使之保持相对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我们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大人民币结算的鼓励力度和推动力度;此外,我们还要对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巨大促进性作用和重要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使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得以实现和推动;最后,我们还要加快对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速度和加大对其的完善力度,使我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四、结束语

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其推行过程中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这依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做好对其的权衡和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玲.基于货币替代视角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2]王思程.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8,(8):29-33.

[3]王元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9,(7):16-22.

[4]谢丹凤.论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J].经济视角,2011(9)

新经济政策弊端篇7

当今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速放慢,整个世界经济滞涨压力上升,就业压力增加。中国投资拉动效应逐步减弱,工业过http://剩压力逐步显现,制造业疲软,房地产市场陷入僵局。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怎样正确判断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

一、世界经济衰退的形势判断

一方面,我们不可否认发达经济体有其先进性的一面,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私有制为主体,讲究藏富于民,提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这种社会经济制度有别于封建社会的苛捐杂税、国强民穷,也有别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它标榜民主、自由,所以似乎更能激发民间创造财富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和财政结构等各个层面上也有其弊端,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中这种弊端就暴露无余。

1.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消费拉动为基本特征。过度消费意味着低储蓄并导致过度借贷。过度借贷持续恶化便形成债务危机。如果要克服经济危机,发达经济体必须提高其储蓄率。然而在长期崇尚消费的经济体中,提高储蓄率绝非一蹴而就;提高储蓄率本身,也正是一个经济紧缩的过程,这会大大延缓经济恢复的步伐。

2.经济结构上的弊端是在追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价值取向扭曲。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发达经济体掀起并主导经济全球化浪潮。这一浪潮导致全球分工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生产链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重组。发达经济体主要集中于发展高端制造业、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同时致力于“制造”并向其他国家输出各类“规则”、“标准”和“秩序”;它使广大新兴经济体主要依赖低廉的劳动成本,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从事传统的制造业,并被动地接受各种冠以“国际惯例”、“最佳实践”等基于发达经济体之实践和价值标准之上的规则、标准和秩序。现在,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产出中的增量贡献继续超过发达经济体,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完全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发展模式已趋式微。面对这一事实,发达国家不得不提出调整产业结构,但要调整产业结构,同时调整劳动力市场结构,同样绝非短时期内所能完成。

3.金融结构上的弊端就是过高的杠杆化。但是去杠杆化所需的资本只能得自实体经济的储蓄,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财政结构上的弊病是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率和高债务率。但是如果要平衡预算,则必须减少支出,增加税收。这意味着要裁减公职人员,减少福利支出,缩减政府投资,这会导致削减需求,增加失业。同时,如果增加税收,会增加居民与企业的负担,带来社会动荡,抗议、罢工和社会对抗会接踵而来。

因此,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长期性已趋成共识,目前多名美国央行官员与经济学家在分析、比较了上世纪十余次经济危机特别是3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和恢复进程之后,明确指出,后危机时期将有“至少十年的过渡期”。

二、对中国经济低速增长的形势判断

如果我们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和财政结构等方面审视自己,也会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政策取向。

1.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投资和出口需求拉动为特征,且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维持。事实证明,这种过分依赖外需而忽视内需,重投资轻消费,重第二产业而忽视第一、第三产业,重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结构性不合理现象,必然难以为继。

转贴于http://

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13日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发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重要讲话,其中讲到“新兴市场国家应该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们应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2.中国经济结构,在中央一揽子投资计划的强力推动下,在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却在一些领域也付出了结构恶化的代价。其一,是由于生产和消费脱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能适应,最终导致生产能力超过消费能力。其二,是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突出。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受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过快,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等问题。产能过剩逐步显现。其三,是非国有投资增长慢于国有投资增长速度,投资主体单一,无法激发民间整体创造财富的活力。市场不容乐观的形势已在倒逼中国开始经济战略转型。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台了抑制产能过剩、推动机制创新、制定产业规划、推进http://区域协调等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改革措施和规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可以预见,未来更多资金资源可能会流向一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及其中小企业等等。

新经济政策弊端篇8

一、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弊端分析

第二代民族政策强调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推行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是全新的民族问题的思维方向和模式,也做到了与国际的接轨,为我国民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可行性的思路。然而,自从第二代民族政策发酵于理论形态至今,学术界的争议始终“不绝于耳”。归结起来,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也必然引发各方的讨论甚至多样化情绪,这也实属正常。

