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6:50

政治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创新多样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综合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更加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来就是在许多相关学科的边缘综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同许多相关学科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借鉴、引用其他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以补充、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这种融合也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创新不仅要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人才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要采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法,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1]。这样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又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提供了知识借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在扩大其他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向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拓展,逐渐形成综合和分化相统一的发展趋势[2]。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创新方面表现出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趋于综合的发展趋势。方法之间相互作用、融合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这种相互作用、融合发展,包括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方法与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方法互动发展、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互补发展、社会教化方法与自教自律方法同时发展、现实教育方法与虚拟教育方法整合发展等具体形式。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也必然能够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领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趋向于“十”字型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纵横方向发展。从时间上来看: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限于日常规范和自身领域,注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现实表现,常常是就事论事、就思想论思想、就教育论教育。这种状况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向纵横方向发展,切实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进一步拓展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客观领域,以及向相关领域的渗透和相关学科的结合。拓展未来领域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占主动地位,减少社会变化带来的压力及降低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无知程度。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未来领域是有效抵制各种宗教迷信影响的有力武器。拓展微观领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渐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做到与大学生“零距离”。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和剧烈竞争,必然导致大学生主观世界的复杂多变和心理负荷加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心理教育方面及教育的内化过程中,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方法,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提高教育效果和心理素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向宏观领域发展,就是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把教育同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选择、吸取、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世界,研究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批判、选择,借鉴有用的知识与方法,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思想领域的解放,对基于利益形式多样化而导致的关系、观念、态度、生存方式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逐渐受到重视。形式上的多样性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一元性并不冲突,方法层次上的多样性和导向上的一元性的辩证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此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趋势的判断和确立,正如在现阶段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继承和创新的一样,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未来环境中处境的预测和解读,比如对全球化语境下儒家伦理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拓展的反思。[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不是脱离传统的创造,而是继承传统的创新,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将来环境中的新解读。正如,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借鉴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时,要把立足当代与借鉴历史结合起来[5];在判断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趋势的研究中,对传统方法、当代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出正确的预测和研究,以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在历史发展中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同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6]

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原来服务于特定历史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的尚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因此,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根据历史经验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借口历史条件的变化,借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贬低、否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意义和作用。另一种倾向是,无视历史条件的变化,把特定条件下的理论和方法绝对化,拒绝研究新情况,总结新方法,封闭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道路。[7]

参考文献:

[1]郑艳.继承、借鉴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创新[J].求实,2001,9:53-56.

[2][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6-67.

[3][4]何林.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2:28-30.

政治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新趋势;综合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058-01

一、创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文化建设和信息建设方面,对企业的政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面前,要不断变换新的工作方法,转变思想和观念,唯有将创新工作融入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几种表现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创新化。思想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先导,没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就没有办法实行新的行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应当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将创新的思想和理念搬到实际工作中来。对于能够充分体现出党的政治领导,能够推动企业快速向前发展,能够有效增强企业凝聚力等的先进思想,都应当大胆尝试,大力推行,根据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政治思想工作路线,独创性与超前性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在新时期,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瞬息之间千变万化,在确定思想政治工作路线时,需要牢固的掌握企业发展的创新观念。本单位每年积极开展了各种为企业增加效益的时间活动,各级领导和党组织深入群众,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的布置和周密的安排,力求增强企业员工额度效益观念;每年年底,都选择一批业务精干的优秀党员作为学习额度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更新。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科学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主席提出了“八荣八耻”的新时期荣辱观等先进思想,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生活,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在不断更新,从理论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出发,进一步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全面指导着人们群众的思想和基础,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对人们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心理的正确引导。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加具体和丰富,使党员更加积极的发挥带头作用,本单位在每项规划工作开始之前,将其中最为关键和最为艰苦的环节作为一项党职工程,在激励党员面临最艰难的时刻迎头而上,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收效显著。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多样化。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分散化以及差异化,使得人们的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难免因为各种因素,产生个性化以及复杂性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多种方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才能适应多种复杂的环境,与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相适应。多样化的工作方式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体现,也就是为了适应人们追求分散化以及个性化生活的需要。追求生活中的创意和创新,进行交流和沟通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原有的大型、统一和集中的方式逐渐向小型、多样和灵活的方式转变,由原本的一刀切思想逐渐向因人而异的方式转变,在新时期,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制定了一帮一的帮扶政策,对于思想相对落后的员工进行沟通和联络感情,帮助有困难的员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使得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凝聚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社会化。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导致了单一的社会组织形式被打破,由于社会和经济的横向发展,社会的自动组织程度迅速提高。因此,某一个单位和某个人的独立思想将逐步被社会化的大思想所代替,单独的和封闭的思想政治工作将逐渐减少,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逐步建立,而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也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体系是面对全社会开放的思想体系,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各个企业和部门之间既相互结合又有自己明确的分工,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团体将党政工作全面管理,这种模式不仅弥补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空白,更加彻底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做法,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三、总结

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需要大力加强和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使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广彬.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今日科苑,2009(20).

[2]游龙桂.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趋势[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3]刘夏.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J].上海公路,2002(S1).

政治发展趋势篇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分化与整合: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科地位逐步确立和上升。1984年,我国在武汉大学等12所院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意味着我国开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并开始着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1990年全国又有8所院校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根据这一精神,筹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博士点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的创立,是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建设过程中,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2001年,国家又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首批设立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博士点及国家重点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在贯彻这一文件过程中,国家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从2006年开始,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学科分化与整合发展的问题。学科分化是指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和建设,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整合是指学科在分门别类研究和分化发展基础上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为学科整合与整体发展。按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一个学科产生以后,首先是对该学科进行总体研究,然后逐步深入、分化,进入到学科内部分门别类地研究。形成独立的研究成果后,逐渐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再在此基础上推进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形成新的综合研究成果,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这一过程既是一个由合到分再到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学科发展的这一规律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和趋势,现代科学发展就是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有力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当前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自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既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半独立的学科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发展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也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综合和学科整合。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综合,没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可能获得整体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发展,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发展作出特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还要注重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新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学科建设不仅是指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更多的是指二级学科的独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也包含若干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在加强自身分支学科建设上下大功夫,力争在每一个分支学科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整合和整体发展。

二、内涵与外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

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发展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模急剧扩大,学生数量、教师人数、研究成果等迅速增加。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66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95个,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了21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也达到了相当规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必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家学者长期辛勤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了重要条件;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也为新形势下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繁荣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虽然多达66个,但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还十分欠缺,不够稳定,有的教师学科定位还不够明确,同时在几个博士点上从事教学研究,研究方向也不够清晰,缺乏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还有待增强。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它虽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还必须向内使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内涵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向重点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上来。

一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能否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学科发展,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生命,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与前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把凝练学科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一旦凝练和确定了学科先进的学术研究方向,就要持之以恒地围绕这一方向进行学术探索,拓展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都是需要深入拓展和深化的研究方向。各学科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凝练、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向重点加以建设和突破。

二要组建学术梯队。以往在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的时候,存在着临时搭架子、凑班子、上摊子的现象,博士点批准建立以后,临时组合的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梯队未得到有效的组建,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博士点学科,甚至已经批准设立了国家重点学科。在这种情况下,再也不能允许过去那种“没有码头乱靠”或“多个码头瞎靠”的现象存在,而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硕士点学科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把人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头等大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三要明确学科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担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明确本学科承担的重要任务,全面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职能,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承担的重大任务、责任和使命。在科学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现象,甚至存在着非专业、非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材建设不够规范、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等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在社会服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担负着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理应在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实履行教育引导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人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加强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社会服务等,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科价值。

四要加强集体攻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集体攻关,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有深度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只有从这几个方面持续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会在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水平。

三、传承与创新: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还正在经历一个由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传承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创新的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呈现的又一重要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立发展的初期,十分注重学科的传承。这种传承,首先,体现为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传承。通过总结、概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揭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科学,创立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次,体现为对成熟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的凝练与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参照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依据和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提供重要的依循,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次,体现为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创立发展

