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3:11

林下经济汇报篇1

近年来,按照市委、政府提出的“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林业产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培育森林资源为基础,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林产化工为龙头,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路子,强势推进林业产业建设步伐。高原特产色林产业模式发展迅速,产值逐年递增,林业经济增长突显。

一、林产业基本概况

林产业以林业九大产业为基础,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林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基本形成了以西南桦、旱冬瓜和竹子为主的用材林产业;以核桃和澳洲坚果为主的经济林产业;以石斛和草果为主的林下产业,多种产业共同推进、优势各异、多头发展的高原特产色林产业模式。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挖潜改造和扩大再生产为主导,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突出林业产业化、工业化、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以加快发展木本油料、经济林果、林竹资源开发、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林下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六大森林资源系列开发产业为亮点,建设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联结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服务组织,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林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林农脱贫致富做出重大贡献。

二、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林下经济主要是以林下种植业为主,培育以石斛和草果为主,积极发展滇重楼、黄精、续断等新兴中药材。截至2015年,发展林下种植1.3万亩,产值达1.9亿元。

(一)石斛。XX是我国野生石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建立规模化、规范化石斛产业基地;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务实的科技服务队伍,为石斛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实施石斛产业发展财政贴息项目等一系列措施,经过努力,截止2015年全市石斛累计种植面积达7200亩,石斛人工种植加工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共计172个,石斛产业专业合作社33个,入社社员1261人,成员出资总额1.96亿元。成功申报“石斛之乡”,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

(二)草果。林下草果种植主要以农户自发种植为主,截止2015年,草果累计种植面积约5473亩。目前,

林下经济汇报篇2

关键词碳汇项目;概念;意义;实施程序;问题;对策

abstractthroughtheconceptualanalysisof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andcarbonsinkprojectinvolvedto“theKyotoprotocol”,thecarboncollectprojectthatweretheconcept,theimplementationprocedureaswellastheproblemswereclearedanddefined,andthecorrelationcountermeasurewereproposed,soastoprovidethereferenceforthecarbonsinkprojectdevelopmentinthestate-ownedforest.

Keywordscarbonsinkproject;concept;sense;implementingprocedur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案。其中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其中《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原则同意将造林、再造林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国有林区经济长期以木材生产为主要依靠,在林区开展碳汇项目将为林区经济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它可使人们对森林多功能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带来林业经营观念的转变,可为重点林区引入造林绿化资金开辟一条新渠道,使得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也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服务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回报时代的到来[1-4]。

1森林与碳汇的概念

1.1碳汇

通俗地说,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这一转化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森林的生长可以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

1.2碳汇项目即造林与再造林

我国政府为进一步开展碳汇项目,根据碳汇项目的需要,对造林、再造林以及森林进行了界定,只有符合此条件的造林和再造林项目才有可能被列为碳汇项目。一是造林是指通过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将至少在过去50年内不曾为森林的土地转化为有林地的人为直接活动。二是再造林是指栽植、播种或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方式,将过去曾经是森林但被转化为无林地的土地再转化为有林地的人为直接活动。对于第一承诺期,再造林活动限于在1989年12月31日前不为森林的土地上发生的再造林。三是森林是指土地面积大于等于0.067hm2、郁闭度大于等于0.2、就地生长高度大于等于2m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大于等于2行且行距小于等于4m或冠幅投影宽度大于等于10m的林带。

2林区开展造林、再造林项目的意义

一是碳汇项目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的一种重要途径,为林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投融资渠道,通过这种渠道为林区经济建设融入了市场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碳汇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将国外的先进林业建设经验吸收进来,在碳汇资金的支持下,项目建设涉及的设备、方法以及人员的技术水平将大幅提高,这将推动林区当地经济和林业建设的现代化发展。三是碳汇项目将林业的生态服务通过贸易直接转变为生态经济,使保护和发展经济相统一,将进一步推动林区当地的林业建设,使得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加强,使林区经济从单一的木材采伐生产转变到生态保护效益中来,为实现林区经济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碳汇项目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建设,为林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人们对森林多功能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带来林业经营观念的转变,将促进林业体制改革,带来林区的繁荣发展。

3开展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程序

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且部分环节操作比较复杂,但如果清楚了项目的整体程序,按照程序顺序逐步开展相关工作,会极大提高项目进程,按照一个标准的碳汇项目从开始到结束主要有以下10个环节:①确定造林地点;②编写项目建议书(pin),一般可由熟悉项目的贸易中介参与写;③寻找CeR(可交易的排放量)买方,签订购买意向书;④进行项目设计(pDD);⑤进行国内申报,按照《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程序进行;⑥获得联合国CDm理事会批准;⑦指定的操作实体(Doe)审查项目的合格性;⑧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eB)注册;⑨对项目定期监测,提出监测报告;⑩签发CeR,完成碳汇交易。

