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安全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7:21

资源安全的核心篇1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安全管理 公路运输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公路运输安全事故频发、公路运输行业人员素质较低、安全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分析了公路运输安全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地位,指出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因素,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运输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符合实情、结构合理、良性互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事业蓬勃发展,公路运输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公路交通事故尤为严重,给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何解决公路运输安全问题成为困扰公路运输发展的一大难题。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是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因此,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因素,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公路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因素

1.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也被视为运输的首要条件。自从1899年8月,一名叫得斯科的妇人在伦敦海德公园被汽车撞倒致死,成为世界第一位车祸牺牲者后,运输与安全从此便密不可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高达100多万,还有2300万至3400万的人口在车祸中受伤或终生致残,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球生产总值的1%-2%。安全生产是人的生命、经济、社会价值的综合体现,交通运输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将安全摆在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首位,视提高安全性为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判断标准。

2.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活动的主体,对公路运输的安全有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公路运输安全是国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有关资料显示,尽管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仅占世界汽车保有量的1.58%,而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14.3%。其中,公路交通事故尤为严重。人是影响公路运输安全诸要素中唯一的自主性变量,交通事故的关键在于“人”,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的核心因素。

二、人力资源管理是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

1.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是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管理。我国公路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公路运输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行业人员素质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安全管理工作仍处于经验型、低水平的层次上;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管理方法落后、科技含量低等,极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需要管理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创新。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是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公路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2.加速公路运输队伍职业化进程,是促进我国公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职业化的公路运输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的根本性的大计。面对中国严峻的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以及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的势头,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负面影响,提高全国公路运输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速公路运输队伍的职业化进程,建立基于公路运输安全的人力资源选拔、培养、激励、考核、分配的全方位立体交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构建“以人为本”公路运输安全管理模式,实现人-车-路-环境和谐管理理念。公路运输安全的制度保障是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而真正实现公路运输安全目标的是“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公路运输安全管理需要创新的发展模式,即构建以人为本的公路运输安全管理新模式,建立人力资源的培养储备、流动交流、评价激励、选拔使用等管理创新机制,实现人、车、路与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管理理念。应在政策立法、控制手段、管理手段等方面建立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耦合机制,提高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公路运输系统的效能。

人力资源是公路运输安全的核心因素,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公路运输安全必须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和实施科学管理是我国公路运输安全的现实需求,必须建立符合实情、结构合理、良性互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06

[2]张俊丽.客运行业管理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4

[3]裴玉龙编著.道路安全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8

[4]谈勇,陈琦.客运安全风险管理初探[J].交通企业管理,2006,12

资源安全的核心篇2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核心区;人力资源开发;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128-02

一、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曾指出:“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这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史为鉴,在对当前国际国内新安全形势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对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性给予的全新概况。2016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指出到2020年,在总体上实现“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从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到党中央的“一号文件”,再到国家粮食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其中足可见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社会发展全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二、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成效与瓶颈并存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印发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通知》,标志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准并正式启动。近几年来,河南省持续推进粮食核心区战略的实施,优质高产田数量逐年增加,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创出历史新高。2015年全省实现粮食总产量1213.42亿斤,比2014年增加58.96亿斤,同比增长5.1%,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超过1100亿斤,并历史性地突破1200亿斤大关。其中,2015年全省夏粮总产量达到702.36亿斤,稳居全国第一,比去年同期增加34.56亿斤,增幅5.18%;秋粮总产量达到511.06亿斤,比去年同期增加24.4亿斤,增幅5.01%。创造了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1200亿斤、夏粮突破700亿斤、秋粮突破500亿斤的三大突破,并且顺利实现了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第二步规划目标――即到2015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200亿斤。

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成效显著,但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性因素仍不容忽视。突出表现为,随着河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推进,当地耕地资源矛盾进一步突出,工业、城市建设用地等需求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受到挤压,粮食用地被占优补劣的潜在危险加剧;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区域性自然灾害天气频发,受我们当前农业自然灾害预防能力总体不高的限制,“靠天吃饭”情况依旧明显,气候问题对粮食生产的限制性作用较大;粮食生产成本投入持续上升,造成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增产不增收”现象限制了核心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囿于广大粮农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的限制,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利用程度有限,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不高;粮食核心区青壮年农民外流务工比例持续上升,粮食产区主要劳动力呈现出明显的“兼业化”“老龄化”“女性化”特点,农业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粮食生产“后继无人”风险增大。

三、河南省实施粮食核心区人力资源支撑战略的必要性

通过粮食核心区建设发展粮食生产,以充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根本上来讲,要依靠优秀的农业人力资源来实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也最富创造力的要素,在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等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力要素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粮食核心区人力资源的总体数量与质量,决定他们改造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最终将直接影响到粮食核心区战略的推进效果,其主要表现将会体现在粮食生产的数量、质量以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实施人力资源支撑战略,对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人力资源支撑战略,提升核心区农业人力资源的总体文化与素质,将直接影响其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

河南省是我国第三大人口大省,也是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之一。其农业人口基数大,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则相对紧缺,农业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其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与能动性。据统计,2012年全省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分别占39.1%、13.5%和3%,农业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比近四成,比第二、第三产业分别高出25.6个和36.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的情况比较明显。世界银行有关专家曾提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np就增加9%。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通过对美国情况的分析发现,1909―1029年这二十年间,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12%要归功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其后三十年,这个数字则增长为23%。当今社会早已步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教育水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更高。粮食核心区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提升粮食产出数量和质量的能力。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是一项讲求持续性与持久性的任务,从根本上讲,要依托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提升来实现。

(二)实施人力资源支撑战略,提升农业人力资源的总体能力与认知水平,将提升其利用科技资源、信息资源、市场资源的能力与参与环保的能动性

现代粮食生产早已摆脱了旧有的自给自足经济状态下的自发式小生产状态,而逐渐演变为要综合利用科技资源、信息资源、市场资源等多种资源的一种系统工程,同时还应考虑到生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对现代农业生产者的能力和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果缺乏相应的利用知识资源、科技资源发展粮食生产的能力,缺乏对市场信息、经济形势进行认知和判断的能力,缺乏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那么,在全面竞争的大潮中注定是要被淹没的。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但农业人力资源总体能力素质不高,尤其是广大粮农对新市场、新科技的认知能力有限。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宣传和培训来提升农业劳动力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弥补自然资源的相对不足与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使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沿着一条螺旋上升、相互促进的轨道前行,对推进粮食核心区战略的实施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实施人力资源支撑战略,鼓励优秀青年农业人才回流,应对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失衡风险,可以化解其对粮食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在制约

市场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河南农业和农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涌入城镇谋生,逐步脱离了农业生产领域,另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农民子弟通过升学、就业等途径也离开了农村,彻底告别了祖辈们世代耕种的土地。农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大势所趋,但也给农业生产留下了潜在的危机,突出表现在现有农业劳动力尤其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粮食生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青壮年男劳力外出打工门槛低、收入高、牵挂少,因此成为由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农民工队伍中的绝对主力。而其进城就业“有面子”“赚钱多”的榜样效应,让更多农村青年趋之若鹜。这部分进城的青壮年,大多数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留守土地的农业劳动力,以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妇女为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少数会在农忙时节回乡帮忙,但大多数对于粮食种植经验和种植技术知之甚少,粮食产业面临新生代农民断代的风险。实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对现有以中老年和妇女为主的农业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以提升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对青壮年劳动力实施引导和鼓励政策,促进其提升务农兴农的兴趣和信心,以此充分优化粮食核心区农业人力资源现有结构,为未来粮食产业培养接班人才,对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石安,赵和楠.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J].贵州社会科学,2016,(1).

[2]梁文慧.我国可持续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资源安全的核心篇3

为了不断应对新的安全挑战,企业和组织先后部署了防火墙、Utm、入侵检测和防护系统、漏洞扫描系统、防病毒系统、终端管理系统,等等,构建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线。然而,这些安全防线都仅仅抵御来自某个方面的安全威胁,形成了一个个“安全防御孤岛”,无法产生协同效应。更为严重地,这些复杂的it资源及其安全防御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产生大量的安全日志和事件,形成了大量“信息孤岛”,有限的安全管理人员面对这些数量巨大、彼此割裂的安全信息,操作着各种产品自身的控制台界面和告警窗口,显得束手无策,工作效率极低,难以发现真正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企业和组织日益迫切的信息系统审计和内控要求、等级保护要求,以及不断增强的业务持续性需求,也对客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针对上述不断突出的客户需求,从2000年开始,国内外陆续推出了SoC(SecurityoperationsCenter)产品。目前国内的SoC产品也称为安全管理平台,由于受到国内安全需求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SoC这个概念,自传人中国起,就深深的烙下了中国特色。由于信息安全产业和需求的特殊性使然,由于中国网络与安全管理理念、制度、体系、机制的落后使然。

一般地,SoC被定义为:以资产为核心,以安全事件管理为关键流程,采用安全域划分的思想,建立一套实时的资产风险模型,协助管理员进行事件分析、风险分析、预警管理和应急响应处理的集中安全管理系统。

SoC2.0时代到来

国内市场原有的的SoC1.0产品帮助客户建立起了一个安全管理平台,实现了安全管理从分散到集中的跨越,为客户构建整体安全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传统SoC理念和技术的局限性,尚不能真正满足客户更深层次的需求,关键在于:传统SoC以资产为核心、缺乏业务视角,这是传统SoC的软肋。