过程中,十分注重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经过加工、改造和转化,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这种学科借鉴与吸收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来了特色不够鲜明的缺憾。

政治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方红梅(1964-),女,辽宁大连人,大连供电公司,政工师。(辽宁大连116011)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74-02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电力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而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职工出现暂时或局部的心理失衡,产生某些非主流、不健康的心态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在于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紧紧围绕企业实际,结合职工思想现状和心理状态,采取有效对策,做好沟通、疏导工作,帮助职工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以正确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看待和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最主要的特征。当前,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上现代高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影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势头日趋明显,人们的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理论、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以大连供电公司为例,从企业性质来讲,尽管主业从属于国有大型供电企业,即国家电网公司,但是电建集团公司、电器集团公司等多经企业也融进了大连供电公司,乃至成为半壁江山;从电网建设来讲,现代化电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依靠“板子、钳子和螺丝刀”这老三件来从事供电工作显然已经很难适应;从人才需求来讲,肯出力能干活的人,固然是需要的,但是更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职工思想来讲,再以朴素的自发的对党对人民的感情为基础,开展各项活动已经力不从心,必须根据新时期的职工队伍特点,着眼于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有的放矢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者死守着老观念老做法不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取得效果,相反还能引起职工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决不是主观意志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否则将失去思想阵地,导致各种不良思潮的泛滥。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二、寻求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最佳结合点

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

第一方面是融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将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供电企业同样也不例外:一是来自用户的挑战。这是由于用电客户对电能这种特殊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来自竞争的挑战。供电企业竞争的范围变大,手段变多,竞争的结果越来越难以预测。三是来自变化的挑战。企业的经营环境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当外界发生变化时,企业作为不断与其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必然要进行不间断的调整与创新。供电企业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手段,运用企业再造、柔性管理、扁平化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用户关系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重组业务流程,彻底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结构设置、职能分工、业务流程等传统的管理模式,以适应竞争的需要。

管理上的任何变革都将涉及到人,都将是个体利益的再调整,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融入其中,全程跟踪,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调动职工主动参与改革、创新和竞争的积极性。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第二方面是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人本思想、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团队精神的培育等理论和方法的核心也是人,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全局观念、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所以两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互相呼应,以发挥更大的效应,取得更好的效果。

大连供电公司近年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在争创国内一流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质量管理认证、打造“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乃至最近两年实施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等多项企业管理的活动中,都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如大连供电公司在职代会上通过的核心理念,提出“创建中国最好的电能供应服务公司”,既是企业管理的精髓,又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互联网作为人类信息时代的一种标志性信息传播方式,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以迅猛的速度发展。互联网信息交流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无中介性、费用低廉等特点,这种特点使它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新的途径,扩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将因此而大大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时效性、辐射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以大连供电公司和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而言,借助信息平台即微机网络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职工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各种信息资料,并利用电子信箱来沟通思想,保持了职工的稳定局面。

四、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员工由封闭的“单位人”向开放的“社会人”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受社会各种思潮影响很大,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工作体系带来较大的冲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全方位地覆盖,存在着一定的死角。

大连供电公司和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对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已经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社会化、途径社会化、手段社会化和机制社会化的完整体系,即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和资源重新组合,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净化企业员工的心灵,激发企业爱国、爱岗、敬业的精神。

五、重视人格教育

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必须统一和稳定,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人格是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的心理依据,就很难接受正确的观念;另外,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一旦形成,就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

大连供电公司和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对人格的教育,针对不同人的人格实施按人对号,或者称为开“小灶”,研究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品德性格,开出不同的药方,决不搞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刀切”,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六、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管理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略是指随着经济领域、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规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略和企业战略是企业制定两个文明建设规划的基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工作对象的管理是静态的、个态的和近态的管理,只强调一时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整体的谋篇布局,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考。这样,对于事物的矛盾发展和突发性事件常常估计不足,一遇到这种情况常常措手不及。

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对工作对象的管理是动态的、系统的和前瞻的管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注重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也关心长远江山社稷的兴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行战略管理,将避免遇事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七、思想政治工作者成为沟通的大师

思想政治工作者决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人员,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应该肩负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大连供电公司的政工网络覆盖面特别广泛,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责无旁贷地承担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角色,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当成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的一个主要和重要的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责无旁贷地成为沟通的大师。沟通的主要作用有:一是通过沟通,企业员工认清形势,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使企业员工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二是通过沟通,把握信息流,使企业决策更加合理、有效;三是通过沟通,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企业行动。沟通的原则主要有: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沟通是技术性的,但更为有意义的是相互之间建立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

八、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成为心理咨询的专家

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沟通为求询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借助语言、文字等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暗示和教育,使心理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咨询对象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政治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公开;民主政治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03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1-0058-05

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或者说网络社会。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使人们的交往与沟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给我国民主政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电子政务在我国经历了初显端倪、固态化和凸显作用三个阶段,目前正积极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时代

电子政务,即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政府政务信息披露和政务服务的专项网络平台。从1993年正式启动“三金工程”开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以迅速发展,而且也深受广大网民的热情欢迎。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时代。其具体标志是:第一,覆盖面广。已有“100%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省级政府、95%以上的地市级政府、85%以上的区县级政府建成了政府网站”,各级政府基本建成了电子政务的技术平台。第二,功效明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基本能及时更新常规信息、重大事件公告、公开政府工作情况、反馈群众意见等,政府网站这一电子政务的第一窗口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尽显威力。第三,影响深远。从汶川特大地震到玉树强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有效信息公开,从新闻会、听证会频繁举办到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出台,从中央财政预算公开到中央部委公开预算,从地方政府“晒账本”到地方官员的财产公示等等,翻电子政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这一切反映在民主政治的发展上就是:电子政务使公民知情权以及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范围、程度大大提高,是我国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推进民主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器。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飞速发展是推动我国政府政务服务走向电子政务新时代的关键。纵观我国政府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是影响政务信息公开和服务重要手段――电子政务的发展的关键。正如有学者所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为政府信息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实现政府改革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电子政务平台,扩大人民群众知情范围,激发普通百姓参政热情,促进民众监督政府工作,已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施政亮点。同时,我国网络日益普及和上网人数剧增,“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发展势头有增无减,这为电子政务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多受众。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为了具体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要求,201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将服务中心信息化纳入当地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电子政务资源,逐步实现网上办理审批、缴费、咨询、办证、监督以及联网核查等事项。”这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大举措,为电子政务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并提供了持续动力,不仅意味着电子政务在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信息化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电子政务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电子政务与民主政治信息化的关系

所谓民主政治信息化,是指民主政治制度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借助互联网平台,以相关信息作为媒介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状态和过程。我国的政务公开目前主要就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平台来实现的;政务服务,包括网上报名、咨询、办证、缴费等也有相当部分要依靠电子政务。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之后,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实现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与结合,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宽了民主的渠道,为民主化管理提供了决策信息系统和智力支持,保障和扩大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可以说,民主政治信息化既是全球性的一种新趋势,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说,民主政治信息化对我国民主政治现代化和民主政治特色化至关重要,只有顺应民主政治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才能加快我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电子政务与我国民主政治信息化存在着直接和密切联系。二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充分保障和不断扩大公民应该享有的民利来实现的。

首先,电子政务能有效推动民主政治信息化发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全方位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发展迅速、服务群众功能不断完善。但是,我国当前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领域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重公开的形式而轻公开的内容;公开内容不全面、程序不规范;信息公开与保密关系处置不当;政府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服务中心运行缺乏明确规范;行政审批和办事效率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正是这些问题的亟待解决,促成了电子政务的萌芽。

从互联网本身来说,也需要发展电子政务来消除不良和冗余信息。互联网本应是信息时代公众便捷获取信息、轻松享受生活、创造和分享健康文化的平台,是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但是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高速发展,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类网络应用形态层出不穷,混杂在其中的关于政府政务的虚假信息和谣言,误导了网民,污染了网络环境,降低了政府公信力,有的甚至已经影响到国家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正常发展。因此,不管是我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还是互联网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都需要电子政务来及时政务信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信息传播和存取上的优势,进而有效推动我国民主政治信息化发展。