4目前林区开展碳汇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区CDm人才欠缺。目前林区的主要工作还是围绕木材生产,对CDm了解和熟悉的专业人才不多,缺少相关项目开发人才。二是涉及CDm的法律不健全。开展CDm涉及政治、经贸的很多方面,需要法律多方面的支持,在《清洁发展机制管理办法》包含的内容之外,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具体对应的法律条款。三是对CDm的认识程度不高。CDm项目是一个新事物,大家还没有主动地去认识和研究,导致对于开展CDm项目没有一个整体和全局的认识,从而可能耽搁延误开展CDm的最好时机。四是缺少CDm项目培训和服务机构。目前林区内涉及CDm项目开发的机构比较少,一些企业想开展CDm项目,但因缺少专业的项目咨询和指导,有时会延误项目的进程,使项目开展变得无序。

5对策

一是积极开展CDm人才和知识培训,同时建立CDm咨询服务机构,面向林区开展项目咨询和指导服务,推动CDm项目的顺利开展。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确立碳汇项目各环节的标准,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保证项目的质量,同时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三是广泛宣传碳汇项目的相关内容,让大家认识到目前是林区开展CDm项目的最好时机。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林区企业意识到CDm所能带来的商机。通过宣传让有能力参与碳汇项目的企业和商家自主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其中。四是畅通碳汇信息渠道,及时掌握国际碳汇市场动态。企业要积极在信息中寻找适合的项目,这样进一步将林区的碳汇市场和国际碳汇贸易紧密联系到一起,使碳汇项目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6参考文献

[1]史军.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2):58-67.

[2]魏殿生.碳汇问题研究[m].北京:林业出版社,2006.

林下经济汇报篇3

[关键词]林业碳汇;低碳经济;碳汇交易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2.125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2

为减轻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公认的必由之路。但是,尽管“低碳经济”这个口号呼吁了很多年,到目前为止还仅仅停留在“前沿经济理念”这个层面上,真正落到实处的很少。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且大都集中于工业和能源领域,而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林业却被忽略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破坏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林业碳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1林业碳汇的内涵

“碳汇”是《京都议定书》中CDm下的一个项目,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和海洋碳汇。其中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碳汇的主要部分。黄彦从自然科学的范畴出发,将森林碳汇界定为森林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土壤中的过程(黄彦,2012)。吴承英从定性角度认为林业碳汇是工业间接减排的一种方式,与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能效的直接减排方法区分开来(吴承英,2014)。本文认为林业碳汇应区别于森林碳汇,森林碳汇仅仅指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在土壤植被中的过程,而林业碳汇则更加广泛,它包括一系列的造林和再造林工程、对森林的管理,并进行碳汇交易。

2林业碳汇对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首先,林业碳汇项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森林进行改造和管理。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等都是为了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其次,林业碳汇还要加强对自然和人为破坏森林监管,大大减少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制止和杜绝毁林活动。

2.2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

林业碳汇离不开碳汇交易,碳汇交易现已成为我国吸收国际资金用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有学者指出如果将CDm下的林业碳汇项目推向国际市场,就能改变生态建设依赖国家财政的现状,让外资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用(陈英,2010)。还有学者认为林业碳汇在促进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吴承英,2014)。由此可以看出,林业碳汇可以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创造一条融资的新渠道。

2.3相比其他措施有独特的优势

林业碳汇是利用森林本身吸收Co2的功能来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相比工业减排具有独特且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第一,成本低、投资少。投资造林和再造林的资金通常是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出。第二,技术要求不高。林业碳汇只需植树造林,让森林自主地吸收Co2并固定在土壤和植被中,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第三,见效快。森林无时无刻不在吸收Co2排放o2,只要有了森林,林业碳汇就可以进行。

3发展林业碳汇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林业碳汇发展较快,已遍布全国多个省份,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见表1)。然而,林业碳汇的发展依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下面对几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障碍进行分析。

3.1产权不清

碳汇交易的前提条件是交易双方的确定性,这就需要明确森林的产权。有学者认为明确产权关系是建立资源有效利用内在机制,促进资源资产化和市场化的前提(王明刚,2011)。还有学者认为森林碳汇的产权应当与森林资源一致(赵伟伟、安文、赵广龙,2012)。此外,有学者根据某一地方的具体情况指出,森林碳汇资源名义上归农户集体所有,但农户并没有实际的所有权,与投资方签订碳汇贸易合同的并不是农户而是村委会,这样一来农户并不关心碳汇项目的经营情况(邵珍、文冰,2008)。

3.2价值核算问题

资源的价值源于它的稀缺性和有用性,对林业碳汇要测算的是森林固氧制碳的价值。森林固碳的价值核算方法主要有人工固碳成本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避免损害费用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只针对林业碳汇的某一方面,不能完整地测算其真正价值,而且生产成本高、不确定性较大。