对于用户而言,真正的安全不是简单的设备安全、也不仅是资产安全,而应该是指业务系统安全。it资源本身的安全管理不是目标,核心需求是要保障it资源所承载的业务的可用性、连续性、以及安全性,因为业务才是企业和组织的生命线。要保障业务安全,就要求为用户建立一套以业务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从业务的角度去看待it资源的运行和安全。网御神州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任增强表示:“如果把传统的SoC称为SoC1.o,那么面向业务的SoC就可以称作SoC2.0。”网御神州提出的SoC2.0的理念,将现有的SoC系统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SoC2.0是一个以业务为核心的、一体化的安全管理系统。SoC2.0从业务出发,通过业务需求分析、业务建模、面向业务的安全域和资产管理、业务连续性监控、业务价值分析、业务风险和影响性分析、业务可视化等各个环节,采用主动、被动相结合的方法采集来自企业和组织中构成业务系统的各种it资源的安全信息,从业务的角度进行归一化、监控、分析、审计、报警、响应、存储和报告。SoC2.0以业务为核心,贯穿了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生命周期从调研、部署、实施到运维的各个阶段。

如下图所示,展示了SoC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发展路线路。

整体看来,SoC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以资产为核心到以业务核心的发展轨迹。随着中国安全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安全管理的业务导向程度会越来越明显。

在信息安全建设的早期,更多地是部署各类安全设备和系统,逐渐形成了“安全防御孤岛”,导致了安全管理的成本急剧上升,而安全保障效率迅速下降。为此,出现了最早的安全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对网络中分散的防火墙/Vpn等设备的集中监控与策略下发,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边界安全统一防护体系。

随着对信息安全认识的不断深入,安全管理体系化思想逐渐成熟,出现了以信息系统资产为核心的全面安全监控、分析、响应系统――SoC1.0。SoC1.0以资产为主线,实现了较为全面的事件管理与处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与运维流程。

网御神州总结大量安全管理(SoC)类项目的成败得失,并与国内各个类型的客户深入交流、反复沟通需求,提炼出了新一代SoC产品的核心特征,提出了新一代的SoC2.0理念,并推出了SoC2.0的代表性产品――面向业务的统一管理系统――网神SecFox-UmS(UnifiedmanagementSystem)。

全方位的安全监控

这套系统在保障系统安全运行方面有很多高招,以全方位的安全调控为例,系统提供了全面的监控信息,不但包括传统安全管理系统被动采集的安全事件,而且提供主动探测的监控功能,定时轮询it资源及其业务系统,获取相关的性能信息和安全信息,例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等性能数据,非法进程和非法开启服务端口等安全信息。

系统通过主动轮询检测,采集日志,网络旁路嗅探等多种管理和检测方式,避免了数据来源单一,提供了系统整体安全和性能状态。因为一个系统的安全信息不是孤立的,单单检测网络攻击,非法入侵等安全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在现实中很多安全问题造成的结果是系统性能下降和网络阻塞,而这些安全问题本身是难于发现和规避的。例如aRp攻击、后门或者蠕虫病毒等,都是直接造成了系统和网络的故障或者严重下降后才能发现。因此,对于网络和系统的性能和故障检测也是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系统提供了根据性能和故障信息的设备联动功能,可以根据性能和故障的直观状态表现来采取安全措施,而不是依赖探测到安全事态再进行设备联动,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以往安全系统面临的漏报和误报问题。

所有监控的内容都以protal的形式直观的展示在系统大屏幕上,所有显示内容都可以自由定义、组合、切换。

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

资源安全的核心篇4

关键词:竞争力;旅游企业;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052-03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分布广,在区位上承东启西。可是安徽旅游事业发展态势问题颇多,正如副省长文海英所概括的“两个不相适应”[1]:一是旅游发展的成绩与安徽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二是旅游发展的态势与兄弟省、市竞相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从旅游企业入手,分析安徽省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及其竞争力的表现,并以此为基础,试图找寻问题的症结,找出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目前,在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李正中、韩智勇(2001)介绍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和发展[2];邹宏霞(2004)认为,知识的创新、人力资源的把握和企业文化的架构才是企业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谭丽林(2005)结合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当前旅游企业的竞争环境,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策略[4];邱慧(2006)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向内挖掘企业潜力两方面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5];梁赫(2006)则认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6];高航(2008)认为,企业除了追求经济,还应该在“社会责任”(CSR)上保持自己的竞争力[7]。在以安徽省旅游企业为案例的研究中,评价上多以“小、散、弱、差”为主,如汪德根、刘昌雪(2002)通过对安徽省的旅游涉外饭店市场竞争力的研究,发现安徽省旅游涉外饭店竞争不足和过度竞争同时存在的现状[8];闻飞(2005)等人通过省域旅游企业综合实力的对比,得出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位于第三集团的位置[9]。

一、企业竞争力

谈起企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多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praharadandHamel)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的竞争战略理论等来对企业进行竞争力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10]。一项竞争力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以下三种特性:(1)客户有用性,即对客户有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价值观最大化;(2)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或超越,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3)延展性。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过程。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

(一)安徽省旅游企业现状

旅行社和旅游饭店是衡量旅游企业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以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为例,安徽省旅游事业近20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如表1所示,近年来安徽省旅行社数量大幅增加,旅游饭店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较快,而且在星级标

准上呈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截至2008年9月,安徽省共拥有星级饭店431家:五星5家、四星63家、三星156家、二星194家、一星13家。其中四五星高级饭店的比例仅为15.8%,呈现出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饭店结构。

目前,安徽省大部分旅游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可能因素主要是旅游相关产业的进入壁垒低、行业限制小和技术含量不高。由中国国情所决定企业竞争力制度因素较为重要(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管理制度等),而安徽省现代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组织尚未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上市公司只有一家(黄山旅游集团),大部分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更不要说企业的品牌效应。产业投资主体又以国有资本为主,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困难。在安徽旅游发展中,旅游企业的牵动作用和招徕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如果仅仅单方面从数量上及时间段上看安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无疑进步明显。但是如果从微观上、从区域上看,问题又突显出来。根据闻飞等人通过指标计算得出:“安徽旅游企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第25位,居第三集团中列,不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旅游企业中排名落后,而且在中部地区排名中也偏后(中部8省中名列第7位)”[9]。很直观的反映了在整个国家区域中,安徽省旅游企业所处的竞争劣势位置,揭示了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表明了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是相对薄弱的。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差距,把比较区域缩小,把安徽放系更为紧密的长三角旅游圈(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再来对比安徽旅游企业的竞争实力。如表2和表3所示,通过分析各省市星级饭店的数量、平均客房出租率、旅行社数量以及全国百强旅行社数量等指标,可以看出长三角旅游圈内各省市旅游企业发展并不均衡。浙江省的星级饭店数量最多,平均客房出租率最高;而江苏省国际国内旅行社数量最多;上海市拥有的五星级饭店数量和全国百强社数量最多,而安徽不仅星级饭店数量比江浙沪三省市少,2004年全国百强社排名两省也没有一家旅行社入围(双百强评选包括营业收入、毛利润、入境旅游外联人天、接待人天、实缴税金、外汇结汇等六项主要经营指标考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安徽省旅行社在经营上以及安徽旅游业整体大环境上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安徽省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与经营水平在大长三角旅游圈内处于竞争劣势状态,直接影响到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

三、提升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内部培育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即依照核心竞争力和公司战略的要求来对资源进行配置,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建立内在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自身品牌

安徽省目前还没有创立出一个品牌饭店,更不要说品牌饭店集团;国际旅行社已经数年未能进入全国百强;旅游景区也只有黄山勉强称得上走向世界,但仍然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的热点、东亚与东南亚的温点、欧美的冷点”。品牌是最典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众所周知,旅游是一项体验型的活动,旅游企业输出的是旅游服务,其服务对象多是那些注重体验、注重精神享受的客户。因此,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就必须提供具有品质的服务。

2.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缺少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8]。国内外实践都证明,创造了企业80%价值的是只占职工总数20%的核心人才,即中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安徽省旅游企业在相当程度地上存在着“孔雀东南飞”的问题。“中专生最好、大专生勉强、本科生靠不住、研究生用不上”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多数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人才的缺乏必然导致管理的落后、观念的陈旧,也必然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安徽省旅游企业应主动培养有志于旅游事业的中高级人才,让他们尽快成为管理层的主力军。

3.企业文化

旅游企业是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这里所指的企业文化包括管理方式、营销战略等。它深深地渗透在企业的管理体系当中,是其他企业无法学习和模仿应用到自身企业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旅游企业创造出信誉、名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给旅游企业注入生命活力。因此,企业文化成了促进旅游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长久化的根基。

(二)外部获得企业竞争力

内部培育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速度相对较慢,并且还要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等条件限制。相比之下,通过外部获得企业所需的竞争力要素,则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即可完成。

1.旅游企业重组

旅游企业重组后可更为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通过剥离一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相关不大的资产,集中有限资本构建更强大的新的核心竞争力,使旅游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获得1+1>2的经济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企业在重组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竞争力要素,而不是短期的财务利益,财务利益固然不可忽视,但竞争力要素对旅游企业重组后的长远发展则更有意义。目前,由于受2008年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等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部分中小旅行社业绩下滑已是公开的秘密,从另一方面看,经过市场的洗礼后,旅行社重组洗牌的时机已到。

2.旅游企业集团化

在安徽目前已有的三大旅游集团: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旅游集团和九华山旅游集团。这其中,仅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在全国21家旅游类上市公司中仅位居中等,其余两大集团竞争力则更为有限。集团化经营可以对旅游企业实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以规模求效益,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积极意义在于:(1)集团化经营将交易成本内在化,能获得高的规模经济效益;(2)有助于实现专业化经营,从而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形成优势互补,优化产业结构;(3)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旅游集团在体制改革集团组建过程中,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大量闲散资金;(4)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建立旅游企业的新形象,有利于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3.旅游企业战略联盟

市场除了竞争以外,还有合作。企业为了生存,要靠竞争来合作,通过合作来竞争。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互补资源,加快旅游企业对服务、技术和有形资源等各种竞争力要素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如旅游社的销售网络是饭店企业难以比拟的,营销能力薄弱的饭店企业与之联盟,不仅获得营销渠道,还可以共享市场,因而形成了比原有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复合核心竞争力,并将给旅游企业带来可观的回报。在安徽省政府推进“两山一湖”联动开发的形势下,黄山旅游股份公司和九华山旅游集团就应开展合作,在联合促销、联动开发旅游线路上相互配合,实现“双赢”[9]。

参考文献:

[1]文海英.努力推进安徽旅游业奋力崛起[n].安徽日报,2005-06-28.