电子政务有效推动民主政治信息化发展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子政务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新的运行载体,也为公民获取信息创造更多的机会。凭借互联网传播快捷、辐射广泛、存取方便、容易复制、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政府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信息,讲出实情,既减少了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缩短信息采集、加工、传递与获取的时间,又避免了因信息多级传播而造成的扭曲,保证政府政务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电子政务打破了传统政府部门之间的界限,改变着部门林立、条块分割、等级森严的结构关系,

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开辟出一条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电子政务所固有的超时空性与交互性特征,既能加速信息的流动,又能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的直接交流,从而有利于加强互动,构建和谐的关系。只有通过信息化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在政务服务的过程中坚持以公开透明为基本要求,并以公开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才能创造条件保障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参与和监督政府工作。

其次,民主政治信息化发展能为电子政务提供创新的动力和发展空间。需求以及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将民主政治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民主政治信息化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政府各项管理工作精细化和科学化,而且能够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政治生活服务,保障公民的民利,营造出有利的民主氛围。从国际上看,民主政治信息化发展是我国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浪潮的必然选择。政府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是提高我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民主政治信息化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对民主政治信息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此而产生的对政务服务信息化的大量需求必然为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动力。

深化政务公开和加强政务服务的核心是按照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宗旨,及时、准确、全面公开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核心内容的政务信息化。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在信息占有和使用上的优势变得不再明显,政府信息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并具有了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更现代的信息传递手段,为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知政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恩曾说:“如果一个社会不仅准许普遍参与而且鼓励持续、有力、有效并了解情况的参与,而事实上实现了这种参与并把决定权留给参与者,这种社会的民主就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民主。”无论是满足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还是不断实现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目标,这些都是民主政治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为电子政务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电子政务与民主政治信息化是相互依托的关系:一方面,电子政务是民主政治信息化的重要推手,它与网络问政、网络民意表达、网络舆论监督等构成推动民主政治信息化的合力,为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增强了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另一方面,民主政治信息化为电子政务提供持续和大量的需求,促进电子政务不断地创新管理、创新形式、创新内容,有助于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为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三、电子政务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报告还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抓紧进行包括推行电子政务在内等一系列工作”。叶七大报告不仅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也为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同时不断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电子政务作为20世纪末刚刚兴起的、信息技术与政府政务信息相结合的一项重要成果,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益成为互联网时代政府顺应民意、提高政治自觉的有效工具,也成为人民群众知情、参与、监督政府工作的有效平台。具体来说,电子政务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信息化发展新趋势有以下方面的影响:

1 电子政务在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民主政治的基本涵义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保障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有充分的知情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前提。如列宁所言:“只有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机结合,使政府信息公开不仅在技术上成为一件并不困难的事情,而且也从一个侧面保障了我国公民的知情权。从技术角度看,电子政务能加快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与人民群众知情的步伐;从经济角度看,电子政务能大大降低政府信息公开与人民群众知情的成本;从政治角度看,电子政务能通过政务信息和服务促进民主的进步。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或者与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介手段相比,电子政务都对保障和扩大人民群众知情权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电子政务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政务信息置于人民群众的视野之中,让人民群众充分知情,知情是民利的基础,是民主现代化的前提。正如有关专家所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让公开制度化”,“政府因透明而进步”,“公开是反腐的利器”,“信息充分公开才能打造节俭政府”。从实践来看,电子政务推动民主政治信息化的效果非常显著。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政务公开中的“三公”[用财政拨款支出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向社会公开话题不断升温,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1年4月1日,财政部在其门户网站上公开了该部2011年部门预算,成为今年首个公开账本的中央部委。这种“晒政府账本”行为本身就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的。它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信息化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在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方面大有作为。

2 电子政务在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知情与监督是政治民主的两大权利,没有知情就不能监督,而没有监督的知情也毫无意义。在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时代,政府工作被置于“网眼”监视之下,而这种“网眼”就是政务信息公开化的结果。换句话说,建设电子政务,让公民充分知情,本身就是开展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例如2009年3月,辽宁省政府纠风办和省政务公开办,将省内县区级政府工作报告在电子政务平台公布,接受网民监督点评,群众为此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极大地发挥了群众监督的作用。㈣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史表明,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解。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人民群众的监督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力量。于是,有学者把现代民主,或者向现代化发展的民主核心功能理解为“纠错机制”,认为“为了促进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治理者应该转变观念,使民主成为权衡‘政府满意’与‘社会满意’之间的重要机制,发挥民主纠错机制的作用”。基于过去群众监督范围较窄,自下而上的制约明显薄弱的状况,互联网基础上建立的电子政务平台,突破了这种局限,真正在公民与政府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特别是电子政务衍生的“网络监督”,使公民能够及时了解政府动态,监督公共事务,保障政府行为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践证明:缺乏必要的政治信息,群众的民主监督只会落入空谈;而没有群众借助电子政务所提供信息的监督,所谓的现代民主也会受到阻碍。

3 电子政务在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除了“监督”本身是民主参与的重要方面,公民政治参与还包括其他内容。传统的政治参与活动主要是通过建议、辩论、投票等形式展开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空间、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公民的政治参与度较低,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差距较大。而在电子政务广泛发展的新时代,许多地方政府网站的电子政务平台,都设立了网民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栏目,它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参政途径,使公民直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可能。在“两会”期间,公民也能通过一台电脑,与各部门领导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远程代表”。正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政务整合了传统媒介的许多优点,改善了信息受限的局面,营造了良好的政治参与环境,使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社区小事,网民们均可对其谈想法、提建议。据《人民日报》2011年3月16日报道,陕西省合阳县政府网站在2010年共收到网民咨询、建议、投诉和表扬信息共270条,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给予的答复256条,当地政府通过这些信息,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进了工作。这一事例反映出电子政务已经深入到我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借助电子政务平台进行的参政议政活动,效果非常明显。毋庸置疑,电子政务尽管主要功能在于“民知情”,但同时也有“知民情”的作用,而且在政府“问政于民”和“问计于民”方面,也有其他方式不能取代的独特优势。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务有助于普通公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总之,民主政治信息化是电子政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白龙,何扬,如何唤醒“休眠”政府网站[n],人民日报,2010-12-08

[2]王锡锌,吕艳滨,信息公开,积跬步以至千里[n],人民日报,2010-05-13

[3]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0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

[5]中办国办印发《意见》要求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n]人民日报,2011-08-03

[6](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2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32

[8]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4

[9]关注“三公”经费公开的笔谈[n],人民日报,2011-08-03

[10]颜珂等互联网上“隆中对”[n]人民日报,2010-03-07

政治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发展趋势

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煤矿企业无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的推动着煤矿企业的发展,而思想政治工作又引导着煤矿工作开展,并逐渐成为煤矿工作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为了迎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重视煤矿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煤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煤矿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是管理工作的内在需求,这也是管理企业的必要步骤。

1煤矿企业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1.1煤矿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内在体现

任意的煤矿企业都会对旗下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管理,而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之后,煤矿管理便成为思想正式工作开展的内在体现。在煤矿企业中的思想政治是以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通过这样的思想路线实现对员工进行教育与启发的目的,从而让煤矿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煤矿工作中的重要性,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煤矿管理的工作中去。企业员工不断配合煤矿企业工作,将自身的利益与煤矿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断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因此,煤矿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内在体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1.2煤矿管理的核心就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对煤矿企业进行管理,就是通过思想教育与条列规定的方式,规范员工的思想行为与工作行为。我国当前的煤矿企业中,影响煤矿发展的因素大多为人力、物力与财力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而这三个方面也是煤矿管理的重要对象。其中,人员管理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员工是直接影响整个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人力的地位显然是比物力与财力要高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对象相应的也是企业中的员工。做好煤矿的管理工作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也是发展煤矿企业的核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便于企业对煤矿的管理,能够有效推广煤矿工作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2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2.1不重视煤矿思想政治工作