3.3碳汇交易成本高

森林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纯粹的自然资源和公共资源,不为任何人所有,也没有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过。而如今,森林作为碳汇交易的主体,要被人为地赋予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为公共物品付费的难度可想而知。这种创造性的交易机制必然会产生许多不可预见、且毫无先例可循的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就必然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就形成了高额的交易成本。

3.4碳储量难以监测

森林碳汇到底能吸收储存多少Co2?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碳储量进行监测。目前我国运用的碳储量监测方法主要有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等(赵林,殷鸣放,陈晓非,王大奇,2008)。其中生物量清查方法虽简单易行,但缺乏精度;将Co2换算成碳储量的方法虽然精度很高,但是测量难度大且不能大范围使用。因此,设计出一种既简单便宜、精度又高的碳储量测算方法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3.5宣传不到位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经过多年的呼吁和宣传已经为大家熟知,但是“碳汇”对一般民众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与碳汇交易息息相关的农户更是难以理解这一新兴词语,这将严重阻碍林业碳汇交易的顺利进行。

4发展林业碳汇的措施

4.1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碳汇监测技术

森林碳汇的实施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林业碳汇的技术投入,研发更精确的碳汇测量仪器用于碳汇的计量和监测评估。此外,还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森林碳汇技术。在一些林业碳汇重点地区还可建立碳汇管理中心或监测中心,进行碳汇监测、林地管理和碳汇交易工作。

4.2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质量好坏、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固碳量,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等造林工程逐步增加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另一方面还要在后期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加强对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监控和预测,并严厉打击毁林活动,确保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建立林业碳汇的长效机制。

4.3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

4.3.1继续深入落实林权制度改革

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拥有了林地使用权、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户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我国森林面积和质量也随之大幅增加。在林业碳汇项目上,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明晰森林产权,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的成立将进一步推动碳汇交易的发展。

4.3.2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

目前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要靠国家财政支出,但是由于补偿面较大,财政无法达到农户的预期受偿标准。随着林业汇碳的发展,森林生态补偿应该通过市场来实现,充分带动市场对生态环境资源交易的引导和补偿作用。

4.4搭建林业碳汇交易平台

碳汇交易平台是林业碳汇项目的载体。要将国外先进的碳汇交易市场运作方法同我国实情制结合,制定出相应的碳汇交易运作规则,然后在部分地区开展碳交易试点。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教授认为碳汇进入交易应经历4个步骤:一是取得国家政策规定;二是交易的产品――碳汇;三是碳汇计量、监测、认证的国际标准;四是有碳汇的买卖双方。

4.5加强林业碳汇宣传力度

首先,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向群众普及和宣传林业碳汇知识,例如电视广告、宣传栏等广告媒介;其次,可以邀请专家在学校、企业和社区开展林业碳汇知识讲座,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造林护林的公益活动,自觉保护森林资源。由此让林业碳汇成为人人熟知、人人参与的社会事业,在全社会的推动下规范有序地进行和发展。

注:刘萍,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彦.低碳经济时代下的森林碳汇问题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3):260-268.

[2]吴承英.低碳经济下我国碳汇林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6).

[3]陈英.重庆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0(12).

[4]王明刚.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发展森林碳汇交易的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11(26):16368-16369.

[5]陈珂,陈雪琴,王秋兵.中国森林碳汇的障碍与前景分析[C].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2009.

[6]赵伟伟,安文,赵广龙.低碳经济与森林碳汇[C].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2012.

林下经济汇报篇4

引言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1.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1.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2.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2.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2.4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2.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结束语

林下经济汇报篇5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碳汇;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749-03

1999年试点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已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标志着退耕还林工程进入了“后补贴时代”。新时期下的补偿政策延长了补助期,同时补助标准减为前一阶段的50%。补偿问题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效果巩固具有重大意义,就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后补贴时代”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开展区域层面的碳汇交易进行了展望。

1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研究现状

支玲等[1]分别以云南省会泽县和贵州省清镇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退耕农户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退耕农户的收入,但同时加强了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庞淼[2]以四川退耕还林区为例分析,认为后退耕还林时期补偿标准降低影响农户对工程的满意程度,且第二轮退耕补贴周期后林木收益可期,退耕农户尤为关注的林木采伐利用问题不容回避。刘震等[3]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陕西吴起、定边及甘肃华池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运用收入增长法及征地法确定更为合理的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其补偿年限。于金娜等[4]建立了碳汇效益函数,并将其纳入土地期望收益模型,计算出林木最优轮伐期,然后以黄土高原常见退耕树种刺槐为例进行实证模拟,认为现有退耕年限较为合理,但补偿标准偏低。邱威等[5]在研究森林碳汇服务物理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市场化机制,并从供求双方、价格机制、交易成本和政府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张树川等[6]研究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认为中国当前的补偿政策缺乏以农民为主体的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应更全面深入地关注农户的生计,让“农民的知识”发挥创造性作用;在补偿的同时应考虑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方案,并由中央、地方、社会等多方共同协调合作完成。