[2]李正中,韩智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7):54-56.

[3]邹宏霞.对增强我国旅游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4,(6):70-71.

[4]谭丽林.论旅游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J].学术论坛,2005,(11):84-87.

[5]邱慧.浅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3):121-123.

[6]梁赫.论旅游服务质量是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以浙江旅游为例[J].集团经济研究,2006,(7):57-59.

[7]高航.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竞争力[J].理论界,2008,(1):53-54.

资源安全的核心篇5

就在一年前的两会上,湖南人大代表团以全团名义建议国家尽早启动内陆核电项目建设。同时建议,国家将装机容量500万千瓦、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桃花江核电站列为首个内陆示范核电站,尽早启动项目的审批和建设工作。

按照湖南省政协主席陈求发的解释,湖南计划在内陆地区率先发展核电,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湖南是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能源供应最紧张的地区,自身一次性能源匮乏,缺煤少电,无油无气,又处于全国能源输送末端,紧张状况非常突出;

其次,湖南省是全国三大铀矿基地之一,铀矿资源占全国的30%;

第三,目前,桃花江核电站和小墨山核电站均已列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开展厂址保护工作,希望国家能尽快审批。

根据湖南方面的匡算,仅桃花江核电站就可以满足湖南四分之一的用电量。

事实上,早在2012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核电安全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核电产业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核电强国”的目标。

然而在十面“霾”伏之中,盲目引进外来技术和来自对核电技术的莫名恐惧,始终是盘旋在国内依靠我国自主核电技术来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度、这样一场能源结构大转型的最大掣肘。

近日有一张颇具反讽效果的图片在网上火爆流传,北大校园里的诸多大师雕塑在重度雾霾之中被戴上了口罩。这些大师多在“五四”之际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中国的传播浪潮中扮演着关键推手的作用。而时隔近百年,在核电安全应用的问题上,“德先生”与“赛先生”仍然长期缺位,特别是“赛先生”的缺位导致社会整体上对核电认知存在严重偏差。2011年3月,受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桃花江核电站和江西、湖北境内的共3个内陆核电站项目被暂停审批开工,而一停是两年多。

“我都不忍心呼吸了”……这句网友真情实感的吐槽令人不忍猝读。2014年2月下旬“雾都”北京空气污染指数pm2.5为严重污染,据美世2014年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名,由于污染恶化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北京此次位列第119位。另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中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都被灰霾笼罩,影响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重霾面积约为81万平方公里。2013年以来,雾霾波及中国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就连中国空气最清新的海滨城市三亚、青藏高原“圣城”拉萨都没幸免于“霾”。

从短期上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社会结构均极大地制约着国内节能减排的进程。一方面,我国GDp占全球10.48%,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产生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另一方面,重复扩张式的城镇化、利益交织的环境治理等多重挑战,正倒逼中国从能源消耗大国向清洁能源多元化国家迈进。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事实上,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在愈演愈烈的雾霾压力下有所优化。根据国家能源局初步统计显示,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65.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9.1%提高到2013年的9.8%。然而被《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津津乐道的21世纪头10年中国“绿色”并非如此神速,由于技术和各方的利益博弈,中国对于煤炭发电的依赖还将持续。2010年至2015年,北京计划增加8.6亿吨煤炭产量,几乎相当于印度全年煤炭产量的1.5倍,煤电的增速超过了新能源的发展速度。2012年在中国本土烧掉的煤有38.9亿吨,占世界的一半。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总会计师刘满堂对《首席财务官》表示,现在是到了重估核电的战略时机,核电的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在现有清洁能源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不能等闲视之。

中国计划到2030年,约10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空间让位于清洁能源,这个量超过德国、法国两国的能源消费总和。相对煤电,作为中国清洁能源大家庭里最小的兄弟,核电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为零排放,同样是一座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核电站一年只产生核废料30吨,释放的有害气体也比化石燃料少得多。

伦敦启示

世界经济论坛了《2014年全球能源架构绩效指数报告》,中国排名从上年度的74位滑落至85位。

为了扭转高能耗高污染能源消耗大国的国际被动局面,合理布局能源结构,中国向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产业投入巨额资金,2012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绿色能源投资国。但另一方面,中国煤炭发电以更大规模扩展。有数据称,2013年,中国每增加10亿瓦特太阳能发电,就会新增270亿瓦特的煤炭发电。面对重重迷雾和清洁能源的技术瓶颈,有着悠久雾都历史的伦敦或许成为一个转型的参照样本。

1952年12月,伦敦连续5天浓雾弥漫,满城咳嗽,5天死亡4000余人,此后两月又死亡8000余人,共死亡12000余人。生命的惨痛代价,使英国民众痛下决心彻底整治环境.1953年,英国建成坎布里亚郡核电站,1956年开始向英国国家电网送电;1956年英国《清洁空气法案》颁布,向清洁能源转型,调动和激励每一个公民,在全民的积极参与和法律的有力监控下,终于彻底摘掉了“雾都”的“桂冠”。

1997年是英国核电产业最繁荣的年代,当年上线运行的商用核电站总计14座、31个反应堆,总装机达12.48Gw,核电占比一度高达26%。然而随着核电站的持续老化和关停,目前英国核电占比已降至16%左右,尚存的8座核电站也将在2019—2023年相继退役。处在新的十字路口的英国核电,2013年10月21日,英国政府和法国电力集团达成合作协议,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称这是“英国首个不动用纳税人资金的核电项目”的辛克利角C核电站,这不仅是英国首次接受外资投建核能设施,也是福岛事故后欧洲首个核电项目。法国电力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将在其中拥有股份,按照协议,法国电力公司将拥有45%~50%的股份,两家中资集团的股份合计将在30%~40%左右。

未来5~10年,核电能否成为清洁能源发展的主流?

刘满堂表示,核电是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不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温室气体,在实现减排、减少污染,建设生态性社会方面具有其他能源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能源需求的85%来自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颗粒物等,带来令人忧虑的环境问题。而且,这些化石物质消耗的迅速增长,使它们在地球上的储量面临枯竭的境地。自然界中,除了化石燃料外,核能、水力、风力、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也都是可资利用的能源。水力是无污染的能源,应充分开发使用,但水力资源终究有限。受地理条件限制。水力发电随季节变化很大,光靠水力替代不了化石燃料,满足不了粗放式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风力、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都受地理和季节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有限开发,突破技术瓶颈的难度很大。

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郁龙形象地说,“作为朝阳产业,核电站并非很神秘,蜂窝炉的原理是核电站的雏形,所不同的是它像火龙果一样是封闭的,而降住这条火龙的技术也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竞技的优势所在。”

中广核集团核技术应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核电专家冯毅指出,核电站的核燃料中铀-235的含量仅为4%左右,世界各国都在对核电严密监控,设置了多重法律,只要确保安全,不发生核泄漏,一般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破坏。中国核电站允许免费参观,不只是为了打消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的顾虑,更是为了让百姓安心。

后发优势

目前,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核电占电力比重普遍在20%以上,法国电力75%来自核电,美国电力20%来自核电;印度、巴西、中国、南非、墨西哥等中等发展中国家核电比例均不足5%。

在经历日本福岛核事故休整期后,新建核电站数目相比福岛事故前大幅度减少,世界核电逐渐从关闭大潮中复苏重启。在欧洲,核电呈现出两极态势,德国、意大利和瑞士明确表示放弃核能,寻求其他可替代能源;而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则明确表示将继续发展核能,并且考虑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加核电比重。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13年我国核电运行机组安全生产运行情况,各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数量已达17台,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1.19%,全年累计发电量为52451.1亿千瓦时,核电累计发电量为1107.1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2.11%。

相比于发展中国家核电普遍落后的态势,国内其实有着相当良好的核电发展基础。与我国原子能工业同时诞生的中国核建集团,从1985中国第一个浙江秦山核电站开始,承建了我国全部6座核电站、11台核电机组的工程建设,主要承担了11台核电机组反应堆工程的建筑、安装和系统调试任务,以及配套发电、辅助设施的建设。完成了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以及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的工程建设。

从零起步,安全承载我国大陆所有在建核电站核岛部分的建造任务,中国核建集团积累了多种核反应堆工程的建造经验,取得了多项建造技术的突破,形成了一批自有知识产权,全面掌握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建造能力。如今,经过多年的历练,中核建设集团已变身为同时面向市场、承揽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从事国内外进出口贸易等多项业务,开展多元化经营规模排名第二的央企。

在刘满堂看来,在开发核能技术产业化新领域的过程中,要突出新颖性和独有性,求专求精,确立与其他企业的差别优势,“从最困难的每年利润增长8%到现在每年增长20%,从刚成立时的21亿元到2012年营业收入294亿元,从单纯的核电主业到现在三分之二依靠市场,中核建的转型也到了新的起点。作为甲方施工企业,从资金国家全额拨付到走向市场,我们必须同时兼顾几万职工的生存问题,正是面向市场的多元化,给我们这个从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国企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核电行业建设工期较长的运营特点,刘满堂把资金、应收账款、负债这三个财务管控要点透过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牢牢固化在流程中,“资金的集中管理和落实责任制,让我们对预算有了新的思考和变革。全面预算的执行必须要让全员了解清楚,财务格局也是利益格局和部门格局,更是战略格局和制度格局。国企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机制的灵活和责任的落实,2013年与以往的绩效考核不同,中国核能建设集团工作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和整改落实情况也纳入考核范围,意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之考核体系的激励约束,使得中核建整体焕发了全新的活力。”

而资本运作层面的突破,是刘满堂眼下最期待的变化,“中国核建股份公司成立后,ipo整体上市的工作在集团内获得更大力度推行,2011年初,中国核建股份向证监会协商沟通上市安排,但由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被迫暂停,而今重新启动,这又将是一个新的挑战。在雾霾深重的今天,核电的优势是我们最大的亮点,作为核电的后备军,要在扩大整体规模为目标的要求下,在‘强’和‘精’上做大文章,将改革创新的选择和行动融入到市场之中,使经营决策、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优质化,使中国核建上下能够实现集团化协同作战,推行全面预算和股改上市是今年的重点工作,而这离不开积极发展我国核电自主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全球视野和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

技术弯路

对于漫长排队等“路条”的中国核电项目而言,国家能源局2014年1月24日公布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给其蒙上了一层迷雾:加强核电站安全管理,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加快完成ap1000设计固化、主设备定型,推动ap1000自主化依托工程建设。

唯一能够有权力进行核燃料循环和实验的中核集团丧失核心动力,江门项目被叫停,计划将未来建设的3个核电站,全部采用摸索中的美国ap1000技术,我国核燃料循环能力较弱,与规划并不匹配。核燃料循环能力原本有机会在中核江门项目中得以提升,然而随着项目的流产,一线希望变得渺茫。中广核则破例从法国公司购买了15个循环的核燃料,挑战处于垄断中的中核的地位。

被蒙上魔幻色彩的美国ap1000果真如此灵验?远来的和尚难道真的能念好经?