开展煤矿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维护员工切身的经济利益,还能有效提高煤矿企业中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让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提高员工自身思想的境界之后,促进员工与煤矿企业之后的融合度,从而直接促进企业的发展。然而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部分煤矿企业依旧没有意识到开展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一部分中小煤矿企业,上层领导人员没有意识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就失去这方面的行动力。而这样的做法,会直接导致企业员工思想领悟性差,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节奏,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必须重视开展煤矿思想政治工作。

2.2煤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性未达到要求

要保证煤矿企业正常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求负责开展煤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还要求员工必须有一定的职业素质。如果负责开展煤矿思想政治的工作人员没有过硬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那么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作开展的进度与质量。负责开展煤矿思想政治的工作人员如果思想十分守旧,并且不知进取,那也会影响到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导致企业不能制定具有可行性的专业策略,从而导致煤矿企业的利益损失。所以,必须要求开展煤矿思想政治的负责员工,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

2.3员工的积极参与性过低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境界,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然后,在开展此工作后,相当一部分的企业都只是走一个流程,只是在形式上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煤矿企业的员工并没有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还浪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仅仅是“纸上谈兵”是不能满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的,重于形式、浮夸的做事方式,只会降低外界对煤矿企业的好评。负责开展其工作的人员,由于重视表面工作,从而对实质性的工作缺乏指导,没有制定切实有益的实行反感,员工逐渐就失去了参与性。

3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研究

3.1全面加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

随着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追求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就会逐渐意识到开展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在煤矿企业今后的发展规划历程中,将会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员工参与煤矿工作的工作效率。其次,企业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在煤矿企业中工作,增强自身的幸福感,不断与企业看齐,形成一条坚固的相互依赖的经济线。最后,将会全面的加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以行动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促进煤矿事业的发展。

3.2在工作中应用科学性教育思想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煤矿企业发展已经背负的过久。传统、僵化的思想政治与全面现代化的煤矿企业已经逐渐脱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要保证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求拥有具有科学性与现代化的政治思想。所以,煤矿企业必须引进符合当前企业发展的教育思想,不断革故鼎新,保留符合企业发展的思想,摒弃传统守旧阻碍煤矿企业发展的思想政治。在煤矿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科学性的教育思想,开展人性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

3.3强化与时俱进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都处于不断前进的阶段,开展煤矿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作为我国重要的思想指导路线,煤矿企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新企业内部的体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紧跟时代的发展。制定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是时展的要求,也是企业进步的需要。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者及时的关注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变化,并采取适宜的方法处理员工之间的思想矛盾。煤矿企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原则,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保证企业发展具有时代性与创新性。

4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煤矿的思想政治工作势必会影响煤矿企业本身发展,而煤矿企业也将会逐渐的意识到开展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煤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提高煤矿企业中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为在企业工作的员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员工的思想不断的成熟,并与企业一同成长,为煤矿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开辟一个全新的发展舞台。

参考文献:

[1]黄晓伟.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风,2013(01).

政治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公共性 公共领域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4-0058-06

在不同的学科内,公共性这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但是彼此之间又具有某些相通之处。所以,如果在使用时不加说明,往往会词不达意,甚至引起许多无意义的争论。我们所讲的公共性既指某种事物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如市政设施、货币、环境等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即公用性、共通性(尽管在一些人看来,这样的公用意义上的公共性学术价值似乎并不大),也指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公共性。人们一般是在政治哲学的视阈内来看待公共性问题的。作为政治哲学视阈内的公共性是由多种内涵所构成的。公共性就是公共领域所具有的属性,其本质在公共领域。在以阿伦特、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看来:“公共领域指的是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依托市民社会又独立于政治国家,介于公共权力和市民社会之间并联结沟通二者的社会中间地带;是以参与者和沟通媒介及达成共识为内在结构,以能够形成公共伦理和公共理性的公共场所、公共传媒、社团组织和社会运动等公共空间为外在形式的民间自治领域;它是由享有独立人格和自由平等权利的私人组成并向所有社会公众开放,通过对话商谈、公众舆论和社会压力对公共权力和其他社会势力产生监约和影响。进而达到捍卫社会正义、保护私人权利、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目的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批判领域。从其内涵来看,它是描述性、分析性和价值规定的统一;从其外延结构来看,它是公共场所、公共传媒、社团组织和社会运动的统一体。因此,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实体性、理念性和价值性存在的复合性范畴,它占据的是一个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理论空间。”

很显然,这样一个公共领域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当代人所积极向往的。但是,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内的公共领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而中国自古至今并不具有这种背景,因此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在中国并不存在。首先,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专制统治,缺乏民主传统。其次,自工业革命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市场机制不是中国主导的生产方式。没有这两方面的依托,作为一个社会交往和文化批判的公共领域就不可能生成,因此,所谓的公共性问题在以往的中国并没有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凸显出来。但是,现在一方面东西方学术的交流必然对中国学术界产生影响,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已经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所以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依托的公共性问题在中国开始显现。当然,西方人在政治哲学视野下对公共领域及公共性问题努力地排除了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且不把公共权力当作公共领域。这显然不符合唯物史观,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正像马克思所讲的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而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在中国谈论包括公共领域和公共性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都必须把生产方式作为最终背景,并且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现实。特别是中国,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公共性就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而改革开放是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主导的,所以决不可把公共权力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由此看来,我们所讲的公共领域、公共问题、公共性,既包括西方政治哲学的内涵,也包括通用性、共用性这类意义。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

一、公共性结构演变的趋势

公共性结构之演变在根本上取决于生产方式,但却直接受制于公共领域的变化。当今世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以民主、自由、平等为核心理念的和平与发展是主流趋势,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共性演变就体现为公共主体多元化、公共问题全球化、公共领域复杂化、公共精神多层化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公共主体多元化。

按照西方公共性理论,作为公共权力载体的政府和国家不是公共主体,不参与社会交往和进行文化批判的公民个人也不是公共主体。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在西方有一定道理,但是在中国就需要修正。在西方国家的早期,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启蒙运动的启迪,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为了反对封建势力,把封建势力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当作了自己的对立面来进行批判;在现代西方国家,人们为了反对国家权力的过多干涉,也往往把公共权力置于自己的对立面。这就形成了一个排除了私人经济活动。也排除了公共权力的纯粹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批判领域,从而促进了西方市场化和民主化的发展。但是,事实上这种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仍然离不开以政府和国家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所以把政府和国家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是不科学的。尤其是在中国,本来就缺乏市场机制和民主这两个传统,排除了政府和国家,再排除了公民个人,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就不存在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看,公共主体应包括政府、国家和公民个人,而且在中国,政府和国家是起主导作用的公共主体。

以往在专制国家,政府是唯一的公共主体,但是现在公共主体多元化了。公共主体多元化的原因就在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在封建王权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一切都归君主,生产资料和权力皆为君主占有,因此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市场和民主机制。当然也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主体。君主和国家并不是现代契约意义上的公共主体,没有得到卢梭所讲的公意认同,政府和国家所维系的是暴力基础上的主奴关系。这种公共主体只是名义上的公共主体。现代市场经济以及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公民也成为了公共主体。民众已经摆脱了臣民的地位,成为了公民,已经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政治权利,自觉参与到包括国家政治生活在内的各种社会生活中来,在这些社会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所以公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公共主体。公民作为公共主体的直接表现就是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随着公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公民开始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公共生活中。除了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公民还参与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和公共政策的制定等等。与此相应,公民作为公共主体还体现在了公民言论、出版的自由。没有言论和出版自由,民众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公民。