在生态补偿资金的筹措方面,边玉花等[7]认为单纯的政府“直补”力量有些不足,也不能从根本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议利用退耕还林过程中的商业机会、经济政策、土地使用权等吸引广大的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将退耕区或沙区建设成为其原材料生产基地,带动农(牧)民致富,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从而实现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双赢。樊新刚等[8]通过对宁南山区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生态银行筹集资金等完善补偿机制的模式。刘庆博等[9]提出,除了可来源于国家补偿、区域补偿和产业补偿之外,通常可以采用发行国债、建立生态建设补偿基金、开征生态补偿税、建立生态银行等渠道进行融资。宋莎[10]提到,国外在生态效益补偿方面做的比较有特色的如美国、巴西和哥斯达黎加等国家,其主要的经验是利用竞争机制和经济激励手段确定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和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专家学者对退耕还林补偿资金的筹集提出了建议。总结出两种生态效益的补偿方式,即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中国现行的生态补偿方式主要为政府补偿,基本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进行补贴,主要原因是市场补偿机制发展尚不成熟,因此要将传统财政转移支付的“输血型”补偿转变为具有发展能力的“造血型”补偿。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林业生态效益是一种外部性很强的纯公共物品,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拓宽生态补偿资金融资渠道、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长效增收机制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2基于碳汇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标志着人类开始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共同行动;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中制定了3种机制,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据CDm执行委员会(eB)统计,截至2012年10月,中国共有246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50.99%;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约43810万t,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64.97%。

2.1退耕还林碳汇效益评价

杨艺渊等[11]采用生物量的方法,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分析探讨了新疆塔城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第一轮补助到期后生态林所获得的碳汇效益,确定了由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转换系数,并估算了新疆退耕还林的碳汇效益。陈先刚等[12]收集了云南省2000-2006年各类退耕还林面积和树种数据,并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清查中的人工林生长估算不同情景下的林木生物质碳储量及其变化,最后得出退耕地造林林木生物质碳储量占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33%~41%的结论。焦树林等[13]通过对2000-2006年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的7种林木的碳净储量进行初步估算,通过对森林各树种蓄积量的预测,并根据模型估算未来10年红枫湖流域的森林碳储总量,依此计算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固碳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退耕还林地有巨大的碳汇储量,且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但在研究过程中普遍认为由于退耕还林地大多实施林农或林草间作,鉴于此类林地退耕前均有植被覆盖,视同其碳储量没有变化,故在对退耕还林地进行碳汇效益估算与评价时仅计算林分的碳储量。而许明祥等[14]通过研究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特征,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土壤有机碳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坡耕地而言,退耕还林和退耕撂荒具有显著的土壤碳增汇效应,而退耕还草、退耕还果没有明显土壤碳增汇效应。“肯尼亚农业碳项目”在2011年投入运转,该项目不仅是非洲启动土地碳信用额的开端,同时也为全球碳核算方法创造了新模式。此外,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土壤碳抵消交易也表明土壤固碳项目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2退耕还林区域碳汇交易补偿模式

曹超学等[15]以碳汇为生态指标,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指标,对云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129个县(区)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结果为基础将各县(区)划分为3个等级,建议对不同等级的退耕还林区实施差异化生态补偿,意在寻求相对公平的差异化补偿方式;同时提出应开发出操作可行的碳汇计量及监测技术,为生态补偿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的观点。朱广芹等[16]提出了从区域碳汇交易角度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设想,分析了其适用性,并从补偿原则、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补偿治理4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区域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模式。在补偿方式方面,拓展了政府补偿的方式,认为可以采取生态补偿基金的做法:首先计算出全国碳源与碳汇的差值,并以此为基线,超出均值的省份按所占比例缴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低于均值的省份按照所占比例获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此外,还提出了两种基于区域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市场补偿的形式:一是区域层面的森林碳汇交易;二是区域之间林业CDm碳汇项目。杨水清等[17]通过对云南腾冲造林项目碳汇试点案例的分析,指出了项目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在森林碳汇贸易项目建设中如何发挥政府作用的几点建议。陈冲影[18]以全球第一个正式注册的CDm森林碳汇项目(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农村调研法分析了森林碳汇项目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碳汇项目从5个方面提高了农户收入的同时,也在5个方面造成了农户权利的损失。何英等[19]认为国际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发展迅速,而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起步较晚,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还处在建立和发展阶段,但具有较大的潜力,并且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是森林碳汇交易顺利进行的保证,森林发展空间大,森林固碳能力增长潜力大,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具有许多优势。谭志雄[20]通过借鉴当前国际碳排放权和森林碳汇市场交易模式,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森林碳汇自愿交易模式和约束交易模式,并从市场交易要素、市场运行模式等方面对森林碳汇市场构建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政策与制度创新。