可事实是,历经10年招标的ap1000问题频出。中国成了美国和日本的核电试验田,“一台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拖一天增加财务费用近200万元,同时减少利润近300万元。朝令夕改的设计,使得设计修改已逾2万份,工期拖延两年以上,原定于2013年发电,一直拖到2014年还没着落,80亿美元引进的在美国从来就没有使用过的这项技术,在资金政策向外来技术严重倾斜的情形下,使中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空间愈发狭小,发展受限。”一位业内核电专家透露。

由于一直以来为夺标而粉饰的ap1000经济性并没有在实际建设中得到体现,其技术成熟性和先进性也遭到质疑。西屋公司在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英国的多个项目的竞争中纷纷落败,美国ap1000干扰了中国核电技术引进路线,2006年美国西屋电气凭借未经试验的ap1000中标,2011年9月6日东芝对西屋电气的股份由67%升至87%,曲线进入中国市场再次加码。

而未经验证的ap1000进行批量工程建设,极有可能造成国际核电安全的重大隐患。

在福岛事故的前四天,2011年3月7日,美国核安全专家edwardmarkey发起质疑ap1000技术和玻璃一样易碎的请愿风波,西屋电气承认在安全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业界忧虑,如有风吹草动,美国一旦控制独家配套材料的对华出口,就切断了中国核电的命脉。

对于这个令中国核电产业尴尬两难的引进策略,当初以每千瓦1800~1900美元上报中央批准,但负责引进ap1000的国核技公司已要求业主准备按2000多美元/千瓦的价格来接盘,外加4300美元以上的每千瓦投资的研发费用、投资费用,加在一起6000多美元。而中国自主设计的秦山二期核电站,每一千瓦全部加在一起只有1662美元。

早在2003年初,国务院确定了要以“秦山自主模式”为主,“积极发展核电”,并且提出了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的目标。然而文件后不久,原定的秦山自主模式在执行时却被“整体引进国外技术”、“统一技术路线”取代。ap1000打断了中国核电技术的健康自主发展路径。决策者认为,先对外招标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第三代技术,然后再按照技术转让的条件消化后自己建造其他新的核电站。过度依赖外来技术,间接遏制自主技术信心和政策错位,使得中国自主核电资金捉襟见肘,难以放开手脚,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出炉被迫延期再延期。

经历了20年的蛰伏,在向外来核电倾斜的夹缝中寻求自己的核心产品的中国核建集团,正积极推广高温堆热电联产和低温堆综合利用,推广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高温堆技术,建设运营60万千瓦高温堆热电联产机组,在高效发电的同时供应高品位热能,将高温堆生产的540℃高温蒸汽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稠油热采、海水淡化等领域。对清华的高温气冷堆,吴郁龙蛮有信心,我国在高温堆、低温堆先进核能技术综合利用领域已经具备世界领先水平,能够实现以自主研发为基础的自主建设和运营。当多道安全紧箍咒同时失效,放射性物质才有可能泄漏,但这个经过实际验证过的概率极低。

相比于美国100多个核电机组设计大多为上世纪70年代设计的现状,中国在运行的核电站基本则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所设计的。核能技术的产业化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刘满堂十分看好高温气冷堆,一般而言,核能技术从研发到大规模应用要经历实验堆、示范堆、商业堆等阶段。大量科研工作及试验验证工作的开展,10mw高温堆实验堆、5mw低温堆实验堆的建设运行以及高温堆示范工程的建设,为高温堆、低温堆技术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而让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市场规模化推广,资金的前期和后续保障是个绝对无法避开的难题。

还得靠自己

福岛核事故后,世界核电再出发,巨大的市场“蛋糕”引起各大核电技术公司的激烈争夺,西屋、通用电气、日立、阿海珐和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纷纷“逐鹿”世界核电市场。西屋电气日落黄昏,阿海珐公司乏善可陈,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在激烈争夺中遥遥领先于其他核电技术公司,核电市场呈现出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

2014年沿海核电建设将进一步提速,内陆核电则仍难有实质性破冰,而要达到2017年50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2014年至少要开工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的工程,以目前国内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综合造价150亿元计算,投资将达到600亿元。

面对新的能源结构调整,近日下发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强心剂”中,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2014年新增核电装机864万千瓦,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审批,稳步推进沿海地区核电建设,做好内陆核电厂址保护。

内陆核电2014年启动无望,能源局下发的指导意见,果真是强心剂吗?

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核电发展的历史证明,核电技术水平的进步、核电产业的发展、核电人才的培养储备等都需要以核电项目为依托,维持一定的发展规模是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不可或缺的牵引因素。身为核能大国的中国在核电发展上步履蹒跚,其根本障碍不在技术,而在于战略和体制。从现象上看,以往中国核电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是造价昂贵,与常规电力相比缺乏优势;昂贵的直接原因是过多地依靠引进,而引进的理由是中国的技术不行。

漫长的核电引进与窝工不但拖延了中国核电的发展,引进的决策更像是一个陷阱,使中国第四代的自主研发完全被边缘化。刘满堂表示,高温气冷堆作为中国核建集团的核心业务,旨在推广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能技术,实现核能综合利用,促进绿色能源的目标实现和让能源结构趋于合理。我国高温堆技术研发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通过实施国家863计划设计建造了10mw实验堆。继美、英、德、日后第五个掌握的国家,我国新一代、第一座小型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在京建成,世界上在首都建造还是第一个。

2003年1月,由清华大学历经“六五”到“九五”近20年的时间完成的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并网发电,使我国在高温堆技术上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世界首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自然循环壳式供热堆。2003年,为推广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堆、低温堆技术的落地,中国核能建设集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了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2月,高温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列入《国家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截至2011年8月,示范工程已经完全具备浇筑第一罐混凝土的条件,并已完成82%的设备订货。

2014高温气冷堆下一步推广面临的资金问题怎样解决?造价过高导致核电前期投资风险巨大,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信心。事实上,核电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发展核电的首要难题。为了突破融资屏障,英国提出能源市场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制订碳排放价格、制订差价合约和建立禁止高碳发电的机制,但这些改革举措能否成功有待市场的检验?而这能适用中国核电的国情吗?

在混合制经济概念大行其道的当下,仍然铁板一块的核电领域何时才能允许民间资本大举介入?

身为中国核建集团总会计师,上任两年来刘满堂却对中国核电充满期待,“目前国资委正在研究出台央企混业经营的办法,现在中核建通过采取责任制管理,和有效的薪酬体系挂钩,集团采取项目经理责任制,未来这个管理制度还要进一步落实。面对转型升级和基业长青,依托主业,而核电站的技术人才却不是一般的技术人员就能满足核电发展,随着业务量的扩大,我们必须要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另外,面对产业的跨界转型,我们必须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财务要充分利用好信贷政策,和银行、所有的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信贷合作关系。”

根据战略规划,2014年中核建的业务领域会随之扩展,让高温气冷堆壮大发展,这其中必然面临着资金问题,“必须要确保稳定的现金流,现在我们采用的是集团预算和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资金预算将会在集团全面推开,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必须要和业务充分融合,只有对业务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更好地预测和管理现金流。”刘满堂并未把目光一味投向融资,“未来集团上市,也不是为了圈钱,而是撬动社会资本的进入进而壮大整个产业规模。我们必须要对中国核电的未来充满信心,现在南非核电就是运用中国的技术,未来高温气冷堆仍然要坚持稳扎稳打的自主发展,这样才不仅能在国内发展,才能够推广到海外,形成像高铁那样的在全球的竞争力。”

日韩在经济起飞阶段也曾由政府牵头统一对外引进技术,却避免了权责分离的困境。这是因为其制度安排上,是以企业作为承担技术转移主体的。中国核电工业的体制本来就不合理,行政垄断仍然过多,市场机制仍然太少。在这种条件下,靠行政权力来贯彻的引进路线不仅无助于改革核电体制,反而增加了更多羁绊政府因素,使中国核电工业体制之乱为世界核电发展史上所罕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直率地批评道,盲目全盘引进外来路线是错误的,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如果不看重、不依靠自己的核电技术,不但解决不了雾霾,还会给国家安全埋下隐患。发展中国核电只能走依靠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条路。

安全第一

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对称度,世界各国公众对核电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恐慌,而国内尤甚。冯毅认为,在欧洲国家,公众对核能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核能的发展前景。对于那些希望继续发展核能的国家来说,核能公众接受性问题成为无法回避的难题。