非政府组织成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主体。公民个人作为公共主体行使自己的权利毕竟有很多限制,非政府组织便应运而生。非政府组织是指民间自愿组织的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非营利性的、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而按章程开展活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欧美民主社会中。非政府民间组织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大量产生,并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这些组织,有的以监督政府行政措施为己任,有的以唤醒民众对公共利益的重视为基础,多是希望集聚志同道合的群体,为社会尽一份力。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的趋势下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非政府组织具有多样化及独立自主等特性。它们专注于各种不同的议题,并逐渐改变以往以国家为决策主体的规则,进而在决策过程中寻求更大的政策制定权与影响力。通过结盟的方式,非政府组织可以发挥更大的功能。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主体,体现了远远大于公民个人的力量。

所以,未来的公共主体应该是三个方面,即政府和国家、公民、非政府组织。在三者中,公民个人和非政府组织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公共问题全球化。

所谓的公共问题,一般是指关涉到公共利益的问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些人不承认公共问题的存在,认为所谓的公共问题是虚假的,因为任何公共问题都涉及具体的个人和局部,因此具体个人的、局部的问题解决好了,公共问题也就解决好了,而且承认公共问题往往是对公民个人、局部的抽象肯定,实质否定。很显然,这种观点不承认现实,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观点。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许多地区和国家,尤其是非民主国家确实大量地存在着借公共利益之名而行个人之私的现象。

第一,经济问题的全球化。由于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世界范围内信息资源的同时共享,地区以及国家间的地理距离不再成为人们之间交流的阻隔,“地球村”日益变为一种现实。另外。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化浪潮使得按市场机制分配资源成为可能,于是全球经济日益成为一体。跨国公司的出现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垄断和控制就是最明显的体现。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股市的全球化,某一股市的变化,立刻就会影响到世界各地。

第二,政治问题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政治问题也日益全球化。以往完全属于某一地区或国家内部的政治问题,现在已经越出了边界。特别是大国的国内政治问题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比如,现在没有任何一国不关注美国的国内政治。美国的强大实力,使得它自身内部的政治事务已经具有了全球性。每当美国总统大选时,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美国。美国政局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弱小国家的政治。再比如,民主和人权本来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内部发展的问题,但是现在美国以世界领导者的身份,每年都要发表一份关于全球人权状况的报告,对各个地区和国家进行评论。这往往招致强烈的抗议,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不管承认与否,政治问题日益全球化了。

第三,文化问题全球化。在历史上,人类文化虽然也处在交流之中,但是由于地域性、民族性、以及文化自身的特点等原因,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速度十分缓慢。尽管人类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历史已经有了几千年。但各种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只是到了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才开始加速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但与经济、政治的全球化相比较,文化的全球化进展十分缓慢。处于弱势的文化往往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性而顽强地阻碍这种趋势。由于以经济全球化为龙头的整个世界事务的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文化的全球化已经在所难免。现在看来,以自由、民主、理性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明显地处于优势。不过其他文化也在极力展现自身所特有的优势,力图不被强势文化同化。但是,现代传媒技术使得任何愚顽的抗拒失去了意义,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已经不可避免。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其中宗教文化的冲突是重中之重,“911”事件是典型的事例。

第四,社会问题全球化。一般来讲,社会问题就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指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消极方面,人们对其具体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看法。按照一些人的理解,社会问题一般具有破坏性、紊乱性、持续性、难制性的特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社会问题也开始相互影响,甚至具有了趋同的性质。青少年犯罪、吸毒、道德滑坡、人口老化、家庭暴力、失业、贫富分化、腐败、社会歧视、精神疾病等现象普遍存在,也就是说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问题,并且在蔓延和相互影响。

第五,环境问题全球化。有人把环境问题列为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现在看来这已经不够了。环境问题同核威胁一样已经超出了一般社会问题的范畴,其严重程度足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工业化在推动物质财富的增加、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这表现为地表沙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因环境的变化而导致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等等。生态环境的变化早已越出了国界,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应该对此承担主要的责任,中国作为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不仅环境问题本身,而且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也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

3、公共领域复杂化。

正像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在西方政治哲学看来,公共领域是一个排除了公共权力和私人生活的领域,是一个纯粹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批判的领域。现在看来,这样的界定未免有些狭窄,而且这种纯粹的不受公共权力干预,不包含私人利益的公共领域的存在也是值得怀疑的。西方政治哲学把公共权力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有着它特定的历史背景,而中国并不具备这种历史背景。现在看来公共领域复杂化了。公共领域应该包括官方的、民间的、半官方半民间的三个部分。

首先,以政府和国家为代表的公共权力领域应该归属于公共领域。现代社会虽然是多元的,但是政府和国家还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最终权威力量,而且现代政府和国家所展示的更多的是社会管理的职能,特别是像中国这种有着悠久的封建专制传统,建国后又实行了几十年计划体制的国家,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在管理社会事务中有着其他任何力量所不可取代的地位。在任何国家和地区中,离开了以政府和国家为代表的公共权力领域,社会必将陷入混乱。限制公共权力对公民私人生活的干预,意在突出公共权力的服务职能,而不应该否认公共权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领域存在的价值。

其次,那些不具有官方性质,只是作为纯民间的一些公共组织仍然是公共领域的重要内容。这个公共领域正是汉娜・阿伦特、哈贝马斯等人所强调的公共领域。这个领域在西方国家十分发达,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政治哲学家也正因重视这个领域对公共权力的监约,从而保证公共权力不至于过度侵犯公民个人的自由权利。作为一个文化批判的领域,正像哈贝马斯所讲的,它的本质就是言论自由。随着由计划体制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中国的公民社会开始形成,从而,这种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也开始在中国显现。当然,在中国要形成一个成熟的、纯粹文化批判性质的社会交往公共领域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再次,还有一些半官方、半民间的公共领域。这种公共领域是民间性质的,虽然不具有完全的公共权力,但又代行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某些职能,因此,它需要政府的支持,甚至授予某些权力。这种领域在当今中国大量存在。比如许多学会、研究会虽然不直接属于政府权力部门,但它的经费、人员编制却来自于官方的支持,而这些组织本身也积极地向官方权力部门靠拢。

上述三种类型的公共领域不是单独存在、独立运行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使公共领域更加复杂化。也正是这种复杂化,保证了社会在动态中平稳运行。

4、公共精神多层化。

所谓的公共精神,简言之,就是公共问题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它既包含对公共问题的事实反映,更包括人们对解决公共问题所持的一种伦理价值取向,而后者恰恰是公共精神的核心内容。由于公共主体多元化、公共问题全球化、公共领域复杂化,所以反映公共问题的公共精神也必然多层化。首先,从总体上看,人类的公共意识明显增强了。以往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公共意识或者是公共精神,而更多的是自我意识。作为主体强调的是主体性,而不是主体间性。在当今世界,由于每个人、每个集体、每个国家利益的实现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他人、他国,因此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谋求共赢,实现利益共享,做到互利互惠。这就是公共精神、公共意识的觉醒。其次,反映具体公共问题的公共意识大量涌现。公共精神,尤其是作为公共精神核心内容的公共伦理原则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公共意识的同一化。人类具有公共精神和公共精神的同一化并不是一回事。由于公共主体多元化了,不同的公共主体有着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必然有不同的公共意识,只不过是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特殊利益的实现必须符合公共伦理原则。比如,作为公共权力载体的政府和国家与作为具有批判精神的大众媒体对待同一问题就会有不同的反映、不同的解读。其次,现实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公共问题,于是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公共意识。比如。有反映环境问题的、有反映人口问题的、有反映青少年犯罪的、有反映腐败问题的、有反映文化建设问题的,等等。另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公共精神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也是公共精神多层化的表现。例如,在现代公共行政学看来,公共精神应包括四个方面:民主的精神,即人民的意愿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法的精神,它意味着政府的一切活动应受到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制约:公正的精神,即承认社会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并不受公共权力所侵害;公共服务的精神,即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尽可能公平分配,政府的施政过程应平等、公正和透明。这四种公共精神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实现方式应是:逐步实现政府与公民平等化;行政权力既受到保护又受到制约;行政活动既有效率又有责任;公共行政是由民众驱动的、积极的、合作主义的、参与的过程,等等。显然,现代公共行政学视野下的公共精神并不能涵盖全部的公共问题,人们需要一种在最一般的哲学意义上的公共精神,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二、公共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的公共领域,使得公共性内容日益丰富,公共性的功能也日益增强。