很多学者依据现有林地碳汇研究进展从区域碳汇交易的角度进行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研究,进而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但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开展的碳汇贸易项目还处于摸索和试点阶段,碳汇贸易市场尚未形成,对生态效益市场化补偿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退耕还林的实施蕴藏着巨大的碳汇效益,退耕还林碳汇交易的市场化机制将保护生态、提高农民收入与增加碳汇、改善全球气候行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实现退耕还林区生态、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结论

不完善的后退耕还林时期的补贴政策难以激励退耕农户的栽种积极性,政府财政上的“直补”对生态效果的巩固也非治本之策,当新一轮补偿到期后,依然面临生态退化的危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生态补偿的主体由政府逐渐过渡为生态受益者、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损害者,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原则。因此,将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碳汇效益市场化是解决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换的必要方式;而实现退耕还林效益转换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区域碳汇交易,同时也能满足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的需要。未来应加强对操作可行的碳汇计量及监测技术的研究,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进而更好地确定碳汇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不断完善适合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市场补偿模式。

参考文献:

[1]支玲,李怒云,王娟,等.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2):2-8.

[2]庞淼.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2(5):138-141.

[3]刘震,姚顺波.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补偿年限的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1):86-89.

[4]于金娜,姚顺波.基于碳汇效益视角的最优退耕还林补贴标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34-39.

[5]邱威,姜志德.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构建初探[J].世界林业研究,2008,21(3):54-57.

[6]张树川,左停,李小云.关于退耕还林(草)中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讨[J].经济问题,2005(11):49-51.

[7]边玉花,李文红.完善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政策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9(2):8-9.

[8]樊新刚,米文宝,杨美玲.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74-177.

[9]刘庆博,支玲.退耕还林补偿问题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44-48.

[10]宋莎.云南省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区划研究[D].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10.

[11]杨艺渊,高亚琪.新疆退耕还林工程碳汇效益评价——以塔城地区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1(6):37-40.

[12]陈先刚,张一平,詹卉.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力[J].林业科学,2008,44(5):25-30.

[13]焦树林,艾其帅.黔中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经济效益分析[J].生态经济,2011(10):69-72.

[14]许明祥,王征,张金,等.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J].生态学报,2012,32(17):5405-5415.

[15]曹超学,文冰.基于碳汇的云南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补偿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9,29(6):475-479.

[16]朱广芹,韩浩.基于区域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0):109-111.

[17]杨水清,文冰,娄玉娥.浅析政府在森林碳汇贸易项目建设中的作用——以云南腾冲试点项目为例[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5):64-68.

[18]陈冲影.森林碳汇与农户生计——以全球第一个森林碳汇项目为例[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5):15-19.

林下经济汇报篇6

关键词:林业;低碳经济;地位作用;建议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林业大有作为,在制定低碳经济规划时,要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对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现阶段,要生产和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碳的排放。低碳经济的背景其实正是气候问题。而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占有特殊地位。发展低碳经济,既要重视节能减排,也要重视碳汇。因此,低碳经济要求在尽量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森林的固碳作用。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空前重视。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遏制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碳吸收和固碳;保护森林,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的征占用,减少碳排放;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积极培育和有序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空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我国和平发展[3-4]。笔者就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效途径和建议等进行分析与探讨,为有关决策者和公众对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提供认识和参考。

1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由于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等,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着一些障碍:一是现阶段中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局面很难迅速改变。实施低碳经济需要比较长的周期;二是需要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需要技术的创新、技术进步和突破,才能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三是高排放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中国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尽管通过优化结构和节能能够相应地减少碳的排放,但是总体低碳仍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因此,对于现在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热炒作和许多省(区)和城市提出建立低碳省(区)、低碳城市的构想,专家提出要防止“新瓶装旧酒”,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目前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试点和讨论大都集中在工业特别是能源领域,而最有潜力的林业(增汇固碳)却被忽略了。面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障碍和专家的告诫,根据中国的现实,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应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的低碳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又会造成新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林业措施是安全的,可以真正实现吸碳和减排,因此林业措施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证人类福祉的“低碳”选择,而不是“低碳假标签”。因此,积极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的“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增强碳汇能力。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森林碳汇功能”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目前,许多地方在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中,考虑最多的是工业部门,如果考虑林业,也只是把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纳入其中。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低碳经济中大有作为。林业纳入低碳经济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碳吸收和固碳;保护森林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的征占用,减少碳排放;大力发展经济林特别是木本粮油包括生物质能源林;森林作为生态游憩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低碳的休闲娱乐场所;使用木质林产品、延长其使用寿命,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保护湿地和林地土壤,减少碳排放。此外,森林固碳具有工业减排不可比拟的低成本优势,能够增加绿色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还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适应气候变化的功能。