首先,第二代民族政策实际推行的困难超过预期,理论变为实践的难度可想而知。数位民族研究方面的专家共同提出的第二代民族政策,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事务的多元化变化,也从某些方面折射出民族融合、国家身份认同的紧迫性。但是,在当前我国的“多民族生态”链条下,强行推广第二代民族政策,在现实操作中必然会遇到多种困难和挑战。例如,第二代民族政策要求强制推广普通话,用社会主义文化对民族文化进行改造。这一点在理论研讨中尚存在争议,况且在实际推广中必然遭遇巨大的阻力。很多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蔽塞、信息不畅,推广普通话难度十分之大。所以,诸如此类的困境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讨和分析,以找出更优化的解决方法。

其次,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正好处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时间段,各种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相互交织,给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推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此外,有学术界人士认为第二代民族政策忽视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也引人深思。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海洋认为:“第二代民族政策不肯正视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意识,把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国民当成敌对势力,是撕毁和废除国家宪法条文。“诚然,类似的言论是学者的个人意见,但是其中的意味也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推广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此外,第二代民族政策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思考甚至批判,这给该项政策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众所周知,第二代民族政策首先发端于学术界,最后形成特定的理论体系,然后才慢慢落实为实践行为。部分权威专家、学者的质疑甚至批评其实反映了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多元性,这也给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有效推广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指导,是利于民族政策研究和实施的。比如中央统战部原研究室主任黄铸就曾经撰文指出,第二代民族政策急于实现民族融合和国家认同,由此提出的一套政策是不可取的。当然,反对甚至批判的声音恰恰说明了整个社会对民族政策、民族发展问题的关注,其归根结底是对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注。

二、解决路径思考及相关启示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带来了学术界的震荡和争议,却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民族意识认同和国家身份认同的关切。第二代民族政策为新时期我国民族政策的走向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也必然引发更多、更有益的思考。

首先,民族交融和国家繁荣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民族团结是我国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各民族团结、繁荣的基石。针对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某些“弊端”,走民族团结交融和共同发展的道路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对于我国来说,与时俱进地实现我国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即实现从识别国内56个民族、保持56个民族团结发展的第一代民族政策,到推动国内各民族交融一体、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转变,建构起凝聚力越来越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你我、永不分离的中华民族的繁荣共同体。

新经济政策弊端篇9

关键词:营改增;油气田企业;企业发展;税负

自“营改增”试点建立并全面推进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对于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服务产业现代化以及建立健全国家税收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均得到一致的肯定和认可。目前“营改增”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在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邮电通信业、建筑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中均得到推广和应用[1]。本文从税收筹划和企业发展的角度重点分析“营改增”对油气田企业发展的利处和弊端,以期促进油气田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营改增”对油气田企业发展的利处

营业税逐渐改为增值税不仅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税收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营改增”政策对于油气田企业发展的利处表现为多个方面,包括降低工程建设业务税负、拓展服务业务、提高企业利润总额等。以下对“营改增”在油气田企业发展中的利进行分析。

(一)降低工程建设业务税负

“营改增”后对工程建设业务能产生以下3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给企业提供的劳务能够通过开具增值税发票并利用相应的材料费进行抵扣,能够显著减轻油气田企业的税负;其二是“营改增”的推行使得原来无法抵扣的对外分包部分的材料费能够得到一定部分的抵扣也能够相应地降低工程建筑业务的税负;最后能够通过增加承接集团分包施工单位的税负,利用税负转移和嫁接理论减轻油气田企业的税负。由此可知,“营改增”的推行能够通过不同方面和途径降低油气田企业建设业务的税负,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二)拓展油气田企业的服务业务

“营改增”政策能够在多方面拓展油气田企业的服务业务。油气田企业的服务业务主要包括公用事业、物业、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其中公共交通、物业服务以及医疗卫生等与营业税有关。“营改增”的推行能够将油气田企业中公共交通的营运车辆所用的材料费、修理费、燃料费以及固定资产等均能够通过增值税发票抵扣,保证收支平衡。在“营改增”政策的支持下,油气田企业能够获取增值税发票抵扣支持,在降低税负的前提下保证进项税额远远远超过销项税额,达到提高收入、降低增效的目的。同样地,对于通信业务、便民服务等业务的拓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提高企业利润总额

“营改增”政策对于企业利润总和的提高作用主要表现在减轻税负、提高盈利能力等。实行“营改增”政策后,对固定资产、进购的原材料等税收计算方法不再是以前的全额征收,而是通过税额抵扣制降低生产成本,对企业购置新型的、现代化的设备也有鼓励作用,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作用显著。

二、“营改增”对油气田企业发展的弊端

“营改增”政策的出台对油气田企业发展也存在弊端,增加钻探业务的税负、增加油田企业交通运输成本、导致油气田企业资金链断裂等均是较为明显的弊端,以下对其进行细致、深入分析。