1、伦理功能日常化。在历史上,公共领域里的问题,特别是存在着利益冲突的公共领域里的问题的解决,有时是以伦理的方式相互协商解决的,但更多的是诉诸于暴力。以伦理的方式来解决公共问题,自古至今就不乏这方面的思想。单从伦理的角度讲,如果人们都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而不是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问题。那么就会很自然地得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结论,许多冲突就可以避免了。就是说,如果人们之间能达成一种公共伦理,而且使这种公共伦理日常化地发挥作用,那么人们是可以避免霍布斯所讲的丛林法则,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的。霍布斯虽然讲出了历史上人类存在的一个真实状态,但这个状况只是人类生存状况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而且这种状态是对人的贬损,把人降低为了动物。人本来应该与动物有着不同的生存法则。也就是说,尽管人们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但在应然的意义上,人应该过一种理想的人的生活,这种理想的生活贯穿的是人所独有的伦理原则。从孔夫子、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马克思,无不充满这种热切的渴望。哈贝马斯所强调的商谈伦理就是这种公共伦理。时至今日,人们的这种公共伦理意识日渐觉醒,而且开始经常性地发挥作用。美国攻打伊拉克不仅在世界范围内遭到了许多国家的反对,而且在美国国内也遭到了大批民众的强烈反对,这就是公共伦理发挥作用的表现。不仅人与人之间应当表现出这种公共伦理,而且人与自然之间也应该体现出一种生态公共伦理。生态伦理是公共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看来,涵盖全部公共领域的公共伦理正在形成,日渐深入人心,并且在经常性地发挥作用。相对于强制性的实然生活,人们正向着应然性的伦理生活趋近。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财富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需求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因此完全寄希望于人们能够以伦理的方式来解决全部公共问题也是不现实的。但是,这种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公共问题的存在,更加凸显了公共伦理的重要性。

2、政治功能深层化。民主化意味着公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共政治事务。公民个人和非政府组织作为新崛起的公共主体已经深入到公共政治事务中。公共政治领域不再仅仅是政治家的专有领域,这一点在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尤为明显。首先,公民个人作为公共主体参与公共政治事务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行使投票权利。以往民主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公民参与投票,投票选出了政治领袖以后就无事可做了。无论被选出的政治人物行为如何,公民个人对此都无能为力,而现在则不同了。公民开始参与到立法的讨论中。现在许多政府和公共权力部门依据一定的程序,有意识地引导公民个人参与立法讨论和一些重大决策的听证,以充分体现法律和重大决策的公民意志,使得立法和重大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借此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当今许多国家,一些重大的国家大政方针不是由公共权力部门直接做出裁决,而是由全体公民投票表决。全民公决已经是许多国家就重大事务进行决定的决策方式。这就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公民意志,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社会风险。以往重大决策仅仅由最高公共权力机关,甚至是最具权威的个人决定,往往因不能充分表达民意而遭到民众的反对,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全民公决则减少了政府的责任,降低了社会风险。其次,非政府组织日益影响公共政治事务。公民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影响公共政治事务的能力有限,于是许多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利益代言人积极地参与到了政治事务中。例如许多环保组织的积极活动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政府的决策。由于非政府组织五花八门,聚合并代表了不同人群的利益,因此它们从各个方面影响到了公共政治事务。再次,汉娜・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政治哲学家所钟爱的公共领域,不仅继续在西方国家深刻影响公共政治事务,而且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生成并发挥作用。在西方政治哲学看来,所谓的公共领域就是介于公共权力和私人领域之间的、排除了经济活动的纯粹的社会交往领域,是一个文化批判的领域,而其批判的对象往往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在西方公共性政治活动的深层化也主要体现在这个方面。作为文化批判领域,其实质就是言论自由。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民主化浪潮的推动,特别是借助于发达的媒介手段,公共性的深层政治功能开始显现,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视起来,政府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疏通比围堵更加有效。

政治发展趋势篇8

一、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学术界对于政治风险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通常来说,政治风险指的是各种政治行为或政治事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主要包括:国有化、征用、没收、蚕食式征用;汇兑限制;政治暴力(战争、诸如革命、叛乱、政变、破坏活动、社会骚乱、宗教民族冲突等内乱、恐怖主义);政府违约和腐败;东道国政策的负面变化等。政治风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从地域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全球性政治风险、区域性政治风险、国别政治风险和地方性政治风险。从政治力量来看,可分为政府行为风险、非政府群体行为风险和跨国组织风险等。从影响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宏观政治风险和微观政治风险,前者指影响东道国所有外国投资者的政治风险,后者指仅仅影响某个行业或个别外资企业的政治风险(罗振兴,2011)。

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政治风险自二战以来发生了几次重大变化。战后初期,受美元稀缺和大部分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等因素影响,汇兑限制成为了主要政治风险;1960年~1970年,受民族独立运动、收回经济主权以及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等浪潮影响,国有化成为了主要政治风险,例如在1970年代,发生了423次国有化;1980年代,受拉丁美洲债务危机及其蔓延的影响,汇兑限制再次上升为了主要政治风险,国有化则随着可征收资产的减少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不再是主要政治风险。例如,在1980年~1987年国有化次数下降到17例,在1987年~1992年则没有出现国有化。199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崩溃,以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全球化深入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各国政府纷纷改善投资环境、出台吸引外资的政策、放松资本控制、增加开放程度、减少政府干预,对外直接投资迎来了有史以来的黄金时期,政治风险水平降到历史最低。但到了21世纪初,跨国公司面临的政治风险有所增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机。首先,在198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很小,涉足的资源性和战略性行业也很少,基本上没有遇到征收风险和汇兑限制的风险;其次,在1990年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正好是全球政治风险非常低的年代,基本上也没有遇到严重的政治风险,尤其是2000年~2007年。但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开始遭遇到海外政治风险。

具体来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政治风险有:蚕食性征用风险,主要集中在一些拉美国家;恐怖主义、政治性绑架和勒索;社会骚乱、动乱和内战等;东道国政策的负面变化。此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遭遇到政府违约等风险;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外来投资设置了一些障碍;一些政治组织也对外来投资施加压力。

部分国家社会和政治动荡不断,社会治安较差,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增加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举例来说,2011年利比亚爆发内战,中国政府被迫疏散了3万多名在利比亚的公民,放弃了的建筑项目总额至少高达70亿美元;委内瑞拉极具传奇色彩的总统查韦斯去世,中国投资者和债权人也因此惴惴不安。在2005年~2012年期间,委内瑞拉接受的中方投资超过了130亿美元,中国投资者无疑会密切关注该国存在变数的过渡进程。不可预测的监管环境也会给一度向好的投资前景蒙上阴影。中国起初选择了不足十个非洲国家建设中国支持的经济特区,阿尔及利亚便是其中之一。2008年,双方大张旗鼓地宣布成立这一特区,牵头的是江铃汽车这一中国汽车厂商,但次年该国的外资法规突然发生变化,导致特区项目在2010年被取消。

而军事争端(包括威胁使用武力)无疑会对海外投资构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自1949年以来,越南与中国之间产生军事争端的次数最多,推高了中国投资越南的政治风险。近期发生的争端所定的的比重更高,这可殃及投资环境。2010年,越南国会投票否决了中国在该国建设一条高铁的建议。《南华早报》报道说,部分原因在于越南担心中国会利用这条高铁向越南运入军力。除越南以外,过去50年中曾与中国发生冲突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俄罗斯、印度、菲律宾、台湾地区和美国。最近钓鱼岛(日方称尖阁列岛)问题造成中日两国矛盾升级,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就南海争端问题与中国纷争不断,欧美等西方国家提出所谓的“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等,中外政治利益冲突日益明显,这些国家作为中国投资目的地,对其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将会上升。