3建议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作用已得到公认,增加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及森林蓄积量,是控制温室气体减排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现实,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3.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3.2启动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中国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3.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及计量监测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3.4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林下经济汇报篇7

1.1林业产业发展制度缺失

林业作为具有生物质能源的独特性与能源替代的突出作用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并成为开发新能源的战略选择。但是,我国地方政府并未充分认识到低碳化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黑龙江省在这方面也有欠缺,其在推进林业发展方面虽有部分政策、法律、制度支持,但远不能达到产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1.2林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失衡

如前所述,黑龙江省的林业自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超限额采伐与破坏森林资源等突出问题。低碳化林业经济构建是在人们对森林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分析、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当前,黑龙江省对林业资源低碳化建设研究开展的不充分,人们对低碳并不了解甚至心存疑虑,低碳化林业产业开发明显不足。

1.3林业产业经济发展缓慢黑

龙江省林业产业经济面临的最大发展阻碍就是资金的匮乏。林业的低碳化建设需要地方政府长期投入,在片面追求GDp增速的时下,发展低碳化林业经济很难让地方政府看到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因此,造成因资金不足而使林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1.4林业科技发展滞后

低碳视角下,林业产业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尤其是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木病虫防治、环保化学品的使用、生态产业链的建设等等方面,没有创新的技术应用是很难实现低碳化林业产业发展的。但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研究需要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与支持。黑龙江省作为林大省,对林业科技的发展还应加大支持力度[4]。

2低碳经济视角下黑龙江林业发展模式构建

2.1低碳化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围绕低碳经济需求展开,依托技术创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三大趋势,探索低碳化林业发展之路。一是立足黑龙江省实际,积极调研,政府牵头,制定林业产业低碳化发展规划,引导低碳林业经济;二是实现森林分类经营策略,在注重现有森林质量基础上,全力推进造林工程,实行产业化经营;三是进行技术创新,在推进低碳化林业经济的同时,加快生物质能源的研发与推广,充分利用新能源优势。

2.2森林碳汇贸易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森林是大自然中当之无愧的“碳源”,森林凭借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发挥着生物固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发挥着其环境保护的优势。碳汇贸易就是建立在森林碳汇功能之上的。所谓森林碳汇贸易发展模式强调的是通过投资造林以消减二氧化碳排放过多,这种模式的需求主体多为发达国家。纵观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现状,可以说黑龙江省具有充足的森林碳汇容量,缺少的只是走出去的魄力与勇气。黑龙江省可以通过发展人工种植碳汇林的方式,增加碳汇储备,寻求合适的时机打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大门,实现碳汇林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碳汇贸易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吸收、合理转化森林建设资金,而且在建设过程中能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林业技术,可谓一举多得。

2.3绿色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互联网时代为绿色林下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从低碳经济视角看,黑龙江省可以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鼓励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包括药物种植在内的高附加值产品。例如,可以推广具有广阔销售前景与较高营养价值的黑木耳林下种植,形成种植、网上销售、物流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创新传统林业发展思路,为黑龙江省林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此外,应重视旅游业飞速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绿色林下经济可以从打造黑龙江省林区旅游品牌入手,精心规划旅游路线,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林下发展模式[5]。

3结论

林下经济汇报篇8

关键词:林业碳汇;项目;评价;黑龙江省 

2001年的《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再造林等森林碳汇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意味着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是一项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经济上得到全社会承认,并进入一个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回报的时代[1]。 

林业碳汇的概念就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政策管理和碳贸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范畴。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至此,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正式启动,并进入实质性的项目操作阶段。 

1在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必要性 

1.1引进林业建设的额外资金 

当前,我国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较为单一的政府财政拨付。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力度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面对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林业建设工作更加繁重,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复杂。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林业大省,也是林业强省。目前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有5项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在现有林业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参与黑龙江省林业建设,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拓宽了林业建设资金的供给渠道,促进黑龙江省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2引进新进的造林技术 

黑龙江省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即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除速生丰产林工程,有5项属于生态建设工程,植被恢复和森林保护是这几大工程的主要内容,都与林业碳汇项目相关。经过20多年的植被恢复活动后,目前可供造林的土地多为困难地段,特别是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和石质山区,造林难度很大,要求技术含量很高,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我国人工林平均蓄积量为34.67m3/hm2,年生长量仅3.36m3/hm2[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不合理的营林、造林、采伐和更新作业措施,我国人工林存在严重的地力退化现象。因此,需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营造林理论与管理技术,提高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与固碳能力。 