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了各国核电的重新布局,意大利和瑞士先后宣布将全面放弃核电,比利时决定在2015年关闭两座核电机组,德国预计在2022年关闭所有核电站。而法国的核电比重已经占到总装机容量的78.2%,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净出口国,每年获利约26亿欧元。位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威斯康辛州、佛罗里达州和佛蒙特州的4座核电站,2013年宣布被关闭。美国在观望之后,正式宣布新建新的核电站,政府担保业主80亿美元开始建设沃特电站和两台ap1000的核电机组。英国政府要在2050年之内重新建设22座反应堆,以替代目前正在运行的20个反应堆。

实际上,福岛核电站属于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第二代核电站,地震后反应堆实现了自动停堆,并利用柴油机驱动冷却系统工作,但随后的海啸摧毁了柴油发电系统,导致后续一系列严重事故。在福岛核事故的刺激下,2014年1月23日报道,日本成功研发出利用宇宙射线由外部透视核电站内部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从核电站外部透视已利用过、保存在核燃料池里的核燃料等物质的状况。

面对核能多变的格局,核能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如何落地。美国核能界温伯格提出:核电的第一纪元已经结束,我们要开发出在任何情况下堆芯都不会熔化的反应堆,不是“概率安全”的,而是“确定安全”。

早在1994年,清华大学核研究院成功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核,被当时参观的美国人称为“一个安全性上的真实神话”。在任何事故情况下,包括丧失所有冷却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人为的和机器的干预,这个反应堆都能保持安全状态。

以美国为首的各国政府在新世纪之初,合力发起促进新一代核能系统技术开发的浪潮,它们都明确支持的研发前沿集中在“第四代”核电技术上。以此为背景,在改良传统技术上,中国完全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赶上先进水平;而在革命性的第四代技术上,中国实际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目前应该做的是尽快成功建成世界上首个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核电站,并进一步加大对这个方向未来技术发展的投入,扩大自己在核电技术革命中的领先优势。吴郁龙表示,推广中国核电的第四代技术,才是保证中国核电安全应有的未来。

资源安全的核心篇6

[关键词]服务业人才人才安全

一、“人才安全”的提出背景与误区

1.“人才安全”提出的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日益发展,在国家之间、地域之间、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竞争中,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人才本身具有资源的稀缺性、层次的相对性、本质的创造性和本身的趋利性等特点,使得在人才流动、人才位移的过程中,对原组织的利益造成侵害,由此,人才安全问题开始得到重视。

目前,国际上并无“人才安全”的提法,只有人事风险的概念。所谓人事风险,是指工作人员出于利益动机,以“跳槽”或窃取组织机密、携走核心技术、工艺诀窍、设计图纸、客户网络、研发成果等知识产权的方式,致使当事人所在组织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现象。受到人事风险侵害的组织,大到一个国家、地区,小到一个企业或机关、事业机构。

而针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入世后外资企业大举进入的现实,我国的人才安全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多样更复杂,如海外优秀学子留学不归、人员严重闲置浪费等等。因此,在我国,人才安全有其特殊的含义和范畴。

2.对人才安全认识的几个误区。虽然目前从国家到行业,对人才安全问题已经非常重视,但是对“人才安全”的科学内涵还是模糊和有争议的,对人才安全的认识至少以下四种观点:

(1)认为人才安全是因用人不当或人才流失而造成泄密等危及组织利益的安全问题,核心是留住关键人才,避免核心机密的流失。

(2)直接将人才安全与人才流动对立起来,认为人才安全是人才流动的直接产物,维护人才安全就是要限制人才流动。

(3)认为人才安全是一种制度而非一种机制,它是国家主管部门的事,与各地区,各单位的人事工作无大关系,主张不提或少提人才安全。

(4)认为人才安全只涉及到国家科技、金融、外贸、国防科研等部门,其他行业则不涉及。

这些观点或以偏概全或将问题简单化,或忽视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发展状况,都不足以解释实践中的人才安全问题。只有明确人才安全的科学内涵,才能有助于深入研究“人才安全”问题。

二、人才安全的研究综述

1.关于人才安全的概念研究。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2002)认为,对人才安全的理解,目前国内的学术观点还不一致。阅览文献,总结对人才安全的理解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徐颂陶(2003)把人才安全定义为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关键核心人才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核心人物主要是掌握国家或单位的军事、科技、经济、金融等核心信息、技术的关键人物。

杨河清(2004)认为人才安全,是指人才系统的运行对组织发展与安全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人才安全交织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安全之中,处于各种安全问题的最深层,是最本质的安全问题。

陈全明、张翔(2003)认为人才安全问题是由于人才流动所引致的组织机密泄漏、经济资源流失、核心和关键技术外流,进而损害组织整体利益的现象。我国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闲置浪费严重,特别是人才流失所导致的人才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赖华子(2004)认为人才安全制度是指防范或减轻人才流失特别是高级人才流失对原用人单位的负面影响,进而减轻乃至消除人才外流对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不利影响的一种安全保障制度。

林泽炎(2003)认为人才安全不是指人才本身的人身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在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竞争中,不会因其无序或过度流失而使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竞争优势受到损害或威胁。

田志峰(2005)认为国家人才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国家人才安全是指因工作在国家机密岗位、掌握国家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失而发生的人才安全问题;广义的国家人才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才资源及其开发运行系统免于遭受外部势力的侵害,以维护国家人才资源的稳定性,保障国家人才需求,保持国家的综合实力,避免因人才资源给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带来风险和危害。

王红乾(2004)认为“人才安全”不是人才自身的人身安全问题,而是人才资源配置安全和人才资源供给安全的结合,是缘于人才问题造成的危及组织生存利益,发展利益和战略利益的组织安全问题。“人才安全”实际上是指国家,地区,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事业进步的合理匹配和协调增长,免于危险或没有危险,不受威胁或不出事故,有利于主体生存发展的客观状态。

2.关于人才安全的研究角度。王志军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千方百计争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来论述“人才安全”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安全的“核心”(2001);许慕霖则从美国因人才流入获得的利益和发展中国家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来呼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安全(2003);赖华子、詹明、茆明认为人才安全法律制度的缺失是核心问题,面对国际人才市场一体化的挑战,我国应该从建设和健全人才法制着手,从而保障人才安全(2004);陈江生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我国教育、经济发展、科研体制的改进是人才安全的保证(2003);杨红伟建议从信仰、薪酬、环境创新方面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安全机制(2002);国务院发展中心的林泽炎博士认为构建人才安全管理体系是涉及政府、用人单位、人才和中介机构等多主体以及政策、舆论、机制、制度、技术等多层面的“系统工程”(2003);何章华认为我国人才安全及风险防范与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人才高频流动密切相关(2003);朱松山和王效国主张建立人才安全预警机制以保障国家人才安全,对人才市场的进行监控(2004);王肇军认为通过竞业避止来减少企业由于人才跳槽造成的危害(2002);曾毓敏提出涉及法律、薪酬、激励等方面的引领人才安全的十大举措(2002);桂昭明从科研人员、军工人员、优秀学子三个层面论述国家人才安全(2003);边慧敏、郭志刚(2003)、朱利平(2005)、黄海燕(2003)都对企业的人才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宋斌、张卫东(2003)根据人才流失现状、人才流动发展趋向来构建留人机制。

3.人才安全的研究框架总结

从以上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目前对人才安全的概念理解和研究角度具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笔者对以往研究归纳总结如下:

人才安全文献研究框架图

通过以上框架图可以看出:目前对宏观层面上人才安全的研究成果较多,认识也比较深入;而对微观层面上人才安全因素的研究不足。

三、人才安全的内涵研究

笔者曾与几位服务业服务业管理者就服务业服务业人才安全问题做访谈,他们的观点是服务业并不涉及人才安全问题。理由一是自改革开发以来,服务业最早与国际接轨,所以,因“入世”带来的冲击力远远小于其他行业;二是服务性行业没有什么核心机密,因此谈不上“安全”问题。显然,他们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

那么?服务业是否存在人才安全问题呢?我们不妨做出以下分析:

1.简单地从资源的角度来看,服务业经营者拥有人才资源、无形资产资源、固定资产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既然人才是生产要素之一,就必然会象其他要素一样,有损、耗、失等风险,就不可能处于绝对的安全状态。既然人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就必然会在资源配置和供给方面有不均衡,并因此影响服务行业中各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2.从安全科学的定义看,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清除或控制事物安全与危险影响因素和转化条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安全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

3.从安全科学的哲学基础来看,安全与危险在所要研究的系统中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伴存在。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安全的相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绝对安全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系统的安全是相对于危险而言的;其次,安全标准是相对于人的认识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而言,抛开社会环境讨论安全是不现实的;再次,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安全机理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即,安全对于人的认识而言具有相对性。危险的绝对性表现在事物一诞生危险就存在,中间过程中,危险可能变大或变小,但不会消失,危险存在于一切系统的任何时间和空间中。不论我们的认识多么深刻,技术多么先进,设施多么完善,危险始终不会消失,人、机和环境综合功能的残缺始终存在。

4.从我国业人才现状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服务业人才存在着供给短缺危机、人员素质不齐、人才结构失衡、人才流动无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已成为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服务业人才安全是人才问题与服务业生存利益,发展利益和战略利益之间的和谐程度。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目标集合”。包括以下范畴:

人才安全是一种企业文化:在服务业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活动中,保障人才系统的完好运行的观念。

人才安全是一门管理艺术:通过服务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达到人才的平衡稳定,合理更新,从而保障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人才安全是一种机制:通过有效的协调、管理,激励人才,激活人才。

人才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服务业企业对人才的投资得到合理回报。

人才安全是一种伦理道德:是服务业企业人才与服务业企业间建立“诚信”的心理契约。

资源安全的核心篇7

截止到10月12日能源库存资金总额为3838万元,较上周库存资金下降15.63%。其中,设备库存资金183.4万元,化工生产准备材料库存资金320万元,能源甲供材料一期、二期合计库存资金为2864.4万元,其他办公、热电厂、设备备件等物资470.2万元。其中:

一期甲供材料库存资金为958万元,同比上周库存资金下降7.23%。一期甲供材料各标段的库存情况如下:一标段库存资金183万元占一期库存资金19.11%;二标段库存资金69万元占一期库存资金7.23%;三标段库存资金125万元占一期库存资金13.14%;四标段库存资金44.6万元占一期库存资金4.66%;五标段库存资金326万元占一期库存资金34.08%;总图、厂前区(外管、地管、全厂供电)库存资金208万元占一期库存资金21.78%。

二期甲供材料库存资金1906万元,较上周库存资金下降15.23%。各标段的库存情况如下:一标段库存资金301万元占二期库存资金15.81%;二标段库存资金242万元占二期库存资金12.69%;三标段库存资金103万元占二期库存资金5.4%;四标段库存资金96万元占二期库存资金5.05%;五标段库存资金71万元占二期库存资金3.73%;总图(外管、地管、全厂供电)库存资金1092万元占二期库存资金57.29%。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材料计划方面

本月材料计划工作方面除完成每日的计划审核、提交物料编码新增、跟踪申报物资实时到货情况等工作外,还完成以下几点工作:

1、共审核材料计划577条,其中提报有库存可调拨材料79条,物料编码描述和备注中描述前后不一11条,已将存在问题当日反馈专工修改后进行审批,确保材料计划的及时性,创建转储订单30条,由于甲供材施工单位变更,更改接收方150条。

2、物资调拨平库计划共35条,其中钢材调拨平库14条计划,共25吨,金额为13万元,其余2条为过量入库的材料平库,其他项目不再使用材料平库共19条计划,合计金额27.9万元。

3、累计审核领料申请单1420张,从源头上杜绝了专工之间抢材料的情况发生,确保了材料领用的准确性。

4、对各专业专工申报的新增编码物料描述在系统中逐一核对、排除重码,对单位、物料组在系统中逐条进行检查,核对无误后提交新增流程。流程提出后打电话对各节点逐一催促流程,对遇到的问题及时与专工和物装相关人员沟通,确保新增编码流程顺利通过,将编码再第一时间反馈专工。

5、对经过协调沟通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主管领导,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结。关注材料计划的订单形成情况、关注材料计划的到货情况。对于sap系统里滞留时间较长的计划及时与相关专工和物装的相应业务人员沟通,确保材料计划的有效实施和采购。

(二)会计业务方面

1、本月共计审核项目物资入库金额1.1亿,审核项目物资出库金额1.2亿;审核生产物资入库金额642万元,审核生产物资出库金额903万元;完成项目与项目调拨、生产与项目调拨共计33万元;审核并申报新增物料编码共计1500个。

2、根据《造价咨询工作手册》中的要求,物流中心及时提供施工方的材料出库及退库明细表,为了完成次项工作,多次与合同预算组专工进行工作沟通、分析研究,按照要求完成了工作。

3、依托sap软件系统管理物资,仓储中心从源头进行管理,从审核计划、物资到货、验收入库、出库,掌握库存物资状态,及时督促各专业组专工领用物资。

4、根据股份公司对加强存货资产盘点管理的要求,及时做好存货的盘点工作。物流中心会计根据《能源存货盘点管理规定》配合财务处织原材料保管共同对现场物资进行盘点,并及时根据盘点情况写出书面报告,上报主管领导,达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率,加速资金周转的目的。

(三)物流中心管理方面

1、对临时库房进行规范管理,将库房合理布局,规划出合理摆放区域,组织仓储全体员工对露天库房进行清理整顿,提高了库房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库房的作用。

2、为使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物资入库、出库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出入库帐目物资清晰,有据可查,组织会计及材料员编制了《能源物资管理规定》、《能源存货盘点管理规定》、《能源项目物资出入库管理规定》、《能源项目物资计划管理规定》目前已下发执行。

3、为建立和完善物流中心分级管理的全面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闭环式管理,促使中心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中心通过“以奖代罚”、“打开员工晋级通道”、“员工评优选先”、“我心中班组成员评选”等管理模式激励全体员工,让员工自主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质量,同时依据能源公司相关管理规定,编制完成了《能源物流中心绩效考核实施方案》现已下发执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完成了地磅三查四定工作,并整(文秘站:)改落实相关问题,保证地磅及时投用,确保公司所有原材料及产成品物资的计量称重,为公司项目按时投产奠定了基础。

5、因罐区v-904b成品酸罐发生轻微泄漏,在试漏过程中罐区共计加水、排水约6900m3,后续经过设备制作厂家3次修补后,完成了v-904b成品酸罐的修补工作,目前,v-904b成品酸罐运行正常。

6、按照天辰设计院的变更,完成了罐区新增废酸送回泵的安装及配管工作,目前已完成了两台废盐酸泵的单机试车工作,对泵出口管线及废酸装车管线进行了试漏工作,共发现两处漏点,均为法兰连接部位,目前已消漏,现两台泵处于备用状态,同时完成了罐区全部静设备标注沉降标识工作。

7、自9.30开车后,针对目前生产施工特点,对物流中心管理人员、新进及转岗人员、岗位人员及劳务人员进行了安全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基础管理制度、中心现场所涉及到的危化品的物化性质及伤害应急急救、罐区危化品泄漏应急处置方法、消气防器材的使用及日常维护保养、固体装卸作业规范,特种车辆现场作业规范及环保排污规范要求、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形式及内容要求等。通过培训促使岗位进员工及基本掌握了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8、为杜绝物流中心各班组事故的发生,开展中心反三违活动,中心发现三违现象2项,对中心发现的三违按“三违就是事故”的原则,依据中心考核管理规定进行考核处理,并举一反三,对今后类似三违事件杜绝发生。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物资到货不能及时领用,造成库存物资量较大。

目前安排材料员每周五对一二期库存物资进行统计汇总,并将统计汇总表发至各标段负责人处,要求施工方及时领用,因到项目建设后期,施工方领用量逐渐下降,造成项目物资库存仍在两千八百万左右。

(二)pvc树脂、片碱发货存在的问题

pvc、片碱发货平台处拉货车辆进出通道是单行道,现场拉货车辆、叉车、及外协施工单位车辆交叉作业,易发生厂内交通事故,且影响作业安全的硬件设施不完善,经中心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努力,通过对现场人员职责分工、车辆出入库行驶路线规范、作业场地安全指示标示规范、针对外来司机和内部发货库管叉车司机及装卸人员的分工进行危害辨识并修订安全技术交底单来规范作业行为,现除现场标识因制作未完成外,其他作业以基本规范,但仍有待继续改进。

(三)特种车辆检修厂房修建问题。

特种车辆所报的铲车、叉车已全部到货,目前铲车、叉车无固定停放地点,冬季到来后,能源气温偏低,车辆不易发动;其次,铲叉车维护保养无法正常进行(如黄油补加及日常维护保养因无场所,无法进行),现需设计院及时提供施工蓝图,并修建特种车辆检修厂房,以保证生产正常运行后对特种车辆设备的有效管理。

(四)二期项目将要建成投产,中心建议公司及生产处及时考虑初期投产时管道内液体产品(液碱、次钠、废硫酸、盐酸)的处理问题,防止二期开车时含有杂质的液体产品进入罐区,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无法销售。

(五)关于正式露天库房建设问题。

因公司安排近期将中央大道东侧临时露天库房内物资清空并拆除,物流中心急需另行选址修建临时露天库房,以确保露天库物资的安全存储及保管问题,目前中心已进行选址,望相关处室及时修建完成,同时满足库房内硬化、排水、监控等要求,确保库存物资的有效管理和存放。同时针对此问题,5月打过专题报告,并提交设计意见和图纸,公司领导也审核通过由新疆设计院设计好施工图纸,同时对选址处树木也进行移位,但到目前一直未施工,中心建议及时施工投用,为今后三四期项目建设及物流中心的正常管理做好前提保障工作。

四、后期工作思路

(一)寒冬将至,为配合能源二期项目建设尾项施工需求,物理中心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物资尤其是冬施物资的入库管理工作,现场安排库管、装卸工及中心管理人员值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库房24小时进行材料的收发,保证生产及二期项目物资供应正常,同时对冬季入库物资做好防冷防冻措施,需室内保存物资及时倒运入库,对室外存放物资做好上苫下垫工作,保证物资的正常保存及发放。

(二)不断梳理工作流程,确保物资从入库到出库的整体流程通畅,同时根据工作流程制定相应制度,使所有工作有章可循,对已制定下发的制度,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在保证项目和生产正常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好的为项目建设和生产服务。

(三)开展好物流中心各级员工及新进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

(四)开展好物流中心班组两级反三违活动。

(五)按能源公司要求作好本年度危害辨识工作。

(六)密切关注罐区酸碱储罐及相连管线冬季安全隐患的变化情况,做好标识警戒防护工作。

(七)后期物流管理将致力于如何最大化的实现现代化的物流操作,将在陆续做好基础管理的前提下,逐步规范现场管理,对所有物资进行分区、分库、分类摆放,及时申报采购先进的仓储物流操作使用工具,同时加强对库管的培训和要求,努力向先进行业的物流管理学习和靠近,加快向公司提出的“旗舰店”式企业靠近的步伐。

资源安全的核心篇8

在服务于工程物资供应行业的十多年来,宏伟公司积累了广泛的合作企业群,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权,并建立了强有力的销售网络和服务队伍,是核电行业专业的集成物资供应商,实现了物资采购、供应、检验、接收、保管、配送等一站式服务。

记者 针对能源行业的物资管理,贵公司能提供哪些服务?主要客户有哪些?近来取得了哪些市场业绩?