二、海外政治风险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全球政治风险水平显着上升。这是2008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作为大萧条以来全球最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其政治影响还远未结束。这场危机不仅加重了社会动乱、暴力游行示威等政治暴力的蔓延,而且可能引发汇兑限制的风险。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的研究表明,在危机之前的2008年6月和危机之后的2009年6月这两个时点,比较126个新兴市场的政治风险评级数据,可以发现,52个国家的政治风险指数明显上升(占比41%),49个国家的政治风险指数保持不变(占比39%),政治风险下降的国家只有25个(占比20%),可见总体政治风险明显上升。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同时,在未来经济增长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之下,2012年全球政治风险水平持续上升,例如,西亚北非动荡的示范效应仍在继续,起义、暴动和抗议在一些国家频繁发生;104个国家的政策、法律和监管存在负面变化的风险。怡安《2012年政治风险地图》表明,2012年有21个国家的政治风险水平上升,只有3个国家的政治风险水平出现了下降。

第二,针对跨国公司的政治暴力明显增多。自“9·11”以来,随着恐怖主义成为21世纪初的头号政治风险,各种恐怖组织针对跨国公司的绑架勒索等明显增多。此外,传统的工会组织、新兴的非政府组织、各种地方政治派别和特殊利益群体等政治力量所组织的游行示威、武装袭击哄抢掠夺等反对跨国公司的政治暴力也明显增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各种超国家、跨地区、次区域、跨领域和专业性的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它们正在成为跨国投资政治风险的重要来源。尽管目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政策环境仍然比较乐观,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仍然是当前的主流趋势,但从中期来看,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格局进入大转型时代,以恐怖主义为主的政治风险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政治风险可能正在进入一个以政治暴力、社会动乱和政体变更为主的时代。

第三,蚕食性征用风险明显上升,资源富裕的国家可能正在进入国有化的新周期。由于东道国力图实现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平衡,随着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东道国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平等与效率的两难问题,从而产生了私有化——国有化周期性反复的现象。当商品或资源价格大幅下跌时,通常会强调效率问题,这时可能会出现私有化浪潮;当商品或资源价格高涨时,通常会强调平等问题,这时可能会出现国有化浪潮。私有化——国有化周期往往出现在自然资源和公用事业部门。2002年以来,随着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高涨,以一些拉美国家和部分非洲国家为代表的国有化运动又有抬头的趋势,表明资源富裕的国家可能正在进入国有化的新周期。尽管一些国家采取较为激进的国有化形式,但更多的国家采取的是蚕食性征用方式,即采取间接的方式将外国投资者的所有权收归国有,或对外国投资者的控制权和经营权不断加大限制力度,间接达到征用的目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从2000年以来,各国采取的投资监管和限制政策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已从2000年的6%上涨到2012年的37%,而投资自由化或促进投资的政策所占比重则持续下降,从2006年的94%下降到2012年的63%。

三、海外政治风险成因

中国企业海外政治风险的成因是多样化的,主要与东道国有关,包括东道国政治不稳定性、政府治理能力差和冲突等。东道国政治稳定与否,通常取决于东道国自身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宗教、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受到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其他国家政治、军事、外交关系及其变化的影响。政治稳定与否的关键是东道国政治体系容纳和化解不同政治见解的潜力以及应对政治挑战的机制与制度的完善程度。政府治理能力,则是东道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当东道国政府机构缺乏熟练的、专业的领导人队伍和管理者,缺乏资源和相应的经验知识,往往政府的治理能力就很差。冲突则是指不同的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愿景之间的矛盾、摩擦、斗争和战争,它既包括东道国内部不同民族、社会群体、地区之间的冲突,又包括东道国卷入的全球或区域层面上的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多边或双边冲突。

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外政府和媒体往往认为参与海外投资的中国国有企业并不是真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而是认为中国政府在幕后操纵,出于担心国家安全的考虑,部分国家将中国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上升到政治高度加以对待,并通过进行严格审查等方式对中国的海外投资行为进行阻扰。中国企业海外政治风险往往是由东道国的内部因素和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等因素综合造成的。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地区分布来看,2012年末,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4588.1亿美元,占86.3%,对发达国家(地区)731.3亿美元,占13.7%,而全球这一相应比例分别为62.4%和37.6%,中国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地区分布有着巨大差别,中国绝大部分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全球大部分投资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风险通常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这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水平较高的原因。而中国选择发展中国家,除了中国经济方面的比较优势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向一些发达国家的投资受到以“国家安全”为由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与很多发展中国家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来看,剔除往避税港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投资,2012年,存量最大的行业分别是金融业和采矿业,分别为964.5亿美元和747.8亿美元,这也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有着较大的差别。就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正处于资源类投资为主的阶段有关。从中国在政治风险最大的前20位国家的投资来看,2012年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62.7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例为4.2%;当年这些国家流入外资的存量为6842.3亿美元,占世界的比例为3.9%。由此可见,中国在这些政治风险最大国家的直接投资比例偏高。此外,2012年中国流入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占这些国家吸引外资存量的比例为2.9%,也高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世界的2.3%这一比例。

四、海外政治风险应对策略

1.政府层面。

第一,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加强海外政治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国已经全面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之中,“走出去”是必由之路。由于海外政治风险管理能力是决定中国“走出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相比西方老牌的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依然还很薄弱,因此,政府必须引导企业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海外政治风险管理能力的培育和经验的积累,采取主动的管理策略,加强海外政治风险管理。

第二,政府应当建立海外政治风险应对预案和预警机制。政治风险具有很难预测的特点,但这并不等于海外政治风险无法管理。经济全球化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大多数海外政治风险是可以识别、预测、分析、评估、防范的,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借鉴和吸收先进跨国公司的科学方法管理海外政治风险,做好海外政治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预测、预防、监控。制定事前、事中和事后应对预案并建立预警机制,帮助企业将海外政治风险的可能损失降到最小。

第三,政府应当积极与东道国签订投资保护双边条约。海外政治风险从根本上来说,仅仅依靠投资国单方面的风险防范是不足以化解的,东道国的政策变化、政局更替、国内动乱等因素往往会严重损害投资国企业的利益。中国政府应当积极与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和交流,尽可能多的就投资项目与东道国签订双边保护协议,从而降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2.企业层面。

第一,企业战略应当与海外政治风险管理有机结合。企业在海外布局时,必须综合考虑拟进入地区对企业战略的重要程度和其政治风险进行决策。对于战略重要度高、政治风险水平低的地区,通常都是必进入的地区,但竞争往往也非常激烈,而在战略重要度高但政治风险水平也高的地方,可能竞争就不那么激烈。这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战略加以权衡考虑。

第二,企业风险管理应当与海外政治风险管理有机整合,企业应当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风险容忍程度,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有高有低;不同的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同,其可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也因此有所区别。例如,大型企业在海外拥有众多业务,可以通过在不同风险水平的地区进行投资以对冲风险,而且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海外风险管理系统;中小企业不仅需要加强“自我管理”,同时也需要采购海外政治风险专业机构的服务,最好是购买政治风险保险等。当然,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认真做好政治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预测、监控,制定事前、事中、事后的应对预案,建立有效的海外政治风险管理机制,积极与东道国政府和本国政府加强沟通、联络,注重与当地融合和本土化等措施都是很有必要的。

政治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煤矿;思想政治;发展趋势;教育;深度

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逐渐繁荣,推动着企业走向新一轮的发展高峰。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新时期下,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有了新的动向。从根本上说,职工是企业的发展核心,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煤炭职工的重要支撑,对企业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经济效益相互融合、相互发展,除了增进企业发展能效,对人们的工作态度、发展思想、学习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在煤矿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思想、马列主义为基准的政治观念是员工树立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的重要导向。通过企业、员工的相互协调,能够对煤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具备正确的舆论认识和理论引导。首先,通过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一步凝聚煤炭工作的“安全”意识,使煤炭事业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充分增进企业职工的创造意识和发展意识,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煤矿井下、井上的各项工作。