2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可行性 

从树木生长规律以及地域特点看,北方的森林尤其是黑龙江省的森林更适合林业碳汇项目。目前开展的国际碳汇项目时间在50年左右,要求在项目期内不能采伐。黑龙江省大部分树种虽然生长缓慢,待其生长成熟期与碳汇项目时间要求基本吻合。在碳汇项目期内,只要经营得当,森林就会一直处于较好的生长状态,起到长期吸碳和固碳作用。项目期结束,森林也达到自然成熟,成为可以利用的木材,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的协调和结合[3]。从这一点上讲,黑龙江省森林树种具有更大的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优势。 

3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经营总面积3145万hm2,其中森林总面积1919万hm2,活立木蓄积达15.7亿m3,占全国总量的13.85%,森林覆盖率43.6%[4]。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黑龙江省乃至国家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林业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黑龙江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也是个巨大的碳库。

3.1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评价 

(1)森林碳汇量只计算林木生物量固碳量。 

林木生物碳储量(Q)=森林蓄积量×蓄积扩大系数×容积系数×含碳率 

=V×1.9×0.5×0.5 

=7.46亿t 

式中,Q:林木生物碳储量;V:森林活立木蓄积量(V=15.7);1.9为蓄积扩大系数;0.5为容积系数;0.5为树木含碳率。 

(2)森林碳汇量包括林木生物碳储量、林下植物碳储量和林地碳储量。 

森林全部碳储量=树木生物量固碳量+林下植物固碳量+林地固碳量 

=Q+0.195Q+1.244Q 

=18.19亿t 

式中,0.195为林下植物固碳量换算系数,1.244为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 

3.2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黑龙江省目前森林生物碳储量为7.46亿t碳,按当前国(下转第246页) 

(上接第243页) 

际上碳汇价格11美元/t计算,目前黑龙江省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为82.06亿美元,合人民币560亿元。同时吸收二氧化碳27.35亿t,释放氧气19.89亿t,释放氧价值达11934亿元(表2)。说明目前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价值可以有560亿元进入森林碳贸易市场。如果考虑林下植物固碳和林地固碳,则目前森林全部碳汇量为18.19亿t碳(表1),碳汇价值为1366亿元,但森林全部固碳量不应进入森林碳贸易之中。 

4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4. 

[2]陈根长.也谈林业的历史性转变[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Z1):64-66. 

林下经济汇报篇9

1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认为,林业减排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抑制毁林、森林退化可以减少碳排放;其次,通过林产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减少生产其他原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燃烧化石能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2]。

1.1毁林、森林退化与碳排放近年来,大部分的毁林活动都是由人类直接引发的,大片的林地转变成非林地,主要活动包括大面积商业采伐以及扩建居住区、农用地开垦、发展牧业、砍伐森林开采矿藏、修建水坝、道路、水库等[3]。在毁林过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长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长期保持碳贮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贮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毁林,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气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机碳,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引起了这部分碳的大量释放。因此,毁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头。毁林已经成为能源部门之后的第二大来源,根据ipCC的估计,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全世界由于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纪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亿t,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年均10亿t,本世纪初,则是年均23亿t,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源排放总量的17%。因此,ipCC认为,减少毁林是短期内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林木产品、林木生物质能源与碳减排①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将林产品碳储量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主要理由是林产品是一个碳库,伐后林产品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4]。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缓林产品中贮存的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使用林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扩大林产品碳储量,延长木质林产品使用寿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来减缓碳的排放,降低林产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处置废弃木产品等方式,这样,甚至可以让部分废弃木产品实现长期固碳。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方面,林产品的异地储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②贾治邦认为,大量使用工业产品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业产品代替工业产品,如减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质林产品就可以减少碳排放。秦建华等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了林产品固碳的重要性,林产品减少了因生产钢材等原材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长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③以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减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木质剩余物,这些都可以收集起来用以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质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的排放。根据ipCC的预计,2000—2050年,全球用生物质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达20~73GtC[6]。相震认为,虽然通过分解作用,部分林产品中所含的碳最终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但因为林业资源可以再生,在再生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产工业产品时,由于需要燃烧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产品最终降低了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石化燃料燃烧产生的净碳排放[7]。林产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异地碳储燃料,二是碳替代。这两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产品碳贮存并可以长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林业是碳源,因此在直接减排上将起到重大作用;林业可以起到碳贮存与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因此,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有些研究认为林业在直接减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这是基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的,认为林业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最重要手段,工业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长久之计;但是从短时间尺度来考察,又由于CDm项目的实施,林业是目前中国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绝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谢高地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人类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别,但都必须依赖碳排放以求发展。这种依赖是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有的技术体系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之前要突破这种高度依赖性非常困难,实行减排政策势必会影响现有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发展成本[8]。谢本山也认为,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使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变,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实现总体低碳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与工业减排相比,通过林业固碳,成本低、投资少、综合收益大,在经济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现实上也更具备选择性[9]。从碳循环的角度上讲,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等认为,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其中,在研究碳循环时,可以将岩石圈碳库当做静止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岩石圈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但碳在其中周转一次需要百万年以上,周转时间极长。海洋碳库的周转周期也比较长,平均为千年尺度,是除岩石碳库以外最大的碳库,因此二者对于大气碳库的影响都比较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分碳库组成,内部组成很复杂,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10]。从全球不同植被类型的碳蓄积情况来看,森林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的主要发生地。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蓄积了陆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贮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见,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聂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状态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同时,由于木质部分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终也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所以,从很长的时间尺度(约100年)来看,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所以从短时间尺度来看,主要是由人类干扰产生的森林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估算,从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亿t,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t。李育材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约5亿t,相当于当年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还有方精云等专家认为,在1981—2000年间,中国的陆地植被主要以森林为主体,森林碳汇大约抵消了中国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见,林业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发展森林碳汇的难点