吕惠芳 宏伟公司主要提供物资集成供应、零库存管理、仓储物项管理外包、现场技术支持等服务。十多年的供货服务经验,让我们对核电行业不同建设阶段的物资需求把握更为精准,从而高效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物资解决方案。同时凭借着完整、高效的采购、供应渠道的优势,在“供应链管理”、“仓储物流管理”、“工程现场服务”等服务产品体系上具有领先的优势。

主要客户有: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等核电业主;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核电设备制造厂;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二四建设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公司、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等核电安装建设公司等。

近几年取得的业绩:实现了岭澳核电二期、红沿河核电、宁德核电、阳江核电等项目的物资集成供应及仓储服务的外包,在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实现了核级焊材库的外包管理。

记者 请以贵公司的典型客户为例,说明能源行业的物资管理建设有何特点和难点?

吕惠芳 由于仓储管理的目的不同,核电企业的仓储管理,与传统的仓储企业有所不同,以我们公司典型的客户岭澳核电为例,来说明核电企业仓储管理的特点:

第一,备件种类繁多。

岭澳核电仓库内存有3万多项不同的物资,分布在9个仓库和两个堆场中的6000个货位上,但大部分的数量只有几个或几十个,有的甚至只有一个,这样在管理上要求管理者要做更多细致的工作。

第二,部分备件储存、保养要求高。

部分备件,特别是战略备件,不但对“两防两控”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还有着特殊的维护保养要求(如有些设备备件需要在氮气环境下保存)。核电备件的完好、可用性,关系着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备件特别是战略备件必须保持完好、可用状态,这些备件需要编制专项维护保养方案,仓储部门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维护保养,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或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重要性保养,要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提出作业申请,协助完成维护保养工作。

第三,严格的入出库管理。

(1)入库。物资入库控制是从采购员通知到货开始的。物资到货后,采购员提交生成的交货单;仓储人员将到货信息通知验收组,验收组接到通知后,马上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首先要按照合同要求,确定相关文件的完整性及是否符合规范,其次检查到货物资是否符合合同要求,然后填写验收报告,如有不符合项,则发出nCR(不符合项报告);仓储人员根据验收结果,认真核查货物,并将规范化的货物标示贴在货物明显的部位,同时按照货物储存级别,分配货物货位,并实施货物就位;最后仓储人员将信息输入仓储管理系统,生成mRR(物资入库报告),完成货物入库。

(2)出库。领用人首先填写材料(设备)领用单,经领用部门主管审核、签字并加盖本处室印章后,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最后到商务合同处仓储部门,由仓储人员发放并生成mit(出库报告)。

第四,相对稳定的备件库存。物资库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企业应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库存水平。由于核电的特殊性,库存控制尤为复杂,它受非常多的因素制约,特别是运行安全问题异常敏感,涉及到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安全性是核电电站最为重要的指标体系,岭澳核电的库存控制,主要从保证满足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考虑的,库存控制有待优化。

因此,核电物资管理从技术和安全性方面要求是最高的,有时从成本、时间等方面来说会存在一一定的难度。

记者 能源企业最关注哪些物资管理技术?贵公司采取哪些手段来帮助客户优化物资管理?

吕惠芳 从核电企业来看,信息化共享技术非常重要。可以让不同的服务商快速掌握客户需求情况。

可以通过对客户的采购信息及需求的掌握,通过产品品牌标准化、库存预警等方面来优化。这样可以方便客户统一采购渠道,实现集成采购,并且在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追溯性方面都可以提高。

记者 以贵公司经验看,能源企业在实施建设物资管理系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决办法是什么?

吕惠芳 在这里强调两点:一是产品名称和编码的一致性(由于很多工业产品存在多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会产生库存管理的麻烦,因此一致性非常重要);

二是信息的实效性和准确性(从使用长队、技术部门、物资采购部门,再到采购供应商,期间会存在信息的不一致的情况)。

记者 在为能源企业提供物资管理服务方面,贵公司的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吕惠芳 作为专业的核电物资集成商,我们的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产品资源及质量控制优势:宏伟公司拥有14类世界级产品系列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提供工程物资管理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仓储物流管理及咨询服务。宏伟公司强调通过信息共享来打造核电企业供应链,提升总体物流水平。第二,销售渠道优势:拥有14家分公司以及根据核电发展的战略部署。第三,核电经验优势:我们是大宗受控物资的合格供应商,自购物资的集成供应商,10年的行业经验让宏伟对质保体系相当熟悉。第四,客户资源优势。

记者 您如何看待目前能源行业的物资管理现状和市场需求?硬件和软件服务商存在哪些市场机遇和挑战?

吕惠芳 目前我国正在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就是大力发展的项目之一。目前我国在建核电站8各,即将开工8个,计划拟建27个,核电行业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随着核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专业化分工及服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无论是硬件和软件服务商都面临着专业化提升、非标准化定制、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挑战。

记者 针对能源行业,未来几年贵公司有何战略规划?

资源安全的核心篇9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于2003年4月组建了国内第一家核电专业化运营管理公司,由一大批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全面运营管理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开创了核电群堆运营管理模式在国内运用和发展的新局面

一、引言

核电是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具有突出的环境效益,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能源。从全球范围看,发展核电是大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也在2005年确定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方针,由此开始,我国核电产业从适度发展转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我国目前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所占比重较小。截至2004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44070万千瓦,其中火电32490万千瓦(73.72%)、水电10826万千瓦(24.57%),核电仅684万千瓦(1.55%)。按照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规划,到2020年,核电的装机容量将达到3600-4000万千瓦,这标志着我国核电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目前我国核电产业在设计、制造、建设、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支持和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自主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而核安全文化理念要求安全至高无上的条件下,造价和生产、管理成本在一定时期高企不下是其形成竞争优势的瓶颈。同时,核电站的政治敏感和社会敏感两大特性,对运营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创新成了核电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核电群堆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了。核电群堆管理,是通过对若干投资者拥有的多个核电站实施统一的管理原则、标准、要求和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以优良的安全纪录为公众所信赖,提高核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模式。群堆管理模式是核电产业专业化、标准化、集中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于2003年4月组建了国内第一家核电专业化运营管理公司,由一大批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全面运营管理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开创了核电群堆运营管理模式在国内运用和发展的新局面。

二、国外核电群堆管理的模式与现状

我国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广核经过缜密研究,在借鉴美国、法国等核电大国群堆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谨慎实践,逐步形成的。

(一)美国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核电装机数量和容量最大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到2004年底已实现在役机组104台,装机容量9811万千瓦,核能发电量占本国总发电量的20%。

核电专业化的群堆管理组织也源于美国。在电力管制时期,美国核电站大多以业主和运营者一体化的模式运作;随着核电进入电力竞争市场,其运营管理模式因产权和经营管理文化的变化而逐步呈现多样化格局,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共担发电和成本风险,采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中化的运作模式成为大多数核电站的选择趋势。目前,美国主要的群堆运营管理模式有三种(详见表)。

在执照方面可以联合执照,即由核电站业主和核电站运营商联合持有核电站的运行执照,并制定相关法规以支持该类专业化分工的产业发展,为其核电群堆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法国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发展

法国是当今核能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截至2004年底,有在役机组59台,装机容量6320万千瓦,核电发电约占其总发电量的77%。无论是电力管制时代还是政府开放市场并允许私有化的今天,为了保障核电安全生产,同时也为了实现规模经营效益,法国的所有核电站只由法国电力公司(以下简称“eDF”)核电部统一建设和运营管理,实施跨基地统一指挥、统筹群堆共用服务以及单基地群堆运行管理,并定期轮换基地厂长。

在执照方面采用单一执照,责任跟执照走,即由eDF总公司对所有核电机组承担责任。

三、我国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在国内,两大核电集团――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核总”)和中广核均为拥有多基地、多机组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中核总在役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405万千瓦,中广核在役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94.8万千瓦。我国核电产业虽起步较晚,但起点高,空间广阔,均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为目标建设和运营核电站。电力市场开放的大趋势迫使两大集团向科学的深层次管理方向发展,于是核电群堆管理模式便在中广核率先研究和实践。

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内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由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核投”)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营公司”)建设而成,拥有两台98.4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于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最初的运营管理采用的是全功能电厂模式。岭澳核电站是中广核按照“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方针由中广核投资的岭澳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岭澳公司”)兴建的,距大亚湾核电站仅1公里之遥,拥有两台99万千瓦的机组,两台机组于2002年和2003年相继投入商业运行,建站初期也是按照独立公司的架构进行组织设计和运作的。

为了提高中广核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广核集团公司的主导下,对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逐步实施群堆管理,程度不断深入,其历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初级阶段:《相互支持协议》

岭澳公司成立后,为了满足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四统一”(即统一运行管理、统一申请排放量、统一进行流出物和环境检测、统一制订并实施应急响应计划和准备)要求,同时实现合理规划、优化资源利用和取得规模经济效应,与合营公司根据平等互惠的原则于1996年签订了《相互支持协议》。该协议以合同方式规定了岭澳核电站工程建设和生产准备中的共用设施与资源的共享,也规定了大亚湾核电站对岭澳核电站生产准备的支持以及两公司的共用服务内容。《相互支持协议》的实施,使岭澳核电站能够最大可能地共享大亚湾核电站现有的资源,专注工程建设,培育中广核自主工程建设、管理、调试启动这一“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使大亚湾核电站享受到规模经营效益,共享岭澳核电站补充的共用资源,并降低了部分行政性固定成本。

《相互支持协议》的实施,开创性地解决了大型公用事业工程建设企业“大企业,小社会”、“求大求全”等束缚企业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障碍。

(二)发展阶段:《群堆管理委托协议》

随着岭澳核电站工程建设的推进,合营公司和岭澳公司于2001年签订了《群堆管理委托协议》,采用两公司总经理联席会议制进行高层管理,而将生产委托给合营公司负责,实现了四台核电机组生产管理和运行的统一。开始对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四台机组实施群堆管理,签订了《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和岭澳核电有限公司群堆管理委托协议》,并制订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群堆管理方案》。在公司管理层,两公司采用总经理联席会议制;在部门层,生产运行采用分厂制,即大亚湾核电站为一个分厂(简称生产一部),岭澳核电站为另一个分厂(简称生产二部)。生产各部门明确由主管生产的总经理负责指挥,实现了四台核电机组生产管理和运行的统一。