其次,在人才管理的培养过程中,煤矿职工生命安全、矿井设备财产安全、企业发展安全是衡量煤炭管理事业的重要因素。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能够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格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能够提升职工的专业素养,也能进一步增进煤炭企业的发展质量。

二、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企业在保障产能的同时也需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煤矿企业作为一种资源消耗型产业,在思政工作的推进中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发展特点。

(一)缺乏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意识

在煤矿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生命安全”、“经济效益”是企业煤矿工作者的发展核心。因此,管理者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上存在着一定的异议,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思想工作不存在深入价值,既浪费时间,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有很多管理者纯粹是为了敷衍上级领导的检查,认为煤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没有清晰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性和客观性,这样的发展现象也再一次表明了企业管理者对煤矿思政工作意识的缺乏。

(二)没有形成系统扎实的思想政治体系

对于负责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来说,思政专业工作者的自身素养决定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深度。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把正确的思想理论灌输给职工,也要树立一个严谨的思想政治态度,才能达到以身作则的发展导向。而在企业思政工作的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素养有待提高,一些思想教育工作者年纪较大、思想保守,授课方式也较为陈旧,并没有紧跟当前企业职工的思想潮流,难以引发企业和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思政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偏低,缺乏实际的价值观念和艺术导向。

(三)煤炭企业文化的整合塑造流于形式

基于企业煤炭工作的发展形式,在职工的劳动中,他们的体力劳动强度较大、难以保持稳定的煤炭企业发展,所以需要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然而在当前煤炭企业文化的构建中,难以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所以出现了“光喊口号、没有作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难以体会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所拥有的能动力,企业文化的发展上受到严重的阻碍。

三、如何强化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煤矿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了煤炭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当前煤矿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进步促使煤矿思政工作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实现百花争鸣的发展态势。

(一)提高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意识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增进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煤炭企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的今天,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凝聚职工的关注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方式。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增进企业职工的学习热情,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积极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煤矿企业教育生产讲座”、“德育美文诵读”、“劳动者风采大赛”等活动,在广大煤矿职工中形成积极的发展导向。并通过各项发展形式,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营造良好思想教育环境。在相对和谐、发展的氛围中展开人性化的教育辅导,使员工的思想状况更加积极、健康。

(二)增进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力度

对于煤炭企业思政工作的发展创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发展动力,首先要通过各项经营策略,促使企业职工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客观思想,增进煤矿思政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在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持积极进取的发展态度,还要制定一系列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充分的考量。采取理论、实践双管齐下的教育形式,定时定期开展思政考核,将绩效考核成绩和职工的收入分红挂钩,确保煤矿企业能够产生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员工行为的思想化和规范化。

(三)提升煤矿思想政治队伍的专业能力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为了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发展,煤矿企业要深入结合党和国家的发展旋律,围绕企业生产特点,组织广大职工进行常态化的学习和开拓。并围绕企业新形势下遇到的热点问题,深入到基层听取职工的心声,最大限度的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亲和力、发展力。

同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要对各项教育目标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要求。从而建立一支思想态度端正、教育形式多样、实践模式健全的思想政治制度。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保持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到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提升过程中来,进一步规范企业思政工作的组织形态。

(四)充分利用新型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

当前形式下,单纯的”开讲座,作报告”的形式难以满足职工的思想需求。因此,广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网络信息化管理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中来。通过推行“远程教育培训”、召开“煤炭企业德育课程互联网信息会议”等形式,进一步增进现代化企业职工的发展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微信公共账号、微博、朋友圈等形式,做好各项舆论宣传工作。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为职工播放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短片、电影,分解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使企业职工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接触到思政教育的教育核心,在煤矿产业发展中保持创新精神,不断增进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效。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广大企业职工要从根本上树立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利用各项发展策略,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主的生产导向,并对煤矿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不断的强化。改进工作机制、强化发展制度,树立良好的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象,为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伟.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风,2013(12).

[2]王秀珍.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方向[J].东方企业文化,2014(02).

[3]张淑琴.加强改制煤矿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浅议[J].新西部(理论版)2012.

政治发展趋势篇10

摘要:未来中长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可能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未来人类健康及疾病控制压力将继续增大,因为全球化使传染性疾病大爆发威胁上升,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与精神疾病)难以遏制,疾病控制与世界公共卫生体系比较脆弱;二是流感大爆发、艾滋病、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使得未来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趋势不容乐观。其国际政治影响包括: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最可能打乱并逆转全球化进程,艾滋病的蔓延对南部非洲国家将继续构成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将更加突出。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非传统安全;国际政治影响

中图分类号:D8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1-0020-11

世界卫生组织将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定义为:旨在尽可能减少危害不同人群、团体、区域以及跨国性的群体健康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而采取的预见性和反应性行动。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高度流动性、经济相互依赖和通过电子手段相互连接为特征的全球化世界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微生物界、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断变化,这一切都使未来中长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趋势

2000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就艾滋病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影响举行辩论。这是安理会历史上首次将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个安全的威胁来进行讨论。从此,公共卫生问题开始与国际安全相关联,被列入全球安全议程。

疾病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发展。2008年,世界前十位死亡原因为: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725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8%),中风和其它脑血管疾病(615万,10.8%),下呼吸道感染(346万,6.1%),慢性阻塞性肺病(328万,5.8%),腹泻病(246万,4.3%),艾滋病毒/艾滋病(178万,3.1%),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139万,2.4%),结核病(134万,2.4%),糖尿病(126万,2.2%),道路交通事故(121万,2.1%)。到2030年,全球年死亡人数可能上升为7300万,人口老龄化将增加世界癌症、心血管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在死亡因素中的比例,其致死亡人数将约占总死亡人数的70%[注:“aiDStoBeoneoftop3CausesofDeathby2030,”11/28/2006,http://msnbc.msn.com/id/15922956/ns/health-aids/t/aids-be-one-top-causes-death,转引自《未来20年上亿人夭折于艾滋病》,http://wtai.cn/info/3695-1.htm。]。

(一)未来人类健康及疾病控制压力增大

1.全球化使传染性疾病大爆发威胁上升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的疾病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疾病情况相对稳定。人们的关注集中于霍乱、鼠疫、回归热、天花、斑疹伤寒和黄热病等六种检疫疾病,新的疾病很少。如今,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疾病扩散变得更加容易。2011年,世界民航客运量达到28亿人次,2014年有望增加到33亿人次[注:《2014年国际航空旅客运输量将新增8亿人次》,2011-2-22,http://5166.tv/public/news_Show.asp?articleiD=2263。]。全球人员流动大大增加传染因子及其传病媒介在国际上传播的速度和机会。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旦爆发疾病或流行性传染病,仅仅几小时后就会使其他国家和地区大难临头。不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史无前例,新病种出现的速度也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的传染病即以每年新增一种或多种的空前速度出现。现今约有40种疾病在一代人以前是不为人所知的。在过去5年里,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现了超过1100种包括霍乱、小儿麻痹症、禽流感等在内的传染病病毒。

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迅速传遍全球。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公布的《2009年艾滋病流行报告》和《2010年艾滋病防治前景展望》,艾滋病流行至今,全球大约已有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2010年全球艾滋病防治大约需要250亿美元。艾滋病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主要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因此强调,全球处在史上疾病传播速度最快、范围最广的时期。

艾滋病对人类的威胁将继续加大。若不从根本上加强预防措施,即便80%的病人未来享受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致死人数仍将不断上升。在2006年至2030年的25年里,全球死于艾滋病的人数将高达1.17亿。到2030年,全球因患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将上升至680万。但根据乐观预测,人们有望在今后得到更好的艾滋病防治方法,从而使得2030年艾滋病致死人数降至370万[注:“aiDStoBeoneoftop3CausesofDeathby2030,”11/28/2006,http://msnbc.msn.com/id/15922956/ns/health-aids/t/aids-be-one-top-causes-death,《未来20年上亿人夭折于艾滋病》,http://wtai.cn/info/36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