林下经济汇报篇10

关键词:林业;经营;核算;分析

一、财务核算是林业经营的重点

在林业经营中,资产存量的核算与其它工厂、企业有不同的特点,一方面是固定资产的统计核算,另一方面是林木的动态资产的统计核算,对后者要想核算的准确,必须建立科学地统计方法和对原财务计算的系统,因为林木种类的不同增长的规律也不同,要根据本地域的林木品种生长规律进行计算,这就要求有专业人员定期(10年一次左右或20年左右一次)进行科学检验和计算方法,这一点我们从来还没有进行过,过去对林木增长的核算只是凭估计、凭经验规放地进行,我们把这个核算的起点应改变为科学地核算,一次投入人力物力,须可以得到长期可使用的数据,而且核算还是科学地,这同时对预测未来林木的总储量进而科学地制定采伐和培植苗木的计划也有着重大意义的,从而核算管理的财务总量,也是清晰可靠的,对于制定长远规划是不可缺少的数据资料,势在必行。

二、林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分析

林业经营中采伐和销售中的经济效益,是林业经营中主要经济指标,必须核算准确,这个核算与第一条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而且对林业经营的长期计划,年度计划的影响也是直接的。从长期角度看,为了防范林木经营的资源性金融风险,这个核算能作为有效地控制手段,来控制各年的采伐量,不会造成到了某一年,林木资源枯竭而导致林业局破产,从年度上看,核算的结算能有效地控制盈亏,保证林业经营工作地顺利进行,保证广大林业职工、家属的生活安定,同时也能控制过量的生产计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财务统计的重要性

财务统计在财务核算中的重要性,这一点是人人应该明白的,林业经营的特点是林场多,采伐分散,储运时间也很大,还有其它经营项目,这些经营活动,没有细致地统计报表、汇总是无法进行财务核算的,这就要求财务部门里要从基层财务就要作好细致地统计、月报、季报、年报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现在的月报好处是有电脑、有局域网,全局可以形成统计资料汇总网络化,达不到使用标准的,要培训人员尽快达到使统计资料连同财务报表一并汇总到局财务处,及时作好每月的经营核算,这才能为局领导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举办季度和年度财会研讨会的必要性

举办季度和年度财会研讨会,任务有三,一个是培训人员,二是汇总书面以外的情况,有助于财务核算的分析和补漏,三是研讨改进工作,一年几次研讨会,将会提高部分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核算质量,同时解决日常不易顺手核算的一些问题。这样使财务核算会作的更准确。

关于培训人员的一项,局里应对规有财务人员素质调查清楚,对每个人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缺欠都一目了然,有针对性地请专家来培训,同时,局里财务主管要在合理布置季度统计工作任务和要求,以求学习和工作的有机结合,提高人员素质直接带动工作的提高,业务考核可以从内部工作质量上进行,有目标的检查后面的工作,指导基层的工作,使之财务工作从基层开始作好,保证全局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关心财务人员的评职,有效地推动财务系统的学习和研究风气,进而提高财务队伍素质。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必要性

财务分析报告很主要,局财务处每年财务核算结束后,必须写出财务核算的分析报告,交局党委作为局里工作的重要依据,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应该涵盖财务工作情况,财务核算主要结果数据,财务核算的主要项目,财务核算的结果分析盈亏损益的分析,从核算里看到的经营中问题分析,以及改进意见等方面,还可以加进同行业、同地区局的经营动态,以供领导参考。

结语

林业经营中的财务核算能清楚地了解一个林业局的经营状况,对管理决策非常重要,对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改进经营工作,不可缺少,应引起全局领导和财务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建伟.林业企业会计核算浅析.新财经(上半月).2011(10).

[2]林淑玲.浅谈新准则下如何加强林场企业的会计核算.财经界(学术版).2010(11).

[3]邹珂.林场实行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的必要性.绿色财会.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