《群堆管理委托协议》的实施,充分共享了大亚湾核电站近二十年群堆的安全运行管理经验,为岭澳核电站两台机组装料后的调试启动与试运行活动取得良好的安全运行业绩提供了组织和人力资源保障,充分发挥了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管理核电站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可以说,岭澳核电站实现的自调试到正式商业运行无非计划停机、停堆这一只能平不能超的世界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群堆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高级阶段:核电站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DnmC模式

尽管《群堆管理方案》的实施初步实现了中广核“核电站安全运行”、“核电站工程建设”两大核心竞争力,但《群堆管理委托协议》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超越营业范围与核责任划分不对称等法律问题和障碍。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中广核经过近两年的酝酿和半年的筹建,于2003年3月成立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DnmC”),对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实施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运行管理,切实培育中广核“安全运营核电站”这一核心竞争力。

DnmC模式使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的安全运行管理更好地满足了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要求,并探索出一条核电行业一址多堆、不同业主核电站安全运行管理的新路子。中广核没有停止对群堆管理优化的探索,在DnmC成立一年后,又成立了专业化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公司,并将持续研究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优化纳入到中广核和DnmC的五年管理计划之中。

四、核电群堆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与风险分析

分工和企业核心能力在企业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所倡导的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企业中的个人的研究,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及个人在经济中的相互作用,是核电群堆管理模式产生的核心理论依据。

企业组织的出现是分工发展的产物,分工的重要特征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其效果是报酬递增;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力,组织变革的适应性标志是企业资源与业务关联度有机整合,其效果是和谐发展。企业的形态、规模、发展过程的方式与分工的发展及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状况决定了企业组织的效率,知识积累的差异性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与长期绩效与其他企业的差异,而动态适应性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生存!

核电群堆管理模式正是恰当地运用以上观点,动态地进行重组或整合的结果,目的是实现目标函数最大化。

因此,核电群堆管理模式较以往单一运营模式无论上从生产管理还是经营管理上都进了一步,基本消除了多个主体独立运营模式下的生产资源重复投入、人力资源瓶颈、技术资源壁垒、信息资源割裂、市场定价能力内耗等阻碍核电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但是新模式本身不可能避免所有的风险,同时还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风险,部分风险还可能因新模式下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复杂性增加而进一步放大。现阶段DnmC模式下的主要特殊风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营风险和决策风险

这两类风险主要与专业化公司的定位及模式下企业目标设置与管理能力匹配程度相关。目前,核电群堆管理模式下专业化公司的定位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产权结构定位的非最佳必然增加公司治理结构的幅度和深度,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复杂化;同时,定位非最佳所导致的受托方自身决策权利与决策能力不匹配,将影响企业目标的设置以及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的发挥;此外,专业化公司实质上就是核电行业特殊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如何将拥有的特殊人力资源整合形成生产力,如何建立科学的决策与制衡机制,如何在多主体之间寻求利益平衡并提高沟通效率,如何实现有效监督与激励……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是核电群堆管理模式成功的基础,也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信息风险与诚信风险

核电群堆管理模式所形成的复杂的产权关系及组织架构与专业化公司所要求的内外部有效沟通、高质量信息相矛盾,更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委托方对受托资源配置公平性或有效性不高等问题,从而引发信息风险和诚信风险。

(三)环境风险

核电群堆管理模式下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大的虚拟经济主体,这一管理创新所面临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或空白,也加大了模式运作的风险。

上述风险足以表明对核电群堆管理模式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资源安全的核心篇10

对于起步较晚而起点较高的中国而言,发展核工业尤其是核电的任务似乎显得更加紧迫:无论是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能源缺口,还是环境污染、持续雾霾引发的能源结构优化压力,都在提醒人们应该寻找一种更加清洁、更加成熟、更具发展空间的能源。

在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看来,这种能源非核莫属:“中国发展核能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必然。”

核能高效清洁

《国企》:您曾经说过,您的中国梦就是“核能驱散雾霾,让天更蓝”。相比煤炭等传统能源,核能在环保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孙勤:从发电的角度看,一台百万千瓦机组,如果是火电机组,每年需要燃煤200万吨,排放二氧化碳400万吨;如果是核电机组则几乎没有二氧化碳排放。核电机组不仅能够提供电能,而且能提供热能,对能源的利用率更加高效。

更重要的是,衡量一种能源的环保水平不应该单纯地将能源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剥离开来看,而应该系统地、全链条地比较。比如,现在正在提倡电动汽车,实际上如果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是火电的话,那么综合起来看,不仅不能减少排放,相反与燃油燃气动力汽车相比,排放可能会更多。当然,这种污染在空间上实现了转移,从大城市转移到了电力输出地。

纵观核能的全产业链,不管是开采、转化、浓缩,还是发电、废物处置,整个生命循环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都微乎其微。研究表明,核电链温室气体排放仅为煤电链的约1%,煤电链对公众产生的辐射照射约为核电链的50倍。

《国企》:现在号称新型环保的能源很多,包括光伏、风电、生物能等发展势头都不错,水电也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能源来源。与这些能源模式相比,核能有何优势?一般认为,核能项目投资高,核电成本会不会居高不下?

孙勤:中核集团也很重视其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比如,2013年我们与国电联合投资的青径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每年可向电网提供4200多万千瓦时的绿色电能。

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我们也在积极开发。关键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开发始终不能突破技术瓶颈,使用成本过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成为主力能源的条件。这也是行业内的共识。而我国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有限,水电发展有它的天花板。

从中国的资源和需求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未来的能源发展路径就靠两条:一是清洁煤,二是核能。目前,清洁煤发展还不成熟。从资源禀性和能源利用率方面来看,核能发展前景最大。

以全年发电能力为例,核电是7000多小时,火电是5000小时,水电是3000~4000小时,风能和太阳能大约2000小时。核电站寿命保守估计为40年,一般均延寿到60年,10年内能实现盈利。由于回报周期长,所以核电成本较低,标杆电价为0.43元,甚至低于火电。

核能安全可靠

《国企》:一般公众更关心的恐怕是核安全问题,所以才会出现福岛核事故之后的种种恐慌以及连锁反应。那么,核能的安全水平究竟如何?

孙勤:如果做一个对比,1951年美国率先开始采用核能发电以来,全球437个核电机组中仅出现三次事故,其中,两次是人为失误(美国三里岛事件与俄罗斯切尔诺贝利事故),一次是自然灾害(日本福岛核事故)。无论是事故发生率还是事故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都远远低于经常发生事故的其它一些行业。

不过,由于核事故持续时间长,具有扩散性,所以公众会有一些担心。

正是基于对这一担心的理解,中国在发展核工业方面一直采取了最严格的安全标准。除了国内监管以外,我国还接受国际同行的管理。比如,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每年要派人来进行同行评比。现在,世界上一共有440座核电站,如果要分aBC三档的话,我国的在运核电站都属于a档。

中国核工业产业是在艰难环境中自主研发、自力更生成长起来的,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而且特别注重研发,注重技术改造,不断提升核动力机组的安全性。举个例子,秦山核电1号机组1991年发电以来,我们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到现在,秦山核电1号机组已经完成了1000多项技术改造。

另外,我国对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求、考核比较严格,相对来说,投入也比较大,使核电运行一直保持着一个好状态。

严格的管理保证了我国核电行业是安全的。发展核事业50多年来,我国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纪录。从1991年秦山核电站开始发电到现在,已经过去20多年了,我国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件,安全状况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国企》:不少人担心,核项目好比身边的一颗原子弹,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才会出现江门周边民众抵制核燃料产业园的建设的事情。核工业产业是否真的有那么危险?

孙勤:这是一个误解。核武器的材料必须是浓度达到90%以上的高浓铀才会爆炸。核电站用的核材料是低浓的材料,是不会产生核爆炸的。二者的区别好比啤酒跟白酒,白酒用火柴一点可能就烧起来了,啤酒怎么点都烧不起来。福岛爆炸并不是核爆炸,而是锆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引发的爆炸。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做好层层防护,不管是核电站,还是开矿、燃料加工、后处理环节,都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确保整个产业链条始终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中核集团有着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在上下游的安全保护工作方面有自身优势。

《国企》:今年全国“两会”上,又有声音呼吁要尽早启动桃花江等内陆核电项目建设。内陆核电站的安全性与沿海究竟有何区别?

孙勤:有些思维上的误区,老是认为内陆不宜建核电站,实际上,世界上400多个核电站,一半以上都建在内陆。从技术安全上来说,内陆和沿海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只不过工艺上有所差异。比如,沿海建设核电用的是海水冷却,而内陆用的是冷却塔。但是,从反应堆本身的安全要求、安全管理来看,没有本质区别。应该说,核电在沿海是安全的,在内陆同样是安全的。

核能潜力无穷

《国企》:现在中国核电在整个电力结构中所占比例是多少?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水平?

孙勤:我们核电占全国发电量的2.1%。折算一下的话,每年365天你有7天多时间用的是核电。

全世界的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5%左右,法国的核电占总发电量为78%,瑞士为40%,美国为20%。而在火电方面,世界平均水平为40%,但中国火电的占比高达75%。

按照国家要求,到2020年清洁能源比例要达到15%,但截至2013年年底,清洁能源比例只有9.8%。我国完成这一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风电、光电仍然面临技术瓶颈,不适合大规模开发;水电则有着资源量的天花板。目前看,要选择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能源,非核能莫属。

《国企》:我知道铀是核电的主要燃料。有说法认为中国是一个贫铀国,大力发展核能会不会面临燃料的短缺?

孙勤:应该说我们国家的铀资源储备还是比较丰富的,只不过以前做的勘探工作还不够。所以,我们现在用三句话来评价我们国家的天然铀资源,就是:“近期有保障,中期有依托,远期有潜力。”