(一)增加钻探业务的税负

“营改增”主要在外部运输业务方面增加油气田企业钻探业务。油气田业务主要包括钻井、测井、固井、录井施工及配套服务、物理勘探资料的采集和处理服务、钻井设备的搬迁、油水气的运输、物流的配送等业务。“营改增”政策出台后,企业内部的劳务增值税发票按照购进的原材料正常抵扣,但是关于其它一些外部运输业务的劳务成本、运输成本、公路运输管理费、包装成本等外部运输业务很难获取增值税发票,可能会导致此种类型的税负不降反增,这无疑会增加钻探业务的税负。

(二)增加油气田企业交通运输成本

“营改增”政策的推出给油气田企业的交通运输税负增加,加重其成本和运营负担。在油气田业务中物流的配送、油水气的运输、钻井设备的搬迁等均会增加交通运输成本。“营改增”相关政策出台后,关于交通运输的税率由原本的3%上调至11%,因此油气田企业作为交通运输业的一般纳税人,在该政策实施后显著增加了其交通运输成本,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也产生沉重的负担。

(三)导致油气田企业资金链断裂

油气田企业部分业务的税负在“营改增”政策出台后不降反增的情况很可能会导致整体税负增加。再加上很多企业很多业务成本难以获取专项的增值税发票,并不能按照设想的情况进行抵扣。例如某油气田企业在实行“营改增”之后的纳税总额为221.62亿元,比营业税(218.79亿元)多出2.83亿元,可知该企业的实际税负比之前营业税时明显增加。由此可知,油气田企业在“营改增”政策出台后很可能加重税负,导致资金链断裂,影响后续发展。

三、结束语

“营改增”政策的出台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和趋势,对于部分行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该政策在油气田企业中的出台对其税负和发展有利处也有弊端,企业应当实施政策性税收筹划,建立优惠型税收筹划策略。另外还应当在投资、内部管理和筹资方面制定节税型策略,进行精确细致的成本效益分析后合理规避风险。根据统计数据推广更为现代化、专业化的技术和服务,充分利用其有利之处保证其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经济政策弊端篇10

关键词:城乡统筹财政体制公共物品

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财政问题的重要性

城乡统筹发展是指改变“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思维方式,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全面考虑,树立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发展的眼光,统筹的思路,解决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统筹”的第一位,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巩固政权、发展工业的紧迫任务,需要巨额资本投入,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其结果只能导致计划经济体制,以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制度,强化政权的经济能力,实现经济跳跃。但是,“传统计划经济以人为方式推进工业化进程,其实质是工业剥削农业”(何帆,1998),据测算,仅仅国家通过工业产业价格“剪刀差”政策剥夺农民的权益每年就有200亿元左右。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的结果,国家的经济能力仅仅能够安排少数人(市民)在城市先进部门就业,仅仅能够建立少数人(市民)的福利保障体系。这便是我国“城乡分治”治国方略起源的财政根源。

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治”治国方略一旦起步,农村落后于城市便成为必然,城乡差别不但不会缩小反而逐步扩大。近年来,“城乡分治”问题虽然受到政府重视,但由于旧的财政体制和政策壁垒的极大惯性,偏向工业和城市的经济社会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矫正,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仍向工业和城市倾斜。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局面,其主观原因在于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社会经济资源人为配置的城市偏好、工业偏好和市民优先。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家长期实施“城乡分治”(不统筹)政策,其深层逻辑又是财政问题。

现行的财政政策已经成为一种体制性障碍,城乡分割的财政体制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前财政部长项怀诚曾经告诫:“要善于从财政观察全局,从全局贯彻财政,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研究和把握财政问题,发挥财政的导向和点睛作用”(项怀诚,1999)。因此,只有统一城乡财政体制才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切实保护农民的自身利益,保障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本文将从财政政策的角度分析探讨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的财政体制。

现行财政体制及其弊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乡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这种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根基并没有彻底动摇,总体上看城乡仍是分离的。从目前看,城乡差别的财政政策是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弊端:

县乡财政困难抑制了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在农业税还是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今天,农业税减免对乡镇财政收入冲击是很大的,我国的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一定财政基础上。随着农业税的减免,本来就不宽裕的乡镇财政就更加捉襟见肘,地方财政出现缺口,乡镇财政压力过大。虽然中央政府会转移支付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央转移支付的金额与地方农业税减收部分之间往往存在一定数量的差额,而这部分差额需要靠地方自行消化吸收。对于经济发达省份来说,他们完全具备消化吸收这一差额的能力,而对于地方财政原本就比较困难的省份来说,则需要政府通过精简机构、开源节流等手段来克服这种财政困难,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就势必会减少对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投入,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农民。在这种环境下,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无从谈起。

不合理的现行财政体制制约着城乡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